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13 09:40:2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慢性病的防控,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又被稱為慢性病,隨著我國人口的增多,疾病譜的病例種類增多,慢性病的發病率也呈現持續上升的趨勢。根據我國衛生部門的相關統計,慢性病已成為城市以及農村導致死亡率較高的疾病,因此必須引起人們的重視。在慢性病中,主要非傳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統疾病、腦血管疾病、心臟病以及惡性腫瘤等。據統計,糖尿病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人數的2.6%,高血壓患者的發病率占了全國患者的18.8%,且發病人群多集中為中老年人。
由于慢性病的發病多集中為四十歲以上的人群,因此是對社會勞動力的剝奪,影響了多數人的工作與心情,不利于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因此本文通過研究社區中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現狀,對慢性傳染病的相關因素加以預防,從而間接控制其發病率,提高人們的心情指數,減少慢性病對家庭的影響,推動我國醫療事業的進步與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發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通過對社區內存在的相關問題進行調研,從而發現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看病費用高、不及時等,而這類問題的形成主要是患者病發早期未能夠及時發現所引起的,因此必須對社區的醫療衛生問題進行關注。
本文通過對不同省市、不同地區的社區慢性非傳染病的預防與控制工作進行調研,分析其中的病發因素以及社區預防工作的進度,從而得出有效的預防措施,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
本文所調查的患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社區人數在300例左右,其中男性183例,女性117例,年齡在41-6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46.12±5.41)歲,受教育程度高低不等,被調查者資料之間不存在差異性,因此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從政府、社區、個人以及單位等不同方面、環節控制誘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采用參考文獻法、資料分析法、問卷調查法等對不同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發資料進行分析,從而找到有效的預防控制方法。
1.3統計學分析首先進行數據分析,選用的軟件為SPSS17.0。其次采用假設檢驗方法即卡方檢驗進行計數資料的對比應用。再次應用Student t檢測方法進行計量資料的對比應用。最后檢測P值,如果P值
2結果
通過資料顯示,進行調研的社區均采取了有效的方法控制了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率,并提高了社區內人們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誘發的危險因素的相關醫學知識,從而使得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得到了良好的控制。
3討論
3.1慢性病的危險因素分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主要是由多種因素引起的,其中飲酒、吸煙、遺傳性因素、不健康的飲食、不健康的生活習慣等均屬于引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因素。慢性病既能夠造成社會人群的死亡,也能夠給人們造成巨大的精神以及經濟負擔,從而成為惡性循環,因此必須從根本上控制引發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并加以有效預防,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與心情指數。
3.1.1飲酒飲酒有害于健康,但是并非是酒中存在的物質,而是飲酒習慣不當造成的。酗酒是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相反適量飲酒可以促進人們血液循環。酒的種類不同,對人們身體健康的影響也不盡相同,例如適當飲用葡萄酒,便可以抑制心腦血管疾病的發作,過多飲用白酒,則會導致人們精神出現過度亢奮、混亂,從而使人們行為超出自身控制的范圍,危害自身與社會。
因此飲酒的方式不同,成為導致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
3.1.2吸煙吸煙是與飲酒同樣危害人體健康的一大因素,然而煙與酒不同,適量飲酒有益于人們身體健康,但是吸煙則有害而無利。研究證明,煙草中含有的尼古丁易致成年白鼠死亡,因此當人體中存積的尼古丁含量過高時,便容易使血管出現收縮,進而導致血壓升高,引發心肌梗塞、心絞痛、心律不齊等病癥。
煙草燃燒后會產生焦油,這種物質是引發喉癌以及肺癌的主要有害物質,這種有害物質中產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從而導致患者血管變硬、收縮、缺氧,進而誘發心臟病。
根據研究證明,香煙中所含有的有害物質易誘發癌癥,且誘發癌癥的種類高達四十多種。
3.1.3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隨著人們生活工作方式的改變,靜坐成為一種不健康的生活習慣,這種生活習慣不僅會使人體內脂肪增生,還會間接改變人體的體形,從而導致人體內分泌失調、體內新陳代謝活動紊亂,血膽固醇增高等。
3.1.4飲食不規律飲食不衛生、不規律也是造成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原因。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利于腸胃吸收與蠕動,不利于脾胃對食物的消化。由于近幾年我國經濟發展迅速,人們飲食文化也不斷提高,因此造成了飲食結構不合理的現狀,很多人頓頓大魚大肉,而粗糧攝入量低,從而容易導致膽固醇過高,營養不均衡。
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飲食習慣也不盡相同,很多蔬菜以及肉食不利于老年人食用,因此應該改善食物飲用規律,例如菠菜中含鐵,老年人應該少吃。而作為青壯年長身體時期,則應適當補充肉質營養。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時間段制定不同的健康飲食表,能有效避免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發病。
3.2慢性病的預防控制措施
3.2.1全民預防[1]采取有效的宣傳手段,由不同社區根據社區內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病況制定不同的宣傳計劃,讓全民了解非慢性傳染性疾病的危害,以及誘發此病癥的相關危險因素,從人們自身做起,從而進行有效預防與控制。
3.2.2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社區健康預防控制工作的開展,不僅需要社區動員[2],還需要獲得政府以及社會等各方面的經費支持,通過開展相關活動,從而提高人們對預防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意識,通過改善慢性病的病發環境,進而進一步提高控制的效果。
3.2.3高危人群預防工作針對高危人群,應該從三個等級采取不同的預防控制措施[3]。
一級預防措施主要包括健康教育一級健康促進工作,從危險因素中加以控制,從而緩解慢性非傳染病的發病率[4]。
二級預防即從體檢、定期健康檢查、身體普查、社區定期健康問卷等方法進行慢性病的控制,盡早發現慢性疾病,并防止其進一步惡化,提高患者的生命質量。
三級預防即進行及時治療與康復性的指導,通過提高患者心情指數、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通過個性化護理、循證治療方案等延長患者的生命,緩解患者病情。
通過采取遞進的方略從而有效控制高危人群的死亡率。
3.2.4社區綜合預防工作社區綜合預防工作從以下幾方面進行[5],即控制社區內的吸煙率、限制社區內的成員酗酒、制定合理的飲食健康計劃、平衡膳食,鼓勵社區內的相關民眾積極進行運動,避免肥胖,接受心理健康咨詢活動,提高社區內人們的生活質量與水平。
通過以上預防工作,能夠有效控制本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提高全民預防意識,有效對相關危險因素進行防范,從而達到預防的根本目的[6]。
參考文獻
[1]孫玉蓮.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預防控制策略[J].中國醫藥指南,2011,09(16):215-216.
