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4 16:42:5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心理健康狀況自述,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大學新生心理健康調查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全面了解新生心理健康狀況對于有針對性地開展新生入學教育,幫助新生適應大學生活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心理素質教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因為這一問題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健康成才以及高校穩定的突出因素。有關大學新生心理健康問題的報道頻見于媒體。為了對新生的心理健康情況有準確的了解和評價,為更有效地開展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提供科學的心理依據,以便更有針對性地提供心理健康服務,及時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2009年10月,在我校2009級部分新生中進行了心理健康測查,并對測查結果進行了統計分析。大學一年級處于人生的轉折期,入學之初,大學新生面臨一個全新的環境和新的教學方式,必然會有種種心理上的不適應。所以探討和研究大學新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僅對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有重要意義,還可以實事求是地了解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為學生工作提供指導性意見,讓學生盡快適應大學生活,消除各種不良心理傾向,從而提高學生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對象與方法
1.對象
河北省某獨立學院2009級本科大一新生。
2.測量工具
癥狀自評量表(the self-report symptom inventory,簡稱SCL-90)。SCL-90是常用的心理健康測量量表之一,主要反映10個方面的心理癥狀,包括軀體化、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精神病性以及其他。
3.方法
問卷調查法和電話調查法。
4.結果
共發放問卷4300份,收回有效問卷4214份。由于數據統計要求90道題的數據完整,因此有效問卷的篩選以90道題全部作答為標準。
癥狀自評量表中10個因子的平均數和標準差見表1。按任何一個因子≥3,篩查結果為235人,占總人數的5.7%。各項因子篩檢人數及所占百分比依照檢出人數從多到少排列。
通過電話調查法對大一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做了進一步的了解。除去空號、停機、拒接等,共有136名學生接受了電話調查。其中110人自述適應狀況良好,占80.9%,22人或主動或因適應不良希望與心理老師進行面談,占16.2%,4人自述適應狀況不好,但是拒絕與心理老師面談,占2.9%。
二、新生心理問題的成因
1.生活環境的變化
生活環境的變化會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有些學生對陌生環境存在較高的恐懼心理,情緒受到一定的影響。造成這些學生適應較慢的因素包括,之前沒有離開家的經歷,沒有住過宿舍,南北氣候、飲食差異,個性膽怯,心理承受力比較差等。
2.理想與現實的差距
獨立學院屬于三本院校,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上三本院校并非是理想的。部分新生入學后因上三本的失落情緒依然沒有恢復,個別學生有退學的想法。加上當前就業壓力比較大,新生一入學就擔心四年后的就業問題。升入大學的喜悅不再明顯,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造成比較大的困惑和憂慮。
3.缺乏時間管理能力
大學的時間相對比較寬松,部分學生反映不知道怎樣安排時間,覺得生活很無聊,心情失落。由于高中的時間都是被安排好的,部分學生缺乏自主的時間管理能力。因此當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發生改變時,他們一時無法適應。這一點,在獨立學院更明顯。
三、解決新生心理問題的對策
1.開展新生心理普測,做好后續調查工作
新生心理普測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之一,開展新生心理普測能較快地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初步建立新生的心理檔案。心理普測的后續工作很重要,對于存在嚴重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逐一面談和間接了解,并進行追蹤。
2.做好入學心理教育工作
新生心理教育是入學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通過參觀校園、專家講座、新老生座談、師生座談、班團活動、新生入學晚會、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等多樣的形式進行心理教育,幫助那些適應較慢的學生盡快適應,指導新生制定大學學習計劃,合理安排時間,通過對學校和大學生活的了解,對自己的未來樹立信心。
3.宣傳心理健康知識
入學初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對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有重要的作用。通過開展新生心理講座、開設心理選修課、印刷心理健康手冊、宣傳欄、校報、校園網絡、展板等途徑進行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不僅幫助學生實現自我認識和自我管理,而且為日后遇到心理問題求助心理咨詢做好了鋪墊。由于及時的宣傳工作,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接受了心理咨詢,對心理問題的預防起到重要的作用。
4.建立心理危機干預體系
建立三級心理危機干預體系,提高學校整體的心理危機意識和處理危機問題的能力。首先對于新生的心理教育不能單靠心理咨詢中心的力量,從院級領導到輔導員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其次心理委員的培訓對于及時了解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起到重要作用。通過開展朋輩心理委員培訓班、心理班團活動,為心理委員提供了心理知識平臺,提高了預防心理危機以及組織心理危機干預活動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顧玉林.獨立學院學生心理問題的成因及其預警機制研究[J].高等教育與學術研究,2008,(9):79-80.
[2] 楊明.3317名大學新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分析[J].河南職工醫學院學報,2007,19(6): 577-588.
[3] 馬建青,王東莉.大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檔工作的理性思考[J].應用心理學,2009,15(1):78-83.
[4] 肖力瑋.獨立學院新生常見心理問題調查分析[J].長春大學學報,2009,19(10):94-95.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Methods Investigation with Symptom Checklist 90 (SCL-90) was made to 4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and 40 normal controls, and t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Results Except the factor scores of obsession and compulsion, other factor scores and total score in SCL-90 of the 40 hospitalized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controls, especially the factor score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the difference was of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s The mental health level of the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alcohol dependence is much lower than that of the control.
KEYWORDS alcohol dependence mental health
過度飲酒和酒相關問題是一個世界各國都極為關注的社會公共衛生問題。國內幾項全國性和區域性飲酒的流行病調查顯示,自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酒精消費急劇增加,過度飲酒所致的各種問題與日俱增[1,3]。而過度飲酒導致的酒依賴,造成了極為嚴重的社會心理損害。本研究旨在了解住院酒依賴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1.1.1 住院酒依賴患者組(調查組)
調查對象為本院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Ⅲ)有關酒精依賴綜合征的診斷標準。年齡:33~72歲(平均年齡40.2±15.6歲),均為男性,平均受教育的年限8.6±4.0年,其中文盲8人,小學12人,初中14人,高中5人,大學1人;職業:農民28人,工人8人,干部4人。
1.1.2 正常對照組
調查對象為與調查組年齡、職業、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患者陪人和本院職工40人,均無連續性和周期性飲酒史,無精神和軀體疾病的健康男性受試者。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 研究方法
1.2.1 采用癥狀自評量表(SCL90)[4] 對兩組受試者進行評定。
1.2.2 由兩名主管護師對住院酒依賴組和對照組分別評定。調查者應用同一的指導語,由受試者獨立填寫,對于少數文化程度低的受試者,由調查者逐項讀給受試者,根據其自述的答案填寫。
2 統計方法
所用數據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統計方法采用t檢驗。
3 結 果
SCL90評定結果兩組比較,見表1。表1 SCL90總分及因子分組間比較(略)
調查組總分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其中抑郁、焦慮兩因子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軀體化、人際關系、敵對、偏執、精神病性因子分高于對照組,有顯著性差異(P<0.05)。
4 討 論
與酒有關的問題,特別是酒的超量消費是世界上重大的公共衛生問題[5]。酒精依賴是由于飲酒所致的對酒渴求的一種心理狀態, 可連續或周期性出現,以體驗飲酒的心理效應,有時也為了避免不飲酒所致的不適感,這種渴望很強烈[6]。酒精依賴往往有以下特點:(1)飲酒的強迫感,一經開始飲酒則不能停止;(2)固定的飲酒模式,正常飲酒者的飲酒可同時因地而異,而酒精依賴者必須定時飲酒,以解除或避免戒斷癥狀的出現;(3)飲酒成為一切活動的中心,如飲酒影響事業家庭、社會娛樂等;(4)耐受力增加,對正常者有影響的血酒精濃度,酒依賴者可不受影響,故還繼續飲酒;(5)戒斷癥狀反復出現,最常見的癥狀由震顫、情緒激動、惡心、嘔吐、出汗等,嚴重者有抽搐發作或震顫譫妄;(6)以飲酒解除癥狀;(7)戒斷后重飲。
以上特點的酒依賴往往對本人、家庭、社會帶來各種損害和不良后果,包括社會、心理和軀體體驗的損害。酒依賴導致人格改變,自我中心傾向增強,義務感、責任感、道德感降低,對工作、家庭缺少關心照料,很少顧及親屬和家庭,工作疏懶不負責任,玩忽職守,并伴有焦慮或抑郁等心理問題。本研究結果表明酒依賴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有著較多的心理問題,其焦慮、抑郁情緒最為突出。其次軀體化、敵對、偏執、精神病性等較為明顯,進一步分析發現酒精依賴患者反映出了與臨床抑郁、焦慮癥狀群廣泛聯系的心境障礙,以及與他人比較時突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主觀的軀體不適感,周圍關系的敵對、猜疑,甚至更有動聽、思維播放、被洞悉等的精神障礙。對于酒精依賴患者伴發的心理健康問題與酒作用的關系仍是爭論的焦點,有學者認為酒精的過渡使用導致心理健康損害[7],也有學者認為酒依賴患者本身具有心理健康問題導致酒精的過渡使用[8],故而對于酒依賴和心理健康誰因誰果,還是互為因果仍需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沈漁屯阝.近年來國內有關酒依賴和慢性酒中毒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1(6):251.
