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7-25 16:32: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企業經營狀況分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1-0036-03
前言
企業的經營狀況越來越多受到投資者的關注,它也是企業經濟活動中的很重要的問題,因此如何做企業的經營狀況評價問題也就是企業面臨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只有真正建立起適應企業經濟發展的評價模型,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常用的評價模型很多,主要有統計方法和神經網絡方法等。統計方法如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1]、模糊綜合評價模型[2]、Logistic回歸模型[3]、Bayes判別信用評價模型[4]、因子分析法[5]、聚類分析法[6~7]和主成分分析法等,雖然這些方法已得到了廣泛的應用,但他們或多或少存在著一些欠缺:有些模型只能應用于線性場合,對于非線性場合不適用;有些模型對于數據的分布要求很嚴格;有些模型的建立依賴于個人經驗,有些模型難以應用于多因素場合。統計方法需要描述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函數關系,當狀況較為復雜,用統計方法不易解決的時候,神經網絡可以成功的解決這一類問題。由于人工神經網絡具有并行處理、魯棒性和自組織等特點而被廣泛應用[8~9]。下面采用BP神經網絡建立企業經營狀況評價模型。
一、網絡設計與訓練
將中國2008年的64家公司作為訓練樣本,其中經營正常的公司有39家,經營差的公司有25家,測試樣本采用2009年的17家公司,其中經營正常的公司9家,經營差的公司有8家。
1.網絡層數的確定
構造一個2層的BP網絡來解決本節提出的兩類模式分類問題。
2.輸入維數、輸出層節點的確定
對兩類模式分類問題,財務指標選取4個財務指標x1=每股收益, x2=每股凈資產,x3 =凈資產收益率, x4=主營利潤增長率, 用“0” 代表經營差的企業,用“1” 代表經營正常的企業.所以輸入維數為4,輸出層選取1個節點。
3.隱層節點的確定
一般狀況下,隱含層的結點數較難確定,因而采用試湊法。在能正確反映、實現輸入輸出映射的基礎上,盡量選取較少的隱層結點數,從而使網絡模型盡可能的簡單。為了使數據更加精準,先將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隱層分別選取節點為3,4,5,利用上述訓練樣本對網絡進行訓練。當隱層選取3個節點時,訓練誤差變化曲線(如圖1);當隱層選取4個節點時,訓練誤差變化曲線(如圖2);當隱層選取5個節點時,訓練誤差變化曲線(如圖3)。
圖1
圖 2
圖 3
從訓練誤差曲線圖可以看出,當隱層選取3個節點時,當訓練到第11步時,訓練誤差達到0.001,當隱層選取4個節點時,當訓練到第5~6步時,訓練誤差達到0.001,當隱層選取5個節點時,當訓練到第10~11步時,訓練誤差達到0.001,因而,當隱節點為4時,所需要的訓練步驟最少,所以隱層節點選為4。
二、基于BP神經網絡的經營狀況評價模型
當隱層節點選為4時,各層的連接權值和閾值分別為:
w=3.33852.09120.1425- 0.3756- 0.1848 2.27941.5118- 2.85743.0057- 2.4902 0.5163- 0.4217- 1.0658 - 2.3104 - 0.8535 - 2.9116
B1=- 3.9598 1.3199 1.3199- 3.9598
V=[- 1.6817 2.9964 2.2098 3.8302] B2=- 3.6774
則由此得到BP神經網絡的信用評價模型為:
y=gVjgXjixi+B1j+B2
其中:第一個g為logsig函數,第二個g為logsig函數,Vj為輸出權值,Wj為輸入權值,B1為輸入閾值,B2為輸出閾值。
三、網絡的仿真
1.訓練樣本的網絡仿真
利用所建立的信用評價模型對64個訓練樣本(經營差的企業25個,序號為1-25,經營正常的企業39個,序號為26-64)進行兩類模式分類。仿真結果(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有25個網絡輸出值接近于0,序號為1-25,有39個網絡輸出值接近于1,序號為26-64,這表明在訓練樣本中經營正常的企業的正確識別個數為39,經營差的企業正確識別個數為25(見表2),因此該評價模型對訓練樣本的正確識別率達到100%。
2.測試樣本的網絡仿真
推廣能力是衡量神經網絡性能好壞的重要標志,因而,為了檢驗網絡的推廣能力,將2009年第一季度的17家上市公司作為測試樣本,經營差的企業有8家,經營正常的企業有9家,測試樣本的網絡輸出結果如下(見表3):
從表3可以看出序號為1-8的網絡輸出值接近于0(0.9924),所以經營正常的企業正確識別了9家,從表4可以看出,該評價模型對測試樣本的正確識別率也達到了100%。
總結
采用中國2008年的64家上市公司和2009年的17家公司的財務數據,考慮上市公司經營狀況的4 個主要財務指標: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凈資產收益率、主營利潤增長率。通過matlab 軟件,利用2008年的64家公司的數據建立了基于BP算法的經營狀況評價模型,并利用該模型對2009年的17家公司的經營狀況進行了評價。仿真結果表明,訓練后的網絡模型對訓練樣本和測試樣本的正確識別率為100%。因此,基于BP算法的經營狀況評價模型能夠正確的對兩類模式進行分類,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汪勇,魏巍.電子商務網站的層次分析法評價模型構建[J].湖北大學學報,2010,(1):50-61.
[2]林斌,吳貴生,王劍.地方政府投融資管理體制發展趨勢探析――基于模糊綜合評價法[J].運籌與管理,2010,(l):139-144.
[3]陳立文,孟苓閣.房地產上市公司Logistic預警模型研究[J].價值工程,2010,(8):34-36.
[4]林杰新,羅偉其,龐素琳.Bayes判別信用評價模型及其應用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5,(1):22-25.[5]毛春元,張月,黃萍.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小康社會綜合評價模型[J].淮海工學院學報,2010,(1):67-70.
[6]鞏芳,常青,白布赫,等.基于聚類分析的內蒙古草原生態經濟系統綜合評價[J].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2):27-32.
[7]高新才,魏麗莉.中國區域城鄉協調發展評價模型與案例分析[J].西北師大學報,2010,(1):91-96.
[8]朱國強,劉厚泉.基于聚類的神經網絡分類模型研究[J].微計算機信息,2008,(3):223-224.
[9]柳平,趙巖,王軍.基于非線性特征提取的EEG信號支持向量分類器[J].汕頭大學學報,2009,(1):69-74.
An Evaluation Model of Enterprises’s Business Status Based on BP Algorithm
WANG Xiao-dong1,XUE Hong-zhi2,YANG Wen1
目前,中國對金融不良資產的處置方式,主要有本息清收、訴訟追償、破產清算、債權重組、債權轉讓等。其中,在債權轉讓處置中,對于大量的金額較小的債權,在很多情況下是批量打包進行處置的。
我國金融不良資產評估中的特殊性是,評估對象難以鑒定、評估依據資料不完整和評估程序受到較多的限制。
目前,批量打包出售的金融不良資產的價值分析,尚沒有形成成熟的理論和經驗。金融不良資產包,通常是大量的債權,同時也涉及企業股權與實物等。其特點是包內涉及的債務人戶數很多,銀行及相關機構所掌握的有關債務人的信息又較少,大多不具備履行正常資產評估程序的條件。一般情況下,不良資產包是在盡職調查的基礎上進行價值分析,但在這樣的分析工作中,主觀因素的作用往往可能過大,從而導致價值分析的結果偏離客觀的價值。為了減少主觀臆測產生的差錯率,我們認為,可以考慮應用運籌學決策分析原理及數理統計技術,建立數學模型,進行資產包科學合理的價值分析。這是我們的一個嘗試。下面,我們將結合實例對金融不良資產包價值分析數學模型的應用進行說明。
2.金融不良資產包價值的分析模型
為了分析金融不良資產包的價值,需要建立金融不良資產包價值分析模型。該模型由三個模塊組成,即輸入模塊、分析計算模塊和輸出模塊。如圖1所示。
2.1 輸入模塊
輸入模塊有指標數值確定和數據采集系統兩個程序組成。
確定模塊的指標數值
影響金融不良資產回收價值的因素很多,包括:社會環境與還貸意愿、當地的經濟環境、債權交易市場的情況、債權形態、抵押情況、擔保情況、債務企業及債務責任關聯方的性質、行業特點、剝離時的資產狀況、債務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及債務企業的信譽情況、債務企業未來發展前景預測、借款時間、借款金額、借款用途、還款來源、逾期時間、銀行貸款形態、訴訟前景和訴訟結果執行前景等。我們根據對目前金融不良資產評估的研究成果和我國金融不良資產的特征,并考慮所需求信息資料的可獲取性,圈定影響因素的范圍,構成輸入模塊初步的指標體系,見表1。根據指標體系,我們將進行數據采集。
2.2 分析計算模塊。
分析計算模塊是金融不良資產包價值分析模型的核心。它由3個子模塊組成。
數據分類處理模塊
由于該指標體系中既存在定性指標,又存在定量指標,這就需要在正式運算前對指標進行分類。
特征變量選擇模塊
本模塊的功能是在數據分類處理模塊中,運用多元統計分析中的因子分析法,選擇若干個具有代表性的、敏感且特征性強的變量作為特征變量。
