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8-28 16:27:1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信息的采集與整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通常人們會將統計數據理解為統計信息,但理論上二者還是有一定差別的。認識二者的差異才能有效開展統計信息的開發與利用工作。
1.統計數據是指統計或某種業務活動產生的量化記錄,通過數學匯總和計算,得出的結果為統計數據。統計數據是一種無形的資源,呈現了單位或企業的日常活動現狀。之所以說統計數據不是統計信息,是因為統計數據還是比較原始和粗放的。首先,統計數據只反映了對事物或事件的量化記錄,還存在“量化值”與真實值之間的誤差問題。其次,統計數據能否對管理和決策發揮作用還需要經過一個統計數據分析處理過程。最后,當前社會的經濟形式越來越復雜化,統計方法和數據收集過程也越來越復雜,一些非量化記錄的統計數據出現的頻率越來越高。非量化統計數據的出現使統計數據更加不能直接用于統計分析和應用。
2.統計信息是建立在統計數據基礎上的。在管理和決策過程中需要收集和參考大量統計數據,只有統計數據在對管理和決策發揮支持作用時才能被稱為統計信息。可見統計信息是與管理過程息息相關的。對財政局而言,現有的財政體系保障統計數據可以搜集到。但對統計數據的分析和處理能力就代表的各個財政局的管理水平。能否將統計數據轉化為對地方財政有支持的信息是統計工作要攻克的難點。信息的有效性遠遠比統計數據更有價值。
二、財政局管理中做好統計信息開發與利用的策略
財政局的管理水平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的發展水平。在財政收支以及財政政策制定方面都需要以有效的統計信息為基礎。做好統計信息的開發和利用對財政局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重要意義。
1.重視統計信息的開發。統計信息開發是以統計數據收集、處理、分析為基礎的。首先,將數據搜集、使用和管理有機結合,獲得有效的統計信息。以研究為目的開展數據收集,可以提高數據的針對性。例如:某地財政局為了解地方經濟中哪些是經濟附加值較高的產業開展統計調研,最后得出統計信息顯示綠水農產品在各個產業中位居第一。以研究目的開展的統計數據收集大多能轉化為有效的統計信息,得出統計結論。其次,財政局在統計信息收集和生成過程中最好聘請專業的統計顧問或高級統計分析師完成。一方面,財政局是財政政策制定的決策者,希望活動價值較高統計信息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得不承認財政局在統計數據處理和分析方面還缺乏專業人才。另一方面,以非利益關系的第三方投入統計數據收集和生成還可以打破常規產生一些新想法和建議。最后,在財政局內部建立其統計統計共享系統是非常有必要的。統計信息的開發是一項工作量非常大而且繁瑣的工作,通過各個部門都會開展一定的統計活動。通過建立財政局內部統計信息共享系統,可以實現跨部門跨地區的統計信息開發。
1 政府通過財稅政策激勵企業研發的理論分析 。
企業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的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投資的決定因素是預期的投資回報率,如果研發投資的預期回報率高于其他投資,則企業就會自動的傾向于這項投資,反之則不會。研發投資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其具有正的外部性,這種正外部性使得投資主體無法完全獲得由自身研發投資帶來的所有收益,即使在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相當完備的經濟環境中,也會由于專利保護的時限性和其他形式的知識溢出導致投資的私人回報率低于從整體來看的社會回報率,這意味著私人的研發投資水平低于社會最優的水平。jones和williams(1998)認為,保守的估計社會最優的研發投資會是實際投資的2~4倍。所以,無論在當今的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通過實施各種財稅政策來激發社會的研發投資是各國政府的一個必然選擇。
從總體上說,政府運用各種財稅政策提高或激發社會的研發投資主要來自于兩大方面。其一是需求方面,也就是通過對研發活動的直接財政補貼或稅收激勵降低企業的研發成本和彌補企業沒有完全得到的收益。這些措施在資本市場更加不完善的發展中國家相對會更加有效,因為在資本市場不健全的情況下,首先,由于缺乏足夠的風險資本的加入,企業不能通過外部融資來分擔風險,大企業可以轉向通過內部融資的方式來進行研發活動,中小企業則會因為缺乏風險資本的加入而無力承擔高風險的研發投資;其次,由于在更加不完善的資本市場中道德風險更加嚴重,使得企業為研發融資的成本更高,從而減小了對研發的投資。WWW.13322.COm當政府通過實施各種財稅政策參與社會的研發活動時,則會大大改善這種研發不足的現象,從而促進了技術進步和經濟增長;最后是供給方面,政府可以發揮財政力量,通過增大對教育的公共開支,尤其是增大對高科技人才培養的支出從而為社會供給更多的科學家和工程師。顯然,在相同的研發強度下,具有更多的科研人才會提高社會科技創新的效率和產出,從而激發更多的研發活動。
事實上,政府從需求和供給兩個方面出發的各種財稅政策的效果在不同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的市場環境以及不同的產業中是不盡相同的,因為影響企業創新的除了政策因素之外還有很多,比如經濟的開放程度、市場結構、企業的規模以及知識產權保護程度等,而這些因素是共同發揮作用的,所以,分析財稅激勵政策的有效性需具體考慮產業的內外部環境。本文分析促進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的各種財稅激勵政策的選擇。
2 運用財稅政策促進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的必要性。
首先,信息產業是我國經濟發展的戰略性產業。信息技術是一種面向全社會各行各業的通用性關鍵技術,較強的滲透性吸引了世界各國對其發展的重視和支持。我國正處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關鍵時期,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對改造我國傳統產業、促進其他各行各業的創新和提高全社會勞動生產率有著重大意義。不斷提高我國信息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是國家實施信息化戰略,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基礎和前提。
其次,我國信息產業大而不強,自主創新能力較弱。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經歷了起步階段、創建階段,進入到了目前的迅速發展階段。從2004年到2008年我國電子信息產業的銷售收入翻了一番多,從3。1萬億元增長到了7。1萬億元,年增長率高達24。8%。電子信息產業已成為我國工業中發展速度最快、國民經濟發展的支柱性和先導性產業。
盡管我國信息產業取得了迅猛的發展,也出現了一批具有較強創新能力的企業,但從整體上看,我國企業研發投入不足,自主創新能力較弱。通過下表可以看出,我國辦公、會計和計算機制造業以及廣播、電視和通信設備制造業的研發強度(用研發投入與工業增長值之間的比例來衡量)不僅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還遠低于一些新興工業化國家。
通過上述比較可以發現,我國信息產業的研發投入不足,而研發投入是自主創新的根本保證,所以政府應該通過各種財政政策來提高企業的研發投入。
再次,隨著全球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以及我國信息產業國際化程度的不斷提高,國際競爭更加激烈,我國信息產業面臨著內外兩方面的壓力:一方面,雖然我國已成為世界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制造的基地,但我國信息產品的技術含量不高,在很多核心技術上沒有自主產權,尤其是在集成電路、系統軟件、元器件等核心技術上,研發能力甚為薄弱。這導致了我國仍處在整個產業價值鏈的底端,產品附加值較低;另一方面,發達國家和跨國公司或通過制定更高的技術標準以及設置更多的技術壁壘來加強對信息技術的控制,或通過在我國國內大量申請專利來占領我國市場,加大了我國本土企業技術創新的難度,阻止了我國信息產業進一步打開國際市場。綜上,只有通過加大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使我國信息產業取得市場競爭優勢,真正把我國信息產業做大做強。
3 提高我國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財稅政策選擇。
3.1 充分發揮政府引導作用,加大對重大產業項目的財政支持
由于我國信息技術發展的基礎比較薄弱,一直以來信息產業技術創新自然地選擇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模式。雖然在實施積極的技術創新和機制創新下,技術創新的水平在不斷提高,并且個別領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但整體上沒有處理好引進、吸收、再創新的關系,技術消化吸收的效率比較低,在大多數核心技術上還與技術先進的發達國家有很大的差距。從國外信息技術創新提升的過程來看,無論是技術創新能力最強的美國,還是實施技術追趕的韓國,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高新技術產業突飛猛進的發展,都離不開政府對一批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的核心技術的行政干預和統籌安排。所以,必須要通過國家財政的大力支持,對我國信息產業發展具有戰略地位的核心技術進行攻關,從而獲得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和提高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
3.2 加大對企業技術創新的直接財政投入
相關統計數據表明,1995—2008年,我國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科技活動經費中由政府籌集的平均比例為4。4%,企業籌集的平均比例為85%,通過金融機構籌集的平均比例約為10。5%;電子計算機及辦公設備制造業科技活動經費中由政府、企業和金融機構籌集的平均比例分別為2。9%、88。8%和8。2%。這說明我國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的科技活動資金主要由企業自身籌集,由政府籌集的數量相當有限,而在我國信息產業整體的研發投入不足以及其他渠道融資不暢的情況下,增加政府的直接投入和對企業創新活動的扶持力度,是提高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有效措施。