[2]酒依賴與有關問題調查研究協作組.中國9個城市4種職業人群酒精依賴協作研究方法學和患病率[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95,9(3):243.
[3]劉兆璽,張敬懸,翁 正.山東省酒依賴流行病學10年對比研究[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9,8(4):293.
[4]陳昌惠.癥狀自評量表(SCL90).見:張明園編著.精神評定量表手冊[M].第2版.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17~27.
[5]Walsh B.Public health implications of aicohol production and trade Geneva[M]:WHO.1985.
我的孩子今年17歲,是個高二學生,他性格較為內向,不太善于和他人交往。近兩年我們發現他有個問題,就是情緒容易激動和好發脾氣。去年六七月份開始出現癥狀,三四個月后逐漸好轉。今年大概從半個月前,他的情緒又開始發生異常,夜間睡眠差,“世界杯”來了,就整夜地看球賽。白天則精神不振,煩躁不安。學習受到很大影響,最近一次考試,他的成績從班上前十名落在了后面。為此,我們講了他幾句,他就大發脾氣,把自己的隨身聽給摔了,甚至還要動手打父母。孩子馬上就要進入高三了,這種狀態真讓我們擔心,我們不知怎么辦才好。心理醫生點評:
從孟女士的自述內容來看。她的孩子的確存在較為明顯的心理問題,這種心理問題主要表現為情緒上的困擾。情緒困擾是心理障礙的一種表現,常見于各種心理疾病。人的情緒問題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那就是與季節變化有關,在夏季情緒波動較大,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心理中暑”。據研究表明,在炎熱的夏季,約有10%的人會出現情緒、心境和行為的異常,或表現為情緒煩躁、愛發脾氣、易激怒;或表現為記憶力下降、容易忘事、注意力不集中,思考困難;或表現為情緒低落、缺乏熱情、精神不振等。
導致這種“心理中暑”的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炎熱的夏季,睡眠和飲食量減少,加上出汗增多,體內能量代謝消耗增加,水電解質代謝異常,內分泌發生改變,使得大腦神經活動功能出現障礙,從而產生情緒、心境、行為方面的異常;二是自身內在的原因,即身體健康狀況和心理素質狀態較差,對抗外界環境變化和刺激的能力下降,當處在夏季的炎熱的應激環境下就可能出現情緒和行為的變化。孟女士的孩子性格較為內向,不善于人際交往,處理內心矛盾沖突時存在困難,這是他內在素質方面的問題,炎熱的夏天可能會激發他的不良情緒和行為反應他所表現出的睡眠障礙、不能安心學習、看電視、發脾氣和吵鬧都反應了他內心的焦慮和壓抑的情緒。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9-4156(2012)05-076-03
一、心理幸福感
心理幸福感(Psychology well-being,簡稱PWB)作為現代幸福感研究中的兩種基本取向之一,是建立在亞里士多德提出的幸福論或自我實現論基礎之上的,它主張幸福是人的自我實現。在對心理幸福感結構的探討中,心理學家從不同的理論出發,建構了各自認為最能代表幸福感的結構。根據較有影響力的Ryff和Singer的觀點,心理幸福感是“努力表現完美的真實的潛力”。Ryff進一步通過實證研究證實了心理幸福感的六個維度,從理論和操作兩個方面對心理幸福感進行了界定。這六個維度包括自我接受、個人成長、生活目標、良好關系、環境控制和獨立自主。
二、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幸福感的影響因素
1.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幸福感的外部因素
(1)職業性質。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最新調查報告指出,工作是衡量幸福指數的重要指標。教師職業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教師具備多維度的心理取向、較強的心理素質和環境適應能力,同時,還需要不斷完善自我形象和知識結構。以上種種職業性質對剛剛走上工作崗位的高校青年教師來說難度很大,做優秀教師就難上加難,無形之中增加了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勢必會降低他們的心理幸福感。除教學外,高校青年教師還要承擔科研和學生管理等任務,工作相當繁重。由于年紀較輕、缺乏一定的工作經驗,高校青年教師在職業素養和職業規劃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困惑,這些因素促使他們在幸福感的體驗上往往會低于其他年齡段的教師。
(2)收入狀況。“幸福的人需要外在的富足?!彪m然個人財富的增加不一定導致幸福感的增加,但是,很多研究發現,收入與幸福感呈現正相關。原因在于,較高的收入一般會帶來更多的物質享受、更高的權力地位以及更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因而幸福感較高。Bradbum(1969)的研究表明,高收入者往往有較多的積極情感體驗,而低收入者則容易產生較多的消極情感。據報載,一項來自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的調查表明,在3390名受訪的高校教師中有1175人最關心的問題是“自己的待遇”,占34.66%。王海翔等人的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主要來自于社會、工作和生活,其中生活壓力則主要是由于收入低所致。高校青年教師在收入上與心理預期有一定差距,造成很大的心理落差。工資收入偏低,住房緊張,生活待遇不高,這些情況必然會導致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幸福感的降低。
(3)社會支持。社會支持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社會互動關系,是個體經歷的各種社會關系對個體的主觀或客觀的影響。社會支持作為個體對其人際關系密切程度及質量的一種認知評價,是人們適應各種人際環境的重要影響因素,其基礎是健康的人際關系或社會交往。心理學的研究證實,在壓力情境之下,和那些受到來自伴侶、朋友或家庭成員較少心理或物質支持的人相比,受到較高支持的人,其身心狀況更為健康。顯而易見,社會支持對維持良好的情緒具有重要作用,它既可以增加積極情感,也可以適度地抑制消極情感的產生,從而提高心理幸福感。尊師重教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教師歷來備受敬仰,享有很高的社會地位。然而,時代的發展使人們越來越看重物質利益,精神追求被看得越來越不重要。教師這一職業不再備受尊重,整個社會給予教師的壓力遠遠大于支持,教師的幸福感也因此大大降低。
2.影響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幸福感的內部因素
(1)人格特征。許多研究表明,對于幸福感的預測,人格因素即使不是最好的預測指標,至少也是最可靠的預測指標之一。另外,人格特征也可以通過影響與幸福感相關的其他因素進而影響幸福感。Sehmutte等人對大五人格因素和六維度的心理幸福感進行了相關研究,結果表明,神經質、外向性和盡責性對于多維度的心理幸福感是最為有力和持久的預測因素。德尼夫的研究發現,幸福感是一種與多種人格特征有關的變量,很多人格特質明顯地與幸福感相關。大量研究證實,樂觀、自尊和外向的性格是幸福者擁有的個性特征。姬楊的調查研究發現,高校教師人格特征中的神經質與生活滿意度、積極情感和自述幸福感顯著負相關;外向性與積極情感和自述幸福感顯著正相關。
(2)自我意識。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征(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系、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自我意識可以通過調節教師的職業態度,推動教師的職業發展,從而提升教師的心理幸福感。許思安等人的研究表明,心理幸福感的程度如何與個體對自身評價中的積極傾向或消極傾向有很大的關系。個體的自我概念越積極,那么,他在自我認識方面相對就比較客觀、全面,對待周圍事物相對積極、樂觀,應對周邊環境時也會有相對優勢或有控制力,自我效能感也會比較高。這一切都將給個體帶來積極的情感體驗,并通過較高的心理幸福感指數得以體現。
(3)壓力應對方式。2005年,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與新浪網開展的“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顯示,82.2%的教師反映工作壓力大,其中37.4%的教師認為壓力非常大,47.6%的教師認為壓力比較大。我國學者研究發現,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壓力事件主要來源于工作學習(如工作學習壓力大、對現職工作不滿意等)和家庭生活問題(如與愛人父母不和、夫妻感情不好、性生活不滿意或獨身、住房緊張等)。雖然壓力無處不在,但如何應對壓力則會直接影響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幸福感。壓力應對是應急和心理調節與心理病理學癥狀的中介因素,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與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各種應對方式對心理幸福感都有較大的影響。求助、合理宣泄、解決問題等積極的應對方式對心理幸福感產生積極影響,而回避、幻想、自責等消極的應對方式則對心理幸福感產生消極影響。
三、高校青年教師心理幸福感的提升策略
1.社會要提高高校青年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待遇
一種職業的社會地位往往取決于它的經濟地位、權力地位和職業聲望,而社會地位則決定了這一職業的吸引力。就當前的形勢來看,高校教師
的政治地位和文化地位比較高,而經濟地位還沒有得到全面的改善。雖然近年來我國高校教師的經濟收入有了明顯提高,但高校青年教師的經濟壓力比較大也是不爭的事實。從社會角度來說,需要切實提高高校教師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國家在政策上應對教師這一職業給予適當的關照,切實、有效地提高教師的待遇和福利。充分利用我國的相關法律,使教師職業盡快步人法制化的軌道。通過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工作熱情和職業滿意度,使高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幸福感有所提升。
