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6-29 16:42:18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小學音樂識譜教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注重聆聽,引導欣賞
樂譜的欣賞主要表現為聆聽。音樂教育以審美為核心,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通過以聆聽音樂為主的審美活動,使學生充分體驗蘊涵于音樂音響形式中的豐富的情感,為音樂所表達的理想境界所吸引陶醉,并與之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為學習識譜,熱愛識譜,熱愛藝術,熱愛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礎。
“聽”是感知音樂最直接的方式。學生往往會在聆聽的過程中產生對音樂的第一感受,在音樂審美過程中獲得愉悅的感受與體驗,學譜的基礎也應該首先立足在聽覺能力的培養上。因為聽多了,自然會對表現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有較強的感受,然后再學習識唱簡譜,學生就容易掌握學習樂曲的知識和技能。這就是傳統教學中最常用的先唱詞再唱譜的教學方法。
大家應該都會有這樣的體會。當一首好聽的流行歌曲傳唱于大街小巷,也許我們并沒有刻意的去學卻能熟練的哼唱出來,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聽了,不管是有意識還是無意識的,當聽的多了,自然而然就在腦海中流下了印象。同理,在教唱新歌前我首先讓學生欣賞。不做任何要求的欣賞。這種潛移默化的滲透,讓學生在無意識的情況下建立了對歌曲的印象,為下一步學好歌曲作好鋪墊。在有意欣賞的同時并提問:“你們能告訴老師,聽完剛才那首歌曲的感受嗎?能說說看你們都聽到什么了嗎?”引導學生欣賞,使他們對歌曲的情緒、節奏,表現的內容有初步了解。這時,歌曲的旋律、節奏在學生的腦中已經有了一定的印象,學生再唱就顯得容易多了。這種先唱詞再唱譜的方法,大大降低了識譜的難度。
有時候我們還可以讓學生們在欣賞后哼出給他們印象最深的幾句;有時候為了提高難度,我也會讓一些學習器樂的同學用樂器彈奏出一些旋律。不管他們能唱多少唱多好,彈多少彈多好,這都是成績,都應該值得鼓勵。
二、倡導模仿,鼓勵創造
音樂創造能力的培養建立在模仿的基礎上。
古今中外,由模仿而衍生的音樂作品不在少數。最初的音樂作品創作一般都是由模仿開始的。有時是一個小段落,有時就是一句或一個小節。而小學階段,學生的模仿能力應該是非常強的。根據中低年級學生的身心特點,從音樂基本要素入手,通過模仿,積累感性經驗,為音樂表現和創造能力的進一步發展奠定基礎。創造性能力的培養應該貫穿于音樂教學的各個環節。在即興活動中培養學生的聽覺能力、反應能力。
中小學尤其是小學的音樂創造活動一般都是從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樂創造的必經之路。采用模仿的學習方式帶領學生由模仿進入創作,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激發創作的興趣。
以歌曲《革命將士出征歌》識譜教學為例。這首歌曲具有鮮明的陜北民歌特點,由六句對仗工整的樂句組成。在學唱新歌之前,可以先將樂曲中的旋律順序分成六小段并打亂,呈現在黑板上,然后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重新排列成流暢的旋律并彈唱。通過多次的重組,讓學生自己找出最流暢的排列方法,然后再讓大家來聽一聽,唱一唱教材上的歌曲。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識譜能力,增強了趣味性,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學習和了解《革命將士出征歌》表現力度,速度、音色、節奏、旋律、和聲等和其常見曲式以及音樂體裁形式,有效地促進學生音樂審美能力的形成與發展。
當然創編旋律的形式也可以在學完了新歌之后來進行。這樣都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學習音樂的勞動體驗而獲得成功感愉悅感。
俗話說得好,成功往往來源于一個良好的開端,由此可見,一個好的開始是多么的重要,它往往會調動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中。歌唱是音樂的一種表現形式,教師可以運用它將音譜知識引出來。例如,在講解五線譜的時候,教師可以運用多媒體播放《小燕子》這首歌導入課堂知識,調動課堂氣氛,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課堂教學目標,完成教學任務。
二、將樂器引進課堂,提高識譜效率
由于生活條件的提高,很多學生課余時間都參加了音樂興趣小組,學習了其他樂器。這樣,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把樂器引進課堂,指導學生正確演奏音符時值、音高的同時,訓練他們聽音的能力,提高學生的識譜效率。例如,現在有不少學生課外學習了電子琴、鋼琴等,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反復彈奏,尋找識別音符的方式,達到識譜教學的目的。