價值分析模塊
根據運籌學的決策分析原理,通過判別分析數據分類處理模塊的樣本數據與特征變量選擇模塊確定的樣本數據,進行金融不良資產回收率的預測。
2.3 輸出模塊
綜合判別函數計算出每一債權的回收概率,確定債權包的綜合回收率,并將計算結果按指定格式輸出。
3. 金融不良資產包價值分析模型的建立
3.1 數據的處理
相關資料存在著可靠性和有效性的問題,需要進行酌情處理。
如貸款本金、表內外利息和孳生利息占本金的比例、貸款時間三個變量的數據的處理方法,是對其取以10為底的對數。
還款記錄、剝離形態、經濟與地理區域、債務企業性質、債務企業經營狀況等定性變量,我們采取對樣本不同特征的頻率分布進行描述性統計。在此基礎上對有關影響因素(特征變量)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分類認識樣本的分布特征。根據不同類別資產的回收率之間是否存在著顯著差異,進一步進行數字化處理。
3.2 建立模型實例中債務企業經營狀況的數字化處理
本模型建立實例中,采集了國內287家企業金融不良貸款案例作為樣本。這些樣本涉及各個行業、地區和各種特質的借款人。經過挖掘與研究,數據集中包含了影響償債能力和反映借款人信用狀況的眾多因素。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處于半關停、關停和破產狀況,只有42家企業(占全部樣本的14.63%)維持正常經營。隨著大部分企業經營狀況的不斷惡化,貸款回收率必然會逐步減低,但對于正常經營的企業,貸款回收率是很高的,能達到39%。表2為不同狀態企業回收率的單因素方差分析的結果,該結果表明,經營狀況變量的不同狀態對回收率會產生顯著影響。
經以上分析,我們將債務企業分為破產、關停、半關停和正常經營四類狀況,在數字化處理時分別設定為1,2,3,4。
3.2.1應用因子分析法建立分析指標體系
因子分析法簡介
在人們設定的各類指標體系中,可以發現指標間經常具備一定的相關性,從而促使人們希望用較少的依然能反映原體系全部基本信息的指標來代替原來較多的指標,于是就產生了主成分分析法、對應分析法、典型相關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各類以較少指標替代原體系中較多指標的方法。本次建模中,我們選擇采取因子分析法對體系中的變量進行篩選,以達到濃縮變量數量,但又能夠保證信息量損失達到最少的目的。具體過程如下:
采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求出因子載荷矩陣A。依據載荷矩陣A,建立起新的指標數量更為濃縮的指標體系。其工作流程如圖2所示。(見文末圖2)
分析過程
對樣本做必要的數據處理之后,經過SPSS軟件計算后得到上述12項指標的相關系數矩陣(見文末表3)。由矩陣看到某些指標間高度相關。通過計算巴氏的球形檢驗統計量的數值(342.527)并利用正態分布的可加性和林德貝格――勒維定理將巴氏球形檢驗,據此進行相關度檢驗。結果表明指標體系存在著系統變異,有必要進行因子分析。為了盡可能不丟失信息,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的主軸法,得到因子載荷矩陣。然后進行因子分析,得出共性因子結構模型。如果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其表征含義,則需要對因子載荷矩陣進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轉。采用Kaiser1958年提出的最大方差之正交旋轉法(Varimax)將因子4次旋轉后,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矩陣(表4)。
表4中金融不良資產相關指標的統計分析結果,能夠得到以下信息:如因企業大多存在還款記錄,公因子f1與X3呈正相關,載荷系數為0.873;因樣本中貸款時間都較短,所以f1與X4呈負相關,載荷系數為-0.363;因樣本中貸款本金較少,載荷系數為-0.525;債務企業經營狀況、有無保證人、保證人經營狀況載荷系數分別為0.562、0.878與0.647, 載荷系數的變化與金融不良資產回收率的變化一致。
而f2、f3兩個因子,與不良資產回收率的變化方向一致性較差,故確定f1為“回收因子”,f2、f3則舍棄。
通過以上的因子分析,我們可以得出金融不良資產打包價值分析中6個相關性較強的指標,即貸款本金數額X1、還款記錄X3、貸款時間長度X4、債務企業經營狀況X9、有無保證人X10與保證人經營狀況X11。
3.2.2 應用判別分析法建模
判別分析方法的選擇
判別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是一種根據變量觀測,判斷研究樣本分類的統計分析方法。判別分析法是在一個p維空間R中,確定樣本點X(X1,X2,…,Xp),應該屬于哪一個Gj(j=1,…,k)總體。
進行判別分析時,通常是根據已掌握的一批分類明確的樣品,建立判別函數和分類規則,然后將待分類的樣品的實測值代入該函數,求出其函數值,并據此作出判斷。
判別函數可用下式表示:
D(j)=a0(j)+a1(j)X1+a2(j)X2+…+ap(j)Xp, j=1,…k
其中,j是組編號,D(j)是判別得分,ai(j)是判別系數,Xi(j)是預測變量。
判別分析有多種類型,其中常用的有距離判別、Bayes判別和Fisher判別。距離判別是基于樣品到總體間的距離所進行的判別。這種判別較為直觀,適應面廣。距離判別的缺陷是不考慮各總體的分布和由錯判造成的問題。而在Bayes判別中,當兩個總體都是正態分布,而在其協方差相同時,可導出一個線性判別式。Fisher判別利用方差分析導出一種線性判別函數,從而解決了距離判別和Bayes判別存在的缺陷。本文采用Fisher判別確定各樣本點的預測類別歸屬。
建模過程
1.對金融不良債權有無可能回收進行判別
首先,對金融不良債權是否有回收可能建立判別模型,這是一個兩總體的判別模型,即將樣本分為有回收和無回收兩種情形。利用這個模型首先篩選出預期零回收的債權。
2.對金融不良債權能否全部回收進行判別
這同樣也是一個兩總體的判別模型,即將樣本分為100%本金回收和非100%本金回收兩種情形。
3.一般債權回收情況判別
在進行上述兩種情形的判別之后,我們對回收率在0-100%之間的情況進行建模。首先將回收率區間分成10組,每一組作為判別分析的一個總體(或類別),再用SPSS統計分析系統進行變量相關性分析,建立一系列判別規則,最后確定判別函數。
我們仍以這287家樣本企業為基礎,演繹建模過程。
首先對債權回收情況進行特殊與一般性的判別,其中,有23家為零回收的債權,9家為100%本金回收債權,剩余255家為一般性債權,故將這255家一般性債權納入到判別分析范圍內。
其次,根據因子分析法得到的指標體系,即貸款本金數額X1、還款記錄X2、貸款時間長度X3、債務企業經營狀況X4、有無保證人X5、保證人經營狀況X6,作為判別分析的預測變量,在對255家樣本企業指標進行數據化處理后,作為預測變量樣本值。
再次,采取Fisher判別建立判別規則,進行判別分析后得到了10組判別系數:
最后,根據顯示的非標準化判別方程系數,得到判別函數為:
D(1)=-24.435+7.528X1+0.200X2+…+2.287X6
D(2)=-25.479+7.013X1-0.784X2+…+3.201X6
…
D(10)=-35.390+4.927X1-0.204X2+…+4.144X6
回收率計算
將所評估不良資產包中的新樣本代入各個判別函數就可得到相應的判別得分D(j)(j=1,…,k),然后計算樣本落在各組的概率。即:Pj=exp(D(j))/Σkj=1exp(D(j))
我們可以用每組的平均值或中間值來表示該組內的平均回收率。用上述判別分析得到的判別概率對各組平均回收率進行加權平均,就得到最終的回收率。
在此基礎上計算所評估不良資產包的綜合回收率。即:
Y=∑YiLi/L
其中,Y為綜合回收率,L為全部債權金額,Yi為單戶債權回收率,Li為單戶債權金額。
4.結語
關鍵詞:
財務報表分析;企業經營決策;影響
現代企業的產品經營競爭,屬于自由貿易產品經營競爭模式。自由貿易的產品經營以產品品質、價格、服務、售后等作為產品競爭的主要手段,這就要求企業內部要有著完善的經營管理制度與實施方案。企業在生產經營的過程中,需要不定時檢查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產品銷售情況與資金流動情況,以此來指導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而財務報表能夠對企業的產品產量、產品銷售狀況、資金流動情況、人員與生產管理狀況,進行準確的記錄,而對這些記錄結合天時、地利、人和進行精準分析形成企業財務分析第一手資料也就是企業財務分析報表,是能夠指導企業在市場竟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經營決策環節。
一、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經營決策的關系
1.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經營決策的含義財務報表主要包含企業生產經營、產品銷售、資金流動等方面內容,能夠提供各種企業的財務經營信息。財務報表不僅包含企業的經營利潤、產品銷售、資金流動等方面信息,而且包含企業的資產、負債情況、資本結構、資本變動狀況。財務報表分析通過整理各種財務信息,對這些財務信息進行精準的量化分析,指出企業經營中存在的漏洞與不足之處,來指導企業未來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高管在參考財務會計報表后,針對財務會計報表出現的問題進行治理,以保證企業經營活動的順利發展。會計部門主要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資金流動狀況,進行詳細的記錄和計算,財務報表分析能夠保障企業資金的準確性與安全性。財務部門從不同的角度,對企業的財務報表進行全面準確分析;還運用單位變量確定法,對企業的單一變量所造成的影響進行分析。企業的經營決策首先要制定出一套完善的企業經營方案,根據企業經營方案開展各項生產經營活動,來達到既定的生產目標與經濟利潤。企業的經營決策應該制定一套完整的企業生產經營方案、企業經營管理方法,企業生產經營方案能夠引導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企業經營管理方法能夠對企業的生產流程、資金流向進行有效監督,保障企業生產、企業資金的安全與透明。