3.3 通過制定各種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自主創新
與政府通過直接的財政支出加大對研發的投入相比,通過稅收優惠政策激勵企業自主研發將起到不完全相同的效果。首先,從理論上說,政府加大直接的研發投入可能會和企業研發投入產生互補,也就是起到促進私人研發投資的作用,但在有些情況下也可能會產生擠出效應,從而對整體研發投入增加的效果并不明顯,但稅收優惠的激勵政策直接降低了企業進行研發活動的成本和風險,從而增加了企業的研發投入。其次,稅收優惠政策可能更有利于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的建立。在制定具體的稅收政策上,一方面要根據企業新產品開發、新技術研發、技術引進等各種科技活動支出制定相應的稅收抵扣額,另一方面要不斷優化稅制,提高稅收政策的可操作性,并對各種技術創新的性質進行區分,特別對應用性廣的信息技術給予較大的支持,提高信息產業自主創新能力的同時也間接促進了信息技術的應用。
3.4 通過財稅政策為企業自主創新融資創造條件
信息產業所包含的大多數行業均屬于高技術產業,高技術產業的特點是具有更多的創新機會,同時由于技術的高端性以及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導致了其研發的更大風險性,所以,通過金融市場為信息產業研發融資的難度更大。政府一方面可以制定通過財政提供貸款貼息的鼓勵政策,也可以通過政策性銀行為研發項目提供融資支持;另一方面可以通過鼓勵和推動風險投資資金的形成,從而促進民間資本對研發投資的支持。
3.5 加大對信息產業高素質技術人才培養的財政投入
人才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根本保證,也是增強科技創新能力的決定性因素。leiponen(2005)研究認為,在控制研發強度的條件下,技術性勞動力投入和創新產出之間存在正的相關性,并且colombo和grilli(2005)的研究發現,對高科技企業的發展而言,政府對高素質專業性人力資本的投資比其他形式的教育支出更加有效。針對我國信息產業目前專業性人力資本缺乏以及人才結構不合理的現狀,政府必須從供給角度加大對高素質技術人才的財政投入,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激發科技創新精神,充分調動各類人才的積極性,營造人才成長的優良環境,加快建設高素質技術人才和各類創新人才隊伍,為信息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參考文獻:
[1]范紅忠。有效需求規模假說、研發投入與國家自主創新能力[j]。經濟研究,2007(3)。
[2]胡志堅,馮楚健。國外促進科技進步與創新的有關政策[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6(1)。
[3]高培勇。進一步完善積極財政政策的著力點[j]。經濟研究參考,2010(6)。
[4]叢明,朱乃肖。我國實施積極財政政策若干問題的研究[j]。稅務研究,2010(1)。
[5]代明,牛昕,戴毅。創新導向型財政政策研究綜述[j]。財會月刊,2010(3):89—92。
一、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教學內容異同分析
1.兩門課程教學內容簡介
管理會計是通過一系列的技術與方法,收集、分類、匯總、分析和報告各種經濟信息,借以進行預測和決策,制定計劃,控制業務,并對業績進行評價,以保證企業改善經營管理,提高經濟效益。當前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課程的主要內容設置為:總論、成本性態分析、變動成本法、本-量-利分析、經營決策分析、投資決策分析、存貨管理決策、全面預算、標準成本制度、責任會計、戰略管理會計與作業成本法。
2.兩者教學內容異同點分析
(1)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相同點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二者都具有共同的“管理”屬性,都是為滿足企業的管理層要求服務。兩者存在著許多共同點,這些共同點導致了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在教學內容上的交叉:
第一,兩者研究對象相同。均以資金運動或價值運動為研究對象;
第二,兩者數據來源相同。都以企業的財務會計資料為信息分析來源,在此基礎上進行計劃、 決策與控制;
第三,兩者分析方法、操作模式相同。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均以定量分析為主要研究方法,都是按照計劃、 決策、 執行與控制這一順序進行數據分析工作,都是根據企業運作的現實情況,采取一定的措施積極規劃未來,著眼于企業的未來發展。
相同的內容和方法,加之兩者同屬邊緣學科,其理論工作者不斷拓展各自的研究領域,使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職能均不斷擴張,研究內容相互覆蓋。以上種種使得學科內容無可避免地出現交叉重復現象。
(2)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的不同點
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最根本的區別在于學科的本質不同。管理會計是一門為管理而服務的會計,主要是為強化企業經營管理的科學性、進一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服務的。它是企業的經營管理的信息系統,考慮的對象不僅是資金如何高效地物化,還考慮物化后的資源在經營管理中如何以最佳效率進行配置。而財務管理是企業管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對企業經營活動實施價值管理,并從管理中處理好企業的各種財務關系。它主要負責管理企業的資金,考慮的重點是如何以較低的成本獲取資金,如何更有效地運用資金。
二、兩者教學內容交叉重疊現象分析
由于上述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所存在的異同,造成高職院校財務專業安排這兩門課程教學時困難叢叢。大多數學校為保證課程的獨立性和完整性,在教材編寫和課時安排上,兩者互不干涉,這勢必造成同一專業教學中的教學內容出現大量重復的現象,寶貴的課時浪費在相同的內容里,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如果兩門課程的任課教師沒有課前進行必要的溝通,這種現象將更為明顯。使得學生無所適從,學習積極性受到影響。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學科異同點造成的教學內容交叉重復現象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在教材編寫與教學內容的安排上, 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交叉重疊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資金需要量預測內容重復。分別屬于管理會計課程中的全面預算內容與財務管理課程中的財務預算與控制內容。
(2) 投資管理內容重復。分別屬于管理會計課程中投資決策分析內容與財務管理課程中的投資管理內容。
(3)存貨管理內容重復。分別屬于管理會計課程中存貨管理決策內容與財務管理課程中的投資營運資本管理內容。
(4)財務預算內容重復。分別屬于管理會計課程中投資決策分析內容與財務管理課程中的投資管理內容。
三、教學內容重新構建對策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處理這個問題的總體原則是:既要將課程之間教學內容的重復狀況予以解決,又要同時兼顧各學科的完整性,突出其本質。使學生清楚認識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是兩門獨立的學科,兩者類而不同。并使各知識點按實務的要求銜接起來,以建立一個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
1.不應以取消管理會計課程為解決辦法。
目前,高職院校采用的財務管理、 管理會計這兩門課程的教材在內容上普遍存在交叉、 重復現象。一些管理層主張直接將管理會計課程取消以解決教學內容的沖突,認為這樣簡單有效,還節省了課時。筆者對此持保留態度,認為仍應保留管理會計課程,不能簡單地將其取消。這是基于管理會計在管理科學中日益重要的考慮。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要求會計工作由經濟過程的反映和事后分析向經濟過程控制和預測、決策轉化,以提高企業的經營管理水平和經濟效益。
2.將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交叉內容進行整合。
作為一門學科研究而言, 可以在深度和廣度上不斷延伸,與其他學科內容的重復可以說是一種進步, 只是在教學中應將其內容與其他學科明確劃分。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從兩門學科的不同側重點入手。財務管理課程應以資金運動為主線, 以資金的籌集、投放、運用、回收和分配為主要內容構建教材體系。而管理會計課程,則應以其職能( 規劃和控制) 為主線, 以經營決策為核心構建教材體系。筆者認為,在此基礎上協調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的交叉內容是完全可以做到的,具體劃分建議如下:資金時間價值觀念、風險價值觀念、成本效益觀念、投資管理、資本成本、杠桿原理、財務預算以及資金需要量的預測內容放在財務管理課程講解;而將經營預算內容、存貨經濟批量決策、經營決策分析放在管理會計講解。
如前所述,高職院校如再繼續對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兩門專業課程采取各自為戰的方式,分別安排教師進行授課,只會令課程內容重復、沖突的問題日益突出。解決這一問題,筆者認為相關專業應對此兩門課程的教師安排授課前的集體備課,教師們通過討論,對教學內容進行充分交流溝通, 以此實現課程內容的重新構建,從而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如教學安排許可,此兩門課程應盡量安排同一位教師進行授課,這樣做的好處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根據教學需要,觀察學生的學習狀態等隨時調整課程內容及順序,取得更佳的學習效果。
參考文獻:
[1] 吳韻琴. 高職院校管理會計與財務管理課程內容改革[J] . 財會月刊,2008,(3): 94-95.