三、運用節奏訓練,掌握樂譜知識
在音樂學習中,節奏非常重要。由于每首歌曲都有他們不同的節奏,而通過節奏的認識能夠增強學生的識譜能力,因而教師在實際的教學中可以運用節奏這一獨立的功能來激發學生對于識譜知識的興趣。下面,讓我們用一個例子來說明如何運用節奏來幫助學生學習識譜知識。
例如,在學習《種太陽》這首歌時,教師就可以為學生用手演示一下這首歌的拍子,再引導學生去尋找其中的規律。與此同時,在涉及旋律中的重、難點知識的時候,也可以運用節奏訓練,這樣既能避免一遍遍重復演唱的繁瑣訓練,又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了解音樂的特征,掌握音樂中的相關知識。
同樣,為了使學生更加透徹地掌握知識,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節奏大賽,將學生分為小組,分別“演唱”自己喜歡的歌曲(這里的演唱指打拍子)。在一個小組“演唱”的時候,其他小組要據此寫出這首歌的識譜知識,最后找出表現最好的小組,給予一定的獎勵。這種競賽形式的訓練能夠很好地調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在輕松的拍子中掌握音樂知識,學會通過拍子找出相關樂譜,既能高效地完成教學,又能將知識滲透給每個學生,收到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四、練習熟練曲目,掌握識譜技能
在學生沒有學習音樂知識之前,總會在其他地方聽過一些曲目,并且還能哼上幾句,教師在實際的教學當中,可以運用這些曲目,這樣在傳授識譜知識的時候就會比較方便,學生也能夠很好地接受。
例如,在音樂課上,教師可以布置這樣的作業,即讓學生選出自己最喜愛的一首歌,然后寫出其中的樂譜知識,上交給老師批改。教師在批改的過程中一定要認真嚴謹,對學生出現的錯誤要及時糾正。這樣既不會使學生感到厭煩,又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同時,還有助于教師及時指正學生身上所存在的問題,完善他們的知識體系,促進學生的進步。
五、通過實際練習,鞏固識譜能力
教唱歌曲是培養學生識譜能力最有利的實踐活動,這是由于唱歌時使用、附帶樂譜較多。課堂中,每位學生都會帶上自己的音樂書進入教室,學唱歌曲時會自然地打開課本對著樂譜演唱,這為我們的識譜教學提供了很好的保障,帶來了很大的方便,也有利于學生課外閱譜能力的培養。
從熟悉的音樂中識譜。很多歌曲學生聽了后會有所回憶,很想跟唱,我們教師不妨抓住這個有利的時機,讓學生先唱歌詞。這樣在教歌曲之前不是先教識譜,而是在熟悉歌曲旋律,對音樂有了美的體驗之后,達到“似曾相識”而還不十分“熟悉掌握”的狀態下識譜,如歌曲《歌聲與微笑》是一首充滿美感的歌曲,起句旋律就非常優美感人, 以“請把我的歌帶回你的家,請把你的微笑留下。”這么通俗易懂的歌詞,很能激發學生唱歌的欲望,教師對起句加以引導地教唱,學生很能把握好對曲子的理解,接著再哼唱曲譜就有效果了。網絡歌曲《老鼠愛大米》,學生愛唱,但歌詞不大適合小學生,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隨琴或隨音響哼唱曲譜,豈不是一舉兩得。
從簡單的音樂中識譜。簡單的音樂是視學生的年級和班級水平相對而言的。選擇學生會唱的、喜愛的短小精悍的歌曲來學習識譜(如動畫片主題曲、耳熟能詳的經典旋律),有利于培養學生學習識譜的興趣。如在識譜教學時,開始讓學生唱出自己兒時最喜歡的歌曲(《小星星》、《兩只老虎》、《大風車》、《新年好》等),然后將歌曲的簡譜展示給學生,讓學生由唱歌詞轉變到識譜練習。接下來要求學生先識別各音符的唱法,然后隨老師的引導將樂譜唱出來,經過這樣的訓練,部分學生便能獨立視唱。此時的這部分學生對樂譜的興趣濃厚,于是教師要抓緊這一時機,讓他們當小老師,幫助不會的學生進行視唱。
從典型的音樂中識譜。典型的音樂是視音樂而定的。或強弱對比強烈,或速度對比強烈,或特殊演唱符號集中……有利于學生真正感悟音樂符號的作用。如《鈴兒響叮當》的弱起音符、《阿童木之歌》的切分音、《少年少年,祖國的春天》中休止符都較有特點,讓學生在音樂新鮮感中學唱曲譜會更有興趣。如十一冊中歌曲《剪羊毛》中的附點音符比較多,是本課的難點,教師應先訓練附點節奏的讀法、打法,再將整首歌詞按節奏朗誦。最后用聽唱法學習全曲旋律的曲譜,這樣學生學得較快,也不易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中的三連音也很有特點,教師可以在鋼琴上先彈出曲子的前奏,讓學生回答這是什么歌曲?再討論剛才老師用的又是什么節奏?逐步讓學生明白這就是三連音,它在時值上又是那么的特殊,了解透了三連音,曲子的演唱學生也就沒有難度了。
2在欣賞活動中識譜
教師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地方式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道德,精神意識地熏陶,進入歌曲情境。所以,在欣賞音樂活動中進行識譜教學,是一個最容易產生效果的做法。事實上,用“聽力訓練”比“視唱練習”的識譜教學更為妥切。