[2]項海青,劉慶敏.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模式探討[J].中國衛生經濟,2007,26(9):26-28.
[3]吳雪媚.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防治技術和策略[J].中外醫療,2012,31(4):8-10.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湖北省襄陽市襄城區真武山社區服務中心的397例慢性病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201例,女性196例,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65歲~87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4.2±3.1歲。
1.2 方法
積極組織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動,耐心介紹慢性病相關知識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進展。同時,定期對患者進行家訪,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分析疾病相關危險因素,制定體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2.1 病情觀察
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在病情觀察中做到耐心細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習慣,推測影響患者健康狀況以及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據患者的個人體質以及生活習慣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并落實到護理實踐中。
1.2.2 心理護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長,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加強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要重點關注有嚴重消極心理的患者,社區醫護工作者要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也可以邀請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與其交流,分享經驗,減輕患者的壓力,重新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3 健康教育
定期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向患者介紹患者慢性病的臨床表現和常見誘因,教會患者注意監測并觀察慢性病常見急慢性并發癥,并及時做好相應處理。強調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如高血壓患者必須遵循低鹽飲食的原則,保持情緒穩定;糖尿病患者必須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此外,社區醫護必須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1.2.4 自我管理的指導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對于糖尿病患者,應詳細講述監測血糖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并對相關檢查結果進行詳細記錄。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饑餓感等不適感,建議立即測量血糖情況。讓患者復述注意要點,確保患者理解相關知識。
1.2.5 干預后處理
對研究對象生活方式干預1年后,再次進行體檢,指標主要包括體質指數、腰圍、血壓、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并比較干預前后體格檢查、生化等指標。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患者干預后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使用SPSS18.0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方法,P
2 結果
由表1可知,干預后在研究對象BMI、腰圍、血壓等指標改善明顯,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發生、發展、病變等全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強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發展,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趙鋒,王培玉,高文斌,等.慢性病高危人群的心理評估與干預[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0,4(2):110-113.
[2]徐紹娟 (100048首都師范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市));?劉鳳娟 (100048首都師范大學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北京市));中國社區醫師 2012,14(27) 319,321
doi:10.14033/ki.cfmr.2017.5.08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7)05-0151-02
慢性病主要是對一類隱匿發病,且病程較長、遷延不愈的疾病的總稱,常見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惡性腫瘤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其已經給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據相關調查統計,截止2005年有大約61%的人死于惡性腫瘤、心腦血管疾病、慢性肺疾病及糖尿病等慢性疾病[1-2]。且就目前我國發展趨勢,本病發病率逐漸上升,已經給家庭乃至整個社會造成沉重的負擔[3]。慢性病具有一定的可防控性,本研究主要針對社區健康管理用于慢性疾病的防控策略構想及其效果展開探究,詳細分析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筆者所在區管理的400例居民作為本次研究的調查對象,隨機對其進行編號(1~400號),其中1~200號為研究組,其中男109例,女91例,年齡39~81歲,平均(58.56±4.62)歲,其中高血壓16例,糖尿病2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0例,惡性腫瘤6例,其他5例;201~400號為對照組,其中男111例,女89例,年齡41~78歲,平均(59.87±4.96)歲,其中高血壓17例,糖尿病2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11例,惡性腫瘤8例,其他5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僅予以常規社區管理。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以健康管理策略,詳細內容,(1)提高社區健康管理主動性及積極性:首選應明確慢性疾病的綜合防控關鍵,分析慢性疾病防控相關政策,并探究針對性防控策略;明確慢性疾病防控涉及的部門職責及相關部門防控工作現狀,并分析期間存在的問題,從慢性病防控的特點及需求出發,按照各職能部門的大小制定相應的工作計劃。提高社區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可通過從籌資、支付方式及激勵機制和服務模式等幾方面入手;同時還可參照健康管理組織運行機制,并成立社區慢性疾病防控的補償及激勵機制,提高醫療保險有效使用率,繼而控制醫療費用,維持雙方利益。此外,開展社區健康教育活動,提高居民對慢性疾病防控相關知識的認識,繼而提高其自主性和積極性。(2)提高慢性病防控受體主動性及積極性策略:慢性病防控管理的受體除患者外,還包括其家屬,不僅需要針對已經患病者進行健康管理,同時還應注意監測高危人群的情況。目前主要采用的措施,如:針對醫療報N制度進行改革,全面分析城市居民醫保、城市職工醫保等相關制度和規定,進一步分析慢性病門診報銷規定的可行性,制定相應計劃。此外,對于受體而言,采用有效社區健康宣傳及營養健康促進的方式,提倡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繼而降低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暴露。同時應詳細了解社區居民健康素養狀況,分析目前存在的優勢和不足。(3)社區居民電子檔案管理策略:電子檔案的建立和管理是社區健康管理工作的重點,要保障所有有效電子檔案的采集及管理,應建立電子檔案,評估居民的健康狀況及危險因素,并追蹤指導,針對患者近幾年的危險因素展開討論。根據電子檔案評估結果,予以正規性管理,如,針對心腦血管疾病及糖尿病等相關危險因素的管理;針對健康人及高危人群應予以心理指導,并結合動態追蹤結果,評價其干預效果。同時社區健康管理工作技術人員應熟練掌握慢性病防控策略,并予以有效處理方式,完善電子檔案產生的差距。并加強社區電子檔案與醫療機構之間的聯系,做到資源共享,進一步使一級醫療機構在短時間內掌握患者的病情,并制定治療計劃,提高確診率和臨床療效,同時還能有效避免患者入院后進行重復檢查的項目,繼而避免浪費時間和精力。(4)慢性病防控分階段干預策略:鑒于健康人、高危人群及患者之間的護理和工作重點的不同,所以應確定干預的關鍵,分析總結各種技術的差異及優勢與劣勢,繼而奠定基礎,針對存在的危險因素予以控制,實現早診斷、早治療,并根據居民的特點制定干預措施。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本次研究主要觀察兩組新發病率、疾病控制率、居民滿意度及患者不良情緒等情況。焦慮、抑郁情緒采用SDS、SAS評分,0~100分,50分為臨界值,分值與情緒之間呈負相關。
1.4 統計學處理
運用SPSS 17.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進行處理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兩組新發病率及疾病控制率對比
結果顯示,研究組中新發病例數為19例,新發病率為14.07%(19/135),對照組57例,新發病率為43.18%(57/132),研究組少于對照組(P
2.2 兩組居民滿意度調查
結果顯示,研究組滿意度為98.00%,高于對照組的72.5%,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SDS、SAS評分對比
結果顯示研究組患者不良情緒顯著較對照組輕,組間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已經發展為目前對人們生命安全及利益造成嚴重威脅的疾病,鑒于其可防控性,臨床表示社區健康管理可顯著提高疾病防控率[4-5]。目前對于慢性病的控制尚缺乏健康管理理念及綜合干預思想,可能進一步導致慢性病產生的醫療費用較高[6-7]。國內外也有大量研究表示,很多慢性病存在相同的危險因素,如,不良的生活習慣、缺乏運動、不合理膳食等,所以可通過綜合控制干預措施,降低疾病發生風險,同時減輕家庭負擔,節省人力物力[8-9]。
通過本次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通過提高慢性病防控主體、受體主動性、積極性策略,以及建立社區電子檔案和分階段合理綜合防控干預等措施后,慢性病新發病例明顯較對照組少,同時疾病有效控制率較對照組高,滿意度比較也顯著優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1]楊金俠,王章澤.基于社區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構想[J].中國衛生經濟,2010,29(7):67-69.
