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初中音樂教學心得模板(10篇)

時間:2023-07-13 16:28:4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初中音樂教學心得,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初中音樂教學心得

篇1

初中音樂教學心得體會一: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歌唱教學是音樂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因為初中時代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學生在心理和生理方面都出現了急劇的變化,他們既不同于天真無邪的小學生,又不同于沉著、從容的高中生。他們在擁有自己思想的同時,又擁有自己的行事特點,給這樣的學生群體上唱歌課,我們更應該深入地了解來自這一階段學生的各方面信息,以高度的工作熱情為動力,以科學、適宜的教學方法為主要手段,因人制宜,因材施教,讓這一處于特殊時期的學生更好地愛唱歌,唱好歌。

一、解決學生生理上的變化導致的歌唱困難

初中時期,由于生理發生了變化,學生的聲音也進入了變聲期,音色由清亮、純真而變得低沉、沙啞,這種現象在男生中表現得尤其明顯。這就導致學生都不愿意張口唱,羞于唱。面對這種狀況,我們不要責怪學生,因為這是人生理、心理發生的轉折期。

根據這種現狀,我們在唱歌課時,教師應多彈奏多范唱,讓學生少唱多聽并思考歌曲的內在,堅持要輕聲歌唱,這樣能夠避免用嗓過度,尤其是那些平時有擠、壓、卡現象的學生,輕聲歌唱更為重要。由于變聲期,聲帶經常充血、水腫,假如還用擠、壓、卡的方法歌唱,必然給聲帶帶來很大的負擔,會嚴重影響學生聲帶的正常發育。同時,我們在選擇歌曲的時候,也要注意音域的處理,因為很多的歌曲音域過于寬,可能導致學生在學習歌曲的過程中聲帶負擔過重,出現破音甚至喊叫的行為。歌曲音域的正確選擇,既可以讓學生的喉部得到休息,也讓學生在學唱的時候知道應該怎樣去歌唱。因此,在歌曲選材的時候應該選擇一些接近教材目標的歌曲,歌曲速度適中,旋律起伏不是很大,較舒展的來歌唱,教師要及時指出學生在演唱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及時予以糾正。正確的歌唱方法能給學生帶來歌唱的自信。

二、解決學生心理上的變化導致歌唱困難

由于學生處于這一特殊階段,心理的變化也會對歌唱的順利進行設置許多心理障礙。如不能放聲唱、不能完整唱等等。對這些情況教師在教材處理中應避免歌曲音域過寬、過大的的歌曲,盡量選擇適合學生在這個年齡段的音域的歌曲,以免學生在學習歌曲中導致的聲帶負擔過重,出現破音甚至叫喊的現象。因此,在選材的時候應該選擇一些接近教材目標的歌曲,歌曲速度適中,旋律起伏不大,較舒展性的來唱。另外個性成就感的產生。使這個時期的中學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一個“大人”了。開始模仿成年人的姿態、服飾、發式,甚至更加極端等行為,因此對于這種行為,教師在選擇歌曲時一定要把握好度,多選一些愛國、熱愛生活、宣傳團結友愛、親情方面的歌曲,不選那種好逸惡勞、不勞而獲思想的歌曲,堅決不選對學生的情感有影響的歌曲。在這方面我們一定要把好關,對于學生學習音樂興趣時濃時淡,時好時壞,我們要善于誘導而不能加以斥責,怪罪學生。對于學生道德意志逐步發展,理想信念逐步形成,他們的心理還不成熟,總是處于沖動、搖擺不定的狀態。相當一部分學生今天想當個科學家,明天看場武打片,就想當大俠等。這些都反映了初中時代學生起伏不定的心理特征。根據這樣的情況,我們應選擇一些內容比較溫和、抒情、柔美等相關題材的歌曲。

三、解決學生特殊年齡段不能聲情并茂導致的歌唱困難

根據上面所分析的情況,我們可采取不同的方法,因勢利導,引導學生完整的、有情感的歌唱。

1.一部分學生音色好,領悟歌曲的內涵能力強,能歌善舞。

對于這樣的學生,我們在上課時多多領用他們帶動其他學生歌唱,并多引導用正確方法演唱歌曲盡量讓他們充分深入到歌曲中來,(下轉第36頁)

(上接第42頁)教他們如何用聲音來表達歌曲所蘊含的喜怒哀樂、悲歡離合。在搞文藝活動時,可安排他們來編排歌舞節目。

2.一部分學生音色還可以,理解能力也不錯,但是不怎么喜歡唱歌和表演,對于這部分學生我們不能強迫他們來表演,應讓他們與大家一起集體歌唱,讓他們在歌唱中找到快樂,并逐步把其他們吸引到歌唱表演中。

3.一部分的學生音色一般,有時跑調,但很喜歡表現自己。

這樣的學生讓他們和同學們小聲跟唱,聽聽想想,用同學們的歌聲調整自己的音準和節奏。等唱熟了再大聲唱。

4.有的同學不喜歡唱,但是有文學細胞并且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洞察力都很強。

對于這樣的學生在幾分鐘時間內說一說,談一談他對該歌曲的理解,講一講該歌曲所提倡宣傳的思想及我們學唱這些歌曲,對于人們有什么意義等。讓這些同學加入到積極學唱歌曲的群體中來。

5.最后一種情況就是對唱歌不感興趣,不愿參加文藝活動,特別不愿老師叫起來回答提問,情愿做個聽眾。

對于這些同學學唱的時候,一定要吸引他們的注意力,能夠把他們逐步吸引到歌唱中來,達到更好的歌唱效果。

當然還有其他情況,那就不是普遍的現象了。我們在上唱歌課時,要事先將一個班級的學生情況仔細的分析區分出來,充分利用前四種情況的同學進行教學唱歌課的整個過程,密切注意第五種情況的同學,讓其自覺遵守紀律,將唱歌課較為完整的完成這個教學過程

總之,讓學生科學的發聲,掌握歌唱的基本知識,讓學生有情感的歌唱,讓學生完整的歌唱是我們音樂教師在歌唱教學過程中應關注的問題。只有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方法,才能讓同學們積極參與歌唱,只有對學生實行因時因人的制宜,我們的歌唱才會越來越精彩。

初中音樂教學心得體會二:初中音樂課與綜合性、多元化的藝術課相比,音樂課應該更強調學科本位的特點,運用音樂的手段和方法,最終達到培養學生審美體驗能力的核心教育目標。

在此,結合我在初中音樂教學中采取的一些有效措施,談談心得體會。

1、以音樂為主線,合理組織、整合教材內容

新教材的內容編排是主題式的,如“世代相傳的民歌”、“歐洲民間歌舞音樂”等,每個主題為一個單元,劃分為音樂人文、欣賞、歌唱、創作活動、音樂常識等幾大版塊;同時,每學期的單元主題都相互對應承接。教師在處理教材時,應當以音樂為主線,緊緊圍繞本課音樂人文的主題,把聽、唱、表演、知識等各版塊內容有機地串聯起來,使整堂課重點突出,結構清晰,情緒流暢,從而激發學生強烈的音樂審美動力和審美渴望;同時,注意各學期教材平行單元之間的內在聯系,利用音樂人文的導入、過渡與小結,回顧以前的學習內容,也為新課做好鋪墊,并激發進一步探究的興趣,讓學生將知識融會貫通。