2.財務報表分析與企業經營決策的關系會計部門需要對企業的各項財務經營狀況進行記錄和計算,并將其記錄形成簡潔的財務報表。財務報表需要運用文字、數據、公式、圖表的形式進行表示,以達到簡潔易懂的效果。財務報表提供的信息要能夠被企業管理者理解,企業管理者在瀏覽財務報表后,對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進行改革與調整。財務報表需要能夠明確反映企業的資金總量、流動資金數額、生產產品數量、產品銷量等一系列信息,為企業未來的經營決策提供相應指導。
二、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和流程
1.財務報表分析的內容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對企業的經營利潤、商業經營能力、管理狀況進行統計分析。企業的經營利潤指的是企業在短時間內各項經營所獲得的總利潤,企業經營利潤主要包括:產品銷售利潤、成本節約利潤、企業管理獲得利潤。企業財務報表的經營利潤分析,能夠發現企業的經營管理問題。通過對企業的營利狀況、管理情況進行分析,找出企業各個經營環節存在的問題,并采取措施進行解決。企業的經營能力指的是在市場環境競爭激烈的情況下,企業通過內部生產資源、生產技術的優化整合,來完成企業經濟利潤的增長。企業的經營能力與管理狀況密不可分:一方面來自于企業管理的加強,企業生產資源、生產技術的優化整合;另一方面來自于企業資金、生產產品的快速流轉。資金與產品的快速交易轉換,能夠帶來更多的閑置資金,也能夠加快企業資本的重新利用與利潤的不斷產出。企業的財務分析需要對企業的產品生產、管理狀況、資金流動情況,進行全面詳細的分析。單一指標的企業財務分析,不能夠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作出準確判斷,也就不能達到指導企業經營的目的。
2.財務報表分析的流程財務報表分析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內容:(1)確定分析標準與目標。企業會計部門需要根據財務報表的不同用途,運用不同的分析標準與分析方法,進行企業各種經營因素的分析。在進行財務報表分析的過程中,企業要將企業的生產因素分析結果,與國家制定的生產因素標準進行對比分析。通過對比發現各種生產因素存在的問題,并采取相應措施進行問題治理。目前企業生產經營中,主要存在企業債務沉重、資金短缺、虛假投資、管理不到位等方面問題。(2)策劃分析方案。企業財務數據能夠表現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經營狀況,但財務數據不能對企業未來的經營情況進行合理規劃。而企業高層需要在瀏覽各項財務數據后,制定出詳細的企業問題解決方案、企業生產指標方案、企業發展規劃方案與企業資金流動方案。只有之當初準確合理的企業發展方案,才能推動企業規模的不斷擴張,推動企業經濟效益的逐漸增長。(3)整理核實信息。在對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進行分析后,需要對各種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審查與確定。只有保障企業經營信息的真實性,才能夠順利開展接下來的發展工作。(4)得出結論。在完成財務報表分析、財務數據核實后,需要對企業的發展做出整體評價,包括:企業發展中的優勢之處、企業發展中的不足之處、需要改進的發展項目等。
三、財務報表分析對企業經營決策的影響與局限性
1.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的作用企業在對各種生產因素的財務報表數據進行分析后,能夠得出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生產經營狀況,也能夠發現企業經營存在的問題。其次財務報表分析能夠對企業的資金流動情況進行統計,得出企業的產品經營范圍、資金損失狀況。企業管理者在獲得相應的資金流動信息后,能夠根據資金的流動方向,對自身的生產經營活動進行適當調整。財務報表分析能夠提供眾多的企業管理信息,在減少企業管理與成本支出的情況下,提高企業的經濟利潤。財務報表分析也能夠對企業的經營利潤進行分析,企業的經營利潤包括企業產品銷售利潤、成本節約利潤、企業管理利潤等。財務報表分析還能夠對企業的生產成本、損耗成本進行統計,通過企業生產總成本、經營利潤的對比,可以得出企業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對各種問題進行梳理,針對主要問題采取適當的措施予以解決。最后財務報表分析還能夠對企業的資本結構、外債狀況、流動資金數額進行統計分析,通過分析能夠得出企業的資金流向。企業的不合理的投資活動,會對企業的生產經營、資本流向產生嚴重影響。企業失敗的投資活動會產生眾多的企業經營風險,也會損失大量的發展資金。因此財務報表分析一方面能夠對企業生產經營活動進行記錄,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另一方面也能夠對企業存在的各種風險進行監督,避免各種風險所帶來的資金損失。
2.財務報表分析的局限性財務報表分析在對企業生產成本、損耗成本、經營利潤、資金流動狀況、資本結構、外債狀況、流動資金數額等因素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受到其他不確定因素的干擾。這種不確定因素的干擾會使企業的生產經營信息,與實際企業生產經營狀況產生較大差別。財務報表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局限性:(1)企業財務報表是對企業過去生產經營狀況的統計與分析,但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市場經濟的日益復雜,企業各種生產經營數據都會發生不確定的變化。特別是在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前提下,企業財務報表會與真實生產經營情況存在一定的差異。(2)其次企業財務分析所運用的比率分析法,是對企業各種生產因素進行財務分析。企業選取不同的財務經營時間段,會具有不同的經營數據。而對不同的經營數據進行比率分析法的分析,會得到不同的企業財務分析結果。(3)企業的財務人員大多具有專業的技術水平與知識素養,但它們通常以企業財務數據作為財務分析的主要角度,而不會從企業經管理角度進行企業財務分析。
四、財務報表分析在企業經營決策中存在的問題
1.思想與管理的脫節財務報表分析主要為企業提供可靠的生產經營信息,以指導企業未來的經營活動。但目前大多數企業的財務報表分析指作為參考數據,而不能決定企業未來的經營方向。由于企業高層故意忽視財務報表分析結果,自主操控企業的經營模式與發展方向,導致財務報表成為企業經營中的擺設。很多企業經營者一味追求企業的虛假宣傳、面子工程,而將企業的產品品質、經濟效益放置一邊,最終導致企業陷入發展困境。
2.報表分析的片面性財務報表分析還會存在分析片面性的問題,分析片面性與財務報表分析人員思想的片面性有較大關系。企業財務人員在進行財務報表分析過程中,會由于自身思想的片面與技術的生疏,導致財務報表分析結果與實際情況的差異。不同的財務會計具有不同的專業認知與發展方向,在進行各種財務報表分析時候,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疏漏情況。各種財務會計性格、專業方向的差別,會導致財務報表統計分析結果的差異。
3.虛假財務報表問題企業會計部門主要運用比率分析法、趨勢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對企業各種生產要素進行財務分析。而企業中的虛假財務報表問題,是財務報表分析存在的主要問題之一。會計部門所進行的虛假財務報表分析,會得出錯誤的企業財務信息。企業利用錯誤的財務信息作為指導,會使企業未來的經營管理遭受嚴重危害。
五、企業經營決策中財務報表分析的改革思考
首先要根據企業財務報表的相關要求,運用不同的分析方法對不同對象進行財務報表分析。在財務報表分析的過程中,會計部門要掌握一系列的財務報表分析流程,根據相應的流程開展具體的分析工作,各個流程工作人員的職責要分配清楚。其次在財務報表分析前,需要對相關的會計人員進行專業技術培訓,需要時他們掌握專業的財務分析知識,以保證其能順利完成財務分析工作。同時在運用現代科技印象財務報表分析的時候,需要對各種數據進行準確分類,根據不同的類別分層次進行分析處理,以保證分析結果的準確與全面。然后財務報表的分析要對各種賬目進行準確統計,以保證賬目的真實可靠;隨后要運用定量、定性的財務分析方式,進行企業生產經營、外來債務的具體分析。特別是要對各種客觀不確定因素進行數據分析,例如:市場經濟狀況、國家宏觀調控情況等。企業要根據不同的經濟狀況,對企業內部的生產技術、未來發展規劃進行不斷的改革調整。除此之外綜合績效評價法、價值評估法的引入,能夠使企業的各種財務生產因素的分析更加全面化、準確化;最后要對企業的財務信息進行不定時公開,以保障財務信息的透明。
六、結束語
