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精神分析與哲學模板(10篇)

時間:2023-11-28 14:38:2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精神分析與哲學,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精神分析與哲學

篇1

析了英語學習者在本、碩階段的英語學習和學習身份的變化,幫助學習者重建學

習身份,明確自身的局限和優勢,更好地學習英語。同時,也旨在為研究生英語

課程改革及新課程編排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學習者的學習;身份變化;批評話語分析

一、研究背景

學習者的學習是指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計劃、有系統地掌握知識技能和行為

規范的活動(Gardner 1972),主要包括:①學習是經驗的獲得,②學習者主動

建構其心理結構,發生行為變化,實現個體發展的過程,即變動的個體能動方面

話語,是一種在具體語境中的言說行為,即,只有在具體話語情境中,話語才有

意義。(Halliday 2004)本文將在話語情境下,考察英語學習者如何進行自我身

份的選擇、建構和認同。

二、理論基礎

批評性話語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簡稱CDA,誕生于1970s,理

論淵源是西方(Widdowson 1998,辛斌 2005);包含三大論點:①語

言是一種社會實踐;②語言與價值觀念、及權力之間,相互影響;③語

言的使用可以促使社會變革(Fairclough 2003);主要分析方法是系統功能語言

學(Van dijk 2006)。

本文借鑒高一虹等(高一虹等,2004)的研究方法,采用訪談模式,對學習者話

語進行批評話語分析,旨在探尋英語學習者在本碩過渡時期的學習情況和學習身

份認同。筆者試圖通過研究回答以下三個問題:1.不同話語情境下,學習者的學

習方式有何不同?2.學習者對自身學習是否有理性的認識?3.學習者是怎樣看待

自己的學習的?

三、研究設計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是北京工業大學2010級非英語專業研究生。他們均已完成研一所要求的

英語必修和選修的學分。年齡在23歲到24歲之間。

筆者先隨機抽取73名北京工業大學2010級非英專研究生完成問卷,縮小訪談范圍

,選出6名最具代表性的同學,通過半結構訪談了解他們對本碩階段英語學習的不

同及自我定位。

2.研究工具

①問卷。問卷旨在對訪談問題進行定位和精確。包含三部分:個人信息、本碩階

段的英語學習;共25題,7道客觀題,18道主觀題。問卷通過網絡發放,發放對象

為2010級非英專研究生,截止7月15日,收回有效問卷73份。

②訪談。筆者認為問卷的量化不足以反映學習者的內心感受,故采用訪談形式。

借鑒問卷的分析結果,筆者在訪談擬定出訪談的問題如下:

可以分享一下你研究生階段英語學習的心得和體會嗎?

現在的英語學習跟本科階段,有什么不同?學習的動力和側重心相同嗎?

課堂氛圍或教師的教學有變化嗎?你的學習態度呢?

你覺得學習英語重要嗎?本科時的呢?為什么重要?

訪談后,筆者遵循建構主義原則,將錄音的文字整理作為原始資料,圈畫出話語

中帶有核心概念的句子,用批評話語分析解讀話語深層含義,最后概括得出研究

結論。

3.數據收集

①問卷統計及分析。A.數據統計結果顯示:a.人數:男生(59)/女生(14);專

業:理科(67)/文科(6)。b.本科階段四六級通過率:四級:(67/73),六級

(37/73)。

B.筆者通過對問卷主觀題的統計和分析,得出如下結論:a.本科階段,學生對于

四六級及考試更為看重,增強的主要是閱讀和聽力能力;研究生階段,學生更看

重科研和文獻學習能力,更多地是按自身興趣和社會需求在學習。b.對自己的英

語學習有新的要求和評價標準:本科時,四六級至上;研究生階段,更傾向于提

高英語綜合能力。

②訪談結果和分析。筆者對隨機抽取其中的6名同學(以下稱A,B,C,D,E,F)

