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茶藝論文模板(10篇)

時間:2023-08-15 16:54: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茶藝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茶藝論文

篇1

同屬于藝術門類的茶藝與音樂,雖然各自獨立,卻又在一定的條件下相互結合,帶給人們感官的享受與精神的愉悅。其實,茶藝與音樂之間的歷史淵源由來已久,文人充當了橋梁的作用,而文化則成為孕育的土壤。茶藝正是在古代文人的參與下才成為了一門藝術。精通音律的古代文人,將茶藝與修養、教化等密切結合而形成了雅士茶道。作為將茶道演變為雅事的重要因素,背景音樂提升了茶藝的文化品位。在古代社會,與茶藝表演相結合的背景音樂多為古琴所奏。在當代社會,茶藝表演引入了更多的新鮮背景音樂元素,更加充滿了生機與活力。

二、茶藝表演中背景音樂的選擇與創作

(一)依據茶的種類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

由于生長環境不同,不同地域出產的茶的味道不盡相同,形成了各自的特色。茶藝表演中的背景音樂,應該根據每種茶的不同特性及其本身帶給品茶人的感受進行選擇與創作。比如,烏龍茶茶藝表演通常運用《高山流水》等古典音樂作品為背景音樂,或者創作專用的茶藝背景音樂,表達心領神會的茶藝之美,讓品茶人品茶之際,神游茶鄉的風情,享受茶鄉的風味。比如,禪茶茶藝表演中,表演者融傳統茶藝文化與禪文化為一體,使品茶者品茶時能夠感悟禪茶一味之境界。佛教與茶藝結緣兩千年來,禪茶展示了禪宗的對茶藝的體驗。禪宗公案記錄的稱之為手段的形態各異的動作與姿勢,不僅有靜態的造型,而且有動態的表演。伴隨著佛教背景音樂,茶藝表演者變換著茶藝表演的動作與手勢,傳達著禪意的體驗。中國茶的品種多種多樣,不同的茶發源于不同的地域,蘊涵著不同的自然環境與人文歷史信息,散發著自己獨特的韻味。由于不同地域與民族都有著獨特的音樂風格與民族樂器,創作茶藝表演的背景音樂時,應該像創作其他特殊音樂那樣,為每種茶藝表演創作適宜的音樂。當音樂在耳畔響起時,欣賞著美妙的茶藝表演,品味沁人心脾的茶香就能推斷出茶的品種,使茶藝表演與背景音樂彼此和諧融合。

(二)依據表演形式和品茶環境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

雖然茶藝表演形式多種多樣,但是不管何種形式的茶藝表演,假如不結合品茶環境而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哪怕表演多么出色,也會給人一種不搭調的感覺,品茶人不能靜下心神品茶,就無法品出茶湯之美,也無法感受到茶藝之美。反之,假如茶藝表演能夠依據表演的形式與品茶的環境選擇與創作適宜的背景音樂,品茶人能夠平心靜氣品茶,與茶藝表演和品茶環境融為一體,更易引發對茶藝之美的感受與茶道精神的思索。因此,茶藝表演時,依據表演形式與品茶環境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是非常重要的。茶藝表演充分考慮品茶環境,選擇與創作適宜的背景音樂才可以盡可能發揮表演者的表演。品茶人能夠融入茶藝表演中,茶藝表演者才能收獲表演的成功。比如,在自然山水之間的室外進行茶藝表演,周圍是巍巍高山,泉水噴涌而出,背景音樂就可以選擇與創作貼近自然之音的曲目,甚至有時可以不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在這樣的茶藝表演中,達至人境合一,實現自然的和諧,就能將茶藝表演展現得盡善盡美。需要強調的是,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應該綜合考慮表演形式、品茶環境與茶藝內容等諸多方面的因素。茶藝表演既是茶藝的表演,也是茶藝、舞蹈以及其他藝術形式的綜合展示,是一種和諧融合的美感展現。

(三)依據民族風俗選擇與創作背景音樂

篇2

二、社會風俗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歷史背景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社會風俗方面的差異。如前文所述,在儒家仁孝思想的熏陶下,中國人對于長輩、宗親等方面有著嚴格的要求,有著明確的長輩稱呼,如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叔叔、阿姨、伯父、伯母等稱呼有著明確的區分。而在西方國家,在長輩稱呼方面則沒有嚴格的要求和明顯的區別,如他們對于叔叔、伯父、姨夫、姑父等長輩,統一稱為“uncle”;對于阿姨、伯母、姑姑、嬸嬸等長輩,統一稱為“aunt”。因此,對于這一風俗差異,翻譯者語言在實際的翻譯中,根據上下文的聯系,來確定究竟應該用哪個詞匯來代指長輩身份,這樣才能使翻譯出的漢語更加地準確。此外,中華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尤其在“吃”上特殊的文化,如吃虧、吃醋等等,這些詞可以說代表著特有的民俗特色,如果翻譯者將這些詞進行直譯的話,西方人自然很難理解這些詞所代表的另一層含義,甚至對此產生誤解,造成尷尬局面。對于這類詞,翻譯者可以在翻譯中進行適當的替換,如”吃醋”可以替換為“嫉妒”,從而使整體語意不發生的變化的情況下,使西方人很準確的理解中文含義,避免不必要的尷尬產生。

三、差異在翻譯中的體現及其影響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龍作中華民族的圖騰,在整個歷史文化發展中有著特殊的含義,代表著吉祥如意、威嚴正氣等寓意。而在西方國家,龍則代表著邪惡的意思,常常扮演者邪惡恐怖、破壞社會等負面角色,如噴火惡龍、巨龍怪獸等等,西方也由此背景下,創造出了許多的英雄角色,如馴龍高手、屠龍大俠等等,而這種現象在中國則十分少見。此外,西方的中,有許多信封耶穌的人,他們的宗教用語常常使用“Godblessyou!”,意思是“愿上帝保佑你”,表達的一種祝福和安慰等,而在中國,佛教的“阿彌陀佛”則常常成為人們希望得到祝福和保佑的用語,盡管中西方所信奉的宗教和崇尚的思想不同,但對于這些用語,在將其翻譯成英語時,很多時候是和“Godblessyou!”相互聯系和通用的,雖然從理解上并無大礙,但卻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因此,需要翻譯者在具體的翻譯時,要認真區別這類詞句,要針對具體的翻譯對象進行翻譯,注重差異,這樣,才能不會使不同宗教背景的人得到正確的翻譯。

篇3

Abstract: For many years,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cultural sense are indispensable from each other. The poems produced in Tang dynasty, a cultural relic in Chinese history, needs to spread and be appreciated by the whole world. Bu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 between the West and China has slowed down its influence and speed. Therefore, to enhance th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communication is the key to perfect the translation of pomes in Tang dynasty, which can also better westerners’ appreciation to our ancient cultur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 communication, poems in Tang Dynasty, appreciation

一、“翻譯之事,由來已久”

在我國有史料可考的翻譯活動可以追溯到周代。《周禮》中提到“行人”,即負責接待四方使節與賓客任務的官員職稱,他的職責就是“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諭說焉,以和親之。”書中還提到,周代每七年就要將諸侯國的翻譯人員集中到周天子所在地加以訓練。這是關于我國翻譯人員培訓的最早記載,也可看出古代就對翻譯活動的重視。在我國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三次翻譯——東漢至唐宋的佛經翻譯,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譯和后至五四前的西方政治思想與文學翻譯。解放后,翻譯活動更是達到一個繁榮時期,為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外交等各個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各種翻譯理論和流派層出不窮,涌現出了大批杰出的翻譯家和優秀的譯作,真正實現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二、翻譯與文化

