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04 15:54: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休閑農業研究綜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327;F592.7文獻標志碼:B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08.052
休閑農業的概念最早在《休閑農業輔導管理辦法》一書中提出。經過多年的發展,國內學者從多角度研究休閑農業,已形成了表述不一的各種概念。綜合來看,休閑農業是以傳統農業為基礎,經營者依托農業產品與服務,集休閑、觀光、科普、示范、旅游于一體的新型產業,達到讓消費者參與農業生產、學習農業相關的科技文化知識,是傳統農業內涵與外延的充實擴展[1]。
2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
休閑農業發展的潛力來自于所在地區的經濟基礎、產業基礎和社會基礎,以及鄉村旅游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和地區的資源、生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能力[2]。為此,利用層次分析法、1~9標度法,確定相應指標權重,構建休閑農業發展能力評價指標體系。如圖1所示。
以保定市休閑農業為評估對象,在評估過程中指標的數據主要來源于2009—2016年《保定市統計年鑒》、保定市信息統計網站等。為了確保評估的準確性以及可操作性,對于搜集不到的數據,采取了選用該指標相鄰兩年的平均值。同時,為了便于計算,對各項指標數據采取了無量綱化處理。令Yit=Cit/Ci0,其中Yit為該指標第t年的數值,Cit與Ci0分別為該指標第t年和基年的統計數值。
根據各個年度該指標的數據值以及各指標的權重,計算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計算公式為:
Zt=∑Wi×Yit(1)
其中,Wi為要素層各指標的權重,Yit為要素層各指標在第t年的數值,Zt為第t年指標層各指標的綜合評價得分值。如果Zt+1≥Zt,則表明該地區休閑農業具有發展潛力,反之則不然。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程度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
3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水平對策建議
根據上述分析結果,鑒于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因素的多樣化,明顯看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地區居民旅游收入普遍提升,而交通等基礎設施的改善也為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的提升提供了保障。為此,綜合考慮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現狀,結合統計數據分析,針對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發展潛力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行業指導,提高管理水平。完善休閑農業發展規劃,組建市級休閑農業協會,完成與北京、天津休閑農業協會對接。創新農業營銷模式,利用網站、雜志、電視、微博及微信公眾號等多種渠道宣傳保定休閑農業。籌劃和舉辦農事節慶活動,提升保定市休閑農業的知名度。
2)合理開發資源,注重內涵建設。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的優勢,保定市擁有豐富的農業資源。為此,要將其與休閑農業相結合,堅持以農業為基礎,農民為主體,圍繞農業生產、農民生活和農村風情,強化特色創意,培育知名品牌,完善服務體系建設,打造一批主題鮮明、特色突出的休閑農業示范點。
3)完善農業產業鏈,優化產業布局。立足保定市特色和現有資源,延長農業產業鏈,提供農事體驗、度假休閑服務。鼓勵多種經營主體協同發展,創新休閑農業精品路線,推動產業集聚。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F30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20-0286-01
2014年底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指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中的“資源環境約束”“生產能力和產業組織方式”以及“資源配置模式和宏觀調控方式”特征預示著我國城鄉發展也迎來轉型變革的新契機[1-2]。鄉村景觀是指鄉村地域范圍內不同土地單元鑲嵌而成的嵌塊體。它受制于自然環境條件、人類經營活動和經營策略[3]。隨著生態旅游、鄉村休閑游的興起,人們對鄉村旅游體驗需求迫切增強,從而催生了鄉村旅游景觀研究的新發展。
1 鄉村旅游景觀研究動態
1.1 國外研究綜述
捷克、德國等是開展鄉村景觀研究較早的國家。在北美洲,以Forman為代表的一些生態學家近年來提出了一種基于生態空間理論的景觀規劃原則和景觀空間設計模式,特別強調了鄉村景觀中生態價值和文化背景的融合。捷克景觀學家 RuziCka和MikloS在研究區域規劃、開發和對人工生態系統進行優化設計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比較成熟的景觀規劃理論和方法體系(LANDEP)。近年來,鄉村旅游景觀更多地和休閑農業、體驗類農事項目結合,從而成為了系統化的項目綜合體。
1.2 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開始有關于鄉村景觀規劃的研究。鄭遼吉認為鄉村旅游景觀是以農業資源為基礎,以生態旅游為主題,利用田園景觀、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和農村特有的人文景觀,吸引游客前來觀賞、休閑、購物、度假,并參與新型農業技術實踐的一種旅游生態系統。陳威認為目前中國正處于由傳統鄉村景觀向現代鄉村景觀的轉變過程中,人地矛盾突出,需要通過合理的規劃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從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相較于傳統的景觀設計,鄉村旅游景觀更加側重于從旅游資源、旅游生態環境、旅游項目和產品、旅游體驗等多角度關注鄉村景觀可持續性發展。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是以農村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為基礎,以農家旅游設施為條件,以滿足城鎮旅游者的休閑度假需求為目的,以農村田園景觀和民風民俗文化景觀為內容的一種新型旅游系統[3]。因此,其發展也必然受到多重因素的共同影響。
2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現狀
2.1 發展優勢
2.1.1 鄉村基礎設施完善。鄉村旅游基礎設施,主要是旅游交通的提質升級,近年來南京主要鄉村所在地開展了干線公路與景區之間的連接線建設工程,并且大部分鄉村旅游點已經將統一的外部旅游交通標識覆蓋全區縣主要公路道口。
2.1.2 鄉村旅游景觀品牌逐步建立。以農業體驗、原鄉美食為主要內容的鄉村休閑游產品經過多年的打造,已成為南京鄉村游的重要產品和亮麗名片,“傅家邊草莓”“橫溪西瓜”等鄉村游產品在南京周邊已有一定知名度。并且成功舉辦“梅花節”“草莓節”等旅游節慶活動,鄉村景觀旅游品牌逐步建立。
2.1.3 旅游景觀體驗類型多樣。南京鄉村旅游逐漸擺脫單一的農業發展形式,目前鄉村區域正全力打造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集聚區,這個集聚區集現代農業產業園、休閑農業、鄉村旅游精品園和現代服務業為一體。同時,結合旅游景區的發展,融入民俗文化、節慶活動、高科技元素等元素,豐富鄉村旅游內容和旅游業態。
2.2 存在的問題
2.2.1 旅游景觀體驗形式單一,文化內涵挖掘不夠。南京的鄉村旅游發展很大程度上依賴原有的景區或者農產品種植點,景區周邊效益良好,離景區稍遠則差些,且主要以餐飲或住宿接待型為主,對本地傳統的農業資源和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充分[1-5],使得景觀體驗主要停留在傳統項目(觀光、采摘、垂釣等)上,缺乏特色和精品,產品結構不豐富。
2.2.2 鄉村旅游點分散,整合度較低。總體來說,南京鄉村旅游地景觀斑塊分布較分散,區域特色和主題不突出,集聚效應較差[1]。目前主要形成了方山鄉村旅游聚居區、白馬鄉村旅游聚居區等,其他旅游集聚效應有待進一步提升。
2.2.3 缺乏開發資金投入,整體發展乏力。缺乏鄉村旅游資金投入,大大制約了南京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景觀的開發利用。加之當地農民作為鄉村旅游景觀開發的主體并沒有太多資金投入,導致鄉村旅游景觀整體發展呈現出乏力狀態。
2.2.4 景觀品牌形象模糊。南京鄉村旅游景觀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品牌形象較模糊,目前尚未形成特有的品牌效應[1],導致客源市場缺乏穩定性。
2.2.5 部分村落基礎設施建設欠缺,旅游配套設施不足。南京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雖有了一定的發展,但仍處在較低的發展階段,由于政策不完善、缺乏資金投入等,使得部分鄉村旅游配套的公共設施較簡陋,住宿餐飲接待設施條件差,水電供應不穩定,旅游接待設施稍落后[1-4]。
3 南京市鄉村旅游景觀發展策略
發展鄉村旅游能夠充分發揮鄉村景觀資源的優勢,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不斷培育和拓寬農村產業鏈,發展農村生態循環經濟,為建設新農村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5]。
3.1 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相結合
以休閑農業景觀建設為抓手,實現社會、經濟、環境共贏。把南京村落旅游景觀建設與解決“三農”問題結合起來,以農促旅、以旅富農、農旅互動,鄉村景觀設計及建設要促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提升農業產業層次和水平,促進南京現代農業生產、經濟、生態、社會、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實現,創造農業經濟新的增長點。大力發展村落周邊農業旅游景區景點,吸引城市的人流、信息流、資金流向鄉村的轉移,促進農村整體景觀面貌改變。鼓勵和扶持農民積極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增加就業,促進農民自身素質和創業能力不斷提升。
把南京村落景觀打造與城鄉一體化結合起來。一方面要依托城市的資金和市場;另一方面通過旅游景觀建設,可以為城市居民提供一個親近山水、寄情田園、放松心態的場所,促進農村經濟發展,改善農村環境,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
3.2 精心運作南京鄉村旅游景觀特色品牌
著力塑造品牌,一是通過各種方式展示和傳遞鄉村景觀品牌的相關信息,深化印象;二是策劃構思新穎、深含韻味、富于美感、各具特色的鄉村旅游品牌形象,提升旅游地的形象和知名度;三是注意對品牌的保護和延伸,形成互相促進、相互支撐的品牌體系,大力推廣品牌;四是創新營銷手段,大力發展形象營銷、口號營銷、網絡營銷、聯合營銷、名人營銷、情感營銷等,提高景觀價值營銷的效果。
3.3 “政府+企業+社區”聯動,引導鄉村社區參與景觀建設
開發鄉村旅游景觀應形成政府主導、企業主體、社區參與的發展機制,政府、企業和鄉村社區分工清晰,各司其職,定位準確,合作共贏。首先應強化決策層的社區參與意識。加強對鄉村重點旅游目的地政府管理部門和相關企業的培訓宣傳,提高他們對社區參與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的重視,并使其意識到社區居民的參與性對于當地景觀綜合品質提升以及旅游地生態環境維持的重大價值;其次發揮當地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健全完備的參與機制。在社區參與旅游景觀建設的運行機制中,社區是核心,一切機制的構建都圍繞社區的利益展開。因此,在鄉村旅游景觀建設發展過程中,應強化旅游目的地所在區縣政府的主導作用,建立完善的社區參與機制;最后應提高社區居民的景觀建設參與能力。政府可委托規劃行政部門、企事業單位或地方旅游規劃院校等對社區成員進行鄉村旅游景觀建設運營方面的專業培訓,使具有社區參與愿望的居民能掌握鄉村景觀可持續發展的實用技術[1],加強其參與鄉村景觀管理的有效性。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提升社區居民參與本地區旅游景觀開發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鄉村休閑農業向著更好的方向發展[6]。
4 結語
農業是鄉村區別于城市最基本的要素。發展鄉村旅游不能脫離農業生產,但又不能僅限于生產,還要為休閑觀光提供優質的景觀[6]。對于鄉村來說,通過農業旅游有助于發展經濟,改善生活居住環境,建設美麗鄉村,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7]。
5 參考文獻
[1] 黃山區鄉村旅游規劃[EB/OL].[2016-07-30].http:///link?url=x4nF2vFTSbKmYmoeJdGoSNIxMA0P8K6gV1zQqZo4RiRqPR-CHydXEh6lEsgN9mmsFTjPolqQrhA_k2xgQKbAEYQwPxeN2bU51W3-dgiAFRzLq.
