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口腔衛生健康教育模板(10篇)

時間:2023-10-17 10:44:17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口腔衛生健康教育,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新世紀口腔醫學模式發生必然的改變,口腔醫學模式不僅要以人為本,更要有預防的觀念。牙周病,是人類最常見的一種口腔疾病,泛指牙周組織的各種病理情況,表現為牙齦炎癥、充血、牙結石,輕癥牙周病,重癥牙周病 [1] 。引起牙周病的基本原因是口腔衛生不良,主要致病菌是菌斑。對于牙周病的預防主要是控制菌斑,保持口腔清潔,清除局部刺激因素,提高宿主的抵抗力。門診平時所見牙周疾病輕者僅是牙齦的慢性炎癥,而重者則伴有上皮附著和牙槽骨破壞的牙周炎,晚期牙周炎甚至會導致牙齒的喪失。為了達到預防的目的,特此開展了一些口腔健康調查。

1 臨床資料

1.1 對象 選擇2003年7~12月來院求診患者45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15例均為經過一段時間口腔衛生健康教育的復診者。對照組30例均為初次求診者。年齡35~45歲。

1.2 調查內容 對兩組患者進行牙周治療需要指數的比較(見表1,表2。其中表2的記分來自于表1)。表1 群體牙周治療需要指數標準記分 略 表2 兩組群體牙周治療需要記分標準的比較 (略)

2 結果

由表2可見,觀察組群體牙周治療需要記分標準明顯低于對照組。觀察組經過一段時間的具體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使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明顯提高,牙周破壞處于靜止期。對照組則明顯缺乏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能力,牙周破壞活躍。

3 討論

3.1 牙周病的發生發展原因 口腔衛生不良,引起口腔內牙菌斑積聚,增加了齦下菌斑的致病性,降低了宿主的防衛機能,出現菌群平衡失調,導致牙周病的發生發展。

3.2 定期檢查的意義 定期檢查是預防牙周病的重要措施,使患者由積極的治療狀態轉變為長期性的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狀態,是患者恢復牙周健康的決定性一步,需要患者和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

3.3 牙周病的預防策略

3.3.1 牙周病的一級預防 牙周健康者每日有效的口腔衛生維護,能保持牙周組織健康,防止疾病的發生或復發。對于無牙結石的患者,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能使炎癥逆轉。尚未接受治療的牙周病患者,其病情雖不會因日常保健而有較大轉變,但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在防止和控制疾病的發展上依然十分重要。故使用口腔保健工具控制牙菌斑和定期進行口腔保健治療是當前牙周病預防的最有效方法。牙周病的一級預防是指在牙周組織受到損害之前防止致病因素的侵襲,或致病因素已侵襲到牙周組織,但在尚未引起牙周病損之前立即將其去除,旨在減少人群中牙周病新病例的發生 [2] 。 轉貼于 3.3.2 根據牙周病一級預防,制定以下幾項預防措施 (1)健康教育:訓練控制菌斑的方法。(2)啟發患者的主觀能動性,使其自覺采取有效的口腔衛生措施,如刷牙、牙線、漱口。(3)定期口腔檢查,去除不良修復體。(4)口腔衛生訓練,糾正不良的習慣。

4 口腔衛生健康教育

4.1 示范教育 針對患者醫學知識水平的限制,示范教育是改變患者行為的最重要的方法。醫護人員的示范和患者的積極參與,能夠更有效地建立正確的口腔健康行為。在患者的反復就診中,對某些方法進行示范再示范,實踐再實踐,直到患者掌握正確的口腔衛生方法和口腔健康行為。

4.2 預防性自身口腔衛生保健措施

4.2.1 刷牙 刷牙是保持口腔清潔的主要方法。目前,國際上最為推薦的為巴斯法刷牙為主,旋轉法為輔 [2] 。巴斯法又叫齦溝清掃法,使用時將刷毛與牙面呈45°角,刷毛向根尖接近牙齦并伸入齦溝,刷毛在齦溝內輕微振動,然后向冠方轉動。旋轉法又叫上下刷牙法,可將刷毛與牙長軸平行,緊貼牙面,用柔和的拂刷動作旋轉,牙刷與刷毛長軸呈45°角由牙齦刷向切端或咬面。每次時間不少于3min,每天早晚2次。巴斯法和旋轉法合用能有效地除去頸部和齦溝內的菌斑,按摩牙齦,避免牙齦萎縮同時清潔牙面,控制菌斑,增進牙周組織的健康,所以這是預防牙周病的最好刷牙方法。

4.2.2 牙線 牙線有助于對牙刷不能到達的鄰面間隙或牙齦處的清潔,特別對平的或凸的牙面最適合。取1根長約5cm的牙線,兩端纏繞于雙手中指上,間距15cm;清潔上后牙間隙時,用一手拇指和另一手食指將線繃緊,使牙線通過接觸區進入牙間隙中,作來回移動;使牙線在牙頸部牙面上刮動,以清除面牙菌斑。清潔所有下牙間隙時,可用二手食指執線,將線繃緊,壓入牙接觸點之下,做來回移動。牙線是較佳的潔齒工具,正確應用對去除牙齒鄰面菌斑有較好的效果。

4.2.3 漱口 首先要養成飯后口腔含漱,清除口腔內食物殘渣的習慣。選用洗必泰漱口液,漱口時將漱口液含在口內,緊閉嘴唇,上下牙齒按正中牙關系咬合,然后鼓動兩頰及唇部,使溶液能在口腔內充分接觸牙齒,牙齦及粘膜表面,同時運用舌肌。使漱口水能自由地通過牙間隙,利用水力反復沖洗滯留在口腔各處的食物碎屑,然后將漱口水吐出。每次時間不少于3min,每天2次含漱,從而清除儲存在口腔各處的食物殘渣,抑制菌斑、結石和牙齦炎的發生。綜上所述,只有當個人掌握了維護口腔衛生的方法和技能,控制或消除了牙菌斑,牙周病才會遠離我們。故牙周病的預防需做到患者和醫務人員相配合,個人口腔保健和定期口腔檢查相結合,這才是維護牙周組織健康最可靠的保證。

參考文獻

篇2

1 口腔健康教育是社區口腔衛生服務的重點之一

社區口腔衛生服務是以社區人群為對象,以口腔健康為中心,融預防、保健、醫療、康復、健康教育等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促進社區居民口腔健康,預防和控制口腔疾病最實用、有效的途徑。口腔健康教育就是通過傳播口腔健康知識,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改變人們那些直接影響或間接影響人們口腔健康的觀念和行為,提高居民對維護個體口腔衛生和社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最終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這是社區衛生服務的工作重點之一。

