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18 17:25:5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慢性結腸治療方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筆者應用JS-308結腸透析機,通過加壓全結腸清洗、結腸透析和結腸內給予以大黃為主的中藥保留灌腸治療伴有多系統疾病并存的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34例,現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34例均為2005年7月-2006年2月本院住院患者。其中男16例,女18例;年齡20~91歲,平均58歲。病例選擇根據1992年中華腎臟病學會全國腎小球疾病座談會制定的慢性腎功能衰竭診斷標準及分期[1]。其中腎功能不全失代償期18例,腎功能衰竭期11例,尿毒癥期5例。
1.2 治療方法
在繼續CRF常規綜合治療的同時,加用JS-308結腸透析機(廣州今健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產品)治療。步驟一:全結腸清洗。根據患者的耐受程度,選則適當的壓力進行全結腸灌注清洗,持續60~120 min左右,直至腸道清潔無糞便排出。步驟二:結腸透析。利用已配制好的濃縮血液透析液,按比例配成患者所需要的結腸透析液進行結腸透析,每次保留8~10 min,連續更換透析液,大約60 min。步驟三:用消毒好的中藥(本院自制的以大黃為主的中藥制劑)保留灌腸。每次治療約需2~3 h。
1.3 觀察指標
主要觀察治療前后頭痛、頭暈、全身皮膚瘙癢、惡心、嘔吐等全身自主癥狀的變化,以及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電解質、白蛋白及血紅蛋白的動態變化。
1.4 療效標準[2]
顯效:自覺癥狀明顯改善,BUN、SCr下降>10%;有效:自覺癥狀明顯改善,BUN、SCr下降
2 結果
經用JS-308結腸透析機治療CRF患者34例,總有效率為97%(見表1)。治療后BUN、SCr比治療前有顯著降低(見表2),血電解質、酸堿平衡、血漿白蛋白及血紅蛋白與治療前相比無特殊變化。在治療過程中無不良反應發生。表1 JS-308結腸透析機治療CRF療效分析(略)表2 治療前后34例CRF患者BUN、SCr變化(略)
3 討論
研究表明,正常人每日攝入蛋白后,其代謝產物及毒素75%從腎臟排泄,25%進入結腸,由腸道排出。在慢性腎功能衰竭時,腸道尿素的排出量從占正常總量的25%上升至80%。尿毒癥患者腸道內每日排出尿素70 g、肌酐2.5 g、尿酸2.5 g、磷2 g,明顯多于尿液中每日排出的含量。針對此特點,臨床治療大都采用口服吸附劑、大黃為主的中藥湯劑,或是利用大量液體通過鼻飼或口服來達到腹瀉的方法(即腸道清除法),如口服甘露醇鹽水制劑等。但這些方法均有一定的不良反應,患者難以耐受。
筆者根據慢性腎功能衰竭時除呼吸和皮膚排出一部分毒素外,其80%的身體代謝產物及毒素從腸道排除的理論[3],以及結腸黏膜面積巨大,血流豐富,可作為半透膜的特性,采用JS-308結腸透析機,將腸道清洗、結腸透析及結腸給藥依序治療的方法,不僅可延緩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而且有效地維持了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總有效率達到了97%。
近年來,雖然強化了透析前的綜合治療,以達到保護腎臟、延緩進展的作用,但其作用有限,尤其延緩慢性腎功能不全早、中期的治療仍是一大難題。尤其對伴有多系統嚴重疾病的終末期腎功能衰竭患者、高齡老人和因為多種原因不能進行腎替代治療的患者缺少治療手段。本觀察結果顯示,全結腸凈化、透析聯合灌腸不僅對早、中期腎功能衰竭患者有效,對終末期尿毒癥患者也有肯定的療效。尤其對高齡老年人,或伴有多系統疾病等原因,以及不能接受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的老年患者,提供了一項安全、無創傷、操作簡便、成本低的治療手段。
【參考文獻】
臨床統計數據資料顯示[1,2]:慢性結腸炎患者的臨床治療較為困難,患者治療后臨床復發率水平較難控制。鑒于此,本文為了進一步探討臨床治療慢性結腸炎的可靠治療方法,從而為臨床相關研究的開展提供依據和支持,本文總結了我院治療慢性結腸炎患者的實踐經驗,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所選取的研究對象均為我院2010年6月~2012年12月收治的慢性結腸炎病例,共計72例。按照患者性別情況分析,其中男性病例42例,女性病例30例;年齡35歲~55歲,平均年齡(46.52±3.45)歲。隨機將患者進行分組,分成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36例,兩組研究對象一般臨床基線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具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36例患者采用甲硝哇片0.2g,口服,2次d,連續4d后停6d;奧美拉唑20 mg,口服,2次/d,連續10 d;復方維生素B 2片,口服,2次/d,連續10 d。每1個療程為10d,療程之間停4d,連續3個療程[3]。
治療組36例患者在此基礎上采用中藥治療[4]:葛根18g、黃連12g、制大黃18g、神曲15g、山碴16g、炒麥芽20g、陳皮10g,1劑/d,加水500ml,煎取300m1,150mI/次,2次/d口服,7d為1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和復況。
1.4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1.5軟件包進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且以P