[2] 陳玉珠,王雪,楊家寶.“新常態”下看宜居鄉村的發展與建設[C]//貴陽:中國城市規劃學會,2015.
[3] 葉潔楠,谷海濤.南京石塘竹海鄉村景觀規劃設計的思考[J].林業科技開發,2011,25(1):126-130.
[4] 張巖.基于城鄉統籌的農業休閑式旅游模式探析[J].農業經濟,2014(12):22-23.
[2] 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中國經濟的人口圖譜 社會人口老齡化加速[DB/OL]. .
[3] WHO. Home-based and long-term care, Report of a WHO study group(R).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898.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0.
[4] Allison M. Williams,Li Wang,Peter Kitchen.Differential impacts of care-giving across three caregiver groups in Canada:end-of-life care, long-term care and short-term care[J].Health and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4,22(2): 187-196
[5] France Portrait, Maarten Lindeboom, Dorly Deeg.The use of long-term care services by the Dutch elderly[J].Health Economics,2000,9(6):513-531.
[6] August ?sterle.Long-term Care in Central and South-Eastern Europe: Challenges and Perspectives in Addressing a ‘New’ Social Risk.Social Policy & Administration[J].Volume 44, Issue 4, August 2010:461-480.
[7] Shwu Chong Wu,Chao-Mei.ChuPublic .Attitudes Toward Long-Term Care Arrangements for the Elderly in Taiwan[J].Australian Journal on Ageing,1996,15(2):62-68
[8] Jutta Pulkki, Prof. Marja Jylh, Leena Forma, et al. Pekka Rissanen.Long-term care use among old people in their last 2 years of life: variations across Finland[J].Health & Social Care in the Community,2016,24(4):439-449.
[9] SunWoo.Long-Term Care Policy for Functionally Dependent Older People in the Republic of Korea[J].International Social Security Review,2004,57(2):47-62.
[10] 吳侃,錢佳慧,羅會強,等.我國“醫養結合”養老模式構建現狀及存在問題探討[J].現代預防醫學,2016(10):1805-1807,1811.
[11] 劉穩,徐昕,李士雪. 基于SWOT分析的“醫養結合”養老服務模式研究[J]. 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5,(11):815-817,822.
[12] 劉清發.嵌入性視角下的醫養結合養老模式初探[J].西北人口,2014,35(6):94-97.
[13] Nicholas Barr.Long-term Care: A Suitable Case for Social Insurance[J].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2011:3-18.
[14] Cullen T Hayashida.Leading long-term care indicators for planners and policy makers: Developmental efforts from the US[J].Geriatrics & GerontologyInternational,2004,4(1):309-310.
[15] Joan Costa-Font.Reforming Long-Term Care in Europe[J].Wiley-Blackwell,2011(9):20.
[16] Joan Costa-Font, Jose-Luis Fernandez , Katherine Swartz.Transitioning Between ‘The Old’ and ‘The New’ Long-Term Care Systems[J].Health Economics,2015,24(1):1-3.
[17] Barbara Da Roit, Blanche Le Bihan,August sterle.Long-TermCare Policies in Italy, Austria and France: Variations in Cash-for-Care Schemes[J].Reforming The Bismarckian Welfare Systems,2009:118-135.
一、生態旅游農業的概念
旅游產業在外國發展得比較早,也比較成熟。 非洲的肯尼亞國家是開展生態旅游最早的國家,也是開展得最好的國家之一。肯尼亞政府于1977年就實行完全禁獵制度,以保護國內種類繁多的野生動物,并保持非洲國家獨特的村野自然風光,以此特色吸引游客到肯尼亞參觀旅游。早在1989年開發生態旅游就使肯尼亞就獲得高達3.5億美元的經濟收入。默西哥的謝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ian)在1986年召開的一次國際旅游會議上提出了生態旅游的概念得到確認,他指出生態旅游是游客前往沒有被污染、被破壞、生態環境良好的自然區域進行對當地自然風光、野生動植物和風俗習慣等欣賞、參與、研究活動(鄭鐵,2007)。
生態旅游農業是生態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是其中的一種新形式。生態旅游農業在180多年前的19世紀30年代的歐洲就出現了。鄭鐵(2007)認為生態旅游農業是指人們根據現代農業和現代旅游業的各自特點,充分利用現代農業生產與農村優美的環境空間、豐富多樣的自然生態資源和農村獨特的民俗風情與現代旅游業結合起來,開發出能讓游客參與、體驗、休閑、娛樂、教育等項目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
二、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過程
張瑩、何佳梅(2005)認為,外國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經歷了4個階段:第一是興起階段。19世紀60年代意大利的“農業與旅游全國協會”推薦游客到農村去參加農業生產,購買、品嘗新鮮農產品,從中得到特別的樂趣,這是“旅游農業”的開始。第二是發展階段。20世紀中后期,世界各國建立了許多觀光農園,以游客觀賞為主,生態旅游農業得到迅速發展。第三是擴展階段。上世紀80年代以來,發達國家出現了游客參與性強的度假農莊。第四成熟階段。生態旅游農業注重讓游客體驗農村、農業的“原汁原味”,注重原生態。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于上世紀80年代在廣東省珠江三角洲地區出現,如今已有長足的發展。觀其發展大致經歷了3個階段:第一階段為農家樂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參觀游玩),第二階段為農業娛樂型(主要是游客到各類農業觀光園參與農業生產等等活動),第三階段為鄉村度假型(主要是游客到農村體驗生活為主,以到鄉村度假為主要目的)。
三、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
關于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類型,從相關研究文獻來看,外國主要有三大類型的生態旅游農業:
(1)傳統觀光型旅游農業。主要以都市人比較不了解的農業生產制作過程作為旅游開發賣點,在城市郊區或交通便利的鄉村建設有農業特色的花園、菜園、果園、茶園等,招攬游客到園內賞花、拔菜、摘果、采茶等活動,享受田園無限樂趣。
(2)都市科技型旅游農業。主要是在都市周邊建立高新技術的現代農業生產園區,以提供農產品和農業觀光為主,同時也相應建有一定的娛樂場所。
(3)休閑度假型旅游農業。主要是讓游客到農業園區進行休閑度假、觀光娛樂、垂釣住宿、生態體驗等各種旅游活動。
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的類型主要有:(1)綜合性觀光農莊。(2)森林公園。(3)鄉村民俗文化型。(4)海洋觀光旅游。
四、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情況
蔣建明(2009)介紹了生態旅游農業在幾個國家的開展情況:新加坡近年來建設了10座農業科技公園,發展現代高科技農業和觀光旅游業,讓游客觀賞動植物,而且可能盡情品嘗農產品,讓游客既有眼福又有口福,樂在其中。日本則大力發展觀光農園和務農旅游,游客可以在觀光農園內自由地參觀,采摘鮮嫩的野果,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還可以帶走一袋自己采摘的新鮮農產品。韓國發展周末農場,主要建在大城市周邊的農村,吸引市民到農場參與農業勞作、休閑、度假等等旅游活動。美國的農場可以讓游客在農場的果園里采摘水果,隨便品嘗,不用另外付費,只需將離開農場時采摘的水果過稱付款,非常實惠,游客們都非常開心愉快的。馬來西亞開發的農林旅游區,距離首府吉隆坡35公里,以突出的自然生態屬性為主要特點,以發展農林業旅游觀光為主,吸引游客。瞿兆賽、曹林奎(2006)介紹了法國和意大利農業旅游的情況。農莊旅游在法國近年來得到迅速發展,占到法國全國旅游業1/4的收入,以“歡迎您到農莊來”作為主要旅游賣點招攬生意。意大利的城市居民利用周末或假期去到農村進行農業勞作,體驗農村生活,在農村休閑度假,過綠色假期,較好地帶動了意大利農村經濟發展。
生態旅游農業在我國的發展比較遲,生態旅游概念在1993年9月才得到認知。近幾年來中國國家旅游局陸續舉辦了“2006年中國鄉村游”、“2009年中國生態旅游年”等主題旅游年活動,推動了全國各地農家樂、生態農業觀光、度假休閑農莊、民俗自然村等多種模式的鄉村旅游,間接推動了生態旅游農業的發展(朱智,2011) 。從40多年前的20世紀80年代廣東省深圳市舉辦荔枝節以來,生態旅游農業在全國各省市得到迅速發展,呈現出一遍生機勃勃的繁榮景象。如重慶市2006年實現生態旅游農業收入近6億元;西安市2008年發展觀光農業面積約1.83萬平方公里,旅游農業觀光園區83個;河北省2013年有1800個村落開展鄉村旅游,農村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超過70億元;吉林省2008年全省鄉村旅游接待游客4500多萬人(次),旅游經濟總收入高達450多億元;福建省蒼坂農場2007年開展農場生態旅游農業經濟收入達到2000多萬元,顯示出生態旅游農業獨特的經濟優勢;四川省成都市近年來大力發展以“春季賞花、夏秋賞果”為主要形式的生態旅游農業,每年的陽春三月舉辦的“國際桃花節”,吸引了大批游客前來參觀游玩,旅游經濟收入達到近200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到2010年底,全國發展有1.8萬多個生態旅游農業園區,150多萬家鄉村農家樂,年接待游客達到4億多人次,對促進農民經濟增收起到重要的作用(邱繼勤,2009;郭良,2013;劉宇鵬、胡士杰,2013;米冰、焦愛麗,2012;鄭海明,2008;彭明勇,2005;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
五、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生態旅游農業是城市居民為滿足追求大自然綠色生態環境和農村原汁原味生活體驗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型旅游農業活動,它把農業與旅游業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一種新興的、功能復合的產業。在我國雖然出現較晚,20世紀90年代以來,“生態農莊”、“觀光農業”、“綠色果園”等概念層出不窮,生態旅游農業很快就成為都市人的一種時尚。但是由于生態旅游農業發展時間短、起點低、認識不到位等各種因素,對生態旅游農業健康發展非常不利,這也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朱方勝(2011)認為,安徽省安慶市宜秀區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效益不高;②經營方式落后;③硬件設備差;④思想認識不足;⑤缺乏科學管理。