進行半小時的中文結構式訪談。筆者認為,這些來自學生的自身概念直接反應了

他們的切身感受,故將此用做批評話語分析的原始語料。錄音轉寫并整理后,分

析發現有些概念有類似的情況。這些英語學習者的感受大體分為三個部分:對比

不同話語情境下的學習;對自身學習的重新定位;對自己學習身份的重新認識。

第一,學習者對比不同話語情境下的學習。英語學習終及學習生涯,對學習者影

響頗深。英語學習由本至碩的過渡,用批評話語分析解讀語料時,筆者發現受試

者使用“很不同”共27次,“雖然,而,但,卻”等轉折詞93次,對這一過渡和

轉變的感受由此可見一斑。如A提到,“現在上課時互動很多,我們都參加了”,

“雖然不敢發言,但是老師點我,我就敢說”,F也說,“以前學得很無聊,現在

也不是很喜歡,但必須要學,要不然專業就學不好了”,“現在聽英語講座還行

”。

然而,從大學英語到研究生英語的轉變,是社會需求對應試教育的挑戰,有人從

中看到曙光,如B“以前我們英語課上都不說話,更不用說回答問題了,大家都埋

頭各做各的,因為老師沒什么,他們就是重復之前的”,“學校的網上學習系統

,我到現在都不會用,老師不檢查,也不考試,我們都沒人去”,“考試啊,老

師也怕我們掛科,都給我們范圍的,背下就能過了……”“我的口語變好了,那

個老外Michael教我英語,我教他中文,還經常去starbucks呢……”“我現在超

迷美劇,‘Lost’很奇異,要想很久才能有所悟,‘Friends’和‘Prison Brea

k’早看完了,有點刺激,感覺很好”。E也有同感,“現在英語變得更棒了啊,

口語什么的都不是問題”,“對比現在和本科?嗯,我感覺很多不同啊,以前覺

得單詞量大,做題快啊,那樣英語才是好,學的枯燥無味;現在的話,沒有硬性

要求,你學到的東西是你自己的,都靠自覺”“大家都是傾向自愿吧,反正我就

覺得現在學得比以前輕松”。D也分享了他的心得,“我的英語一向是那樣,不好

不壞,不過現在,快速閱讀和口語都提高了,環境所迫嘛”,“現在跟本科最不

同,老師上課的套路變了,課堂氛圍什么的都不同了,感覺對英語開竅了,有興

趣了”。但也有人困惑迷茫,如C“以前英語很好,排名也很靠前;現在也在學,

但是卻沒進步”,“以前我的閱讀特別好,做題都很少錯的;每天早讀單詞和作

文,四六級也考得很好”。

本科階段,英語學習是四六級的附屬,學習者在學習中備考,學校設施、師資配

備及客觀環境都服務于此,唯四六級獨尊。但當繼續學習,攻讀碩博時,我們意

外地發現,考試和分數什么的都是浮云,英語的聽說讀寫才是王道,這一轉變有

目共睹。由此可見,在不同情境下,學習者要改變自己以前學習方式方法,才能

事半功倍。

第二,學習者對自身學習的重新定位。研究生階段英語的教學服務于專業和社會

,與本科時的截然不同,這亟須學習者對自身學習進行思考和重新定位。分析訪

談語料,筆者發現,少許學習者并沒有及時并積極地思考這一問題,他們大多分

析自身,卻忽略了社會需求,如C只認識到,“別人玩著都比我學得好,挺郁悶的

”,“不知道怎得,感覺研一沒學到多少東西,對考試的感覺也很懸乎,不明白

”;但大多數卻認識到,英語學習進入轉型期,改變學習模式,順利完成研究生

階段英語學習是為上策,E和F深有所感。F提到,“現在對專業文獻閱讀和口語的

要求高,跟本科不同,肯定不能用以前的方法學”,E“專業論文、畢業論文、英

語講座,都是對我們英語的挑戰,以前的那一套不能用了”現階段的英語學習重

點,與自身發展息息相關。F補充到“不過現在環境自由,全靠自覺”。

自主學習環境,靈活的學習形式,多樣的評價模式,相對無壓力的氛圍,是我們

的深切感受。現階段的英語學習是為自身提高和未來發展做準備,以社會需求做

導向,以專業學習為動力,以興趣愛好做突破口,揚長避短,轉變學習方式,是

捷徑之所在。

第三,學習者對自己學習身份的重新認識。分析語料不難發現,多數學習者沒有

認識到自己新的學習身份,如B、D、E三位學習者;或對自身定位模糊,如A“現

在跟以前確實不同了,學習環境變了的”,“英語還是那樣,原地踏步,專業文

獻倒是能讀幾篇了”。學習者的學習變化,勢必會導致學習身份的變化,對自身

學習是肯定,還是否定,C一直處于迷茫狀態,對客觀缺乏知識,對自身認識不足

,致使她不能很好地改正自己的學習態度和方法。F屬于對自身認識比較全面的一

類,“現在的學習環境變輕松了,我也喜歡學英語了,雖然學得不是很好,但比

以前,還是有很大進步的”,“(我)現在的學習重心是英語文獻的閱讀和口語

,我的閱讀不是很好,文獻的句子又特長,經常會忘了看到哪了……”他認識到

自己所處環境和學習任務,意識到自身的局限和不足,對自身進行準確地定位和

判斷。

對自身學習身份的確定,對于今后的學習和就業都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對于在迷

路中行走的學習者更甚。筆者已在訪談之后跟受試者交談,提出意見和建議,望

更多學習者借鑒。

學習者對比不同話語情境,對自身學習和身份進行思考和重新定位,認識到社會

需求和自身差距,但仍在努力中。

四、結語

不同話語情境下,學習者采用不同的學習模式,對學習的評價和自身定位都有所

不同。本文借用批評話語分析,分析出受試者語料中的深層含義,探究他們對于

新環境下的新思考,及對學習和自我身份的重新定位。同時需指出,本文研究語

料來源話語,帶有主觀性,人工分析,可能存在一些偏頗,望之后的研究者改正

和改善,力求客觀公正,提出更多參考數據,豐富研究。

參考文獻:

[1]Fairclough,N.Analysing discourse: 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

h.London:routledge,2003.

[2]Gardner,R.C.&Lambert,W.E.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

age learning[M].Rowley,Mass.:Newbury House,1972.

[3]Halliday,M.A.K.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Arnold,

1994/2004.

[4]Van dijk,T.A.2006a.Discourse,context and cognition. Discourse Stu

dies,8(1)p.159-177.

[5]Widdowson,H.G.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

is.Applied Linguistics,1998:16(4).

[6]Wodak,R.&M.Meyer(Eds.).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L

ondon:Sage,2001.

[7]韓滿玲,曹曉瑋.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學習方法調查與思考[A].研究生

英語教學研究論文集[C].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8]紀玉華.批評性話語分析:理論與方法[J].廈門大學學報,2001.

[9]李淑靜,楊愛梅,金衡山,王愛華,韓金鵬,馬文謙,高一虹.北京大學研究

生英語學習特點調查.全國高等院校研究生英語教學研究會論文,桂林,2002.

篇2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研究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期間收治的急診科深靜脈置管患者80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例,其中對照組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范圍為42歲至73歲,平均年齡為(64.1±13.5)歲;置管長度范圍為11至13cm,平均長度為(11.8±0.7)cm;置管時長范圍為7至51d,平均時長為(32.1±7.9)d;觀察組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齡范圍為44歲至75歲,平均年齡為(62.8±12.9)歲;置管長度范圍為11至13cm,平均長度為(12.1±0.9)cm;置管時長范圍為6至48d,平均時長為(30.4±8.3)d;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和置管情況上沒有顯著性差異,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分析所有患者產生穿刺點滲血的不安全原因,對照組運用常規護理,觀察組在常規護理上添加穿刺點滲血的針對性護理。

常規護理操作如下:在深靜脈穿刺操作中,保證一次性完成,避免反復性穿刺操作與穿刺失敗,如果穿刺失敗應該快速的將穿刺針退出并做好局部適度按壓來防止局部血腫,在置管后的24h要做好穿刺點是否有滲血與血腫情況的觀察監護,同時做好穿刺點的4至6層紗布的覆蓋,而后運用透明敷貼做穩固后做穿刺點的人工按壓10min。在置管后應該保持臥床休息,避免過多的身體活動,如果是股靜脈置管,要避免下肢壓力過大而導致滲血,每間隔一天進行穿刺點的藥物更換,同時觀察是否有滲血與紅腫,如果患者血小板指數少于78×109/L,需要做好是否適合置管的考慮,如果患者需要大便或者咳嗽,應該對穿刺點做好輕度按壓來避免其血液動力提升,降低穿刺點局部壓力[2]。

觀察組滲血針對性護理操作如下:一般情況下在置管后的3d時間內會有微量滲血,屬于正常情況,一般進行穿刺點的消毒更換藥物后可以消除。如果有較多滲血,需要讓患者減少活動,保持臥床休息,同時在穿刺點換藥時要運用0.5h的鹽袋壓迫來做好滲血的觀察,如果不存在滲血,可以將壓迫袋撤除,同時做好滲血情況觀察,如果有大量滲血,需要保持平臥位。如果屬于頸靜脈置管,需要保持坐位,從而縮減血液回流,進行穿刺點換藥和沙袋的壓迫性止血。在進行股靜脈穿刺點的壓迫處理時要觀察下肢的皮溫與足背脈搏情況,在滲血終止后要保持臥床休養,同時做好積極觀察。如果滲血無法有效阻止,可以進行撤管,同時愚弄棉球做穿刺點的20至30min的按壓,同時做好止血藥的干預。滲血會導致患者在心理上產生恐懼感,特別是大量滲血,應該做好患者心理安撫,說明在置管后的72h屬于正常情況,減少其恐慌情緒,同時積極告知置管的作用,提升患者的置管配合度,避免患者對置管的排斥。多做患者置管后的心理溝通,及時的根據患者病情、置管情況、性格等情況做對應的心理安撫[3]。

1.3 評估觀察

評估觀察兩組患者穿刺點滲血的不安全性原因、護理滿意度情況。護理滿意度采用百分制調查表進行,90分以上為基本滿意,60分至90分為一般滿意,60分以下為不滿意,滿意率為60分以上群體的總比例。

1.4 統計學分析

將采集的數據通過spss17.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數資料運用卡方檢驗,同時以p

