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嬰幼兒的口腔護理模板(10篇)

時間:2023-11-23 09:59:09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嬰幼兒的口腔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9311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9-5117-01

皰疹性口炎(herpetic stomatitis)是一種由的單純皰疹病毒Ⅰ型(HSV-1)所致的口腔黏膜感染性疾病[1],多見于六個月至兩歲的嬰幼兒,發病時主要表現為口腔黏膜紅腫起皰,皰很快破潰形成皮膚粘膜潰瘍,潰瘍可融合成大片,伴有劇烈的疼痛,容易引起患兒的躁動不安,嚴重時,病毒可沿感覺神經上行以至大腦組織,引起腦炎和腦膜炎[2]。多數病人有自限性,但本病易復發。目前對于皰疹性口炎尚無特效的藥物,臨床上主要是對癥治療以減輕患兒的癥狀和痛苦,縮短病程。本研究通過對比觀察單純的抗病毒治療和在抗病毒治療基礎上加用口腔護理對皰疹性口炎治療的療效,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以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本院診治的252例皰疹性口炎患兒為研究對象,其中男112例,女140例,年齡為6個月-19個月,平均年齡為115±27月。隨機將患兒分成A、B兩組。A組患兒有138例,其中男62例,女76例,年齡為6個月-18個月,平均年齡為113±26月;B組患兒有114例,其中男50例,女64例,年齡為6個月-19個月,平均年齡為117±28月。兩組患兒在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顯著統計學意義,P

12方法A組患兒給予板蘭根沖劑口服,并給予口腔護理。口腔護理的方法是:護理人員洗凈雙手,對患兒溫柔親切引逗,以獲得患兒的認可和配合,家屬側抱患兒于懷中,頸下系防水圍兜。用棉球蘸取生理鹽水擦洗口腔黏膜,并輕輕拭去潰瘍面的偽膜和食物殘渣,避免損傷潰瘍周邊黏膜。操作過程中,一定要夾緊棉球,以防棉球脫落至口腔咽部,堵住咽喉,造成患兒窒息。棉球不宜過濕,以免引起患兒嗆咳。口腔護理每日早晚各一次。并給患兒患處噴涂適量的口腔炎噴霧劑,一日三次;指導患兒家長給患兒溫熱流質飲食,飯后漱口。患兒的食具一定要專用,每日進行煮沸消毒。B組患兒只給予板蘭根沖劑口服,不給予口腔護理。兩組患兒均于用藥后第3天、第6天進行門診復診,記錄檢查結果。對發熱和因疼痛進食困難的患兒給予對癥治療。

13療效評價標準顯效:口腔皰疹和潰瘍完全消失,體溫正常。有效:口腔皰疹和潰瘍明顯減輕,體溫正常。無效:口腔皰疹和潰瘍未見減輕,甚至出現面積的增大或個數的增多,仍有發熱。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病人總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70進行處理,計數資料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用藥第3天時,經口腔護理和板藍根口服治療的A組病人總有效率(782%)明顯高于只給予板藍根口服治療B組病人(579%),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性,P

3討論

皰疹性口炎由單純皰疹病毒1型引起,發病前驅期,患兒可有不同程度的發熱,頭痛咽痛,啼哭拒食等多種癥狀,嬰幼兒的發病率大約為113%,以每年的秋、冬季較為多見,多呈急性發作,發病時患兒的全身反應較重[4]。有少數病情較重的患兒,可以出現原發感染在體內廣泛播散的情況,并發腦炎、腦膜炎等并發癥,重者甚至危及患兒的生命安全[3],皰疹性口炎的患兒主要臨床表現為持續高熱,一般于發熱2-3日后,口腔內唇、頰、舌、牙齦等多處可見數個至數十個芝麻粒大小的白色皰疹,部分皰疹破潰后會形成小的潰瘍,潰瘍相互融合可以形成較大的潰瘍,潰瘍的表面覆有黃白色的偽膜,偽膜周圍的黏膜充血發紅,牙齦充血、腫脹,有的患兒在口唇周圍可見大面積的糜爛成簇的或散在分布的皰疹,疼痛較為劇烈[5]。病程通常可長達2-3周,不僅會影響患兒進食、說話等,還給患兒帶來生活上的痛苦。本病具有自限性,輕癥患兒可自愈,重癥患兒可并發腦炎等嚴重并發癥[6]。雖有一些局部和全身藥物對皰疹性口炎有一定的治療作用,目前尚無特效藥物,主要是對癥支持治療以減輕患兒痛苦,防治并發癥,縮短病程[4]。

由于無特效抗病毒藥物,目前臨床上常用板蘭根沖劑、雙黃連、蒲公英、金銀花等清熱解毒類中藥制劑進行治療,多年以來的經驗證明[7],祖國醫學中的清熱解毒類中藥對本病有著明顯的療效。本項研究結果表明,用藥第3天和第6天,經口腔護理和板藍根口服治療的A組病人總有效率均明顯高只給予板藍根口服治療的B組,兩組間的差異有顯著性,P

本研究中采用生理鹽水涂擦口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清潔口腔,減少感染的作用。配合噴涂口腔炎噴霧劑,能夠明顯縮短病程。口腔炎噴霧劑由蒲公英、忍冬藤、皂角刺等中藥經提取制成,有清熱解毒、消炎止痛、促進皮膚粘膜愈合的作用[9]。本組患兒未發生任何不良反應及嚴重并發癥。本研究中,在對A組患兒進行口腔護理的同時,有針對性的對患兒家長進行口腔護理知識的指導,教給其護理患兒的正確方法,進行正確飲食營養方面的指導,指導其培養患兒良好的衛生習慣等。

綜上所述,本項研究結果表明藥物治療配合口腔護理治療嬰幼兒皰疹性口炎,可以減輕患兒痛苦,縮短病程,安全有效,操作方便,值得在臨床上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杜艷敏皰疹性口炎的臨床診治體會[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4):152-153