翻譯從一開始就和文化密不可分,翻譯活動通過語言和文字向外傳播本民族的文化并引進異域的文化,是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可以說,如果缺少了翻譯活動,不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是不可想象的,因此,談翻譯就不可避免的要談到文化。

古往今來,人們對文化的定義可以說是形形。英國“人類學家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對文化做了如下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來說,是包括全部的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作為社會成員的人所掌握和接受的任何其他的才能和習慣的復合體。”《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則從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對文化進行了定義。廣義的文化,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的總和。”狹義的文化,指的是“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還有的觀點認為,所謂文化,就是某一社會在某一時期的所有產物,包括風俗、信仰、藝術、音樂和其他所有的人類思維產品,例如古希臘文化、古埃及文化等。正如王克非先生所說,無論怎樣定義,歸根結底,“文化是理性人類創造的物質價值精神總和,具有時間、空間意義,這個最根本的特性應是趨同的認識。”

三、唐詩英譯中的文化障礙

唐朝是古代中國的一個鼎盛時期,政治的穩定、經濟的發展帶來了文化上的繁榮,涌現了許多偉大的詩人,如李白,杜甫等,創作出了大批優秀的詩歌作品。唐詩是我國文學寶庫中的一顆明珠,是中華文明的精華之一,因此吸引了許多中外的翻譯家將其翻譯出版,向世界人民介紹這一輝煌的藝術成果,國外如Herbert A.Giles、W .J .B.Fletcher等,國內如翁顯良、許淵沖等,都為此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各個時代的文學作品往往最能集中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活動,通過對這些作品的翻譯,人們得以了解該民族的地域風情和人文精神。但是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對一個民族的語言的體會與理解是有差異的,在翻譯中不可避免的會有許多困難和障礙。現擷取數例,分別從數量詞、地理名詞和典故這三個方面來淺探唐詩英譯中經常遇到的一些文化障礙。

數量詞

在漢語中,諸如“一”、“三”“百”、“千”、“萬”等數詞隨處可見,例如“三思而后行”、“一不做二不休”等等,這種語言習慣不可避免的會體現在唐詩中。例如李白的《秋浦歌》寫到: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不知明鏡里,何處得秋霜?”

這里的“三千丈”是夸張的用法,因為頭發不可能長到“三千丈”,熟諳漢語習慣的人都很容易理解,但是對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讀者來說未必就這么容易體會其中的夸張,所以Giles將這一句譯為:“My whitening hair would be a long long rope.”用 a long long rope這一具體的形象替代了“三千丈”這個數量短語,雖然意似,但是卻失去了原文的藝術沖擊力。再看柳宗元的《江雪》中的前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詩中的“千”和“萬”并非是具體的“一千”座山或者“一萬”條路,而是用來形容山和路的數量之多。Bynner將之譯為:

“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print.”

為了句式工整,“千”譯為“A hundrd”,“萬”譯為“A thousand”,不知道那些異國的讀者們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含義。

轉貼于 地理名詞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獨特的文化內涵,因此一個地名往往會讓人浮想聯翩,會產生不同的心理反映,比如巴黎總是和浪漫聯系在一起,而紐約總是讓人想到繁華喧囂。同樣,中國文化也給一些中國的地名染上了獨特的色彩。杜牧在《贈別》寫到:

“娉娉裊裊十三余,豆蔻梢頭二月初。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Bynner將后兩句譯為:

“On the YangZhou Road for three miles in the breeze,Every pearl-screen is open.But thers’s no one like her.”

揚州在古代可能相當于現在的上海,是文人墨客向往的消魂之所,曾有“腰纏十萬貫,騎鶴去揚州”的說法。 Bynner用的是直譯法,可是對與一個外國讀者來說,揚州這個地方的文化含義恐怕很難理解,也就難以體會到詩句的精妙,因此許淵沖教授將之改譯為:

“When the spring wind uprolls the pearly window screen,Her face outshines those on the splendid three miles way.”

這種意譯的方法似乎更妥。

再比如張說《蜀道后期》:

“客心爭日月,來往預期程。秋風不相待,先到洛陽城。”

Fletcher將后兩句譯為

“The winds of autumn they wait not for me ,But hurry on thither whereI would be。”

呂叔湘對這個譯文大為贊賞,認為“洛陽”如果直譯“不若如此之能曲達”,因為洛陽是歷史名城,其文化內涵是直譯難以傳達的,不如意譯。

3.典故

許多典故來自于民間傳說、經典名著等,具有鮮明的民族性和形象性,比如我們在談到情人分居兩地時常用“牛郎織女”來形容,這一典故來自與我國的民間傳說,再比如說“阿Q”精神,指的是精神勝利法,出自魯迅的小說《阿Q正傳》,這些典故深入人心,幾乎婦孺皆知。事實上典故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積淀和民族心理,熟知典故的讀者就能輕松體會到閱讀的樂趣,反之真的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我們以孟郊《古別離》為例,詩中這樣寫到:

“欲去牽郎衣,郎今到何處?不恨歸來遲,莫向臨邛去!”

在這里“臨邛”用的是司馬相如和卓文君的典故,構成了一個獨特的文化意象,它表達了女主人公的愿望,即希望丈夫走后不要另覓新歡,棄家不歸的愿望。Flecher將之譯為”your late returning does not anger me, But that another stealed your heart away”。值得肯定的是譯詩傳達出了原作的基本信息,讀者還能感受到原作中的韻味,但是喪失了原文的民族特色,信息傳遞也有所偏差,原文含蓄意味深長,而譯詩則直奔主題,態度鮮明。

篇4

[參考文獻]

[1]Eugene A1N ida1L anguage,Cu ltu re and T ran slating1[M]1Shanghai Fo reignL anguage Education P ress,19931

[2]N ewm ark Peter1A T ex tbook of T ran slation1[M]1 H er2fo rd sh ire:P ren tice H all,In ternational(U K)L td1,19871

[3]胡文仲1文化與交際[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

[5]鄧炎昌劉潤清1語言與文化[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

[6]賈德江1論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1外語教學,2000,(4)1

篇5

一、引言

翻譯不僅是一種跨語言的交際活動,更是一種跨文化的交際活動。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它們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并且相互制約。語言是文化的產物,無論從語言的符號觀還是社會觀來看,其都帶有明顯的文化特征。語言的文化性集中表現在語言的文化屬性、文化價值和文化功能等方面。作為語言內涵的文化,給予語言的影響是全方面的。集中表現在三個方面。(1)影響并制約語言系統(包括語音、詞匯、語法等);(2)決定語言的指稱內容與形式;(3)作用于人類的語言思維與表達形式。由此可見,作為文化載體的語言只有在特定的文化中才具有意義。正如美國翻譯理論家奈達所說:“翻譯是兩種文化之間的交流。對于真正成功的翻譯而言,熟悉兩種文化甚至比掌握兩種語言更重要。因為詞語只有在其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義。”(1993:109)文化對語際交流的影響可見一斑。漢英民族在價值觀念、、民情風俗、歷史背景、地理條件、社會制度、生活經驗等方面存在著巨大差異,這種文化上的差異不僅給各自的載體語言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為這兩種語言之間互譯帶來了重重困難。本文擬從漢英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著手,企圖以歸化和異化策略來尋求其間的語義文化對等翻譯。