2 結果

篇3

顧拜旦(Pierre De Coubertin,1863-1937)為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的發起人,被譽為“現代奧林匹克之父”,終生倡導奧林匹克精神。《奧林匹克》指出,奧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的精神。奧林匹克精神對奧林匹克運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首先,奧林匹克精神強調對文化差異的容忍和理解。其次,奧林匹克精神強調競技運動的公平與公正。正如已故美國著名黑人田徑運動員杰西歐文斯所說“在體育運動中,人們學到的不僅僅是比賽,還有尊重他人、生活倫理、如何度過自己的一生以及如何對待自己的同類。今天,“團結、友誼、和平、進步”已不僅是奧林匹克運動以及世界體壇的宗旨,而且還成了全人類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標。從這里也可以看出,奧林匹克精神實際上表達了一種哲學思想和價值取向,那就是不同種族、不同國度、不同文化的人們通過公平競爭的途徑,實現相互的了解,促進世界的和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一說出自《大學》,是儒家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哲學概念。北宋朱熹認為,“致知在格物者,言欲盡吾之知,在即物而窮其理也。”這是朱子對“格物致知”最概括、精確的表述。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修身,追求更完美的個體,也即顧拜旦的“better individuals”,之后才能家齊,才能國治,才能天下平(peace),實現顧拜旦的和平世界的理想――“挽世界為清平,化人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

二、奧林匹克精神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異同

1.奧林匹克精神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共同點

29屆北京奧運會的口號是“科技奧運,人文奧運,綠色奧運”。科技奧運是說08年奧運會有含有高科技含量的建筑;人文奧運是說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文化遺產;綠色奧運是說中國將走環保路線在奧運期間和未來。可見,奧運與人文是密不可分的。

人文是一個動態的概念。我國《辭海》中這樣寫道:“人文指人類社會的各種文化現象”。我們知道,文化是人類或者一個民族、一個人群共同具有的符號、價值觀及其規范。符號是文化的基礎,價值觀是文化的核心,而規范,包括習慣規范、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則是文化主要內容。

奧林匹克精神追求的也是一種精神,是一種相互了解、友誼、團結和公平競爭,即以一種容忍與理解、公平與公正的態度,去實現人類所需要、向往和追求的共同目標――團結、友誼、和平、進步!它與中國儒家思想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致的,其價值觀是吻合的。

2.奧林匹克精神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不同點

顧拜旦所倡導的奧林匹克精神,其實現途徑是“……better individuals could be developed only by the give and take,the buffeting and battering,the stress and strain of fierce competition”。也就是說,要做到公平交換、合作妥協,要在運動場上經受磨礪,要吃苦耐勞,在心理上要承受得住激烈競爭所帶來的壓力和緊張。總之,這一切須在激烈競爭的運動上才能得到實現,是一種動態的概念。而中國儒家思想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借助的是格物致知,強調對事物原理的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會擁有淵博的知識,才能徹底了解事物。擁有淵博的知識,徹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會誠實。意念誠實,內心才會端正而無邪念。內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品德修養。自身的品德提高了,家庭才會和睦。家庭和睦了,然后國家才會治理好。國家治理好了,推而廣之,然后才能使天下太平。這可以在書齋里、或在實驗室里得到實現,它更體現出一種靜態的理念。

三、奧林匹克精神與中國哲學思想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進行對比學習的意義

篇4

中圖分類號 R619.2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4)7-0028-03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多見于惡性腫瘤、長期制動、高齡及手術術后患者。在我國DVT的患病率及確診率近年來呈逐年遞增的趨勢。據Goldhaber等[1]的統計,美國每年新增DVT患者超過60萬人,其中由DVT所致的死亡患者總數接近10萬人。DVT可發生在任何年齡,但隨著年齡的增加,DVT的發生率明顯升高。80歲的患者較30歲的患者,DVT的發生率可增加30倍[2]。因此,對于高齡術后患者積極有效預防DVT的形成至關重要。2010年1月-2013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對160例中等以上手術高齡患者應用中成藥血栓通進行積極預防DVT,取得了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0年1月-2013年1月筆者所在醫院普外科收治的320例高齡中等以上術后患者,男168例,女152例,年齡60~89歲,平均(76.5±5.3)歲;住院時間10~21 d,平均(15.8±1.4) d。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預防組和對照組,各160例。所有病例均已排除近期服用抗凝藥物者以及患有心腦血管、造血系統等疾病需用止血或抗凝藥物者。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預防組術后在常規藥物治療基礎上予注射用血栓通(凍干)45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靜脈滴注,40滴/min,1次/d,根據住院時間長短連續用藥7~14 d。對照組術后僅用常規藥物治療,不采取任何預防措施。兩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抗凝劑和影響凝血功能的藥物。

1.3 觀察指標

兩組術前常規行雙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測排除有陳舊性血栓,術后復查雙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術前后第1天檢查兩組患者的常規凝血指標血漿凝血酶原時間(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時間(APTT)、凝血酶時間(TT)、纖維蛋白原(FIB)、D-二聚體(D-D)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術后第7天再次復查兩組患者的PT、APTT、TT、FIB、D-二聚體及血液流變學指標。

1.4 統計學處理

所得數據采用SPSS 10.0統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2.1 凝血指標

預防組患者用藥7 d后復查凝血指標,PT和APTT均延長,而對照組手術后7 d復查PT和APTT無明顯變化,預防組FIB降低,而對照組FIB無明顯變化。術后7 d兩組凝血指標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血液流變學指標

兩組術后7 d進行血液流變學比較,預防組的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血漿比黏度以及紅細胞壓積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臨床效果

對照組11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除1例突發大面積肺動脈栓塞死亡患者均行雙下肢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測并證實,發生率為6.88%,發生部位左靜脈1例,左股靜脈5例,左髂股靜脈3例,右股靜脈1例,以小腿或下肢腫脹為主要表現,予尿激酶聯合低分子肝素鈣治療,均好轉。2例發生肺動脈栓塞,發生率為1.25%,1例發生小面積肺動脈栓塞經吸氧、抗凝、溶栓等治療后好轉。1例突發大面積肺栓塞,搶救無效死亡。預防組有2例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1.25%,經抗凝、溶栓等治療后好轉。預防組無肺動脈栓塞發生。

3 討論

DVT是指血液非正常的在深靜脈內凝結,阻塞靜脈官腔,屬于下肢靜脈回流障礙性疾病。血栓形成后,除少數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發生部位外,大部分會擴散至整個肢體深靜脈主干,如果診斷、處理不及時,會演變成血栓形成后遺癥,根據Greenfield等提出,髂股靜脈血栓形成的人90%將遺留血栓形成后遺癥,將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3],還有部分患者發生肺栓塞,造成極嚴重的后果。