[2] 栗 潔.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教學改革探討[ J ] . 武漢工程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 (3):65.
[3] 宮景玉,鞠紅兵.對財務管理與管理會計關系的探討[ J ] . 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9,(3):198-199.
( 一) 新醫改政策的目標
在2009 年,我國國務院公布了一則有關于深化醫院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在該意見中,明確指出以減輕居民的醫藥負擔,緩解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為近期醫療事業的建設目標。以建設覆蓋到城鄉居民的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為長遠目標,來為群眾提供一個安全、有效又方便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 二) 新醫改政策的特點
新醫改政策與傳統醫療事業的指導方針有著很大的不同,在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新醫改政策對醫院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就是進一步強調公益性。在此背景下,醫院的經營方式與管理方式也需要發生一定的改變,尤其是對醫院的財務管理來說,帶來了極大的影響。在新醫改的政策中,在適應市場及人民的醫藥需求下,一方面,我國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主導的多元衛生的投入機制,政府需要加大在衛生事業中的資金投入量,從而來減輕居民所需要承擔的基本醫療費用,來推動醫療衛生事業朝著公益化的方向發展。另一方面,在新醫改政策中,還完善了藥品的管理方式,如對于醫藥要做到分開管理,實行零差價率的藥品銷售等。另外,在遵循新醫改的政策下,醫院還增設了相關的藥事服務費,來向著以技養醫的方向轉變。可以說,在新醫改政策下,醫院經營管理的外部環境發生了變化,就需要對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做出一定的改變,從而才能夠有利于推動醫療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二、目前我國醫院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 一) 稽查制度與內部控制制度不夠完善
醫院的稽查制度與內部控制制度是保障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質量的重要手段,稽查制度、內部控制制度與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之間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關系。醫院內部控制制度是財務管理工作開展的前提與重要基礎,稽查制度是重要的監督工具。但是就當前來說,部分醫院的內部控制制度與稽查制度不夠完善,無法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制度的不完善,就無法進一步規范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的工作,在醫院資金與票據管理上不夠嚴格,無法起到監督與制約的作用,也就加大財務管理的風險性。如一些醫院在對醫院經費管理上沒有嚴格的規定,在審批與支出的處理上存在著隨意性,甚至還有一些醫院的組織機構不夠合理,缺少相關的審計機構,從而不利于保障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工作的質量。
( 二) 成本核算過于單一
成本核算是醫院財務管理與會計工作的一個重要內容。當前醫院的成本核算方式較為單一,成本核算的質量不高,就會影響到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工作的效率及整體的質量。在傳統財務會計制度中,在有關于醫院成本核算的科目設置上存在著不合理的地方,沒有滿足實用性、相關性等等原則,特別是對醫院的費用與成本的劃分問題上沒有明確的界定,在醫院成本的范圍涵蓋上也缺少明確的劃分,造成醫院成本核算不全面的現象,使得會計核算與成本分配的方式不夠科學,極易出現賬實不符、口徑不一的現象。
對醫院來說,成本核算工作不完善,缺少統一的規范性要求,在核算時存在主觀性與隨意性,對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素來說是一個不利的影響。
( 三) 籌資渠道較少
在醫院財務管理中,主要內容是圍繞醫院的現金流運動進行一個有效的管理,對醫院的決策提供一個科學的依據,醫院的會計核算工作主要是為對外提供醫院真實、完整的財務信息,所以說醫院的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工作對醫院來說都是極其重要的。在財務管理中,籌資是醫院經營管理一個重要且必要的環節。就當前來說,由于受到傳統的觀念和融資方式的局限,醫院的資金來源大部分來自于財政補助以及固定的一些業務收入,其他形式的融資渠道十分的少,融資受限,也阻礙醫院的財務管理進一步發展。
( 四) 會計核算方式不夠科學
對于醫院的會計核算來說,存在的一個突出問題就是會計核算的方法不夠科學化、系統化,在新醫改政策下,原有的醫院會計核算方式無法滿足會計核算工作的需要,使得醫院的會計核算效率不高,所提供的會計信息質量也不高。在新醫改政策下,政府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資金投入大幅度增加,推動醫院向著公益性的方向發展,及應當改變醫院的會計核算的方式,尋找科學、高效的會計核算方式來滿足醫院的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的需要,從而降低醫院的財務風險,促使其更好的發展。
三、完善醫院財務管理與會計核算工作的建議
( 一) 完善醫院的財務會計控制系統
在新醫改政策下,要提高醫院的財務管理的效率,提高會計信息質量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就需要按照新醫改的有關規定開展相關的財務管理活動,完善財務管理會計控制系統,從而為醫院的財務人員在開展相關的財務工作時提供一個科學的依據,促使其工作的開展更加的規范。第一,在醫院的財務管理工作中,要合理的釋放權力,給予財務部門一定的實權,能夠對醫院的各項財務、資產進行更有效的管理,如對政府投入的資金、醫院固定資產的管理及醫院日常活動中發生的大大小小的營業收入等方面,財務部門需要有足夠的實權,才能夠對這些內容進行統一的集中式管理,才有利于提高管理的效率。第二,為了進一步的改革醫院的財務管理及會計核算工作,就需要結合經濟發展的形勢,對新醫改政策的特點及其要求做一個全面的分析與研究,從而有針對性的入手,構建一個全面而完善的財務管理體系。此外,醫院的財務管理體系中還應該包含預算管理,強化醫院的預算管理的水平。在完善預算管理工作中,相關的財務人員在結合醫院經營的實際情形的前提下,需要將一個具體的預算管理目標合理的分配到各個有關的醫院部門、各個科室以及各個研究的項目中去,從而來落實預算管理的目標,促進醫院現金流的平穩運行。
( 二) 加大對醫院資產的管理力度
前學術界大多從公司治理的角度去分析財務困境的成因,實際上管理者行為也是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傳統理論模型中,經濟學家通常將個人行為假定為完全理性的,但是大量研究證實,人們在經濟活動中始終表現出一定的有限理性,比如盲目樂觀和過度自信。管理者對自己能力的過度自信會使得他們在決策時過于冒險,而忽略風險,從而導致企業發生財務困境的可能性增加。本文將以我國上市公司2007-2011年的數據為樣本來檢驗管理者的過度自信對企業財務困境影響的存在性。
一、文獻回顧
“過度自信”源于認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是指人們過度相信自己的判斷能力,高估了自己成功的幾率和私人信息的準確性。在心理學家發現人們普遍存在過度自信的心理特征后,經濟學家們研究了這一特征在企業管理者中的表現。Cooper、woo&Dunkellberg(1988)通過對近3 000位企業家的調查發現,81%的人認為企業存續的可能性高于70%,33%的人認為企業一定會持續存在下去,但實際上只有25%的企業能夠生存5年以上。Roll(1986)首先提出了自大理論,用來解釋管理高層所進行的許多失敗的并購事例,開創了過度自信來解釋財務異象的先河。但是并沒有過度自信對財務困境的直接影響的研究,更多的是對企業的投資、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研究。