二、漢英文化差異

因為語言基本上是一種文化和社會產品,要理解它就應該從文化和社會的角度去理解。,漢英兩種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給其在語義層面上的轉換帶來了巨大的障礙。其差異首先表現為價值觀念的不同。漢文化是一元文化,強調“社團價值論”;英文化是多元文化,崇尚“個人價值至上論”。除了價值觀念差異之外,漢英文化差異還與兩個民族所處的地理環境與社會環境、氣候條件和風俗習慣等息息相關,。

(一)地理環境引起的文化差異

文化是有地域性的。特殊的地理環境和氣候特征常常給該地區的文化打下烙印。中國和英國,因為地理環境的迥異,氣候條件的巨差也就孕育出彼此相對的異域文化。英國是島國,地處西半球,北溫帶,海洋性氣候,其民族創造出的語言就沾上了該地理特征。象我們熟知的習語:spendmoneylikewater;makewater;allatsea等就囊括其中。相反,中華民族祖居亞洲大陸,其文化自然也難免受其影響。上文所說的“揮金如土”就是一例。另外還有“面如土色”、“土眉土眼”、“面朝黃土背朝天”等不勝枚舉。至于氣候不同招致的文化差異的例子也是舉不勝數。單就“東風”“西風”之說來看,兩種文化就大相徑庭。雪萊的“西風頌”(OdetotheWestWind)正是對春的謳歌。CharlesDickens在《大衛科波菲爾》中說“Howmanywinterday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這也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然而漢語中的“東風”卻戰勝了“西風”,是春風,是溫暖的使者。“西風”是秋風,有蕭瑟秋風之說。馬致遠之詞作“古道、西風、瘦馬”,又同是馬曲的“醉鄉中,東風喚醒梨花夢”也說明這一點。詞曲中的意境也自是讓異域人士費解。

(二)民情風俗造成的差異

漢英民族由習俗引起的文化差異在一些與動物有關的詞匯短語上體現得非常明顯。英國人喜歡馬,養馬、騎馬、賽馬成為其風俗,英國文化就屬于典型的的“馬文化”。所以英語中有關馬的說法及其豐富。諸如:talkhorse(吹牛);getonone’shighhorse(趾高氣揚);horseandhorse(并駕齊驅)等等。然而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國,世代的牛耕生活使漢語囤積了大量的“牛文化”。牛是“吃苦耐勞,勤奮踏實”的象征。“俯首甘為孺子牛”就是體現的這種情結。相反在英語中卻用馬來代替。漢語中的“老黃牛”翻譯成英語也就成了“awillinghorse”.不光如此,漢英語言中的一些表示顏色的詞匯也沉淀了不同民情的文化。“紅色”在漢語中含有極強的褒義色彩,“大紅大紫”顯示的是成功和富貴,喜慶和吉祥。與此相反,“red”卻常常讓西方人想起流血、戰爭、恐怖、憤怒和危險,含有較強的貶義。

三、翻譯策略

漢英文化的差異性給兩種語言之間的翻譯帶來了很大困難。但是,這并不是就說明兩種語言之間就不能相互轉化。語言共性論認為:雖然人類的語言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但是由于在生存環境、身體結構、生理需要等方面的共同之處大于不同之處,這就使語言之間的轉換成為可能。Chomsky的普遍語法理論也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語言之間轉換的可能性。“如果說每種語言都能表達所指的一切,那么,從原則上說,某種語言所表達的一切都能被譯為另一種語言(蔡毅)。不同語言之間的這種轉換常常借助于翻譯中的異化和歸化策略。(一)異化翻譯策略

異化就是不改變原文的文化、語言、文體等特征傳達原文的內容,要求讀者向作者靠攏,適應原文。它翻譯的前提是,認為語言是有差異的,交際因語言社團之間與語言社團之內的文化差異而復雜化。異化翻譯承認并發展差異,并且在目的語中表現文化差異。異化翻譯追求最大限度的等值。其特點如下:(1)不完全遵循目的語的語言與語篇規范;(2)在適當的時候選擇不通順、艱澀難懂的文體;(3)有意保留源語中的實觀材料或采用目的語中的古詞語;(4)目的是為目的語讀者提供一次“前所未有的閱讀經驗”。異化翻譯有利于讀者了解異域文化;有利于讀者運用智力和想象力去感受衣魚文化的獨特之處;有利于豐富目的語文化和表達方式。但是,異化翻譯也有自己的劣勢,它常常使譯文句式生硬,晦澀難懂,這就給讀者的帶來了閱讀困難。常見的異化翻譯策略有“音譯法”和“直譯法”等。

(二)歸化翻譯策略

歸化翻譯就是遵循目標語文化的當前價值,對原文進行同化翻譯。該翻譯法的最大特點就是采用地道暢通的目的語進行翻譯,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被掩蓋,目的語的主流文化價值觀取代了譯入語的文化價值觀。歸化翻譯有其自身的優越性。對于譯者來說,要全面了解一種異域文化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在翻譯過程中因為對本族文化的親切感和認同感,往往會采取歸化的翻譯策略以便使譯文通順。這樣,對于讀者來說,就可以避免文化沖突,在自己的知識文化范圍輕松容易的理解譯文。由此看來,歸化翻譯的通順常常也會換來文化信息的遺失。常見的歸化翻譯策略有“代換法”、“解釋法”和“異譯法”等。

四、異化歸化,各得其所

上面我們已經談到異化和歸化翻譯各有其優缺點。過度的歸化和異化都不可取。那么,在實際的翻譯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標準呢?關于翻譯的標準,清末的翻譯家嚴復提出了著名的“譯事三難”,即“信、達、雅”。“信”指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雅”指文字古雅。魯迅也說過:“凡是翻譯,必須兼顧兩面,一當然力求其易解,一則保持原作的風姿……”。錢中書提出了更具體的“化境”文學翻譯標準。他說:“文學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變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顯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入于“化境”。從這些翻譯名家對翻譯所定的標準可以看出,“忠實”和“通順”是翻譯過程中應該遵循的兩項基本原則,缺一不可。那就是說,既要將原文的信息(包括語言信息和文化信息)全部傳達,語氣和風格與原文一致,又要使行文流暢自然,易于理解接受。這就要求我們能夠找到異化和歸化翻譯的最佳結合點,讓異化和歸化更得其所。一般說來,從文化的角度來看,文化間的關系分為:文化交織、文化鴻溝、文化沖突三種。不同的文化關系對翻譯的策略的選用有極大的影響。文化交織是指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著一些相似和相同的地方。這樣語言之間的交流因其共同性而不難理解。為了更多的接觸異域文化,異化翻譯方法就顯示出優越性;文化鴻溝是指兩種文化中存在著文化差距。這時我們可以選用歸化翻譯方法,如果選用異化翻譯方法的話,就必須用直譯加注才能做到理解和傳遞信息的兩全其美;文化沖突是指兩種文化對某些物質,事物和現象有完全矛盾的理解。處理這種文化現行,歸化翻譯方法更能大顯神通。

參考文獻:

篇6

二、把握學生差異,創新教學方式

每個學生都是不同的,他們之間存在明顯的差異性,無論是性格還是特長都有所不同,所以,我們不能用統一的標準來要求學生,而要本著“因材施教”的原則,從學生的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出發創新教學方式,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比如,在教學生字和生詞時,應考慮到有些學生的拼音基礎較差,對于生字語音的掌握存在困難,于是教師可以有意識的加強示范,在學生面前多停留一會,照顧學生的學習需求。同時,教師應加強對關鍵教學環節的關注,因為學生此時的特殊需求一定要得到滿足,才能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在教學《登鸛雀樓》之前,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古詩,了解古詩內容,然后利用多媒體技術讓生字在古詩原來位置上,并引導學生繼續練讀,之后再去掉拼音練讀,打亂順序練讀,最后再放到古詩當中練讀,通過以上一系列的生字練讀,可以幫助學生提高對生字的記憶能力,改進學生拼音基礎較差的情況。如果對于教學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教師都無法滿足學生,那么又怎樣進行下一步的學習和探究呢?因此,當教師發現,在這一環節中,有學生出現讀錯、讀不順的現象,教師應有意識加強關注,在引導學生自學的基礎上,讓學生通過同桌互助或小組合作的方式,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讀音,讓學生掌握正確的閱讀方式,從而促使學生輕松進入下一個學習環節。另外,教師性格的不同也會造成教學方式的差異性,比如喜愛樂器的教師擅長用高雅的音樂來表達自己對大自然的熱愛,喜歡舞蹈的老師擅長用優美舞蹈來展現大自然的美好,喜歡做課件的教師擅長使用背景音樂和多彩畫面實現情景再現,組織能力比較強的教師可以設計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分組討論、自主學習。

三、正視學生差異,尊重不同體驗

小學生活潑好動、喜歡表演,因此,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進行規范的文字訓練和語言訓練之外,還要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角色體驗活動。例如,在教學《世界多美呀》這篇童話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表演,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可以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提高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又如,在教學《世界多美呀》第三自然段時,教師要緊扣其中的“撐、叫、站”等幾個動詞,引導學生分析和思考:假如你現在就是那只小雞,自己做做動作,感受一下小雞高興的樣子。學生們紛紛興高采烈地做出以上幾個動作,加上課文中文字語言的支撐,這些詞語在學生心中已經變得生動鮮活起來,真正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學生對文本理解的差異性,比如,有的膽小羞怯、有的落落大方,還有的在模仿別人的動作,但是我們依然能夠看到學生參與活動的喜悅之情。通過角色體驗的活動,可以促使學生將本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知識經驗,并以獨特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不但充分張揚了學生個性,而且拓展了學生的認知視野,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在自主閱讀和感受中,獲得豐富的實踐體驗,促進了學生的健康發展。

篇7

他們對上級的指示無條件地服從。統治者要求做到的事情,全體國民都會全力以赴,上下級之間配合默契。英國人熱衷于組建、參加各種俱樂部,使相同等級、身份的人在一起,存在等級差別。意大利人也注重權力距離和社會階層。

(二)“西方人直言不諱,不繞彎子”

荷蘭人的思考方式是單刀直入,從不知道忌諱為何物。只要是自己有必要去做的事情,他們就會毫無顧忌地去做。但是,英國人盡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緒,言行不過于直接和露骨,而是委婉、間接地表露。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南部等南歐人也是如此,不管什么情況下,都不會直言相告,一般都會拐彎抹角地說出。

(三)“西方人守時”

德國是一個非常講究原則和秩序的民族,嚴謹、守時一向都是他們為人處事的原則。凡是承諾的就一定兌現,凡是約定就一定準時赴約。而法國人、意大利人、希臘人和葡萄牙人的時間觀念不強,往往不能在約定的時間見面。

(四)“西方人不講面子”

德國人、荷蘭人做事不講“面子”。比起名分和顏面,他們更注重實質和現實。他們向來做事直來直去。但是,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國人愛“顏”如命,凡事都會顧及顏面,這一點和中國人差不多。比如,買單這件事,在法國飯店里常見搶著付賬的趣事。如果幾個法國人一起開車到外地旅行,就會出現這樣的情況,開車的人承擔汽油費,有人負責餐費,有人負責住宿。這些關于錢的事宜,他們都會自覺地看著辦,而不會說出口。

(五)“西方人善于表達”

美國人不喜歡沉默。他們寧愿談論天氣也不愿沉默。而芬蘭人喜歡“沉默”,甚至比日本人還要“沉默”,日本人至少還會用點頭的方式顯示自己的禮貌或滿意,而芬蘭人則可能一點兒反應也沒有。

(六)“西方人討厭與人身體接觸”

英國人討厭與人身體接觸,而法國人認為兩人的身體接觸是表達感情的重要方法之一。法國人通常會貼臉三到四次。身體接觸在意大利不是對隱私的侵犯而是友好的表示。

(七)“西方人一切向前看,不重視過去”

美國人的生活態度是一切向前看。事無巨細,一概提前計劃,對于既往之事大多不僅不咎,而且大都健忘。但是,英國人非常尊重歷史和傳統,更愿意對過去的事情不斷進行改進。法國人也注重過去的時間取向。

(八)“西方人不存錢,愛消費”

美國人、英國人和西班牙人持“人就活這一次”的態度,愿意多消費享受生活,很多美國人錢還沒掙到手,就已經計劃花出去了。而意大利人和德國人喜歡多存錢以防未來不測。有研究顯示,在被調查的德國消費者中,有52%的人表示,如果欠債會使他們睡不好覺。另外,德國國民的節約精神在全世界也是數一數二的。

(九)“西方人喜歡自由,不花太多時間陪伴孩子”

德國人的思維方式是“父母就是父母,孩子就是孩子”。大人要指引孩子向正確的方向發展,這就是教育。即使孩子不樂意,也應該在一定程度上加以管教,因為放任不管的話,孩子就有可能誤入歧途。在大多數的家庭,到了晚上8點,孩子就要回到自己的房間,決不能再打擾父母。父母固然要盡到自己的責任,但是父母也有自己的人生。在德國,晚上孩子和父母一起外出散步的景象非常少見。但是,在南歐一些國家,孩子是一個家庭最寶貴的財富。在家庭的餐桌上,能首先享用美餐的就是孩子。夜晚來臨,父母會和孩子一塊兒散步。大人們對孩子態度溫和,家庭相處和樂融融。與北歐家庭相比,南歐的家庭關系更為和諧、親近。

(十)“西方人不注重人際關系”

美國人不重視營造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他們注重實際利益,強調原則性,反感因私人交情而融通的行為。但是法國人、西班牙人看重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友誼,法國人熱情開朗,注重在談判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因此在談判中間常常會舉行宴會以增強彼此間的關系。

(十一)“西方人樂于競爭,注重工作績效”

美國人強調公平競爭,注重追求物質利益和工作績效。為了績效一味提高工作專業化程度。如20世紀初,在美國建立的流水線式的生產方式使得工作績效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但是,瑞典人更強調“人”的和諧性,關注生活質量,考慮更多的是“人的非經濟性因素”。法國人也追求生活質量高于事業成功。

(十二)“西方人隨便,從不約束自己”

美國人在行為舉止上較少約束自己,他們在許多方面都表現得很隨便。他們說話隨便,衣著隨便,吃東西隨便,對人的態度也隨便。但是,德國人、英國人則比較死板,喜歡拘泥于細節。幾乎每個英國人都知道他們怎樣做才不失紳士風度。

(十三)“西方人高傲,不謙虛”

