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0-19 10:3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超聲在臨床中的應用,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1 血管通路的建立
中心靜脈壓(CVP)和中心靜脈血氧飽和度(ScvO2)是膿毒癥休克早期目標導向性治療 (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有效液體復蘇的指標,因此,膿毒癥患者常需要建立中心靜脈,以便于快速補液并進行容量監測。傳統方法建立中心靜脈多憑手感盲穿,與操作者的經驗有關。而休克、患者以及先天血管缺陷等都可能導致盲穿失敗,并可能出現氣胸、血胸、局部血腫、誤穿動脈等并發癥。床旁超聲引導下深靜脈穿刺建立血管通路,具有以下優勢:實時引導,全程可見;穿刺時間短;一次穿刺成功率高;減少并發癥。
1.2 容量評估
膿毒癥休克,EGDT仍以CVP 8~12 mm Hg(1 mm Hg=0.133 kPa)為有效液體復蘇評價的指標[5]。但臨床工作中,中心靜脈置管是有創操作,存在一定醫療風險,由于技術受限或(和)依從性欠佳,可能導致無法快速獲得準確的CVP數值。而床旁超聲由于其無創和快速的特點,通過觀察下腔靜脈管徑并計算呼吸變異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CVP評估容量的不足。
1.2.1 基本原理 吸氣時由于胸廓內壓下降,導致下腔靜脈回流至右心的血液增加,腔靜脈管徑減小;相反,呼氣時胸廓內壓升高,回流至右心血量減少,腔靜脈管徑擴張。當患者有效循環血容量減少時,腔靜脈管徑會隨之塌陷,同時管徑隨呼吸運動的變化幅度會增加。
1.2.2 測量指標 下腔靜脈血管壁薄、順應性好,為容量血管;其次肝后下腔靜脈可以以肝臟作為聲窗,其可視性好,受腸道氣體干擾小,可作為主要的觀察血管。床旁超聲測量下腔靜脈最大徑、下腔靜脈最小徑并計算呼吸變異指數。
下腔靜脈呼吸變異指數=(下腔靜脈最大徑 - 下腔靜脈最小徑)/ 下腔靜脈最大徑。
1.2.3 容量評估 研究顯示下腔靜脈最大徑、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CVP均有相關性,且下腔靜脈最大徑、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可以預測CVP值的高低,可以作為無創手段監測患者的血容量;下腔靜脈最小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PiCCO血流動力學的指標均有相關性,下腔靜脈管徑及呼吸變異指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血容量狀態,其界值分別為1.13 cm(敏感度96.3%、特異度94.1%)和界值30%(敏感度 88.2%、特異度96.3%)[6]。有國外學者分別報道,下腔靜脈塌陷指數(計算方法同呼吸變異指數)預測右心房壓力>10 mm Hg的界值分別為50%(敏感度87%,特異度82%)和40%(敏感度73%,特異度84%)[7]。對于機械通氣的膿毒癥休克患者,超聲測量下腔靜脈呼吸變異可以較好地預測對擴容治療的反應性[8-9]。因此,床旁超聲探測下腔靜脈可以快速評估血容量,指導液體復蘇。
2.1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ARDS)
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常合并有多臟器功能障礙綜合征(MODS),在肺部往往表現為ARDS。如何判斷ARDS肺間質水腫嚴重程度,從而對診治提供幫助?目前用于監測肺水腫的設備包括脈搏指示連續心排量監測(PiCCO)和肺動脈導管,但它們均為有創檢查,且成本高,無法長期使用。而床旁超聲可以用來監測肺水腫嚴重程度。正常人的肺部超聲顯示為A線。A線為超聲波在探頭和胸膜間多次反射形成的偽影,它與胸膜平行、等間距且逐漸減弱。而肺水腫患者A線消失,出現B線。B線為肺間質水腫后形成的偽影,它起于胸膜,與胸膜垂直、呈激光狀、高回聲、延伸至遠場。研究顯示,床旁超聲對肺水腫有較高的診斷價值,并可預測肺動脈嵌頓壓(PCWP)的高低。
在ARDS的柏林定義中,胸片和胸部CT表現仍是其診斷標準之一[10]。但在臨床上,肺部的放射學診斷也有其局限性。床旁超聲具有簡單、快速、可重復操作的優勢,被越來越多的應用在ARDS的診斷和治療中。在呼吸困難的診斷中, ARDS可以出現胸膜改變,并可以將其作為證據之一與心源性肺水腫進行鑒別[11]。肺部超聲還可以床旁評估ARDS的肺通氣[12-14],及時發現機械通氣的肺不張和/或肺實變[15-16]。肺部超聲還可以對“非含氣肺區域”進行連續的監測,避免肺萎陷。對于機械通氣的ARDS患者,超聲可以判斷“潛在的復張肺區域”,從而避免應用過高的PEEP,減少呼吸機相關性肺損傷[17]。
2.2 肺炎
隨著社會的老齡化,老年患者成為急診科接診的主要群體,肺部感染為其最常見的感染部位。目前常用的診斷手段包括胸部X線和CT。X線可在床旁完成,但其有放射性,且由于縱膈、心臟等臟器的干擾,常造成假陰性的結果。文獻報道的X線片診斷社區獲得性肺炎的敏感度在70%左右。CT診斷肺炎的敏感度很高,但放射性更強,且無法床旁完成,挪動病情危重的患者進行CT檢查有潛在的風險。近年來,經胸超聲檢查肺和胸膜在呼吸系統疾病的診斷中顯示出越來越重要的價值。
2.2.1 肺炎的超聲影像特點 超聲可以在每個肋間進行肺和胸膜的掃查,其提供的影像信息要遠多于X線,并能接近CT檢查的效果。肺炎的超聲影像學改變包括:①肺組織肝樣變 為實變的肺組織,其超聲影像與肝臟近似。實變的肺組織中可見高回聲影,為充氣的支氣管,這是判斷肺實變的重要依據;②局部B線 肺水腫患者B線為雙肺散在分布,而肺炎患者出現B線則局限在有炎癥的肺組織內,為炎癥導致的肺水腫;③胸膜下結節 為胸膜下出現的低回聲結節,可以表現為三角形、多邊形、圓形等;④胸膜改變 表現為胸膜的增厚(>2 mm)或不規則。
2.2.2 超聲影像評價 大部分學者使用床旁超聲診斷肺炎時,將觀察到肺組織肝樣變作為依據。但是部分患者可以表現為間質性肺炎或肺部彌散滲出,而并非肺組織實變。筆者進行的研究結果顯示只有70%左右的肺炎超聲檢查出現肺組織實變,與其他學者報道的結果略有差異。有文獻報道局部出現B線為肺炎的超聲影像特點,但是以局部B線作為診斷肺炎的標準并不準確。急診就診的許多老齡患者多合并有基礎的心臟疾病,即使沒有肺炎的情況下,也可發現B線,尤其在背部肺組織。有研究將超聲發現胸膜下病變(三角形)作為診斷肺栓塞的依據,而筆者進行的研究顯示肺炎患者也可以出現胸膜下病變,而且CT表現為彌散性滲出的肺炎患者,其胸膜下病變的數目多。其可能的機制為肺部炎癥反應導致向外周肺組織供血的小血管出現炎癥栓塞,導致肺組織缺血壞死繼而出現胸膜下低回聲的結節。另外,筆者發現肺炎患者出現胸膜改變的肋間數量多于非肺炎患者,且CT表現為彌散滲出的肺炎患者其出現胸膜改變的肋間個數多于CT表現為實變的肺炎患者。
3 床旁超聲在心臟損害中的應用
心臟是膿毒癥時易損靶器官之一,40%的膿毒癥患者出現心功能不全[18]。表現為心臟擴大,射血分數下降,對容量負荷收縮反應差,收縮峰值壓力/收縮末期容積比值下降等[19]。作為無創性的心臟結構和心功能檢查手段,超聲心動(UCG)在膿毒癥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在充分的液體復蘇后,往往表現為心排量(CO)正常或升高,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盡管CO升高和每搏輸出量(SV)正常,但仍有可能存在心功能不全,表現為左心室射血分數(LVEF)下降。可能的原因為心率增快和左室收縮末期容積(LVESV)、舒張末期容積(LVEDV)的增加。多項研究表明,LVEF、LVEDV可以判斷嚴重膿毒癥和膿毒癥休克患者的預后,UCG檢查LVEF受損的膿毒癥患者其預后差[20-21]。較之PiCCO,床旁UCG具有簡便、無創、快速的特點,且可以測量LVEF值,更能快速、準確地反映心功能。
超聲心動還可以對休克的其他原因如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包填塞、急性肺栓塞等進行鑒別,并發現原有的心臟疾病,如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臟病、感染性心內膜炎以及心臟瓣膜病等,從而指導液體復蘇以及原發病的治療。
4 結語
床旁超聲的優勢在于其快速、無創,可以在床旁由急診科醫生完成,不需要聯系其他科會診,因此縮短了診斷和判斷病情的時間,使膿毒癥患者得到更早、更及時的治療。超聲檢查對身體無傷害,可重復進行,用于監測膿毒癥患者病情的變化,可為臨床醫生判斷治療效果和決策下一步治療方案提供依據和支持。目前我國尚無急診超聲的相關培訓和資質認證,如何根據國情制定適合我國的培訓方案,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
參考文獻
[1]Martin GS, Mannino DM, Eaton S, et al.The epidemiology of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1979 through 2000[J].N Engl J Med,2003,348(16):1546.
[2]Angus DC, Linde-Zwirble WT, Lidicker J, et al. Epidemiology of severe sepsi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alysis of incidence, outcome, and associated costs of care[J]. Crit Care Med,2001,29(7):1303.
[3]Chelly MR, Margulies DR, Mandavia D, et al. The evolving role of FAST scan for the diagnosis of pericardial fluid[J]. J Trauma,2004, 56(4): 915-917.
[4]洪玉才,張茂,何小軍,等.急診床旁應用FAST方案快速評估多發傷的初步研究[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10,19(10): 1066-1069.
[5]Dellinger RP, Levy MM, Carlet JM, et al. 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 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 2008[J]. Crit Care Med, 2008, 36(1): 296-327.
[6]劉笑雷,顧承東,王海峰,等,老年膿毒癥休克患者下腔靜脈管徑及呼吸變異指數與中心靜脈壓的關系[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12,31(2):134.
