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統計學動態分析模板(10篇)

時間:2023-08-23 16:24: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統計學動態分析,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關鍵詞】動態心電圖;無痛心肌缺血;應用價值

無痛性心肌缺血(SMI)臨床上又稱隱匿性心肌缺血,是指經心電圖、超聲波及冠狀動脈造影檢查核實具有心肌缺血客觀依據,而無心絞痛或胸悶、氣短等其他癥狀。大規模流行病學研究證實,SMI的發作會增加心肌梗死和猝死的機率,已被作為冠心病患者臨床治療的獨立預測因子[1]。本文通過回顧性分析我院76例無痛性心肌缺血患者的動態心電圖,分析SMI的發生規律,探討動態心電圖檢測心肌缺血的臨床意義。

1 一般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根據國際心臟病學會和WHO冠心病的診斷標準[2],選擇2008年8月――2009年5月入住我院經臨床確診的76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42例,女24例,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6±9.5歲;所有病例都有典型心肌梗死及心絞痛表現或通過冠狀動脈造影證實,76例病例中,陳舊性心肌梗死18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復期14例、穩定型心絞痛23例、不穩定型心絞痛16例,冠狀動脈造影狹窄者5例。

1.2 方法:采用12導聯全息動態心電監護系統(長春時代數碼公司SD系列),連續24h記錄心電信息,通過計算機回放研究分析記錄數據。要求患者進行一定量的負荷運動,并詳細記錄生活、運動、休息及自學癥狀等生活日志,數據經過分析軟件處理。

1.3 診斷標準 ①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時下移≥1mm;②ST段連續出現時間≥1min;③下一次發作需在上一次ST段下移恢復基線≥1min。

篇2

關鍵詞:成人學習動力;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分析;對策

布朗芬布倫納(Urie Bronfenbrenner)認為,要考察發展中的個體,必須解讀其所處的生態系統,由內而外主要有四個系統――小系統(microsystem)、中間系統(mesosystem)、外系統(exosystem)和大系統(macrosystem)。其中,中間系統就是指“由發展的人積極參與的兩個或多個情境之間的相互關系”。[1]對于成人學員來說,所謂“中間系統”主要就是指學校、家庭、工作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布朗芬布倫納指出,中間系統有四種不同的類型:復合環境參與(multisetting-participation)、間接連結(indirect linkage)、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intersetting communication)、環境之間的知識(intersetting knowledge)。[2]我們就從這四個維度來分析成人學習動力的環境影響因子,探討成人學習的中間系統生態。

一、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成人學習動力分析

1.復合環境參與。這種類型的中間系統是兩個情景之間最基本的內在聯系形式,它指的是同一個人參與到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環境,并且這種參與必須連續地發生。一般情況下,成人學員同一天將在家、工作單位、學校三種情景間切換,他作為“基本連結”(primary link)貫穿于這三種情景中,這些情景之間就形成了復合環境參與式的內在聯系形式。除這種“基本連結”外,還存在一種“補充連結”,主要是指參與了上述同樣兩個或兩個以上情景的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其他人。從中間系統于個體的發展價值大小而論,可以區分為“支持性中間系統”、“抵觸性中間系統”、“微弱性中間系統”。[3]

分析“復合環境參與”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考察其對成人學員學習動力的影響,必須明確只有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才可能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所以我們只針對這一類成人學員進行分析。對他們的考察與分析主要從兩方面進行:一是發展主體本身,即成人學員這一維度;二是與成人學員相關的其他人。

實地調查發現,不少成人學員選擇專業時只圖考試過關容易,因此往往“所學非所用”。并且成人學員在單位、學校情景中的表現也有差距,比較其所承擔的角色、參與的活動及形成的人際關系這三種小系統元素或基本特征,發現這兩種情景間存在落差,前者中的表現均優于后者。這無助于單位、學校之間建立有利于成人學員發展的相互信任、積極定向和目標一致關系,其所形成的中間系統對于人的發展價值比較小。這種“所學非所用”常導致成人學員所在工作單位與學校之間建立的關系往往是一種微弱型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然這無助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增進。同樣,成人學員于家庭和學校之間的切換,也會形成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二者之間也存在對成人學員角色要求一致的時候,但多數時候所學不能用于家庭事務,學校和家庭這兩種情景中的角色要求契合度不高,有時甚至毫無關聯,這種境況下,學校和家庭之間所形成的內在聯系形式,即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就會是微弱型的或無涉型的中間系統。顯而易見,這種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學習沒有多少促進力。

從與成人學員相關聯的其他人來看,能同時參與同樣的單位與學校情景的“補充連結”一般是他的同事,發生在家庭與學校之間的補充連結不多。通常情況下,結伴學習有利于彼此信息交流,相互鼓勵,增強彼此的學習動力。當然,一方學習懈怠就會成為負面榜樣,對方通過“觀察學習”非但不會增進學習動力,反而會在對方的帶動下,逐漸同流合污,喪失學習動力。總體上而言,不論是單位、學校之間,抑或是家庭、學校之間,補充連結并不是很多,有時甚至完全空缺,所以中間系統在這一環節十分薄弱,對成人學習助推力不夠。

2.間接連結。所謂“間接連結”是指由第三方建立起兩個或兩個以上環境中人與人之間的聯系,這里所涉及到的人不是指發展主體,而是與發展主體相關聯的情景中的重要他人,他們經由第三方作為中介形成的聯系是間接聯系,這第三方充當了間接連結橋梁的作用。[4]比如成人學員所在單位領導(重要他人)從其他人(第三方)那里了解到成人教育質量不高,管理松散等情況,他就有可能不太支持員工在成人高校的學習,具體表現為工學沖突時不準假、談及晉升條件時對成教學歷嗤之以鼻等,這些都會阻礙成人學習,挫傷其學習積極性。從實際情況來看,這一類非支持性的間接連結不在少數。這從側面說明,成人教育機構整體形象不佳,口碑不好,這些都間接影響到成人學習動力系統的激活與維系。

3.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是指為了特定的目的,從一個環境向另一個環境中的人們傳遞特定的信息。其交流的范圍、難易程度等會直接影響個體的發展,影響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一般成人學員所在單位與學校、家庭與學校之間的交流很少,尤其是那種雙方有意識、有目的的交往幾近于無。受制于單位本位主義,單位與單位之間的壁壘森嚴,缺乏合作與交流的意識與通道。家庭與學校之間,也是鮮有交集。所以,這種類型的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而易見微乎其微。這種中間系統對于成人學習動力的影響自然是幾不可察。

4.環境之間的知識。環境之間的知識是指在某一環境中存在的有關其他環境的信息或者經驗。如果發展主體在進入一個新的環境之前,能預先獲取即將到來的轉變的有關信息、建議和經驗,那么,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的潛力會提高。[5]成人學員在學校、單位、家庭間的切換一般不會存在多大的生態適應障礙,他們預先了解學校情況對于其盡快進入角色有幫助,但當前成人教育的異化現象比較嚴重,成人教育機構的品牌形象每況愈下,口碑越來越差,這種情況下,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信息、經驗顯然無助于其學習,反而會削弱其學習動力。無疑,單位與學校之間信息或經驗相連,當前主要表現為“學用一致”,這種學用結合的情形有利于提升成人學員認知內驅力(cognitive drive),激發學習興趣。但遺憾的是,專志于學、學用結合、出勤率高的成人學員并不多,對于那些經常缺勤、斷斷續續來的學員,認知內驅力是難以激發的,因為它的激發有賴于個體在學習實踐中不斷取得成功。[6]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機的激發與維持具有較大的助推或阻滯作用,這種作用有賴于發展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總體上來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員的行為和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不多,支持性中間系統并非主流,微弱性或無涉性中間系統居主。

二、基于人類發展生態學中間系統視角的對策思考

1.多元并舉,提升復合環境參與式中間系統的發展價值。從當前成人學員的實際表現來看,所形成的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并不太多,尤其是具有發展潛力的中間系統更少。要改變這種現狀,首先,要提高成人學員出勤率及參與積極性,否則復合環境參與式的中間系統建構就成為一句空話。其次,在新生報名時,應該對學生準備及需求情況進行分析,安排具有一定資質的咨詢人員進行引導,對其專業、學科、學習安排等提供合理化建議。盡可能使其所學與所用相一致,而不是只圖“過關方便”。同時,我們應該創造條件增進家校聯結,盡可能使無涉或微弱型中間系統逐步轉向更具有促進發展價值的“支持性中間系統”。比如,對初為父母的成人學員,增開育兒講座;對已婚學員,開辦婚姻學堂等。這些措施都有利于增強家校聯結。再次,要注意激發成人學員的學習積極性,使成人學員樂意承擔起學校中的角色,盡管實現單位(家庭)角色與學校角色的完全平衡不太現實,但應削減當前二者間存在的巨大落差。這就需要學校提升品牌形象,教師提高整體素質,專業課程設置合理且切合學生實際需要,遠程教育平臺活動具有吸引力……只有這樣,成人學員才會重視其學校角色的擔當,才會讓自身的學校角色表現從消極走向積極。