DVT最常見于下肢,以左下肢最多見。經典的Virchow理論認為:血流緩慢、血管壁損傷和血液凝血功能異常是引起深靜脈血栓形成的三個主要因素[4]。(1)靜脈血流滯緩:長時間絕對臥床,缺乏下肢肌肉對靜脈的擠壓作用使血液滯緩;麻醉使下肢肌肉麻痹,失去收縮功能;術后又因切口疼痛等原因臥床休息,下肢肌肉處于松弛狀態,使血液滯緩。血液滯緩是誘發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最常見的原因。(2)靜脈壁損傷:骨折和盆腔手術常見髂靜脈及其屬支不同程度損傷,均可并發髂-股靜脈血栓形成。(3)血液高凝狀態:各種大型手術是引起血液高凝狀態的最常見原因。術中和術后組織損傷引起血小板粘聚能力增強;術后血清前纖維蛋白溶酶活化劑和纖維蛋白溶酶兩者的抑制水平均有增高,從而使纖維蛋白溶解減少,血液凝固狀態增高。《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中DVT危險因素包括原發性因素和繼發性因素,其中繼發性因素包括高齡、創傷、大手術及長期臥床等[5]。深靜脈血栓形成可能性評估,血漿D-二聚體是反映凝血激活及繼發性纖溶的特異性分子標志物,診斷急性DVT的靈敏度高。劉曉捷等[6]報道,D-二聚體正常不能排除靜脈血栓形成,確診仍需借助多普勒超聲等。彩色多普勒超聲是檢查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一種無創技術,目前彩超對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斷的準確性已得到公認,據文獻[7-8]報道其敏感性為97.0%~98.7%,特異性為94%~100%。Geerts[9]進行的前瞻性臨床試驗表明,具有靜脈血栓栓塞(VTE)危險因素者,如果接受預防性抗凝可降低VTE的發生率。故其推薦對于不同高危因素的患者,應擇機給予不同強度的預防性抗凝。Nevelsteen等[10]報道,未采用預防措施的大手術后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分別為骨科50%,外科25%。各種大手術過程中可發生靜脈壁的損傷;同時術后的較長時間臥床導致血流緩慢,手術的刺激又使機體處于應激的高凝狀態,從而有利于血栓的形成。另外,楊景文等[11]對71例DVT患者經下肢靜脈造影確診后,全部進行血液流變學測定,結果顯示患者的全血黏度增加,紅細胞粘彈性減低及觸變性一滯環各個點的數值均增高,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目前DVT的治療較為困難,關鍵在于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來預防DVT的發生[12]。靜脈血管活性藥物七葉皂甙類可預防DVT的發生,具有抗炎、減少滲出、增加靜脈血管張力、改善血液循環、保護血管壁等作用[5]。注射用血栓通(凍干)的主要成分為三七總皂甙(其主要有效成分為人參皂甙Rg1、人參皂甙Rb1、三七皂甙R1),它的藥理作用表現在提高血小板內的環磷酸腺苷含量,減少血栓素的形成,增加血小板的膜流動作用和紅細胞的變形性[13],使其順利通過毛細血管,改善微循環。能提高纖維蛋白溶解酶原激活因子的活性,能抑制ADP引起的家兔血小板聚集及花生四烯酸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延長凝血時間的作用。注射用血栓通(凍干)中人參皂甙Rg1含量更高,擴張血管作用更強,而人參皂甙Rb1又具有消炎、止痛作用。另外在實驗性DIC試驗中證實該藥對恢復血小板數量有明顯的作用[14-15],不易引起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微血管出血;且注射用血栓通(凍干)系中藥三七的提取物,由藥物引起的不良反應較少。本組研究結果顯示,注射用血栓通(凍干)可有效預防、減少高齡術后患者DVT發生。

參考文獻

[1] Goldhaber S Z,Rosenbaum E.The Surgeon Generals Call to Action to PreventDeep Vein Throm-bo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J].Circulation,2009,119(15):480-482.

[2]童瑪玲.預防術后深靜脈血栓的護理[J].實用護理雜志,1997,13(12):637-638.

[3]段志泉,張強.實用血管外科學[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546-560.

[4]陳孝平.外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765.

[5]李曉強,王深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2版)[J].中華外科雜志,2012,50(7):611-614.

[6]劉曉捷,區錦燕,羅富榮,等.下肢骨折患者術前凝血功能檢查與下肢靜脈血栓相關性[J].現代醫藥衛生,2009,25(13):1945-1946.

[7] Zierler B K.Ultrasonography and diagnosi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Circulation,2004,114(12 Suppl 1):19-24.

[8]秦.彩超在下肢深靜脈血栓診治中的應用[J].江蘇醫藥,2005,31(11):867.

[9] Geerts W H.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high-riskpatients[J]. Hematology Am Soc Hematol Educ Program,2006,48(15):462-466.

[10] Nevelsteen A.Prophylaxic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J].Inter Angiol,1996,15(Suppl 3):165-167.

[11]楊景文,張培華.全血黏度、紅細胞粘彈性和觸變性在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發病機理[J].醫用生物力學,1995,10(4):201-204.

[12]蔣米爾,陸民,黃新天,等.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研究的近況[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2,22(3):179.

[13] Bertram P,George B,Luis M R,et al.Serum potassium and clinical outcomes in the eplerenone post-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heart failure efficacy and survival study(EPHESUS) [J].Circulation,2008,118(16):1643.

篇5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LDVT)是一種由于下肢靜脈內血凝不正常而引起的血凝塊阻塞性疾病,該疾病在歐美國家比較常見,但在我國的患者數量也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這引起了醫學研究者的重視[1]。研究發現,LDVT是婦科手術后比較嚴重的并發癥之一。而一旦出現LDVT后,輕者會出現血栓后遺癥,長期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重者可能造成致死性肺栓塞。總結LDVT的高危因素,除了病因之外,主要還有D-二聚體(D-DI)。D-DI是反映纖溶系統功能和體內凝血比較理想的指標[2]。對患者進行血漿D-DI水平測定,能作為判定血栓形成和溶栓的重要依據。本研究對D-DI在預測婦科術后患者LDVT的臨床價值進行了探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我院100例婦科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具有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高危因素,但術前經B超檢查均排除已有LDVT的情況。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50例,年齡45~70歲,平均年齡(52.35±5.65)歲;原發疾病:7例子宮內膜癌、8例宮頸癌、14例子宮肌瘤、6例卵巢惡性腫瘤、6例盆腔巨大腫塊、 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5例卵巢良性腫瘤。對照組50例,年齡43~72歲,平均年齡(53.11±6.23)歲;原發疾病:8例子宮內膜癌、7例宮頸癌、 8例卵巢惡性腫瘤、6例盆腔巨大腫塊、12例子宮肌瘤、4例子宮內膜異位癥、5例卵巢良性腫瘤。兩組患者的年齡、原發疾病類型等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觀察組 在患者術前以及術后48 h進行D-DI測定,取標本前應確定患者7 d以上未使用抗纖溶、抗血栓以及抗凝血藥物。靜脈取血2 ml,使用枸櫞酸鈉抗凝,與血液組成9∶1比例。充分混勻1 h后送至化驗室進行檢測。采用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選用全自動凝血分析儀(美國貝克曼-庫爾特ACL TOP)以及該公司的試劑盒。嚴格按照使用說明書進行操作,先進行D-DI濃度測定,測定濃度>500 μ/L的則為陽性。對于術前檢測D-DI呈陽性的,給予患者使用循序減壓彈力襪(GEC),術后則加用間歇充氣裝置(IPC)。對于術后48 h D-DI繼續上升的患者口服25 mg潘生丁,3次/d,或50 mg阿司匹林腸溶片,1次/d,并于3 d后進行D-DI復查。

