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健康教育評估內容模板(10篇)

時間:2023-08-29 16:22:21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健康教育評估內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健康教育評估內容

篇1

2.缺乏健康教育評估系統和效果評價?;颊呷朐汉缶椭苯舆M行常規宣教,大多僅限于環境介紹、主管醫生和責任護士介紹以及疾病基本知識宣教,未關注患者需求和接受健康教育的能力和喜好的方式,一次性宣教內容過多,患者難以接受和消化,教育方式通常是護士灌輸式文字講解,缺少簡單明了的圖片資料,未動態評價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效果。

3.未建立健康教育質量控制標準和制度。健康教育者僅關注健康教育完成情況(覆蓋率),而忽略健康教育有效率,缺乏健康教育質量控制標準和效果追蹤評價制度。

4.健康教育資料未體現同質化。缺乏各類疾病的教育處方模板,同一種疾病的教育處方內容不一致,未從患者的角度敘述。

5.健康教育者知識和技能培訓不夠。健康教育者沒有接受較系統的培訓和教育。

二、JCI標準下健康教育管理臨床實踐

1.建立跨部門健康教育推動小組,規范健康教育實施流程。建立由護理部主任為組長,護理部、醫務科、預防保健科、營養科、康復科、藥劑科以及每個醫療單元均有健康教育聯絡員加入的健康教育推動小組。

2.制定健康教育評估單和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系統。健康教育評估包括入院患者一般資料評估(年齡、籍貫、文化程度、主要語言等)、接受健康教育能力評估(閱讀能力、書寫能力、理解和遵循指令能力)、喜歡接受的健康教育方法評估(口授、宣傳冊子、圖片、示范等)、學習意愿評估、學習障礙評估、健康教育需求對象評估(家屬、病人)、教育時機評估、健康教育個體化需求評估(疾病知識、康復活動與鍛煉、藥物使用、飲食調理、、疼痛護理、設備安全、特殊檢查)及其他等。并有評估時間和評估者簽名,要求患者入院時由責任護士在班內(8小時內)完成健康教育評估。出院患者健康教育評估包括病人出院、轉科、轉院及其所需交通工具評估(輪椅、平車、救護車、其他或不需要)?;颊呓】到逃Ч麆討B評價包括口述理解、會演示、需強化等。

3.制定健康教育質量控制標準和制度

3.1健康教育質量控制標準。包括提供教育資源,支持病人治療依從性;評估并記錄病人的教育需求;評估病人及家屬的學習能力、學習愿望;教育和培訓有助于滿足病人的持續健康需求;實施病人及其家屬的教育內容;對病人及其家屬的教育方法效果評估;對病人及其家屬的教育者應具備素質以及健康教育持續質量改進8個方面共29個條目,以百分制統計。

3.2健康教育質量控制制度。實行院部、病區二級健康教育質量控制制度。病區質量控制組(I級):由2-3人組成,病區護士長參加并負責,每月自查1次,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相應的檢查、反饋、改進措施的記錄;院部健康教育質量控制組(II級)由健康教育推動小組成員3-5人組成,護理部主任參加并負責,每2月檢查1次,及時整理分析檢查中發現的問題,并在推動小組成員例會上反饋和提出改進措施,體現PDCA健康教育持續質量改進。

4.制定健康教育處方模板并資源共享。各類疾病的教育內容,按入院教育、住院期間教育、出院教育的內容制定出各類疾病的教育模板:風格簡潔、通俗易懂;從患者的角度敘述,一般應用第二人稱;將目標人群設為小學2~3年級的教育程度;避免使用醫學術語或縮寫詞;避免錯別字和含糊的表述;文字大小、字體統一;標題和副標題字體一致;布局合理;圖案簡潔明了;有制作部門和制作日期;每3年修訂1次;侵入性操作的健康教育處方需由相關的醫生、護士和有關輔助科室的專家聯合制作。由各科室針對不同專業病種擬定,經推動小組成員共同審核后聯系后勤總務部門外送印制,不同科室根據需要領取使用,體現健康教育同質化并資源共享。

5.加強對健康教育者進行知識和技能培訓。由健康教育推動小組負責組織對健康教育者進行健康教育專題培訓:包括JCI標準下病人家屬教育(patientandfamilyeducation—PFE)標準細則解讀學習、健康教育程序運用、成年人和特殊人群(老年人、兒童、精神疾病患者等)的健康教育技巧培訓以及標準化健康教育模板的制作等。

三、JCI標準下健康教育管理實踐的效果

21個病區健康教育質量總均分由2013年3月的86.04%提高到2014年1月的96.29%。其中,病人及其家屬了解他們參與治療過程的權利從58.2%提高到95.9%;疼痛管理教育從60.2%提高到96.2%;康復技能訓練教育從60.3提高到95.65%;評估患者生理和認知的局限性從65.68%提高到92.8%。侵入性操作由跨部門聯合制作的健康教育單從沒有到目前的13種。患者健康教育滿意度總均分由2013年3月的85.17%提高到2014年1月的97.80%。

四、討論

1.跨部門的健康教育團隊促進健康教育全面實施。部門配合是健康教育工作有效拓展的關鍵,跨部門合作是解決健康教育執行力、覆蓋面較為有效的方式,因其可以獲得更為有效的信息和資源,更容易取得成功。醫院自成立跨部門的健康教育推動小組以來,患者入院時首先由護士進行健康教育需求評估,對有營養、康復或特殊用藥教育需求的患者,及時聯系營養師、康復師、藥劑師等共同進行健康教育,改變了傳統的僅僅是護士實施健康教育的觀念??绮块T的團隊合作健康教育,減少或消除了由于職能交叉或職責不清造成的障礙,促進了健康教育措施的全面實施,提高了健康教育的質量。

2.系統的健康教育評估和效果評價有利于個體化的健康教育的實施。護理評估是一種貼近患者的方式,基于對患者系統性的健康教育評估的信息,提出個體化的健康教育問題和需求,制定針對性措施,同時,動態進行效果評價,及時改進措施,為患者提供個體化的、連貫性的健康教育,出院前的再次評估和制定出院健康教育計劃,將信息及時傳遞給患者和家屬,有利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實施延續性健康教育,促進疾病康復。

3.持續進行質量控制和督查是提高健康教育質量和患者滿意度的有效手段。護理質量控制是保證護理質量的主要手段,是醫院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標準是質量管理的基礎,也是質量控制的依據。筆者所在醫院按照JCI標準,建立了《健康教育質量控制標準》,由推動小組負責組織培訓,讓全體員工都明白具體標準要求并貫徹執行,使健康教育工作更加規范化。督促檢查是質量控制的保障,制訂了質量管理標準后,關鍵是抓落實,現代質量管理的特點是重視環節質量,把質量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為使健康教育質量得到保證,醫院實施科室和院級二級質控和患者滿意度調查制度,發現問題后,及時分析發生的原因,及時反饋和提出改進措施。健康教育推動小組的全面質量控制和督查及病區護士的自我控制實現了健康教育的全程管理,從而及時發現健康教育中的質量問題及薄弱環節,有針對性地提出合理化建議,制定整改措施,保證了健康教育質量,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

4.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方案促進健康教育的有效實施。筆者所在醫院是一所三甲中西醫結合醫院,收治的患者有老年人、兒童、精神疾病患者等,他們使用不同語言或方言,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或有其他障礙,為了減少不同因素對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醫院采取不同的健康教育方案,如對有語言或聽力障礙的患者,我們為其提供紙筆或使用圖片和卡片進行教育,對文化程度高、接受能力強的患者,采用健康教育手冊引導性閱讀教育;出院后需患者或家屬自我照護者采用操作示范教育如人工袋的更換、吸入劑使用、單人轉移截癱患者、中風后患者患側的擺放、以及胰島素注射等,選擇個體化的教育內容和方式,滿足患者的需求,促進健康教育有效實施。