邱繼勤(2009)認為,重慶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存在問題有四個:①區域產業布局失衡;②產品單一,沒有特色;③管理不規范;④經營模式不科學。
學者們認為,我國的生態旅游農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①思想認識不到位;②缺乏生態規劃和科學指導;②盲目開發,同質化嚴重;③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破壞自然資源;④投入資金不足,服務設施不全;⑤管理不科學,服務不到位;⑥服務人員素質低,培訓少;⑦缺乏指導,政策扶持不夠;⑧產業化層次低;⑨生態科學宣傳不足(劉年艷,2010;楊學峰,2007)。
從所看到的研究文獻看,大家對國內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看法相似,這也反映了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六、我國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對策
楊學峰(2007)認為,我國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應遵循以下原則:①生態系統原則;②可持續發展原則;③多元化原則。
大多數學者們認為,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對策是:①政府重視,提高認識;②重視宣傳,增加經濟效益;③發揮資源優勢,突出特色;④合理適度開發,持續發展;⑤科學管理,加強人員培訓;⑥拓展市場,服務到位。⑦保護好生態環境,做好生態旅游農業規劃。學者們進一步建議開發生態旅游農業各種有本土特色的產品:①森林度假旅游產品;②奇花異草觀賞旅游產品;③瓜果采摘品嘗旅游產品;④“三高”生態農業旅游產品;⑤漁業觀賞旅游產品;⑥民俗文化旅游產品;⑦生態旅游農業度假區;⑧生態旅游農業園(劉英俏、李丹丹、蔣銀郡、騰越坤,2013;張靖、李愛萍、賈崇建,2009;朱智,2011)。
七、對國內外研究文獻的簡要評價
國外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在兩個領域,一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有關理論的完善與補充;二是在實證研究的基礎上,對某一農業區域或農業企業發展生態旅游農業進行介紹、評價并提出對策。國內研究文獻對生態旅游農業的研究多聚焦在以下幾點: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現狀、取得的成績、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以及推動生態旅游農業發展的思路、模式和建議等方面;也有部分研究文獻對廣東省和河源市的生態旅游農業發展問題進行了研究。
八、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的意義
河源市于1988年建市,位于廣東省的東北部,東江的中上游,地處粵、贛兩省交界處,是純客家的地級市,管轄源城、東源、連平、和平、紫金、龍川5縣1區,102個鄉鎮或辦事處。全市土地總面積1.58萬平方公里,是農業大市。
歷屆河源市委市政府都高度非常重視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制定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和措施,投入了大量資金,大力改善旅游基礎設施,建成了一批生態旅游觀光項目,使河源市的城市品位得到極大提升,旅游業發展迅猛,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河源市是環珠三角城市,是“珠三角的后花園”、“廣東綠谷”。境內具有豐富的人文自然生態景觀資源,逐步打造了“客家古邑、萬綠河源、恐龍故鄉、溫泉之都、紅色經典”的旅游名片。優越的地理環境、優美的自然資源和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成為河源市發展旅游產業的良好資源,為高效發展河源市生態旅游農業奠定了深厚的物質基礎。
河源市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有著重要的意義。(1)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拉動河源市的第三產業發展,拓展農村農民就業途徑;(2)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旅游產業實現健康發展的最優途徑之一;(3)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平衡的著力點;(4)發展生態旅游農業可以增加河源市農村集體和農民經濟收入,加快脫貧致富;(5)發展生態旅游農業是河源市實現扶貧開發目標有力抓手;(6)建立農民與生態旅游農業企業之間利益的雙贏機制,促進社會和諧。
參考文獻:
[1]曹瑞.淺析婁底市休閑觀光農業的現狀與對策[J].中國鄉鎮企業,2013(6).
[2]郭麗.云浮生態旅游農業開發的困境與出路[J].無錫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8).
[3]郭良.淺析西安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開發[J].網友世界,2013(10):68.
[4]季光照.建設“三帶、三業、八區”打造生態農業旅游度假區[J].中國農墾,2013(510).
中圖分類號 F59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6)19-0280-01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2015〕93號)指出,推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是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的重要舉措。因此,探討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實現路徑對于促進農、旅戰略性產業融合,推進農村產業經濟快速發展,實現科學趕超、生態惠民具有重要意義。
1 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基礎
2011 年以來,麗水市陸續出臺了《麗水市農家樂鄉村休閑旅游業發展規劃》和《麗水市生態休閑養生農業發展規劃》等生態休閑產業發展規劃,為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指明了發展方向。麗水市地處浙西南,位于長三角和海西經濟區交界處,市域面積173萬hm2,其中山地占88.40%,森林覆蓋率達80.79%,具有最完整的生態系統。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已連續10年穩居全省首位、全國前列,2013 年麗水市榮膺“中國長壽之鄉”稱號。近年,麗水市在發展生態農業的狀態下以民宿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也快速興起。回歸鄉野、返璞歸真的休閑旅游消費已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景區旅游,而以生態農業觀光、生態農耕體驗、生態蔬果采摘等個性化生態旅游漸成趨勢。目前,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已成為麗水市農村經濟的重要支撐產業。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具有高關聯度、產業鏈長的特性。一方面,鄉村旅游是生態農業的傳播紐帶和營銷載體,可延伸農業產業鏈,推進農業產業化,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另一方面,生態農業是鄉村旅游業的物質基礎和精神靈魂,有助于夯實鄉村旅游發展的物質基礎、金融基礎、人才基礎,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兩者存在耦合關系,通過相互影響、相互滲透、相互交叉、相互促進,最終融為一體,逐步形成新型產業。
2 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模式與特點
產業融合是伴隨技術變革與擴散過程而出現的一種新經濟現象[1]。在不同的產業內,產業融合會以不同的方式演進,最終將促成整個產業結構的合理化,并構建出融合型的新產業體系[2],主要分為3種方式:滲透融合、延伸融合和重組融合。麗水市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產業融合可以總結歸納為以下5類模式(表1),其中各模式還可以重疊交叉。
3 促進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融合發展的路徑
3.1 掌握市場動態,明確農、旅融合新業態發展導向
麗水市地形以中山、低山地貌為主,綿延起伏、自然景觀優美,旅游資源十分豐富。麗水市政府關于生態休閑養生經濟的定位和新農村基礎設施的改善,為麗水生態農業與鄉村旅游業的產業融合發展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但是,任何新業態都是在市場需求的拉動下產生的。因此,必須展開生態農業與旅游市場的調查,摸清現狀,掌握需求及其變化趨勢;必須要以創新意識、創新技術、創新方法去研究產業融合問題,探索產業融合契機,尋找產業融合切入點;必須以新角度研究分析市場,挖掘旅游業與生態農業產業的共性,才能發掘旅游產業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效路徑,才能在掌握“農”“旅”2個產業市場動態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的、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的農、旅融合新業態產品。
3.2 整合資源,構建新型農、旅融合產業鏈
當前各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融合主要通過資源融合、技術融合、市場融合和功能融合4條路徑[3]。通過對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的資源、技術、市場和功能的整合,滿足旅、農融合需要以及新型業態自身發展的需要。整合資源,合理布局。一方面,推動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從數量增長向質量提高轉變,增強農業被動融合和主動融合的能力;另一方面,加大現代高新技術在旅游項目開發上的應用,為產業融合提供技術支持。近年來,以“農家樂”為主的鄉村度假休閑旅游在麗水山區快速興起,但現在鄉村旅游中“樂”的功能欠缺,過分依賴餐飲,項目建設出現同質化傾向。利用鄉村旅游功能,融入特色生態農業內容,對于提高旅游產品質量、豐富旅游產品內涵、拓展旅游產品功能,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生態農業和鄉村旅游業相結合的模式,不僅很好地保護了當地的生態環境,大大加快了生態農業的發展速度,而且促進了二、三產業的發展,拓寬了農民的收入渠道。
3.3 建設軟環境,建立農、旅融合協調組織
鄉村旅游是阻止農業衰退、促進農民致富的有效手段[4]。重視鄉村軟環境建設,是實現農、旅融合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經過幾年建設,麗水市鄉村旅游產業發展硬環境建設已取得了顯著成績。但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服務環境等軟環境仍存在“短板”,需迎頭趕上。通過軟環境建設,確立農、旅融合的協調組織,發揮組織效應。在當前“互聯網+”時代,積極引導農戶利用電商平臺,參與各種有利于營銷的商業活動和組織,如合作社、協會、公司/企業等,是推動鄉村旅游和生態農業產業融合的有力措施。政府可利用調整社會資源配置手段,搭建平臺,建立起基于政府、鄉村、社會間有利于信任、規范、學習、創新的鄉村社會組織,增強其推動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集聚融合的功能作用。
3.4 創新營銷傳播方式,完善有利于農、旅融合的市場經營制度
根據鄉村自然景觀和資源特點,以生態農業創意為特色,從生態、審美、康體療養等角度創新營銷傳播方式。比如,打造特色田園風光、花卉苗圃果園,特色養殖園、生態休閑莊園等,開展農耕文化體驗。此外,完善市場經營制度,促進鄉村旅游與生態農業產業融合并向高級化方向發展。一方面,政府應通過銀行貸款貼息的形式對農戶和鄉村旅游企業進行資金支持,或者通過大力發展區域性銀行、擔保、租賃等金融機構的形式形成生態農業產業與鄉村旅游產業轉型資金需求的多層次支持體系;另一方面,建立明晰的契約關系,從利益角度來鎖定主體關系,明確各自定位,制定聯盟之間的規則以及分工合作、運營的規章制度、各類商業活動的制度等,實現利益的鎖定。
4 參考文獻
[1] 張功讓,陳敏姝.產業融合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研究,2011(1):67-68.