[2]張朝暉,張志芩小兒皰疹性口炎286例臨床護理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08(13):99-99,102

[3]葉森娣,舒香云,葉靜梅,等輸液式口腔沖洗法在皰疹性口炎患兒中的應用[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1,08(10):104-105

[4]鐘瑾,董金濤,李建文,等綜合療法治療小兒皰疹性口炎臨床療效觀察[J]中國當代醫藥,2012,19(22):78-79

[5]錢麗娟,周金芳,嚴潤玉,等賽金化毒散口腔護理治療皰疹性口炎的臨床觀察[J]中國社區醫師(醫學專業),2011,13(29):287

[6]吳洪云,許建章,戴朝暉,等中西醫結合治療皰疹性口炎[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4,11(8):37-37

篇2

中圖分類號 R473.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7-0070-02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以口腔、手足等部位出現皰疹為主要臨床癥狀的傳染性疾病。該病常見于5歲以下兒童,常見傳染方式是接觸傳染及分泌物傳染[1]。該病易引發多種并發癥,如腦膜炎、肺水腫等,病死率相當高,給患兒及其家庭帶來極大的痛苦。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80例手足口病患兒,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精細護理,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收治的160例手足口病患兒,男78例,女82例,年齡5個月~5歲。主要臨床癥狀為發燒、惡心,口腔、手足均出現皰疹,皰疹內液體較少,且外周有炎癥紅暈。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護理組和對照組,各80例,兩組患兒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廣譜抗病毒藥物和局部傷口涂抹藥物等常規治療,護理組在常規治療的基礎上給予精細護理,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1.2.1 飲食護理 護理人員對手足口病的患兒的飲食進行護理時,保證患兒有足夠的飲水量,盡量避免用奶瓶等,防止病菌的再次感染。

1.2.2 皮膚護理 接觸患兒的護理人員需要進行嚴格的消毒,避免將病菌帶到其他的患者身上引起交叉感染。同時手足口病的患兒需要勤洗澡、勤換衣物,洗澡時盡量不要用肥皂、沐浴露等,也不要對皮膚上的皰疹進行揉搓,毛巾和衣服也要用純棉材質的。對于年齡教小的患兒,及時修剪指甲,并戴棉質手套,避免抓破皰疹,引起感染[2]。

1.2.3 口腔衛生護理 護理人員要監督患兒按時用生理鹽水漱口,3次/d。若患兒因口腔內疼痛拒絕漱口或者因年齡小無法漱口,可用棉簽蘸取生理鹽水對患兒口腔進行清潔,尤其注意對患兒口腔潰瘍面的清潔護理。

1.2.4 心理護理 患手足口病的患兒因疼痛常常會拒絕吃飯和治療,此時需要護理人員耐心的勸解和誘導,通過對患兒的心理進行誘導,減少患兒對疾病的恐懼感,減輕治療負擔。

1.3 觀察指標

觀察其護理結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常見并發癥:發燒、頭痛、頸部僵硬、煩躁、睡眠不安穩、身體偶而可發現非特異性紅丘疹、中樞神經系統癥狀、暴發性心肌炎等。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護理后一般狀況好轉,48 h內不流涎,可以進食,體溫正常;好轉:護理后一般狀況好轉,72 h內不流涎,可以進食,體溫正常;無效:護理后72 h以上仍流涎,進食少,發熱,皮疹無減少或增多,口腔皰疹破潰或合并細菌感染或是出現。總有效=治愈+好轉。護理滿意度采用筆者所在醫院自制滿意度評價量表進行評價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3.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護理組護理總有效率、滿意度均高于對照組,而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手足口病是一種嚴重的兒童傳染病,它可以通過密切接觸、分泌物等途徑傳播,所以家長們一定要注意孩子的飲食衛生,還要定期對兒童使用的牙刷、水杯、奶瓶、毛巾等物品進行殺菌消毒或者及時更換。初期感染的手足口病病情并不嚴重,能夠很快的痊愈,所以家長們一定要密切關注孩子的身體健康,一旦有類似于發燒、嘔吐、起疹等癥狀需馬上送進醫院救治,避免因自身的疏忽而延誤孩子的病情,造成更為嚴重的后果[3-6]。手足口病本身并不嚴重,能夠很快的痊愈,但由它引發的并發癥像腦脊髓膜炎、腦膜炎、心肌炎等可以使患兒死亡[7-10]。所以及時將患兒送進醫院治療對患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

對于輕度的手足口病患兒,采取常規的抗菌治療便已經足夠了,但是對于那些重度的患兒,除此之外還要密切的關注患兒溫度、呼吸及各臟腑的各項指標變化,對這些重癥的患兒要進行精心的治療,避免因醫護人員的處理不當給患兒及其家庭造成無法彌補的傷害,也給自身引來醫療糾紛[11-12]。

本文研究顯示精心的護理對小兒手足口病的治療有著積極的作用,護理組從患兒的飲食、皮膚、口腔衛生及心理等方面進行著手,不僅減輕了患兒的心理和生理上的痛苦,提高了護理水準,提高了手足口病的治愈率,臨床上應加大對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力度,這對患兒的恢復和痊愈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紅,孫麗華.小兒手足口病口腔病變的觀察與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9):1789-1790.

[2]陸春彩,陸連向.小兒手足口病護理體會[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2013,35(2):259.

[3]李紅.小兒手足口病的臨床觀察及護理[J].內蒙古中醫藥,2013,32(20):141-142.

[4]江鐵成,邵啟國,張瑛,等.腸道病毒71型感染導致危重手足口病患兒的救治體會[J].中國小兒急救醫學,2011,18(3):262-263.