欣賞簡單旋律,促進識譜教學。如欣賞音樂童話《龜兔賽跑》,可以利用這個有趣而富有哲理的音樂故事來打動學生的心靈,也可以采用音樂游戲這種小學生喜歡的音樂教學形式,讓學生在小兔子與小烏龜主旋律音樂的哼唱中完成即興表演,加深學生的識譜記憶,提高學生的識譜能力。貝多芬的《歡樂頌》曲子很簡單,但人們會從樂曲那凝重的沉默到沖擊黑暗、沐浴光明的激昂中,感受到貝多芬那個時代人們崇尚的“四海之內皆兄弟”、“億萬人民擁抱起來”的理想,感受到貝多芬那充滿斗爭和勝利的信念,感受到什么是堅韌的意志,什么是莊嚴的輝煌。教師讓學生充分得感受曲子的魅力后,拿出曲譜讓學生在很有感觸的基礎上學唱歌譜。
欣賞典型曲目,講授音樂符號。結合音樂分析音樂知識(音調、速度、強弱的表現特征),有利于學生真正感悟音樂符號的作用。如講授倚音符號,可以從前倚音符音、后倚音、單倚音、復倚音的表現力去渲染音樂的特殊作用,可以用前倚音的機靈,后倚音的留戀,單倚音的純潔,復倚音的纏綿等內在美學因素,讓學生覺得小小的音符蘊涵著豐富的內容,讓學生在奇妙的遐想中去識譜會更佳。
欣賞律動音樂,感受節奏奧秘。兒童的天性即好動,讓他們在各種不同節奏的音樂中律動,充分發揮學生好動的天性,讓他們在動中表現音樂美,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發掘他們的音樂制造能力。如新疆音樂的切分節奏,內蒙音樂的二分節奏,彝族音樂的十六分節奏,陜北音樂的高亢,江南音樂的雅致等等,均給學生提供了廣闊的律動空間,讓他們在律動中感受音樂節奏的奧秘,對他們學習識譜也有好處的。如民樂合奏《金蛇狂舞》在欣賞前學生視唱了主題旋律,欣賞時學生聽得津津有味,有的半閉眼睛搖頭晃腦,有的跟著音樂輕聲哼唱,有的甚至手舞足蹈,有的學著電視里指揮家的模樣“指揮”起來。學生邊聽,教師邊插入樂曲簡介,學生第二次聽賞時,就能聽著樂曲看著歌譜唱出旋律了。
3在器樂教學中識譜
器樂的操作比學唱歌要有一定的困難,所以在器樂的選擇上,我們可以選擇一些比較易操作的樂器,如:低年級以打擊樂器為主,中高年級可選用豎笛或口琴或口風琴。通過學習器樂演奏活動來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是因為器樂演奏是學生對音樂作品的二度創作,在演奏器樂活動時,很容易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識譜上,諸如音符、節奏、調號等。
學習歌曲后用樂器演奏,讓識譜教學更落實。用器樂為歌曲伴奏,不但會增加學習的興趣,更會加深學生對曲譜的認識,從而培養學生的識譜能力。《小鴨子》、《粉刷匠》等的口琴伴奏。《小白船》、《送別》等的豎笛伴奏。《八月桂花遍地開》、《擁軍花鼓》等的打擊樂伴奏都會給歌曲演唱增添色彩,增加?d趣,從而也增強識譜意識的提高。如學唱《過新年》時,可以進行這樣一個集體練習:全班學生分為4個組,第一組擊小鼓,第二組打小镲,第三組唱歌,第四組手持彩綢表演。這樣反復練習,邊唱邊奏邊舞,寓藝術熏陶于表演之中,使學生體會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整個教室洋溢著幸福、歡樂、喜悅的氣氛。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把識譜教學開展地形象生動。
欣賞樂曲后用樂器演奏,讓識譜教學更深入。欣賞曲目是經過時代洗禮的經典曲目,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讓學生用樂器再現主旋律,會在學生的心里產生一種興奮感,“我也會演奏名曲啦”!如貝多芬的《歡樂頌》、莫扎特的《渴望春天》、李煥之的《春節序曲》、劉天華的《光明行》等各曲中的主旋律都可以讓學生嘗試著演奏。
4在拓展練習中識譜
表現歌曲編配適當情景。引導學生選擇適當的樂器或音源,有利于學生對不同力度、速度、節奏的理解。如《苗嶺的早晨》中音樂原所表現出來的鳥鳴聲,是一種自然情景的描繪,讓學生用口哨來模仿音樂的鳥叫聲,對于高音與音符會有新的認識。《金蛇狂舞》中的鑼鼓節奏會加強學生對生活情景的創作,也會在創作中加深對音符組合的理解。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3.12.134
識譜,包括節奏、音高、音準的學習,識譜的學習是打開學生音樂大門的鑰匙,識譜能力的提高對學生感受、理解、表現及創作音樂有著重要的作用。小學生掌握一定的識譜能力,對于音樂教學來說是必需的。但是,識譜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要符合小學生身心的發展規律和認知規律。而且,要讓小學生學會識譜,就必須先讓他們對識譜感興趣。
我在起初開展小學生的音樂教學時,首先向學生提出問題:“1234567是什么?它們分別代表什么呢?”學生都說:“這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可以這樣說,我國大部分小學的學生,音樂基本素養都比較低。而傳統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也只是教學生單純的演唱歌曲,并沒有進行識譜的教學。因此,對于小學生來說,他們對簡譜都感到非常陌生,更別說是五線譜了。而對于歌譜,他們也不想去認識。我在自身的教學中也發現,一提到要學生進行識譜,學生馬上就像泄了氣的皮球,高漲的學習情緒立刻下降了許多。