2.高校要重視青年教師的專業發展和職業生涯規劃
青年教師是高校師資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正處于職業生涯的起步階段,要應對經濟生活壓力、現代信息技術變革、終身學習體系、高等教育大眾化和國際化等方面帶來的挑戰,存在著巨大的發展需求,需要資源和機會。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講,學校應當給予青年教師充分的關注和支持,幫助他們健康地成長。教師專業發展是指教師作為專業人員,在專業思想、專業知識、專業能力等方面不斷完善的過程,即由一個專業新手發展成為專家型教師的過程。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是指通過學習、交流、培訓和實踐,高校教師的專業發展意識不斷鞏固和加深,專業水平不斷改進和提高,職業的專業性不斷提升和發展的過程。教師的專業發展是保障和提升青年教師質量的關鍵因素,對于教師自身的發展、學生的成長成才以及高校的快速發展,都具有重要意義。另外,高校要做好青年教師職業生涯規劃的指導工作。教師職業生涯的發展,決定了教師的生命質量和教育質量。關注青年教師的職業生涯發展,有利于增加青年教師的工作動力,使他們認識到自身的發展空間,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潛能,更好地創造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體會到自我實現的滿足感,從而有助于心理幸福感的提高。
3.高校要關注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防御能力
大量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有心理困擾或心理疾病的教師并非少數。心理問題的存在會影響教師的生活質量,必然也會降低教師的心理幸福感。從學校的角度來講,要積極開展面向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培訓,幫助教師建立正確的心理健康觀,掌握心理健康的調適技能,提高教師的心理維護能力。從個人角度來看,教師要學會建立有效的心理防御機制。心理防御機制是指個體面臨挫折或沖突的緊張情境時,在其內部心理活動中具有的自覺或不自覺地解脫煩惱、減輕內心不安、恢復心理平衡與穩定的一種適應性傾向。心理防御機制的積極意義在于,能夠使個體在遭受困難與挫折后減輕或免除緊張壓力,恢復心理平衡,激發個體的主觀能動性,促使個體以頑強的毅力克服困難,戰勝挫折。而心理防御機制的消極意義在于,可能使個體因壓力的緩解而自我滿足,或出現退縮甚至恐懼而導致心理疾病。所以,建立有效、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是十分必要的。高校青年教師的工作、生活壓力比較大,如果在生活中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就容易處于應激狀態。因此,增強自我調控能力,掌握積極有效的防御方式以應對各種壓力,保持心態的平衡,對于高校青年教師來講非常重要。
4.教師要增強溝通能力,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
我國已故著名心理衛生學家丁瓚先生曾指出:“人類的心理適應,最主要的就是對人際關系的適應?!毙睦韺W研究證實,具有良好人際關系的個體,其心理健康水平愈高,對挫折的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就愈強,在社會生產、生活中也就愈容易成功。由此可見,想要有效地緩解職業壓力,高校青年教師應該學會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是教師工作成功的重要保證。有效的溝通對人際關系的建立非常必要。溝通不暢往往會使學校領導和教師之間、教師和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各項任務模糊不清,造成工作中的誤解和矛盾,給學校、教師和學生帶來種種不便。尊重他人、接納他人、贊美他人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基礎;坦蕩公正、團結合作、樂于助人是良好的人際關系的關鍵。教師工作離不開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教師只有掌握溝通的技巧,與他人和諧相處,才能擁有健康的心態,才能獲得更多的幸福體驗。
5.而教師要增強自我意識,塑造良好的人格特征
一個沒有積極自我觀念,不能恰當認同他人,不能面對并接受現實的人,就失去了對真正幸福的感受力和創造力,自然不會產生幸福感。因此,高校青年教師要具備正確的自我認識、客觀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提升和不斷的自我完善。同時,青年教師要學會理解他人,認同他人,樂于交往,勤于合作。在合作的過程體驗到更多的愛、理解和支持,獲得更多的積極情感,教師自然也更容易體驗到快樂和幸福。從自我完善的另一個角度來講,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個體發展成長的重要保證,也是自我完善的最高境界。高校青年教師應該意識到人格特征對自身發展的重要性,要注重培養善良正直、真誠坦率、理智沉穩、勤奮堅韌、開拓創新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參考文獻:
[1]姬楊.高校教師主觀幸福感及與人格特征的關系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2]苗元江.影響幸福感的諸因素[J].社會,2004,(4):20-23.
[3]張陸,佐斌.自我實現的幸福——心理幸福感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7,(1):134-139.
[4]鄧堅陽,程
雯.教師主觀幸福感的影響因素及其增進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09,(4):70-72.
1.1自身因素
中職學生和普通高中生一樣,同屬一個年齡段,同處在青春成長時期,同樣是由于知識和經驗不足,因而存在看問題不全面,綜合調節能力明顯欠缺,個性心理傾向不夠穩定,情緒化情感用事。而就讀中職的學生,大多數都是在初中階段因學習成績跟不上,影響升學率而被過早地被劃成“另類”的學生,因而得不到包括心理學意義在內的應有的教育。因此與普通高中生相比較,他們的起點較低、差異較大、厭學現象較為嚴重。存在學習動機不強、興趣不濃、信心不足、畏懼心理嚴重。這是中職學生在心理上同普通高中生的一種區別。
1.2家庭因素
家長對子女的期望,僅以自己的主觀愿望去要求孩子,且期望值過高,而對孩子的興趣、愛好與實際能力幾乎不予考慮。要求過高往往會使許多學生產生自卑和壓抑的心理,嚴重的自暴自棄,甚至離家出走。
1.3社會因素
當前正是市場社會,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求職困難已成為整個社會的普遍性問題,而求職的艱難性就不言而喻了。因此,中職生自入校到畢業,危機感等心理壓力一直重壓在其心理。社會上激烈的職業競爭,致使中職學生產生很大的壓力。
1.4學校因素
當前許多中職學校仍然是以理論學習為主要的學習方向,而對學生心理教育,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關注,這就使得學生的心理很難得到健全的發展。
1.5學科因素
中職學校與普通中學相比在課程設置上有很大差別,專業課程較多,且專業性較強,教學方法和時間的支配也有異于普通中學,造成許多中職學生難以適應這一環境,所以學習、生活均感到壓力很大。
2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1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中職學生心理發展的實際需要,也是當前解決中職學生心理問題的必要手段。通過心理學教育,可提高學生的自我認知和抗挫折的調節能力,減少中職學生心理障礙及其他心理問題,可以引導每個學生都能智力正常、情緒健康、意志健全、行為協調、人際關系適應的心理健康方向發展,即使學生的心理素質得到全面完好的發展。進而為他們將來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能力,能做到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心理健康教育是驅動學生人格健全發展的動力,也是開發學生潛能的必要條件。良好的心理品質和潛能開發是相互促進,互為前提的,心理健康教育為二者的發展提供了必要條件。
2.2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增強中職學校德育的實效性
學校德育不僅是外在地向學生施以占社會主導地位的思想、政治、道德規范等認識性的教育,同時也包括對學生進行心理學意義的教育,促使學生由道德認知到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行為的道德品質的形成和道德人格的形成。在這過程中,可以說更多的是體現為德育心理學原理、知識和方法的應用;也可以說,這幾乎已經成了學校德育過程取得實效的一種工作規律。
2.3心理學教育對學生學習的幫助
心理學認為,在學生的學科性學習過程中,自始至終都貫穿著學生的認識心理和意向心理,如果教育者能使學生這二者達到辯證的統一,學生就能有著好的學習心態和好的學習狀態,使學生學習的需要、動機、目標和行動就能在教學過程中達到自覺一致。如果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再能根據學生個性的心理實際,能在適合的時間和空間,使用適當的方法,那就能使教育教學效果達到最佳的程度。這便是心理學在學生學習過程中的意義。
3中職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操作
3.1加強學校領導,強化教師隊伍建設
各中學校應根據需要成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導委員會,具體負責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強和完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制度建設,要在課題研究、教育管理、人員培訓、資金使用、工作獎懲、成果推廣、科普宣傳等方面制定相應的制度。有條件的學校應成立心理學教研室,設立專職教學與研究教師。各職業學校要建立起在校長的領導下,以思想品德課教師、班主任和團干部為主體,專兼職心理輔導教師為骨干,全體教師共同參與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體制。要使學校每一位教師樹立關心學生心理健康的意識,使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校教育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3.2建立中職學生心理學教育檔案