針對成人學員與單位同事一起相伴就讀的這類“補充連結”,要進行正面引導,使其發揮積極作用。這可以通過增強學校學習氛圍,改良專業課程設置,改善網絡平臺等措施,增強學校活動的吸引力,從而使這類“補充連結”對雙方學習起到正面促進作用。

2.重塑學校品牌形象,促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首先,扭轉當前利益導向的辦學機制,回歸教育本源,圍繞培養人這一根本目的進行徹底改良。其次,上級監管部門應有所作為,改變當前的監管缺位現狀,對當地整個成人教育、遠程教育進行整肅。從大的宏觀背景上營造有利于良性競爭的氛圍,從政策上引導辦學方從逐利性競爭轉向教育質量的競爭。第三,成人教育機構之間,成人教育機構與普通高校之間,應打破單位界域,進行合作,整合資源,優勢互補,實現共享共建,避免重復建設與資源浪費。這些措施有利于提升學校品牌形象,促進成人教育、遠程教育的健康發展。這樣社會口碑就會向良性轉化,從而使支持性間接連結增多,進而對成人學習產生正向助推力。

3.搭建廣闊虛擬空間,增進環境之間的相互交流。增進環境之間的互動與交流,必須打破地方主義、單位本位主義的壁壘枷鎖,充分依靠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尤其是現代信息技術的迅猛突破,搭建廣闊的虛擬空間,從政策上引導政府、單位、學校網絡平臺的聯結,實現網絡的統合,使信息公路真正成為暢通無阻的、四通八達的資源共享之網。除機密因素不能公開的子網之外,在學校所構建的網絡平臺節點,有能通向任何有助于增進教育實效的支路。依托于這樣的功能強大的網絡平臺,成人學員就可以隨意進出單位、學校、家庭,從而增強彼此之間的連結與交流。從這個意義上,改變當前基本上趨近于零交流的中間系統生態,使其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顯現出來。

4.扭轉形象,理順通道,使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有利于學習動力的增強。當前,環境之間的知識,尤其是有關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的認知,不利于成人學習興趣的激發。要轉變成人教育機構不良形象,需要真正從成人實際出發,不弄虛作假,直面問題,發揮教職員工的主體積極性,學校口碑形象的轉佳一定會實現。這樣,成人學員入學前預先了解有關成人教育機構的信息、經驗,就會激發起學習興趣,增強其學習動力。此外,引導成人學員專志于學、學用結合,那么環境之間的知識交流通道就會建立起來,交流的順暢又會增強交流的意愿,良性循環之下,這一類型的中間系統作為人的發展情景的潛力就會增強。

總之,中間系統對成人學習動力的激發與維持作用有賴于成人學習主體所參與的各種環境之間的關系。上述中間系統的各種類型對成人學習的影響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

參考文獻:

[1] Urie Bronfenbrenner.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M].

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5.

[2] [4][5]薛燁,朱家雄,等.生態學視野下的學前教育

[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75-77.

[3] 原晉霞.幼兒園班級課程個案的人類發展生態學研究[D].

篇3

1、能量來源和能量輸入的分析

教材中提到:“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所需要的能量都來自太陽。”部分學生對此不甚理解。這是因為在必修一“光合作用”部分,對化能合成作用敘述得非常簡略,學生已印象不深或忘記。所以教師可適當回顧:正是因為極為少數的生態系統可以化能自養型微生物的合成作用,利用無機物氧化過程中放出的化學能。例如,前蘇聯的科學家乘深海潛水艇進入到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在10916m深處發現了獨立于陸地上光合作用之外的生態系統:細菌取代了植物成為深海生物鏈中最低的一環。它們從海底溫泉水流中的礦物質中獲取能量,成為深海生物生存的基礎。除此外,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態系統都依靠太陽能而存在。因此說,太陽能是幾乎所有生態系統的能量的來源。

能量流動幾乎都是從綠色植物(生產者)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開始的(極少數的生態系統除外)。通過光合作用,可以把其他生物不能利用的太陽轉化成可以利用的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使得太陽能從無機環境進入生物群落,供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利用。所以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陽能就是輸入生態系統的總能量,也是生態系統的第一營養級獲得的能量。當然太陽能只有極少的部分輸入生態系統,大部分被大氣層吸收、散射或反射,即使照在葉片上也不能全部轉化。

2、能量在食物鏈各環節中傳遞的分析

教材中給出了兩幅圖例來輔助敘述(見教材第94頁)。這兩幅圖例是經常需要學生分析的。所以需要對其進行較詳細的分析。這是一個學習的重點和難點,需要教師進行突破:

(1)明確相關的概念。幾個難以區分的概念是學生必須明確的,比如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等。為了幫助學生有效地理解這些概念。筆者采用了“情景展示(吃草的牛排出糞便,糞便被屎殼郎利用)——分組合作探究——引導”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探討“牛吃入肚的草中的能量會不會全部被牛吸收轉化成牛自身的能量?牛糞便中是否含有能量?牛糞能量的歸屬?牛的攝入量與同化量是否相同。它們又是什么關系?牛糞的能量去路?”等一系列問題。最終明確:①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的概念;②攝入量=同化量+糞便量;③牛糞中能量不屬于牛,是草(上一個營養級)中能量的一部分,最終被分解者利用;④牛的同化量才是牛真正獲得的能量。

(2)分析教材中圖例。學生對教材中的“能量流經第二營養級的示意圖”的分析比較困難,筆者在多媒體課件中適當地對圖例進行了簡化處理,幫助學生更好地分析。

首先讓學生分析原圖,經討論得出: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才是初級消費者獲得的能量;初級消費者的糞便的能量屬于上一個營養級(可以歸屬到上一個營養級的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中去)。從簡化后的圖中,學生能很容易地分析出初級消費者同化的能量有3條去路,即:①經呼吸作用以熱能形式散失;②被分解者利用;③流向下一個營養級。同時與教材中第二幅圖例“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示意圖”建立很好的聯系。前者是后者中一個環節中的能量轉換的具體圖例。學生通過分析第二幅圖例,也能很快地得出能量沿著食物鏈流動時是單向流動、逐級遞減的結論并找到原因。也能分析出生態系統中能量最終都是以熱能形式散失的,所以需要不斷的輸入太陽能,才能維持生態系統的運轉。

教材中還涉及了美國生態學家林德曼對賽達伯格湖能量流動進行了定量分析圖例。首先,給學生簡單介紹林德曼的研究背景。讓學生分析圖例,并找出與第二幅圖例間的區別和聯系。

通過對比分析,學生發現“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與“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示意圖”相比,每個營養級的能量去路有4條,多出一條“未被利用”。針對學生的疑惑,教師與學生一起探討兩幅圖例對能量流動的分析方法的區別。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示意圖”中是進行定量不定時的分析。流入某一營養級的一定量的能量在足夠長久的時間內去路有3條。但不管怎么傳遞,最終都以熱能從生物群落中散失出去。

“賽達伯格湖的能量流動圖解”中是進行定量、定時的分析。以某個營養級中一定量的能量在一段時間內(比如一年)的能量流向分析。在這段時間內,這一營養級中的生物總有相當部分個體中能量沒有被自身呼吸消耗,未流入下一營養級,也未被分解者利用,而是儲存在活體的體內有機物中“未被利用”。如以年為單位,“未被利用”的能量會保留至下一年。但從長遠時間來看:“未被利用”的能量仍然將通過另外3個去路傳遞,最終散失。所以無論3個去路或是4個去路是不矛盾的。一個穩定的生態系統在長期來看,能量的輸入和傳遞、散失是平衡的。3能量傳遞效率的計算和分析

篇4

不穩定型心絞痛(UAP)是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介于穩定性心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間的癥候群。發作時心電圖可表現為ST段異常變化或T波明顯倒置,但無新的Q波出現。常規心電圖(ECG)檢出陽性率較低,需做動態心電圖(DCG)監測。由于不穩定型心絞痛發病率高,危險性大,本文對我院近3年來診斷明確的39例不穩定型心絞痛患者做動態心電圖監測,旨在探討不穩定型心絞痛一過性心肌缺血的臨床特點及其發作規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39例病例中,32例為住院患者,7例為門診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齡43~75歲,平均59歲,均符合不穩定型心絞痛診斷標準:①既往心絞痛病史在1個月內出現;②心絞痛逐漸加重,同等勞動程度所誘發的胸痛發作次數、嚴重程度及持續時間加重;③休息時心絞痛發作,其發作與心肌需氧量的增加無明顯關系,同時排除常規心電圖有束支傳導阻滯、陳舊性心肌梗塞及既往有心臟手術史等病例。

1.2方法 全部病例均采用美國DMS公司生產的MEI GAO YI 12.0型十二導聯動態心電圖分析系統進行監測連續記錄和回放分析24 h心電圖變化,參照監測日志觀察ST段及T波變化情況,是否伴有心絞痛及生活狀態的關系。

2 結果

2.1一過性心肌缺血

2.1.1發病率 39例受檢者做動態心電圖監測時共記錄到36例(92.30%)1121次一過性心肌缺血,其中1017次(90.80%)無明顯癥狀。

2.1.2持續時間 30 min/d 17例,其中10例發生心臟事件(包括嚴重心律失常7例、急性左心衰1例、急性心肌梗塞1例、短暫阿斯綜合征1例)。

2.2 ST-T改變 心電圖出現ST段壓低者23例,其中ST段顯著壓低者17例,輕度壓低者6例;單純性ST段壓低者3例,一過性ST段抬高者1例;出現T波異常(≥2個導聯)者32例,其中僅有T波異常者為12例,ST段壓低同時伴有T波改變者20例。