很多小學生模仿演唱歌曲的能力相當強,但是唱曲譜卻感到困難,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那么,小學音樂教師應當如何激發學生學習曲譜的興趣呢?識譜教學如何在課堂教學中開展呢?我覺得這是我們每一位小學音樂教師應該深思的問題。
一、創設情境,激發識譜興趣
小學階段的學生對比較抽象的音樂事物難以接受,但是他們大部分都喜歡一些可愛的小動物,如果教師抓住他們這一特點開展識譜教學,必定會受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三年級教音階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情景:有七個小動物分別住在一個七層樓的公寓里,分別是:do是小熊do do do,re是鴨子re re re,mi是小羊mi mi mi,fa是小牛fa fa fa,sol是公雞sol sol sol,la是青蛙la la la,si是小蛇si si si。并且制作了小動物的頭飾讓學生記住自己所扮演的角色,通過爬樓梯的方法來接龍。在這樣的教學情境中,學生不自然而然地就學會了七個基本音符。
音樂家卡巴列夫斯基有這樣一句名言:“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這是把音樂的魅力傳遞給他們的必要條件”。小學音樂教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對識譜的學習興趣,才能讓他們有主動學習識譜的愿望,也才能使他們做到積極地、自主地去學習音樂。在教學中,我也發現,小學生活潑好動,特別是在音樂課的課堂中,聽到音樂就手舞足蹈。例如,我在教學《捉泥鰍》的樂曲時,首先用肢體動作表現旋律線條的走向,然后耳朵聽著旋律,嘴里輕聲哼唱。學生覺得很有趣,情緒也非常的高漲,這大大激發了他們識譜的興趣。這時,我便將識譜教學適時地引入,就使得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此項教學活動中,學生便很快就學會了這首歌的譜子。所以,音樂教師只要激發了小學生的音樂學習興趣,讓他們在愉悅的氣氛中輕松地學到識譜知識,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就會使識譜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先學歌曲,再識譜
對于小學生來說,音樂的教學中要先學會歌曲,再進行聽譜、識譜的學習,才能起到相應的教學效果,否則會使教學事倍功半。學生在學唱歌曲時,都是跟著音頻資料聽幾遍就能唱會,若這時打斷學生的興趣,而讓他們先唱曲譜,后學詞,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就不高了。這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來進行正確的引導,讓學生通過聽老師的范唱或錄音把所要學的歌聽熟、聽會、甚至會唱,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聽唱曲譜。這樣,學生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來學習曲譜,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學唱六年級《猜調》這首歌時,經過聽范唱、感受歌曲情緒等教學活動后,學生已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他們被優美的歌曲所吸引,有強烈的學唱歌詞的愿望。于是,我便順勢讓學生隨著錄音唱詞。這時,學生的注意力已經非常集中,只需練唱幾遍就唱會了歌曲。在感受到他們已經掌握了歌曲的旋律、學會歌詞后,我就將曲譜的教學接著進行下去。這樣的教學方式便能使小學生很快就學會了識譜。
三、先學節奏,再識譜
1. 低年級培養學生識譜興趣和意識 (1)音符唱名的模唱。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求在識譜教學的初期(或準備階段,即小學一、二年級)必須進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練習,使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為此,要求小學一、二年級的唱歌教學中大量進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級音樂教學中將所有所學的歌曲的歌譜全部要進行“唱名背唱”。牢固地、熟練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對于以后(中、高年級和初中)的識譜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2)培養識譜興趣。低年級音樂課要針對學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理解力差的特點,從趣味的、新穎的教學形式入手,培養學生對識譜的興趣。例如:在對于一二年級的初學者來說,我以“腦筋急轉彎”的游戲方法,出示卡片音符,引導學生集體認讀,有說對的,有說錯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認讀積極性很高。其實,只是很平常的教學行為,給它加上一個智力測試名稱,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就大大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寓教于樂,使其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作為音樂教師就要讓學生每節課都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堂,讓他們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可見教師的靈活機智,教學的方法和準確把握學生的心理行為的特點是多么重要。