通過檔案的建立,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和了解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及現狀,使教師對每個中職學生的能力差異、個性特點、心理欲求、學習心理等有全面了解,為教師科學地管理和教育學生提供直接的方法,從而使中職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mental health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Huang Mei-ku
Shenzhen baoan district xixiang people’s hospital, shenzhen 51826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evaluation of Xixiang Street external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and provide reference to carry out psychological guidance work. Methods: Since August 2009 until now , randomly selected 1200 exotic female labor workers with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and health care in Xixiang Street a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randomly selected other 1200 ones without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s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symptoms self-assessment table (SCL-90) to evaluate the psychological differences in the two groups of female labor workers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and that of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of the different age groups. Results: The experimental group before and after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nd intervention except psychiatric disorders, other aspects compared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Key words] Xixiang Street; female labor workers; mental health effects
西鄉街道是深圳經濟開發區中具有得天獨厚地理位置的重要地區,倚靠三角洲地區,成為聯系大陸與香港的重要紐帶。該地區經濟發達,交通便利,因此吸引了大批外來務工人員,其人數約占總人口數的一半以上[ 1 ]。這些務工人員沒有當地戶口,處于社會底層地位,工作繁重,收入微薄,但卻是支撐深圳建設的中流砥柱,他們因此遭受著巨大的生活心理壓力。為使勞務工更好地投入到城市發展中去,解決他們的心理問題就成為重中之重。而女性則肩負著照顧家庭與外出工作的雙重重擔,所以對外來女性勞務工進行心理疏導具有重大的影響[2]。本研究著重分析了西鄉街道2400名女性勞務工心理情況,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從2009年8月起至今所有接受調查的西鄉街道外來女性勞務工總共2400例,年齡范圍為18歲~58歲,平均年齡(28.24±6.52)歲,其中18歲~37歲共1632例(68%),38歲~58歲共768例(32.0%)。初中及其以下學歷水平者共1385例(57.7%),高中及其以上學歷水平者1015例(42.3%)。未婚或單身者832例(34.7%),結婚或離異者1568例(65.3%)。將上述女性勞務工平均分為兩組,實驗組與對照組各1200例。兩組在平均年齡、年齡分布、學歷水平、婚姻狀況等方面相比,經統計學處理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外來女性勞務工未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與保健,實驗組則接受以下心理干預:每月定時舉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講座,鼓勵勞務工有任何心理問題及時對專家進行探討,確保勞務工明了心理咨詢師聯系方式,鼓勵電話詢問,有嚴重問題可與社區醫生進行面對面交流以解決勞務工心理疾患。每周由社區醫生對實驗組勞務工進行為時30min的家訪,對其進行心理輔導,具體內容有[3]:①提高勞務工自身對典型性身心疾病的認識;②教授勞務工如何正確看待心理教育與干預;③講解及時調節不良情緒的必要性與方法;④講授如何獲取和諧的人際關系的要領;⑤針對勞務工個人具體的不良生活方式進行指導。進行心理輔導時主要是讓勞務工自述心理狀況,并與其身邊親屬等交談以更加充分地了解個體情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解決。
1.2.2 評價方法 所有女性勞務工均經專業人員進行講解后,根據個人近期情況填寫一份調查問卷。填寫完畢后,由專業人員及時收回,實驗組總計分發問卷1200份,剔除53份不合格者,有效統計率為95.6%。對照組總計分發問卷1200份,剔除58份不合格者,有效統計率為95.2%。問卷內容為癥狀自評量表(SCL-90)[4],包括思想情感、情緒意識、行為習慣等方面,共有90個評分選項,包括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精神病、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九大典型癥狀。分數評判標準為:無(1分)、輕度(2分)、中度(3分)、偏重(4分)、重度(5分)。勞務工有任何不理解或質疑的地方應及時詢問工作人員,要求其必須結合真實情況進行評分。
1.3 觀察指標
兩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的SCL-90評分比較,年齡因素對實驗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SCL-90評分的影響。
1.4 統計學處理
全部數據均在SPSS17.0軟件上統計,其中計量資料用(-x±S)表示,應用t檢驗,檢驗標準以P
2 結果
2.1 兩組女性勞務工的SCL-90評分比較
實驗組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前后除精神病外,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P
2.2 年齡因素對實驗組女性勞務工干預前后的SCL-90評分的影響
實驗組中18歲~37歲組問卷作廢共30例,38歲~58歲組問卷作廢23份。由表可見,38歲~58歲組勞務工的心理干預效果明顯優于18歲~37歲組,除軀體化障礙外,兩個年齡組其他方面經比較均有明顯差異(P
3 討論
大量外來勞務工背井離鄉遷徙到經濟發達地區,背負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卻未能得到幫助疏解,往往缺乏正確的疏泄途徑而造成大量不良社會現象:打架斗毆、酗酒生事、抑郁自殺等。而醫療機構通常只關注于患者的身體疾病,忽略了患者的心理衛生[5]。隨著我國對民生關注的逐步增強,我們的觀念已由過去傳統的要求身體健康逐漸發展為要求身心健康的高標準。
西鄉街道作為深圳著名的發展基地,大量女性外來勞務工的心理健康尤其需要正確指導。主要原因有[6]:①女性天生性格柔弱而敏感,更易產生心理問題;②勞務工普遍學歷不高,年齡較小,缺乏豐富的生活閱歷,常常不能冷靜分析處理問題;③勞務工因地域不適而承受力底下,缺乏與人群的交流與溝通;④勞務工是社會弱勢群體,缺乏法律意識下的自我保護能力,未能引起社會充分的關心;⑤勞務工幾乎都未曾意識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本研究發現,實驗組在心理健康教育與干預前后除精神病外,軀體化障礙、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驚恐、偏執、敵對等方面均具有顯著差異(P
通過對西鄉街道女性勞務工心理干預的研究,我們應當充分重視勞務工心理健康。政府應致力加強提高勞務工教育水平,進行積極向上的心理教育與保健[8],定期開展健康知識講座,構建出行之有效的社區心理服務機構,切實解決外來勞務人員的心理問題,為地區的經濟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條件。
參考文獻
[1] 趙志廣,彭績,程錦泉.深圳市勞務工社區衛生服務的利益相關集團分析[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6,23(4):234-235.
[2] 劉晉洪,張泉水,夏莉.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心理健康狀態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7,15(7):644-645.
[3郭洪波,羅玉梅,溫菊芬,等.深圳市廠企勞務工心理健康狀況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9(2):220-221
[4] 胡紀澤,胡赤怡,段衛東,等.深圳市戶籍及非戶籍居民精神疾病現況調查[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 (6):543-548.
[5] 吳均林,周指明,巫云輝,等. 社區心理衛生服務需求調查[J].中華醫院管理雜志,2004,20(11):688-691.
