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28 12:45:3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服裝品牌策劃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在國外,有關服飾品牌文化的研究多數為行業(公司)內部性研究,其研究成果多半是以案例的形式見諸品牌策劃書之中(如日本、法國等國家),理論性研究并不多見。在我國,就宏觀而論,有關服飾文化研究的書籍可謂浩如煙海,但就服飾品牌文化來進行單獨展開研究的成果尚不多見,基本上可從以下幾方面來概括:
一、宏觀較多,微觀較少。這種研究視角是從文化入手,從宏觀上研究討論服飾文化。如沈從文的《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及華梅老師的《中國古代服裝史》。該類研究在大量研究史實的基礎上為服飾風格的形成提供了文化依據,通過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服飾風格特征,找出其不同的風格特性,從而在文化符號的表現上為“風格”找到文化淵源。但是這種研究依然是將文化這一廣義概念置于服飾風格研究之中,缺乏與品牌文化這一特殊研究對象的有機聯系,此種研究范疇依然只能將其歸納于服飾史論領域中的研究,而不能將其與品牌策劃等量齊觀。
二、研究多從市場實踐出發,將品牌文化融入到品牌設計案例之中,缺乏系統的理論梳理。這種情況多見于國內外品牌公司的實際品牌策劃案例之中,各個品牌根據自己品牌的實際策劃需要,提出自己的品牌精神,通過非系統的文化“挖掘”,形成自己的品牌風格。在這方面初步形成的研究成果在張灝所編著的《服裝設計策略》(中國紡織出版社,2006年)一書中有所涉及,該書在論及服裝主題設計相關內容時,提到了將品牌文化融入到服裝設計的相關環節中去,但并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展開。
三、從微觀領域入手,將品牌文化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一部分,而非全面系統地研究品牌文化與風格的關系。這種研究多在選定某一研究對象后,在研究過程中涉及品牌文化或者品牌風格等問題,但并未將此問題作為重點,而是稍有論述或將二者割裂開來進行論述。如《服裝品牌文化定位探討》(《現代商貿工業》2009年第7期)等就屬此列。此種割裂不能從本質上說明服裝品牌文化所應該遵循的設計原則。
由上述概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我們應該從服飾品牌文化入手,較為全面地探討品牌文化與服裝主題的設定、品牌文化向服裝主題設計的轉化途徑、品牌文化對服裝設計的影響與滲透、品牌文化在服裝設計中的實現與表現等諸多問題。對這些問題的探討,將對服裝企業品牌文化發展、指導區域品牌建設及服裝設計專業教育教學具有積極的實踐性參考價值。
鄭磊:服裝的品牌化經營在我國來說應該也就是近十年的時間。以往的服裝企業,包括那些規模型的服裝品牌商往往是依靠社會變革過程中的機遇與背景成長起來的。因此,對于如何實行品牌化經營,如何將產品營銷轉變為品牌營銷還存在一些經營上的不足。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掌握了自己的一套經營方法,也可以說我們的品牌企業家們都是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型企業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果經驗不能夠傳播、不能夠交流、不能夠更新,那么就會慢慢形成“經驗主義”,這對于企業品牌化經營來說將會是一個致命的陷井。
所以,作為一個培訓師而言:它不僅能夠看到企業經營的問題在哪里,而且能夠通過短時的培訓為企業或多或少的解決一些問題。培訓師不僅僅是一個知識與操作方法的傳播者,同樣也是一個企業與渠道溝通的橋梁,他不是一個在訂貨會時打發時間的幌子或招牌。如果說在僅僅兩三個小時之內能夠讓那些聽眾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那么就是無稽之談了,但通過講師所宣講出來的品牌文化、品牌理念以及品牌經營的方法與操作技巧,卻是可以讓聽眾得以理解與實踐的。所以說,培訓不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它只是一種協助方式。
記者:那么您是怎么成為一個培訓講師的呢?
鄭磊:其實到現在為止,我也不是一個專職的培訓講師。我的工作是為服裝企業進行品牌化經營的咨詢與規劃工作,這個工作我從事了六年多的時間。當你見到太多的服裝企業、與太多的企業管理人員交流過就會發現,其實很多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往往會很相似,有時只是根據企業的實際情況不同所采用的解決方法不同罷了。所以在我從事咨詢與規劃工作這么長時間里,自己掌握了一些問題解決的手段,也許企業那里只會一兩種,而我通過不同企業的工作要比他們掌握的更多一些。這也是我從事培訓工作的一種基礎:只有親自工作過,知道問題解決的方法才能夠向別人傳授。我認為這是我與一些專職培訓師的差別之一,他們往往每日里研究的是如何提高課堂氣氛、如何更加幽默可親。而我則是在工作之余將工作的內容用嘴再講解一遍。
最初進行培訓工作的時候只是一些客戶和朋友讓我幫幫忙,偶爾做過一兩次。后來因為我有一些文章經常在網絡上發表,有些企業知道我所從事的工作與能力后主動邀請的。但我現在的主要工作和精力依然是為企業進行經營咨詢與品牌規劃,培訓只是業余時間的個人活動,我不會讓它影響我的本職工作,因為我認為這是一個學習與發揮的關系:沒有本職工作的學習,我是不能夠在培訓中有所發揮的。
記者:您的看法也挺有意思的。可是經常會有人問:你即沒在服裝企業工作過,也沒有經營過服裝,那你所講的那些實用嗎?
