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海洋產業發展前景模板(10篇)

時間:2023-12-02 15:40:43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海洋產業發展前景,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海洋產業發展前景

篇1

海洋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并呈現出未來高技術產業、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等多層次推進的大好格局,說明我國海洋經濟已經逐漸邁入穩健的發展軌道。我國幅員遼闊,南邊跨越溫帶、亞熱帶、熱帶,我國大力實施依法管海、科技興海的戰略,持續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而這些成績的取得是離不開創新海洋產業發展經營理念的。

一、我國海洋資源資源概況

1.沿海港口資源

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達18400千里,漫長而曲折,有著良好的發展海運事業的重要經濟地域、并賦予良好自然條件。我國沿海港口分布較為集中,地理分布特征明顯,港口絕大部分分布于浙江四省、福建、山東、廣東等沿海地帶。

2.海濱旅游資源

綠色、空氣、海水、沙灘、陽光這五個旅游資源基本要素都包含于我國沿海地帶中。濱海沙灘多達一百多處,旅游資源種類繁多。

3.海水資源

海洋海水所含元素有八十多種,且還可以將海水分為化學元素資源以及海水中的水資源,除此之外,地下鹵水資源也是特殊情況的一種。地下鹵水資源主要分布于我國渤海沿岸。

4.海洋礦產資源

我國大中型新生代沉積盆地共有十六個。我國的海域和海岸線上還蘊藏著如石英砂、金剛石、砂金、褐釔鈮礦、鈮鉭鐵礦、磁鐵礦、磷釔礦、鈦鐵礦、金紅石、獨居石、錫石、等具有工業價值的砂礦。

5.海洋生物資源

據統計,我國海洋生物有20278種,物種繁多。我國沿海共有三千多種魚類,其中150種有著較高的漁業利用價值。

二、我國海洋資源地理分布

傳統的對海洋資源的利用主要有海洋捕撈業、鹽業、海洋航運業等。但是隨著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海洋空間利用、海水養殖、天然氣石油的開發等都逐漸成為了現展海洋產業的經營理念。現階段我國主要的海洋產業具體有:濱海砂礦業、海洋鹽業、沿海造船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油氣業、濱海旅游業、海洋水產業等等。我國海洋資源具有地域性強等特點,這也決定了我國海洋分布的地域性。我國海洋資源地域組合特征如下:南海海岸具有海洋熱能、海濱砂礦、旅游、港口、油氣、水產等資源;東海海岸擁有潮汐、海濱砂礦、港口、油氣、水產等資源;黃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水產等資源;渤海海岸具有旅游、港口、油氣、鹽田、水產等資源豐富。

三、創新海洋產業發展經營理念

1.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海洋產業發展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海洋災害會對海洋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大影響、海洋科技在經濟方面的貢獻率較低、未形成海洋高新技術產業規模、區域海洋經濟的發展還有待平衡等等。粗放型正是我國海洋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傳統的海洋捕撈業屬于海洋第一產業,占據著主導地位,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等地區海洋產業的產值約占全國百分之八十以上。若按照未來海洋產業、新型海洋產業、傳統海洋產業來進行劃分,造船業、海鹽業、海洋捕撈、海運等傳統海洋產業所占據的比重較大,而像濱海旅游業、海上油氣開采、海水增養殖業等新興海洋產業所占的比重較小。而如海洋能源、深海采礦、海水綜合利用、海水淡化、海洋藥物等未來海洋產業正處于試驗、研究階段,還喝醋魚產業化形成的階段。

2.展望以及調整結構

根據海洋產業的結構以及法制趨勢來調整和升級海洋產業結構,通過科學、自覺地控制和選擇,人們可以按照意愿來重新組合海洋產業,并調整和改變其原有的形狀。例如:其他海洋產業、海洋信息服務、海洋工程建筑、海水利用、海洋電力、海洋生物保健品和海洋生物制藥、海洋化工等等新興的海洋產業并未在原來的統計中得到規劃。雖然海洋新興產業規模還有待擴大,但是,從近兩年的形勢中可以看出新興海洋產業的產值在不斷提高,且產業規模也在不斷擴大。特別是海洋生物藥業的發展飛速,我國將來的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必定是海洋新興產業。目前我國海洋龍頭產業是海洋水產業,長期以來,在我國海洋產值中,海洋水產業具有很高的保值比重。從很大程度上而言,海洋水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也在不斷推進著我國的海洋經濟發展。海域生態環境的日趨惡化以及漁業資源的嚴重衰退都是我國海洋產業發展所面臨的嚴重問題,該問題會對我國海洋水產業的發展造成不良影響,而海洋環境的保護與海洋漁業資源的恢復有賴于全國人民和政府共同、長期的努力。

海洋產業結構狀況與海洋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相互對應。一方面,不同的海洋產業結構具有著完全不同的經濟效益,而經濟的發展過程也可以采用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來衡量。另一方面,伴隨海洋經濟的逐步發展,海洋經濟發展水平與之相應的海洋產業結構也將發生相應的改變。現階段來看,我國海洋產業盡管主導產業不十分明確,但卻擁有齊全的海洋產業門類。在我國海洋經濟面中,海洋水產業雖然是我國海洋支柱產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我國海洋主導產業卻不應該是海洋水產業。那么,什么才是海洋主導產業呢?首先,它既有不是支柱產業的可能,也有是支柱產業的可能。其次,它可以帶動整體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代表整體海洋產業結構的演進方向。再次,它對海洋經濟現有的支柱產業、傳統產業的創建于完善、發展、提升分別起到關聯、扶持、帶動等作用。

四、結束語

我國海洋產業應創新發展經營理念,制定科學、合理的海洋產業結構升級、調整方案,以根積極的姿態從容面對未來海洋產業機構多種多樣的變化。以傳統產業為主,我國海洋產業正迅速轉型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的方向。只有逐步合理和完善產業結構,那么才能發揮出有力的措施和政策,將海洋產業發展創新落到實處。

篇2

中圖分類號:FQ81文獻標識碼:A

一、生物技術的基本特征

生物技術也稱生物工程,它是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建立的、為創建新的生物類型或新生物機能的實用技術,是現代生物科學和工程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具體而言,生物工程技術包括轉基因植物、動物生物技術、農作物的分子育種技術、納米生物技術、重要疾病的生物治療等;基因操作技術包括人類功能基因組研究、重要動植物功能基因組研究等;生物信息技術包括生物信息的獲取與開發、加工與利用,以及結構基因組和蛋白質組學研究、藥物篩選、小分子藥物設計等;創新藥物和產業化開發上,將重點建立完善的藥物篩選體系、研制重要藥物品種、實驗室建設、藥物制劑技術等。生物技術有五個方面的特征:

1、大科學工程研究方式的出現。20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開始的基因組的研究,使得生物技術的研究從作坊式轉而進入了大科學的運作方式。基因組研究以人類基因組為代表,其研究對象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系統,要在整體上破譯遺傳信息,不可能用以前零敲碎打的方式,而是采用了其他學科的一些運作方式,包括大規模、高通量、信息化的工業運作方式。由于人類基因組計劃對產業的巨大帶動作用,引起實業界濃厚的投資興趣,投資量逐年遞增。

2、精細分析和廣闊綜合的統一。生物技術在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整體乃至群體的多層次、全方位研究,以及生物技術與數學、物理學、化學、信息科學的前所未有的整合,使得很多生命系統復雜問題的解決出現了可能。

3、科學進步和技術革命互為因果。生物技術的每一次突破,都與技術革命相關,科學與技術之間的界限也是越來越模糊了。

4、基礎與應用的結合。生物技術與醫學、農學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是這些應用學科的基礎,也能從應用學科中獲取基礎研究的源頭活水。很多重大社會需求的問題會構成揭示自然規律的一些重大科學工程的出發點,如對艾滋病、腫瘤、人口控制、抗病蟲植物等方面的研究。

5、產業化的速度大大加快。各種生物技術的發展,使得生物技術基礎研究到實現產業化的距離較之以往大大縮短。

二、生物技術的創新前景

世界生物技術在21世紀的發展取決于技術平臺的寬度和高度,預計未來將形成幾個新的生物技術平臺,這些平臺的建立,將使生物技術的發展令人難以預測。

生物技術已有三個平臺,即DNA重組、細胞培養和DNA芯片,已經取得了相當成果,培育出了新的生物技術產業。預計在本世紀還會形成幾個新的平臺。

1、基因組平臺。目前已有數十種微生物和4種模式生物的基因組全序列已進入數據庫,人類基因全序列草圖也剛完成,這意味著有數十萬計的基因及其編碼的蛋白質可供基因工程和蛋白質工程的操作,從而大大擴展了生物技術的產業范圍。

2、生物芯片平臺。它是分子生物學與化學和物理領域的多種高新技術的交叉和融合。從DNA芯片延伸到含各種生物大分子的硅片最終將與納米技術相結合,使離體操作的芯片發展成為可在活體內執行某種功能的組件。

3、細胞生物學平臺。它是克隆動物和克隆組織器官的基礎。

4、生物信息學平臺。目前,生物信息學已經廣泛用于基因組和蛋白質組的研究,但是隨著大多數基因和蛋白質功能的闡明,將會出現一個新的發展前景,這就是在計算機上模擬細胞內和機體內的生化代謝過程,甚至模擬進化的歷程,這將使生物學真正進入理論生物學的新時期。

5、神經科學平臺。目前,國際上正在醞釀開發神經生物學的大計劃。人類的高級神經活動如感覺、認知和思維終將在分子水平和細胞水平上被解析。除了可以預計的上述5個平臺外,還會有新的平臺出現,生物技術的發展前景是難以估量的。

三、生物技術的應用

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高新技術的核心,對人類解決面臨的食物、資源、健康、環境等重大問題將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大力發展生物技術及其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近十幾年是世界生物技術迅速發展時期,無論在基礎研究方面還是在應用開發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生物技術的研究成果越來越廣泛地應用于農業、醫藥、輕工食品、海洋開發及環境保護等多個領域。生物技術將是21世紀的主導技術之一,甚至可能引發一次新的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各方面必將產生全面而深刻的影響。