1.心理檔案信息元素構成。學生心理檔案信息元素構成主要包括兩方面: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信息和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的信息。顯然前者屬于外在的、可見的信息,后者屬于個體的、內在的信息。(1)基本信息?;拘畔儆趯W生的背景資料,它對于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質有很大的影響,如城市學生比農村孩子往往更活潑,心理上更加陽光。基本信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一般資料(姓名、性別、年齡、院系、籍貫、民族、政治面貌、愛好及特長、聯系方式等),一般資料上學生個體的最大區別就在其出生和基本的成長環境。②身體狀況(身高、體重、監控狀況、既往病史、生理缺陷等),它關注生理狀況對心理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有生理缺陷(包括身高太高、體重太重)的學生會表現得不夠自信。③家庭狀況(家庭結構和成員、父母職業及教育程度、收入水平、生活費用、學費繳納來源、是否獨生子女等),主要了解家庭對學生心理發展的影響。它還應包括對學生家庭關系的信息,如近親中有無精神病、近親的經濟水平、社會地位等等。家庭及近親的經濟和社會地位對學生的心理有較大影響。④在校情況(學習成績、掛科與否、學習態度、學習能力、參加社團情況和擔任職務、獲獎情況、志愿選取與個人意愿是否匹配等),心理素質好、心理健康者在校一般較為積極。⑤人際關系情況,如師生、同學、家庭和宿舍關系,以及是否戀愛、與戀人的感情關系狀況。人際關系不好的同學往往心理健康和個人品行上會呈現一定問題,如孤獨、孤傲、狂躁等。⑥個人職業規劃信息,如職業定位、興趣、職業能力和個人的職業規劃,以及對當前專業前景預測和認同等。⑦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它能反映學生的心理受壓能力,如戀愛失敗、父母離異、掛科或其他重大變故。(2)反映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這種內在的信息來源于各種心理測驗和咨詢記錄及其他統計資料。心理測驗注重對人格特征、心理健康現狀、職業能力測試等的測評,心理咨詢的內容相對廣泛,如咨詢時間、內容、咨詢人基本信息、咨詢人癥狀、交談記錄、心理問題原因分析、疏導措施及效果評價、反饋及其他跟蹤信息。
2.心理檔案構建方法。確定了高校學生心理檔案的信息構成之后,就需要有一個較為完整的操作過程。結合實踐及檔案管理的一般原則,筆者認為可以采取以下步驟建立學生心理檔案:(1)準備階段,此工作可以由學校心理中心負責,也可以由學生處、教務處負責。一般情況下為前者負責組織,后兩者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此階段工作主要如下:了解學生性別、年齡及在各個院系的分布狀況;根據不同的信息內容采用不同的信息采集方法,如基本信息可以采用網絡填報或現場填寫的方式,其他資料則可以采取班級現場測評、溝通交流的方式獲??;選擇合適的心理測試量表(如教育部編制的《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測試量表》和《大學生人格問卷》),若現場填寫還需要打印量表以及答題卡;對學生進行測評前的培訓,因為測評要求真實,消除學生對測評存在的錯誤認識或對測評理解不到位而導致的信息失真。(2)信息搜集。靜態信息的搜集比較機械,以班為單位,在強調測試的保密原則和注意事項之后,在規定的時間內填寫完畢就行。搜集方法有心理測驗法、問卷法、檔案法、觀察法、訪談法、跟蹤法,采集工作可以由社團、班委會、學生會等完成。不同的調查方法是根據建立檔案的規模而定的,如只建立特殊學生的心理檔案,就可以采取訪談法、跟蹤法,如需要對全部學生建檔,就需要問卷法、心理測驗法。動態資料的收集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關鍵,其準確、全面性要求對動態信息的搜集方式靈活但不失系統性。其搜集方法有觀察法、自述法、會談法,或通過建立班級QQ群、校友錄,或采用心理測驗法、測評法等。(3)數據處理。不管靜態還是動態信息,學生的回答都在紙上或網絡上,但都需要將數據轉換成便于分析和測評工具如SPSS、EXCEL等進行分析。在這個階段主要工作是根據心理測試量表進行數據篩查,用軟件統計整理出可能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名單。(4)教育引導、干預、矯正。重點針對那些存有心理健康問題的學生,由心理學專業教師或相關人員對學生進行干預,如采取訪談的方式來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他們的心理活動予以指正,給他們更多的思想開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對問題相對嚴重的同學還需要進行多次、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5)反饋。以上信息搜集及學生心理工作是否到位應通過實踐證明,特別是針對那些有心理偏差或已經存在心理健康的同學,他們的心理矯治如有良好效果則證明方案可行。(6)將學生的所有與心理健康相關的資料建成心理健康檔案,為以后的主動干預、咨詢與心理教育工作做好資料儲備。建檔應根據檔案管理的一般原則和方法,采取合適的信息存儲方式與索引方式,如原始測評信息、調查問卷、統計分析的原始數據、統計分析結果、干預過程、干預結果與反饋信息都應作為學生心理檔案予以保存。
一、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誤區
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以下的幾點誤區:
(一)學校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錯誤認識:
1、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設心理健康課
心理健康課有其獨有的特點:影響范圍廣,針對性強,它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有效的途徑之一。隨著高等教育的大眾化,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日趨明顯,但高職院校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成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大問題。不盡如人意的是,現在的心理健康課學科化的傾向日益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科化,主要是指將心理健康課作為一門學科,按照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來上課。其課程內容為枯燥乏味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傳授,教學評估也是通過單一傳統的筆試形式來完成。一些高職院校認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讓學生掌握心理學常識,他們積極地開設心理健康課,配備專職教師和教材,但由于一些教師對心理健康教育的曲解,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化”,領著學生在課本上劃記號,課后讓學生背條條框框,學生們考試成績很高,但實際上只是增加了一門課,其他的任何作用都未發揮出來,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興趣逐漸淡化。有些高職院校重心理課程的開設、輕心理訓練活動的進行。他們熱衷于開設心理知識類的課程,將心理知識教育簡單等同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輕視心理活動的訓練??傊@種學科化的心理健康課的弊端在于:教育實效性差,高職生學習興趣下降,學業負擔加重,導致他們不能把更多的精力花在自己的專業學習上。高職院校應該明晰的一點是:心理健康課與傳統文化課程最主要的區別在于,心理健康課應以高職生的心理體驗和感悟為主,其重要的評價標準是高職生心理體驗的深淺和感悟的多少。
2、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進行心理咨詢
由于高職心理健康教育除主題心理健康知識內容外,還包括許多屬于非知識性的內容,如測驗、咨詢、班隊會活動、野外訓練等等,這些內容是無法由心理課來涵蓋的,它需要讓學生通過活動、實踐、訓練等親自體驗才能獲得,而心理健康課所能提供的活動空間、實踐機會也是極其有限的。再者,一般性、整體性及共性的心理問題可以通過心理課來解決,而特殊的、個別學生的心理問題是心理健康課無法深入地解決的。與此同時,也為響應各級教育部門加大心理健康教育力度的號召。因此,越來越多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室應運而生。各高職院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他們派教師外出考察學習,并要求教師盡快面向家長、學生開展心理咨詢。在很多高職院??磥?,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開展心理咨詢。事實上,由于專業能力、時間及精力的局限,很多心理教師根本無法承擔這一責任。這雖然使心理健康教育在就高職生個體問題解決上有了保證,但是從目前各高職院校開展的的情況來看,僅僅開設心理咨詢室是難以保證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整體效果,心理咨詢室的開設并不是高職心理健康教育的“萬能藥”。
3、心理咨詢師就是心理教師
目前高職院校中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人員主要有心理輔導教師、德育工作者、醫務工作者和其他管理人員,而且大部分是兼職人員。因為各方面人員的配合較少,所以心理健康教育效果并不如人意。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中一部分專兼職教師,因沒有參加過心理輔導的專業訓練,對心理學知識了解甚少,對心理測試技術和心理輔導的方法不熟悉,在教育過程中經常受德育思維模式的影響,違背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及其特有的規律和要求,給高職生的心理造成了負面的影響,所以心理健康教師的專業化是高職進行心理健康教育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取得心理咨詢師資格證書,更要豐富相關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水平。實踐證明,高職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其特殊性,教育的對象、教育的手段、教育的目標都應該與社會上的心理咨詢工作有所區別。對高職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是把他們看成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他們的問題大多是發展中的問題,對他們的問題應該以預防和疏導為主。因此,高職院校對心理教師的要求應該比其他學科的教師更高,合格的心理教師首先是合格的教師,他們應該更了解高職生身心發展的特點和規律,能夠跟學生平等對話,這樣才更容易被學生所接受。