在投資行為方面,理論研究表明,當企業遭遇內部現金流不足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基于外部投資者低估本企業證券真實價值的認知,不會傾向公開發行股票融資來充實現金流,導致即使對NPV>0的項目,也沒有充足的現金流支持,從而造成投資不足的問題(Heaton,2002);而當企業內部擁有充足的現金流時,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會因控制幻覺而低估投資項目的風險(angel,1975;weinstein,1950;March&shaPiro,1957),對項目投資成功過分樂觀(Cooper,woo&Dunkelberg,1988),甚至參加一些NPV
在融資行為方面,Heaton(2002)首次應用管理者樂觀傾向來解釋融資優序異象。樂觀的管理者通常會對自己所在公司的價值做出過高估計,認為市場沒有完全反映企業證券的價值,而不愿意進行外部融資,除非內部現金流枯竭。Olive(2005)、Barros&silverira(2007)分別調查了美國和巴西的企業,以消費者情緒指數和管理者身份作為管理者過度自信的衡量指標,發現企業的負債水平與管理者的過度自信程度呈正向相關,即自信程度高的經理人管理的公司都會保持較高水平的債務融資。Hackbarth(2008)運用模型推導了管理者過度自信對公司融資決策的作用機理。研究證明,過度自信的管理者往往都會進行高水平的債務融資。
在股利分配方面,安廣實(2007)認為,在陷入財務困境的情況下,經理人員不僅不愿追加權益資本,而且還設法通過直接或者變相發放股利等手段從公司抽出現金,使支持負債的資產價值進一步減少,負債風險相應進一步增加。雖然在財務困境下債權人會通過各種途徑阻止經理人員從公司進一步抽出現金,但經理人員通常擁有更多關于公司財務和經營狀況的信息,并擁有相對的決策權,特別在財務困境下使得經理人員維護長期的、可持續發展的動機減弱,他們可能比在公司經營狀況良好時更愿意犧牲公司的聲譽或其他長期的利益而為自己和權益人謀利益。
終上所述,目前,國內外對非理尤其是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研究仍然不夠成熟,沒有形成較為完整的研究體系。國內學者更傾向于探索管理者的過度自信行為對企業的投資、并購、融資、股利政策等單項經濟活動的影響,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影響的較少。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管理者的過度自信會通過其在財務決策上的行為來影響企業的財務,使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投資決策方面,具有過度自信特質的管理者一般都認為自己的能力比競爭對手要高,而這種對自己能力的高估不僅會使管理者更加輕易的參與過多的商業競爭,甚至會投資一些NPV
假設:在不夠成熟的我國資本市場中,管理者過度自信的企業更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
(二)樣本選擇和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7年至2011年在上交所和深交所上市的公司(包括中小板)。在樣本選取的過程中,剔除了以下幾類公司:金融類公司;STPT類公司;財務數據異常的公司。最后得到6 830個樣本。所有財務數據均來自國泰安數據庫。
(三)變量定義和模型建立
1.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的界定。管理者過度自信指標一度難以被界定,致使相關研究一直處于瓶頸狀態。近年來學者們進行了大膽創新,提出了一些替代變量,主要有以下七種:CEO持股狀況;相關的主流媒體對CEO的評價;企業盈利預測偏差;CEO實施并購的頻率;CEO的相對薪酬;企業的歷史業績;企業景氣指數。有研究表明,CEO相對于公司內其他管理者的薪酬越高,說明CEO的地位越重要,也越容易過度自信(Hayward和Hambrick,1997)。因此,本文用高管薪酬的相對比例(XDSLARY)來衡量管理者過度自信,即用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所有高管的薪酬之和來表示。該值越高,說明管理者越過度自信。
2.企業財務困境指標的界定。根據姜付秀、陸正飛(2009)的研究,本文用Z指數衡量,其計算公式為:(0.012×營運資金/總資產+0.014×留存收益/總資產+0.033×息稅前利潤/總資產+0.006×股票總市值/負債賬面價值+0.999×銷售收入/總資產)×100,以118為臨界值,來判斷企業的財務狀況,并設置啞變量,如果Z指數大于118,Z=0,否則Z=1。
基于前人研究,本文還設置了一些控制變量,包括公司的盈利性、成長性、公司治理結構。主要有:企業的實際控制人類別( CONTROL, 如果控股股東為國有取值為0, 反之則取值為1);相對薪酬(XDSLARY);高管持股比例(HOLD,所有高管持股數/總股本);投資機會[TOBINQ,以Tobin. Q來衡量,(年初流通股數價值+年初未流通股數賬面價值+負債的賬面價值)/年初總資產賬面價值];負債比例(DEBT,用總負債與總資產的比值衡量);企業規模(size,用企業年初總資產的自然對數衡量);企業盈利性(ROA,凈利潤/總資產)。為了檢驗以上結論,本文構造的二元邏輯回歸模型如下:
Pr(Zit=1Oit ,Xit)=G(β1+β2Oit+X′itB)
其中,O是過度自信的指標XDSLARY;X是一系列控制變量;Z是啞變量,衡量財務困境,如果公司處于財務困境,則取值為1,否則為0。
三、實證結果
(一)描述性統計(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XDSLARY的均值為0.406,說明我國企業中薪酬最高的前三名高管薪酬之和在所有高管薪酬之和的占比達半數之多的現象很普遍,即企業存在較嚴重的管理者過度自信;HOLD的均值只有2.94%,表明高管持股在我國的現象還不是很常見;TOBONQ和DEBIT的極大值和極小值相差非常大,說明公司間的投資情況和資本結構差別很大;CONTROL的均值為0.193,表明我國上市公司中19.3%為國有企業。
(二)相關性分析(見表2)
變量的Pearson相關性檢驗結果(1%水平的雙側檢驗)表明,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與其他變量的相關性非常顯著,為進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礎。其中,反映管理者過度自信的XDSLARY與反映企業財務困境的Z指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上正相關,這說明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正的影響。
(三) 回歸分析
由表3可知,β2=6.460>0,并在1%的水平上顯著為正,這與相關性檢驗結果保持一致,說明管理者的過度自信(XDSLARY)對企業的財務困境有著顯著的影響。管理者過度自信的程度越嚴重,企業越有可能陷入財務困境中;高管持股比率(HOLD)的系數為0.012,且顯著為正,表明高管持股比率對企業財務困境有一定的正向影響,但描述性統計顯示我國高管持股比率不是很大,因此這一行為對企業的影響有待進一步驗證;投資機會(TOBINQ)和企業規模(SIZE)的結果并不顯著,表明這兩者不會直接影響到企業的財務困境行為。
由表4可知,系數的綜合檢驗在1%的水平上顯著,對數似然數和R方均支持模型的擬合度比較高,該模型能夠很好地解釋企業財務困境形成的原因。
四、結論
本文以我國滬深兩市2007-2011年間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參照前人的研究成果,通過實證分析得出: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的融資行為、投資行為和股利分配行為等的綜合影響會加大企業陷入財務困境的可能性。本文直接研究管理者過度自信對企業整體的影響,嘗試運用行為金融學的知識分析我國證券市場上的相關異化現象,這是本文的一個突破,對我國企業的實際運營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本文在證實了管理者過度自信會對企業財務困境產生影響的同時,還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管理者理的保障機制構建。在我國,經理人市場不十分完善,在這種情況下,依托何種機制能夠使得管理者以股東價值最大化為目標值得探討。X
參考文獻:
1.姜付秀,張敏,陸正飛,陳才東.管理者過度自信、企業擴張與財務困境[J].經濟研究,2009,(1).