2. 高年級采用不同的手段進行識譜教學 (1)歌曲中提煉出簡單小結師生互動。三年級的學生對著七個音符的歌唱及書寫都非常熟悉了,所以三年級要把音符體現在旋律里。所以我把每首歌都寫在歌篇上,簡單小節學生唱,較難的小節老師唱。師生互動,這樣較難的小節也通過和教師的互動,在學生心里也有了大致的印象。在指導起來就容易多了。
(2)以節奏訓練為切入點,分句識譜。音樂語言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音準與節奏,節奏入門要比音準容易。所以,節奏、節拍的訓練在學生識譜過程中尤為重要。如果學生能夠正確掌握歌曲的節奏,又能準確地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進行識譜就更容易了。節奏訓練先行,能使視唱教學中的難點得到解決,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視聽結合,提高識譜能力 視覺和聽覺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而運用多媒體進行電化教學恰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能力,豐富了他們的視聽感受,從而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多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提高了。并且將多媒體課件運用到識譜教學中,對于突破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常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識譜是音樂教學的必修課,也是音樂教學當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掌握起來有一定難度。不少學生模唱歌曲,尤其是直接模唱歌詞的能力相當強,但是他們唱曲譜時卻感到了困難,這是一種相當普遍的現象。那么如何進行識譜教學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低年級要注重培養學生識譜的興趣和意識
1.音符唱名的模唱
小學音樂教學中,要求在識譜教學的初期(或準備階段,即小學一、二年級)必須進行充分的“唱名音程感”的練習,使學生在小學低年級階段牢固地掌握“唱名音程感”,為此,要求小學一、二年級的唱歌教學中大量進行“唱名模唱”和“唱名背唱”。要求在一、二年級音樂教學中將所有學過歌曲的歌譜進行“唱名背唱”。牢固、熟練地掌握了使用唱名表示音高的能力,對于以后(中、高年級和初中)的識譜教學是十分有利的。
2.培養識譜興趣
低年級音樂課要針對學生好奇、好動、模仿力強、理解力差的特點,從趣味的、新穎的教學形式入手,培養學生對識譜的興趣。例如,對于一、二年級的初學者來說,我以“腦筋急轉彎”的游戲方法,出示卡片音符,引導學生集體認讀,有說對的,有說錯的,課堂氣氛活躍,學生的認讀積極性很高。其實,只是很平常的教學行為,給它加上一個智力測試名稱,以游戲的方式進行就大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寓教于樂,使其在學習中得到快樂,在快樂中學習音樂,從而激發學生對學習音樂的興趣。作為音樂教師就要讓學生每節課都帶著濃厚的興趣走進課堂,讓他們時時保持一種對音樂學習的積極心態和愉悅體驗。
二、中高年級可采用不同的手段進行識譜教學
1.歌曲中提煉出簡單小節師生互動
三年級的學生對著七個音符的歌唱及書寫都非常熟悉了,所以三年級要把音符體現在旋律里。上課時我把每首歌都寫在歌篇上,簡單小節學生唱,較難的小節老師唱。師生互動,在學生心里也有了大致的印象,學習起來感到輕松多了。
2.以節奏訓練為切入點,分句識譜
音樂語言最重要的兩個要素是音準與節奏,節奏入門要比音準容易。所以,節奏、節拍的訓練在學生識譜過程中尤為重要。如果學生能夠正確掌握歌曲的節奏,又能準確地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進行識譜就更容易了。節奏訓練先行,能使視唱教學中的難點得到解決,從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視聽結合,提高識譜能力