5.對健康教育者的規范化培訓是健康教育同質化的保障。由于沒有經過統一的專門培訓,實施健康教育的醫務人員很可能對共同的治療目標不夠明確或對某一問題說法不統一,這些會導致患者在疾病認識上產生較大的差異,并因此引起概念的混淆,使患者對教育者的信任度和依從性下降。醫院由健康教育推動小組負責教育通識知識與技能培訓,各部門教育聯絡員負責專業、??浦R與技能培訓,保證教育者傳授觀念和知識的精準性、全面性和技巧性,確保教育同質化,提高了教育質量和效果。

篇2

[摘 要]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進行評估,在一定程度上能促進心理健康教育健康發展。文章從組織管理、教育主客體方面、環境建設、過程評估方面以及績效等方面入手,探討建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評估工作體系。

[

關鍵詞 ]民辦高校;心理健康;評估指標

中圖分類號:G44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0568(2014)35-0029-03

作者簡介:張小雁,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4年度河南省社科聯、河南省經團聯調研課題“河南省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隊伍建設研究”(編號:SKL-2014-255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民辦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以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心理素質為目的,通過校園文化活動、課堂教學等方式,以學生為載體開展的心理健康活動。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是結合民辦高校的實際,根據社會對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以及民辦高校學生的實際,建立評估指標體系,作為對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效果進行價值判斷的依據,是推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舉措。

一、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評估的內容

通過調查問卷、訪談、大量查閱相關資料等,靈活運用已學知識,從組織管理、教育主客體方面、環境建設、過程評估以及績效評估等方面人手,建立民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評估指標體系,并探索建立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

1.組織管理評估指標。組織管理的評估,分值10分。主要是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部門機構以及人員健全情況,在校內是否有主管校領導,是否有隸屬部門,機構設置里是否有專門工作人員,管理能否順暢。主要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領導效能。

2.主客體評估指標。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客體評估指標包含主體評估指標和客體評估指標,分值25分。主體評估指標包括主體構成評估指標體系和主體素質評估指標體系??腕w評估指標體系主要包含學生的基本心理素質。

(1)主體評估指標體系包含主體構成和主體素質兩個指標。主體構成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建設情況,這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是執行者。包含四個方面,其一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的建設,考察的內容主要是否按照相關文件精神設置專兼職心理咨詢隊伍,設置的比例是否按照1:3000來執行,評估的組織人員是否滿足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需要。其二,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隊伍建設,考察的主要是心理健康教育授課教師的職稱,年齡、師生比例等內容。其三,學生心理社團組織的建設,指學校時候成立了心理社團,學生社團機構是否健全,社團時候開展了相關的心理健康活動。其四專兼職人員的心理知識培訓,考察的是心理咨詢人員是否接受持續的接受相關的培訓,加強再教育。主體素質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主體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中所具備的基本素質,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條件,具有指導性和方向性的功能。主要是指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員的基本素質情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員指授課教師和咨詢工作隊伍??疾斓乃刭|包含政治素質、理論知識、能力素質和身體素質,必須愛國愛校,具備扎實的理論功底,能夠以身作則,言傳身教,起到模范帶頭作用。

(2)學生的心理素質評價指標,主要考察學生心理知識的掌握情況,以及學校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層面的工作??疾斓闹饕绞娇梢越柚鷨柧碚{查和學生座談來進行,考察過程中注意隨機性。

3.環境評估指標。

(1)內在環境評估指標,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建設和管理監督體系。制度建設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隊伍的選拔、培訓以及管理機制的完善情況。管理監督體系主要是指是否定期對相關職能部門以及相關教育工作進行定期考評。主要是考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制度化情況以及決策監督體系是否健全。

(2)外在環境評估指標,分值8分。主要包括心理健康教育的宣傳工作、機構設施以及專項經費提供等指標。宣傳指標考察的開展多種渠道、多媒體的宣傳活動,包含網站建設、???、校報、宣傳板以及廣播等渠道,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的途徑應該多種多樣,有自己的宣傳陣地。機構設施主要是指有無心理咨詢室、監督部門的辦公場所、心理咨詢檔案室和活動場所,以及基本的滿足需要的儀器設備、測評設備,這些設備是否能符合標準。經費指標,主要是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經費投入情況,經費支持是開展工作的保障和動力。

4.過程評估指標。

(1)計劃評估指標,分值5分。主要包含教育的整體規劃、計劃的有效性和針對性,計劃是否符合學生的實際,是否根據學生的實際需要以及計劃的全面性。

(2)實施方式評估指標,分值20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途徑。包含了教學管理、課程設置、校園文化活動、學生咨詢、舉辦報告情況等5個指標。教學管理考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單位隸屬,教研室的設置以及教材的落實情況。課程設置和舉辦報告指標考察的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選修和必修情況以及課程的覆蓋率能否滿足學生的實際需要,主要側重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情況。校園文化活動考察的是學生的第二課堂情況,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是否豐富多彩。心理咨詢工作指標考察的心理咨詢工作人員針對不同的群體開展的團體咨詢、個體咨詢以及解決學生問題的實際情況。

5.績效評估指標。

(1)活動成效評價指標,分值8分。主要通過在校生的滿意度、往屆畢業生的滿意度、教職工的滿意度及學生家長的滿意度來進行評價,實行縱向和橫向相結合、校內和校外相結合的方式,縱向評價考察的是不同時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效果,橫向考察的是同一時期不同群體產生的效果。

(2)科研和獎勵指標,分值7分。主要是指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方面是否有投入及投入績效,通過科研項目和表彰獎勵的具體情況進行評估。

(3)安全穩定指標,分值5分。主要是指在一定時間段內,有無發生重大影響穩定的極端事件。包含學生因心理問題發生的自殺、傷人,以及影響學校和社會的安全穩定事件。

二、建立評估指標體系

各個指標所占分值應該達到什么程度才合理,才能引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好地投入本職工作,不斷提高業務水平。根據目前的主要工作,對指標內容進行細化,具體情況如下表:

三、評估注意事項

評估指標體系有效發揮需要考核結果的有效運用,也就是需要考核主體重視、輔導員群體的重視,否則考核就成為一種形式,有了做秀的成分。

1.及時反饋。評價部門不能將考核結果簡單進行公布,評價結果應該和結果分析進行結合,避免出現只知道結果而不知道出現結果的原因、不知道需要改進的地方,工作中類似的情況還會不斷出現,甚至出現逆反情況,反而達不到評估的初衷,所以在評價體系中要注重及時反饋。

篇3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3)09-0149-03

一、前言

目前,上海新生本高校陸續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該課程旨在通過課程的方式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提高大學生的適應能力,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全面發展。然而,通過了解發現,上海各大新升本高校很少有教育者探查大學生的內在需求,通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材是專家編寫的教材,有的教材編寫年份較長且全國通用;上課內容、上課方式等也都有教育者來決定。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需求越來越突出,大學生獨特的心理特點需要我們從“學生出發”,從學生內在的需求著手來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為此,本研究通過自編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求調查表》對上海新生本高校本科生進行調查,分析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需求與老牌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求上的差異,從課程總體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估等方法設計出適合上海新生本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

二、研究對象與方法

1.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被試間設計,共計發放問卷800份,其中,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400份,老本高校學生400份。其中,問卷回收774份,有效問卷723份。新生本高校回收問卷370份,老本高?;厥諉柧?53份。問卷發放時考慮性別、年級、專業文類(文理工)的差異,對其三個因素進行平衡。

2.研究方法。采用自編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求調查表》,調查表從課程總體設置、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效果評估幾個方面開展調查。

