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1-24 10:58: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科研技術成果轉化,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中圖分類號:E835.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Th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is increasingly closely linked to the new situation, all countries are explor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and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pattern of the virtuous circle, to enhanc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apacity, acceler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The author is research domestic and foreign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Key words: Achievemen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Transformation model;Transformation mechanism;Performance evaluation
一、引言
科技成果轉化是實現科技進步、實踐“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達國家經濟增長75%以上都是依靠科技進步實現的,日本、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率已達到80%,英、法、德等國家的科技成果轉化率也都達到了50%以上。近十幾年來,我國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和開拓技術市場為突破口的科技體制改革,已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多層次、多形式、多種所有制的技術經營機制已在全國范圍內建立,大批科技成果通過技術市場進入生產領域。但是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還很大,科技成果轉化還普遍存在數量少、質量差、規模小、效率低的問題,嚴重制約著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
二、國外研究綜述
1.科技成果轉化理論研究
理論界對于科學技術對經濟的作用認識可以追溯到1776年。亞當?斯密指出“新的專家階層是一群勤于思索的人,他們利用知識為經濟生產做出重要貢獻”。馬克思明確提出:“隨著大工業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耗費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問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索洛利用計量經濟學的方法,論證了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創建了新古典增長理論,但是科學技術依然是增長的外生變量。20世紀80年代,隨著科學技術的作用不斷加強,羅默、盧卡斯和格魯斯曼等一些經濟學家用新增長理論解釋經濟增長。新增長理論認為,知識可以提高投資的回報,而這反過來又可以增進知識的積累。
2.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美國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的模式以基礎研究任務和應用研究市場為導向。基礎研究主體主要是高校和各類研究機構,經費以政府出資為主;而對于應用研究,企業是科研主體,從事產品的改進研究,經費由企業和貸款解決。應用研究的管理方式是企業化管理,決策程序明確,并用良好的激勵機制來提高各類人員科研積極性。政府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主要作用是制定和實施法規,引導企業與產業部門合作,并幫助建立各類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中介機構。
德國科研堅持市場導向,前沿基礎研究由科研院所承擔,應用研究由企業承擔,經費來源主要是企業,大型項目政府和公益性組織也提供相應的經費支持。德國科技管理采用市場管理,科研項目選擇根據企業競爭的需要,科研成果的價值也由市場機制評估。德國政府的主要作用是制定法規建立公平的競爭環境和制定相關標準提高科技含量,并提供相應的監督和服務職能,同時政府還通過大型項目的支柱引導科研方向。
3.科技成果轉化績效評價研究
西方國家盡管沒有全國性的績效評價體系,但對于國家資助的實驗室、大學都有績效監測體系,他們大多從投入產出的角度分析科研資金投入的效益。國外學者試圖建立一種對科學技術產出的分類法,來評價和監測科技成果轉化績效。魯本斯坦和蓋斯勒(1982)提出科學技術產出的四大分類:(1)與銷售相關的,(2)與節約有關的,(3)與對利潤的影響有關的,(4)與技術解決方案的時間與成本有關的。蓋斯勒和克萊門茨(1995)通過43個聯邦實驗室向51家工業公司進行技術轉移的實例研究了技術的商業化。
三、國內研究綜述
國內學者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多是從技術創新理論和技術擴散理論出發,對我國科技成果轉化進行實證分析。我國對技術創新的研究始于20世紀80年代,以著名專家傅家驥、許慶瑞為代表。對現有文獻資料綜合研究表明,國內對科技成果產業化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關科技成果轉化的模式、對技術成果的有效評價及阻礙產業化的障礙研究幾個方面。
1.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研究
陳琴荃等人(2002)創建了符合不同區域、不同經濟類型的互相促進的四種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創建科技型企業模式、農業科技示范基地模式、農業產業化經營技術支撐模式、構建農業科技信息服務網絡模式,并對其高效運行的關鍵進行了探討。
姚應才、倪宏興(2006)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現狀進行分析,總結出目前江蘇省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主要有政府推廣轉化模式、科技創新轉化模式、產學研聯合轉化模式、自主轉化模式、市場驅動轉化模式和技術引進轉化模式。
徐彬等(2010)對共生環境及共生環境中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進行了簡要論述,在此基礎上初步構建和分析了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并以四川萬安石斛產業科技園為例,對基于鏈共生組織的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實效進行了驗證。
2.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研究
李鋼、李林(1999)指出,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它是由政府推動系統、科技成果供給系統、成果轉化主體系統及社會化保障系統四個子系統構成。在此基礎上,對科技成果轉化系統的動力機制、利益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進行了初步研究。
孫建中等(2002)撰文提出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并通過構建由成果提供方(高校、科研機構等)、成果轉換方、成果需求方組成的反饋系統控制機制模型,提出了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相應的對策建議。
徐輝、王忠郴(2007)基于“成長上限”系統基模,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動力機制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面對成果轉化存在的諸多問題及瞬息萬變的外部環境和競爭日益激烈的時代,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途徑是建立和完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創新績效的評價體系、推動利益與風險共擔的成果轉化合作機制和確立企業市場經濟主體地位等,從而使科技成果轉化具有原動力。
3.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研究
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是國內學者關注的重點,涂小東、肖洪安、申紅芳等(2005)用科技成果轉化潛力、科技成果轉化實力和科技成果轉化環境三個指標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績效做出評價;陳騰、葉春明、沈杰(2006)應用DEA方法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效果進行分析評價,并給出了DEA方法中指標體系確定的一般原則和步驟;成玉飛(2008)用主成份分析法對天津省的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做出客觀評價;王桂月、王樹恩(2009)針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具有一定模糊性的特點,利用模糊神經網絡具有模糊化和良好預測能力,在給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的基礎上,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評價的模糊神經網絡模型,并用實例驗證了該模型具有較好的學習能力,可以較好地對高校科技成果轉化進行評價。
四、結語
以上對科技成果轉化國外和國內相關研究分別進行了綜述,可以看出國外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理論研究開始得較早。正因為英美等國家對科技成果轉化的研究開始得早,所以其科技成果轉化率相對較高,而他們已經形成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值得我們加以學習和借鑒。不同于國外,國內學者專家對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研究比較多,這是由中國的基本國情決定的。在國內,科技成果轉化系統是一個龐大而復雜的社會系統,涉及高校、企業、政府以及市場等諸多因素,所以轉化機制的研究顯得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72-0029-02
1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發展現狀
2011年1月總理在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出“現代科學技術成果只有轉變為新型的生產方式和產業,才能推動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轉變。必須把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作為‘十二五’時期科技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要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促進科技資源優化配置和有效利用,推動科技與經濟發展緊密結合[1]”。為探索科技與經濟結合的新途徑,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于“八五”期間正式部署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Chinese National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縮寫CNERC)的建設。
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工程中心)是國家科技發展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研究開發條件能力建設的重要內容,是加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催化劑,是促進科技成果產業化發展的孵化器,是我國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的推動力,并在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形成產業基地等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截至2009年底,共組建工程中心232個,分布于農業、能源、制造業、信息與通信、生物技術、材料、建設與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利用、輕紡、醫藥衛生等領域,遍及全國29個省、市、自治區,是行業科技成果的聚集地和行業工程化技術的擴散源。
截至2009年底,工程中心總資產達387.59億元,同比增長13.44%。其中:固定資產136.40億元,流動資產208.43億元,對外投資20.89億元,其它資產21.87億元。工程中心年末負債155.01億元,年末凈資產230.23億元[2]。