[2]徐小明.基于社區健康管理的慢性病綜合防控策略構想[J].醫學信息,2015,29(19):14.
[3]戴碧茹.社區健康管理與慢性病控制分析[J].當代醫學,2012,19(29):25.
[4]梁小華,李大興.慢性病及老年人社區健康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醫學與哲學,2013,34(1):55-57.
[5]梁小華,朱坤.我國高血壓社區健康管理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2,29(6):413-414,438.
[6]高金麗,朱吉偉,黃紅兒,等.社區健康管理對代謝綜合征患者的干預效果[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4,22(1):124-125.
[7]鮑勇,孫煒.中國社區健康管理實驗基地主要慢性病控制現況與對策研究[J].中華健康管理學雜志,2012,6(5):302-305.
[8]張璐,徐文麗,彭金陵,等.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中應用健康管理和疾病管理技術的效果[J].鄭州大學學報(醫學版),2012,47(4):556-559.
CSDH(慢性硬膜下血腫)是常見的一種顱內血腫,發生率約為顱內血腫發病總數的1/10,更多見于老年人中,因老年患者在機體能力上相對更弱,一旦發病臨床危險性很高,及早干預治療意義明顯。鉆孔引流術是當前臨床治療CSDH相對更為有效的方法,手術操作簡便,且療效確切;但同時,術后發生并發癥的幾率比較高,增加患者的痛苦,并影響術后恢復效果[1]。采取合理措施積極于鉆孔引流術后進行并發癥的預防有顯著意義。本文就CSDH患者行鉆孔引流術治療后并發癥的防治措施作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8年9月-2013年9月本院收治的CSDH患者150例,其中,男124例,女26例;年齡27~84歲,平均(60.7±3.9)歲。年齡分布:60歲及以上患者96例,占64.0%;60歲以下54例,占36.0%;合并病癥:47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壓,24例合并有糖尿病;150例患者中,124例具有確切的外傷史;受傷距離手術治療時間平均(1.8±0.6)個月。
1.2 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
1.2.1 臨床表現 150例患者中,40例出現不同程度的意識障礙,52例出現精神與行為異常癥狀,91例具有頭痛或頭暈癥狀,5例患者發生昏迷,47例患者出現肢體一側麻木,另有12例患者發生偏癱。
1.2.2 輔助檢查 150例患者均行顱腦CT檢查,提示血腫均發于幕上;97例為單側血腫患者,53例為雙側血腫患者;另外,CT檢查同時提示:150例患者中,腦中線結構發生移位后在1 cm及以上者有83例,移位1 cm以下患者67例;32例為混雜密度,40例為等密度,48例為低密度。
1.3 臨床治療 150例患者均于局麻下行鉆孔引流手術,且均于顱骨行鉆單孔術。根據CT檢查情況,選取血腫最厚處層面,并將距離血腫后緣約2 cm處作為鉆孔中心,鉆孔直至硬腦模,硬膜采用電凝方式作止血處理,骨緣使用骨蠟進行止血,后將硬膜十字方式切開,緩慢行減壓處理,并將8號尿管置入,盡量至血腫前緣部位,以有效排氣,從切口引出引流管并嚴格固定尿管,后將頭皮逐層縫合。術后引流3 d左右,并于術后1周拆線[2-3]。
1.4 觀察指標 (1)對本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作統計和分析。(2)統計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并對不同類型并發癥的發生情況作對比。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計數資料以 字2檢驗,以P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150例患者術后共治愈148例,占98.7%;其中,140例一期治愈,占93.3%;8例二期治愈,占5.4%;死亡2例患者,均為手術后發生心衰致死,死亡率為1.3%;臨床手術效果整體比較顯著。
2.2 并發癥情況 150例患者中,共出現血腫復發8例(5.3%)、顱內積氣5例(3.3%)、顱內感染1例(0.7%)、腦脊液漏4例(2.7%)、癲癇3例(2.0%)、繼發顱內血腫5例(3.3%)以及心衰2例(1.3%)等7種并發癥。其中,血腫復發發生率相對更高,與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CSDH是常見于老年人群中的一種顱內血腫,臨床危險性高,一旦確診及早行手術治療是臨床的基本治療方式;當前臨床一般采用鉆孔引流術對CSDH患者治療,因療效顯著,且操作便捷,臨床認可度較高,但同時,該種手術后也存在發生多種并發癥的潛在危險,如不能采取適當的預防措施提前進行干預防范,會明顯增加患者發生臨床意外的幾率。加強對各相關并發癥的分析研究,并及早采取防治措施,對保證良好的手術效果有重要意義[4]。
本文對CSDH術后各相關并發癥情況作統計后顯示,常見的并發癥主要有血腫復發、顱內積氣、顱內感染、腦脊液漏、癲癇、激發顱內血腫以及心衰等,現將各種并發癥的防治措施總結如下。
3.1 血腫復發 該種并發癥在CSDH患者行鉆孔引流術后發生率相對比較高,在本文選取的150例患者中,出現8例(5.3%)血腫復發者,相對于其他各并發癥發生率最高(P