視覺和聽覺在學生的學習中起到的作用最大。而運用多媒體進行電化教學恰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視聽能力,豐富了他們的視聽感受,從而使學生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多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效果提高了。并且將多媒體課件運用到識譜教學中,對于突破教學重點,分散教學難點起到很好的作用,從而大幅度提高了教學質量。
4.給予鼓勵是識譜教學的動力
例如,歌曲《過新年》我運用了多媒體課件以輔助識譜,當學生每次準確地唱出樂譜時,就給他們放出一張美麗的煙火圖片,以示鼓勵,學生每看到五彩繽紛、絢麗多彩的煙火都興奮不已,甚至是歡呼。可見在教學中,適時、適度、有針對性地將多媒體課件引入音樂課堂,運用于識譜教學,能達到很好的效果。
1.采用多種形式的游戲法,幫助學生認識音符,識別音符的唱名和時值。如,游戲l《音樂樹》:將樂譜寫在各種色彩鮮艷、形象可愛的水果卡片上,把這些“水果”掛在“樹”上,游戲開始后,讓學生取下后唱出卡片上的音符。
游戲Ⅱ《給小動物找家》根據不同動物的叫聲特點來確定相應的音符和節奏。如,小貓3、小狗ii小雞77 7、小鴨66 66,公雞55.等,游戲時,要求學生把這些音符送到小動物的家中,再唱出動物背面的音符,唱對了就算找到了家,請他進家門。
2.在認識唱名、音位、音高的基礎上,進行聽辨單音的練習。
如,游戲《小鳥飛》:請幾位學生分別做小鳥,手拿或頭戴小鳥的圖片、頭飾,邊飛邊聽音樂。當飛到黑板前時,聽到老師彈什么音,就把“小鳥”放到線譜相應的位置上,排完后把黑板上的音符唱一遍。也可配上節奏唱。
此外,還可利用《卡片組音游戲》、《唱名填空法》等進行復習鞏固所學的音符。
二、采用多變手段進行識譜教學
1.先學歌曲,再識譜。
學生通過聽老師范唱或錄音機演唱,把所學的歌聽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讓學生視唱曲譜。這樣學生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視譜進行視唱,有利于學生識記音符在線譜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學節奏,整首識譜。
識譜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節奏、節拍的訓練。如果學生能正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又能準確地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然后再進行整首識譜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點音符比較多,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先訓練附點節奏的讀法、打法,再將整首歌詞按節奏朗誦。用聽唱法學習全曲旋律的曲譜,這樣學生學得較快,也不易錯。
3.先攻難點,再識譜。
在整首歌曲中,有些樂句旋律較難一些,學生不易掌握和學習,如果把這些部分加以重點講解和練習,突破難點后再進行全曲視唱歌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識譜。
以樂句為單位進行視唱練習,或先學一個樂段后,找出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相同點,通過比較再進行識譜學習。
三、視聽結合,訓練音準,提高識譜能力
識譜教學的重點不在于理論,而在于視唱實踐,我們可以利用趣味識譜,幫助學生進行視唱練習。如在旋律視唱方面可進行順唱(從頭至尾)、逆唱(從尾至頭)的練習;變換小節視唱練習:即由學生將卡片任意放進空的小節內,接成曲調視唱,卡片變動位置接成新曲調再視唱;3、5、6、7由學生按指定的拍子,組成曲調進行視唱。
四、結合器樂教學,強化識譜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1-254-01
音樂無處不在,在我們的生活中如果仔細傾聽,你會發現到處都充斥著美好的聲音,無奈的是,很多遇見的音樂都轉瞬即逝,當你想再一次沁心其中的美好時,才發現不是每一段音樂都具備重播的能力。單純依靠記憶又無法保障其準確性,樂譜就是為此而存在的。為了將這種撲捉藝術的方式以科學有效的方式傳達給學生,一直是教育機構不斷追尋探索的的問題。通過長時間的實踐與經驗的積累,一種新穎的教學方式取得了成功的突破。它相較傳統概念、程序化的枯燥教學更為生活化、自由化、理解化。它在整個教學元素中,融合了幽默與興趣,使原本難以銘記的識譜變得快樂簡單。
一、用歌唱建立識譜的興趣
俗話說一個成功的結果必將有一個良好的開始,可見開始對結果的影響有多么重要。針對這一點,我們需要為學生與樂譜的見面會營造一個有力的壞境,唱歌無疑是最佳選擇。對于音樂的初步認識,就是歌唱,這也是小學生眾多愛好的交集之一。所以,完全可以利用唱歌,讓學生的興趣成為認識樂譜的推動力、催化劑。這需要老師的引領,基本教材上都具備樂譜的標識。讓學生任意演唱教材中喜歡的曲目,建立與樂譜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接觸,讓識譜過程有一個快樂的開始。
二、通過學習節奏掌握識譜
