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12-27 10:27:4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骨折后康復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老年骨折后活動障礙在臨床上常見,因老年人骨質疏松且骨折后愈合慢,又因活動不便,臥床時間長,常多病共存,易發生并發癥或多臟器功能不全,從而嚴重威脅患者健康,也易引起心理問題發生,制約傷后康復。因此,做好康復護理可以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我院骨科根據老年骨折后關節活動障礙患者的特點,制訂了一套護理方案,經臨床運用效果較好,現總結如下。
1 臨床資料
本組42例,男性28例,女性14例,年齡最大87歲,手術治療14例,保守治療28例,以股骨頸骨折多見,均發生不同程度的關節活動障礙。
2 康復護理
2.1心理康復護理
2.1.1心理疏導:不良的心理健康狀況不僅影響患者舒適及生活質量,而且同時也有礙于骨折的康復。老年人由于意外致傷,骨折后愈合較慢且活動也不方便必造成心理問題發生。因此護士應及時全面了解病人傷情,加強與患者的溝通,針對性地進行心理疏導。我科采取的措施是采取問卷調查法,談心法及臨床觀察法等多種形式,進行全面了解,判斷出患者現存的或以后預測的心理問題,制定一套完整的心理治療計劃,并根據病情予以適當修改,補充完善。經驗證明,只要耐心地加以疏導,患者均能以自然、安靜的良好心理狀態接受治療。
2.1.2消除焦慮與抑郁心理:由于老年人生理特點,骨折后愈合較慢,從而產生焦慮與抑郁心理,患者主要表現為唉聲嘆氣,不斷觸摸傷肢,鍛煉不主動或放棄,嚴重者可導致失眠,不思飲食。為了消除患者焦慮與抑郁心理,我們主要采取的方法是對患者進行康復知識的宣教,減少訓練次數,調整鍛煉方法。從而增加對相關知識的了解,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焦慮與抑郁心理。
2.1.3增強自我護理能力:有些老年人過分依賴于醫生護士的治療與護理以及家屬的照顧,對功能鍛煉中所遇到的困難失去了自我護理能力。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熱情、耐心和細致的護理中,盡可能地啟發和指導患者進行自我護理,同時做好家屬的解釋工作。另外,在護士的指導下,讓患者本人與家屬共同制定心理護理計劃,進行相應的自我調適訓練,讓患者處于最佳的情緒狀態。
2.2功能康復護理:功能康復是促進骨折愈合及功能恢復的重要手段,我們主要按骨折愈合各期進行相應鍛煉。
2.2.1骨折早期:傷后2周內,骨折部形成肉芽組織,骨痂尚未形成。鍛煉的原則是關節不活動,主要是收縮或舒張肌肉,如屈伸指(趾),教會患者做股四頭肌鍛煉等。
2.2.2骨折中期:傷后3~8周,局部疼痛消失,骨痂已形成,骨折部日趨穩定。此期應鼓勵積極活動,逐漸活動上、下關節。但動作應緩慢,活動范圍由小到大,逐漸增加活動幅度和力量。
資料與方法
2005年4月~2007年10月收治肱骨干骨折患者149例,男95例,女54例;年齡10~79 歲,平均31歲;上段骨折29例,中斷骨折79例,下段骨折41例。89例肱骨干骨折均采用小夾板固定治療,本組無1例合并血管、神經損傷。60例肱骨干骨折采用了切開內固定治療,開放性骨折28例、陳舊性骨折16例、手法復位失敗9例、合并橈神經損傷者7例。
術前護理:術前向病人介紹肱骨干骨折相關知識、外固定和手術的必要性,以及固定后和手術后可能出現的相關問題,固定后和手術后功能康復鍛煉及護理知識。使病人消除對疾病及手術和預后的顧慮,讓病人的身體及心理都處于最佳狀態來接受手術[1]。
術后護理:①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及患肢末端血液循環及腫脹等情況,特別在骨折復位固定1~3 天內,更應注意肢端的溫度、顏色、手指的主動活動、動脈搏動及腫脹是否加劇等。如發現手部腫脹及疼痛嚴重,手指麻木,皮膚顏色發紫、蒼白、皮溫低等情況時,應立即將橫帶放松后觀察1小時,同時立即通知醫生。如血運仍不好轉,應趕快拆除小夾板并給予重新包扎,以免產生壓瘡、缺血性肌攣縮,甚至肢體壞死等不良后果。②注意有無固定的疼痛點,尤其在骨骼隆起部位及壓力墊下出現固定的疼痛點時,應及時拆除小夾板繃帶進行檢查,以防產生壓迫性潰瘍。③小夾板固定3~5天,肢體腫脹消退,容易造成骨折再次移位,所以要適當調整夾板松緊,加快骨折愈合。④切開復位者應注意觀察患肢的末梢血循環情況及傷口滲血情況,有無壓迫神經和血管現象,手部是否腫脹等。術后傷口疼痛,可適當給予止痛藥。⑤小夾板固定指導:小夾板固定后,很多病人都不愿意住院而要回家休息,那就更應仔細向病人及家屬交待注意事項,尤其在傷后3天內。注意事項包括:小夾松不可任意移動位置;注意患肢手指的血液循環情況,有異常情況及時來院就診檢查;小夾板固定5~6周后可根據骨折愈合情況拆除小夾板,3個月內避免提重物;對老年患者更應囑咐盡早開始肩肘關節鍛煉,以免發生關節粘連、功能障礙等并發癥,預約定期門診復查。
康復鍛煉:術后功能康復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有效手段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指導病人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和促進骨折愈合。①在骨折復位和夾板固定后,可立即作手指及肩、肘、腕關節的伸屈活動,以免發生關節僵硬。并作上臂肌肉的主動舒縮練習,以加強骨折端在縱軸上的擠壓力。禁止做上臂旋轉活動。②在固定的2周內逐漸加大活動量,功能鍛煉要循序漸進,由輕至重,由少至多,逐漸加大活動量。2~3周后練習肩、肘關節活動。伸屈肩、肘關節:健手握住患側腕部,使患肢向前伸展,再肘后伸上臂,肩關節環轉及雙臂上舉活動。③固定解除后,骨折斷端愈合穩定,此時進行全面鍛煉,可增加鍛煉的次數和活動范圍,直至骨折愈合。應經常對肩關節、肘關節進行活動訓練,活動度從小到大,手法要輕柔、力度適中,不可過急,以防再度損傷。④幫助病人不斷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中期嚴禁作上臂旋轉活動,外固定解除后,逐步達到生活自理。