2、抓住音樂的基本元素,把音樂的手段綜合運用于各個教學版塊

雖然教材中每課都分為聽、唱、表演、常識、探究等多個版塊,但我們在處理版塊教學中不能孤立地使用這些音樂手段。例如在欣賞教學中,除了聽之外,加入節奏模仿、聲勢律動或歌唱;在歌唱環節中強調聽覺先導、動覺切入;用欣賞瀏覽的方式引出音樂人文或回顧小結---實踐證明,在不同的教學版塊中綜合運用各種音樂手段,都能明顯地加深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對旋律的記憶,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3、用音樂的方式進行師生互動與交流學習

課堂上師生交流的方式有許多種,最多的是語言交流,而教師應當善于利用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把握適當的機會,使用音樂的語言進行特殊的交流,使學習和互動的效果事半功倍:例如節奏模仿、歌唱接龍,不需要嘮嘮叨叨的說教與談話,讓學生跟著教師拍擊的節奏,進行即興模仿;教師唱上一句、學生接唱下一句;或者學生相互接龍;這些親切而隨性的方式,能夠鼓勵和帶動學生更積極、大膽地參與到活動中,體驗音樂的樂趣與合作的默契。

初中音樂教學心得體會三:合唱是指由許多人共同完成一首歌曲的演繹,合唱效果的好壞不單單取決于某個人的個人演唱水平,而需要集體的相互配合協作來共同完成,是一個極其復雜而又艱辛的過程。

在教學中我們首先要注重組織工作。需要教師有較好的組織能力,對學生有影響力和親和力。能保證每周至少2次的教學時間。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就算你的音樂天賦再好,也不可能一朝學成,需要長期的兢兢業業的刻苦學習。

第一,要有計劃。合唱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我認為至少需要幾年時間才能說有點象樣可以參加一些比賽。那么這幾年的教學得有目標和重點。首先要注意聲音的統一訓練并伴隨氣息的訓練,再慢慢的給予和聲聽覺訓練,多聲部的合唱訓練,音準訓練和歌曲練習。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同時要讓學生意識到合唱不是個人表現的舞臺,而是一個團體通力合作的結果。合唱拒絕:“個人英雄主義”。

第二,要有耐心,恒心。對學生的聲音要有敏感,敏銳的聽覺,發現不好的聲音要立即糾正,注意自己范唱的正確。因為學生的模仿力很強,如果自己的聲音不正確,他們就不正確。不要急于求成,歌曲的練習要細致,完美,不要粗糙了事。在教學中我們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困難,我們一定要本著一顆赤誠的心堅持不懈,決不氣餒。

第三,要增強自身的音樂修養和合唱修養。俗話說:“要給學生一杯水,自己就必須有一桶水,甚至一缸水。”只有自己的修養高了,處理歌曲才會得心應手,聲部聽覺才會敏銳,才能訓練出一支出色的合唱隊。關于這一點我們可以多向專家請教,可以多聽音樂會,多看指揮家的處理,不斷提高自己的音樂修養和合唱修養。

篇2

無論是在新課改還是在傳統教學中都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尤其是在提升初中學生素質方面更是著重強調。對于初中生的全面發展中音樂教學方面是非常重要的。現在初中生素質提升的關鍵點,不僅在于教師的教導方法,還在于教師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教師的角色就非常重要,不僅要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更重要的是在初中音樂方面創新,因為只有不斷地創新教學質量及水平才能越來越完善。以下就是我對于怎樣提升初中音樂教育質量的幾點建議。

一、教學觀念的創新

在新課改的推動下,教師在初中音樂教育方面應該打破傳統的觀念,不斷進行創新,以使現在的學生能夠達到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效果。在現在飛速發展的社會中,由于教師對于現在初中音樂的教育環境以及模式的理解不全面以及傳統模式的束縛,導致了在音樂教學時出現很多的問題,比如課堂比較枯燥;一味以課本為重,缺乏社會實踐;上課內容比較單一缺乏創新,以至于學生在學音樂時出現了兩個極端。一個極端是學生本身就在音樂方面有天賦,所以唱得特好但音樂方面的知識卻知之甚少;另一個極端就是音樂方面的知識全都懂但就是唱不好。所以,要想完善初中音樂教育,教師應該順應時代的發展培養音樂全才,結合不同學生身上不同的特點,勇于在教學觀念上創新,使學生在音樂中能夠全面發展,以提升學校的教學質量。

二、教學模式的創新

社會在不斷發展,藝術無處不在,所以,音樂也越來越深入人心,變成了人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了。在新課改的引導下,教師要學著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不要簡單認為音樂和中考沒什么關系,上音樂課就只是教會學生唱歌就可以了。如果這樣的話學生只會唱會唱的歌曲。所以為了激起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音樂的氛圍,教師應該努力創新教學模式。與此同時,教師應牢記無論怎樣改變教學模式都是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全面提高學生的修養和素質。

三、改變音樂教學的單一性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并不是獨立存在的,也就是說,事物與事物之間都是緊密聯系的。其實,音樂課也是這樣的。有的學校認為音樂課和其他學科沒有什么關系也就被獨立開來。其實,并不是這樣。如果音樂素養提升了,不僅可以幫助提高別的學科的成績,還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也就是說,如果把音樂和其他學科不同程度地結合起來就會達到雙贏的效果。如果教師把音樂和舞蹈結合起來,學生在學習音樂的時候還可以學習舞蹈,不僅可以活躍氣氛還可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最后還提升了學生的修養。其實,音樂不僅僅只能和舞蹈結合,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如果把音樂和其他別的學科結合起來還可以提高別的學科的成績。比如,化學教師和音樂教師一起把一些初中化學的知識點合編了一首化學歌曲,學生不僅學會了一首新歌,還掌握了化學知識達到了雙贏的效果。因此,教師要大膽出新改變音樂教育的單一性。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輕松的學習音樂,還學到了其他知識點。

四、教學方法的創新

在教學方法上的創新就是利用現代流行的多媒體和因特網來給學生授課。現在大部分教師都意識到現在課堂上最大的敵人就是手機,對于如何把沉浸在手機中的學生拉回課堂引起了教師的深思。因此,教師應該要在音樂教學上不斷創新,引入學生都比較喜歡的因特網和多媒體進行教學。教師可以做有豐富畫面和動聽聲音的課件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來提升教學質量。另外,教師還可以把一些難的知識點制成二維碼,只要學生有不懂的拿出手機一掃就可以了解正確的答案,還能聽教師的講解。所以,教師要不斷打破傳統的教學方法利用現代化技術把“敵人”轉變成朋友讓學生輕松的學到知識,最終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來提高音樂修養,達到完善教學水平的效果。

五、明確民族音樂的重要性

民族音樂就是產自于民間,流傳于民間的,表現民間生活、生產的歌曲或樂曲。中國的民族音樂藝術是世界上非常具有特色的一種藝術形式。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文明中創造出大量優秀的民族音樂文化,形成了有著深刻內涵和豐富內容的民族音樂體系,而且在世界音樂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民族音樂源遠流長,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都有不同風格的音樂。比如,中國西部的音樂具有高亢明亮的特征,東部的音樂具有抒情柔和的特點,南方水鄉的音樂則以委婉動聽為主。還有一些邊遠地區也都有其不同的特點。因此,我們不能讓這些精髓埋沒。教師應該明確民族音樂的重要性,激發學生的學習民族音樂的興趣,并培養學生學習民族音樂的自豪感,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學習民族音樂,傳承中華民族音樂幾千年來的文化底蘊,提高學校在音樂教學中的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以上幾點只是根據我自己多年來的教學經驗總結出來的,可能也不太全面。但是要想提升音樂教學水平和教育質量,教師就應該認真履行自己的職能,并應該不斷創新,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

作者:張偉 單位:河北省昌黎縣朱各莊鎮初級中學

參考文獻:

[1]高瑩.如何提高初中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1).