財務報表分析能夠對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資金流動與投資情況,進行準確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據。但財務報表分析由于人為原因、市場外部環境的干擾,也會出現與實際數據存在較大誤差的狀況。因此只有制定相應的制度措施,對財務報表分析的各個環節進行監督、指導與調整,才能保障企業經營決策的正確。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275 文章編號:1009-2374(2016)14-0173-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6.14.087
目前,我國有相當一部分國有企業經營狀況堪憂,債臺高筑,缺乏盈利能力的現象普遍存在。而這一現象的形成與這些國有企業難以完成治理結構改革息息相關,這使其不能夠根據市場的變化及時做出決策調整。具體來說,國有企業的債務融資對經營者的約束相對弱化,缺乏股權激勵制度,缺乏完善的破產機制,這些現狀都是導致國有企業缺乏盈利能力的重要原因。因此,積極研究債務負擔對治理結構的影響,并采取科學的調整與改進措施極為必要性。
1 債務負擔與公司治理的關系
1.1 債務分布結構與公司治理
企業債務分布結構是指企業債權人的數目以及債權的份額。債務分布結構主要影響著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態度與行為,影響著債權人的職能發揮與行動效率。通常,債務分配越集中,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有效性就越大。債務結構越分散,債權人不愿或不積極參與公司治理的情形出現的可能性就越大。只有合理控制債券分配結構才能將優化債權人參與公司治理的行為與態度,使其適度、科學地參與公司治理。
1.2 債務期限結構與公司治理
債務期限結構即指企業短期負債與長期負債之間的比例關系。企業債務以短期債務為主,將使企業所面臨的流動性風險加大,進而約束和抑制其投資活動,因此,在以短期債務為主時,企業資產替代行為就會受到天然抑制。而長期債務能夠通過對抵押現有資產的收益享有法定的優先權,抑制經營者依賴現有資產的收益進行無效長期投資的行為,從而阻止企業的無效擴張。
1.3 債務融資類型結構與公司治理
債務融資類型結構即不同債務融資工具的構成和比例關系。這里的“債務融資工具”主要有銀行貸款、債券、商業信用、租賃等,靈活搭配和運用債務融資工具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促進企業健康經營。在上述債務融資工具中,銀行貸款和發行債券是最為普遍的和重要的。銀行貸款能夠對企業發揮一定的監督、控制作用,幫助企業克服眾多股票持有者用“腳”投票造成的控制權虛置等問題,因此可參與和優化公司治理,使該種債務融資方式的成本降低。企業債券是一種公開負債融資方式,企業要吸引投資者購買債券,就需要披露企業大量經營信息,這將對經營者發揮一定的約束作用。上述兩者之間具有替代性與互補性,結合公司實際配合應用這兩種債務融資方式是優化治理結構的重要手段。
2 國有企業債務融資現狀及其對治理結構的影響
2.1 國有企業債務融資的基本現狀
2.1.1 債務融資對經營者的約束相對弱化。在我國,銀行在企業運轉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對于一個公司來說,最大的債權人就是銀行。但是由于我國銀行的國有化性質,國有企業作為國有資產組成部分,政府會出面干涉銀行對于企業經營的約束。這樣一來,投資往往受政治因素干擾,并不是完全參照資本回報率來進行的。
2.1.2 缺乏股權激勵制度條件下的債務融資結構扭曲。由于我國國有企業是國有資產組成成分,受到我國所有制體制的影響,很少有國有企業經營者能夠獲得公司的股權。這就會導致債務融資體制對于企業經營者的約束性消失,經營者就會為了盲目加大債務融資比例,使公司規模更大,從而增加自己從資源控制中的獲益。
2.1.3 我國破產機制缺乏對債權人的保護。國有企業在破產時,地方政府往往會將破產產生的成本強行加到銀行身上。一旦進行破產清算就意味著不光以前的投資收不回來,還要為企業破產的社會成本和職工安置買單。銀行作為債權人在破產流程中反而蒙受更大的損失,所以很多銀行寧愿不管那些壞賬,也不愿意企業破產清算。
2.1.4 國有企業缺乏經理人競爭機制。國有企業的經理人都是由政府委派的,不存在競爭機制的優勝劣汰。企業往往會因為經理人能力的欠缺,導致企業經營不利。
2.2 國有企業債務融資對治理結構的影響
公司的治理機構包含三部分:一是公司經營者;二是公司股東;三是公司債權人。公司負債水平受債務融資政策的影響,而債務融資政策無論選擇哪種方式,都會影響經營者、股東、債權人的相互之間的結構關系。
2.2.1 債務融資對經營者的影響。首先,債務融資有著激勵經營者的作用。當企業的盈利狀況大于債務融資成本時,引入債務融資會使經營者的收益提升。因此對于一個持有公司部分股份的經營者來說,公司越多地進行債務融資,其收益會越多,這就會激勵經營者更加努力地投入到工作當中,相應的成本也會降低。當然,也不是債務融資比例越大越好。隨著債務融資比例的提高,公司破產的風險也就越大,作為公司的管理者,需要在個人收益和破產風險之間做好權衡,畢竟只有公司處在良好的經營狀況下,公司的效益和市場價值提升了,經營者的收益才有保證。而公司一旦破產,經營者所有的既得利益將不復存在。這樣也就督促企業經營者努力工作,減少成本浪費,增強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債務融資也能作為企業運營的一種擔保。其次,債務融資有著約束經營者的作用。債務融資在激勵經營者努力工作的同時,也能夠對企業經營者起到約束的作用。因為在債務融資的債務契約中會規定企業必須定期向債權人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因此,債務融資占用公司的現金來進行償還本金和支付利息,這樣可以用于企業經營者控制的資金。一旦公司沒有按契約規定償還債務,則企業會被債權人提出破產清算的要求,此時經營者的所有權益都會在企業進入破產程序后化為烏有,從而促使經營者采取各項措施來實現公司盈利的最大化以及運營成本的降低,幫助企業健康、可持續的發展。
2.2.2 債務融資對大股東的影響?,F階段世界上絕大部分的上市公司都是大股東擁有對公司決策的最大話語權,這種現象被稱為股權集中。大股東擁有最大的話語權后就能主導公司的決策,從而控制公司的債務融資活動。但是反過來說,由于大股東控制著公司最多的資產,他最不希望公司破產。大股東不會為了增加自己的分紅而一味地進行債務融資,提高公司破產的風險指數。總結成一句話就是,債務融資會約束公司大股東的行為,促使大股東為了公司價值提升而決策。
2.2.3 債務融資對債權人的影響。投資者往往會根據公司不同的債務融資方式來決定是否投資于這個公司,債務融資通常都能夠反饋公司的經營狀況。隨著債務融資比例的提高,公司破產的風險就越大。為了能夠定期償還債權人的本金和支付利息,公司經營者就會選擇盈利狀況良好、投資回報率高的項目,這樣才能保證公司的正常運轉;經營狀況不好的企業則會因為債務融資,其破產的風險會越來越高。所以說債務融資方式通常都能夠反饋公司的經營狀況。
要進行公司管理,要對公司的控制權進行分配,而企業的債務融資結構往往會影響公司控制權的分配。當一個進行了債務融資的公司處于業績良好的狀況下時,那么作為債權人就會適當減少對于公司決策的控制,他們認為現在的經營者的決策是正確的,確保了公司價值的提升;相反,當公司經營狀況不佳時,債權人會認為此時公司經營者所做的決策不是完全正確的。為了確保自己不會蒙受更大的損失,讓公司重新走上盈利的正軌,債權人會從股東手里接過對于公司的控制權,對公司的決策進行干預。債務融資條件下的企業破產風險是與公司經營者和股東的利益息息相關的。企業破產風險的存在會在一定程度上給予公司管理者壓力,督促他們積極地參與到公司的決策和運營當中,這樣會更加有利于公司的發展。
3 解決國有企業債務負擔對治理結構影響的策略
3.1 應用干預型治理模式
對于銀行債權已占很高比例的中小非股份制國有企業應實行以銀行為主的“干預型治理”。這是因為這些企業用股票、債券融資的可能性不大,而銀行債權較大,因此可由銀行參與監督和控制企業治理活動。要實現這一治理模式需要三個條件:(1)我國商業銀行具備部分“相機性”監控權。即法律應賦予企業這樣的權利:當企業經營發生困難后銀行有接管和改變管理人員的權利;(2)商業銀行要具備監控企業的能力。對此,要對國有銀行實行股份制改革,使國有銀行成為能夠自主經營的經濟實體,加快非國有銀行的發展,使非國有銀行也逐步成為有能力監控企業的主體;(3)金融監管機構加大監督力度,以金融資本控制實業資本的情況
發生。
3.2 應用目標型治理模式
對于資產負債率較低且經營狀況相對良好的部分股份制國有企業,可采取應用目標型治理模式,這種治理模式是依托債券市場實現的,但目前我國債券市場尚不完善,股票融資卻十分發達,這實際上對目標型治理模式的實現是十分不利的,為了促進目標型治理模式的實現,國家應采取相應的金融制度改革措施:(1)要發展和規范盈利型的信用評級機構和投資銀行,以發揮其監督作用;(2)提升資本市場流動性,進而增強“用腳投票”機制的作用,以發揮威懾作用,引導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完善;(3)完善破產制度,增強破產清算對企業的外部約束力。
4 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國有企業債務結構不合理、治理結構失衡的現象較為普遍,因此,積極研究國有企業債務負擔對治理結構的影響及其應對措施有著極強的現實意義。通過本文的研究可以看出,債務結構對國有企業治理結構的影響是多方面、多層次的,企業經營者、大股東、債權人的權益均與此息息相關,與此同時,債務結構的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只有充分結合企業實際情況和治理結構特征采取針對性的調整對策,才能更好地維護經營者、大股東和債權人之間相互制衡且權益平衡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何召濱.國有企業財務治理問題研究[D].財政部財政科研究所,2012.