【作者簡介】 羅克文,廣東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與研究;黃馨馨,廣東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張余慧,廣東工業大學講師,碩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法律與管理;李香,廣東工業大學講師,碩士,主要從事研究生培養管理工作。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103(2014)08-0026-02
一、大學核心競爭力定義及內涵
“核心競爭力”最早見于普拉哈拉得(Prahalad)和哈默(Hamel)在《哈佛商業評論》上發表的《公司的核心競爭力》一文,它指以企業的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生產制造、市場營銷、組織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而使企業獲得持續競爭優勢的能力。
大學核心競爭力是大學在高等教育市場競爭中的一種“優勢資源”,它是對大學資源進行有效的運作,深植于大學各種資源中,以獨有的核心能力為支撐,在履行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職能中運作大學資源所形成,在競爭中取得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系統。這種能力以大學基礎設施為依托、以大學精神為愿景,以技術能力為核心,通過對戰略決策、科學研究及其成果轉化、課程設置與講授、人力資源開發、組織管理等的整合使學校獲得持續競爭優勢。
從世界高等教育發展史看, 許多著名大學都注重發展其獨特的核心競爭力, 并且依靠核心競爭力實現了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沒有核心競爭力, 就不能擁有持久的競爭優勢;沒有競爭優勢, 就不可能主動適應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需要, 也不可能實現跨越發展, 建設成為高水平大學。
二、大學生存環境與大學競爭
1. 我國高等教育融入國際市場
我國加入WTO以后,高等教育服務被納入“服務貿易協定”條款,為適應教育國際化的發展趨勢,我國高校必須正視與國外高水平大學之間的無形競爭。一方面,國外高校憑借其學術聲譽和辦學優勢、吸引和搶占了中國的大量生源,國內高等教育市場受到擠壓,出國留學人數逐年增加;另一方面,國外教育資源涌進來,中外合作辦學不斷興起且規模越來越大,我國高等教育市場不再局限于國內,而是面對國際市場的殘酷競爭。
2. 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市場化”邏輯
上世紀末,我國高等教育開始實行規模擴張,實現了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轉變,這一轉變增加了學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學生的多樣化需求、個性化需求也得以實現。隨著高等教育發展環境深刻變化,國家鼓勵企事業組織、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力量參與辦學;國家按照發展市場經濟需要,推進高等教育體制改革和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優化了高等教育結構和資源配置,提高了高等教育質量和效益。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的高等教育也都經歷了不同程度的“市場化”,政府對高等教育放松管制,將市場邏輯引入高等教育。
三、本科人才培養與大學核心競爭力
世界上的一流研究型大學無一例外,都是靠本科人才培養揚名于世。牛津、劍橋大學成立之初形成的導師制,哈佛大學的選課制和學分制,芝加哥大學的“百科全書式教學計劃”等,皆服務于本科人才培養。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等高校以其高質量的本科人才培養讓廣大學子神往。因此,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構成要素,探究基于本科人才培養的大學核心競爭力,對如何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提升大學的教學質量具有時代意義。
1. 本科教育質量維系著大學主要的辦學經費 在教育財政撥款制度下,本科生培養是大學經濟的主要來源,企業也將資助經費主要投向本科生獎助學金、學生課外科技活動等。因此,優質的本科教學可以為學校爭取到更多的教育經費。即使是研究型大學,本科教育仍然是大學的支柱,重視本科教育,著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是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2. 本科人才培養工作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的重心
本科人才培養對我國人力資源開發以及人才培養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本科教育傳遞著人類文化的智慧結晶,為國家培養了未來的管理者與建設者。青年一代通過本科教育開始接觸高深知識,為更高層次的學習與深造打下基礎。
3. 本科人才培養質量決定著高等教育的生命線
在高等教育層次分化、中心上移后,本科人才培養依然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基石。本科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聲譽直接影響著大學的生源質量,也影響著研究生教育;如果一所學校本科教育得不到重視,很難為研究生教育提供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生源。沒有高質量的生源,高質量的研究生教育就難以實現,科學研究缺乏生力軍,師資培養缺乏后備力量,學校的整體科研水平也難以跟上。
四、大學核心競爭力培育的路徑選擇
1. 重視大學文化的建設和傳承
深厚的大學文化是大學核心競爭力的源泉,一所大學卓越的辦學理念、獨特的辦學特色、良好的大學制度等, 共同構成其具有特色的大學文化, 對核心競爭力起著發展導向的作用, 大學核心競爭力與其歷史、傳統、特色、校風、校訓等因素密切相關,是大學核心競爭力形成、培育和運用的源動力。大學文化的形成是學校特色與長期發展相融合的積淀,一所大學的文化就是一所大學發展史的沉淀,也是不可復制的因素,讓特色文化與校園其它文化元素有機結合,形成一個相對具有特色的泛文化圈,使其具有核心競爭力具有被競爭對手難以模仿的競爭優勢。
2. 堅持國際視野和本土行動,深化教育教學改革
國際化不是同質化,一方面要保留本土化民族化特色,按照國際慣例向全球開放教師市場, 融入到國際教育環境中去;另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教育資源發展自身,借鑒發達國家的有益經驗,建立起高起點的教育平臺。推進課程體系建設、創建靈活開放的教育體系,推行研究型、交互式的教學模式創新。實行國際化必須與本土化相結合,在吸收、引進先進的教育理念的同時,保持自己的辦學特色與個性。
3. 加強優質資源整合、切實實施“質量工程”
大學擁有的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提高大學核心競爭力必須從資源優化配置角度出發,高校將從分散配置戰略資源轉向集中配置戰略資源。核心競爭力理論強調應盡可能地將稀缺的資源和優勢集中到有限的戰略關鍵點上。全面提高基于本科人才的大學核心競爭力需推進教育改革,進行資源整合。教育部“質量工程”重點建設項目在提高大學本科教學質量方面起著積極的引領示范作用。專業設置是人才培養的前提,課程和教材建設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關鍵,教學示范中心與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建設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核心,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建設是提高本科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和評估制度是保障高等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由于質量工程本身代表著品牌教師、品牌課程、品牌團隊、品牌基地等,以“質量工程”為抓手,加強學校的內涵建設,可以提高學校的總體競爭力,提升學校的品牌。因此質量工程的建設取得的成果,將直接轉化為一個學校的品牌核心競爭力。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1.018
中圖分類號:R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6)01-0078-04
Xinjiang Uygur Medicine Image Feature Extraction and Discriminant Analysis Based on Color and Textural Features YUN Wei-kang1, Murat HAMIT1, YAN Chuan-bo1, Abdugheni KUTLUK1, Asat MATMUSA2, YAO Juan3, YANG Fang1, Elzat ALIP1 (1. College of Medic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2. College of Public Health,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11, China; 3.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njiang Medic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tract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image features and analyze the features; To investigate the image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the researched features; To find the suitable features for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image classification;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content-based medical image retrieval system of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images. Methods The flowers and leaves of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were trea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First, images were under preprocessing. Then color and textural features were extracted as original features and statistics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features. Maximum classification distance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main features obtained from image classification. At last, the classification ability of features was evaluated by Bayes discriminant analysis. Results Color and textural features were selected and classified. The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 of flower images was 85% and the correct classification rate of leaf images was 62%. The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flower images used by selected features was better than classification effect of original feature. Conclusion Compared with the classification of original features, the classification accuracy of flower medicine is higher through selected features. This research can lay a certain foundation for the further researches on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imag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feature extraction methods.
