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古代文學研究熱點模板(10篇)

時間:2023-12-29 14:49:3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古代文學研究熱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古代文學研究熱點

篇1

【中圖分類號】I206.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5)16-0048-01

一、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現狀分析

1.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目的

中國古代文學是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發展演變歷史的學科。它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最重要的專業基礎課之一,所占課時比重較大。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目的是知識與能力兼顧,重在學生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提高對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與鑒賞能力與審美感受能力,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養和思想境界,成為知識基礎雄厚、能力素養良好的新型人才。

2.授課側重點各有不同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知識覆蓋面廣、內容難度大,涉及文獻學、文化學、哲學、美學、史學等諸多學科,在高校教學實踐中,如何具體操作該課程的講授過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的教者強調與文字、音韻、訓詁學的近緣整合,認為對打牢基礎、充實底氣、克服浮躁學風是必須的;有的強調與中國古代史、文化史、哲學史等近鄰學科進行整合,目的是為古代文學教學提供多維視角和眾多參照系;有的強調與中國古代文獻學的整合,認為這是古典文學研究和教學自身的需要;還有的強調與文藝學、現當代文學乃至音樂、美術等學科進行整合,對“古典文學”進行真正的“文學”還原,對她的藝術魅力進行深入分析探索。

3.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發展,對于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學改革發展方向需要新的定位認識。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歷來是社會科學研究的熱點,是一個研究隊伍龐大,研究領域廣闊的成熟學科。然而,與學術研究的紅火相反,課程的教學研究一直相當冷清,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教學觀念僵化、教學方法陳舊、教學手段單調等問題十分突出,加上社會上急功近利觀念的影響,以及中國古代文學學科本身固有的內容與現實生活有一定距離等特點,應該說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目前存在諸多值得思考的問題。重新把握古代文學的教學實質,總結古代文學的教學特點,探索適合古代文學的教學方法,已成了學界同仁面臨的共同課題。

二、如何在教學中對中國古代文學進行現代闡釋

1.教學內容的闡釋要與時俱進

教師要在遵循傳統講授原則基礎上,提出中國古代文學的教學的新的認知,即如果僅只是以古代佐證古代,或者所研究和講授的東西限制在古代范圍內論古代,那么這種教學毫無意義。教者必須在研究和教學過程中從古代通向現代,也就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要對當代大學生的現代生活、情感、審美、價值觀念產生作用,產生現代的新意識,為現實服務。要真正使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為當下所用,增強古代文學的現代意識,用現代意識觀照古代文學的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拉近古代作品與現代生活的距離,引發學生的共鳴,從而達到育化學生心靈的效果。這應該是目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改革所追求的一個重要問題。

2.教學中要深度挖掘古代文學作品的現實意義

在教學過程中應難易適當,教學重點放在作品的深度挖掘上,力求讓文學作品感染人,文學形象鼓舞人,文學事件教育人,在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和人文精神上下工夫。采用點面結合,點線結合的方法,進一步彰顯古代文學作品內涵所蘊涵的魅力,課堂上要最大限度的融入作品,做到一般作家一人一作品,主要作家一人多作品。從教學大綱所選的精讀篇目中確定課堂精講內容,由淺入深,選取人物形象豐滿、富有現實教育意義的內容,以名家名篇為主。開展以作品賞析為主的課堂討論活動,培養學生通過古代文學作品透視現實人生的能力。引導學生以小論文的形式,對問題進行理論總結,同時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能力、寫作能力等實際能力。

3.采用現代先進的教學手段豐富教學內容

目前高校的古代文學課程,都是以教師課堂講授,并且結合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的。這樣的方式可以使學生對教學資源實現共享,但是其范圍是有限的,而且經研究發現,目前學生學習的興趣不高,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比較低?!澳秸n”平臺可以有效的解決這樣的問題,它可以使全球范圍內有關古代文學教學的資源實現共享,“慕課”平臺的使用極大地擴展了學生的視野,完善了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教學內容,豐富發展了古代文學的教學方式方法,更主要的是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澳秸n”與原有的只提供課程資源的名校視頻公開課不同,“慕課”實現了教學課程的全參與。在這個平臺上,學習者可以完成上課、分享觀點、做作業、參加考試、得到分數的全過程。

當前,有相當部分大學生在社會行為上顯得孤獨、冷漠,對社會、對集體、甚至對親人朋友,他們缺乏基本的友愛之情,表現出狹隘和自私。因情感缺失而引發的生命悲劇日益增多,這些悲劇提醒我們在高校開展情感教育刻不容緩。中國古代文學課程的教師要努力發掘古代文學作品在現代社會生活中所具的人文價值,啟發學生思辨能力,拓展其他們人文思維的深度和廣度,使他們達到理想人格的塑造,人性境界的提升,使學生在閱讀、欣賞文學作品的同時,體味中國文學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情趣,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汪國林.中國文學批評史教學原則新探―以批評史元典與現代闡釋及文化背景為考察中心[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4(04).

[2]曹順慶,王慶.中國古代文論與西方當代文論的對話[J].當代文壇,2010(03).

篇2

地方文化資源是個廣義的概念,有著豐富的內容,在實踐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做有針對性的調查活動,選擇適宜古代文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查。地域文化豐富多彩,地方文化古跡則是其中重要的內容。文化古跡是一座城市、一個地區的名片,也是古代文人足跡留存之地,許多詩詞作品都和文化古跡分不開,有些詩詞成就了一方名勝古跡,而文化古跡又孕育了詩詞??疾爝@些文化古跡,讓學生身臨其境感受環境與氛圍,不再停留于書本文字之間。此種實踐教學一是可以集體活動的方式由老師組織學生去本地有名的文化古跡考察,二則可布置學生在寒暑假等節假日在自己家鄉或者旅游地進行實地考察,考察的內容可以包含了解這些文化古跡的歷史文化背景,搜集整理與其相關的詩詞,探討歷朝歷代往來文人足跡,分析積淀下來的文化蘊含,并進而結合考察的親身感受來鑒賞與之相關的詩詞,從而感受與文本分析不一樣的詩詞魅力。其次,地方特色文化也是調查不可或缺的內容。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在自然山水和歷史文化積淀共同的孕育下每個地方會有自己獨特的文化,這些文化會顯現在城市的各個方面。如湖南衡陽的大雁文化、南岳文化;廣東肇慶的端硯文化、龍母文化,這些地域文化現在往往成為一個城市的宣傳名片,成為特色旅游品牌文化,從而具有當代特色。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中,讓學生調查了解這些特色文化,查找相關資料,調查其在城市各處之運用,讓學生感受地方文化的同時,也了解和探尋了古代文學作品在今天之運用和古代文化在當今之顯現。如可組織學生調查了解城市街道命名、樓盤命名、小學校名等等有什么地域特色,學生在調查研究中不但可以進一步了解當地地方文化,也可以接觸到古代詩詞在今天之運用。再次,地方民間傳說、傳統戲曲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不可忽視的內容。地方民間傳說有著濃厚的地域風情,與地方風物、特產、古跡聯系在一起,往往成為傳奇、小說的母題,折射當地民間信仰。對他們的搜集宜采取田野調查,故而在實踐教學中多布置給學生在寒暑假以自由組織的形式對自己所在地方的民間傳說進行搜集整理。地方戲曲是以藝術形式流傳地方傳統文化,現在面臨發展傳播的困境,讓學生參與到地方戲曲的了解、傳播中去,既培養了學生對家鄉傳統文藝的認同,又從表演層面讓他們體會到古代戲曲的魅力,這是對書本戲曲文本的有力補充。并且也有利于地方戲曲的保護和傳承。最后,地方節慶風俗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可以開展的內容。節慶風俗,有著顯著的時間性特點,每到端午、重陽、中秋等傳統佳節,則可布置學生搜集家鄉相關節慶風俗,就不同地區的差異可探討原因,同時查找有關節俗的民謠民歌,比較其與傳統節慶詩詞的異同。

