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通信技術原理模板(10篇)

時間:2024-01-02 10:16: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通信技術原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通信技術原理

篇1

通信產業是國民經濟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滲透在各行各業中,沒有通信技術的服務,各行業的正常運行和發展都會受到嚴重制約,可以說,不管是人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工作生產都已經離不開通信技術,一旦出現特殊的社會環境,迫使人們不得不減少外出而需要在室內完成工作或者學習,這時候就需要強大的通信網絡來支撐,所以通信技術的發展顯得至關重要,隨著社會的進步,對通信技術也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只有滿足這些需求,通信產業才能更好的生存和發展。當前,我們早已邁進了數字通信時代,所以對數字通信技術進行分析,展望其未來的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數字通信技術的原理

數字通信系統模型如圖1,數字通信就是利用數字信號進行信息的傳遞,所謂數字信號,在電子電路中是采用二值邏輯中的1和0來進行信息的表示,用多位二值數碼的組合表示不同的信息。而在現實中,大多數信息都是模擬信號的形式,可以通過模數轉換將其轉換為數字信號,然后就可以在數字信道中進行信息的傳遞。為了保證信息傳輸的可靠性和保密性,以及為了提高信道的利用率,在傳輸之前通過對數字信號采用不同的編碼方式,能夠大大提高抗干擾能力,降低外界或者系統自身噪聲的干擾。再利用調制器對信號進行調制,調制之后的信號頻譜得到擴展,更適合在信道中傳輸,充分利用信道,提高傳輸性能。同時,在數字信號系統中,同步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如果時鐘同步或者幀同步不準確,也會直接導致信息出錯。信號通過有線或者無線信道傳輸到接收端后,再經過解調、譯碼后可恢復信息。在數字通信系統中極其重要的技術還包括程控交換,在最初的電話交換機的基礎上逐步發展為數字程控交換機,利用存儲著交換控制程序的計算機來控制信息的接駁,信息的類型從最初單一的語音發展為多種形式的數據信息,程控交換機的使用使得通信系統的維護管理更加便捷可靠,增強了靈活性,功能更全面,在一定程度上,通過對軟件的控制來增強硬件的功能擴展,從而更好的提供通信服務。

2數字通信技術的優點和缺點

2.1數字通信技術的優點

(1)數字通信技術具有很好的抗干擾性能。信息在通過信道傳輸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受到來自外界或者自身的噪聲干擾,但是數字信號不同于模擬信號,數字信號本身是離散的信號,通常采用二值邏輯來表示,實際應用中可以用脈沖的兩種不同狀態代表1和0,只要能控制噪聲信號不嚴重破壞脈沖的兩種狀態,就可以在接收端被識別,在這一點上,模擬信號是不能夠相比的,噪聲對模擬信號的影響是很明顯的,很容易使信號失真,所以相對來說數字通信技術的抗干擾能力強于模擬通信技術。(2)數字通信技術有較好的保密性能。用數字信號進行信息的表示、存儲和傳輸,更便于對信息加密,可以將數字信息進行各種運算處理,對其進行偽裝,常用的方法就是采用密鑰技術,一般密鑰很難被外界破解,從而保證了通信信息的保密性。(3)數字通信技術能實現遠距離的高質量信號傳輸。信號在傳輸過程中,距離越長,損耗越大,那么就必須對信號進行放大,但是同時也會放大噪聲,甚至噪聲可能會覆蓋有用信號。在采用數字通信后,由于數字信號的波形在失真后可以通過整形電路恢復原有的信息,利用再生中繼器可以大大增加傳輸距離,同時又保證了信號的不失真性。(4)數字通信技術支持多種形式信息傳輸。隨著計算機、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人們對信息的需求呈現多樣性,但是不論何種形式的信息,都可以轉換成數字信號,所以數字通信技術的普及也促進了綜合業務數字網的形成。(5)數字通信系統普遍采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具有體積小、重量輕、耗電低、后期維護方便等等優勢。另外隨著光纖技術的發展,現代通信大量使用光纖作為傳輸媒介,大大節省了成本,提高了傳輸速度,加強了信息的保密性。

2.2數字通信技術的缺點

篇2

前言:

隨著我們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電力的的要求越來越高。過量的市場需求對電力運輸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電網作為電力運輸的載體。

對于電力運輸穩定、高效、安全起著重要的作用。而繼電保護設備又是電網正常運行基礎所在,因此對于電力運輸的要求最終將會落在后備保護。傳統的后備保護方法已經逐漸暴露出其自身不足的地方,并且在正常的工作中頻頻新出現問題。因此,對廣域后備保護原理與通信技術研究有著鮮明的現實意義。

一、廣域后備保護研究現狀

對于廣域后備保護的研究,我們首先對廣域后備保護的結構進行了簡要的分析,經過分析和總結我們將廣域后備保護的結果歸納為:合并單元格、智能終端、廣域后備保護的終端單元。在合并單元格、智能終端接入廣域后備保護的終端單元時,其將會采用“直采直跳”的方式進行組網。在這個網組中,每一個變電站都會配置一個廣域后備保護的終端單元。并且每個廣域后備保護的終端單元都具有相同的功能和效用[1]。

二、基于IEC 61850的廣域后備保護通信建模

廣域后備保護需要借助一個廣域通信系統來獲取電網的信息。因此我們需要建立一個可以滿足個廣域后備保護功能的通信系統。隨著科技的發展和時代進步,IEC 61850成為了現階段智能變電站的唯一標準。但是就目前頒布的IEC 61850相關規范條例來看,并沒涉及到廣域后備保護領域。通過研究和設計,我們基于IEC 61850基礎,構建了新的建模標準。

而IEC 61850的建模標準,采用的是面向對象的建模方式和層層包含的建模方法。其主要包含了以下幾個層次:服務器建模、通信信息交換服務建模、邏輯設備建模、邏輯節點和數據、數據屬性建模[2]。

三、廣域后備保護通信系統的設計及其網絡性能評估

3.1廣域后備保護通信系統的設計

對于廣域后備保護通信系統的設計我們主要利用了“網采網跳”的獨立組網形式。其在組網設計中應該遵循以下要求:

1)過程層SV網絡、過程層GOOSE網絡宜按電壓等級分別組網。

2 ) 220kV及以上電壓等級繼電保護系統應遵循雙重化配置原t。雙重化配置的兩套過程層網絡應遵循完全獨立的原則。110kV過程層網絡宜按雙網配置。

3) 110kV及以下電壓等級宜采用保護測控一體化設備。

4)任兩臺智能電子設備之間的數據傳輸路由不應超過4個交換機[3]。

3.2廣域后備保護通信系統的網絡性能評估

我們對于廣域后備保護通信系統的網絡性能評估主要的方法是通過對廣域數據流的時延約束來進行分析。對于廣域數據流沃恩在研究的時候將其歸類周期性數據流、突發性數據流、隨機數據流三個方面。