1、農業生物技術。近幾年來,國際農業生物技術發展之快,對農業產業結構的改善和產量增加的作用之大,已引起世界各國政府和科學家的高度重視。農業生物技術領域中研究最活躍的是應用轉基因技術,將目的基因導入動植物體內,對家畜、家禽及農作物進行品種改良,從而獲得高產、優質、抗病蟲害的轉基因動植物新品種,達到充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生產成本的目的。

2、海洋生物技術。海洋生物學與生物技術相結合,產生了海洋生物技術這一新的領域。海洋生物技術作為加速開發利用海洋生物資源、改良海洋生物品種、提高海產養殖業產量和質量、獲取有特殊藥用和保健價值的生物活性物質的新途徑,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許多國家已將海洋生物技術作為21世紀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3、輕工、食品生物技術。輕工、食品行業是生物技術應用的重要領域之一,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利用生物技術進行農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如發酵制品、釀造等產品;二是以生物技術產品為基礎,進行二次開發形成的新產業,如低聚糖加酶洗滌劑、高果糖漿等;三是以生物技術為手段對傳統工藝進行改造,從而降低消耗、提高產品質量。

4、醫藥生物技術。醫藥生物技術是生物技術研究開發的熱點,近十多年來一些發達國家投放大量的人財物力研究和開發醫藥領域的生物技術,已取得新的進展,其中基因治療技術和新型生物藥劑方面的開發應用最為廣泛。

5、其他生物技術。隨著世界生物技術的迅速發展,生物技術除廣泛應用于農業、海洋、食品、醫藥等領域外,在其他諸如環境保護、石油化工等領域也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四、生物技術產業發展趨勢

生物技術的發展培育了一個完全嶄新的、大有前途的產業領域。生物技術投資包括公共投資和私人投資。生物技術誘發生產力的提高是公共和私人部門投資于生物技術領域的主要動因。基因組產業將成為21世紀的朝陽產業,它的巨大經濟效益吸引著投資商和企業向這一領域匯集。

從20世紀七八十年代開始,生物技術逐漸在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中占據了“龍頭”地位。例如,20世紀末,美國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中51%從事生物技術研究;在全球500強大公司的前50位中,生物制藥企業有13家,其資本利潤率接近20%,遠高于信息產業。可見,生物技術對社會、經濟的影響是非常重要的。

美國是現代生物技術發展較早的國家,生物技術產業已具有一定的規模,無論是在研究水平和投資強度、還是在產業規模和市場份額上,美國均領先于世界。美國擁有世界上約一半的生物技術公司和一半的生物技術專利;美國生物技術產品的銷售額占全球生物技術產品市場的90%以上。

目前,60%以上的生物技術成果用于醫藥工業,用來開發特色新藥或改良傳統醫藥,由此引發了醫藥工業的重大變革。眾所周知,醫藥業是一項高技術產業,生物醫藥則如皇冠上的寶石,耀眼奪目卻有些可望而不可即。其原因是:它需要資金、技術大規模地投入。于是,一種能匯聚市場上一切偏好風險的投資者的資金,并將之投入到需要融資的企業中去的新型投資方式――風險投資就應運而生。

生物技術是21世紀最具發展前景的高科技產業。我國在部分領域,如人類基因組研究及疾病相關基因研究、植物基因圖譜、轉基因動物、基因芯片、干細胞研究有明顯進展,取得了較好的成績。據有關部門預測,未來幾年中國生物技術產業的年均增長率不低于25%。雖然中國生物科技領域起步較晚,整體水平落后,但中國生物技術產業蘊含著巨大的發展潛力和美好的前景,它必將成為中國高技術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成長點之一,并躋身于國際先進生物技術的前列。

(作者單位:1,2.武漢科技大學中南分校生命科學學院;3.武漢江夏區第一中學)

參考文獻:

[1]陳竺.“新世紀之初的生命科學和生物技術”,中國科學院網,2001.11.

[2]“The Biotech Century”by Jeremy Rifkin,Penguin Putnam,Inc.Marc-h.1999.

[3]鋼都.“生物技術產業:本世紀的亮點”,中國經濟信息,2001.1.

[4]“The Biotech Investor's Bible”by George Wolff,Wiley,John&Sons,Incorporated,June 2001.

[5]“The Coming Biotech Age:The Business of Bio-Materials”,Richard W. Oliver,McGraw-Hill Professional,November 1999.

[6]李建華.“現代生物產業發展模式初探”,經濟管理,2000.11.

[7]周彥兵.“現代生物技術的應用與展望”,生物學通報,2001.4.

篇3

[中圖分類號] 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6623(2015)03-0109-04

[基金項目] 2014年山東省軟科學項目(2014RKE29028);2014年度中國海洋發展研究會項目(CAMAQN201402);2014年度青島市社科規劃項目(QDSKL140412);中國海洋大學文科培育類專項項目(201415032)

[作者簡介] 黃盛(1976 ― ),山東青島人,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教師,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海洋產業經濟。

我國管轄海域面積廣闊,擁有各類豐富的海洋資源,加快發展海洋產業,對于“一帶一路”規劃的實施和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進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一、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問題

隨著改革開放的進行,我國海洋經濟發展速度,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的發展速度。2003年我國海洋產業總產值為10077.71億元,第一次突破了萬億元大關,為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3.8%。到2008年我國全國海洋生產總值為29662億元,占當年國民生產總值的9.87%。但2008年以來,發展速度有所放緩。2014年我國海洋生產總值為59936億元,僅比上年增長7.7%,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已降為9.4%。

我國海洋經濟增速下滑,一方面是受到了國民經濟整體發展速度下降的影響,各類海洋資源的需求增速出現下降,導致海洋交通運輸、海洋油氣、海洋船舶等海洋產業的發展速度下滑,對海洋經濟的發展構成了壓力。另一方面,我國海洋經濟發展,屬于粗放型增長,大部分沿海地區出現了海洋資源過度開發,海洋環境惡化等問題,反而延緩了海洋產業的發展。

隨著我國經濟出現新常態,海洋經濟發展出現適當減速有其合理的一面。但目前海洋經濟發展已經慢于國民經濟的整體發展速度,與我國大多新興產業的狀況不符。因此,需要不斷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推動海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海洋產業結構是指構成海洋經濟的各產業部門之間的數量比例關系及其聯系方式。不同的海洋產業對資源環境的依賴和影響存在明顯差異,海洋產業結構是資源的轉換器,海洋產業結構的狀態決定海洋資源的利用效率,影響海洋生態環境,關系著海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本文以青島為范本,研究在資源環境對海洋產業發展構成現實或潛在約束的情況下,通過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逐漸實現海洋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的協調,促進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二、區域海洋經濟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約束

青島的海洋經濟較為發達,除了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濱海旅游等海洋傳統產業外,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制造等海洋新興產業也在蓬勃發展。2014年青島海洋生產總值達到1715.1億元,占當年地區生產總值比重為19.7%,所占比重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同時也對海洋資源環境造成了較大的壓力,部分海洋產業發展已經直接或潛在地受到了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

(一)部分海洋資源過度開發

以海洋漁業為例,由于過度捕撈,青島近海的漁業資源日漸枯竭,近海海域、灘涂等資源的開發已經超過了合理的強度,各類病害日益嚴重,對養殖海域環境和生態產生直接破壞。青島海洋漁業近年來產值出現了負增長。

(二)近岸海水質量有所下降

青島市近岸海域海水環境質量狀況總體良好,但海水質量有所下降。根據青島市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05年一類和二類水質等清潔和較清潔海域面積占青島市近岸海域面積的97.4%,而2013年這一數據降為96.5%;2005年青島海域四類和劣四類水質等中度污染和嚴重污染海域面積所占比例為0.9%,而2013年其所占比例接近2%。目前青島污染較重的海域主要分布在膠州灣北部和丁字灣,污染物主要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海水質量的不斷下降已經影響了海水增養殖業、濱海旅游業、海水綜合利用業等產業。

(三)海洋災害頻發

以滸苔為例,從2008年夏季開始,滸苔在青島周邊海域不斷泛濫。根據2013年青島海洋環境質量公報,2013年青島市管轄海域滸苔的最大分布面積為8947平方公里,最大覆蓋面積為130平方公里。大面積分布的滸苔遮蔽了陽光,影響海底藻類的生長,而且研究表明滸苔分泌的化學物可能對其它海洋生物產生負面影響。滸苔的爆發會影響海水浴場的運營,干擾海水休閑運動,造成海水污染。

(四)近岸空間資源不足

目前我國大部分海洋產業屬于近岸產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海洋工程裝備業、海洋船舶制造業、海水養殖業、海洋鹽業、濱海旅游業等產業之間存在著發展空間的重疊和沖突。例如,港口航道的建設占用了海面,會減少海水養殖的面積。這樣有限的近岸空間會在各產業間輪替,出現近岸空間資源不足。而且隨著海洋生態文明的建設,海洋功能區劃的實施,海洋產業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

目前青島市的海洋漁業、海洋鹽業和濱海旅游業等產業發展已經受到了海洋資源環境的直接約束。海洋交通運輸業、臨海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海洋可再生能源業等產業易與其它產業在發展空間上產生沖突,面臨著資源環境潛在的約束。

三、區域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方向

區域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可以改變海洋資源開發結構,進而改善海洋生態環境,使海洋經濟系統和生態環境系統整體功能發揮最佳效應。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一方面要選擇重點產業進行培育,主要是明確海洋主導產業和需要重點發展的海洋新興產業,避免潛在的資源環境約束變為現實約束。另一方面,對于已經受到資源環境限制的海洋產業則要通過優化其內部結構緩解約束,促進海洋產業的發展。

(一)發展海洋主導產業和海洋新興產業

發展海洋主導產業和具有優勢的海洋新興產業,可以在近岸空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應對潛在的資源環境約束,促進海洋經濟的發展。