結 果
肱骨干骨折固定后康復知識的了解情況,見表1。
討 論
術前護理是手術成功的基礎,術前向病人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及術后注意事項和功能鍛煉方法,有助于病情恢復。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轉變,人們認識到心理因素對疾病的發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患者骨折后易出現焦慮與恐懼的心情,護士應主動地關心病人,與患者交談,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使患者能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促進早日康復[2]。術后護理是手術成功的保障,術后對病人全身及局部的護理保障了手術效果。國外許多學者認為護理人員對術后病人深靜脈血栓的早期發現和及時處理,可明顯減少此并發癥的危害程度[3]。護理人員能及時主動地了解骨折復位的情況,根據病情進行護理以防因夾板固定位置不當而造成骨折再次移位。①夾板固定后,不可任意拆除或剪斷夾板。②夾板固定后,要隨時觀察夾板的松緊度,應保持橫帶在夾板上可以不費力地上下移動1cm 為適宜,如過緊容易造成肢體脹腫、血管壓迫,出現缺血性肌攣縮等并發癥。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預防和治療,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指導病人進行合理的功能鍛煉,以改善肢體的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和促進骨折愈合。所以,我們認為康復護理能使關節功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復,而達到這一目的的原則是必須盡早付諸實施,同時要自始至終地給予病人幫助。
參考文獻
本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齡21-68歲,平均年齡35.47 6.58歲。致傷原因:跪、跌傷29例,交通事故致傷7例,全部為單側髕骨骨折。閉合型骨折32例,開放型骨折4例,全部為新鮮骨折。橫型骨折24例,粉碎性骨折12例。
2康復護理
2.1心理護理:許多患者因關節損傷疼痛而產生恐懼感。術后對于早期功能鍛煉有諸多顧慮。作為醫護人員首先,要向患者講解清楚術后的注意事項、早期功能鍛煉的必要性及其意義,甚至關節長期不活動極易導致的不良后果。還可列舉相似病例以解除患者心理障礙。其次,還應認真分清患者鍛煉過程中的疼痛原因,及時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以緩解其疼痛,好讓患者持之以恒堅持鍛煉。此外,應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讓其監督和積極配合患者堅持鍛煉。為患者早日康復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
2.2早期功能鍛煉
2.2.1髕骨推擠按摩:術后輕柔地推擠按摩髕骨,每4h一次,以防止髕骨粘連。
2.2.2術后抬高患肢,保持中立位,膝關節屈曲10-15°。待麻醉消失后即進行踝趾關節的趾屈、背伸鍛煉,每日5-6回,每回10次左右。指導患者在床上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行患肢足趾伸屈運動,踝關節趾屈背伸運動,促進下肢血液循環,有利于骨折愈合且能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健側肢體可自主活動,以舒適為宜。所有練習應循序漸進,以不疲勞為限度。護理人員在康復訓練前告知病人康復訓練的內容、目的和意義,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使病人有充分的心理準備。
2.2.3直腿抬高練習與彎腿練習:術后第一天,指導患者用力伸直膝關節,并使踝關節背屈,用力抬高患肢,即屈髖超過80。時鼓勵患者自行穩定肢體員10s左右,然后放平患肢。囑患者坐起,首先可在床上進行,兩手置于膝關節兩側,協助膝關節緩慢屈伸,逐漸增加強度。適應后再囑患者坐在床邊,小腿憑借重力作用垂到床下,達到90。然后將健肢放在患肢前方,患肢向后壓,即可增加屈膝角度。適應后可扶床下蹲、站起等活動。
3 結果
通過對36例髕骨骨折術后的患者進行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6個月19例膝關節功能完全恢復,6 12個月16例部分恢復,18個月后膝關節基本恢復,無并發癥發生,日常生活動作和步行能力,膝關節活動度滿意。
【中圖分類號】R6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242-02
隨著人口老化,老年人髖關節骨折日趨增多,骨折后愈合速度慢甚至不愈合,故需行手術治療。由于患者年齡大、合并癥多、病死病殘率高,因此,做好術后病情觀察及護理尤為重要。我科對120例高齡髖關節骨折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經過精心的治療、護理,臨床效果滿意。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資料共計120例,為我科住院部收治的髖部骨折術后的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60例。實驗組60例中,男32例,女28例;平均年齡(61.26±12.72)歲;平均病程(10.60±4.76)月。對照組60例中,男35例,女25例;平均年齡(59.83±14.13)歲;平均病程(9.84±5.62)月。