同時,通信網絡性能的好壞也會直接影響廣域后備保護的性能,因此,對于網絡性能的合理性評估也是廣域后備保護工作中需要的研究的重點之一。我們要求通信系統要具有傳輸數據快、傳輸數據完整、傳輸數據精確、時延抖動小、帶寬利用率高等特點[4]。

四、結論

電力電工行業是我們國家的基礎行業,其為我們國家的經濟建設和社會建設提供了必要的原動力。但是隨著我們國家經濟的不斷建設,我們國家人民對于電力的需求量逐漸的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促使著我們國家的電網需要進行大規模的建設。

而傳統的后備保護系統對于現如今大規模且高精尖電網保護已經表現出力不從心。因此,為保護我們國家電力傳輸工作的質量,我們應該基于時代的大背景下,研究新型工藝技術,來應對電力行業的迅速發展,保持電力傳輸的高效、安全、穩定。

參 考 文 獻

[1]何志勤. 基于故障元件識別的智能電網廣域后備保護關鍵技術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

篇3

1 網絡業務數據化、分組化

1.1無線數據――生機無限當前移動數據通信發展迅速,被認為是移動通信發展的一個主要方向。近年來出現的移動數據通信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電路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TACS、AMPS和GSM中的承載數據業務以及GSM系統的HSCSD;另外一種是分組交換型的移動數據業務,如摩托羅拉的DataTAC、愛立信的Mobitex和GSM系統的GPRS。

1.1.1應用驅動市場

無線數據業務的主要驅動力在于用戶的應用。話音是單一的、易于被大眾所接受的業務,然而無線數據則不同,無線數據最初的應用重點放在運輸管理這樣的專業市場。近期無線數據業務的目標市場是銷售人員或現場工程師這樣的用戶群。從這些先發目標的應用中積累無線數據的經驗,并從中受益。

1.1.2因特網的影響

和通信的其他領域一樣,無線數據業務的一個最重要的驅動力來自Internet。根據最近的研究,未來兩年歐洲的因特網用戶數量將翻一番。在我國,因特網用戶的年增長率將高達300%,顯然用戶在運動中接入因特網的需求將會增長。

為了滿足接入因特網的需求,一個全球性的開放協議――無線應用協議(WAP)應運而生。WAP為將Internet的信息內容以及增值業務傳送到移動終端提供了一種開放的通用標準,實現了IP與GSM網絡的橋接,是一個為廠商提供加速市場增長、避免網絡割接、保護運營商投資的標準,WAP確保任何與WAP兼容的GSM手機都能工作。

1.1.3數據速率的發展

GSM承載業務所提供的GSM數據速率最高只能達到9.6kbit/s。國際上1998年引入的高速電路交換數據(HSCSD)技術將實現57kbit/s的數據速率,對要求連續比特率和傳輸時延小的應用是理想的,如會議電視、電子郵件、遠程接入企業的局域網和無線圖像。1999年商用化的GPRS是第一個GSM分組數據應用,將實現超過100kbit/s的數據速率。對較短的“突發”類型業務是理想的,如信用卡認證、遠程測量和遠程事務處理。EDGE(增強數據速率GSM改進模式)使用修改過的GSM調制方式來實現超過300kbit/s的數據速率。EDGE會讓 GSM運營商特別受益,他們不但可以贏得第三代移動通信的經營執照,還可以提供有競爭力的寬帶數據業務。

2 網絡技術的寬帶化

在電信業歷史上,移動通信可能是技術和市場發展最快的領域。業務、技術、市場三者之間是一種互動的關系,伴隨著用戶對數據、多媒體業務需求的增加,網絡業務向數據化、分組化發展,移動網絡必然走向寬帶化。

通過使用電話交換技術和蜂窩無線電技術,70年代末誕生了第一代模擬移動電話。AMPS(北美蜂窩系統)、NMT(北歐移動電話)和TACS(全向通信系統)是三種主要的窄帶模擬標準。第一代無線網絡技術的一大成就就是去掉了將電話連接到網絡的用戶線。用戶第一次能夠在他們所在的任何地方無線接收和撥打電話。

第二代系統引入了數字無線電技術,它提供更高的網絡容量,改善了話音質量和保密性,并為用戶引入了無縫的國際漫游。今天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準,包括GSM、M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 CDMA等,均仍為窄帶系統。

第三代系統預計在2002年投入商用。從目前的技術發展現狀和趨勢來講,第二代系統將逐步子滑過渡到第三代系統,在此演進過程中,移動網絡所能實現的數據速率逐步升級: GSM承載業務所能提供的數據速率為9.6kbit/s。2001年后投入商用的第三代系統將能夠在廣域網上實現384kbit/s的數據速率,在辦公室和家中還可以達到2Mbit/s。

3 網絡技術的智能化

移動智能網通過把交換與業務分離,建立集中的業務控制點和數據庫,進而進一步建立集中的業務管理系統和業務生成環境來達到上述目標。通過智能網,運營公司可以最優地利用其網絡,加快新業務的生成;可以根據客戶的需要來設計業務,向其他業務提供者開放網絡,增加收益。

關于移動智能網的研究,早在1995年就已開始,剛開始并沒有具體的標準協議出現,各廠商各自制定了自己的標準,并且據此進行了不少的研究工作,如Alcatel、Nortel、Ericsson等都先后推出了自己的初期產品。這些工作為最終移動智能網標準的形成積累了經驗。

4 網絡趨于融合,走向統一

4.1、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結構

第三代系統的主要目標是將包括衛星在內的所有網絡融合為可以替代眾多網絡功能的統一系統,它能夠提供寬帶業務并實現全球無縫覆蓋。為了保護運營公司在現有網絡設施上的投資,第二代系統向第三代系統的演進遵循平滑過渡的原則,現有的GSM、D-AMPS IS-136等第二代系統均將演變成為第三代系統的核心網絡,從而形成一個核心網家族,核心網家族的不同成員之間通過NNI接口聯結起來,成為一個整體,從而實現全球漫游。在核心網絡家族的,形成一個龐大的無線接入家族,現有的幾乎所有的無線接入技術以及 WCDMA等第三代無線接入技術均將成為其成員。

4.2、未來的網絡構架

技術的發展、市場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以及市場管制政策的放松將使計算機網、電信網、電視網等加快融合為一體,寬帶IP技術成為三網融合的支撐和結合點。未來的網絡將向寬帶化、智能化、個人化方向發展,形成統一的綜合寬帶通信網,并逐步演進為由核。心骨干層和接八層組成、業務與網絡分離的構架。

