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肉牛養殖管理技術模板(10篇)

時間:2023-06-22 09:15: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肉牛養殖管理技術,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肉牛養殖管理技術

篇1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與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肉類市場需求不斷加大,傳統農業結構與模式已無法滿足人們的需求。近年來,牛肉及其他相關產品越來越被人們所青睞,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加。為滿足國民對牛肉的需求,經濟效益極高的肉牛養殖產業開始由傳統飼養模式向集約化高效養殖模式轉變。只有實現肉牛規模化養殖生產,才能對肉牛養殖生產過程進行科學化、現代化、集中化管理,極大解放勞動力,最大限度提高養殖效率與經濟效益。目前,我國規模化肉牛養殖管理技術手段還不夠成熟,因此,加強對肉牛規模化養殖技術的研發與完善,具有重要意義與經濟價值。

1規模化肉牛養殖特點

1.1產量高

相較于傳統的小規模散養飼喂模式,成規模現代化的養殖模式具有更高的產量和經濟效益優勢。集約化高效養殖模式具備充足的資金、先進的技術、足夠的人手及廣闊的養殖空間,對肉牛的育種、培育和飼養均有極大的便利與優勢。大型肉牛養殖場所培育飼喂的肉牛數量少的千頭,多的萬頭以上,相比于十幾、幾十頭的傳統小戶飼養模式,其產量極高。可高產量生產是規模化養殖最顯著的特點,也是最大的優勢。

1.2水平高

與傳統肉牛飼養相比規模化肉牛養殖,無論是在管理技術、飼養方法、場地設備,還是衛生防疫等方面,水平均更高。規模化養殖場從配種、飼料加工、養殖管理等每個養殖環節均遵循科學高效的系統化生產管理,且大規模肉牛養殖場的資金較為充足,其養殖設施設備、場地規劃布局、畜舍環境構造、人畜區域劃分、污物衛生處理等各方面的建設標準與養殖條件均明顯優于傳統的家庭生產模式。除此之外,規模化養殖各區域的劃分更為科學規范,更有利于衛生清潔、檢查維護和養殖管理等。大規模肉牛養殖場工作人員的技術水平也高于傳統散養戶的養殖人員,養殖場有專業的獸醫、畜牧養殖技術人員等定期開展檢查、消毒、防疫工作,配套設施也相對完善,有效降低了疫病發生,更利于肉牛生長發育與生產性能的發揮。

1.3成本低

科學的飼養方法、規范的養殖管理與嚴格的疫病診斷防治,能夠大幅度降低肉牛的生產成本。規模化肉牛養殖場飼養肉牛的方案,一般均是根據肉牛的品種及不同的生長階段所需的養分,進行專業的飼料配給,以供肉牛持續育肥發育。其不僅能夠提高飼料的吸收利用率,降低飼料消耗,而且能提高肉牛增重效率,快速高效地生產出肉牛產品。規模化養殖通過科學的管理系統,可大大降低人工成本與勞動力消耗,提高肉牛養殖經濟效益。

2規模化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2.1標準低

我國肉牛養殖業的發展時間尚短,現代化、規模化肉牛養殖技術與標準還不夠成熟。相比于畜牧業發達國家而言,我國規模化養殖場無論是硬件設施設備建設水平,還是管理體制的規范完善標準,均相對較低。這便導致我國規模化養殖場的生產效率相對低下,生產成本較之較高,嚴重影響了規模化肉牛養殖場的經濟效益。另外,我國對規模化肉牛養殖過程與生產產品的規范標準較低,導致養殖場為追求經濟效益,無視科學養殖方法與程序,過度擴大養殖數量,造成肉牛生長滯后、產品質量不佳。更有甚者,為快速給肉牛增重,向肉牛飼料日糧中添加有害化學藥品進行催熟,導致產品質量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危害消費者的人身健康。

2.2技術落后

我國肉牛養殖業發展時間較短,對規模化科學養殖技術的推廣力度不夠,導致某些經濟和信息相對落后的地區,肉牛養殖人員對肉牛專業養殖技術的認知與掌握不足,飼養方式與技術較為原始、落后。無論是科學飼養、合理育肥,還是疫病防控方面,仍舊依靠傳統經驗進行,缺乏專業的規模化養殖技術培訓,導致養殖效益低下,嚴重影響肉牛養殖業發展。

3提高規模化肉牛養殖技術的措施

3.1規范標準

制定嚴格的養殖、生產規范標準,是完善我國肉牛規模化養殖生產的基礎與重點。只有通過制定完善的養殖場建設標準、肉牛養殖飼喂標準、疫病防治防控標準、肉制品評級標準與污染物處理標準,才能促進我國肉牛養殖業邁向現代化、規模化發展進程。除此之外,還應建應的法律法規,科學規范并改造肉牛養殖業的生產養殖模式與產業結構,擴大養殖規模,提高生產產量與質量,促進肉牛養殖業健康發展。

3.2引進、開發新技術

篇2

2012年,草畜產業項目建設以“人均飼養兩頭牛”為目標,以“十園千戶工程”和現有養殖公司(園區)鞏固提升工程為抓手,繼續實施產業結構調整,加大多元化牧草種植,破解飼草季節性不平衡難題;繼續抓好架子牛補欄和良種母牛保欄工作,破解肉牛飼養總量不高難題。實現飼養規模由“小群多戶”向規模化、集約化的提升,產品營銷由“作坊式”向產、供、銷一體化提升,飼養管理方式由傳統型向科學化、現代化提升。始終抓好良種繁育、飼草加工、疫病防控、科技服務和市場營銷“五大體系”建設,提升“肉牛發展模式”,推動肉牛產業上檔次、上臺階。新建百頭以上肉牛養殖園區(公司)10個;培育科技養殖示范戶1050戶,每戶存欄肉牛5頭以上,畜牧機械化程度、飼草加工調制率和標準化飼養普及率均達到100%;創建國家級科技養殖示范基地1個、自治區級科技養殖示范基地3個;全年完成黃牛冷配改良3萬頭,保護良種基礎母牛5000頭;更新、補播紫花苜蓿2萬畝,種植飼料玉米3萬畝,推廣玉米秸稈揉絲青黃貯5萬噸,打捆包膜青貯10000包;繼續落實以獎代補扶持政策,重點對規模養殖園區(公司)、養殖大戶和招商引資及龍頭加工企業予以獎勵;加強動物疫病防治,使免疫率、標識率和抗體檢出率均達到100%。到2012年底,力爭肉牛飼養量達到23萬頭以上,其中:存欄9萬頭,出欄14萬頭以上,農民人均牧業收入達到1010元,增長18.8%。

二、實施內容

(一)肉牛養殖(園區)公司建設

新建存欄肉牛100頭以上養殖園區(公司)10個,其中存欄肉牛500頭以上園區(公司)2個,園區(公司)按規劃要求建雙列式標準化暖棚牛舍和青貯池;水、電、路等基礎設施齊全,配備飼草加工調制、配送及改良防疫設施設備,規范飼養管理,實現人畜分離。扶持引導開展肉牛規模養殖,增加經濟效益,走自主經營、持續發展的道路。

(二)原有規模養殖公司(園區)鞏固提升工程

對歷年建設的25個肉牛養殖公司(園區)進行鞏固提升,指導開展標準化養殖:

1、規范養殖公司(園區)管理,指導建立健全各項制度,督促在家畜防疫、入園消毒、糞污處理等關鍵環節進行強化管理。

2、加大肉牛補欄力度,充分利用現有牛棚滿負荷開展肉牛擴繁育肥。

3、制定飼養標準,加大科技養殖技術示范與推廣,使其將配合日糧飼喂技術、玉米青黃貯技術、良種繁育技術和肉牛高效育肥技術長期應用于養殖生產。

(三)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戶建設

1、建設數量

結合縣委、政府確定的整村推進扶貧開發重點村,確定15個村,培育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戶1050戶。

2、實施地點

新民鄉石嘴村、西賢村;涇河源鎮南莊村、蘭大莊村、龍潭村;興盛鄉紅旗村、新旗村;香水鎮下橋村、上橋村、暖水村;黃花鄉勝利村、羊槽村;六盤山鎮李莊村;大灣鄉何堡村、大灣村。

3、建設內容

(1)每個村發展存欄肉牛5頭以上科技養殖示范戶70戶,15個村共發展示范戶1050戶。

(2)示范戶保證戶均建有50平方米標準化牛棚一座,30立方米青貯池一座。

(3)示范戶畜牧機械化程度、飼草加工調制率和標準化飼養普及率均達到100%。

(4)大力推廣肉牛科技化、標準化養殖新技術,提高養殖示范戶科技養殖水平。

(四)肉牛科技養殖示范基地創建

1、創建國家級科技養殖示范基地1個。

建設地點:六盤山牧業公司。

建設內容:

(1)制定肉牛養殖技術規程,推廣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購置TMR設備1套。

(2)加大肉牛補欄,養殖公司存欄肉牛達到1000頭。

(3)建全自來水冬季提溫及飲水系統。購置太陽能熱水器10臺,貯水箱20個,改造飲水管道500米。

(4)推廣玉米秸稈揉絲青黃貯、打捆包膜青貯等新技術,配發秸稈揉絲機一臺、飼草拉運三輪車一輛。

(5)培訓高技能專業人員4人,養殖技術人員50人(次)。

2、創建自治區級科技養殖示范基地3個。

建設地點:大雪山牧業公司、涇水牧業、犇騰肉牛養殖公司。

建設內容:

(1)開展肉牛分群飼養及全混合日糧飼喂技術。

(2)加大肉牛補欄力度,每個養殖公司存欄肉牛均達到500頭以上。

(3)每個示范基地購置飼草打捆機、包膜機1臺,推廣玉米青黃貯、打捆包膜青貯等技術。

(4)每個示范基地配備10噸型秸稈揉絲機一臺,配備飼草拉運三輪車一輛。

(5)每個基地培訓高技能專業人員2人,養殖技術人員20人(次)。

(6)使用自治區“良種肉牛管理系統”,對存欄肉牛全部建檔立卡,建全肉牛飼養管理生產臺帳。

(五)良種繁育體系建設

1、黃牛冷配改良工作。全年引進優質西門塔爾、利木贊肉牛凍精6萬支,采購凍精貯藏液氮2.4萬立升,年內冷配改良黃牛3萬頭。

2、良種基礎母牛保護補貼工作。建立改良基礎母牛保護管理機制,年內保護良種母牛5000頭以上。

3、維修、改建鄉村兩級黃牛冷配改良點5處。

(六)人工種草及草原管護工作

1、全年更新補播優質紫花苜蓿2萬畝。

2、加大草原草地管護力度,認真落實草原生態保護獎勵政策,積極開展草原病、蟲、鼠害防治工作,加強草原防火工作。

(七)飼草加工調制工作

1、推廣飼草打捆包膜青黃貯新技術,采購飼草青黃貯打捆包膜機5臺,年內推廣青黃貯打捆包膜飼草10000包。

2、加工調制青黃貯飼草5萬噸。

(八)市場流通體系建設

1、大力實施龍頭企業提升工程。扶持縣內從事草畜產業種、養、加,產、供、銷龍頭企業,促進草畜產業鏈快速發展。

2、充分利用六盤山活畜交易市場“洼地”效應,搞活全縣肉牛流通、交易、屠宰市場。

3、創新宣傳方式,通過舉辦肉牛加工產品推介會和建立網絡網站等形式,加大對優質牛肉品牌的對外宣傳力度,提高牛肉在國內外的知名度。

4、舉辦2012年賽牛會(含肉牛交易會)。

(九)貸款貼息

對規模養殖公司、養殖大戶及飼草加工配送企業給予養殖業貸款貼息。

三、政策措施

(一)項目建設補助標準

1、新建標準牛棚經驗收合格后,每平方米項目補助60元,青貯池每立方米補助80元;新建養殖園區(公司)飼草料房也納入補助范圍,補助標準同牛棚建設。

2、新建養殖園區(公司)水、電入場,公司主要道路、場地用混凝土硬化的,經驗收合格后給予5萬元補助資金。

3、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戶和良種母牛保護示范村存欄良種母牛全部實行建檔立卡,經監測后,對長期保欄開展改良繁育的每頭母牛每年給予500元補助。

4、新建一處黃牛冷配改良點(面積33平方米以上),并配置完備的冷配改良器械,給予補助資金1.8萬元;維修改建黃牛改良點,每個改良點補助資金6000元。

5、養殖戶每種植1畝紫花苜蓿項目補助2kg種子。

6、對規模養殖園區(公司)及養殖大戶投放中型畜牧機械,散養戶投放小型畜牧機械,畜牧機械享受自治區農機具補貼政策。對未納入農機具補貼范圍的飼草拉運三輪車,采取項目補助、政府采購的方式直接發放到養殖園區(公司),每輛補助0.8萬元。

(二)貸款貼息

對新建的2個存欄500頭以上肉牛養殖公司給予貸款本金50萬元利息貼息。對其余新建規模養殖公司以及養殖科技示范村的養殖示范大戶給予貸款利息貼息。

(三)落實以獎代補政策

1、新建養殖園區(公司)以獎代補。新建肉牛養殖公司按標準完工后,改良防疫設施設備齊全,水、電、路基礎設施完善,能夠開展規范化養殖,存欄肉牛在100頭以上的一次性獎勵5萬元,200頭以上的獎勵10萬元,300頭以上的獎勵30萬元,500頭以上的獎勵50萬元。

2、養殖園區(公司)鞏固提升以獎代補。鼓勵原有養殖公司(園區)加大肉牛補欄力度,經監測,牛存欄長年穩定在1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獎勵5萬元;牛存欄在2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獎勵10萬元;牛存欄在3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獎勵15萬元;牛存欄在5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獎勵30萬元;牛存欄在10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獎勵50萬元。

3、養殖示范戶以獎代補。年內確定的15個村1050戶養殖示范戶,經對基礎設施驗收及牛存欄監測后均達到要求的,每戶給予3000元的獎勵。

4、科技養殖示范基地建設以獎代補。對于創建國家級和自治區級的科技養殖示范基地,經驗收達標后,分別給予以獎代補資金20萬元和10萬元。

5、飼草青黃貯以獎代補。飼草加工企業、規模養殖園區(公司)和養殖農戶開展玉米青黃貯的給予一次性補助,補助標準為:500立方米以上的每立方米補助25元。大力推廣打捆包膜青貯技術,每噸補助80元。

(四)龍頭企業以獎代補

1、對當年通過招商引資或其它方式在我縣從事肉牛屠宰加工的企業,年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年終一次性以獎代補100萬元;

2、經檢疫監測,年屠宰加工肉牛在10000頭以上,年終一次性以獎代補50萬元。

(五)建立保險制度

積極探索建立適合草畜產業發展的政策性保險制度,增強畜牧業抵御市場風險、疫病風險和自然災害的能力。

(六)舉辦2012年賽牛會(包含交易會)

舉辦2012年賽牛會(包含交易會),對縣內養殖園區(公司)及農戶飼養的良種肉牛進行選評,對獲獎牛主給予獎勵。

四、管理辦法

采取政府引導,銀行支持,協會管理,農民參與,自主發展的運行機制。

1、養殖園區(公司)建設管理。縣委、政府與各鄉鎮簽定養殖園區(公司)建設責任書,制定責任制、限時制。各鄉鎮要按照肉牛養殖園區(公司)建設規劃設計建造,實行“八統一”管理模式,即:統一建造模式,統一飼養模式,統一資金管理,統一污染治理,統一飼養標準,統一疫病防治,統一技術服務,統一訂單銷售。

2、良種母牛保護監測管理辦法。對確定保護的良種母牛統一佩戴耳標,開展建檔立卡,建立臺賬,全部錄入計算機管理,長期進行動態監測,年底對存欄穩定,且能夠繁育的良種母牛給予補助。

3、存欄母牛、犢牛保護辦法。對全縣存欄母牛和良種牛犢實行保護,對屠宰和出縣境的母牛、良種牛犢實行逐級報批制度。

4、牛棚、青貯池建設管理辦法。繼續鼓勵支持養殖大戶建設肉牛集中養殖園區(公司),實行人畜分離,科學養殖。養殖示范村牛棚、青貯池建設實行報批制度。

五、主要措施

篇3

1 對南方肉牛品種進行改良

目前來看,我國南方肉牛品種相對較多,但是其個體較小、生長較慢、產量也比較少。為了提高南方牛肉質量,首先應該對南方肉牛進行改良,而在對肉牛改良時需要從資源、氣候和技術等多方面進行分析。南方因多山區丘陵,這就為肉牛養殖提供了豐富飼料,可實行放牧和混合混養。在選擇肉牛種類時可以選擇腿短且中等的安格斯品種。這種肉牛在放牧過程中就能吃飽,不用補充飼料。這不僅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增效養殖成本,也有利于肉牛成長。但是安格斯牛是歐洲中小型品種,在雜交過程中容易出現個體偏小問題。為了解決個體偏小問題,一些研究人員采用了二元雜交方法,其品種改良效果極佳。也可以將人工配種和配種結合起來,畢竟南方地區因地理環境差異,先進技術推廣率較低。利用這種方法進行品種改良后,肉牛質量得到顯著提高。

2 解決飼料營養不足問題

因南方地區牧草品種單一,使得肉牛養殖過程中常出現營養不足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根據當地氣候種植一些營養價值高的牧草。也可以貯藏青飼料或是氨化飼料,提高飼料營養價值。青飼料經過貯藏后,能使飼料中的營養成分得以保留,在不同季節肉牛提供應有的養分。秸稈經過氨化處理后,會使其質地變得更為柔軟,易于肉牛消化,再加上該飼料中粗蛋白質含量較高,在一定程度上能更好的促進肉牛生長本文由收集在貯存青飼料過程中,可以選用玉米或甘蔗尾來進行制作。一般會選乳熟期玉米貯藏,將其切成4㎝左右,將其放入四壁都鋪塑料薄膜貯池,并保證其厚度,最后進行填裝,填裝之后進行封存。取適當的土進行封存,一個月之后可以使用。秸稈氨化技術就是將沒有發生霉變的稻草進行切割,切至標準長度后,按照一定比例用尿素對草進行攪拌,攪拌后用塑料布密封起來,兩周之后即可以使用。

3 強化肉牛飼養管理

肉牛在增效養殖管理中,一般是以肉牛年齡、體重、性別和營養狀況為依據對肉牛進行分類飼養。飼養管理中可以用拴系形式進行飼養,其中可以對種牛和犢牛進行散養,使其更為自由并促進其生長,而肥牛則可以采用拴系形式進行飼喂,并保證拴系長度。當肥牛處于生長期時,其生長速度較快、瘦肉率高且飼料報酬較高。對于這一時期肥牛應該去勢,之后再進行育肥,以保證肉牛飼養管理質量。在此基礎上還應進行驅蟲工作,可以選用敵百蟲和丙硫咪唑等藥劑進行。為了保證肉牛健康還應該以當地實際狀況為依據選取適合的疫苗,同時也應該保證牛舍清潔,牛舍清潔是預防疫情最佳方式,其在實際應用過程中不僅能控制傳染病,同時也能有效的降低內外科病的發生率。此外,還應該選擇適合的喂養技術,必須做到定時定量、少給、勤填工作,并保證這些工作有序進行。