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1.2.1 對照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嚴密觀察傷口的滲血、肢端血運、感覺活動及術后肢體組織腫脹程度,如有異常情況時及時處理,在腸蠕動等恢復后予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食物,如果患者疼痛,給予鎮痛藥或者在術中安放止痛泵,預防術后疼痛的發生,早期不介入康復護理,術后患肢腫脹、疼痛等癥狀消失后,1周左右介入傳統護理,即根據醫囑執行常規護理,包括定時測量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密切觀察病情,記錄飲食和排出物的量,適度翻身按摩,根據病情需要幫助病人更換、擦澡、洗頭、剪指(趾)甲等,每隔1―2小時巡視患者1次,既了解病情和治療情況,又幫助飲食起居,進行基礎護理和生活護理。在術后3周后x線檢查顯示,骨折對位線良好、關節置換無脫位現象,穩定,骨折線模糊,有少量的骨痂形成。
1.2.2 實驗組 術后患者取平臥位,患肢保持外展中立位 20°~30°,必要時給予皮牽引,或者穿“丁”字鞋,制動,忌內旋位,病情觀察及飲食護理同對照組,但于術后1天即介入康復護理,具體方法介紹如下。
1.2.2.1 心理護理[1] 由于治療時間長,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所以患者往往出現焦慮、煩躁情緒,影響疾病的康復。因此應以耐心、寬容的心態對待患者的言語和行為,及時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主動關心呵護患者,盡最大努力幫助患者克服來自各方面的困難,鼓勵患者樹立積極、主動的戰勝疾病的良好理念,并且使其主觀上積極地參與康復鍛煉的活動,正確、愉快地配合各種康復計劃,通過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并將術后康復鍛煉的目的、方法、步驟及注意事項等向患者做好系統的說明,使其變被動訓練為主動訓練。
1.2.2.2 主動鍛煉 (1) 術后6小時在床上做簡單的活動,幫助患者從被動活動過渡到主動活動,如進行上肢運動及股四頭肌等長收縮鍛煉、踝關節主動屈伸活動;練習3點支撐,即抬臀練習,具體方法為:彎曲健腿、健足與雙肘,用3點支撐肢體,腰部稍用力將臀部抬起,以防止臀部長期受壓形成壓瘡。(2) 術后1―2天,拔除負壓引流管,開始髖關節康復練習,練習強度以每次訓練量不引起肌肉過度疲勞為宜。術后第2天開始做膝關節為主的屈伸活動,膝關節彎曲20°~30°,每天10次,每次15分鐘,但以患者髖關節能耐受且不感覺疲勞為度,屈髖關節小于4 5°,以后逐漸增加度數,但避免大于90°。( 3 ) 術后1周左右,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進行練習。坐位練習,即進行髖關節的屈伸練習,每天2~3次,每次30分鐘。行走練習,由他人協助,抬起上身,使腿離開床,屈髖
1.3 資料分析 2組治療護理效果,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處理。2組內比較用t值檢驗,組間比較用單因素方差( X2 )分析。
2 結果
3 討論
髖關節是人體最典型、最完善的杵臼形關節,在生物力學方面的解剖結構特點有:髖臼窩深,股骨頭深陷于髖臼之內,關節面接觸緊密。關節囊厚,囊外有韌帶加強,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維持身體直立姿勢的作用。股骨上端形成多平面的彎曲角(頸干角、前傾角),與骨盆、下肢呈多曲拱結構,擴大了髖關節活動自由度。但是髖關節結構的進化尚未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在某些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人體直立行走的需要,故髖關節容易被損傷、容易造成疾病。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由于年齡大 、體質弱,術后生活不能自理,進食、排便等基本生活需要他人幫助,加上環境改變導致睡眠紊亂,以及擔心家庭、醫療費用及治療效果等,均可產生不同程度的精神不振、焦慮、抑郁,對鍛煉不積極、缺乏信心等負面情緒,極大地影響患者健康恢復和生命安全。故加強患者術后的健康護理教育,對樹立患者生活信心,堅持康復鍛煉,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具有重大意義[2] 手術是一種創傷性的治療手段,營養狀況與手術的耐受力密切相關,由于老年患者代謝降低、蛋白合成減少,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下降,幾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缺鈣等現象。老年髖部骨折患者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其神經系統、激素分泌與生化代謝均發生一系列變化,垂體―腎上腺素功能的改變,兒茶酚胺、胰高血糖素、促生長激素等促進分解代謝的激素增多,而胰島素分泌減少進一步引起熱量供應不足,加速蛋白質分解,使血漿蛋白下降,直接影響切口的愈合,組織的修復與免疫功能[3]。因此,必須加強基礎營養支持,補充充足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持正氮平衡和熱量平衡,以維持機體蛋白質、免疫系統和組織修復的需要。肌肉運動是保持全身及各系統器官正常生理功能不可缺少的刺激劑,持續制動及長期臥床導致肌肉活動嚴重喪失,必然引起不良的生理效應,并可損害免疫系統,影響康復、甚至會產生各種并發癥[4] 。臨床上應做到術后嚴密觀察病情、注意生命體征變化、做好并發癥的防護、加強心理護理、進行有效康復訓練指導,使患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處于最佳的治療狀態,提高患者的康復質量。積極、正確的康復護理是骨科手術后成功的重要環節。