1. 明確海洋主導產業

海洋主導產業是指自身發展速度較快、對海洋經濟發展貢獻大,在整個海洋產業體系中起到主導作用的產業。海洋主導產業的發展能夠引領整個海洋產業體系的發展方向。確立并優先發展海洋主導產業是區域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重要環節。數據顯示,2005年青島的海洋經濟主要依靠濱海旅游業、海洋漁業、海洋交通運輸業、鹽業及鹽化工等產業支撐,四項產業的產值合計占青島海洋生產總值的83.2%。應該說,之前青島海洋主導產業的作用突出,海洋經濟的特色鮮明。但由于海洋資源環境的約束,近年來青島的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等傳統優勢產業的產值比重出現了較大幅度的下滑,其中海洋漁業的產值甚至出現了負增長,已無法發揮海洋主導產業的作用。因此,需要培育新的海洋主導產業。

海洋主導產業的特征是:已經具備一定的生產規模,在區域海洋經濟中占有一定比重;面臨著較高的市場需求,能夠實現較快的增長,并且能夠帶動其它關聯產業的發展;按照海洋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海洋主導產業應該是資源消耗少、環境污染小的友好性產業,能夠有效緩解海洋資源開發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壓力。根據計算,濱海旅游業、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生物醫藥不僅對地區海洋經濟發展的貢獻較大,而且區位熵大于1,是區域內具有競爭力的海洋產業。此外,青島的海洋工程裝備等產業發展較快,青島的海西灣近年來集聚了武船重工、北船重工等多家大型船舶制造與海洋工程企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涉海產品及材料制造業等產業高速發展。因此,結合青島海洋經濟的具體情況,青島可以將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交通運輸業以及正在迅速發展的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作為海洋主導產業進行培育。

2. 發展海洋新興產業

海洋新興產業是相對海洋傳統產業而言,科技含量較高,對海洋生態環境壓力較小的海洋產業。我國的海洋新興產業主要包括海洋生物醫藥業、深海油氣業、海水利用業、海洋電力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和海洋工程建筑業等產業。海洋新興產業的發展,可以推動海洋產業結構的優化和升級,減輕海洋資源環境對海洋經濟發展的約束。青島擁有中國海洋大學、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多所海洋科研機構,是我國海洋科技成果的重要來源地,也是海洋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基地,發展海洋新興產業具有一定的優勢。

根據計算,目前我國具有較好發展前景的海洋新興產業是海洋工程建筑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結合青島的海洋產業發展基礎、海洋科技力量和海洋資源狀況,青島市應重點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海洋工程裝備等海洋新興產業。

(二)優化海洋漁業等產業的內部結構,應對資源環境約束

對于海水養殖業,可以通過提高單位面積的養殖效益,提高養殖總產值。在穩步發展海參、對蝦等優勢品種基礎上,積極探索星川斑鰈、斑點鱒鮭等高附加值品種的育苗和養殖。對于海洋捕撈業,通過各種措施來限定和壓縮近海捕撈量,保護近海漁業資源。同時要通過引進大型漁業公司,加快遠洋漁船的建設,發展遠洋捕撈業。對于海洋鹽業,要改變單一的以加碘精制食鹽為主的食用鹽產品結構,生產海藻碘鹽等中高檔食用鹽以滿足消費者的不同需求,同時可以增加公路化雪、畜牧、水處理、洗浴用鹽等其它用鹽的生產。對于濱海旅游業,在海洋環境有待改善的情況下,可以擴大海濱旅游和海濱度假產品的比重,減少海上旅游產品的比重。

綜上所述,面對近岸空間資源缺乏等潛在的和實際的資源環境約束,青島可以優先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業以及海洋交通運輸業等產業,這些產業既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對海洋經濟發展影響較大,同時可以優化傳統海洋產業的內部結構。

四、促進區域海洋產業結構優化的措施

(一)完善海洋產業資金投入機制

應制定海洋產業發展目錄,鼓勵社會資本參與相關海洋產業的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的決定性作用,通過直接融資和間接融資,支持海洋開發企業特別是海洋高新技術企業引入社會資本以及國際資金。政府對于重點培育的海洋新興產業和海洋主導產業的企業可以實行資金傾斜,重點支持技術攻關及重大海洋科研項目。

(二)推動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

首先,建立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激勵機制。要根據海洋科技成果的特點,推進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激勵機制的建設,為海洋成果產業化提供基本動力。對于科研機構,為調動科研人員的產業化積極性,應明確政府資助的科研項目成果產業化收益的利益分配,將部分產業化收益分配給科研人員以及為科技成果產業化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同時科研機構應改革績效考核機制,將科研成果產業化列為績效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企業而言,在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政府可以通過專項補貼、稅收減免和貸款優惠等方式給予必要的支持。

其次,完善海洋科技成果價值評估機制。合理的準確的海洋科技成果價值評估,對科研院所和企業的合作非常重要。在傳統的收益法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在方法上可以進行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價值的績效評估,評估某項海洋科技成果的價值實現能力,預測其價值投入的回報率,依靠社會經濟環境確定海洋科技成果的價值。在進行評估時,可以通過政府部門、相關專家以及企業共同完成海洋科技成果的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建設。

最后,構建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中介平臺。除了各類的海洋科技成果推介會外,還可以建立海洋科技中介平臺體系。政府可以建立國家海洋科技成果推廣(轉移)中心,對海洋科技成果和人才數據進行登記,供企業查詢,以促進海洋科技成果產業化。海洋科技機構和涉海企業組成產業技術創新聯盟,通過該聯盟,科研機構與企業可以進行直接交流。在科研院所內部可以建設海洋科技成果轉化平臺。

(三)優化海洋新興產業發展的外部環境

海洋新興產業規模較小,發展風險較大,需要具備良好的外部環境。首先,進行市場需求的培育。部分海洋新興產業正處于產業初創階段,無法獲得規模經濟效應,生產成本較高,導致市場需求不足。政府可以采取示范工程建設、政府采購等措施,擴大海洋新興產業的有效需求,增強其市場發展前景,促使這些海洋新興產業進入產業成長階段。其次,政府可以設立海洋科技產業園區,對海洋新興產業項目在人才、用地、稅收、貸款等方面進行優惠扶持。通過海洋科技產業園區的建設,促使大量海洋科研機構、涉海企業和中介服務機構在地理上的集中,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地區海洋科技機構和海洋研發人才的優勢,而且能夠促進海洋產業的集聚發展,壯大產業規模,形成產業集群。最后,采取有效措施治理陸源污染。海洋環境的好轉,除了要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減輕海洋來源污染外,還需要政府采取措施對于陸源污染進行有效治理,減少其對海洋產業發展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歷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EB/OL].中國海洋經濟信息網.

[2].謀求持久發展 共筑亞太夢想[N].人民日報,2014,11.10第二版.

[3]青島市“十二五”海洋高技術產業發展規劃[EB/OL].國家發改委政策規劃.

篇4

1、引言

1.1研究背景

水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性和戰略性資源。我國是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人均擁有量只有22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而且水資源分布時空不均。隨著經濟社會的迅速發展,水資源短缺已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球上的水資源總量淡水占2.5%,而海水占97.5%。海水利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解決淡水短缺問題、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措施。顯然,海水利用也是解決我國海水資源短缺的重要措施之一。向大海要水,要資源,是解決沿海近海地區淡水資源短缺的現實選擇,也是實現以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措施,具有現實和戰略意義。

1.2研究意義

海水是淡水資源的重要寶庫,在水資源日益緊張的今天,分析我國海水利用技術的現狀,提出我國海水利用技術存在的問題及發展前景,促進海水利用技術的產業化,是解決我國水資源供需矛盾的重要出路。

2、海水利用現狀

2.1 國際海水利用現狀

海水作為水資源的利用形式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海水直接利用,即不改變海水的化學成份而利用其恒溫性、流體性等物理性質,直接代替淡水的使用過程,如海水直接用作冷卻水、稀釋水、洗滌水或大生活用水等等。其二是海水淡化,即將海水中的鹽份脫掉一部分或絕大部分。海水直接利用的水量約占海水取用總量的90%以上,淡化水量不到10%,但它對滿足工業用水和人類飲用水的需求則是非常重要的。

2.2 我國海水利用存在的問題

2.2.1對海水利用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統籌規劃和政策法規的引導,我國水資源開發利用市場機制不完善。

2.2.2海水利用發展慢、規模小

我國海水淡化水日產量僅占世界的1%左右,海水作冷卻水用量僅占世界的6%左右。海洋化學資源綜合利用的附加值,品種和規模等方面與國外都有較大的差距。海水淡化成本仍相對較高。海水淡化噸水成本雖已降低,但相對于大部分沿海城市偏低的自來水價格而言,仍然偏高,這是制約海水淡化發展的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2.2.3關鍵設備、核心部件還主要依靠進口

盡管近年來我國海水淡化工程規模發展較快,但關鍵設備及零部件受制于人。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及耐蝕材料等主要依靠進口,這樣就造成了海水淡化出的淡水成本高,大型海水利用裝備自主創新關鍵技術亟待突破。

2.2.4成套化、規模化技術程度較低

當前,我國針對萬噸級、1O萬t級海水利用工程的公益、共性和關鍵技術研究尚缺乏系統化開展,大型海水利用集成關鍵核心技術亟待突破;大型海水利用成套化、規模化技術尚需工程化驗證。

2.2.5海水利用與各種能源耦合技術需要繼續探索

海水淡化與核能、海洋能、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相耦合的技術仍處在探索研究階段,耦合關鍵技術尚需不斷完善。

2.3 針對我國海水利用存在問題的建議

2.3.1技術的自主創新

要進一步強化海水利用技術的自主創新。重點開展海水利用關鍵技術、關鍵設備的研發和大型化、集成化、成套化海水利用技術的應用,并形成海水利用裝備制造產業。其中,海水淡化的重點是大型化低溫多效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大型反滲透工程技術和反滲透膜、能量回收裝置、高壓泵的研發與應用以及新能源與海水淡化技術耦合等。海水直接利用的重點是超大型海水循環冷卻技術裝備研發與應用、大規模海水沖廁技術的研發與應用以及海水煙氣脫硫技術裝備的自主創新研發與應用。海水化學資源提取的重點是開展海水提鉀、溴、鎂成套技術與裝備研發與產業化示范,解決濃海水綜合利用問題,探索濃海水提鈾、鋰及綜合利用等關鍵技術。