1.2.2對照組 術前直至術后3個月指導患者使用GEC。協助患者的術后活動,并進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對于疑為發生LDVT的患者(主訴雙側或一側下肢腫脹、疼痛)進行下肢血管超聲檢查。確診了的則給予0.4 ml速避凝皮下注射治療,每隔12 h注射1次。同時,晨起給予服用2.5 mg華法林片,聯用3個月。凝血酶原活性每2 d監測1次,5 d后B超復查雙下肢血管,看有無新血栓形成。

1.3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的統計分析使用SPSS 13.0軟件,用(x±s)表示計量資料,并用t檢驗,用χ2檢驗計數資料,用P

2結果

觀察組術前檢測到25例D-DI陽性(50.00%),經相應處理治療后,術后檢測有3例出現LDVT,LDVT發生率為6.00%。對照組中則有10例出現LDVT,LDVT發生率為20.00%。觀察組的LDVT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根據研究發現,LDVT形成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以下3個:血液高凝狀態、血管損傷、血流瘀滯[4]。而且這三個因素又是互為因果的關系。其中,血流瘀滯是形成LDVT的最重要的因素。而婦科病患者在接受手術后,血液的黏稠度會隨之增加,同時,手術的時間以及臥床修養的時間也相應地增長。而手術操作越困難,發生LDVT的概率就越大[5]。因此,需對婦科手術患者加強靜脈血栓形成監測。

本研究中,對觀察組進行D-DI監測,對于陽性患者以及術后D-DI繼續上升的患者進行相應的藥物以及IPC干預等,從而有效減少了術后LDVT的發生。研究中觀察組LDVT發生率僅為6.00%,明顯低于對照組的20.00%。可見,D-DI檢測在預測和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方面有顯著作用,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黃紅蓮,莫愛旭.婦科腹腔鏡手術后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相關因素分析[J].醫學臨床研究,2015,32(01):146-148.

[2]郭英茹.婦科盆腔手術后并發下肢深靜脈血栓臨床研究[J].中外醫學研究,2012,10(08):5-6.

篇6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見的慢性并發癥之一,可累及感覺神經、運動神經和自主神經,但以感覺神經最為常見。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機制仍不明確,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并非單一因素所致[1]。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清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脂代謝狀況,與糖尿病抵抗、T2DM以及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發生發展有著密切關系。目前對于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研究較多,但對于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性研究較少。本研究分析了118例T2DM患者和50名正常對照組的FFA水平,并對周圍神經病變的相關危險因素行Logistic回歸分析,旨在探討T2DM患者FFA與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T2DM組118例,來自2010年1月至2010年12月本院內分泌科住院患者,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并經GAD-Ab、IA2-Ab自身抗體檢測排除成人遲發自身免疫性糖尿病。其中男68例,女50例,年齡40-72歲,平均58歲,口服降糖藥物治療。1個月內使用胰島素、胰島素增敏劑、降血脂藥物者,以及合并嚴重感染、肝功能異常、尿毒癥、甲狀腺疾病、酮癥酸中毒者除外。根據是否合并周圍神經病變,分為非DPN組(NDPN組)66例和DPN組52例。另選同期健康體檢者50例作為健康對照組(NC組),男30例,女20例,平均年齡55歲。空腹和餐后2h血糖(FPG,2hPG)正常。

1.2 周圍神經病變的判斷依據

(1)有肢體感覺、運動神經病變表現,如感覺過敏、減退、異常,肢體麻木、針刺樣或燒灼樣疼痛和肌力減弱,腱反射減弱或消失,深淺感覺減退、肌萎縮、無力等;(2)營養功能障礙:如肌肉萎縮無力,皮膚干燥開裂,出汗過多或無汗等;(3)電生理檢查:NCV和肌電圖檢查顯示神經有傳導障礙;(4)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周圍神經病變,如:遺傳因素、藥物、手術、其它代謝疾病等;排除腰椎疾病以及腦血管疾病后遺癥;排除糖尿病急性并發癥及有嚴重的心肝腎臟器功能障礙者。

1.3 研究方法

生化檢測:受試者均經10h空腹過夜,抽靜脈血測FPG、糖化血紅蛋白(HbA1c)、FFA、血脂全套。血糖測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HbA1c采用液相分析法。FFA、甘油三酯(TG)、總膽固醇(TC)采用酶比色法,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采用遮蔽法和酶法,日立7170A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試劑盒購自日本第一化學藥品株式會社。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兩組間計量資料采用χ2檢驗。兩變量的相關采用簡單相關分析,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危險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多元回歸。所有數據進行方差齊性檢驗及正態性分布檢驗,非正態分布的數據轉換成正態分布數據后進行統計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 結果

2.1各組間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的比較(Table 1)

表1 各組一般資料及生化指標的比較

Table 1 The comparison of general data and biochemical parameters among all groups(x±s)

表2 2型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回歸方程入選變量

Table 2 The variables in the equation of peripheral neuropathy of type 2 diabetes

3 討 論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微血管并發癥之一,嚴重影響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目前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機制仍不十分清楚,可能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迄今的研究顯示代謝因素、血管因素及神經營養因子等可能與DPN的發生有關,但尚無定論。其中代謝紊亂和微血管功能障礙及其引發的繼發改變是DNP的主要發病機制[2-3]。而這些都與葡萄糖代謝、脂類代謝等密切相關。糖、脂代謝紊亂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特征。40多年前,Randle等發現脂肪酸濃度增加可以抑制葡萄糖在肌肉的利用,進而提出葡萄糖-脂肪酸循環概念,認為葡萄糖和脂肪酸在代謝途徑上存在相互競爭機制。糖、脂代謝紊亂之間的相互作用一直是糖尿病發病機制研究關注的焦點。而脂質代謝紊亂是發生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4],這個觀點已基本達成共識,然而,對于探討T2DM患者脂質代謝紊亂與糖尿病微血管病變尤其是周圍神經病變相關性的研究目前還很少,且尚存爭議。

目前,脂質的變化與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發病機制之間的關系是國內外研究的一個熱點。機體各種組織中的脂肪都是不斷進行更新的,一方面外源性的脂肪通過血漿轉運,以游離脂肪酸的形式進入脂肪細胞,合成脂肪儲存。體內的內源性脂肪主要在肝臟中合成,也通過血漿轉運而進入脂肪細胞儲存。另一方面儲存的脂肪不斷降解,以FFA的形式進入各組織被氧化利用,使脂肪代謝處于動態平衡中,FFA在脂肪代謝中起到樞紐的作用[5],FFA在反映機體脂代謝方面比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和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in,TC)的變化更敏感。近年的研究表明,血清游離脂肪酸(free fatty acid,FFA)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2型糖尿病患者體內脂代謝狀況。同時,國內外的大量研究證明糖尿病時血清游離脂肪酸升高[6]。并且游離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2型糖尿病、糖尿病大血管病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密切相關[7]。但是游離脂肪酸與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關系目前尚不清楚。