2.3心率變異性(HRV) 39例患者中,心率變異100 ms 11例,所有發生心臟病事件的心率變異均

3 討論

UAP發病率高,危險性大,病情變化多端,是冠心病病情演變十分關鍵階段,可逆轉為穩定性心絞痛,也可迅速進展為急性心肌梗塞甚至猝死。因此,對其認識和處理具有重要的臨床意義。UAP患者之間疼痛閾值相差較大,許多患者的疼痛癥狀往往不典型,在本組39例中,90.80%的患者無明顯心絞痛癥狀,但心肌缺血客觀存在,單純根據臨床癥狀進行診斷是相當困難的。UAP發作時心電圖的變化不僅能提供具有診斷價值的依據,而且有助于了解病情嚴重程度,可f助診斷患者的預后。

本組病例中,心電圖表現一過性心律失常外,多表現ST段及T波變化。一過性ST段抬高,多見于冠狀動脈痙攣;一過性ST段壓低,多見于心內膜下心肌缺血。T波改變:不穩定型心絞痛發作時可出現倒置T波≥2.0 mm,呈對稱性,出現在2個導聯以上,提示左前降支近端局限或多發性病變。少數病例無特異性心電圖改變,可能由于:①單支血管病變,狹窄程度較輕,心肌缺血部位局限;②病變部位相互對應,產生缺血性ST-T向量互相抵消;③有良好側支循環建立,可代償血管狹窄區域的血液供應;④做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期間未出現缺血性表現;⑤ST-T偽性改善。

多數UAP患者具有嚴重的梗阻性冠心病,如心肌需氧量增加或心肌供氧量減少,即可誘發心肌缺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破裂(偏心性狹窄)、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冠狀動脈痙攣,嚴重時可導致血栓形成,可能每個患者在不同時間單獨或同時起作用,而產生UAP。斑塊部位冠狀動脈張力的改變可啟動或加劇局部血小板血栓形成,引起心肌缺血。此外,生長因子,特別是成纖維母細胞生長因子可增加原有的動脈粥樣硬化部位平滑肌增生,可能與穩定型心絞痛轉變為不穩定型心絞痛有關。冠脈痙攣是指各種原因引起的冠脈平滑肌一過性收縮而導致冠脈管腔狹窄,心肌血供突然減少而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心電圖相應導聯ST段抬高或降低,ST段抬高提示冠脈一過性閉塞性痙攣導致透壁性心肌缺血,而ST段壓低則表示冠脈非閉塞性痙攣或側支循環豐富造成心內膜下心肌缺血。

UAP發作時ST段抬高,近年來經臨床和動物實驗證明,當心肌嚴重缺血時,心肌細胞膜不僅有代謝的改變,而更重要的是細胞膜部分地喪失了維持細胞內外鉀離子差距的能力,當細胞內外鉀離子差距減低時,該部分心肌的極化程度必然隨之降低,即由于未受損部分心肌的極化程度較缺血部分心肌高,便產生了“損傷電流”,使ST段“相對地”抬高。而ST段壓低是由于心肌缺血時大量鉀離子自細胞外液進入細胞內,使細胞內的鉀離子濃度升高,當心肌細胞內外鉀離子濃度差距異常升高時,在心電圖上便表現為ST段壓低[1]。從心內膜心外膜心肌復極的角度講,由于收縮期心內膜下心肌張力比心外膜心肌大,舒張期又處于冠狀動脈灌注的遠端,心內膜下心肌的氧需較大而氧供條件相對較差。正常情況下,依靠其小動脈的易擴張性維持灌流量,一旦大動脈狹窄或心率增快等因素引起灌流量降低時,心外膜下冠狀動脈也進行擴張;心內膜下的小動脈已處于擴張狀態,沒有更多的擴張潛力,所以容易發生心肌缺血,引起心電圖ST段壓低[2]。

本組39例中,較長時間的一過性心肌缺血提示UAP處于高危狀態。共有13例發生心臟事件,其中10例(76.90%)心肌缺血時間>30 min/d以上,3例(23.10%)發生在缺血時間30 min/d的應予高度重視,及時做好有效的處理,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HRV是反映心臟自主神經活動的定量指標,是一項新的有價值預測心源性猝死的指標[3]。心肌缺血時能興奮心臟迷走-交感神經傳入纖維,可發生多樣性自主神經系統調節異常。當急性心肌缺血時,迷走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高,HRV出現異常。

正常人自主神經具有晝夜節律變化,白天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而夜間迷走神經興奮性增強。本組39例患者中有28例(71.80%)患者的HRV明顯降低。電生理檢查發現迷走神經張力增強,心室肌不應期延長,心肌電穩定性增加,對心臟有保護作用。而迷走神經張力降低,交感神經興奮性增強,易發生惡性心律失常[4]。

UAP預后較差,部分病例在發病一年內可發生急性心肌梗塞或死亡。尤其是同時伴有各種類型的心律失常者,所以及時正確的診斷極為重要,但由于發作時心電圖改變呈短暫的一過性,往往很難記錄到異常表現。動態心電圖記錄時間長,準確完整地監測到心絞痛發作時心電圖演變的過程,本組采用十二導聯同步記錄,還能對心肌損傷加以定位,可使診斷率明顯提高,便于早期治療。充分認識高危患者,客觀評價其預后,有助于臨床工作。

參考文獻:

[1]黃宛.臨床心電圖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篇5

一、動態分析的分類方法

為了論述的方便,在這里把經濟時間數列的發展變化稱做經濟運行。在對經濟運行動態考察分析時,以下將采用類似于物理學中考察物體直線運動時的那種處理方法,即首先拋開本文是《經濟運行的定量分析與系統分析》課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此課題曾榮獲國家統計科學研究成果獎,本文有所增刪。具體研究對象,把經濟時間數列抽象成一個沒有質的差別的時間數列。然后在增長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長量為標準;在速度分析中,先把發展速度從標量定義引伸為矢量定義,再以環比發展速度為標準。對經濟運行進行分類考察,并給出相應的運動規律。

二、經濟運行的增長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長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長量為標準,對經濟運行的方式進行分類考察,共有三種運行方式:

(一)恒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發展水平都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恒量運行,簡稱恒量運行。即:

ai=aj(i,j=0,1,…,n-1)(1)

(二)勻增長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長量都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勻增長量運行,簡稱勻增長量運行(從數學角度看,此時構成一等差數列)。即:

d=ai+1-ai(i=0,1,…,n-1)(2)

或aj=ai+(j-i)d(i,j=0,1,…,n-1)(3)

此時逐期增長量d為一常數。

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a的公式可簡化為:

∑aia0+an-1

a=─────(i=0,…n-1)(4)

n2

累計和S的公式可簡化為:

n(a0+an-1)

S=─────(5)

2

十分顯然,恒量運行就是增長量為0的勻增長量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i=0。

an-1-a0

則d=────(6)

n-1

這就是現有經濟統計原理中的平均增長量的計算公式,但它僅僅適合于勻增長量運行。而無論恒量運行還是勻增長量運行,其平均增長量就等于逐期增長量,因此,此時沒有必要專門討論其平均增長量。

(三)變增長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長量不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變增長量運行,簡稱變增長量運行,其逐期增長量是一個變量。經濟的恒量運行和勻增長量運行,都是對實際經濟運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經濟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最為普遍的是變增長量運行,對于這種運行方式,如何說明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期增長的數量呢?假設從a0到an-1有平均增長量d,則d滿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7)

2∑(ai-a0)

即d=─────(8)

n(n-1)

這種平均增長量計算方法的實質:從發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據d所推算的累計總和與各年實際所具有的水平總和相一致,見方程(7);從增長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據d推算的累計增長量總和與各年實際累計增長量總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i=1,…,n-1)

十分顯然,勻增長量運行就是逐期增長量為常數的變增長量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適用的平均增長量的計算公式。為了區分說明這個平均增長量和現有經濟統計原理中的平均增長量之間的實質性差別,把前者定義的叫做“累計法”平均增長量,簡稱累計平均增長量,而把后者定義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長量。

在此,值得說明的是,上述的討論適用于包含有零值負值的時間數列,無論它們是出現在基期、報告期,還是中間發展水平。

三、發展速度的矢量定義

經濟時間數列負值的存在性,迫使人們思考此時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給出一個包含負數時間數列的發展速度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即只要把發展速度從原來的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標量定義,引伸為現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義,則問題將迎刃而解。即發展速度仍是報告期發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會經濟敁發展方向敋和發展程度的相對指標。

報告期水平aj

發展速度q=─────

基期水平a0

下面根據基期a0的正負,分別討論發展速度q所代表的經濟涵義。為使討論敘述方便起見,不妨假設時間數列代表某企業的利潤額。

⒈a0>0,基期盈利。

(1)aj>0,報告期仍盈利,發展速度q>0;此時恰好就是現有統計理論中的發展速度,稱為第一類正發展速度,簡稱發展速度,說明企業在基期與報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發展速度。