Key words: Xinjiang Uyghur medicine; color feature; textural feature; feature extraction; discriminant classification
維吾爾醫學是我國傳統民族醫學,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衛生服務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新疆地域遼闊,具有獨特的地理環境,生態環境多樣,孕育著豐富的藥材資源。合理并有效地利用這些維吾爾藥材數據資源,對保護傳統民族藥材資源意義重大。
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CBIR)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而迅速發展[1],成為當今的研究熱點。CBIR是指以1個圖像作為查詢條件,或描述圖像的內容,在提取底層特征的基礎上建立索引的方式,然后通過計算比較這些特征和查詢條件之間的相似度距離,來判斷2個圖片的相似程度。CBIR包括圖像特征提取、特征值的比對、結合語義分析等步驟,其中圖像特征提取是其關鍵步驟之一。圖像特征提取是一門交叉性的學科,它既包含在計算機視覺技術中,也包含在圖像處理中,通過計算機的分析和處理提取圖像特征,進而解決實際問題[2]。
雖然CBIR技術在各領域得到了長足發展,但針對維吾爾醫藥材的研究較少,因此,在維吾爾醫藥領域展開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以維吾爾醫植物藥材中的花和葉為研究對象,提取藥材圖像的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通過統計分析判斷特征分類能力。
1 圖像預處理
對原始圖像提取特征之前,需對維吾爾藥材圖像進行預處理。
首先,對彩色圖像進行去噪,濾除無用信息,加強原圖的細節,使圖像顏色更加鮮明、更加立體化。然后對圖像尺寸大小進行歸一化處理,使圖像的最長邊界為300像素點。處理后,圖像的質量和尺寸得到統一。為了適合圖像處理,在尺寸歸一化的基礎上,要把藥材圖像從RGB顏色空間轉化為HSV顏色空間。以藥材數據庫中的植物藥紅花和艾葉為例,預處理結果見圖1。
2 圖像特征提取
2.1 顏色直方圖特征的提取
顏色特征以圖像整體為對象,是一種全局特征,描述圖像或圖像區域所對應景物的表面顏色性質[3-4]。常見的顏色特征有顏色直方圖、顏色矩、顏色集。本研究對維吾爾藥材圖像顏色直方圖特征進行提取。
為了便于計算和檢索,先將色調(H)、飽和度(S)和亮度(V)3個分量按照色彩的不同范圍,采用以下公式的量化級別進行量化。
將HSV三維特征矢量取不同的權值轉換成一維特征矢量。在這3個矢量中,H、S和V影響人眼辨別顏色的能力呈遞減趨勢。根據H、S、V的量化級數和其頻率的不同進行組合,S和V的量化級數均為4。可得到表達式:L=16H+4S+V。
通過計算得到256柄的一維直方圖。3個三維分量H、S、V轉換成1個一維矢量。對H、S和V分別取權重為16、4和1,減小了S和V對計算和檢索結果的影響。進行檢索實驗時,能夠較好地檢索出顏色分布不同的圖像,在充分利用圖像顏色特征的同時達到了對圖像檢索的要求。得到的顏色直方圖結果見圖2。通過直方圖可以直觀看出圖像的顏色分布。
在顏色直方圖基礎上,通過計算得到一些統計量,包括均值、方差、歪斜度、峰態、能量,以此來反映圖像的特征值[5]。
2.2 紋理特征的提取
灰度共生矩陣(gray level co-occurrence matrix)是反映圖像區域微觀紋理的有力工具,它按一定的空間關系描述像素點對之間的灰度相關性[6-7]。基于灰度共生矩陣提取紋理特征的方法是一個經典的統計分析方法,是目前公認的紋理分析方法[8]。
經過正規化處理的灰度共生矩陣即是抽取二次統計量紋理特征系數的基礎。本研究所采用的特征統計量有以下5種:角二階矩、熵、慣性矩、相關性和逆差矩。取像素距離d=1,θ={0°,45°,90°,135°},計算各統計量,并取4個方向的均值。這樣就抑制了方向分量,得到的特征與方向無關,從而組成圖像的紋理特征。
3 結果與分析
3.1 圖像處理結果
選取圖像數據庫中2種類型圖像各100幅[9-10],采用MATLAB7.1軟件編程計算圖像的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結果見表1。
3.2 結果分析
3.2.1 描述性統計分析和類間距分析 通過描述性統計分析,計算特征向量的均值和方差,描述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的集中、離散趨勢。
在判別分析前,為了剔除分類效果相對較差的特征,適當地選擇特征是很重要的。方差歸一化間距是衡量用1個特征區分2類能力的指標[11],故本研究采用歸一化間距來評價和選取特征。
對于某一個特征x而言,第i類和第j類類間距離(D)為: 。
其中 、 和 、 分別為第i類和第j類x特征的均值和方差。D越大,說明該特征的分類能力越強;反之,該特征的分類能力越弱。各特征的均值、方差及2種類型圖像分類的類間距見表2。
對這10個特征值取平均值,求得 =0.345 311。本研究將D> 的特征篩選出來。根據類間距的結果顯示,均值、方差、能量、角二階矩、熵、慣性矩這6個特征的類間距相對較大,對于圖像的分類能力相對較強,將這6個特征值組成篩選后的綜合特征。
3.2.2 判別分析 Bayes法是對特征分類能力的有效性進行評估的重要方式,既可用于計量資料的兩類判別,也可用于多類判別。Robin H等[12-13]在不同復雜度的模型非監督分類中使用Bayes法。因此,本研究使用Bayes法對結果進行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隨機取圖像數據庫中的兩類圖像各100幅,提取其特征進而判別分析。首先分別利用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對藥材圖像進行判別分析,再利用兩類特征的原始特征進行判別分析。為提高特征向量的分類能力,根據表2中類間距值,利用篩選出來的6個特征進行判別分析。得到線性判別函數式。
y1=-0.018x1+0.001x2+60.002x3+466.443x4+149.586x5-
44.553x6-241.524
y2=-0.008x1-0.001x2+60.864x3+468.94x4+148.718x5-
41.567x6-240.652
其中,y1、y2表示花類和葉類,x1、x2、x3、x4、x5、x6分別表示均值、方差、能量、角二階矩、熵、慣性矩。y1、y2的先驗概率同為0.5,即一張藥材圖像,被判別為花類和葉類的概率是相等的。
根據上述判別函數式和先驗概率進行判別分析,進而得到后驗概率,即每個樣品歸屬于每一類的概率,判別準則是按后驗概率的大小歸類。結果見表3。進而比較利用不同特征進行判別分析的分類效果。
根據結果可得,顏色特征對于兩類圖像的分類效果一樣;紋理特征對于花類的分類效果較好,但葉類的就比較差;與原始特征比較,利用最大類間距篩選后的特征進行判別分析使得花類的判別準確率得以提高,但降低了葉類的準確率。綜合上述結果,在最大類間距篩選特征的基礎上進行判別分類,可以在一定水平上提高花類圖像分類的準確率。但葉類藥材的效果卻相反,這可能與葉類藥材的葉片顏色差異不大有關。說明利用篩選后的綜合特征比較適合花類,這為進一步研究維吾爾藥材圖像分類和完善特征提取方法提供了依據。后續會嘗試引入其他特征(如形狀特征)進行相關研究。
4 小結
圖像特征提取是CBIR中一個重要環節。本研究以維吾爾醫植物藥材圖像為對象,提取圖像的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初步構建了基于維吾爾醫植物藥材圖像特征數據庫。根據新疆維吾爾藥材中花類和葉類在顏色和紋理分布上的差異,結合藥材圖像的特點,使用顏色特征和紋理特征提取方法,并進行統計分析。實驗結果表明,使用篩選后的特征對花類圖像進行判別分類的效果相對較好。這為進一步研究基于內容的新疆維吾爾藥材圖像檢索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馮伍,張俊蘭,白樹芳.基于內容的圖像檢索技術在醫學領域中的應用[J].醫療衛生裝備,2012,33(11):98.