3.2 顱內積氣 顱內積氣在CSDH術后也比較常見,本組出現5例(3.3%)患者。發生原因:主要因積血流出后硬膜下出現空腔,且進入空氣所致。防治措施:(1)手術后在更換引流袋以及沖洗時均應避免出現空氣倒流,對血腫腔內的空氣進行置換時使用生理鹽水,術后禁用脫水劑,并讓患者保持腳高頭低位,以利于腦膨復位[6-7]。(2)對發生顱內積氣的患者,應根據積氣量的多少,采取適宜的措施;積氣較少的患者,可通過調整引流管位置或者患者等,盡量多排出氣體;積氣量多的患者,可考慮再次通過手術引流排除。
3.3 顱內感染 手術后對出現寒戰、高熱以及意識不清醒等癥狀,且引流液比較渾濁,并呈現為淡黃色的患者,應考慮發生顱內感染;該種并發癥臨床發生率相對較低,本組出現1例(0.7%)患者,相對于其他并發癥發生率最低(P
3.4 腦脊液漏 在CSDH術后較常見,本組出現4例(2.7%)患者。發生原因:沖洗時水壓調整不合理,如水壓過大則容易導致蛛網膜沖破,使血腫腔直接與蛛網膜下腔相通而引發;或在引流管留置中導致蛛網膜受損而致。防治措施:(1)手術沖洗時應注意輕柔操作,并保持低壓完成沖洗。(2)手術后適當抬高引流袋,以高于床頭15 cm左右為宜,以防因腦脊液過量流失導致顱內壓過低,增加腦脊液漏的發生率。
3.5 癲癇 本組出現3例(2.0%)患者。發生原因:一般認為癲癇的發生與引流管對皮層造成刺激,或血腫包膜對皮層產生刺激,以及術后繼發顱內血腫等原因而致[9]。防治措施:(1)引流管置入時注意深度合理,避免置入太深。(2)應選擇相對柔軟的引流管,防止使用過于粗硬的引流管對皮層造成刺激。
3.6 繼發顱內血腫 臨床出現率較高,本組出現5例(3.3%)患者,主要有硬膜下血腫、硬膜外血腫以及腦內血腫幾種類型。發生原因:硬膜下血腫主要因顱內壓降低或血腫包膜出血等導致腔靜脈斷裂而致,或在經硬膜切口引流時因切口偏小導致硬膜剝離過多而致;硬膜外血腫主要因清除血腫后,顱內壓驟降,導致顱骨與硬膜間的小血管出現斷裂等原因而致;顱內血腫主要因腦組織在引流后驟膨,并致血流出現驟增而引發。防治措施:(1)鉆孔時應保證適宜大小的骨孔,以2 cm左右為宜;同時,硬膜切口較之引流管的直徑應稍大,以減少引流管置入時硬膜的剝離;對于血腫包膜出血患者應盡早采取止血等干預措施,以減少硬膜下血腫的發生率。(2)術中血腫清除后應注意緩慢行降壓處理,以防止顱內壓出現驟降引發硬膜外血腫。(3)引流操作要嚴格執行,防止腦組織在引流后驟膨而致顱內血腫[10-11]。
3.7 心衰 是一種比較嚴重的并發癥,本組出現2例(1.3%)患者,均死亡。該種并發癥一般發病突然,發生原因:主要與患者伴有冠心病以及高血壓等疾病有關;如術后補液過量導致腦組織膨脹可增加心衰發生率。防治措施:(1)術前對伴有冠心病、高血壓等疾病的患者應盡早給予治療干預措施。(2)術后補液量要合理,并嚴格控制補液速度,防止腦組織突然膨脹或過于膨脹,增加心衰的發生率[12-13]。
總之,CSDH在行鉆孔引流術治療時,存在發生多種并發癥的可能性,應及早采取合理措施積極防治,以保證手術效果,減輕患者痛苦。
參考文獻
[1]蔡立斌,陳盛團.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及防治[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8,28(6):397-399.
[2]王景廣.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防治體會[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3):377-378.
[3]杜富明,李剛,羅宇.鉆孔引流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60例術后并發癥防治體會[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0):132-134.
[4]王鳳鹿,李文瑞,侯軍華,等.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國臨床神經外科雜志,2011,16(12):56-57.
[5]葛永興,王壽海,周繼業.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原因與防治[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23):445-445.
[6]鐘鳴.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21例分析[J].醫學信息,2013(6):481-481.
[7]肖德勇,鄭廣順,欒曉祖,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及手術體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34):124-125.
[8]肖愷,王煥明.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臨床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2,25(3):303-304.
[9]曹鵬,孟輝,劉國龍,等.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臨床分析[J].中華神經外科疾病研究雜志,2012,11(2):170-171.
[10]鐘泳濤.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醫學信息(中旬刊),2011,24(9):4925-4926.
[11]毛宏杰,孟偉,張玉林.我院10例慢性硬膜下血腫鉆孔引流術后并發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措施[J].中國中醫藥咨訊,2011,3(12):344-344.