1.1 口腔健康教育的內容 世界衛生組織把口腔健康作為人類現代文明的標志之一,口腔健康是反映生命健康質量的一面鏡子。口腔健康的標準是:牙齒清潔,無空洞,無疼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因此,口腔健康教育的內容包括:了解口腔健康的標準;了解口腔常見病,多發病的危害,如齲病、牙周病的病因及其預防;氟化物的正確使用;窩溝封閉劑防齲術;齲齒的預防及早期充填;乳牙的保護;青少年牙列畸形的危害及早期治療;孕產期口腔保健;如何正確刷牙,延緩避免“老掉牙”[2];牙刷、牙膏的選擇;義齒的正確保護及使用;飲食與健康;吸煙與口腔癌等。另外,隨著健康教育的深入,口腔疾病與心血管疾病的關系;口腔疾病與糖尿病的關系等。

1.2 口腔健康教育的形式 針對社區不同的人群,不同對象,像兒童、青年、老年人、孕產婦、流動人口等,采取不同的方式:利用會議、廣播、圖片、文字、宣傳欄、掃盲學校、家長學校等,進行有計劃,有步驟的不同內容的普及教育,利用候診時間進行候診教育,向患者及陪護人員播放口腔保健知識的電視錄像,發放《牙病常識》、《愛牙專刊》等健康教育資料。在就診過程中,有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口頭講解和宣教;社區醫師還可以利用家庭訪視、出診的機會,和患者進行面對面的交談;進行入戶體檢,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針對不同健康問題進行衛生指導,適當安排預約就診和就醫咨詢。

1.3 口腔教育的目的 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傳播口腔健康知識,意在改變人們陳舊的知識結構與信息,改變那些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口腔健康的觀念和行為,摒棄不良的口腔衛生習慣和行為方式,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并掌握自我口腔保健的方法和技能,使人們能采取有利于口腔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提高居民口腔衛生健康素質,以達到終生保持口腔健康的目的[3]。

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就是普及口腔衛生常識,提高人們對口腔疾病的認識,減少齲病、牙周病的發生,讓缺牙者盡早鑲牙,恢復美觀和咀嚼功能。強化口腔健康意識,養成定期口腔檢查的衛生習慣。口腔健康教育就是要提高人們的口腔自我保健意識和能力,樹立正確的口腔保健觀念,最終在全民形成有益于口腔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衛生習慣。

2 口腔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重要性

健康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維護健康是人們的第一需要,口腔健康是人體健康的一面鏡子,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衛生組織早已把口腔健康作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隨著口腔醫學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口腔疾病不斷成為影響人們正常生活的常見病之一,齲病、牙周病發病率逐年增高,但是人們的口腔健康意識薄弱,預防口腔疾病的知識知之甚少,對口腔疾病的危害性缺乏足夠的認識,甚至有些地方人們都不刷牙,導致口腔疾病發生率增高。如果人們預防保健意識淡薄,一旦發病,大多為牙病的中晚期,病人痛苦不堪,高額的醫療費用必將成為人們的負擔。因此,在社區衛生服務中,應向人們普及口腔衛生保健知識,強化口腔健康意識,動員人們自覺地參加到口腔衛生保健和口腔疾病預防中來,對于預防和減少口腔疾病的發生,提高全民族 的口腔健康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

3 討論

社區衛生服務是我們基層醫院的工作重點,健康教育又是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通過健康教育,提倡有益于健康的行為,并幫助人們看到自己的行為對健康產生的影響,從而鼓勵人們選擇一種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在社區這個大家庭,作為一個基層醫務工作者,開展社區衛生服務工作,應以人的健康為重點,健康教育為龍頭,圍繞社區衛生保健,為社區居民開展一種綜合的新型醫療服務模式。其中口腔健康教育是我們社區口腔醫務工作者在社區首要開展的工作,我們需要不斷更新觀念,積極主動適應社會需求,不能僅滿足于對口腔疾病的診治,應不失時機的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干預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和行為習慣,使居民增加對維護個體口腔衛生和社會衛生的自覺性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社區口腔衛生保健活動,達到口腔健康的目的。提高社區人群的自我保健意識,使健康教育真正起到預防疾病、改善健康、提高全民素質的強大功效,這是我們每一個口腔醫務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施嘉聰.試論健康教育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作用和地位[J].中國健康教育,2000,16(3):172-173.

篇3

【中圖分類號】 G 479 R 181.2 R 788 R 781.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0-9817(2010)02-0192-02

齲病、牙周疾病及其繼發病給兒童健康帶來很大危害。WHO已把口腔健康列為人體健康的十大標準之一[1]。學生時期是口腔疾病的高發期。中學生既處于容易患齲時期,又處于牙齦炎發病的高峰時期;學生時期也是健康觀念與行為的形成期,通過健康教育促使學生獲得口腔保健知識,建立口腔健康新觀念,提高學生自我保健能力,預防口腔疾病的發生,可為保持終生的口腔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礎[2]。為了解健康教育對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影響,分別于2008年2月27日和2008年6月20日對鄭州市第二中學的139名學生進行了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的問卷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隨機選取鄭州市第二中學為目標學校,再用分層整群抽樣方法,按年級分層,隨機選取初一到初三年級各1個班,共抽取139名中學生為調查對象。其中初一學生47人,初二學生46名,初三學生46名;男生71名,女生68名。年齡為12~15歲。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進行2次問卷調查,2008年2月27日發放調查問卷139份,收回有效調查問卷138份,有效回收率為99.3%;2008年6月20日發放調查問卷139份,收回有效問卷139份,有效回收率為100.0%。

1.2 方法

1.2.1 調查方法 參考第3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方案設計的調查表,結合該年齡段學生的知識接受能力,設計調查問卷。采用集中問答式方法進行調查,分別于健康教育前后各調查1次。問卷包括3個部分:口腔保健知識12項,態度2項,口腔衛生行為5項,調查內容主要有牙釉質能否再生,齲齒病因和危害,含氟牙膏、含氟漱口液和窩溝封閉的作用,飲食護牙,牙間隙的清潔,牙刷的選擇和更換,定期口腔檢查;刷牙出血和發現齲洞如何處理;牙膏的使用,刷牙次數、時間和方法,進食后漱口情況。

1.2.2 干預方法 由專業醫師對該初中年級的班主任進行系統的口腔保健知識培訓,然后由教師對學生進行3個月的健康教育。健康教育的內容主要有2個部分:第1部分為口腔健康基礎知識,包括乳牙和恒牙基本知識,牙齒的結構,齲齒和牙周病的發病機理、危害和防治,牙菌斑的形成及其在牙病發生中的作用;第2部分為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和保健態度,包括牙刷和牙膏的選擇,刷牙方式、次數和時間,進食后漱口和含氟漱口液,多吃健康的食物,少吃含糖食物,定期進行口腔檢查,發現牙病及時就醫。使用健康教育處方,采取授課為主,并結合卡通掛圖、電視動畫和游戲的形式定期、定時開展健康教育。