美國的求職人過于“推銷”自己,他們慣于把成績說足,如數家珍地列舉自己的成績、獎勵。在訪談中個個的行為都表現得十分自信、自得。但是,荷蘭人的求職信寫得過于謙遜,他們期待雇主了解自己實際干得怎么樣,而不是自己全說出來。荷蘭人總是小心翼翼不讓別人認為自己自高自大,自視過高,除非有把握能辦到的事情,絕不夸海口。

(十四)“西方人生活節奏快”

美國人生性好動、不甘寂寞,生活節奏很快。生活的節奏像一根上足了的發條一樣,有條不紊地不停運轉。瑞典、挪威等北歐國家的人生活節奏卻很慢。他們“不急不躁”“從容淡定”,并不意味著工作效率低,相反他們追求更高的質量。芬蘭人認為“生活得快樂、自由和悠閑”最為重要,而“”安全感、生活穩定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排在其次“,掙更多錢”排在最后。

二、以上只是

選取了部分常見的對西方文化格式化的刻板印象,實際上在歐美國家之間的文化也大相徑庭,區別很大。那么為什么人們動輒說“西方文化怎么怎么樣”“西方人的觀點如何如何”“西方人就不那樣”呢?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盡管改革開放以來

人們對世界各國的接觸和了解越來越多,但是歐洲有40多個國家。人們對歐洲40多個國家的文化并不都很了解,因而,可能出現了只要是來自歐美國家的人,看見他們長相差不多,感受到他們的所作所為,就一味地、概括地認為“西方文化”如此這般,殊不知歐美國家之間的文化差異也很大。芬蘭、瑞典等國的文化注重和諧,不喜歡競爭,與英國、法國的文化不同,在這一點上似乎更接近東方文化。

(二)由于美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和在世界的影響

越來越大,美國文化在世界范圍內的傳播和發展也呈上升趨勢。無論在電視上、電影中,還是英語學習和國際商務、國際交流中,與美國文化的接觸更多,更普遍。美國人的意識形態、價值取向,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影響著世界的人們。因此,人們習慣于把美國人的做法、美國人的文化認為就是西方文化。其實,美國人的文化與歐洲國家的文化區別也是很大的。誠然,美國人的祖先是來自英國的清教徒,他們大多是盎格魯—撒克遜人的后代,信奉的是基督教、新教。他們雖然是主導勢力,但是不要忘了,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美國人的文化是一種改良了的綜合多種文化特點的新的文化,與英國文化不完全一樣,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文化區別也很大。所以,把美國文化一味地看作是西方文化是片面的、不準確的。

(三)歐洲文化是多元的

拉丁民族是以農業為生的民族,農業生產需要大量的勞動力,而生兒育女的人,即“母親”是一個家庭中舉足輕重的人物,家庭的方方面面幾乎都以母親為中心。所以,拉丁民族的人形成了熱情好客、說話不直截了當、好面子的性格。日耳曼人與依靠農業生活的拉丁人截然不同,日耳曼民族中身強力壯、勇猛彪悍的男性是最有地位的,形成了男性為中心的社會。因此,愿賭服輸這種階級意識和對強者的屈從漸漸成了日耳曼人的性格之一,這樣,強者和弱者之間就有了等級之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人們形成了適合當地環境、適合自己的獨特文化。熟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德國文化與意大利文化就不一樣,德國人做事不講“面子”,向來直言不諱,結賬AA制,做事直來直去。而意大利人卻愛“顏”如命,凡事都會顧及面子,不管做什么事都不會直言相告。英國文化與法國文化區別也很大。英國人性格保守內斂,盡可能抑制自己的情緒,待人似乎冷漠無情,難以接近。而法國人熱情開朗。他們講話時僅僅用語言根本無法表達急切的心情,因此便會借助肢體動作、手勢和表情等一切能表達心中意思的方法。因此,見到歐美某一國家人的所作所為就籠統地、不加判斷地認為那就是西方文化是不妥當的。

篇8

顧客就是差異

管理大師德魯克在描述企業的定義時曾這樣說過,企業的宗旨是存在于企業本身之外的,企業的宗旨只有一個定義,這就是創造顧客。那么,面對熙來攘往的人群,創造顧客又何從說起呢?從表面看,企業向不同的顧客提供的是同一種商品,但實際上,顧客所買的可能是根本不同的東西,同樣是買汽車,有的購買的是純粹的交通工具,有的則更多的附加了地位、聲望這些車外之物。同樣是買服裝,中老年人注重更多的是冬暖夏涼這些功能,而年輕人則可能把款式和是否流行作為首選內容。富有者,把高價和時髦作為身份、地位的象征,貧賤者把食飽腹、衣遮體當成衡量商品優劣的尺度。有貪虛榮的,有圖實惠的,如此等等,顧客對商品看法的差異決定了他是否作為最終消費者的主要因素,而從生產者來講,產品是否為顧客所歡迎,最主要的是能否把自己的產品與競爭對手區別開來,讓消費者一見鐘情。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造顧客就是創造差異。有差異才能有市場,才能在強手如林的同待業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差異化營銷正是迎合了這種需要。所謂差異化營銷就是企業憑借自身的技術優勢和管理優勢,生產出在性能上、質量上優于市場上現有水平的產品,或是在銷售方面,通過有特色的宣傳活動、靈活的推銷手段、周到的售后服務,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不同一般的很好形象。

尋求差異的著眼點

對于一般商品來說,差異總是存在的,只是大小強弱而已。而差異化營銷所追求的“差異”是產品的“不完全替代性”,即在產品功能、質量、服務、營銷等方面,本企業為顧客所提供的是部分對手不可替代的。“鶴立雞群”就是差異化策略追求的最高目標。

現代營銷理論認為,一個企業的產品在顧客中的定位有三個層次:一是核心價值。它是指產品之所以存在的理由,主要由產品的基本功能構成。如手表是用來計時的,羽絨服是用來保暖的。二是有形價值。兇手與產品有關的品牌、包裝、樣式、質量及性能,是實際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三是增加價值。其中包括與產品間接相關的或廠家有意添加的性能和服務。如免費發貨、分期付款、安裝、售后服務等。這些都構成了差異化戰略的理論基礎。在此基礎上,為研究問題的方便一般把差異化戰略分為產品差異化、市場差異化、形象差異化三大方面。

產品差異化是指某一企業生產的產品,在質量、性能上明顯優于同類產品的生產廠家,從而形成獨自的市場。對同一行業的競爭對手來說,產品的核心價值是基本相同的,所不同的是在性能和質量上,在滿足顧客基本需要的情況下,為顧客提供獨特的產品的是差異化戰略追求的目標。而實現這一目標的根本在于不斷創新。以我國冰箱企業為例,海爾集團滿足我國居民住房緊張的需要,生產出了小巧玲瓏的小小王子冰箱;美菱集團滿足一些顧客講究食品衛生的要求,生產出了美菱保鮮冰箱;而新飛則以省電節能作為自己為服務的第一任務。所有這些使三家企業形成了鮮明的差異,從而又吸引了不同的顧客群。