慢性硬膜下血腫是老年人常見的外傷性顱內血腫之一,其發病率要占到顱內血腫總數的10%。目前,常采用鉆孔引流術(BHID)作為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的首選方法[1]。盡管其手術簡單,效果確切,但并發癥并不鮮見。我科在2002年5月~2010年4月間,對123例慢性硬膜下血腫(CSDH)采取鉆孔引流術 (BHID) 治療,其中發生并發癥者共32例,現分析這32例患者并發癥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總結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3例,女9 例,年齡52~85 歲,平均64 歲,具有明確外傷史23 例,占71.8%。外傷距手術時間1~8個月。合并有糖尿病史5例,有高血壓病史11例。
1.2 臨床表現 主要以頭痛、頭昏、惡心.嘔吐等顱內壓增高表現28例,肢體不同程度偏癱24例,智能障礙和精神行為異常17例。所有病例術前均行頭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其中雙側血腫6例,占18.7%,,單側血腫28例;腦中線結構移位<1.0cm4例,1.0~2.0cm24例,>2.0cm4例。
1.3 治療方法 患者一般采用局部麻醉。根據患者病情和血腫的影像特點決定采用鉆單孔還是雙孔手術。單孔引流的位置一般選取血腫最厚的層面,以血腫后緣的前方1~2cm處為中心。而雙孔引流一般在血腫前緣后方1~2cm加鉆一孔。術中鉆孔后須經引流管緩慢放出積血,用生理鹽水反復沖洗血腫腔直到沖洗液顏色變清。并用生理鹽水置換出其中的空氣,嚴密縫合頭皮。術后置頭低腳高位或平臥位,不使用脫水劑,增加補液量。引流管一般留置2~5d后拔除,最遲不超過一周,以免增加感染風險。
1.4 并發癥 術后發現顱內積氣22例,血腫復發9例,繼發性顱內血腫3例,癲癇3例,腦脊液漏3例,局部積液2 例,感染1例。
2 結果
32例患者中,其中20例獲得治愈,11例好轉,1例未愈,1例顱內大血腫引起腦疝家屬放棄搶救自動出院后短時間死亡。
3 討論
鉆孔引流術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的首選方法,雖然手術操作簡單,但若操作不慎或術后管理不到位仍會有相當多的并發癥發生。常見的并發癥如下:
3.1 顱內積氣 顱內積氣是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由于積血流出后形成硬膜下空腔,空氣逸入所致。如果積氣量少,通過調整及引流管位置,大多能排出,或拔管后2周內讓其自行吸收。如積氣量多,甚至引起顱高壓癥狀,則應考慮張力性氣顱,須再次手術引流。本組病例術后復查CT發現顱內積氣22例,其中1例為張力性氣顱,予上述處理后治愈。預防方法:每次沖洗及術后更換引流袋操作均須防止空氣倒流,放積血時不可過快,術后用生理鹽水置換血腫腔中的空氣,術后不用脫水劑,加大補液量,頭低腳高位,以促進腦膨脹復位。
3.2 血腫復發 本組發生9例,均在術后1~2月內復發,再次入院后行骨瓣開顱摘除血腫及包膜后治愈。復發原因:(1)血腫腔內血凝塊或纖溶有關的物質未能徹底清除,包膜再出血。(2)老年病人腦萎縮,血腫包膜堅厚,硬膜下殘腔難以閉合。預防血腫復發的關鍵是術中將血腫腔內陳舊性積血沖洗干凈,并注意勿損傷血腫內膜。術后大量輸液以利于腦膨起復位,促進血腫腔閉合[2]。對復發性血腫處理可選擇原孔或重新鉆孔沖洗引流,如病情允許,骨瓣開顱摘除血腫包膜效果更好。
3.3 繼發性顱內血腫 原因可能為:1.術前潛在的腦挫裂傷灶引起再出血;2.血腫包膜繼續出血。3.顱內壓下降后橋靜脈被撕裂可導致硬腦膜下血腫。4.顱內壓驟降,硬腦膜與顱骨內板之間的小血管被撕裂或手術時鉆頭剝離硬腦膜,形成硬膜外血腫。5.吸引器操作不當,損傷腦實質。6.皮膚切口、骨孔緣滲血。 預防方法:1.術中止血要可靠,盡量懸吊硬腦膜,避免硬腦膜剝離。2.術中硬膜下積血放出要緩慢。3.選擇的引流管粗細和軟硬度應適宜。
3.4 腦脊液漏 本組發生3例,發生原因可能為留置引流管時損傷蛛網膜,或沖洗時水壓過大沖破蛛網膜,造成蛛網膜下腔與血腫腔相通。預防辦法:術中操作應輕柔,沖洗時宜低壓平穩沖洗。術后可將引流袋抬高至床頭10~20cm,以免腦脊液流失過多造成顱壓過低。一般5~7天引流液顏色變淡后即可拔除引流管。本組發生的3例經上述處理后均治愈。
3.5 術后癲癇 本組發生3例,1例頭顱CT發現繼發性顱內血腫,另2例CT掃描未見特殊異常,我們考慮引流管刺激腦皮質所致。預防辦法:引流管大小、軟硬度應適宜,放置引流管時不要置入太深。一旦發現術后癲癇,應積極抗癲癇治療,并復查CT排除繼發性顱內血腫,盡早拔管。本組3例予相應處理后均治愈。
鉆孔引流術是目前治療慢性硬膜下血腫最好的方法,具有創傷小,手術時間短,治愈率高等特點,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方法。但我們千萬不要忽視它的并發癥的存在,有些并發癥直接導致不良預后。針對術中術后并發癥的多樣性、復雜性,我們要引起重視,積極做好預防工作,提高慢性硬膜下血腫的治愈率。
【中圖分類號】R17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602(2015)05-0018-02
引言:
伴隨工業化?城鎮化?老齡化進程的加快,高血壓?心腦血管疾病?惡性腫瘤?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骨質疏松等慢性病發病率呈現快速上升且年輕化的趨勢,已經成為我國社會的頭號健康威脅?慢性病病程長?流行廣?費用貴?致殘致死率高,若不及時有效控制,將帶來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
1. 慢性病防控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現狀
1.1 防控人力和財力突顯不足
我國人口眾多,人口流動大,社區的衛生服務工作繁重?與此同時,政府用于慢性病防控專項經費少,導致一些地區沒法配置最基本的慢性病防控設施,此外從事該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少,待遇低,使人才流失十分嚴重?
1.2 慢性病防控的綜合性不強
我國總體上已經確立了慢性病綜合防控的原則,但尚停留在理念層面?多年的工作實踐也形成了一種固定的認識,以至于相當多的人認為慢性病防控工作只是衛生部門的事,慢性病防控以醫學措施為主,較少考慮政策?法律?經濟?環境手段,其它部門沒有動力參與慢性病防控工作,責任相對淡化,統籌協調的力度較小,造成與慢性病防控相關的管理環節被人為的割裂,直接影響了慢性病防控的整體效果?
1.3 慢性病防控各運行環節的銜接不暢
目前慢性病的管理存在只檢查,不干預;重檢查,輕干預;或檢查與干預脫節的現象?衛生保健系統的防控職能相互分割的衛生管理模式使處于高危狀態和有健康需求的人處在防與治的真空地帶,形成較大的隱患?
1.4慢性病防控體系不健全
我國目前大多數傳染病和地方病在疾控機構的努力工作下,基本得到控制;危害民眾健康的非傳染性常見病?多發病在各級醫療機構的努力工作下,也得到有效控制?隨之而來的是慢性病防控越來越嚴峻?慢性病在體內有一個長期的發展變化過程,在疾病的早期,并沒有明顯的癥狀與體征,所以許多人意識不到,不會主動去就醫?因此,慢性病具有很大的欺騙性?麻痹性;而我國慢性病防控體系還不健全?專業人才匱乏,機構設施不健全,制度措施不健全,三級防控網絡不健全?基層社區絕大多數工作人員無臨床經驗,工作疲于應付,沒有慢性病防控的資質與能力,無法承擔慢性病二?三級預防之重任?