2 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定義是“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技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科技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的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3]。科技成果只有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才能發揮其功能,促進行業或領域的發展。
在當前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形勢下,各國之間經濟的競爭主要依靠科技的發展,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應用的程度,逐漸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科技進步和經濟實力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如何使科技成果盡快地轉化為現實生產力也已成為世界各國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目標。目前來看,工程中心科技成果轉化方式及途徑主要有技術入股、技術轉讓、工程承包和技術服務等。2009年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年度報告中指出,2009年工程中心共轉化科技成果6206項,其中:以技術入股方式轉化67項,以技術轉讓方式轉化575項,以技術承包方式轉化605項,以技術服務方式轉化4 959項[2]。
2.1 工程中心公益與自身經濟利益之間存在矛盾
工程中心組建的最初目的在于加強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帶動科技產業化,提高行業競爭力,促進新興產業的崛起和傳統產業的升級改造,形成我國科研開發、技術創新和產業化基地。由此可知工程中心主要是服務于國家與行業利益,以經濟效益、行業效益和社會效益作為自己的優先發展目標,具有很強的公益性。而依據研究中心的組建方案,其組建資金根據“三三三”原則,由三方面共同投資,即國家投入項目啟動經費300萬元,地方政府、科學技術委員會配套投資300萬元,依托單位和研究中心自籌資金300萬元。此后,國家科學技術部分批對部分評估結果良好的研究中心實行優化支持,而研究中心的再發展資金則由其自行解決[4]。這樣就導致工程中心的公益性(即服務于國家與行業利益)與自身發展所追求的經濟利益存在矛盾。例如,在科技術轉讓于企業時,技術轉讓費用固然為工程中心帶來一定的經濟利益,有利于其自身發展,但是,若部分企業將國有技術私有化則不利于行業發展;又或者在利潤較低或無利潤時,工程中心是否應繼續承擔科研任務等。
2.2 科技成果轉化難以產業化
一、引言
近年來,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受到廣泛關注,高技術產業日益成為經濟發展的推動力。世界發展進入一個科技創新的重要時代,也步入了一個經濟結構加快調整的重要時期。在全球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的大背景下,高科技研發活動日益受到我國的重視,科研經費投入大幅增長,專利申請數量也大量增加。但是研發活動并不能夠直接帶來經濟收益,科技成果進入生產領域,參與生產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后者提高產品生產效率才能夠帶來經濟效益,推動經濟增長[1]。因此我們更應該關注科技成果效率即科技成果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從而創造經濟收益的效率。
目前很多國內外學者對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以及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如Arrow(1962)在研究知識溢出效應時,指出科技成果轉化中所形成的新知識,可以幫助經濟主體改善經濟效益[2];So Young Sohn 等通過建立決策樹的 DEA 模型,對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了研究,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評價提供了方法[3]。董潔等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構建了科技成果轉化評價指標體系,從科技成果投入、科技成果轉化效果、科技成果轉化條件等方面分析我國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4];劉和東通過收集1998-2008 年我國30個省市創新投入產出及相關影響因素的面板數據,應用隨機前沿函數測度了各區域的研發效率及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基礎設施、人力資本對研發效率有顯著的促進[5];朱有為、徐康寧研究認為,中國高技術產業的研發效率整體偏低,但呈現穩步上升狀態,行業間效率差異有逐步縮小趨勢[6]。
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本身是一個提高技術水平的過程,技術水平的提高會引起生產方式的改變,進而造成生產力的大幅提高。然而在實際過程中,科技成果的轉化會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響,致使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績效不盡人意,對經濟可持續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還未做出應有的貢獻。為此,本文通過收集2012-2014年我國內地31 個省市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投入產出的面板數據,運用隨機前沿模型對中國省域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進行測度,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情況,并對提高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的轉化效率提出建議。
二、研究方法
(一)基本模型
隨機前沿分析(Stochastic Frontier Analysis,SFA)是一種基于生產前沿面理論的參數方法,由Aigner,Lovell 和Schmidt,Meeusen和den Broeck分別獨立提出。與非參數法相比,隨機前沿模型最大特點是考慮了隨機因素對于產出的影響,同時它能夠對跨時期的面板數據進行研究,測算的結果可能會更準確些。在模型中,隨機擾動項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為隨機誤差項,用Vi表示,另一部分是一個用來表示技術無效率的非負誤差項,用ui表示。
(二)指標選取與模型構建
1、指標選取
本文在借鑒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取高技術產業R&D人員投入強度、R&D經費投入強度和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作為科技成果投入變量,這些科技成果投入都有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可能性。
科技成果轉化是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商品化的過程,即使是工藝流程、產品質量改進等其他研發效應的最終經濟價值也要通過現實的產品或服務來體現,這些最終將轉化為新產品銷售收入。因此,本文選取的產出變量的指標為高技術產業的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7]。
2、模型構建
本文所選用的生產函數形式為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是隨機前沿分析中常用的函數形式,其優點是模型形式簡單、參數簡單,便于估計。
三、實證分析
(一)科技成果轉化效率評價
本文根據《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2013-2015)中2012-2014年全國31個省市的高技術產業的相關統計指標對R&D人員投入強度、R&D經費投入強度、萬名就業人員發明專利擁有量、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指標進行分析。
為消除量綱之間的差異,在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后,將數據按照柯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的隨機前沿模型用Frontier4.1軟件進行分析。
參數估計結果如下表所示:
從檢驗結果來看,模型中的σ2和γ均通過了1%的顯著性水平檢驗,表明技術非效率是顯著存在的,同時也驗證了SFA方法的合理性。用柯布―道格拉斯模型得出我國三十一個省市高技術產業2012-2014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結果值如下:
(二)結果分析
圖1顯示了我國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均值的時間演變趨勢,從圖中可以清晰地看出2012至2014年間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在逐步提高,其中2013年較2012年提高較為顯著,2014年較2013年小幅上升。
表2給出了我國內地31個省市高技術產業2011-2013年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具體值以及均值。從結果來看,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普遍較低,而且存在較為明顯的地域差異。在31個省市中,天津的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最高,三年的均值為0.7786,最低的為青海,平均轉化效率僅為0.3434,不足天津的二分之一。
由表中結果可以看出,我國各省份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均值較高的為:天津、湖南、江蘇、福建、浙江、廣東、山東等地,多位于東部省份經濟較發達地區;較低的地區為:青海、海南、新疆、甘肅、、黑龍江等地,多位于內陸省份經濟欠發達地區。從全國范圍內來看,在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方面,東部省份普遍要優于西部省份,區域間還存在較大的科技成果轉化差異。由此可見,科技成果的轉化與地區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密切相關。
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創造出實際的科技成果,進而轉化為市場化的產品,創造價值。在此過程中,有諸多可能的因素會影響科技成果轉化效率,例如市場化條件和外在的環境因素。人員及經費等科技投入應與企業的生產能力相適應,協調好各項投入間的比例。在其他因素不變的條件下,一味地增加人員及經費的投入結果只能造成轉化效率的降低。因此,在一定的科技投入條件下,健全的外在環境以及完善的相關配套設施會引起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提高。
四、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通過對全國31個省市高技術產業2012-2014年科技成果投入產出的面板數據運用隨機前沿方法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
1、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普遍不高,而且地區間存在差異,東部省份普遍優于西部省份,說明科技成果轉化與地區間發展水平及相關政策有關。
2、科技成果的轉化是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的過程,人員和經費的投入非常重要,但是相關的支撐條件也必不可少,一味地增加人員和經費的投入并不能夠提高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鑒于此,對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提出以下建議:
首先,以企業為主體,有針對性的進行研發活動。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是企業,企業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創造收益。因此,一定要發揮企業在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加大有可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活動的研發力度,加強企業與科研院所及高校的合作,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其次,發揮市場的導向作用。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起到資源配置作用。建立完善相關平臺,充分發揮市場的作用,促進科技創新信息的交流。
最后,充分發揮政府的作用,統籌區域間資源的分配,對科技創新予以大力支持。政府應當健全科技創新的相關法規和法律制度,對科技創新活動予以大力支持,完善相關的配套設施,為科技創新及成果轉化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同時加強區域間的合作,結合當地的資源稟賦合理分配研發上的投入,從而降低成本投入,進一步提高我國高技術產業的科技成果轉化效率。
(作者單位:天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
參考文獻:
[1] 賀京同 馮堯.中國高技術產業科技成果轉化效率的實證研究――基于DEA -Malmquist指數方法[J].云南社會科學,2011(04).