三、結果與分析

1.新生本高校學生與老牌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需求上的差異分析。調查研究表明,無論是新生本高校學生還是老牌高校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需求都很高(64.3%,62.7%),兩類學校學生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需求上無顯著性差異??梢?,當前大學生普遍認為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非常有必要且有需求的。在“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的”上,兩類學校學生也無顯著性差異,學生普遍認為,學習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是為了“了解自己和他人”,“調節心態,優化心理素質”。從課程的總體需求設置、教學目標上來說,兩類高校學生在需求上均無顯著性差異。

兩類高校學生在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需求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在“您經常會遇到哪些心理問題?”“您希望從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獲得哪些方面的信息?”上,老牌高校學生對“挫折應對”、“個性發展”、“職業規劃”、“學習心理”選擇的比例明顯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老牌高校學生在校壓力較大;同時,由于該類高校學生大多為各地優秀學生,對未來的要求和規劃考慮比較多,對“職業規劃”“學習心理”的需求也更高。而新生本高校學生在“認識自我”“能力發展”選擇的比例明顯高于新生本高校,表明新生本高校學生認識的到未來就業的壓力,無論從學習品牌和學習能力上來說,很難與老牌高校學生相比,因此他們更注重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展。而在“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婚戀心理”幾項內容上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這三項內容為當代大學生普遍關注和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因此,在新生本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選擇上,應更多關注該類學生的需求,而不應該“一刀切”,或是簡單模仿老牌高校在教學內容上的設置。

在教學效果評估上,兩類高校學生在“選修心理健康課程對自己產生的影響”上也有顯著性差異,老牌高校學生更多的將所學知識加以運用,而新生本高校學生則表明選修該課程對自己所產生的效果沒有那么顯著。猜測,可能老牌高校學生自覺性更高,更多的進行學以致用,再者,新生本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有很大一部分有輔導員來承擔,教師專業素質的差異也可能導致在教學效果上的顯著差異。

2.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在課程總體設置上的需求分析。調查研究表明,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和方法有很多,但是最有效的方式依次為:心理素質訓練(31.2%)、心理咨詢(17.1%)、開設心理健康課程(15.3%)、自助心理調適(10.3%)、學生活動(9.3%)、心理救助熱線或網站(4.2%)、心理危機干預(3.8%),由此可見,大學生最喜愛的提高心理健康的途徑為心理素質訓練、心理咨詢、開設心理健康課程。

關于是否有必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學生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很有必要開設(71.3%),由此可見,大學生對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持積極態度,但是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程屬性上,有60.1%的大學生選擇公共選修課,32.2%的大學生選擇公共必修課,看來絕大多數都贊同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成公共課程。多數同學表示,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成公共選修課,會有較大的選擇自由度。主要表現為:可以相對自由選擇自己喜歡的老師;可以更多的體驗上課過程,無須過多考慮考試壓力。因此,在大學需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并將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成公共選修課是比較符合學生需求的。調查表明,最佳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年級為大學一年級(78.2%),可能的原因有:大學一年級新生對新環境感到陌生,傾向于尋求各種幫助;大學一年級新生對大學生活有更多的期待,希望各方面獲取信息,幫助其順利、完滿的度過大學生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在大學一年級比較符合學生的心理需求。至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設幾年比較合適,調查結果發現,有39.1%的學生建議開設1年,32.1%的學生建議開設2年,5.2%的學生建議開設3年,4.1%的學生建議開設4年。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對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訓練和開展心理咨詢的同時,高校還應加強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視,通過多種途徑有效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新生本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上的需求分析。大多數大學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首先應該是了解自己和他人(85.3%),調節心態,優化心理素質(71.4%)和提高未來生活質量(74.5%),其次是掌握心理健康知識(67.5%)、學習解決心理問題的方法技巧(66.3%)和預防心理疾?。?5.3%)。可見,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要求是綜合性的,既有發展性要求也有預防性要求。

4.新生本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上的需求分析。課程內容的選取是落實課程目標、實現教學目的、提高教學質量的核心與基礎。關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內容,目前各新生本高校的做法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講基礎心理學、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還有的講情緒管理、人際交往與人際關系、學習指導、生涯輔導等;有的做專題講座,也有以志愿者活動、社會實踐、心理健康節或周或月等宣傳活動作為教學內容。本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喜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健康心理學類的內容最受歡迎(21.3%),其次為人格心理學類(15.5%)、社會心理學類(12.9%)和心理咨詢類(10.5%),對其他的課程內容如人生哲學(9.4%)、心理治療(8.6%)、基礎心理(7.3%)、心理病理學(5.5%)、發展心理學(4.4%)等,學生的喜愛程度較低。學生最需要講授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依次為:情緒管理(21.1%)、人際關系(21.3%)、自我認識(18.0%)、婚戀心理(17.3%)壓力應對(14.0%)、職業生涯規劃(8.7%)、人格心理(8.5%)、生命教育(5.3%)、學習心理(5.2%)、與社會需要相關的知識(3.6%)、與個人需要相關的知識(3.0%)??梢?,不同的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的需求不盡相同,但是諸如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婚戀心理、壓力應對等專題的內容是大學生普遍需求的教學內容。我們對不同年級學生在教學內容上的需求進行了分析,分析了在大學時,不同年級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需求是不同的,大學一年級學生在“人際關系”“自我認識”兩項內容上明顯高于其他年級學生;大學二、三年級學生在“婚戀心理”“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上明顯高于其他各年級,大學四年級學生在“職業生涯規劃”“壓力應對”方面高于其他各年級。由此可以看出,大學不同階段對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內容的需求是有差別的,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心理的特殊性有針對性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從調查結果看,關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內容,大學生們的看法比較分散,每一方面的內容都有人喜歡和需要。這表明:(1)凡是能夠起到調節學生心態、優化心理品質作用的內容都是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2)大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需求因人而異,各有側重,在教學內容選取上應注重共性與個性的統一。只是,心理健康教育合適的教學內容到底是由哪些方面的內容構成,這些內容之間是什么關系,如何將它們有機地組合成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內容體系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5.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上的需求分析。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方法的需求分析上,大學生的看法較為一致,學生普遍喜歡活動,游戲,行為訓練(70.2%)、案例、生活事例教學(45.7%),對設專題,學生討論(18.3%)講授該領域的最新動態(12.1%)的興趣度明顯不高??梢钥闯觯瑢W生普遍喜歡參與度較高和互動性較強的教學方式。吳曉艷也認為,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施過程不可能采取單一的教學方法,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與形式,如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行為訓練法、演講法、討論法、辯論法等,都是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中可以采取的方法。這也與學生普遍認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體驗和操作為一體的綜合性課程”的觀點相吻合。這也提醒我們教育者在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時應靈活應用多種方法,而不是單一的講授法。

6.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估上的需求分析。調查數據表明,大學生認為能有效評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的方法有心理測驗(34.1%)、日常行為觀察(25.4%)、學生自我評價(18.4%)、同伴評價(16.5%),而教師或家長評價(4.3%)、作品分析(2.6%)評價的有效性較低。一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效果評估標準較為單一,教育者最喜歡也最簡單的評估方法即為考試,而姜道春、薛德根曾提出,當前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現的轉變之一,就是對學生的學習評價實現由考察內省材料、參與表現、受教育前后的心理行為變化多方面相結合代替單一的考察知識。孫福兵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是面對學生心靈的一門課程,其考核方式和其他課程一定要有所區別,它不應只是知識考查,更應注重學生的行為表現和心靈感悟。這意味著心理健康教育教學效果評估是一個多維度、多指標、動態性評估體系。

四、結語

綜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增進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有效手段,應成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立足于發展模式,而不是防治模式。另外,應依據上海新生本高校學生特點和需求來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形成“以發展性為主,障礙性治療為輔”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和內容應緊扣學生的心理問題,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形式應多樣,突出靈活性和實踐性;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效果評估應采用一個多維度、多指標、動態性評估體系。

參考文獻:

[1]呂斐宜.關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6,(8).