我們都知道音樂是由兩個主要元素構成的,即節奏和旋律。但是這兩者中節奏最具獨立性,在貫徹識譜學習前,完全可以利用節奏的這種獨立性來激發識譜的認識。首先節奏無需伴奏可以獨自打拍子,在演唱涉及到旋律的重點難點,可以采用節奏的訓練,這樣能夠避免頻繁重復演唱的繁瑣。有針對性的提升技巧,是效率與質量的結合。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喜愛的兒歌或者教材比較朗朗上口的樂章做起點,一邊用手打拍子,一邊讀出拍子的識譜。這種節奏與識譜相互激發的方式,無疑是雙向收益的教學方式。
三、在熟練的曲目中熟悉識譜
音樂的魅力在于在學生沒有正式接觸音樂學習前,都會有幾首鐘愛的歌曲,隨時哼唱。這時學生的大腦以及對音樂旋律的儲備奠定了基礎,使得在在正式接觸音樂教學時,能夠很快吸收并銘記曲目,做到不用對照歌本就能演唱。雖然這其中包括一部分學生對歌詞沒有記清記準,但是大體音樂節奏的走向已經完全記住了,可以隨時哼唱。這時候當歌詞記不住時,學生的哼唱會自動轉向識譜。這樣促進了識譜在旋律和節奏交織的實踐中靈活運用,以往的死記硬背法,通常會讓學生對識譜有一個查數概念,即只能從頭到尾的演唱,單獨拿出一個識譜就反應不過來,但是用自己熟悉的歌曲來貫徹識譜的應用,能夠使識譜的辨識度更加靈活敏捷。
四、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愛的歌曲來繼續識譜認知的道路
有一種現象作為教育方式的誤區非常普遍的存在于大多數教育機構,準確的說這是一個落后的封閉的教育理念,即老師以“師”的身份,去為學生選擇道路,出發點都是好的,每一個老師都說不會害了學生,但是這種教育方式過于單一化,利弊失衡。舉一個例子,一位愛花的園丁,他養了一盆仙人掌,他每天不辭辛苦的為仙人掌澆水施肥,可是在他的努力下,卻加速了仙人掌的死亡。這個例子充分說明了,教育方式與養花一樣,中國也總是把新一代的學生作為國家的新鮮血液,祖國的花朵,可是同為花朵卻并不意味著都是同一品種,教學方式也應該更為多樣化,有針對性的栽培每一個學生,回歸到主題,教師不應當選擇自己認為是對的曲目,來讓學生演唱,因為我們不能保證這首曲目被每一個學生所喜愛,更不能保證它適合每一個學生,強加試的教育,只會適得其反,讓學生因為一首本不適合自己的音樂而被迫離開了解音樂的世界。歌曲作為藝術的一種表演,有別于理性概念超強的數學,一加一就是等于二這種死道理,藝術是多樣化的,光從音樂的種類就有通俗、流行、美聲、戲劇、歌劇、說唱等等眾多,每一個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翅膀,而老師的義務,就是作為一個伯樂,去發現這些翅膀,而不是用剪刀肢解它們,然后為他們插上不屬于它們的翅膀。最好的老師莫過于興趣,只有建立起興趣的學習,才能有效吸收并飛速健康的成長,過于干涉與束縛,只會讓生長緩慢且扭曲。這一點作為教育方式的重點,也是教育的核心,尤其在音樂這個揮發張揚個性的領域,一定要讓每一個學生發揮其本身,莎士比亞說過:郁金香就是郁金香,變不成紫羅蘭。
結束語:
本文對學習識譜的注意事項以及教學方法做了示范參考,但歸根結底,音樂畢竟是陶冶情操的一種形式,它的可貴在于真摯,所以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識譜教學時,切記要按照學生自身的特點,不違背學生對音樂鑒賞的方向,再這基礎上,扶持學生自己選擇的音樂之路,讓他對感興趣的樂譜有更深一步的認知。教學說難很難,說簡單也簡單,主導這一切的無非教學的方式與方法。只要將努力用在核心上,必將結出豐碩的果實。
識譜唱譜是音樂課課堂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然而,在小學音樂課實踐中,學生感到最困難、最頭痛的就是識譜。識譜教學長期以來陷入困境,無論是社會上還是校園里,譜盲有增無減。據有關調查,目前我國中小學畢業生的識譜率還不足0.5%。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一方面,是音樂師資力量薄弱,另一方面,是音樂教師不重視識譜教學。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往往是學了后面忘前面,缺少連續性,形不成系統,效果自然不佳。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
一、嘗試集中識譜的教學方法
集中識譜的教學方法,即縮短戰線,集中一點打殲滅戰,把識譜內容集中安排到小學二年級或三年級,用二到三個學期學完。這樣,一方面學習內容緊湊,克服了識記方面的困難;另一方面,學生可以提前掌握簡單的獨立視唱技能,使他們學得積極主動,進一步激發興趣,到小學畢業時,他們就基本上具備了應有的識譜技能,能夠比較熟練地聽唱和視唱簡單的曲譜了。當然,必須由專職音樂教師或識譜能力較強的老師任教。如果老師本身的專業水平不高,無論采取什么教法也不會取得好效果。同時,音樂教材要按集中識譜的要求重新編寫,在時間分配上也要適中,不是越集中越好,因為過分集中會使難度增大,學生接受不了。
二、采用多變手段進行識譜教學
1.先學歌曲,再識譜。學生通過聽老師范唱或錄音機演唱,把所學的歌聽熟,并能整首跟唱后,再讓學生視唱曲譜。這樣學生在會唱歌的基礎上,對歌曲的旋律有了一定的印象,再識譜進行視唱,有利于學生識記音符在線譜上的音高位置。
2.先學節奏,整首識譜。識譜教學很重要的一點,是加強節奏、節拍的訓練。如果學生能正確地掌握歌曲的節奏,又能準確地把握節拍的強弱規律,然后再進行整首識譜就容易多了。如歌曲《剪羊毛》的附點音符比較多,是本課的難點,我們先訓練附點節奏的讀法、打法,再將整首歌詞按節奏朗誦,用聽唱法學習全曲旋律的曲譜,這樣學生學得較快,也不易錯。