形象差異化。即企業實施通常所說的品牌戰略和CI戰略而產生的差異。企業能過強烈的品牌意識、成功的CI戰略,借助媒體的宣傳,使企業在消費者心目中樹立起優異的形象,從而對該企業的產品發生偏好,一旦需要,就會毫不猶豫地選擇生產這一企業的產品。如,海爾公司一句“海爾真誠到永遠”,并佐以優良的產品質量,自然就會消費者產生真誠可信的形象;雀巢公司雖說是國際著名的大公司,卻始終以平易近人的姿態宣傳自己,一句“味道好極了”讓人感到象小鳥入巢般的溫馨;柯達和富士兩大彩卷巨頭更是用一黃一綠為基調的包裝,突出了產品的外在形象,給人以明快的感覺。如此等等,不一足。如果說,企業的產品是以內在的器質服務于顧客的話,那么企業的形象差異化策略就是用自己的外在形象取悅于消費者,形成不同凡響的自身特征,更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企業經理人員的智慧。

市場差異化。指由產品的銷售條件、銷售環境等具體的市場操作因素而生成的差異。大體包括銷售價格差異、分銷差異、售后服務差異。

從價格上講,與同類產品相比,價格有高中低之分,企業是氣壯如牛似地選擇高價呢,還是先屈后伸選擇低價策略,抑或是高不攀低不就的中間策略呢?最主要的還要根據產品的市場定位、本企業的實力、再加上產品的生命周期來確定。海爾在冰箱市場上始終以高價位出現,給人以物有所值的感覺;長虹彩電多次打低價戰也屢屢行手。

分銷渠道根據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商的多少又有窄渠道與寬渠道之分。在同類產品中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彩合適的銷售渠道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美國雅芳公司根據化妝品的特點,采用上門直銷的獨特方式,從而取得非凡的經營業績。

售后服務差異。隨著買方市場的到來,相同功能、相同質量的產品越來越多,人們為什么樣要舍此擇彼呢?于是售后服務差異就成了對手之間的競爭利器。同是一臺電腦,有的保修一年,有的保修五年;同是銷售電熱水器,海爾實行24小時全程服務,售前售后一整套優質服務讓每一位顧客賞心悅目。

差異化策略的實施

實施差異化營銷策略,首先把科學、縝密的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作為基礎。這是因為,市場調查、市場細分和市場定位能夠為企業決策者提供顧客在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差異,準確地把握“顧客需要什么?”在此基礎上,分析滿足顧客差異需要的條件,要根據企業現實和未來的內外狀況,研究是否具有相應的實力,目的是明確“本企業能為顧客提供什么?”這一主題材。如果是耐用消費品,應以產品差異和服務差異為主攻方向;如果是目用消費品、食品飲料則應以建立形象差異為重點。

差異化策略是一個動態的過程。任何差異都有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顧客的需要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昨天的差異化會變成今天的一般化。例如人們以前對手表的選擇,走時準確被視為第一標準,而如今在石英技術應用之后,“準”已有成為問題,于是人們又把目光集中在款式上;手機一度被視為高收入階層的獨享之物,今天早已進入尋常百姓的手中。如果手表生產企業再把走時準確作為追求的戰略目標,顯然是不宜的。手機廠家再把目光瞄準款哥、款姐也斷不能取勝。其次,競爭對手也是在變化的,尤其是一些價格、廣告、售后服務、包裝等方面,是很容易被那些實施跟進策略的企業模仿。任何差異都不會永久保持,要想使用權本企業的差異化戰略成為長效藥,出路只有不斷創新,用創新去適應顧客需要的變化,用創新去戰勝對手的“跟進”。

篇9

服務的無形性和可變性表明,與實物產品相比,企業在向顧客提供服務過程中,服務的質量高低、水平如何是不可預知的,比如,一個要美發的女士,在服務員操作之前是看不到美發的實際效果的。由于各個服務人員的受教育水平、服務經驗的不同,使得他們向顧客提供的服務水平也有可能出現差異。所以,企業要向顧客提供超值服務,需要在形象差異化上大做文章。

形象差異化的一個方面,就是通過高素質的員工體現人員形象的差異化。在提供服務產品的過程中,服務企業的員工是一個不可或缺的因素,對于那些要依靠員工直接提供的服務,如餐飲服務、醫療服務等來說,員工因素就顯得更為重要。一方面,高素質、符合有關要求的員工的參與是提供服務的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另一方面,員工服務的態度和水平也是決定顧客對服務滿意程度的關鍵因素之一。一個高素質的員工能夠彌補由于物質條件的不足可能使消費者產生的缺憾感,而素質較差的員工則不僅不能充分發揮企業擁有的物質設施上的優勢,還可能成為顧客拒絕再消費企業服務的主要緣由。這就要求,企業在提供服務中要形成并保持一支素質一流、服務質量優異的一線員工隊伍。關鍵是企業管理部門要做好員工的挑選和培訓工作。

員工招聘只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開始,如何使新員工成為符合企業要求的服務提供者,這是企業內部培訓要解決的問題。許多企業為培訓員工開辦了專門的學校,比如假日酒店大學,麥當勞的“漢堡包大學”等等,這些學校為本企業的員工培訓制定專門的培訓計劃,配置專門的培訓人員。學校的一切活動都圍繞著培訓企業需要的人,只要是企業的需要,哪怕是細微的方面也會配合以精心的計劃。要樹立良好形象,企業除了對員工進行技能培訓外,還應對員工進行交往培訓。由于員工在與顧客交往中可能遇到的問題難以預先料到,因此很難在培訓中對這些問題加以模擬解決。所以,在服務組織的培訓中,交往技巧的培訓在某種程度上比技能培訓更困難。許多航空公司對乘務員進行事件分析培訓,以幫助乘務員在意想不到的情形下處理好顧客提出的苛刻要求。還有一些企業把角色扮演、創造和沖突的模擬作為培訓方法。

形象差異化的另一個方面,就是通過服務環境的展示增加顧客對服務的信任度。服務是無形的,但服務環境是有形的。

根據心理學理論,顧客利用感官對有形物體的感知及由此所獲得的印象,將直接影響到顧客對服務產品質量及服務企業形象的認識和評價。消費者在購買和享用服務之前,會根據那些可以感知到的有形物體所提供的信息而對服務質量做出判斷。比如,一位初次光顧某家餐館的顧客,在走進餐館之前,餐館的外表、門口的招牌等已經使他對之有了一個初步的印象。如果印象尚好的話,他會徑直走進去,而這時餐館內部的裝修、桌面的干凈程度以及服務員的禮儀形象等將直接決定他是否會在此用餐。對于服務企業來說,借助服務過程的各種有形要素將有助于其有效地推銷服務產品。因此,學者們提出了采用“有形展示”策略。

有形展示是服務產品的組成部分,也是最能有形地、具體地傳達企業形象的工具。企業形象或服務產品形象的優劣直接影響著消費者對服務產品及公司的選擇,影響著企業的市場形象。與服務過程有關的每一個有形展示包括:服務設施、服務設備、服務人員的儀態儀表,都會影響顧客感覺中的服務質量。有形展示及對有形因素的管理也會影響顧客對服務質量的感覺。優良的有形展示及管理就能使顧客對服務質量產生“優質”的感覺。因此,服務企業應強調使用適用于目標市場和整體營銷策略的服務展示。通過有形因素提高質量意味著對微小的細節加以注意,可見性細節能向顧客傳遞公司的服務能力以及對顧客的關心。為顧客創造良好的環境,提高顧客感覺中的服務質量。