[2] 夏鈺鴻.市場化進程、債務融資與企業的非效率投資行為[D].重慶大學,2014.
[3] 楊陽.公司內部治理結構對會計信息披露透明度影響的文獻述評[J].商業時代,2013,(20).
1現金流量表概述
1.1現金流量表定義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投資、籌資活動影響現金和現金等價物增減變動的報表,可以比較明細地表述企業貨幣資金增減變動的原因,能夠為會計信息使用者提供更加客觀、及時及前瞻性的財務信息。
1.2現金流量表與資產負債表、利潤表對比
在企業財務管理中,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主要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雖然能反映利潤的形成過程,但其有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充分地反映企業資金的變化情況。財務信息反映不完全,而現金流量表是對資產負債表和利潤表反映會計信息的有效補充。一方面,在編制現金流量表時,不僅能反映現金的增減變化過程,同時也能反映各種會計要素變化對其的影響;另一方面,通過對現金流量表各種指標的計算分析能反映企業的“造血”能力和投融資方面的會計信息。
1.3現金流量表對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意義
現在社會是“現金為王”的時代。任何一個公司的經營發展都離不開現金,就如同人的“血液”一樣,現金就是企業賴以生存發展的“血液”,離開它企業就會倒閉破產面臨死亡,只有它在企業內部不停地循環才能給企業帶來生機和活力,不斷地創造出新鮮的“血液”,它循環的結果就會給企業帶來收益,為投資者創造更大的價值。所以,對于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要更加的重視現金流的管理,規避企業運行財務風險,為企業的健康發展保駕護航。
2現金流量表在國有企業中的應用
2.1現金流量管理可以有效地評估企業的價值
企業價值是一種為利益相關者帶來回報的能力,既不等同于企業利潤也不等同于企業賬面資產,它是企業未來自由現金流量的折現值,是企業資金時間價值的體現。可以預測評估企業未來的風險、發展前景,是企業財務實力的綜合體現,可以為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債權人的信貸決策、經營者的戰略決策提供支撐依據。它是動態發展的,在相同條件下,企業自由現金流量越大,企業價值也就越大,兩者為正相關關系?,F代國有企業做大做強的途徑就是不斷地提升企業價值,而在企業價值管理中企業自由現金流量是非常重要的因素。
2.2現金流量管理可以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
現金流量表可以為投資者解惑兩個他們最為關心的問題:錢花到哪里去了,是增加了還是減少了?但光看經營性現金流量還不能反映企業的盈利質量,只有通過比較分析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和凈利潤的關系,也就是現金流量表的附表各項目,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獲利能力和前景。經營性現金凈流量是企業日常經營現金流入減去經營性現金流出后的凈額。利潤表的利潤反映企業在一定期間內盈利狀況,為經營總收入減去經營總成本加上其他收益等的凈收益,是企業的經營成果體現。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和凈利潤的比較是衡量一個企業盈利質量的重要指標。假設企業經營的收支都是以現金結算,那么此時的現金流量表中經營性現金凈流量就等于凈利潤。然而,在現實企業經營中是很少出現這樣的情況,其主要原因就是非現金收入和非付現成本的存現。
2.2.1現金流量表附表—應收賬款
應收賬款就是企業的非現金收入,它就是無息的貸款,企業應收賬款越多,賬期越長,企業的資金成本就越高,資金的流動性就越差,盈利了但沒有充足的現金流進入企業。同時應收賬款的多少,賬期的長短也反映了企業在同類市場中與競爭對手的地位關系,是否處于主導地位,特別對于國有中小型企業,財務對應收賬款的管理要尤為注重,加大應收賬款催收力度,減少資金占用,盤活企業資金,不至于“斷血”現象的出現。
2.2.2現金流量表附表—折舊攤銷
攤銷折舊是企業的非付現成本,EBITDA(息稅折攤前收益)常被用來和經營性現金流比較,因為它等于息稅前利潤(EBIT)加折舊費用加攤銷費用,當一家虧損企業需要再融資是需要對其EBITDA進行評估,可以快速地判斷該企業是否具有償還融資資金利息的能力。但其粉飾了更高的利潤,并且易于會計調賬,忽略業績質量。所以它需要配合其他財務指標使用,比如,經營性現金流指標,才更有效果。要了解一個企業完整的運營現金流狀況,就一定要看公司的現金流量表。
2.2.3現金流量表附表—預收賬款
預收賬款為企業對客戶資金的占用,對企業來說它是一項負債,也是一項無息貸款,但是預收賬款轉化為收入的速度快慢,決定著企業的發展,這也是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工作,通過銷售部門的配合提高預收賬款的收入轉化率,使負債轉化為企業真正收益。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只有充分理解現金流量表附表—凈利潤和經營性現金流的關系,才能有效地分析和發揮現金流量表的作用,如果企業的經營現金凈流量能夠滿足企業的資本性支出,說明企業具有造血能力,能夠維持企業可持續發展。如果企業的經營性凈現金流遠小于企業凈利潤增長,企業就要加快資金回籠,同時配合以融資策略,以避免企業出現長期消耗現有資金造成資金短缺,使企業面臨危險境地。
2.3現金流量表可以對資金進行有效監管
現金流量表通過對企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列示,能有效地對企業資金進行管理。現金流量表能比較完整地反映企業資金的收支狀況,同時配合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綜合分析就能反映企業的資金流向是否合理,對企業經營管理層提供有效數據,增強企業經營管理加速存貨周轉率、應收賬款回收率,增加資金回流、監管資金流出,從而達到對企業資金的監督管理和合理運用。
2.4現金流量表可以規范企業風險
現在的國有企業考核指標中大多注重資產負債率、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利潤總額等相關指標,往往忽視了最能反映企業真實經營狀況的現金流量,過多的關注利潤總額,通過利潤總額來看企業是否賺錢,其不知,利潤表上反映的利潤為財務賬面利潤,有些會計賬務處理非常復雜,光看利潤有局限性,況且利潤也不能當作現金來使用,反而賬面利潤會蒙蔽管理層的雙眼,認為企業賬面有利潤就有資金,比如企業的業務大部分是通過賒銷的方式,賬面存在大量的應收賬款。企業創造了利潤但現金流入很少。企業經營的好與壞不能單一地從利潤表來看,現實中很多大型企業都是在企業蒸蒸日上時突然崩塌,打敗它的不是來自于競爭對手,而是企業流動資金短缺,造成資金鏈斷裂無法持續企業經營,資金就是企業的“血液”,財務管理就是要保證企業資金在其運營的每個環節合理占用并進行預警,在財務安全期內讓資金流動起來,否則有可能會出現資金鏈斷裂。公司經營就是為了盈利,國有企業也是一樣,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企業發展充足的現金流,在企業經營和項目投資時一定要測算未來的現金流量,測算將來是否盈利,此計劃是否能實施,否則就會給企業帶來極大的財務風險。
3現金流量表應用中需要格外關注的問題
3.1關注貨幣計量以外重要信息的披露
現金流量表中的財務數據都是用貨幣計量的,這就要求國有企業財務管理必須重視非貨幣性方面的信息,有些非貨幣性財務信息比貨幣性財務信息更為重要,比如:財務報告的評論、審計報告表達、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情況等。由于貨幣價值量的不斷變化和會計報表歷史信息的不足,使得企業財務管理更需要關注表外信息—輔助信息和預測信息的披露,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降低財務風險。
3.2明確會計政策報表披露,保證指標分析口徑一致
國有企業財務管理者必須對企業的會計政策進行關注和了解,同時還必須有對會計報表反映信息的偏差性在一定范圍內可容忍,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同時要保證各項目指標口徑的一致性。
3.3關注理解表外融資及其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
由于表外融資不在資產負債表各項目里反映,但其產生的費用和收益在利潤表里反映,這就會有可能使財務報表數據不能真實的反映企業經營狀況。表外融資主要有經營租賃、代銷商品、應收票據貼現、銀票、信用函證以及銀行理財、資產證券化等。表外融資與現金流量表沒有直接關系,卻間接影響到企業的現金凈流量。表外融資會創造收入,增加現金凈流量,會對現金流量表產生影響?,F在國有企業改革采取的模式大部分為混改或參股模式,表外融資的存在,就會使得企業財務數據相對于投資者而言信息不對稱,企業投資者依據現有的財務報表信息會產生理解認知的偏差,會產生對企業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誤判,增加投資風險。所以國有企業的財務管理必須關注表外籌資對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避免財務信息的誤導并加以防范。
4結語
國有企業改革重組是現在國有企業的必然出路,是關系國際民生的大事,國有企業改革的最終目的是讓國有企業成為一名“資本家”而不是一名“資產家”,通過兼并重組的方式,讓更多的社會資本流入國有企業,為國有企業的發展騰飛插上資本的翅膀,資本運作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運作模式,如何有效地運用和控制風險就是國有企業財務管理的重中之重,而最能直觀地反映這一風險的就是國有企業的現金流量表,對它的有效分析,才能真實地反映企業的運行狀況及質量。
參考文獻
[1]李青青.試析表外融資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J].財會學習,2018(14).