(二)高職生對心理咨詢的歪曲認識
1、心理咨詢就是簡單的宣泄、傾訴、亦或是聊天如今,很多高職院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詢室。學生們來到咨詢室,只是為尋找一個很好的傾訴對象。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他們認為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淡漠,很難找到一個可以交心且相互傾訴的好朋友,又因心理咨詢具有一定的保密性,所以,高職生選擇心理咨詢更多的是尋找一個可以簡單宣泄的場所。他們不需要心理咨詢師幫助解決具體的問題,只是希望心理咨詢師是他們最好的聽眾。這固然是一種情緒宣泄的方式,也是一種最簡單、最直接的方式,但不是最好的方式。心理咨詢的目的在于幫助來訪者妥善地解決心理矛盾,更好的認識自己和社會,開發潛能,促進個性的全面發展和人格完善。所以,我們可以清楚地認識到,心理咨詢并不是簡單的聽高職生的傾訴,更不是簡單地聊聊天,而是通過咨詢來解決自身心理發展過程中的矛盾,從而更好地完善自己。
2、咨詢者就是神經病或精神病患者由于歷史的原因、許多客觀因素的限制以及一些傳統思想的影響,多數高職生對接受心理輔導還存在著偏見和誤解。很多高職生還分不清“神經”與“精神”、“精神”與“心理”以及“思想”的區別,他們將心理問題當成“心理病態”、“思想問題”等,將前往咨詢輔導的學生看成神經病或精神病。他們普遍認為,前往咨詢輔導的同學很可能有什么不正常或有精神病,要不就是有見不得人的隱私或道德品質方面有問題。正因為這些誤解和偏見,高職生對心理輔導的求助率相當低,很多同學寧愿飽受精神上的痛苦折磨,以至影響正常學習、生活、工作,也不愿或不敢前去接受輔導。據筆者調查,高職院校中有心理問題的學生約占總數的15%~25%,而各高職院校心理咨詢一年接待的學生只占學生總數的4%左右。#p#分頁標題#e#
二、高職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進對策
針對以上所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幾大誤區,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對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以改進和完善:
(一)開設針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高職院校應把心理素質教育作為職業學校整體工作的重要內容,要有計劃、有措施,使廣大教師認清心理素質教育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高職院校在對全校性的素質教育實行正確導向和嚴格監控的同時,還應該搞好心理素質教育基礎設施建設,培養基層領導骨干,組織教師系統學習,教師要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關知識,組織專業人員編寫高職院校心理素質教育教材、大綱,把發展智力、培養能力和培養人的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具體要求納入整個素質教育目標中去,逐步積累心理素質教育經驗。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以體驗性學習為主的教育,它必須突破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課程教學模式。高職心理健康課程應以個體經驗為載體,以活動為中介,通過精心設計的活動,通過角色扮演、情景體驗、經驗分享、談話溝通、行為訓練等豐富多樣的活動形式,通過師生共同的參與,引起高職生相應的心理體驗,從而施加積極影響。在活動中建立起為高職生所認同和接受的規范和價值,并以其促進他們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與此同時,要開設豐富多彩的寓教于樂的心理活動課,構建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活動課是以普及必需、適量的心理學等學科知識為手段,以全面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迅速提高為目的,以課堂教學為形式的教育活動。通過心理活動課的開設,可以將生理、心理學的基本常識直接引進課堂,幫助學生初步認識心理發展的一般規律,正確認識自己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生理、心理特點,從而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樹立正確的自我意識與社會認知。其具體方法有:情景體驗法:即給高職生提供一種情景或氛圍,讓他們從中有所感受和體驗;角色扮演法: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準備小品表演與即興表演,使學生體驗所扮演角色的情緒,并學會扮演角色的行為技巧;討論分析法:根據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小組中相互交流個人看法,集思廣益,相互學習;實踐鍛煉法:結合教學內容,組織各種實踐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和培養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自評自述法:即讓學生對自己的某種心理水平和品質進行敘述和評論。
(二)加強專業化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建設
高職院校要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培訓。我國傳統的教師教育、特別是師范教育長期以來只注重對教師知識傳授技巧的培訓,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技術、方法的培訓,致使許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忽視學生的心理需求,傳授了知識,卻傷害了心靈。學校要幫助教師完善這一課,讓廣大教師掌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所必需的知識、技術、方法,使他們在教給學生知識的同時,完善學生的情感、意志、個性等心理品質,使學科滲透真正落到實處。尤其是高職院校的心理咨詢教師,他們更應該凸顯其專業的特殊性,高職院校應適時地安排他們進行培訓,通過培訓學習,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專業素養,將所學的專業知識不斷系統化、深化并運用到學生咨詢的實際工作中,從而提高自己的咨詢技能。
自殺是當今社會人類的十大死亡原因之一,并已經躍居于20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尤其令人震驚的是,近年來青少年自殺的比例呈上升趨勢,特別是大學生的自殺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有研究資料表明,在當代大學生中存有自殺觀念的占有一定比例,其中15%的人自述“近一年中有過自殺想法”,1.9%的人嘗試過自殺。驚人的數據說明大學生的自殺問題已達到了十分嚴重的程度,已經成為我國高校學生安全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個要點問題。
一、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生理、心理及病理學基礎
大學生是高智商、高情商的青年群體,從其身心特點來看,雖然身體發育已經進入相對成熟階段,但由于他們的經歷不充分,情緒意志不穩定,心理發育尚不成熟,與成年人相比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甚至精神障礙從而導致自殺行為的發生。特別在進入大學后,置身新的生活環境、面臨新的學習任務,當理想和現實發生沖突,依賴和獨立產生矛盾或在人際關系、戀愛婚姻、職業選擇等方面遭遇障礙時,各種心身矛盾和心理欲求會使其體驗到失望、痛苦、悲傷、悔恨、激憤等負性情緒和嚴重的挫敗感。尤其現階段的在讀大學生大多都是改革開放以后出生的獨生子女,在他們的成長期,望子成龍的心態讓大多數家長更多的注重智力教育而忽視對子女人格、個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心理問題乃至心理障礙表現得更為突出。表現出憂郁、孤僻、自卑、任性、不善交際、缺乏集體合作精神等不良習性。這類大學生往往將自己隔離于他人和社會之外,對人際關系淡漠,甚至懼怕;對社會懷有一種離心力,缺乏獲得安慰、同情的環境和宣泄轉移的條件。因此,在遭到挫折和打擊時,不良情緒常常郁結于胸。還有的同學,因受到學習成績落后、失戀、生活受挫、家庭中出現重大事件等消極因素刺激后,由于心理上無力承受而產生嚴重的抑郁;或因生理有缺陷、才貌不佳、才不如人而導致自卑。處在這種心境下的大學生個體,在外界刺激的誘導下容易導致自殺。
從大學生自殺行為的病理學基礎來看,主要是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發生。隨著社會競爭的加劇,輕度的精神疾病,如;抑郁癥、孤獨癥、焦慮癥等心理障礙的發病率呈明顯上升趨勢。北京心理危機研究與干預中心的研究顯示,引發自殺的第一誘因是嚴重的抑郁癥,我國年輕人尤其是擁有大學學位的人在抑郁癥患者當中占有極高的比例。美國學者巴魯芬(Barruelough)于1974年報告了他的研究結果:100名自殺者中,發現93%患有心理疾病,其中,抑郁癥占64%,精神分裂癥占10%。