鄭磊:我有時候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方面來說。如果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企業里的人,無論是老板還是其它管理者,他們所工作的環境與內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不容易改變的,自然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如果以這種單一的固定思維去給別家企業套用往往會很危險。因此對于培訓師來講,不僅要“專”,而且還要“博”。在曾在02、03兩年的時間里對環杭州灣地區、泉州地區及珠三角地區十幾個城市的服裝產業親自做過調研,深入到每一個村鎮,與大大小小上千家的服裝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過交流,不同經營形式、不同經營方法以及不同經營的規模我都親自調查過,因此我熟悉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與經營差異。而我所從事的咨詢與規劃工作也不僅僅是出個方案、寫個策劃書而已,我要親自參與到執行過程中,將每一步的工作內容進行詳細列清,讓自己成為這個企業的一份了,這樣才能夠保證方案順利實施,即使發生偏差也能夠及時改正。
如果從大的方面來講,我所從事的工作是服裝行業的第五種經營業態。在傳統的服裝經營過程中,產供銷一體的、虛擬經營的、單一加工的以及純銷售型的經營方式被稱為傳統經營業態。隨著消費市場品牌化需求越來越明顯,服裝企業的品牌化經營也成為了必然,“品牌資源經營”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經營業態。它需要將品牌在運營之中所能夠產生的所有資源與可利用價值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其中“經驗”與“資訊”也可以成為資源經營的一部分。這也是行業細分的一種表現,我所講授的內容便是與受訓企業相關品牌的“經驗”與“資訊”。
記者:現在服裝企業對于培訓越來越重視,但現在服裝行業的培訓機構與個人有很多,才么才能讓企業找到實用的培訓講師?
鄭磊: 應該說現在可以為服裝行業內企業培訓的機構與人個有很多,好似到了“魚目混珠”的地步。如果僅是從機構種類來講大致可以分為全行業型與專業型兩種:全行業型的培訓機構與個人是指可以對多個行業的企業進行培訓的機構,比如他不僅可以為服裝行業講課,還可以給食品、家電、醫藥等行業企業或人士進行諸如銷售技巧、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這類的培訓。另一類的專業型培訓則指那些只為服裝行業內的企業或個人進行培訓的機構。還有一部分是屬于獨立運作的培訓講師,過去戲稱為“跑單幫”的,比如像我。應該說無論是全行業的還是專業的,他們都會有一些特點,也就是善于培訓的專長,受訓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尋找適合的培訓機構。
在選擇培訓講師之時,我認為可以關注幾點:第一點是該講師的培訓與工作專長,他的能力在哪里,他適合做哪方面的培訓。對于那些自認樣樣精通的講師,怕到時只會是“樣樣稀松”;第二點則是該講師是否有些著作或文章,企業方可以通過這些文字資料來了解講師是否具有系統性與邏輯性,以及他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與思路;最后一點,可以適時的與他溝通一下企業方想培訓的議題,針對一些具體的課目聽一聽他的小范圍講解,這樣也可以知道他否具有這方面的能力。
另外,也可以讓講師向企業提供一份較為詳細的培訓大綱,交流一下引用的案例,這樣也可以看出該講師的專業性及授課能力。
記者:企業的老板或是部門經理對自己企業的認識會更高,為什么效果反而不如講師來得更好?
鄭磊:一方面如同我前邊所講的,“術業有專攻”,一個經營或管理很好的人不一定善于總結、歸納,做起來很容易但講起來卻不知從何說起,有點“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的感覺;另一方面,一個陌生的培訓師與一個熟悉的老板說出同樣的話,下邊的企業人員或商們往往會更認同培訓師所講授的內容,因為他們怕老板是“王婆賣瓜”,在誑他們。
記者:那么以您的經驗來看,怎么樣才能讓僅僅幾個小時的培訓課更有效果,讓聽課人員記得牢、用的上?