有效的早期康復訓練是恢復髖關節功能的關鍵。因此,術后早期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是對運動的補充,可彌補運動不足的影響,促進疾病痊愈或創傷愈合,且能預防和消除長期臥床對機體的不良影響,活躍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心血管系統的功能,促進血液循環和全身各系統器官的生理功能及新陳代謝,從而防止和減少肺炎、褥瘡、尿路感染或結石、靜脈血栓形成、便秘等并發癥的發生,并能改善患者情緒,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增強其舒適感。肌肉舒縮練習可以在不影響內固定的情況下,可以對局部靜脈起到按摩作用,促進靜脈、淋巴液的良好回流,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減輕肢體腫脹,避免靜脈血栓的形成。
本研究通過隨機分組,對比研究,證實早期康復護理在高齡髖關結骨折患者術后的重要性,對骨折術后的功能恢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許迎晨,高志嫻,劉玉風.骨科患者的心理護理[ J ].職業與健康,2005,11:103―104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192-02
老年人因骨質疏松,股骨頸脆弱,股骨頸骨折發生率高,嚴重威脅著老年人晚年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股骨頸骨折占全部骨折總數的3.58%,隨人的壽命延長,發病率日漸增高。骨質疏松是老年人骨骼衰老的表現,骨質疏松使骨質逐步喪失,對壓力和張力的承受能力明顯降低,以致骨質脆弱,只要有輕微外力就能引起骨折。股骨中股骨頸較細,承受的力量最大,所以隨年齡增長,骨質疏松發展,股骨頸骨折的發生率也隨之增高。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09年3月~2010年7月在我院收治的高齡股骨頸骨折100例,其中男40例,女60例,年齡65~98歲,平均78.5歲。手術方式: 手術整復后骨牽引39例,切開復位內固定術36例,股骨頭或全髖關節置換術25例。骨折類型: 頭下型35例, 頸中型40例,基底型25例。致傷原因: 交通事故傷19例,跌傷81例。
1.2 術后康復護理方法
1.2.1 正確指導功能鍛煉:正確的功能鍛煉能預防并發癥和促進骨折愈合,應該向患者說明功能鍛煉的注意事項和運動方法,術后待麻醉消失后,應該指導患者做長收縮運動,如股四頭肌和踝關節主被動屈伸等。術后第2天對患者復查X線片,假置良好,指導患者進行旋轉練習、膝關節屈伸練習、髖關節練習;術后1周之后應該指導患者進行活動患側髖關節的聯系,膝關節可完全屈曲,允許屈曲<90°。術后2周開始讓患者進行外展練習,避免左右搖動,可雙腿下垂,在床邊坐起,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坐位時間不能太長。術后3周開始醫護人員應該幫助患者練習在患肢不負重狀態下行走,用健腿和雙拐支持站立,底端配防滑裝置,頂端用軟墊包裹,注意拐杖高度適合, 2~3個月不棄拐,負重鍛煉,循序漸進,直至肌力恢復正常。此外,還要訓練走斜坡,上下樓梯等,進一步增強肌力和ROM,加強平衡力和協調力。
1.2.2 在術后對患者的個體特殊性進行個性護理:每一個個體都有著他的特殊性,因此可以看出,患者個體之間的差異是十分巨大的。醫護人員應該在實踐中加深認識,在術后對患者的個體特殊性進行個性護理,全面地掌握每個患者社會、心理、生理的特點,因人施護。如有些幼兒患者和老年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很容易會產生孤獨寂寞的心理,醫護人員應經常陪伴或者加強巡視,只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護理效果。同時,高齡患者、尤其是牽引臥床時間長的患者患腦血栓的幾率最高,因此適當應用如腸溶阿司匹林之類的血管擴張劑,50mg口服,每天1次。同時還可以鼓勵患者借助骨科床的拉手來練習床上翻身、坐起,預防血栓形成,促進全身血液循環。
1.2.3 飲食營養護理:老年人腸道吸收功能差,易引起低蛋白、低維生素、貧血等造成手術后組織修復愈合能力低下,至切口感染及愈合不良,患者的飲食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粗纖維為原則,給患者補充足夠的營養,促進術后組織修復,對合并糖尿病高血壓的要給予糖尿病飲食,低脂低鹽飲食。由于患者長期臥床, 腸蠕動減慢,易引起便秘,鼓勵患者多食水果及含粗纖維多的食物,保持大便通暢。
1.2.4 健全護理工作制度,規范護理管理。修訂完善《護理工作制度》、《護理崗位職責及考核標準》等各項規范,要求醫護人員要人人掌握,使工作中有據可依,有章可循。醫院護理部以抽查、提高、考核的形式檢查各項制度、職責、規范落實情況,使護理工作向制度化、標準化、規范化、科學化方向邁進。多渠道收集反饋意見,完善護理工作。病區設意見本、意見箱,每月發放護理工作滿意度調查問卷,征求患者意見,同時可以組織一次家屬和患者的座談會,及時總結反饋意見,將高齡股骨頸骨折患者和家屬的反饋意見作為骨科改進自身服務的突破口,根據整改意見來有的放矢地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為患者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改善不合理服務環節。
2 結果
3 討論
3.1 10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經過上訴護理之后,顯效(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減輕)76例(76%),有效(癥狀有所減輕)20例(20%),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改善)4例(4%),護理總有效率96%。