[2] Arrow,K.J.The Economic Implications of Learning by Doing[J].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62.
[3] So Young Sohn,TAE HEE MOON.Decision tree based on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 for effective technology commercialization[J].Expert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2004.
[4] 董潔 黃付杰.中國科技成果轉化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J].軟科學,2012.
一、前言
石油是國家重要能源,石油和石油產品的供應不但與國民經濟的發展緊密相關,而且與國家能源安全息息相關。環保法規的日趨嚴格,使催化裂化面臨嚴峻的挑戰。催化裂化作為一種先進的工藝技術,有著其他工藝不可替代的諸多優點,但從清潔燃料指標要求來看,由于其產品的十六烷值低、汽油烯烴含量過高等,已不能滿足質量要求。目前,最突出的矛盾是汽油烯烴含量過高,如何在保證輕質產品收率不減少的前提下降低催化汽油的烯烴含量,同時盡可能保持辛烷值,是催化裂化技術研究的重大課題。所以,開展重質油輕質化及產品的后精制、清潔化技術的研究和工藝開發對我國石油煉制技術的發展相當重要。
二、國內技術成果轉化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我國在工程技術開發及轉化方面比較落后,成果工業化率低、周期長,經濟效益低。這也就造成了很多技術需要長期引進的被動局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 真正具有工業轉化價值的研究成果比例不高。現在有很多成果,只是紙上談兵;有些研究深度不夠;有些只是設想經不起考驗,沒有經濟性,離工業化有很大距離。
2. 缺乏轉化機制和專業工程技術人員。工程化、產業化的首要任務是識別成果的可轉化性,不但要考慮項目的技術含量、項目轉化后的預期經濟效益、社會和環保效益,而且要考慮項目的轉化難度、可推廣程度及遠景目標。這就需要具有一批具有復合型知識結構的專業技術人員有組織地實施。目前國內缺乏這種有效的產業化機制和技術專家。
3. 缺乏有利的社會外部環境,對技術轉化重視不夠,認同不夠。技術工程化和技術研究一樣,需要付出長期的艱辛勞動,把復雜的研究數據變成簡單的工程方案,技術上便于推廣,但千辛萬苦搞成的工程技術,在有償使用方面面臨很大困難,往往遭到技術剽竊。嚴重挫傷了工程技術人員的積極性。結果造成一個惡性循環,嚴重影響技術轉化水平的提高。
我國在工程技術開發及轉化方面一直相當落后,這也造成了很多技術需要長期引進的被動局面。有些技術及工藝在國內開發出來,但工程放大、工程開發甚至工程設計卻要外國人承擔,最后“鑰匙”掌握在外國人手里,關鍵技術和工藝包仍屬外國人專有。造成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缺乏自己的石油化工新技術工程研究中心。
要想改變技術轉化的不利局面,讓更多的科研成果及時轉化成工業技術,本項目的實施就是闖出適合我國國情的模式。
三、項目的特點及可行性
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工業化中試項目最大的特點是項目的不確定性和項目的風險。該項目是一個從科研、實驗室研究的理論研究向工程轉化一個過程;是一個全新的工藝,是我國煉油工業第一次縮短催化裂化反應的時間,也是我國第一套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裝置。
該工藝技術具有催化劑接力、分段反應、短反應時間和大劑油比的特點。
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工業化中試項目的關鍵是工藝方案,而工藝方案的關鍵是將第一段生成的柴油取出作為產品,汽油與重油組分混合后進入第二段與再生后的催化劑接觸繼續反應。這樣,在第二段就存在一個汽油與重油以哪一個組分反應為主的問題。
當以第一段生成汽油的二次裂化反應為主時,經過試驗總的汽油產率下降,液化氣等產率上升,產品分布變差,則該工藝無應用價值。
當第一段生成重油組分的裂化反應占主要地位時,重油組分的裂化反應生成大量的輕質油品,可以有效地降低重油產率,提高輕質油品收率,改善產品分布,從而產生明顯的經濟效益。
在整個技術開發過程中,從技術基礎研究、工業化方案研究及工程設計到施工建設及工業試驗,專門為該項目的實施組織有關專家多次召開論證會,為該項目的成功開發提供了有利的技術支持。
四、項目經驗
兩段提升管項目是一個全新的工作,沒有可以借鑒的經驗。通過項目的實施,開創了我國在科研成果往工業化轉化過程中的先例,為煉油項目的科研成果轉化提供了可以借鑒的經驗。
該項目在方案論證階段,由于實驗提供的僅是理論數據和試驗階段的成果,我們多次組織國內有關專家進行論證,經過多次論證,提出了更加可行的方案。
在項目的設計階段,多次與設計專家進行溝通交流,并結合現場的實際情況,在滿足工藝要求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投資,并且在設計過程中盡可能地使用成熟的新工藝、新技術,例如:KH-3噴嘴,石油大學等單位開發的FSC和VQS旋流式快速分離系統等,粗旋、預提升技術,使設計工作更加可靠。
在項目施工階段,充分利用風險管理的方法,合理安排施工各專業之間的通力協作,使施工的風險降到最低,而且費用較預算節約約5%。
在新裝置實施過程中,第一步確保裝置能流化正常;第二步使裝置能夠正常運行;第三步調整優化操作;第四步進行各種條件下的工業試驗。在實驗中,我們根據裝置的實際情況及時調整有關的工藝參數,使實驗能夠在最佳的條件下進行,從而使兩段提升管新技術能夠得到充分的驗證,把理論通過項目的實施得到了升華。
五、結論
該項目在充分進行理論分析、現場采樣分析和實驗室實驗的基礎上,提出的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新技術具有催化劑接力、大劑油比、分段進料和短停留時間等諸多優點。這些優點經我公司工業化試驗和多年的運轉得到了驗證,體現了效益最大化。
1.根據實驗室研究成果,通過多種設計方案比較,將我公司的10萬噸/年催化裂化裝置成功改造成為世界上第一套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TSRFCC-I型)工業試驗裝置(15萬噸/年),并一次開車成功、運轉狀況良好。
2.工業試驗和運轉充分證實了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理論的正確性和實用性。工業試驗結果表明,對于難裂解的油,兩段提升管催化裂化技術能提高產品的收率和改善產品的質量。
3.通過本項目的實施,使兩段提升管的理論得到驗證,開創了我國在科研成果往工業化轉化過程中的先例,逐步形成“實驗室研究――中試放大――工業化生產(技術推廣)”一條龍科研開發體系,并且取得了可喜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關鍵詞:航天育種;蔬菜;新品種;轉化;成效
10年來,天水市農業局、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合作,先后培育出航遺1號黃瓜、航豇1號、2號豇豆等20個航天蔬菜新品種[1],并逐步開展了航天育種遺傳機理研究[2]和示范推廣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筆者分析了“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的實施成效,以期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種的示范推廣步伐。
1 實施成效
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遵循綠色農業發展理念[3],在加快航天蔬菜新品種育種進程,提高種子繁育能力,加快新品種示范推廣的同時,注重綠色食品標準的研究與制訂,2007-2010年,先后育成航天蔬菜新品種10個,其中:辣椒品種6個,即航椒4號、5號、6號、7號、8號、10號;茄子品種3個,即航茄2號、4號、5號;番茄品種1個,即宇航3號,這些品種均通過了甘肅省農作物新品種認定;完成了航遺1號黃瓜、航豇1號、2號豇豆、航椒1號、2號、3號辣椒及航茄4號茄子的穩產性和適應性分析研究;制定并頒布《綠色食品 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等6項甘肅省地方標準;建立和完善了甘肅張掖、隴南和山西3處標準化制種基地,航天蔬菜年制種面積達到65.4 hm2,年產種子44.5 t;先后在甘肅天水、隴南、張掖等市和新疆、內蒙、山西、陜西、北京等省市示范推廣航天辣椒、航天豇(菜)豆34 919 hm2,總產航天蔬菜220萬t,平均總增產量40萬t,平均總增產值64 361.6萬元,平均新增純收益57 569.9萬元,平均科技投資收益率8.46元/元,平均推廣投資收益率1 727.10元/元,示范帶動作用明顯,取得了顯著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實現了綠色農業示范區建設與航天育種工程技術的有機結合。
2 主要技術
2.1 認真分析研究,準確界定航天蔬菜新品種的適應性
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通過多點試驗研究,應用作物時間穩產性系數(cst)、地域穩產性系數(csr)和綜合穩產性系數(csc)分析方法,對航豇1號、2號豇豆、航遺1號黃瓜、航椒1號、2號、3號辣椒和航茄4號茄子等7個航天蔬菜新品種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進行綜合分析,進一步明確了這些品種的穩產性和區域適應性,為大面積示范推廣提供了理論依據。