篇4

健康教育是護理人員掌握患者的感覺和期望,因此應在患者入院后,收集患者的身心、文化、社會以及經濟等各方面的資料,特別是那些與健康教育密切相關的資料,如患者對自己的健康狀況了解到什么程度,還需要了解些什么,患者對防治效果的信心如何,實現基本需要的能力和日?;顒拥哪芰θ绾危渚窈腕w力是否允許健康教育等。從收集的資料中獲得病人需要哪些健康指導,最急需的內容是什么,病人的健康愿望是什么等信息。由于病情是發展的,思維是動態的,病人對健康教育的需求會有相應的變化,所以評估也應是動態的。護士要有意識地、連續不斷地進行評估,時刻了解病人對疾病的認識以及對治療、護理、檢查、操作、手術、用藥的態度與反應,及時地收集相應的資料以確定健康教育的具體內容。

二、計劃

計劃是進行健康教育的決策過程,護士應結合評估資料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計劃。計劃的內容主要包括:

1、確定健康教育的內容和重點。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獲取知識、學習操作技術、改變個人心理和情感狀態等。眼科護士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確定健康教育的內容。在具體內容的選擇上應有所側重,如糖尿病、高血壓患者,應注意飲食控制教育,功能鍛煉及尿糖,血壓的檢測訓練;結合眼科大多為老年病人,存在行動不便、視力障礙等行為,安全行為教育極為重要。

2、確定健康教育的目標。目標是患者通過健康教育后在思想、感情和行為改變的表現。在制定目標時,應明確患者達到目標的時間。如對高血壓、糖尿病的患者,需要進行飲食指導和運動鍛練。高血壓采取低鹽、低脂、低熱量的多種維生素飲食;糖尿病人要注意飲食、加強鍛煉,如散步,慢跑等。在目標制定上,要確定患者在7天內熟練地掌握功能鍛煉和飲食指導。為實現健康教育的目標,還必須制定各階段的短期目標:

第一階段;患者藥、要在2天內能敘述其高血壓、糖尿病的簡單病因及發病機理,能敘述飲食和鍛煉對疾病的重要性。

第二階段:患者4天內在護理人員指導下完成各種鍛煉。

第三階段:患者在7天后獨立完成第一、二階段的工作。

在實踐中,患者具體的訓練日期和時間,應與病人討論決定,不能由護理人員單方面確定。

3、選擇健康教育方法。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有口頭講解、圖文宣傳、視聽材料播放和示范訓練等。其中:口頭講解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健康教育方法。護士要根據健康教育的內容,主動向病人宣傳疾病的基本知識、注意事項、預防保健等內容。而在教育方法的選擇上,應根據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職業特點、信念和價值觀以及護理人員的業務水平和醫院具備的資源條件等因素綜合考慮確定。在教育形式上,可靈活開展個人宣教、小組式宣教和病人座談會等形式,以達到預期效果的目的。

三、實施

護士在實施健康教育前,應首先了解病人接受健康教育的心理準備,實施健康教育的是護理計劃得以實現的過程,按照已經制定的計劃,有條不紊、有的放矢地開展健康教育活動,最終達到預定的教育目標。在實施過程中,護理人員起著主導作用,病人則起著主體作用。護理人員的主導作用受專業水平、表達能力、應變能力、觀察能力、決策能力、溝通技巧和社會信譽等因素的影響;病人的主體作用主要受興趣、態度和文化背景等的制約。通常主導作用與主體作用又會相互影響,而主導作用對主體作用的影響更大。例如,病人的興趣可因護理人員的適當技巧得以激發。因此,護理人員的主導作用是保證計劃得以實施的關鍵,同時還必須重視充分發揮病人的主體作用。實施健康教育后,應立即作完整、準確的文字記錄。

四、評價

篇5

1 臨床資料

1.1 精神科傳統的健康教育模式 是采取相對化的健康教育方式[2]。這種模式最大的缺陷是(1)階段性不明確,病人住院時間不確定,時間長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被忽視;(2)針對性不強,護士健康教育隨意性大,內容不夠系統;(3)對于部分自知力不全的病人,健康教育容易流于形式;(4)家屬健康教育時間過短甚至缺失。

1.2 健康教育模式發展 1988年我院組建半開放、半封閉式精神科家屬陪護病房,健康教育模式實施至今,取得了良好效果。2004年開始,我院增設全開放式家屬陪護心理病房,健康教育實施質量滿意度由92.5%提高至96.8%。

2 實施方法

2.1 健康教育內容制定 有針對性地將患者與陪護家屬的教育內容分開并制訂成冊,方便責任護士使用。家屬健康教育內容包括:(1)科室制度介紹;(2)安全護理指導;(3)精神病癥狀知識;(4)用藥指導;(5)疾病預防及康復知識。病人健康教育內容包括:(1)精神病知識教育;(2)自知力教育;(3)藥物和電休克治療教育;(4)康復治療教育;(5)出院后家庭、社會問題指導。

2.2 健康教育實施方法 根據精神病患者的臨床特點,在相應時段同時對陪護家屬進行相應的健康知識培訓與輔導,具體過程如下:

2.2.1 入院初期 入院初患者精神癥狀多較豐富,自知力缺乏且認知功能受損,陪護家屬對精神衛生了解粗淺,家庭護理知識貧乏,且多存在一定的情緒反應[3],此時健康教育側重于陪護家屬,患者則以勸導配合常規治療和督促生活自理為主。

2.2.2 康復期 患者精神癥狀控制,自知力恢復,健康教育重點以病人為主,對陪護家屬則督促改善與患者之間的關系交流,通過雙方的和睦相處和得體照顧,降低患者的情緒表達。

2.2.3 出院前期 著重以康復治療為主,通過家庭或集體授課討論的形式,促進各個住院患病家庭之間的互相交流,這種方式既可加強住院期間健康教育知識的理解,亦可吸取他人對困境處置的經驗。

2.2.4 出院時 發放醫院自編健康教育手冊一冊,方便出院后家屬繼續加強輔導。

2.3 評估方法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質量評估:(1)責任護士對陪護家屬和患者的評估。每次健康教育后,根據雙方認識理解程度給予打分,并由陪護家屬簽字核實;(2)護士長對責任護士的考核。護士長根據責任護士的評估結果,通過對陪護家屬與患者的再考核,落實健康教育的實施效果;(3)自制健康教育相關知識問卷30問,內容以病人健康教育內容為主,于出院時對患者進行測試,得分在90分以上為達標。醫生必要時可根據測試分數決定患者是否可以出院。

3 討論

3.1 家屬陪護對健康教育效果的影響 有研究表明,對患者與家屬同時進行健康教育,比單獨對患者進行健康教育效果更明顯,其原因在于家庭支持因素中,情感支持改變了患者對應激的應對方式,信息支持幫助患者重新評價現狀從而適應社會[3]。不過,陪護家屬對患者健康教育的負性作用同樣不可忽視,認清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特點,把握其實施技巧,是獲得良好效果的關鍵。

3.2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特點

3.2.1 雙重性 健康教育對象是病人與家屬的雙重群體,對精神病患者及其陪護家屬同步進行教育干預,端正了雙方的態度和期望值,提高了家屬的照料水平和患者治療的依從性,更有利于促進患者的康復,降低病人的復發率。

3.2.2 短暫性 陪護病房患者住院時間較短,多病情緩解后出院,健康教育對患者的力度不足則效果欠佳。此時有必要對家屬和患者雙方采取反復強化的宣教方式,爭取在短時間內達到最佳效果。

3.2.3 排斥性 陪護家屬受傳統思維模式影響,認為醫生知識面和能力高于護士,對責任護士的健康教育往往采取排斥不合作態度,有時甚至會造成護患關系緊張,影響健康教育的效果。