本研究顯示,T2DM患者血清FFA水平明顯升高,與FPG、TG等均成正相關關系。可能是由于T2DM患者存在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抑制激素敏感性脂酶(HSL)活性作用減弱,HSL活性升高,促進TG、甘油二酯分解產生FFA[7],同時糖代謝障礙及LPL活性減弱,導致FFA的再脂化減少,從而使釋放入血的FFA增加。而FFA水平長期慢性升高反過來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和肝糖輸出增加[8]。

另外,本研究結果還表明,T2DM周圍神經病變組比非周圍神經病變組FFA水平明顯增高。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病程、HbA1c和FFA對T2DM周圍神經病變呈獨立正相關影響。其中病程為不可控制因素,但通過嚴格控制血糖和降低FFA水平,可能會有助于減少周圍神經并發癥的發生。FFA是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一個重要的獨立危險因素,但其影響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具體機制目前還不完全清楚。可能是由于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患者自身胰島素不足,脂肪組織攝取葡萄糖及從血漿移除甘油三酯減少,血漿游離脂肪酸和甘油三酯濃度升高。長期的高血脂,會對血管內膜造成功能性損傷,損傷的微血管不能為神經提供充足的養分,從而造成神經損傷。同時,血清FFA持續增高,導致脂肪組織尤其是腹部脂肪組織過度累積,進而會導致脂肪因子分泌紊亂,激活NF-KB信號轉導途徑,大量促炎因子合成釋放,從而影響自身及其他臟器組織細胞的功能,改變組織臟器的微環境,造成周圍神經的損傷[9-10]。

目前,FFA影響T2DM周圍神經病變的具體機制仍不十分清楚,有待于進一步研究。但是認識到FFA在T2DM周圍神經病變中的作用,將為臨床給予積極抗脂治療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Zachary T,Bloomgarden MD.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8;31(3), 616-621

[2]Vander Jagt DL,Hunsaker LA.Methylglyoxal metabolism and diabetic compli- cations:roles of aldose reductase,glyoxalase-1,betaine aldehyole dehydro- genase and 2-oxoaldehyde dehydrogenase[J].Chem Biol Interact,2003,143-144:341-351.

[3]Obrosova IG,Li F,Abatan OI,et al.Role of (ADP ribose) polymerase activation in diabetic neuropathy[J].Diabetes,2004,53(3):711-720.

[4]McGarry JD.Banting lecture 2001:Dysregulation of fatty acid metabolism in the etiology of type 2 diabete[J].Diabetes,2002,51(1):7-18

[5]柳紅芳,陸菊明,潘常玉.游離脂肪酸與胰島素抵抗[J].中華老年多器官疾病雜志.2003,2(3):236-239.

[6]Chen parison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free fatty acid,plasma glucose and insulin resistanc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J].Practical ClinMed, 2005,6(4):13-15

[7] Lewis, G. F, Carpentier, A, Adeli, K,et al.Disordered fat storage and mobilization in the pathogensis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type 2 diabetes[J].Endocrine Review, 2002,23(2):201-229.

篇7

結果:本研究所有患者在治療前后的血壓值以及高血壓相關知識的了解情況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Ρ

結論: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進行營養治療及給予適當的健康教育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壓值,縮短其住院時間,因此,在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對營養治療及營養宣教干預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關鍵詞:營養治療營養宣教高血壓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304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216-01

飲食干預對高血壓患者血壓影響較為明顯,有可能用較少數藥物和較小劑量治療高血壓。有很大部分高血壓患者,尤其是輕度高血壓者飲食改變,完全可使藥物治療成為不一定需要。已用藥物控制血壓的患者,去除藥物治療后,靠減體重限鹽即能維持血壓正常可能性增加1倍以上[1]。在實際的臨床工作中,絕大部分患者對營養治療及相關知識缺乏足夠的了解,本院病人都有精神方面疾病,接受度相對較低,營養治療依從性相對較差,因此,其最終的治療效果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對高血壓患者的營養治療及知識了解程度進行全面掌握,本研究將對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高血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我院2013年1月―2013年9月所收治的100例精神病伴發高血壓(能進行有效溝通)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均給予低鹽低脂飲食,其中有38例女性,52例男性,所有患者的年齡為40―60歲,平均年齡為48歲。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過高血壓的專項知識教育。

1.2方法。采用我院自制的問卷來調查,并由營養師來對其進行評分,同時配合本院的低鹽低脂飲食,收集精神病伴發高血壓患者入院前后血壓值。本研究中,調查問卷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高血壓患者如何減輕體重;②高血壓患者采用合理飲食具體是怎么樣的;③高血壓患者應消除那些不利于心理和身體健康行為和習慣;在此過程中,營養師可以通過病區的宣傳板畫、高血壓健康知識講座、一對一營養宣教等健康教育方式來對患者進行高血壓知識系統教育。患者出院時,再發放同樣的調查問卷,讓患者或家屬進行重新填寫。問卷有十題,共10分,其中9分及以上為優秀,良好為8分,一般為6或7分,較差為0~5分。

1.3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7.0軟件對本研究的數據進行統計學的分析,一般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計數資料的對比用X2檢驗,計量資料的對比用t檢驗。

2結果

2.1通過問卷調查,營養宣教前后,高血壓知識問卷測試評分比較:教育前后優秀分別為12例與51例,良好13例與34例,一般21例與12例,較差54例予3例,得出知曉率教育前25%,教育后85%,由此可見教育后患者知識測評明顯高于教育前,有顯著性差異(P

2.2營養治療及營養宣教前后血壓控制情況比較:教育前后收縮壓分別為150±8mmHg與128±7mmHg,舒張壓98±5mmHg與81±6mmHg,教育后的血壓值明顯低于正常值,兩組比較差異P

3討論

3.1營養治療及營養宣教對精神病伴發高血壓患者的影響。高血壓病是以動脈收縮壓或舒張壓增高為特征的一種常見病和多發病,并常伴有心、腦、腎、和視網膜等并發癥。在診斷高血壓的過程中,通常執行以下標準:收縮壓≥140mmHg,或舒張壓≥90mmHg,或近兩周內服降壓藥

3.2高血壓患者在營養治療中存在的不足及營養宣教。因本院患者基本都是精神病人,精神病人常有抑郁、疑慮、煩躁不安、害怕與人交往等表現,健康營養宣教效果不佳;很多精神病人依從性較差,在供給其低鹽飲食時,常有額外攝食的習慣,影響了飲食治療效果。但是通過營養宣教可以使患者的營養治療依從性得以提高,而營養治療可以協助臨床治療,使患者血壓得到更好的控制。在對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首先要告知患者進行營養治療的意義以及目的,并計算出患者的標準體重以及每日所需的食物總熱量,然后再對食物進行適當的選擇。在對患者的日常膳食結構進行制定時,一定要視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定,減輕患者心血管的負荷,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4]。

綜上所述,在對精神病伴發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治療的過程中,對患者的營養攝入進行適當的指導,并對患者給予適當的營養宣教干預,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壓,縮短其住院時間。通過對患者給予適當的營養治療及宣教,患者的治療認知率及血壓值存在明顯差異,因此,在對精神病伴發高血壓患者進行臨床治療時,可以對營養治療及營養宣教干預進行大力推廣并普及使用。