2. 加強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的對策
2.1 加大經費投入,引進綜合型人才
建議政府加大對基層社區慢性病防控的經費投入,逐步完善慢性病防控設施,增加服務崗位?給予必要的財政支持,鼓勵有志之士到基層工作?此外,要引進高技術綜合型人才,培養學科領頭人?衛生部門要采取穩定團隊?定期培訓?繼續教育?開展專題講座等形式,造就一批既懂臨床醫學知識;又會預防醫學知識及技能的綜合性全科醫學人才?基層衛生部門的醫師要配置齊全,建立并嚴格執行專業人員崗位準入制度,發揮各地三甲醫院優勢,對基層社區醫師提供專業培訓,大力宣傳國家對慢性病防控的政策及措施,加強技術交流,快速提高慢性病防控水平,更好地為公眾服務?
2.2 建立多學科?多部門的防控體系
慢性病對于人體健康及社會發展的影響已經超出了衛生系統的范疇?國際衛生組織指出,衛生方面以外政策通常比系統內部的解決方式更有效?建議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與協調?相關部門應按職能進行分工,履職盡責,積極制定促進衛生與健康政策,解決好慢性病防控工作中的問題?還要積極地探索其他形式的途徑,例如與其他部門聯合開展工作,如國家體育總局目前正大力地推動全民健身計劃與路徑;農業部門正牽頭國家食物營養發展策略;教育機構正開展大課間活動及陽光體育工程等?此外,可以將具體項目作為切入點,跨部門搭建合作平臺,目前的衛生部正與一些省合作共同開展控鹽活動,明確工作內容?目標及措施等,各部門更容易找準自身的位置?
2.3 探索一套慢性病的防控的新機制
第一,開發慢性病相關政策,強化政府行為,建立穩定的社區衛生服務籌資和投入機制,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第二,加強各類慢性病防控知識的培訓,提高社區衛生服務人員素質和專業技術能力,以此推動社區慢性病防控工作的開展?第三,利用國家衛生信息化建設的契機,充分發揮信息技術的優勢,建立和健全社區慢性病管理信息系統,完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逐步建立健全慢性病的監測?管理?預防控制體系,為政府決策提供策略咨詢,為衛生行政部門制訂?實施慢性病防控規劃的政策提供科學依據?
2.4改變不良的生活習慣,養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慢性病相關行為的改變較知識知曉和態度改變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健康的生活方式需要在生活實踐中慢慢養成;需要慢性病防控知識的宣傳教育全面普及做先導;需要人們對慢性病防控相關知識知曉率的不斷提高為基礎?具體應做到:(一)限油控鹽,加強鍛煉?(二)戒煙限酒,減壓放松?(三)平衡膳食,調整心理?(四)勞逸有度,生活規律?(五)摒棄陋俗,養成良習?
3. 結語:
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越來越受到重視.以社區為單位,以減少慢性病發生率為目標,有計劃?有針對性的對慢性病人群開展健康服務,引導社區居民樹立健康理念?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是慢性病防控關口前移的重要方式,對于防控慢性病及減少相關醫療費用,具有積極的意義?
隨著人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行為方式的改變,人均期望壽命的不斷延長,許多慢性病的發病與死亡也在不斷增加,這對公眾的健康帶來了許多挑戰.有統計顯示,目前確診的慢性病患者已超過2.6億人,因慢性病死亡占我國居民總死亡的構成已上升至85%。慢性病在疾病負擔中所占比重甚至達到了70%,嚴重影響了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是由于地理、資源、人力等各方面因素的限制,占總人口數很大比例的農村人口的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就顯得比較單薄,基層農村的慢性病發病與城市不盡相同,了解基層慢性病防治特點,為基層地區衛生機構的慢性病防治工作提供參考[1]。
1.危害
1993-2003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均增長速度為9%,心腦血管疾病作為慢性病最主要的疾病其醫療費用的增長速度則是17.3%,每年全國惡性腫瘤患者花費的醫療費用約有1 000億人民幣,農村慢性病患者住院一次至少要花費掉農村人均年收入的1.5倍,我國每年有1000余萬農村居民“因病致貧”,在慢性疾病與貧困之間惡性循環。總總跡象與數據都表明我國已經進入慢性病的高負擔期,慢性病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嚴重負擔,對我國的公共衛生問題提出了巨大的挑戰[2]。
2.基層慢性病防治存在的問題
2.1慢性病防控意識淡薄
雖然基層的衛生機構的覆蓋面越來越廣泛,但基礎設施、人才資源以及環境等因素與城市的差距依然存在,縱觀總體基層慢性病的防治工作不夠樂觀,在許多方面都有不完善之處。比如有些衛生院只顧及創收、增加營業利潤,而忽視對慢性病防治工作的開展;有些單位雖然有宣傳的展板、圖片與資料,但具體的防控內容空洞,這些都是慢性病防治意識淡薄的表現。
2.2政策落實不夠到位
早在“一七五”國家就對慢性病的防治有部署,但是當前我國慢性病防控的法規、政策等都還處于發展階段,還有許多不完善的地方,所以在具體的落實階段沒有腳踏實地地去做,政府以及相關單位也只是從宏觀上給予指導,欠缺具體、細化的方法。
2.3基層經費籌集難度大
慢性病的治療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期間需要患者長期服藥、有人員監測與檢查,盡管“新農合”在基層的廣泛覆蓋,但并不能全額報銷所有的費用,患者自己承擔的費用依舊是一筆巨大的開支,這也就需要基層地區的經費籌集。尤其是西部欠發達地區以及偏遠、欠發展的農村地區,經費籌集機制并不完善[3]。
3.對策
3.1全面強化意識
無論是領導還是慢性病防治的基層人員都應該重視這項工作,轉變陳舊觀念,認識到防病的新形勢,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看待成傳染病防治一般,當然慢性病的防治也需要從多方面角度控制,例如標準體重、體育鍛煉、膳食結構、營養與飲食等方面。
3.2開展多種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動
慢性病的形成與發生并不單一,而是許多因素錯綜復雜交替在一起。對于相對落后、經濟文化欠發達的的基層地區利用書本信息進行衛生宣教比較有限,那么應用電視、手機等宣傳方式會讓居民以及患者更容易理解。通過健康教育的方式,讓居民或者患者主動改變不良生活方式、停止與轉變有害于健康的行為,這是一項簡單、節省人、財、物力的十分有效的方法。
3.3加大投入力度
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的人員往往是臨床醫生,對于臨床知識掌握地非常豐富,但是對于預防知識卻相對欠缺。除了政府方面起到宏觀調控的作用,當地政府也要充分認識到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加大投入力度,從財力、物力方面給予大力支持。國家層面對于偏遠地區的政策與支持應該更加重視,只有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從基層做起,以點帶動面,基層慢性病的整體防治才能上升到一定高度[4]。
慢性病的防治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各個基層地區的地理、人文與經濟不盡相同,慢性病的發病特點也不同,決定了其防治工作的不同。各個基層地區認識自身情況,有的放矢地開展工作,政府部門加強重視、加大投入,相關部門密切配合,基層工作人員腳踏實地,一起共同為基層慢性病防治工作努力。
參考文獻:
[1]紀艷,張冬梅,汪長如等農村地區慢性病流行現狀及防治對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9:2147-2149.