2.2 深入調查研究,制定切實可行的綠色食品生產技術規程
按照綠色農業發展理念,將綠色農業的先進意識、安全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貫穿于項目實施的全過程,突出標準研究制定及其相應技術的示范推廣,經過廣泛調查研究和多次討論修改,制定了《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太空菜豆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秋冬茬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塑料大中棚春提早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冬春茬生產技術規程》、《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辣椒日光溫室越冬一大茬生產技術規程》等6個甘肅省地方標準。
2.3 完善措施,提高航天蔬菜新品種的良種繁殖能力
針對種子繁育嚴重制約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的實際情況,從建立和完善標準化制種基地入手,對甘肅隴南、張掖和山西3個制種基地進行了規范化管理,針對不同品種研究制定了制種技術規程,強化了對制種各個環節的監管,完善了播種、田間管理、種子采收、加工等技術,形成了種子生產、加工、包裝到上市銷售的較為完善的生產流程,不僅種子生產規模逐年擴大,生產能力逐年提高,而且逐步使航天蔬菜新品種示范推廣步入良性循環軌道,大大加快了航天育種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4 立足生產實際,狠抓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
2.4.1 加大新品種示范推廣力度
以試驗示范為基礎,以提高蔬菜品質為重點,結合各地氣候條件,積極開展航天蔬菜新品種試驗示范。以建設中國西部航天(太空)育種基地為重點,建立市級蔬菜新品種試驗及展示示范基地;在主要蔬菜生產鄉鎮建立縣區級蔬菜示范區;在主要鄉鎮建立示范點。通過在市、縣區、鄉鎮3級開展新品種選育、展示、示范和輻射帶動,大力促進航天蔬菜新品種的推廣應用,優化了主產區蔬菜品種結構,提高了良種覆蓋率。在品種布局上,依據區域試驗和生產試驗結果,科學確定不同品種的示范推廣區域,做到種植區域與品種特性相吻合,良種與良法相配套。
2.4.2 大力推廣設施栽培及配套技術
項目區圍繞《綠色食品 天水市航天豇豆生產技術規程》等6項標準,積極推廣多層覆蓋保溫技術、穴盤育苗技術、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避雨栽培技術、高效節水微灌技術等大棚設施配套技術,各項技術入戶率達到95%以上,提升了設施農業發展水平。
(1)多層覆蓋保溫技術。冬季低溫越冬栽培采用高保溫eva膜,遵循“輻射、對流、傳導”的熱交換原理,應用“三棚四膜”(大棚+中棚+小拱棚+地膜)多層覆蓋保溫技術,把大棚內部空間分隔成若干個上下分隔的子空間,遏制棚內空氣的上下對流和傳導,減少熱量散失,保障冬季大棚內農作物生長條件,促使茄果類和瓜類蔬菜提前上市。
(2)穴盤(營養缽)育苗技術。推廣合理配制基質、精量播種和催芽、成苗等現代育苗技術,實行規范化管理,保證幼苗生長快、育苗質量高,提高種子有效利用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
(3)遮陽網覆蓋栽培技術。夏秋季高溫干旱,利用遮陽網和微噴技術降低光照強度[4],及時補充土壤水分,降低棚內溫度,營造一個較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小氣候環境,達到遮光降溫、保水保溫、預防災害性天氣的效果,促進設施蔬菜正常生長。
(4)避雨栽培技術。通過塑料大棚、遮陽網、防蟲網覆蓋,防止雨水沖擊和強光直射,可大大減輕病蟲害發生,減少農藥等投入品的使用,防止裂果,增加果實色澤,外觀質量得到明顯提高,軟腐病等細菌性病害明顯減少,創造最佳的蔬菜生長環境,保證蔬菜健壯生長,達到提質增效的目的。
(5)高效節水技術。應用噴灌、滴灌技術,不僅提高灌溉質量,省工節水,而且肥水同施,減少養分流失,提高肥料利用率,對減輕高溫影響和病害發生,提高蔬菜品質、實現增產增收效果十分明顯。
2.4.3 認真落實安全生產技術
大力推廣農藥殘留控制技術,提高蔬菜質量安全水平。在設施蔬菜蟲害防治上,大力推廣防蟲網阻隔、黃板誘殺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在病害防治上廣泛示范推
廣覆蓋流滴消霧型功能膜、膜下暗灌(滴灌)、使用抗病品種、營養缽培育壯苗、避雨栽培、夏季高溫悶棚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露地蔬菜在蟲害防治上應用頻振式殺蟲燈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在病害防治上采用深溝高畦、滴灌、覆蓋地膜、抗病品種、營養缽培育壯苗以及合理選擇施用高效低毒農藥等技術,大力發展綠色蔬菜,示范推廣防蟲網覆蓋栽培等安全生產技術,從而保證了蔬菜產品質量,提高了經濟效益。
2.4.4 廣泛應用綠色、無公害施肥技術
通過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積極推廣控氮施肥、平衡施肥,合理增施有機肥、重施基肥、輕施追肥,盡量減少單元素肥料使用,實行有機肥與多元復合肥配合施用,推行氮肥施用安全間隔期,減少使用硝態氮肥和作物收獲前追施化肥;根據不同蔬菜作物,適當補施微量元素肥料,防止蔬菜硝酸鹽污染,項目田全部落實綠色、無公害施肥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增加農民收入。
3 主要經驗
3.1 加強管理是搞好項目工作的前提
為了加強對項目實施的組織領導,市農業局和天水神舟綠鵬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通過成立項目領導小組和技術小組,形成了責任到人,各負其責,嚴格把關,認真實施的格局,保證了項目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3.2 突出技術創新是搞好項目工作的關鍵
該項目將航天技術、生物技術與農業育種技術有機結合,充分應用設施栽培加代繁殖等技術選育蔬菜新品種,在技術上走在了全國前列,2007-2009年有航椒4號、5號、6號、7號、8號、10號,航茄2號、4號、5號和宇航3號番茄通過省級鑒定,成果均達到國內領先技術水平。通過對主要示范推廣的航天蔬菜新品種的適應性研究,總結完善了種子繁育技術,編寫了制種和生產技術規程,以標準化生產的形式,繁育航天蔬菜新品種,保證了種子質量,提高了種子產量,為示范推廣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3.3 注重協作交流是搞好項目工作的支撐
在項目的實施過程中,筆者積極與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開展經常性的技術交流與合作,充分利用這些單位的技術人才和檢測設備、種質資源,強化育種進程和提高良種繁育能力,努力提高項目實施和管理水平。通過協作交流,開闊了技術人員的視野,增長了見識,掌握了最新的航天育種動態,引進了一批先進實用的新品種、新技術和新經驗,成為項目順利實施的有力支撐。
3.4 加強資金管理是搞好項目工作的保障
對項目經費設立了專門的核算賬簿,對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嚴防擠占、截留和挪用,確保項目資金合理使用,充分發揮其投資效益。
3.5 “行政+公司+基地+農戶”的運作方式是項目實施的基本途徑
在天水市農業局的主持下,實行“行政+公司+基地+農戶”的產業化運營方式,形成了以行政推促為手段,公司為龍頭,基地為紐帶,農戶為基礎的良種繁育和示范推廣模式,對外聯接國內外銷售市場,對內聯接技術推廣部門和農戶,產銷銜接、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保證了農戶和企業的應得利益,調動了農戶和企業種子生產和示范推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證了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
4 建議
航天育種開創了一種全新的育種模式,航天(太空)新品種以其良好的優質、抗逆、增產性能,為安全、無污染、少農藥殘留的綠色食品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符合當今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求,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為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新的技術支撐。“航天蔬菜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項目在中國航天蔬菜新品種試驗研究和示范推廣中積累了成功經驗,隨著引種、示范、推廣航天(太空)蔬菜范圍的逐步擴大,人民群眾對航天農產品的認識不斷提高,以中國西部航天(太空)育種基地為依托,加快甘肅天水航天育種示范區建設步伐[5],深入開展航天育種遺傳機理研究,積極示范推廣航天蔬菜新品種,促進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是發展現代農業、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途徑,不僅具有巨大的發展潛力,而且可以帶動和加快現代航天高新技術在農業領域廣泛應用,發展前景十分廣闊。
參考文獻
[1] 吳潔.太空育種地上忙[n].科技日報,2001-08-27(8).