3.2.4 反作用性 由于陪護家屬的傳統觀念、信仰及文化水平的差異,對健康教育中的某些內容理解經常存在偏差,容易將一些錯誤的觀點灌輸給患者甚至其他陪護家屬,使病人在健康教育過程中容易產生無所適從的矛盾心理。

3.3 陪護病房健康教育實施技巧

3.3.1 安排教育計劃 根據不同病種、不同個體、不同陪護關系、不同文化程度以及住院時間來安排健康教育計劃,以連續、交叉、互補方式為患者及陪護家屬提供健康教育輔導。

3.3.2 加大陪護健康教育強度 針對患者可能住院時間短的特點,對陪護家屬的健康教育內容和強度宜加大,必要時讓陪護家屬同時掌握病人的健康教育內容,爭取能在出院后繼續給病人加以輔導。

3.3.3 醫護之間宜加強配合,共同協調 有資料顯示,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知識和能力,是直接影響健康教育效果的因素之一[4]。由于知識結構單一,護士對健康教育的內容知識了解程度較之醫生略顯粗淺,加上與患者及家屬交流的技巧性不足,在宣教過程中的某些內容與醫生的解析可能存在部分差異,容易使陪護家屬對責任護士產生不信任感。因此,護士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有必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同時為了提高護士的專業素質,護理管理部門平時必須加大考核力度,強化護士對相關知識的學習與掌握程度。

3.3.4 及時發現糾正陪護家屬對相關知識的認識偏差 不少陪護家屬受傳統觀念影響,在飲食、電休克治療、用藥等方面認識有限,常把錯誤的認識灌輸給病人或其他家屬,影響病人對治療的依從性,甚至拒絕治療。針對這種情況,有必要定期、及時評估陪護家屬對健康教育的了解程度,通過組織家庭式健康教育,糾正認識偏差。

4 小結

與精神科傳統的標準健康教育相比,陪護病房的健康教育無論從內容、方法和實施技巧上均有一定的特異性。盡管陪護家屬對精神分裂癥患者影響的利弊目前尚存在一定的爭議[5,6],但隨著社會經濟的進步發展,精神科陪護病房的健康教育將更加容易被患者及家屬所接受,這種健康教育的模式,對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降低精神疾病的復發率,將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曹新妹,張松蘭,李虹,等.對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及家屬的健康教育.中華護理雜志,2003,37(4):266-268.

2 丁常美,周芙蓉.精神科標準健康教育實施效果評價.中華護理雜志,2002,37(10):789-790.

3 毛晶.對精神科開放式病房患者及陪護家屬進行同步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6,22(10C):46-47.

篇6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3437(2014)10-0149-02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現狀及主要問題

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心理健康課程的教學顯得非常重要。2001年有關部門《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要求》),對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與教學目標、主要教學內容、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教學管理與條件支持、組織實施與教學評估等方面提出了明確要求,明確規定各高校應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和學生培養目標,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程,并形成系統、連貫的課程體系。

在我國,經過多年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了全新的趨勢:面向全體,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以培養學生的健康人格為主要目標。然而,受“消極心理學”取向的影響,目前我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多以“問題預防”模式為主,致力于消減、預防學生的心理問題,存在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內容陳舊,教學方法單調,教學評價偏頗等問題。為了進一步體現教育面向全體學生的原則,更加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使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更加積極、主動、全面地發揮作用,有必要對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與重構。

二、積極心理學的基本理論

(一)積極心理學簡介

20世紀末,美國興起一種心理學思潮就是積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作為一種新的研究方向,是對現代西方主流心理學倡導的“消極心理學”的深刻反思與超越。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人自身的積極方面,其出發點是人實際的、潛在的、具有建設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善于用積極的心態對人的心理現象做出解讀,激發出人內在的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借助這些優秀品質和積極力量幫助普通人、有問題的人或者是讓有天賦的人挖掘自身潛力從而獲得良好的生活。目前關于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要分為三個層面:積極情感體驗;積極人格;積極的社會組織系統。

(二)積極心理學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啟示

傳統心理健康教育面臨的重大改革就是積極心理學的迅速崛起引起的。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主張以積極和發展為取向,有目的、有計劃地增進學生和國民心理健康的理論和實踐體系。這種新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擯棄了原來的那種“事后治療”或“診斷式教育”的消極的、負面的手段,以“提前預防”或“積極引導”等積極的正面的方法進行。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更加強調人文關懷,主張樹立積極的理念,重視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以及積極的心理品質的培養。

三、積極心理學視野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的構建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以積極心理學為指導,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教學方法、課程評價等方面進行改革。

(一)課程目標:由單一走向多元,面向全體學生,突出發展

《要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性質和目標做了明確規定,指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應該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標準及意義,增強心理健康意識,掌握心理健康知識并能運用,促進自我認知、自我調節、人際溝通等能力養成,逐步增強學生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保障全面發展。然而受傳統“消極心理學”的影響,目前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將工作重點放在了為患有心理疾病或有潛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提供心理矯治服務上。這種重補救、輕發展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教育要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原則和教育的發展相違背。

根據積極心理學理論,心理健康教育的對象是全體學生,課程目標應由單一走向多元,要兼顧預防、矯治和發展,尤其要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側重于心理品質的優化與心理潛能的開發,強調關注學生對未來的樂觀希望、有價值的情緒體驗、內在成長的積極動機、積極人際關系、積極的自我概念、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

(二)課程內容:以培養積極心理品質為目的豐富教學內容

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多以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與疾病為出發點,具體闡述心理問題應對的策略。課程內容以心理問題的癥狀、成因以及相應的預防和調適技巧為主,忽略了學生潛能的開發和良好心理素質的培養,導致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的功效無法全面發揮。另一方面,目前很多高校心理健康課程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嚴重,過于注重心理學知識體系,脫離了學生的生活和實際的心理健康需求。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以挖掘培養大學生自身的積極品質、達到增加學生心理素質為目的。我國學者孟萬金等在《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一書中,結合積極心理學內容與我國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實際情況,提出了十四項積極心理健康教育核心內容。高??梢源藶閰⒄眨瑯嫿ǚe極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內容體系。

《要求》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內容提出了指導性建議。高校心理健康教師在確定課程內容時,應以此為框架,融入積極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同時要避免學科化、知識化的傾向,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實際需求,將心理學理論與生活銜接。

(三)教學方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注重積極心理體驗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一門綜合性課程,注重理論和實際的聯系,強調對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課程應集知識、體驗和訓練為一體。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往往只注重知識的講解和灌輸,對學生的體驗和實踐鍛煉重視不足,課程模式單一。

積極心理學十分重視積極情感體驗在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認為在教育和生活中積極體驗的增進是形成積極人格的最佳途徑。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中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在各教學環節中引領學生積極地體驗過去、現在和將來,通過積極體驗培養和增長學生內在的積極力量,進而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

基于積極心理學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應選擇多種教學方法,要將理論講授、行為訓練、心理體驗等內容有機結合。除了傳統的知識講授外,還要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用團體訓練、案例分析、心理情景劇表演等各種教學形式,豐富學生的心理體驗,讓學生掌握一些有效的心理調適與潛能發揮的技能。除課堂教學外,還應該將心理健康教育拓展到課堂之外,延伸到學生的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去,通過課堂外的各種體驗式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

(四)課程評價:采用多元化、動態化的評估方式

以一定標準為依據,在科學系統收集并運用信息的基礎上,多教育活動發展變化過程和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的過程就是教育評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評估要以課程目標和性質為依據,在評估學生知識掌握程度的同時,也要考慮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重點是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評估。然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具有內隱性、個人化等特點,很難制定硬性、統一的評估反饋體系。大學生心理也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動態過程,很難用具體的尺度來量化學生的心理和品質。傳統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評估方式單一,既不能全面反映學生心理成長情況,也不能為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提供充足有效的反饋信息,因而也影響了課程體系的健康發展。

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評價,應堅持以人為本、注重發展、重視過程的基本理念,貫徹教育性、動態化、多元化的評價原則,采用多元、動態的評估方式。評估內容要包括學生對知識的吸收情況,還要注重學生心理品質和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要將教師、家長、學生之間多角度、多方面的評價結合起來,采用自評、他評、互評多種形式。具體評價手段上,要將量化評價方法與質性評價方法相結合。既要采用書面測驗的形式考查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采用積極心理品質量表等心理測驗工具,量化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質??蓮V泛采用表現性評價法、檔案評價法、作品分析法等質性評價方法,強調評價的目的是主體人的整體性發展的促進,突出評價的動態性、情境性,全面、深入地反映學生心理品質提升和心理潛能開發的情況和實際生活狀況。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Z].2011.