2.3.2消化吸收引進技術

在引進消化吸收基礎上推進海水利用技術集成創新。對引進的成套海水利用工程設備和技術,進行消化吸收;并通過引進部分關鍵部件,進行研發并形成自主創新的集成技術。通過引進、消化、吸收與再創新,實現海水利用自主創新領域的新拓展。

2.3.3強化海水利用政產學研用

加強政產學研用密切結合加快推進海水利用產業化發展。要進一步強化海水利用政產學研用的協同作用,建立有效的合作機制,通過政策環境優化、加大科技投入、科技成果轉化、聯合攻關及合作研發等方式,實現海水利用自主技術創新上、中、下游各環節的有機對接和融合,加快推進海水利用產業化發展。

3、前景

海水利用業作為2l世紀的朝陽產業,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3.1 需求角度

海水利用業作為淡水資源的主要補充途徑,其重要地位不可動搖。隨著全球水資源的日益短缺以及陸域開發活動的不斷升級,海水作為淡水的重要補充來源,將會在眾多領域發揮作用。

3.2 技術角度

目前海水利用的各項主流技術已經成熟,海水淡化技術、海水循環冷卻技術、海水化學資源提取技術、海水脫硫技術等大量先進適用技術已經進入典型示范階段,為海水利用業的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3.3 產業政策支持角度

海水利用業是沿海地區發展循環經濟的支撐產業,國家相繼出臺相關政策,鼓勵發展海水利用業。國家政策的導向,為海水利用業指明了發展方向,保證了海水利用業的長期發展。

結 語

沿海地區,特別是沿海缺水地區發展海水利用具有現實和戰略意義。海水作為沿海地區的重要水源之一,海水利用是沿海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措施。各級政府、企業和社會各界必須共同努力,加快海水利用技術與設備制造自主創新和產業化步伐,認真開展海水利用示范試點工作,建立和完善海水利用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積極研究相關產業政策和財稅政策,鼓勵社會參與、拓寬融資渠道沿海各地區要因地制宜、統籌規劃,發展海水利用產業,優化用水結構各有關部門及相關行業協會要充分發揮海水利用工作的指導和協調作用,推動我國海水利用產業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 屈強,劉淑靜.海水利用技術發展現狀與趨勢[M].海洋開發與管理,2012(7):22.

篇5

目前,全市涉航企業有48家。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在建重點項目21個,總投資達204.46億元,累計完成投資49.22億元,同比增長92.6%。

2、主要產品

通用航空、航空航天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材料、航空大件加工及部件組裝、航空機電、客艙設備及內飾件、宇航級高可靠電子元器件等。

3、規上企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型企業

規模以上企業14家。龍頭企業5家,鋁業有限公司、市精密合金廠有限公司、纖維材料有限公司、航天特種材料有限公司、航空有限公司。

4、市場份額,至少20%以上,單個企業產量,技術

市精密合金廠有限公司擁有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溫合金大型精密澆鑄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是全球第3家(中國第一家)掌握該技術的企業,國內市場占有率超20%,2013年超純凈鎳基高溫合金系列產品實現銷售2.6億元。

5、品牌

中國馳名商標:“綠揚”

著名商標:華陽及圖、彤明、“DSLY及圖”

6、區域布局

初步形成“一城兩園多基地”的空間格局(航空航天產業城、市航空航天產業園、京口航空信息產業園、京口航空航天高性能鋁合金材料產業基地、句容航空復合材料產業基地、丹徒航空航天制造及配套產業基地)

二、為什么作為重點產業?

1、產出規模,增速,發展前景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航空航天產業作為國家戰略性高技術產業,具有產業鏈長、輻射面寬、拉動效應強等鮮明特點,對相關產業的帶動為1:10,對科技和經濟發展具有巨大的帶動作用。相關數據顯示,近5年全球航空航天產業的增速為25%,遠超同期GDP的增速。未來20年,我國共需要ARJ-21同類飛機1000架、國產大飛機C919同類飛機2700架、軍用運輸機230架,對應市場容量分別為300億美元、1350億美元、161億美元,航空航天信息技術產業產值將超過500億元美元,航空航天產業已經成為快速上升的戰略性產業。

2、財稅貢獻,占第二產業份額

2013年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實現銷售165.3億元,同比增長107.7%,利稅11.3億元,同比下降79.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68.0%。2012年1-8月實現銷售123.09億元,同比增長12.5%,利稅5.17億元,同比下降49.0%,利潤8.87億元,同比下降74.4%。

3、提供就業情況

提供就業崗位2萬個。

4、投資規模,市場導向,企業家信心

截至目前,全市航空航天產業在建重點項目21個,總投資達204.46億元,這些項目投產后可實現銷售規模達1000億元以上。國家出臺的高端裝備制造“十二五”規劃將航空航天產業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推動層面,給予宏觀政策支持,市場前景巨大,企業家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5、要素保障和服務支撐

研發支持,人才支持,金融支持,園區載體支持(土地、環保)

三、我市如何培育重點產業政策建議

1、產業規劃導向,定位準確,布局合理,保障有力

總體規劃、單項規劃,用1-2年時間制定產業規劃

2013年,聯合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編制出臺了《市航空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明確我市航空產業布局、發展重點和目標。2012年,為加快我市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編制了《市航空制造產業發展規劃綱要》(征求意見稿)。

2、如何強化政策扶持

國家、省、市、縣區四級政策

3、要素配套保障

人力支持,公共服務平臺

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

1、產業規模,產出,投資

全市擁有船舶及配套企業95家,其中,造修船企業30家,具有萬噸以上造修船能力的企業7家;船舶配套企業65家。2013年,船舶與海洋工程產業實現銷售收入243.1億元,位居南通、泰州、揚州、南京之后,列全省第五,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的5%,其中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11家。2012年1-8,實現銷售188.48億元,同比增長16.3%,利稅9.4億元,同比增長4.5%,利潤7.5億元,同比下降3.6%。截至目前,全市船舶與海洋工程在建重點項目9個,總投資94.62億元,累計完成投資10.75億元,同比下降33.62%。

2、主要產品

船舶產品:海洋工程船、全回轉工程船、液貨運輸船、散貨船等。

配套產品:中低速柴油機及發電機組、螺旋槳、船舶電器、船舶電氣與自動化控制系統、船舶救生裝置、船用錨鏈、船舶輔機、甲板機械、舾裝件、海洋系泊鏈、海洋平臺吊機及救生裝置、海洋工程大型結構件等產品。

3、規上企業,龍頭企業和基地型企業

規上企業44家,龍頭企業5家,省船廠(集團)有限公司、新韓通船舶重工有限公司、中船設備有限公司、鼎盛重工有限公司、賽爾尼柯電器有限公司。

4、市場份額,至少20%以上,單個企業產量,技術

省船廠(集團)有限公司的高技術海洋工程船和全回轉工程船兩大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高達70%以上,創造了27項中國第一,位居全國同行業之首,2013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8.6億元,實現銷售共計20.1億元,利稅6.5億元。

中船設備的中速柴油機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2013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4.03億元元,利潤1.20億元元,同比增長16.4%,連續四年利潤總額超億元。在柴油機及動力系統集成、發電機及電氣系統集成、海洋工程機電等領域處于全國領先水平。

賽爾尼柯電器有限公司的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配電板連續五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并進入國際前列,2013年,實現銷售3億元,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電氣與自動化控制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中船瓦錫蘭螺旋槳有限公司的船舶螺旋槳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2013年,實現銷售5億元,在螺旋槳與軸系設計制造、船舶動力打包集成等領域處于世界先進水平。

正茂集團的海洋工程系泊鏈國際市場占有率超過20%,2013年,實現銷售3.1億元,在海洋工程系泊鏈設計研發處于國內領先水平。

5、品牌

省著名商標:“藍波”、“賽爾尼柯SaierNico”、“三星及圖”、“三山”圖形

名牌產品:“威和”橋式起重機

篇6

海洋生物產業方興未艾

營造海洋農場、海洋牧場,是開發海洋食品、藥品和保健品的長遠目標,是新世紀海洋產業騰飛的核心,當前在市場上常見的甲殼素、魚油、角鯊烯、水蛭素、細胞色素C、河豚毒素、前列腺素、蝦青素、螺旋藻、小球藻、鹽藻、微藻硒多糖、藻藍蛋白、褐藻膠、牛磺酸等百余種產品,都是海洋生物技術的成果。但是我們應該進一步開發高端產品,利用海洋生物學的原理和方法,研究海洋生物的生物活性、結構、構效關系、毒理學、體內過程等,對海洋生物進行提取、分離、純化,優選設備、完善工藝,生產高新技術產品。

中國是海洋大國,食用和藥用海洋生物產品,已有幾千年的歷史,特別是魚、蝦、貝類,富含蛋白質,我們的先人用其作食療效果明顯。各種海參、魷魚、鮑魚、海藻等,其加工品更為繁多。其中海參的滋補強身作用,在我國歷代醫藥著作中多有記載,海參有溫補作用,可與人參媲美。海參是高蛋白、低脂肪、不含膽固醇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有抗癌、抗凝血、增強免疫、抗真菌、抗輻射、降血脂等功能,已制成多種藥物和保健品。我們如果將擁有的兩萬多種海洋生物進行篩選,有計劃地開發利用,把廣闊的海洋建成“海洋大藥房”,生產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附加值的產品,加速占領海洋醫藥保健食品的制高點,并進入國際市場,是富國利民的重大舉措。

海洋生物產業發展的思路:

1)、必須加大科研經費投入,不能搞無米之炊。據相關資料顯示,中國海洋生物科研的投入,與美國一家中等規模的藥廠的投入不相上下。如果缺少科研成果,創新豈不是一句空話,我們要想改變這種先天不足的現狀,必須實現研究經費來源的多元化,除國家和地方的科研基金之外,國有及民營企業也應加大投入,完善科研設備和儀器配置,改善科研條件,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

2)、提高科研水平。從海洋生物中尋找具有獨特生物活性的物質,從中發現和研制新藥和新保健品,如腫瘤、心血管病、免疫性疾病、糖尿病、肥胖病、高脂血病、高血壓病、老年病、睡眠障礙及改善亞健康人群健康狀況的產品。

篇7

前言

我國將加快海島的開發建設和保護管理工作,在10年內將使海島地區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得到明顯改善,垃圾及污水處理得到妥善處理,同時全面改善和提高海島生活、生產及投資環境。海島是潛力巨大的資源寶庫,也是支撐未來發展的戰略空間。我國海域遼闊,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經過多年發展,我國海洋經濟取得顯著成就,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了積極帶動作用。大力發展海洋經濟,進一步提高海洋經濟的質量和效益,對于提高國民經濟綜合競爭力,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一、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一體化發電系統

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類能源的利用有機融合,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一體化綜合發電系統是一個高效率、低成本、節能、環保、極具商業價值的綜合發電系統。

利用三種能源的周期性,互補不足,綜合利用,有效融合,達到能源的穩定利用,對促進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短缺以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也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對于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也十分深遠。

1、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類能源的利用有機融合

在我國的海島,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類能源豐富,單獨利用技術日趨成熟,但成本較高,三者能源綜合利用的設備還不多。為此,我們將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類能源的利用有機融合,以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促進新能源的利用和發展,緩解我國能源資源短缺以及實現經濟和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采用跟蹤聚光裝置兩次反射多面鏡太陽能聚光發電和塞內加爾式風力機達到以下創新點:1.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者一體化綜合利用,降低成本;2.跟蹤聚光裝置兩次反射多面鏡太陽能聚光發電,低成本、高效、快速、簡便利用太陽能;3.塞內加爾式風力機低風速啟動運轉、高效率持續發電、低噪音;4.解決了潮汐能利用中嚴格受到地理位置限制的問題;5.聚光架采用三角形桁架結構,在確保其剛性和穩定性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節省鋼材使用量;6.蝸輪蝸桿傳動機構提高傳動比和承載能力,易于維修及改造升級用于省力手動裝置推廣使用。技術指標有:1.風光互補矩陣發電峰值功率為25.116kW;2.聚光器的理論聚光比>6.5,實際聚光比>5.0;3.自動跟蹤太陽裝置的跟蹤誤差

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一體化綜合發電系統,光電轉換部分采用自動跟蹤聚光光伏發電,將數倍的太陽光聚集到太陽能電池板上,通過提高單位面積電池板的日照強度,使得產生同樣電能所需要的半導體材料大大減少,相當于用普通材料代替昂貴的半導體材料,因此能夠大幅度地降低光伏發電的成本,具有商業運行的經驗(1.2×10 kWh),潛在的運行溫度可達500°C(商業化運行的溫度已達到400°C),商業化的年凈效率為14 %,有最低的材料要求,可以模塊化或聯合運行,可以采用蓄熱降低成本。風能發電部分采用塞內加爾式風力機產生電能。潮汐能利用部分利用蓄水箱收集海水,把海水的重力勢能轉化為電能。三者綜合一體利用,節約單獨利用的成本,大大提高經濟效益、實現低成本和高性價比的新能源綜合利用。

縱觀世界范圍內,風-光互補新能源利用設備的研究已經非常普遍,太陽能、風能、潮汐能單獨利用技術日趨成熟,相關研究也非常普遍,但是太陽能、風能、潮汐能三者綜合利用的設備還不多,相關研究也還有很大的空間。

2、海島上風力發電將成為重要的能源形式

海島上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和廣闊平坦的區域,使得近海風力發電技術成為近來研究和應用的熱點。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在近海風力發電廠的商業化運行是國內外風能利用的新趨勢。隨著風力發電的發展,陸地上的風機總數將趨于飽和,海上風力發電場將成為未來發展的重點。海上發電也是近年來國際風力發電產業發展的新領域,是“方向中的方向”。中國海上風能資源儲量遠大于陸地風能,儲量10m高度可利用的風能資源超過7億kW,而且距離電力負荷中心很近。海上風力發電項目的建設,加快了海島的建設與發展。

3、海島潮汐發電的發展前景

在探索發展能源新路上,潮汐能和其他新能源一樣,已受到很大重視。目前制約潮汐發電的因素主要是成本因素,到目前為止,由于常規電站廉價電價的競爭,建成投產的商用潮汐電站并不多。然而,由于潮汐能蘊藏量巨大及其發電的許多優點,人們還是非常重視對潮汐發電的實驗和研究。潮汐發電是一項潛力巨大的事業,經過多年來的實踐,在工作原理和總體構造上基本成型,可以進入大規模開發利用階段,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和能源資源的日趨緊缺,潮汐發電在不遠的將來將有飛速的發展,其前景是非常廣闊的。

要使潮汐能資源開發規模躍上一個臺階,主要應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1)在經營和技術改革上,要做好規劃方案,提高電站建設的質量及經營管理水平等主觀因素。

(2)要多借鑒國外已有潮汐能發電技術的研究以及開發的對潮汐能利用的新技術。我們可以積極借鑒英國、瑞典等潮汐能發電技術相對成熟國家的新技術,例如新型的潮汐發電裝置、水下潮汐電站等,并且應自主研發出該方面的新技術,發展我國的潮汐能發電事業。

(3)政府也應加大給予潮汐能利用的開發優惠條件,制定相應的扶持政策加稅收減免和電價補貼等優惠政策來吸收投資者,并制定和完善相應的電力競爭,使投資者更注重技術和管理的改革,使得潮汐發電有充足的資金投人和積極的技術開發,從而實現更快更好地發展。

二、海島清潔能源的利用對海島的開發價值

風能和潮汐能都是可再生資源,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無污染可再生新能源,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風力發電由于其具有效益和環保上的一系列優勢,將首先成為可以與常規能源發電相競爭的新能源發電方式。潮汐發電近年來也獲得了很快的發展,技術上不斷進步,加之蘊藏量巨大,開發優勢明顯,未來的發展空間也不可估量。21世紀注定是一個開發利用新能源的時代,而由于發展早,技術進步大,風能和潮汐能的利用注定將在我國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風力發電和潮汐發電必將對我國的傳統發電行業形成強勢的沖擊,一個大規模開發風能和潮汐能的時代即將來臨!

1、海上風電。優化開局,扶持與農漁業兼容發展的潮間帶風電建設,積極發展離岸風電項目,提高產業集中度,有序推進海上風電基地建設。加強海上風電輸電規劃,完善配套基礎設施,提高氣象保障能力,加強電網并網技術研究。

2、海洋潮汐能。加強海洋能資源勘查,科學選劃海洋能利用空間。改變傳統的“填海造島”、“填海造地”的開發方式,充分利用潮汐帶,建立蓄能發電系統,其上部可以結合旅游、地產或其他產業進行聯合開發建設。建設近岸萬千瓦級潮汐能電站、近岸兆瓦級潮流能電站、海島多能互補獨立電力系統等示范工程,積極推進產業化進程。

積極開發利用潮汐能、波浪能、海上風能等清潔能源,鼓勵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產業園區建設。在濱海濕地、三角洲和海島等典型生態區,鼓勵發展生態漁業、生態旅游和海洋清潔能源,充分發揮其藍色碳匯功能,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加快發展海洋產業節能環保技術。增強涉海企業節能減排意識,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節能技術創新體系。推廣先進節能技術和產品,積極發展海洋環保裝備及環保材料,加快淘汰高耗能老舊漁船和裝備,著力解決海上溢油、重金屬、有機污染物、放射性物質等主要海洋污染物的防治問題。加快制定涉海行業節能減排標準。

三、對我國海島建設的發展及前景展望

我國海島資源豐富,區位特殊,是我國海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依托。但是海島一般遠離大陸,交通不便,而且淡水資源短缺。近年來,在對海島的開發利用中出現了一些問題,首先是海島開發普遍缺少規劃,隨意炸山采石、傾倒垃圾等已造成海島生態大規模退化和破壞,工程項目大規模圍填造成許多珍貴海島整體滅失。特別是一些特殊海島保護不力,危害到國家利益和權益,在我國已經公布的77個領海基點中,位于海島上的就有75個,有些海島還是重力點、天文點、水準點、全球衛星定位控制點,而目前這些島嶼普遍存在著安全隱患。據悉,國家海洋局目前已全面啟動海島規劃、立法、政策研究和特別保護區建設工作。預計在1-2年內,《國家海島保護與開發規劃》、《海島開發與保護管理辦法》等,建立和完善海島保護和開發法律制度體系,加強海島生態和環境管理。今后對海島的開發利用將堅持保護為主、適度開發的原則,保護海島資源和生態環境,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防安全。同時調整海島開發秩序,發展海島港口、旅游、漁業及海洋能源等資源優勢產業。

海島作為國防的前沿和海洋資源和環境的核心點,有著很高的權益、安全、資源和環境價值。由于歷史原因,有的經濟建設相對落后,是我國東部的"西部區域"。因此,從事海島管理工作必須要有明確的思路,我認為最主要的是把握好以下幾條:

一是要堅持開發與保護并重,堅持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方針,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二是要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展是硬道理,海島工作必須圍繞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使海島經濟成為國民經濟新的增長點。三是要堅持因島制宜,打好"特色牌"。每個海島都有自己的特點,一定要從自身的實際出發,揚長避短,在充分發揮優勢上做足文章,切不可照搬別人的經驗。21世紀是海洋世紀。發展海洋事業,是中國走向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參考文獻

[1]張國誠,陳炳宏.改善能源環境積極開發利用風能潮汐能[J].浙江電力,1996(05). [2]李振邦,周必成.風能的利用與發展[A].中國動力工程學會成立四十周年論文集[C],2002.