關鍵詞:企業 管理 問題 局限
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的挑戰加劇,企業經營者在現代企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企業經營者是企業的核心和靈魂,是經濟發展中的一種重要的人力資本。對企業經營者基于價值鏈的績效評價體系的研究,將有利于完善企業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有利于對經營者的選拔、評價和成長,有利于實現企業的戰略發展目標。
一、價值鏈理論
價值鏈理論認為:每一個企業都是用來進行設計、生產、交貨以及對產品起著輔助作用的各種價值活動的集合。在價值鏈中,企業的價值鏈通常認為有三條,即縱向價值鏈、橫向價值鏈以及企業內部價值鏈??v向價值鏈反映了企業與供應商和銷售渠道的價值鏈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企業可以通過考察供應商或銷售渠道行為如何影響每項活動的成本,或考察其反面影響來識別這種相互依存關系;橫向價值鏈分析反映了同類產品在不同生產者之間的價值運動狀況,是企業確定主要競爭對手底數的基本工具,其意義在于找出與競爭對手在作業活動上的差異,揚長避短,選擇適合本企業的競爭策略。企業內部價值鏈分析企業產品價值的逐步積累和轉移,最后轉移給企業外部的客戶的價值增值過程。企業戰略的實現是通過營銷管理、財務管理、會計核算、法律管理等多種職能活動實現的。這些職能活動也是企業內部的價值活動,這些相互聯系的價值活動構成了企業內部價值鏈的分析。價值鏈理論最早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提出。波特認為,企業價值鏈貫穿著企業的每一項生產經營活動,價值鏈“無處不在”。
二、企業績效評價的局限性
近年來,隨著我國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對經營者績效評價的研究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然而,傳統的方法多數是將企業績效評價與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混合在一起進行評價的,這種評價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主要體現在如下方面:
1、側重于從企業績效對經營者進行績效評價
傳統的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一般采用杜邦財務分析體系、國有資本金績效評價體系等。一些單位近年來還積極探索采用了平衡計分卡、EVA經濟附加值等企業績效評價方法。但這些方法都不能全面、動態地反映經營者績效,沒有突出反映經營者在經營管理企業的過程中對企業經營、成長、發展所取得的成果和所做出的貢獻。
2、 考評缺乏可操作性
對經營者的績效評價注重于“德、能、勤、績”的考評,考評的辦法多數沒有以量化指標為基礎。由于考評標準中定性描述的內容居多,可衡量的標準太過空泛,實際操作時缺乏統一的尺度,也沒能確切地反映出經營者的努力程度,另外考評過程看似嚴謹,但評價者一般由同級或下級組成,經營者績效評價很容易流于形式。
3、評價結果與經營者薪酬脫節
績效評價是確定薪酬標準的依據,薪酬必須與績效掛鉤,這是市場規則,也是對企業經營者進行有效激勵的前提。很多企業存在經營者薪酬不與企業經營指標完全掛鉤的狀況,在薪酬激勵中沒有將企業經營者績效與企業規模、經營難度和實現的經濟指標掛鉤,使企業經營者的收入與企業的經營狀況完全脫節,缺乏相配套的薪酬體系,也缺乏與之相適應的長期激勵措施。
4、 績效評價不能反映出經營者的努力程度
一方面,傳統的績效評價方法基于利潤指標,一般沒有考慮資本成本,不能反映資本凈收益的狀況和資本運營的增值效益,使企業或各部門的經理們傾向于只注重利潤指標,容易導致其短期行為。另一方面,傳統的評價方法沒有能夠確切地反映出由于經營者的努力,企業前后各期實際運營結果的差異并可以進行比較,也沒能夠衡量出在一定時期內由于經營者的運作,企業的經營績效水平在本行業中所處的地位。
三、績效評價的特點
1、以績效評價定目標,實現企業價值最大化
基于價值鏈的經營者績效評價,可使企業經營者的績效評價建立在動態的價值鏈分析的基礎上,以彌補長期以來對企業經營者的績效評價主要采用傳統的財務績效評價方法的不足,即把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作為一種反映企業過去的、歷史經營狀況,以事后為主的靜態管理行為擴展為適應企業經營環境變化的、財務指標和非財務指標相結合、定量指標和定性指標相結合,以促進企業價值增值、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動態管理行為,并把企業經營者的績效評價工作納入戰略管理的全過程,以實現企業戰略經營目標,體現企業的長期發展能力。
2、突出經營者績效評價這一重要環節
基于價值鏈的經營者績效評價,可以通過評價企業經營者績效指標反映出企業的競爭實力,把握經營者績效指標反映的企業內部生產經營狀況。根據價值鏈的要求,建立企業整體的統一的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體系,以克服傳統績效評價大多只從企業外部利益相關者角度研究的不足,把企業整體利益、企業內部局部利益和個人利益實行全面評價和有機的結合。
四、經營者績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
隨著對價值鏈理論認同度的增加,企業經營者績效評價體系也應在原有基礎上逐步改進并完善。國家國資委、人事部和國家計委頒布的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對企業經營者進行某種程度上的績效分析,但是其存在的問題也是值得思考的。為此,應設法建立在價值鏈視角下的企業經營者綜合績效評價系統,真實地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績效,反映企業經營者的努力程度。
1、將績效評價與激勵機制相結合
績效評價的結果與經營者的個人利益密切聯系,對經營者績效考評的結果應與行業的平均水平相比,如果低于行業平均水平,則經營者僅僅得到工資報酬,企業剩余全部歸股東所有。如果超過行業平均水平,則經營者就超出行業平均水平的部分在股東和經營者之間進行分配。經營者根據智力資本的貢獻,按照“金字塔”的形式對屬于智力資本所得到的剩余部分進行分配。通過這種方式,把績效評價與經營者的激勵機制結合起來。
2、非財務評價指標
在價值鏈視角下,各利益主體均對企業經營者績效提出相應的要求,員工、供應商等企業的利益相關者不僅依靠財務指標對企業經營者進行績效評價,也從非財務指標考察企業經營者績效。非財務指標在價值鏈視角下與財務指標同等重要。以下將以三級指標體系構筑企業經營者綜合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3、財務評價指標
企業經營者績效是多層面的,評價績效的指標既可以是財務性的,也可以是非財務性的。財務評價指標一直是而且也將繼續是使用最廣泛的指標,原因是企業的長期目標幾乎總是純財務性的,經營者財務績效評價指標直接與企業的財務目標相銜接。在價值鏈視角下,為了有效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綜合績效,財務指標從六個方面來反映企業經營者的經營績效:贏利能力、償債能力、資產管理能力、成長能力、股本擴張能力和主營業務鮮明狀況。其中前四個與我國現行的企業績效評價系統評價的內容相同,后兩個是根據上市企業的特點而考慮的。
中圖分類號:F2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0-01
財務會計工作是企業經營管理的主要組成部分,在規范企業經濟秩序、改善企業經營狀況、決定企業發展決策和優化企業資源配置等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發揮財務會計的工作職能對于企業的平穩可持續發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和現實意義。
一、財務會計的工作職能
1..財務會計的反映職能。財務會計反映職能是以會計的方法,將經濟活動整理分析、歸納總結為有效數據,為企業管理者的經濟決策提供可靠的財務信息。同時,財務會計的反映職能還可以將核算與監督結合起來,提供可以反映企業經濟活動情況的核算數據,以利于企業控制經濟活動,使其按企業的發展規劃和建設目標進行。
2.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主要是指企業利用財務會計資料與財務信息反饋對企業經營活動過程進行控制和監督。財務會計的監督職能立足于企業的經濟效益,對企業經濟活動決策的合理性、經營手段的合法性和發展方向的正確性進行全面監督,此過程主要是依據財務會計對業務的預算分析和企業的規章制度來實現。
3.財務會計的參與決策職能。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是在維持企業平穩持續發展的基礎上,實現經濟利益的最大化,這其中經營決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決策的正確性需要依據翔實準確的財務數據,以利于企業決策者進行分析和判斷,而財務數據的來源主要是財務會計的核算、控制、監督和反饋等工作。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財務會計發揮了參與企業經營決策的職能。
二、財務會計工作職能發揮的作用
1.規范財務會計工作行為。企業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對財務會計工作的管理和要求,可以提高財務會計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自覺約束自身行為,在工作中嚴格的貫徹執行《會計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現狀進行如實、準確的反映,從而在促進企業健康發展的同時,提高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的整體素質。