2.地方文學文獻整理

古代文學有著多元并存的地域性特色,古代文學的地域性特色研究也成為學界的熱點,那么與之對應的地域文學文獻的搜集整理,則是區域文學史的編寫與研究之基礎。而這自然也應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內容。地域文學留存的方式有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以及碑刻文獻,傳世文獻中的地域文學文獻搜集,主要讓學生到地方圖書館查閱地方志,找出相關地方文學資料,同時讓學生利用文獻查找知識,使用文學電子軟件,用地方特色詞匯搜索出地域文學作品。出土文獻的地方特色文獻搜集,主要是搜羅整理地方近年來出土文獻以及文物古跡、碑刻等留存下來的文學作品。主要的文體有楹聯、詩歌、碑刻、墓志等。搜集工作可以與文化資源調查共同進行,如組織學生在考察文化古跡、調查地方特色文化與調查地方民間傳說、戲曲等時同時進行搜集文學資料,把參觀走訪時看到的聽到的隨手記錄下來。在搜集工作完成后,讓學生將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所搜集的文學作品匯總,分文體、分內容整理。這些搜集與整理鍛煉了學生動手查找資料的能力,也培養了他們發現的眼睛,讓他們感覺到學以致用的成就感。

3.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

古代文學實踐教學也要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地域文化與文學研究就是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讓學生參與到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中來,培養其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為畢業論文的寫作打下基礎。學生在對地方文化進行課外考察和文獻搜集整理中遇到問題,發現問題,教師鼓勵學生以此作一個選題,幾位同學組成興趣小組,把相關問題探討清楚,弄清來龍去脈。如學生在調查某個古跡時發現在此題詠的古代文人有不少,教師據此鼓勵學生探討古代曾經到過此地的共有多少文人,因何而過此,在此題詠的詩詞主題有哪些等等。這類學習研究無論選題大小,都為地域文化與文學的研究提供相關參考,也讓古代文學實踐教學從學習深入到研究的領域。尤其需要指出的是,這些選題是學生在課外實踐中自己發生疑問而產生的,對學生而言有研究興趣和動力,故而在完成一些研究后可鼓勵學生將大家共同的研究成果匯總,繼而可以向開發地方文化研究資料數據庫等方向進一步深入。

4.地域文化的宣傳與承繼

培養學生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加強和提升其人文底蘊,這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目標之一。課外考察對地域文化的了解,本身就是對地域文化的承繼,青年學子必將成為地方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與見證者,那么在了解的基礎上,讓他們運用所學知識對地域文化進行宣傳,一方面固然提升其人文知識底蘊,另外也在宣傳活動中加強其對地域文化的熱愛與保護意識,同時也將古典文學知識運用到宣傳寫作中。在具體實踐教學中,可組織學生課外考察的時候以地域文化為主題進行詩歌創作、古文游記寫作等。同時鼓勵學生以此為基礎,參加一些社會宣傳和服務活動。

二、地域文化與實踐教學方式

1.課外考察

課外考察是了解、利用、開發地方文化的重要途徑。可以從多方面展開:一是組織參觀地方文化古跡,這類考察可以事先做好相關知識準備,如布置學生查閱文物古跡的歷史地理資料,檢索與此相關的古代文學作品,讓學生在外出參觀的時候不是走馬觀花,而是感受其歷史人文環境,了解當地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精神,故而可以在參觀完后鼓勵學生創作相關的詩詞作品。二是調查搜集地方特色文化,這類活動可以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識地觀察當地地域特色,從建筑、街道、飲食各個方面留心其地方特色之所在,在觀察與積累中讓學生相互溝通交流,共同探討當地特色文化。三是走訪民間藝人、文化名人,搜集整理地方民間傳說、傳統戲曲,記錄那些還存留在口頭的故事、戲曲,對一些演出以圖片、錄像等形式拍攝記錄下來。總之,課外考察是古代文學實踐教學開展的基本方式,是學生了解和感受地域文化的基礎,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搜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和掌握調查、走訪的研究方法。

2.科技創新項目的實施

現今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已成為我國高校發展最快、潛力最大的一項學生活動,許多高校以學生項目申報、立項和完成的方式來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對于許多大一學生而言,在還沒有形成系統專業知識的前提下,他們往往選擇關注地方社會、地域文化做完選題,因此對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而言,將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的調查了解轉化為一個個具體的項目來實施,也不失為一個有效的途徑。筆者就曾在這一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學生以三四人為一組,以當地文化的現狀調查和歷史考察為主題,選擇一個具體的方面來做調查研究。學生通過從撰寫申請書到實地調查項目內容及至完成結題報告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既鍛煉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積累和加深了他們對地域文化的了解和認識。

3.實踐基地的平臺建設

高校社會實踐基地的建設往往依托于當地社會資源,因此在學校周邊地區建立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成為深化高校與地方合作的重要途徑。而這樣一個合作平臺,也同樣可成為古代文學實踐教學的重要基地,而地域文化則為合作奠定基礎,讓傳統文化與社會實踐聯姻。一是可在地方圖書館建立文獻整理實踐基地,讓學生搜集整理地域文人著作、地方楹聯、地方戲曲文本、地方歷史文獻、地理方志、當地出土的碑志拓片等;二是可把地方文化館等作為學生文化實踐基地,調研地方謠諺、地方風俗、地域特色文化等,并在調研基礎上分析探討與古代文學之關系。筆者曾讓學生以實踐基地為依托,調研本地街、巷、路等名稱由來,并由此分析與地方歷史和古代詩詞作品之關聯。

4.社團活動的開展

學生社團也是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組織形式,而高校學生社團其中有一個重要的類別,就是地域文化類社團,這種地域文化類社團是以對地域文化共同的興趣而集結在一起的不同專業、不同系別的學生,其活動形式也更為自由輕松。因此可以利用這樣一個平臺,對地域文化進行傳承與宣傳。一方面是將地域文化引入校園生活,進行宣傳介紹,這類介紹可以社團刊物為載體,刊載一些介紹地域文化的文章或相關詩詞,或者開展地域文化的專題討論,舉辦一些以地域文化為主題的古典詩詞吟誦比賽,邀請當地藝人進入校園進行傳統戲曲的表演。另外一方面鼓勵學生走出校園,加強對地方文化的了解和宣傳,如以社團活動的方式組織社員搜集整理一些本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料,制作一些地域文化的宣傳資料,組織學生到市區一些地方進行宣講、傳發?;蛘咦珜懴嚓P作品在校報、地方媒體、網絡進行刊發宣傳。這些社團活動在豐富學生課余活動的同時,也讓學生文學、人文素養得到了提升。

5.學生學術沙龍

篇3

迄今為止,有關東北古代文學名士的學術研究方興未艾。文學專著方面,有關文學名士的研究尚以文學史形式存于地域文學專史研究中。馬清福的《東北文學史》(春風文藝出版社,1992年)與畢寶魁的《東北古代文學概覽》(春風文藝出版社,1993年)兩部著述可謂篳路藍縷,以啟山林,首開東北文學史書寫先河,書中有關東北地區古代文學名士的研究,材料翔實,論斷恰切,評介公允。任惜時等主編的《東北文學通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4年)前三章簡略勾勒了東北古代文學的發展概貌。李春燕等編著的專題論文集《東北文學綜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年)及《東北文學史論》(吉林文史出版社,1998年9月版),其中關于東北古代文學研究的部分有《薩滿教文學的文化底蘊》《遼代文學通論》《清代前期東北流人詩歌創作論》《清代東北籍文人文學論》等四編。張菊玲的《清代滿族作家文學概論》(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0年)介紹部分滿族作家及其作品,張佳生的《獨入佳境滿族宗室文學》(遼寧人民出版社,1997年)以宗室為視角,勾勒滿族文學發展脈絡,趙志輝等主編的《滿族文學史》(遼寧大學出版社,2002年)分卷評介了滿族先世、清代前期、中期和后期4個歷史階段,兼顧了口頭文學與書面文學、純文學與俗文學、滿語文學與漢語文學的學術視野,是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滿族文學史。董文成主編的《清代滿族文學史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0年)涉獵到東北古代文士的創作思想。李興盛的《東北流人史》(黑龍江出版社,1996年)從文士流放視角梳理東北古代文士的生命歷程。白長青的《遼寧文學史》(遼海出版社,2004年)與徐光榮的《遼寧文學史》(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年)雖為單省地域文學專著,但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史料,后者尤以詳細挖掘、梳理遼寧古代文學名士文獻史料著稱。文學名士個案研究方面,劉曉、匡亞明所著的《耶律楚材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詳盡闡述了耶律楚材的生平,并對他在諸如政治、宗教、處世哲學、詩歌、音樂、史學、天文歷法、醫學等方面的思想進行了全面探討,實事求是地評價了他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與成就,是國內第一部耶律楚材研究專著。