5 小節

通信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近30年來形成了通信原理的主要理論體系,即信息論基礎、編碼理論、調制與解調理論、同步和信道復用等。通信系統作為一個實際系統,是為了滿足社會與個人的需求而產生的,目的就是傳送消息(數據、語音和圖像等)。尤其是移動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面對基礎通訊科學技術的理解與應用顯得極為重要。

參考文獻

[1]王華奎, 李艷萍, 張立毅, 王鴻斌, 李鴻燕.移動通信原理與技術.清華大學出版社; 第1版,2009-01

篇4

一、擴頻通信技術概述

1.1擴頻通信技術的概念

擴頻通信技術即SSC,是英文Spread Spectrum Communication的簡寫形式,其具體是指用來傳輸信息的射頻信號帶寬遠遠大于信息本身帶寬的一種通信方式。舉個簡單例子說明一下,某二進制的數據流,其傳輸速率為64kb/s,也就是說該數據流的基礎帶寬僅為64kHz,而借助擴頻技術進行傳輸時,它的帶寬則可被擴展為4MHz、26MHz,最大時甚至可以擴展至120MHz或更多。SSC的基本特征如下:利用比發送信息數據的速率高出多倍的偽隨機碼將載有信息數據的基礎帶寬信號的頻譜進行相應地擴展,使其形成寬帶的低功率頻譜密度的信號來發射,其信道容量的公式為C=Wlog2(1+P/N),該公式指出當信息傳輸速率C不變時,帶寬W與信噪比P/N是能夠互相轉換的,即通過增加帶寬可以在較低的信噪比前提下以相同的信息傳輸速率進行可靠的信息傳輸,還有可能在信號被徹底淹沒的條件下借助增強信號帶寬來實現可靠通信,這就是SSC的基本理論依據。

1.2擴頻通信的特點

擴頻信號本身屬于一種不可預測的偽隨機帶寬信號,它的帶寬要比欲傳輸數據信息的帶寬大很多,并且接收機中必須帶有與該帶寬載波同步的副本,正因如此,使得擴頻通信技術具有了以下特點:其一,超強的抗干擾性。因為擴頻信號本身具有的不可預見性,從而使得干擾者很難利用觀察來進行有效地干擾,通常只能夠使用發射與擾信號不匹配的干擾技術,而這種做法所能起到的干擾效果并不大。由于擴頻通信在傳輸信號的過程中對信號本身的帶寬進行了擴展,故此,在信噪比很低的前提條件下,仍可以保證高質量的通信,這使其具備了較強的抗干擾能力;其二,良好的保密性。在發射功率一定的前提下,因擴頻信號分布在很寬的頻帶內,無線信道當中有用的信號功率譜密度非常低,這樣一來信號便可以在極強的噪聲背景下進行可靠通信,想要截獲這樣的信息非常困難,為此,其能夠實現隱蔽通信,具有良好的保密性;其三,可實現碼分多址。在通信系統當中,可借助擴頻調制中使用的擴頻碼序列間較好的相關性進行解擴,這樣系統便能夠區分出不同用戶的信號,多用戶同時通話便不會發生互相干擾的情況。

二、擴頻通信技術的具體應用研究

在上個世紀80年代,擴頻通信技術便被廣泛應用于軍事領域當中,隨著近些年來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該技術也日趨完善,并在諸多領域當中獲得了推廣應用,其應用范圍還在進一步擴大,下面簡要介紹一下擴頻通信技術在各個領域中的具體應用。

2.1擴頻通信技術在軍事通信中的應用

軍事是一個國家國力的象征,在軍事領域當中有著大量需要保密的信息,正因如此,使得擴頻通信技術成為軍事通信反對抗當中最為重要技術手段,該技術現已被廣泛應用于各種通信信息系統、武器系統以及系統當中。在海、陸、空戰術的通信當中,常采用擴頻通信技術來增強通信電臺的抗干擾能力,提高戰術電臺的抗干擾性和數字化程度將是其未來一段時期的主流發展趨勢。在1991年的海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大量使用了帶有擴頻技術的GPS定位導航系統、定位報告系統、聯合戰術信息分布系統以及單信道機載系統等等。經過實踐應用表明,擴頻通信技術在軍事通信領域當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2.2擴頻通信技術在移動通信中的應用

移動通信屬于民用通信領域的范疇,它與人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目前,新一代的數字蜂房移動通信系統中廣泛應用了擴頻通信技術,這使得頻譜利用率獲得顯著提高,同時共信道干擾的影響也大幅度減小。通過擴頻通信技術的碼分多址系統,可以給每個移動臺都分配一個特有的隨機碼序列,并且各個臺之間均不相關,這樣便能夠非常方便地區分開各個移動臺的不同信號,從而使得在一個信道當中可以同時容納更多的用戶,頻譜利用效率較傳統的頻分多址增強了將近20倍左右。以往的移動通信中多徑效應產生出來的衰落相對比較嚴重,而通過擴頻技術能夠有效地克服多徑效應對移動通信質量的影響。

2.3擴頻通信技術在民用衛星通信中的應用

目前,擴頻通信技術已經在軍事衛星通信領域中獲得了非常廣泛的應用,因擴頻碼分多址系統具有組網靈活性高、承受過載能力強等特點,從而使其在民用衛星通信中也獲得了一定的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在民用衛星通信當中采用擴頻碼分多址技術以及偽隨機序列擴展頻譜的方法,能有效地實現能量擴散,進而達到減少衛星系統干擾的目的。

2.4擴頻通信技術在測距定位中的應用

GPS屬于多星共用兩個載波頻率發送定位信號的衛星定位系統,因而它需要采用擴頻碼分多址的方式來對各個衛星的地址進行區分。每一顆衛星都可以分配到一個特定的偽隨機序列碼型,碼片的寬度越窄測距的精確程度就越高。此外,借助直接序列擴頻還能增強測距過程的抗干擾能力,加之其采用的是無源定位的方式,故此系統所能夠容納的用戶數量沒有上限。現階段,我國軍事領域以及民用部門都將GPS作為接收設備在使用,很多定位工作也都是通過GPS來予以實現的。

三、擴頻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

通常情況下,研究擴頻通信系統的工作原理都是就直接序列擴頻而言的,所謂的直接序列擴頻通信系統是以直接擴頻的方式構成的一種通信系統,簡稱為DS系統,這是最為典型的擴頻通信系統,它的發射機機與接收機結構如圖1所示。