1 概述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的集聚與輻射功能日趨增強,越來越多的城市在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的過程中,將旅游作為城市與新農村建設相銜接、城鄉統籌一體化的核心要素。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旅游產業獲得了空前發展,單業態的觀光旅游轉向觀光、休閑、度假三駕馬車并行的復合型業態。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巨大變化,區域交通條件的大大改善,人們的旅游時空觀念發生了徹底改變,在空間上逐漸由城市向農村轉移,在需求上逐漸由觀光獵奇向舒適型、享受型方向過渡。旅游發展與旅游消費的轉型客觀需求,一種新的旅游產品――鄉村度假旅游應運而生。
2 鄉村旅游研究概述
2.1 國外研究綜述。國外對于鄉村旅游的研究開展相對較早,主要體現在鄉村旅游產品體系以及其旅游管理體系上,相對比較集中在鄉村旅游對于當地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的作用,大多數學者們都認同鄉村旅游對當地經濟發展和經濟轉型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此外,國外學者還探討過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管理模式。政府對鄉村旅游的管理主要是通過制定開發政策、提供人力和財政支持、設立專門的機構管理、組織市場開拓等。一些學者還提出,應積極倡導鄉村“社區參與”的管理模式。盡管不同國家由于國情不同,鄉村旅游的管理模式也有較大的差異,有“由下而上”、“由上而下”或兼而有之的管理模式,但都強調社區參與在鄉村旅游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2 國內研究綜述。樊岸青(2007)指出了鄉村旅游的四種成長模式:借助于緊鄰城市的區位優勢開發的客源地依托模式;借助于與該鄉村自己的或者相鄰的原有名勝地的引力優勢所開發的目的地依托模式;產品組合中混合著許多不屬于鄉村,或者鄉村關系并不明顯的產品組成的非典型模式;由多種模式的不同比例的混合組成的復合模式。
國內鄉村旅游主要包括景區邊緣型、大中城市郊區型兩種,城郊鄉村旅游往往最為發達和典型,在經濟發達的大都市郊區有比較多的成功案例。吳必虎等的研究也表明,中國鄉村旅游在客源地城市周邊出現兩個鄉村旅游密集區域,第一個最密集區域往往出現在距城市中心20km左右的地區,第二個次密集區域出現在距城市70km左右的地區。在第一個最密集區域的城郊鄉村的客源市場、產品結構來看,都受城市影響顯著而強烈,區域內旅游景觀特征和產品構成具有從大都市旅游產品向典型鄉村地區的旅游產品過渡的特征,因而也被稱為都市型鄉村旅游。
都市近郊鄉村旅游表現為以下特征:①是依托都市客源和鄉村背景,為城鄉居民提供休閑度假、娛樂放松的空間場所;②受城市化進程影響顯著,鄉村特征不典型或缺乏“原真性”,成為鄉村旅游的一種特殊形式;③主要集中在距都市中心區25-30km范圍內,是都市環城游憩的有機構成部分;④主要產品以田園風光欣賞、農事活動體驗、農家樂餐飲等為主。
3 鄉村度假旅游的需求分析
中國鄉村旅游的消費模式主要是“住農家院、吃農家飯、干農家活、學農家藝、享農家樂”。這種旅游產品的缺點顯而易見:產品以農副產品品嘗、購買及觀賞田園風光為主,兼及農事體驗活動,游客多樣性的旅游需求得不到滿足;游客活動空間不大,游客接待量有限;“農”味不濃,鄉村景觀特色不明顯,城市化、現代化痕跡明顯,核心吸引力不強;環境衛生不佳,配套設施不完善,旅游服務水平不高。因此,我國的鄉村旅游亟需轉型升級,極大滿足旅游者休閑度假需求,由單一的觀光型向觀光休閑度假復合型轉變。
3.1 農家野趣的恬淡追求。現代鄉村旅游的主要形態之一:農家樂,起初很多都是以農家餐館的形式開辦的。農家菜意味著純樸、綠色。正如菲利普?科特勒有一句營銷學的名言:“賣的不是鉆頭,而是墻上的洞”,農家樂里吃的不是菜,或許是游客對自然、綠色與健康的心理期望,對回歸自然的親切和愜意。如何讓心靈放松?值得鄉村旅游的建設者從“心”考慮,避免迷失于項目“硬件”的開發與建設之中。
3.2 城市環境與壓力的平衡、釋放。在城里,人們的內心裝滿錯綜復雜的壓力和人事:剪不斷,理還亂;到鄉村,人們可以寄情于山水、親近自然,勾起內心柔軟的對大自然無私無欲的情感,投入純樸、簡單的懷抱。通過旅游活動,擺脫了社會關系的羈絆,拋卻了大堆的日常瑣事尋找生活中另一個擺脫束縛和壓力后的真實自我。通過捕捉美好景物的聲、色、形,獲得感觀的愉悅,繼而通過理性思維和豐富的想象深入領會景物的精粹,從而獲得由外及內的舒暢感覺。
3.3 在鄉村旅游中養心,在養心中融入自然。我們去旅游的每個鄉村,每一處山水、田園,某種程度都是一座智慧和文明的寶庫,我們的心靈很現代,也因此很疲憊,但鄉村的山還是那山,水還是那水,山水、自然、恒古長青。面對自然,我們在享受美景、美食之余,心靈何不在山水間作一次回歸原始與天真的“保養”呢!鄉村度假旅游是調整自我、實現身心和諧的一條非常有效的途徑。
鄉村度假旅游的實質就是給旅游者一個真實的、質樸的、原美的鄉村度假環境,一個與都市完全兩樣的旅游天地,一種恍若隔世的視覺享受,使居之者忘老,寓之者忘歸,游之者忘倦。
4 鄉村度假旅游開發
鄉村度假是在農家樂、鄉村旅游基礎上提出的新概念。它與農家樂所不同的是,游客由匆匆過客轉變為滯留度假休閑。鄉村度假不是簡單的農家樂華麗轉身,而是新時代的功能升級、業態延伸、服務提高,是游客依托鄉村地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生態環境而開展的休閑度假活動。用國家旅游局局長邵琪偉的話來說,是“鄉村旅游業轉型升級”。與鄉村觀光游相比,鄉村度假旅游要求更好的環境氛圍(鄉村人居環境、農業生產環境、自然生態環境)和更便捷的交通條件;與其他類型度假產品不同,鄉村度假以鄉村景觀資源為依托、以“鄉村性”為核心吸引力。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開發
■
4.1 以鄉村資源為基礎,以寧靜、松散的鄉村氛圍為依托。人們走出都市出游鄉村總體可分為健康、生態、經濟、文化、體驗、社交動機。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角度看,健康、生態和經濟動機主要源于對生理和安全層次需要,文化、體驗和社交動機主要源于對社交以及更高層面自我實現的需要。同是一次鄉村旅游,如果游客能夠帶回的不僅是照片和土特產,還有心靈與智慧的深刻體驗,游客的身心收益也將更大。通過整合以鄉村景觀為代表的自然資源,以建筑、文化、民族等為代表的人文資源,以人與人交往、鄉村生活方式為代表的社會資源,將農業的文化與休憩完美結合,營造出寧靜、松散的鄉村氛圍。
4.2 打造以休閑、教育、體驗為主的多功能度假功能區。過去的鄉村旅游多是以農業觀光和農家樂為主,功能單一,層次較低,現在的鄉村度假旅游產品已不滿足“住農家屋、吃農家飯、干農家活、享農家樂”為內容的農家樂。還需開發鄉村的民俗文化、農耕文化、生態文化資源,增加休閑、娛樂、養生、健身和回歸自然等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規模的鄉村旅游產品。從而使鄉村旅游向高品味、高層次、多功能方向發展。通過建設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的娛樂項目、體驗項目、配套項目,打造成個性突出、服務上乘的鄉村度假功能區。
4.3 鄉村度假旅游產品的全面升級。吃,傳統地道鄉菜。農家餐廳的未來發展方面應該是“定位主題化、管理專業化、菜品特色化、服務品質化”。住,拙樸野奢鄉居。鄉村旅游者更希望得到的是一種非都市化的睡眠感覺,在房間裝飾中適當的融入文化概念,提煉主題元素,與鄉村旅游的整體市場定位吻合。最終,要形成與眾不同的睡眠體驗,回歸自然的睡眠空間。行,綠色生態鄉徑。將綠色、生態、環保的出行理念植入產品設計中,使行走藝術化、幸福化。游,美麗鄉村田園。在鄉村原有景色的基礎上,經過安排展示出自然之美,經過修飾與包裝,使其特色真正的流露出來,引導消費者領略美麗的鄉村田園。購,安全健康有機農產品。娛,農趣活動參與、農耕文化體驗。
4.4 結合社會管理創新,加強全民教育,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國務院第53次常務會議原則通過的旅游業改革與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旅游發展需要硬環境,更需要軟服務,也就是好客的人文環境。新加坡、日本和臺灣地區旅游業發展經驗表明,美麗的山水風光固然是吸引游客到訪的本底資源,但是服務人員的專業與效率,民眾對游客的友善與包容更能夠讓游客有美好的體驗和滿意的評價。臺灣旅游業界在對外宣傳推廣時最自豪的一句話就是“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如何培養市民、村民特別是窗口行業的員工對游客的友善性,至少與基礎設施建設、大項目和大活動同等重要。