篇3

隨著素質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蓬勃興起,學校音樂教學作為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已擺脫了附庸地位而受到了各方有識之士的重視。音樂新課程標準的實施,更是為中國的音樂教育改革增添了濃重的一筆。作為音樂教師,在教學中熟悉并善于抓住學生的心理需要進行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心理,泛指人的思想、感情等內心活動;需要,是人類求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條件,是人對客觀事物需求的表現。學生在學習音樂的過程中,常常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需要,有表現的心理需要,有好奇的心理需要,有得到認同和贊美的情感性心理需要,還有渴望取得成功和體驗成功后的愉悅的成就性心理需要……而心理學原理告訴我們:需要可以成為人們積極行動的巨大動力,是個性積極性的源泉。

以前音樂教師也認真備課,甚至精心備課,備歌,備琴,備過程,備問題……非常“精”。但終因囿于程式化的教學,擺脫不了長期形成的“教學定勢”。音樂教學始終缺乏新意。此非“精”成“死”也。

新課標從“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出發,為學生提供恰當的學習內容,提供相應的學習條件,讓學生按照自己的興趣與需要進行學習,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

如果說學生是“就餐者”“點菜者”,那么教師不應再是那個或瞪眼或無奈得說“吃!不吃也得吃!”的廚娘了。用你的心來為學生設計“菜單 ”,設計精美而有新意的菜單。因而音樂教師轉變教育理念對新時代的音樂教學至關重要,為此教師必須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發展規律,按規律“辦事情”。

1. 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好表現和好奇的心理幾乎人人都有,作為學生就更為強烈。我們教師就掌應切實地利用音樂的學科特點,抓住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多提供一些讓學生表現自我、展示自我的平臺和機會,并營造一種民主、和諧、友愛、寬松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始終處于無拘無束、心情舒暢和精神振奮的心理狀態中,從而充分滿足各個不同認知層次的學生好表現的心理需要。

課堂上可以隨時讓他們自愿展示自己的才能,學校文娛演出也給他們提供條件,就算是每次的音樂考試,我也總以音樂課上的文藝匯演為平臺,以班內的文藝特長生為助手,以自己的精心指導為輔助,讓同學們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節目。這樣既給大家提供了一次展示自己的機會,滿足了學生的表現性心理需要,又鍛煉了學生膽量。我們還可以把課內所要傳授的枯燥的音樂知識變成一系列讓學生感興趣的問題,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并讓他們去探究解決,在學生滿足好奇心的同時獲得知識,并體驗知識的獲得過程。

2.抓住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我們教師對待學生就應像父母對待孩子,要努力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并及時給予合理的評價和適當的表揚,同時還應指出應該注意的地方和今后還需努力的方向。這樣,學生的情感心理需要就得到了滿足,就會更加地去努力學習。例如,一個平時表現不怎么樣的學生在一次課堂演唱中,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唱得認真、唱得好,教師就應給予肯定,哪怕只是態度認真也應該表揚。那么這個學生就會因為認識到了自己的認真演唱已經得到了教師的肯定,以后會更認真地去上課,更認真地對待每一次演唱。相反,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進步視而不見,就會大大的挫傷學生的學習熱情,使他們認為反正認真與不認真都一個樣,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厭學的消極情緒。有的教師每次上課只表揚優生而對差生不聞不問,每次課堂上演唱的也就那么幾個學生,也會讓學生產生“教師看不起我”、“學好學壞無所謂”的想法,從而形成心理障礙。可見,每個學生都有一種被愛和被承認的心理需要,學生對于同學和老師的認同與贊美是看得如此地重要,我們教師一定不要吝嗇自己的愛和贊美,從細微的動作和一句句發自內心的贊語入手,以此來縮短師生心靈之間的距離。

所以,教師不但要創設機會和環境滿足學生的各種心理需要,更要對學生取得的成功與取得成功過程中所付出的努力及所閃現的情感、智慧的火花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贊美,滿足他們的情感性心理需要,并加深學生對這種美好心理的體驗,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這種心理需要,增強學習自信心。

3.抓住學生的獨立性和創造性的心理需要進行教學

學生在學習音樂過程中,往往會產生“我不用別人幫忙也能唱好、也能做好”、“我會比別人唱得更好”等獨立性、創造性都很強的心理需要。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為創造而教”已經成為現代教育的目標之一。

對于老師教的每一首歌曲,提的每一個問題,學生們總是希望自己做得最好,他們的心中充盈著想象的激情,蓄積著創造的欲望。根據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教師應該在每次教學活動中給學生一點“自由”空間,讓學生自己去唱、去練、去想象,使他們有發揮、表現、創造和展示自己的機會。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們的獨立性和創造性,就決定了每個結果都是五彩繽紛的。《音樂課標》指出:“要尊重學生的獨立感受與見解,鼓勵學生勇于表述自己的審美體驗……”要啟發學生創造性地進行藝術表現,不要用標準答案去束縛學生,同一首樂曲可能有多種理解。

從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設計切合學生生活的音樂實踐活動,并適時把握活動過程的動態生成和活動內容與形式的音樂性、藝術性,使學生全身心的參與活動,并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這就真正體現了音樂實踐活動的根本目的——促進每一位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

4.注重音樂課堂的“音樂性”

伴隨著新課程的推進,新的教學理念也付諸于實踐。音樂課與其它課相比,最根本的區別就在于音樂課的音樂性。一堂好的音樂課應該是在動聽的音樂中完成的,充滿豐富的音樂語匯,能給人以美的享受。

音樂課堂內的“音樂性”是指課堂內為了學習音樂作品、理解音樂作品、掌握音樂作品而進行的二度創作為主線而展開的。怎樣才能把握住課堂內的音樂性,而不至于偏離主題是每位音樂教師都在進行探索研究之中。學生正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生活閱歷淺,經驗積累少,要使他們真正理解音樂,達到陶冶性情、培養情操的目的,就必須根據他們的思維特點,通過形象活潑的畫面、生動有趣的故事、簡短的啟發談話等形式,運用聽覺和視覺同步感知的方法來幫助他們理解作品,然后再讓他們在動聽的樂曲聲中自由充分地想象、體驗,使其根據各自對音樂的理解程度,及直接、間接和形象的記憶,用不同的顏色、線條、文字、動作表現出來。從而才能引導學生產生注意、記憶、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活動,促進學生注意力、記憶力、想象力的發展,讓其獲得活躍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怡性,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創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

5. 培養學生良好的“聽”的習慣

“音樂視聽覺的藝術”。這句化流行了很久,但依舊顯示著它真理的魅力。音樂教育必須遵循“以聽為中心”的原則。唱歌、演奏樂器、識譜等等均離不開聽覺的主導,音準、節奏感、聲音表現力等諸因素也都需要聽覺來鑒定和調整。因此,音樂教育必須立足于聽,作為進而學習音樂其它方面技能的基礎。就是說:首先是研究教會學生聽音樂的方法與過程,音樂藝術的一切實踐都有須依賴于聽覺。研究訓練與培養良好的聽覺感知,發展優異的音樂思維的方法與過程,不僅對于音樂欣賞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也是學習音樂表現技能的必要前提。音樂是聽覺藝術。雖然音樂學科中某些規律性的東西需要向學生傳授,但音樂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特殊性質只能靠想象力去再創造。