3.2 加強出院指導: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在即將康復出院的時候,醫護人員應該給患者及其家屬給予相應的出院指導。建議患者康復后定期到醫院復診,避免任何會增加髖關節負荷的運動,避免長時間的站與坐,建議不做或少做跑步、爬山等有損關節的活動或者劇烈運動。同時,老年人應積極參加戶外活動,多曬太陽,設法增進食欲。必要時適當補充維生素D和鈣劑,以防止由于維生素D和鈣的缺乏而引起的骨質疏松。生活中,老年人要注意不要抬、提重物,避免意外損傷,切忌跌跤,以防止股骨頸骨折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樊春亮, 黃亞生. 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合并骨質疏松行人工半髖關節置換21例臨床觀察[J]. 實用醫技雜志, 2011,(04) :409-410
[2] 劉守友, 齊建明, 董浩軍. 重建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老年股骨粗隆間骨折39例療效分析[J]. 吉林醫學, 2011,(14) :2810-2811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4-0496-02
股骨頸骨折多發于老年人,常常因為老年人骨質疏松,肌力減退,動作遲緩,穩定度差,而跌倒所致。骨折一旦發生,因局部血運差,體質虛弱,骨折愈合相對緩慢。而老年人傷前常合并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及慢性支氣管炎等疾病,傷后又因較長時間的臥床及被動很容易引起心腦血管疾病、墜積性肺炎、泌尿系統感染、褥瘡等各種并發癥,即使臨床治愈或好轉出院,院外康復期較長,因此,做好老年人的臨床護理和康復指導至關重要,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我科收治的48例患者,男21例,女27例,年齡57-83歲。其中摔傷32例,車禍11例,墜落傷3例,其他2例。傷前伴高血壓15例,慢性支氣管炎或肺氣腫8例,心臟病3例,糖尿病4例,6例合并有其它部位損傷。術后出現上消化道出血2例,腎功能不全1例。入院時有褥瘡1例。
1.2 治療及結果:患者入院后均給予傷肢皮牽引或骨牽引,其中經牽引3~5d后行切開復位空心釘內固定術32例,行髖關節置換術12例,因不能耐受麻醉刺激行保守治療4例,給予牽引、脫水、激素、止血、抗感染治療。本組所有病例出院后隨訪2年半,髖關節置換的患者術后功能滿意,內固定術后的骨折基本愈合,關節活動基本正常。其中1例因慢性多臟器衰竭死亡。
2.護理體會
股骨頸骨折對老年人身體打擊較大,加之骨折后的長期臥床又加重了多臟器機能衰退,容易引起各種并發癥。護理人員必須運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患者、不同時期做有針對性的護理和康復指導,并加強與醫生、患者及家屬的溝通,才能保證針對老年人的這些特點進行護理,以改善患者的預后。
2.1 術前護理:
2.1.1 心理護理:接受此類手術的病人,多見于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后臥床時間長,很難恢復正常的骨結構,所以患者心理負擔較重。這種焦急的情緒不利于正常醫療和機體的康復,所以護理人員既要重視生理與心理的相互關系,也要重視人與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這就是現代醫學模式即“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我們要了解病人的心理反應,滿足病人的心理需要。實踐表明,接受心理護理后的患者,92%的患者精神愉快,病程縮短,病情愈后較好。
2.1.2 術前訓練:指導患者進行術前排便訓練,囑患者在床上訓練使用大、小便器,避免術后發生尿潴留或便秘,訓練腹式呼吸及肌肉收縮,使患者有足夠的思想準備配合好手術治療。
2.2 術后護理:
2.2.1 一般護理:術后除進行常規的護理和觀察外,需特別注意觀察患肢末端血運、溫度及水腫情況,足背搏動強度,發現問題要及時處理。老年人髖部損傷后活動極為不便,需有一定時間臥床,因而易發生肺炎、泌尿系感染、褥瘡及下肢靜脈炎等合并癥。因此,鼓勵咳嗽和深呼吸,注意排痰。已安管者,應注意無菌操作。
2.2.2 患肢固定護理: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常規臥硬板床10~14d,采用牽引法保持患肢外展中立位,并足穿“丁”字鞋,防止后脫位。抬高患肢15~30°,以便靜脈回流,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術后1周內屈髖不能超過60°,2~3周后可坐臥位但屈髖不能超過90°,避免關節過度內收或前屈防止發生脫位。
2.2.3 增強營養,提高機體抵抗力。
2.2.4 并發癥的護理:因老年人免疫功能下降,抵抗力降低,創傷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加之手術的雙重刺激,使機體的抗病能力進一步下降,很容易出現并發癥。①肺部感染的護理:加強呼吸練習,以增加肺活量。保持口腔衛生,病室清潔,防止肺炎、肺不張等并發癥的發生。對于長期臥床患者,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②泌尿系感染的護理:留置導尿管者,每日用碘伏棉球擦洗尿道口2次,保持低位尿液引流,每3~5天更換引流袋1次,恢復自主排尿后拔除尿管。③褥瘡的護理:每2小時定時翻身1次,翻身時在患肢制動的情況下,將髖關節及患肢整個托起呈軸樣翻身,使臀部離開床面,解除骶尾部受壓。若皮膚發紅破潰時,用2%的碘酊每2小時涂擦1次,至表皮老化脫落為止。本組發生褥瘡1例,經積極處理后痊愈。
2.3 功能康復護理:
2.3.1 術后回病房平臥,頭偏向一側,患肢抬高,呈外展位。麻醉清醒后,即可主動或被動鍛煉股四頭肌等長收肌。