2結果
2.1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如下:治療組36例患者中,治愈31例,有效4例,無效1例,總有效35例,總有效率為97.22%;對照組36例患者中,治愈26例,有效5例,無效5例,總有效31例,總有效率為86.11%。總有效率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明顯優于對照組,其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
2.2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復況比較結果 兩組研究對象實施不同臨床治療方法后的復況比較結果如下:在整體復發率上組間比較,治療組患者的復發率顯著低于對照組患者水平,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討論
在臨床實踐的過程中,慢性結腸炎屬于一種慢性、反復性和多發性的疾病,從臨床統計數據結果上分析,慢性結腸炎的發病部位主要集中在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按照患者臨床癥狀特點分析,慢性結腸炎患者的癥狀主要表現為左下腹疼、腹瀉、里急后重、時便下沾液、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生,患者病情可能隨時出現好壞交替的現象,病情相對較為容易反復發作。在很大程度上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顯著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臨床上關于慢性結腸炎治療的相關研究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5,6]。
從以往的相關文獻研究和報道結果上分析[7]:傳統治療慢性結腸炎的主要措施和方法是采用西藥抗生素進行治療,但是患者實施治療后的臨床效果并不明顯,同時治療后復況較為嚴重。而有報道病例結果顯示[8]:采用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治療慢性結腸炎具有一定的臨床比較優勢。
本文研究中治療組的研究對象在臨床治療總體效果和臨床復發率上均顯著的優于對照組的研究對象,這種比較優勢得到了廣大患者以及患者家屬和相關醫護人員的好評。
進一步研究后,我們發現:在西藥抗生素的作用下,患者感染的風險和幾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此基礎之上,針對患者采用中藥灌腸液可以有效的提高和發揮藥物的吸收效果,此外還能起到局部沖洗清潔的作用。在多種治療手段聯合發揮作用的情況下,可以實現解痙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炎癥愈合等多重作用。
因此,綜上所述,我們認為:臨床針對慢性結腸炎患者實施治療的實踐過程中,與單純采用西醫治療的治療方法相比較,中西醫結合治療方法具有較好的臨床效果,并且在控制復發率上也具有顯著的比較優勢。
參考文獻:
[1]竇曉壇.世界胃腸病學會及歐洲克羅恩病和結腸炎組織關于炎癥性腸病生物治療的倫敦共識意見:起始、終止、藥物選擇及應答預測[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12):825-828.
[2]葉勝青,丁在咸,張,等.植物乳桿菌對白細胞介素-10基因敲除小鼠結腸炎的治療作用[J].中華消化雜志,2011,31(9):619-624.
[3]林英勇,秦湘紅,袁耀宗,等.5-氨基水楊酸鋅膠囊治療活動性潰瘍性結腸炎的多中心隨機雙盲臨床研究[J].中華消化雜志,2010,30(4):263-266.
[4]陳衛,丁文俊,崔龍.手輔助腹腔鏡與開腹全結直腸切除回腸儲袋肛管吻合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對比研究[J].中華胃腸外科雜志,2012,15(10):1077-1079.
[5]霍麗娟,安麗婷,師永盛.美沙拉嗪聯合雙歧三聯活菌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療效觀察[J].中華消化雜志,2012,32(8):523-527.
筆者在1993至2008年以痛瀉要方合四君子湯、四神丸加減治療慢性結腸炎60例,收到了較好的治療效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根據1978年中華醫學會杭州全國消化系統疾病學術會議制定的診斷標準,全部病例均經纖維結腸鏡檢查確診。60例慢性結腸炎中,男36例,女24例;年齡25~35歲10例,36~45歲19例,46~55歲22例,56歲以上9例;病程最短1年,最長20年。
1.2 治療方法 方藥:白術20 g,白芍15 g,陳皮12 g,防風 15 g,人參15 g,茯苓 15 g,炙甘草6 g。脾腎虛寒者加肉豆蔻12 g,補骨脂20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熱毒者加白頭翁12 g,氣滯者加木香10 g,檳榔 10 g;濕熱者加黃芩10 g,黃連10 g;食滯者加山楂15 g,神曲15 g;便膿血者加地榆15 g。用法:每日1劑,水煎分二次服。10天為1個療程。
2 結果
2.1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體征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正常,腸黏膜病變恢復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明顯減輕,體征基本消失,纖維結腸鏡復查好轉,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和體征無改善,纖維結腸鏡復查無好轉。