我對學生音樂學習習慣的培養,就是從“聽”入手的。精心安排“聽”的內容,要使學生由淺入深的聽;有成就感的聽;聽的懂的聽。例如,在上《剪羊毛》一課時,我利用已有的多媒體資源,從網上下載了一首合唱曲《剪羊毛》,這首合唱曲聲部和諧均衡;音色優美;充滿了浪漫的幻想色彩。而課本中的范唱歌曲卻速度稍快、充滿激情,完全是一位活潑自豪的小男孩手持羊毛剪興奮工作的素描。同一首歌曲,不同的藝術處理,得來是不同的審美體驗和享受。而這一切又源于音色、速度、力度、和聲、配器等不同音樂表現手法的運用。為了讓學生在“聽”中明確這一點,我設計了這樣的教學流程:運用語言激情,創設“聽”的氛圍。播放教材范唱帶——欣賞網絡版合唱《剪羊毛》,從兩首不同藝術處理的歌曲中找到你認為不同的方面集體總結不同點。

6.充分調動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要注重與提高學生的主體性原則。讓學生主動獲取、主動參與、自主練習、自我教育完善。如歌曲《小鴨子》教學:教師引導學生唱歌,在學生歌詞不熟練時即讓學生自己創編動作,通過唱、動(動作創編)這一安排實際上是教師在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練習、自我教育完善。”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因為學生學習音樂的活動,不僅受到原有知識水平、情感、意志的制約還受到學習動機、興趣和價值觀念的推動和支配。研究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動機、需要和接受能力,力求知識性與體驗性相結合的方法;音樂教學活動必須以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為出發點,研究引導學生主動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積極探索音樂領域的奧秘和規律的方法與過程。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尤其是在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的背景下,學校藝術教育的重要性已越來越被人們所認識。當前藝術教育已成為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音樂課堂教學是藝術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大面積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這對每一位音樂教師來說,需從音樂教學的結構入手,從教學的模式上進行研究,即根據素質教育的目標,在現代音樂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研究音樂教學過程的結構和相關的音樂教學策略與評價等。

掌握、激發,特別是抓住并滿足學生相應的心理需要,對我們全面、順利地進行音樂教學確實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當然,學生的各種心理需要常常是隱性的,需要教師的仔細觀察、深入了解和巧妙引導,這樣才能把握好學生的學習心理需求而進行教學。所以,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音樂教學藝術的綜合運用,更應該把握好學生的心理需要,及時進行教學,這樣才能真正挖掘學生的潛智、潛能,發展學生的潛質,實現掌握知識、發展能力、陶冶情操等多維化的教學目標。

參考文獻

篇4

一、營造氣氛、激發興趣、培養學生想象力

音樂充滿著想象,學生在藝術欣賞、演唱、演奏中展開想象的翅膀,用想象力去創造心目中的音樂畫面、形象及內心感受,如果沒有想象力的話就無法聽懂音樂。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想象力推動世界,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如,在欣賞管弦樂《七子之歌――澳門》時,為了提高學生的欣賞興趣,營造出使學生樂學的音樂氛圍,我特地將兩種不同表現形式的《七子之歌――澳門》音樂讓學生進行對比欣賞,一種是管弦樂,一種是合唱,為的是豐富聽覺、引發思索、激活課堂,發展學生想象的空間,提高課堂教學效果。當學生分別聽完兩首曲目時我提問:兩種音樂表現的是同一個內容,但給我們的感覺卻是不一樣的,你更喜歡哪一種,為什么?這一問使課堂氣氛即刻活躍起來,大家議論紛紛――喜愛合唱的占多數,原因是聲音接近他們的年齡段。接著,我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引導學生:管弦樂由多種樂器演奏、氣勢恢弘,具有立體感;合唱聲音具有穿透力、音色優美,極具感染力。兩種不同表現形式各具特點,我們要善于發現不同音樂表現形式所具有的不同魅力!在討論總結之后,我用簡短的語言將音樂形象進行描繪,然后讓學生再聽音樂,這次我要求大家聽音樂的同時展開想象,隨音樂想畫面、想情節、編故事,并按組提前進行分工,這樣,同學們帶著問題開始認真的聆聽音樂、感受音樂、想象音樂。

培養學生想象力不僅可以通過標題音樂進行想象,還可以找一些無標題音樂,如視唱、各種練習曲,在學生提高音樂技能的同時發展想象力。另外,在學習歌曲或欣賞音樂之前讓學生朗誦歌詞,體會歌詞內涵,說出歌曲的情緒,或借助畫面、道具想象音樂要表現的內容、情緒,這些都是培養學生想象能力的很好辦法。

二、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景、增強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的心理和思維特點,恰當的運用多媒體教學,創設教學情景、營造良好氛圍,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欣賞音樂的積極性,而且能以趣激思、提高教學的效果。

我在引導學生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的開頭、、尾聲三部分片段音樂的教學中,欣賞之前我引導學生結合音樂和畫面去感受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曲音色及樂曲的情緒。學生在欣賞樂曲開頭部分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的是夜色朦朧、夕陽西下、日出東山的美好景致,聽到的音樂開始部分由一段自由節拍的引子,由黑管和大管奏出,黑管演奏主題音樂,長笛獨奏一段裝飾性樂句,這一部分的音樂力度自由、速度漸快、情緒抒情優美,將人們帶入優美夜色的意境當中;學生在欣賞樂曲部分的音樂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江濤洶涌、游客歡樂、野鴨戲水的生動畫面,聽到的音樂是采用多種配器手法,多種木管樂器合奏的方法將樂曲推向了,這一部分音樂的力度漸強、速度漸快、情緒歡快熱烈,此時學生的情緒很高漲、能激動。似乎感受到了江水的洶涌和家庭的歡樂。學生在欣賞尾聲部分的時候,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歸舟遠去、野鴨憩息的優美畫面,這一部分音樂由黑管在低音區演奏主題旋律,輕柔而舒緩,再次使學生感受到幽靜的月色,沉浸在美得遐想中……學生在欣賞的時候,很投入的沉浸在優美的音樂和意境之中,腦海里浮想聯翩,將自己和畫面、音樂溶為一體。因此,多媒體為學生欣賞樂曲、創設了生動的意境,起到了很強的感染作用。每段音樂欣賞完以后,學生很容易區分每段樂曲的力度、速度、樂器音色以及樂曲所表現的意境合法情緒。學生在完整的欣賞樂曲《春江花月夜》時候,可以結合生動的畫面、優美的景致去感受樂曲的速度變化、力度變化、樂器的音色。自然的產生美好的遐想。

三、創設空間、激發熱情、培養學生創造力

創新教育的指導思想在于創設氛圍,營造輕松的教學環境,挖掘教材的內容,通過各種手段、途徑,讓學生在感受音樂美的同時創造美。在想象的基礎上積極動手、動腦、動肢體、激勵其創新精神和音樂鑒賞能力。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首先要培養學生積極參與各種音樂活動,其次教師要提供、創設符合學生發展的創作空間。