[7]Brennan JM, Blair JE, Goonewardena S, et al. Reappraisal of the use of inferior vena cava for estimating right atrial pressure[J]. J Am Soc Echocardiogr, 2007, 20(7): 857-861.
[8]Feissel M, Michard F, Faller JP, et al. The respiratory variation in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 as a guide to fluid therapy[J]. Intensive Care Med,2004, 30(9): 1834-1837.
[9]Barbier C, Loubières Y, Schmit C, et al. Respiratory changes in inferior vena cava diameter are helpful in predicting fluid responsiveness in ventilated septic patients[J]. Intensive Care Med,2004, 30(9): 1740-1746.
[10]The ARDS Definition Task Forc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The Berlin Definition[J]. JAMA,2012,307(23):2526-2533.
[11] Copetti R, Soldati G, Copetti P. Chest sonography: a useful tool to differentiate acute cardiogenic pulmonary edema from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 Cardiovasc Ultrasound, 2008,6:16.
[12] Bouhemad B, Brisson H, Le-Guen M, et al. Bedside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positive end-expiratory pressure-induced lung recruitment[J]. 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11, 183(3):341-347.
[13] Via G, Lichtenstein D, Mojoli F, et al. Whole lung lavage: a unique model for ultrasound assessment of lung aeration changes[J]. Intensive Care Med,2010, 36(6):999-1007.
[14] Arbelot C, Ferrari F, Bouhemad B, et al. Lung ultrasound in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nd acute lung injury[J]. Curr Opin Crit Care,2008, 14(1):70-74.
[15] Yang JX, Zhang M, Liu ZH, et al.Detection of lung atelectasis/consolidation by ultrasound in multiple trauma patients with mechanical ventilation[J]. Clin Ultrasound J,2009, 1(1):13-16.
[16] Tsubo T, Sakai I, Suzuki A,et al.Density detection in dependent left lung region using 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J]. Anesthesiology,2001, 94(5):793-798.
[17] Stefanidis K, Dimopoulos S, Tripodaki ES, et al. Lung sonography and recruitment in patients with early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 pilot study[J]. Crit Care, 2011,15(4):R185.
[18] Dhainaut JF, Cariou A, Laurent I. Myocardial dysfunction in sepsis[J]. Sepsis, 2011, 4(2): 89.
[19] Vincent JL. Hemodynamic support in septic shock[J].Intensive Care Med,2001,27(1):80-92.
[20] Jardin F, Fourme T, Page B, et al. Persistent preload defect in severe sepsis despite fluid loading: a longitudinal echocardiographic study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 Chest,1999,116(5):1354-1359.
[21] Parker MM, Shelhamer JH, Bacharach SL, et al. Profound but reversible myocardial dep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septic shock[J]. Ann Intern Med,1984,100(4):483-490.
(收稿日期:2012-12-14)
DOI:10.3760/cma.j.issn.1671-0282.2013.02.002
[摘要] 目的 探討超聲在早期診斷小肝癌臨床中的應用及價值。方法 選取在2011年5月—2013年5月間,來我院通過灰階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為小肝癌的患者為6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小肝癌的超聲表現。結果 低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 為28例,1.1~2.0 cm為10 例,2.1~3.0cm 為9例;強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3例,1.1~2.0 cm為2 例,2.1~3.0 cm為1例;等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8例,1.1~2.0 cm為2 例,2.1~3.0cm為5例。彩超病灶在0.5~1.0 cm為5例,檢出率71.4%,1.1~2.0 cm為24 例,檢出率92.3%,2.1~3.0cm為34例,檢出率97.1。灰階超聲病灶在0.5~1.0 cm為4例,檢出率57.1%,1.1~2.0 cm為21例,檢出率80.7%,2.1~3.0cm為31例,檢出率88.6%。結論 超聲在早期診斷小肝癌是比較理想的定性診斷手段,對于小肝癌的早期診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
關鍵詞 ] 小肝癌;超聲;早期診斷
[中圖分類號] R735.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2-5654(2014)06(c)-0116-02
小肝癌又稱為亞臨床肝癌或早期肝癌,其死亡率在消化系統惡性腫瘤中位列第三位。小肝癌具有體積小,生長較慢、惡性程度普遍較低、發生轉移的可能性小等特點,大多數患者能夠獲得手術治療。近年來,隨著乙肝人群、化學致癌物質的影響,其發生機率也逐年呈上升趨勢。有學者調查認為[2],污染的水質及營養的過剩與缺乏與小肝癌的發生有密切關系,其中含有六氯苯、苯并芘、二溴乙烷、二溴乙烯等致癌物。目前,影像技術的發展為肝癌的早期發現提供了可靠的保證[3],臨床準確診斷是提高肝癌患者生存率的關鍵。為探討超聲檢查在小肝癌中的診斷價值,對2011年5月—2013年5月間,來我院通過灰階超聲和彩色多普勒超聲確診為小肝癌的患者為68例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間,在我院經超聲確診為小肝癌的68例患者,男 為49 例,女為19例,年齡在39~78歲間,平均年齡在(53.5±5.8)歲。我國的小肝癌標準是[4]:單個癌結節最大直徑不超過3 cm;多個癌結節數目不超過兩個,其最大直徑總和應小于3 cm。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 7例,1.1~2.0 cm 為26 例,2.1~3.0cm 為35例;單個癌結節57例,2個癌結節11例。
1.2 超聲儀器
灰階超聲儀[5]采用為東芝SSA 240A和Aloka SSD 1200型,探頭頻率為3.5 MHz;彩超采用PHILIPS5500型多普勒超聲儀[6],探頭頻率2.6~3.5 MHz。
1.3 檢查方法
檢者檢查前4~6 h禁食,檢查前10 min飲水500~800 mL,讓患者保持仰臥位,常規先用灰階超聲進行肝臟的肋間、 肋下及劍突下等不同部位的縱切、斜切及橫切掃查,顯示整個肝臟的圖影,發現并記錄病灶的個數、大小、形態和表現等,當灰階超聲顯示不明確時,可以行彩超檢查,觀察病灶內短桿狀或樹枝狀山流信號,動脈型和(或)靜脈型血流頻譜。從多方向、多切面證實病灶的存在,通過增強對比度、開啟諧波等方法突出病灶的回聲,注意沿左右肋緣下聲束斜向上方掃查,必要時行細胞學檢查。
1.4 統計學方法
所有數據錄入spss 15.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數據資料以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兩組比較采用t檢驗,認為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小肝癌的灰階超聲表現
通過對我院的68例小肝癌患者進行灰階超聲檢查分析,結果顯示病灶呈圓形或者橢圓形,低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 為28例,1.1~2.0 cm為10 例,2.1~3.0 cm為9例。強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3例,1.1~2.0 cm為2 例,2.1~3.0 cm為1例。等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8例,1.1~2.0 cm為2 例,2.1~3.0 cm為5例。見表1。
2.2 彩超和灰階超聲對小肝癌的檢出情況
通過對我院的68例小肝癌患者行彩超和灰階超聲檢查分析,結果顯示彩超病灶在0.5~1.0 cm為5例,檢出率為71.4%,1.1~2.0 cm為24 例,檢出率為92.3%,2.1~3.0 cm為34例,檢出率為97.1。灰階超聲病灶在0.5~1.0 cm為4例,檢出率為57.1%,1.1~2.0 cm為21例,檢出率為80.7%,2.1~3.0cm為31例,檢出率為88.6%。見表2。
注:P<0.05。
3討論
在我國,每年大約有10余萬人死于肝癌,占所有癌癥的5.6%[7],肝癌發病隱匿,一旦出現臨床癥狀,其病程大多進入中晚期。因此,早期診斷和治療是提高患者生存率的關鍵。超聲可以反復多次、多和多切面顯示病變部位,顯示病灶的形態、大小、回聲等,具有方便快捷和敏感性高的特點,成為目前臨床上診斷小肝癌的重要手段。肝區疼痛是小肝癌首發癥狀,表現為右上腹部肝區間歇性、持續性鈍痛或刺痛,可自行緩解,易誤診為膽囊炎。肝癌細胞進行增殖的消耗,可導致營養不良引起消瘦。其病理特點為,①小肝癌的分化多與癌灶大小有關。②小肝癌具有膨脹性生長和浸潤性生長的特點。膨脹性生長呈球形,邊界清楚,大部分有包膜;浸潤性生長邊界不規則,無包膜,伴炎性浸潤。③約30%的小肝癌鏡下見血管內癌栓。④小肝癌癌周多有肝病背影。從我院的研究中發現,有68例患者中低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 為28例,1.1~2.0 cm為10 例,2.1~3.0 cm為9例。強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3例,1.1~2.0 cm為2 例,2.1~3.0 cm為1例。等回聲患者病灶在0.5~1.0 cm為8例,1.1~2.0 cm為2 例,2.1~3.0cm為5例。彩超病灶在0.5~1.0 cm為5例,檢出率為71.4%,1.1~2.0 cm為24 例,檢出率為92.3%,2.1~3.0 cm為34例,檢出率為97.1。灰階超聲病灶在0.5~1.0 cm為4例,檢出率為57.1%,1.1~2.0 cm為21例,檢出率為80.7%,2.1~3.0 cm為31例,檢出率為88.6%。從本組研究結果中表明,在診斷小肝癌中,彩超和灰階超聲可以互相借鑒和應用,可提高小肝癌的檢出率和診斷的正確性,與國內相關研究[8]相近。
綜上所述,超聲在早期診斷小肝癌中檢出率高,易于早期發現,同時對病灶定位準確,值得在臨床上推廣應用。
[
參考文獻]
[1] 宋衛香,王志剛,張群霞,等.攜紫杉醇和Herceptin高分子造影劑聯合超聲體外尋靶及顯影效果研究[J].中華核醫學與分子影像雜志,2012,32(2):445-446.
[2] De Ledinghen V,Laharie D,Lecesne R. Detection of nodules in liver cirrhosis: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 prospective study of 88 nodules in 34 patients[J].Europe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2002,(2):159-165.
[3] Giorgio A,De Stefano G,Coppola C,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 in the characterization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in cirrhotic patients:comparis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ultraf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J].Anticancer Research,2007(6C):4263-4269.
[4] 葉軍,陳衛華,凌月蓉,等.小肝癌的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C]//中國超聲醫學工程學會第八屆全國腹部超聲學術會議論文匯編,2010:107-109.
[5] 獨建庫,李冠海.醫學影像學在小肝癌診斷中的應用[J].山西醫藥雜志(下半月刊),2012(8):239-240.