2.2 治療結果 60例中痊愈45例,占75%,好轉15例,占25%,總有效率100%。
3 典型病例
患者,男,52歲,農民,2002年8月16日初診。主訴:反復腹痛腹瀉18年。病史:患者18年前開始經常腹痛、腹瀉、瀉后痛不減,發作期間大便每日3~4次,質稀,伴少量黏液,每遇勞累或生氣后發作,或在晨起前腹痛欲便。曾在縣級醫院做纖維結腸鏡檢查,診斷為慢性結腸炎。早年曾服PPA等藥有效,后漸效果不佳,多年來已習以為常,不做治療。此次乃為其母親取藥,中間談及自己的腹瀉而就診。查體:左中下腹輕度壓痛,舌淡、苔薄白,脈細弦。在我院纖維結腸鏡檢查提示慢性結腸炎(無潰瘍)。辨證屬肝氣郁滯,脾腎虛寒。治法:瀉肝補脾溫腎。方藥:陳皮12 g,白芍15 g,白術20 g,防風15 g,人參15 g,茯苓15 g,甘草6 g,補骨脂20 g,肉豆蔻12 g,五味子12 g,吳茱萸10 g,水煎分早晚二次分服。結果服上方10劑后明顯減輕,再服10劑后腹痛腹瀉消失,又鞏固服三劑。1個月后結腸鏡復查,腸黏膜恢復正常,隨訪5年無復發。
4 體會
慢性結腸炎臨床癥狀以慢性腹瀉、腹痛,排黏液便、血便為主,呈慢性反復性發作或持續性發作,中醫辨病屬泄瀉、腹痛、痢疾等范疇。本病病程較長,多因長期飲食不慎、勞倦內傷,致脾胃虛弱[1]。《景岳全書》所謂“泄瀉之本,無不由脾胃”,且反復發作,纏綿難愈,極易耗損正氣及影響情志,以致肝失疏泄,肝脾不和。清代葉天士“肝病必犯土,是侮之所勝也,土虛木乘脾受肝制,克脾則腹脹,便或溏或不爽”[2]。由此可見本病病機為脾虛肝郁,濕阻氣滯,大腸通降功能失調,病久則致脾腎虛寒。痛泄要方中白術健脾補虛,白芍養血柔肝,陳皮理氣醒脾,防風升清止瀉,四藥相配,可以補脾土而瀉肝木,調氣機以止痛瀉;四君子湯中人參大補元氣健脾養胃,茯苓滲濕健脾,炙甘草干溫調中;四神丸中諸藥相配,具有溫腎健脾、固腸止瀉之功。臨證時根據患者全身狀況予以加減,每每收到良好功效。目前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內科學》中只有“潰瘍性結腸炎”而沒有“慢性結腸炎”病名,但臨床實踐表明很多慢性結腸炎患者結腸鏡檢并無潰瘍和糜爛,在纖維結腸鏡下的表現主要是腸段黏膜的充血、粗糙,血管網絡模糊、偏粗,黏膜發紅或因蒼白而光亮,這部分患者不應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都是結腸的慢性炎癥,慢性結腸炎包括潰瘍性結腸炎,兩者在病因上和治療方法上都有區別。病因上,潰瘍性結腸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與細胞凋亡有關,正常結腸上皮細胞很少發生凋亡,受T細胞免疫反應影響,產生的細胞因子比例失衡,引起細胞凋亡,從而使上皮細胞構成的黏膜屏障破壞,導致結腸黏膜的損傷和潰瘍。而慢性結腸炎大多是從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感染性疾病發展而來,與細菌、真菌和病毒有關。因此,筆者認為,為了更準確制定療效標準,確定和建立治療方法,有必要將慢性結腸炎和潰瘍性結腸炎區別對待,很多慢性腹瀉患者,比如中醫泄瀉病中腎陽虛衰型的五更瀉,就大多不是潰瘍性結腸炎,而是慢性結腸炎。
在各種腸道疾病中,臨床中的潰瘍性結腸炎也位數不少,其患病比例也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因此,日益受到中醫相關研究人員的普遍重視。普通患者在臨床診斷中發現患有潰瘍性結腸炎,一般情況下,都難以了解該疾病的具體情況,這主要是因平時不了解潰瘍性結腸炎的而有關癥狀表現。潰瘍性結腸炎在臨床中屬于非特異性的一種炎癥性腸病,目前還未明確其具體致病原因。病變一般都處于結腸黏膜及其下層,在病理方面具有結腸黏膜慢性炎癥及形成潰瘍等特點,多累及對患者直腸與遠端結腸產生不利影響,嚴重患者還將擴展到近端甚至整個結腸。
在中醫臨床中,屬于“腸癖”、“腸風”等范疇。容易導致患者腹痛或便血等,嚴重患者還將產生癌變,對患者身體健康構成嚴重威脅,一定要在臨床中提高對該疾病的重視程度。有關研究人員在該疾病的中醫治療方面近年來積累較為豐富的經驗,并獲得顯著療效,現將具體情況總結如下。
1 中醫治療方法
1.1口服中藥方法 目前,在中醫臨床中還沒有固定的辨證分型施治處方,單純辨證分型治療方法采用四逆散合四君子湯、太子參、陳皮、葛根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共對15例患者進行治療,有9例患者治愈,6例患者病情好轉。
有研究將潰瘍性結腸炎分為五種類型,脾胃虛弱型患者采用參答白術散進行治療;脾胃虛寒型患者采用理中湯進行治療;肝郁脾虛型患者采用痛瀉方進行治療;脾腎陽虛型患者采用四神丸進行治療;脾虛濕盛型患者采用葛根蘋連湯進行治療。共對40例患者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治愈,29例患者顯效,5例患者有效,2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5%。通過分析匯總很多研究結果發現,大腸濕熱證使出現頻率最高的一種證型,在臨床中主要采用白頭翁湯與香連丸進行治療。
很多研究人員的觀點也各不相同,具有比較復雜的分型,結合潰瘍性結腸炎的病因及臨床癥狀表現及辨證論治積累的多年經驗,將其分為急性發作、慢性虛弱及邪留正虛三種類型比較合理。止血止瀉、健脾柔肝、燥濕清熱等類型患者可采用黃連、當歸、白芍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勝濕祛風類型患者可采用白芷、葛根、白岌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在臨床辨病論治方面,潰瘍性結腸炎可采用專方專藥進行治療。共對25例患者進行治療,有4例患者治愈,13例患者顯效,7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6%。此外,在免疫調節及腸粘膜局部免疫炎癥反應減輕方面,安腸膠囊都表現出良好效果。