[2] 潘連公,陳彩能,包文生,等.航天育種遺傳機理與選育成效分析[j].中國農村小康科技,2007(1):33-35.
一、前言
目前,當代企業和社會已經從傳統的運轉模式走向以過程為向導的新運轉模式,在工作時除專業技能以外,關鍵能力、性格特征、心理素質也是勞動者應該具備的工作條件。現代的教育方式應該圍繞解決綜合問題進行教學,教師的教育理念也應該針對“解決社會工作綜合型問題”進行轉變,這種復雜的教學模式,會涉及到多方面的問題,其中的社會的因素也不能小視。所以說,教育的模式應該盡快打破傳統模式的種種束縛,科學的把學習過程、工作過程和學生能力進行聯系,所以在開發方法方面應該注意實現后面三點:一是從主觀意義看來,我們應該把工作當中過程進行整體化分析,而不是對那笑細小的工作點進行專研;二是重點培養創造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強調適應能力的好處;三是構建學習過程時,應該看重“工作過程完整”而不是“學習過程完整”。只有這樣,職業教育才可能讓學生獲得綜合的職業能力,并保證這些與職業相關的經驗知識和技能在結構上的系統化。抽象發展過程不是一個人能力發展該有的過程形式,其學習過程是要具備情景化和具體化的,因此,職業學習中必須包含兩個方面的因素分別是“工作過程學習”和“課堂學習”,這兩個方面可以在學生的學習歷程當中化為一個整體。課程開發必須將資格研究(包括職業分析、工作分析、企業生產過程分析),個人發展目標分析與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結合在一起,其基礎是整體化的職業分析。
作者有幸到德國進行電子技術專業課程的學習和考察,讓我深刻的感受到德國這個工業強國先進的職業教學理念,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方法和基于行動過程方面的課程開發方法作者都可以熟練的運用,并且讓開始計劃好的任務圓滿完成――用電子技術專業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和《電子產品生產工藝與管理》學習領域行動導向的教學設計,作者在北京的回國學術報告會上進行發言,德方和我國教育部門的專家團隊都對作者所表意見深深贊同。
二、總體設計思路
(一)教學目標確定
要確定實際的教學目標,需要考慮的方面有兩個:
1、企業對于人才的需求:國家的產業結構與國家的教育結構息息相關。國家的產業結構和政治要進行科學的分析,選擇符合條件規定的企業(規模中等偏上的企業、企業集團中技術一般的企業)進行調研;根據所選企業中崗位的相應要求,分析崗位上的典型任務模式,結合企業員工的各種要求進行課堂設置。
2、學生個人的需求:從學生的角度來看,應該了解學生需要什么和學生的學習目標在哪里,從而制定教師的教學目標。
(二)學習領域確定
當學習目標確定之后,就要進行教學課程的研究和開發了。其課程要極富職業工作方面的特色,在以后的工作基礎上,對學生的學習領域進行確定。簡單來說就是解構整個學科的傳統體系,重新構建新的行動體系,同時對國家的職業資格鑒定和規范進行科學集成。
1、工作過程分析:根據相關的工作崗位,進行典型工作的分析,從而了解工作的基本流程。
2、行動領域歸納:崗位典型工作與學校領域的結合,成為實用的綜合領域。
3、學習領域轉換:根據認知及職業成長規律遞進,重構行動領域,并轉換為學習領域課程。
(三)學習情境設計
學習情境是組成學習領域課程的結構要素,是課程方案在學習過程中的具體化。換句話說,學習情境是在職業的工作任務和行動過程背景下,將學習領域的目標描述和學習內容,進行教學論和方法論的轉化,構成在學習領域框架內的“小型”主題學習單元。
實際上,學習領域是課程標準,而學習情境則是實現學習領域能力目標的具體的課程方案。學習情境的載體可以是產品、現象、工藝等等,學習情境因學校 因教師而異,具有范例性、可替代性和遷移性的特征。
(四)教學的實施
教學實施主要強調行動導向的教學及其實施方法,以及教學評價。行動導向教學實施的前提是實踐條件的準備師資的配置以及教學方法選擇。
1、實踐條件:包括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和校外實習基地。校內生產性實訓條件主要的體現是專業“一體化教室”裝備的使用和管理;校外實習基地主要是滿足在企業的教學和頂崗實習的需要。
2、師資配備:實現行動導向的教學,必須處理好校內教師與企業培訓師的分工、協作問題,并需及時進行適應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教學目標的要求。職教教師主要承擔“教學做一體”的教學任務,而企業兼職教師重點在實踐教學方面發揮優勢,特別是來自企業的訂單項目以及頂崗實習環節的實施等。
3、教學方法:行動導向教學的基本意義是:學生是學習過程的中心,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與協調人,遵循“資訊、計劃、決策、實施、檢查、評估”這一完整的行動過程,在教學中教師與學生互動,讓學生通過“獨立地獲取信息、獨立地制定計劃、獨立地實施計劃、獨立地評估計劃”,在自己“動手”的實踐中,掌握職業技能 習得專業知識從而構建屬于自己的經驗和知識體系。
行動導向的教學強調:學生作為學習的行動主體,要以職業情境中的行動能力為目標,以基于職業情境的學習情境中的行動過程為途徑,以獨立地計劃、獨立地實施與獨立地評估即自我調節的行動為方法,以師生之間互動的合作行動為方式,以強調學習中自我構建的行動過程為學習過程,以專業能力、方法能力、社會能力整合后形成的行動能力為評價標準
(五)教學設計的優化
學生就業后,通過畢業生反饋、專家論證和企業調研等,進行下一輪的學習領域、學習情境修改和改進,進一步優化教學實施方案。
三、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開發
(一)經濟社會背景
1、產業構架和產業規格。應用電子技術是國家重點看重的教育專業之一。我國的應用電子技術發展規劃是受到國家各部門的重點關注,國家鼓勵全面開發大中小型元件和新式集成電路,從更快的推動信息化技術的發展。
山東省把電子信息產業作為重點發展的支柱產業。山東省“十一五”發展綱要明確了著力建設制造業強省的戰略目標,并把電子信息及家電產業作為優先發展的支柱產業,放在第一位。這就為本專業培養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
山東電子產業區域優勢明顯。山東是電子信息產業大省,也是電子電器產品強省,有海爾、海信、浪潮、鴻富泰等全國知名的大型企業。同時山東也是電子電器產品的銷售一級市場,世界及國產品牌都在搶占山東市場,紛紛在山東開店、設廠,形成了明顯的電子行業區域優勢 從全國范圍看,已經形成廣東、山東、江浙、京津唐四大電子產業區域。
2、人才需求。多數企業都需要應用電子技術的人才。從國家產業部和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給出的數據看到,我國的電子信息技術人才并沒有多少,全國從事相關專業的學生只有四十多萬人,但是每年畢業人數只有不到十萬;從山東這個電器大省每年給出的數據來看,全省每年都需要一萬五名應用電子技術的人才,來填充各行業崗位的需求。
就業崗位發生變化。作者在經過了海爾、海信等三百余家大中小型電子企業用人情況調查之后發現,伴隨著時代的發展,企業產品的技術不斷的升級,新型科技的不斷采用,其畢業生進入企業之后的崗位也隨著變化。電子電器技術與銷售崗位、技術服務崗位、產品管理崗位,是企業給應用電子技術畢業生所提供的工作崗位,這些也是比較常見的崗位。電子電器技術銷售及服務崗位:電子產品的市場銷售、維護、電子維護網絡的開發和管理,其中的技術元素特別的多。在這些崗位當中人才更為緊缺的是,高端電子產品的銷售和技術維修崗位,在這個崗位中急缺高素質人才。電子電器產品管理崗位:主要有電子電器生產出來之后的管理工作,其中包括裝配、調試、檢驗、設備維護和生產管理,以及電子電器新產品的開發計劃。最后說到電子電器工藝崗位,這個崗位關系到電子電器生產時的工藝是否到位,所以說高素質的人才在這個崗位當中也是屈指可數。
企業對于人才素質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時代背景下大多數企業選擇人員,都要求,人員不僅要具備強大的職業能力,例如,職業知識、職業技能等,還要具備較高的情商,如團結精神、人員交際、敬業精神、行業洞察力等,即員工的能力是要多面化、全面化的。
(二)工作任務分析
對于企業來說,企業的整體工作過程是由數個小型工作進程所組成的。企業的這種理念也可以使用到職業教學當中,可以把其轉化為教學式的工作任務,從而在教學中培養崗位人才。從電子技術方面看來,相對于的職業標準國家是有所制定的,所以我們應該把國家所制度的職業資格標準與鑒定指標進行融合理解。
(三)行動領域確定
行動領域的具體解釋是工作生活當中的情景構架,與原本職業緊密相關的職業、生活和社會動態等一些情景結構所合成的任務總和。另外從企業方面看行動領域,是按照企業所指定的計劃進行活動的領域,以達到完成企業工作的目的。
(四)學習領域確定
行動利于教學歸納中包含了學習領域,這種規劃是按照教學流程進行的,對教育領域進行規劃后,用于以后的教學行動領域當中。職業教育當中的職業行動領域存在每一個專業的學習領域當中。能力描述的學習目標、任務陳述的學習內容和目標給定的學習時間這三個基礎因素,是學習領域構件的重要零件。想要表明學習領域的特性就需要目標的具體描述,而任務的學習則讓學習領域更具專業化、精確化。當學生在進行該領域的學習時那么學習目標的描述就是得到的完整學習效果,可以使用職業行動能力進行描述;而任務陳述具有細化課程教學內容的功能;總量給定的學習時間作為基準學時,可靈活安排。