4.5 尋求切實可行的開發模式。在項目規劃建設中只有通過“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等多種方式使農民直接參與到項目開發、運營中,直接受益,才能使鄉村度假旅游有穩定的發展基礎;然后通過有市場吸引力的鄉村度假旅游項目體系帶動農村的城鎮化、社區化發展;再通過借鑒、引入日本、臺灣休閑農業產業化發展經驗,實現農業從大田農業到精細化、多元化農業的發展轉型。
5 結論
隨著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未來鄉村旅游的發展首先是產品鏈的延伸拓展,滿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特征,如藝術寫生、康體療養、運動拓展、商務會議等;其次是產業鏈的橫向整合,豐富鄉村旅游產品的體系,如農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等;三是利益鏈的縱向共享,加強旅游開發商、農戶、地方政府的合作與交流;最后是要素鏈的全面升級,包括交通、飲食、住宿、通信以及環境衛生等配套設施。構建多層次、內容豐富、市場針對性強的鄉村度假產品體系,對于促進現代鄉村旅游快速發展,滿足居民生活需求,提升區域經濟發展以及城鄉統籌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樊岸青.淺談發展鄉村旅游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J].今日科苑,2007,09:65-67.
[2]趙承華.鄉村旅游開發模式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農業經濟,2012,1:13-15.
[3]張曉慧.鄉村旅游一體化戰略發展路徑以及啟示――以成都五朵金花為例[J].中國集體經濟,2011:130-132.
[4]高佩佩.西安市鄉村旅游深度發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
[5]孫明泉.鄉村體驗與環都市鄉村休閑[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8:234.
[6]黨寧.休閑時代的城郊游憩空間:環城游憩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12.
[7]謝彥君.旅游體驗研究――一種現象學視角的探討[D].東北財經大學,2005.
[8]王云才.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新形態和新模式[J].旅游學刊,2006,21(4):8.
一、生態莊園的現狀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化、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久居城市的居民對于旅游度假的需求日益增強,返璞歸真,親近自然,重返自然已逐漸成為現代人的休閑方式。位于城鄉結合部的郊區,既有現代都市的便捷,又不失鄉村的閑適與野趣,這里的農家樂和生態農莊為游客體驗幽靜的田園生活,感受鄉村寧靜的生活環境、清新的空氣和淳樸的民風提供了可能。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消費觀念的轉變,人們對于旅游的投入加大,自我國假期改革后,消費者的旅游方式基本以三天的短期旅游為主,選擇城市的近郊旅游尤其是生態莊園,逐漸變成了一種趨勢。
來自于中國旅游網的一項調查數據:選擇短途旅游的消費者人群占旅游總消費人數的比重如下:39.3%的人選擇市內公園和游樂園,24.2%的人選擇郊區景區,27.2%的人選擇鄉村游和農家樂,只有3.03%的人選擇去外地。上述調查結果顯示了度假休閑、鄉村游及農家樂的市場份額所占比例較大,僅次于市內公園和游樂園的消費者比重。可以看出,消費者更加看重放松身心、親近自然的消費方式。選擇假日農莊游樂的消費者是一個龐大的群體,而且還將呈現上升趨勢,這就預示著諸如這樣以自然環境、農業景觀、農事活動和民俗風情等農業自然和人文旅游資源為基礎,以發展農業生產、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為前提,以市民休閑、度假、體驗、求知和探索為目的新型旅游方式正應運而生,而農家莊園正是這種休閑生態旅游的典型代表。
隨著居民對生活水平要求提高,傳統的的旅游模式有著日趨冷淡的趨勢,而短途休閑旅游在市民的旅游消費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有著田園生活般莊園文化和生態休閑的休閑農莊能帶給游客頤養身心,物我兩忘,回歸自然的感覺。可見,創建一所規模化、規范化、科學化、特色化,最終面向大眾的生態休閑莊園已經顯得尤為必要了。
二、生態莊園的模式與特點
目前,我國傳統的旅游品種大致分為如下幾類:自然景觀旅游模式,四川九寨溝,龍門石窟,湖南張家界;文化名勝旅游,如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西安秦始皇兵馬俑;異域風光,購物體驗式,如新馬泰、香港等大城市;此外,還有以民族風情為主的旅游模式等。
與傳統的旅游方式相比,城郊休閑農莊,地處郊區,位于城鄉結合部的樞紐位置,同時具有便利的交通,擁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著大批的城市居民,引導游客來到郊區,吃農家樂,住民家房,耍農家樂,做農家活,無形之中向消費者倡導一種低碳、環保、綠色、健康的出游方式。
格林生態休閑農莊選址于生態環境好,自然資源豐富,污染小和風光旖旎的城郊,這里有優美的鄉村自然景觀,有難得的鄉村野味,還提供一定的娛樂設施,如室外溫泉,游泳館、水上樂園、桌球、臺球廳、兒童樂園、馬場、垂釣、自助燒烤和療養場所,以滿足人們的觀賞、休閑、度假、娛樂、游玩等需求;莊園還設立專供商務休閑娛樂的場所,如展廳,以供大型公司舉行年會和半年會;還有豐富多彩的節目,如篝火晚會和舞會等。此外,莊園通過建立生態果蔬園、科學培育生態花園,讓游客體驗到農家自助恬淡閑適的生活情趣,即發展了生態觀光旅游,又愉悅了游客的身心,更為莊園實現了創收,體現了名副其實的多贏。
三、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目的
與傳統的農家樂相比,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打造一所環境優美服務完善的生態休閑農莊,它及采摘、園藝、旅游及景觀園林于一身,便于消費者享受到假日觀光、賞花品果、采摘游樂,體驗甜美的鄉村樂趣。其次,這樣的休閑農莊使大型企業商務活動的舉行從城市酒店過渡到近郊環境優美的生態莊園,使人與自然近距離接觸,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與調整。同時也為戶外婚禮項目如婚紗攝影、婚禮儀式提供天然的環境;不僅如此,它對現有的農家樂資源進行整合,使其服務水平得到一個整體提升。通過充分利用空間和自然資源,建立素拓場地、生態園以拓寬消費者市場。
四、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意義
格林生態莊園的創建旨在為消費者提供一個休閑度假、怡養身心的理想場所。
首先,生態休閑莊園的建立是對當地本土美麗的自然風光、深厚的人文底蘊、特色的民俗風情的一種傳播。它讓農村特有的本土文化、民俗風情和技藝得以延續和傳承;還可以增進城鄉居民的交流,提升農村生活品質,同時使消費者有機會體驗農村生活,增長農業知識。
其次,格林生態莊園的建立有利于對當地自然資源實施最大限度的開發與保護。在有目的的對自然資源的開發與維護的基礎上發揮最大的經濟收益。
再次,休閑農莊的建立可以增加農民的就業機會,改善農村的基礎設施,提高農民的收入,帶動農村的經濟發展,亦增加了國家稅收。而且將帶動和延長綠色產品等環保產業相關生產鏈條和消費鏈條的發展,促進了城郊“生態經濟帶”的形成。
此外,大量的客流將被吸引至此,可以刺激當地的消費,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和相關產業的發展,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創業機會。
五、格林生態莊園創建的市場前景
以“農家樂”為例,2006年五一期間,西安市八個縣區接待游客64萬人,實現收入1450萬元;2007年與上一年持平,2008年十一期間,西安農家樂接待游客55萬人,實現收入1350萬元,2009年五一三天假期,接待游客61.2萬人,實現收入1986萬元。由此可見,休閑農莊游作為一種新興的旅游產業,有著廣闊的發展前景。傳統的農家樂規模小,管理不善,衛生健康方面不能保證,其休閑娛樂方式單一,而莊園揚長避短,將農家樂帶入莊園進行統籌管理,在規模上適當擴大,衛生及管理上相應改善,做到規范經營,把服務質量放在第一位,為休閑農業旅游的進一步發展創造良好的經營環境。
現如今,更多企事業單位更愿意到一些設備齊全服務完善的休閑農莊去放松,而莊園的目標消費者以短期休閑的旅游群體為主,如商務群體,青少年等閑散旅游群體,外景拍攝群體,戶外婚禮群體等。由此可見,格林休閑農莊的建立有著巨大的開發潛力和市場價值。
參考文獻
[1]鄒統釬,齊昕.大都市郊區休閑“莊園”發展模式研究[J].江西科技師范學院學報,2011,(5):104-109.