[6] Danhier F,Vroman B,Lecouturier N. Targeting of tumor endothelium by RGD-grafted PLGA-nanoparticles loaded with paclitaxel[J].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2009:166-173.
[中圖分類號] R44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2)19-0026-03
超聲醫學已經在疾病預防、診斷、治療和普查中得到了廣泛應用,隨著人們健康需求的提高,其應用廣度和深度都在不斷擴大。傳統的二維超聲成像系統所提供的是人體某一部位的眾多斷面的二維圖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電子技術、新型壓電材料等高新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及臨床醫療需求不斷增加,三維超聲成像等醫學超聲成像新技術便應運而生。三維超聲成像的優勢在于具有空間關系明確、直觀、立體感強的特點,此外尚能顯示二維超聲無法看到的病變的整體形態,提供了比二維超聲更豐富的診斷信息[2],彌補了二維超聲檢查的不足,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
1 三維超聲成像概念、發展歷程與成像原理、成像過程
三維超聲成像[3]即通稱的立體圖像,二維成像是二度空間成像,三維是三度空間成像,可見真實再現人體解剖結構。三維超聲成像經歷了從靜態三維—動態三維—實時三維的發展歷程。三維超聲成像系統的基本原理是將連續采集到的動態二維切面圖像經過計算機的一系列處理,并按照一定順序排列重新組成組織器官的三維圖像。三維成像過程主要包括:原始圖像的采集與處理;三維圖像的重建與顯示;三維圖像的分割與理解;圖像三維的顯示。原始圖像的采集是三維成像的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
2 三維超聲成像技術的種類與顯示方法
三維超聲成像(3D)本質上只有兩大類[4],即三維重建成像與實時三維成像。三維重建是靜態成像,也可以三維重建成像后,以高幀頻回放,顯示為動態三維圖像。實時三維成像是直接的三維成像,是超聲技術領域的新突破。實時三維成像不需要通過電腦軟件實現三維重建,是三維成像技術的方向。三維超聲成像的顯示方法分為:①表層顯示方法:只顯示器官的外殼(外形、表面輪廓),不能顯示其內部結構的復雜層次;②容積顯示方法:與表層顯示方法不同,可顯示被檢測器官的內部結構,此法比表層顯示方法更為實用。有的學者把三維超聲成像顯示方式分為表面成像、透明成像、結構成像[5]。理想的表面成像所呈現的視野被稱為“外科視野”,不僅可以顯示胎兒心臟的大體結構,也可以顯示卵圓孔瓣等較精細的結構[6]。
3 三維超聲成像的操作程序
首先是進行常規的二維超聲斷面圖像采集,以心臟超聲三維成像為例,探頭固定在胸壁后,以固定處為軸心,用手動或機械驅動,探頭順時針向旋轉180°,每2°~5°獲取一幀圖像,二維斷面圖采集傳輸至專用的三維成像儀,把所采集的二維斷面圖進行三維圖像重建。采集的二維斷面圖幀頻數越多,三維重建圖像的質量就越好。實時三維成像只需把探頭置于檢查區即可自動成像。
4 三維超聲成像在心臟疾病診斷中的應用
①了解心臟各結構的形態、輪廓、位置、解剖徑線大小、立體方位、走向、活動狀態以及各結構的連接關系等。②檢查瓣膜病變性質,尤其是對瓣膜穿孔、瓣膜裂、瓣膜脫垂、腱索斷裂、瓣膜口狹窄及關閉不全的瓣膜及瓣膜口的解剖學細節等,三維超聲的觀察更清晰、詳細、準確。③檢查間隔缺損,可以準確顯示房間隔和室間隔缺損的形狀、輪廓、位置、大小及根據其位置判斷其解剖分型。④檢查心腔內腫瘤、心耳血栓,觀察這些腫物的形狀、輪廓、位置、大小、體積、活動情況等。研究顯示,三維超聲檢查無論在腫塊大小、位置和起因方面較二維超聲檢查更精確[7]。⑤檢查室壁活動,對節段性室壁活動異常可以更準確定性和定位。⑥心功能測量,可以測量心室容積,計算每搏量、心輸出量、射血分數、室壁后徑等,因是立體圖像的測量,比二維圖像的準確性更高。三維超聲成像技術可從心尖觀察整個右室,直接計算右心室容量及搏出量,因此被認為是測量右室容積、評價右室功能的理想方法[8]。⑦模擬外科手術的手術方式,在三維圖像上演示手術應如何進行。
由于動態三維超聲心動圖能顯示心血管結構的立體解剖信息及其在不同心動時相中的活動狀況,能剖切出常規二維超聲受聲窗限制所無法掃描出的切面,能顯示出各結構與病變的毗鄰位置與空間關系,對于病變的定性與定量診斷具有重要價值[6],故可對心臟各結構在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形態改變作出客觀、細致、全面的評估。三維經食道超聲心動圖是目前為止最先進的心臟超聲檢查技術[9],在許多情況下能彌補經胸超聲的不足,提供更多更確切的診斷依據。
臨床急診所面臨的患者,其病情都較為嚴重,盡早明確診斷顯得十分重要,科學、及時、準確的診斷及治療十分關鍵。超聲醫學檢查由于其科學、準確、無痛無創、使用方便快捷的特點在查體科臨床急診中的應用也越來越廣泛。并且在繼二維灰階超聲、多普勒超聲后出現了新興的超聲醫學技術超聲造影。[1]超聲造影的診斷技術較之前兩種超聲檢查技術更加科學、合理,克服了超聲常規檢查的局限性,主要是通過造影劑等方式增強了血液的方向散射,幫助急診醫師弄清血液的流向,觀察其變化,對患者所患的疾病進行科學及時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本文根據云南省大理州南澗縣人民醫院超聲科的實際工作情況,隨機抽取了534例臨床急診患者,對其診斷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和研究,其相關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常規資料 本次選擇的臨床急診患者共534例,年齡在兩歲到七十五歲之間,平均年齡為三十歲。其中男性202人,女性332人。選擇的急診患者在臨床上的表現為腹部劇烈疼痛,其中一部分患者在腹部劇痛的同時還伴有胸悶、惡心、四肢無力、身體發熱等癥狀。因此,我院對其采取了超聲醫學檢查,其相關檢查結果的詳細分類如下:
臨床急診的534例患者,其診斷基本符合率、達標符合率、漏診率、誤診率分別為4.6%、86.6%、1.4%、7.4%。其中超聲醫學檢查出現偏差的共有34例,誤診的有28例,其中出現了病情誤診的病例分別為,黃體破裂出血、胃十二指腸穿孔、外傷性腸破裂、異位妊娠、急性闌尾炎、盆腔炎包塊,其誤診的病例數分別為2例、4例、2例、6例、8例、6例。此外,其中還出現了2例外傷性腸破裂、2例自發性腸穿孔、2例黃體破裂出血共6例的漏診。[2]經過超聲醫學的初步檢查,其中有272例急診臨床患者的病情通過手術或者病理的分析與研究得到了有效的證實。其中的262例臨床急診患者則是通過其他手段得到了驗證,[3]包括X線、臨床穿刺、CT技術治療等方法進行了驗證。
1.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方法 目前的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檢查是多種方式與診斷儀器的結合,包括生理鹽水充盈膀胱、空腹檢查、憋尿等。[4]而本次超聲檢查依據病情的不同,不要求進行空腹檢查,主要針對盆腔檢查或者進行生理憋尿或者生理鹽水的充盈檢查,同時利用LOGIQ400、LOGIQ5等儀器對患者的腹部進行全面的檢查。
1.3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判斷標準分為符合標準和基本符合標準。臨床觀察與超聲診斷相一致即視為符合標準。再者,在對病患者腹腔的超聲醫學檢查時,若超聲醫學檢查只是顯示了病灶區血供減少,或者只是顯示了腹腔積血或積液時,即可視為基本符合標準。
2 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結果
2.1 超聲檢查和臨床檢查的結果對比 根據超聲檢查與臨床檢查的結果不同,對超聲檢查的符合率、基本符合率、誤診率、漏診率進行了簡單計算,其分別為86.6%、4.6%、7.4%、1.4%。根據各醫院的相關數據統計顯示,被選擇的病例組超聲醫學檢查結果優于其它檢查平均水平。
2.2 超聲診斷病因與性別之間的關系 抽取的534例病患中,女性的外傷率比男性低很多,分別為21.8%和78.2%。其超聲診斷病因與男女之間的關系。
3 關于超聲醫學臨床急診應用中的討論
臨床急診所診斷的疾病都是對生命存在威脅的關鍵性病情,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死亡率和并發癥的發生。根據實踐經驗,除了在膽管系統、腸道性疾病、實質性臟器損傷、婦產科疾病、泌尿系統疾病等方面存在較為明顯的差別外,其他的常規檢查對病患者和急診醫生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4 結 論
綜上所述,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應用效用根據急診病情的不同其表現出的作用也不一樣,但是超聲醫學在臨床急診中的地位依舊不容動搖。通過超聲醫學技術的改進與發展,漏診、誤診的幾率越來越小,并且在臨床急診中越來越受重視,對臨床急診也有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和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峰,劉緒舜,宗光金,等.胃癌合并肝硬化的外科治療和圍手術期處理[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8,17(4):309-311.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6)03-0078-01