(2)aj=0,報告期利潤額為零,發展速度q=0;稱為第一類零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盈利轉變為報告期的零利潤額。

(3)aj<0,報告期虧損,發展速度q<0;出現負發展速度,稱為第一類負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盈利轉變為報告期的虧損。

⒉a0<0,基期虧損。

(1)aj>0,報告期盈利,發展速度q<0;也出現負發展速度,稱為第二類負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虧損轉變為報告期的盈利,同第一類負發展速度的經濟含義完全相反。

(2)aj=0,報告期利潤額為0,發展速度q=0;稱為第二類零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虧損轉變為報告期的零利潤額。

(3)aj<0,報告期繼續虧損,發展速度q>0,稱為第二類正發展速度,說明企業在基期與報告期都虧損。此時,仍定義:增長速度=發展速度-1

四、經濟運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環比發展速度為標準,對經濟運行進行分類考察,共有三種運行方式:

(一)恒量運行

見前,此時發展速度恒為1。

(二)勻發展速度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環比發展速度為正且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勻發展速度運行,簡稱勻發展洈速度運行(從數學角度看,此時構成一等比數列)。即:

ai+1

q=──(i=0,1,…,n-1)

ai

或aj=aiqj-i(i,j=0,1,…,n-1)(9)

此時環比發展速度q為一正常數。累計和S的公式可寫為:

a0(qn-1)

S=────當q≠1時

q-1

S=na0當q=1時

十分明顯,恒量運行就是發展速度為1的勻發展速度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則可得:

n-1─an-1

q=──(10)

a0

這就是“水平法”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公式。但明顯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它僅僅適用于勻發展速度運行。而勻發展速度運行的平均發展速度就等于環比發展速度,因此,此時沒有必要專門討論其平均發展速度。當然,對于人口(這種具有數學意義上的馬爾可夫性──Markov)時間數列,由于往往側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則可例外。

(三)變發展速度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環比發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為負,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變發展速度運行,簡稱變發展速度運行。經濟的勻發展速度運行,同樣是對現實經濟運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經濟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最為普遍的是變發展速度運行。對于這種運行方式,如何說明在一定時期內每期平均發展變化呢?假設從a0到an-1有平均發展速度x,則x滿足下列方程:大家知道,即使對于一個正時間數列,如何簡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為各國數學家、經濟統計學家研究和急待解決的重大難題;更何況現在取消了時間數列為正的限制,其困難將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經過一年多艱辛的探索與努力,筆者已構造出一整套系統解決上述難題的計算技術,并研制出同累計平均增長量相配套可供實際大規模應用的計算機程序。由于筆者準備提供應用軟件而不是計算技術,所以在此省略極其復雜的中間過程,僅給出關鍵性的結論。

定義:一個經濟時間數列a0,…,an-1,假設a0≠0。

⒈如果∑ai/a0>0,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稱做第一類同向性;a0<0時,稱做第二類同向性。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正(累計)平均發展速度(其經濟涵義參見發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處于臨界態;并且a0>0,稱做第一類(或盈虧)臨界態;a0<0時,稱做第二類(或虧盈)臨界態。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零(累計)平均發展速度。

⒊如果∑ai/a0<0,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是異向性的;并且a0>0時,稱做第一類異向性;a0<0時,稱做第二類異向性。(當n為奇數時,需滿足一定條件下)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負(累計)平均發展速度。

十分明顯,這種累計平均發展速度計算方法的實質,是要求各年根據x所推算的累計總和與各年實際所具有的水平總和相一致。

五、動態分析的一些原則

在動態分析中,過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長量和平均發展速度,導致所推算的累計總和不相等,與實際水平總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進行速度分析,而不進行增長量分析和實證分析。然而現在,隨著累計平均指標的應用,這些問題與矛盾都將迎刃而解。為了體現動態分析是增長量分析與速度分析的統一有機體,是一種定量化的實證分析方法;同時,也是為了更加完整地說明經濟發展變化情況,

結合原有的動態分析理論,明確提出下列一些動態分析的原則。

⒈序時平均數原則:在動態分析中,一般應該給出這一時期的序時平均數,以說明經濟的平均發展水平。

⒉增長量原則:一般應該給出這一時期的累計平均增長量,以說明每期平均增長的數量。

⒊基期選擇原則:應用累計平均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建立在兩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沒有(也無法徹底)擺脫易受不同的參照基準──基期影響的缺陷。為了更加真實、準確地考察經濟發展情況,歸納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則。

(1)政治原則:在動態分析中,有時以特定的歷史時間的經濟量做為基期來進行分析,把這種選擇方式稱為基期的政治原則。例如,以1945年的經濟量為基期來考查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情況。

(2)侏儒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底谷點”的年份為基期,來考查經濟發展情況,從而“跨大”了經濟發展速度和增長量。

(3)中庸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中間水平的年份為基期,以便比較“公正”地考查經濟發展情況。

(4)巨人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高峰點”的年份為基期來考查經濟發展情況,從而“降低”了經濟發展速度和增長量。

(5)平均值原則:在對不同經濟指標,或對不同企業、地區、部門、國家同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考查時,由于它們可能處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則,所以往往把連續三年或五年的簡單算術平均數看做是中間一年的值,并以此值為基期,以便比較“公正”地對上述相應指標的發展情況進行考查(由累計法易知,此時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計和等于實際累計和)。

⒋項數的偶數原則:在動態分析中,規定把異向性時間數列考察期的項數取為偶數,以確保此時累計平均發展速度的存在,從而進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結論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分類、定義、推導求解、以及計算機軟件、實際應用結果和論述,筆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結論: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適用的動態分析的理論框架:在理論上對經濟運行進行了分類;界定了累計平均增長量,矢量發展速度;并且系統、簡捷、可行地解決了適用于同向性、臨界態和異向性時間數列的累計平均增長量、累計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問題。

⒉用累計平均增長量和累計平均發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計總和相等,且等于實際(水平總和),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長量和平均發展速度計算的累計總和與實際水平總和之間的差額,使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體現出經濟分析的實證原則和起始于亞當·斯密時代的國民財富的積累原則。

篇6

一、動態分析的分類方法

為了論述的方便,在這里把經濟時間數列的發展變化稱做經濟運行。在對經濟運行動態考察分析時,以下將采用類似于物理學中考察物體直線運動時的那種處理方法,即首先拋開本文是《經濟運行的定量分析與系統分析》課題報告的主要內容,此課題曾榮獲國家統計科學研究成果獎,本文有所增刪。具體研究對象,把經濟時間數列抽象成一個沒有質的差別的時間數列。然后在增長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長量為標準;在速度分析中,先把發展速度從標量定義引伸為矢量定義,再以環比發展速度為標準。對經濟運行進行分類考察,并給出相應的運動規律。

二、經濟運行的增長量分析

在下面的增長量分析中,以逐期增長量為標準,對經濟運行的方式進行分類考察,共有三種運行方式:

(一) 恒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a0,…,an-1,如果它的各期發展水平都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恒量運行,簡稱恒量運行。即:

ai=aj (i,j=0,1,…,n-1) (1)

(二) 勻增長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長量都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勻增長量運行,簡稱勻增長量運行(從數學角度看,此時構成一等差數列)。即:

d=ai+1-ai (i=0,1,…,n-1)   (2)

或 aj=ai+(j-i)d (i,j=0,1,…,n-1) (3)

此時逐期增長量d為一常數。

平均發展水平(序時平均數)a的公式可簡化為:

   ∑ai a0+an-1

a=───── (i=0,…n-1)

(4)

n 2

累計和s的公式可簡化為:

   n(a0+an-1)

s=─────

(5)

   2

十分顯然,恒量運行就是增長量為0的勻增長量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在公式(3)中,如果令j=n-1, i=0。

  an-1-a0

則 d=────

(6)

n-1

這就是現有經濟統計原理中的平均增長量的計算公式,但它僅僅適合于勻增長量運行。而無論恒量運行還是勻增長量運行,其平均增長量就等于逐期增長量,因此,此時沒有必要專門討論其平均增長量。

(三) 變增長量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逐期增長量不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變增長量運行,簡稱變增長量運行,其逐期增長量是一個變量。經濟的恒量運行和勻增長量運行,都是對實際經濟運行理想化的抽象,在經濟生活一般是不存在的。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最為普遍的是變增長量運行,對于這種運行方式,如何說明在一定時期內平均每期增長的數量呢?假設從a0到an-1有平均增長量d,則d滿足下列方程:

(a0+d)+…+(a0+(n-1)d)=∑ai

(7)

2∑(ai-a0)

即d=─────   (8)

   n(n-1)

這種平均增長量計算方法的實質:從發展水平看,是要求各年根據 d所推算的累計總和與各年實際所具有的水平總和相一致,見方程(7);從增長量看,是要求各年根據 d推算的累計增長量總和與各年實際累計增長量總和相一致。即:

d+2d+…+(n-1)d=∑(ai-a0) (i=1,…,n-1)

十分顯然,勻增長量運行就是逐期增長量為常數的變增長量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所以公式(8)才是普遍適用的平均增長量的計算公式。為了區分說明這個平均增長量和現有經濟統計原理中的平均增長量之間的實質性差別,把前者定義的叫做“累計法”平均增長量,簡稱累計平均增長量,而把后者定義的叫做“水平法”平均增長量。