篇5

中圖分類號:F40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電力遠動通信系統

1.1 遠動通信技術的概念

遠動通信技術是對遠方的設備進行監視和控制,它的應用領域非常廣泛,在鐵路、建設施工、電網運行等領域都有應用。它將主站和子站的信號轉換成便于遠距離傳輸的信號形式(如載波信號、光纖信號等),并在傳輸前加上錯誤校驗機制等保護措施,能較好地防范外界干擾,在目的端獲得較好的檢錯糾錯性能。它將局部電網中的多個電廠、多個變電站和多級調度連接成了一個有機體,便于實現安全高效的電力調度控制。

1.2 遠動通信系統在電力中的作用和地位

遠動技術發展經歷過一個漫長的過程,遠動技術是作為電網信息與控制技術,對下一級所屬場站進行必要的信息管理,然后由上一級的調度中心調度自動化系統把這些信息處理后提供給調度人員來進行相應的分析、統計、預警和控制等。電力通信系統對于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要求,對于信息處理要求快速性和準確性。電力通信網是通過衛星、微波、載波、光纜等多種手段構建而成的復雜的立體信息交換網。

1.3 電力遠動系統的發展史

我國電力系統通信已有近60年的歷史。早期采用電力線載波、架空明線或電纜等通信方式;20世紀60年代開始采用微波、特高頻、同軸電纜多路載波等多種通信方式,加上原有的電力線載波和其他有線通信,組成了電力系統專用通信網;20世紀80年代以后數字微波、衛星通信、光纖通信、程控交換等現代通信技術相繼引入并得到廣泛采用,使得通信快速性和可靠性都得到了極大的提高。

1.4 電力通信的特點和分類

系統和通信原理沒有本質的區別,都是建立兩點和多點之間的聯系,建立起通信聯絡。區分是在于電力通信結構是電力網結構,電力通信網干線及支線的容量,信息交換容量和通信量都比公用的通信網小。公用的通信網通信信息容量大,但其可靠性和復雜地貌適應性不如電力遠動通信系統強。電力遠動通信系統是一種較為特殊的專用通信網。

1.5 電力遠動通信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局限性

我國的電力遠動通信雖然具有多種的通信方式和較為完整的通信網絡,但是相比較世界電力通信發展方向和趨勢,尤其是在信息化時代,目前還不能滿足全國電力系統新的要求——堅強電網的推進和智能化變電站的普及,需要同智能化變電站一樣將IEC61850標準應用于遠動之中,以改進現在主流的CDT、IEC101、IEC104等規約的二維點表模式。IEC61850應用于智能化變電站已經比較成熟,在全國已有很多成功的范例,但如何將IEC61850應用于遠動通信,目前調度自動化廠家和變電站遠動廠家還正在積極開發之中。

2 對于電力遠動通信技術的探討

2.1 廠站端通信系統的設計

為了能夠更好的提高通信效率,降低成本和減少繁瑣的程序,改善電力通信技術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廠站端的任務是將各功能模塊現場采集到的電力系統運行參數,按照一定的規約編碼方式經過調制后發送到調度主站,并且能夠接收解調調度主站發過來的信號,能夠有效地轉化為控制數據并通過站內通信規約轉發給保護測控裝置。對于廠站端都有各自的CPU,不同模塊有自己的功能,但是各自之間卻沒有必然的聯系,程序也是相互獨立的。我們為了提高系統的實效性,方便系統功能的擴充,可以分散故障帶來的影響,提高系統的靈活性、可靠性和可維護性,提高抗干擾能力,保證系統穩定可靠地工作。

2.2 主站端智能通道機的設置

主站端智能通道機包括調制解調板、通信控制板和公共RAM板三個部分,它們主要負責交換、處理數據,然后分類儲存在不同的區域,供調度自動化主機使用。控制板和調制解調板為常規的設計,當通道較多時可以視需要添加,但是主機與控制板之間的數據都是由RAM 板之間進行交換進行的。RAM 上上行遙測、遙信數據、下行遙控遙調命令信號,都有著自己固定的位置。

2.3 總線競爭

因為總線上有著多塊的功能模塊,容易產生總線沖突現象。為了保證線路的正常運行,不出現模塊混亂的競爭總線,我們可以設置調令,令每個模塊有序地進行;也可以應用具有檢測載波的偵聽技術,這種技術可以檢測出總線上的沖突,但是每個數據模塊只有在總線空閑的時候才能傳送數據。如果產生沖突系統會強制性的放棄設備的總線,經過一段時間后再進行總線申請及傳輸數據。這兩種方法都可以提高系統的可靠性,也使得系統的擴展更加容易,使得系統能夠得到最優化的運行。

2.4 系統的可靠性研究

雙機雙通道熱備用機制:兩臺主機可以同時處理數據,正常運行的時候,其中一臺工作于主機狀態,能夠完成所有的遠動功能,而另外一臺處于熱備用狀態。當主機故障時則原來的備機立刻切換到主機狀態負責完成所有的遠動功能。雙通道熱備用機制和雙機熱備用機制一樣,當原來工作通道出現故障時由通道切換裝置或模塊完成備用通道的切換。雙機雙通道熱備用機制有效地提高了遠動系統的平均無故障工作時間,提高了系統的可靠性。

3 結語

電力遠動通信系統在不斷的發展著,通信技術的發展也越來越塊。為了能夠保證安全性和可靠性,在遠方的主站端采用不停電電源以及雙機雙通道熱備用機制能夠有效的保證信息傳輸可靠性。遠動力通信系統采用分層式的結構,能夠有效地傳輸信息,減少設備和資金投入,保證電力通信系統的高效、可靠地運行。

[參考文獻]

[1] 威壽麟.電力遠動系統原理[M].水利電力出版社,2005.

[2] 陽憲惠.工業數據通信與控制網絡[M].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

篇6

通信行業發展很快,促使通信行業呈現數值化特點,有效利用了通信渠道,極大提升了數據傳輸效率及數據傳輸安全性。一定發展階段后,當前我國通信技術包含了電路通信交換、光交換技術、IP交換技術,伴隨通信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逐步應用在社會建設中[1]。

一、光交換技術和特點

光交換技術應用領域較廣泛,處在不同環境狀態中,光交換技術可以傳輸數據信號,光交換技術即,傳遞數據與信號,通過光纖實現信號傳輸[2]。控制外界環境,光信號對信道進行劃分,整個處理過程滿足了各類型光線傳輸的需要。光交換技術應用下,光線直接通過光纖,將數據和信號傳輸至輸出端,無需光纖轉換。光交換技術自身優勢明顯,各種光交換應對不同的傳輸過程,產生較高數據信息效率。光交換通信傳輸技術經過發展,搭建光纖通信傳輸網絡,使得通信網絡向光線網絡化邁進,數據和信息的傳輸更加便捷,維護了數據內容的安全,線路可自由轉換,提高了傳播濾鏡的轉換速率。