[3]趙福軍.從近十年數據看我國風能的利用與發展[J].今日科苑,2010(02). [4]張華發.綜合開發我國潮汐能的探討[J].水力發電學報。1996(03).

[5]戎曉洪.潮汐能發電的前景[J].中國能源,2002(05).

[6]李嶺梅,賈克.我國風能利用狀況[J].應用能源技術,2004(04).

篇8

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包括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

隨著傳統能源日益緊缺,新能源的開發與利用得到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越來越多的國家采取鼓勵新能源發展的政策和措施,新能源的生產規模和使用范圍正在不斷擴大。2012年《京都議定書》到期后新的溫室氣體減排機制將進一步促進綠色經濟以及可持續發展模式的全面進行,新能源將迎來一個發展的黃金年代。

當前,中國的能源與環境問題嚴重,新能源開發利用受到越來越高的關注。新能源一方面作為傳統能源的補充,另一方面可有效降低環境污染。我國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開發利用雖然起步較晚,但近年來也以年均超過25%的速度增長。自2006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生效后,政府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與之配套的行政法規和規章來推動新能源的發展,中國新能源行業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中國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利用方面已經取得顯著進展,技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產業化已初具規模。到2008年底,我國新能源占能源生產總量比重超過9%。2007年,我國太陽能產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是全球太陽能熱水器生產量和使用量最大的國家和重要的太陽能光伏電池生產國,2008年我國的太陽能產業在不利經濟形勢下仍保持了30%的高增長。截止到2009年底,中國累計風電裝機容量達到2580萬千瓦,風力發電能力排名世界第二。生物質能、核能、地熱能、氫能、海洋能等新能源發展潛力巨大,近年來得到較大發展。為適應節能減排要求,混合動力車、純電動汽車、燃料電車等新能源汽車已成為汽車業的重要發展方向。

進入2010年以來,政府將“調結構”作為宏觀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能源結構優化升級成為大勢所趨,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產業迎來發展新契機。由于看好中國新能源領域的投資商機,大型能源集團,民營企業、國際資本、風險投資等諸多投資者爭相發力,我國新能源產業發展前景樂觀。

能源是經濟賴以發展的物質基礎 , 特別在工業化社會,能源是現代生產的主要動力來源。新能源又稱非常規能源 , 是指傳統能源之外的各種能源形式。新能源的各種形式都是直接或者間接地來自于太陽或地球內部伸出所產生的熱能。包括了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地熱能、核聚變能、水能和海洋能以及由可再生能源衍生出來的生物燃料和氫所產生的能量。新能源產業是高技術、高投資、高風險的新興產業。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新能源憑借其明確的發展前景和對經濟較強的拉動作用,在諸多經濟體的經濟振興計劃中被置于重要位置。 我國是能源消費大國, 展新能源產業對保障能源安全供應、改善能源結構,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據有關資料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新能源發電裝機2.9億千瓦,約占總裝機的17%。其中,核電裝機將達到7000萬千瓦,風電裝機接近1.5億千瓦,太陽能發電裝機將達到2000萬千瓦,生物質能發電裝機將達到3000萬千瓦。 而在《新興能源產業規劃》實施以后,到2020年將大大減緩對煤炭需求的過度依賴,能使當年的二氧化硫排放減少約780萬噸,當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減少約12億噸。規劃期累計直接增加投資5萬億元,每年增加產值1.5萬億元,增加社會就業崗位1500萬個。可以預見,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前景將十分廣闊。

目前,整個新能源行業的發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很多問題。首先是國內研發能力不足,大部分行業內核心技術都由國外控制;其次是忽視國內市場需求,太偏重于國外市場的開發。如何降低成本也是目前新能源發展要亟須解決的難題之一。加大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和提高光伏發電的轉換效率也是重中之重。

為了盡快實現新能源行業的“飛躍”,解決行業發展過程當中出現的一系列令人頭疼的難題,各項相關扶持政策也正在緊鑼密鼓地出臺。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國家能源局透露,《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的編制工作將加快完成,并盡快上報國務院審議。此外,開發風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發展可再生能源產業等支持新能源發展的方針還被明確寫進了2011年中國政府工作報告。中國將提高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至11.4%,并作為約束性指標寫入“十二五”規劃。

今年是我國“十二五”規劃開局之年,在國家政策推動和新能源技術驅動下,我國新能源產業將繼續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放眼當下,一方面國際油價日益攀升,中國油價穩升不落,日本大地震核能泄露,污染大氣水源,而另一方面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風電裝機容量最多,風電設備生產量最大的國家。

“十二五”期間,我國把新能源產業列入了國家重點支持的七大領域之一,不但國家政策支持,各地方也制定了很多優惠政策鼓勵企業發展新能源產業。我國新能源產業經過幾年發展,不論是政策環境,還是技術、市場環境,都發生了重大變化。

篇9

中圖分類號:TS254.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123(2013)10-0033-04

羅非魚又名非洲鯽魚,屬鱸形目(Percifcrmes)、鱺魚科(Cichlidae)、羅非魚屬,原產于非洲大陸及中東地區太平洋沿岸淡咸水海區,是世界性的主要養殖魚類之一。隨著全球性海洋捕撈漁業資源的大量減少,國際市場對優質水產養殖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大。在眾多水產養殖產品中,羅非魚以其具有的適應性強、群體產量高、攝食力強、病害少、肉質細嫩、無肌間刺等許多優點而聞名,在全球的養殖量和消費量均呈大幅增長趨勢,被稱為“21世紀之魚”。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我國已成為羅非魚養殖和生產的第一大國。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對優質水產品的需求也大幅增加。當前我國羅非魚人均占有量不到0.5kg,加上凍全魚、魚片等加工品市場尚未打開,國內消費市場仍有很大上升空間。同時,還可以對羅非魚數以萬噸計的下腳料進行深加工,從中提取膠原蛋白肽生產加工成美容化妝品和保健食品,經濟效益十分顯著,是羅非魚產業的發展方向之一[1]。除此以外,我國發展羅非魚產業還有養殖區域廣闊適宜和勞動力資源豐富的優勢[2]。

1 羅非魚副產物利用的意義

羅非魚產業發展前景雖好,但是金融危機以來,羅非魚產業在2012年經歷了一個寒冬。2012年我國羅非魚出口形勢從一開始就陷于低迷,同時出口價格過低,嚴重打壓了國內市場價格[3]。據了解,中國的羅非魚產量占全球的45%,而出口總額達到中國總產量的一半,占全球出口量的72%[4]。為了擺脫困境,積極開展羅非魚產品精深加工研究是一個前景廣闊的方向。

淡水魚具有肉質細嫩、水分含量高、加工副產物比例大等特點。各種魚類加工副產品(如魚頭、魚皮、魚骨、魚鰭、魚鰾、魚鱗和內臟等)占魚體總質量的40%~60%。而且,魚類副產物的共同特點之一是水分含量很高,極易腐敗變質,一般需要在短時間內及時加工。隨著魚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該類資源的綜合利用問題也顯得日益突出。充分利用這些副產物,既能提高魚類資源的加工利用率,也避免了這些副產品因隨意拋棄而對自然環境產生污染[5]。據了解,目前我國羅非魚深加工在技術儲備上是沒有問題的,而導致我國所開發的產品還相對滯后的1個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政府部門的積極引導[6]。羅非魚產業轉型升級,就是要改變加工工藝,提高下腳料的利用率,開發多元化產品,增加產品附加值。

2 羅非魚副產物利用研究現狀

目前羅非魚加工產品的綜合利用水平不高,深加工和副產物開發利用總體還較少。羅非魚在加工過程中產生的下腳料(包括頭、尾、骨、皮、鱗、內臟及其殘留魚肉),其質量約占原料魚的40%~65%,且大多未進行有效利用。彭燕等[7]對羅非魚加工下腳料的一般營養成分、氨基酸組成和維生素進行了分析。分析結果表明:下腳料富含鈣、VD和VE,蛋白質和脂肪含量較高,其質量分數分別為13.10%和14.77%。在下腳料的氨基酸組成中,必需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57.3%,氨基酸組成模式符合FAO/WHO推薦的理想模式。故羅非魚下腳料有其獨特的開發價值。

通過高值化加工處理技術,對羅非魚下腳料進行綜合利用包括:利用魚皮和魚鱗提取膠原蛋白和制備膠原多肽;從內臟中提取魚油以及魚肝膏;以魚骨中鈣質為原料開發活性鈣制品;將下腳料經過脫腥脫臭等技術處理,開發研制成氨基酸含量高且價格合理的功能性食品及蛋白源配制顆粒飼料出口或內銷;風味魚皮、魚鱗休閑食品開發等。這些技術提高了羅非魚資源的利用率,減少了對環境的污染,開拓了羅非魚加工“零廢棄”的途經[8-10]。

2.1 羅非魚副產物中蛋白質酶解制備功能性肽

羅非魚廢棄物中粗蛋白含量約為14.8%,營養成分含量較高,而且原料豐富、價格低廉,是一種不可多得的優質蛋白質資源[11]。對其進行選擇性的水解可制得具有不同功效的功能性肽。羅麗花等[12]通過采用堿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木瓜蛋白酶及胰蛋白酶水解羅非魚下腳料蛋白,發現酶解產物對O2-?、DPPH自由基及油脂過氧自由基具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堿性蛋白酶酶解產物對上述3種自由基均具有較強的清除能力,并在此基礎上優化了堿性蛋白酶的酶解條件。Slvakumar等[13]研究了羅非魚堿溶性蛋白質的酶水解產物對活性氧粒子的清除能力及其自身還原能力,發現其可以做成抗氧化營養保健品。另外,劉杰模等[14]用羅非魚下腳料酶水解制備降血壓肽,并對工藝參數進行優化。根據回歸方程的預測結果,其血管緊張素轉化酶(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抑制率達67.4%。Sivakumar等[15]研究了羅非魚蛋白水解產物和相應分離組分的體外ACE抑制活性,結果顯示水解度高的酶水解產物ACE抑制活性較強,并且分子質量低的多肽比分子質量高的ACE抑制活性強。這為ACE抑制肽制備最佳酶解參數的確定提供了參考。