3.先攻難點,再識譜。在整首歌曲中,有些樂句旋律較難一些,學生不易掌握和學習,如果把這些部分加以重點講解和練習,突破難點后再進行全曲視唱歌譜,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分句、分段逐一識譜。以樂句為單位進行視唱練習,或先學一個樂段后,找出樂句與樂句,樂段與樂段之間的相同點,通過比較再進行識譜學習。
三、視聽結合是一種很好的訓練音準,提高識譜能力的方法
聽音訓練主要在于音高與節奏的辨別與模仿。在音樂學習過程中,高音的概念是最重要的。高音的準確性與先天的聽覺有關,但更重要的決定于后天的訓練。只有經過嚴格的音準訓練后,才能使學生確立準確的音高、長短和強弱等概念,達到學習音樂、感受音樂和理解音樂的目的。
1.要加強音階的練習
讓學生了解音階的結構,在腦子里形成一個清楚的概念,然后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五度音程、三度音程的訓練和二度音程的訓練,并利用柯達伊手勢,幫助學生進行音階練習,使學生能從多變的音階練習中更好地把握每個音的音準。
2.要加強練耳訓練
練耳是音準訓練的手段,其方法是聽音練習。聽音練習是由聽旋律音程逐步過度到聽樂句的。采用的方式有模唱、聽辨和聽記。在教學實踐中,一般先給學生一些和諧的五度、四度、三度音程,讓其聽琴模唱。在適應音高概念的基礎上,再進行從一個單音的音高找出另一個單音的音高的練習。
3.要加強節奏訓練
節奏練習的方法,主要是教師在鋼琴上彈奏單音或以手掌拍擊各種不同的節奏,由學生來聽辨或模仿,一般以兩小節或四小節為宜。節奏練習不宜太復雜,也應由簡到繁。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后,可發展至六小節或更多的小節,內容也可不斷增加難度。三連音的節奏是較難掌握的一種,學生在視唱時易唱成前十六分音符或后十六分音符,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利用這兩種節奏與三連音的區別,讓學生自己去分辨正誤。
視唱練習就是要逐步培養學生具有獨立看譜唱歌的能力。學生只有具備了較強的識譜視唱能力,才能獨立地唱歌,要達到這一程度,光靠藝術教材上的歌曲練習,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另外選取一本視唱教材,通過系統地由簡入繁、由淺入深的視唱練習,使學生對樂譜的音高、節拍節奏、速度和強弱,具有準確的、靈敏的反應。
在視唱練習時,當音唱準后,不宜過多地依賴樂器,以利自我獨立鍛煉音準的感覺和概念。練習時應注意保持氣息的平穩自然,聲音的舒展流暢,應以中強或中弱的音量進行抑揚頓挫的練習。節拍的強弱對比,是反映音樂生命力的一個重要因素。視唱教材雖然沒有填詞,但卻有強弱和表情記號,因此視唱練習必須在強、弱對比上明顯地表達出來。音樂的感染力離不開輕、重、強、弱,這種生動奧妙的對比都貫穿在小節之間、樂句之間和樂段之間。因此,視唱練習的過程也應該是訓練學生音樂表現力和感染力的過程。
一年級的學生,一上課就進行識譜訓練是不現實的。這時,可以讓學生結合歌曲、彈奏,進行音樂最基本的技能練習——擊拍點的訓練。由老師彈奏旋律,或用錄音機播放歌曲,學生采用身體動作,如拍手、跺腳、敲打擊樂器等,用不同的方式跟著旋律一拍一拍地發出聲音,感知音樂的擊拍點,使學生體會到無論什么歌曲、什么風格的旋律,都是一拍一拍構成的,每一拍的時間都有特定的規律。而且要求學生初步感知四二、四三、四四這三種拍子的歌曲每小節里面各拍的強弱關系。感知音樂的擊拍點是進一步學習節奏技能的基礎。
二、感性識譜
五線譜有很大的優越性,特別是進行器樂的學習,無論是什么調式的旋律,它都能明確地表現出音的高低。但是五線譜初看是很復雜的,又是線又是間,里面表示的符號都基本相同,只是有位置的差異。起初教學時,我多畫五線譜給學生看,采取循序漸進的方式,先認識線上的do、mi、sol ,再學習間上的re、fa、la ,使學生明白“do、mi、sol、si都在線,re、fa、la、do都在間”,并讓學生記熟歌謠“五線譜,五線譜,中間夾著四個間,一二三四往上數,do在下加一線上”。這樣,五線譜的形象在學生的腦海中就有了整體的感知。另外,可以用左手的五個手指背向自己放在面前來表示五線譜,五個手指分別表示五線譜上的五條線,拇指為第一條線,五線譜的形象就更具體,五線譜上各音的位置可以很明確地用右手指出來。可以老師指位置,學生唱音符,也可以老師唱音符,由學生找位置。反復練習,鞏固認識五線譜上各個位置的音符。
三、掌握音程音高
每節課我都用一定的時間進行這個方面基本技能的訓練。彈出2至8度旋律音程中的兩個音,第一個音告訴學生,第二個音讓學生辨別,多彈幾次,讓學生“聆聽”,誰先辨別出來就把它唱出來,通過一“聽”一“唱”,學生的音準概念便不斷得到鞏固。音樂是聲音藝術,學生掌握了音準的概念,就能唱準旋律。因此,感知各音程音高的距離是為視唱旋律打好基礎的。
四、以模仿練音符時值
我告訴學生各種音符時值的比例關系,然后模仿自然界的聲音感覺各種音符的時值。如四分音符就像是“滴答滴答”的鐘聲,八分音符好像是人行進的速度,十六分音符就像是跑馬的腳步聲。通過這些能聽到的聲音來對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的時值關系進行把握。然后再對各種時值的音符進行綜合的節奏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