2.真實反映企業經營成果,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財務會計的反應職能和監督職能,可以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準確的財務參考數據,幫助企業管理者對企業現狀、經營成果和發展方向進行綜合全面的考慮和衡量,從而以高屋建瓴的方式做出最有利的經營決策。同時,企業管理者也可以根據財務會計人員提供的信息和數據,及時的發現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從而加強企業內部管理,調整企業經營方向和發展策略,使企業獲取最大的經濟效益。
3.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企業社會效益。企業的發展不僅需要正確的發展決策和先進的管理模式,而且需要優化資源配置,降低企業發展的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財務會計工作在發揮其參與經營決策的職能的時候,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發現企業在資源配置中的不足,及時調整資源配置,以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同時,財務會計的職能可以幫助企業管理者認識到人力資源的重要性,并將其納入企業的經營管理中,以樹立企業的品牌形象和服務意識,使企業更好地融入社會發展中,從而在保證企業經營效益的前提下,提高企業的社會效益。
三、財務會計工作職能發揮中存在的問題
1.財務會計信息缺乏精確性和翔實性。財務會計信息是企業會計行為工作的關鍵所在,反映了企業內部各種利益彼此之間的關系,是企業價值運動與屬性的客觀表達。在電子商務模式和網絡技術普遍發展和應用的現代社會,企業財務會計信息缺乏精確性和翔實性的風險大大提高,而會計信息的失真給企業的經營和發展帶來了隱患,也使企業的內部控制難度進一步加大。
2.財務會計的核算體系有待完善。財務會計的核算工作可以以準確、完整的數據,反映企業的經營狀況和經營成果,既可以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預算,參與企業經營決策,又可以對企業經營活動進行控制,改善企業經營狀況。而財務會計核算工作的每一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的,如果在其中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其他環節就會隨之受到影響。而很多企業的財務會計核算工作只注重經營活動的事后核算,忽視了財務會計工作的預算,給企業的發展帶來了不利影響。
3.財務會計的工作缺乏有效監督。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涉及到保管、審計、記賬和經辦等不同方面,而相關人員的責任和權限不明確是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從而造成企業管理失控。同時,財務會計人員在實際工作中,對于企業存在的違法違規行為,會存在知情不報或共同參與的情況,使得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失去了意義。此外,企業的審計工作還存在著舞弊現象,也使得企業的財務會計工作失去了真實性和可靠性,給社會利益造成嚴重影響。
四、財務會計工作職能發揮的具體策略
1.精確財務會計信息與核算,發揮財務會計的反應職能。首先,企業要提高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安全系數。財務會計信息系統的網絡化和自動化,使得財務信息工作的安全性面臨著嚴峻的挑戰,如數據的結算、傳輸,信息軟件的安全控制等。因此,企業要加強對財務會計信息控制與監督,使其貫穿于企業的經營過程。例如從企業交易的輸入,到企業的決策、管理和核算過程,再到最后財務信息輸出,都需要有財務會計的監督。
其次,企業要保證財務會計信息公開透明。在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反映職能中,公開透明是其反映質量的重要衡量標準。企業財務會計工作的公開透明不僅要體現在反映方式符合法律法規和反映時間及時快速,而且要體現在反映內容要全面詳實、準確可靠。這樣既提高了財務會計工作反映的質量,也利于企業管理者準確理解反映的相關內容。
最后,合理劃分財務會計的工作職能。企業財務會計部門員工之間要各司其職,承擔不同的工作職能,做到責任明確、不重不漏。同時財務部門和其他部門也要明確彼此職能,避免出現功能重疊或者無人負責的現象,浪費了企業的人力物力資源,并影響財務會計有序運轉,進而影響企業的經營和發展。
此外,企業還要注重提高財務會計工作人員的專業素養。企業可以給財務會計人員提供發展和深造的機會與平臺,使財務會計人員做到與時俱進,掌握先進的電算化技術,確保財務信息的準確性和翔實性,以利于企業管理者正確決策。
2.健全和完善企業財務會計的核算體系。首先,企業要注重經營活動的事前預算,做好經營決策的預判工作。財務會計人員通過搜集資料、核算成本和收益、整理數據和信息反饋等工作,對于企業的經營活動的風險做出初步的判斷和評估,使企業的管理者了解企業的經營狀況,對準備開始的經營活動可能出現的狀況作出分析和預測,進而做出最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決策。事前預算可以對企業經營成本進行良好的控制,準確的反映企業的自身情況和經營活動能力,體現財務會計人員的反映職能。
其次,加強企業經營活動的事中核算。在企業經營活動的過程中,財務會計人員要做好事中核算工作,隨時監督和控制經營活動的發展狀況,確保企業經營活動按照預算情況和計劃進行,并及時根據實際的經營情況做出相應的調整,使得企業的經營活動得到有效地控制,利于企業節約資源和成本。
最后,財務會計人員要注重經營活動的事后核算。財務會計人員要真實準確的記錄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中各項數據,并將資料整理總結,以利于企業決策者對經營活動的情況進行分析,總結其中的得失成敗和經驗教訓。同時,經營活動的事后核算還有利于企業員工對經營活動的監督、參與和評判,從而集思廣益,對企業的經營發展提出有效合理的的建議。
3.企業要做好財務會計工作監督工作。企業要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明確財務會計人員的職責和權限,防止財務人員出現互相推卸責任和越權行為。同時,企業要采用職務分離措施,加強企業內部管理控制,防止財務人員出現舞弊情況,并使審批、保管、審計和經辦等各部門相互制約,加強彼此之間的監督,防止出現違法亂紀行為。企業還要加強內外部審計工作,對于外部審計出現的薄弱環節,由內部審計進行必要的調查核實,確保審計工作的貫徹實施。同時,內外部審計要相互溝通、彼此合作,做到信息和資源的共享,以提高審計的作用和效果。
總之,財務會計工作通過發揮其反映職能、監督職能和參與經營決策職能,不但為企業管理者提供準確可靠的會計信息,利于企業管理者的經營決策,而且可以監督和控制企業經營活動的發展,有效節約企業的經營成本和資源,進而為企業的平穩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參考文獻:
關鍵詞 企業績效評價指標 問題 對策
一、績效評價概況及功能
績效評價指收集、分析、考核和評價企業經營和結果有關的信息情況的過程。績效評價主要具有二個方面的基本功能:一是考核評價功能;二是引導促進功能。考核評價功能表現為績效評價關注企業的真實績效,為有效實現企業激勵計劃和出資人行使對經營者的選擇權提供可靠依據。通過考核評價,可以加強對企業經營者的監督和約束,有利于推動企業財富最大化的實現。引導和促進功能表現為通過預先設定的一系列財務和非財務指標,從不同側面對企業績效開展評價,充分調動企業經營者和職工創造良好企業績效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的可持續發展。
企業的和諧發展是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元素,而企業績效評價活動是企業管理活動的一項重要內容。當前,我國現行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雖然進行了不斷的完善,但在指標設計中還存在一定局限性和滯后性,對政府在國有企業治理中的職能范圍、責任分擔與權利分配認識不足,對企業機會成本、可持續發展能力和科技創新考核力度不夠。
二、我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指標設置不全面,過分注重企業的經濟效益,忽視了企業內部員工的發展和企業長期持續成長等要素,缺乏對企業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評價。許多企業為了獲得長期穩定的發展,將市場份額、產品和服務質量、技術創新、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內容納入企業的戰略管理體系,而以上各種因素中有許多因素是不易量化且與企業的交易無關,同時市場瞬息萬變以及經營活動的復雜性,使得企業績效評價中不可計量的、不確定的因素越來越多,經營行為和企業價值之間的關系也越來越復雜,單純的財務指標評價難以涵蓋企業經營的各個方面,不能滿足對企業做出綜合、全面評價的需要,影響了和諧企業的構建。
2.大多數財務指標都偏重于企業過去經營成果的財務衡量,主要運用企業的歷史數據進行靜態分析。它是一種短期業績的計量,不能準確反映企業動態經濟狀況,也未能充分關注企業或有事項及期后事項對企業財務狀況的影響程度。在此評價基礎上,企業會放棄追求長期戰略目標,追逐當前盈利目標,從而助長企業經營者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投機行為。而我國目前由于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產業政策不斷調整,企業發展中的不確定性因素增大,靜態分析難以正確反映企業的動態經營狀況。同時,評價指標幾乎都是以上年實際或歷史情況作為基數進行縱向對比分析,忽視了橫向比較。企業的經營狀況越差、底子越薄,其基數就越低,只要企業稍微做出努力,評價結果就可以在原有基礎上大大改善。而原本經營狀況較好的企業,由于其評價基數較高,取得較好的評價結果,必須付出加倍的努力。