在此,值得說明的是,上述的討論適用于包含有零值負值的時間數列,無論它們是出現在基期、報告期,還是中間發展水平。

三、發展速度的矢量定義

經濟時間數列負值的存在性,迫使人們思考此時的速度分析方法。如何給出一個包含負數時間數列的發展速度呢?其實答案非常簡單,即只要把發展速度從原來的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標量定義,引伸為現在的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矢量定義,則問題將迎刃而解。即發展速度仍是報告期發展水平和基期水平之比,它是表明社會經濟敁發展方向敋和發展程度的相對指標。

   報告期水平 aj

發展速度q=─────

基期水平 a0

下面根據基期a0 的正負,分別討論發展速度q所代表的經濟涵義。為使討論敘述方便起見,不妨假設時間數列代表某企業的利潤額。

⒈ a0>0,基期盈利。

(1) aj>0,報告期仍盈利,發展速度q>0;此時恰好就是現有統計理論中的發展速度,稱為第一類正發展速度,簡稱發展速度,說明企業在基期與報告期都盈利。它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發展速度。

(2) aj=0,報告期利潤額為零,發展速度 q=0;稱為第一類零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盈利轉變為報告期的零利潤額。

(3) aj<0,報告期虧損,發展速度q<0;出現負發展速度,稱為第一類負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盈利轉變為報告期的虧損。

⒉ a0<0,基期虧損。

(1) aj>0,報告期盈利,發展速度q<0;也出現負發展速度,稱為第二類負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虧損轉變為報告期的盈利,同第一類負發展速度的經濟含義完全相反。

(2) aj=0,報告期利潤額為0,發展速度 q=0;稱為第二類零發展速度,說明企業由基期的虧損轉變為報告期的零利潤額。

(3) aj<0,報告期繼續虧損,發展速度q>0,稱為第二類正發展速度,說明企業在基期與報告期都虧損。此時,仍定義: 增長速度=發展速度-1

四、經濟運行的速度分析

  在下面的速度分析中,以環比發展速度為標準,對經濟運行進行分類考察,共有三種運行方式:

(一) 恒量運行

見前,此時發展速度恒為1。

(二) 勻發展速度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環比發展速度為正且相等,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勻發展速度運行,簡稱勻發展洈速度運行(從數學角度看,此時構成一等比數列)。即:

  ai+1

q=── (i=0,1,…,n-1)

   ai

或 aj=aiqj-i (i,j=0,1,…,n-1) (9)

此時環比發展速度q為一正常數。累計和s的公式可寫為:

  a0(qn-1)

s=──── 當q≠1時

   q-1

s=na0   當q=1時

十分明顯,恒量運行就是發展速度為1的勻發展速度運行,是后者的特殊情形。

在公式(9)中,令j=n-1,i=0,則可得:

   n-1─an-1

q= ──

(10)

   a0

這就是“水平法”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公式。但明顯的是:從方法論的角度看,它僅僅適用于勻發展速度運行。而勻發展速度運行的平均發展速度就等于環比發展速度,因此,此時沒有必要專門討論其平均發展速度。當然,對于人口(這種具有數學意義上的馬爾可夫性──markov)時間數列,由于往往側重于考察期未水平,則可例外。

(三) 變發展速度運行

一個經濟時間數列,如果它的環比發展速度不相等或相等且為負,這種運行就叫做經濟的變發展速度運行,簡稱變發展速度運行。經濟的勻發展速度運行,同樣是對現實經濟運行的理想化抽象,在經濟生活中一般是不存在。現實經濟生活中,大量的、最為普遍的是變發展速度運行。對于這種運行方式,如何說明在一定時期內每期平均發展變化呢?假設從 a0到an-1有平均發展速度x,則x滿足下列方程: 大家知道,即使對于一個正時間數列,如何簡捷、可行地求解它所形成的高次方程(11),都一直成為各國數學家、經濟統計學家研究和急待解決的重大難題;更何況現在取消了時間數列為正的限制,其困難將成倍的增加。令人欣喜的是,經過一年多艱辛的探索與努力,筆者已構造出一整套系統解決上述難題的計算技術,并研制出同累計平均增長量相配套可供實際大規模應用的計算機程序。由于筆者準備提供應用軟件而不是計算技術,所以在此省略極其復雜的中間過程,僅給出關鍵性的結論。

定義:一個經濟時間數列a0,…,an-1,假設a0≠0。

⒈如果∑ai/a0>0, 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是同向性的;并且a0>0,稱做第一類同向性;a0<0時,稱做第二類同向性。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正(累計)平均發展速度(其經濟涵義參見發展速度,后同)。

⒉如果∑ai/a0=0, 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處于臨界態;并且a0>0,稱做第一類(或盈虧)臨界態;a0<0時,稱做第二類(或虧盈)臨界態。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零(累計)平均發展速度。

⒊如果∑ai/a0<0, 則稱經濟時間數列從a0到an-1是異向性的;并且a0>0時,稱做第一類異向性;a0<0時,稱做第二類異向性。(當n為奇數時,需滿足一定條件下)相應地分別存在著第一類、第二類負(累計)平均發展速度。

十分明顯,這種累計平均發展速度計算方法的實質,是要求各年根據 x所推算的累計總和與各年實際所具有的水平總和相一致。

五、動態分析的一些原則

在動態分析中,過去由于采用了“水平法”平均增長量和平均發展速度,導致所推算的累計總和不相等,與實際水平總和也不相等。所以,往往只進行速度分析,而不進行增長量分析和實證分析。然而現在,隨著累計平均指標的應用,這些問題與矛盾都將迎刃而解。為了體現動態分析是增長量分析與速度分析的統一有機體,是一種定量化的實證分析方法;同時,也是為了更加完整地說明經濟發展變化情況,

結合原有的動態分析理論,明確提出下列一些動態分析的原則。

⒈序時平均數原則:在動態分析中,一般應該給出這一時期的序時平均數,以說明經濟的平均發展水平。

⒉增長量原則:一般應該給出這一時期的累計平均增長量,以說明每期平均增長的數量。

⒊基期選擇原則:應用累計平均指標,在很大程度上減弱了建立在兩根支柱之上的“水平法”的不足,但并沒有(也無法徹底)擺脫易受不同的參照基準──基期影響的缺陷。為了更加真實、準確地考察經濟發展情況,歸納出以下一些基期原則。

(1) 政治原則:在動態分析中,有時以特定的歷史時間的經濟量做為基期來進行分析,把這種選擇方式稱為基期的政治原則。例如,以1945年的經濟量為基期來考查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情況。

(2) 侏儒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底谷點”的年份為基期,來考查經濟發展情況,從而“跨大”了經濟發展速度和增長量。

(3) 中庸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中間水平的年份為基期,以便比較“公正”地考查經濟發展情況。

(4) 巨人原則:以某一歷史時期中的經濟量處于“高峰點”的年份為基期來考查經濟發展情況,從而“降低”了經濟發展速度和增長量。

(5) 平均值原則:在對不同經濟指標,或對不同企業、地區、部門、國家同一時期的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考查時,由于它們可能處于上述不同的基期原則,所以往往把連續三年或五年的簡單算術平均數看做是中間一年的值,并以此值為基期,以便比較“公正”地對上述相應指標的發展情況進行考查(由累計法易知,此時不包括基期值推算的累計和等于實際累計和)。

⒋項數的偶數原則:在動態分析中,規定把異向性時間數列考察期的項數取為偶數,以確保此時累計平均發展速度的存在,從而進行速度分析。

六、一些結論

通過以上問題的提出、分類、定義、推導求解、以及計算機軟件、實際應用結果和論述,筆者希望可以

得到下述結論:

⒈已建立了一套更加普遍和適用的動態分析的理論框架:在理論上對經濟運行進行了分類;界定了累計平均增長量,矢量發展速度;并且系統、簡捷、可行地解決了適用于同向性、臨界態和異向性時間數列的累計平均增長量、累計平均發展速度的計算問題。

⒉用累計平均增長量和累計平均發展速度所推算的累計總和相等,且等于實際(水平總和),這就消除了用“水平法”平均增長量和平均發展速度計算的累計總和與實際水平總和之間的差額,使它們有機地統一起來,從而體現出經濟分析的實證原則和起始于亞當·斯密時代的國民財富的積累原則。

篇7

一、會計報表分析在財務分析中的地位作用與利害關系

(一)會計報表分析在財務分析中的作用

首先,會計報表分析評價了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揭示了經營活動中的矛盾和問題,方便了經營管理的改善。其次,檢查預算完成情況,考察管理人員的業績,為經營機制的完善管理提供幫助。再次,會計報表分析預測企業未來的報酬和風險,為決策提供科學有效的幫助。最后,會計報表分析評價競爭對手的財務狀況,從而幫助本企業制定合理的經營策略。