1.2中藥灌腸方法 中醫精髓就是在辨證施治分型中采取的施治藥方,在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取腸道給藥方法對疾病進行診治的過程中,也具有十分獨特的效果。有研究人員結合中醫辨證方法對濕熱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三黃湯、黃柏、烏藥等中藥材進行治療;對虛寒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采用四神丸進行治療;對具有較大量便血患者采用云南白藥進行治療,上述方法都用150~200 ml水進行煎服,42例患者保留灌腸方法治療,有17例患者治愈,15例患者顯效,6例患者好轉,4例患者無效,有效率90.5%。采用黨參、黃連、干姜等中藥基本方,200毫升水煎后對患者灌腸,大便下血患者添加地榆炭,同時結合中醫辨證施治方法對證型不同患者采用不同藥溫。脾胃虛寒型患者控制溫度保持在40.5℃~41.5℃;偏重濕熱患者控制溫度保持在37.5℃~38.5℃。對27例患者進行治療,僅2例患者無效,有效率為92.6%。采用藥錫類散的中成藥及單驗方,具有除濕清熱、解毒涼血、化疲活血及生肌祛腐等效果,基于錫類散添加地榆、三七、等中藥材制成腸炎康對患者進行灌腸,對44例患者進行治療,有26例患者治愈,9例患者顯效,6例患者有效,3例患者無效,有效率93.2%。
1.3口服中藥與灌腸相結合方法 整體與局部配合是中醫臨床的治療特點,采用外治結合口服重要,具有十分顯著的治療效果。有研究結果顯示,健脾靈與苦參槐花合劑聯合對患者進行灌腸方法治療,治愈率為52.7%。采用口服健脾益腸與愈瘍煎灌腸進行聯合治療,在62例治療患者中,有28例患者治愈,19例患者顯效,14例患者有效,1例患者無效,有效率高達98.4%。
2 結論
綜上所述,潰瘍性結腸炎目前在中醫藥治療方法已獲得重要研究進展,口服中藥、中藥灌腸、口服中藥與灌腸相結合等多種治療方法已充分發揮應有的效果。可采取一種方法進行施治,也可采用多種方法進行聯合治療,具有可靠效果,不具有較大的毒副作用。但因目前對中醫辨證分型方法尚未形成標準,導致分型比較分散,各分型之間具有重復的癥狀表現。所以,采用的治療方法也較為雜亂。在中藥藥理方面,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治療方面的研究不夠深入,造成選方用藥不具有較強的針對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研究難度。今后將加強研究潰瘍性結腸炎的癥狀表現,以進一步明確潰瘍性結腸炎的致病機理。制定診斷潰瘍性結腸炎的標準,基于此篩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有效藥物,才能提高臨床療效。
參考文獻:
[1]張傳儒.調肝理脾法治療慢性非特異性結腸炎30例報告[J].中醫雜志,2014.8
[2]趙涉媛,戴宗海,楊世興,等.辨證治療潰瘍性結腸炎80例[J].陜西中醫,2013,11.
【中圖分類號】R574.6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11-0377-01
右髂窩內續于盲腸和結腸的部分是結腸,結腸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個部分,排列成個“M”狀,將小腸包圍在內。結腸炎是指這些“M”型的腸管所發生的炎癥。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潰瘍性結腸炎,是病因未明的慢性結腸炎,以大腸(直腸和結腸)粘膜與粘膜下炎癥病變的主要特征[1]。其主要臨床癥狀為腹瀉、血便、腹痛以及一些腸外癥狀,如眼睛癢脹、口腔潰瘍、皮膚腫塊、關節腫痛、骨質疏松、腎結石等。病程漫長,輕重不等,有潰瘍性結腸炎8-10年病史的患者會有較高風險患結腸癌。對于其發病原因,現代西醫學認為潰瘍性結腸炎與感染、遺傳、精神、過敏,特別是自身免疫等因素有關,但確切病因目前還不明確。同時,本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性,不斷加重,經久不愈,給患者帶來極大痛苦。因此,尋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方法顯得日益迫切。本文選取我院接收治療的4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與護理。
1資料與方法
1.1患者資料:2002年2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住院的潰瘍性結腸炎患者有40例,年齡在23-70之間,病程在5個月至25年之間。其中初發性患者10例,慢性復發性患者25例,慢性持續性患者5例。
1.2臨床表現:患者均有輕重不一的腹瀉癥狀,輕者每日排便3~5次,重者每日排便12~17次;糞便呈糊狀、粘液狀有11例,血性粘液便19例,粘液膿血便10例。40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30例腹痛位于左下腹部或下腹部,9例無定位腹痛,并呈陣發性痙攣性絞痛,便后可暫時得到緩解,1例僅有腹部不適。40例均經3次大便常規檢查及培養,未獲致病菌及阿米巴原蟲。
1.3檢查:通過結腸鏡檢查,確定患者的病變部位,經檢查,病變腸段為直腸者7例,直腸、乙狀結腸者26例,左半結腸者7例。同時,在腸鏡檢查時,在病變部位夾取少量粘膜組織進行病理化驗發現,結腸粘膜呈現非特異性炎性病變,腺體排列異常,杯狀細胞減少,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
1.4治療:灌腸處方為0.5%甲硝唑100ml、慶大霉素8萬U,錫類散1.5g、地塞米松5mg,其中,一般癥狀可選用潑尼松,重癥者可選用地塞米松進行治療。按照處方每天同一時間以直腸滴入法保留灌腸,灌腸后20min變一次,保證藥物與腸壁充分接觸。15天后改為隔日灌腸1次,30天為1個療程。同時,還要輔助進行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營養支持的治療,40例患者中,有一例進行外科手術治療。
2治療結果