別集整理方面,近現代大學者金毓黻主編的《遼海叢書》(遼海書社,1933~1936年)共收錄東北地區古代名士詩文集15種,分入第四、第六、第九及第十集中。所收撰述,多采用世所罕見之本。其中以傳抄本居多,家藏稿本次之。凡此諸本,今俱不易得。至于絕版復本,金氏輯補本十數種,可補前史之不足,校史之異同,為考證之資,其輯佚校補,保存文獻之功自不可滅。繼《遼海叢書》之后,興振芳主編的《遼海叢書續編》(沈陽古籍書店,1993年)收錄東北古代名士詩文集7種,均輯入第六集中。《續編》多方搜集,以補金氏之闕,將耶律楚材、李鍇等重要人物別集輯入,為后學提供方便。

單人別集整理方面,有耶律楚材、賀欽、馮惟敏及魏燮均4種。謝方點校本《湛然居士文集》(中華書局,1986年)以《四部叢刊》本作為底本,以漸西村舍本互校,并以《叢書集成》本作參考,在每篇詩文后均附有??庇洠⒃谌珪哪┪哺接小吨袝钜晒竦辣贰兑晌恼曜V》《耶律文正公年譜余記》等3種對研究耶律楚材生平有著重要價值的資料,非常便于讀者參考,為現在最好也是最為方便的一個版本。伍玉梅整理的《醫閭先生集》(遼寧人民出版社,2011年)是第一部賀欽文集的校注本,工作底本是嘉靖二十三年本,校勘參以嘉靖九年本和其他各本。所用影印底本現藏于遼寧省圖書館,屬于國家第一批珍貴古籍,該書的出版為研究賀欽的學者提供了很大方便。畢寶魁的《九梅村詩集校注》以增訂新篇目和詳注的方式將魏燮均的詩文呈現于世。該書出版后引起一定程度的社會反響,鐵嶺市成立魏燮均研究會,魏燮均的相關研究逐漸增多,魏燮均獲得在生前難以企及的國內學術界的廣泛關注。謝伯陽的《馮惟敏全集》(齊魯書社,2007年)收詩、文、散曲、雜劇及賦、詞等,其中的文主要來自《海浮山堂文稿》,該書為馮惟敏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便利??姖櫦浰渡蜿柊僭仭贰杜憔╇s述》《陪都紀略》(沈陽出版社,2009年)三部書稿由沈陽文史研究館整理校注,作為沈陽歷史文化典籍叢書第一輯出版。

學術論文方面,為考察30多年來東北古代文學名士研究成果的數量,依照上述文學專著中涉及名士的姓名及字號等多個關鍵詞進行檢索,并按照知網提供的核心期刊和CSSCI兩種來源類別進行二次檢索,以考查論文質量。計量時,對有些與東北古代文學名士研究主題無關卻被檢索到的論文,不計入總數;先元時期的名士,因其館藏文獻資料基本亡佚,故不在計量之內。

2 東北古代文學名士館藏文獻鉤稽

筆者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2月版)、《東北地區古籍線裝書聯合書目》(遼海出版社,2003年12月版)、《遼寧大學圖書館藏古籍線裝書目》(遼寧大學出版社,2013年5月)、高校古文獻資源庫古籍著錄系統、國家圖書館檢索系統等國家級、省級及高校各圖書館館藏書目或檢索系統,將東北古代文學名士館藏文獻資源進行系統鉤稽。這里遵循4點原則①因東北古代文學名士涌現時間多在遼代及其后,且現存世典籍文獻基本為遼代及其后,所以所選名士時間范圍為遼代至清代。②所選版本首顧單行本善本,次擇單行本良品。③沒有單行本的選用所據底本精良者的叢書本。④因顧及使用便利因素,所擇圖書館以東北地區為先。

3 東北古代文學名士學術研究建構

遼寧省關于東北古代文學名士的館藏資源十分豐富,建構這一學術研究系統亟待提上日程。研究主要可分為4大類:典籍校注叢書、資料匯編叢書、學術專著叢書、名人傳記叢書。資料匯編叢書通過搜集整理各名士生平、仕宦經歷、著述情況、后人評介等方面資料來完成。名人傳記叢書是在典籍校注叢書和資料匯編叢書完成后的基礎上,對文學名士的生平經歷及著述作品及其熟悉的情況下方能完成。而學術研究可從文學家族研究和作家群體研究兩方面入手:

①元代遼陽耶律家族:元代杰出政治家、文學家耶律楚材被《元詩選》編纂者顧嗣立譽為雄篇秀句散落人間,為一代詞臣倡始。次子耶律鑄、三子耶律季天、孫耶律希亮都是詩人。

②元代朝陽姚氏家族:遼代西柳城(今朝陽地區)姚淵、姚樞、姚燧三代。姚樞任許州錄事判官遷河南許州(今許昌),至元二年回遼陽行省任遼東按察使、東平宣撫史。其子姚燧是著名散文家和散曲作家。

③明代義縣馮氏家族:明代中葉馮裕,其子馮惟健、馮惟重、馮惟敏、馮惟訥、其孫馮瑗。馮裕曾受教于遼東大儒賀欽,馮惟敏更是雜劇散曲大家。

④清代沈陽繆氏家族:清代東北科舉家族繆氏的代表人物繆公恩是嘉慶道光年間東北詩壇盟主和泰斗。族人中幼弟繆德喜中進士,繆公恩的五世嫡孫繆延祺進士及第,繆氏第三個考中進士的是繆公恩的嫡曾孫繆潤黻。

⑤清代鐵嶺高氏家族:高其倬、高其位、高其倬繼室蔡婉、高其佩、高鶚。

⑥清代錦州金氏家族:金科豫、金朝覲兄弟。

⑦遼東三老研究:康乾盛世時期遼東涌現的三位詩人李鍇、戴亨、陳景元。

⑧遼東三才子研究:房毓琛、劉春烺、榮文達。

⑨沈陽三才子研究:韓小窗、喜曉峰、繆潤紱。

⑩其他相關研究:賀欽、王爾烈、常紀、多隆阿、魏燮均等。

文學家族研究和文士群體研究是東北古代文學研究的深化和細化研究,揭示東北文學發展的內部必然聯系,給人以明晰的地方文學發展史的印象。東北古代名士的后續研究空間極大,有必要讓這些在當時曾經影響東北文化的歷史名人活起來,有血有肉,影響和鼓舞當代東北人的志氣和信心。

4 東北古代文學名士文化產業建設構想

近年來,世界許多國家都將文化產業作為新興產業納入國家發展戰略之中,我國的十二五規劃也提出要把文化產業作為支柱性產業。與此相應,學界對文化產業的研究也漸成熱點。筆者將東北古代文學名士與東北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相結合,擬作簡單的構想.

5 東北古代文學名士館藏資源開發意義

東北古代文學名士群體是東北文化最佳形象代言人。名士們的人格品質和文學作品內涵是盛開在東北千百年來文化土壤中的絢爛之花,并在歷史的時空中結成多種果實,以饗東北人民。因此,著力、全方位開發東北古代文學名士館藏資源既是一種學術自覺,也是一種重視文學、文化傳承的自覺。

篇4

當代臺灣作家席絹19xx年出版的《交錯時光的愛戀》對當今網絡穿越小說的創作影響極大。在她的啟發下,穿越小說就如雨后春筍包圍著我們。其中知名的如:《宮》、《步步驚心》、《綰青絲》、《跨越見年來愛你》、《若相惜》、《瀟然夢》、《歌盡桃花》等。在文學研究中,穿越小說并不是熱點,但也有不少研究問世。如:《網絡穿越小說的流行及價值局限》、《網絡穿越小說的審美特色》、《網絡穿越小說熱潮原因解析》、《欲望的偽裝——架空歷史小說欲望敘事》、《捧喝穿越小說:誰在扼殺歷史寫作》、《穿越時空編制現代女性白日夢》、《穿越小說及其社會文化心理》、《從穿越小說看網絡類小說的傳播動力要素》等。這些研究分別從網穿小說的流行價值、審美特色、熱潮原因、作者欲望、模式特點、傳播要素等發面對穿越小說躥紅原因、未來發展、社會心理等問題進行了探討和論述。提出了穿越小說在當代網絡文學中是一朵奇葩,綻放著屬于它自己的光輝。以獨特的寫作模式,大膽創新,滿足了很多女性讀者的理想愛情向往。同時,在網絡上闖出一片天地的穿越小說,開始進軍大熒幕,不斷出現在電視和電影中等觀點。為人們認識穿越小說作了很好的鋪墊。對于穿越小說大量飲用詩詞的現象也有研究,如《從古典詩詞中看古代閨閣女性的娛樂活動》、《網絡時代詩意如何棲居》,但集中針對唐詩宋詞頻現與穿越小說進行探討的并不多見。