[2]郭煥成.我國休閑農業發展的態勢與前景[J].農產品加工?創新版,2012,(2):40-43.
[3]戴美琪,游碧竹.國內休閑農業旅游發展研究[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0(4):144-148.
[4]郭煥成,韓非.中國鄉村旅游發展綜述[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597-1605.\
作者簡介
一、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概念
農戶是對農民家庭的稱呼,由幾個從事農業活動的農民組成。行為選擇理論是從經濟學和心理學的角度,研究理性人面對經濟活動如何做出反應的學說。顧名思義,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研究的是農戶如何做出抉擇、采取何種行動的理論。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研究是建立在農民能夠獨立決策的基礎之上的,但是,理論界對于農戶是否能夠看成理性人從而做出獨立決策尚存在分歧。本文認同農戶可以作為理性人的觀點,采取屈小博的定義,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研究的是農戶在家庭收益最大化目標和市場經濟原則下,在既定資源與市場約束條件下所表現出來的“生產、消費、銷售、流通”等多方面行為選擇。
二、農戶行為選擇理論的研究現狀
(一)農戶行為基本理論方面。根據農戶的理性人假設是否成立,以舒爾茨(1964)為代表的經濟學家認為,農戶符合經濟學中理性人假設,其生產行為也是為了追逐經濟人利潤最大化目標。隨后波普金(1979)在其《理性的小農》一書中,發展了舒爾茨的觀點,認為農戶行為選擇是理性人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但是俄國經濟學家恰亞諾夫認為,農戶行為的做出不是出于理性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的,而是追求家庭消費需要最大化的結果,為此可能做出一些違背理性人假設的行為。美國經濟學家斯科特(1976)提出了農民的道義經濟學,認為農戶做出行為是基于道德而不是理性,農民在風險規避和收益之間偏好于規避風險,在不確定的情況下,農戶選擇生產技術安全的生產行為,即使收益偏低。通過對上世紀30-70年代農業的研究,黃宗智提出了“商品小農理論”,農民的行為同時受市場經濟和農戶勞動結構的制約,農民的階層地位低,對其經濟行為也有影響。
(二)農戶行為模型方面。最早建立農戶行為模型的是俄國經濟學家恰亞諾夫,認為農戶生產和消費的均衡條件為“農戶的消費邊際效應等于休閑的邊際效用”。加里?貝克爾(1965)在他的基礎上提出了新農戶經濟行為模型,作為理性人農戶的行為受生產函數、收入、時間的約束,通過數學分析,農戶可以在生產函數的約束下選擇最優生產,然后在收入約束下選擇最優消費。巴魯姆和斯奎爾(1979)引入新古典經濟學的概念提出了新的模型,為研究農戶對生產結構和市場發生變化后的反應提供了框架。Strauss(1986)進一步發展了農戶模型,強調了農戶作為研究主體,而不是個人。
(三)其他方面的研究。屈小博(2008)從生產函數和生產技術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農戶生產選擇行為,認為不同生產規模的農戶,對技術的行為選擇不同。技術的選擇行為與農業收益和成本大小關系密切相關。不同規模的農戶對風險的認知行為差距明顯,規模越大的農戶對風險認知行為,但規避風險行為,無論規模大小農戶們具有一致性。從成本理論的角度,研究生產規模大小對農戶銷售行為影響。不同規模農戶的擁有交易成本和談判成本大小存在明顯差異,因此規模大小對農戶的銷售行為有重大影響。楊志武、鐘甫寧(2011)認為,在研究農戶行為時,要明確限制條件。畢繼業、朱道林、王秀芬等認為農戶的行為研究對耕地保護有重要作用,加強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農戶行為研究對耕地保護有重要意義。劉清娟運用Logistic模型對黑龍江農戶生產行為進行了實證分析,認為普通農戶和種糧大戶之間,影響生產行為的因素大小不同。科技和市場因素是影響農戶行為選擇的最重要因素。吳月紅(2013)研究了糧食補貼對農民耕地保護的影響,通過定量分析得出農業補貼政策對不同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不同,農業補貼對專業農戶和兼業農戶的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也不同。嚴亮(2007)研究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戶行為的影響,認為信息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率,轉變了農民的思維方式,使農戶生產方式發生轉變。董鴻鵬、呂杰(2012)探究了農業信息化對農戶生產行為、轉移行為等方面的作用機制。繆波(2006)對農業技術選擇行為進行了研究,認為農戶的技術選擇與農民教育程度、耕地面積、技術培訓、非農收入等因素有關。徐衛濤(2010)研究了循環農業中的農戶行為,楊麗(2012)對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的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進行了綜合述評。李明橋(2012)分別研究了新農合門診補償對農戶需求行為的影響、退耕還林政策對生產決策行為的影響以及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配置資源行為的影響。
三、結論
自從20世紀初以來,行為經濟學迅速發展,增強了經濟學對現實問題的解釋和預見性,農戶行為選擇理論也是這方面的運用之一。研究好這一理論有助于更好的為農民、農業、農村服務。
參考文獻
[1]舒爾茨.改造傳統農業[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年版.
[2]恰亞諾夫.農民經濟組織[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1996年.
[3] Scott, C. Z. The Moral Economy of the Peasant. Yale University 1976.
[4]屈小博.不同經營規模農戶市場行為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
[5]楊志武,鐘甫寧.農戶生產決策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11(09).
[6]畢繼業,楊道林,王秀芬.耕地保護中農戶行為國內研究綜述[J].中國土地科學2010(11).
[7]劉清娟.黑龍江省種糧農戶生產行為研究[D].東北農業大學,2012.
[8]吳月紅.農業補貼政策對農戶耕地保護行為的影響[D].江西農業大學,2013.
[9]董鴻鵬,呂杰.農業信息化對農戶行為作用機制的研究綜述[J]農業經濟2011,(11).
[10]繆波.農業技術推廣中的農戶技術選擇行為研究[D]大連理工大學,2006.
[11]徐衛濤.循環農業中的農戶行為研究[D]華中農業大學,2010.