光交換技術的特點。光交換通信傳輸技術逐步發展,通信網絡開始轉向光纖網絡,構建光纖通信傳輸網絡,確保數據、信號高效傳輸,強化維護數據內容的安全。光交換技術應用在線路中,轉換自由,利用光路變換器,控制光纖網絡中的傳播光路轉換,基于傳輸內容安全,在傳輸路徑中,傳播轉換更高效。光交換技術可傳輸不波形信號,光纖能夠有效控制光線網絡中的波形信號。盡量防止波形幅度出現變化,確保通訊順利傳輸。

二、通信傳輸中光交換技術的關鍵技術原理和應用

光信號在通信傳輸中包含波分、空分、時分三種分割復用方式,對應了波分光交換技術、空分光交換技術、時分光交換技術,三種技術各有自身優勢。

2.1波分光交Q技術原理和應用

一般光波復用系統對源端、目的端,使用同樣的技術傳輸信號,防止各終端在多路復用中增加對應終端設備,如此,會增加復雜性。通過波長交換器波分光交換技術分割光波分信道,針對換各波長信道,采用復用方式在一條光纖上將其輸出。波分光交換技術應用下,完善了數據信號的處理,拓寬了數據信息在光交換中的容量,更為重要的是,以處理波長數據的方式使通信傳輸信號傳輸速度得到提高,重組了分割之后的數據信號[3]。指明了波分光交換技術的發展方向,提供了理論依據。

2.2空分光交換技術原理和應用

空分光交換技術即,通過陣列的形式排布光學開關,再通過這種方式控制光學開關,開閉陣列控制完成光學開關,完成光纖中信號空間域內容的交換任務。數據信號在光纖中的空間域交換,可使數據傳輸中的光路形成方式更多樣,各種數據信息交換通路,使得光交換技術能夠較好地處理不同類型的數據信息[4]。事實上,數據信號波長進行像元值轉化,然后交換處理轉化后的像元值。空分光交換技應用下,控制光學開關,開關種類不同,包含機械轉換型、光電轉換型、復合波導型。在使用各種類型的光學開光時,一定要留意光交換實際參數匹配標定參數,選擇參數相匹的光學開關,保障數據信號在空分光交換中的穩定。

2.3時分光交換技術原理和應用

光時分復用方式較多地應用在通信傳輸中。光時分復用方式的基本原理,劃分一條復用信道為幾個時隙,一個脈沖流分配時,將占用一個時隙。時分光交換的實現,利用時隙交換器,把一個時隙的信號轉換到另一個時隙,利用光緩存器,進行時隙交換,按照次序把時分復用信號存儲在存儲器中,依照順序讀出來,實現時隙交換。時分光交換多采用光纖延時線,通過光分路器,使各條時分復用光信號僅有一個時隙的光信號,接著通過不同的光延時器件,得到不一樣的時間延遲,最終,利用用光合路器,再次復合信號,實現分光交換。要延遲處理時分光交換中的數據信號,多半是延遲分開關中的數據,主要是保障處理數據的準確性,在輸出時間范圍內,得到對應延遲,以實現數據交換。此外,也整合了復合器,保障最終輸出數據無誤,完整。

三、結束語

通信傳輸是數據交換非常重要的方式,由于計算機的快速發展,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傳輸交換技術應用下,完成了數據的傳輸,有效地處理了數據,保障了數據傳輸的高效性,迎合用戶所需。

參 考 文 獻

[1]馬士學.通信傳輸中光交換技術的應用探究[J].科技視界,2015,16:63.

篇7

引言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通信電子技術也有了巨大的進步.基于計算機平臺的通信平臺以及相關電子技術都得到了廣泛的應用.通信電子技術,是一門物理與數學理念相結合的內容,其中主要依賴于數學中的微積分理論.在通信技術中,離散傅立葉變換,通信原理中的抽樣定理以及數字電子技術中的信源編碼理論,其理論實現基礎都與數學的微積分原理有著密切的關系.可以認為,通信技術中的諸多原理的理論基礎都源于微積分.因此,本文將重點探究在通信電子技術中,數學微分以及積分理念與原理的應用.

一、數學微分與積分原理分析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微分與積分在數學學科中占據非常重要的位置.其中諸多數學模型以及數學類應用,其理論依據都來源于微積分.而微分與積分,又是一對相對立的概念.因此,對于數學微分與積分的原理分析,可以從相對的角度進行對比分析,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兩者的關系與區別.

1.微分原理分析

微分原理在數學中,是對函數的一種局部變化的線性描述,在進行微分處理的過程中,就是對函數進行一種自變量描述.當自變量的取值足夠小的時候,描述函數是如何變化的.一般時候,會將自變量取成無窮小.

2.積分原理分析

積分則是微分的逆過程,或者是逆元算,其原理剛好與微分相反.一般用于求和的過程,利用微分與積分的關系,通常可以進行非常復雜的數學計算,從而計算出非常準確的求和數據.

二、通信電子技術中微分與積分原理的應用

通信電子技術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技術之一,對于其在多個領域與行業內的發展也是有目共睹.那么,通信電子技術中,哪些定理或者是理論基礎與數學的微積分有著非常重要的聯系和關聯呢?數學的微積分原理又給了通信電子技術哪些理論基礎呢?

1.傅立葉變換與微積分原理關系分析

傅立葉變換是通信電子技術中的重要理論基礎,信號與系統中,傅立葉變換是重要的數學工具.傅立葉變換存在的意義,是將時間函數與頻譜函數之間確立了一定的關系,從而能夠實現時間函數與頻譜函數之間的變換.那么,在傅立葉變換中,其與微積分原理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在對時域函數也就是時間函數f(t)進行微積分性質研究的過程中,由于其本質上就是研究函數對于時間的導數和積分的傅立葉變換.因此,在此種意義上,兩者關系非常密切.在傅立葉變換中,時間函數f(t)以及頻譜函數F(W),在已知時間函數f(t)=(t)的前提下,那么就可以利用時域微分性質或者是時域積分來求解未知的f(t)對應的頻譜函數F(jw).

2.抽樣定理的微積分原理應用

研究抽樣定理中的微積分原理應用,必須首先明確抽樣定理的概念和意義.抽樣定理是通信工程技術中,最為重要的定理之一,可以認為其是通信工程技術的根基.從概念上分析,抽樣定理認為:一段連續的時間信號,通過一個時間間隔,對連續信號進行樣值抽取,那么就完成了抽樣.模擬信號的數字化,或者說是離散化,就是通過抽樣來完成的.抽樣以后的信號的特點是在時間上是等間隔的,而且是離散的.

那么,抽樣定理中,對于連續信號的最高頻率是有要求的,如果其最高的截止頻率為fm,那么如果定量的時間間隔滿足T≤1[]2fm,那么,在抽樣的過程中,就可以使得連續信號被樣值信號進行唯一表示.