[5]吳亦棟,尚世強,陳志敏,等.手足口病病原體流行特征分析及臨床意義[J].中華兒科雜志,2010,48(7):535-539.

[6]饒雪梅,麥朗君,李麗華,等.更昔洛韋聯合金銀花顆粒治療小兒手足口病療效觀察[J].中國醫藥導報,2011,8(28):69-70.

[7]王凌航,陳志海,李興旺.腸道病毒71型與其他腸道病毒所致的手足口臨床特點差異研究[J].新醫學,2009,40(2):87.

[8]張壽斌,廖華.深圳237例手足口病腸道病毒血清型基因及臨床特征[J].中國當代兒科雜志,2008,10(1):38-41.

[9]劉湘玉.120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1):356-357.

[10]劉鳳賢.30例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10):768-769.

篇3

統計學方法:本次研究中采用了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獲得的數據進行統計和分析,所有的計量數據均采用了(x珋±s)的方式進行表示。如果P<0.05則說明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否則不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通過對兒童進行系統性的口腔保健與護理工作,可以有效的降低兒童口腔疾病的發生率。實驗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明顯好于對照組,而且實驗組患者治療后的齲齒明顯少于對照組,并且他們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隨著嬰幼兒年齡的不斷增大,齲齒的發生概率也會增加。所以,要求家長從小幫助兒童培養一個良好的口腔護理和飲食習慣,盡可能的減少對黏稠性很強的食品、甜食以及碳酸飲料的攝入,這樣做可以有效的確保口腔牙齒的潔凈。齲齒被認為是一種以宿主、細菌和食物為致病因素的常見疾病,尤其是口腔細菌,其是導致齲齒發生的主要因素。兒童正處于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如果在身體發育過程中缺少了鈣、鐵、磷以及維生素的吸收時,將會大大降低牙齒的鈣化程度,從而導致釉質發育不全,增加了細菌侵蝕的概率。一旦兒童出現齲齒時,會導致兒童的乳牙缺失或齲壞,從而影響了兒童頜骨的正常發育和咀嚼功能的培養,嚴重的時候還會導致恒牙的發育異常,因此采取措施加強齲齒的預防工作至關重要,對于兒童咬合關系的建立和頜面部的發育具有重要意義。

篇4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病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一般預后良好。少數患者可并發無菌性肺炎、腦炎、肺水腫、心肌炎等。個別重病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我院于2008年12月—2009年7月共收治了手足口病患兒58例(均已報卡),通過精心治療及護理,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58例患兒中,男31例,女27例;年齡6個月~14歲,其中6個月~3歲49例,占84.5%,4~14歲9例,占15.5%,住院期間體溫在38.5℃以上者30例;口腔皰疹者41例;臀部皰疹者37例;手足皰疹者56例。均予抗病毒、維生素及支持對癥治療,平均住院7天,并發肺炎3例,未見并發腦炎及心肌炎,58例均臨床治愈出院。

2 護理

2.1 消毒隔離

2.1.1 環境的消毒隔離 患兒統一安排在同一病區并掛醒目標志,保持病室整潔,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床頭及椅子,并用含氯消毒液拖地,病區內采用移動式無毒紫外線消毒機循環消毒,每日2次,早晚各30min,每日通風,于消毒后通風30min,制定嚴格探視制度,發放陪伴證,嚴禁外來人員出入病區。

2.1.2 患兒的消毒隔離 患兒生活垃圾均視為醫療垃圾,由醫療廢物處置中心統一處理,患兒大小便排入便器,經2000mg/L含氯制劑浸泡30min后再倒入廁所,廁所每日用含氯制劑噴灑2次。患兒之間不互玩玩具或接觸玩耍,出院病人的床單位均進行嚴格的終末消毒。

2.1.3 醫護人員的消毒隔離 手足口病病區配置 專門的醫護人員,醫護人員在診療護理每位患兒前后均認真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消毒。診療、護理患兒過程中所用的非一次性儀器,如:聽診器、手電筒等均用含氯消毒液擦拭。

2.2 口腔護理 指導患兒或家屬在進食前后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若有皰疹破潰者,以西瓜霜噴霧劑噴涂以減輕口腔皰疹帶來的疼痛。或將維生素E、魚肝油或思密達溶液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可減輕食物對口腔黏膜的刺激,促進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續發感染,促進食欲[1]。予41例口腔皰疹患兒上述護理后,效果顯著。鼓勵患兒多喝水,保持口腔清潔,患兒餐具用后煮沸消毒。

2.3 皮膚護理 保持皮膚清潔干燥,給患兒穿寬松棉質衣物,勤剪指甲,勤洗手,防止患兒抓破皮疹出現繼發感染。皮疹瘙癢者,用爐甘石洗劑涂擦,皮疹破潰者予阿昔洛韋軟膏涂擦。洗澡時只用清水。體溫在38.5℃以上者需物理降溫時,有皮疹者盡量不用酒精擦浴,改為溫水擦浴。嬰幼兒勤換尿布,每次大小便后用清水清洗或用濕紙巾擦拭,并予護臀霜涂擦。

2.4 飲食護理 指導家屬給口腔皰疹患兒以清淡流質或半流質飲食,以溫涼為宜,禁食生、硬、冷或辛辣等刺激性飲食,以免加重疼痛。由于患兒年齡小,不易配合,更應耐心喂養,少量多餐,盡量補充所需營養。對于口腔疼痛而拒食、拒飲的患兒要及時靜脈補液糾正電解質紊亂。

2.5 病情觀察 觀察基礎生命體征,體溫、脈搏、呼吸、心率及心律,神經系統需要觀察患兒有無頭痛、嘔吐、高熱、抽搐、哭鬧不安或嗜睡等,有無呼吸急促、面色蒼白、發紺、心率快、吐泡沫樣痰等表現,我院收治的58例患兒均未出現嚴重并發癥。