參考文獻

[1]蔡東聯主編.實用營養師手冊[J].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

篇8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4.171

腦卒中偏癱患者中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率為2%, 不僅會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時也會導致患者出現肢體的殘疾, 甚至發生血栓的脫落造成栓塞導致患者死亡[1]。血液的高凝、血管壁出現損傷和血液發生凝滯是導致發生深靜脈血栓的三大高危因素[2]。因此, 對可能導致發生深靜脈血栓的誘因進行有效的預見性護理成為護理工作的重點所在。本院對2013年2月~2015年2月收治的238例偏癱腦卒中患者進行了預防深靜脈血栓的預見性護理, 效果非常滿意,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3年2月~2015年2月本科收治的238例偏癱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 各119例。 對照組患者中男65例、女54例;年齡46~81歲, 平均年齡(62.3±9.4)歲;疾病類型:出血性61例、缺血性58例;癱瘓肢體部位:左側肢體38例, 右側肢體52例、雙側肢體29例。試驗組患者中男70例、女49例;年齡34~78歲, 平均年齡(61.7±9.1)歲。疾病類型:出血性64例、缺血性55例;癱瘓肢體部位:左側肢體41例, 右側肢體47例、雙側肢體31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疾病類型以及癱瘓肢體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措施, 試驗組應用預見性護理措施。具體包括以下幾點。

1. 2. 1 基礎護理 指導患者掌握正確的飲食方法, 多進食高蛋白、低脂肪、低膽固醇、富含植物纖維素的食物。飲水1500~2000 ml/d、防止患者發生便秘、促進血液粘度的有效降低, 對便秘患者宜加大植物纖維的攝入、促進大便的排放, 避免腹壓增加導致血栓的脫落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3]。

1. 2. 2 心理護理 通過護理人員與患者的親切交流和溝通、使得患者有效緩解恐懼、焦躁不安的心理狀態。通過專業知識的講解, 使得患者和家屬能夠以最理想的心理狀態進行手術。仔細分析患者存在的心理問題, 通過疏導促進患者正確面對疾病、早期進行治療、主動配合護理和醫療工作。

1. 2. 3 下肢靜脈護理 護理人員應當加強靜脈穿刺的操作培訓, 掌握正確的穿刺部位和方法、遵循先上肢后下肢的穿刺原則[4];盡可能提高血管穿刺成功率, 避免對下肢血管的穿刺和反復多次穿刺, 可有效的降低下肢血管的損傷。

1. 2. 4 物理療法護理 彈力襪的早期使用對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護理人員應當指導患者依據自身身材、體重選擇適宜的彈力襪, 避免因彈力襪過緊或過松造成作用降低。指導患者正確的穿戴彈力襪方法, 護理人員告知患者于清晨睡醒后進行穿戴, 先抬高下肢使靜脈血液得以充分回流后穿戴, 可在睡覺前脫下, 指導患者或家屬對下肢的皮溫、皮色和血運狀態進行定期觀察。

1. 2. 5 康復護理 早期進行康復訓練能夠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通過定時及反復進行的偏癱肢體的被動活動和主動活動訓練、尤其注重進行踝關節的活動, 使得下肢的肌肉和關節得到充分的運動來預防發生深靜脈的血栓[5]。具體的活動順序是踝關節的屈伸、踝關節的內翻和外翻、踝關節的環轉;再進行固定節律、由上至下的腓腸肌的按摩活動;最后是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屈伸、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內收和外展以及髖關節和膝關節的內旋和外旋。運動過程中, 護理人員的動作應具有輕柔性、漸進性的特點, 以防引起損傷。

1. 3 觀察指標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8例出現深靜脈血栓, 發生率為6.72%, 試驗組患者1例出現深靜脈血栓, 發生率為0.84%。試驗組深靜脈血栓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偏癱的腦卒中患者出現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因素在于能夠進行正常活動的人突然臥床使得重力作用和下肢的活動對靜脈正常循環造成影響;偏癱引起患者的肌力減低, 減弱了對血管的支撐作用、造成血流減慢和血管受壓;以及大量脫水藥物的使用減少了血容量和提高了血液的粘稠度[6]。預見性護理措施是針對可能導致下肢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因素進行針對性的護理干預, 從而消除相關的不利因素, 進一步的通過相應的基礎護理、心理護理、避免血管損傷的護理以及有效的物理療法和康復護理, 有效的恢復患者的正確的心理狀態、改善下肢靜脈血管的血流狀態、高效的修復血管的損傷以及提高血管的血流速度, 發揮出有效的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作用。

綜上所述, 通過對偏癱的腦卒中患者進行針對性的預見性護理, 使得下肢靜脈血栓的發生幾率顯著下降, 有助于患者的快速恢復, 對護理質量的提高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 值得在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程道荷.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護理進展.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18):124-127.

[2] 李靜, 朱紅紅.腦卒中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分析及護理干預.山西醫藥雜志, 2012, 41(6):621-622.

[3] 黃慧.預見性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后并發深靜脈血栓中的作用. 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 2014, 35(24):3723-3724.

[4] 王曉琴.循證護理在預防腦卒中后并發深靜脈血栓中的應用效果評價.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雜志, 2015, 3(2):179-180.

篇9

關鍵詞:活血化瘀療法;神經內科疾病;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

R249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3763(2014)08-0157-01

神經內科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機制復雜,誘因較多,患者發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將會引發呼吸衰竭等疾病,給患者帶來很大痛苦。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常規西醫治療雖然能夠改善患者癥狀,但是并發癥較多,藥物依從性較差。近年來,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國內外學者對其研究也較多[1]。為了探討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的臨床效果。對2011年l月至2013年10月來我院診治的60例患者資料進行分析,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在我院接受治療的80例患者入院等相關資料進行分析,將患者根據治療時間前后順序分為兩組,調研中,共有47例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其年齡在39-84歲,平均年齡為49.51.5歲。患者中,17例腦干腦炎,5例格林巴利綜合征,20例腦血管意外,13例重癥肌無力,5例多發性硬化。兩組患病時間、家庭背景等差異不顯著(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藥物治療,具體方法如下:根據患者情況每天口服80g-300mg阿司匹林腸溶片(地奧集團成都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51022603),患者每天一次,連續使用15天。實驗組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方藥如下:紅花20g,生地20g,桃仁20g,當歸20g,赤芍15g,苦參15g,五倍子15g,川芎15g,地榆15g,血竭20g等。根據患者情況適當的增減藥物,患者每天熱敷1-2次,每次15min,連續使用10天(2個療程)。

1.3 療效標準:

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進行判定,痊愈:患者癥狀、體征完全消失,工作、生活正常;有效:患者癥狀消失或得到明顯改善,但是仍需要繼續治療;無效:患者癥狀、體征和入院前沒有明顯變化,患者需要手術治療。

1.4 統計學處理方法:

實驗中,對患者治療時的數據進行搜集,利用SPSS16軟件進行分析,并進行檢驗,實驗結果采用(x±s)表示。

2 結果

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3.3%治療效果比較理想,高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療效對比

3 討論

神經內科疾病在臨床上發病率較高,這種疾病類型較多,常見的有:腦血管病、神經系統變性病、腦炎腦膜炎、帕金森等。目前,醫學界對于這種疾病機制并不完全知曉,且缺乏理想的根治方法。因此,臨床上探討積極有效的治療方法顯得至關重要。