關于微積分在抽樣定理中的應用闡述就是,連續信號實際上是自然存在的,而抽樣信號則是相對存在的.抽樣的過程,就是用一個等量的時間間隔,將連續信號進行微分化,即將一個連續的時間段進行微分,通過微分以后,讓抽樣間隔滿足T≤1[]2fm這個標準,那么就同樣是滿足了微分中的基本微分標準.那么,再利用積分的原理,對抽樣以后的樣值信號做積分運算,得到后的樣值信號就可以在原理上等同于原連續信號.這也就是微積分原理在抽樣定理中的理論基礎應用,利用這個原理,實現了模擬與數字信號之間的等價轉換.

總之,微積分原理與通信技術中的一些主要定理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甚至對于抽樣定理中,微積分原理就是抽樣定理的理論基礎,充分掌握微積分的原理,對于學習抽樣定理以及在通信電子技術中,都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三、結語

通過對通信電子技術中離散傅立葉變換以及抽樣定理等分析,可以明確得出基于數學的微積分原理的技術應用定理非常普遍,可以認為數學中的微積分理念是通信電子技術中主要定理的理論基礎.作為理論基礎而言,為技術的發展以及原理支持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數學是自然學科的基礎,對于其他學科的發展以及擴展有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對于通信電子技術這類以物理為主要研究內容的技術門類,也極大需要數學理念予以支持.微積分是數學計算中的主流,其原理應用也必然成為重要的工具.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低壓電力載波 通信 原理 技術

電力載波通信在我國的應用時間尚短,但是這項技術一經傳入我國,就以極高的速度發展,并取得了驚人的成效。當前,我國的高壓電力載波通信已經發展為一種基本的通信方式,在我國的電力系統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低壓電力載波通信在近幾年也受到了重視,各種低壓電力載波通信技術正在迅猛發展,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低壓電力載波通信就是通過電力輸電線路進行對信息的傳輸,它可以分為高壓電力載波通信、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和中美壓電力載波通信。所以低壓電力通信只是電力載波通信中的一種,但同樣具有電力載波通信的一般優點,投資省、見效快、可靠性高,以及與電網建設同步等他特點。低壓電力載波通信在水電站、農電以及邊遠山區等地區的使用方便,更加使用于在這些地方使用。

1 低壓電力載波通信的基本原理分析

1.1 擴頻載波通信技術

擴頻載波通信技術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可在民用通信上得到廣泛的應用。這項技術是將所發送的信息展寬到一個比信息帶寬得多的頻帶上,然后通過接收端的接收再將其恢復到信息帶寬的一項技術。擴頻通信技術是利用偽隨機編碼來調制待傳送的信息數據,從而實現對頻譜擴散后的傳輸,然后在接收端采用同樣的編碼對其進行解調和相關的處理。

根據相關的科學理論,如果將頻帶的寬度適當地增加,就可以在較低的信噪比情況下,用相同的信息率以任意小的差錯概率進行傳輸信息。這說明,頻譜擴展技術可以很好地對信號進行隱蔽,而且還具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能夠適應低壓電力網絡中的復雜的各種噪音的干擾。

1.2 正交頻分復用原理

正交頻分復用技術主要是利用相互重疊的子信通道和應用并行數據傳輸技術以及正交頻分復用技術來實現對信息的傳輸,它一種利用多載波的調制技術。這項技術可以將所要傳輸的信息分為多個子信號,然后利用這多個子信號分別對多個相互正交的子載波進行調制,隨后再同時發送,最后在接收端對這些數據進行整合,從而達到提高數據傳輸效率的目的。并行數據傳輸可以通過提高多個信號的擴散效率來有效抵抗脈沖干擾噪聲的影響。

在具體的發送過程中,首先對所發送的串行數據信號進行串并轉換,將串行數據轉換為并行數據,然后進行相應的調制,同時在碼元之間插入循環前綴,再將之前的并行數據轉換為串行數據,經過濾波以后,這些數據被耦合到低壓電力線進行信號傳播。在接收端,通過對接收到的信號的相應處理,再通過相應的變換就可以恢復到初始傳播的信號。

同擴頻載波通信技術一樣,多載波的正交頻分復用調制技術也具有很好的抗干擾能力,另外,還具有較高的帶寬利用率,而且它還靈活地將信息分配到不同的載波頻寬,因而可以很好地克服窄帶干擾和頻率選擇性衰落,而且它還可以通過與前向糾錯碼結合來實現對脈沖噪音的干擾。因此,正交頻分復用技術是在低壓電力配電網上實現高速數字的傳輸的理想選擇,它與信道編碼和交織技術的結合能夠達到可靠和有效的通信效果。

2 低壓電力載波通信的關鍵技術分析

2.1 直接序列擴頻技術

這種技術就是在發射端利用高速率的擴散序列將信號頻譜擴散出去,在接受段用相同的擴頻碼序列對信號進行擴散,將接收到的信號還原為原來的信號。這種技術的抗干擾能力十分強大,而且不易對其他的信號產生影響,也不易被其他接受裝置截獲,應用十分可靠。

2.2 多載波碼分復用技術

這項技術的就是將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直接應用于載波碼分復用技術上。它是首先將每個信號進行擴頻,再將擴頻后的每個芯片調制到一個載波上,再通過信道進行傳輸。而在接收以后,需要進行正交頻分復用的解調、解擴以及進行并行和串行之間的變換,從而實現對原始信號的檢測和恢復。多載波碼分復用技術的抗干擾能力也相當強大,而且還具有極高的頻帶利用率,能夠有效將由于時延擴展而出現的負作用避免,與正交頻分復用技術相比較,其克服子載波的衰落作用更加明顯。

另外,鏈碼自適用調制技術可以保證對信息的發送成功,因為在信息發送不成功的情況下,利用該技術可以嘗試重新發送,直到發送成功為止。自動中繼技術可以有效提高中繼信號的質量,降低誤碼率。

3 總結

當前國內外對低壓電力載波通信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在通信領域已經十分廣泛,同時通信技術也逐漸滲透到了更多行業的發展中,在市場上占有巨大的應用地位和發展潛力。然而由于我國電力應用場所的特殊性和應用環境的惡劣,都對通信信道的建立設置了障礙。經過技術研究,可以通過建立相應的參考模型以及使用相應的技術對這種嚴峻的自然環境進行克服。通過對直接序列擴頻技術、多載波碼分復用技術、鏈碼自適用調制技術、自動中繼技術等相關技術的應用有效實現對低壓電力載波通信技術的應用。

參考文獻

[1]陳鳳,鄭文剛,申長軍,周平,吳文彪.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及應用[J].電力系統保護與控制,2009,37(22):188-193.