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時從肘靜脈注入造影劑,借助特定濾光片及眼底照相機觀察造影劑在眼底血管內隨血液流動及灌注的過程。眼底熒光素血管造影術廣泛應用于眼底疾病的診斷中,是治療眼底疾病的參考依據之一 [1]。在實際臨床操作中發現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術極易受各種因素影響致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不良反應,甚至使生命安全受到威脅[2]。本文通過分析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法的主要流程和注意事項為超聲造影在眼科診斷中的應用提供借鑒。
1. 造影前準備 ①造影前調查患者是否有過敏史,為避免造影出現意外應對患者做全面檢查。對于青光眼患者,因其不能散瞳也就無法造影。②為在出現意外時及時搶救患者應提前備好搶救物品及藥物。③進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應準備三通雙通注射器。兩副注射器分別抽取5ml 0.1% 熒光素鈉稀釋液和5ml 10%熒光素鈉溶液后做標記按順序擺放于無菌盤內備用。④ 進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前了解患者病情和身體機能狀況,初步評估患者在暗室中可能出現的生理狀況。告知患者造影的大致流程,獲得患者的主動配合。對于可能出現的不良癥狀也要讓患者做好心理準備,避免到時候患者緊張過度無法配合完成造影。患者眼球的配合是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成功的基礎。⑤提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開始散瞳,充分散瞳有利于眼底周圍圖像拍攝完全,降低漏檢率。⑥造影前半小時給患者服抗過敏藥物。
2. 造影中的配合 ①避免光線的影響在暗室中進行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讓患者提前適應暗室環境可以有效緩解因為不同程度視障而引起的焦慮、恐慌等情況。讓患者在暗室門口停留一下來適應暗室環境。保持患者心情平靜是為了確保其在陌生狀況下能積極配合檢查。②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檢查時患者盡可能的少眨動眼睛保持眼睛睜大狀態,健側眼的注意力需集中在紅色指示燈上達到固定眼球的效果。避免造影鏡頭受到污染影響觀察,給患者佩戴口罩防止說話、咳嗽和打噴嚏飛濺的唾沫。③用支架固定患者頭部,堅持固定姿勢15分鐘。④在前臂正中靜脈或貴要靜脈進行穿刺,先緩慢推入0.1% 熒光素鈉稀釋液 5ml,在患者沒有不良反應的情況下再進行相關處理。撥通通向裝有10%熒光素鈉溶液的注射器時3至5秒內快速推注藥物,并從剛開始推注時進行計時。⑤懼光或眼瞼皮膚松弛的患者不能按照醫生意愿轉動眼球充分暴露出病變部位,此時要對其上下眼瞼進行有效固定。⑥術后不能直視強光、尿液發黃屬于正常現象。藥液隨著尿液排出所以呈黃色,短時間就可消失。
3. 不良反應的處理 ①快速推注造影劑造成熒光素鈉占據一較長節段血管,這段熒光素鈉經血液循環系統達大腦后,造成大腦短暫缺氧引發個別患者惡心嘔吐、暈厥休克,甚至出現心臟驟停的現象。②盡管只有極少數患者使用熒光素鈉出現了過敏反應,但出于對患者的負責依舊有進行過敏試驗的必要性。③4至5秒內在肘靜脈完成推注是為了保持熒光素鈉在血液的高濃度。注意觀察注射時患者肘靜脈是否發生水腫現象并隨時關注患者是否出現了局部疼痛現象。萬一藥液出現滲漏應立刻停止注射。對患者做施加壓力處理,更嚴密觀察患者情況,直到水腫、疼痛等不良反應消失。④若出現一過性惡心,患者應盡力做深呼吸。適當撫慰患者消除其緊張情緒。⑥雖然國內報道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法引發病死率較低,但國外報道的病死率卻較高。因此,為應對隨時可能出現的緊急狀況應在造影檢查的過程中備好各種搶救藥物與器材。⑦術后6至12小時內皮膚和球結膜發黃,24至36小時內尿液呈黃色,均屬正常現象對身體無影響。⑧盡管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不會對孕婦及胎兒產生較大影響,但盡量避免對孕婦作此項檢查。
4.討論
4.1充分散瞳作為造影檢查前至關重要的一環可以明顯減小漏診率。若是散瞳不充分瞳孔過小不利于對眼底周邊圖像的拍攝。散瞳直徑低于5mm的患者造影可觀察部位大大縮小,重要的病變部位易漏檢。
4.2在造影操作過程中熟練的技術運用是成功的第一步。一次性完成靜脈穿刺的成功率對于將造影劑送入眼底的時間有很大的影響。熒光素鈉藥液從肘靜脈以血液的速度沿著血液方向直達眼底的時間大約為15秒,但造影拍片開始連續拍攝是在注射熒光素鈉 10秒后。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法的短板就在于脈絡循環時間太短,因此需在推藥時進行計時精確把控時間較早開始拍攝。
4.3整個操作過程離不開患者的支持與配合。讓患者正確認識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技術,消除對檢驗結果的疑惑避免操作過程患者表現出恐懼、緊張的心理。所以提前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是有必要性的。熒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的操作過程略微復雜,應在術前讓患者對此有所了解,如有效的注視指示燈的辦法從而更好配合醫護人員進行檢測。
4.4國內目前超聲造影在眼科中的應用正處于發展階段技術尚不成熟,眼底熒光血管造影法
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其能檢測的疾病種類有限例如視網膜血管性疾病、黃斑病變等,這就給超聲造影在眼科疾病中的應用留出了發展空間、提供了充足的參考資料。
【摘 要】目的:探究超聲高頻探頭在腹部疾病臨床診斷中的應用,文章以急性闌尾炎為例做詳細論述。方法:選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共計428 例進行分析,比較超聲低頻探頭檢查與超聲高頻探頭檢查的診斷療效。結果:超聲高頻檢查急性闌尾炎患者人數為396 例,超聲高頻檢查誤診病患為18 例,超聲高頻檢查漏診人數為14 例。結論:使用超聲高頻探頭進行急性闌尾炎檢查診斷,效率較高,具備一定的臨床診斷價值。
關鍵詞 超聲高頻探頭;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應用
急性闌尾炎是外科急腹癥中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在過去的臨床診療中通常參照臨床癥狀、實驗室檢查和體征檢查等方式來確診。近年來,超聲檢查與各種儀器檢查越來越多的應用在腹部疾病診斷中,極大的提高了急性闌尾炎檢查效率,特別是超聲高頻探頭超聲檢查的應用,更提高了疾病診斷的準確性[1]。本研究以超聲高頻探頭檢查為例,配合低頻探頭檢查,獲得了較為顯著的診斷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急性闌尾炎患者共計428 例進行分析,其中,男性病患人數為287 例,女性病患人數為141 例,年齡在5~68 歲之間,病患平均年齡為37.5 歲,對病患進行超聲檢查,除去52 例闌尾膿腫病患,其它患者均通過病理治療、手術治療等方法得到證實。
1.2 方法
用于診斷的超聲檢查設備型號為飛利浦iu22、GE L7、ALOKa F75 超聲檢測儀,腹部凸陣探頭頻率為3.5MHz,高頻線陣探頭頻率為7.5 MHz。在檢查時需告訴病患仰臥,假如病患疼的中心點為右下腹麥氏點,則可做縱切面、橫切面、斜切面進行掃描檢查,必要時檢查人員可適當增加壓力,使得腸管內氣體移開,進而獲得更為清晰直觀的檢測圖像【2】。在檢查時,可先使用低頻探頭進行大致掃面,后使用超聲高頻探頭詳細檢查闌尾的形狀、大小、組織回聲、腹腔情況等。
2 結果
我院2011 年7 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428 例急性闌尾炎患者中,利用超聲高頻探頭檢查出急性闌尾炎患者396例,急性闌尾炎誤診患者人數為18 例,其中有5 例十二指腸穿孔患者,3 例盆腔炎患者,4 例闌尾類癌患者,2 例克羅恩病患者,4例腸梗阻患者,漏診患者人數為14 例。對超聲低頻探頭與超聲高頻探頭診斷例數對比情況詳見表1。
3 討論
闌尾位于盲腸后內側壁處,形狀似蚯蚓。在闌尾沒有發生病變的情況下,超聲檢查沒有任何顯示,但當闌尾發炎,漿膜層充血后會出現水腫情況,腔內或多或少的會有壞死物,導致闌尾腫大,內分泌潴留物會形成梗阻,表現為囊性管裝結構,這時采用超聲高頻探頭檢查臆測便出,病情越嚴重,檢查形成的圖像顯示率越清晰,尤其是化膿型腸胃炎、穿孔型腸胃炎等,這些癥狀都具有十分明顯的病理特征。
通過分析428 例病患的超聲圖像可以得知:
(1)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特點是粘膜下層較薄,闌尾變粗,橫斷面表現為“同心圓”特征,縱斷面表現為指狀,超聲回音低無蠕動現象。
(2)急性化膿性闌尾炎特點是粘膜下層變厚,闌尾腫大,表現為更為顯著的“同心圓”特征,闌尾官腔內徑明顯增加,出現大量的壞死組織,并有炎性液體滲出,腔內出現糞石回聲。
(3)穿孔性闌尾炎特點為圖像顯示雜亂,闌尾無明顯管狀結構,回聲強弱不均多為混合聲,位置固定。闌尾周圍腸管呈現出不同程度的水腫狀,盆腔、腸道間有積液出現。
(4)闌尾周圍化膿性穿孔特點是圖像上基本顯示不出闌尾形狀,闌尾區域可以看到不規則不均質的光團,有液體,有明顯的邊界。
超聲高頻探頭在急性闌尾炎專斷中準確率較高,但也難免出現漏診、誤診情況,例如:闌尾類癌、克羅恩病等,闌尾類癌基本到晚期后才會有明顯的包塊存在,在本文的研究中便出現了4例闌尾類癌患者,2 例克羅恩病患者。腸梗阻、盆腔炎等也是較為常見的病癥,在本文的研究中也出現了4 例腸梗阻患者,5 例十二指腸穿孔患者,這是因只看到患者右下腹中有局限性積液,并未對盆腔做掃描而導致的誤診。腸道內氣體干擾、肥胖等也是造成闌尾炎誤診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通過對比超聲低頻探頭與超聲高頻探頭診斷可以發現后者具備如下優勢:
(1)能夠十分清晰的分辨出淺表細微結構,特別是對急性單純性闌尾炎的診斷.