2.6 心理護理 由于本病近年來有死亡病例的報道,加之家長對本病了解不足,特別容易造成精神上的緊張和恐慌。我們應多與家屬溝通交流,使他們認識本病的發展過程,消除恐懼心理,積極配合治療。 在患兒方面,由于疾病帶來的疼痛和陌生的環境易產生恐懼、煩躁、哭鬧不止。對于嬰幼兒我們要體貼愛護,護理過程中動作輕柔,使其消除恐懼感;對于較大患兒,應耐心解釋,多鼓勵,使其配合治療,早日康復。

2.7 健康宣教 手足口病為傳染性疾病,傳播快、感染性強,應向家長介紹本病的基本知識、流行特點、預防措施等。如飯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處理污物;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應充分清洗或煮沸消毒;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兒童出現相關癥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輕癥患兒不必住院,但要避免到幼兒園或公共場所,宜居家休息治療,以減少交叉感染。 同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

3 討論

CoxA16所致的手足口病,一般癥狀較輕,被認為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只需治療及時均腸道病毒可治愈[2]。但近來發現EA71型所致的手足口病,除皮膚黏膜皮疹外,有更多機會引起嚴重肺水腫、循環衰竭等,病死亡率高[3]。 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發病,發病高峰為春末夏初。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也可通過接觸含病毒的皰液傳播,臨床沒有針對病因的治療。因此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嚴格實施消毒隔離制度及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患兒病情變化,積極診療和護理,以促進患兒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篇5

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201310~201406收治的高熱驚厥患兒20例,男12例,女8例,首次發病年齡6個月~8歲,其中6個月~1歲11例,>1~3歲6例,>3~6歲2例,6歲以上1例?均符合高熱驚厥的診斷標準?驚厥發生在發熱后4h以內6例,>4~12h 10例,>12~24h 3例,>1~3d 1例?驚厥發生時的體溫:39~40℃ 11例?

2 護理

2.1 心理護理 驚厥患兒就診時,家長往往十分焦慮,驚恐不安,醫護人員應迅速到位,全力搶救,并守護于患兒身旁?處置驚厥熟練準確,以取得患兒和家長的信任,消除恐懼心理?患兒驚厥停止?家長不安情緒逐漸穩定后,應根據患兒和家長所能接受的程度介紹患兒病情及有關知識,指導家長掌握預防小兒高熱驚厥的方法及驚厥的有效救治措施?

2.2 止驚 一旦患兒出現驚厥,應就地搶救,使患兒在盡可能短的時間內停止或減輕抽搐是急救的關鍵,反復的驚厥會導致腦細胞的損傷?首選針刺人中?合谷等穴位,情況緊急可用手掐人中至驚厥停止,也可遵醫囑給予止驚藥物,緩慢靜脈推注地西泮,同時肌內注射魯米那鈉,用5%~10% 水合氯醛灌腸,劑量為0.5ml/kg,盡量保留1h以上,以促進藥物吸收?

2.3 吸氧 在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開通氣道后,給予氧氣吸入,迅速改善缺氧狀態?待患兒面色由青灰或紫色變紅潤,呼吸規律后,給予小流量氧氣吸入?當屏氣時間長發紺嚴重時,一般的吸氧法如鼻導管法?面罩法等無法改變肺泡內PO2,只有用簡易呼吸器才能解決這種短暫的呼吸暫停,扣緊面罩,擠壓呼吸囊,壓力視患兒大小而定,反復而有規律進行,以胸廓起伏為準,達到良好的通氣效果?氧療時應使用50%以下的氧濃,以防肺氧中毒或晶體后纖維增生癥?呼吸恢復立即停止?

2.4 高熱的護理在用物理或藥物降溫后,要密切觀察降溫情況,測量體溫?脈博?呼吸1次/0.5h,觀察患兒神志?面色,發現異常,及時處理?(2)皮膚護理:高熱患兒在退熱過程中,往往大量出汗,應及時擦干汗液和更換衣被,以防著涼?(3)口腔護理: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舌?口腔黏膜干燥,這時口腔內食物殘渣發酵,有利于細菌繁殖,而引起舌炎?齒銀炎等,因此,必須做好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4)臥床休息,注意營養和水分的補充:高熱時,由于迷走神經的興奮性減低,使胃腸蠕動減弱,消化液生成和分泌減少而影響消化吸收;但另一方面,分解代謝增加,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維生素等物質大量消耗,同時高熱可致水分大量喪失(呼吸加快,帶出更多水分,皮膚出汗增多)?因此,患兒必須補充水分和營養,多飲水有利于毒素的排泄?

2.5 加強營養,做好基礎護理 患兒清醒后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富于營養的飲食,同時做好口腔護理,2次/d,給予生理鹽水擦洗,保持病室空氣清新,環境整潔,適宜的溫度?濕度,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平整,及時更換污染的衣被,嬰幼兒大小便后及時清洗?更換尿布?