[2]楊潤芳,李海曦,王蓉.淺談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J].企業技術開發,2012,31(31):48-50.

[3]孫海翠,張金波.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研究與應用[J].電測與儀表,2006,43(488):54-57.

[4]張志宏.低壓電力線載波通信技術及應用探討[J].科技傳播,2011,15(13):202-203.

篇9

引言

伴隨著我國電力通信技術的不斷發展,電力管理水平不斷提高,電力通信設備中電源技術也有了較大的發展。電源技術的發展主要表現在:電源集中組網的監控、免維護蓄電池研究開發與推廣、整流器中電子新技術運用、供電方式向分散供電發展,這些成果對通信電源的穩定性提高有著促進作用。

1 電力通信設備電源的使用現狀

就目前而言,集中供電是我國電力通信網絡中最普遍的電源供電方式。集中供電主要指的是將各種電源設備集中安裝于一個通信電源室之中,運用集中式的電池向所有通信設備供電,其主要運用普通的鉛酸蓄電池與可控硅相控整流器作為基礎,由于此種供電方式相對較為笨重并且設備的體積相對較大,酸霧污染與噪音污染也較大,因此其運行會對人們的身體健康巖土環境情況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另外,此種供電方式的可靠性相對較差,安裝、運行與維修的成本相對較高,直流輸電消耗電能較大,還要與其他設備隔離。自從1980年以來,維護蓄電池與開關整流器的運用范圍不斷擴展,分散式供電方法日益得到人們的關注與認可,成為電力通信設備中點源研究的重要方向。對于分散式供電方式而言,集中供電依舊是主要的供電方式,由于此種供電方式能在通信設備的機房中進行有效設置,并根據其作用機制與原理進行綜合擺放和設計。分散式的供電模式和原有供電方式兩者相比較,具備自動化控制程度相對較高、擴充容量相對方便、運行質量相對較高、投資相對較低等等顯著的優點,但是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電源的供電可靠性相對較差、蓄電池的數量相對較多、成本相對較高等等。

2 電力通信設備電源新要求

2.1 高頻率

我國通信設備的容量不斷增加,電源系統負荷也不斷擴大。所以,從節能方面考慮,應該不斷提高電源設備的運行效率。節能主要措施時運用高效率的通信電源設備,我國傳統通信設備大多數運用相控型的整流器,此種電源效率較低,變壓器損耗相對較大。但是,高頻開關電源效率較高,通常可以達到90%以上,所以運用高頻開關電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節約能源。

2.2 小型化

我國電力通信技術不斷發展,集成電力日益向小型化與集成化的方向發展,為了不斷滿足通信設備運用方面的需要,電源設備也應該向小型化與集成化的方向不斷發展。另外,航空航天系統中各種通信裝置與移動通信裝置等也應不斷向著小體積、輕質量的方向發展。為了使得電源裝置的體積不斷減小、質量不斷提高,各種開關電源、集成穩壓器等等也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

2.3 穩定性

為了保證各種電力通信設備能夠安全運行,首先應該保證電源設備具有穩定電壓,并且保證其在使用的過程中小于使用頻率設計值,同時要求在電源的電壓大于設計水平值時,能進行自我恢復與自我控制。究其主要原因在于:如果電源電壓過低,會導致電力通信設備難以正常運行;如果電源電壓過高,會導致電力通信設備內部電子元件損壞。

2.4 可靠性

為了保證電力通信系統正常運行,不僅應該提高通信設備的可靠性,還應該不斷提高電源系統的可靠性與安全性。這就要求通信設備電源不能發生1ms以上的間斷。

3 電力通信設備電源新技術

3.1 電源集中組網監控

在電力通信設備電源監控的范圍中,運用集中化、自動化與先進化的管理與維護手段,實現通信電源與通信設備的有效管理。進行集中監控主要目的是遙測、遙信與遙控電源和其他的有關設備;對通信設備的運行狀態進行實時監視,及時發現存在的故障并且進行準確的處理與有關數據的記錄工作,必要時通知有關人員進行處理,從而不斷提高供電系統的可靠性。

3.2 防雷網絡

雷電現象會使得有些缺乏保護的設備在較短的時間內發生較為嚴重的損壞,并產生瞬間高壓的問題,從而對通信設備和用電設備安全運行造成不良影響。通常情況下,較為常見的雷擊類型是直擊雷與感應雷。感應雷指的是雷云對滴放電與雷云之間放電的過程,并且在周圍的用電設備或者是電纜等等導體之中形成相對較大的感應電壓,從而危害通信設備的安全性與可靠性;直擊雷會導致電纜與導線在短時間中承受較大的雷電流,并且在電源設備與線路裝置上產生非常高的電壓,這種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產生較大的雷擊危害。由于雷擊危害每年都會導致巨大的損失,因此電力通信設備中電源的防雷網絡建設問題日益成為電力通信系統研究的主要內容,并且具有較為深遠的理論意義。

3.3 功率因數校正

一般情況下,開關整流器內部選擇兩級變換模式,也就是先使用DC-AC整流濾波電路將交流輸入轉變為直流,再使用DC-DC環節將其轉變成與之對應的直流電。由于之前的整流濾波電路是儲能元件與非線性元件組合中的一種,因此從電網的側方面而言,開關整流器是一個容性負載,其會造成電網供電過程有明顯畸變,而非單純的基波頻率正弦波,就會產生諧波過熱、污染、噪音與誤動作等等問題,較為嚴重時還會燒毀有關設備。另外,增加中線電流會提高變壓器與配電系統損耗,甚至還會影響電力通信設備的有效運行。

3.4 開關器件

整流器在電力通信電源設備中是技術含量最高、更新速度最快的部分,其可靠性對于電力通信系統也有著較大的影響。伴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高頻開關整流器已經逐漸代替了傳統開關器件,成為開關整流器核心部分。現在多采用MOSFET和IGBT等新一代開關器件,前者工作頻率可達幾百千赫,甚至上兆赫,后在采用軟開關技術后,也可達上百千赫。為整流器的高頻化和高功率密度奠定了基礎。開關電源的主要組成部分是DC-DC變換器,DC-DC功率變換技術一直是全世界電力電子學科和行業研究的焦點,近30年來,DC-DC變換技術經過了一個由硬及軟的過程。

4 結語

綜上所述,電力通信設備中的電源是電力通信系統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與前提。因此,在運用現代化的操作和維護措施時,應選用先進的設備技術,提高電力通信設備電源管理的專業化水平,保證良好的設備運行環境,強化設備運行監控,使其能夠為電力通信系統的可靠、安全運行打下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影,謝馳.基于并行擴頻技術降低電力通信電源的電磁干擾研究[J].電網與清潔能源.2014(05).