[2]尹秋云.積極心理學視野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錯位與開發[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12):166-168.

[3]林靜,胡敏輝.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改革[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2,(9).

篇7

【關鍵詞】健康教育;產科;護理;措施

1 影響產科健康教育的因素

1.1 護士對產科護理特點認識不足 產科護理有別于其他專科護理,與非妊娠期婦女比較,妊娠期婦女基本屬于健康的狀態,被視為正常人的特殊生理階段[1]。產科護理重點在于提科健康教育和咨詢服務,向年輕的父母傳授有關育嬰知識和技能,現代產科護理特別強調:健康教育和自我護理的觀念,即要求產科護士為孕產婦及其家庭提供促進健康、自我護理、預防疾病等方面的知識和具體措施。

1.2 護士對健康教育的涵義缺乏認識 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幫助人們樹立健康教育的信念,促進人們自覺地采取有利于健康教育的措施[2]。目前很多護士已經初步形成了健康教育的概念,但還是普遍停留在衛生宣教的水平上。衛生宣教在于普及衛生知識,是知識的單向傳播,接受對象比較泛化,且不注重信息反饋和效果評價;而護理健康教育是一種有目的、有組織、有評價的活動[3]。

1.3 護士對健康教育的程序認識不足 目前國際上病人健康教育步驟模式為:確定病人及家屬的教育需求;建立病人及家屬的教育目的;選擇教育方法;執行教育計劃;評價教育效果。

1.4 護士缺乏自主性 與以前的功能制護士角色相比,整體護理模式下護士的自主性有了很大提高,但有些基層醫院流于形式。很多護士在給孕產婦及其家屬進行健康宣教時處于被動,孕產婦不問,她們就不進行健康教育。事實上,產科護士應該在健康教育指導、處理個案,提供具體的產前保健、產時護理、產后康復、母乳喂養及計劃生育等方面的工作中,均有其獨立的護理功能。

1.5 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 護士作為健康教育的主力軍,在整個健康教育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而教育方法和技巧是影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

1.5.1 評估技巧 評估是健康教育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目前在評估技巧上我們主要通過觀察、會談、問卷調查、心理測試等方法來進行評估。產科護士應正確運用評估知識,培養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良好的溝通能力,并把對孕產婦及其家庭真誠的關心、理解和支持傳遞給他們,使之產生親切感、信任感,以便能更好接受健康教育的內容。

1.5.2 護患溝通交流 溝通是護士和患者進行交流的一種治療性護理技術,是實施病人健康教育取得成效必不可少的方法??刹捎谜Z言性溝通和非語言性溝通。語言性溝通中應力求語調、語速適中,通俗易懂,讓孕產婦及其家屬能明白護士所傳授的內容,同時還可配以非語言溝通,包括手勢、姿態、面部表情、眼神等。

1.5.3 行為訓練技巧 產科護士除了給孕產婦做口頭的教育外,還應動手演示,如教會產婦正確的哺乳技巧、如何給新生兒洗澡等。同時還應評價訓練的效果,評價產婦是否掌握技巧及是否能獨立操作。

1.6 護士缺乏健康教育相應的知識 我國的護理健康教育起步較晚,沒有形成科學有效的教育系統,而且在理論和體制保證方面還不夠完善,缺乏相應的文獻及書籍作參考,同時又缺乏系統的健康教育理論知識及能力培訓。因為概念的混淆,很多護士只停留在單純的衛生宣教上,達不到健康教育的層次,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所以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2 促進產科健康教育的幾點措施

2.1 產前健康教育 護士首先應正確評估產婦的心理狀態、生理需要,同時做好必要的入院宣教,以便建立相互信任的護患關系,告訴產婦自然分娩和母乳喂養的好處,并評價產婦及其家人是否掌握有關方面的知識。

2.2 產時陪伴分娩 陪伴分娩也就是現在比較流行的導樂分娩模式,即由一名有生育經驗的婦女,在整個產程中給產婦以持續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有經驗的產科護士即可充當陪護角色,護士應在整個產程陪伴產婦,指導其心理放松,充分休息,合理營養,適度運動,自由,以及呼吸技巧、軀體按摩等。此外,允許產婦的家人,尤其丈夫全程陪產,以給予產婦有力的心理支持。

2.3 產后健康教育

2.3.1 做好母乳喂養的教育實行三早 早接觸、早開奶、早吸吮。對于無正當理由拒絕哺乳的產婦要進行恰當的教育,手把手教會產婦正確的哺乳姿勢和方法,同時進行評價。

2.3.2 加強產褥期的健康教育 如飲食指導、衛生指導,以降低產褥感染的發生率,減少產后出血的量。

2.3.3 做好新生兒護理方面的健康教育 年輕的父母多不會照顧新生兒,護士應教育新父母如何給新生兒洗澡、按摩、撫觸及穿衣等。

2.3.4 幫助產婦制定產后康復計劃 正確指導產婦恰當的產后運動,運動應根據產婦的情況,由弱到強循序漸進,一般在正常產后第2天開始。

3 在產科健康教育中應重視的幾個問題

3.1 重視產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由于我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實施,大多數產婦是第1次懷孕,對妊娠,分娩知識知之甚少,有的誤聽他人言傳,產生心理和生理上的障礙,導致妊娠和分娩并發癥.所以,產科健康教育是孕產婦所必需的,也是產科護理學發展所必需的。

3.2 教育時間不宜過長,內容不宜過多 健康教育應循序漸進,教育內容應從簡單到復雜,教育時間一般以不超過15分鐘為宜,從心理學角度看,一次性完成過多的內容也不利于學習對象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因此,在進行健康教育時,應合理安排教學內在的教育問題,再解決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反復多次,讓產婦逐漸掌握所學知識。

3.3 保持健康教育過程的連續性 產科健康教育應從懷孕前開始,通過孕婦學校,住院健康教育,出院指導,社區服務直到產褥期的電話咨詢,這樣既可以滿足孕婦在孕期的教育需求,也可以滿足住院期間的教育需求,又能保證產婦出院后的需求,使產婦從妊娠,分娩到產褥期連續地得到健康咨詢服務。

4 總 結

目前我國各醫院的剖宮產率上升、母乳喂養率下降及年輕的父母角色障礙等一系列問題表明我國產科護理健康教育還存在一定的問題。主要原因在于產科護士對產科護理特點認識不足,對健康教育的涵義缺乏認識,對健康教育的程序認識不足,缺乏健康教育的技巧和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識。針對這些問題,產科護士應采取相應的措施做好產前、產時和產后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護士應做到主動和及時,以便達到預期的效果。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胃腸外;健康教育;實施表

健康教育是一種有計劃、有目標、有評價的系統教育活動,通過教育幫助患者形成正確的觀念和行為,促進患者的身心健康。胃腸外科病人多,病情復雜多變,管道也多,術前術后的健康教育尤其重要。為了提高健康教育水平,結合本科室特點,從2012年起,制定了胃腸外科患者健康教育實施表,在護理過程中,運用健康教育實施表對160例患者進行評估,依據評估結果實施針對性健康教育及護理,獲得較好效果,報告如下。