(二)會計報表的局限性

會計報表的數據是財務分析資料的主要來源,但也有不少局限性。一是財務報表沒有考慮外在經濟因素的影響,忽視了技術水平和供求關系等因素對資產價值的影響,其數據隱含著資產升值或貶值的風險。二是由于我們預計的是損失而不是收益,這就可能會夸大會計費用而少計收益和資產,不能反映利潤的真實水平。三是通常按年度分期進行會計報告,因而不能充分反映長期投資的決策信息。四是目前我國的會計報表尚未對人力資源內容進行分析評價。

(三)會計報表分析假設前提存在的缺陷

財務分析中會計報表分析假設前提存在著缺陷,比如在比率分析法中的流動比率和資產負債率等,其主要指標都是以企業清算為前提,著眼于企業資產的賬面價值,而忽視了企業融資能力。另外,速動比率法中假設企業的償債能力比存活的償債能力強,但有時實際并非如此,而且有些指標本身也缺乏可比性。

二、我國現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具體內容與局限性

從國內外的現狀來看,國內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比較落后,而且分類不明晰。現存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的不夠完善,很容易使會計信息使用者被虛假的會計信息所蒙騙,尤其是廣大投資者常因財務失誤而遭受重大損失。只有懂得如何使用科學正確的方法,才能盡可能的避免不必要的損失。

(一)我國現有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分類

我國現有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有很多種分類。

一種分類方法是:橫向分析法、縱向分析法、趨勢百分率分析法、財務比率分析法。橫向分析的前提是采用前后期對比的方式編制,并增設“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以揭示各會計項目所發生的絕對金額變化和百分率變化的情況。縱向分析是同一年度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須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從而揭示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的相對意義。趨勢百分率分析是將連續多年的會計報表中某些重要項目的數據集中在一起,同基年的相應數據百分率比較。財務比率分析,是指通過將兩個有關的會計項目數據相除而得到各種財務比率來揭示同一張報表中不同項目之間或不同會計要素之間所存在的邏輯關系的方法。

另一種常見的分類是:比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和因素分析法。比較分析法是通過不同指標之間的對比來揭示其中的差異。比率分析法是通過計算指標之間的比率,來揭示其中相對數差異。因素分析法則是通過逐個替換因素,計算相互聯系的因素對經濟指標變動的影響程度。

(二)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特點

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且相互配合,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分析方法體系。企業一般可先用比較分析法對企業的財務狀況、經營成果等進行總體分析;進而運用比率分析法具體分析財務狀況的結構、經營成果是否合理;最后運用因素分析法將在具體分析中找出的重點因素進行分析。

(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局限性

各種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由于受到分析資料來源的局限性,財務分析與評價的結果并不是絕對的準確。其局限性主要體現在:一是報表分析的主要資料――“財務報表”編制所依據的會計原則、會計假設等會造成會計報表信息的混淆誤導。如果方法不當或者過多的摻雜了各種人為因素,那么會計報表所提供的資料就缺乏必要的可靠性。二是會計報表數據資料是否具有可比性對財務分析結果將產生重大影響,一旦某些因素發生變動而企業在分析時又未予以考慮,則必然對會計報表分析的結果產生不利的影響。三是不同的分析者進行財務分析的目的不同,因此各自分析的角度與方法也不同,分析的最終結果往往就帶有很大的局限性。四是會計報表通常只能說明企業的理財結果、經營效果,而不能詳盡說明企業理財的過程及經濟效益的實現。

三、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構建的設想

筆者認為,目前應以統計學理論為基礎對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進行規范和整理,應取消以比率作為會計報表分析方法的比率分析法,轉而豐富多種會計報表分析法。建議采用的會計報表分析方法應有八種,且其中比較分析法的含義與以往的含義有了較明顯的變化。下面介紹這八種分析方法的含義、特點、作用以及其典型指標。

(一)比較分析法

比較分析法,是將兩個性質相同的指標作靜態對比,從而揭示不同空間、同一時間、同類指標間的數量差異。其作用是反映同類指標在同一時間不同空間發展的差異程度。其典型指標有,甲公司流動比率為行業水平的倍數、甲公司成本費用利潤率與乙公司相比的百分比、甲公司凈資產利潤率為乙公司的百分比等等。

此種分析方法與現行比較分析法迥然不同。現行比較分析法將指標的橫向比、縱向比、結構比、實際與計劃比等通通視為比較分析法的內容,個別的將結構比視為比率分析法,顯得雜亂無章。本文提出的比較分析法用統計學分析理論加以規范,僅限于事務間的靜態對比分析。

比較相對數=甲(地區、部門、單位)某一指標數值/乙(地區、部門、單位)同類指標數值×100%。

(二)動態分析法

動態分析法,是將同一總體的同一指標在不同時間上的數值對比,用以反映某一指標發展變化的方向和程度。可以是期末與期初比、報告期同上年同期比等,以從不同角度說明某一財務指標的發展速度,從而據以測定和推測該類指標的變動程度和發展趨勢。其典型指標有:總資產增長率、凈利潤增長率、所有者權益增長率、每股收益增長速度、凈資產收益率發展速度、資本保值增值率、成本費用降低率等等。

常用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中單獨設立了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提升了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的地位。本文的常用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將動態分析法和結構分析法獨立出來,豐富了會計報表分析方法體系。

動態相對數=報告期某一指標數值/基期同一指標數值×100%

(三)強度分析法

強度分析法,是將兩個性質不同但又有一定聯系的總量指標進行對比,用以反映現象的強度、密度、普遍程度和利用程度,用以判斷一個國家、地區、單位經濟實力的強弱、經濟效益的高低、償債能力的大小等。其典型指標有: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現金比率、負債比率、總資產周轉率、應收賬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成本費用利潤率、所有者權益報酬率、總資產報酬率、凈資產收益率等。

其特點是將有聯系的但性質不同的財務指標進行對比,用來反映一個單位經濟實力的大小、經濟效益的高低和償債能力的強弱等。其判斷企業償債能力、營運能力、獲利能力的強弱十分貼切,較比率分析法含義明確。

強度相對數=某一總量指標數值/另一有聯系但性質不同的總量指標數值。

(四)長期趨勢分析法

長期趨勢分析法,是將若干年的會計報表或有關財務指標排列成時間數列,并對其進行定基對比或逐年環比,求出它們的增減變動情況和發展趨勢。可了解到公司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變動的基本趨勢,分析引起變動的主要原因,據此做出預測和規劃。其典型指標有:總資產平均發展速度、每股收益年平均增長速度、利潤總額年平均增長率、所有者權益環比發展速度、凈資產收益率年均增長率等。

動態分析只需要有報告期資料和與之對比的基期水平即可進行計算分析,而長期趨勢分析,必須具備連續多年的會計資料,才能剔除偶然因素對某一財務指標發展變動的影響,使數列固有的發展趨勢顯現出來,以做出準確預測。動態分析主要是揭示兩個不同時期某一財務指標的發展速度和增長速度,而長期趨勢分析法主要是揭示某一財務指標的長期走勢,為財務預測、決策服務。

(五)結構分析法

結構分析法,是利用分組法將總體分為不同性質的部分,用指標的部分數值與總體數值對比求得的比重來反映總體結構特征和總體內部某一部分的普遍程度。其典型指標有:流動資產比重、流動負債比重、存貨比重、所有者權益比重、固定資產成新率、主營業務利潤率等。

結構相對數=總體中某一部分數值/總體全部數值×100%

(六)因素分析法

因素分析法,是以受多因素影響的綜合性經濟指標為對象,從數量上測定各因素對綜合指標的影響方向和影響程度。

(七)橫向分析法

橫向分析法,就是采用前后期對比的方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即將企業連續兩年的會計數據并行排列在一起,并增設“絕對金額增減”和“百分率增減”兩欄,編制出比較財務報表,以揭示各會計項目在這段時期內所發生的絕對金額變化和百分率變化的情況。

(八)縱向分析

縱向分析,是同一年度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的比率分析。其前提是必須采用“百分率”或“可比性”形式編制資產負債表和損益表,然后將會計報表中的其余項目的余額都以這個重要項目的百分率的形式做縱向排列,從而揭示出各個會計項目的數據在企業財務中的相對意義。可以在兩家規模不同的企業之間進行經營和財務狀況的比較。

篇8

【關鍵詞】 骨折; γ-谷氨酰轉移酶; 應激反應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GGT) in paitents with fracture and discuss the possible significance.[Method]The levels of GGT in 173 inpatient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from Jan 2004 to Dec 2007. The patients were devided into sever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fracture time. The level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f WBC, an indicator of inflammation, calcium and phosphorus, indicators of fracture healing.[Result]The GGT levels were increased in 162 paitents(93.6%).No changes were found in only 11 paitents. 90.7 percent of the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below 100 U/L, while 9.3 percent of patients had their levels over 100 U/L.The dynamic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serum levels of GGT gradually increased and elevated to the highest level on the fifteenth day, then gradually decreased and came back to the normal level within one or two months. There w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between groups (P

Key words:fracture;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stress response

骨折是常見的外傷性疾病。骨折后,機體可產生一系列由神經、體液、內分泌調節所引起的應激反應,可以引發體內內分泌免疫和血液生化等成分的變化,從而維護自身內環境相對穩定的動態平衡。但在這一病理過程中,同樣由于應激反應,可引起機體的損傷。近年研究發現,γ-谷氨酰轉移酶(gammaglutamyltransferase,GGT)可能是體內氧化應激的指標[1],GGT升高反映體內代謝產生的氧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因此,GGT新的臨床應用價值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但有關骨折病人GGT水平的變化未見文獻報道,為此,作者統計173例骨折患者GGT的檢測結果,并與其它相關指標比較分析,探討骨折病人GGT的變化及其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分析對象