1.2.3 質量控制 對健康教育教師進行系統培訓,培訓結束后統一考試,合格后才能開展健康教育。每次開展健康教育時應提前通知學生,參加者要簽到,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加所有健康教育課程;使用統一宣傳資料,按相同進度進行健康教育。數據錄入、整理和分析后進行復檢,發現錯誤及時修改。

1.3 數據整理與統計分析 利用Excel 2003將調查數據錄入計算機,用VFP 6.0構建數據庫,采用SPSS 12.0進行統計學分析,分析過程中運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2.1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12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2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態度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保健態度2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2.3 健康教育前后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的比較 中學生口腔衛生行為5項內容,健康教育后答題正確率均高于健康教育前,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值均

3 討論

調查結果顯示,口腔健康教育前中學生對口腔保健知識有一定的了解,就醫態度優于王琳等[3]2005年的調查結果,良好口腔衛生習慣養成率高于馮奕文[4]2005年的調查結果。這與近些年來重視口腔衛生保健工作,積極開展口腔衛生知識宣傳,推動良好行為習慣養成有關,尤其是對兒童和嬰幼兒口腔保健的重視,從小做起,保護牙齒。

該調查結果也顯示,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態度和行為某些問題正確率較低。首先可能與家長自身有關。家長缺乏必要、系統、準確的口腔衛生保健知識,致使傳遞給兒童的信息不全面、不正確;家長對兒童口腔衛生行為監督不夠,致使兒童形成不健康的口腔衛生習慣,家長應注意自身的口腔衛生態度和對兒童的影響。其次,學校口腔衛生工作不到位。學校對中學生口腔保健工作不重視,參與力量薄弱,導致口腔保健知識宣傳效果不強,這也是學校口腔衛生工作需要改進的地方。

對中學生開展為期3個月的口腔健康教育后,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知曉情況、疾病就醫態度和正確口腔衛生行為實踐情況較健康教育前有明顯改善,因此要提高中學生口腔保健知識水平,改善中學生口腔保健態度和口腔衛生行為,應該重視健康教育的作用,聯合多方面的力量,運用多種形式,積極開展健康教育活動。

與學校教育融合的口腔健康教育可明顯提高學生的口腔保健知識[5]。在學校中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和有效刷牙指導,可提高學校兒童的口腔保健知識水平,加強兒童的口腔保健意識[6]。口腔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青少年的口腔衛生狀況[7],經過有計劃地開展系列口腔健康教育與健康促進活動,不僅增強了學生口腔衛生保健意識,還可以糾正以前不正確的口腔衛生習慣,形成良好的自我保健行為[8]。提示口腔健康教育在學生口腔保健工作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學生口腔健康教育離不開政府、學校、家庭、社會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口腔健康教育的投入,制定正確的口腔健康教育指導方針,規范口腔健康教育的執行程序,明確口腔保健的發展方向,監督口腔保健工作的進展;另一方面各級口腔醫療單位,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健康教育工作計劃,通過與社區、學校的合作,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推動口腔健康教育工作全方位的開展;學校要重視學生的口腔衛生保健工作,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加強與區域內醫療單位的聯系,系統、全面的開展口腔健康教育。

4 參考文獻

[1] 李剛,主編.口腔預防與社會醫學.西安:陜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61-134.

[2] 卞金有,主編.口腔預防醫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11.

[3] 王琳,林居紅,劉渝嘉,等.重慶市12歲兒童口腔健康知識及行為的調查分析.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3(1):91-94.

[4] 馮奕文.健康教育對兒童口腔健康狀況及其知識、行為的影響.實用預防醫學,2008,15(5):1 621- 1623.

[5] 卞金有.口腔預防醫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19.

[6] 韓曉蘭,馬燕,顏雨春,等.12歲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效果評價.現代預防醫學,2008,35(18):3 557-3 559.

[7] 何冰冰.口腔健康教育對改善青少年口腔衛生狀況的效果評價.中國婦幼保健,2007,22(12):1 594-1 595.

篇4

作者:何天鵬 李昕 孫強

口腔門診就診患者疾病構成情況就診患者中所占比例排第一、二位的疾病分別是牙周疾病和齲齒,其構成比分別為36.0%和28.7%,就診患者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就診患者中正確刷牙方法的知曉率為30.2%,牙結石、合理潔牙頻次知曉率分別為22.1%、10.9%,牙菌斑的知曉率為2.4%,(表略)就診患者行為習慣情況就診患者中采取正確刷牙方法者的比例占15.1%,曾經洗過牙的占10.2%,睡覺前經常吃甜食的占20.4%,未接受過口腔門診健康教育的比例占37.8%,最近5年未曾看過口腔門診者占65.2%,經常吸煙的比例占39.2%,經常飲酒的占36.5%,經常熬夜的占40.6%,不經常鍛煉身體的占76.4%,本次調查結果顯示,2011年來中日友好醫院口腔門診就診患者以牙周疾病、齲齒為主,這與有關文獻報道的結論相一致[7-10],也與2005—2007年我國第三次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相一致[1]。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往往是齲病、牙周病的發病原因,而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習慣則源自對健康的口腔衛生知識的不了解和衛生意識的淡薄。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有不健康的口腔衛生行為,如不正確的刷牙行為(包括刷牙方法、時間和頻次)、嗜甜食、潔牙不及時等,容易導致齲齒及牙結石的產生[11];又由于健康意識的淡薄和對有關醫學知識的缺乏而疏于就醫,長此以往,容易引起各種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可以導致各種后果,輕則牙齒脫落,重則發展成全身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心內膜炎、腎炎、敗血癥等。