1.創設寬松環境,讓學生大膽表演,培養其表現力。

表現欲同想象力一樣在幼兒時期就已存在。幼兒時期,在老師和家長的鼓勵下大多數孩子都能很好的表現自己,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到了青春期,羞澀、難為情阻礙了學生的表現欲,因此營造寬松愉悅的教學環境、設計合理的表現內容、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各種活動是培養、發展學生表現力的關鍵。培養學生表現力還需要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和表現空間,如學校組織的文藝匯演、紀念日活動等都是提供學生展示能力、增強信心、提高表現力的絕好機會。培養學生表現力還需注重學生音樂素養的培養,引導學生多聽多看各種演出、音樂會、電視晚會,注意觀察,深刻體會藝術家演繹的不同表現形式的精華,了解音樂內涵,正確表現音樂。

篇5

二要扎根在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沃土。中國民族聲樂藝術源遠流長,聲樂藝術理論日臻完善和系統化。早在2000多年前,《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就有了聲樂教學理論的記載:夫教歌者,先呼而出之,其聲及清徵者,乃教之。一曰:教歌者先揆以法,疾呼中宮,徐呼中徵,疾不中宮,徐不中徵,不可謂教。這即是說,教唱歌應先看學生的基本條件,強調教以正確的歌唱方法和呼吸方法。另據《史記?師乙篇》所載:故歌者,上如抗,下如墜,曲如折,止如槁木,倨中矩,旬中佝,累累乎端如貫珠。這說明在當時歌唱就要求氣息運用流暢,歌唱如線貫珠。中國的京劇唱腔,聲區統一,字正腔圓,既能婉轉如歌,又能抒發悲壯之情。尤其在唱高音的時候,強勁有力,穿透力強,且高音可唱到小字三組的c-e,甚至更高。此種唱法及其訓練之道,能否借鑒于中國聲樂演唱訓練,的確值得我們思考和研究。

三要借鑒“西洋唱法”的先進經驗。人類發音器官的結構和發聲原理是相同的,絕對沒有哪位歌唱家的發音器官比別人多一個或少一個部件。那么,不管是中國人還是西方人,在進行聲音訓練時就有共性,就有相互借鑒的地方。“西洋唱法”歷史悠久,除語言和音樂風格與我們有區別外,在嗓音訓練方法和聲音美學方面有值得我們借鑒的地方。過去有人說,“西洋唱法”聲音宏亮、寬廣、渾厚,有較強的戲劇性,不宜表現中國民族聲樂作品。其實,中國聲樂藝術也同樣要求聲音的宏亮、渾厚、結實、寬廣,我國北方一些民族性格粗獷、豪爽、奔放、熱情、真摯,恰好就可用“西洋唱法”中一些特有的音質來表達我們的音樂。例如:滕格爾演唱的《蒙古人》等系列蒙古草原的歌曲,就不一定只能用粗沙、略帶嘶啞的聲音和通俗的風格來表現,完全還可以用明亮、寬厚、奔放的男高音來表現。

二、正確理解科學的發聲機理建立切合實際的發聲體系

人的嗓音,就是一件樂器,一件能用不同語言表現音樂的奇妙的樂器。人要做到能正確、科學的發聲并利用好嗓音這件樂器表現音樂,了解嗓音生理結構和發聲原理是前提。人的發聲器大體由聲帶(含假聲帶)、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頭腔構成。簡單的發聲原理是:聲帶在氣體的沖擊下產生振動,然后聲帶振動發出聲音,經過胸腔、咽腔、喉腔、口腔、鼻腔、頭腔的共鳴,便發出響亮和動聽的聲音。音質、音色和演唱能力,都是由共鳴腔體調節出的不同結果。要做到自如調節共鳴腔體,必須經過嚴格、正規的訓練。自然的歌唱與人的情緒、心理和其他肌肉、器官積極配合、協調有極大的關系,甚至是歌唱活動“生死存亡”的關系。如:喉器的位置在哪,氣息怎樣運動,路線如何,軟腭在不同音高時的狀態,舌根、舌頭的運動,下巴如何運動,怎樣張嘴,人的身體如何配合等都關系到聲音的好壞。人的嗓音雖然在發聲原理和生理結構上具有共性,但每個人的聲音特點是不同的,除有男聲、女聲、童聲,高音、中音、低音之分外,還有音色、發音習慣、語言習慣的不同。

樹立正確的發聲體系,還有一個歷史問題要克服,那就是唱法問題。過去人們把聲樂分成“民族”和“美聲”兩大類,后來又有了“通俗”唱法。至使長時期以來,不管生還是教師,在聲樂教學活動中,常常說某某學生適合唱美聲,而某某學生適合唱民歌;嗓門大的、粗獷的、宏亮的便是好的“美聲”料子,嗓門不大,但優美、細膩、抒情、嘹亮的則是民歌料子。在教學方法上也一味去追求某一方面的東西,去“造聲音”。其結果是將音樂教學引入誤區。正確的發聲體系,要尊重實際,尊重民族,尊重發聲的科學原理,切不可人為的、主觀的去認識。更要強調的是,人的嗓音如人的指紋,是不一樣的,且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特點。因此,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只能想辦法去修飾每個學生的聲音,使之流暢、有支持、有彈性、婉轉動聽或有力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尊重科學,穩步前進,切忌模仿。過去我們要學生多聽人家唱,那是要求學生多聽人家是怎樣運用自己的嗓音,怎樣把握作品風格,適合自己的便可以借鑒,但不可模仿。藝術就怕模仿――模仿就完了。要建立正確的發聲體系,老師是關鍵。初學者若不通過教師的指點,幾乎不可能正確把握自己的聲音,自己聽與別人聽是有區別的。

三、運用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

聲樂教學,難就難在因材施教。要做到對不同的學生,都有行之有效的訓練方法。在教學過程中有幾條原則是必須遵守的。

(一)先“相才”再“施教”的原則

篇6

我們不難發現現行音樂教學中已出現了很多不能完全適應時展的問題:如課程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課程結構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缺乏綜合性和選擇性;內容的繁多與書本知識的過于偏重,使教學脫離了生活及社會發展的各觀需求。甚至注重選拔和淘汰的武斷教學評價方式對教學本身都成了一種傷害。因此,如何加強音樂教育教學的自身建設,完善音樂課程體系,推進美育的發展,已成為擺在音樂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十分重要和緊迫的課題。每個音樂教師都要進行心態調整、進行理念的更新,都要成為在研究狀態下工作的教師。以下面幾個方面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思索:

一、教學視角的變化

新課標要求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實際生活,且有益于他們解決社會問題,從而提高他們的音樂修養。因此,實施新課標迫切要求教師轉變原有的課程價值觀,開發課程資源,以多元的視角審視教學。

現代社會生活中,伴隨著大量音樂現象,諸如,禮儀音樂(節日、慶典、隊列、迎送、婚喪等)、實用音樂(廣告、健身、舞蹈、醫療等)、背景音樂(休閑、餐飲、影視等)同每個人的生活密切相關。了解音樂與生活的關系,使學生熱愛音樂、熱愛生活,進而讓音樂伴隨終生,提高生活質量。在設計具體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入手,從自身音樂經驗出發,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及音樂現象,主動去探索、思考音樂與人生的關系,使音樂學習成為一項生動、具體、藝術化的生活體驗。比如:我在一節音樂課上,給學生欣賞Flash要學生評價和修改里邊的音樂音效。學生積極性很高,這節課就上的特別非常生動有趣,還讓學生學會了關注自己身邊的一切音樂現象。