二、研究網絡穿越小說引用古詩詞的目的和意義

(一)研究網絡穿越小說引用古詩詞的目的

電腦應用技術和網絡的普及使許多人實現了作家夢,創作出大量文學作品在網絡上傳播。閱讀并接受網絡文學作品的人也越來越多,網絡文學作品的寫作也呈題材多樣化。本論文以網絡穿越小說中古典詩詞的運用為研究中心,意在引導考察當今通過網絡及電腦技術而發展起來的轉型寫作模式中,大量古典詩詞被引入作品,用來塑造人物或營造氛圍的現象。引導人們關注社會現實中的文學現象,并得出對社會文化有一定指導意義的結論。

(二)研究網絡穿越小說中古詩詞的意義

1、關注文學創作中的熱點現象。

21世紀的文學創作已從書本的寫作演變到網絡的敲打。因而網絡文學作品逐漸被大眾接受,尤其以獨特新穎模式嶄露頭角的網絡穿越小說更是成為了大家追捧的熱點。各大小說網站上都相應出現網穿的身影,并以每天更新的速度吸引讀者的閱讀。還有很多經典的穿越小說被改編成為電視劇或電影,以此可以發現網穿的流行現象甚廣。

2、揭示文學創作中“古為今用”的規律。

當代網絡穿越小說在在相當多的作品中表現出頻繁引用古代詩詞的特點。其中,唐詩宋詞的引用表現得極為突出。如:《山居秋暝》(《木槿花西月錦繡》);《春園即事》、《畫》(《綰青絲》);《使至塞上》(《第一皇妃》)《秋興八首》(《綰青絲》);《望岳》(《瀟然夢》);[蝶戀花](佇倚危樓風細細)(《此心無垠》);[雨霖鈴](寒蟬凄切)(《鳳求凰》);[定風波](自春來、慘綠愁紅)(《穿越時空之錯愛唐朝》)等。

3、展現古代文學經典作品的魅力。

篇5

如果我按部就班地照此觀點講授,不會有任何問題。但有學者2012年在核心期刊,認為:“陶淵明的一生,尤其在歸隱后,心中始終有著強烈的矛盾與痛苦:他對白首無成的焦慮,對聲名的渴求,對死亡的憂懼,始終糾纏在他的內心。所以他不得不借酒消愁,從先賢那里尋求精神上的安慰。陶淵明并非那樣的超然世外,悠然自得。”我在課堂上把關于陶淵明的這一最新觀點和結論傳授給學生,得到了同學們的普遍肯定,收到了很好的反應。又如,關于莊子《逍遙游》中大鵬的形象,傳統觀點一直認為,大鵬雖然能高飛于九萬里的高空,但它也需要借助風才能做到,所以大鵬最終也是莊子否定的對象。但學者對此最新的研究結論是:“莊子描繪了一個理想的逍遙境界,大鵬就是向這個理想境界勇敢進發的追求者的形象。”我在課堂上向同學們講授了這一最新觀點,同學們非常興奮并給予肯定,教學效果極佳。作為高校教師,必須不斷提高業務能力,關心學術前沿動態,把自己和學術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不斷補充到教學內容中去,使自己的教學跟上時代,富有新鮮的魅力。這樣做固然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但學生大為受益,老師也會在教學相長的過程中獲得更多的尊敬和人生樂趣。教師還應在課堂教學中善于運用優秀的古代文學作品,對學生進行情感的感化、熏陶和啟迪。高校教師面對已經是成人的學生,要善于圍繞優秀文學作品,與學生達到一種心靈的溝通、審美的愉悅,分享對所學專業知識進行探索、研究所可能有的喜悅、困惑與焦慮,交流對人生、事業、情感等重大問題的認識與思考等等。教學活動的最佳境界,或者說最高境界,應該是師生在教學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知音境界。筆者在這方面曾做過一些嘗試,圍繞著諸如“屈原是否可以離開楚國而出走”“莊子的逍遙人生境界是否有現實性”等話題,在課堂上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對這些話題的討論是否有最終結論,或者最終結論是什么,其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這樣的討論,師生之間進行了一次人生觀及世界觀的交流、溝通與思考。這對于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進師生之間的感情和距離都大有裨益。

二、對古代文學課外閱讀的調研與思考

文學的學習,除了課程教學之外,閱讀和拓展是反映教學的延展性和深化教學效果的重要渠道。通過“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總量占整個文學閱讀的比例”這一問題的調查,我們可以看到,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在同學們的閱讀活動中占據了比較大的比例。在345位同學中,回答這個問題的有284人。根據我們對研究對象的了解,沒有填寫具體答案的同學中,有很大比例是極少進行古代文學作品閱讀活動的。結合具體數據來看,古代文學作品的閱讀量占課外閱讀總量的比例小于10%的在345位參與調查者中有70人,而高于50%的也是少數,只有17人。絕大部分同學都在10%-50%之間。其中,占10%的有50人,占20%的有67人,占30%有72人,占40%的有26人,占50%的有24人,這些是比較集中的。從這一結果來看,古代文學的教學應該是比較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的。但在這看似可喜的結果背后,當我們進一步調查古代文學閱讀的內容時,也發現半數以上同學所進行的古代文學閱讀基本限于課堂涉及的作品,有20%的同學能夠在課堂講授之外閱讀作品選中其它的大部分作品,而真正能夠在教材之外認真開展古代文學閱讀的學生,僅有73人。可見對古代文學作品延展閱讀的引導還需要加強。在當前古代文學的拓展課程方面,關于詩詞和古代文化的主題是同學們比較感興趣的,也是文學院當前比較重視發展的環節。同學們“對古典詩詞朗誦和背誦活動的態度”大部分是積極的,愿意積極參與的有245位,但其中有大量的同學選擇了“愿意參與,但擔心做不好”,可見還需要進一步鼓勵。對于古典詩詞寫作或古典戲曲改編等實踐性的學習內容,同學們也很有興趣,普遍覺得能提高古代文學的學習興趣。不過在成立古代文學興趣社、創辦古代文學內部刊物的問題上,持贊同態度、愿意參與的只有大約40%的同學,群眾基礎還不是很堅實。

三、選擇古代文學進行深入研究的可能性調研

畢業論文是學生在本科階段進行學術研究的一個指定環節。在這個環節中,愿意選擇古代文學作為畢業論文選題的同學有139人,占有效問卷數的41%;不愿意的有111人,占32%;還有持無所謂態度的93位??吹贸鰜恚糯膶W對學生還是有不小的吸引力。而在不愿意選擇的理由中,古代文學太難是比較主流的意見。考研是本科同學走向研究的重要途徑,在341份有效回答中,有187位同學保留了考研的選項,其中愿意選擇古代文學方向的有51人,而選擇其它方向的有136人。在考研方向的選擇中,仍然以傳統的唐代文學為大宗,其次是明清、先秦和宋代文學。顯然,在傳統的唐宋熱點之外,隨著明清文學研究的深入和地方文化發展的推動,同學們對近古文化和文學的了解更加深入,興趣不斷增強??傮w看來,本次調查是一次比較深入的教學信息的互動,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己的想法。我們則可以通過調查更加了解學生的心態和需求。同學們認真的態度從調查表上的留言可以體現出來。“這樣的調查很好,期待能帶來真正的變化。”“希望調查的結果能有實際的體現。”我們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在明確問題的基礎上提出改進的思路并加以操作,將調查研究的成果落到實處。通過本次調研,我們確定的基本改革思路和目標是:

(1)運用盡可能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古代文學的積極性。

(2)更新教學觀念,切實落實多媒體教學和師生雙向互動的教學模式,改變教學中“滿堂灌”的傳統,努力使古代文學教學注入更多生動活潑的、學生易于接受的因素。

篇6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學校建設中最基礎的重要內容,不僅直接關系著學校教學改革能否深入進行,更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優劣,直接依賴于課程的建設。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視野的開拓,通常是由課程這一主要途徑而在腦海中留下印跡,并由此激活個人的興趣,生發出“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追求。

精品課程既是教育部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而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課程建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地方經濟社會對人才迫切需求的系統改造與創新升華。精品課程建設既是一個載體。又是一個平臺。作為載體,鮮明地顯現出學校教改方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作為平臺,形象地體現出教學內容與知識點。平臺與載體的互相作用,使學生能在精品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內夯實“重基礎、寬口徑”終身學習的知識基礎,邁出個性人生追求的第一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的改革,鮮明地顯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一、活躍的學術動態發展顯現出教材與教學內容的滯后