服務內容差異化

服務內容的差異化,要求企業將服務本身與顧客解決問題的需要相結合,提供從售前到售中,再到售后的全過程、全方位的服務,從而與競爭對手相區別。

這方面海爾無疑是做的最出色的。海爾優異服務成績的取得得益于其對服務準確的理論定位與實踐的創新。服務在海爾早已不是事務而是業務,不是企業對顧客的“恩賜”而是自己的份內之事。良好的服務促進了品牌信譽的積淀,高的品牌附加值收益又促進了服務的持續、健康、快速的發展,這種健康的發展模式讓海爾在中國扮演了一個領跑者的角色。以海爾的空調服務為例,海爾空調是中國最大的空調制造商,也是行業發展速度最快的空調制造商,這種結果的背后服務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從1994年的無搬動服務、1995年三免服務、1996年先設計后安裝服務到2001的無塵服務,8年間實現了全部行業領先的10次服務升級。實際上海爾把服務定位是一種產品,既然是一種產品,就會有生命周期,到了生命周期沒有創新,這種產品就沒有競爭力,海爾空調服務之所以有如此頻繁的升級,就是要保持自己的“服務產品”持續的市場競爭力。

在實現差異化服務中,應把為顧客解決問題作為服務終點。事實上顧客的每一次消費都是為了解決自己的一個問題,企業把顧客的問題解決得越圓滿顧客的滿意程度越高。每一個顧客在服務中遇到問題不同,因此,需要企業根據顧客的不同需要,提供個性化的服務,并以此來體現服務內容的差異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和消費習慣。因此,服務內容的差異第一步是細分客戶。細分客戶目的是為了對客戶進行差異化分析,做出差異化的服務或措施。分析不同價值客戶群體的特征,從而采取不同的差異化的服務或營銷活動。研究在不同群體之間轉移客戶,并研究其特征,獲取那些潛在價值高的客戶群、不穩定客戶群

及不活動客戶群的特征。如以服務個性化著稱的匯豐銀行,總是著力根據不同客戶提供個性化的服務產品。作為國內最大的商用車企業之一,福田提出了以“全程服務一路無憂”為口號的全程無憂服務品牌。通過遍布全國的服務網絡,來為客戶提供全程優質服務。其品牌內涵不單是傳統意義上的售后服務,而是要將售后服務的理念,融入到企業的研發、制造、銷售服務等各個環節,每個環節都要以客戶為中心,最大限度地追求客戶滿意率和客戶真誠。全程無憂服務中,包括全過程、全方位服務。全過程是指在公司與客戶接觸的每一環節,售前、售中、售后都要為客戶提供優質服務。全方位是利用電話短信多種通訊手段,通過站中站內服務、救援服務、上門服務等多種服務方式提供各種服務內容。

通過服務內容的差異化,顧客可以及時反映對產品的個性化要求,從企業那里得到及時、有針對性的服務。從而獲得了預期利益的滿足或使不合理的預期利益得到了糾正,降低了購買風險,提高了顧客總價值。其次,顧客通過各種信息渠道及時地與產品提供者進行溝通,節省了尋找、挑選購買產品時消耗的時間和精力。最后,全方位的差異化服務可以使生產者與顧客之間建立起學習型、良好的合作伙伴關系,會提高顧客的忠誠度,創造固定顧客。

篇10

一、我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基本情況

2007年,我國對外貿易繼續保持了較快的發展速度,貿易規模達到21738.3億美元,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增長48%,對GDP增長的貢獻率明顯提高。據海關統計2008年1月~9月,我國對外貿易進出口總值達19671.3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5.2%。其中出口10740.6億美元,增長22.3%;進口8930.7億美元,增長29%。1月~9月累計貿易順差為180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下降2.6%。

1.我國貿易順差的現狀

1981年以來我國貿易平衡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見下圖)

(1)以貿易逆差為主階段(1981年~1989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82年和1983年分別出現了30.36億和8.36億美元的順差,但總體上是以逆差為主,累計逆差達到424.04億美元。平均每年逆差為47.12億美元。

(2)較小貿易順差階段(1990~1996年)

這一階段雖然在1993年出現了122.15億美元的逆差,但總體上是以順差為主,累計順差達到433.08億美元。

(3)較大貿易順差階段(1997年~2007年)

這一階段各年均為貿易順差,且平均每年順差均在500億美元以上,1997年~2007年累計順差達到5415.5億美元,2007年我國出口額12180.2億美元,增長25.7%;進口額9558.2億美元,增長20.8%,全年貿易順差達到2622億美元,為近5年來的最高水平。

2.我國貿易順差的特點

(1)加工貿易順差遠高于一般貿易

一般貿易由逆差轉為順差,加工貿易仍是順差的主體。2007年加工貿易出口總額為6176.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進口總額為3684.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4.6%;順差為2492.5億美元。而同期一般貿易順差僅為1099.3億美元,約為加工貿易順差的二分之一。目前,我國加工貿易產品已逐漸從勞動密集型的傳統產品,向以機電產品為主的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品轉變。

(2)順差主要集中在外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

順差主要來自民營和外資企業,國有企業仍為逆差。2004年外貿經營權全面放開后,大大激發了民營企業擴大出口的積極性。2007年,民營企業出口實現貿易順差1709.9億美元,占全國順差總增量的65%。外資企業“高出低進”也十分突出,實現順差1361億美元,國有企業仍有449.1億美元逆差。

(3)中美、中歐貿易順差繼續擴大

我國貿易順差主要集中在美國、歐盟國家和香港地區,但增量主要來自歐美,而且表現出逐年擴大的趨勢。2007年,我國對美、歐、港的順差分別達1633.3億、1342.3億和1716.2億美元。三地順差合計4691.8億美元,占我全球貿易中順差來源地順差總額的90%以上。

(4)貨物貿易順差是我國貿易順差的主要來源,服務貿易連年逆差

我國貨物貿易順差逐步擴大,成為推動貿易順差增加的最主要因素,1997年~2006年,貿易順差累計5655.5億美元,其中,貨物貿易累計順差額6244.5億美元,服務貿易逆差額677.3億美元。在國際上,美國和歐盟等發達國家的服務貿易長期保持順差,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我國經濟結構升級緩慢。

二、我國傳統的比較優勢發展戰略

長期以來,我國奉行以低勞動力成本為基礎的比較優勢戰略,這在一定時期內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相對于發達國家而言,我國在資金、技術方面相對稀缺,成本較高,而勞動力則相對充裕,成本也相應較低,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我們擁有豐富且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因此,低勞動力成本優勢是當前我國的比較優勢所在。另外,就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水平而言,現階段我國在國際市場上有價格競爭力的也仍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產品。具體來說,這主要體現在由低勞動力成本帶來的低價優勢以及粗放型增長所帶來的規模優勢。憑借這種“比較優勢”,中國的產品得以極強的價格優勢迅速占領國際市場,中國的制造業也得到快速的發展。有關資料表明,“中國制造”的產品已滲透到世界各個角落。

三、中國對外貿易順差的原因

外貿順差反映了國情,是發揮人力資源比較優勢的結果。立足于人多、收入低等基本國情,發揮自身優勢,主動參與國際分工,是我國產生外貿順差的根本原因。我國人力資源“質優價廉”,勞動力成本只有美國的5%、韓國的8%、巴西的18%。同時我國還有市場大、配套強、海外華人多等優勢,有利于吸納國際產業轉移,致使加工貿易占我國出口的一半以上,并成為順差的主要來源。