(2)使用超聲高頻探頭可以清楚的分辨出闌尾與周圍腸管。
(3)可以清晰的顯示出闌尾根部、盲腸連接出特征,便于提高回腸局部性水腫與闌尾炎的辨識度。
(4)超聲高頻探頭可以清晰的顯示腫大的腸系膜淋巴系統,提高診斷率。
[中圖分類號] R656.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3-7210(2011)08(a)-150-02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ultrasonic diagnosis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LIN Limei, FAN Yizhen, ZHENG Hongping
Department of Ultrasonic,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Service Center of Longgang District in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51817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and analyze the necessity and significance of ultrasound in the diagnosis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Methods: 70 patients of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treated in the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of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09 to October 2010 were selected as study subjects. Their ultrasonic examination results were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the examination results obtained with surgery and pathologic diagnosi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diagnosis results of ultrasonic examination matched with that of other diagnostic methods in 68 cases, resulted in a match rate of 97.14%; 2 cases were misdiagnosed, resulted in a misdiagnosis rate of 2.86%. Conclusion: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s easy, quick, noninvasive, painless and easy to repeat. It can also detect and locate source of disease at an early stage. Thus, it can provide solid objective evidence for the cause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most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it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first choice for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examination,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Acute abdominal diseases;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ical; Ultrasound; Diagnosis; Differential Diagnosis
婦產科急腹癥是急診患者中較常見病癥之一,常突然起病、病變進展快、病情重,其病情變化復雜,若不能及時診斷、搶救,可危及患者生命。最常見的婦產科急腹癥包括有:異位妊娠、急性盆腔炎、胎盤早剝、前置胎盤、卵巢囊腫蒂扭轉等疾病,主要表現為腹痛、下腹脹感,不同程度的陰道出血等。婦產科急腹癥是女性常見病,以急性腹痛為主要臨床癥狀,近年來隨著超聲技術普及以及超聲分辨率的提高,對婦產科急腹癥的診斷準確率有很大的提高。超聲檢查具有簡便快捷、無創傷、結果正確率高等特點,能夠為多數急腹癥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以提高診斷率和降低誤診率。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共收診70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現將其超聲檢查結果分析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9年1月~2010年10月我院婦產科共收診70例婦產科急腹癥患者,年齡17~48歲,平均(33.4±5.3)歲。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腹痛(腹痛時間0.5 h~2 d)、不規則陰道流血(陰道流血時間1 h~16 d)等癥狀,部分伴有發熱、白帶增多、膿性白帶等不同癥狀。55例患者有明確的停經史,53例患者尿妊娠試驗(HCG)結果呈陽性,2例出現休克。所有患者均經臨床及手術病理結果確診。
1.2 檢查方法
采用VOLUSON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3.5~7.5 MHz。患者檢查時膀胱適度充盈(必要時注入無菌生理鹽水400~500 ml以充盈膀胱),取仰臥位,必要時改變。于恥骨聯合上到臍下做上下橫向掃查,在下腹部常規做縱切、橫切以及多角度、多切面掃描。觀察子宮、子宮腔內及附件的形態、大小、有無包塊(包括包塊大小、形態、部位、邊界、回聲特點),盆腔內有無游離液體等,并注意觀察肝腎隱窩、脾腎隱窩等部位有無液性暗區。經腹部探查后,可進一步經陰道檢查,即排空膀胱后,取膀胱截石位,多切面多角度掃查盆腔,對檢查結果做詳細記錄。
2 結果
本組患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與手術病理等診斷相符者68例,符合率為97.14 %;誤診2例,誤診率為2.86 %。見表1。
表1 70例患者超聲檢查與臨床確診對照分析(例)
3 討論
婦產科急腹癥是婦產科的常見病,發病急、病情復雜且進展迅速、病情重,需及時作出病因診斷及治療。超聲檢查可早期快速作出診斷,準確率可達90%以上,超聲檢查應作為婦產科急腹癥首選診斷方法[1]。下面將各種常見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特點及超聲特點總結如下:
3.1 異位妊娠
異位妊娠是婦產科急腹癥最常見的病因(37/70,52.86%)。異位妊娠包括輸卵管妊娠、卵巢妊娠、腹腔妊娠、宮頸妊娠及殘角子宮妊娠等,以輸卵管妊娠最為常見。不同部位異位妊娠(也稱宮外孕)的共同聲像表現為:子宮正常或輕度增大,宮內無妊娠囊聲像,大多數子宮內膜明顯增厚,回聲增強,有時可見子宮內膜分離征,形成假孕囊,應與宮內妊娠囊鑒別;可見子宮旁附件區包塊,包塊邊界模糊不整齊,表現為強弱不一、回聲不均勻的混合性包塊;可在子宮直腸窩探及液暗區,出血量多時可在腹部探及液暗區[2]。異位妊娠表現多樣,易導致誤診。異位妊娠應與黃體破裂、附件炎性包塊等鑒別:黃體破裂無停經史,盆腔多不能探及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液暗區;附件炎性包塊常有發熱、白細胞升高等病史[3]。
3.2 流產
流產是婦產科急腹癥的常見病因,可分為先兆流產、難免流產、不全流產等;流產的主要癥狀是停經、腹痛、陰道流血等。先兆流產:聲像圖顯示宮腔內妊娠囊,囊內見胚芽與心管搏動,表明胚胎存活。彩超表現:妊娠8周前的胚胎原始心管搏動為70~80次/min,若過低則有流產傾向;胎心搏動呈閃爍血流信號,高回聲的絨毛膜下仍有低阻力的滋養層血流。難免流產:孕囊大小與孕周不符,變形皺縮、邊緣缺落、位置下移,妊娠囊內胎心搏動消失;孕囊未剝離,則仍可記錄到低阻力的滋養層血流。不全流產:聲像圖示子宮增大或飽滿,宮腔內有疏松光帶或疏松光團;宮腔內不均質高回聲內無血流信號。
3.3 卵巢囊腫蒂扭轉
卵巢囊腫蒂扭轉聲像圖顯示:均無子宮增大,患側卵巢增大,可見圓形或橢圓形囊性腫塊,其張力較高,附件區包塊以混合性回聲為主。不全性蒂扭轉腫塊壁增厚,腫塊內回聲雜亂,盆腔內見游離液體,系炎性滲出。可鑒別出囊性腫物或實質性腫物,以與炎癥性腫決鑒別,并能判定腫物與子宮的關系。
3.4 黃體破裂
超聲顯示:子宮正常大小,其內膜為增生期內膜改變,宮腔內無妊娠囊;盆腔多探不及包塊,子宮直腸窩可探及游離的液性暗區。黃體破裂與附件炎性包塊易誤診,需結合病史分析。黃體破裂HCG陰性,腹痛多發生于月經之前,多無閉經史及陰道不規則出血史,多發生在育齡期婦女[4-5]。
3.5 急性盆腔炎
聲像圖顯示:附件區邊界不規則、境界欠清楚、內部透聲較差的液性包塊、子宮直腸陷凹偶可見盆腔積液。
3.6 前置胎盤
中央性前置胎盤,胎盤實質部分完全覆蓋子宮頸內口(中央型:胎盤的中心部分覆蓋子宮頸內口;前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前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后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后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后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前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左側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左側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右側壁,覆蓋子宮頸內口;右側壁型:胎盤大部分附著于子宮右側壁,下段小部分延伸至左側壁,覆蓋子宮頸內口)。邊緣性前置胎盤的胎盤下緣緊靠宮頸內口,但未覆蓋宮頸內口。
婦產科急腹癥可發生于任何年齡,以育齡婦女尤為多見,病因復雜多樣。婦產科急腹癥可通過超聲顯像檢查直接觀察子宮大小形態、內部回聲及宮旁有無異常等情況、附件部位腫塊情況、盆腔內有無游離液體等,根據超聲顯像提示結果,對引起急性腹痛的病因、病變部位、病變性質作出診斷;還可為保守治療患者的病情動態觀察提供臨床依據[6]。對復雜病例需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體征及實驗室檢查等進行綜合分析,不可只注重超聲圖像表現。對聲像圖鑒別困難者,需密切結合病史及體征,減少誤診、漏診,提高診斷符合率。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具有操作簡便、快捷、無創傷、痛苦小、易重復等優點,能及時發現和確定病因,結合臨床進行分析和鑒別,可為多數婦產科急腹癥的病因診斷和鑒別診斷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超聲檢查可作為婦產科急腹癥的首選檢查方法,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7-8]。
[參考文獻]
[1]金荷照. 婦產科急腹癥的B超診斷與臨床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02,17(11):669-670.
[2]雷進,段揚,王峰.彩色多普勒超聲在婦產科急腹癥的應用[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1,2(5):55-57,80.
[3]陳麗萍,溫鵬濤,孫文麗.輸卵管妊娠的超聲診斷及誤診原因分析[J].黑龍江醫藥科學,2004,27(5):78.
[4]孫麗萍.超聲對81例婦產科急腹癥的診斷與分析[J].中華臨床醫學研究雜志,2007,13(7):952-953.
[5]柯紅.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的臨床價值[J].中國現代實用醫學雜志,2005,4(7):28-29.
[6]郝潔,粱萍,鄧碧丹.超聲診斷在婦產科急腹癥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海南醫學,2007,18(4):132-133.