鄭磊: 剛才我也講了,企業不要奢望幾個小時的培訓課就會讓聽者產生“質”的飛躍,或是期望聽者能夠掌握多少多少的知識。我以我的授課方式為例,比如對于一場三個小時的服裝訂貨會商的培訓,我的整體課程內容設置會是:60%是他們日常工作中都會碰到的一些事情,這些內容的引出是為了講解一些工作方法與操作技巧而用,是為了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應用或補充而設置的;30%是帶有少部分理論性與經驗性的內容,是幫助他們對工作與經營的總結,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根據是什么;最后的10%則是一些與商經營相關的新知識、新資訊,是幫助他們豐富視野、提高行業認知的內容。在課程內會穿插一些與該品牌經營類似的案例,比如商是經營女裝的就會引用一些他們所熟知女裝品牌企業的案例等等。盡量讓他們感覺培訓課里的所講授的內容都是他們日常工作相關的內容,是自己所能夠應用得到的方法,這樣他們才會實踐,才會應用。空講大道理或是舉一些需要深思的案例我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時間有限。
有時為了提高授課效果,也為了讓聽課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去聽課而不是去記錄,我會在與企業方確定完培訓內容之后順便為他們制作一份《培訓講習題》,也就是一份培訓記錄。在幾頁紙上編輯本次培訓課的主要議題,根據我自己的幻燈片將講課的內容制作成填空和選擇題的形式,這樣每位聽者在聽課之時會人手一本,邊聽邊填,即減少了書寫記錄的時間,不會影響他的聽課效率;還會在課程之后,將已經填寫豐富的記錄帶回家,作為反復學習的資料使用。
我認為,無論是課程設置是什么樣式最關鍵的是要貼近聽者的需求,在講授之時以他們能夠親自操作驗證,而且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有所應用的內容才是最佳的。
記者:服裝企業在做培訓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您可以最后為我們說說企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嗎?
鄭磊:服裝的品牌化經營在我國來說應該也就是近十年的時間。以往的服裝企業,包括那些規模型的服裝品牌商往往是依靠社會變革過程中的機遇與背景成長起來的。因此,對于如何實行品牌化經營,如何將產品營銷轉變為品牌營銷還存在一些經營上的不足。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通過自己的探索與實踐掌握了自己的一套經營方法,也可以說我們的品牌企業家們都是擁有非常豐富的經驗型企業家。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如果經驗不能夠傳播、不能夠交流、不能夠更新,那么就會慢慢形成“經驗主義”,這對于企業品牌化經營來說將會是一個致命的陷阱。
所以,作為一個培訓師而言,它不僅能夠看到企業經營的問題在哪里,而且能夠通過短時的培訓為企業或多或少的解決一些問題。培訓師不僅僅是一個知識與操作方法的傳播者,同樣也是一個企業與渠道溝通的橋梁,他不是一個在訂貨會時打發時間的幌子或招牌。如果說在僅僅兩三個小時之內能夠讓那些聽眾達到一個“質”的飛躍,那么就是無稽之談了,但通過講師所宣講出來的品牌文化、品牌理念以及品牌經營的方法與操作技巧,卻是可以讓聽眾得以理解與實踐的。所以說,培訓不是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它只是一種協助方式。
記者:經常會有人問:您既沒在服裝企業工作過,也沒有經營過服裝,那您所講的那些實用嗎?
鄭磊:我有時候也會碰到這樣的問題,我認為這個問題應該分兩個方面來說。如果從小的方面來講,一個企業里的人,無論是老板還是其它管理者,他們所工作的環境與內容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是不容易改變的,自然就會慢慢形成一種固定思維。如果以這種單一的固定思維去給別家企業套用往往會很危險。因此對于培訓師來講,不僅要“專”,而且還要“博”。早在02、03兩年的時間里,我對環杭州灣地區、泉州地區及珠三角地區十幾個城市的服裝產業親自做過調研,深入到每一個村鎮,與大大小小上千家的服裝企業的管理人員進行過交流,不同經營形式、不同經營方法以及不同經營的規模我都親自調查過,因此我熟悉整個行業的發展狀況與經營差異。而我所從事的咨詢與規劃工作也不僅僅是出個方案、寫個策劃書而已,我要親自參與到執行過程中,將每一步的工作內容進行詳細列清,讓自己成為這個企業的一份子,這樣才能夠保證方案順利實施,即使發生偏差也能夠及時改正。
如果從大的方面來講,我所從事的工作是服裝行業的第五種經營業態。在傳統的服裝經營過程中,產供銷一體的、虛擬經營的、單一加工的以及純銷售型的經營方式被稱為傳統經營業態。隨著消費市場品牌化需求越來越明顯,服裝企業的品牌化經營也成為了必然,“品牌資源經營”成為了一種新興的經營業態。它需要將品牌在運營之中所能夠產生的所有資源與可利用價值最大限度的發揮,而其中“經驗”與“資訊”也可以成為資源經營的一部分。這也是行業細分的一種表現,我所講授的內容便是與受訓企業相關品牌的“經驗”與“資訊”。
記者:現在服裝企業對于培訓越來越重視,但現在服裝行業的培訓機構與個人有很多,怎么才能讓企業找到實用的培訓講師?