抑郁癥的早期,大多是漸進而隱伏的?;颊咦兊脨瀽灢粯罚僬Z。自覺思想遲鈍,易疲勞,易激動,好流淚。有些病人開始有軀體癥狀,可表現為食欲減退、口干、便秘,語調低沉、言語行動遲鈍緩慢,并可伴體重減輕、睡眠障礙,各種軀體不適感,如:心悸、胸悶、心慌、惡心、嘔吐等。心理方面主要表現是寡言少語,情緒低落,悲觀絕望,在抑郁心境作用下,可對生活喪失信心,對前途悲觀失望,喪失興趣及平日的愛好,懶于學習和工作,遇事總是往壞處想,整日憂心忡忡,體驗不到樂趣。同時,常伴有自我否定,夸大自己的缺點,時常自嘆,總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自責,易傷感流淚或愁容滿面。嚴重者會出現不語、不動、不食,甚至出現妄想,出現自殺意念及行為。哈佛大學精神病研究者阿瑟•克萊因曼認為,年輕人缺乏應對困難的經驗,容易患抑郁癥并由此引發更嚴重的心理危機。
精神疾病在我國疾病總負擔中的排名位居第一,已經超過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及呼吸系統疾病。令人擔憂的是,我國精神病患者已達1600萬人,接受治療的人數卻只占全部病人的20%。除了經濟原因外,很多精神病患者和家屬沒有認識到抑郁癥等精神疾病的害處,或者害怕受到世俗偏見的歧視,諱疾忌醫。
二、導致大學生自殺的社會因素分析
隨著社會競爭日趨激烈,每個人都需要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各種心理應激因素急劇增加。這些壓力如果處理不當,則易導致身心疾病或心理障礙。市場經濟中的激烈競爭,導致大學生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就業求職等領域的沖突和壓力不斷加大。巨大的壓力之下,學子們心理健康問題也明顯增多。據北京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研究課題組的報告顯示,有超過百分之十六的大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問題,并且這一數字還在繼續上升?,F階段,大學生面臨的壓力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學業上的壓力。學業上的壓力是導致大學生心理問題的重要因素。大學與高中階段在學習方法與培養目標上有很大差異,有些大學生由于不能適應新的學習環境與學習方式,不會合理的安排時間,常感到學業壓力很大,甚至心力交瘁。為此,有些同學整日憂心忡忡,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而長期過度的緊張情緒很容易使人焦慮、抑郁,如果不能及時釋放壓力,就可能導致強迫、焦慮甚至是精神分裂等心理疾病的出現。
2.情感上的困惑。有些大學生由于不能正確對待感情問題,當戀愛受挫出現感情危機時,容易產生孤獨感、無助感,甚至會產生性壓抑或者想入非非,從而導致心理障礙。有的人因此而走向極端,甚至造成悲劇。
3.經濟上的壓力。目前,中國高校在校生中約有20%是貧困生,而這其中5%~7%是特困生。調查表明,70%以上的貧困生認為自己承受著巨大的學習、生活壓力,這些壓力對他們造成了較大的心理困擾,而貧困生們并不懂得該如何去化解。特別是來自農村的同學或家庭出現一些變故的同學,常感到捉襟見肘,經濟壓力很大,在這種壓力之下,輕者容易產生自卑、孤僻的心理,有的甚至因此走上犯罪道路。
4.就業上的壓力。過去,我國的大學生一直是“皇帝的女兒不愁嫁”,就業率幾乎是100%。而如今,高等教育在大幅度擴招,大學生隊伍日漸龐大,而工作崗位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并沒有隨之大幅增長,供需矛盾日益尖銳。而隨之社會上對大學生的評價及其待遇、地位也都較以前有所下降,大學生也開始面對就業的艱辛。這種現實的就業壓力與持有過高期望值的就業愿望形成強烈的反差,從而使部分大學生產生不安感和恐懼感,對自己的未來悲觀失望,有的甚至失去自信出現憂郁、焦慮、自卑的心理癥狀。
大學生面臨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壓力”與“焦慮”是一對孿生兄弟,巨大的壓力會使人感到情緒焦慮、緊張恐懼、身心疲憊。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會使人體驗不到生活、學習中的快樂,郁郁寡歡,對生活失去興趣與信心,悲觀、失望、甚至絕望,這種狀況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疏導、調適,對研究生的健康成長極為不利,嚴重的會導致心理崩潰甚至自殺。
三、大學生自殺行為的對策研究
大學生自殺現狀令人擔憂,但大學生自殺是可以預防的,而且經過不斷探索,目前,已經取得了較大進展,尤其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序開展,對大學生自殺的預防和干預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總體上這方面的工作還比較薄弱,有不少學校心理咨詢以及心理狀況預警、援助體系尚未建立完善,甚至少數學校對此放任自流。因此,構建自殺預防機制及有針對性地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治療心理疾病,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當務之急,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1.加強大學生對壓力和挫折的承受力教育。如上所述,當代大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較好的生活環境使他們缺乏實際生活的磨難,對社會的適應力及對挫折的承受力普遍較差。因此,現階段結合大學生的生理、心理以及時代特點,加大力度進行壓力與挫折教育是非常必要的。通過此類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正確對待人生路上遇到的挫折和壓力。教他們學會自我調適,學會與人溝通。幫助他們了解自己的心理特點、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以積極向上的心態面對生活,提高壓力與挫折的承受能力。
2.對大學生心理障礙做到早期發現及時治療。精神障礙是造成大學生個體自殺的內在原因之一。國內外統計資料表明,重癥抑郁障礙的自殺危險率為12%~19%,平均為15%。因此,強化對大學生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早期發現和及時治療,是控制大學生自殺行為的重要措施。
首先,通過SCL-90對學生進行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篩查或心理咨詢中發現的高危人群,即有心理障礙或自殺傾向的學生,由學校進行有針對性的幫助,重點預防。如:加強自殺預防知識的普及教育;進行行為觀測和心理檢測;開設“生命熱線”、心理咨詢中心等。一旦發現其心理異常,必須及時加以疏導防治。對發現有精神疾病傾向者,應配合家長及時請專業醫生進行鑒別診斷,確診后的抑郁癥、分裂癥、強迫癥等精神疾病,必須積極進行醫學、藥物治療,使自殺事件防患于未然。
3.構建快捷、可行的危機干預機制。根據易激發自殺意念產生的各個環節設定排解方案,實施心理干預。通常情況下,欲自殺者從產生自殺意念到行為實施都有一個心理過程和一個時間過程,因此,構建快捷、可行的危機干預機制,在緊急情況下,可以通過各種方式幫助自殺者打消念頭,使其重新回歸社會。實踐證明,很多情況下自殺只是心理失調而一時沖動的行為,只要發現及時,方式恰當,危機干預可將自殺沖動遏止在萌芽之中。
參考文獻: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對于學校教育科學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
(一)可以為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宏觀決策依據
通過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能及時準確地掌握和了解全校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特點及現狀,從而為學校的科學管理提供心理學依據。如可以從中尋找導致某一部分學生發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并從宏觀上尋找教育、預防和干預的方法;可以為學校的分班教學、個別化教學提供前提條件;可以為弱智兒童、殘疾兒童和超常兒童等特殊兒童提供鑒別、篩選和培養的措施;心理檔案所反映出來的學生興趣愛好的信息,可以為豐富課外活動、滿足學生的正當心理需求提供決策依據;同時還為從整體上評價一所學校的教育水平,提供了一套科學的評估系統,等等。
(二)可以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質量及科學研究的水平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助于教師更好地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教師要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必須了解學生個體間的心理差異,以貫徹落實因材施教的原則。建立學生心理檔案,能直接為教師提供學生目前的心理狀況,可以使教師了解每個學生的能力差異、個性特點、心理欲求、學習心理等,為教師科學地管理和教育學生提供直接的方法,從而使教師在教育工作中能有的放矢,減少盲目性,提高針對性,進而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還有助于教師加強青少年心理的研究,提高科學研究的水平。通過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了解到在一定社會和教育條件下,不同年齡階段的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特點和青少年所共有的心理特征,歸納出青少年存在的心理問題和產生原因,從而提出適合青少年心理特點的教育方法。另外,青少年心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地發展的,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為青少年心理研究提供第一手資料。教師可以通過對其中一系列數據的分析和概括,撰寫論文,從而提高教育科學研究的學術水平,也有助于加強對青少年心理的研究。