篇6

齲病是發生于牙體硬組織的感染性疾病,是口腔常見病多發病之一。嬰幼兒3歲之前就可以罹患齲病,有報道1歲嬰幼兒的乳牙就發生了早期齲。乳牙齲不但會影響美觀,一旦乳牙早失對兒童面部的發育還會造成長遠的影響[1]。所以,有越來越多的口腔醫務工作者開始關注乳牙齲病的研究和預防。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6年9~10月密云縣牙病防治所由臨床抽出醫務工作者,經一致性對比試驗后,確定一致性對比試驗結果在95%以上的兩名臨床醫生參加此項工作調查和變形鏈球菌取樣工作。變形鏈球菌樣本由舌背提取8 h內,在38 ℃環境中進行細菌培養72 h,由專人讀取培養結果。讀取標準,0級:<10 000 cfu/ml;1級:<100 000 cfu/ml;2級:100 000~1 000 000 cfu/ml;3級:>1 000 000 cfu/ml。

1.2 調查對象 為2003年5月~2005年4月分娩的足月新生兒,隨機抽取并愿意參加配合此次調查的母親,共216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69人,占31.9%;高中和中專學歷81人,占37.5%;初中以下學歷66人,占30.6%。

1.3 調查時間 2006年9~10月采用入戶和門診兩個途徑進行調查。

2 結果

2.1 口腔保健知識問答方面調查 回答這些問題共216人,其中大專以上學歷69人,高中和中專學歷81人,初中以下學歷66人。問答題的內容為,第一題:使用含氟牙膏能夠預防齲齒。第二題:牙齒的好壞是天生的,和自我保護關系不大。第三題:乳牙遲早是要換掉的,和自我保護關系不大。第四題:母親牙齒不好會影響孩子的牙齒。第五題:保護孩子的六齡齒很重要。第六題:3歲以下的兒童需要父母幫助刷牙。第七題:每年應至少做一次口腔健康檢查。結果見表1~4。表1 回答的結果表2 回答正確的結果表4 受檢兒童口腔衛生狀況與口腔變形鏈菌培養結果注:患齲年齡最小的為16個月,共萌出16顆牙齒

2.2 母親變形鏈菌培養結果 0級82例,占38.0%;1級41例,占19.0%;2級48例,占22.2%;3級45例,占20.8%。培養結果越高,口腔內的變鏈菌數量越高。

3 討論

隨著人類對齲病認識的提高,現在人們公認的齲病病因為四因素學說,細菌因素:主要致齲菌為變形鏈球菌;宿主因素:宿主是齲病發生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其主要直接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為習慣及生活方式;飲食因素;時間因素:齲病是慢性硬組織破壞性疾病,它與其他慢性疾病一樣,有一定的時間因素[2]。嬰幼兒齲病是由母嬰傳播變形鏈球菌而獲得的感染性疾病。具有以下特征:(1)只有在牙萌出之后,口腔內才有永久變形鏈球菌的定植;(2)如果口腔內已經有成熟的菌群存在,變形鏈球菌很難再植入;(3)蔗糖為變形鏈球菌在牙面的黏附提供了便利;(4)嬰兒口腔內的變形鏈球菌主要來源于家庭,尤其是母親;(5)母親口腔內很低水平的變形鏈球菌就足以傳播到嬰幼兒口腔內。母嬰之間變形鏈球菌的傳播主要發生于嬰兒乳牙萌出階段。因此預防兒童齲齒的關鍵是采取各種措施減少母嬰致齲菌傳播機會,所以,母親有必要從妊娠6個月開始到嬰兒乳牙萌出后其口腔內建立起成熟的、穩定的、非致齲的菌群的過程中始終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1]。人們生活習慣的培養是一個長期而復雜的過程,首先需要她們獲得正確的口腔衛生知識,并不斷加深她們的認知,從而自覺地轉化為自身行為。從調查的結果中可以看出母親口腔內變形鏈球菌的檢出率比較高,從孕期開始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對預防嬰幼兒齲病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保健知識獲得方面存在著明顯的不足,需要醫務工作者和全社會加強對準媽媽和媽媽的口腔保健知識宣傳,使她們能夠從多種渠道獲得正確的口腔保健知識,并轉化成為她們自覺的口腔保健行為;同時,指導她們的育兒過程中遇到的口腔保健問題。

受過高等教育的母親在掌握口腔保健知識和育兒過程中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方面明顯高于受過初等教育的母親,所以,全社會都應該重視女性的教育,提高未來母親的文化知識水平和整體素質,從源頭做好未來人口素質的提高。

口腔變形鏈球菌培養結果與受檢兒童口腔衛生狀況的統計中可以看出:患齲兒童口腔內變形鏈球菌的檢出率高于未患齲兒童口腔內變形鏈球菌的檢出率,所以應該充分重視兒童的口腔護理,如擦拭牙齒、餐后漱口等,從小培養其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

篇7

一般資料 2010 ~ 2011 年,我科接診 52 例鵝口瘡患兒,其中男 27 例,女 25 例,新生兒 6 例, 1 ~ 18 月患兒 46 例。所有病例口腔黏膜均可見白色乳凝塊樣物。 1.2

治療方法 2% 碳酸氫鈉清洗口腔后局部涂抹制霉菌素甘油,因鵝口瘡輕重、病程長短不同、療程時間也不同。輕度鵝口瘡患兒,每日擦洗 2 次,一般 3 ~ 5 天,而重度患兒 時間較長,每日擦洗 3 次,平均 7 ~ 10 天 。 1 . 3

治療結果 47 例患兒經過局部給藥后,口腔內白色乳凝塊樣物完全消失, 5 例療效不明顯。 2

護理 體會 2.1

效果不佳原因分析

:新生兒及嬰幼兒口腔黏膜薄嫩,血管豐富,唾液腺不夠發達,口腔黏膜干燥,易受損和發生局部感染 [1] 。鵝口瘡是嬰幼兒口腔的一種常見疾病,多由于 奶 具消毒不嚴,乳母不潔或喂奶者手指污染所致,也可在出生時經產道感染等所致。分析 5 例患兒效果不佳原因如下: (1) 治療過程中,患兒哭鬧易引起家長緊張擔心的情緒,以至于沒有按療程進行擦洗。 (2) 個別年輕新上崗的護理人員,責任心差、工作不仔細,擦洗不徹底,沒有使藥物充分涂抹口腔各個部位。 (3) 家中有腳、手或霉菌感染的家屬,容易誘發鵝口瘡。 (4) 奶瓶奶嘴消毒不徹底,母乳喂養時,媽媽的不清潔都可以是反復感染的來源。 2.2