鄭磊:應該說現在可以為服裝行業內企業培訓的機構與個人有很多,好似到了“魚目混珠”的地步。如果僅是從機構種類來講大致可以分為全行業型與專業型兩種:全行業型的培訓機構與個人是指可以對多個行業的企業進行培訓的機構,比如他不僅可以為服裝行業講課,還可以給食品、家電、醫藥等行業企業或人士進行諸如銷售技巧、人力資源管理、企業管理這類的培訓。另一類的專業型培訓則指那些只為服裝行業內的企業或個人進行培訓的機構。還有一部分是屬于獨立運作的培訓講師,過去戲稱為“跑單幫”的,比如像我。應該說無論是全行業的還是專業的,他們都會有一些特點,也就是善于培訓的專長,受訓企業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來尋找適合的培訓機構。
在選擇培訓講師之時,我認為可以關注幾點:第一點是該講師的培訓與工作專長,他的能力在哪里,他適合做哪方面的培訓。對于那些自認樣樣精通的講師,怕到時只會是“樣樣稀松”;第二點則是該講師是否有些著作或文章,企業方可以通過這些文字資料來了解講師是否具有系統性與邏輯性,以及他在一些問題上的看法與思路;最后一點,可以適時的與他溝通一下企業方想培訓的議題,針對一些具體的課目聽一聽他的小范圍講解,這樣也可以知道他是否具有這方面的能力。
另外,也可以讓講師向企業提供一份較為詳細的培訓大綱,交流一下引用的案例,這樣也可以看出該講師的專業性及授課能力。
記者:企業的老板或是部門經理對自己企業的認識會更高,為什么效果反而不如講師來得更好?
鄭磊:一方面如同我前邊所講的,“術業有專攻”,一個經營或管理很好的人不一定善于總結、歸納,做起來很容易但講起來卻不知從何說起,有點“茶壺煮餃子―有貨倒不出來”的感覺;另一方面,一個陌生的培訓師與一個熟悉的老板說出同樣的話,下邊的企業人員或商們往往會更認同培訓師所講授的內容,因為他們怕老板是“王婆賣瓜”,在誑他們。
記者:那么以您的經驗來看,怎么樣才能讓僅僅幾個小時的培訓課更有效果,讓聽課人員記得牢、用的上?
鄭磊:企業不要奢望幾個小時的培訓課就會讓聽者產生“質”的飛躍,或是期望聽者能夠掌握多少多少的知識。我以我的授課方式為例,比如對于一場三個小時的服裝訂貨會商的培訓,我的整體課程內容設置會是:60%是他們日常工作中都會碰到的一些事情,這些內容的引出是為了講解一些工作方法與操作技巧,是為了讓他們在日常工作中能夠應用或補充而設置的;30%是帶有少部分理論性與經驗性的內容,是幫助他們對工作與經營的總結,讓他們知道為什么要這樣做,根據是什么;最后的10%則是一些與商經營相關的新知識、新資訊,是幫助他們豐富視野、提高行業認知的內容。在課程內會穿插一些與該品牌經營類似的案例,比如商是經營女裝的就會引用一些他們所熟知女裝品牌企業的案例等等。盡量讓他們感覺培訓課里所講授的內容都是他們日常工作相關的內容,是自己所能夠應用得到的方法,這樣他們才會實踐,才會應用。空講大道理或是舉一些需要深思的案例我認為沒有太大的必要,畢竟時間有限。
有時為了提高授課效果,也為了讓聽課人員有更多的時間去聽課而不是去記錄,我會在與企業方確定完培訓內容之后順便為他們制作一份《培訓講習題》,也就是一份培訓記錄。在幾頁紙上編輯本次培訓課的主要議題,根據我自己的幻燈片將講課的內容制作成填空和選擇題的形式,這樣每位聽者在聽課之時會人手一本,邊聽邊填,即減少了書寫記錄的時間,不會影響他的聽課效率;還會在課程之后,將已經填寫豐富的記錄帶回家,作為反復學習的資料使用。
我認為,無論課程設置是什么樣式,最關鍵的是要貼近聽者的需求,以他們能夠親自操作驗證,而且能夠在實際工作中有所應用的內容才是最佳的。
記者:服裝企業在做培訓的時候總會有一些認識上的誤區,您可以最后為我們說說企業應該注意哪些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