在今后該醫院口腔疾病的預防工作中應重點加強對人群的牙周疾病及齲齒的健康教育,不但教育患者如何預防牙周病和齲齒,而且還應教育患有在患有疾病后如何配合醫生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發展。口腔健康教育的核心是口腔健康行為的改變,健康的意識和行為則與健康的口腔衛生知識密切相關。行為的改變首先要對衛生知識有較好的、正確的掌握,但口腔行為改變與其他健康行為一樣,其改變是一個相對復雜的過程,有時候較高的衛生知識知曉率并不一定帶來意識和行為的根本變化。從以上的調查數據可以看出,來該醫院口腔門診就診的患者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不容樂觀,對日常很多人了解的最基本的刷牙常識并不了解,如合理的每天刷牙次數知曉率低于50%;刷牙正確方法的知曉率則更低,僅達到30%;對于牙結石、潔牙、牙菌斑這類深層次知識點,則具有更低的知曉率。上述知識知曉率的情況反映到口腔健康意識及行為上就表現為大多數就診患者未采取健康的行為方式,如超過80%的患者未采取健康的刷牙方式,僅有10%左右的患者曾經洗過牙,超過60%的患者最近5年未曾看過口腔科門診。盡管有超過65%的患者曾經接受過口腔衛生的健康教育宣傳,但從對上述知識、行為的知曉情況來看,他們曾經接受過的健康教育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雖然有接近90%的患者了解甜食對齲齒發病影響,但仍有超過20%的患者有睡前嗜甜食的習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導致牙周疾病的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壓力較大、過多攝入甜食以及不經常鍛煉身體[10,12-14]。煙草使用與口腔疾病的發生、發展密切相關。WHO1996年報告,在美國一般人群中吸煙者占20%~25%,而牙周炎患者中吸煙者占40%~45%。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消費國,全國吸煙人群達3.5億,煙草消費量每年平均以5.3%的速度上升,占全世界煙草消費總量的30%以上[15]。本次調查顯示,該門診就診患者中吸煙者接近40%。壓力較大、飲酒、不經常鍛煉身體這些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被認為是引起包括口腔疾病在內的多種疾病的相關因素,本次調查也發現仍有較大比例的就診患者具有這些不健康的行為。此外,仍有一半的就診患者對口腔疾病治療的一次性醫療器械及一人一機的原因不理解,顯示了他們對預防血源性疾病傳播意識的淡薄。共用未經嚴格消毒醫療器械已經被證明能夠傳播多種血源性傳染病,如可以傳播乙肝病毒(HBV)、艾滋病病毒(HIV)以及最近出現局部爆發流行的丙肝病毒(HCV)等[16]。

因此,應該有針對性地對就診患者中存在的不健康口腔衛生行為進行有效的健康教育,使其意識到口腔衛生行為的重要性和口腔衛生保健知識的必要性。具體的做法可通過在患者候診時由本院的口腔科醫生及護士對其進行口腔衛生知識講座,然后輔以現場演示對不正確的行為進行矯正;社會上則充分利用報紙、電視、網絡等各種媒體對人群進行全方位的口腔衛生宣教,改變不良的口腔衛生行為,減少牙結石的產生和牙菌斑的附著機會,降低齲病和牙周疾病的發病率,促進人群的口腔健康。本次調查顯示,該醫院口腔門診就診患者包含各類社會人口學特征的人群,男性略多于女性,年齡離散度較大,而且呈現“兩極”特點,即低于30歲的年輕人和高于50歲的老年人占有較大的比例,文化程度以初中、小學及以下的患者居多。因此,應加強該門診對老年人及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及口腔門診診療服務能力,加強對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患者的健康教育和診療服務,采用這兩類人群易于理解接受的、豐富多樣的形式開展健康教育。還要加強對兒童的父母的健康教育,使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承擔起對子女的口腔衛生健康教育任務。

篇5

【關鍵詞】口腔教育;效果分析;預防教育;宣傳預防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口腔科護理人員不能僅僅滿足于配合醫生的操作,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業務素質,與醫生共同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進,讓更多群眾獲取口腔健康知識,提高自我逐步建立起良好的口腔衛生行為,并通過他們向子女、朋友、親屬宣傳與推廣,達到提高人群的口腔健康水平的目的。為評價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我院口腔門診對牙病患者開展了健康教育,今報告如下。

1 對象和方法

1.1 對象:2008年1月~209年12月,在我院口腔門診隨機選擇160例初診病人, 具體為12~21歲55人, 22~43歲83人,44~63歲22人。

1.2 方法:對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同時檢查其口腔衛生狀況。

1.2.1 問卷調查:

用相同的問卷在初診及最后一次復診時(間隔1月~1個半月)對所有對象進行二次調查,問卷包括5道題:①口腔疾病對健康有無危害。②甜食對牙齒的危害。③刷牙與保護牙齒的關系。④你認為什么時候該去醫院看牙。⑤你認為應怎樣選擇牙膏、牙刷。問卷由患者當場填寫。醫護人員于治療處理后即閱卷。在第一次問卷調查后,針對每位患者的具體口腔健康問題,健康教育內容包括講解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推廣保健牙刷,教授正確刷牙方法、正確使用牙線。在患者最后一次復診時進行第二次相同內容的問卷調查。

1.2.2 統計學處理:問卷數據輸入計算機,用SPSS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1.2.3 口腔衛生狀況檢查:在進行第二次問卷調查的同時均進行口腔衛生狀況檢查。通過視診檢查齦上牙石、軟垢的情況,然后用光滑的尖探針查根面有無齦下牙石,尤其檢查有代表性的6顆牙, 16、26、11、31的唇頰面及34、46的舌面。作記錄并計算口腔衛生指數(OHI)。

OHI用以衡量人群的口腔衛生狀況及口腔健康教育的效果。公式為OHI=DI+CI。軟垢指數(DI)的記分標準: 0=牙面上無軟垢; 1=軟垢覆蓋面積占牙面的1/3以下;2=軟垢覆蓋面積占牙面的1/3~2/3之間; 3=軟垢覆蓋面積占牙面的2/3以上。牙石指數(CI)的記分標準: 0=齦上、齦下無牙石; 1=齦上牙石覆蓋面積占牙面的1/3以下; 2=齦上牙石覆蓋面積的1/3~2/3之間,或在牙頸部有散在齦下牙石;3=齦上牙石覆蓋面積占牙面的2/3以上或在牙頸部有連續而厚的齦

下牙石。判定標準: OHI值為0或1是低值;OHI值為4或5是高值;中間值為2或3。

2 結果

接受問卷220例,有效問卷204例,其中16人未來復診。健康教育前后口腔保健知識、態度、行為及口腔衛生指數。口腔保健知識及行為對牙周健康的影響,無知識、無行為牙周疾病的患病率最高,為81.54%;隨知識增長和行為的行成,患病率有逐漸降低趨勢。

從調查可以看出,健康教育后病人對口腔疾病的危害及有關病因的認識有明顯提高,對刷牙與牙齒保護的關系一題回答的正確率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對定期作口腔檢查的認識率提高最為明顯;而對牙膏、牙刷如何選擇雖有所提高,但知曉率是5項指標中最低的。調查表明健康教育后掌握正確刷牙方法、漱口的人數均明顯提高,而正確使用牙線的人數還較少。

調查顯示健康教育前后OHI值有明顯的改變,由高值占52.7%變化為低中值占67.6%。年齡對口腔保健知識及行為形成的影響,年齡大于35歲,口腔保健知識及行為的形成所占比例較低,僅占15.7%。年齡小于35歲者,雖然口腔保健知識及行為的行成所占比例高于年齡35歲以上者,但無知識及無行為的比例亦較高,應引起重視。