2.3.2 對于髖關節置換術后的患者,術后第1天從最簡單的動作開始訓練,包括深呼吸、上肢外展、擴胸,上身可抬起45°,由被動運動開始,逐步過渡到小關節的主動運動。第2天可做收縮股四頭肌訓練,先做健側練習,再移向患側;此后不斷增加下肢伸展,足跖屈,背屈,趾關節伸屈運動,防止關節僵直。術后1周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每天被動活動髖關節6~8次,加強髖關節周圍肌肉力量來固定股骨頭,為下地負重做準備。
3.出院指導
患者術后14天可拆線,觀察1-2天后若無不適可出院。由于術后恢復期較長,應給予詳細出院指導。護士應使患者及家屬了解髖關節脫位時出現的癥狀,如異常疼痛、肢體短縮畸形等,并教會患者在家鍛煉的方法及注意事項:如繼續進行屈髖鍛煉扶拐行走,術后3個月患肢可逐漸負重,由雙拐單拐棄拐,但必須避免屈患髖下蹲,不要盤腿。囑咐患者補充鈣質,多食用牛奶及奶制品,豆類等含鈣較多的食品,多曬太陽以增加骨密度,幫助患者戒煙,少飲酒。繼續加強功能鍛煉,介紹加強體育鍛煉方法,增強體質,防止再跌倒發生骨折。出院后1個月、3個月、6個月須復查,術后1年到醫院取內固定。
膝關節是人體功能比較復雜的大關節之一,膝關節骨折引起的骨科創傷在臨床上比較常見,部分骨折需要手術治療。膝關節的功能受手術后長時間關節固定情況的直接影響,若功能鍛煉不能在固定期間及固定物拆除后早期恰當進行,關節會導致功能下降甚至僵硬、強直。2009年1月~2010年2月對膝關節骨折手術后的患者進行功能性護理干預,效果滿意。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60例,男35例,婦25例;年齡18~67歲,平均42.5歲。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2天,其中股骨髁骨折18例,脛骨平臺21例,髕骨骨折21例。對本組患者均采用內固定的方法。其中,股骨髁骨折用解剖鋼板、國產鎖定鋼板或逆行髓內釘給予固定,脛骨平臺骨折采用國產鎖定鋼板或解剖型鋼板給予固定,髕骨骨折采用張力帶固定。對患者進行持續的硬膜外麻醉,在術后48小時留置鎮痛泵進行止痛。
護理方法
常規護理:術后對患者的生命體征做好檢測,觀察術肢皮膚顏色及腫脹的變化,有無出現張力性水皰,若術肢出現瘀斑或張力性水皰、高度腫脹等情況發生,應及時報告醫生進行處理。同時要對術口進行觀察,若切口有滲液情況,或切口輔料有液體滲出或滲液的顏色異常,應及時對輔料進行更換。注意切口的觀察,對引流管引流液的性質和量做好記錄,預防并發癥和術區出血的發生。同時,要做好引流袋的及時更換,直至引流管拔除。
心理護理: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宣教,讓其認識到康復鍛煉的重要性,做好治療前的解釋工作,了解康復的方法和原理,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患者對功能鍛煉可能會延緩骨折愈合或移位的顧慮,積極主動配合治療。康復鍛煉應依據漸進的規律,進行有計劃的康復活動,避免急于求成。同時讓患者認識到膝關節功能恢復的時間較長,在中間可能遇到的問題,避免患者的焦慮心理,增加護理依從性。
功能鍛煉康復護理:早期囑患者抬高患肢,可利于消除患肢腫脹,促進患肢靜脈回流。為改善下肢的血液循環,可指導患者進行足趾的屈伸活動。對恢復過程比較順利的患者,可指導其在第3天進行手術部位相鄰關節主動進行活動,掌握好活動力度,每個關節至少20~30次,以手術關節不過度疼痛為宜??芍笇Щ颊咴谛g后第5天進行術肢肌肉的收縮活動,鍛煉的強度漸進增加,每日兩組肌肉,加大相鄰關節的活動力度,每組肌肉的收縮為20~30次,同時在早期功能鍛煉時可使用CPM,把握好運動的頻率,可從早期的最慢為13分鐘為1個周期開始,再根據術肢的恢復情況漸增到90秒為1周期,鍛煉時間為每天5個小時以上,患者可耐受為宜,可遞增強度,若骨折伴有韌帶損傷,可在2~3周后進行CPM的功能鍛煉。在2~3周后作受累關節屈伸主動運動,可每天取下固定物,同時對攣縮、粘連的組織進行緩慢溫和的牽伸,20~30次/天。在4~6周后,可對患者患肢進行定負荷的康復訓練,可按體重的25%、50%、75%、100%,采用階段負荷的方式,逐漸增加負荷量,也可進行上下樓梯訓練。
療效判斷標準[1]:①優:無疼痛、膝關節無內外翻角度,活動度正常,行走正常;②良:偶感疼痛,無內外翻角度,膝關節活動角度為121°~140°,行走可接近正常;③可:輕微疼痛,內外翻角度<10°,膝關節活動角度為90°~120°,患者可行走500米;④差:疼痛經常發生,內外翻角度<15°~20°,膝關節活動度<90°,可行走100~200米。
結 果
本組60例患者均無護理相關并發癥發生,隨訪1年膝活動度進行評價,優45例,良15例,患者均可正常工作及生活。
討 論
膝關節骨折大部分為暴力引起,在中青年人群中多發,膝關節執行復雜關節功能的滑車關節,在骨折后患者因關節活動限制使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多存在焦慮緊張,對能恢復關節功能失去信心,要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和心理護理,減輕其壓力,進而積極主動配合治療。
術后進行康復鍛煉對膝關節功能的恢復起著關鍵作用,制定詳細的康復護理方案,避免患者過度訓練或訓練不足[2],科學、合理的對膝關節骨折術后的患者進行康復的護理干預,可促進骨折愈合,減少并發癥的發癥,最大限度的恢復肢體功能。
【中圖分類號】R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4-0090-01
近年來,交鎖髓內釘因其對骨折周圍組織損傷小,操作安全,固定可靠,且能防止骨折旋轉畸形,恢復肢體長度,廣泛用于治療股骨干骨折,特別是粉碎性骨折。2010年1月-2010年12月,我科共計交鎖髓內釘治療11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通過精心護理及康復指導,骨折愈合良好,功能恢復滿意?,F將護理體會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病例11例,男性7例,女性4例,年齡10-72歲,閉合性骨折8例,開放性粉碎性骨折2例,合并多發骨折1例.