1健康教育實施表簡介

制作健康教育實施表有科室質控小組成員參考相關資料共同討論、設計,最終定稿。定稿后組織全科護理人員學習并掌握好用法。每個病房一張實施表,放于多功能治療車上,便于治療護理過程中隨時進行,由分管的責任護士負責實施評價。該實施表由眉欄、教育內容及出入院時間和備注組成。教育內容包括入院須知、安全知識、環境介紹、防跌倒知識、輸氧目的及注意事項宣教、監測目的及注意事項宣教、留置針及深靜脈置管護理目的及注意事項宣教、有效咳嗽咳痰,保護傷口方法宣教、術后康復鍛煉宣教、出院指導這幾項內容。備注是執行者打鉤并簽上姓名或工號。

2健康教育實施表的使用方法

2.1護理方法患者入院后,由分管責任護士完成入院評估后,將患者信息記錄在健康教育實施表上,根據治療護理的進程按表上的內容進行宣教、評估、對未掌握的內容再宣教,直到病人或病人家屬掌握后在相應的空格下打鉤并簽上名字或工號。

2.2評價方法由分管的責任組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效果進行評價。責任組長每天不定期到病床邊以詢問或請患者演示相關技能的形式進行評價[1]。主要評價責任護士對分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實施情況。根據患者對健康教育知識知曉率分為三級:知曉率90%以上為優良,知曉率80%~90%為一般,知曉率為80%以下為差。達到優良才算健康教育到位。

3效果

通過對我科收治的160例患者應用健康教育實施表,健康教育到位明顯大于未用健康教育實施表以前。通過對科室護士進行調查和座談,全體護士認為健康教育實施表對提高健康教育質量有促進作用,利于系統地開展健康教育工作,實施表的應用也提高了護士的健康教育能力。

4討論

4.1健康教育實施表的應用,加強了護理人員健康教育的意識,有利于提高患者對健康知識的知曉程度。理清了護士的工作思路,使每日健康教育工作有章可循,使轉科護士、新護士能夠快速、準確的掌握各項工作,縮短磨合期,保證了治療護理的有效性,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避免了因工作能力及業務水平等人為因素造成的隨機性、不規范性;同時落實簽名制,真正使健康教育落實到人,不僅便于檢查督導,而且保證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和連續性。

4.2臨床上護士健康教育能力相對不足,尤其是低年資護士。調查中發現對疾病知識的教育,檢查檢驗陽性結果的告知,術后康復鍛煉的指導及出院指導這幾方面健康教育不到位的較明顯,有漏進行健康教育的現象發生。鄭淑君等調查也指出護士在施教中遇到的困難多集中在住院期間教育和出院教育,達40%以上,尤其是在檢查、用藥、自我病情觀察、功能鍛煉、出院康復保健方面困難突出[2]。提示護士在臨床中一定要注意提高健康教育能力,對基本的相關疾病知識要很好掌握,選擇好時機進行健康教育,才能不斷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做好優質護理服務。

篇9

二、主要工作措施

(一)、 健全組織機構,完善健教工作網絡

完善的健康教育網絡是開展健康教育工作的組織保證和有效措施,年我們將結合本社區實際情況,調整充實健康教育志愿者隊伍,加強健康教育志愿者培訓;組織人員積極參加市、區、疾控部門組織的各類培訓,提高健康教育工作者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和理論水平;將健康教育工作列入中心工作計劃,把健康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

(二)、加大經費投入

計劃年購置新的照相機、電腦、打印機等設備,印制健康教育宣傳材料,保障健康教育工作順利開展。

(三)、 計劃開展的健康教育活動

1、舉辦健康教育講座

每月定期開展健康教育講座,全年不少于12次。依據居民需求、季節多發病安排講座內容,按照季節變化增加手足口、流感等流行性傳染病的內容。選擇臨床經驗相對豐富、表達能力較強的醫生作為主講人。每次講座前認真組織、安排、通知,在講座后接受咨詢、發放相關健康教育材料,盡可能將健康知識傳遞給更多的居民。(后附健康教育講座安排表)

2、開展公眾健康咨詢活動

利用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世界衛生日、全國碘缺乏病日、世界無煙日、全國高血壓日、世界精神衛生日、世界糖尿病日、世界艾滋病日等各種健康主題日和轄區重點健康問題,開展健康咨詢活動,并根據主題發放宣傳資料。

3、向居民播放健康教育光盤

在輸液室設電視及dvd,每周定期播放健康教育光盤,光盤內容以居民的需要為原則,做好播放記錄、播放小結等。

4、開展居民喜聞樂見的活動

計劃上半年、下半年各開展一次居民喜歡的健康知識競賽,專干提前認真組織,設計試題、配備獎品,讓居民在娛樂的同時學習到日常所需的健康知識。

5、辦好健康教育宣傳欄

按季度定期對中心的3個健康教育宣傳欄更換內容。將季節多發病、常見病及居民感興趣的健康常識列入其中,豐富多彩的宣傳健康知識。

6、發揮取閱架的作用

中心大廳設健康教育取閱架,每月定期整理,將居民需要的健康教育材料擺放其中,供居民免費索取。

(四)、健康教育效果評估

篇10

1.柯氏評估模型內涵

柯克帕特里克培訓效果評估模型是由唐?柯克帕特里克(Donald L. Kirkpatrick)于1959年提出的評估模型,故稱為柯氏評估模型,也叫四級評估模型。目前,柯氏評估模型是最為人們熟知,應用最為廣泛的培訓評估模型之一,在中國也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理論體系和框架,因而在衛生機構的培訓評估模型研究中較多采用。

Kirkpatrick提出的四個評估層次主要是以受訓者作為評估效果的對象, 其優點在于在層級劃分上, 依據行為學的研究結果, 由表及里, 由觀念到行為直至結果的變化規律來劃分層級,對培訓效果評估進行了較為系統性、完整性的研究, 具有較強的說服力。該模型包含四個層次,即反應層、學習層、行為層和結果層,其中反應層旨在評估學員對培訓項目的滿意程度;學習層旨在評估學員通過培訓項目對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掌握程度;行為層旨在評估學員對培訓知識的運用程度;結果層旨在評估培訓項目創造的效益??率显u估模型對于培訓過程涉及很少,其評估是在培訓完成后進行,評估結果只能對以后的培訓產生影響,而對本次培訓作用不大。

2. CIPP模型內涵

與Kirkpatrick的研究對象不同, Daniel Stufflebeam將培訓項目本身作為一個對象進行分析。根據項目組織過程的規律, 提出的關于培訓效果評估的CIPP模型。CIPP由情境(Contextual)、投入(Input)、過程(Process)和成果(Product)四部分組成。CIPP模型將評估活動介入到培訓的整個過程,不僅對培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分析,還注重對培訓過程進行監控,是貫穿整個培訓過程的評估。

CIPP主要從了解相關環境、 診斷特殊問題、分析培訓需求、確定培訓需求、鑒別培訓機會、制定培訓目標等方面進行“情境評估”,從收集培訓資源信息、評估培訓資源、確定如何有效使用現有資源才能達到培訓目標、確定項目規劃和設計的總體策略是否需要外部資源的協助等方面進行“投入評估”,通過“過程評估”為那些負責實際培訓項目的組織者提供信息反饋, 以便及時修正或改進培訓項目的執行過程,通過“成果評估”對培訓活動所達到的目標進行衡量和解釋, 其中既包括對所達到的預定目標的衡量和解釋, 也包括對所達到的非預定目標的衡量和解釋。CIPP模型可以及時發現和總結本次培訓的經驗和不足,其反饋信息會對本次培訓的后續項目產生積極影響,相對比較完善。