精品課程建設是以“一流教材”、“一流教學內容”為標識的,一流就是不能落后于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學內容是由教材來載述,通過教材的文字表達、概念定義、圖表符號等顯現知識的系統性、信息的科學性、視野的開闊性、學術的前瞻性與思想的先進性。凝聚著教師心血與學者成果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與紙質版本的限定,教材滯后著課程內容的不斷充實與學術動態的快速發展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課程體系而言,傳統的教學內容需要增添鮮活的新知識,這在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上顯得尤為突出。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華民族在艱難而漫長的歷史演進程中逐漸積淀而形成的“國粹學”。不僅以大智慧、大氣派的進取態勢對中華民族產生過并且正在產生著不同程度的不同層次面的積極影響,而且以“學科優勢”、“文學情懷”、“人文精神”的力量,撐起課程一片天。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相融為一體的古代文學課程,其史顯現著文學發展的“脈”。其作品凸現著文學內核的“魂”,并融兩者,體現著文學鮮活多元的“態”,顯現出文學史發展的無限魅力與代相傳承的生命力。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鄭振鐸先生的《插圖本文學史》問世,給古老的封閉的“國粹學”研究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古代文學課程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后高等學府文科類的修業課。劉大杰主編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相繼問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古代文學課的設置層次面更寬泛,各個高校所用的古代文學教材可謂“百花齊放”。然而,不同版本標志性成果的古代文學教材的課程體系建構模式。均以男性創作為主。菲薄著女性與女性作品。這丟掉了文學發展的一脈,失去文學抒寫情懷的一魂,破壞了文學史發生“現場”的“原生態”,不僅限定了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深層底蘊的研究,而且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營造。

古代文學內在精神所顯現的是人類思想與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展現其豐富深厚的創造性,是古代文學課程體系建構培養人才宗旨所在。性別把人分為男性與女性。女性在文學創作上是否有自己的創造性?唐代詩人王建在《寄蜀中薛濤校書》詩中日:“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薄短撇抛觽鳌份d:薛濤字洪度,為成都樂妓,居地浣花里,性辯慧,嫻翰墨,通史書,工小詩。元稹使蜀,遂相知相識。元稹返京登翰林,作《寄贈薛濤》詩:“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其詩贊頌薛濤杰出的文才和口才。待到武元衡人相,奏授秘書郎,有了“女校書”之名。女性名“校書”,始于薛濤。男性,才子。女性,只能謔稱為掃眉才子。

掃眉才子不遜色于才子,為何古代文學課程體系菲薄女性?傳統觀念起著不良影響?!对娊洝ば⊙拧に垢伞吩娙?“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周禮》有太卜之官,掌占夢。太卜占夢有熊羆之象。是生男的吉兆。有虺蛇之象,是生女的兆頭。生了男孩睡在床上,穿著華美的衣裳,帶著精工細做的玉璋,聲音肅然洪亮,紅色的蔽膝耀眼輝煌,成人后將是一家之長,邦國之王。生了女孩就讓她睡在鋪席的地上,穿的衣裳由包嬰兒的被子改做的,身上佩物是陶制的紡錘,只能講些釀酒做飯的家務事。從著裝服飾的現實待遇到人生未來的安排,男性女性有著天壤之別,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起,性別鎖定男女的社會地位。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然經濟的思維定勢鮮明地印著男尊女卑的傳統,男性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里壟斷著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今天雖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主張“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不能隨著舊制度的滅亡而完全走進墳墓,古代文學課程體系以男性為主體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說上個世紀女性作家與作品難能躋身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情有可原,那么新世紀沒有大變化,便是人為的遮蔽與歷史的誤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滲透,女性研究逐漸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中國女性文學研究也浮出地表。不僅走向,而且形成富于特色的學術領域。面對文學類的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古代文學精品課程如果仍然重復著敘述視角為男性的教學內容,必將重蹈覆轍,精品課程勢必與一般課程沒有什么區別,使用教材所表述的教學內容必然滯后。

二、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顯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改革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有著時代氣息,適宜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僅有緊迫感是不夠的,必須結合學校的辦學層次與辦學定位,結合學生的實際,通過課程教學的實踐來實施。而課程設置不是隨心所欲安排的,課程是依據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目的與專業所在的學科門類及其結構開設的。有學期的順序與課時的分配。任何一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必須依靠每一堂課、每一次親手操刀等教學環節所構成的教學過程的實施得以實現。換言之,精品課的建設也必須通過章節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由章節構成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通過現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靈活多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從而顯現出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何謂“應用型”人才?對其內涵的理解,學術界各有各有看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各有的理解。比較認同的看法:應用型人才就是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應用客觀規律, 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或日社會效益。換言之,高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培養面向實際,掌握一定理論,具有多面適應才能,將所學知識進行相應的成果轉化,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課程應以有利于學生成長與個性發展為出發點,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與簡單拼湊的狀況。溝通精品課程的“一流”標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對地方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來說,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12I從古代文學課程性質而言,改革課程體系更謂勢在必行。

古代文學課程是2003年立項的校級、省級精品課的,在課程教學中,注重采用“歷史追溯法”,教師系統地講授古代文學的經典作家與作品,讓學生回到過去,以作家、作品為線索,設身處地地感受與思考:如何我們處在當時會怎么做?特別是“男尊女卑”封建制度下,女性如何“突圍”呢?世人了解的古代女性作家常舉的是與秦觀、黃庭堅齊名的李清照,李清照僅因身在重病中所依非人而離婚事,便有穢言而不能進入正史。與李清照并稱“雋才”的朱淑真,作《自責》詩曰:“女子弄文誠可罪,哪堪詠月更吟風。磨穿鐵硯非吾事。繡折金針卻有功。”在客觀遭遇北宋滅亡與主觀遭遇婚姻不幸、愛情追求不幸的社會苦難和人生苦難中,反其義而用之,將男性磨穿鐵硯的文學功名視為自己主體意識的覺醒。奔涌的詩情傾泄而出?!按号L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渡生。非無欲透龍門志。只侍新雷震一聲。”(《春日亭上觀魚》)剛直的個性、橫溢的才華,迫使她的追求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意識形成尖銳的矛盾沖突,緲小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被強大的傳統勢力擠壓到絕路上,她只有投水而死。胡文楷先生的《歷代婦女著作考》,列出中國古代女性作家有4000余位,其中不遜色于李清照、朱淑真的閨秀何止百計。古代“才女”的不幸遭際與今天女大學生所遇的挫折相論。何足道哉?

省級精品課程的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打破“男權中心”的話語對文學話語權力的壟斷,確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觀念的多元化與敘述視角的多樣化。古代文學課程不再是單調的男性心靈抒寫,女性悲怨的吟唱。課程內容的充實、活脫,激發學生的極大興趣,而且對人的素質教育、營造和諧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建設中的省級精品課。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教學內容既在課堂教學上有著生動的體現,也在網站建設上有著精彩設置與凸現。古代文學網站不僅有蘊含課程知識體系的140個多媒體教學課件,有與課程教學相匹配的幾千張生動人物畫像圖片或考古實物的網絡資源,而且開設“區域文化”、“學生習作”、“文學天地”欄目,上傳著載學生各類文章近幾百篇(首),其中近半數是以女性為寫作對象的。從課程內容體系到教學實踐,顯現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篇7

 

課程建設與改革是學校建設中最基礎的重要內容,不僅直接關系著學校教學改革能否深入進行,更直接關系著人才培養質量。學校教學水平的高低,教學質量的好壞,學生專業素質培養的優劣,直接依賴于課程的建設。學生知識的獲得與視野的開拓,通常是由課程這一主要途徑而在腦海中留下印跡,并由此激活個人的興趣,生發出“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的追求。 

精品課程既是教育部為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實施“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而推出的一項重大舉措,也是課程建設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與地方經濟社會對人才迫切需求的系統改造與創新升華。精品課程建設既是一個載體。又是一個平臺。作為載體,鮮明地顯現出學校教改方向所倡導的教育理念:作為平臺,形象地體現出教學內容與知識點。平臺與載體的互相作用,使學生能在精品課程所涉及的領域內夯實“重基礎、寬口徑”終身學習的知識基礎,邁出個性人生追求的第一步。中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的改革,鮮明地顯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一、活躍的學術動態發展顯現出教材與教學內容的滯后 

 