4 對肉牛產品銷售市場進行定位

市場定位事實上就是以生產者實際生產狀況和經濟狀況為依據,對肉牛產品銷售進行相應定位,以獲得最佳經濟效益。市場定位營銷策略對肉牛產品營銷來說,是有重要意義的。正確的肉牛產品銷售定位不僅能避免重復投資、避免不正當競爭,同時也能調動養殖戶規模,并為其帶來更多利益,而要更好實現上述內容,還需要養殖人員具有較高的專業知識水平并隨時關注生產資料,為肉牛產品銷售提供有效依據。在對肉牛進行養殖之前,應該對本地材料狀況進行了解,既要對飼料充分程度進行分析,也應該對資源能否可持續利用進行分析,同時也要對當地大型養牛生產企業進行分析,以保證肉牛銷路,提高養殖戶經濟效益。為了更好對肉牛市場進行定位,可以在養殖肉牛之前,向本地畜牧業管理部門進行咨詢,使成本得到充分利用,并確保投資的適用性。

篇4

一、明確發展思路,確定產業目標

1、發展思路。肉牛產業要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導,政策扶持、標準生產,加工增值、產業化發展”的原則,以先進的科學技術為支撐,以打造優質品牌為突破口,以龍頭企業、養殖大戶為依托,以標準化規模養殖為載體,逐步打造集科研、育種、生產、屠宰加工、銷售、疫病防控、技術服務為一體的完整產業鏈。

2、發展目標。2012年出欄肉牛40萬頭,發展3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戶200個以上,其中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戶達到20個;2015年出欄牛50萬頭,發展3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戶達到500個以上,其中存欄100頭以上的規模養牛戶達到50個以上,建成1-2家肉牛加工企業,年加工肉牛能力達到10萬頭。

二、突出發展重點,促進產業升級

3、加強肉牛品改。對現有母牛進行篩選、登記造冊,建立基礎母牛群,逐步引進安格斯等國外優良品種對基礎母牛群進行雜交改良。到2015年,全市雜交母牛達到5萬頭。對基礎母牛群建立追溯監控系統,嚴禁胡亂宰殺基礎母牛。按照“市貯氮站-縣區品改中心-鄉鎮品改站-村品改點”的模式進一步完善肉牛品改網絡,每年每個縣區新增品改站(點)10個以上,每個管理區新增品改站(點)2個以上。到2015年,肉牛品改網絡覆蓋全市所有鄉鎮,重點區域每個村建立品改點。大力推廣冷配品改技術,2012年全市雜交冷配達到12萬胎次,產雜交小牛6萬頭以上,以后逐年增長。

4、打造地方品牌。依托龍頭企業,聯合科研機構,通過安格斯紅牛與本地黃牛雜交,選育出安格斯雜交母牛群,再利用利木贊、日本和牛等優良肉牛品種進行優勢雜交改良,形成有特色的肉牛品牌。改變養法,采取扶持公司+養牛專業合作社、公司配種集中育肥的模式,農戶養母牛至十個月左右由公司收回,育成高檔牛肉,并進行深加工。

5、培育龍頭企業。依托市陽明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恒惠集團等本地企業,加大與婁底天華牧業、大連雪龍產業集團、南京雨潤集團、長春皓月集團等外地企業的聯系和合作,盡快建立1家原種牛場、1-2家肉牛加工企業。每個縣區依托養殖大戶、販運大戶培育5-10家肉牛養殖合作社。

6、建設養殖基地。統籌經濟效益、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按照“小規模大群體成片開發”的原則建設肉牛養殖基地:大力推廣“五個一”模式,即戶養一群牛(10-15頭能繁母牛)、新建一棟欄(100-150㎡)、種植一片草(5-8畝牧草)、建起一個池(青貯池)、搭好一個灶(沼氣灶),發展小規模肉牛養殖戶;鼓勵龍頭企業、養殖大戶、養殖合作社通過統一供種、標準示范、墊資養殖、保價收購、集中育肥等形式將養殖戶組織起來,形成肉牛養殖基地,在基地大力推行肉牛標準化生產。2012年全市發展存欄10頭以上的肉牛標準化養殖戶1000家,其中發展存欄30頭以上的肉牛標準化養殖示范戶200家。

7、強化生產監管。建立、完善動物防疫工作領導責任制和部門分工責任制,進一步完善動物防疫冷鏈體系建設,積極推行草食動物防疫承包制,實行強制免疫,全面實施免疫標識制度;盡快成立以產地檢疫和屠宰檢疫為主,運輸監督與市場監督相結合的草食動物檢疫新格局。建立健全肉牛及其產品的質量安全檢測監控管理體系,加大肉牛及產品質量安全的日常檢測力度,規范飼料(餌料)、添加劑及獸藥的使用,強化肉牛養殖檔案管理,建立和完善肉牛標識可追溯體系,積極開展肉牛產品認證和產地認定。

8、普及養殖技術。各級畜牧部門要采取“傳幫帶”,“跟班學”、走出去、請進來、舉辦培訓班等形式普及肉牛養殖技術,大力推廣母牛同期、冷凍配種、優質牧草種植、青貯氨化、疫病防控等技術。

三、實施扶持政策,引導產業發展

9、設立肉牛產業發展資金。2012-2015年市財政每年安排200萬元設立肉牛產業發展資金。各縣區也應設立相應的肉牛產業發展資金。肉牛產業發展資金主要用于肉牛產業的育種、育肥、良繁補貼及深加工扶持。

10、建立肉牛良繁補貼制度。為保護雜交母牛的生產能力,提高肉牛品質,由縣區財政按每頭200元的標準,對能繁雜交母牛養殖戶進行補貼;市財政提供的資金補助市液氮站運轉經費,免費向養殖戶提供凍精和液氮;縣區財政保障縣區品改中心、鄉鎮品改站的運轉經費,免費開展品改技術培訓。

11、積極開展能繁雜交母牛保險工作。為降低養殖能繁母牛的風險,鼓勵能繁雜交母牛生產,建立能繁雜交母牛保險制度,保費由縣區財政和養殖業主按4:6的比例負擔,依法依規進行公開招標。具體實施方案由各縣區財政、保險、畜牧部門制定。

12、實行肉牛產業獎勵政策。經市里審批立項建立的市級牛原種場、市級以上肉牛加工龍頭企業,驗收合格后從市肉牛產業發展資金中列支,給予一次性獎勵,一企一定。縣區對肉牛產業龍頭企業制定相應的獎勵措施。按“五個一”模式建設的肉牛標準化養殖示范戶,經驗收合格后由縣區一次性獎勵5000元;縣區按實際冷配胎次數量和所產雜交仔牛數量對品改員給予一定獎勵。從市本級肉牛發展資金中拿出一定的資金用于技術培訓、目標管理考核和工作經費。

13、創新金融機制。由龍頭企業、擔保公司和規模養殖戶共同組成肉牛產業擔保公司,為肉牛產業業主(養殖企業、養殖戶、加工企業)提供貸款擔保,業主的存欄牛、欄舍、土地、房屋、機械可作為抵押物進行評估;肉牛產業貸款按農業貸款對待;縣區對龍頭企業或養殖大戶給予一定的貸款貼息。

14、優化肉牛產業發展環境。在不改變現有投資管理模式和用途的前提下,將農業綜合開發資金、移民開發資金、農業基本建設資金、養殖業發展資金、財政支農資金、農業龍頭企業貸款貼息資金、鄉鎮企業貸款貼息資金、財政扶貧資金、國土整理項目資金等進行整合,對肉牛產業進行重點投入;牛場建設用地按設施農業用地管理,縣區畜牧、國土資源部門要簡化用地審批手續,免收土地審批相關費用,涉及農用地轉用的依法辦理審批手續;林業部門要大力支持肉牛養殖場、肉牛加工企業的建設;環保部門要簡化辦理環評和環保審批手續,并指導企業搞好環境污染治理。

篇5

中圖分類號:S8-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7-273X(2016)01-0054-03

近年來,隨著畜牧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機械化的推廣運用,元謀縣黃牛、水牛的疫用地位逐步下降,肉牛養殖在標準化養殖示范的推動下,以肉牛生產為主的養殖模式在廣大農村已形成支柱產業,并有力支撐著元謀縣肉牛產業的發展,但是以家庭為單位的散養模式依然普遍存在養殖方式落后、品種雜混、良種良法不配套,防疫制度不健全、疫病風險大,養殖整體水平低等諸多問題。如何發揮區域優勢,促進產、學、研相接合,整合人、財、物、技術信息,實現 “種、料、飼、管、銷”綜合配套服務,有效推動肉牛生產化進程,是當前急需解決的問題,筆者20多年從事畜牧科技推廣工作,現就本縣肉牛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提出來,供參考。

1 元謀縣肉牛產業發展的現狀

2015年,全縣肉牛存欄63 211頭,比2014年增長0.4%,出欄23 048頭,同比增長4.88%,肉牛養殖分布于全縣10個鄉鎮廣大農村,總體是城鄉接合部養殖密集,飼養管理及良種化水平高,養殖效益顯著,養殖方式以舍飼養、放牧及半舍飼養為主,全縣有適度規模養戶584戶,2015年出欄肉牛2 398頭,其中飼養100只以上的1戶,25~99頭的27戶,20~24頭的12戶,15~19頭的7戶,10~14頭的36戶;全縣有肉牛改良點7個,其中個體改良點3個,國營站4個,主要推廣運用西門塔爾牛,短角紫紅牛、云嶺牛,摩拉水牛凍與本地黃牛開展雜交改工作,截止2015年11月25日肉牛雜交改良5 151胎(其中:黃牛改良3 379胎,水牛1 772胎),已受胎4 706胎(其中黃牛2 950胎,水牛1 756胎)。