實體腫瘤若僅依靠彌散作用獲取氧和營養僅能生長到幾個mm3,直徑大于1mm的腫瘤通常必需生成腫瘤血管以提供足夠的氧和營養,惡性腫瘤的腫瘤血管在形態學及血液動力學特征上均顯著不同于良性腫瘤。良性腫瘤血管多屬于正常血管,血管分支規則,排列有序,動脈分支由粗到細,有完整的內皮和肌層結構;相反,惡性腫瘤的腫瘤血管有大量不規則的分支,并可以形成突然膨大的結,血管排列紊亂,呈放射狀穿入腫瘤內,易成角,通常可見鄰近血管間的連通。在血液動力學方面,惡性腫瘤血管存在動靜脈交通;腫瘤內縫隙間壓力可引起低速血流;動脈末端常常不是毛細血管網,而是畸形的盲端袋;內皮細胞間的缺口造成的異常滲出;血管壁的肌層發育不良,造成的血管收縮不良而形成不規則血流等也構成惡性腫瘤血流的特點[1~3]。因此診斷分析腫瘤的血管、血流特點,可為判斷腫瘤的良惡性提供非常重要的信息;同時,惡性腫瘤的生長潛能、早期轉移、對治療的反應、預后等均與腫瘤血管密切相關[4,5],這些信息還將為臨床制定科學的個體治療方案提供重要的參考依據。近年來關于超聲造影劑的研究獲得了極大的發展,目前靜脈內注射超聲造影劑能提高血流的回聲,增強多普勒信號,提高低速細小的血流的檢出,同時,造影劑增強諧波成像能顯示腫瘤的微血管,進行腫瘤的微血管實時成像,為腎臟腫瘤的評估提供了新的平臺。
1 超聲技術簡介
1.1 超聲造影劑
目前的超聲造影劑由靜脈內注射的微泡構成,這些微泡大大增加血管內反射體的數量,因而提高了血管的背向散射強度。最早的微泡由空氣構成,主要經心導管注射心室造影,而后發展的經靜脈注射的微泡相當大,能被肺的毛細血管床所截獲,只能進行右心房右心室的增強。造影劑的進一步發展是控制了微泡的直徑小于7μm以便能通過肺循環;使用惰性氣體代替空氣,惰性氣體不易溶于血漿,提高了微泡在血管內存在的時間;同時包裹微泡的各種外殼阻止微泡擴散入周圍的血漿,進一步增加了其穩定性。臨床上使用的微泡必須能承受肺、毛細血管、左心室的壓力,能經靜脈注射,并且無嚴重的毒副作用。尤其是無腎臟毒性,以便能成為因碘過敏或腎功能衰竭而不能進行ct掃描的患者的替代品。與ct造影劑不同,超聲造影劑是血管內造影劑,不會分泌入集合系統,而且無腎臟毒性[6]。
1.2 微泡特異性超聲成像技術(灰階或諧波超聲造影)
早期超聲造影劑主要應用在彩色與能量多普勒超聲中,用于提高對更深、更細小的血管及低速血流的檢出或提高對血管檢查的成功率(如腎動脈),但彩色與能量多普勒技術并不能檢測器官的微循環狀態(如肝和腎)。當將諧波技術應用到超聲造影劑中時,超聲影像又有了一次革命性的發展。超聲波在傳播過程中,聲壓呈強弱交替的方式向前運行,局部聲壓是影響造影劑微泡振動方式的主要因素,同時微泡的振動也與微泡氣體成分和外殼的物理性能有關。如果微泡暴露在足夠能量的聲波中,微泡的膨脹運動幅度大于壓縮運動幅度,即產生諧振,收集微泡的諧波信號,濾去組織的基波信號,就可得到僅僅由微泡構成的微血管影像。可以對組織器官進行實時動態造影成像,即灰階超聲造影。主要的灰階超聲造影技術有反向脈沖法、c-cube法、編碼諧波血管造影法等,與不同廠家的不同機器有關[6,7]。
聲束與微泡的相互作用較復雜,主要與局部聲壓有關,它取決于超聲頻率、輸出能量的大小及靶器官的深度,通常以mi表示。在低機械指數時,微泡可穩定地保持諧振狀態不被破壞,造影劑有效時間延長,便于進行連續、動態觀察病變在臟器的不同灌注時相微泡造影的變化。高機械指數時,血管及血竇內的微泡被破壞,產生短暫的、強烈的非線性信號。因此,間隔一定的時間(使微泡重新進入)重復給予高機械指數脈沖,可以間歇地得到靶器官的微泡造影成像。
2 超聲技術在腎臟腫瘤及腫瘤樣病變中的應用
2.1 腎 癌
超聲造影劑在腎臟中應用最多的是腎臟腫瘤的檢出和評價,腎臟腫瘤占新發現的惡性腫瘤的2.6%,腎癌的5年生存率對于ⅰ、ⅱ、ⅲ、ⅳ期的患者分別為91%、74%、67%、32%[8]。腎癌是腎腫瘤中最常見的病變,占腎腫瘤的90%~95%。常規超聲檢查對腎小腫瘤的檢出不如ct敏感,對0~5mm的腎腫瘤,ct與超聲檢出敏感性分別為47%與0;5~10mm腎腫瘤,ct與超聲的敏感性分別為60%與21%;10~15mm的分別為75%與28%;15~20mm的分別為100%與58%;20~25mm分別為100%與79%;25~30mm分別為100%與100%。10~35mm的病變中,ct與超聲的定性(囊或實性)診斷的正確率分別為80%與82%[9]。超聲的優勢在于能較準確地區分病變的囊實性,尤其是ct掃描中發現的小病變,由于部分體積效應的影響,往往需要患者進行超聲掃描明確其囊性或實性。傳統的超聲掃描對腎實性腫瘤的定性診斷常依據腫物的回聲高低,有無包膜,內部有無壞死,后方有無聲衰減等來鑒別腫物的良惡性。由于這些征象都不是特異性的,而且大部分腫瘤并無上述征象,所以在常規腹部掃查偶然發現腎臟腫瘤后,患者尚需進行ct增強掃描以明確腫物的良惡性。彩色及能量多普勒超聲的臨床應用,使超聲科醫生能根據腫物內部血流的分布及血管的形態特點及血流動力學特點來判斷腫物的良惡性。當我們將超聲造影劑用于腎臟腫瘤的診斷中時,不僅可以更準確地判斷腫物的囊實性,更可以探查到腫瘤內部的細小低速血流,提高血流檢查的敏感性及準確性,運用諧波造影技術,還可得到腫物早期動脈灌注和腫物微循環狀態的信息。有望提高超聲對腎臟腫瘤的檢出率及定性診斷的正確率,使患者在腹部超聲偶然發現腎臟病變時,其心中的疑惑可以在離開超聲檢查室得到合理的解釋。從而減少其轉而求助于其他檢查需花費的昂貴的費用及等待的時間。同時碘過敏及腎功能衰竭者無需ct即可獲得滿意的腎臟造影增強掃描。
戴晴等[10]對19個腎癌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造影增強掃描,造影后19例腎癌均有血流信號增強,包括4例造影前無血流信號腎癌,表現為血流信號明顯增多,信號明顯增強,血流顯示段延長,分支更清晰完整。造影增強超聲明顯改善彩超對腎癌血供的評價。
同時,造影劑增強多普勒超聲因為提高了對低速細小及深部血流的敏感性,使一些良性病變在造影后顯示出血流信號或血流信號增加了,從而導致對一些良性病變的過度診斷。ascenti等[11]對41例腎臟高回聲病變進行了超聲造影劑增強的能量多普勒研究,將病變內血流信號分型作為診斷依據。將腫物內血流信號分為5型。0=腫瘤內無血流信號;1=腫瘤內局部點狀或線狀血流信號;2=腫瘤血管由外周伸向腫瘤中心;3=腫瘤血管由外周發出,并環繞腫瘤;4=混合型,指2型與3型混合型。有0~2型血流的高回聲結節診斷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3~4型血流信號診斷為不能定性病變,而如果腫瘤內血流信號分布與周圍腎實質一致,則診斷為假性腫瘤。能量多普勒檢出25例有血流信號,造影劑增強能量多普勒檢出31例有血流信號。觀察到25例的血流信號較造影前有增加,可以更好地進行血流的分型。但造影劑增強能量多普勒的診斷準確率為56%,而普通能量多普勒的診斷準確率為59%。
灰階超聲成像因為能提供腫瘤的微血管信息,因此很多學者在腫瘤的定性診斷中將目光投向了造影劑增強諧波成像。造影劑增強諧波成像能增加96%的患者診斷信息,包括提高病變的顯著性,病變的勾畫及排出假性病變,在64%的病變中提高了診斷信心[12]。造影劑增強高機械指數諧波間歇成像時,小于3cm的實性腎癌表現為強而均勻的動脈期增強,與腎實質比較為等回聲或略低回聲,在延遲相(90s后)可見增強程度逐漸下降。大于3cm的腎癌表現為強而不均勻的強化,強化區局限于某些腫瘤區,而在彩色多普勒上的無血管區及低血供區則無強化,在注射造影劑后,這些區域的輪廓更清晰。實性腎癌增強灰階值動脈期為360±947,晚期動脈相為293±879,較造影前有顯著的提高[13]。
也有學者針對腎癌在傳統超聲聲像圖上的一些特征性的表現進行了造影劑增強超聲的研究:如假包膜。通常認為由纖維組織及受壓的腎皮質形成的假包膜提示低組織學分級的腎細胞癌。ascenti等[14]將假包膜定義為灰階超聲上腫瘤周圍的低回聲暈,造影劑增強二次諧波灰階影像上腫瘤周圍緩慢增強帶。造影劑增強灰階超聲檢出12例假包膜(12/14),傳統灰階超聲檢出其中3例,而14例非癌性腫瘤無1例有包膜。假包膜的檢出,不僅有助于腎癌的診斷,也有助于選擇是否進行保留腎臟的腫瘤局部切除術。
2.2 囊性腎癌
對有復雜腎囊腫的患者,鑒別無需切除的良性囊腫和需手術探查或需手術切除的囊腫仍是泌尿外科醫生們的難題。ct與mr鑒別良惡性囊腫的依據主要是判斷有無強化,但對于小囊腫及囊壁小結節,常常受部分體積效應的影響而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傳統超聲可以顯示囊內細小的分隔,不規則囊壁的增厚及囊壁小結節,但不能增強,限制了其應用。雖然彩色超聲能檢出血流,但受流速及深度的限制。超聲造影劑的應用,克服了這些不足,使超聲對囊性病變診斷的準確率大大提高了。造影劑增強能量多普勒超聲將難于定性的腎囊腫的診斷準確率由造影前69%提高到造影后77%。陽性預測值達100%,陰性預測值為57%[15]。
灰階超聲造影能進一步提高囊性腎癌的診斷準確性[16],因為在細小血管不能被能量多普勒超聲發現時,灰階超聲造影能看見實質的顯著強化。灰階超聲造影對囊性腎癌不規則增厚的囊壁,囊壁結節,及囊內的實性及囊性成分的勾畫更為清晰。但復雜的腎炎性囊腫與囊性腎癌一樣有類似的動脈期囊壁的顯著強化和延遲相造影劑的消退,兩者的鑒別尚有困難。同時一些細小的分隔可能強化,少量的微泡通過分隔不是惡性囊腫的特征,顯著的分隔的強化和壁結節的強化才更能提示囊腫的惡性特征,但這也不具有100%特異性[8,13]。
robbin[6]建議造影劑增強超聲對腎囊腫的處理原則如下:1型:單純囊腫,沒有惡性潛能,無需隨診。2型:囊腫內有少量纖細分隔或鈣化,有很小的概率為惡性。用造影劑增強超聲評價,如沒有強化,則無需隨診,如有明顯強化,結合ct,即使ct為陰性,也需要超聲隨診。3型:囊腫內有較多細的分隔或厚的分隔,或有小的壁結節,可能惡性,采用超聲造影劑檢查,如沒有強化,則結合ct,用超聲隨診,如果明顯強化,則考慮手術,如不手術,則必須進行隨診。4型:很多厚分隔,大的壁結節,或很多壁結節,很大可能是惡性的,采用超聲造影劑檢查,如果沒有強化,則結合ct,超聲隨診,如果有明顯強化,考慮手術。
2.3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腎臟最常見的高回聲的腫瘤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orman等[17]報告小于3cm的腎腫瘤有77%是高回聲的,大于3cm的腎腫瘤僅有32%是高回聲的。腫瘤周圍的無回聲暈環和內部的囊性區有助于將腎癌從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鑒別出來,但仍有很大一部分高回聲的腎癌與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在常規超聲無法正確診斷。一些學者對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進行了超聲造影劑增強掃描的研究,認為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低血供腫瘤,與腎癌富于腫瘤血管有所不同。
戴晴等[18]發現在造影劑增強彩色多普勒掃描中,4例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中3例無強化,1例僅有輕度強化。造影劑增強的脈沖反向諧波間歇成像時,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動脈期表現為內部點狀造影劑進入,在動態掃描的各時相均無明顯強化。客觀分析腎癌與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強化程度,腎細胞癌強化程度明顯較較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高。早期動脈相與晚期動脈相的p值分別為0.0004和0.0001[13]。也有不典型的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其造影掃描也表現為動脈相的強化和延遲相的造影劑逐漸消退。但量化分析,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強化程度仍不如腎細胞癌[13]。
2.4 其他良性腫瘤
腎臟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外的良性腫瘤發病率低,關于其增強超聲成像的文獻很少見。quaia等[13]報告的1例ema(embryonal matanephric adenoma),其早期動脈相也有強化,延遲相腫瘤內造影劑逐漸消退,但強化程度較腎癌低。
嗜酸細胞腺瘤多表現為突出腎輪廓的實性腫物,常規超聲、ct無特異性,若能發現其中心星狀瘢痕則為特征性表現[19,20]。雖然文獻中無嗜酸細胞腺瘤的超聲造影表現,但因為超聲造影劑能提高血管檢查的敏感性,有望顯示其內部血管特點,所以對嗜酸細胞腺瘤診斷應有所幫助。
2.5 腎臟假性腫瘤
突出的bertin腎柱,胎兒小葉(fetal lobulation)或駝峰常被誤認為是腎腫瘤,尤其是對不熟練的超聲操作者。通常因為各向異性效應的影響,bertin腎柱回聲可略高;胎兒小葉突向表面;腎錐體較深地進入腎竇內;易被誤認為是占位性病變。有了超聲造影劑,在彩色或能量多普勒模式或灰階超聲模式下,可以清楚顯示由腎門向皮質分支走行的正常血管,從而排除腫物的存在[6,11]。所以能評價腎臟的血管,皮質厚度,椎體的空間的造影劑增強超聲掃描,對不熟練的超聲操作者尤其有幫助。當造影劑增強超聲能廣泛運用于臨床工作中時,可能會成為我們的常規方法用于除外腎的假性腫瘤,而不用求助于更昂貴的ct或mr檢查。
3 小 結
超聲造影劑在腎臟的應用,仍然處于探索階段,但我們已經可以看到其廣泛的應用前景[21]。造影劑增強超聲可以取代ct在復雜腎囊腫的診斷和隨診中的作用,避免其昂貴的價格和造影劑的腎毒性及x線的輻射。造影劑增強超聲可以增加我們對腎腫瘤的定性診斷信心,減少病人和臨床醫生的疑惑。造影劑增強超聲能有效地排除腎臟假性腫瘤,從而避免不必要的ct或mr檢查。
【參考文獻】
[1] weidner n, semple jp, welch wr, et al. tumor angiogenesis and metastasis-correlation in invasive breast carcinoma[j]. n engl j med, 1991, 324(1):1-8.