3 討論

強烈地相信口腔健康科學知識的人,無疑會促進健康行為的形成。而正確口腔衛生行為的形成是以知識獲取為前提。既有知識又形成行為對維護口腔健康的作用重大,兩者缺一不可;有知識而沒有形成行為,和沒知識、沒行為的口腔疾病患病率均高于有知識、有行為的。從調查結果中同樣看到,在具有一定的口腔衛生知識且形成口腔衛生行為的人群中仍有45.76%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原因分析除局部因素外還不能排除全身因素的影響。眾所周知,牙周健康狀況受諸多因素影響,飲食習慣、唾液環境、宿主本身的健康狀況等都是不可忽視。另外,是否與問卷口腔衛生知識內容設計局限性和衛生行為答題過程中答題者知和行的偏差,仍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良好的口腔行為應包括一定的刷牙次數和正確的刷牙方法(含足夠的刷牙時間),堅持飯后漱口及正確使用牙線。這是保持良好口腔健康的基本要求。調查發現,多數人尚缺乏最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識和口腔保健意識。盡管受檢查者100%刷牙,但掌握正確刷牙方法和每天堅持早晚刷牙的人僅有32%~45%。有近1/3的患者并不了解牙病對身體健康的危害,絕大多數人是因為遭受牙痛的折磨而前來就診,定期作口腔健康檢查的意識十分淡漠。

在問卷和被檢者中,有工人、家庭婦女、職員、干部和大學教授,這表明普及口腔健康知識和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在社會各個層次的人群中都是適宜和必要的。醫護人員利用就診時間結合病情進行健康教育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醫護人員的椅旁宣教,絕大多數患者理解快、易接受。在最后一次復診時再次接受問卷調查時,他們對于口腔衛生健康知識的認知有了明顯提高,糾正和消除了一些不良的行為習慣(如剔牙、吸煙、不刷牙等),建立了有益于健康的口腔行為。

參考文獻

[1] 楊少強、張衛.臨床口腔健康教育對口腔保健知識知曉率和口腔衛生行為的影響[J] 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4(16)

篇6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前托幼機構保健醫生對許多口腔衛生保健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特別是藥物防齲最簡便易行的方法是什么、豎式刷牙法的正確操作方法、牙刷不宜使用過久,多長時間即應更新等題目,答對率都比較高。

由此可見,婦幼保健工作者通過多種途經,進行的口腔衛生保健方面的教育,已產生出一定的效果,但對口腔衛生保健的某些基本知識還了解得不夠深入,甚至還摻雜著一些錯誤的認識,答對率還不高。如防齲工作的重點人群是幼兒園兒童、保持乳牙健康對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以及兒童從幾歲開始就應該自己早晚刷牙等。通過健康教育,保健醫生口腔衛生保健知識明顯提高。

對于齲齒的預防,有些保健醫生掉以輕心,滿不在乎。我們對他們進行口腔健康教育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要使更多托幼機構工作人員認識到齲齒對健康的嚴重危害,從而幫助幼兒及家長樹立良好的口腔保健意識。并認識到自我口腔保健的重要性。自我口腔保健是當前口腔衛生發展的大趨勢,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它對增強口腔自我保健能力,進而促進口腔衛生狀況的改善及齲齒、牙周病的預防有著重要的意義。

篇7

口腔健康教育是初級口腔衛生保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口腔預防醫學教學中的重要內容。李剛[1]等認為開展口腔健康教育創作是口腔醫學生的基本功之一,是醫生對人群促進口腔健康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高專口腔醫學教育,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能夠在基層從事口腔衛生保健的醫務工作者,注重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改善口腔健康狀況,提高人們的口腔保健意識,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在這種背景條件下,我們對口腔預防醫學的教學作以下的探索,以尋求更適合預防口腔醫學課程的教學模式,為高職高專預防口腔醫學的教學改革提供理論依據。

1 課程改革

我院《口腔預防醫學》在三年制高職高專口腔醫學及口腔醫學技術專業中屬于考查科目,由于在專升本及執業助理醫師考試中所占比重較少,師生的重視程度不夠。早期該課程的教學主要以理論課教學為主,實驗實訓教學項目開出率較低。而基層口腔醫務工作者應具備較強的口腔疾病預防意識和醫患溝通技巧,具有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指導干預措施的能力[2]。純理論教學不能滿足教學需要,也很難適應崗位需要。自2010年起,我們對口腔預防醫學課程進行改革,增加實訓學時,開展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口腔健康教育能力。由原來的理論課30學時,實驗實訓6學時改變為理論30學時,實驗實訓24學時,在原來的基礎上增加了18學時的實驗實訓課時用于社會實踐。

2 理論教學

口腔預防醫學這門課程內包含了大量的純理論、政策性內容,還有部分較抽象的提綱性知識。教學活動中,師生互動較少,學生被動接受知識,教學效果較差。目前的研究證實,在口腔預防醫學教學中應用研究性學習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對課本上抽象的理論知識的掌握起到了積極的作用[3]。自2010年起,我們在部分章節如口腔健康教育與促進,口腔健康調查及特定人群的口腔保健等應用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模式,其余內容采用傳統的課堂授課的教學方式。在學期剛開始時,根據教學大綱引導學生對這部分內容制定提綱,收集信息,分組交流,歸納總結出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案并在課堂上進行演講,教師提問、點評。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去收集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在收集信息過程中,師生走出課堂,面向社會,了解社會實際,積極尋找和發現切實可行的教學資源。通過研究性學習的鍛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了提高,鍛煉了自學能力,能夠理論聯系臨床實踐。

3 實驗實訓課

由于我國口腔疾病防治工作起步較晚,不僅口腔疾病防治機構不足,人才缺乏,而且人民群眾缺乏口腔保健的基本知識。成功的口腔醫務工作者,必須在執業活動中進行必要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他們的自我口腔保健意識。我們在實驗實訓課的開設中以口腔健康能力培養為中心,將實驗實訓項目分課堂實訓項目和社會實踐兩部分。課堂實訓以口腔預防必備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為主,社會實踐側重于鍛煉知識的實際運用能力。

3.1 課堂實訓項目主要是口腔健康調查及標準一致性檢驗、菌斑控制、窩溝封閉,主要目的是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口腔疾病預防方法,為口腔健康教育做必需的準備。同時,這些內容也是口腔助理執業醫師考核要求掌握的內容。我們對這部分內容的實驗實訓教學采取傳統教學模式進行,側重于基本技能的訓練。

3.2 將口腔健康知識進校園、進社區等作為口腔預防醫學課程的社會實踐教學。實踐的內容包括口腔健康檢查、口腔健康咨詢、口腔健康教育等。口腔健康檢查,有利于系統的歸納和總結已學的專業知識,并用于臨床實踐;口腔健康咨詢有助于他們了解社會,特別是基層對口腔健康的需要,也提高他們學習的興趣;口腔健康教育增強了他們的專業使命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同學們可以接觸到大量的“病人”,在相對輕松的情景下鍛煉他們的醫患溝通能力,有助于公共衛生能力的提高。通過幾年的連續口腔健康教育進校園活動,我院附屬小學學生口腔衛生知識知曉情況有明顯的提高。