提高治療效果護理 體會 :(1) 進行護理前,向家長進行宣教,了解鵝口瘡療程及注意事項,消除家長的焦慮,配合治療。(2) 對年輕護士以及家長指導鵝口瘡擦洗要點,定期培訓及考核護理人員。2.3 使用前搖晃瓶體,使藥物充分混勻,制霉菌素在室溫中極不穩定 [2] ,使用完畢后放入冰箱。涂擦過的棉簽不要來回使用,應該涂擦一次更換一根,棉簽使用完畢后要密封好,以防污染。碳酸氫鈉溶液應現配現用,保持藥液新鮮。治療時不予以哺乳或飲水,剛吃完奶后不宜立刻擦洗,容易引起患兒吐奶,可在喂奶半小時后擦洗。涂擦完畢 30 分鐘內避免進食進水,以防沖掉口腔中的藥物,影響治療效果。患兒口腔護理的同時,也可用 2% 碳酸氫鈉擦洗母親的。涂擦時動作要輕柔,減少對患兒的刺激,避免嘔吐和機械性損傷。2.4

母乳喂養者,每次喂奶前后,母親均應洗手、洗。人工喂養者,對用過的奶嘴、奶瓶,應先用水清洗,煮沸消毒后備用。喂奶后給患兒喂少量水,保持口腔清潔。患兒的洗漱用具和食具應單獨使用,衣物毛巾清洗后開水燙洗,也可經日光照射后使用。母親應勤換內衣,保持清潔。 2.5

添加輔食患兒,宜給高熱量、高維生素、易消化而溫涼的流質或半流質,避免攝入過酸、過咸及刺激性食物,以免引起疼痛。同時多喂水,以清潔口腔,防止感染。 母親飲食宜清淡、忌辛辣、酒類刺激性食物。 2 . 6

篇8

【中圖分類號】R725.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1)12-0179-02

小兒腹瀉是一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和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6個月-2歲多見,是造成小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的主要原因之一〖2〗。為近一步研究嬰幼兒腹瀉的治療,2008年10月~2011年5月筆者以藥物結合家庭照顧治療嬰幼兒腹瀉患兒120例,取得較好療效,究竟應該指導家長如何對患兒進行家庭照顧,淺談體會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歲嬰幼兒病例120例,其主要臨床表現為腹瀉,大便次數多,伴有嘔吐,發熱及上呼吸道感染癥狀,部分有口渴、尿少等輕度脫水表現。將同期120例患兒隨機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53例,其中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齡為11.2月。對照組67例,其中男46例,女21例,平均年齡為11.8月。兩組年齡、性別、病程及臨床表現無顯著差異。

1.2 方法:兩組病例均給予對癥支持療法治療。觀察組結合患兒的家庭照顧,具體家長的照顧方法有:

1.2.1 調整飲食

(1)補充體內丟失的水分和鹽:由于腹瀉的危害多是因丟失大量的水和電解質而造成的,因而及時補充水和電解質是非常必要的。家長可在家自制米湯加鹽溶液給孩子服用。

(2)調整食物的方法:

1)母乳喂養兒:應繼續母乳喂養。患兒母親應少食高脂肪食物,哺乳前半小時可喝一大杯溫開水稀釋母乳,可減輕小兒腹瀉。

2)人工喂養兒:①6個月以下患兒,應吃脫脂奶粉,腹瀉較重者,要減少奶量并用水稀釋。可用1份奶粉加1/2份水或l/2份米湯,必要時可用l份奶粉加l份水或米湯稀釋。②6個月以上患兒,應以易消化、吸收為主,如給些米粥或淀粉混合食物。因米湯無發酵作用,可減少對腸道的刺激,且含有較高的營養成分,有利于腹瀉的恢復。

1.2.2 皮膚、粘膜護理

(1)眼部護理:脫水患兒淚液減少,結膜干燥,此時可用生理鹽水浸潤角膜,并點滴氯霉素眼藥水或金霉素眼膏保護眼睛,防止角膜感染。并以眼罩覆蓋。

(2)口腔護理:由于嬰幼兒口腔粘膜嬌嫩,細菌容易在口腔繁殖而發生鵝口瘡。所以要保持口腔清潔,每次喂食物后,給患兒少量白開水或淡鹽水清潔口腔。如有鵝口瘡可用制霉菌素涂抹。

(3)腹部護理:注意腹部保暖,以免腹部受涼,腸蠕動加快,腹瀉加重。

(4) 臀部護理

1)尿布選擇:選用柔軟布類尿布,但輪狀病毒感染的患兒盡量使用一次性尿褲,因尿布洗曬過程中均能增加輪狀病毒傳播感染機會。要及時更換尿布〖3〗。

2)臀部皮膚護理:嬰幼兒臀部皮膚嫩弱,因排便次數增多,周圍皮膚粘膜必定有不同程度的損傷,便后應用細軟的衛生紙輕擦,或用細軟的紗布蘸水輕洗,洗后涂些甘油、護膚脂或爽身粉,以防“紅臀”。

1.2.3 發熱的護理:監測體溫變化,體溫升至38.5℃以上者應給予物理或藥物降溫。家庭常用的物理降溫法是溫水浴:讓發熱患兒在38℃左右的溫水中沐浴20~30分鐘,可收到良好降溫效果。

1.2.4 生活護理

(1)休息:讓患兒臥床休息,避免體力消耗過多,影響患兒康復。

(2)防止交叉感染,嚴格無菌觀念。除對環境每天用2%來蘇兒噴灑外,對感染性腹瀉患兒應做好床旁隔離,食具、衣物、玩具等應專用,污染的尿布先清洗干凈后再用沸水泡燙,然后利用紫外線再次消毒,對于病程長、抵抗力較弱的患兒應注意保護性隔離,防止發生交叉感染加重腹瀉,觀察并記錄大便次數、性狀、顏色、量的變化〖4〗。