“其實不只是糖尿病,近年來我國慢性病發病呈快速上升趨勢。”中國工程院院士、中華預防醫學會會長王隴德指出,心腦血管病、惡性腫瘤等慢性病導致的疾病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近70%,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緩。
慢性病易造成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
專家介紹,慢性病分為4個主要類型:心血管疾病(如心臟病發作和中風)、腫瘤、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哮喘)以及糖尿病。慢性病的危害主要是造成腦、心、腎等重要臟器的損害,易造成傷殘,影響勞動能力和生活質量,且醫療費用極其昂貴。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15年)》日前,報告統計,2012年全國18歲及以上成人高血壓患病率為25.2%,糖尿病患病率為9.7%,與2002年相比,患病率呈上升趨勢。40歲及以上人群慢性阻塞性肺病患病率為9.9%。根據2013年全國腫瘤登記結果分析,我國癌癥發病率為235/10萬,肺癌和乳腺癌分別位居男、女性發病首位,10年來我國癌癥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心腦血管病、癌癥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為主要死因,占總死亡的79.4%,其中心腦血管病死亡率為271.8/10萬,癌癥死亡率為144.3/10萬(前5位分別是肺癌、肝癌、胃癌、食道癌、結直腸癌),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死亡率為68/10萬。
據統計,中國現有確診慢性病患者近3億人,其中,一半慢性病負擔發生在65歲以下人群。
煙酒等4大因素易導致慢性病
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據統計,我國城市和農村因慢性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分別高達85.3%和79.5%。即使在貧困地區,慢性病導致的死亡也不容忽視,許多貧困縣的這項比例也已達到60%。
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顯示,慢性病的發病原因60%取決于個人的生活方式,同時還與遺傳、醫療條件、社會條件和氣候等因素有關。在生活方式中,膳食不合理、身體活動不足、煙草使用和有害使用酒精是慢性病的4大危險因素。
中國疾控中心慢病中心常務副主任王臨虹說,近年來,中國農村地區經濟快速發展,溫飽問題已逐步解決,但農村衛生資源及居民知識水平都相對較低,“富貴病”就有了可乘之機。農村地區糖尿病患病率迅猛增長,成為糖尿病的高發地區。2002年中國農村成人糖尿病患病率為1.8%,2010年上升至8.4%,上升速度超過了城市地區。
王臨虹分析,農村生活水平改善以及種植方式機械化使人的身體活動遠不如前,不合理膳食和不良生活方式導致肥胖、血脂異常等危險因素增多,加之農村衛生資源及居民知識水平都相對較低,像糖尿病之類的慢性病易發高發。
王隴德說,我國成人高血壓患病率從2002年的18.6%上升到2012年的21.2%,近3億人患高血壓。“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都很低。農村特別是偏僻邊遠地區的人們,很多都沒有量過血壓,并不知道自己得了高血壓。如果高血壓得不到有效的控制,那么卒中還會持續上升。”
合理膳食參考“10個網球”原則
王隴德表示,體能消耗過少,包括體育鍛煉過少和日常活動的減少是慢性病發生的首要因素。他建議每周至少要鍛煉3次,且平均每天半小時以上。鍛煉的方式以有氧運動為主,包括快走、慢跑、游泳等耐力型運動和器械、啞鈴、拉力器等力量型的運動。耐力型和力量型運動要結合,即便是65歲以上老年人每周也應該進行2~3次、8~10種的力量型鍛煉。
王隴德說,合理的膳食可以用“10個網球”原則:每天食用的肉類不超過1個網球的大小、主食相當于2個網球的大小、水果要保證3個網球的大小、蔬菜不少于4個網球的大小。此外,每天還要加“4個1”,即1個雞蛋、1斤牛奶、1小把堅果及1塊撲克牌大小的豆腐。
選擇某社區醫院2014年6月~2015年6月就診的220名慢性病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檢查結果及問卷調查結果深入社區,通過開展講座和家庭隨訪的方式對研究對象進行健康教育。一年后,對研究對象干預前后檢查指標、生化指標進行比較,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對象的健康意識有了明顯的進步,研究對象的體質指數(BMI)、腰圍、收縮壓與舒張壓、空腹血糖、TC、TG、HDL等指標改善,明顯優于干預前,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因此,加強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改善其不良的生活方式,控制慢性病危險因子,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值得進一步探究利用。
一、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選擇2014年6月~2015年6月期間在本社區醫院登記的220例老年慢性病患者。其中男性122例,女性98例,本次研究對象的年齡均在65歲~85歲之間,平均年齡為75.2±3.2歲。
2.方法
積極組織健康宣教以及防控活動,耐心介紹慢性病相關知識以及疾病防控方法,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進展。同時,定期對患者進行家訪,了解患者生活狀況,分析疾病相關危險因素,制定個體化的病情防控方案。
(1)病情觀察
與患者建立良好溝通,在病情觀察中做到耐心細心。尤其是要充分掌握患者的疾病史及不良生活習慣,推測影響患者健康狀況以及誘發慢性病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據患者的個人體質以及生活習慣制定切實可行的護理方案,并落實到護理實踐中。
(2)心理護理
慢性病由于病程長,會給患者帶來很大的經濟負擔和心理負擔。加強對慢性病患者的心理護理至關重要,要重點關注有嚴重消極心理的患者,社區護士要對其進行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也可以邀請病情控制良好的病友與其交流,分享經驗,減輕患者的壓力,重新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3)健康教育
定期組織健康教育講座,向患者介紹慢性病的相關知識,向患者介紹患者慢性病的臨床表現和常見誘因,教會患者注意監測并觀察慢性病常見急慢性并發癥,并及時做好相應處理。強調慢性病患者在生活中必須要遵守的原則,如高血壓患者必須遵循低鹽飲食的原則,保持情緒穩定;糖尿病患者必須堅持飲食控制和運動療法。此外,社區護士必須耐心細致地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
(4)自我管理的指導
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也十分重要,如對于糖尿病患者,應詳細講述監測血糖的方法與注意事項,并對相關檢查結果進行詳細記錄。如患者出現面色蒼白、乏力、饑餓感等不適感,建議立即測量血糖情況。讓患者復述注意要點,確保患者理解相關知識。
(5)干預后處理
對研究對象生活方式干預1年后,再次進行體檢,指標主要包括體質指數、腰圍、血壓、總膽固醇(TC)、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并比較干預前后體格檢查、生化等指標。通過問卷的方式對患者干預后的生活方式進行比較,使用SPSS18.0軟件對各項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方法,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二、結果
由表1可知,干預后在研究對象BMI、腰圍、血壓等指標改善明顯,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表2可知,干預后空腹血糖、三酰甘油等生化指標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三、討論
相關研究表明,生活方式在慢性病發生、發展、病變等全過程中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由此可見,加強慢性病患者健康教育,能有效控制慢性的發展,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在慢性病管理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馮霞,杜文清,陳虹等.社區居民慢性病防治知識的干預效果評價[J].浙江預防醫學,2012,24(7).