2.1短期療效。顯效:腹痛消失,體溫正常,大便隱血好轉,大便成形;有效:癥狀基本消失,大便隱血好轉,大便基本成形;穩定:癥狀減輕,大便隱血好轉,大便成糊狀。經過一個療程的治療,顯效12例,有效26例,穩定2例。
2.2長期療效。臨床痊愈:臨床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腸粘膜病變恢復正常或僅留疤痕,隨訪1年或以上未見復發。基本緩解:臨床癥狀基本消失,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腸粘膜僅遺留輕度炎癥,或近期治愈后于1年內復發。部分緩解:臨床癥狀明顯減輕,乙狀結腸鏡等檢查示病變程度有所減輕,但有復發。無效:治療前后癥狀和體征無改善或無明顯改善。
經過多個療程的治療,以及隨后的護理,40例患者中。臨床痊愈11例,基本緩解27例,部分緩解2例,無效者無。
3護理
潰瘍性結腸炎是慢性病,可通過治療得到控制,但卻不能被完全根治。因此,對于潰瘍性結腸炎患者而言,護理是非常重要的。護理主要包括臨床監測、飲食護理、生活護理和心理護理。
3.1臨床監測:住院進行療程治療時,要嚴密觀察病情變化,要求每3-4小時觀察體溫、血壓、脈搏、心率1次,并記錄患者的腹痛、便血情況,若病人的皮膚彈性有脫水的表現,要及時通知醫師制定治療方案,糾正水、電解質紊亂。觀察是否出現并發癥,如大出血、頻繁腹瀉、高熱、血壓明顯下降等,發現要及時報告醫師,采取搶救措施。同時應保持患者皮膚清潔,注意幫患者翻身,有效防止褥瘡。
3.2飲食護理:因患者長期出現腹瀉、進食不良、便血等癥狀,會導致營養不良狀態、貧血,因此,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需要注意飲食和營養搭配。要多吃易消化、高熱能、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少吃油炸食物,避免生、冷、硬的食物。同時,要少食多餐,根據營養需要搭配好膳食后,要分多次進餐,從而減輕患者胃腸道的負擔。
3.3生活護理:由于患者容易出現營養供給不足的癥狀,所以要為患者提供安靜、舒適的環境,確保其正常的休息,從而減少病人的情緒波動及體力消耗。同時,在生活中,要注意保證患者肛周皮膚的清潔,防止褥瘡。
3.4心理護理:潰瘍性結腸炎病程長,且易復發難愈,患者長期忍受病痛的折磨,特別當遇到治療效果不明顯時,會產生擔憂、焦慮、恐懼等心理,將嚴重影響治療效果。因此要經常與患者進行交流,向其介紹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表現、誘發加重因素及自己的病情、治療方法等,消除患者對本病的疑慮,穩定患者的情緒。在治療期間,使患者保持心情舒暢,促進健康的同時有助于提高療效,在灌腸時,讓患者保持舒適的,減輕其對治療過程的恐懼。
灌腸療法具有便于施藥,吸收快,起效速,生物利用度高,用藥安全,方法簡便,易為病人接受等優點[2]。臨床上,大多采用灌腸的療法再輔以日常護理來有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這種治療方法通過臨床實踐證明是有療效的,值得推廣的。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 40 例,男 22 例,女 18 例。年齡 27~52歲,病程最短者 3 個月,最長者 10 年。均為我院或外院經乙狀結腸鏡檢查確診。根據乙狀結腸鏡所見,將局部病變簡單分為 3 種類型:①輕度病變:以黏膜充血水腫為主;②中度病變:以黏膜糜爛血為主;③重度病變:黏膜面潰瘍形成為特征。對照組 40 例,男 32 例,女 8 例,年齡21~60 歲。病程 5 個月 ~ 8 年。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1.2.1
慢性反復發作的腹瀉、腹痛、黏液血便史。
1.2.2
糞檢排除阿米巴、血吸蟲,痢疾桿菌培養陰性。
1.2.3
乙狀結腸鏡檢有黏膜充血、水腫或有不同程度的糜爛滲出及淺表性潰瘍。
1.3
治療方法
1.3.1
治療組用自擬通腸方。藥物組成:白芨 30 g,白頭翁 30 g,紅藤 30 g,黃柏 30 g,苦參 20 g,白礬 6 g,地榆 20 g, 加水煎 40~50 min,取藥液 100 mL。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654-2 注射液 2 mL。
1.3.2
方法:每次取上述灌腸液 100 mL,加入甲氰咪胍注射液 4 mL,如腹痛甚者可加 654-2 注射液 2 mL(短時間用,3~5 d)于每晚睡前保留灌腸,每日 1 次,14 d 為 1 個療程,根據病情輕重,可重復數個療程,間隔時間為 7~10 d。
對照組:氧氟沙星注射液 250 mL(山西威奇達藥業有限公司)以及甲硝唑注射液 200 mL(重慶藥友制藥有限公司)靜脈滴注,14 d 為 1 個療程,2 個療程后判斷療效。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評定標準
痊愈:腹瀉、腹痛、黏液血便等癥狀消失。乙狀結腸鏡檢腸黏膜正常。好轉:腹瀉、黏液血便次數減少,腹痛減輕,乙狀結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明顯改善。無效:癥狀及乙狀結腸鏡檢查同治療前無變化。復發:潰瘍痊愈后又復發,另有 1 例未堅持治療。
2.2
兩組療效比較
見表 1。
3
討
論
慢性結腸炎屬祖國醫學的“腸風”、“泄瀉”、“久痢”等范疇。病變部位多累及直腸和乙狀結腸,采用中藥保留灌腸法,可使藥物直達病所,對促進消炎、消腫、潰瘍面愈合及縮短療程,提高療效有較大幫助。
甲氰咪胍是一種良好的組織胺 H2 受體阻滯劑,是近年治療消化性潰瘍較好的藥物,也有報道用于慢性腸炎的治療,取得較好效果。其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機理,可能因其作用于腸壁中釋放組織胺的肥大細胞所致。我們采用中藥保留灌腸的同時,配合甲氰咪胍和解痙劑 654-2,認為療效較好,也未出現副作用。