1.2 方法:術前常規牽引5-7天,待腫脹減輕,生命體征平穩后行切開復位交鎖髓內釘內固定術,術后早期采取主動與被動相結合,輔以下肢關節康復器進行訓練?;颊咂骄≡?1天。
1.3 結果本組11例患者,除1例合并多發骨折不能進行主動功能訓練外,其余患者無1例發生感染、旋轉、短縮、畸形,膝關節屈伸范圍達90°-120°,踝、膝、髖關節基本恢復正常。
2 康復護理
2.1 病情觀察嚴密觀察生命體征變化,注意傷口出血及滲血情況,保持負壓引流通暢,觀察引流液量、色和性質,注意患肢腫脹及血液循環情況,保持敷料干燥。
2.2 心理護理 臨床上常會遇到兩種不利于患者功能鍛煉的心理狀態:一種是患者小心謹慎、怕痛或是害怕出意外而不敢活動。另一種是患者急于求成,不注意鍛煉的方法而過早的活動或負重。這兩種不利因素很容易導致關節僵硬,肌肉萎縮,骨折延遲愈合或再次骨折、內固定物松動或斷裂。因此護理人員必須耐心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功能鍛煉的重要性及方法,已取得患者及家屬配合,早期采取合理的鍛煉方法,促進功能的恢復。
2.3 預防膝關節僵硬 術后使患肢擱置于襯有軟墊的勃朗架上,可使膝關節適當屈曲,有利于減輕腫脹和預防關節僵硬。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及踝關節背伸跖曲活動,2次/d,每次10min。
2.4 功能鍛煉
2.4.1 手術當日,抬高患肢高于心臟水平,保持患肢功能位。麻醉過后指導患者行踝關節的跖曲、背伸運動以及腓腸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運動。輔助髕骨被動運動,堅持3-4次/d ,5-10 min/次。
2.4.2 術后2-3天,拔除引流管后可行下肢CPM的持續性被動鍛煉,CPM能促進手術部位血液循環,消除腫脹,且患者無痛苦,樂于接受?;顒臃秶葟?°-30°開始,每日增加10°,逐漸至120°止,同時加強下肢肌力訓練及其他輔助運動。在訓練過程中,嚴密觀察患者反應,個別不能耐受者,要減少活動幅度和時間,防止發生意外和損傷。
2.4.3術后1-2周,患者可在床緣練習端坐,然后進行髖、膝關節的助力主動運動,3次/d ,10min/次。
2.4.4術后3-4周,患者可扶雙拐下床活動,健側負重,患肢做屈髖、屈膝、踢腿、下蹲等動作,因該期骨折遠端骨痂已形成,實施有效的活動和不負重鍛煉,可有效地防止肌肉萎縮,促進骨折周圍肌力的恢復和關節功能的恢復。術后2個月,復查X線片,根據骨折愈合情況逐漸過渡到部分負重行走練習。4個月后可棄拐恢復正常生活。
3 體會
骨折的治療原則是復位,固定,功能鍛煉。骨與關節的長期固定,可引起肢體廢用性萎縮。交鎖髓內釘治療股骨干骨折,減少了手術損傷,控制了骨折成角,旋轉,保證了骨折后的牢固固定,把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結合起來,促進早期功能鍛煉,有效地預防和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使骨折在功能訓練中愈合,功能在骨折愈合中重建。
參考文獻
[1] 何曉真,張進川.實用骨科護理學.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9,341-346
膝關節周圍骨折包括股骨遠端和脛骨近端骨折,多為高能量暴力所致,手術治療較困難,致殘率高,且近年來發病率有上升趨勢。膝關節骨折術后關節粘連是其常見并發癥,主要原因是未能早期合理的功能鍛煉,常導致肢體功能受限或需二次手術關節松解治療。作者總結2004年8月至 2007年2月62例膝關節周圍骨折的術后療效及護理,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62例患者中男33例,女29例;年齡19~68歲,平均41歲。其中股骨髁上骨折14例、股骨髁間9例、髕骨21例、脛骨平臺18例。受傷至手術時間為1~13d。本組患者均行內固定術。其中股骨髁上、髁間骨折采用解剖型鋼板、逆行髓內釘或國產鎖定鋼板;髕骨骨折采用張力帶固定;脛骨
平臺骨折采用解剖型鋼板或國產鎖定鋼板。應用持續硬膜外麻醉,術后鎮痛泵留置48h止痛。
1.2 方法
(1)心理教育:讓患者及家屬認識到早期康復鍛煉的重要性,術前即讓患者了解康復的原理和方法,做好治療前的解釋工作,使其消除功能鍛煉可能導致骨折移位或延緩愈合的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遵循循序漸進的規律,有計劃的康復活動,防止消極逃避鍛煉,又要避免急于求成。
(2)常規護理:術后應觀察生命體征的變化、局部有無紅、腫、熱、痛的急性炎癥表現及患肢局部血液循環征象;評估術后患者的疼痛程度給予止痛劑;圍術期常規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所有患者均于術后立即股四頭肌舒縮活動,踝關節背伸和跖屈交替練習,24h后連續被動運動(CPM)康復鍛煉。
(3)康復方法:術后功能鍛煉是手術成功的關鍵,對關節活動障礙的防治,莫過于早期進行康復鍛煉??祻颓跋认蚴中g醫師了解患者骨折的特點、手術過程、內固定穩定程度。讓患者在健側行股四頭肌功能鍛煉,有節律地進行,以髕骨能上下移動為有效。這是一種主動鍛煉的方法,可維持肌力、減少粘連。術后早期進行膝關節CPM康復活動。應根據康復醫學原則和康復護理內容與手術醫師共同制定出CPM應用計劃,包括CPM的開始時間、初始角度、每天增加的度數及活動時間、治療周期、出院后的活動方法[1]。術后鎮痛,使膝關節在無痛下在可動范圍內進行功能鍛煉。運動速度一般選擇1個周期/min。運動時間2次/d,1~2h/次。在CPM間歇期,作股四頭肌主動舒縮鍛煉,防止肌肉萎縮。主動鍛煉可促進血液循環,防止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減少關節腔積液、促進消腫,增加動力肌對關節的穩定作用。主、被動運動相結合,最大限度改善膝關節屈伸功能。骨折術后的穩定性必須與主刀醫生溝通、分析,如骨折未獲足夠穩定性,術后肢體仍需制動。
轉貼于
1.3 療效評定標準
術后6個月行膝關節功能評定,根據Kolmert[2]標準進行評定:優:膝關節完全伸直,屈>120°,無疼痛和成角、短縮
外成角>10°、短縮>2cm。
2 結果
62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術后6個月時行膝關節功能評定,優良率82.3%。
3 討論
膝關節是人體結構最復雜的滑膜關節,長時間的固定極易引起關節囊粘連、攣縮、關節僵硬或強直,最終導致膝關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3]。膝關節周圍發生骨折經過內固定術后,活動障礙主要因關節韌帶、關節囊和關節周圍肌腱攣縮或關節內外粘連所致。缺乏運動和負重的刺激,軟骨細胞和纖維軟骨細胞的營養受影響。制動后肌肉發生萎縮,肌力下降。下肢關節內骨折的術后康復特點是早期活動和延遲負重,若固定穩定,建議使用CPM,可增
加關節活動、減輕肢體腫脹,改善關節軟骨的營養[4]??祻徒槿氲脑缤砼c膝關節功能成正比[5]。作者認為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根據患者的心理及骨折特點,加強患者的康復教育及疼痛護理,提高患者康復治療的依從性,早期康復介入,最大限度地改善骨折術后的關節功能活動度。另外,除鍛煉關節活動外,中、后期需指導下逐漸負重活動,還應包括全身血循環、心、肺功能的鍛煉等,改善患者整體活動機制,重新融入社會并恢復職業生活。
【參考文獻】
1 鮑素珍,馬清亮.CPM用于膝關節周圍骨折術后的護理體會.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15(8):188~189.