[2]陳育德,趙文華.加強綜合監測與干預應對慢性病的挑戰[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10,44(4):286-287.
【關鍵詞】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預防和控制能力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簡稱慢病),已經嚴重威脅我國居民健康,是目前導致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每年因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死亡人數占所有死亡人數的80%以上,而且還在呈上升趨勢[1]。慢病的病程非常漫長,一朝得病,疾病與治療往往伴隨終生,不僅嚴重影響了全民的健康水平,也大大降低了慢病患者的生活質量,加大了醫療費用的支出,對因慢病致殘的患者,不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也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同時減少了勞動力,給我國經濟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負面影響。要預防控制慢性非傳染性疾病,需要各級政府、衛生部門、社區健康中心以及全民共同努力。
1 國內慢病的現狀
據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006年的中國慢性病報告,2000年全國死亡人數731萬,而慢性病的死亡人數就達到了近600萬人,占82%。慢病已成為威脅我國人民生命的第一大殺手。其中,慢病中死于心血管疾病的250萬,占34%;癌癥死亡人數140萬,占19.3%;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死亡128萬,占17.6%。更為糟糕的是普通老百姓對慢病的了解和認知水平還很低。在我國慢病控制的總體水平還處在非常低下的水平,再加之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據最新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77億,占總人口的13.26%。預計我國2015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億,老年人發病率一般比年輕人要高出3~4倍,更增加了慢病發生的概率。
2 國內慢病的發展趨勢
目前,我國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已由急性傳染性疾病轉變為慢病,在城市居民中,占死亡人數比例最大的是腦血管疾病,第二為惡性腫瘤,第三為心血管疾病。在農村,居第一位的是慢性阻塞性肺病,其次是腦血管疾病和惡性腫瘤。在近十年來,城市里“三高”(高血壓、高血脂、高血糖)人數不斷升高,肥胖與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健康的重大公共衛生問題,最令人擔憂的是,肥胖兒童和青少年的增加,約占10%以上。兒童青少年肥胖也成為成年時期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發生的隱患。20世紀80年代以前,糖尿病的患病率不足2%,現已上升到4.6%,目前中國的糖尿病患者有4000萬人以上,并且還呈上升趨勢。
3 慢病人數急增的原因
行為生活方式、飲食習慣、大氣污染、環境污染以及食品存在的安全問題等,均是引發慢病的主要因素。慢性病的病因主要是由于外界環境,人體長時間吸收低劑量毒物在體內逐漸蓄積,當達到一定的閾值劑量時才可能啟動病理變化過程,從而發病[2]。
4 預防和控制能力
4.1 預防措施:治療的目的是對癥治療,對慢病來講,目前的醫學科技技水平還不能采取針對病因的治療措施,僅僅是在一定程度上阻止、減慢、延緩病程的進展,預防因慢病而引發的并發癥的發生,延長患者的壽命和提高其生活質量。維持健康的四大要素為科學的膳食結構、必要的體育鍛煉、戒除損害健康的不良習慣和始終保持樂觀的心態。合理膳食和必要的鍛煉是健康的基礎,戒除不良習慣是保持健康的關鍵,樂觀的心態是健康的核心。在預防措施上當以這四點為基礎,有針對性的采取預防措施,首先控制鹽與高脂、高蛋白的攝入量,其次是提倡全民健身運動。因為慢病往往有一段漫長的發病過程,正是因為這一過程,所以給預防慢性病提供了有利的時機。所謂慢性病的防治,就是減慢病程的進展。通過對環境的綜合治理和對人們行為方式進行有效的干預,是預防和控制慢病的主要手段。
4.2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對慢病的控制:一個國家和民族走向文明的重要標志的體現是全民健康教育水平和衛生保健水平,21世紀,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要求是:各成員國用在本世紀初采取的對待傳染病相類似的姿態對待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促進多數成員國采取行動,共同進行慢病的預防與控制, 改變全人類的健康狀況。我國的慢病預防和控制工作起步較早,早在 “七.五”期間在北京、天津、上海等省市就開展了以心血管疾病為主的社區干預。到“八•五”期間又將腦血管疾病的防治納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近年來,隨著社區工作的逐漸深入,全國范圍內陸續建立了社區健康服務中心, 逐步普及了高血壓、糖尿病的監測,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的建立不僅可以促進居民改善不良生活方式[3] 同時還可以通過宣傳提高社區居民的健康知識水平, 組織居民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等。在慢病研究項目上,我國與國際上同類研究項目相比,效果更好, 可能與我國居民的生活習慣、人群順應性等因素有關, 也與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各相關部門的密切配合有關。衛生部還下發了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方案》、《全國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規范》、《社區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工作手冊》等綱領性文件, 對慢病的預防和控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今年國家出臺了全國從五月一日起禁止在公共場合吸煙的明文規定,實施對不良行為的政府干預。
綜上所述,慢病是一個全球性的健康問題,人群中慢病的發生和變化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般很難通過數年預使人群發生疾病和死亡發生改變, 但通過有效干預可在短期內看到政策、環境和行為的改變。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均已開始實施一些計劃, 但像我國這樣進行綜合干預計劃的例子很少。我國是在亞洲開展干預計劃進展突出的國家,并且在“十二五”規劃中將人均預期壽命提高1歲列入了經濟社會發展主要指標。
參考文獻
[1] 白雅敏,周敏茹,陳波.全國慢性病綜合防治示范點基本情況調查[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2(1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