1.3 療效判斷:參照1998年全國腹瀉病防治學術研究會關于腹瀉病療效判斷標準的補充建議[5]。顯效:治療72h內糞便性狀及次數恢復正常,全身癥狀消失;有效:治療72h時糞便性狀及次數明顯好轉,全身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治療72h時糞便性狀、次數及全身癥狀均無好轉甚至惡化。

1.4 統計分析:應用SPSS11.0軟件包分析計算統計,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觀察組顯效率和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2組治療結果比較 例(%)

注:與觀察組比較,X27.46,p

3 討論

小兒腹瀉是兒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尤以6個月~2歲的嬰幼兒多見。起病急,常合并嘔吐、上呼吸道感染、發熱等,體溫常在38℃以上。本病具有傳染性,小兒由于各臟器嬌嫩,免疫功能低下,防御能力低,因此易受感染而發病。在對癥支持療法的基礎上結合科學的家庭照顧治療嬰幼兒腹瀉療效顯著,且安全無副作用,值得臨床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魏蔚.淺談小兒腹瀉的家庭照顧.中外健康文摘,2010,07(17)

[2] 楊錫強,易著文主編.兒科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92

篇9

1.1.1研究組:給予小兒手足口病綜合全面性護理。

1.1.1.1心理護理:患兒口腔內皰疹、潰瘍等嚴重影響食欲,患兒哭鬧情緒低落,因此護理人員可以通過給患兒講故事、做游戲等分散患兒注意力、安撫患兒情緒,減輕患兒緊張情緒積極的配合護理。

1.1.1.2飲食護理:手足口病導致患兒口腔潰瘍、消化功能減弱等,因此護理人員給予患兒流食、無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時多攝食富含維生素、蛋白質的清淡食物,并且講究色香味來增加患兒食欲,鼓勵患兒多飲溫開水,還可以適當飲用淡鹽水使水電解質維持平衡狀態。

1.1.1.3口腔護理:通過正確的口腔護理可以改善患兒不適同時可以促進潰瘍快速愈合,飯后及時漱口,對于不會漱口的患兒用生理鹽水進行口腔清潔,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藥物涂抹潰瘍處,對于流涎的患兒及時擦干并清潔口周。

1.1.1.4皮膚護理:皮膚出現皰疹時用阿昔洛韋軟膏進行涂抹,在涂藥后家長密切看護,避免患兒誤食,飲食前將藥物及時擦去,同時保持床單及皮疹周圍皮膚干燥和清潔,經常修剪患兒指甲避免抓破皮疹處引起感染,小嬰兒加強臀部的清潔、干燥護理,盡量避免使用紙尿褲,降低紅臀的發生率。

1.1.2對照組:給予患兒常規護理,主要包括隔離護理,保持隔離室通風良好,每天對病房用紫外線照射2h,地面用消毒劑進行徹底消毒,同時讓患兒勤洗手,并密切監測患兒體溫等變化情況。

1.2觀察指標比較

2組患兒口腔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率及治療總有效率。

1.3療效判定標準

顯效:護理3d后皰疹數量顯著減少、無滲液且基本結痂,無發熱等癥狀,食欲良好;有效:護理4~6d后皰疹數量有所減少,且出現干燥結痂,食欲恢復良好;無效:護理6d后皰疹數量未見減少,有滲液和發熱癥狀,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x珋±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護理滿意率

研究組患兒口腔潰瘍愈合時間、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護理滿意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治療效果

患兒通過治療和護理后口腔潰瘍、發熱、食欲下降等有所好轉,皰疹基本消失。研究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為95.05%高于對照組的85.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篇10

1傳播特點

1.1傳染源

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在流行過程中隱性受染者比顯性發病者多百倍以上[2]。在急性期,病人糞便排毒3~5周,咽部排毒1~2周。健康帶毒者和輕型散發病例是流行間歇和流行期的主要傳染源[3]。

1.2傳播途徑

糞-口為CoxA16主要傳播途徑,EV71傳播途徑則主要為眼-手-眼,亦可經糞-口途徑傳播[4]。如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通過空氣飛沫傳播。病人眼分泌物、唾液、皰疹液、糞便,通過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的日常接觸,經口傳播。接觸被病毒污染的水源, 常造成流行。年齡越小的嬰幼兒,易感性越高。每次流行中,隱性感染與顯性感染之比是30∶1。感染后,對同型病毒有持久免疫力[5]。

1.3易感人群

人對CoxA16及EV71型腸道病毒普遍易感,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以嬰幼兒最為易感。≤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4歲以內占發病數85%~95%.據國外觀察報告,在人群中,每隔2~3年流行一次的規律出現,主要是非流行期間新生兒出世,易感者逐漸積累,達到一定數量時,便為新的流行提供先決條件[6]。

2臨床表現

潛伏期3~5 d,最短在24 h內。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紅暈,皰內液體較少,有四不特點:不痛、不癢、不結痂、不留疤痕。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好發于內唇、頰黏膜、舌、齒齦或硬腭處,小如米粒,大如綠豆,破潰后成潰瘍,非常疼痛。是患兒哭鬧、煩躁、流涎、拒食的主要原因。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痛等癥狀。輕癥患兒可不治而愈。病程5~7 d,少有復發。

重癥病例:①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②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1]

3診斷治療與預防

3.1診斷

有流行病學史及典型的臨床表現并排除皰疹性咽峽炎、皰疹性齦口炎及口炎型口瘡,即可確診為手足口病[7] [8]。關于病原學診斷較難,因分離出一種病毒要花費12個星期[9]。