精品課程建設是以“一流教材”、“一流教學內容”為標識的,一流就是不能落后于信息社會的快速發展。教學內容是由教材來載述,通過教材的文字表達、概念定義、圖表符號等顯現知識的系統性、信息的科學性、視野的開闊性、學術的前瞻性與思想的先進性。凝聚著教師心血與學者成果的教材,由于出版周期與紙質版本的限定,教材滯后著課程內容的不斷充實與學術動態的快速發展成為不爭的事實,就課程體系而言,傳統的教學內容需要增添鮮活的新知識,這在古代文學的課程教學上顯得尤為突出。 

中國古代文學課程是中華民族在艱難而漫長的歷史演進程中逐漸積淀而形成的“國粹學”。不僅以大智慧、大氣派的進取態勢對中華民族產生過并且正在產生著不同程度的不同層次面的積極影響,而且以“學科優勢”、“文學情懷”、“人文精神”的力量,撐起課程一片天。中國文學史與中國歷代文學作品選相融為一體的古代文學課程,其史顯現著文學發展的“脈”。其作品凸現著文學內核的“魂”,并融兩者,體現著文學鮮活多元的“態”,顯現出文學史發展的無限魅力與代相傳承的生命力。 

上個世紀三十年代,鄭振鐸先生的《插圖本文學史》問世,給古老的封閉的“國粹學”研究帶來了生機與活力,古代文學課程成為五四“文學革命”后高等學府文科類的修業課。劉大杰主編的《中國文學發展史》、游國恩主編的《中國文學史》相繼問世。尤其是改革開放后,古代文學課的設置層次面更寬泛,各個高校所用的古代文學教材可謂“百花齊放”。然而,不同版本標志性成果的古代文學教材的課程體系建構模式。均以男性創作為主。菲薄著女性與女性作品。這丟掉了文學發展的一脈,失去文學抒寫情懷的一魂,破壞了文學史發生“現場”的“原生態”,不僅限定了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深層底蘊的研究,而且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營造。 

古代文學內在精神所顯現的是人類思想與民族文化的智慧結晶,展現其豐富深厚的創造性,是古代文學課程體系建構培養人才宗旨所在。性別把人分為男性與女性。女性在文學創作上是否有自己的創造性?唐代詩人王建在《寄蜀中薛濤校書》詩中日:“萬里橋邊女校書。枇杷花里閉門居。掃眉才子知多少,管領春風總不如?!薄短撇抛觽鳌份d:薛濤字洪度,為成都樂妓,居地浣花里,性辯慧,嫻翰墨,通史書,工小詩。元稹使蜀,遂相知相識。元稹返京登翰林,作《寄贈薛濤》詩:“錦江滑膩峨眉秀,幻出文君與薛濤。言語巧偷鸚鵡舌。文章分得鳳凰毛。紛紛詞客皆停筆。個個公侯欲夢刀。別后相思隔煙水,菖蒲花發五云高。”其詩贊頌薛濤杰出的文才和口才。待到武元衡人相,奏授秘書郎,有了“女校書”之名。女性名“校書”,始于薛濤。男性,才子。女性,只能謔稱為掃眉才子。 

掃眉才子不遜色于才子,為何古代文學課程體系菲薄女性?傳統觀念起著不良影響?!对娊洝ば⊙拧に垢伞吩娙?“大人占之,維熊維羆,男子之祥;維虺維蛇,女子之祥。乃生男子,載寢之床。載衣之裳,載弄之璋。其泣喤喤,朱芾斯皇。室家君王。乃生女子。載寢之地。載衣之裼,載弄之瓦。無非無儀,唯酒食是議,無父母詒罹?!薄吨芏Y》有太卜之官,掌占夢。太卜占夢有熊羆之象。是生男的吉兆。有虺蛇之象,是生女的兆頭。生了男孩睡在床上,穿著華美的衣裳,帶著精工細做的玉璋,聲音肅然洪亮,紅色的蔽膝耀眼輝煌,成人后將是一家之長,邦國之王。生了女孩就讓她睡在鋪席的地上,穿的衣裳由包嬰兒的被子改做的,身上佩物是陶制的紡錘,只能講些釀酒做飯的家務事。從著裝服飾的現實待遇到人生未來的安排,男性女性有著天壤之別,從離開母體的那一刻起,性別鎖定男女的社會地位。

   中國是農業大國,自然經濟的思維定勢鮮明地印著男尊女卑的傳統,男性在相當長的歷史階段里壟斷著人類文明的各個方面。今天雖然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雖然主張“男女平等”,但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不能隨著舊制度的滅亡而完全走進墳墓,古代文學課程體系以男性為主體也在情理之中,如果說上個世紀女性作家與作品難能躋身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情有可原,那么新世紀沒有大變化,便是人為的遮蔽與歷史的誤區。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滲透,女性研究逐漸成為全球學術界關注的熱點,中國女性文學研究也浮出地表。不僅走向,而且形成富于特色的學術領域。面對文學類的學術研究的前沿動態,古代文學精品課程如果仍然重復著敘述視角為男性的教學內容,必將重蹈覆轍,精品課程勢必與一般課程沒有什么區別,使用教材所表述的教學內容必然滯后。 

 

二、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顯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改革課程體系,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有著時代氣息,適宜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僅有緊迫感是不夠的,必須結合學校的辦學層次與辦學定位,結合學生的實際,通過課程教學的實踐來實施。而課程設置不是隨心所欲安排的,課程是依據專業的培養目標、教學目的與專業所在的學科門類及其結構開設的。有學期的順序與課時的分配。任何一門課程的培養目標必須依靠每一堂課、每一次親手操刀等教學環節所構成的教學過程的實施得以實現。換言之,精品課的建設也必須通過章節的教學,為學生提供由章節構成的知識體系與教學內容,通過現代現代教育技術手段與靈活多校的教學方式,讓學生受到最好的教育。從而顯現出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何謂“應用型”人才?對其內涵的理解,學術界各有各有看法,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高校各有的理解。比較認同的看法:應用型人才就是高校培養出的人才能夠應用客觀規律, 為社會謀取直接利益或日社會效益。換言之,高校根據社會實際需要。培養面向實際,掌握一定理論,具有多面適應才能,將所學知識進行相應的成果轉化,可以解決實際問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課程應以有利于學生成長與個性發展為出發點,改變課程內容陳舊、分割過細與簡單拼湊的狀況。溝通精品課程的“一流”標準與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對地方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來說,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12i從古代文學課程性質而言,改革課程體系更謂勢在必行。 

古代文學課程是2003年立項的校級、省級精品課的,在課程教學中,注重采用“歷史追溯法”,教師系統地講授古代文學的經典作家與作品,讓學生回到過去,以作家、作品為線索,設身處地地感受與思考:如何我們處在當時會怎么做?特別是“男尊女卑”封建制度下,女性如何“突圍”呢?世人了解的古代女性作家常舉的是與秦觀、黃庭堅齊名的李清照,李清照僅因身在重病中所依非人而離婚事,便有穢言而不能進入正史。與李清照并稱“雋才”的朱淑真,作《自責》詩曰:“女子弄文誠可罪,哪堪詠月更吟風。磨穿鐵硯非吾事。繡折金針卻有功。”在客觀遭遇北宋滅亡與主觀遭遇婚姻不幸、愛情追求不幸的社會苦難和人生苦難中,反其義而用之,將男性磨穿鐵硯的文學功名視為自己主體意識的覺醒。奔涌的詩情傾泄而出?!按号L江水正清,洋洋得意漾渡生。非無欲透龍門志。只侍新雷震一聲?!?《春日亭上觀魚》)剛直的個性、橫溢的才華,迫使她的追求與“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理學意識形成尖銳的矛盾沖突,緲小的個體生命的存在價值被強大的傳統勢力擠壓到絕路上,她只有投水而死。胡文楷先生的《歷代婦女著作考》,列出中國古代女性作家有4000余位,其中不遜色于李清照、朱淑真的閨秀何止百計。古代“才女”的不幸遭際與今天女大學生所遇的挫折相論。何足道哉? 