通過調整酶水解條件,對羅非魚皮膠原蛋白進行酶水解,也可以制得降血壓肽和抗氧化肽[16-17]。Zhuang Yongliang等[18]用響應面分析法優化了堿性蛋白酶Properase E水解羅非魚皮膠原蛋白制備活性氧清除肽的工藝,并采用超濾分離出水解物中清除羥基自由基活性最強的組分。研究發現這種組分能明顯清除多種活性氧粒子,并可以作為功能性成分應用到醫藥和食品工業中。Xiong Hejian等[19]研究了風味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酶解羅非魚骨的條件,用響應面分析法優化得到了水解度最大時的酶水解條件,表明羅非魚骨水解產物在作為食品中蛋白質補充劑等方面有很好的前景。因此,酶解羅非魚骨可將骨中的骨膠原蛋白水解成多肽及L-氨基酸,大大提高其營養價值和功能特性。另外,Charoenphun等[20]研究了羅非魚蛋白水解產物的鈣結合能力,并確定了鈣結合肽的分子量和鈣結合關鍵肽段的氨基酸排序,表明羅非魚蛋白是鈣結合肽一個很好的來源。

硫酸軟骨素(chondroitin sulfate,CS)是一種天然酸性黏多糖,具有防止血管硬化、降血脂、抗凝血、抗腫瘤、保護眼角膜以及保濕等作用。成長玉等[43]研究了以羅非魚下腳料(魚頭、魚鰭、魚尾)為原料,采用超聲波輔助稀堿-酶法提取硫酸軟骨素的工藝。

3 展?望

對羅非魚加工中產生的大量廢棄物進行高效綜合利用既提高了羅非魚加工的附加值,又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廢棄物中含有膠原蛋白及活性肽,可以用來開發功能性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在藥物開發研究中也有廣闊的前景。羅非魚產業在世界上有較好的發展前景,我國發展羅非魚產業也有相當大的優勢。提高羅非魚副產物的綜合利用水平,有利于羅非魚產業向好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韋平. 羅非魚發展前景及養殖技術探討[J]. 安徽農學通報, 2012, 18(10): 63-64.

[2] 王慧芝, 車斌. 我國羅非魚產業的SWOT分析與對策研究[J]. 湖南農業科學, 2010(1): 125-127.

[3] 曾凡美. 2012年的羅非魚產業[J]. 海洋與漁業, 2012(12): 36-37.

[4] 吳群風, 何雪梅. 聚焦第九屆羅非魚產業發展論壇: 羅非魚產業何日突破“寒流”重圍[J]. 當代水產, 2012(11): 54-57.

[5] 倪瑞芳, 胡駿, 王開洋. 水產品加工副產物的綜合利用[J]. 河北漁業, 2010(8): 47.

[6] 曾凡美, 簡偉業. 政府要給力羅非魚產業轉型升級[J]. 海洋與漁業, 2012(6): 22-23.

[7] 彭燕, 李瑞偉, 鞏育軍, 等. 羅非魚加工下腳料的營養成分分析及評價[J]. 茂名學院學報, 2010, 20(6): 18-20.

[8] 單航宇, 韓玨, 楊弘, 等. 2011年羅非魚生產與貿易狀況分析[J]. 安徽農學通報, 2012, 18(11): 3-5.

[9] 楊弘, 祝琳, 單航宇, 等. 我國羅非魚產業化發展和思考[J]. 海洋與漁業: 水產前沿, 2011(11): 49-50.

[10] 陳海檳. 中國羅非魚加工現狀[J]. 科技信息, 2007(21): 582.

[11] 邱松山, 姜翠翠, 海金萍. 羅非魚加工中廢棄物的綜合利用探討[J]. 食品與發酵科技, 2010, 46(3): 23.

[12] 羅麗花, 孫建華, 黃秋霞, 等. 羅非魚下腳料蛋白水解液抗氧化活性研究[J]. 廣西大學學報: 自然科學版, 2011, 36(3): 389-394.

[13] Slvakumar R, Hordur G K, Christiaan L, et al. Radical scavenging and reducing ability of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protein hydrolysates[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 2008, 56(21): 10359-10367.

[14] 劉杰模, 李先文. 酶解羅非魚下腳料制備降血壓肽[C]//2009年中國藥學大會暨第九屆中國藥師周論文集. 長沙, 中國藥學會, 2009: 1-6.

[15] Sivakumar R, Hordur G K. ACE-inhibitory activity of tilapia protein hydrolysates[J]. Food Chemistry, 2009, 117(4): 674-680.

[16] 張寒俊, 楊國燕, 張蕾. 羅非魚皮膠原蛋白肽酶解液的制備及其抗氧化特性研究[J]. 中國釀造, 2008(7): 27-30.

[17] 陳勝軍, 李來好, 曾名勇, 等. 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降血壓酶解液的制備與活性研究[J]. 食品科學, 2005, 26(8): 229-233.

[18] Zhuang Yongliang, Sun Liping. Prepar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cavenging peptides from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skin gelatin: optimiz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2011, 76(3): C483-C489.

[19] Xiong Hejian, Cao Longfei, You Huajun, et al. Optimization of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tilapia frames[C]//Advances in Chemistry Research II. Part 2.Guangzhou, China, 2012: 1368-1375.

[20] Charoenphun N, Cheirsilp B, Sirinupong N, et al. Calcium-binding peptides derived from tilapia (Oreochromis niloticus) protein hydrolysate[J].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3, 236(1): 57-63.

[21] 丁月, 陶寧萍. 魚油提取及微膠囊化技術研究進展[J]. 食品安全質量檢測學報, 2010, 27(4): 174-181.

[22] 白洋, 高曉東, 羅光炯, 等. 羅非魚下腳料提取魚油工藝及市場討論[J]. 廣西輕工業, 2010, 26(9): 1-2.

[23] 高加龍, 郝記明, 劉書成, 等. 羅非魚內臟魚油提取與精煉工藝研究[J]. 科技信息, 2009(20): 372-374.

[24] 白洋, 孫忠義, 楊思華, 等. Alcalase酶酶解羅非魚加工下腳料提油工藝研究[J]. 食品工業, 2010(6): 26-28.

[25] Qian Junqing, Zhang Hongyong, Liao Qiyuan. The Properties and kinetics of enzymatic reaction in the process of the enzymatic extraction of fish oil [J]. Food Sci Technol, 2011, 48(3): 280-284.

[26] Rodriguez N R, Diego S M, Beltran S, et a1. Supercritical fluid extraction of fish oil from fish by-products: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methods [J]. Food Engineering, 2012, 109: 238-248.

[27] 吳燕燕, 李來好, 刁石強, 等. 抗氧化劑對羅非魚油抗氧化效果的研究[J]. 淡水漁業, 2003, 33(3): 19-21.

[28] 吳燕燕, 李來好, 李劉冬, 等. 羅非魚油的制取工藝及其氧化防止方法[J]. 無錫輕工大學學報, 2003, 22(1): 86-89.

[29] 黃卉, 李來好, 楊賢慶, 等. 噴霧干燥微膠囊化羅非魚油的研究[J]. 南方水產, 2009, 5(5): 19-23.

[30] 曾少葵. 羅非魚魚皮膠原蛋白的提取及其功能特性的研究[D]. 青島: 中國海洋大學, 2007.

[31] 張帥. 羅非魚皮膠原蛋白提取及性質研究[D]. 上海: 上海海洋大學, 2010.

[32] 李佳. 酶法制備羅非魚魚皮明膠的工藝研究[D]. 福州: 福建農林大學, 2011.

[33] 薛佳, 曾名, 董士遠, 等. 羅非魚加工下腳料速釀低鹽優質魚露的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1, 36(4): 41-47.

[34] 李永成, 張湘娥, 易美華, 等. 利用羅非魚加工廢棄物生產魚鮮醬油的研究[J]. 中國釀造, 2011(4): 84-86.

[35] 張巧, 李永成, 易美華, 等. 利用羅非魚加工廢棄物生產固體魚鮮調味品的研究[J]. 中國調味品, 2011, 36(9): 80-82, 96.

[36] 陳軍, 熊彬. 羅非魚下腳料酶解液美拉德反應制備肉類風味物工藝研究[J]. 廣西輕工業, 2011, 27(4): 38-39, 43.

[37] 王玉華, 萬剛, 甘正華. 風味羅非魚皮加工工藝的研究[J]. 肉類工業, 2011(8): 33-36.

[38] 曹薇, 夏延斌, 鄧后勤, 等. 速凍掛糊魚的工藝研究[J]. 食品科技, 2006, 31(8): 145-148.

[39] Deraz S F, El-Fawal G F, Abd-Ellatif S A, et al. Autohydrolysed Tilapia nilotica fish viscera as a peptone source in bacteriocin production[J]. In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 2011, 51(2): 171-175.

[40] 羅科麗, 彭喜春, 歐仕益. 利用羅非魚內臟發酵乳酸菌的研究[C]//“食品加工與安全”學術研討會暨2010年廣東省食品學會年會論文集. 湛江: 廣東省食品學會, 2010: 59-63.