篇10

【關鍵詞】存儲數據交換 通道復用 遠動 計算機

遠動系統里有主站和子站這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一般利用信道進行信息的交換。而信道的組成又有微波、載波、電話線等,特別的還有把光纜作為信道通信的。主站和它的每個子站通過信道連接,正是由這些不盡相同連接方式構成了遠動網絡,連接方式不一樣那么構成的遠動配置也就不一樣,主要有以下幾種結構:

(1)點對點,這種結構主要利用專門的信道來傳遞。

(2)星形結構,這種結構主要是將主站和子站進行連接。

(3)樹形結構,每個子站經過一定的排序以后再和主站連接。

(4)環形結構,這種結構是通過各個節點連接的環形網。

1 存儲數據交換原理

數據通信需要做到精確、快速、有效率的進行數據交換,但是這方面的技術要較高的效率而又對通信的金本要求不造成影響。數據交換主要有以下兩種類型:

(1)線路交換。

(2)存儲交換。

2 樹形網存儲數據交換的實現

存儲數據交換技術主要被用于一些特殊的地方,比如說一些傳統的通信技術不能在這種區域進行信息傳遞等,這時就需要對其進行匹配個電腦來進行數據存儲交換,從而解決信息無法共享的問題。

2.1 硬件結構

圖1是它的硬件結構圖,A′算是A的子站 ,沒有這個點也是可以的,1N適配器大部分是中斷源前置全雙工通信適配器,它在中央處理器的管理下通過中斷方法來實現雙工通信。因為1N適配器能一下中斷很多通信口的信息接受所以中央處理器能一下從很多節點獲取信息;當信息傳遞的時候,因為中央處理器執行速度相對較高,能夠中斷和搜索,同時向多個通信口傳遞報文,這就大大提高了通信的效率,節約了很多時間。

2.2 遠動報文中站地址識別

遠動通信主要使用cdt與polling通信方式,它的報文對格式非常注重,而且每幀報文起始站的地址和終點地址不是唯一的,所以沒有辦法使用存儲數據交換這種方式來進行信息傳遞。通過polling規約通道驗證,只通過它的報文是不可能是從子到主還是從主到子信息,所以在數據交換的時候就沒有轉發的途徑。針對由子到主的信息控制碼進行相關改變是唯一的出路。上行的信息里,通過子站將控制碼C5設為“1”,然后每一個報文都先傳到中轉站;然后它再依靠控制碼來分析是“子站到主站”或“主站到子站”的,同時利用“RTU地址”對來源地的地點和終點的地點進行分析。如果分析出是上行的情況時,那么中央處理器就會把報文的控制碼C5變成0,之后把報文傳到主站。站在主站的角度上,原本的規約實際沒有變換,不過是在中轉站與子站之間多了一步對控制碼的操作。

2.3 CPU控制技術

中央處理器如何對1N適配器進行控制是非常有必要的,它對實現存儲數據交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它的控制有數據接收、短時間存儲、分析、驗證、對路線進行選擇,還有數據傳遞等過程。1 N 適配器和許多通信口進行連接,通過中斷這種方式和多個節點進行雙工通信。中央處理器響應串行口中斷,分析是要繼續傳遞還是要終止,如果分析為接收中斷信號那么就需要分析數據的來源地,然后存儲在相應數據區,為下一步做準備。

2.3.1 存儲數據結構

對和1N適配器連接的許多節點,分配相應數量的組。其中N對應N個節點,M就是相應分給節點的M幀報文存儲區。剩下的組就是數據存儲的區域。M幀報文存儲區分配待發幀指針MSP和待存儲幀指針MRP,環繞數據暫存區分配存儲下一字節位置指針BSP和處理下一字節位置指針BDP。通過這種方式就簡單的有了滑動窗口還有數據存儲的區域。

2.3.2 報文接收與識別接收數據由中斷服務程序完成

1 N 適配器端口K有數據的情況,就會立即中斷,不會再接受。中央處理器憑借 K和BSP( K) 把數據暫時儲存在環形區域內,然后把BSP( K)挪下去。報文識別由中央處理器進行,這個工作主要是在主程序里完成。中央處理器依據 BDP(K )取的數據X,如果它是RTU站地址,并通過驗證控制碼、報文的成分和內容、等等進行有關分析。驗證結果如果對的話, MRP( K)就會把報文存入到相應滑動窗口位置,然后把 BDP( K) 移至應該處在的地方;如果驗證錯,就會進行操作BDP( K) + 1到BDP( K),然后就接著上面的過程。這里要特別注意,任何取數時都需要進行BDP( K)≠ BSP( K)這個步驟,要不然就說明沒有數據需要;數據接收之后要進行BSP(K ) + 1不等于BDP (K)這個步驟,要不然就是因為環繞數據緩沖區不能在存入數據。為防止緩沖區沒有空間,對緩沖區長度和滑動窗口大小的選擇要根據實際需求。

2.3.3 路徑選擇與數據轉送

像有些存儲在滑動窗中的遠動報文,這種情況下中央處理器首先對起源點進行相關的識別,然后在對終點進行確認,最后根據數據庫的資料分析出最佳路線并進行傳遞。

對終點的確認: 中央處理器利用搜索報文控制碼字節C5位,假如 C 5 = 2的時候終點地址就是我們所需要的主站;當C 5= 0,就會找到“RTU地址”這種情況 ,它的 RTU地址對終點地址是有影響的。在C5 = 1情況, 中央處理器就會直接出現CRC驗證碼,之后把它存進滑動窗口的存儲區,然后改成“目標站地址”、“可發送”等。

3 總結

電力系統遠動通信已成為當今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它對人們的生活也是非常重要的。它的通道復用主要是傳輸頻率方面的不同,它的這方面功能經常受到限制。這種方法結構相對來說不復雜,運行起來也方便,已用于很多地區電力調度自動化系統遠動通信中,并取得了比較驚人的成績。

參考文獻

[1]周步祥.電力系統遠動原理及技術[D].四川大學電氣信息學院,2003.

主站蜘蛛池模板: 田阳县| 山阴县| 津市市| 韩城市| 乃东县| 大田县| 平罗县| 辽阳市| 成都市| 通榆县| 盐亭县| 凌源市| 广河县| 和顺县| 孝感市| 阿瓦提县| 安仁县| 固原市| 晋中市| 土默特左旗| 通化县| 丹江口市| 高清| 富阳市| 梅州市| 武定县| 馆陶县| 突泉县| 都昌县| 桂平市| 双流县| 武汉市| 汉寿县| 寿光市| 鹤壁市| 尉氏县| 弋阳县| 沂水县| 奉新县| 靖安县| 牟定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