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10 14:58: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基本體系的構建
這一問題首先涉及“史學理論”的界定。從中國學術發展史來看,對史學理論體系的認識不盡相同,且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
個極端。
改革開放前,中國史學界把史學理論僅限于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及其在分析中國歷史問題時的具體化。
隨著史學理論熱的興起,史學理論不能簡單等同歷史唯物主義基本原理成了史學界的共識。不過,在史學理論體系構建上見仁見智。有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之說,另有歷史發展的內在規律和史學內在規律之說,尚有歷史研究理論和歷史編纂理論之說,再有高中低三層次說,更有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之說。近年來,又有人提出史學理論應包括歷史意識、歷史情感等而不是什么歷史規律問題。但總體說來,有一根本分歧,那就是史學理論是否應包括關于客觀歷史過程的理論。
把關于客觀歷史過程理論摒于史學理論之外的觀點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其中典型的理論出發點是,歷史學是主體與客體或主觀與客觀的統一;其據以立論的事實是,過去史學界對理論問題的研討大都屬于歷史理論的范圍,而西方史學思想的發展趨勢則把理論反思對象從客體轉為主體,即從研究客觀歷史規律轉為探討主體的認識能力;其結論是,歷史理論是對史學客體的理論概括,而史學理論則是對史學主體及其與客體關系的抽象。這種觀點的理論出發點無可非議,其所列證據無疑是事實,但我們仍難以從邏輯上推導出結論,只能說對史學主體及其與客體關系的理論反思應該加強。它是史學理論不能簡單等同于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的過渡發展,是對把史學理論只限于客觀歷史理論觀點的矯枉過正,結果從一個偏執走到另一個極端。
我們以為,對史學主體、客體及兩者之間的關系,史學理論都要加以研究。從發生的角度說,史學理論是對人類最初的歷史意識的總結與提煉。這種歷史意識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其一,人一旦自覺后勢必思考以下問題:我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為什么出身于同樣血親的兄弟姐妹有的役使人而有的卻被人役使?為什么一個好端端的社會組織會被一些突發的事件諸如異族的侵略、火山的爆發、江河的泛濫化為烏有?我們生活得好嗎?我們應該這樣生活嗎?這一切可以改變嗎?其二,人類也意識到:人們世世代代延續下去,而祖先的業績不應忘記,因為它可鞭策后人奮進且為后人提供對解決現實問題總是有用的東西,人
們應該做些什么把歷代的事跡傳下去。于是產生了口耳相傳、結繩記事和刻木記事等歷史知識的傳播手段。當人類進入文明社會后,上面兩部分歷史意識轉化為人的歷史觀和歷史編纂理論。
從發展的角度說,史學理論是對史學實踐中不斷出現的問題的解釋與解決,或者說是對史學實踐的知識經驗的總結與升華。
史學理論所概括的對象是歷史學,且是相對于史學實踐而言的。歷史學實踐包括歷史研究和歷史知識的傳播。歷史知識的傳播自應有邊緣學科去研究,我們不妨把歷史學實踐縮小到狹義的即歷史研究的范圍內。歷史研究就是史學主體在一定的歷史觀指導下,運用一定的方法,通過史料認識客觀的歷史過程并把所得的歷史認識表達出來的過程。這樣,便有歷史認識、史學客體與主體、史料、史學方法和歷史編纂的明晰劃分。史學理論就是要從這些方面對史學進行反思。
對歷史認識的理論反思。分析史學的特征,介紹史學的目的與功能,總結史學發生發展的規律。也就是史學特征論、價值論與規律論。
對史學客體的理論反思。依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對已知的歷史過程進行反思并延伸到尚未窮知的領域和過程,諸如人類的起源、歷史發展的不同階段、人類社會發展的動力等,即歷史觀,在西方稱作思辨的歷史哲學。
對史學主體的理論反思。傳統上是劉知幾、章學誠等人總結并倡導的才、學、識、德。才是史學主體的才干,包括運用史料的能力和處理文字的功力;學為史學主體的知識結構和對材料的占有;識是一種認識歷史的角度和深度;德為歷史研究者的治史態度、原則和學風。為有所發展,可再益之以“情”即歷史情感。
對史料的反思。史料的范圍、性質、作用與分類,史料的搜集與整理,史料的存真與取精是史學理論不可或缺的內容。
對史學方法的反思。這是人們對現有的形成歷史認識的方法的合理性與局限性進行分析,并針對現行史學存在的問題指出可能運用的潛在的方法。
對史著編纂的反思。包括史著的體裁、體例、文風等方面的問題。
二、具體內容的創新
作為史學分支的史學理論的系統化是史學母體發育成熟以后才出現的。隨著史學的不斷發展,史學理論的一些具體內容必須更新。