3.3 加強口腔健康教育的訓練。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實現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口腔衛生保健、實現我國初級口腔衛生保健目標的基本內容和重要措施。口腔健康教育是提高自我口腔保健能力的手段。為了培養學生的口腔健康活動能力,我們自2010年起,在附屬小學及其他專業學生中開展口腔健康教育活動。在口腔健康教育與促進的實訓課中,我們讓同學根據不同的健康教育對象進行分組討論,根據不同的人群選擇適當的健康教育內容。如指導小學生正確刷牙,齲齒預防;幫助大學生認識智齒,口腔衛生知識競賽等;在附屬醫院孕婦學校指導妊娠期及嬰幼兒口腔保健等。通過這些口腔健康教育的實施,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相互促進。

加強口腔健康教育不僅是提高人群口腔健康水平的需要,也是適應醫學模式轉變,塑造醫生形象,改善醫患關系的需要。我們通過對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改革進行探索和實踐,調動同學們自我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了他們的自學能力,培養他們的社會實踐能力,有助于學生的綜合素質的提高。這對培養高質量的實用型人才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對人人享有基本口腔衛生保健具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篇8

1.1對象

在山西省太原市市區隨機選取1所小學四年級學生216名,男女比例接近1∶1,平均年齡9.2歲。排除正在接受正畸治療的學生,將學生隨機分為試驗組(共108人)和對照組(共108人)。所有參加者及其家長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試驗設計

實驗組即系統口腔健康教育組,包括:(1)用菌斑顯示液對患者牙進行染色并記分同時進行強化教育;(2)向患者說明著色的原因、意義、后果和牙菌斑的基本概念(形成過程及其危害),使其對菌斑以及由其導致的齲齒產生感性認識;(3)用模型講解刷牙方法,指導刷毛在牙面放置的位置、與牙面的角度、與牙齦接觸的狀態等,了解刷牙的力度及頻率;(4)讓學生對著鏡子試刷,觀察刷牙動作、刷毛和毛束的功能是否充分發揮,計算刷牙時間,觀察掌握的熟練程度和刷牙質量;(5)指導患者用鄰間刷進行不易清潔部位的刷洗;(6)評價患者的口腔衛生,指出不足,以期望改進。對照組不采取任何干預措施。對學生3個月后的口腔衛生狀況改善情況進行比較[1]。

1.3檢查標準與器械

檢查標準采用簡化口腔衛生指數(oralhygieneindex-simplified,OHI-S)和牙齦指數(gingivalindex,GI)。簡化口腔衛生指數包括簡化軟垢指數(debrisindex-sim-plified,DI-S)和簡化牙石指數(calculusindex-simplified,CI-S)[4]。使用自帶光源的光纖口鏡和口腔專用牙周探針檢查。均使用統一器械,由2名經過嚴格培訓的醫師檢查,檢查前做標準一致性試驗,Kappa值為0.80。每次檢查均抽出10%的受試者作重復檢查,2次檢查的符合率為93%~95%[2]。1.4統計方法將每次檢查結果使用Excel軟件錄入計算機,采用SPSS10.0統計軟件,配對t檢驗作統計學檢驗和分析。

2結果

篇9

【中圖分類號】R24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1-0227-02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采取隨機抽樣的方法在文化里幼兒園由家長填寫完整合格調查問卷的幼兒220人,將其隨機分為兩組。

1.2 研究方法:自設調查問卷,分為3部分:①一般資料包括家長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 ②家長及孩子口腔衛生習慣、刷牙起始時間、刷牙次數、刷牙方法、刷牙時間 ③相關口腔保健知識:幼兒齲危害、幼兒齲預防方法、口腔保健知識獲取渠道等。

1.2.2 健康教育前后分別作菌斑指數檢查并做記錄:根據Quigley和Hein(1962年)提出,并由Turesky改良的牙菌斑指數記分標準記分,所有檢查全部由同一位檢查者完成。

0=牙面無菌斑;1=牙頸部齦緣處有散在的點狀菌斑;2=牙頸部連續薄帶狀菌斑,寬度不超過1mm;3=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1mm,但在牙面1/3以下;4=牙頸部菌斑覆蓋面積超過牙面1/3,但不超過2/3;5=菌斑覆蓋面積占牙面2/3或2/3以上。

菌斑顯示法所用染色劑主要成分為酚紅、乙醇和水。

牙周病流行病調查中每位受試者均檢查6個指定牙齒(即16、11、26、36、31、46),每個牙的記分為4個牙面記分平均值,每個人的記分為6個受檢牙記分平均值,其為衡量口腔衛生狀況指標。

1.2.3 干預措施及資料收集方法:①對220名幼兒進行口腔衛生宣教和牙菌斑指數檢查(世界衛生組織牙周病流行性調查標準)記錄菌斑指數,矚其刷牙后再次進行牙菌斑指數檢查并記錄,全部調查工作由同一檢查者完成,期間無一人退出。

1.3 統計學處理:將口腔健康教育前后所得到的數據做t檢驗、x2檢驗。

2 結果

一般情況:家長年齡:25-35歲;母親161人,父親59人;國企職員125人,私企49人,自由職業46人;文化程度:大學本科以上63人,大專74人,中專以下83人,他們所受教育不同,家長口腔衛生習慣、口腔保健意識各異,隨之幼兒口腔衛生狀況出現顯著差異。

2.2 健康教育前后牙菌斑指數比較:

3 討論

3.1 正確有效的刷牙方法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具有重要意義:控制菌斑可以減少和預防口腔疾病,正確有效的刷牙是控制菌斑與消除軟垢的最佳方法,刷牙給予牙周組織適當的接觸刺激,促進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提高粘膜上皮角化程度.增加牙周組織抵抗力[1],研究表明學齡前兒童牙齦上皮薄、角化差,受細菌感染后易發生炎癥[2]。

3.2 學齡前兒童更需要保持口腔衛生:學齡前兒童所進食物精細,粘稠性強,含糖量高,易于發酵產酸;加之學齡前兒童睡眠時間長,唾液分泌少,自潔作用差,牙齒鈣化程度低,齲齒發病率為71.97%,87.73%兒童有不同程度睡前進食不良習慣。

3.3 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狀況提高有賴于家長口腔保健意識的增強:調查發現保健牙刷知曉率只有29.09%,家長為孩子所帶牙刷合格率只有23.19%,存在刷頭過大、刷毛過軟、刷毛過尖等誤區:只有15.90%家長知道自孩子出牙起開始刷牙。