省級精品課程的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打破“男權中心”的話語對文學話語權力的壟斷,確立古代文學課程體系觀念的多元化與敘述視角的多樣化。古代文學課程不再是單調的男性心靈抒寫,女性悲怨的吟唱。課程內容的充實、活脫,激發學生的極大興趣,而且對人的素質教育、營造和諧起著不可估量的潛移默化的作用。建設中的省級精品課。古代文學課程體系改革的教學內容既在課堂教學上有著生動的體現,也在網站建設上有著精彩設置與凸現。古代文學網站不僅有蘊含課程知識體系的140個多媒體教學課件,有與課程教學相匹配的幾千張生動人物畫像圖片或考古實物的網絡資源,而且開設“區域文化”、“學生習作”、“文學天地”欄目,上傳著載學生各類文章近幾百篇(首),其中近半數是以女性為寫作對象的。從課程內容體系到教學實踐,顯現出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教學特色。 

 

篇8

中國文學研究———文化地理學的視域

(一)文化地理學對文學史發展的建構。文學史的研究一般都與歷史發展研究是緊密相連的,但文學的構成并不只是與時間與關,其產生的空間對文學的發展也有著不容忽略的巨大作用。因為文學并不是縱向單時態發展的,還有橫向的因素如環境的變遷、文化、宗教等等都影響、生發了文學的發展,所以從縱橫的雙時態去研究才能反映文學史的全貌。如文學的中心轉移而造成文學版圖的改變??v觀中國文學史,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文學版圖的形態是不同的。袁行霈在《中國文學概論》一書中論述中國文學家的地理分布時說:“在某個時期、同一地區集中出現一批文學家,使這個地區成為人才薈萃之地;在某個時期文學家們集中活動于某一地區,使這里成為文學的中心區?!保?]43最明顯的如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出現的解放區延安文學現象,眾多的文人作家在陜北叢聚創作,形成當時解放區特有的文化心理、文化性格。

(二)作家的地理分布研究。即通過對作家出生地與分布地的分析,研究各地的文學人才的分布規律。文學人才群體的形成與特定自然環境、社會環境有密切聯系。如我國文學史上山水田園詩的作者多生活在山清水秀的江南水鄉。曾大興認為:“中國歷代文學家分布重心的形成,與京畿之地、富庶之區、文明之邦、開放之域等地域環境有密切關系。社會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文化環境、地理環境對文學家的分布有重要的制約作用,政治、經濟、文化這三者都以地理環境為依托。但真正對文學家地理分布格局起決定作用的、最直接與最穩定的因素是文化。文化重心在哪里,文學家的分布重心就在哪里,文化重心向哪里移動,文學家的分布重心就向哪里移動。”[5]501-505由此而言,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海派、京派作家的出現都與文化重心有關,而西部自古以來作家作品數量就少,整體區域創作水平偏低的現狀也與其所處文化邊緣地區有關。

(三)文化地理對文學風格形成的作用。文學創作作為人類文化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其產生與發展均不可避免地受到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從時間意義上講,不同時代經濟文化的發展水平,社會秩序的穩定程度,主流話語的價值取向,風俗民情的演變狀況等因素均在不同層面上構成了個體生存的特定環境與創作背景,且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制約、影響著作家的觀照視角與創作取向。從空間意義而言,作家的創作總是在一定的地域空間內進行的,地域界限直接決定或間接影響著作家寫作的空間范圍,尤其在地域環境造成的文化隔離現象之后,個體的創作因為顯示了地域文化的性質與特征從而成為該文化系統的表征[6]2。在中國文學多元共存的發展格局中,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學創作總是彰顯著風格各異的藝術魅力。(四)研究作品的空間特征。文學作品作為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是在一定時空內對自然、社會的現實反映。作品是作家頭腦中對自己所處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的認識,作家營造的空間都不可避免地帶有當地文化地理的烙印,也是作家寄托思想情感的一種地方意象。從作家筆下的空間描繪中,讀者可以認識到當地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語言特色,風土人情,習俗等等。不僅如此,研究者還可以透過作品對當地的政治、經濟等有一定的體察。研究作家筆下展示和建構的空間意象,可以發現作家的創作心理歷程及其空間的美學意境,這也是一個很重要的文學研究角度。

文化地理學視域下中國文學研究的關鍵詞———空間

“空間”是文化地理學研究范疇中的關鍵詞,一切物質的存在都離不開時間與空間的范疇,文學的存在也是如此,離不開時間與空間這兩個維度。文學研究介入空間維度,關注民族、家庭、信仰、風俗、制度在地域間的流動和相互關系,從而展示更立體、更全面的文學脈絡。中國文學以文化地理學作為研究文學的原點,將時間維度與空間維度相交融,形成了一個新的文學解釋體系,其獨到的解釋能力,能從文學的文本及文學現象中解釋出更深層的意義,探索和揭示出人與地理之間充滿感情的關系,詮釋出原創性的文學價值。文學與文化地理的結合,使空間成為文學研究的重心??臻g的地理因素是產生文學的條件之一,所謂地理因素包括氣候、土壤、河流、海洋、山地、交通、地理位置、森林植被、自然風景等。這些地理因素以“人”作為中介,構成了文學直接描寫的內容與對象,使地理因素與文學產生了十分密切的關系。王瑤在論述東晉的玄言、山水和田園詩歌的流變時曾談到地理因素對文學的深刻作用:“當文化中心和名士生活還滯留在北方黃土平原的時候,外間風景沒有那么多美麗的刺激性,能夠使他們終日在‘荒丘積水’畔逗留徘徊……中國詩從三百篇到太康永嘉,寫景的成分是那樣少,地理的原因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因素。而楚辭詩篇之所以華美,沅澧江水與芳洲杜若的背景,也不能不說有很大的幫助。永嘉亂后,名士東渡,美麗的自然環境和他們追求的自然心境結合起來,于是山水美的發現便成了東晉這個時代對中國藝術文學的絕大貢獻?!保?]261可見自然地理是影響文學風格乃至思潮的一大原因?!暗乩硪厥俏膶W想象力的源泉,是文學風俗畫的遠景,或者是價值世界的地理象征和認同的隱喻,具有精神地理的意義;它也可能是真正塑造文學地域風格的無形之手,賦予了文學以獨特的地方色彩,使之成為某種文學風格的‘注冊商標’?!保?]176-177在談及自然地理條件對文學的影響的時候,人們對“人化的自然”或人文地理因素與文學之間的關系更為關注,自然地理的因素是通過人的實踐活動結合而作用于文學生產,自然透過對人們的生活方式和氣質性情影響了文學。因此,在空間中的文學,并不是單一的自然地理因素形成的,而是受其人文環境的諸多因素所制約的,如空間維度下豐富的文化層面對文學的影響。

(一)文化區。齊魯文化、楚文化、燕趙文化、三晉文化、秦文化、嶺南文化和江河源文化、塞外文化、文化等眾多的文化區域源流多異、風貌互殊,由此生成的文學也千姿百態。這種地域文化因素長久地影響著文學的素質和氣質。如樊星在《當代文學與地域文化》一書中精辟地概括了我國當代文學的地域特色:“齊魯的悲愴,秦晉的悲涼,東北的神奇,西北的雄奇,中原的奇異,楚地的絢麗,吳越的逍遙,巴蜀的靈氣”等。他在該書中還分析說明了當代城市文學的地域差異,論述了當代京味文學、津味文學、漢味文學、海味文學、蘇味文學風格上的地域差異,認為地域文化小說是當代文壇最富于民族文化意味的一大景觀[9]。

(二)文化擴散。通過家族的聯姻、分支和遷徙,并帶著家族文化的基因在文學領域承傳和旅行,最后涉及到作家的人生軌跡、作家文學群體的形成和文化中心轉移等等,也即為文化整合。地理空間的維度是我們考察文學的發生和變異重要的因素:“如文學發達程度的地區差異(以文學家和文學作品的多寡為主要指標),各類文體的區域異同及受地理環境影響的深入淺出,文學題材與風格的地域特色,個別地區的文學背景,地理環境對文人靈感的培育與文人創作的影響,形成文學地域差異的自然地理環境因素與人文地理環境因素等等?!保?0]174這些對于我們解釋文學的深層文化意義,提供了非常豐富的材料依據和智慧源泉。

篇9

對于初登敦煌文學殿堂的學生來說,總論是一部關于敦煌文學的知識總集,也是敦煌文學研究方法的指南寶典。而對于已有一定研究基礎的前輩來說,總論提供了敦煌文學文體研究的新思路,更兼詳細介紹了敦煌文學的研究現狀和前沿問題。分而言之,伏先生的總論的貢獻和價值主要體現在幾方面:

本書最大的特點正如書名所說是一個“總”字,作者對前人有關敦煌文學的研究成果盡量廣泛吸收,囊括無遺,并且詳加梳理與評議。別具匠心的是,伏先生對敦煌文學的文體進行了細分,將敦煌文學分為經典文學、唐詩、白話詩、歌辭、俗賦、小說、講經文和變文、婚儀文學展開論述。值得一提的是,本書原稿還收有《敦煌佛教歌曲綜述》和《敦煌歲時民俗儀式與文學》兩章,礙于篇幅等原因被最終刪去。但仍然由此可見伏先生編寫此書務求完整細致的嚴謹學風。該書一個重要的特色是從大量敦煌文學寫卷的基本情況談起,以寫卷為中心描摹了敦煌文學的實體形態,給讀者以極強的現場感。同時,作者還對敦煌遺書中的文學文獻及其整理研究狀況做了全面的審視,抓住每一個與文學有關的線索從各方面進行審閱性的研究??梢哉f總論無論是搜集作品范圍之廣還是對具體作品考論之深在目前敦煌文學研究領域都是系統而領先的。

其次通過對敦煌民間文學作品的研究,揭示出歷史記載之外中國文學流傳、發展、演變的途徑,這是傳統的目錄、版本之學中所難以尋蹤的。例如第八章討論敦煌俗賦的文學史意義時,伏先生從歷代文人作品集中翻檢文章(崔S《博徒論》、魯褒《錢神論》、劉謐之《龐郎賦》、元順《蠅賦》等等),聯系敦煌俗賦的研究,將敦煌俗賦從體制上分為故事俗賦、對問體俗賦和歌謠體俗賦,不厭其詳地用作品說話,使得讀者對中國文學史上的這種文體的性質及流變有了更為明確的認識。

特別值得讀者注意的是伏先生本人獨特的研究成果。伏先生通過大量資料充分論證和剖析了俗賦的特點,提出了自己對俗賦在文學史上地位的深刻認識。人們向來認為用近似于白話的通俗語言寫成的賦即為俗賦,但這個概念較為籠統,不能深刻揭示俗賦的內涵?!岸鼗偷乃踪x”一章先對俗賦的文獻載體進行了羅列分析,并對俗賦的概念、特點進行了詳細深入地界定、剖析,認為俗賦是秦漢先民進行娛樂的形式之一。俗賦源于先秦時期的民間講誦伎藝,是流行于秦漢時期朝野上下的一種文藝形式,無論內容還是形式,都以通俗淺顯為其特色,這與其他類型的賦體追求典雅華贍恰成鮮明對照。伏先生對敦煌故事俗賦、對問體俗賦、歌謠體俗賦的考述,不僅對俗賦研究具有重要價值,對認識敦煌文學也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在研究敦煌歌辭時,學術界大都圍繞著敦煌歌辭本身的文字、詞語、意象、用韻和分片進行的,而對于其所存在的具體寫卷的整體普查和探索以及敦煌歌辭的特殊的語言表達習慣不夠重視。而總論則在介紹敦煌歌辭時,結合文獻學、民俗學、語言學等學科的內容和方法,從敦煌歌辭寫卷情況、敦煌歌辭的用途以及敦煌歌辭用語習慣等方面分別展開了討論。在論述敦煌變文的時候,總論通過先秦兩漢時期的故事圖像和面對圖像的講故事、誦詩賦兩個具體問題的考證,說明類似于變文的看圖講誦早在我國先秦兩漢時期就已存在,從而進一步有力支持了變文起源于本土的觀點。就連學術界廣泛關注反復研究過的敦煌唐詩,總論也能夠別出心裁,從存詩和佚詩兩個方面討論唐詩的價值,然后重點結合傳播學的方法探討了中原文人詩在敦煌的傳播和應用。

篇10

江浙元末明初的五家詩派中,吳中派是學術研究的熱點,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周明初、程若旦《元末明初吳中文學研究綜述》[10](P37-42)從綜合性研究、文學思想研究、社會文化研究等宏觀方面,以及作家作品、詩社研究等微觀方面入手,對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的吳中文學論述進行了整理和總結。該文未嘗涉及的重要研究成果還有廖可斌《論元末明初的吳中派》,晏選軍《元明之際吳中地區士人群體與文學思想研究》[11]。元代浙東地區文化鼎盛,文人輩出,特別是在元明之際,浙東文人階層因其與朱明政權的緊密聯系而備受關注。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王魁星《元末明初浙東文人群研究》、魏青《元末明初浙東三作家研究》[12]關注浙東文人的生平出處與政治選擇,都將文人命運放在元明易代大環境下考察。后者主要選取劉基、宋濂、戴良三人進行研究,分別考察了他們的生平交游和文學創作。饒龍隼《元末明初浙東文人擇主心態之變衍及思想根源》[13](P73-79)通過浙東文人擇主心態的變衍,反溯其根源在浙東“正學”:將“正學”施之政治,陷入天下是否為公的悖論,終使擇主失敗。江浙郡邑文學研究方面,歐陽光《論元代婺州文學集團的傳承現象》[14](P380-400)粗線條勾勒了婺州作家群的傳承情況,并扼要分析了形成這一文學集團的歷史原因。徐永明《元代至明初婺州作家群體研究》[15]以浙江婺州地區的文士和文學為研究對象,描述了當地的詩文創作情況,并為黃溍、胡助、吳師道、宋濂、王祎五人編制了年譜。楊亮《宋末元初四明文士及其詩文研究》[16]分析了宋元之際四明文士的心態及其文學理論與主張,并對舒岳祥、戴表元、袁桷的詩文活動分別設章進行了研究。崔志偉《元末明初松江文人群體研究》、朱傳季《元末明初杭郡文人集群研究》[17]兩篇學位論文則關注了元末明初松江和杭州的文人群體和文學現象。

江西元代的江西文學十分繁盛,取得了巨大成就,今人有以下研究成果:劉明今的《劉辰翁父子與宋元之際江西文壇》、《吳澄與宋元之際江西地區文學批評的風尚》[18]兩篇文章聚焦元代江西重要文人劉辰翁和吳澄,分析了圍繞在他們周圍的江西文人群體及其文學思想,并提出江西地域文學特質有異于其他地區。饒龍隼《南唐故家與西昌文學》《接引地方文學的生機活力———西昌雅正文學的生長歷程》[19]二文聚焦江西泰和(西昌),將該地獨有的文化氣質與南唐時期舊家古族遷居于此聯系起來,并發掘其深刻的文學意蘊,認為其雅正和平的文風與明初臺閣體的出現息息相關。唐朝暉、歐陽光《江西文人群與明初詩文格局》[20](P141-145)與饒文的結論頗為相似,該文認為江西文人群以其獨有的性格特征,在明初得以超越吳中、越中文人而成為文壇的主要力量。其典雅淳樸的詩風文風與明初政治文化需求趨向一致,從而成為文壇的主導風格,并深刻影響了臺閣體。劉建立《元代陸學與江西文壇———以劉壎、李存為研究中心》[21]以元代陸學與江西文壇的交叉為切入點,以劉壎和李存為重點研究對象,在介紹元代社會思想潮流和江西文壇風氣基礎上,分析了劉壎與李存的陸學思想,以及在陸學思想影響下的文學理論與詩文創作。

大都元大都是元代政治中心,也是文人墨客匯聚之地。辛夢霞《元大都文壇前期詩文活動考論》[22]主要考察了1215年蒙古攻占燕京至1315年元朝開科舉的一百年間,以燕京及大都為中心的文學圈內,文人群體的詩文活動。該文以準備、開端、融合、前奏為次序描述大都文壇的歷史發展,全景勾勒出文學的盛景。楊鐮《元代文學的終結:最后的大都文壇》[23](P96-103)例舉大量文人事跡,回顧了至正二十八年以前十幾年間大都文壇最后的繁榮和落寞,揭示了大都文壇在溝通南北文人聯系交流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最后無可挽回地曲終人散的結局。傅秋爽《北京元代文學史》[24]分上下二編,上編為北京元代文學的基本內容,包括對社會背景和文化特征的描述及對北京元代文學狀況的簡要勾勒,上編的主要篇幅則是以作家介紹為主的大都雜劇、大都散曲、大都詩文三部分。下編為北京元代文學與社會生活的雜論之作。

主站蜘蛛池模板: 务川| 滕州市| 庆云县| 马鞍山市| 南昌县| 浪卡子县| 成都市| 和平县| 平昌县| 饶河县| 马龙县| 涿州市| 桑日县| 汶川县| 神农架林区| 忻州市| 正蓝旗| 兴化市| 汝州市| 天门市| 许昌县| 平乡县| 武夷山市| 台北市| 兴宁市| 安乡县| 铜山县| 曲阜市| 临江市| 边坝县| 阳江市| 嘉善县| 井研县| 双辽市| 隆昌县| 金平| 杭锦后旗| 赤水市| 克东县| 浦东新区| 淄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