[2] 王志瑞,閆彩良.圖像特征提取方法的綜述[J].吉首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1,32(5):43-47.
[3] 王娟,孔兵,賈巧麗.基于顏色特征的圖像檢索技術[J].計算機系統應用,2011,20(7):160-164.
[4] 戴雯惠.一種基于多特征融合的彩色圖像檢索方法[J].電腦與信息技術,2011,19(5):15-17.
[5] 劉益新,郭依正.灰度直方圖特征提取的Matlab實現[J].電腦知識與技術,2009,5(32):9032-9034.
[6] 童隆正,王磊,陳海榮,等.肝纖維化圖像的灰度共生矩陣分析[J].首都醫科大學報,2003,24(3):240-242.
[7] 木拉提?哈米提,李莉,艾克熱木?阿西木,等.新疆地方性肝包蟲病CT 圖像的灰度共生矩陣分析[J].科技通報,2012,28(3):75-80.
[8] WALKER R F, JACKEAY P T, LONGSTAFF I D. Recent developments in the use of the co-occurrence matrix for texture recognition[C]// Proceedings of 13 Inte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gital Image Processing. Santorini Greece,1997:63-65.
[9]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維吾爾藥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10.
[10]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革命委員會衛生局.新疆中草藥(維吾爾文)[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73.
[11] 尹劍侖,衛武迪,梁永貴.腫瘤超聲圖像灰度和紋理特征提取方法研究[J].通信技術,2009,42(9):168-170.
電力信息采集系統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可以有效地減少用電糾紛,并減少用電損耗,對于用電質量的提高和監控也能夠較好地實現[2]。在電力信息采集系統的管控下,電力營銷業務將會更加準確,采集的數據也將更加準確、完整,使得電力營銷業務逐漸智能化、信息化、準確化,實現電力資源的營銷管理跨越性發展,有效的減少電力損耗。
1 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概念
(1)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國家為實行自動化、規范化國家電網而推行的,它是對電力用戶的用電信息進行監控、采集和處理的系統,實現用電信息的自動化采集、異常監測、電能質量監測、用電量分析和管理信息、能源監控、用電設備的信息交互等諸多功能。
(2)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對變壓器的用電量和電表用電量進行計算處理的,用電信息的采集可以實施監控用戶的用電量,檢測和處理輸送電路中存在的電路破損等問題,統計用戶用電量并自動抄表。對于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建設,國家有嚴格的要求和規范,對電力信息采集系統地功能性、安全性和適用性進行嚴格的規范化管理。國家對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所具有的功能和標準制定了嚴格的標準,對所有功能都有相應的要求和規范。
(3)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建立要嚴格按照國家對智能化、自動化電網建設的要求進行建設。電力信息采集系統的建設要保證該系統的規范性和安全性,能夠全面地推行該系統,對系統的主要外接設備、數據采集終端、和通訊設備的性能、安全等方面進行規范化管理。
2 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現狀
按照國家電網的規劃預計,2014年使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覆蓋面積達到100%,為覆蓋面積內的所有用戶進行全覆蓋、全采集、全控制的管理。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通過對配電變壓器的用電數據進行采集和分析,實現集監控、電載管理、電損分析等方面為一體的綜合化管理系統,建立全面的系統需要設置系統的主站、傳輸通道和采集設備等,通過全面的覆蓋,實現對管轄區域內的用電量管理和監測。
3 用戶用電信息采集方式的分類
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通過數據采集終端對電表和輸電變壓器的數據進行收集,并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管理和交換,用電采集系統終端對信息分類和整理。
(1)變壓器的用電信息采集
在變壓器上的用電信息采集主要是通過變壓器用電信息采集終端這一設備來完成收集的,通過對供電質量地檢測、用電量的采集、用戶電載的監控等方面來實現,并對采集到的信息進行分類整理和分析。
(2)抄表的用電信息采集
普通居民的用電信息采集工作一般是通過抄表來進行收集的,集中的抄表工作采用集中器和采集器來進行抄表。抄表通過集中器對電表的數據進行收集和處理,并且還具備和終端的數據交換功能。采集器則是對各個電表的用電量信息采集,并能夠和其它的行使數據交換功能的設備同時對居民的用電信息等進行采集、整理。
(3)電源終端的信息采集
通過分布在各處的電源終端監控設備可以實現對電源的控制,對居民用電設備的用電量信息進行采集工作,并且對用戶的用電質量進行監測,通過終端對接入電網的各處電源執行相關的控制工作。
4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構建
用戶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是有系統主站、采集終端、通信通道和采集監控設備組成的,主要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系統主站部分,這個部分是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地關鍵部分,是一個復雜的計算機網絡構成的,它主要負責系統所覆蓋區域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信息傳輸和系統安全等方面,著重管理與其他部件的信息交換。第二部分是信息采集部分,它主要是由信息采集終端和監控設備等構成,負責系統覆蓋范圍內的數據采集、遠程數據之間的交換、各部分信息的交換以及部分網絡的監控。第三部分主要是地點監控設備,它是負責用電信息的采集和用電設備的監控,將電表、電線網絡、變壓器、配電開關等配件的監控。這三個部分構成了整個用電信息采集系統,三者相互配合,缺一不可。
用電信息采集系統的構建需要實現規范化和標準化,系統主站要全面化的分析和整理收集起來的信息,滿足國家電網對全覆蓋、全控制、全采集的要求,全面發揮用電信息采集系統集采集、整理、分析、控制、檢查等為一體的功能。
5 結語
我國現階段的用電信息采集系統建設已經基本完善,信息的采集和整理、分析功能也運行良好,能夠完好的實現規定的目標。通過大量設備的信息采集和系統的運算、分析,國家電網對用戶的用電信息能夠做到準確掌握,而周期性的用電采集則是可以順利完成,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干擾。
一、充分認識檔案收集工作的重要意義
各市、縣檔案收集就指接受和征集檔案,檔案收集工作就是按照規定,通過例行的接收制度和專門的征集方法,把分散在各機關、部門、個人手中和散失在社會上的檔案,集中到機關檔案室進行科學管理的一項業務環節。
檔案的收集與管理,重心環節與體現,聚焦在收集關,把不嚴、做不好,會使產的利用價值打折扣。可見,檔案收集是檔案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礎。檔案管理的流程從收集、鑒定、整理、審核、歸檔、驗收,歸后到利用,其中收集是根源,是檔案管理工作的基石,檔案資料收集質量的好與壞、數量的多與少都直接影響到檔案信息資源的利用。