[2] kook sh, park hw, lee yr, et al. evaluation of solid breast lesions with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j]. j clin ultrasound, 1999, 27(2):231-237.
[3] raza s, baum jk. solid breast lesions: evaluation with power doppler us[j]. radiology, 1997, 203(1):164-168.
[4] grossniklaus he. tumor vascularity and hematogenous metastasis in experimental murine intraocular melanoma[j]. trans am ophthalmol soc, 1998, 96(5):721-752.
[5] ortéga n, sordello s, plou?觕t j. tumoral vascularization: physiology and therapeutic prospects[j]. bull cancer,1997, 84(4):391-395.
[6] robbin ml. 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s: a promising future[j].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1, 39(3):399-414.
[7] lencioni r, cioni d, bartolozzi c. tissue harmonic and contrast-specific imaging: back to gray scale in ultrasound[j]. eur radiol, 2002, 12(1):151-165.
[8] robbin ml, lockhart me, barr rg. renal imaging with ultrasound contrast: current status[j]. radiol clin north am, 2003, 41(5):963-978.
[9] jamis-dow ca, choyke pl, jennings sb, et al. small (≤3cm) renal masses: detection with ct versus us and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logy, 1996,198(3):785-788.
[10] 戴晴, 姜玉新, 張縉熙. 彩色多普勒血流顯像評價腎癌的血管性——一種新的超聲造影劑的應用價值[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1999, 10(3):179-181.
[11] ascenti g, zimbaro g, mazziotti, et al. usefulness of power doppler and contrast-enhanced sonography i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hyperechoic renal masses[j]. abdom imaging, 2001, 26(6):654-660.
[12] barr rg, robbin ml, peterson c. definity-enhanced ultrasound imaging of the kidney in patients with indeterminate masses: value of contrast harmonic imaging with bolus and infusion administration[j].radiology,2001(suppl 221): 316.
[13] quaia e, siracusano s, bertolotto m,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renal tumors with pulse inversion harmonic imaging by intermittent high mechanical index technique: initial results[j]. eur radiol, 2003, 13(6):1402-1412.
[14] ascenti g, gaeta m, magno c, et al. contrast-enhanced second-harmonic sonography in the detection of pseudocapsule in renal cell carcinoma[j]. am j reoentgenol, 2004, 182(6):1525-1530.
[15] kim ay, kim sh, kim yj, et al. contrast-enhanced power doppler sonography for the differentiation of cystic renal lesions: preliminary study[j]. j ultrasound med, 1999, 18(9):581-588.
[16] ascenti g, mazziotti s, zimbaro g, et al. complex cystic renal masses: characterization with contrast-enhanced us[j]. radiology, 2007, 243(1):158-165.
[17] forman hp, middleton wd, melson gl, et al. hyperechoic renal cell carcinomas: increase in detection at us[j]. radiolgy, 1993, 188(2):431-434.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25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096-02
目前針對牙髓病、牙根尖周病最為有效的治療方法屬根管治療法[1]。此種治療方法主要是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發展起來的,旨在簡化牙科手術的技術操作程序,拓展患者患牙的保存范圍[2]。現今已廣泛應用于牙科手術治療的各個方面,包括在牙科診斷、一般性的根管治療、根管再治療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應用。為探討顯微超聲技術在根管再治療中的臨床療效,我院在對90例患者的100顆患牙126個根管再治療中,以顯微超聲技術作為處理方式,利用顯微鏡照明與其放大技術,配合超聲根管再治療的相關專業器具對患者實行了治療,取得了比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我院口腔科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患者的100顆患牙126個根管作為研究對象,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齡區間位于14到81歲之間,均齡(42.3±3.2)歲,90例患者的100顆患牙實施顯微超聲根管治療的具體原因如下:其中根管鈣化患牙48顆,根管數59,取塑化物患牙21顆,根管數量32,器械分離患牙10顆,根管11,尋遺漏根管11顆,根管數量12,去根管樁患牙2顆,根管2個,根管內臺階患牙8顆,根管數量10個。
1.2 一般方法。90例患者在實施臨床治療前均向其告之手術操作的技術要點,明確手術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均在獲取患者同意后行顯微超聲根管治療。在治療前期對每位患者牙尖進行影像拍攝,并觀察其牙齒根管與根尖周區域的情況。在行患牙隔離前期,對患者冠部行預備措施。對每位患者實行局部麻醉,于顯微鏡下觀察其患牙情況,并將根管口探針探入其根口檢查根管情況。針對根管鈣化物去除患者,去除其根管周圍的鈣化物質,據患者牙齒顏色的變化定位其根管口,以超聲尖探入處理,祛除口腔根管處的鈣化組織。針對塑化后根管再通患者,從患者根管實際情況出發,對于根管塑化較為完全的患牙,利用超聲工作尖祛除其根管冠區域塑化物質。針對根管內臺階糾正患者,則需利用超聲工作尖將其根管處原有的鈣化物質祛除,以顯微光線導入,拍攝光片影像,明確臺階位置,并糾正根管走向。針對根管內分離患牙,則需在定位X線片的指導下,確定器械與根管的具體長度,并使用超聲尖清除前方障礙物,祛除在斷針附近的牙本質。尋找遺漏根管則主要依賴在手術前期光片的指示,判定可能遺漏的對象,備好髓腔,在超聲顯微儀器的指導下定位根管的位置,暴露其根管口。待到工作尖松動周圍黏合固定后,震動松根管樁,去除根管樁。
2 結果
本組選取的90例患者的100顆患牙中,有82顆患牙成功實行根管再治療,成功率為82.0%,126個根管中有105個成功治療,成功率達83.3%,如表1。
表1 100顆患牙根管再治療的成功情況[牙數(根管數)]
3 討論
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針對牙髓病的治療技術也在迅速更新。當前廣大醫院內部已可在牙科手術的同時,實現顯微鏡方法與直線照明,能夠將傳統技術無法除去的牙齒根管內的封閉物質去除,可將傳統技術不能發掘的根管清晰顯示,進一步提高了患者根管再治療的手術成功性[3]。目前,顯微超聲技術已經在牙髓病的診斷過程中得到了較為普遍的運用。顯微超聲技術主要由手術照明與其方法系統構成,其顯微放大率可達到40倍,對主治醫師觀察患者的口腔髓腔的情況及其根管附近的狀況有明顯的有利性,規避了傳統裸眼手術的缺陷性。在患者根管再治療應用顯微超聲技術,醫師能夠在高倍顯微鏡的指導下,利用精度較強的超聲工作尖精確切入患者的牙髓區,取出患者根管內的填充物,將鈣化組織祛除,將原修復體準確去除,在防止根管側穿、過多切割患者牙體組織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總之,將顯微超聲技術應用于根管再治療中,能夠準確指導醫師實施牙科手術,結合超聲儀器,有效提高了治療的質量,克服了傳統治療存在的缺陷,提升了根管再治療的成功率,適合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 R739.65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4)07-0081-03