四、結束語
新時代的教育模式,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的教學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讓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大大的提升,保證學生在以后的社會工作中能得心應手,從而讓電子技術專業的學生為社會和國家更好的服務。
參考文獻
[1]姜大源.當代德國職業教育主流教學思想研究[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11.
[2]李佩禹等.山東商業職業技術學院應用電子技術專業示范性建設方案[R].2012.
[3]田棟.探討創新在應用電子技術專業中的應用[J].世界家苑,2013(6).
[4]梁超.關于高職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J].職教論壇,2012(29).
[5]任國燦,汪宋良,邵華.應用電子技術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教學基地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0).
中圖分類號:G43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文章編號:16727800(2013)011018803
0引言
姜大源教授指出:工作過程是“在企業里為完成一件工作任務并獲得工作成果而進行的一個完整的工作程序”。工作過程具有綜合、時刻處于運動狀態之中但結構相對固定等特點。而所謂的系統化,是指采用一定的方式,對已經確定的工作過程進行歸類、整理或加工,使其集中起來進行有規則的排列。生產復雜產品、完成重大項目都可能需要多個工作過程,從而構成了該產品、該項目的工作過程系統。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是根據產品、項目的工作過程系統確定學習領域后,以學生為中心而設計的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71
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已成為近年來高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熱點。基于工作過程的學習領域課程的實質,在于課程的內容和結構追求的不是學科架構的系統化,而是工作過程的系統化。職業教育的課程開發必須打破傳統學科系統化的束縛,將學習過程、工作過程與學生的能力和個性發展聯系起來,將“工作過程的學習”和“課堂上的學習”整合為一個整體,將職業資格研究(包括職業分析、工作分析、企業生產過程分析)、個人發展目標分析與教學分析和教學設計結合在一起。
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中維修電工的考證及學習是重要項目之一,該專業的核心能力對應的職業是維修電工。因此,以“維修電工”國家職業資格為標準、以高職人才培養為目標,將維修電工職業標準有機地融合到專業學習領域課程開發中,以項目為導向、工作任務為載體,重建專業方向課程體系,以解決專業教學與“維修電工”考證相互脫節的問題。
一、確立專業及其面向的職業崗位分析
根據企業調研,維修電工在不同工業部門如機械與設備制造、汽車與配件工業、電子工業,從事自動化生產。除操作自動化生產設備以外,這些設備的維護成為其專業工作的重點。此外,維修電工參加生產設備的建造和改造,進行電子維修,在車間維修并制造電子、自動化和信息技術的組件和儀器。符合專業要求的工具、測量儀器和測試材料、旨在有效完成任務的工作和工作崗位設計以及與同事進行符合專業要求的交流,都屬于維修電工的任務要求。同時,還要考慮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不同要求以及由此引起的對職業行動的要求。維修電工能對任務進行整體性觀察并在完整性的工作過程背景下對其進行組織,也就是說,借助其企業關聯知識關注過程的銜接并與其他部門(機械保養、物流、制造計劃等)合作。
二、提取、劃分、分析典型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
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中以電氣設備的運行、安裝、調試與維護及營銷服務等職業崗位為導向,重點突出技能培養,根據職業能力要求提煉難度1-4級的典型工作任務。
(一)職業定向的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1)
工廠車間照明設備的安裝與維修、普通機床電氣設備的安裝與維修、電機的安裝與維修、小型電子設備的調整與改裝、工廠供電系統的計劃與實施、做計算機控制系統的計劃與實施、印刷電路板的設計與制作、現場總線與工業以太網的構建與維護。
(二)系統的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2)
交直流調速系統的安裝與調試、設備運行的檢測與控制、電氣設備控制的安裝于調試、生產過程的組織與實施。
(三)蘊含問題的特殊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3)
電氣設備的調整與改裝、數控設備的維護。
(四)無法預測的工作任務(學習難度范圍4)
生產設備的調整及生產質量保障。
三、構建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維修電工方向教學計劃
根據典型的工作任務,提煉支撐課程,形成了12門理實一體化的學習領域課程。
學習領域課程編號 學習領域課程 基準學時
小計 第一學年 第二學年 第三學年
1 電工基本技能 2周 2周
2 電氣設備安裝與維護 4周 4周
3 電子技術應用實訓 4周 4周
4 電氣繪圖技術實訓 8周 8周
5 PLC應用技術 5周 5周
6 組態控制技術 2周 2周
7 傳感器技術及應用 4周 4周
8 交直流調速系統與應用 3周 3周
9 集散控制與現場總線 3周 3周
10 單片機應用技術 4周 4周
11 自動化課程綜合實訓 5周 5周
12 自動化課程設計 2周 2周
合計學時 1196 468 286 442
四、建立學習領域課程教學計劃(舉例)
以《自動化課程綜合實訓》學習領域課程為例,建立講授單元和行動單元學習任務和內容。講授單元主要對PLC的組成與基本工作原理;PLC的編程軟件及編號范圍;基本邏輯指令表示方法及其應用方法;掌握梯形圖的繪制原則及PLC設計原則、步驟和方法;對典型生產線工業控制對象進行系統的意見設計、系統的軟件設計、安裝調試設計,共計150課時。
行動單元中建立五個子學習領域課程:
1、控制方案的初步設計(學時:12),學生根據項目設計要求對現有自動化生產線及需改造的生產線進行調查,并據此形成初步控制方案,討論并完善,最后提交具體可操作性的控制方案。
2、交流電機的PLC變頻控制(學時:48),根據項目設計要求對交流電機的控制所需器件進行選型,了解并掌握器件使用完成交流電機的PLC變頻控制子系統,并進行系統測試調試,最后提交相關技術文檔。
3、物料分控系統的PLC控制(學時:24),根據控制方案要求對物料分控所需器件進行選型,了解并掌握器件的使用方法,完成物料分控子系統,并進行系統測試調試,最后提交相關技術文檔。
4、機械手的PLC控制(學時:30),根據控制方案要求,了解并掌握機械手的使用方法,完成機械手控制子系統,并進行測試與調試,最后提交相關技術文檔。
5、系統綜合計劃與調試(學時:36),根據控制方案要求,對全系統進行聯合調試,分析并找出其中的問題,完成全系統了,并提交相關技術文檔。
將維修電工職業標準融合到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學習領域進行課程開發中,解構原有的基于知識儲備的學科體系架構課程,重構基于知識應用的行動體系架構課程,凝練工作過程要素,在現實的職業資格基礎上,培養學生普適的職業資格,為未來的職業資格奠定基礎,提升學生的“職業競爭力”。通過學習領域課程的開發研究,可有效的優化學校課程資源,在有限的課時內發揮課程最大的作用;可優化課程結構,提高人才培養質量,體現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特色;為相關專業的課程結構的改革提供思路,使之更加適應培養學生綜合職業能力和全面素質的需求。
參考文獻:
[1]王平均,王偉,韓寶如.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研究――以高職維修電工實訓課程為例[J].遼寧高職學報2013(5):49-51.
中圖分類號:F27文獻標識碼:A