為2004年1月~2007年12月在本院骨科中心住院,且入院后檢測血清GGT 2次以上的各類骨折病人,并排除肝臟腫瘤、慢性肝炎、肝硬化、腎病及糖尿病等影響GGT水平的疾病,共173例。男123例,女50例,年齡3~90歲,平均(42.3±19.1)歲。其中股骨干骨折28例,股骨頸骨折21例,股骨粗隆骨折10例,股骨平臺骨折3例,脛腓骨骨折26例,脛骨骨折9例,肱骨骨折14例,腰椎骨折17例,胸椎骨折6例,尺骨骨折6例,鎖骨骨折4例,橈骨骨折4例,骨盆骨折4例,髕骨骨折4例,內外踝骨折4例,頸椎骨折3例,肋骨骨折3例,跟骨骨折2例,趾骨骨折2例,多發創傷骨折2例,髖臼骨折1例。

1.2 分析指標

GGT,白細胞總數(WBC),血清鈣離子(Ca),血清無機磷(P)。

1.3 分析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清晨采取靜脈血,當日完成檢測。血清GGT、Ca、P均在Olympus AU270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檢測,GGT測定采用速率法,試劑盒為DiaSys產品,方法為Szaz法,測定溫度為37℃,試劑盒的檢測限為2U/L,測試的批內精密度(CV)0.36%~1.49%,天間精密度(CV)0.64%~2.48%,正常參考值:女

1.4 統計學處理

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2組樣本均數間的比較采用t檢驗,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P

2 結 果

2.1 骨折患者血清GGT檢測結果

173例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上升者162例,占93.6%,僅有11例患者GGT水平沒有變化,GGT上升的幅度,90.7%(147/162)的患者GGT高值在100 U/L以下,9.3%(15/162)的患者GGT水平在100

U/L以上。

2.2 骨折患者GGT及其它相關指標動態分析結果

根據患者發生骨折后不同時間分組,統計分析動態變化情況,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患者骨折1~2 d后GGT水平開始逐漸升高,15 d達高峰,而后逐漸下降,約1~2個月降至正常水平,各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骨折患者

GGT水平比較 將骨折患者按性別及老年(≥60歲)、非老年(0.05)。老年組與非老年組GGT測定值差異亦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

2.4 不同GGT水平骨折患者血清Ca、P及WBC結果比較

統計患者入院后第2次的檢驗結果,根據GGT水平將患者分為正常組(男

3 討 論

GGT是常規生化檢驗項目,長期被用作肝膽疾患診斷及鑒別診斷的指標,臨床上常聯合檢測此酶和谷丙轉氨酶、堿性磷酸酶等有利于肝膽疾病的鑒別診斷。由于GGT存在于多種細胞如肝、膽、腎、胰、腸、心、腦等的細胞膜,故文獻也曾提到此酶的升高與心肌損傷、糖尿病、腎功能衰竭或服用某些藥物有關。但由于升高的原因多不明確且僅為輕度升高,故血清GGT在肝膽疾病以外的臨床應用并未引起重視。近年研究發現,GGT升高與發生慢性腎疾患和胰島素抵抗及糖尿病有關[2~4]。GGT升高可預示心肌梗死和卒中的發生。血清GGT可能是體內氧化應激的指標,它的升高反映體內代謝產生的氧自由基對細胞的損傷[1],是一疾病預示性指標。KazemiShirazi等[5]研究了血清GGT與人群的各種死亡原因之間的聯系,他們對283 438例門診和住院的首診患者進行了隨訪,結果發現,血清GGT與各種死亡原因有關。故對血清GGT在肝膽疾病以外的臨床應用逐漸成為研究的熱點[6]。表2 不同性別、年齡分組GGT測定結果的比較表3 不同GGT水平患者血清Ca、P及WBC檢測結果

本研究資料表明,在排除了可影響GGT升高的其它疾病的骨折患者中,有93.6%的病人GGT水平上升,僅有6.4%的患者GGT水平沒有變化。動態分析顯示,骨折病人骨折后1~2 d GGT水平開始逐漸升高,15 d達高峰,而后逐漸下降,約1~2個月降至正常水平。而在相同階段觀測主要反映炎癥指標的WBC的變化,則是隨著病程的延長WBC從較高水平逐漸降至正常,這表明GGT的升高與細菌感染引起的炎癥反應無關。與鈣、磷結果變化比較分析表明,鈣、磷水平在骨折愈合的過程中呈逐漸升高,鈣、磷濃度的升高有利于骨折的愈合,而GGT的變化與鈣、磷變化也有明顯不同。

GGT雖然在肝臟中的含量最為豐富,但并不是唯一分布在肝臟的酶。實際上該酶位于體內許多細胞的胞質膜上,其作用保護細胞膜不被氧化破壞[7]。當體內氧自由基過量而抗氧化劑水平降低時,氧自由基活性可造成多種細胞的損傷,從而使結合在細胞膜上的GGT釋放,導致血清中GGT升高。由此推測,血清GGT升高很可能是體內氧化應激的一項指標,有望成為組織損傷的預示性指標,其臨床價值絕不僅僅限于肝、膽疾病。因此,GGT對多種疾病的預示作用值得重視和研究。

骨折病人骨折后,機體可產生一系列神經體液反應,導致患者機體出現多種應激性損傷。一方面骨折可使局部血管損傷形成血腫,另一方面應激反應導致體內兒茶酚胺的分泌量明顯增加,全身血管收縮,肢體血流量下降,血流緩慢,同時對血管壁的機械應力作用增加,組織產生缺血、缺氧、乳酸蓄積,自由基大量產生,從而造成細胞的損傷,這可能是導致骨折患者GGT升高的重要原因。動態分析顯示,GGT水平從開始上升到降至正常,過程約為1個月的時間,提示GGT升高可能為一種慢性應激反應,而慢性應激反應更易造成機體的損傷[8]。因此,骨折引起的GGT水平升高對組織損傷的預示作用值得探討。

利用測定酶活性進行疾病的診斷、治療和病情觀察,是現代醫學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酶學測定的靈敏度和特異性較高。當有極少數細胞損傷時,酶即釋放入血,因此,臨床上已廣泛應用酶學檢查來觀察臟器及組織的損傷。GGT測定目前已有標準化的方法,而且檢測簡便、迅速、經濟,不失為一種觀察肝臟及細胞損傷的良好指標。

綜上所述,骨折患者骨折后GGT水平逐漸升高,血清GGT檢測對骨折患者應激反應所致損傷情況的判斷有較高的臨床價值。但GGT升高在骨折中有何預示作用,GGT水平與骨折病情變化及對骨折愈合的影響,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 Lee DH,Blomhoff R,Jacobs DR Jr. Is serum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 marker of oxidative stress[J]. Free Radic Res,2004,6:535-539.

[2] Ryu S,Chang Y,Kim DI,et al. γGlutamyltransferase as a predictor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in nonhypertensive and nondiabetic Korean men[J].Clin Chem,2007,1:71-77.

[3] 張 瑩,張代民,許會彬,等. 糖尿病患者γ-谷氨酰氨基轉移酶與胰島素抵抗的關系[J]. 實用醫藥雜志,2006,3:280-281.

[4] Lee DH,Ha MH,Kim JH,et al. Gammaglutamyltransferase and diabetes:a 4 year followup study[J]. Diabetologia,2003,4:359-364.

[5] Kazemi-Shirazi L,Endler G,Winkler S,et al. Gamma glutamyltransferase and longterm survival:is it just the liver[J]. Clin Chem,2007,5:940-946.

篇9

高血壓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險因素,據2006年心血管年度報告:目前全國有高血壓患者約2.0億,但高血壓病的知曉率、治療率、及控制率均較低,現通過高血壓的患病率和不同年齡組血壓特征進行動態分析和討論治療現狀和展望。

1 高血壓病的患病率

年期

1958-1959

1979-1982

1990-1991

2002

高血壓的患病率

5.11%

7.13%

11.26%

18.1%

高血壓患者數目

3000萬

5000萬

9000萬

1.6億

2 不同年齡組血壓特征

2.1資料與方法

2003年7月至2006年7月我院住院及門診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78例,其中男性122例、女性56例。

2.2方法

對178例患者按≤50歲,50-65歲,≥65歲的年齡段分成A、B、C三組,其中A組38例平均年齡42歲;B組59例,平均年齡58歲,C組81例,平均年齡72歲,對A、B、C的動態血壓各參考數值做統計分析①24小時平均收縮壓(24hSBP)、平均舒張壓(24hDBP);②日間夜間的平均SBP、DBP。

2.3統計方法:計算資料采用t檢驗以(x-±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3 結果

表1不同年齡24小時平均SBP、DBP比較(mmHg)

項目

24hSBP

24hDBP

A組(n=38) 142.94±14.1

96.56±7.0

B組(n=59) 148.34±11.1

93.6±8.9

C組(n=51) 155.23±11.6

83.85±10.2

表2,不同年齡組晝夜平均SBP、DBP比較(mmHg)

分組 參數

日間

夜間

T值

P值

A組

SBP

146.45±14.6

131.71±15.0

2.52

DBP

98.32±7.25

93.16±8.01

2.85

B

SBP

148.91

144.0±12.79

1.8

>0.05

DBP

91.60±9.53

87.84±9.2 2.