2 肉牛產業發展的資源優勢

元謀縣滇中高原北部,屬金沙江流域。全縣總面積2 021.46 km2,大部分地境處于海拔1 000~2 200 m地帶,屬亞熱帶氣候類型。元謀縣為川滇交往來門戶之一,有“云南北大門”之稱,成昆線縱貫全縣78公里,共有13個站點,溝通元謀與全國的聯系,永武高速公路橫貫元謀,與相鄰縣公路暢通,形成四通八達的交通網。

據草山普查資料,全縣有可利用草場面積約13.11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64.86%,平均每公頃天然草場產可利用鮮草8 700 kg。有海拔在1 500 m以下地區的“山地草叢類”草場5.54萬 hm2,年平均每公頃產鮮草11 235 kg。有海拔在1 500~2 000 m以的“山地灌木草叢類”草場4.67萬 hm2,年平均每公頃產鮮草8 817 kg。有海拔在1 700~2 500 m以的“山地疏林類”草場2.2萬hm2,年平均每公頃產鮮草4 048 kg。海拔在2 000 m以的山地林間草場0.69萬hm2,年平均每公頃產鮮草2 954 kg。

3 飼料、牧草種植利用情況

2015年全縣累計推廣種植牧草5 152戶共554 hm2(其中黑麥草340 hm2,黃紫花苜蓿178 hm2,其他牧草36 hm2)。利用氨化飼料21 340 t;青貯飼料113 108t。全縣推廣糧經作物套種青飼料3 224 hm2;青貯飼料推廣面78個村委會15 864戶農戶,建有青貯氨化窖30 214 m3。

元謀縣2014年糧食用物播種種面積達16 467 hm2,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 249 hm2,農作物復種指數高,農副產品豐富,大量的水稻、小麥、玉米豆秸、花生桿等農作物秸桿及常年不斷的青綠飼料可為研發氨化飼料、微貯飼料、青貯飼料提供保證、以及部分果蔬的枝、葉、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產物可作飼料。

4 技術服務體系及畜產品市場情況

現階段縣、鄉、村三級畜牧獸醫服務網絡基本形成,全縣共有工作人員82名,其中具有高級職稱的8人,中級職稱的29人,執業獸醫師2人,初級職稱12 人,村級動物防疫員108人。通過多年的科學養殖綜合示范區和基地縣建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一批業務技術骨干。基本能為養殖戶進行畜牧科技推廣和動物防疫滅病技術服務。

元謀縣2015年招商引資的肉牛養殖加工企業“南都牧業有限公司”在我縣投資建廠,總投資7千萬元,該企業投產建成,將會極大推動全縣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

5 肉牛產業發展制度因素

(1)政策資金扶持不夠。多年來政府只重視生豬產業的扶持和建設,對肉牛產業的發展投入滯后,雖然落實了草原生態建設獎補機制度,退耕還林后繼產業種草養殖畜項目,長江中上游水土保持,對部分適度規模肉牛養殖戶進行了扶持,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種草養畜及肉牛產業的發展,但是具體對肉牛產業建設滯后,標準化生產水平低,養殖試驗示范帶動力弱,傳統粗放的散養殖方式仍然在延續和傳承,肉牛養殖整體水平難以提高。

(2)良種化進程雜亂。本縣原有本地黃牛滇中牛曾以優良品質、獨特肉質風味,遠銷深圳,廣東等地倍受親睞,在當地形成了名特優產品,隨著良種化進程的推進和畜產品流通過供種,優質的西門塔爾牛、短角紫紅牛、夏洛萊牛,辛地牛等生長快的大型肉用牛品種在我縣養殖數量增多,部分養殖戶改良路線不明確,找不到優良雜交組合模式,同種品種和不同品種之間任意,雜交優勢不明顯,不注重本地黃牛的提純復壯和保種工作,耐粗飼、抗病力強、肉質好的本地品種逐年減少和退化。

(3)飼養管方式落后。現在本縣大部分牛已屬雜交品種,但大多群眾從養殖理念和養殖方式上還沒轉變過來,飼養的是生產快、產肉量高優的質肉牛,采用的是傳統粗放的管理,牛只不分群、不補飼、牛舍簡陋、防寒保暖差,日糧中能量及蛋白質飼料供給不足,同時不設置補料槽、草架、飲水槽等設施,肉牛長期處于不利生長環境中,生產性能難以發揮。

(4)草料開發利用不足。優質草料供給是肉牛生產技術關鍵,但我縣存在對天然草場重利用,輕管理、不嚴格遵守輪牧和禁牧制度,草場退化面積逐年增大,草場利用率低;農作物稻草、小麥、玉米、花生、豆類、等的秸桿,果蔬的枝、葉、次品果和食品加工副產物、農副產品等不經調制直接飼喂,利用率低下;在肉牛生產中高產優質的豆科及禾科牧草種植利用普及率不高,不能提供四季均衡,優質充足的飼草飼料。

(5)科學養殖技術推廣不夠。肉牛養殖是技術水平要求較高的工作,現狀是養殖肉牛作為農業的附代產業在千家萬戶散養,從業者大多是老人,文化素質偏低,至使肉牛選種選配,母牛選育、犢牛培育、放牧后補飼,種草養畜、牛舍改造,驅蟲、防疫、短期育肥等技術措施得不到推廣應用,適度規模養殖發緩慢,專業化、標準化養殖水平低,科學養殖技術在廣大農村帶動和示范力弱。

(6)養殖疫病風險加大 。隨著動物及其產品流通數量、范圍、頻率增大,加之臨近省、州及周邊地區疫情不斷,信息互通、聯防聯控機制不健全,以及近年來由于氣候異常,使疫病防控工作難度增大,外來動物疫病傳入風險依然存存。雖然每年政府都組織兩次兩階段的重大動物疫病及常規病免疫工作,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免疫空白點、戶依然存在,零星散發動物疫病時有發生,檢疫、隔離、消毒等措施沒有列入常態化制度,老病尚未凈化,新病發生和蔓延可能性加大。

(7)肉牛生產組織化程度低。肉牛養殖屬農業附帶產業發展,農戶在市場經濟推動下自發養殖,小而散的低水平散養殖方式,難以應對變化的市場需求,畜牧部門雖然對部份肉牛生產示范列入了項目扶持,對肉牛品種進行了改良,老式牛舍進行了升級改造、推廣了種草養畜等措施,取到了一定示范作用,但政策、資金、技術投入與全縣肉牛產業地位和發展要求不相適應,養殖業科技含量低,肉牛生產整體進程緩慢。

6 肉牛產業發展的對策

(1)根據《元謀縣人民政府政府關于加快山地畜牧業跨越發展的實施意見》要求,建議由畜牧部門對全縣山區、半山區、壩區肉羊產業發展情況進行調研,著重從肉牛的分部、品種、結構、數量、草場資源狀況、飼養管理水,基層畜牧科技推廣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開展深入分析研究,找準客觀制約因素及發展思路,綜合性撰寫出《元謀縣肉牛產業發展方案》,《元謀縣肉牛標準化生產技術規范》報上級部列入本地區門畜牧業發展規化,并建議分期組織實施,同時也要有計劃的做好肉牛生產綜合技術研發工作,抓好人才和技術儲備,為肉牛養殖發展奠定基礎。

(2)推進良種化程。建立完善良種場――擴繁場――商品群相配套的良種繁育體系,以本地滇中牛選育、選種選配及提純復壯為主要改良路線、有計劃引入努西門塔爾牛、云嶺牛、短角紫牛、摩拉水牛與本地母開展經濟雜交,生產出二元或三元雜交品種供肉牛養殖,培育出生長快,抗病力強,肉質優的商品牛供應市場。規范牛凍精改良站點的管理,改進配種技術,提高情期受胎率和良種覆蓋率,使肉牛生產業整體水平提高,推進肉牛產業化進程。

(3)推行科學飼養管理技術。良種良法配套是關鍵,要進一步優化牛群結構,適當增加能繁母牛存欄,強化基礎母牛培育,規范母牛懷孕前期、中期、后期飼養管理,著重保證能量、蛋白飼料、優質牧草等搭配供給,滿足懷孕期營養需要,保持母牛健康體況,根據飼養管理水平和生產發展目標,完善養殖設施建設,制定免疫程序,建立檢疫消毒制度,保證肉牛生產性能發揮,著重推廣犢牛、架子牛、成年牛短期育肥技術,提高肉牛的出欄率和商品率。

(4)強化飼草飼料的開發和利用。①以草原生態獎補政策為契機,加大天然草場的合理利用,著重嚴格實行輪牧和放牧制度,對自然草山草坡矮灌木、攀木、攀緣木進行改造,實現以草定畜、草畜平衡、促進養殖和生態環境良性循環。②改變養殖方式,改傳統放牧為舍飼、半舍飼加放牧模式。③研究轉變種養模式,實行糧草輪作,加快農作物從“糧―經”二元種植結構向“糧―經―飼料轉變;推廣運用農副產品加工、貯藏、秸桿氨化、堿化、青貯技術,調制出科學合理的飼料配方供養牛業用。④引進適合的豆科牧草以解決蛋白質飼料不足。保持和完善人工牧草種植,充分利用林間地、果樹地、間隙地,冬閑農田,在全縣不同氣候海拔地區,推廣種植試驗成功特高寬葉型一年生黑麥草、先鋒高丹草、熱研四號王草、多年生黑麥草、鴨茅、白喜草、葦狀羊茅、紫花苜蓿、印度木豆、白三葉、紅三葉、大翼豆、圭亞那柱花草、光葉紫花苕等優質牧草,為山牛養殖供給優質牧草。

(5)推行復合畜牧生產模式,發展循環養殖,使種植業與養殖業有機接合起來,元謀縣是云南省南菜北調節蔬菜生產基地縣,土地復種指數高,大量有機肥料使用,土壤板結逐年加重,通過堆集發酵處理后的牛糞便,可作為優質的有機肥供給農業生產,可從綜合生產方面增加養牛效益,促進可持續發展。