自擬通腸湯中的白芨入脾胃經,因含膠質,善消腫、生肌,布于黏膜面,可保護黏膜,并促進黏膜再生,有止痛和促進潰瘍愈合之功。白頭翁可清血分之熱,為熱毒赤痢之要藥,《本經》謂其“主逐血止痢”,又《保命集》云:“行血則便自愈,調氣則后重自除”。紅藤可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為治腸癰腹痛之要藥,《本草圖經》:“行血,治氣塊。”黃柏、苦參性味均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二藥常合用。白礬性味澀寒,有收斂止血,澀腸止瀉之功效,可療久瀉、便血。地榆歸大腸經,涼血解毒,可止膿血,故適宜上述諸證。
本方組成藥味簡單,藥源充足,療效好,無副作用。灌腸時間以早晚為佳,也可自行掌握,藥液溫度 37℃為宜。其藥液在腸內保留時間越長,效果越好。
參考文獻
〔1〕張健, 劉永勝, 翟玉萍. 中西醫結合保留灌腸治療慢性潰瘍結腸炎療效觀察〔J〕. 包頭醫學院學報, 2004. 4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0.05.171文章編號:1006-1959(2010)-05-1187-02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1]。主要侵犯大腸粘膜,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常常引起糜爛或潰瘍形成,呈慢性、反復性發作。在中西醫結合思路的引導下,我科采用獨創的"免疫修復療法",通過殺菌、中藥灌腸、口服等整體聯合治療,標本兼治。現通過我科對收治的7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有效的治療與護理,取得了滿意的臨床效果,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我科2007年10月-2009年7月收治的79例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其中男52例,女27例,年齡最大69歲,最小27歲;平均48歲,其中輕型患者僅有腹部不適13例,腹瀉伴粘液血便26例,腹痛伴腹脹15例,便頻伴便血10例,腹痛伴便秘4例。
2.臨床治療與分析
2.1 臨床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即中醫所說的泄瀉,本病主要發生在結腸粘膜層的炎癥性病變,以潰瘍糜爛為主,臨床表現為腹痛、腹瀉、大便粘滯或帶膿血、黎明瀉、大便不成形、一日數便或里急后重,便后腹痛可暫時緩解,脘腹痞悶,納少乏力。部分患者可出現貧血消瘦、底熱等現象。近年來主要采用內科綜合治療,控制急性發作,減少復發,防止并發癥。我科對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實施西醫結合,標本兼治,總結了一套系統正規的治療方案。
2.1.1 藥物治療。水楊酸偶氮磺胺類藥物一般用水揚酸偶氮磺胺吡啶(簡稱SASP)作為首選藥物,該藥服藥后大部分到達結腸,其滯留在結腸內與腸上皮接觸而發揮抗炎作用。適用于輕型或重型經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治療已有緩解者,療效較好;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對急性發作期有較好的療效,適用于暴發型或重型患者,可控制炎癥,抑制自體免疫過程,減輕中毒癥狀,常用氫化考地松,或地塞米松每日靜脈滴注,療程7-10天,癥狀緩解后改用強的松龍口服,病情控制后,遞減藥量,停藥后可給水楊酸偶氮磺胺吡啶,發免復發;硫唑嘌呤為免疫抑制劑,適用于對激素治療效果欠佳或對激素依賴的慢性持續性病例,加用這類藥物后可逐漸減少激素用量甚至停用,慢性反復發作者,今年國外報道,對嚴重潰瘍性結腸炎急性發作靜脈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的病例,應用環孢素靜脈滴注大部分患者可取的暫時緩解而避免急癥手術。抗生素:抗生素是臨床上應用范圍廣,種類繁多的一大類藥物,合理使用抗生素對病情的轉歸至關重要,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已廣泛受到社會的關注。據報道耐青霉素的肺炎鏈球菌,過去對青霉素、紅霉素、磺胺等藥品都很敏感,現在幾乎"刀槍不入"[2]。對暴發型及重型者為控制繼發感染,可用氨芐青霉素、滅滴靈等治療。
2.1.2 灌腸治療。部分醫生偏好使用西藥進行治療,臨床證實,這種治療方案的弊端是過度使用西藥有嚴重副作用;其次這種西醫治療雖快,但只能治標而不治本。應當將西醫見效快與中醫藥治本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在快速治病的同時,消除腸炎,由于本病主要侵犯腸粘膜或粘膜下層,伴有糜爛和淺表性潰瘍的非特異性疾玻病變以遠端結構為主,直腸給藥療法能使藥物直達病處,又可避免上消化道酸堿度和酶對藥物的影響,保持藥物性能,使藥物吸收更為完善,并能延長藥物作用時間,從而使粘膜修復、潰瘍愈合而達治愈的目的。所以直腸給藥療法為治"潰結"常用方法。其中包括保留灌腸法、直腸點滴法、直腸噴粉法和栓劑塞肛法等。其中保留灌腸法最常用而普通。(1)常用灌腸通用中藥方:①蚤休10g、公丁香5g。煎水100~150ml,加冰硼散1g、錫類散03g。②敗醬草30g、炒五倍子5g、枯礬3g、煅瓦楞15g、煅龍骨30g、生牡蠣30g。③05%~1%普魯卡因150ml加生肌散1g,云南白藥05~1g,青黛5g。(2)直腸點滴法:采用開放式輸液法,將藥液滴入直腸,本法給藥準確、迅速,保留時間長,方法靈活方便,具有直腸輸液的作用特點,是一種無創傷性治療方法。但需辨證選藥、藥液配制、位置、藥溫、療程等同保留灌腸法。適用于輕型而病變局限于直腸,左側結腸的患者。
2.1.3 飲食治療。因為慢性結腸炎病人消化吸收功能差,應采用易消化半流少渣飲食,少量多餐,注意補充蛋白質及維生素,以增加營養,改善癥狀。多油及脂肪類食物,除不易消化外,其滑腸作用可使腹瀉加重,所以炸、煎及肥肉應少吃。應少食糖及易產氣的食物,如薯類、豆類、牛奶等。更應注意飲食衛生,不吃生冷、堅硬及變質食物,禁酒及辛辣刺激性強的調味品,可經常使用食用菌類,雪耳、木耳、冬菇、靈芝等提高免疫力。