二、模型構建

目前,柯氏模型和CIPP 模型在中國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應用。CIPP評估模型實質是針對整個培訓項目的評估, 而不僅僅是培訓效果的評估,還用來指導培訓的優化設計。而柯氏模型是培訓效果評估中常使用的經典培訓評估模型,主要側重于對培訓結果的評估,是CIPP模型結果層面的具體化。通過模型的綜合應用可以權衡各模型的利弊,取長補短,從而保證實際模型的建立更加科學和合理。因此,我們考慮結合柯式和CIPP模型特點,兼顧目前健康教育人員的狀況,從培訓前、培訓中和培訓后三個階段構建疾控系統健康教育人員專業化培訓綜合評估體系。

1.培訓前評估

(1)目的:借鑒CIPP模型的“情景評估”和“投入評估”的內容,對培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評估。

(2)方法和內容

運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進行培訓需求分析,廣泛收集與培訓項目相關的背景資料,增強與學員之間的互動,深入分析不同崗位和級別學員的培訓需求,確定階段性、系統性的培訓目標。

采用文獻資料分析法、知情人訪談、頭腦風暴法等方法,從單位的戰略發展目標、專業發展前景、行業考核標準、崗位工作績效等角度確定培訓目標、需要配備的資源和適宜的培訓策略等。采用問卷調查、理論考核、小組座談、一對一訪談等方法了解學員在專業知識、技能、態度等方面的基礎數據,從個人現有專業水平和職業發展規劃的角度確定學員的培訓需求。掌握的內容包括個人職稱、學歷、所學專業、工齡、健康教育工作年限等基本情況、健康教育相關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對于健康教育培訓相關態度狀況以及他們希望接受的培訓內容和方式等。

2.培訓過程評估

(1)目的:借鑒CIPP模型的“過程評估”的內容,通過對培訓學員和授課老師的調查,了解他們對培訓的反應,將相關信息反饋到培訓管理部門,督促其改進培訓方式,提高培訓效果。

(2)方法和內容

在階段性或周期性的培訓環節結束后,培訓管理部門應及時了解培訓進展情況、學員對于整個培訓項目的感受和評價以及即時的考核情況,根據學員的意見、建議和考核結果,對后續培訓項目進行修正,以不斷完善和規范培訓工作。該步驟的評價了解學員對于整個培訓項目感受和評價以及具體知識技能的掌握情況,并可將在不同培訓中反映的情況進行比較,實際上也就是在培訓過程中進行柯式模型的反應層和學習層評估。

反應層的評估從學員和教師兩個角度,從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和對培訓環境的反應兩個方面來進行。對培訓項目的反應包括學員對于培訓項目設計、培訓項目組織、培訓師資、培訓內容、培訓方式以及培訓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教師對于學員互動、現場組織等方面的評價。對培訓環境的反應則包括學員對于培訓的一些基礎輔助條件如圖書文獻資料、計算機、上網、住宿、醫療保障、相關培訓設備等和健康教育特定輔助條件如攝影、攝像機、圖文制作工具等的感受和評價,教師對于資源配備等方面的評價。評價采用通過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等方式來進行,通過問卷調查來了解總體情況,對于問卷調查的結果所反映的重點問題進行重點訪談以找出潛在問題的原因。而學習層評估主要采取理論考核、實踐操作如即興演講、知識競賽、現場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方案設計等方式來檢驗學員對于健康教育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情況。

3.培訓后評估

(1)目的:借鑒柯氏模型的評估內容,衡量培訓結果,對培訓是否達到預期目標進行評估。

(2)方法和內容

第一,反應層評估體系。一般在培訓過程中或者在培訓結束后進行,從對學員和教師兩方面用來評估對參加培訓的滿意程度。

評價內容。從學員方面進行的反應層評價可細分為培訓課程、培訓講師、培訓環境和培訓輔助等四個方面,培訓課程評估指標主要針對與健康教育工作人員職業發展和工作實際的匹配程度、培訓資料的實用和詳實程度、對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思路的拓展等;培訓講師評估指標主要針對授課老師所具有的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理論知識和實踐工作經驗、語言表述的清晰程度、系統性、是否有獨到的見解、與學員之間的互動、教學態度是否認真負責和教學方式是否新穎靈活等;培訓環境評估指標主要針對培訓現場的干凈整潔、燈光明亮、溫度適宜程度以及音響音量是否適中和是否有噪音影響等;培訓輔助評估指標主要針對培訓所在地的網絡、住宿、就餐、交通、醫療和體育娛樂等基礎設備設施方面以及健康教育特定輔助條件如電腦、投影儀、攝影機、攝像機、圖文制作工具等的便捷性和可得性方面的感受和評價。

從教師方面進行的反應層評價可從教師對于學員參與狀況、學員互動情況、課堂紀律、現場組織、教學資源配備等方面的進行。

評價方式。反應層評估采用的方法主要是在培訓項目結束時,通過問卷調查和重點訪談等方式來從主觀感受角度獲得學員對于培訓效果的反饋,從而落實培訓項目的有效性這一層次的評估,對培訓內容是否需要改進,培訓方式是否需要轉換,培訓的教學進度是否需要調整等進行評價或者作為針對綜合評估的參考,不能直接將此部分評價當作是系統評估的最后結果,因為學員后期可能會受到所學內容對于實際工作幫助程度等方面的影響而改變對此的主觀感受。此外,還可對培訓過程中與培訓結束時對培訓項目主觀感受和評價問卷調查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了解對培訓項目進行修正以后學員對整個培訓項目主觀感受和評價的變化。

第二,學習層評估體系。一般在培訓過程中或者在培訓結束后進行,測定學員通過培訓所得知識、能力、技能、態度的提高程度。

學習層的評估應將理論考試和實踐操作相結合,從知識、能力和態度三方面,采用筆試、實操、面談和觀察法四種方式進行。通過筆試測驗學員對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健康教育方案設計、健康教育科研論文撰寫等能力,通過面談法和實踐操練來測驗學員科普演講技巧、健康教育材料設計及制作水平、人際傳播技巧等,同時觀察法掌握對學員在課堂提問、情景模擬、典型案例研討和角色扮演中的表現等反應教學活動參與程度的內容,并對培訓前后學員相關情況數據進行對比分析以檢驗學習效果。

第三,行為層評估體系。一般在培訓結束后一段時間進行,如3至6個月進行,用來考察學員將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的能力。

行為層評估細分為培訓前行為評估和培訓后行為評估兩個方面,采用個人訪談和問卷調查的方式了解該學員包括接受培訓前、后的學員的工作態度、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相關技能的熟練程度和水平等。從學員自身以及其領導、同事、下級或其他相關人如特定健康教育場所包括社區、學校、醫院、企業等的人員角度了解該學員在培訓前后的行為是否發生了變化,是否將通過培訓所學到的知識應用于實際工作中并取得較好的效果。該層次的評估是最重要的評價指標,既包括學員自己的主觀感受和自我評價,又涵蓋了與其相關聯的所有工作上有來往的人員對其在培訓前后行為所發生變化的感知。通過行為層評估可查找往期培訓中存在的不足或識別新的培訓需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府谷县| 繁昌县| 太和县| 玉溪市| 凤翔县| 北辰区| 若尔盖县| 浦城县| 澎湖县| 营口市| 新建县| 揭西县| 济阳县| 台湾省| 石狮市| 会东县| 定襄县| 兴宁市| 顺义区| 登封市| 四子王旗| 阳信县| 新巴尔虎右旗| 桐柏县| 金沙县| 盐山县| 罗山县| 汕尾市| 东辽县| 莱西市| 方山县| 友谊县| 庆元县| 延边| 荣成市| 大悟县| 唐河县| 隆回县| 巴青县| 卢氏县| 蒙自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