篇6

2、發展目標:從發展基礎母牛著手,逐年引進良種母牛、改良地方牛,培育養殖能繁母牛專業大戶和肉牛養殖大戶,引導、鼓勵農戶養母牛、繁小牛、出欄商品牛。力爭用2-3年的時間,全市培育發展2-3個年供良種母牛500頭、出欄商品牛1000頭以上的養殖公司,建成20個肉牛養殖小區(年出欄千頭以上),培育200戶養牛大戶(戶均出欄百頭以上),帶動2000個肉牛養殖戶(戶均出欄5頭以上),基礎母牛存欄10萬頭,新增出欄商品牛5萬頭。5年內,實現目標任務翻一番。

二、發展肉牛產業的扶持政策

1、項目扶持。對達標的肉牛養殖公司、養殖小區和加工企業優先進行項目申報,加快產業發展。

2、信貸扶持。采取金融部門發放貨款,市財政貼息代補的形式。扶持對象:養殖能繁良種母牛5頭且飼養1年以上的專業戶;存欄商品肉牛50頭且飼養4個月以上的養殖大戶;入住養牛小區的養殖戶;規模化種牛繁育場。扶持措施:對良種母牛養殖專業戶和規模化種牛繁育場,按每頭種牛貸款3000元,市財政貼息300元;對肉牛養殖大戶和入住小區的養牛戶,按每頭肉牛貸款500元,市財政貼息50元。

3、財政扶持。鼓勵農民利用民間資本發展肉牛產業,對養殖能繁良種母牛5頭且飼養1年以上的專業戶,市財政按每頭良種母牛獎勵300元;對存欄商品肉牛50頭且飼養4個月以上的專業戶,市財政按每頭肉牛獎勵50元;對達標的肉牛小區,市政府獎勵5萬元;對建成并發揮社會效益的肉牛品改站,市政府獎勵3萬元;對肉牛養殖大戶每年進行評比,前10名每戶獎勵1萬元。

三、發展肉牛產業的主要措施

1、搞好技術服務。(1)加快品種改良。要指導各鄉鎮或專業大村建立肉牛品種改良站(點),大力開展人工授精技術,提高肉牛良種率。以市場為導向,以民營化為主要形式,等鄉鎮(場)建設標準化肉牛品改站和養殖基地,年在全市普及。(2)加強技術培訓。多層次開展技術培訓,推廣和應用飼養管理、疫病防治及肉牛安全生產等技術,從整體上提高農戶肉牛養殖水平。(3)加大指導示范。分區域建立養牛示范戶,技術骨干對養牛小區或示范戶實行包聯,全程跟蹤技術服務,以點帶面,拉動肉牛產業發展。

2、鼓勵種草養牛。積極鼓勵養牛戶大力發展牧草種植,以牧草種植帶動農村種植業結構的優化,帶動農民收入的增加,帶動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的轉變。各地要根據各自肉牛養殖規模,及早動手,科學規劃,保證肉牛飼草需求。

3、培育龍頭企業。依托新美香食品公司,利用所屬新盛公司現有場地和設施,組建肉牛屠宰、分割、熟食加工企業,走“公司+基地+農戶”產業發展之路,延伸產業鏈。相關職能部門要積極為建廠提供便利條件。對養殖戶的扶持、獎勵兌現與公司收購掛鉤,公司應按市場價收購。

4、發展經濟合作組織。要把民間協會建設作為促進肉牛產業健康發展的關鍵環節,積極引導鎮、村、組分別組建肉牛合作社,向農戶提供市場、技術等系列化服務,有關部門要積極幫助經濟合作組織健全合作章程,完善利益聯結機制,增強凝聚力和市場競爭力,以適應新形勢下農村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5、嚴格考核結賬。市肉牛產業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要經常性組織人員深入鄉鎮、深入小區、深入大戶,積極開展督促檢查、現場辦公、調查研究,發現問題及時研究,并采取得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要層層研究制定肉牛產業發展的考核結賬辦法,并嚴格考核結賬。

篇7

1 現代化畜牧業的基本要求

現代畜牧業是優質、高產、高效、生態、安全的畜牧業。核心是科學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約化,目標是產業化。現代畜牧業又是技術密集、科技含量高、可控性強、工程化程度高的畜牧業,是按國內外大市場要求配置生產要素的畜牧業,是商品經濟的畜牧業,包括產前、產中、產后的一體化過程[1],現代畜牧業是專業化、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的畜牧業。

現代畜牧業的重要標志就是各種生本文由收集整理產要素的有機組合,即生產、加工、銷售的配套成龍,現代畜牧業的主要特征:布局區域化、養殖規模化、養殖環境生態化、生產標準化、發展專業化、經營產業化、服務社會化;由于受資源、資本、技術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各種不同的發展模式,因此發展現代畜牧業,必須提升安全理念、技術理念、規模理念、產業理念和市場理念,用現代物質條件裝備畜牧業,用現代科學技術改造畜牧業,用現代產業體系提升畜牧業,用現代經營形式推進畜牧業,用現展理念引領畜牧業,以培養新型農民發展畜牧業[2]。

2 適度規模養殖是畜牧業的必由之路

適度規模養殖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進行量的擴張和質的提升,以期提高畜牧經濟效益的一種發展模式。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畜牧業發展必須遵循市場規律,整合資源,實現資源、資金、技術(人才)、市場和生產、加工、銷售等諸多因素的有機組裝,才能解決“小生產、大市場”的矛盾,有效抵御市場風險,實現最佳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在我國現行的政策制度下,小型規模化種養結合模式,與農戶手中的資源相匹配,農戶手中擁有的土地資源(耕地、林地、草地等)可以用來種植飼草和飼料作物。他們手中還擁有棚圈等飼養設施,部分農戶還擁有基礎母羊、母牛等生產資料,可以采取自繁自養的方式進行養殖活動,有些農戶家庭中還有剩余勞動力,可以投入到畜牧業生產當中,這些資源要素農戶都能夠自主支配。

我國的小規模化肉牛飼養從事的也是社會化商品生產,不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采用的也是良種、良料、良法等現代技術,不是傳統的土方法,這是適合中國國情的規模化,是中國特色的現代肉牛產業。我國肉牛養殖產業仍以母牛分散養殖和肉牛相對集中育肥方式為主體,農牧戶分散飼養在活牛牛源和牛肉產品供給中仍占絕對主導地位。農牧戶小規模分散飼養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農家現有的各種精粗和青綠飼料,從而減少飼料浪費,解決目前養殖的最大難題——環境污染,提供大量有機肥,不僅降低了農業生產成本,而且改良了土壤,減少了污染,促進了農業生產、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小規模養殖也為數以萬計的農村整(半)勞動力和下崗職工提供就業機會,增加收入,解決千家萬戶農民的致富問題。

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特點是飼養成本低、規模化、小型化、飼料來源豐富,經營主體是農戶。小規模家庭養殖可促進資源合理利用,增加農村剩余勞動力就業渠道,實現農民增收,還利于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我國的小規模化肉牛養殖一般是戶養牛10~20頭。如楊浩珍等[3]對豐都縣148戶不同肉牛養殖規模的生產經營狀況及投資收益進行調查分析,表明每戶肉牛養殖規模以9~10頭為宜,其投資收益率最高,為57%;徐恢仲等[4]綜合戶均年收入及投資收益率、勞動力資源、農戶文化程度等各因素來考慮,建議在農村目前所擁有的自然及社會經濟條件下,肉牛養殖規模以5~6頭為宜。

3 小規模肉牛養殖場現狀調查

我國肉牛主要養殖模式是農牧戶個體分散模式、農牧戶個體集中模式和中小規模專業化模式的肉牛育肥,其中以專業化中小規模育肥模式占主導,隨著畜產品需求的變化,這種格局在短期內不會發生大的變化。千家萬戶的小規模肉牛養殖有許多優勢如可以充分利用農家現有的各種飼料資源、勞動力,增加家庭收入等,當然小規模養殖戶如管理不善也有弊端,也存在許多問題,首先是防疫,其次是食品安全,還有飼養管理不合理等[5]。

筆者于2011年7月至2012年7月對甘肅省張掖市甘州區甘浚鎮的星光村、巴吉村、工聯村、祁連村、小泉村、甘浚村、光明村、三光村,龍渠鄉的墩源村、保安村、龍首村、什八名村、下堡村等13個村進行調研,采用抽樣調查法,隨機走訪農戶進行訪談,用調查問卷交流方式調查;計走訪100余戶小規模肉牛養殖戶,取得99份調查問卷,其中甘浚鎮47份,龍渠鄉52份。在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地農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表小規模肉牛養殖戶飼養母牛,進行自繁自育有明顯的盈虧正平衡,飼料資源是限制當地小規模養殖戶發展的首要限制因素[6];每年一般的小養殖戶來自養牛的收入在3 000~8 000元,專業戶高達3萬元,即使是一般的存欄母牛3~4頭的小規模養殖戶,農民肉牛養殖收入也達其全年總收入的1/3,使農民致富不離村,維持了農村生產關系的穩定,促進農業的良性發展。

在調查中發現,調查區內的小規模養殖均為舍飼飼養方式,勞動力資源為家庭勞力,粗飼料以自產的玉米秸稈為主,精料多是根據生長需要飼喂混合精料或購進原料糧后自行配制,疫病防治為公共服務方式,糞污以農家肥或沼氣形式處理。小規模肉牛養殖有:一是一般養殖戶,家庭養殖為養牛經濟單位,有專門建造的養牛舍,以飼養母牛1~5頭,帶犢牛,培育架子牛并育肥4~6頭肉牛;二是養殖專業戶,以飼養母牛8~12頭,屬于自繁自養自育,養殖戶根據自身的勞動力、飼草、資金情況,也購進架子牛進行育肥。小規模養牛戶的肉牛經營模式是“母牛+犢牛+(+架子牛)育肥牛”的復合經營模式,即養母牛并同時育肥肉牛,主要以母牛帶犢繁育的家庭舍飼模式為主,經營模式普遍為“母牛+犢牛+育肥牛”模式,養殖戶除了將自己犢牛培養育肥或吊架子后用于育肥外,還從外購入架子牛短期育肥。