二、教學方式的轉變

1. 從課內到課外。在音樂學習中,為了讓學生有實際的體驗,可以讓學生收集課堂以外的音樂資源運用在音樂教學中,也可把教學活動拓展到課外等。比如:在初一第二單元的《走進大自然》的教學中,我讓學生利用網絡等手段收集相關資料、在大自然中找音樂中表現內容、也讓他們嘗試用自己的音樂語匯表現自己生活中的音樂。

2. 從本學科到跨學科。實踐證明,中小學接受音樂教育的途徑是多種多樣的。因此,音樂教育必須具有寬闊的視野,必須保持開放的態度。如在中小學各門課程中:語文、歷史、地理、生物……等都或多或少與音樂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使得音樂教學與這些課程之間的聯系成為了可能。課外音樂活動、社會音樂教育環境便都成為,也應該成為音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如:音樂與舞蹈結合來表現音樂;與美術結合使音樂更形象;與語文中的詩詞、戲劇溝通等。

三、教學重心的轉變

1. 豐富情感體驗、培養表現能力。新課標提出要“培養學生自信的演唱、演奏能力及綜合性藝術表演能力,發展學生的表演潛能,使學生能用音樂的形式表達個人的情感并與他人溝通、融洽感情,在音樂實踐活動中使學生享受到美的愉悅,受到情感的陶冶。如,開學的第一堂課,我把備課時設計的自我介紹形式介紹給了學生,活動是這樣開展的:主題――聽著我的歌,讓你了解我。示范――我用龐龍的《兩只蝴蝶》的音樂旋律篡改歌詞,加上相應的舞蹈動作,把我介紹給了大家(其中包括我的姓名、愛好、以及對同學們的期望)。構思――以個人或小組為單位設計介紹方案。掌握了哪些學生有圓潤的歌喉,哪些學生有優美的舞姿――學生也從中獲得了音樂審美體驗,享受了成功的歡愉,最重要的是極大的調動了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在我們的音樂教學中,其實每節課、每個音樂知識都需要情感的投入,教師要做好正確的啟發和導向工作,讓學生在每次音樂學習過程中都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和美的享受。

2. 強調創造探索精神。由于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和不確定性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與表現提供了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因此,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如果僅僅把音樂創造融在其他音樂教學內容中,就不可能充分發揮音樂教育的審美育人的作用。只有把音樂創作作為中小學音樂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獨立出來加以強調,中小學音樂教學才能獲得最大的教育教益。比如:為了指導學生的創造探索精神,我給學生欣賞了譚盾的《水》、《破銅爛鐵敲起來》等“另類音樂”,讓學生去思考為什么這些看似不可能發出樂音的,不是常規樂器的東西居然也能奏出這么美妙的音樂?

在關注對學生創造力培養的同時,更要關注音樂教育方式的創新。對音樂教學更有創新探索的精神。

3. 體現音樂教育的人文內涵。音樂教育具有人文屬性。因此,在教學中要潛移默化的陶冶學生的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尤其在具體的藝術實踐活動中,在藝術作品的排練中陶冶這種情操。如:在排練合唱時,使學生明確自己聲部所處的地位、應負的責任、聲部進入與退出的時間、力度的把握、音色的調節……這一切,只有各自把握好自己的分寸,才有可能創造出美好的合唱效果。還有在準備服裝、道具、化裝、后勤等事物上都可以培養學生群體意識和合作精神。新課程新理念的重要體現是:“以人為本”,“教育應關心人,尊重人,發展人”。從中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學生才是教育的主體。因而,我嘗試建立一種突出學生發展,以“主體性、創新性”為特征的,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的開放性音樂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創造一個自主、創新的教與學的氛圍,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實踐中學習,搭建讓學生自主表演的“旋轉舞臺”和“夢想劇場”,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協調能力和創新思維都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四、教學評價的轉變

篇7

關鍵詞:

初中音樂;教學創新;措施

音樂是學校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對綜合提高學生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所以,教師也需與時俱進,改進教學方式和方法,對于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及時加以改進,這樣才能提升教學質量,使學生充分領會音樂的魅力。

一、營造良好的音樂課堂教學氣氛

教學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雙向溝通和交流,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及時進行自我情緒調整,努力在課堂上營造活潑、生動的學習氣氛,從而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對音樂的興趣,為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打好基礎。教師作為作為課堂情緒的引導者和主宰者,教師的行為、教學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學習情緒,因此,教師要以飽滿的熱情開展教學工作,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

二、充分發揮分組合作學習的作用

初中階段的學生正是進入青春期階段,教師要注意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合作,培養學生的集體意識。隨著分組合作學習的全新教學模式的推廣和普遍應用,在初中的音樂課堂上,分組合作學習也成為教師的全新教學方法。在具體應用過程中,教師需分析和整合學生的綜合素質,這樣可保持各個學習小組之間實力的平均,不至于差別太大。在課堂上,教師要將大部分時間交還給學生,由其自由支配,以此鍛煉學生的自我時間管理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比如,在學習《四渡赤水出奇兵》這首歌時,教師可將具體的教學任務分配給具體的學習小組,鼓勵學生通過聽歌、看書、查資料、討論以及上網查找相關資料等方式,了解這首歌的創作背景,了解這首歌所講的具體內容,并學習當年不怕苦不怕難的英勇精神,在小組討論結束后,各小組可在課堂上表演這首歌,最終教師可對學生的表揚進行評價,鼓勵各小組之間互相評價,提出不足和值得學習之處。教師通過這樣的方式授課,學生對音樂會有更加深刻的見解和認識,會更喜歡音樂,更喜歡音樂課。另外,教師也可經常組織一些課外活動,課外活動最好趣味性強一些,加強對學生的合作和協調能力的培養和鍛煉,使師生關系更融洽,從而教師的教學活動也能更順利地開展。

三、教學過程中重視培養學生的創新性思維

音樂本身就充滿想象,所以當學生充分發揮想象力提出大膽創新時,音樂教師需及時提出表揚和鼓勵,而不是批評。聽音樂,其實聽的是創作者的情感和態度,聽的是創作者所講述的故事。所以教師要尊重學生,要給學生留出發揮想象力的自主空間。教師只有對學生的大膽創新和想法多多給予鼓勵和肯定,學生才能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同時,教師要盡量使用豐富生動的語言講述抽象的知識,這樣才能化枯燥為有趣,化繁雜為簡單。

四、注重教學與實際相結合

就目前的初中音樂教材來說,教材中所展示的大多是經典老歌,這些歌與流行歌曲相比,學生大多了解不多,并且可能在學生看來是老古董,與學生的生活有較大差距。尤其是這些歌曲的內容,學生因為沒有經歷過那個年代,所以很難理解歌詞,很難體會歌詞所表達的意境。為此,教師應根據新課改的教學目標,將教材靈活使用,選取學生容易接受,并可能產生共鳴的相關內容,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當前的流行音樂來勢兇猛,在學生中流傳度極高,這會對音樂教學形成沖擊。針對這種情況,教師需采取措施積極應對。教師應認真分析流行音樂易于被學生接受的點到底是什么,尤其要注意分析哪些內容適合學生,哪些內容不適合學生,并有選擇性的對學生加以引導,使學生學會欣賞高雅音樂,也能欣賞流行音樂。教師可針對大部分學生都喜歡的某個歌手,挑其比較有代表性的歌曲,在課堂上分析其歌曲的風格、寫作特點以及歌手的演唱技巧,教師這樣做嗎,不但可提升學生對音樂的鑒賞能力,還能改變學生一味緊跟潮流追歌星的態度,更能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

五、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學和學習,老師和學生,本應是相輔相成、互幫互助的關系,教師和學生之間是平等關系,因此,教師只有和學生建立尊重、信任和平等的關系,才能做到師生共長,教學相輔相長。比如,因為學生的注意力持續時間有限,有的學生就愛說話,或者做一些小動作,這都是正常現象。如果教師遇到這種情況,應用眼神或者某種小動作來提醒學生注意,對于初中生來說,教師的眼神和眼色應該能起到很大的警醒作用,這樣學生馬上就能意識到錯誤,重新開始認真上課。如果教師能這樣做,那么不但可以保護學生的自尊心,而且可以使學生更加尊重老師。平等、友好、相互尊重的師生關系,可以使課堂教學效果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一個優秀的教學方式,必然能引導學生更加熱愛學習。目前的初中音樂教學,也需創新,也需緊跟時代的步伐,做到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徐艷.芻議音樂課堂中師生的和諧互動[J].才智,2013,(06).