1.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是貿易順差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工業發達國家開始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經濟恰好已形成了基本的開放態勢,因而自然而然地融入了這場世界性的產業轉移;之后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對外開放不斷擴大,加之國內人力資源豐富,基礎設施和法律環境日趨完善,中國逐漸成為國際制造產業轉移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外商投資企業躍升為中國外貿發展的主力軍。2005年1月1日,WTO成員國取消了對服裝和紡織品的所有進口配額限制。中國對美國和歐盟的紡織原料及紡織制品出口成為貿易順差的最大驅動力量。

2.貿易順差的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的轉移有著密切的聯系

根據我國進出口國別(地區)統計,1994年~2007年間,在雙邊貿易中我國順差增加較大的市場主要有美國、香港地區和歐盟。其中美國由74.9億美元激增到1633.3億美元,是我國最大的順差對象國;香港由229.1億美元增加到1716.2億美元;歐盟由逆差38.4億美元751.1億變為順差1342.3億美元。同一時期我國對亞洲地區的貿易卻由順差轉變為出現美元的逆差。其中,對日本的逆差由47.5億美元增加到318.8億美元;對韓國的逆差由29.2億美元增加到476.2億美元;對臺灣地區的逆差由118.5億美元增加到775.6億美元;對東盟的逆差由4.5億美元增加到141.9億美元。如果考察一下同期我國一些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方向統計,我們就會發現,在中國對美國、歐盟的貿易順差迅速增加同時,亞洲幾個主要經濟體對美、歐的貿易順差出現了相應的縮減。也就是說,由于國際間比較優勢的變化,原來設在亞洲其他幾個主要經濟體的加工出口產業,尤其是其末端加工程序,已經大量轉移到中國,這樣也就把它們對美、歐的貿易順差轉移到了中國。而我國則從這些經濟體大量進口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并因此形成我國對亞洲主要貿易伙伴的貿易逆差。亞洲國家或地區對我國的持續產業轉移間接擴大了我國的出口貿易規模,使貿易順差加速。

根據進出口商品結構統計,我國貿易順差集中在工業制成品上。1994年~2007年間,我國工業制成品順差由原來的21.1億美元增加到4436.3億美元,與此同時,初級產品貿易則由32.4億美元順差轉變為出現1814.3億美元的逆差。應當注意的是,我國工業制成品貿易出口和進口均大幅增長,這反映了我國加工貿易占有較大比重,中國處于加工貿易制造基地的位置,很多鄰國的出口要經過中國的組裝得以實現,即“大出”同時伴隨著“大進”,出口增長大量地依賴工業原材料、零部件和半成品等的進口,其中化學品及有關產品甚至存在著較大的逆差。我國商品進出口十幾年的迅速增長和順差的急劇擴大,與國際間產業結構的調整——部分加工出口產業由其他亞洲經濟體向我國轉移,有著直接的關系。

com3.發達國家對中國技術出口的限制擴大了貿易順差

按照建立在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自由貿易原則,中國主要對海外原材料產品和技術密集型產品進口需求較大。但一些發達國家以國家安全等為借口,對本國企業向中國出口高新技術設備施加種種限制。巴黎統籌委員會解散后,某些國家對華出口的管制政策不但沒有放松,反而加強,這自然會加大雙邊貿易不平衡。以美國為例,美國對中國實行歧視性出口管制已是導致中美逆差形成的重要原因。尤其是“9·11”事件以來,美國進一步實施對中國的技術出口限制,出口許可審批的時間更長,對高科技出口的限制也更多。對華出口管制是一把“雙刃劍”,出口管制政策在對美國工業產生危害的同時,也在許多方面削弱了其出口競爭力,導致對中國出口下降。美國的出口許可證從遞交申請到批準的平均時間一般為3個~12個月,而日本、德國對向中國高科技出口發放許可證的時間最多為1個月。所以,如果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要等半年才能獲得許可證,出口機會就會轉向德國或日本公司。正由于此,美國對華高科技出口比例持續下降。由于美國歧視性的出口管制,近幾年美國每年都要喪失對中國出口幾十億美元的貿易機會。

4.FDI推動貿易順差的擴大

外商直接投資企業形成的生產能力正在釋放出來,導致某些產品出口激增,遠遠超出國內市場需要,因而出口大量增加,貿易順差而擴大。據海關統計,外商投資企業在我國對外貿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無論是進出口額還是貿易差額,外商投資企業都占絕對比重,目前,加工貿易是外資企業的主要貿易方式,2007年外企加工貿易出口6955.2億元,同比增長23.4%,進口5594.1億美元,同比增長18.4%,實現貿易順差1361.1億美元,占全國加工貿易順差的55%,因此可以看出,外商在華投資企業在我國貿易順差的加速擴大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跨國公司把我國作為全球生產基地,依靠自身技術的先進和我國勞動力資源豐富便宜,大力開展加工貿易,推動了出口額和進口額的逐年高漲。因此,跨國公司以加工貿易等方式,大量向國外市場出口產品,并不能反映出我國在全球市場真實的競爭力,只在數字上制作了我國的巨額貿易順差。其實,我國的很多出口并不是真正的“中國制造”。

5.產業結構的提升導致大量的進口替代

在國際產業轉移和要素重組中,大量外資企業來華建立加工組裝基地,客觀上將周邊地區對美歐的順差轉移到我國。特別是近幾年外商對華投資由加工組裝環節向上下游延伸,呈現整個產業鏈對華轉移的趨勢,使我國家用電器、信息技術、運輸工具等產業的國內配套能力大大增強,從而大量替代進口。沿海地區加工貿易也由“大進大出”向“小進大出”轉變,使用國產料件的比重大幅提高,順差逐年增加。除集成電路以及電容器、復印機、電容器、汽輪機等產品的零件進口增長較快外,大部分產業的零件進口都呈低速增長或下降趨勢。不少產業零部件生產能力激增后,轉而大量出口。例如,汽車零件進口額下降8.2%,出口額卻增長了49.2%。中國自己的公司提升產業結構,相互激烈競爭,這無疑受助于在華外國公司的技能和技術轉讓。

外貿順差反映了原產地統計規則,順差多并不等于利益多。順差或逆差不是利益分配大小的標志,也不是經濟是否健康的標志。我國順差雖大,但仍不是貿易強國,在國際分工中還處在較低端,獲得的比較利益并不高。比如,我國的順差集中于加工貿易與外資企業,如果根據企業的“國籍”或增值的多少來統計順差,我國的順差就會大大減少。因此,根據原產地規則統計出的我國順差,統計意義大于經濟意義,不完全是反映貿易利益分配的恰當指標。

綜上所述,我國巨額的貿易順差是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要素稟賦優勢推動的結果。所以,我們既要看到外貿順差增大的一面,也要看到國際分工地位低、亟需提高的一面。因此深入分析我國貿易順差擴大的原因,對我國對外貿易和國民經濟平穩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吳宏:轉軌的貿易流動.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岑溪市| 南康市| 安福县| 河东区| 邯郸市| 芮城县| 滁州市| 米泉市| 西贡区| 无为县| 南川市| 密云县| 古丈县| 龙井市| 安岳县| 富蕴县| 新乡县| 马山县| 措美县| 宜兰县| 瓦房店市| 建始县| 梓潼县| 旬阳县| 鸡泽县| 双牌县| 五大连池市| 团风县| 枝江市| 山东省| 洪泽县| 罗源县| 顺义区| 凤城市| 绥中县| 杭锦后旗| 浠水县| 岳阳市| 砀山县| 德令哈市| 林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