小規模肉牛養殖屬于分散性飼養方式,以家庭為生產和經營單位,總的根源就是投入不足(包括資金、飼料、人力等),如調查結果表明,76.29%的農戶都不打算擴大養牛的規模,而擴大規模最大的阻礙是草料(玉米秸稈)不足[6]。近年來精飼料價格上漲,農戶不愿意花錢買飼料飼喂肉牛,還有后院牛舍占地有限、照顧費勞力等原因,他們不愿擴大養殖規模。

4 小規模肉牛養殖存在的問題

4.1 養牛處于家庭生產結構中的副業地位,農戶較少重視養牛科學性,市場競爭力較差

如筆者在甘州區的甘浚鎮和龍渠鄉調研表明,當地肉牛市場體系落后,缺乏較規范的活牛交易市場,大部分活牛交易都是牛販子直接到農戶家中收購活牛,使養牛戶常因市場判斷不準而蒙受損失,進而挫傷農民養牛的積極性。當地一般的存欄母牛3~4頭的小規模養殖戶,農民肉牛養殖收入僅達其全年總收入的1/3;農戶仍選擇養牛是當地有豐富的秸稈資源,當地的制種吸納了大量的家庭勞動力,養牛則屬于邊際效益。

4.2 小規模肉牛養殖比較效益不高

養殖戶飼養1頭母牛,培育犢牛需要15個月[7],飼養成本在3 890~4 500元,幾乎無凈收益,當人工費、折舊費、粗飼料費不計算,才有邊際效益。如農戶養育肥牛,1年飼養出欄10頭育肥牛需要投資10萬元左右,凈收益在1萬元左右,而農民目前外出務工,無需投資1年也可以收入2萬元左右;而且肉牛養殖高成本投入,擴大飼養規模明顯增加了勞動強度及風險程度(市場價格風險、疾病風險等),對農民家庭來說難以接受。

4.3 肉牛養殖新技術擴散難,從業人員科技素質不高,影響農民增收

在深入農村進行走訪及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對當地農戶肉牛養殖的技術來源進行了歸納,大部分農戶是自學養牛技術(占調查的81%),根據父輩傳授下來的經驗養牛,缺乏必要的養殖技術指導,肉牛養殖防疫抗風險性差,飼養管理也非常粗放,存在著肉牛品種混雜、出欄率低、肉質差、安全無保障等問題,因此加強農村科技培訓力度,提高農民務農技能和科技素質,已經成為當務之急。否則,諸如肉牛品種利用、食品安全追溯、新飼養技術、疫病防治等關鍵技術難題很難傳播和推廣,通過宣傳培訓、服務、示范等多種措施,加大科技推廣力度,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提高肉牛生產的科技含量。

4.4 小規模養殖組織化程度不高,與規模養殖場(主要是育肥場)之間缺乏利益的有機聯合,龍頭企業帶動作用不強

千家萬戶小規模肉牛養殖的組織化程度低、經營粗放、效益較實力弱小,沒有代言人,市場應對能力弱,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雖然有“公司+協會+基地+養殖戶”、“養殖大戶帶動中小養殖戶”、“村委會+協會+養殖戶”、“合作社+養殖戶”的經濟運行模式,但很難真正建立經濟利益共同體,依然是產業鏈脫節。如在調查發現,甘浚鎮肉牛養殖數量較多的祁連村、小泉村和光明村等已相繼成立了養殖合作社或養殖小區[8],但這些合作社或養殖小區僅是從養殖戶手中購買犢牛、架子牛進行育肥,與村里的養殖戶沒有形成合作關系,更談不上輻射帶動能力。

4.5 加工業滯后制約品牌建設進程

我國有著豐富的牛業品種資源,但牛肉精深加工發展方面動作緩慢,很多仍停留在品種資源的優勢品牌上,缺乏進一步的開發挖掘。如筆者在甘浚鎮調查,當地的肉牛群體以西雜牛為主體,當地稱“河西牛”,目前仍停留在養殖上,沒有發展成牛肉制品深加工層次的品牌[7],導致品牌知名度不高,無力以品牌影響國內外市場。

5 以現代畜牧業發展的理念,促進小規模肉牛養殖產業發展的對策

小規模養殖仍是我國肉牛生產中的主力軍,尤其是千家萬戶繁育母牛和飼養架子牛更是肉牛生產的基礎,各級政府加大對農戶飼養繁殖肉牛的支持力度,如母牛養殖進行適度的補貼,建立基礎母牛保險制度,降低養殖風險。在信貸方面對養殖戶發展基礎母牛給予必要的支持,以保護和調動養牛戶飼養母牛的積極性。

5.1 政府的投入和政策扶持

為了促進肉牛養殖產業的發展,國家、省、市、區等各級政府對甘浚鎮肉牛產業加大了財政支持力度,相關的政策和資金投入包括鎮畜牧獸醫站人員納入鎮財政全額事業性編制、村級防疫員納入正常補貼、零費用防疫、凍精補貼、零費用配種、秸稈青貯與氨化補貼、牛圈舍修改建設補貼、小區(合作社)養殖補貼、專業戶(規模)養殖補貼等;同時信用合作社也加大了對專業戶、中小規模養殖戶的支持,實行低息貸款甚至是無息貸款。如以調查甘州區甘浚鎮為例,對于合作社新建的肉牛舍和肉牛養殖小區,政府出資為其修筑自來水管道、修路、通電、出資綠化,方便養殖戶用水、用電以及出售架子牛、肉牛,保證了養殖農戶的生產能夠順利進行,確保了畜牧場規劃的合理性,保證了農戶養殖肉牛的經濟效益。

5.2 采用適度規模養殖,發揮飼料和勞動力的資源優勢,增加收入

保持小規模養殖戶的適度存欄數量,加大養殖戶基數的發展,適當增加戶均母牛存欄數量,提高母牛的繁殖率。根據農戶可利用的農作物秸稈資源和飼料資源確定合適養殖規模,養殖數量過少會造成資源浪費,養殖數量過大,自身不能夠解決的飼料資源不足,外出采購則會造成成本上升、效益下降;做好技術力量配置,強化疫病防治,加強產前、產中、產后技術服務,提高基礎母牛繁殖率和犢牛成活率,縮短母牛胎間距,降低幼牛的死亡率。

5.3 加大雜交改良力度,推廣科學飼養模式,提高肉牛生產效率

建立和增加家畜改良服務網點,加大改良面積和改良率,充分發揮良種的生產效率,提高肉牛飼料利用率和屠宰率。遵循肉牛生長發育規律,推廣母牛、犢牛補飼技術和幼年直線育肥技術[9],摒棄“架子牛育肥”方法,充分發揮肉牛前期生長速度快的優勢,給予充足而合理的營養,縮短飼養期,提高飼料利用效率;大力推廣農作物秸稈的青貯、氨化加工處理技術;推廣示范養殖技術和飼草飼料加工配合技術,降低飼養成本;根據不同的飼料資源合理配合日糧,提高飼料報酬。

5.4 引導千家萬戶走向專業戶飼養,建立母牛—肉牛養殖小區,組建不同形式的養殖合作社

王消消等的分析表明存欄母牛8~10頭的專業養殖戶母牛養殖成本明顯低于養殖戶[7],在養殖小區(合作社)建立母牛—犢牛—育肥牛的養殖經營模式,實行自繁自養自育,穩定育肥牛的牛源,在農戶科學飼養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場戶結合、就地直線育肥的經營模式,擴大飼養規模,發揮育肥牛場在資金、技術、銷售等優勢,帶動廣大農戶肉牛養殖的發展。建立合作社后,做到統一進行市場信息的收集,摸清楚市場行情,并由養牛合作社的代表與牛經紀人談價格出售架子牛和育肥牛,減少中間環節的費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場風險,增加了農戶養牛的利益空間。

5.5 強化科技培訓與科技術入戶,讓養牛者享受到科技帶來的實惠,創建能繁母牛、犢牛、架子牛和育肥牛養殖戶(場)的示范場(基地)

政府和相關部門應加大對農戶的培訓,為廣大養殖戶提供公共服務,政府通過養殖技術服務體系實施技術培訓和示范,切實幫助養殖戶降低在疾病防治和防疫上的風險,提高養殖戶總體應對風險的能力。根據需要開展培訓,邀請高校的養牛專家對養殖戶實施“走村進社”的冬春養殖技術輪訓,注重養牛實用技術推廣,圍繞提高養殖效益,新技術、新品種、新飼料的應用等開展技術講座;在注重提高養殖戶養牛科學飼養技術水平的同時,推廣新技術如應用不同時期母牛的補飼技術[9],犢牛補飼技術和早期斷奶技術,犢牛直線育肥技術等,提高母牛養殖綜合效益。