篇8

教師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其思想和行為得到教師的尊重,教師是以平等的地位和態度來跟學生進行交流。例如,上課時,傳統的課堂中學生是坐得整整齊齊地認真聽課,稍顯拘束。音樂課時可以進行改革,讓學生們自由地坐,可以將桌椅重新擺設,圍成圈,也可以直接將桌椅搬走,席地而坐。寬敞的教學場地,能夠讓學生感到輕松,遇到需要唱唱跳跳的時候,還可以直接進行。教師和學生之間也沒有了講臺的隔離,跟學生之間的距離也近了不少,可以一起唱歌跳舞,不僅讓教師變得平易近人,也讓學生能夠對教師更加接受。

二、構建新型的師生關系

現代教育強調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不僅是社會進步的必然結果,也是教育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敢問、敢于發表意見,有利于學生的長遠發展。音樂教師雖然是音樂教學的組織者和指導者,是溝通學生和音樂的橋梁,但是音樂課程不再是一個簡單傳授知識的過程,而是以學生為主體,以參與藝術實踐和探索、研究為手段,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師生平等互動的交流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從無限主體轉化為有限主體,把課堂的主體地位真正還給學生,面向全體學生,將學生對爵士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地位,給每一個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學習活動和發揮潛能的機會,使每一個學生都獲得成功,并從中得到美的享受和生活的樂趣。在音樂課教學中,教師必須在學生的實踐活動中使其主體地位不斷得到提高,尊重學生意愿,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多向交流,激勵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到學習中去。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發揮主體作用,將歌曲中蘊含的音樂形象創演得極為豐滿。這種新的師生關系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感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發自內心地去主動學習,從而不斷地激發學生的創新潛能。

三、創造氣氛,加設情境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是教學的引導者,也就是說,教師對課堂的掌控能力也是教學的關鍵之一。教師應該努力地創造出寬松、輕松和自由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之中能夠感覺到放松。而且,這種氛圍應該與課本的情景相同或者相似,這樣便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以及對課文的接受。在這樣的情境中,教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主動地對課文的內容進行探索和嘗試。并在自己的想象中,與課文的情境進行融合。

四、通過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篇9

在傳統的音樂教學中,教師往往從專業角度對學生進行音樂理論的傳授和音樂技巧的訓練,或者是滿足于學生對一些歌曲的掌握。教學方法以講授法、練習法為主。在課堂上教師的主導作用過分放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從而被忽略。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踱步到鍛煉和發揮,怎樣改變這一局面是每一位音樂教師應當思考和嘗試的,下面根據我多年的教學實踐,就高中音樂教學中如何進行創新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摒棄陳舊的教育觀念,激發出創新的思維力量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人,這樣對于培養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有很大的促進作用。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重視對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興趣是學生一切學科中的基礎,如果一個專業教師,把自身學的東西教授給學生,那肯定是行不通的。音樂是情感藝術,音樂教師要善于用音樂之美與自身的一片愛心來點燃學生的情感火花,達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其次,要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動手能力,讓他們從繁重的知識壓力中解放出來。還有就是加強民族音樂文化等等,有了新的教育思想轉變,才可能有新的教育思路、手段。

比如在教授《音樂與電影電視》時,我設置了很多電影電視音樂問題,我選取了同學們喜歡的一些影視歌曲,與他們一起探討。現房一段音樂,制造出懸念從而導入新課。這樣引之以思,啟之以疑,導之以問,教之以法,緊緊扣擊了學生的心弦。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使學生帶著濃厚的興趣,在教師的指導下進一步的學習。

二、營造起良好音樂教學氛圍

音樂課的環境優劣雖不是關鍵之處,卻能給人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當然,教學環境的好壞也不完全取決于我們教師。但是就現在的條件,教師內部完全可以因地制宜創造音樂環境。如在上《非洲歌舞音樂》時,我給同學們放了VCD,給大家講R&B,街舞的起源,讓大家更加直觀的了解給非洲的歌舞音樂。在講授《祖國頌歌》時,我和同學們通過幻燈片回顧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發展,和同學們一起經理祖國的苦難,一起見證祖國的騰飛繁榮,神州飛船的升空,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這樣學生們不僅能夠在一種良好的氛圍中進行了音樂的學習,而且對祖國有了更深的了解,民族自豪感愈加強烈。

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的關鍵所在是在教學方法上要有所突破,教師在教學中要敢于超越自我,勇于創新,把現代教育思想,教學內容,教學形式,教學手段融為一體,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產生影響,正如奧托說過:"我們所有的人,都有驚人的創造力,只不過它埋藏在人的較為深層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苦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教師的創造力不能只是單純的靠自己去挖掘,而是要和學生一起來挖掘。。同樣,只有讓學生自動地學習,自主地學習,才能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喜悅,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欣賞舒伯特時,我主要結合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及音樂家舒伯特的生平介紹,向學生進行時代背景教育,指導學生如何去感受舒伯特的音樂及意境,分辨他樂曲各段落及其所表達的情緒。一開始我講了許多舒伯特的生平記事給學生聽,為學生營造了一種情境,隨即放一段音樂。而后我請一位學生到前面來,給同學們講解他對舒伯特剛才那段作品的理解,這種放手給學生的做法,激起了學生勻的學習興趣和天生具有的展現自我的表現欲望,在這個學生后,有好幾位學生都舉手要求表達自己的想法,最后進行分段賞析,同學們踴躍發言,暢談自己對樂曲的理解和感受,達到了讓學生深刻了解樂曲內涵的目的.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只有實施創造性的音樂教學,才能培養出創造性的學生。教師在教學中要和學生共同發展,共同創新,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可能會因為對方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產生了新的思維,新的創造。在貝多芬音樂的欣賞中我也采用了這一教學方法。

四、打破傳統教學內容,改革傳統的課型,更新評價的方法

改革傳統教學,建立新的課型,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教學內容是一個系統,它總是可分可合。分開是一個構件、一個單元,合起來是一個整體,一個系統。我們可以在保持原有系統的前提下,把教學內容分割或合并。我時常圍繞教學目標,把學生的目光從課本上引向自然和社會,改變過去孤立地死讀課本的現狀,把課本知識放在自然社會的廣闊背景下學習。如當今的電腦音樂、流行音樂、本土音樂、外國音樂、老師和學生自己創作的優秀作品等等,科學篩選課外信息并引入課堂,把課內課外結合起來,將會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寬學生的藝術視野,就拿流行歌曲來說,有不少優秀作品完全可以引入課堂,像《北京歡迎你》、《長大后我就成了你》、《橄欖樹》等。還有就是在器樂曲欣賞教學方面,又可將以往單獨欣賞一首樂曲改為"管樂瀏覽、弦樂瀏覽、彈撥樂瀏覽。"還可以進行對比欣賞教學法等等。學生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的興趣一定會倍增。我想在音樂課堂教學中,不論是唱歌、音樂知識的講授或是欣賞教學,我們都應該努力通過學科特點感染和吸引學生,調動起學生學習音樂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只要我們的思路新穎獨特、與眾不同,符合教育方針和教育規律,學生的思維得到了開發,學到了東西,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就是達到了創新的目的。