二、檔案資料收集存在的問題
1.一人兼多職,檔案管理員不專職
為了減少資金的開支,又想工作全面到位,很多的單位實行一人多職,缺乏專職的檔案人員,于是就出現了檔案人員兼職其他工作或者說其他工作人員兼職檔案管理工作,他們不僅要負責文件的收發,文字的綜合、信息的宣傳以外,還要對檔案文件的管理工作負責,投入到檔案管理工作當中去,出現了范圍不明確、收集工作不及時、材料不充沛等問題
2.檔案管理員工作能力有限,不利于電子檔案的收集與管理
當前的檔案管理人員大多年紀較大,對電腦的應用不熟練,不善于使用電子檔案,對收集與管理存在一些滯后管理。一些檔案人員對檔案工作不重視、不細心,導致的資料散失、不完整、錯亂等現象。就使很多的單位文書檔案存在很大的漏洞。
3.檔案的收集沒有統一要求,自成一體
由于事業單位沒有對檔案的收集工作進行統一的管理,也沒有給出固定的要求。隨著時代的發展,檔案從數量到形式上都發生了變遷,原有的制度中的條款沒有增刪,已經不再適合現代檔案的工作了,因此,自成一體,百花齊放是現代檔案資料存在的現狀。
三、加強檔案收集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1.關注信息來源、做好甄別工作
征集流散在各機關、各部門、個人與國外的有價值的各種歷史檔案和相關資料,是檔案部門收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補充手段,分為非強制性的和強制性的兩種。一般采取在協商的基礎上,通過復制、交換、捐贈、有償轉讓等方式,將檔案集中到檔案部門。
對于收集到的信息做到“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精挑細選,不能將有價值的信息刪除掉,也不能將雜亂信息干擾正常的檔案信息判斷與管理。
2.充分利用電子技術及時收集,做好信息“保鮮”,發揮時效性
將傳統紙介質檔案轉錄為電子檔案,既要保證原始資料的真實、完整、有效性,又要充分利用電子檔案的存儲調閱優勢,將檔案做到保管再利用,發揮檔案時效、資源性。
對于二次文獻檔案,應充分發揮電子信息收錄工作的效用,減少由于手工采集操作的誤差大、采集時間長的缺點,為了縮斷信息加工的時間,提高檔案信息的時效性,從而適應現代辦公自動化、無紙化等工作的現狀,使檔案的采集工作也面臨著變化,必須有一個精細化的過程。
3.收集信息、合理歸檔
為了各項管理工作完整、準確、可靠、齊全的檔案信息資源能夠充分發揮檔案的作用,體現出檔案采集工作的重要。加強管理,有序分類。將檔案按類別、年限、級次有序分類整理、歸檔、保管,這自然涉及到如何采集、用什么方式采集的一些細節性問題。
目前各市、縣的檔案部門已由紙介質檔案逐步向電子檔案時代過渡,在雙重檔案交集是收集資料的關鍵點,傳統模式上重要資料必須用紙介質檔案保存,且分私密等級、保管年限不等,由這些傳統習慣保管方式轉變到目前紙介質與電子采集形式二者兼容,采集量會增大,所面臨工作量較大。
3.1常規性檔案,按期限采集、整理、歸檔;
3.2特殊資料的收集與保管,將采取不定期采集、整理、歸檔;
3.3臨時性重點資料檔案,有針對性的采集與整理,充分發揮重要資料的時效性。
檔案的采集需要通過紙質與電子化采集相結合的方式,使檔案信息的真實性、時效性、有價值性充分發揮出來。
4.做好收集信息的交接及保管工作
定期將事業單位的案送交檔案管理部門收集、保管,保持原有全宗的完整性及相關全宗的聯系性,進行紙介質立卷,電子檔案做好儲備。電子檔案整理、保管過程中需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4.1要保持存儲介質的防磁、防潮。
4.2整理、錄入電腦的安全性,做好用機的殺毒工作;
4.3防止檔案的病毒侵害,資料防篡改、毀損;
4.4防止電子檔案的信息外泄,做好保密工作。
5.做好檔案信息收集人員的素質、能力、責任感的培養
【關鍵詞】一卡通 持卡人 數據采集
1 前言
為了提高持卡人個人信息數據采集的效率,我們采取了利用已有個人基本信息數據先打印好《社會保障卡申領登記確認表》,然后再由持卡人確認簽字的方案,這樣可以省去填表的過程,極大地提高采集效率。由于采取了這樣的方案,那么,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利用相關部門的個人基本信息數據,制作規范化的excel數據表。
從相關部門獲得的個人基本信息數據,并不完全符合要求,需要對數據進行整理。應注意的問題包括列表結構順序、字段屬性等。
按照個人基本信息數據采集規范,必須對持卡人采集包括居民身份證號、身份證有效截止日期、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單位名稱、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和相片等信息。
從相關部門獲得的數據,其個人記錄信息一般都是正確的,但也有少數記錄信息存在錯誤,在姓名中存在同音不同字,如:姓名記錄為“張山”,而實際為“張珊”;性別記錄為“男”,而實際為“女”等。為了保證數據準確導入數據庫,就需要進行認真、仔細和準確的采集數據。為此,我們采用從不同部門獲得的個人基本信息數據進行比對、篩選,主要采信居民身份證信息,“性別”和“出生年月”按照居民身份證號規范進行提取生成,相片也要按照“358×441”像素的規格進行處理。
針對從相關部門獲得的個人基本信息數據要對各個字段進行字段屬性轉換,我們的經驗是除序號字段外,其他字段屬性一律設置成“文本屬性”,這樣做的好處是在以后的數據處理中不會出現意想不到的問題。
從相關部門獲得的個人基本信息數據通常與我們的要求并不相符,為了使數據符合《社會保障卡相關技術規范》,我們需要針對數據進行整理,這個數據整理工作不僅僅是為了打印《社會保障卡申領登記確認表》,也要為日后批量申請社會保障卡做好準備。
《社會保障卡相關技術規范》中規定社會保障卡數據格式為:
序號,居民身份證號,姓名,性別,民族,出生年月,單位名稱,聯系電話,服務銀行……
2 數據整理步驟
下面將具體數據整理步驟進行詳細說明:
2.1 準備數據
整理數據比較方便的應用軟件是MS_OFFICE組件中的EXCEL,相關部門獲得的數據與我們要求的數據字段名稱以及數據結構不盡相同,需要將相關部門的數據進行整理,整理過程中一定要按照《社會保障卡相關技術規范》的要求進行,也為將來數據上傳卡管系統做好準備。
2.2 數據整理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
因為從相關單位獲得的數據與我們所要求的標準數據存在差異,如有些數據存在空格,有些數據存在字母大小寫不一致,有些數據存在重復數據,有些數據需要重新命名等,下面就常見的3個問題進行說明。
2.2.1 空格處理
數據中存在空格共有3種情況,一是字段的字符串前面有空格,二是字段的字符串后面有空格,三是字段的字符串中間部分有空格。在處理數據之前應該在相鄰處復制一列,防止處理數據時出現錯誤無法挽回,造成不必要的損失。復制的方法是,先在相鄰格間插入一列,然后,選中目標列,再按住CTRL健,同時將鼠標放置到選中列的邊框處,此時鼠標出現一個“+”號,按住鼠標左鍵向先前插入的空列拖動,拖動到空列后,空列被填充為要復制列的內容,松開鼠標左鍵,復制完成。
無論空格位置處在哪一種情況下,一般用函數substitute(text,old_text,new_text)將字符串中的部分字符串以新字符串替換。
例如:C2=substitute(B2," ",""),見圖1。
空格去除后,見圖2。
然后把C列復制,假如復制到B列,在B列選擇性粘帖為數值,這樣可以解除函數關聯,再將列標名(字段名)由“TEST”重新更名為“姓名”。
2.2.2 處理身份證中末位的字母
有的是大寫“X”,有的是小寫“x”,由于規定身份證號中字母要大寫,因此,對于小寫的字母要改成大寫,一般用函數upper(text)將小寫字符改寫成大寫字母。
2.2.3 對于“性別”的篩選整理
最好通過身份證號來獲得,對于18位的第二代身份證號碼格式,從左側數第17位是性別標識位,奇數是“男”,偶數是“女”。我們可以通過MID函數提取出該位,然后再用Excel的另一個函數MOD進行求余數,通過將該位與2進行求余,為0就是女性,為1就是男性,以18位第二代身份證為例:
=If(mod(mid(A2,17,1),2)=1,”男”,”女”)
需要說明的是在使用函數時要注意單元格的屬性,新的目標單元格屬性一般要設置成“常規”屬性,否則,函數失敗,不能進行改寫操作。
3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