16

C

SBP

155.92±12.7

152.51±15.7

1.50

>0.05

DBP

84.20±10.3 83.35±10.9 0.40 >0.05

3.1 24h平均SBP、DBP(見表1),24hSBP:A組

3.2 晝夜平均SBP、DBP(見表2),A組的晝夜平均SBP。平均DBP晝夜間差異非常顯著。(P0.05)。C組的SBP、DBP均無統計學差異(P>0.05)。隨著A、B、C年齡遞增,晝夜間差距漸少,以SBP改變較早出現。

3.3 觀察24小時血壓晝夜變化,A、B、C各年齡組日間血壓大于夜間血壓,SBP分別為30例、41例、52例,組間的X2檢驗,SBP除A、B組間無顯著差異(P>0.05),B、C組間差異顯著(P0.05),不同年齡組夜間血壓下降>10%。呈明顯杓型曲線。A組21例、B組28例、C組11例,非杓型;A組16例、B組31例、C組69例;除A、B組間差異無顯著外(P>0.05)A、C組,B、C組差異非常顯著(P

4 討論

①人體的血壓受自身及環境的因素影響較大,本組資料示:隨著A、B、C組年齡增大,收縮壓逐漸增高,舒張壓逐漸降低,晝夜血壓改變值由顯著差異漸變為無差異,血壓曲線由杓型向非杓型轉化。A組舒張壓升高為之與腎素血管緊張素—醛固酮系統活性增加,周圍血管阻力增加有關;C組收縮期高血壓與老年人大動脈粥樣硬化,周圍血管阻力增加及血管調節機能下降有關,高血壓是一種慢性疾病,早期的血壓強化治療在延緩靶器官損害是有重要意義且降低心腦血管事件,首先根據特征分析對治療現狀歸結為小劑量一線降壓藥聯合應用: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用機制不同的藥物合用,其降壓作用可能疊加或協同,不良反應減少,改善患者的依從性和生活質量。②具體為聯用模式以利尿劑與ACEi或ARB和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與ACEi較為理想。其他常用聯用為:利尿劑與β受體阻滯劑。利尿劑與ACEi或ARB、二氫吡啶類拮抗劑與ACEi;二氫吡啶類與非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與二氫吡啶類鈣拮抗劑;β受體阻滯劑與α受體阻滯劑。③盡管高血壓的治療取得長足進步,但高血壓的最佳治療有待展望。新近研究藥物如血管肽酶抑制劑(VPI)是有抗增殖和排鈉利尿作用,和Rilmenidme是新的中樞腎上腺素能降壓并可以提高糖耐量,增加胰島素敏感性,逆轉左室肥厚,減少尿蛋白。再加上長效硝酸酯類,降低脈壓,而不降低舒張壓,有利于治療老年高血壓且聯合應用雙胍類,降糖藥或胰島素增敏劑會抬高降壓療效。故伴有糖尿病、冠心病、降壓藥物是有協同作用劑量適量,最后高血壓不但受自身及環境因素影響大,且受遺傳和環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容忽視,因不了解個體發病的具體機制,還不能明確高血壓患者的最合適治療,因此遺傳學有待進一步研究待定。

篇10

1 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概念及其內涵

林業生態效益指的是森林的保護生物多樣性、防風固沙、固土保肥、固碳制氧、涵養水源、凈化環境等多種效益。林業的社會效益指的是林業的宗教、文化、藝術效益、景觀效益和物種保護效益等等。森林資源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是強大的資源庫,具有調節氣候、保護環境等多種功能。對維護生態平衡也起著直接的促進作用。相比林業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貢獻要大很多。森林作為陸地上最大的天然基因庫,不僅為生物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間還為人類生活的改善提供了條件,是人類物質生活的載體也是人類精神世界的支撐。

2 留壩縣林業生態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2.1 留壩縣林業生態現狀分析

陜西省留壩縣林地面積為176416.7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93.6%,其中有林地面積166348.8公頃,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88.3%,占全縣林地面積的94.3%,林地面積之大顯示其林業資源的豐富。森林覆蓋率為88.3%,覆蓋率高也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留壩縣林地面積中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五大林種齊全。結構安排也相對合理。森林資源相對較高,后備資源也較為豐富。

2.2 留壩縣林業存在的問題分析

林業生產周期長,使得一些隱藏的問題在現階段還沒有顯示出來。林業歷史遺留問題較多,像承包合同不規范,使用權和收益權模糊等。其次,個別鎮在改革進程和質量上沒有做到統一,造成一地多征、土地屬性不確定的現象。此外,林農對現有政策抱懷疑態度,林業政策的反復多變使得林農不敢投入大量資金投資,再次,林權流轉機制不健全,這會一定程度上阻礙林業發展規模經濟。最后,留壩縣林業產業結構仍以第一產業為主,第二、第三產業發展仍然比較滯后。產業結構調整力度不夠。

3 構建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一般性原則和前提

3.1 構建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的前提

林業的生態產品和精神產品有價論是構建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評估機制的核心問題。我國經歷了一段相當長的歷史時間加深對這一問題的理解與認識,對森林作為環境的主體部分,林業核算的完善對于“綠色GDP”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兩者相輔相成,隨著“綠色GDP”的改革,林業發展也更加合理化。按照我國目前的產業劃分,森林資源產業屬于第一產業,是建立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體系的前提條件。有利于把森林資源從國民經濟賬戶中獨立出來,還有利于量化森林環境產業對工業、農業和社會提供的服務和效益,從而通過市場獲得全額的補償。

3.2 構建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一般性原則

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一般性原則主要有綜合利用多種計價的原則、社會性原則、政策性原則、預警性原則、勞動價值論原則及系統動態分析六大原則。

綜合利用多種計價原則是指可以采用歷史成本或者根據實際情況采用物價指數、現值成本等予以反映,以其精確的反映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價值。

社會性原則是指企業能站在社會的角度分析問題,考慮企業的業績,對企業的評價要能在企業內部且企業社會效益與社會成本相配比,以取得社會利潤為標準,所提供的這些信息要具有一定的社會屬性。

政策性原則是指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要體現國家方針政策的要求,社會成本和社會效益的確認要受國家政策和法律法規的約束,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核算結果也能為將來制定國家經濟政策提供參考和依據。

預警性原則是指林業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核算體系要反映環境因素變化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測定環境資源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預先發現環境資源狀況對經濟發展的制約,并起到相應的預警作用。

勞動價值論原則是指林業的生態效益與社會效益量化要遵循勞動價值論,在林業經營勞動投入的作用下使農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貢獻值轉化為具有勞動價值的收益值,林業經營要面臨木材減少的經濟損失,生產該商品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林業生態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價值確定和其它所有商品的價值確定。

系統動態分析原則是指采取現代系統工程的方法進行系統動態分析,以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為基礎,盡可能包含林業生態功能和社會功能的各個層面,此外,還要避免重復計算,只有這樣,才能獲得最優化的計量結果,從而構成一個多指標、多參數的動態計量系統工程。

4 構建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核算體系

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核算體系包括統計核算和會計核算,對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核算屬于林業的無形資產核算,是以森林資源與環境再生產過程為主體的全面核算。所以林業生態和社會效益的核算體系應該包括三個層面的核算:一是對林業本身實物量和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定量值(林業所提供的無形產品的數量)的統計核算。二是通過對林業本身實物量和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定量值(林業所提供的無形產品的數量)的統計核算,并運用相應的方法來達到對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核算。三是將對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核算融入到整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中,來確切反映經濟的發展對生態環境造成的影響,為經濟的決策者制定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從而實現國民經濟的良性發展。

5 結論

林業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具有一定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作為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屏障,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遠大于經濟效益。本文通過對留壩縣林業生態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提出構建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一般性原則和前提,結合統計學賬戶原理來構建我國林業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核算體系。最后強調一點的是森林資源的無形效益在使用上具有非競爭性,其計價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因此,很難明確劃分與一定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相聯系的消費者,這些因素都使得非市場評估方式需要得到進一步的研究。此外,林業的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量化小于其自身價值,因此,對森林資源核算體系的研究還處于探索階段,本文探討的還有待提高和完善。

參考文獻:

[1]錢伯海.國民經濟統計學.中國統計出版社,2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红河县| 青海省| 炉霍县| 西盟| 临夏市| 济南市| 绩溪县| 东海县| 和平县| 余庆县| 宁陵县| 乾安县| 莱阳市| 远安县| 辛集市| 二连浩特市| 浦县| 华容县| 德安县| 东台市| 镇坪县| 自治县| 彝良县| 巴青县| 台中市| 竹北市| 平利县| 农安县| 阳山县| 石河子市| 广汉市| 文安县| 洪江市| 秦安县| 阳泉市| 临朐县| 中牟县| 曲麻莱县| 丽水市| 茂名市| 大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