高科技企業是推動一國經濟發展、參與國際競爭的重要力量,也是國家科技創新的重要支柱。近年來,高技術產業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得到了迅速發展,高技術產業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率達20%以上,但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緩慢,效率低下的問題十分嚴重。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成功與否關系到了高科技企業的生存與發展,但從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角度來研究融資比較少。筆者希望能從技術成果轉化的過程,對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中的融資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
一、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階段的劃分
高新技術成果轉化是指為提高生產力水平而對科學研究與技術開發所產生的具有實用價值的高新技術成果所進行的后續試驗、開發、應用、推廣直至形成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發展新產業等活動,因此可以按照它的特點把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過程劃分為四個階段:一是實驗室階段,是指按照新的構思進行實驗研究,或者進行新配方、新工藝探索,目的是研制出樣機、樣品,或新配方、新工藝;二是產品化階段,是指在實驗室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選擇產業化前景比較明朗的項目,將其放大,進行工藝完善、產品定型、設備整合、流程規范、產品質量標準制定等,并將中試產品投放市場,接受市場或有關部門的檢驗,以便反饋信息,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三是商業化階段,是指完善產品質量、環境污染、能源與原材料消耗等方面的控制、監測、保障體系,從而形成能夠順利進入市場的節能、低耗、高效的新生產線,為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打下基礎;四是產業化階段,就是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以科學技術成就及其創新理念為基礎,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知識和成就來達到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與合理使用,獲得與傳統經濟相比更高的經濟社會效益。
二、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難原因分析
從技術成果轉化的過程來看,資金需求可以分為:研究開發階段的資金需求、產品化階段的資金需求、商業化階段的資金需求和產業化階段的資金需求,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資金需求為這四個階段的資金需求總和。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每年登記的科技成果基本保持在3萬項左右,但能轉化為商品、形成規模效益的技術成果只有10~15%,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率低。
每個行業及每一項成果的資金需求盡管不完全相同,但可以肯定的一點是:高科技企業的資金需求隨著技術成果的不斷轉化而成十倍地增加,我國這三者的資金比例約為1∶1∶100,有許多科技成果在轉化過程中由于不能得到資金的支持而不能有效地轉化。另外,科研機構認為中間試驗具有投資大、風險高的特點,自己不直接從事產業活動,缺乏應有的資金實力和風險承受能力,企業要承擔中間試驗風險,但是企業認為科研機構應當向企業提供成熟的科技成果,即經過中間試驗的科技成果,科研機構要承擔中間試驗風險。造成在中間試驗階段,科研機構和企業都不愿投入資金,資金投入明顯偏少,許多創新項目在完成技術開發后因經費不足而被擱置一旁,許多技術成果的中間試驗階段不能有效、持續地進行,造成高新技術成果轉化過程的中斷,科技成果轉化率明顯偏低。
技術成果和資金也不能有機結合。一方面國家科研單位目前主要仍以項目形式從國家拿錢,試圖形成企業需要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各上市公司從股市籌錢和一些投資公司手上拿著錢到處找項目,項目又成為稀缺資源。這在高科技成果轉化中形成了一個“怪圈”。形成這個 “怪圈”的一個原因是資金和技術成果不能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同時也造成了科技成果不能有效地轉化。
高科技企業在發展初期,市場定位的準確性、業務模式的成熟度及管理的規范性都存在不確定性,因此高科技企業的風險較高,存在著融資困難,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的融資尤為困難。據調查,我國已轉化的科技成果中,成果轉化資金靠自籌的占56.8%,國家科技計劃撥款占26.8%,一般意義上的市場化高科技產業投資僅占2.3%。這說明,當前我國高科技企業融資過于依賴內源融資,內源融資是高科技企業融資困境的一個重要反映。
三、擴大融資渠道,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如果能很好地解決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中的融資難問題,那么就為技術成果轉化提供了資金保證,在其他條件成熟的情況下,技術成果就可由實驗室階段順利地進入產業化階段,就會促進高科技企業很好地發展,因此對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轉化中的融資問題進行研究將是十分必要的。筆者認為,解決高科技成果轉化融資難的問題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進行:
首先,高科技企業要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結構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現代公司的治理結構與融資模式有著高度的聯系,融資模式直接影響到公司治理結構的狀況和運作。投資者堅信擁有良好公司治理機制的企業往往在長期表現較好,建立良好合理的公司治理結構,有助于吸引更多的長期資金,促進技術成果的順利轉化,提高科技成果的轉化率。
其次,要發展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滿足高科技企業在不同發展階段的融資需求。世界上高科技產業處于領先地位的國家,其資本市場都比較發達,具備功能完備、層次多等特點。例如,美國資本市場體系龐大、條塊結合、功能完備、層次多樣,既有統一、集中的全國性市場,又有區域性的、小型地方交易市場,同時市場還具有不同的層次性,不同需求的企業可以利用資本市場進行股權融資,獲得發展。因此,借鑒國外先進的融資經驗,應運用體制創新和制度創新來發展我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這有利于促進高科技企業技術成果的轉化。
1.1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在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成效顯著,其模式如表1所示。美、德、日三國的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有很多共性,即:科研導向市場化,科研經費來源主要是企業,其次才是政府;科研主體是企業,或者企業和科研部門合作;政府的作用更多地體現在制定公平、公正的法律規則保護通信科研成果,引導科研部門與企業合作共同完成通信科技成果的推廣轉化。