3.4 應加強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宣教:我科口腔醫師每半年到甲級幼兒園做一次免費口腔檢查,調查結果顯示幼兒齲齒發病率為72.66%,而就診率只有13.38%,說明廣大家長對乳牙齲認識程度不夠。

4 結論

健康教育涉及到醫學、社會學、心理學、行為學、教育學、傳播學等多學科領域的科學,兒童口腔健康教育應采取直觀化、形象化、多樣化、具體化、反復強化等措施,另一方面健康教育需要家長及幼兒園老師的配合及監督,加強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家庭幼兒口腔保健[3],但他們絕大部分沒有任何社會醫療保證,衛生保健完全靠自費[4]。建議政府提供適當的優惠政策,增加一些城市貧困家庭及進城務工農民家庭社會福利項目。

參考文獻

[1]卞金有 預防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77-178

[2] 石四箴 兒童口腔醫學 人民衛生教育出版社,2003,12(2)130

[3] 沈家平,朱維建,孫志達,等。江蘇省居民口腔健康行為調查 [J] 口腔醫學研究,2006,22(5):549-551

篇10

[中圖分類號] R473.78;R781.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32-0129-04

我國學齡前兒童存在患齲率高、口腔健康行為養成率低的現象[1]。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中全國5歲兒童患齲率為66%,齲均為3.09。良好的口腔健康行為是預防齲病的有力保障。而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理念可能直接影響兒童的口腔衛生行為[2,3]。本調查選擇杭州主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兩所幼兒園,研究對象分別是主城區兒童和城鄉結合部外來務工人員兒童,分別進行口腔齲齒檢查和家長口腔健康教育,并進行比較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于2015年3月在杭州市兩所公立幼兒園:一所位于主城區,抽取124名兒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7 名,年齡3~6歲,平均4.5歲;一所位于城鄉結合部(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幼兒園),抽取137名兒童,其中男童64名,女童73名,年齡3~6歲,平均4.5歲。2016年3月對這兩所幼兒園再次進行口腔齲病檢查,主城區幼兒園共抽取123名兒童,其中男童67名,女童56名,年齡3~6歲,平均4.5歲,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共抽取122名兒童,其中男童60名,女童62名,年齡3~6歲,平均4.5歲。

1.2 方法

1.2.1 檢查方法和診斷標準 在口腔健康教育前、后分別對兩所幼兒園的兒童進行口腔檢查。檢查項目按照《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的診斷標準進行記錄[4]。檢查在人工光源下,以視診結合探診的方式進行。檢查器械包括平面口鏡和CPI探針。分別記錄乳牙齲壞牙數(decayed teeth,dt)、乳牙因齲缺失的牙數(missing teeth,mt)、乳牙因齲充填的牙數(filling teeth,ft)。計算乳牙齲均(人均乳牙齲壞、因齲缺失及因齲充填的牙數,dmft/受檢人數)、齲補充填比[因齲充填的牙數與患齲牙數及因齲充填牙數總和的百分比,ft/(dt+ft)×100%]和患齲率(患齲人數占受檢人數的百分比)。

1.2.2 質量控制 調查前統一診斷標準,4名檢查者經過標準一致性實驗,Kappa值均>0.8,并且由高年資醫師負責質量監控。兩所幼兒園檢查均由同一批醫生完成。

1.2.3 健康教育方法 針對幼兒家長和老師開展持續一年幼兒口腔知識講座,每月一次,每次20 min,每次圍繞一個主題,內容涉及(1)胚胎期乳牙恒牙的發育;(2)乳牙的重要性;(3)齲齒是怎么發生的;(4)為什么要刷牙?何時開始刷牙?(5)正確的刷牙方法;(6)乳牙齲齒的危害;(7)兒童定期口腔檢查的重要性;(8)乳磨牙窩溝封閉的意義;(9)甜食與齲齒的關系;(10)如何讓寶寶愛上刷牙;(11)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12)正確的口腔保健理念等。每月舉行一次幼兒刷牙比賽;給家長發放口腔健康知識小冊子及折頁等宣傳資料,教室內張貼愛牙刷牙宣傳畫,組織兒童觀看愛牙刷牙動畫片。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軟件建立數據庫,對資料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乳牙齲指數用dt、mt和ft表示。群體患齲情況用齲均和患齲率表示,齲補充填比表示乳牙齲得到治療的情況。

2.1 杭州市兩所幼兒園兒童乳牙齲均、患齲率及齲補充填比比較

口腔健康教育后與之前相比,主城區幼兒園兒童乳牙齲均(t=0.023,P=0.037)和患齲率(χ2=8.569,P=0.024)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主城區幼兒園齲補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0.237,P=0.012),而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兒童患齲率和齲補充填比在教育前后無差異(P>0.05),僅乳牙齲均呈下降趨勢(P0.05),齲補充填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杭州市兩所幼兒園兒童乳牙dt、mt、ft及構成比比較

兩所幼兒園兒童在健康教育后,齲齒均數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杭州市傷幼兒園兒童乳牙齲、失、補人數百分比及構成比比較

健康教育后,主城區幼兒園乳牙齲壞人數百分比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5.423,P=0.041);因齲乳牙缺失人數百分比持平。健康教育后,主城區幼兒園齲齒充填人數百分比明顯上升(χ2=6.875,P=0.032),而城鄉結合部幼兒園上升不明顯(P>0.05)。健康教育前,兩所幼兒園d、m和f人數及構成比無差異。健康教育后,主城區幼兒園的ft人數和構成比明顯高于城鄉結合部幼兒園(χ2=6.214,P=0.023)(表3)。

2.4 杭州市兩所幼兒園性別對乳牙齲均及患齲率的影響

兩所幼兒園男女生齲均及患齲率在健康教育前后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表4)。

3 討論

齲齒對學齡前兒童口腔健康危害巨大。由于乳牙髓角高,髓腔大,根管粗,一旦齲病累及牙髓腔,牙髓病會快速發展形成根尖周病變[5],引起根尖周組織的腫脹,疼痛,患兒不能咬合,對進食和消化均會產生影響,不利于兒童對營養物質的消化吸收,影響兒童的生長發育和身心健康[6]。長時間未受到控制的根尖周病變甚至可能引起兒童頜骨和牙弓的發育異常,導致恒牙列萌出后牙列不齊,給孩子和家長的心理均會帶來負擔[7]。但家長常常認為乳牙總是要換的,忽視乳牙齲壞的危害[8]。因此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保健知識掌握情況直接影響家長對兒童口腔衛生行為的引導和監督[9,10]。有研究表明家長讓兒童越早開始刷牙并堅持早晚刷牙,用正確的方法刷牙,其防齲效果越好[11]。本研究針對杭州市主城區和城鄉結合部兩所幼兒園兒童家長進行為期一年的口腔健康教育,內容主要涉及口腔保健知識、正確的刷牙方法、正確的護牙愛牙理念、乳牙的重要作用等,以期提高兒童家長的口腔保健知識認知度進而引導學齡前兒童建立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并探討其對學齡前兒童齲病狀況的影響。