近年來,活血化瘀療法在神經內科疾病患者中使用較多,并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患者用藥后藥物能夠直達病灶,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多發性硬化、偏頭痛、腦外傷綜合征等疾病中取得理想效果。活血化瘀是中醫中較有特色的一種治療方法,早在《素問?陰陽應象大論》中就有提及。藥方中藥物成分較多,如:桃仁、紅花、川芎、生地、赤芍、當歸、地榆等。藥方中桃仁能抗血栓,具有抗炎、抗過敏等作用。紅花具有抗炎、抑制毛細血管通透性等功能。赤芍屬于清涼藥物,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脂質過氧化反應。當歸能促進血液循環;川芎為“血中之氣藥”,實具通達氣血之功,“氣行則血行”;生地涼血養陰以養血,可使桃紅四物湯活血祛瘀而不傷血。五倍子能幫助患者收斂止癢。諸藥共奏,能夠幫助患者緩解病情,療效顯著[3]。

根據實驗結果顯示:活血化瘀法治療神經內科疾病科改善患者癥狀,如:頭暈、頭痛、睡眠不足、記憶力減退等;改善患者微循環,能夠在神經內科疾病中取得理想的效果,但是藥物并不能改善人體血液流變。本次調研中,實驗組93.3%治療效果比較理想,高于對照組(P

綜上所述,神經內科疾病發病率較高,機制復雜,誘因也比較多,采用活血化瘀法治療效果理想,值得推廣使用。

參考文獻

[1] 高慧,呂素君.益氣聰明湯治療心臟神經官能癥療效觀察.中國中醫急癥,2012,17(12):1660-1669.

篇10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blood purification methods on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Method: Selec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March 2012 to 2015 March admitted for hemodialysis in uremic patients 35 cases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e treatment group 1 and treatment group 2, treatment group 1 and adopt the HFH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18 patients were, the dialyzer Hi15; observation group 2 with lfhd (low flux hemodialysis), 17 cases of patients with the Lops15 dialyz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3 months after dialysis, and the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After treatment, the renal function of the two groups were lower than before treatment, but the decrease of 1 in the treatment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treatment group 2, and high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low flux hemodialysis patients. Conclusion: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patients with maintenance hemodialysis in the way of dialysis, the involvement of renal function decline, compared with the low flux dialysis, high flux 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relatively small decline in renal function, thus it seems that the use of high flux hemodialysis significantly to participate in the protection of renal function, but also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blood lipid concentration, serum phosphorus concentration and beta 2 microspheres. Worthy of clinical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Uremia; hemodialysis; residual renal function; clinical efficacy analysis

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導致腎臟疾病的發病率逐年上升,隨之而來的是尿毒癥的發病率也急劇增加[1]。殘余腎功能是指患者的腎臟受損后,健存的腎實質的功能狀況,對于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而言,殘余腎功能對于清除體內的毒素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翻閱大量的相關臨床資料,資料顯示殘余腎功能能夠分泌羥化酶以及紅細胞生成素等,對于尿毒癥患者機體紊亂的鈣磷代謝問題有改善作用[2]。隨著患者進行血液透析的頻次不斷增加,難免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殘余腎功能降低,但有臨床研究表明,采用不同的血液透析的方法,對于殘余腎功能的損害程度也存在不同程度的差異。本文為進一步研究這一論點,特進行本次研究,詳細的研究分析內容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自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間收治入院的進行血液透析的尿毒癥患者35例,隨機將其分為治療組1和治療組2,治療組1采用HFHD(高通量血液透析),采用Hi15透析器,共有患者18例,男8例,女10例,年齡在28歲―71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1.36±3.94)歲;觀察組2采用LFHD(低通量血液透析),采用Lops15透析器,有患者17例,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齡在29歲―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3.46±4.13)歲。上述所有的研究對象透析的時間均已在3個月以上,并且在近3個月內未使用腎毒性藥物,在進行透析治療期間,為出現血壓異常波動的情況。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不具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治療組1具體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進行治療,采用Hi15透析器,膜面積1.5m2,超濾系數50ml/(h.mmHg)。根據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1.2.2治療組2的具體治療方法 本組患者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進行治療,采用Lops15透析器,膜面積1.5m2,超濾系數9.8ml/(h.mmHg)。根據患者的自身的病情,2-3次/周,3-5h/次。

兩組患者均采用動靜脈內瘺的血管通路,并且使用低分子肝素鈉進行抗凝,透析時間均為3個月,后對比分析每次治療前后的尿素、血肌酐的變化情況。同時詳細記錄血脂濃度、血磷濃度及β2微球蛋白等變化情況。最后通過公式(殘余腎尿素清除率=2×(透析間期收集的尿量×透析間期收集患者尿液中尿素的濃度)/透析間期的時間×(透析前血尿素濃度+透析后血尿素濃度))計算兩組患者的殘余腎功能[3]。

1.3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使用SPSS14.0軟件包對所得的數據(血脂濃度、血磷濃度及β2微球蛋白等)進行處理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采用t檢驗;P

2結果

2.1兩組患者前后的殘余腎功能對比分析 經過三個月治療后,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參與腎功能發現,兩組患者的參與腎功能均較透析前下降,但治療組1的下降幅度明顯較治療組2的下降幅小。詳細的對比分析結果見表1:

2.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血磷濃度、血脂濃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變化 兩組患者在進行透析前體內血磷濃度、血脂濃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差異不明顯,但經過三個月的透析后,采用高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的上述指標均顯著低于采用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并且差異具有顯著性,(P

3討論

殘余腎功能對于維持性透析的患者體內毒素的清除具有重要的作用,其對患者的營養狀況就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還能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同時,還能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延長患者的壽命,避免患者在短期內死亡。但是,殘余腎功能會隨著透析頻次的增加不斷降低,直至消失。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高通量血液透析對殘余腎功能的損害較低通量血液透析而言小,并且經過各自的透析后,高通量血液透析患者體內血磷濃度、血脂濃度以及β2微球蛋白的含量顯著低于低通量血液透析的患者。差異具有顯著性,(P

綜上所述,對維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無論采取何種透析方式,其參與腎功能均會下降,較低通量透析而言,高通量透析患者的參與腎功能相對下降幅度小,由此看來,采用高通量的血液透析明顯對參與腎功能有保護作用,同時還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脂濃度、血磷濃度及β2微球蛋白的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黎县| 琼结县| 长岛县| 江西省| 盈江县| 潮安县| 博兴县| 巴彦淖尔市| 镇雄县| 昌乐县| 蓬莱市| 谷城县| 合作市| 安宁市| 磐安县| 岳普湖县| 卓尼县| 万荣县| 蓬安县| 乌拉特中旗| 墨玉县| 阿拉善盟| 镇远县| 房山区| 曲阜市| 桑日县| 东乡| 长宁区| 大洼县| 文成县| 兴海县| 基隆市| 奇台县| 甘泉县| 灵川县| 阳朔县| 宣恩县| 瑞昌市| 正镶白旗| 高雄市| 封丘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