(三)有利于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有利于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面對新的形勢和當代學生思想、個性特征的新變化,迫切需要建構一套新的、科學的、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內容和方法體系。近年來的教育實踐證明,心理學方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德青方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德育中十分重要的內容之一。學生心理檔案的建立有利于加強學校的德育工作,主要表現在:它有助于教師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別差異;有助于教師發現和診斷學生個人或班集體存在的心理障礙與行為困擾;有助于教師客觀地了解學生在道德認識和道德情感及行為上的發展水平,以便采取恰當的方法進行教育與管理工作;可以幫助教師有效地了解學生在特定社會環境下的政治態度、思想問題和意見要求。
(四)為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動態的監測手段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從縱向看,為學生個人心理健康發展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條件。它是每一個學生心理成長的軌跡,學生可以通過心理檔案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在發現自己有心理問題時,就可以積極尋求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通過一段時間的調整或矯治,仍可以通過心理檔案考察效果,因此它能對每位學生個人的心理成長、心理潛能開發提供幫助,為通過心理輔導和心理咨詢解決學生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提供了重要保證。從橫向看,學生心理檔案可以揭示教師教育教學工作中的問題,揭示學生共性心理品質的問題,能促進學校和教師更新教育觀念、轉變教育思想、改革教育方法、創設良好的學校心理環境,設法通過各種手段去進行教育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二、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
心理檔案的內容,又稱心理檔案的項目,是指能從中揭示或了解到的有關學生心理狀況、心理特點等的材料。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應盡可能全面反映學生的心理特點,從而為學校教育提供可靠準確的信息。學生心理檔案一般包括兩大方面:一是影響學生心理發展的基本資料,亦即學生基本情況,主要包括個人基本情況、家庭生活情況、學校學習生活情況及對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等。二是反映學生心理狀況和心理特點的資料,主要包括智力水平、個性特征、心理健康狀況、學習心理特征、職業能力傾向類型等。具體說來,學生心理檔案內容如下:
1.學生基本情況
學生基本情況主要是提供一些背景資料,以幫助教師深入分析學生心理,正確診斷學生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其一是個人簡介。主要包括姓名、性別、出生年月、籍貫、民族、政治面貌、就讀學校、年級、家庭住址、愛好特長等。
其二是身體狀況。主要包括血型、一般健康狀況、身體發育狀況、生理缺陷、個人病史等。
其三是家庭生活環境。主要包括家庭成員的工作性質及職務、文化程度、家庭的組織結構、家庭的居住環境、家庭的經濟狀況、家庭氣氛、家長的教育方式與態度、親子關系、是否獨生子女、家中排行等。
其四是學校學習生活情況。主要包括學生的學習成績、學習態度、學習習慣、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體育運動、交際水平(含師生關系、同伴關系)、擔任班干部情況、獲獎情況等。
其五是對學生個人生活有影響的重大社會生活事件。如家庭成員的死亡、父母離異、與教師同學關系緊張、生活條件改變、影響生活的重大挫折等。
2.能力狀況及其教育建議
主要是指學生的智力水平如何、智力特點怎樣,如何進行有針對性的智力訓練;學生的言語智能和數學智能水平如何,言語概括、言語推理、數學概括、數學推理、解決問題的能力分別處于哪個等級;能力傾向鑒定及創造力測量等。
3.人格特征分析及培養建議
主要是指學生的性格類型及特征、氣質類型及特征,個性心理有哪些特征,個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質,怎樣進行教育,學生的興趣、態度、人際關系及品德的特點等。
4.心理健康狀況及輔導策略
主要是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鑒定,有無心理問題或心理障礙,程度如何,怎樣進行教育或矯治。
5.學習心理分析及教育對策
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動機、學習意志力、考試心理、學習困難的診斷,學習認知因素分析、學習動力狀況分析、學習社會因素分析,怎樣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等。
6.職業能力傾向類型分析及指導
主要是指學生的職業興趣、職業能力的診斷,分析其適合從事哪一類工作,從而為學生作升學就業指導。
以上是學生心理檔案的一般內容,在建立心理檔案過程中,可以根據本校實際選擇其中的內容。
三、資料搜集的方法
確定了學生心理檔案的內容后,就要搜集反映這些內容的資料和信息,這是建立心理檔案的關鍵。學生資料的搜集方法主要有觀察法、自述法、談話法、問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測驗法等。
1.觀察法
觀察法是有目的、有計劃、系統地獲取處于自然條件下學生資料的方法。按心理輔導教師是否參與學生活動,可將觀察法劃分為參與性觀察法和非參與性觀察法;按心理輔導教師在觀察時是否借助于儀器,可將觀察法劃分為直接觀察法和間接觀察法。對于觀察的結果,可用下列三種方式作記錄:
(1)評等法。心理輔導教師對所觀察的特質或行為評定等級,比如學生對某種事物可以是不喜歡、不太喜歡、一般、有點喜歡、很喜歡,教師可以在預先印好的表格上按級劃圈。
(2)記錄出現頻率法。心理輔導教師將規定好要觀察的學生的項目預先打印在紙上,凡出現了某種現象,就在這個現象的框上畫一個"√"號。
(3)軼事記錄。軼事記錄是指教師把觀察到的學生情況,以敘述性文字所作的一種簡明的記錄,包含學生的姓名、性別、年級、觀察時間、觀察事實及其發生情境的描述、教師的解釋與建議等。
2.問卷法
問卷法是心理輔導教師運用統一設計好的問卷向學生了解情況和征詢意見的方法;問卷是按一定的理論假設設計出來的,由一系列指標、變量所組成的搜集資料的工具。采用自編的問卷調查,如用書面問題、表格讓學生回答、填寫,可了解學生的一些基本情況,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
3.作品分析法
作品分析法是指借助學校的各種評定和記錄以及學生的作品來獲取信息的方法。如通過對學生的學習心得、筆記、作文、自傳、各種作業、試卷、模型和其他創作作品等的分析,可了解學生的心理活動。其中,自傳分為主題式自傳和綜合式自傳。主題式自傳的內容限于個人生活的某一方面,如"我的家庭生活"、"我的學校生活"等。在對學生自傳進行分析和解釋時,要考慮以下問題:自傳反映了學生什么樣的一種情緒基調?自傳中提及到哪些重大經歷和重要的背景資料?在按時間順序記載個人經歷時有元明顯的時間中斷?有無逃避敏感問題的意向?等等。
4.談話法
談話法是指心理輔導教師與學生或其較親近的人通過直接談話的方式來了解和研究學生心理的一種方法。通過談話法,可了解學生真實的心理背景、過去的心靈創傷等。
5.心理測驗法
心理測驗法是建立心理檔案中最主要和最為常用的方法,其關鍵是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進行施測。在選擇合適的測評工具時首先要考慮選擇標準化測驗,其次要明確測驗的目的、功用及適用范圍。
四、結果解釋和心理檔案的建立
在搜集了學生資料后,就要對每一種資料,尤其是心理測驗的結果進行解釋,并結合學生基本情況提出教育培養上的建議,然后再建立心理檔案。
1.統計及結果解釋
心理輔導教師要按照每一測驗所提供的計分標準進行統計,并要將原始分轉換成標準分。在計分統計過程中一定要實事求是、客觀公正。其次是將統計出來的分數賦予一定意義并將有意義的信息傳遞給當事人或其他教師及家長。在進行分數解釋時,要參考常模資料、效度資料,還要考慮測驗情境等其他因素。在向當事人或其他人報告時,一般只需告訴測驗結果的解釋,并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使用當事人所能理解的語言;保證當事人知道這個測驗測量或預測什么;使當事人知道他是和什么團體進行比較;提出科學的有針對性的建議。
2.提出教育培養建議
根據結果解釋,圍繞如何發展能力、培養創造力、優化人格、促進心理健康、提高學習成績以及指導升學或就業等方面來提出教育培養建議,這是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所在。因此,我們要根據結果解釋,并結合學生各方面的情況,首先分析其形成原因,然后科學地、有針對性地提出教育培養建議或輔導策略。
3.建立學生心理檔案
學生心理檔案的形式主要有文本式和電腦軟件式,文本式又有檔案袋和專項卡片兩種方式。電腦軟件的形式,可以減少差錯,防止資料丟失,保證資料管理的準確規范、安全可靠,進而提高工作效率。
五、學生心理檔案的使用
建立學生心理檔案的目的是促進學生心理發展和人格健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提高學校教育教學效果。為此必須正確使用學生心理檔案。在使用學生心理檔案時要結合學校、年級、班級和學生本人的特點來進行,要有整體觀念,把學生心理檔案看作是一個相互聯系的系統,因為心理檔案的各方面內容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具體說來,在使用心理檔案過程中有以下要點:
(一)根據學生心理檔案反映出來的不同年級的能力、人格、心理健康等方面的特點來進行分班、分組,選拔學生干部,制定教學計劃,開展心理教育活動,從而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根據學生心理檔案,可以研究每個年級的學生在能力、人格、心理健康方面的總體狀況和特點,在進行年級分班或班級分組時,可按照能力水平、人格特點等因素來進行分班編組。在選拔學生干部時,也可根據其個性特點進行有針對性的培養鍛煉。在制定年級教學計劃或班級教學進度時,也要結合各年級或各班的實際情況和智力特點來進行,這樣才能有的放矢。如通過分析某班學生心理檔案,發現該班學生的智力水平普遍較低,因此,在制定教學計劃時,應適當減少教學內容,降低難度,放慢教學進度,并在教學過程中將發展學生的智力放在首位,開展多種形式的思維訓練等。對于各個年級或班級中存在的一些共性或傾向性的心理問題,則要開展全校性或班級的心理教育活動來進行團體輔導。
(二)根據學生心理檔案中所提出的教育培養建議,積極地有針對性地做好個別輔導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