本調查結果表明,口腔健康教育后,主城區幼兒園兒童乳牙齲均和患齲率均呈下降趨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而健康教育前、后主城區幼兒園兒童乳牙齲均和患齲率均低于城鄉結合部幼兒園,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主城區幼兒園齲補充填比在健康教育后明顯提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城鄉結合部幼兒園患齲率和齲補充填比在教育前后無差異,但乳牙齲均呈下降趨勢。家長經過口腔健康教育,提高了口腔保健知識認知度,能夠正確認識乳牙的重要性,關注幼兒的口腔衛生健康,引起兒童口腔衛生行為的改變,乳牙齲均和患齲率呈現下降趨勢。然而目前,從幼兒園教育開始的健康教育活動不多,重視力度不夠,因此建議政府重視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口腔健康教育[12,13]。口腔健康從娃娃抓起。對學齡前兒童家長的健康教育應制定合理的計劃,納入常規,并擴大范圍到社區[14]。

本次調查發現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兒童的患齲率和齲均均高于主城區幼兒園,而齲補充填率卻明顯低于主城區幼兒園。且在口腔健康教育后,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兒童的乳牙齲補充填率并無明顯改變。城鄉結合部幼兒園兒童父母多為進城務工人員,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口腔保健意識欠缺,收入相對有限,對子女口腔健康的投入欠缺。由此可見父母的職業、受教育程度、口腔健康教育接受度、對口腔疾病狀況的重視度以及對學齡前兒童的口腔健康投入度均與學齡前兒童口腔齲病情況相關[15]。

對乳牙齲均構成比和乳牙齲失補百分比深入分析表明,健康教育后,患齲牙齒均數依然占據較高的比例,因齲缺失牙齒均數比例較低,但齲補充填比依然不太理想,尤其在城鄉結合部幼兒園。這提示雖然健康教育后學齡前兒童的齲均和患齲率有明顯下降趨勢,家長對乳牙齲壞的危害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但杭州市的兒童齲病防治策略仍需要進一步的推進。口腔保健意識的提高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失牙人數的下降表現緩慢,但齲齒充填人數的變化可以出現的更早。對兒童家長應進行持續不斷的口腔健康教育,提高家長的口腔保健意識,繼續提倡正確的刷牙方法,養成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把口腔衛生知識教育納入公共衛生健康教育體系,推動全社會尤其是家庭和學校的廣泛參與。對經濟困難家庭政府需要投入較多的資金改善學齡前兒童齲齒治療情況[16]。

有關性別與齲病的關系,目前尚無明確的定論,大多數調查顯示乳牙患齲率男性略高于女性[17],但本次調查中男女兒童患齲率與患齲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與國內部分省市調查結果一致[18,19]。

本研究表明,對幼兒園家長進行口腔健康教育,可以增進兒童及家長口腔健康知識認知度,是督促學齡前兒童養成良好口腔衛生行為可改善兒童患齲狀況的有力措施,應該引起全社會的關注,尤其是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幼兒園及農村留守兒童幼兒園更應加大教育宣傳力度[20]。

[參考文獻]

[1] 陳玲,張忠良. 2299 名學齡前兒童家長口腔健康知識的調查[J]. 廣東牙病防治,2014,22(11):579-582.

[2] Miller E,Lee JY,DeWalt DA,et al. Impact of caregiver literacy on children's oral health outcomes[J]. Pediatrics,2010,126(1):107-114.

[3] Vann WF Jr,Lee JY,Baker D,et al. Oral health literacy among female caregivers:Impact on oral health outcomes in early childhood[J]. J Dent Res,2010,89(12):1395-1400.

[4] 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調技術指導組. 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抽樣調查方案[M].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1-30.

[5] Theocharopoulou A,Lagerweij MD,van Strijp AJ. Use of the ICDAS system and two fluorescence-based intraoral devices for examination of occlusal surfaces[J]. Eur J Paediatr Dent,2015,16(1):51-55.

[6] Llena C,Leyda A,Forner L,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number of early carious lesions and diet in children with a high prevalence of caries[J]. Eur J Paediatr Dent, 2015, 16(1):7-12.

[7] Horowitz AM,Kleinman DV,Child W,et al. Perspectives of maryland adults regarding caries prevention[J]. Am J Public Health,2015,105(5):e58-e64.

[8] 白云洋,張筍. 天津城區學齡前兒童及家庭口腔健康行為[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3):343-345.

[9] 翁金龍,凌廣慧,徐天婷,等. 口腔衛生宣教和強化刷牙 對學齡前兒童口腔衛生的影響[J]. 現代口腔醫學雜志,2013,27(4):193-195.

[10] Ghazal T,Levy SM,Childers NK,et 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early childhood caries incidence among high caries-risk children[J]. Community Dent Oral Epidemiol,2015, 16(2):317-326.

[11] 張媛媛,石興蓮,程華剛,等. 遵義市城鄉兒童齲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4,29(27):4439-4441.

[12] 慧蘭. 蘭州市城區3-6歲兒童零食行為現狀調查[J]. 中國學校衛生,2009,30(5):414-415.

[13] 李香君,周志江,吳賢清. 不同年齡兒童口腔健康行為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公共衛生,2011,27(6):691-692.

[14] 馬艷艷,張軼勛,張瑞,等. 朝陽區托幼兒童口腔衛生習慣及健康教育人員現狀調查.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2014,25(3):498-500.

[15] 蔣琳,莊慶明,王金華,等. 重慶市學齡前兒童齲病狀況調查[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14,32(5):472-475.

[16] 唐琪,王維倩,楊宇,等. 2010-2012年杭州市12歲年齡組兒童恒牙齲病流行病學分析[J]. 中國學校衛生,2014,35(2):278-280.

[17] 李克增,李雪,胡德渝,等. 780名5歲兒童乳牙患齲情況調查分析[J]. 華西口腔醫學雜志,2008,26(1):70-72.

[18] 林居紅,劉橋,王金華,等. 重慶市5歲兒童齲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報告[J]. 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08,3(2):220-22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国市| 昌黎县| 西吉县| 布尔津县| 赤峰市| 祁门县| 额尔古纳市| 孟村| 利辛县| 上虞市| 铜梁县| 太保市| 嫩江县| 赫章县| 兴山县| 虞城县| 凤城市| 突泉县| 宣武区| 阳江市| 竹北市| 青海省| 余庆县| 太白县| 宁乡县| 青州市| 大新县| 广南县| 大城县| 杂多县| 竹溪县| 巢湖市| 喀什市| 比如县| 九龙城区| 广丰县| 长沙县| 南和县| 浦北县| 永福县| 富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