2.1.4 手術治療。并發癌變、大出血、腸穿孔、膿腫與瘺管、重型患者特別是合并中毒性巨結腸經內科治療無效者均是手術的適應證。一般采用全結腸加回腸造瘺術,為避免回腸造瘺的缺點,近年來用回腸小袋吻合術,即切除全結腸及剝離結腸粘膜和粘膜下層,又保留了排便功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術后生活質量。
2.1.5 心理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慢性、反復性、多發性疾病,以結腸、乙狀結腸和直腸為發病部位,時好時壞,纏綿不斷、反復發作。做好患者思想工作,盡量全身放松,精神過度緊張者,可用鎮靜劑如安定、舒樂安定等。
3.討論與分析
潰瘍性結腸炎(UC)是一種特發性慢性腸道炎癥,目前認為其發病可能與遺傳、免疫調節缺陷以及心理因素有關。目前對其治療的方法眾多,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綜合性個體化的處理原則。通過臨床驗證宜中西結合,辨證論治,應當將西醫見效快與中醫藥治本的兩種優勢結合起來,在快速治病的同時,消除腸炎復發的隱患。在中西醫結合思路的引導下,它是從調控腸道運動的自主神經系統入手,以中西醫結合、內服外灌、心理治療為原則。通過殺菌、中藥灌腸、口服等整體聯合治療,調節人體腸神經免疫防御機制,標本兼治,攻克了直腸炎反復發作的難題。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re colitis,UC)是一種病因尚不十分清楚的直腸和結腸慢性非特異性炎癥性疾病。病變主要限于大腸黏膜與黏膜下層,呈連續性彌漫性分布,多數在直腸乙狀結腸,可擴展至降結腸、橫結腸,也可及全結腸。主要癥狀有腹瀉、膿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病情輕重不等,常反復發作。2007年1月-2009年6月,我們運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潰瘍性結腸炎患者80例,并與單純西藥治療40例對比觀察,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20例患者根據1993年全國慢性非感染腸道疾病學術研討會制定的UC診斷標準[1]確診。全部病例經結腸鏡檢查確診,同時做細菌培養檢查。隨機分為兩組,中西醫結合治療組(中西藥組)80例,男46例,女34例;年齡18~60歲;病程6個月~5年26例,5~10年44例,>10年10例;乙狀結腸潰瘍40例,升結腸潰瘍32例,降結腸潰瘍8例。西藥治療組(西藥組)40例,男32例,女8例;年齡18~56歲;病程1~5年10例,5~10年26例,>10年4例;乙狀結腸潰瘍20例,升結腸潰瘍16例,降結腸潰瘍4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中西醫結合治療組:口服柳氮磺吡啶(SASP)100mg,每日4次,同時服用自擬藥方:黃芩12g,黃柏12g,人參15g,茯苓12g,白術12g,虎杖15g,地榆炭15g,敗醬草15g,甘草8g。隨癥加減:腹痛明顯加延胡索10g,膿血較多加馬齒莧30g,肛下墜明顯加炒柴胡6g。每日1劑,水煎取藥液約300ml,分2次早、晚各溫服1次。
西藥治療組:柳氮磺吡啶 100mg,每日4次口服。
兩組均以4周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3 療效標準 參照《現代臨床疾病診斷學》結腸炎診斷標準制定。治愈: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好轉:臨床癥狀全部消失或基本消失,結腸鏡檢查黏膜充血、水腫及潰瘍明顯好轉,部分患者潰瘍已消失;無效:臨床癥狀及結腸鏡檢查無明顯變化。
2 治療結果
兩組療效比較結果,見表1。表1兩組療效比較(略)注:與西藥組比較,*P
3 討論
慢性腸炎,多以結腸炎為多見,是一種慢性結腸黏膜炎性反應,臨床以腹瀉、黏液、膿血便、腹痛為主要表現,因其性質和發作特征不同,有許多分型,屬易復發病癥。隨著對本病認識的加深,近年來國內報道例數明顯增多,對其治療方案和效果各醫院報道不一,尚在進一步探索中。應用中西醫結合辨證的治療方法,治療慢性腸炎,取得顯著的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門診病歷60例均為慢性腸炎患者,對磺胺類藥物均不過敏。隨機分為治療組40例,對照組20例。治療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42±9)歲,病程(10±5)d,初發13例,復發27例。直腸炎8例,左半結腸炎10例,直乙結腸炎13例,全結腸炎9例。對照組男8例,女12例,年齡(41±10)歲,病程(11±3)d,初發10例,復發10例,直腸炎3例,左半結腸炎6例,右半結腸炎4例,全結腸炎7例。所有病例均為腸鏡檢查確診。
1.2 治療方法
1.2.1 對照組 采用西藥治療,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信誼嘉華藥業有限公司,0.25 g)0.5 g,口服,1次/8 h。
1.2.2 治療組 西藥治療同對照組,中藥治療根據患者的臨床癥狀分為5型:寒濕泄瀉型,散寒化濕,予霍香正氣軟膠囊(河北神威藥業有限公司,0.45 g/粒)3粒/次,3次/d;陽虛夾濕型,溫運脾陽,健脾益氣,予附子理中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9 g/丸)1丸/次,2次/d,和健脾丸(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6 g/丸)1丸/次,2次/d;濕熱泄瀉型,清熱利濕,予葛根芩連片(甘肅河西制藥有限公司,0.5 g/片)3片/次,3次/d;脾胃虛弱型,健脾益氣,化濕止瀉,予參芩白術散(齊齊哈爾參鴿藥業有限公司,10 g/袋)10 g;肝氣秉脾型,抑肝扶脾型,予柴芍云君丸(北京同仁堂股份有限公司同仁堂制藥廠,9 g/丸)1丸/次, 2次/d。15 d為1個療程,服用2~3個療程。服藥期間每3 d復診1次或電話隨診,結束后1周每位患者均復查腸鏡。