2休閑農業園的類型劃分
由于休閑農業園所處的地域不同,經濟條件、民俗習慣、區域環境等方面有很大差異,因此,其發展模式、內容、形式都呈現出豐富多樣的形態。國內外對休閑農業園的研究中對其分類模式也是多種多樣,大致有按資源屬性[7-9]、開發內容[10-12]、發展階段模式[13]、分布地域模式及服務類型等幾種分類方法,現對其進行歸納總結,以適用于不同的需要,對休閑農業園的規劃和設計提供參考。
2.1按照階段模式分類
將休閑農業的發展過程描述為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3個階段,通過北京休閑農業園建設與實踐來看,休閑農業的發展開始向集業集群的階段發展。自發式:20世紀80年代以前,位于市郊農村的許多農戶利用庭院、堰塘、果園、花圃、農場等農業資源,利用區位優勢,自發開展各種形式的休閑農業活動。如北京郊區農村利用農民自家住房開辦的農家樂、農民自家果園引入的采摘活動。自發式的休閑農業園經營和開發各自為政,普遍規模小,片面強調對鄉村自然資源的開發,而忽視了對鄉土文化、鄉村民俗等文化內涵的開發利用,整體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設施不完善,衛生環境差,管理比較混亂。自主式:自發式休閑農業園經營和開發過程中暴露出的經營、生產和管理問題,以及農業旅游需求多樣化使得休閑農業園有強烈的自身整合、自我發展的需求及意愿。20世紀90年代以后,很多休閑農業園調整園區定位,豐富農業旅游產品內容,增加農業文化內涵,注重項目的參與性、娛樂性和知識性,如北京、成都、廣州等大都市區周邊開展的采摘游、民俗風情游等活動。開發式:21世紀以來,隨著休閑農業旅游的興起,一些大企業、大集團參與到休閑農業園的建設之中,在明確的主題定位、策劃下進行園區規劃和建設,資金投入大,配套設施完善,并且,企業靈活高效的運營機制為休閑農業園提供了有效的經營管理保障。如成立于1998年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走的是“政府引導、企業經營、農戶參與”的開發經營模式。集群式:經過休閑農業園幾十年的實踐發展,通過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和產業布局,按照區域化布局、產業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的要求[14],從相互獨立的休閑農業園單一的產業局部空間聚集升級到在地域和空間上形成的農業產業鏈互補、集群式發展的模式,是現階段最高級的休閑農業經營階段,形成規模經濟,降低成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如延慶縣小豐營村的延慶蔬菜產業群具備都市農業產業集群的雛形,蔬菜協會聯絡蔬菜市場和各個蔬菜園,為蔬菜園提供技術培訓、信息收集與分析、信用社貸款以及運輸、肥料種子供應、包裝等,另外,蔬菜產業群的發展也促成了休閑農業旅游和民俗旅游的發展[15]。從發展階段模式來看,休閑農業園已經經歷了自發式、自主式和開發式3個階段,處于產業集群的初期階段,隨著休閑農業園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將會出現很多涉農企業,延長、拓寬農業產業鏈,提供農業技術培訓和信息咨詢,與區域內的二、三產業交織、融合,形成關系錯綜復雜的地方產業群網絡體系。
2.2按照地域模式分類
地域模式代表的是同一階段休閑農業旅游在不同地域空間上的表現,它反映了開發者的區位與市場策略[13]。舒伯陽[13]通過對不同地區休閑農業旅游開發項目的對比,將主要類型可歸納為依托自然型和依托城市型。通過分析北京市休閑農業園近10年的多元化發展,按照休閑農業園地域模式進行分類,可分為依托城市型、依托景區型、依托傳統農區3種類型,其中依托傳統農區型又可劃分為依托區域傳統民俗、依托區域特產兩種類型。
2.3按照經營主體分類劉洋[16]
認為休閑農業園存在分散農戶、企業集團、政府3種經營主體。綜合北京休閑農業園的經營實踐,其經營主體有個體農民、村集體、企業、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政府五種經營主體。
2.3.1個體農民為主體
專業種養大戶在自家承包地,或以轉包、租賃、互換、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轉土地(魚塘、林地)得到承包經營權的土地上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個體農民為主體開發的休閑農業園占地規模相對較小,幾公頃至10hm2;由于個體農民資金有限,貸款途徑不暢,園區投資少;園區漸進式建設;園區配套設施簡陋,接待能力差。如北京莊戶人家種植園,占地面積6hm2多,園內建有陽光溫室大棚3座,面積約6000m2,大棚內設有餐廳、客房、會議室等。
2.3.2村集體為主體
村委與涉及自愿流轉土地的村民簽訂土地流轉合同,再將流轉出的土地承包給村內外專業種養大戶,同時,以園區為依托,成立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乃至周邊村民共同致富。一方面通過村集體參與入股、分紅,解決了村集體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另一方面,村民以保底收入、盈余分紅形式入股休閑農業園,村民還可承包園區內的農業項目,也可以在園區就業或加入合作社,也可外出打工;同時,投資大戶也擁有了更為廣闊、更加堅實的發展空間和管理基礎。北京市雙河果園是順義區南彩鎮河北村的村辦農業園,果園總面積67hm2、果品產量50萬kg的一個綜合性果園,供采摘品種有30多個。
2.3.3私人企業為主體
園區規模較大,資金投入多;產業鏈向上游延伸,經營效益明顯增加;園區經過前期策劃和規劃,分期滾動建設;園區配套設施齊全,接待能力強。蟹島產業集團是北京一家集生態農業與旅游觀光為一體的大型品牌企業,旗下有北京蟹島種植養殖有限公司、北京蟹島綠色生態度假村有限公司、北京蟹島開飯樓餐飲有限公司、內蒙古赤峰蟹島龍鳳農產品有限公司等子公司。還有一部分休閑農業園區作為企業土地戰略儲備,園區作為企業招待客人的私家會所,經營效益不佳,很多園區需要企業貼錢維持,維持不下去就關門或賣出。
2.3.4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為主體
以科研院所、大學或事業單位為主體的休閑農業園區并非以經濟效益為經營目標,更重要的職能是新品種引進、培育以及新技術的試驗、示范、推廣。四季青果林所櫻桃觀光園隸屬于市農科院果林所,位于北京西郊風景區香山腳下,占地14hm2,是集大櫻桃研育開發、精品高效生產、良種苗木繁育、栽培新技術推廣、產品苗木營銷及旅游、觀光、采摘服務為一體的多元化集體企業。觀光園主要以大櫻桃生產為主,兼種有杏、油桃、海棠、棗等其它果品,先后引育國內外櫻桃品種百余個,園區強化了早中晚品種的配套,延長了園區櫻桃的成熟期。
2.3.5政府投資主辦型
“政府搭臺、企業唱戲”———管委會+企業的運行模式,園區設立管委會作為主管機構,利用園區自身的優勢資源和優越區位,借助園區管理機構的土地、稅收、租金等優惠政策,通過招商引資進行開發經營。政府作為開發建設的主體,政府負責園區規范范圍內的基礎設施建設、市政工程建設,園區內部招商引資,政府為農業園區的生產經營者提供信息、后勤等服務。園區設立管委會作為主管機構,不直接參與企業的經營活動,其主要職能是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為入區企業提供全方位的優質服務,對園區進行統一規劃、統一開發,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負責整個園區的未來發展,協調企業與周邊村鎮、各有關部門的關系,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企業入區。例如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2002年11月,為加快首都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建設有特色的首都現代農業經濟,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北京市農村工作委員會、北京市順義區人民政府決定“委區共建”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以“政府指導、企業運作、專家參與、農民受益”的模式發展。經過近10年時間建設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集現代農業展示、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青少年科普教育和農業旅游觀光等多種功能于一身,形成了以畜牧籽種、精品花卉、樹木種苗、旅游觀光、物流配送和信息服務為主的產業群,入區企業已達26家。
2.4按照產業結構分類
劉慧平[17]、郭煥成[9]和辛國榮[18]認為按照農業結構可將休閑農業劃分為觀光種植業、觀光林業、觀光畜牧業、觀光漁業、觀光副業、觀光生態農業6類,其中的“觀光生態農業”著力強調林果糧間作、農林牧結合、桑基魚塘等生態農業的概念,通過對北京休閑農業園的調研和分析,發現在“綠色”和“生態”概念日漸普及的今天,食用安全無污染、高品質的食品已成為眾多消費者的共識和追求,走生態農業發展道路已經成為“綠色經濟”大背景下休閑農業園的必然選擇,幾乎所有的休閑農業園都提供“不施農藥,無公害”的綠色、無公害、有機產品,因此,生態農業成為所有休閑農業園的共性,不適宜單獨成為一個種類。北京市休閑農業園的主導產業按照第一產業的產業結構劃分為以下5類。
2.4.1觀光種植園
指采用現代化農業技術,以種植、展示觀賞價值較高的農作物品種或新穎的栽培技術為主要經營項目的園區。如北京通州區的觀光南瓜園種植展示280多個品種的南瓜,在此可以欣賞各式各樣奇形怪狀的觀賞南瓜。
2.4.2觀光林業園
指合理開發森林(如具有休閑觀光功能的人工林場、天然林地、果園等)的旅游功能和觀光價值,為游客觀光、野營、探險、避暑、科考、森林浴等提供空間場所,融農林業和旅游業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如四季青果林所櫻桃觀光園以櫻桃生產為主,兼種有杏、油桃、海棠、棗等其它果品。
2.4.3觀光牧業園
指將農牧業生產、農牧產品加工、新技術應用和游客參加農事活動等融為一體的農業觀光園區,如牧場、養殖場、狩獵場、森林動物園等,開展草原放牧、馬場比賽、獵場狩獵、擠奶和制作奶產品等參與養殖業生產及加工的體驗項目。如錦繡大地農業觀光園以畜牧業、種植業、休閑農業為園區三大支柱產業,通過牛胚胎工程產業化、轉基因動物產業平臺建設發展畜牧業。
2.4.4觀光漁業園
指利用灘涂、湖面、水庫、池塘等水體,開展水產養殖生產、科研、教育等活動,并利用漁業進行垂釣、捕魚、餐飲、休閑觀光等活動的農業園區。如朝陽水產科技園占地28hm2,擁有養殖水面17hm2,是水產養殖、孵化基地,兼有垂釣、娛樂休閑功能,魚的種類有鯉魚、鯽魚、草魚、鯰魚、藍鯊、彩虹鯛、武昌魚、羅非魚,其中淡水鯊魚已被市農委定為本市重點推廣養殖品種。
2.4.5觀光副業園
指以具有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及其加工制作為經營特色,開展可觀光、參與的觀光副業園區,如觀賞或參與研習農民畫、刺繡、土布紡織、草竹編織、木雕、竹根雕、石雕、制陶手工藝制作技藝,購買旅游紀念品。觀光副業園一般不單獨作為一個休閑農業園出現,而是作為綜合性休閑農業園的一個組成部分,例如北京順義三高科技農業試驗示范區中的神笛陶藝村,游客在此可以參觀陶瓷藝人精湛的表演,還可以親身感受拉坯、手捏、刀刻、浮貼、肌理、著色等制作工序。
2.5按照功能類型分類
目前,大都市郊區休閑農業園的功能越來越趨于多樣化,因此,按照休閑農業的功能進行分類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之一,舒伯陽[13](1997)、郭煥成[9](2000)將之劃分為7類———觀賞型休閑農業、品嘗型休閑農業、購物型休閑農業、務農型休閑農業、娛樂型休閑農業、療養型休閑農業、度假型休閑農業。傅琴琴[19]從休閑農業的實踐出發,認為休閑農業可以分為休閑型、體驗型、教育型、貿易型、節慶型等5種功能類型。劉洋[16](2010)從休閑農業的功能出發將之分為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娛樂型、參與型、科普型、度假型、療養型8種類型。劉嘉[20]根據主要服務內容分為務農型、觀賞型、品嘗型、購物型、娛樂型、療養型和度假型等7種基本類型。綜合以上分類方法,并結合北京近10年的休閑農業園具體實踐,歸納休閑農業園的10種功能類型)。
2.6按照產業數量分類
如果休閑農業園以單一功能類型組園,就是專業型園區;如果休閑農業園將多種不同的功能類型按照功能分區組織在一個園區內,就成為綜合性休閑農業園(表3)。
2.7按照資源屬性分類
根據休閑農業園的資源屬性,可將休閑農業園主要分為資源特色型休閑農業園和文化特色型休閑農業園。
2.8綜合休閑農業園的規模、功能和特點進行分類
[14]Islam A, Yar1lgac T, Ozguven A I. Pomological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megranates grown in Eastern Black Sea Region[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121-124.