篇10

1 引言

福建省是中國東南沿海的省份,東北與浙江省毗鄰,西部、西北與江西省接界,西南與廣東省相連,東隔臺灣海峽,與臺灣島相望。福建海岸線狹長,有3752公里,位居全國第二。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省著力實施“大念山海經”、“發展藍色產業”、“建設海洋經濟強省”等戰略部署,特別是把“海峽西岸經濟區”納入福建省“十一五”規劃中。2009年,福建省海洋產業占已經達到了25.1%,海洋產業在福建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重。但海洋產業發展不是很成熟,在大力發展海洋產業同時,還要注意對海洋產業的產業部門和產業結構進行適時的調整,以適應海洋產業的健康快速的發展。選擇與福建省的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海洋主導產業,可以發揮海洋主導產業對海洋經濟的帶動和聚集相關產業發展的重要作用。

國外研究學者研究SSM方法比較,FOTOPOULOS& SPENCE(2001)利用偏離份額分析法,根據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之間絕對數的大小說明區域與產業結構在增長中所起作用的大小,并判斷是什么力量起主導作用。PENEDER(2003)在對28個OECD國家研究的基礎上,發現產業結構是20世紀90年代宏觀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重要因素。

國內學者研究和運用SSM方法較晚,王品慧,潘若愚(2008)運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區域增長份額、產業結構偏離份額和區位偏離份額三大指標分析,得出安徽省工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基本趨于合理,但總體增長力和競爭力較差。

潘雄鋒、李名子(2008)采用偏離份額分析法,從經濟增長的3個相關因素即份額分量、結構分量和競爭分量,對我國2000-2006年各地區農業經濟增長的差異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我國種植業產值總量較大,但結構性矛盾突出,并且各地區農業內部及整體的結構和競爭力因素對產值增長的影響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王宜虎、徐銀良(2009)運用偏離份額分析對山東省服務業的競爭力作了實證研究,從服務業的行業結構和競爭力兩個角度分析,得出山東省服務業雖然相對全國增長較快,有一定的競爭力,但是產業內部結構存在較大問題。

本文運用SSM方法,從份額偏離選擇基準、結構偏離選擇基準、競爭力偏離選擇基準出發,對福建省海洋產業進行客觀、有效的評價,并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初步選出適合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

2 海洋主導產業選擇新基準

由SSM的數學模型可知:如果Gi 較大,L > 1,說明福建省海洋的經濟增長快于全國;如果 Pi較大, W> 1 ,則福建省擁有較大比重的朝陽產業且產業結構較好;如果Di較大, u> 1 ,則福建省有較多的海洋產業在迅速發展且具有很強的競爭力、地位在不斷上升。我們可以把 分成三個選擇基準:

(1)份額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份額偏離分量 N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經濟發展趨勢。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在本區域內具有較好的發展前景,且正值越大發展前景越好。

(2) 結構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結構偏離分量Pij ,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產業結構基礎。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在本區域內具有較好的產業結構基礎,且正值越大結構基礎越好。

(3)競爭力偏離選擇基準。該基準源于競爭力偏離分量Dij,代表了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的相對競爭力。值為正,說明該海洋產業部門較全國的相應產業部門增長快,具有較強的競爭力,且正值越大競爭力越強。

3 運用SSM三基準對福建省海洋產業進行分析

3.1 數據來源

統計中所用的原始數據來自《2006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報》、《2009年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報》和福建省統計局,各產業部門均以海洋產業增加值為分析對象。

3.2 實證結果分析

(1)福建省海洋產業總體結構特點分析。

由上述SSM方法的公式得出表1,由表1可以得出福建省2006年到2009年海洋產業的總體結構特點:由于L1,可知福建省的海洋產業構成中包含比重較大的朝陽增長部門,海洋產業總體產業結構比較好,這種結構對海洋產業的增長有較大的貢獻,不必進行大規模的結構調整;從Di為負數,并且 u

(2)福建省海洋產業的Shift-share分析圖。

為了對各海洋產業部門進行比較,找出各個海洋產業部門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競爭力偏離分量,分析福建省海洋產業的結構、競爭力情況和海洋主導產業的逐步確定,據表2所得數據,對其5個指標以標準化方法進行無量綱處理,并根據處理所得數據做產業部門優勢分析圖和產業部門偏離分量圖(圖1,圖2)。

在圖1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較好的海洋產業部門,一方面具有較大的產業部門優勢,另一方面全國增長優勢較明顯,是具有產業部門優勢的增長性產業部門;分布在第二、四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要么具有一定的產業部門優勢,要么具有一定的增長優勢;分布在第三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則屬于較差產業部門,該象限的產業部門在全國的增長優勢既不明顯,產業部門優勢與其他產業部門相比也無優勢。在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中,1(海洋漁業)和12(濱海旅游業)屬于第一象限,說明這兩個產業既有產業部門優勢又有產業增長優勢,可以作為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的候選。2(海洋油氣業)、3(海洋礦業)、7(海洋生物醫藥業)、9(海洋電力業)、10(海水利用業)則屬于第三象限,說明這幾個海洋產業部門在全國既沒有增長優勢,與其他海洋產業部門比較也無優勢。剩下的海洋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分布在二、四象限,都有自身的優勢和不足。福建省的12個海洋產業部門第一、二、三、四象限都有,說明產業結構比較合理,雖然兩極分化嚴重,但不缺乏作為優勢產業補充的一般產業部門。

在圖2中,分布于第一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其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較為明顯,原有的產業結構基礎很好,較其它海洋產業部門也具有很好的行業競爭力,屬于較好產業部門;分布于第二象限的產業部門雖具有產業結構優勢但競爭力優勢不明顯,第四象限的產業部門則具有競爭力優勢但沒有產業結構優勢,分布在這兩個象限的產業部門屬于一般產業部門;第三象限的海洋產業部門,結構優勢和競爭力優勢都不太明顯,與其它產業部門相比則屬于較差產業部門。從圖中可以看出,福建省沒有一個產業部門屬于較好產業部門,也沒有一個產業部門屬于較差部門。福建省海洋產業部門都是有競爭力優勢但沒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基礎或者有良好的產業結構基礎而沒有競爭力優勢,但1(海洋漁業)、6(海洋化工業)和12(濱海旅游業)都較接近第一象限,有很大的潛力成為較好產業部門。

(4)主導產業的初步確定。

根據本文建立的主導產業選擇的基準——偏離份額基準,主導產業應選擇份額偏離分量、結構偏離分量和競爭力偏離分量均較大的產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由于圖2中,1(海洋漁業)、6(海洋化工業)、12(濱海旅游業)比較接近較好產業部門,所以可以初步選擇1(海洋漁業)、12(濱海旅游業)兩個產業部門作為主導產業。因為它們在屬于全國增長性產業部門,發展趨勢較好,有很好的發展潛力;它們都具有很好的產業結構基礎,在海洋產業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對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大;它們的增長率明顯高于國家同類產業部門,從側面反映出其生產率較高,具有大區域競爭優勢。

在福建省2010年海洋規劃中把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海洋船舶業和海洋交通運輸業作為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本文初步選擇的福建省海洋主導產業是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說明SSM方法初步確定的海洋主導產業在實際的海洋產業發展戰略中具有基本客觀的有效性。

4 對福建省海洋產業的幾點建議

針對以上分析,結合福建省海洋產業大環境,對福建省海洋產業做出以下幾點建議:

(1)對于原有產業結構基礎較差但有良好的競爭力優勢海洋產業部門,如海洋油氣業、海洋礦業和海洋生物醫藥業等,這些產業雖然結構基礎較差但具有后發優勢,發展潛力較好,應該抓住海洋產業的大發展這個機遇,從宏觀微觀方面進行積極培育和扶持,使其向著主導產業部門發展。海洋生物醫藥業屬于海洋新興產業,發展潛力較大。由于其海洋生物醫藥和功能產品需要較強的創新技術研發體系,故應該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設產品研發基地,引進高科技人才,加強海洋生物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形成以海洋生物醫藥產業為核心的產業鏈。

(2)對于結構基礎較好,具有產業部門優勢,但其競爭力較差的海洋產業。這些產業部門正在衰退。如海洋化工業、海洋工程建筑業等。針對這些產業應該積極找尋衰退的原因,總結經驗,因為有著良好的結構基礎,如果政府能給予政策性的傾斜和資金支持,強化政策干預力度,從資金、技術、政策和服務等多方面重點扶持;增強其競爭力,會使它們走向復蘇之路。海洋化工業應該轉型發展為新型高端產業,由于有較好的資源優勢,根據環境的承載力,加快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技術,引進高科技人才。在政策上政府應該給予海洋化工產業的支持,積極尋求與外合作,加快產業轉型。

(3)對于原有結構基礎較好,擁有部門優勢和增長優勢、競爭力優勢較明顯的產業部門,比如海洋漁業、濱海旅游業等。今后應繼續加強具有全面優勢的產業部門的主導地位,根據本區域海洋發展的大環境,積極引導本區域的海洋產業發展方向。海洋漁業一直是福建省的主導產業,為了強化其地位,應該建立與環境相適應并具有高科技的新海洋漁業。環境是海洋漁業的命脈,根據海洋環境的承載力,建立生態、低碳、高效的親環境海洋漁業模式。在原有基礎上,把海洋漁業文化加到海洋漁業發展中,與濱海旅游業等產業相互聯系。

參考文獻

[1]FOTOPOULOS G, SPENCE N.RegionalVariation ofFirm Births, Deaths andGrowth Pat terns in theUK, 1980-1991 [J]. Growth and Change,2001,(32): 151-173

[2] PENEDER.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aggregate growth [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 2003,(14): 427-448

[3]王品慧,潘若愚.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安徽省工業結構實證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8,22,(1):19-23

[4]潘雄鋒,李名子.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我國區域農業產業結構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8,(3):32-36

[5]王宜虎,徐銀良.基于偏離份額分析法的山東省服務業競爭力實證分析[J].山東財政學院學報,2009,(1):85-89

[6]崔功豪,魏清泉,陳宗興.區域分析與規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68-72

[7]中國海洋經濟統計公報[R].2006,2009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浪卡子县| 盐边县| 哈尔滨市| 长丰县| 专栏| 萝北县| 木里| 沐川县| 广水市| 庆城县| 龙泉市| 兴城市| 西乌| 贵港市| 习水县| 贡觉县| 德昌县| 石景山区| 广元市| 宣城市| 紫云| 永泰县| 寿光市| 安塞县| 郸城县| 富锦市| 江安县| 临潭县| 嘉荫县| 轮台县| 滨州市| 台南县| 芜湖市| 沾化县| 嘉定区| 高青县| 阳朔县| 巫溪县| 肥乡县| 桃园市|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