喉癌是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之一, 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喉癌治愈率的關鍵[1]。而間接喉鏡、纖維電子喉鏡及X線檢查等常規耳鼻喉科檢查均存在一定局限性[2]。研究發現,CT檢查能清晰顯示喉深部結構及周圍頸部軟組織、血管和淋巴結情況,克服了喉鏡無法通過高度狹窄管腔之缺陷[3]。另一方面,隨著超聲儀器及技術的不斷發展及超聲分辨率逐漸提高,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使喉癌的診斷率逐漸提高,病變范圍亦更加明確[4]。本文通過對38例超聲擬診為喉癌的患者行CT檢查,比較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價值,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擇2008年1月~2013年6月我院住院治療的38例喉癌患者,均經手術或喉鏡取活檢病理證實。其中男28例,女 10例,年齡最小45歲,最大76歲。臨床表現以咽喉疼痛、痰中帶血、喉部異物感或進食受阻等就診。其中15例有吞咽疼痛、喉嚨有異物感,13例患者咳嗽后出現粘液或痰里帶有血絲;5例出現呼吸困難現象。既往無喉部手術、放療或化療史。病理診斷顯示:鱗癌35例,腺癌3例。
1.2儀器與方法
1.2.1 超聲檢查 患者取仰臥位,在頸前橫掃及兩側縱、斜掃查。根據喉癌的分型分別采用的切面為舌骨橫切面掃查,舌骨呈馬蹄形強回聲,自前向后依次為皮膚、舌骨、會厭、喉前庭。甲狀軟骨上切跡下一橫指水平切面,可顯示甲狀軟骨回聲呈倒“V”字形強回聲及聲帶回聲。當發音時可見聲帶振動,聲帶后方為杓狀軟骨,呈橫置的短條形強回聲,其外方為梨狀窩區。環狀軟骨水平橫切面可顯示環狀軟骨回聲及喉腔為聲門下區切面圖像。并常規探查甲狀腺、腮腺、頜下腺及雙側頸部器官及頸部淋巴結。依據腫塊血流信號的大小、數量以目前國內認可的半定量方法評價血流分級,將血流豐富程度分為四個等級[5]:為0~Ⅲ級。0級:腫塊內及周邊無血流信號。Ⅰ級: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下,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下。Ⅱ級: 腫塊內血流信號分布范圍約占腫塊面積1/3以上,周邊血流信號分布約占腫塊周長1/3以上。Ⅲ級:腫塊內幾乎布滿血流信號,周邊血流信號分布幾乎占據全部周長。
1.2.2 CT檢查 采用Histeed-DX/I單排螺旋全身CT機。患者取仰臥位,頸部伸直,避免吞咽動作,平靜呼吸下連續掃描,掃描角度平行于喉室或聲門聲帶。掃描范圍包括舌骨會厭上緣到環狀軟骨下緣或腫瘤下界往下5~10 mm。層厚2~5 mm。其中10例并行增強掃描。
1.3 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分別采用t檢驗、方差分析;計數資料行χ2檢驗,P
2 結果
2.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本組38例喉癌患者均行超聲及CT檢查,喉癌的二維聲像圖表現為形態不規則,邊緣不光滑,內部回聲不均勻,低回聲,有壞死時可見無回聲區。腫塊較小者多呈低回聲,內部回聲不均勻,邊界毛糙,欠規則(圖1);腫塊較大者低回聲區內部回聲不均勻,見較多大小不等的強回聲點,內可見小無回聲區,正常的淋巴結門結構消失,多數在同側頸內動脈旁能清晰顯示。頸部有淋巴結轉移者呈現大小不等圓形、橢圓形低回聲。聲門上型癌18例、聲門型癌12例、聲門下型癌8例。聲門上型一般就診較晚,瘤體較大。聲門型一般就診較早,瘤體較小,檢出最小者0.5 cm,位于一側聲帶者7例,超出一側聲帶者5例。聲門下型癌多位于側后方,侵犯喉咽部及食道各3例,侵犯甲狀腺2例。CDFI掃查內部血流較豐富,并可判定淋巴結及腫瘤與血管的關系。 峰值流速21 cm/s,RI=0.64。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見表1。表1顯示,不同腫塊其血流CDFI血流分級雖然不同,但差異不顯著(P>0.05)。
表1 不同腫塊大小的喉癌患者CDFI血流分級
2.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喉癌的CT表現主要為聲門上區、聲門區及聲門下區的軟組織腫塊或彌漫性增厚,喉旁間隙或會厭前間隙變窄、消失,密度增高,聲門裂移位,喉軟骨的破壞及頸部淋巴結轉移,其中聲門型中6例聲帶呈突入氣道的局限性丘狀結節,以其前部多發:6例一側聲帶不均勻或彌漫性增厚,呈波浪狀改變,表面尚光滑,聲門裂偏移。聲門上型均表現為會厭表面黏膜增厚或形成突向喉前庭的腫塊,5例腫瘤內有壞死,8例室帶及喉室受侵,表現為局限性或明顯增厚,部分形成突向喉室的腫塊,3例腫大淋巴結內有不規則密度減低區,增強掃描時周邊有強化CT,與超聲檢查診斷準確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超聲與CT 診斷不同分型喉癌的準確率比較
圖1 聲門上區橫切面,喉癌為形狀不規則回聲(M),腫塊較小
(0.5 cm×1.0 cm),其后可見氣體反射
3 討論
喉癌為耳鼻喉科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占耳鼻喉科腫瘤的11%~12%,臨床診斷多依據發病的病史及喉鏡檢查確診。以往對喉癌主要通過喉鏡、X線片、造影及CT等進行檢查,其中喉鏡可以觀察到癌腫所在的位置、大小、形態等,但無法判斷癌腫的浸潤程度及轉移情況,而彩超卻可以彌補上述喉鏡檢查不能發現病變的不足之處[6-8]。
對喉癌患者進行CT掃描具有速度快,一次屏息可完成全部檢查,減少了運動偽影的優點;且CT具有高分辨率的橫斷面成像密度,可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及對周圍組織的浸潤[9]。當混合型腫瘤較大時,腫塊充滿喉腔時,CT強大的后處理功能及平面或曲面重建功能可以清晰地顯示氣道阻塞遠端及聲門下,避免了喉鏡檢查無法觀察其全貌、估計腫瘤的范圍及向周圍浸潤的不足,為喉癌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依據[10]。但CT檢查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如CT只能觀察靜態圖像,靈活性較差,室帶到聲帶的過渡區不易顯示;對于腫物的原發部位及喉軟骨的未骨化與破壞無法區分,只能查出足以改變組織密度和筋膜層的異常:CT不能對直徑
喉癌侵犯甲狀軟骨時,首先侵犯甲狀軟骨的內表面,使其出現線樣高回聲的連續性中斷,超聲可早期發現喉部腫瘤并清晰顯示腫瘤的結構、周圍組織的浸潤范圍及周圍淋巴結轉移、血管侵犯情況。研究報道,超聲能發現直徑為1.5 cm 的較小腫瘤,準確率可達 100%。彩色多普勒(CDFI)能顯示腫瘤內部的血流、腫瘤及腫大淋巴結與血管的關系,從而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本組38例喉癌中的超聲聲像圖表現為回聲不均勻,可能與惡性腫瘤呈浸潤性生長且生長速度遠高于正常組織、組織密度亦低于正常組織密切相關[12,13]。而CDFI顯示血流豐富程度以Ⅱ~Ⅲ級為主,腫塊周邊血流明顯多于內部血流(表1)。與張繼海等[14]報道的觀點是相符的。
但超聲在喉癌的診斷中還存在不足之處:在診斷喉腔內腫瘤時,因軟骨支架及深部中心氣腔對超聲成像有一定的影響,故對特別小的腫瘤及只表現為潰瘍型的腫瘤,診斷較困難。如因喉腔內有氣體干擾對
喉癌的超聲像圖應與下列疾病相鑒別,其中喉結核的超聲檢查顯示呈不規則無回聲區,透聲較差,部分腫塊型與喉癌不易鑒別;喉狀瘤超聲見多數狀腫物突入喉腔,但不向基底部浸潤;喉淀粉樣變呈塊狀隆起突入喉腔,表面光滑,范圍常超出喉腔,頸部無淋巴結腫大。而喉癌的CT表現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別:①喉結核的CT表現病變多雙側彌漫且雙側喉旁間隙幾乎均受累而喉結構基本完整。②下咽癌CT表現為單側或雙側梨狀窩變小或消失,局部可見不規則軟組織腫塊,梨狀窩癌易較早發生淋巴結轉移[16]。
綜上,彩超檢查具有無創、簡便易行、能動態多切面掃查、無痛苦、 損傷少等優點,能清晰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形態、深部組織浸潤程度、范圍及腫塊內部、周邊血流情況,可以為臨床提供一種較新的喉癌的輔助診斷方法。CT掃描可清晰顯示腫塊的形態位置、侵犯范圍以及頸部淋巴結的轉移,它能為喉癌的診斷與治療提供重要信息,超聲與CT對于診斷喉癌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二者各具優缺點,臨床上應結合二者的各自優勢聯合應用,以提高對喉癌的診斷準確率。
[參考文獻]
[1] 李銳,郭燕麗,華興,等. 高頻超聲與CT診斷喉癌的臨床研究[J]. 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5,14(1):48-49.
[2] 侯智文,于秀榮,李文倫,等. 喉癌的彩色多普勒高頻超聲與纖維喉鏡及病理的對比研究[J]. 濰坊醫學院學報,2008,30(2):111-112.
[3] 王天澤. 喉科手術學[M]. 第2版. 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260.
[4] 楊健,李必強,黃顯龍,等. CT在43例喉癌侵犯范圍和術前分期的價值[J]. 重慶醫學,2009,38(20):2578-2579. [5]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0(16):183-185.
[6] 汪珍元,楊俊凱. CT對喉癌的診斷價值[J]. 實用醫學影像雜志,2006,7(3):153-155.
[7] 周鵬,高雪梅. 喉癌CT診斷的臨床價值[J]. 中國醫藥導報,2009,6(25):62-63.
[8] 朱尚勇,劉若川,李慶芬,等. 超聲與CT在喉癌診斷中的對比分析[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3):180.
[9] 朱尚勇,駱峰,劉若川,等. 超聲對喉癌TNM 分期巾的應用價值[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2006,22(5):341-343.
[10] 聶中. 螺旋CT檢查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中國醫藥指南,2012,16(8):14-15.
[11] 席永強,李丹,袁婷婷,等. 多層螺旋CT掃描在喉癌術前分型、分期的診斷價值[J].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2011,22(11):770-773.
[12] 丁軍,張建剛,鄭艷,等. 彩色多普勒超聲與電子喉鏡在喉癌診斷中的應用[J]. 農墾醫學,2009,31(2):132-133.
[13] 劉艷君,王學梅,周旭. 超聲對喉癌和下咽癌頸部淋巴結轉移的診斷價值,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5,21(5):709-710.
[14] 張繼海,石繼紅,金國威,等. 彩超對喉癌的臨床診斷價值[J]. 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6,7(10):757-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