5.6 建立完善防疫體系,確保畜產品安全

篇8

1.1.1確定養殖模式:(1)半舍飼半放牧養殖模式:適宜于山區和半山區。該地區由于受地理環境條件的限制,交通不便、信息不靈,大多數農戶經濟基礎較薄弱,但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適宜采取半舍飼半放牧方式養殖(即季節性放牧與補飼相結合)。以飼養基礎能繁母牛,推廣人工授精凍配改良技術,培育雜交育肥牛源生產為主。養殖成本低,牛體格強壯,母牛繁殖高,發病死亡率低。飼養規模一般為能繁母牛3~10頭/戶,牛舍按3~5m2/頭計。每年4—11月利用山區天然草山草坡,有計劃輪牧,晚上補喂部分草料;12月至次年1—3月利用農作物秸稈及副產品舍飼飼養。(2)標準化規模養殖模式(全草型飼喂與精料短期育肥):適宜于地勢較平緩田壩地區。該地區交通方便,信息較靈通,經濟較發達,農戶經濟基礎也較好,土壤水肥條件適宜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建立飼草料生產基地。農作物秸稈資源也豐富,適宜于發展標準化規模養殖。根據養殖戶經濟條件、流轉土地及技術水平,建立適度規模的標準化肉牛養殖場。以飼養優質雜交牛和育肥牛為主。一般分4種類型:家庭牧場式(年出欄30~50頭)、小型牧場(年出欄50~100頭)、中型牧場(年出欄100~500頭)、大中型牧場(年出欄500~1000頭)。既挖掘飼草料資源和肉生長性能,保證育肥效果,改善牛肉品質,又降低了飼養成本和管理成本,可促進產業轉向生態效益型和質量效益型。

1.1.2繁殖與育肥分離,選好優質仔牛:繁殖與育肥分離,是提高肉牛產業經濟效益的重要措施。山區和半山區人口居住分散,荒山草坡多,水草茂盛,粗飼料豐富,農戶負責母牛飼養、配種、犢牛飼養,以放牧為主,補飼精飼料,犢牛飼養成本較低,且母牛、犢牛經常活動,體質較好,母牛繁殖率高和犢牛長勢好。肉牛育肥選擇在農區,精料較充足,市場信息靈通,交通便利,養殖設施設備配套,飼養管理技術精湛,飼養精細化、規模化經營,可使生產規模與當地經濟水平相適應,容易形成產業化。

1.1.3利用雜交優勢,提高肉牛生產水平:雖然我州盤江黃牛肉質鮮美、味美醇香、營養價質高,但生長緩慢,產肉率低。需引進外地快大型優良肉牛品種進行雜交改良,提高其生長性能和產肉性能。推廣應用西門達爾與本地牛二元雜交,西本雜與安格斯或利木贊三元雜交,二元輪回與“終端”雜交,三元輪回與“終端”雜交相結合,培育優質雜交牛源,提高生產水平。二元雜交一般可提高犢牛出生重15%,三元雜交可提高19%,二元輪回與“終端”公牛雜交相結合可提高21%,三元輪回與“終端”公牛雜交相結合可提高24%。

1.1.4種植高產優質牧草,保障四季牧草均衡供給:一是結合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選擇與喀斯特山區生態環境相適應的牧草種群,建立四季常青的高產優質牧草地。二是采取林草結合、果草結合、糧草結合、分帶輪作(間作)等方式,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建立高產牧草地。如多年生黑麥草與高羊茅、紅白三葉草混播草場,玉米與紫花苜蓿套種,一年生黑麥草與水稻、玉米地輪作。三是選擇養殖場四周土地種植高產優質牧草,如皇竹草、樂食高丹草等。根據牧草生理特點和當地氣候條件,合理安排牧草節茬,保障牧草四季不斷青,營養平衡。

1.1.5充分利用青貯飼料、微貯飼料和農副產品養牛:喀斯特山區地多田少,有豐富的旱地資源,適宜種植青貯玉米和其它粗飼料,農作物副產品豐富,可以采用機械、生物發酵、氨化、堿化等加工處理技術,提高飼料轉化利用率,降低飼養成本。

1.1.6改造養殖設施設備,提高規范化管理水平,降低疫病風險:改深坑濕圈為向陽干平圈,改單一放牧為季節性放牧與舍飼補飼相結合,改喂本地牛為雜交牛,改喂單一粗料為精粗混合全價料,改喂老牛育肥為喂雜交架子牛育肥,改商品牛散養為集中育肥。糞污集中無害生物有機發酵綜合利用處理,建立規范的衛生防疫消毒制度和養殖生產檔案,科學化飼養,降低疫病風險。在條件具備的養殖場,推廣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標準化建舍,規范化飼養,制度化管理,集約化經營。從飼料生產、加工、飼喂、飲水、配種、產犢、育肥、衛生防疫消毒、糞污處理等生產環節全部實行制度化規范管理,把動物育種、營養、生產、機械、電子科學等最新成果集成有機地結合,創造出肉牛養殖最佳經濟效益。

1.2技術措施做大牛群規模,培育優質育肥牛源。建立高產優質牧草基地和生物技術開發利用農作物秸稈資源。改造養殖設施設備,規范衛生防疫措施,標準化飼養管理,糞污無害化綜合處理利用。

2推廣應用

2007—2014年,安龍縣通過爭取國家專項資金扶持,推廣示范“喀斯特山區高效肉牛養殖技術”,發展肉牛養殖示范戶34537戶,戶均養牛2.53頭,建成年出欄100頭以上規模肉牛場79個,扶持能繁母牛養殖示范村3個。建立牛品種改良點67個,年輸配母牛7800頭以上,產雜交牛6000余頭。改造牛舍59500m2,種草980hm2,建干糞棚39個3120m2,中型沼氣池3個,規范養殖場檔案管理65個。全縣肉牛存欄達10.53萬頭,出欄達1.89萬頭,創產值2.3億元。農戶繁殖雜交犢牛實現頭均盈利3800元以上,規模養殖場育肥雜交牛出欄實現頭均盈利1500元以上。

3取得的成效

3.1制定了符合縣情的《喀斯特山區肉牛高效養殖技術技術規程(試行)》,產生了較好的養殖效益。

3.2牛人工授精雜交改良技術有新的提高。受胎率由75.6%提高到81.5%,提高5.9個百分點;受胎產犢率由83.2%提高到96%,提高12.8個百分點;育成率由89%提高到97.3%,提高8.3個百分點。

3.3雜交優勢明顯,示范作用強。用西門達爾和安格斯雜交改良本地黃牛表現出較好雜種優勢,西本雜和安本雜交犢牛初生重比本地牛高15%以上。且個體大,生長速度快,6月齡體重可達110kg以上,比本地牛高40%以上。18月齡體重達350kg以上,日增重可達0.65kg以上,養殖效益較好。

篇9

中圖分類號:S858.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532062

近幾年來,隨著人們飲食結構的改變,市場牛肉的價格日益增加,從幾年來的牛價走勢和綜合國際國內養牛業發展狀況分析,牛價有增無減,市場前景好,加強肉牛養殖,必須要從養殖技術、政策管理等方面著手進行創新。在很多地區的肉牛養殖過程中,廣闊的市場前景為當地的肉牛養殖產業發展帶來了很大的機遇。在肉牛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應該要改變養牛必須有草山的傳統觀念,要依靠種草,充分利用農作物秸稈,才能確保肉牛草料供給;同時要推進品種改良,縮短肉牛飼養周期,提高出欄率和個體產肉。為了提高肉牛的產量與治理,還應該要加大圈舍基礎設施建設,改善飼養條件。最重要的是在養殖過程中,要抓好防疫,確保肉牛健康安全生產,減少由于各種疫病帶來的養殖損失。

1 牛的養殖技術

1.1 加強肉牛品種的選擇

品種是一個十分關鍵的因素,對于養牛產業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選擇肉牛品種時應該要選擇良種肉牛。遺傳選育是品種選擇過程中的一個重要原則。在選擇時還應該要根據實際地區的氣候、環境等條件選擇比較適合當地養殖的品種,盡量避免出現肉牛生長不適的情況。

1.2 加強對飼料的營養配比的控制

肉牛的飼料是影響肉牛生長效率的一個重要因素,牛在生長過程中應該要有充足的營養,才能保證牛的質量。尤其是對于肉牛而言,必須要對其飼料進行合理地配置,一般說來,衡量肉牛日常糧食產品質量的一個重要指標是干物質采食量,在對牛進行喂養的時候,飼料中的干物質可以有甘草、青貯等,水稻、小麥、苜蓿、大豆等都是肉牛養殖過程中比較常用的干物質,另外,還需要增加一些其他的物質,比如確保牛每天的水分充足、添加一些肉牛復合預混料,能夠促進肉牛對鈣、維生素等多種營養元素的吸收,使得牛需要的營養得到滿足。

1.3 加強養牛場的合理選擇

養牛場的場址的選擇是否合理,對于肉牛的養殖效率也有一定的影響,選擇養牛場的位置也是肉牛飼養過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選擇的位置應該要平坦寬闊,而且地勢要高,最好是能夠遠離交通要道、醫院、工廠、居民區等人口比較密集的地方,而且養牛場應該要用圍墻隔開,以防對人們的生活工作產生影響。在養牛區內要對其結構進行合理地設置,比如員工的辦公區、養殖區等都要進行分隔,貯糞場、病牛舍、獸醫室等要進行合理地設置,以提高養牛場的環境衛生水平。

2 牛養殖過程中的疫病防治技術

肉牛檢疫是確保肉牛健康狀況以及肉牛質量的重要途徑,當前畜牧業的快速發展,使得肉牛檢疫工程受到的重視程度也越來越高。肉牛安全問題時有出現,究其根本原因是因為肉牛健康狀況沒有得到有效地檢查,因此使得很多問題肉牛在市場上流通,給人們的健康甚至是生命安全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在疫病的防治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2.1 加強消毒

為了要對各種疫病進行有效的預防,就應該要保證養牛場的環境衛生,比如在養牛場中要禁止隨意參觀,可以有效地杜絕一些外來的病菌。肉牛場的門、各區入口處消毒池內要保持有高濃度消毒液,并要時常更換。工作人員在進行工作之前也應該要更換干凈的工作服、工作鞋帽等,并且經過消毒之后再進入養殖區,防止將外部的病菌和疾病帶入養牛場中。養牛場內要經常保持清潔衛生,無異味、無氨氣,保證通風良好,最好是定期進行消毒,要經常對牛槽進行清洗,禁止在牛場中養殖其他的家禽,防止各種疾病的交叉傳染。