3.過于側重財務指標而輕視非財務指標。一方面現有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中,財務指標有20個,非財務指標僅有8個,兩者比率失調。同時,財務指標更加重視過去經營的結果,而無法通過指標分析來反映指標形成的原因,更無法反映未來發展趨勢,而非財務指標能夠彌補這方面不足,但績效評價在設計指標體系時欠考慮這方面因素。另一方面,指標無法全面反映國家的產業導向,近幾連來,國家大力倡導企業節能減排,發展環保型能源和產品,把科技創新作為企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重點扶持新能源、新科技、新產品的研發。而現行國有企業績效評價體系主要以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目標,注重對經濟效益的評價,而對企業的社會責任和環境責任考核不夠,更無法和國家的產業導向緊密結合。
三、關于完善我國企業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思考
1.財務報表分析要從“以創造利潤為核心”轉變到“以創造價值為核心”。經濟附加值(EVA)是企業收入補償了企業所有成本,包括投資者權益成本后的收益。EVA觀念將促使企業經營模式從利潤主導模式轉向價值主導模式,通過對EVA的動態管理,引導企業走上持續創造價值的軌道。EVA觀念引導企業經理人對企業所有的資產都要考慮資本成本,從而促使企業經理人直接關注與庫存、應收賬款以及機器設備有關的成本,更為謹慎地使用資產,快速處理不良資產,減少消耗性資產的占用量,減少不必要的規模擴張。
2.拓寬指標覆蓋面,加大非財務指標信息反映量。一是在指標評價中注重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增加綜合社會貢獻分值,加大企業社會責任和環境績效考核力度,引導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時兼顧社會、資源和環境的協調發展。二是增加科技創新能力指標,將企業在技改和研發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效作為企業發展能力績效評價的重點,積極引導企業增強科技創新能力,使國家的產業導向政策真在落到實處。三是加大其他非財務指標信息反映量,如:企業戰略、人力資源、售后服務等,更好地反映企業的業績動因和未來發展趨勢。
3.注重財務與非財務相融合的、價值創造動因及其可持續性評價的一種方法――平衡記分卡。對無形資產的確認、計量是財務指標評價的缺陷,平衡記分卡提供了一個透視無形資產創造價值的窗口,它有助于塑造企業核心能力,推動企業可持續發展。平衡記分卡以財務報表為基礎,但又超越了財務報表,由此決定了企業戰略績效評價的基本框架:財務評價、顧客評價、內部業務流程評價、學習與成長評價。
4.選擇合適的績效評價標準??梢試L試用預計值作為標準值,這樣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決現行標準滯后的時效性問題,當然以預計值作為標準值需要有較為科學完備的預測方法,要有長期大量真實準確的原始數據資料作基礎,同時也要考慮到同時期內經濟環境、相關政策等客觀因素的影響。
二、工商管理部門推行了企業分類監管制度,起到了獎勵守信、懲罰失信的作用
所謂企業分類監管制度,指的是各級工商管理部門以其所掌握的經濟戶口為依托,對企業的信用狀況進行分級評價,根據評價的結果給予不同的管理方式,對失信企業進行處罰以及對守信企業進行獎勵的一種企業信用管理方式。實施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的目的在于“通過建立上下互動、橫向互通的監管機制,推進工商管理各項職能的整合,實現對企業的準入行為、經營行為和退出市場行為的全過程監管,以提高執法效能。我國的企業信用分類監管制度始于90年代末期,在實踐中的運作已經比較成熟,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建立起了一批有關企業信用分類監管的法規、規章及條例等,如工商總局頒布的《工商管理總局關于對企業實行信用分類監管的建議》等;其次,由國家工商總局牽頭,對地方各級工商管理部門的企業分類監管工作實行了聯網應用,并頒布了《企業信用分類監管聯網應用技術思路與實施方案》;再次,建立了一個較為合理的企業信用分類標準,將企業分為A、B、C、D四類,規定A類企業為有著良好的信用記錄的、需要加以正面激勵的企業;B類企業為有一些不良記錄的企業;C類企業為信用不良記錄較多的需要加以重點監控的企業;D類企業為需要由工商部門強制其退出市場、撤銷其工商登記的企業。
三、工商管理部門開展了企業年檢實踐,成為工商行政部門把握企業信用信息的重要途徑
企業年檢是以工商部門為主體對企業進行的一年一度的企業經營狀況及企業信用狀況檢查,其目的在于了解企業經營狀況、發現企業中的問題、利用企業所提供的數據對企業的經營提出具體的經營管理建議等。企業年檢是工商管理部門更新企業經濟戶口信息、監督企業經營行為、監督企業信用記錄的重要手段,它與經濟戶口管理制度、企業分類監管制度一起,構成我國企業信用管理體系的三大主要組成部分。為完善企業年檢制度,我國的工商管理部門做了許多努力:一是完善企業年檢的制度和程序。繼1990年《企業年度檢驗辦法》實施之后,國家工商管理總局又組織人員對這一辦法進行了修改,并于2006年起正式頒布實施修改后的年檢辦法。新辦法相對于舊辦法而言主要是在年檢程序、年檢對象上做了更具體詳細的規定,充分體現了市場監管的時代性,既能夠保證政府更有效、更全面地把握企業經營信息、同時也能方便了企業和工商管理部門的工作;二是企業年檢技術手段的創新。一些地方為方便企業年檢,實施了滾動式年檢年度,即根據企業注冊時間的不同,在一年中的不同時候對企業實施年檢,這就避免了由于年檢扎堆而監管不到位、不細致的現象;一些地方實施了網上年檢制度,企業可以通過紅盾信息網下載年檢表格,申請年檢,減少了企業年檢的程序,方便了企業年檢。這些措施加強了企業年檢的積極性,也保證了年檢所獲取的企業經營信息的準確性。
關鍵詞 房地產企業 稅務策劃 增值稅
從當前的房地產企業經營狀況來看,稅務負擔已經成為了企業的主要支出之一,與企業的切身利益聯系的最為緊密。對于房地產企業而言,如何優化稅務結構,合理控制稅務成本,已經成為了企業經營的首要問題。從國內的大環境來看,國家對于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趨于嚴厲,房地產企業的暴利時代也將終結,在這種狀態之下,房地產企業要想在競爭中處于優勢地位,就要做好稅務策劃工作,要通過稅務策劃將企業的稅務負擔降到最低,有效的增加利潤空間,減少企業的稅務支出,促進房地產企業的健康發展。
一、目前房地產企業經營狀況和稅務負擔情況
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狀況主要是營銷自己的產品—商品房,這與其他的營銷企業的目的一致,但是又有著許多不同,房地產企業的經營狀況呈現著以下特點:
1.商品房的建設過程是一個復雜的計劃性較強的過程
房地產企業的經營主要是建設并銷售商品房,而整個建設及銷售過程包括征地、拆遷、設計、建設、銷售等諸多環節,所有這些過程都需要周密的計劃。
2.房地產企業的開發周期長,投資額度大
由于房地產企業的整個商品房開發過程環節多,每個環節需要充足的準備時間和開展時間,所以房地產企業的整體開發周期較長。另外,房地產企業的開發過程需要支付大量的征地費、拆遷補償、設計費及材料費,所以投資額度大。
3.房地產經營的商品房的經營風險較其他產品要大一些
房地產經營的商品房與其他產品不同,其他產品的生產周期短,資金回籠快。而商品房建設周期長,屬于大宗消費項目,建設之后又面臨著一個較長的銷售期,所以,房地產企業的經營風險較其他產品要大。
當前房地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按照國家的要求,需要上交一定比例的各種稅務項目。從總體稅務負擔來講,房地產企業的稅務負擔偏高,征收比例為:營業稅交納比例為銷售收入的5%,企業所得稅為所得額的25%,土地增值稅增收比例為30%—60%之間。所以,房地產企業要想降低稅務負擔,就要做好稅務策劃工作。
二、我國房地產企業需要交納的稅種分析
房地產企業需要交納的稅種可以按照商品房的開發過程來劃分,主要分為以下幾種:
1.房地產開發準備階段涉及的稅種
房地產企業在準備階段主要需要交納兩種稅務項目,一是耕地使用稅,這主要是發生在占用耕地的情況下。另一種是契稅,契稅的交納比例是購買土地款的3%—5%。
2.房地產建設階段涉及的稅種
房地產建設階段涉及的稅種主要有建筑營業稅、合同印花稅以及城鎮土地使用稅。這幾種稅務的交納比例為建筑營業稅按照營業額度的3%交納,合同印花稅按照合同金額的萬分之三交納,城鎮土地使用稅根據地方標準確定。
3.房地產銷售階段涉及的稅種
房地產在銷售階段涉及的稅種較多,主要分為:營業稅、土地增值稅、印花稅、企業所得稅、房產稅。
(1)營業稅是針對房地產項目銷售行為征收的,征收比例是營業額的5%,是房地產企業在銷售過程中交納的主要稅種。(2)土地增值稅的彈性較大,主要是針對土地的實際增值狀況加收的,按照土地的增值幅度,增值稅率從30%—60%之間。(3)印花稅的征收主要依據國家的產權轉移規定來征收的,稅率為0.05%,這是按照交易數量計算的。(4)企業所得稅主要是指房地產企業在經營過程中,按照出賣土地或者商品房而得到的收益的一定比例征收的稅務。目前企業所得稅的執行標準是25%。(5)房產稅的概念主要是指對商品房在賣出之前由于出租和出借而產生收入征收的稅種。
三、房地產企業稅收策劃的具體辦法和措施
房地產企業的稅收策劃是一種降低企業稅務負擔的有效手段,因此,為了降低企業稅務負擔,目前多數的房地產企業都盡最大的努力,下大力氣開展稅收策劃工作,其具體辦法和措施為:
1.房地產企業的土地增值稅的稅收策劃
在房地產企業的土地增值稅的稅收策劃中,具體措施為三個:(1)根據企業實際的借款規模,計算產生的利息水平,然后選擇適合企業的利息扣除的辦法,便于企業減少稅務支出。(2)研究國家的相關政策,特別是國家關于土地增值稅的起征點的優惠政策,研究透了之后,按照相關優惠政策執行,減低企業稅務負擔。(3)合理利用分拆、轉讓等經營行為,降低由于整體經營而帶來的高額的增值稅負擔。
2.房地產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策劃
做好房地產企業的企業所得稅的稅收策劃,主要應該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要做好延遲納稅的策劃工作,因為按照國家的政策,企業所得稅可以延后一段時間交納。二是要研究稅務法律的規定,做好稅前的企業經營所得的扣除。
3.房地產企業的營業稅的稅收策劃
房地產企業的營業稅的稅收策劃,同樣需要做好兩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營業業務的拆分工作,有效剝離價格以外的費用。二是將商品房的其他合同與營業合同分離,避免捆綁銷售帶來的高稅務負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