[15]Ozguven A I, Yilmaz M, Yilmaz C. The situation of pomegranate and minor Mediterranean fruits in Turkey[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818: 43-48.
[16]Ak B E, Nci A I, Parlakci H, et al. Some pomological traits of different pomegranate varieties grown in Sanliurfa-Turkey[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 115-120.
[17]Ali S, Zabihollah Z, Reza F, et al. Antioxidant activity, total phenols, anthocyanin, ascorbic acid content and woody portion index (wpi) in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fruits[J]. Food, 2009, 3(1): 68-72.
[18]Zarei A,Zamani Z,Fatahi R,et al. Analysis of the phenylpropanoid enzyme activities and products in the soft- and hard-seeded pomegranate genotypes during fruit development[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Fruit Science,2016,16(2):242-258.
[19]Aulakh P S. Evaluation of pomegranate cultivars grown in the lower Shivalik’s of Punjab[J]. Haryana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s, 2004, 33: 81-82.
[20]Singh D B. Screening of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cultivars for arid ecosystem[J]. Indi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04, 74: 604-606.
[21]Jalikop S H. Rosetted siblings in F2 of a cross in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an be useful model for resetting investigations[J]. Euphytica,2003,131(3):333-342.
[22]Vasanth Kumar G K. Pomegranate cultivation in Karnataka State,India―a profitable venture[J]. Acta Horticulturae, 2009, 818: 55-60.
[23]Mondragon J C. Breeding Mexican pomegranates to improve productivity and quality and increase versatility of uses[J]. Options Méditerranéennes Séries A: Mediterranean Seminars A, 2012,103: 61-66.
[24]姚方, 吳國新, 馬貫羊. 利用隱芽嫁接以色列軟籽石榴引進新品種試驗研究[J]. 中國園藝文摘, 2014(11):31,129.
[25]姚方, 王寧, 曹尚銀, 等. 不同軟籽品種石榴抗寒性綜合評價[J]. 森林與環境學報, 2016, 36(3): 373-379.
[26]Talebi B M, Sharifi N B, Bahar M.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in pomegranate cultivars of Iran, using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in Farsi)[J]. 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National Congress of Biotechnology, 2003 (2): 343-345.
[27]Zamani Z, Sarkhosh A, Fatahi R, et al.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pomegranate genotypes by RAPD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characters of fruit[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7, 82: 11-18.
[28]Sarkhosh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Evaluation of genetic diversity among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accessions by fruit characteristics and RAPD marker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9, 121(3): 313-319.
[29]Rotondi A, Magli M, Ricciolini C, et al. Morphological and 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a group of Italian olive cultivars[J]. Euphytica,2003, 132(2):129-137.
[30]Uma S, Sudha S, Saraswathi M S, et al. Analysis of genetic diversity and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indigenous and exotic Silk (AAB) group of bananas using RAPD marke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 79: 523-527.
[31]Hagidimitriou M, Katsiotis A, Menexes G, et al. Genetic diversity of major Greece olive cultivars using molecular (AFLPs and RAPDs) markers and morphological trait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Horticulture Science, 2005, 130: 211-217.
[32]Zahuang F Y, Chen J F, Staub J E, et al. Assessment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among Cucumis spp. by SSR and RAPD marker analysis[J]. Plant Breeding, 2004, 123: 167-172.
[33]Wen X P, Pang X M, Deng X X. Characterization of 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Rosa roxburghii Tratt and its relatives using morphological traits, RAPD and AFLP marke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4, 79: 189-196.
[34]Kumar L S. DNA markers in plant improvement[J]. Biotechnology Advances, 1999, 17: 143-183.
[35]Fatahi R, Ebadi A, Vezvaei A, et al. Relationships amo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characters in 90 grapevine (Vitis vinifera) cultivars[J]. Acta Horticulturae, 2004, 640: 275-282.
[36]Gupta P, Rustgi S. Molecular markers from the transcribed/expressed region of genome in higher plants[J]. Functional Integrative Genomic, 2004,4(3):139-162.
[37]B紅可. ‘突尼斯軟籽’石榴再生體系和GFP報告基因的瞬時表達研究初報[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1.
[38]李躍霞. ‘突尼斯軟籽’石榴遺傳轉化體系的構建和ISSR-PCR反應體系的優化[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2.
[39]郭曉麗. 根癌農桿菌介導的抗寒基因轉化突尼斯軟籽石榴研究[D]. 鄭州:河南農業大學, 2013.
[40]曹丹琴, 楊健, 關曉彎, 等. 石榴種皮木質素合成相關轉錄因子基因PgMYB的克隆與表達[J]. 西北植物學報, 2015, 35(1): 23-29.
[41]Zarei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cell wall related genes in the seeds of soft and hard-seeded pomegranate genotyp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16, 205:7-16.
[42]Maloney V J, Samuels A L, Mansfield S D. The endo-1,4-β-glucanase korrigan exhibits functional conservation between gymnosperms and angiosperms and is required for proper cell wall formation in gymnosperms[J]. New Phytologist, 2012, 193: 1076-1087.
[43]Lei L,Zhang T,Strasser R,et al. The jiaoyao1 mutant is an allele of korrigan1 that abolishes endoglucanase activity and affects the organization of both cellulose microfibrils and microtubules in Arabidopsis[J]. Plant Cell, 2014, 26(6): 2601-2616.
[44]曹尚銀, 牛娟, 曹達, 等. 石榴果實成熟期不同品種果皮蛋白質表達的雙向電泳分析[J]. 果樹學報, 2015,32(6):1062-1069.
[45]薛輝, 曹尚銀, 牛娟, 等. 花粉直感對‘突尼斯’石榴坐果及果實品質的影響[J]. 果樹學報, 2016(2):196-201.
[46]延惠, 胡青霞, 譚彬,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葉片愈傷組織再生體系的建立[J]. 經濟林研究, 2012, 30(2): 83-87.
[47]陳延惠, 劉麗, 胡青霞,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幼胚培養條件的研究[J]. 河南農業科學, 2008(7):84-86.
[48]張曉申, 王慧瑜, 李曉青. 突尼斯軟籽石榴組培快繁技術研究[J]. 陜西農業科學, 2008(3):34-36.
[49]何寧, 海燕, 康明輝,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組織培養研究[C]//第二屆全國植物組織培養、脫毒快繁及工廠化生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4.
[50]Dalimov D N, Dalimova G N, Bhatt M.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lignins of tomato and pomegranate seeds[J]. Chemistry of Natural Compounds, 2003, 39: 37-40.
[51]安廣池, 劉桂平, 閆志佩, 等. 軟籽石榴新品種選育初報[J]. 中國園藝文摘, 2010(7):1-8.
[52]Zarei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A mechanical method of determining seed-hardness in pomegranate[J]. Journal of Crop Improvement, 2013, 27(4): 444-459.
[53]鞏雪梅. 石榴品種資源遺傳變異分子標記研究[D]. 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4.
[54]Martinez J J, Melgarejo P, Hernandez F, et al. Seed characterization of five new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varieties[J]. Scientia Horticulturae, 2006, 110: 241-246.
[55]Al-Maiman S A, Ahmad D. Changes i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during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fruit maturation[J]. Food Chemistry, 2002, 76: 437-441.
[56]Sarikhani H, Valipour M, Chehregani A. Fruit growth and patterns of lignification in the seeds of four Iranian pomegranate (Punica granatum L.) cultivars[J]. Journal of Horticultur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 2014, 89(3):268-272.
[57]Boerjan W, Ralph J, Baucher M. Lignin biosynthesis[J]. Annual Review of Plant Biology, 2003, 54: 519-546.
[58]薛輝, 曹尚銀, 陳利娜, 等. ‘豫大籽’與‘突尼斯’石榴的種子結構及硬度比較[J]. 果樹學報,2016, 33(5): 563-569.
[59]陸麗娟, 鞏雪梅, 朱立武. 中國石榴品種資源種子硬度性狀研究[J]. 安徽農業大學學報, 2006, 33(3): 356-359.
[60]Sarkhosh A, Zamani Z, Fatahi R, et al. Evaluation of Iranian soft-seed pomegranate accessions by using simple and multivariate analyses[J]. Tree and Forestry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2008, 2(1): 18-25.
[61]薛A柏, 曹尚銀, 郭俊英, 等. 突尼斯軟籽石榴氣候區劃北限及次適宜區的防寒栽培[J]. 中國果樹, 2010(2):63-64.
[62]劉霞, 侯樂峰, 郝兆祥, 等. 以電導法評價12個石榴品種的抗寒性[J]. 經濟林研究, 2015, 33(3): 150-153.
[63]張艷俠,羅華,侯樂峰, 等. 五個石榴品種的抗寒性評價[J]. 浙江農業學報, 2015, 27(4): 549-554.
[64]范春麗, 趙奇, 曲金柱. 突尼斯軟籽石榴的抗寒砧木嫁接效果[J]. 落葉果樹, 2014(4):16-17.
[65]楊雪梅,苑兆和,尹燕雷,等. 不同石榴品種抗寒性綜合評價[J]. 山東農業科學, 2014,46(2):4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