總之,對于一位教育工作者而言,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所以對于教學的種種方法,要靈活運用,用于創新。在新課標的指導下,我認為教學最重要的就是去實踐。我們必須在實踐中學習,不斷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學過程,把自己的知識經驗進行重新組合,勇于進行教學的改革,勇于嘗試,為祖國的教育事業盡自己的一份力。

參考文獻:

篇10

隨著素質教育觀念的深入人心,音樂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一樣,目的都是為了提高學習的質量效益,使受教育者的素質趨于優化與完善,以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如何充分運用音樂本身的獨特魅力和教育功能,采用更為生動、更能加強學生對音樂美的理解、感受、鑒賞、創造等能力的培養的教學方法,已成為我們廣大音樂教師要花大力氣研究和解決的問題。

一、培養學生的音樂情感,發揮想象能力

列夫.托爾斯泰說:“音樂是人類情感的速記。”不同歌曲的節奏、旋律、力度、速度變化等,都能夠給人帶來一種不同的感受。在音樂教學中,通過讓學生完整的聽賞歌曲,不僅可以消除學生因為純粹學唱歌曲而產生的厭倦心理,而且還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唱欲望,使學生能夠主動、持久的投入到音樂學習中去。

例如:《擁軍秧歌》這首歌曲,是一首近代民歌,表現了人們在新年給八路軍拜年的情景。在教學時,我并沒有提前向學生過多地介紹歌曲的背景和特點,而是直接讓學生聽賞,意圖讓學生在聽的過程中,體會歌曲所表現出來的情感,結果,學生被歌曲中那歡快、熱烈的情緒深深的打動了,禁不住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起來。這樣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提高了,參與音樂活動的積極性也強了,課堂氣氛非常活躍,把課堂教學推向了,學習效果明顯的有了提高。

當然,為學生創造自由的想象空間,并不是讓學生漫無目的的去想象,是要建立在音樂要素之間的基礎上的。音樂可以給人帶來豐富的想象,但并不等于所有的音樂都必須描述一個場面或著表現一個場景。所以,在音樂教學中,要結合實際情況,根據音樂中的各種要素進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去想象。

教會學生唱一首歌并不難,重要的是如何使歌詞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在聲情并茂的演唱中心靈受到滋潤。因此,教唱一首歌之前,教師首先要對作品進行深刻的理解,應引導學生分析它的感情特征、情感處理、表現手段等。提問式的進行分析,如這首歌曲表達了怎樣的思想感情?應該用怎樣的速度和力度來演唱?用怎樣的語氣或是動作來表現歌曲的情感?總之,只有在課前做好充分的理解和準備,教師才能在課堂上通過生動的誘導,使學生在情感上有所觸發。

二、借用器樂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我校的器樂教學已有十幾年了,它的出現引起了學生極大的興趣。在課堂上我每次都給同學們布置一些常見的練習曲,如“閃爍的小星星”、“我的名字叫中國”、“小白菜”、“小河”等,這些小曲生活氣氛濃郁,同學們吹起來有聲有色,大大提高了他們對音樂的興趣。

此外我還及時購進了一些小型打擊樂器,如“手鼓”、“串鈴”、“響板”、“沙錘”、“三角鐵”、“鈸”、“撞鐘”等,每次上課總利用幾分鐘進行節奏訓練,有吹有打,使同學學習音樂的興趣大大提高。

另外,在學唱“黃水謠”、“采茶舞曲”、“梁祝”時,我讓同學們親自將這些小曲吹奏一遍,通過這種練習,不僅提高了他們的演奏能力,同時也促進了學生對音樂內涵的領悟。尤其當他們演奏成功獲得教師的夸贊時,他們更是喜出望外,從而擁有了有一種成功感、勝利感,增強了他們學習的信心。

此外,我還帶一些其他樂器進行演示,使他們在實際示范中懂得更多的器樂知識。如我在講中國戲曲時,我向大家介紹了京胡、板胡、二胡、嗩吶等樂器,并親自演奏、演唱給他們聽,讓他們在具體的環境中體會什么叫“西皮”?什么叫“二黃”?各反映了劇中什么人物?什么性格?使學生在身臨其境中自然而然的掌握枯燥的音樂知識。

三、音樂教學是塑造“創造型”人才的一個重要途徑

作為素質教育的音樂教學,必須舍棄一切單調、枯燥、令學生感到厭煩的內容和模式,必須是使受教育者 在良好的心態、輕松的氣氛和愉快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地實施的。學生們的好奇心強、想象力豐富。他們對音樂的感受總是通過各種動作表現出來。

要提高音樂課的教學質量,應根據學生好動、好游戲的心理特點,把音樂學習與游戲、舞蹈有機結合起來,把抽象的音樂概念、復雜的音樂原理以及枯燥的技能訓練,轉化成生動有趣的游戲、舞蹈,使之形象化、具體化,讓少兒通過自身的活動,把聽、視、觸等各種感覺活動和運動、唱歌、表演、游戲、舞蹈等結合起來,從而把他們從座位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既動口、動手、動腳,也要動腦,蹦蹦跳跳地進入音樂世界,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中獲得音樂知識、技能,培養思維能力,同時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樂理知識二分、四分和八分音符時,一般教學只講“二分音符唱二拍,四分音符唱一拍,八分音符唱半拍”。這些概念對于學生來說既抽象又枯燥。我從學生內心感覺出發,制造一個讓學生自身感受、想象的音樂環境,從而將“拍子”的抽象概念進行化解。

首先,讓學生們分辨出聲音的長短:火車汽笛聲長,汽車喇叭聲短;貓叫聲音長,狗叫聲音短等等。

其次,通過海關鐘樓鐘聲、電子鐘秒針跳動聲和機械 快擺表秒針跳動聲用來分別代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使學生得到直觀的感性認識。

接著,讓學生閉眼聆聽老師發出的不同節拍的走步聲和跑步聲,由學生用拍手、跺腳的方式把聽到的模仿出來,從而完成由 聲音感知到動作感知的過渡。

音樂趣味教學法是培養一代高素質人才的重要手段,音樂教育對于豐富學生的想象力、感知力,培養具有個性化的一代新人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師應從實踐角度出發,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大膽參與,在趣味教學中,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把他們培養成全面發展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启东市| 聊城市| 丰台区| 麦盖提县| 繁昌县| 扎兰屯市| 若尔盖县| 昌宁县| 株洲市| 银川市| 慈利县| 巩义市| 会同县| 平遥县| 天峨县| 延吉市| 德钦县| 临安市| 威远县| 凌海市| 纳雍县| 南宁市| 社旗县| 子洲县| 金坛市| 花垣县| 揭西县| 澎湖县| 海宁市| 新兴县| 祁阳县| 邵武市| 白朗县| 潞西市| 图片| 芜湖市| 铅山县| 什邡市| 鄯善县| 新乐市| 晴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