2 Kolmert I,Wullf K.Epide miology and treatment of distal femoral fractures in adults. Acta Orthop Scand,1982,53(6):957~967.
股骨頭置換術是臨床骨科治療中常用的方法,而術后康復護理順利開展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是保證治療成功的重要因素[1-2]。為探討股骨頭術后護理的臨床應用價值,筆者選取山西省高平市人民醫院實施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取2008年1月~2010年12月期間,我院實施治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103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4例,女59例,年齡62~89歲,平均(73.43±4.45)歲;股骨頭陳舊性骨折41例(39.81%),股骨頸新鮮骨折62例(60.19%),雙側股骨頭壞死33例(32.04%)。
1.2 研究方法:采用總結回顧分析法,將研究對象的臨床資料進行搜集整理,并與經治醫師、責任護士共同探討病例,探討老年患者股骨頭置換術后的康復護理要點與臨床使用價值。采用Microsoft Excel進行統計分析。
2 護理要點
2.1 麻醉后護理:術后患者回室,將枕頭除去,頭偏向一側,保持平臥6~8 h,每15~30 min監測血壓、脈搏以及呼吸,協助患足穿釘子鞋,保持患肢中立位。
2.2 疼痛護理:在麻醉作用消失后,患者就會感到切口的疼痛,尤其在24 h內最劇烈,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以減輕患者康復。
2.3 切口及引流管護理:嚴格無菌操作,保持傷口的敷料清潔干燥,一旦發現滲血、滲液時要及時更換。注意觀察引流管有無受壓、扭曲、脫出、引流液量及顏色,保持負壓引流通暢,一般48~72 h拔除引流管。
2.4 基礎護理:保持患者口腔清潔,加強口腔護理,在減少患者肺部感染的同時增進食欲。保持床鋪干燥、清潔、平整,保持睡氣墊,為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預防壓瘡,每2小時抬臀按摩受壓部位一次,保持呼吸道通暢,教會家屬幫助患者正確咳嗽[3]。如果患者咳嗽無力,可進行霧化吸入,必要時進行吸痰處理。
2.5 飲食指導:合理安排患者飲食,應給予營養豐富、易消化、富含維生素、含鈣高的食物,以增強患者的機體抵抗力,促進傷口愈合。
2.6 心理護理:老人在治療中,多因疼痛、功能障礙、經濟負擔重而造成一定的心理壓力,思想包袱沉重,甚至有放棄治療和輕生的念頭[4]。因此,護士應耐心聽取患者的述說,多加體貼患者,每項治療護理操作熟練,動作輕柔,盡量減少患者的痛苦。經常鼓勵患者,使其重獲信心,早日康復出院安度晚年。
2.7 健康教育:護士在護理工作中根據老年人的基本情況(如年齡、性別、文化水平、經濟狀況、社會地位等),因人施教,采取針對性的措施,講解既能使患者聽懂又能使患者完全掌握,并且要求家屬共同參與,以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2.8 指導功能鍛煉:一般與術后第2天,指導患者行肢體鍛煉,同時在指導鍛煉時,反復示范,直至患者或家屬掌握為止。詳細講解示范鍛煉的方法、時間、目的及注意事項。鍛煉不宜操之過急,應循序漸進,防止患者再骨折或肌肉損傷。
2.9 術后并發癥的護理:由于老年患者血黏普遍增高,加之術后肢體活動極少,易產生下肢深靜脈栓塞,術后應鼓勵患者進行股四頭肌鍛煉,防止深靜脈栓塞[4]。
2.10 出院指導:囑患者術后半年內,為防止假體脫出,應避免患肢行外旋、內收、下蹲、盤腿、坐矮凳或軟沙發及側臥屈髖。一旦發生假體脫位,立即制動并及時就診。提醒患者注意愛惜假體,禁止單腿跳躍,避免過度負重,防止粗暴或過度活動。
3 討論
由于激素水平的改變和鈣吸收能力的下降,老年人常出現骨質疏松,因此極易出現不同程度的骨折,特別是股骨頭骨折。當股骨頭的血液循環遭到破壞后,骨折難以愈合繼而引發股骨頭壞死,給老年患者的生活帶來諸多困難[5]。因此,對于此類患者,臨床上通常選用人工股骨頭置換術以解決老年患者的生活自理問題。而護理康復是術后護理的要點,老年人接受新事物比較慢,反應和行動比較遲緩,而且由于體質較弱而對手術的耐受力差,也對術后康復缺乏信心,這都不利于老人術后的康復[6]。護士必須給予全面的康復護理,促進患者早日康復。本次研究中,通過康復護理,所有患者都順利出院,并且對在院期間的護理普遍表示滿意??傊瑢颊邔嵤┛祻妥o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狀況,促進患者康復,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4 參考文獻
[1] 李武平.外科護理[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83.
[2] 陳建華.股骨頸骨折人工髖關節置換術53例圍手術期護理體會[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8):121.
[3] 任清霞.骨科患者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J].中國實用醫藥,2008,12(21):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