3.2治療

HFMD為腸道病毒感染,目前尚無特效藥物,有自愈傾向。阿昔洛韋、利巴韋林為廣譜抗病毒藥,可選用。對高熱、驚厥者可對癥治療。合并細菌感染者,應加用抗生素。重癥患兒應住院治療,同時加強支持療法。

3.3預防

HFMD發病急、潛伏期短、傳播途徑廣,尚無有效的預防疫苗 。因此普及預防知識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如居室通風、洗手、飲食衛生、洗曬衣被、擦拭消毒常用物品,減少人群聚集、與病患隔離等。

4居家護理干預

4.1急性期臥床休息,多飲溫開水,進易消化、清淡、低脂飲食,高熱可物理降溫、注意口腔衛生。

4.2阻斷傳播途徑

將患兒與健康兒童隔離,直到體溫正常、皮疹及口腔皰疹消退。一般需隔離2周。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迅速滅活,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1]。因此保持室內空氣新鮮,通風干燥。清潔日常生活用品,患兒用過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應徹底消毒處理。用1%84消毒液浸泡30min或煮沸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可置于日光下暴曬6h。洗手能有效防止腸道病毒的傳播,護理患兒前后應在流水下嚴格洗手。驅蚊蠅及蟑螂。

4.3病情觀察

家長應嚴密觀察孩子的病情變化,主要觀察指標是精神狀態、體溫、心率、呼吸以及神經系統受累的情況,如發現患兒有高熱、抽搐、劇烈頭痛、肢體抖動、嘔吐、面色蒼白、哭鬧不安或嗜睡時應立即到醫院就診[4],以免貽誤病情。

4.4體溫監測

一般4小時測一次體溫并記錄,可了解病情總的發展趨勢,尤其夜間不能忽視體溫變化。對于體溫在37.5℃~38.5℃之間的患兒,給予散熱、洗溫水浴、冰袋等物理降溫。如物理降溫無效,體溫超過38.5℃,可在醫生指導下服用退熱劑,如泰諾等小兒退熱藥。物理降溫或藥物降溫后1h復測體溫,體溫持續不退或超過39℃,應去醫院就診。

4.5 口腔皰疹護理

保持患兒口腔清潔,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對不會漱口的患兒,可用棉棒蘸生理鹽水輕輕清潔口腔。拒食、流涎、張口困難、哭鬧不眠等多因口腔內皰疹破潰口腔疼痛所致,可遵醫囑給予口腔內用藥,如利巴韋林噴霧劑噴口腔2~3次/d,可起到消炎抗病毒,清潔口腔的作用。還可將維生素E或魚肝油或金霉素直接涂于口腔糜爛部位以止痛,使糜爛早日愈合[10]。2%利多卡因5mL配以蒙脫石散(思密達)1.5g調配成糊狀,涂抹于患兒口腔潰瘍處,每日2次,口腔潰瘍嚴重者可以3次,并且在口腔護理完半小時內暫停給患兒飲水及進食,以保證藥物的吸收及藥效的充分發揮。利多卡因為局部為無色澄明液體。蒙脫石散為類白色粉末,具有香蘭素的芳香味,具有層紋狀結構及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病菌及其產生的毒素有固定、吸附作用;對消化道黏膜有覆蓋能力,并通過與黏液糖蛋白相互結合,從質和量兩方面修復,提高黏膜屏障對攻擊因子的防御功能[11]。故思密達局部用藥,可使藥物直接覆蓋在瘡面上,有利于粘膜水腫消退,促進受損的細胞再生,從而加快口腔潰瘍愈合。局部使用思密達,能迅速緩解臨床癥狀,顯效率達86%[12]。

4.6皮疹的護理

剪短患兒指甲,必要時包裹患兒雙手,防止抓破皮疹。臀部有皮疹的患兒,尤要保持臀部的清潔干燥。皮疹如有破損可涂0.5%碘伏,防止皮膚感染。

4.7飲食護理

保持營養均衡,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無刺激性的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如牛奶、雞蛋湯、菜粥等。食物宜溫涼,忌食熱燙、辛辣、咸、酸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刺激皰疹及潰瘍面而引起疼痛。哺乳期的嬰兒,常因口腔疼痛而拒絕吸吮母乳或奶瓶的,可用小勺喂哺。因口腔潰瘍疼痛而拒食、拒水,造成脫水、酸中毒的患者,要及時就醫給予補液。

參考文獻

[1]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2008,5,9.

[2]劉湘云.腸道病毒所致各系統感染[M]//陳灝珠.實用內科學:上冊.1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397-404.

[3]何家鑫,沈曉娜.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1,7(3):23.

[4]傅希賢.新型腸道病毒感染[M]//李夢東,王宇明.實用傳染病學.3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 441-443.

[5]王永怡.小兒手足口病[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08,2(15):57.

[6]何家鑫,沈曉娜.手足口病流行特點及其防治[J].海峽預防醫學雜志,2001,7(3):23.

[7]劉晶星.腸道病毒[M] //周正伍,李凡.醫學微生物學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274-275.

[8]蔣心華,潘孝彰,王岱明.現代感染病學[M].上海:上海醫科大學出版社,1998: 642-656.

[9]王敏,王捷,孫輝等.手足口病的研究現狀.華北國防醫藥,2008 ,20(5):85.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荣成市| 滨州市| 万宁市| 云龙县| 瑞丽市| 潜山县| 九龙县| 洛浦县| 平顶山市| 衡南县| 阜宁县| 大田县| 凤城市| 息烽县| 巴彦县| 天全县| 陈巴尔虎旗| 双桥区| 长宁区| 汉源县| 定结县| 阜新市| 厦门市| 阜平县| 长泰县| 绥棱县| 峨边| 宜黄县| 牟定县| 平武县| 吉木萨尔县| 获嘉县| 滕州市| 基隆市| 奇台县| 南昌县| 遂溪县| 沾化县| 理塘县| 弥勒县| 高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