1.2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啟示國外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的成功對我國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有很大的啟示。第一,應建立完善的法律、稅收、金融保障體系,培育科技創新企業,積極扶持中小企業的發展,鼓勵中小企業的技術創新,無論是在人才培養方面、提供信息服務方面,還是稅收政策、資金資助等方面都對中小企業予以支持;引導風險投資基金積極參與科技創新,從而提升我國通信產業鏈的整體科技實力,加快通信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第二,通信科研成果轉化應以企業為主體、官產學研相互合作,合理配置科研資源,加速通信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提高科技創新能力和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第三,通信科技成果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應,從事研發活動或研發成果轉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效益,將會抑制科研主體的積極性,這就要求政府必須建立完善的專利制度來保障科研主體的利益。第四,健全完善的專業通信科技成果中介機構、行業協會有助于提高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率。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開創性活動,受到政治、經濟、技術、人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具有高風險、高投入、高收益、周期長等不確定性特點,因此需要權威的中介機構、行業協會向企業傳遞通信科技成果未來前景的信息,引導通信科技成果的發展方向,以降低技術交易的不確定性程度。
2基于通信科技成果分類的成果轉換模式
2.1通信技術成果分類以技術的排他性和競爭性為尺度可將通信科技成果劃分為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指不具有排他性和競爭性,服務于全部公眾利益的技術成果。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指在通信領域內已經或未來可能被廣泛采用,其研發成果可共享并對通信產業和企業產生深刻影響的一類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和競爭性。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指私人產品領域的通信技術,完全為公司或企業專屬,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私人專利技術、企業技術秘密等,具有完全的排他性和競爭性。這種分類方法具有很好的經濟學理論支撐,有助于理清政府的職責,明晰不同通信技術成果的不同轉化模式。根據福利經濟學原理,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是一種準公共物品,具有正的外部性效應,從事研發活動或研發成果轉化的私人收益小于社會效益會抑制科研主體的積極性,其成果轉化往往存在“市場失靈”,因此,政府在這方面應起主導作用,作為主要投資人以糾正“市場失靈”。共性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對行業影響深遠,需要行業內主要企業以產業聯盟的方式進行合作研發并轉化應用,成果轉化的利益在產業聯盟內部共享。對于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可以在市場的選擇下自行轉化。
2.2通信科技成果轉化的特點第一,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時效性要求高。目前,信息技術更新換代速度很快,國際上成熟的技術很多,如不及時將我們的科技成果轉化,將錯失開發市場的良機。如3G技術,國外成熟的技術就很多,到2005年8月,世界上已有71個國家發放159個3G牌照。第二,在通信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關鍵技術領域需要政府引導。由于通信產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和支柱產業,也關系國家安全,信息技術事關民族科技進步,對其他技術進步具有帶動作用,其社會經濟效應顯著,因此,在重大專項技術和前沿技術方面與其他產業相比更需要國家的引導。第三,通信科技成果轉化在產業鏈內合作要求高。圍繞市場建立完善的產業內互動合作關系是提高產業整體科技水平的重要因素,也是形成自主知識產權、提高通信產業整體國際競爭力的關鍵,因此,通信產業科技成果推廣轉化需要產業鏈各利益主體積極合作與互動。
2.3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轉化模式根據經濟學原理,政府應在市場失靈時積極介入,糾正因市場失靈引起的資源配置問題。對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的轉化,政府應承擔主導者的角色,通過設立國家重大專項等方式,以資金投入的方式支持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承擔科研任務和成果轉化任務(如圖1)。在此模式下,首先應建立起評判標準以識別出通信公益性技術,針對通信公益性技術研究進行立項;其次是改變以往的項目評估方法,建立起以成果轉化為導向的通信公益性技術成果分階段評估機制,通過轉化潛力測評的重大項目要繼續給予大量資金支持,保證中試資金和后續轉化資金不斷鏈。
2.4共性技術類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對于基礎公益性通信技術成果,政府應承擔主導責任,原因是這種成果的轉化存在市場失靈。那么,對于共性技術類和專有技術類通信科技成果的轉化,誰應作為主導者呢?在我國通信產業鏈各構成主體中,通信運營商作為網絡擁有者提供信息傳遞的通道以及平臺,位于產業鏈的中端,在整個產業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導地位,在整合資源、規范化管理及技術應用等方面都起到決定性的作用。這種市場狀況決定商業性通信技術成果轉化必然應以運營商為主導。如圖2所示,由運營商根據市場需求提出技術創新理念,然后通過中介或自己將創新理念傳遞給制造商、高校及科研機構,再由通信產業鏈上的主體獨立或聯合完成研發和實驗,最終由運營商采用此技術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對行業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可在供應商主導下采用產業聯盟的方式進行研發和技術成果轉化。根據博弈論原理,在科研和科研成果的轉化過程中,各主體具有有限理性,且是在不完全信息的條件下做出決策的,這與在完全信息下理性決策有一定差距,起信息傳遞作用的中介至關重要。而目前中介未能有效發揮其作用,使得高校與科研機構參與度不夠。根據成長上限系統基模原理,政府應協助清除此障礙,以更有效利用社會資源,建設信息服務平臺和改變高校與科研機構考核辦法可以作為途徑之一。
3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創新
3.1技術創新誘導機制創新目前國家通信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及高校通信技術創新主要沿用我國最早提出的技術推動模式,在這種模式下,企業的技術創新與國家通信重大專項技術創新及高校通信技術創新存在嚴重脫節的問題。研究表明,就數量來說,60%~80%的創新是由市場需求引發的,只有符合市場需求的技術成果才能被真正意義上商業化。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的技術創新誘導機制符合新時期通信業特征,更能體現科技研究的合理性。因此,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應以市場為導向,創立以運營商為主導、政府為支撐的雙重技術創新誘導機制。在這樣的機制下,有三種通信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一是由運營商根據市場需求提出技術改進理念,然后由其供應商完成研發和實驗,運營商擇優選擇產品和網絡。二是高校及科研機構以市場需求或者以運營商的技術理念為導向進行科研,然后將其成果進行轉化應用。三是設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國家重大專項,由高校及科研機構承擔科研任務,最后將科研成果進行轉化應用。其中,以運營商為主導的市場需求拉動模式因為其需求明確、企業研發動力強大,已成為目前主要的技術創新來源,而其它兩條途徑的成果轉化率較低,主要原因在于科研未能與市場需求緊密結合。因此,在此機制下應重點要做好國家重大專項和高校及科研機構的研究與市場需求結合工作。首先,要制定以市場導向為標準的成果評價體系。其次,要為高校研究人員創建企業提供便利。允許研究人員參與企業的創建,他們可以毫無風險地以協作者、經營者和領導者的身份進入新企業,在企業工作一段時間以后,可以自由選擇回到公共部門或留在企業;同時,要加強研究人員與企業的接觸,向所有愿意為企業服務但希望保留科研人員身份的研究人員提供幫助。研究人員在公共部門工作期間,可以向開發其成果的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也可參股。最后,科研主體也應主動與企業接洽,獲得市場需求信息,在科研選擇上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