2.2 加強對疫病的檢查

隨著畜牧業不斷發展,加強肉牛疫病檢查管理的力度成為相關部門的一個重要任務,肉牛疫病檢查防治管理需要配備專業的疫病檢查人員以及監管人員,獸醫人員主要是對各種肉牛進行直接檢驗的人員,他們應該要具備專業的疫病檢查知識,同時還應該要具備職業道德素養,從而能夠對各種肉牛進行準確地疫病檢查。養牛場應該要配備專門的獸醫部門,招聘更多專業化成員,從而能夠對養牛場的各種疫病的發生以及變化情況進行了解,提高各種疫病的預防水平。在肉牛疫病檢查防治工作中,要購買的牛進行檢查,確保牛自身沒有攜帶疾病,防止在養牛場內進行大規模地傳染。購買的牛應該要從非疫區購買,而且經過檢疫合格之后才能入場,在養牛場中也不能立即將其與其他的牛進行混合,應該先將其放在隔離舍觀察15d后,確認健康無疾病再并群飼喂。在疾病的檢疫過程中,各種基礎性設施是開展肉牛疫病檢查防治工作的重要保障,也是確保肉牛檢疫工作能夠順利推進的關鍵。比如一些用于肉牛質量檢疫的儀器,是確保肉牛質量的關鍵,在肉牛的疫病檢查過程中,應該要使用更多先進的設備,從而實現更加準確地疫病檢查。

2.3 加強對糞便和污染物的處理

糞便和污染物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也是造成肉牛出現疫病的一個重要因素,因為牛的糞便中含有大量病菌及蟲卵,是各種傳染病與寄生蟲病發生的主要原因。所以,在肉牛的養殖過程中,對于各種糞便與污物,應該要及時處理,加入消毒物進行發酵,經過高溫殺滅一些病源微生物及蟲卵,從而有效地防止各種疾病通過糞便和污染物進行傳播,減少寄生蟲的危害。

2.4 防鼠蚊蠅等各種病害

蚊、蠅等吸血性昆蟲是傳染病的媒介,老鼠也是一種重要的病原傳播體。因此在養殖過程中,應該要對這些病蟲害進行有效地控制,防止他們成為病原的傳播載體。比如用衛害凈藥物對牛舍進行噴灑,消滅蚊蠅、消滅老鼠,合理適時地進行驅蟲,從而切斷各種病原的傳播關系。一般來講,常用的針對牛自身的驅蟲藥要有阿維菌素、伊維菌素粉針劑,對于一些外部蟲害進行防治時要根據具體的病蟲害進行處理,比如老鼠藥等,按說明進行使用。在使用藥物對養牛場的環境衛生進行控制的時候,要注意灑藥的位置,防治牛誤食。

3 結語

綜上所述,當前畜牧業的快速發展,對肉牛養殖過程中的技術要求越來越高。在養牛過程中,不僅要加強對其日常管理,更要加強疫病的預防和治療,加強檢疫的力度,并且采取各種措施保證養牛場的清潔,減少疫病發生的可能性。

參考文獻

[1] 徐照學,蘭亞莉.奶牛飼養與疾病防治手冊[J].農業,2009(05).

篇10

1 基本情況

1.1 縣域情況

遂川縣位于贛西南,地處羅霄山脈中段的東面,交通便利,自然條件優越,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雨量充沛,陽光充足,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在15.1℃-18.7℃之間,年平均降雨量1421.2mm,年平均無霜期長284天,全縣有可開發草地85萬畝,2000畝以上的連片草場12處,年產稻草130000噸,油菜桿、豆桿、玉米桿等其它桔桿飼料24000噸,具有一定的肉牛產業發展的資源基礎。

1.2 飼養情況

2015年肉牛(包括本地牛)存欄23690頭,出欄18650頭。有肉牛養殖企業25家,其中省級農業龍頭企業1家。飼養5頭至20頭的專業戶39戶,21頭至40頭的專業戶16戶,41頭至55頭的專業戶2戶。規模戶年出欄肉牛9959頭,占全縣年出欄的53.4%。

2 存在問題

2.1 肉牛品質不高

一是肉牛品種改良不到位,遂川縣雖在雩田、枚江設立了肉牛冷配站,由于政府投入不足,沒有強制處理本地公牛,真正配種母牛相當少,全縣牛品種仍然是本地黃牛居多。現飼養的肉牛大部分都是從山東等地調入,由于運輸、水土不服等各種原因,調進后肉牛普遍存在一次患病過程,給養殖戶造成了一定的經濟損失;二是養殖肉牛的格局基本上還是以千家萬戶分散飼養為主,中小規模育肥場為輔,并且大多是放養和農區役用牛飼養,用混合精料飼喂的相對較少;三是有些規模場(戶)在肉牛飼養上沒有按標準化操作,增加了飼養成本,并影響了肉牛品質。

2.2 丘陵面積較少

遂川縣雖然有天然草場85萬畝,2000畝以上的連片草場12處。但全縣以山地為主,且陂度較陡,平原丘陵較少,部分海拔在千米以上,不適合牛放養。全縣林業用地占全縣面積的78%,而耕地只占全縣面積的8.3%。

2.3 母牛存欄數量不多

母牛是發展肉牛產業的基礎,保護母牛就是保護了肉牛生產力。2015年遂川縣能繁母牛存欄10156頭,對于發展肉牛產業來說是嚴重不足,進而影響肉牛牛源。

2.4 資金短缺

遂川縣肉牛產業開發投入不足,養牛戶貸款難度大,或者貸款利息高,其它融資渠道少。相當部分農戶有養牛積極性,但因缺乏資金,無力養牛或很難進一步擴大養牛規模。

2.5 環保意識較差

多數的養殖戶,并沒有按照環保要求進行廠房建設和衛生管理,糞便、污水排放不規范。這樣直接就影響了牛肉的品質及產品的安全。

2.6 養牛效益不穩定

由于受技術、管理、市場行情等各種因素的影響,養牛效益不穩定,有技術、善經營的養殖戶效益較好,部分肉牛養殖戶出現虧本經營,甚至還有小部分養殖專業戶現不再從事肉牛養殖。

3 對策建議

3.1 在思想認識方面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結構的改善以及安全意識的不斷增強,健康、綠色、安全、環保的食品將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牛肉等草食畜產品有著巨大的市場發展前景。肉牛產業在遂川縣還處于起步階段,通過我們對養牛戶的調查,1個勞動力可飼養肉牛25頭,每頭肉牛可掙800―1000元,在行情好時可掙1500元以上,通過與其它養殖業的比較,肉牛養殖具有比較效益。因此,政府及有關部門在思想上高度重視肉牛產業的發展,加強引導,加大扶持,把養牛業作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實現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來抓。

3.2 在牛改方面

遂川縣雖然設立了冷配站,但牛改工作并未到位,其突出原因就是遂川縣本地公牛未進行庵割。為此一是由政府牽頭,組織畜牧技術人員、鄉村干部采取強制措施,對劣質公牛進行清群凈化,對12月齡以上公牛要轉入育肥大戶進行育肥或人工去勢,為實現此項工作順利開展,對人工去勢的公牛政府給予每頭100-200元的補助;二是各個鄉鎮設立肉牛冷配站,部分行政村設立冷配點,培訓一批配種員,由縣級畜牧部門頒發上崗證,實行持證上崗;三是保護現有存欄母牛,扶持農戶購進母牛,對現有10156頭存欄能繁母牛由各鄉鎮負責全部佩戴免疫標識,建立臺帳,造冊登記,跟蹤服務;四是各鄉鎮要通過改良、選留、外購途經,優化壯大基礎母牛繁育群,尤其要注重加大優良后備母牛的選留力度。要按照“見母就留”的要求,加強管理,不經鄉鎮畜牧獸醫站批準,不得私自淘汰處理可繁(后備)母牛;五是新購1頭母牛,市場價約為3500元,所需資金力爭從農村合作銀行小額貸款解決;六是畜牧部門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全縣牛改工作,協調解決全縣肉牛產業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

3.3 在飼草種植方面

遂川縣雖然有85萬畝的草場,但由于大部分是高山,平原丘陵較少,不適合牛放養,因此務必進行人工種草,擴大飼草料生產、增加飼草料總量。一是撂荒地退耕還草,增加人工種草面積,主要推廣種植玉米草、黃竹草、黑麥草等品種;二是在部分鄉鎮成立草業站,具體實施本鄉鎮種草工作任務;三是對耕地種草的,同樣發放糧食直補資金。

3.4 在標準化生產方面

一是重點發展肉牛養殖小區和專業場(戶),力爭每年以20%速度遞增,財政部要對肉牛小區的環保設施建設,畜禽排泄物的無害化處理給予補貼相應的補貼;二是畜牧部門要制定和實施肉牛飼養規程、疫病防治規程、良種繁育規程、飼料生產規程、產品品質規程等生產標準;三是組織有關部門對小區的肉牛產品實行無公害認定與認證,向生態、優質、安全、綠色、有機的方向邁進。

3.5 在技術服務方面

主站蜘蛛池模板: 冷水江市| 财经| 城固县| 芦溪县| 抚宁县| 佛山市| 永福县| 诏安县| 双城市| 长武县| 万载县| 互助| 德江县| 全南县| 潞西市| 旺苍县| 资源县| 德保县| 水城县| 栾城县| 北碚区| 唐海县| 昔阳县| 慈利县| 凤庆县| 盱眙县| 西充县| 阳东县| 小金县| 兰州市| 新闻| 宝清县| 通许县| 襄樊市| 古丈县| 龙陵县| 额敏县| 中西区| 临夏县| 东乌| 临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