1.2.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制定的《 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消失,腸鏡檢查無異常;有效:臨床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腸鏡復查腸黏膜基本修復;無效:臨床癥狀無明顯改變,腸鏡檢查未見明顯好轉。
1.3 統計學方法 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
2 結果
便秘是臨床上較常見的癥狀,一般可表現為大便干結、排便困難、排便次數減少等,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人們的生活節奏和飲食習慣也在不斷變化,不良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導致便秘患者越來越多,已嚴重影響到人們的身心健康。便秘的誘發原因較多,如全身疾病、神經源性疾病等,此類稱為繼發性便秘。引起便秘的原因不存在器質性的病變則稱為功能性便秘,也可稱為習慣性便秘,沒有結構異常或代謝障礙,外腸易激綜合征的慢性便秘除外,便秘患者濫用瀉藥導致瀉劑性腸病和結腸黑變已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由于結腸黑變和結腸癌有一定的關聯,因此功能性便秘的治療越來越受到重視。
1.資料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1月-2007年4月收治的排便困難患者106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61例,年齡為2歲-75歲,平均年齡為45歲,患者主訴有上腹飽脹不適、噯氣、反胃、惡心、腹痛、排氣等癥狀,病程為3-12個月,平均病程為4.5個月,患者均有排便困難、糞便堅硬、排便次數減少、排便不盡感。
1.2診斷標準
根據功能性便秘的羅馬III診斷標準,需要排除腸道及全身器質性病因及其他因素導致的便秘并符合以下標準:Ⅰ診斷前至少6個月中最近3個月有癥狀發作1.必須符合以下2項或2項以上:(1)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2)至少25%的排便為干球狀便或硬便 (3)至少25%的排便有直腸阻塞感或梗阻感(4)至少25%的排便需要手法幫助(如用手指助便、盆底支持)(5)至少25%的排便感到費力(6)便次
1.3排除標準
①疾病,如肛裂、會陰前、無肛術后或直腸外傷后狹窄。會陰前是三環系統的中環缺如所致。排便糞便推入直腸后壁薄弱區,可見后隆起,大便不能順利排出,②神經源性疾病,如HD、NID、脊膜膨出癥、腦癱。③內分泌或代謝性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低下、腎性酸中毒、隱性糖尿病、高鈣血癥。④藥物所致,如使用鹽酸哌醋甲酯、苯妥英鈉、米帕明、吩噻嗪、抗酸藥及含可待因的藥物。
2.治療方法
其中65例結腸乏力、糞便硬結及年齡較大患者使用開塞露,每次使用20ml,30例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腎功能不全合并便秘的患者服用每天2次,每次1包聚乙二醇4000,11例年齡較小患者采取中藥治療,副作用較小,配方為麻子仁20 川樸12 白芍12 肉蓯蓉15 首烏20 柴胡9,每種藥材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適量增減。在藥物治療的同時,護理人員配以合理的飲食治療,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改變糞便性質和排便習慣,并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排便習慣和生活習慣,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
3.結果
3.1療效判定
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排便困難、大便硬結、上腹飽脹感、反胃、惡心等癥狀消失或基本消失,排便次數較用藥前增多,排便順暢。有效:上述癥狀減輕或改善。無效:用藥前后癥狀無明顯改變。
3.2結果
臨床治療10天后,其中顯效70例(66%),有效27例(25%),無效9例(9%),總有效率為91%,其中出現不良反應者8例,鑒于出現不良反應均較輕,未影響到治療與觀察效果。
4.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的改變,引起功能性便秘的誘發原因越來越多,功能性便秘患者也逐漸增加,但由于很多患者考慮到自尊不去醫院就診治療,知識盲目的使用瀉劑,誘發其他疾病。為了便于臨床上治療功能性便秘方案和藥物的選擇,可根據結腸動力學特點將其進行分型,臨床上可分為慢傳輸型便秘、功能性出口梗阻型便秘和混合型便秘,不同的類型采取不同的方法和藥物治療,針對個體化治療,提高治愈率。減輕患者的痛苦,慢傳輸型便秘主要是由于結腸動力障礙,結腸動力降低,導致結腸內容物推進速度減慢,排空時間減慢,表現為結腸乏力,也是便秘的常見類型,治療首先選擇促腸動力劑;出口梗阻型便秘結腸具有正常的傳輸功能,是因為肛、直腸的功能異常引起的便秘,治療可采取生物反饋方法;混合型便秘是具有上述兩種情況,也可因人而異,采取合適的治療方法。
日常生活中我們應注意預防便秘的出現,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日常飲食中攝取足夠的膳食纖維,每天定時排便,即使沒有便意,也要在相同的時間進行排便,減少生活工作壓力,避免精神緊張抑郁,保證充足的睡眠,避免酗酒和過度抽煙。
參考文獻
[1] 張軍;功能性便秘的臨床診斷與治療[J];當代醫學;2012年3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