史學發展決定了史學理論的發展,而史學理論的發展則意味著具體內容的創新。歷史學從產生之日起就一直處于變化甚至是質的變化之中,中外史學都為我們提供了無數的很有說服力的證據,這里勿需再援例說明。這種史學變化(抑或稱之為發展),既來自于歷史時空因素的規定,又來自于時代主題的規定,亦來自于史學主體的要求。不同時期,人們對歷史整體的把握上具有不同的時間觀念。一般說來,時代愈后,歷史學所要考察的歷史時期愈長,歷史地域亦愈廣。由于時空的延長與擴展,歷史學的內容隨之發生變化了,繼而又要求史學形式的相應發展,這樣就構成了史學的整體發展。時代主題規定史學的變化也是顯而易見的。譬如在民主革命時期,政治史、軍事史和邊疆史地成為史學重頭戲,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改革史、經濟史又成了熱門話題。不僅如此,革命和建設時期對歷史上革命或改革的評價也完全不同了。至于史學主體所要求的史學發展是不容忽視的另一方面。因為不同時期,人們具有不同的歷史觀、價值觀、思維方式和認知條件,當人們以這些不同去認識歷史時,史學的領域和觀點都大不一樣了。即使是同一時代,由于個體履歷和性情、志趣、知識結構等個人修養的差異,他們對相同歷史內容的取舍與看法也不會完全一樣。這些就是史學史上有論者所謂的重新改寫歷史。
既然史學實踐發展了,那么以史學實踐為反思對象的史學理論在內容上理應有所調整,包括關于歷史過程理論的發展,對史料認識的發展,史學方法的進步與歷史編纂上的完善。總之,史學理論內容隨著史學的發展需要全面更新。
當前史學面臨的問題直接推動著史學理論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說,自覺的史學理論研究是針對一些具體的問題展開的。近年來史學的發展遇到和提出一些問題,促使我們去思考以作出合理的解釋并提出解決的辦法。
問題之一:人類社會有沒有普遍的歷史,若有,這種普遍的歷史是什么?這個問題是老話題,思想史上不斷有人作出過回答。當前又提出來是有原因的。過去,我們長期遵奉人類社會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事實上許多民族或國家的歷史與此不符。隨著思想的解放,我們一方面認為五種社會形態理論作為人類整體發展理論具有真理性,一方面又認為機械地以單線論來看待任何一個民族或國家是非科學的。這一基調定下來后卻遇到了新的挑戰。前蘇聯和東歐巨變之后,在世界格局中社會主義力量銳減,有西方學者依據黑格爾的人性理論去發現普遍的歷史,提出自由民主社會是人類社會歷史的終結。這一理論的偏頗是顯然的,但我們的批判僅僅說它為霸權政治張目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正視這一挑戰,在學術上給予有力且有效的應戰。這意味著在一定時期內,史學理論對歷史觀的建設在重心上有所轉移。
二、與心理學的區別
教育心理學是心理學中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學科,心理學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在各種情況下擁有不同情感的心理變化,而教育心理學則是主要研究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教師和學生的心理變化,教育心理學更具有針對性,由此也很明顯的看出教育心理學和心理學的區別。教育心理學的面向對象是將要從事于教育工作方面的人,他們可以指導教師實踐,向教師傳授相關的心理知識,但是并不深入到學生中進行教學講解。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課題具有抽象性。學校的心理學是針對學生們的心理問題來進行的臨床實踐,具有很強的應用特點,在學校教育中不僅要揣摩學生和老師的心理還要對家長的心理進行研究,家長是學生們接觸最多的對象,家長的心理也會對學生造成很大的影響。學校的教育,要針對學生的心理,更方便解決問題,實踐要比理論更能證明學術的存在。心理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具體區別可以說是一個研究的是心理問題心理情況而另一個則是主演針對學校的教育,此外,教育心理學更突出的針對學生或者老師的心理有偏激的人,或者說是針對思維不是很正確的老師和成績比較不理想的學生。研究教育心理學可以幫助學校更好的開展教育活動,幫助老師獲得較高的教學水評,幫助學生拿到更好的成績。此外,教育領域的心理學存在著一種臨床模式,這種模式包括以下幾點:(1)心理問題與教育間存在著一種聯系模式,聯系著兩者之間的發展,這個聯系很好地解釋教育和心理的問題。(2)在實際實踐中,要融合入心理學的研究成果更會得到顯著地實踐效果。(3)專業知識解決教育心理問題,使心理不是很正常的學生得到幫助。如我們所見,學校的教育心理學工作者和醫院的臨床醫生看起來是一個性質,只不過一個是對病人身體上的治愈,一個是對病人心靈上的治愈。
三、教育心理學發展前景
教育心理學在過去有幾百年的發展史,目前正在快速發展期間,除了學習心理等傳統領域的關注,也提出了以下新的發展趨勢。
(1)轉變教學觀念
教育心理學的發展,首先要對教與學有本質上的理解,教學觀念的改變或許是目前對教學最有力的改變,目前的教學觀念太過陳舊,只是教師教與學生學的過程,有些死板的老師甚至上課都沒有與學生的互動,知識自己一個人在講臺上演著獨角戲,在經濟科技都迅速發展的時代,教學觀念要變得活躍一些,學生或許更適合做課堂的主角,老師該把課堂交給學生,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力和才力。教育心理學的發展,使教育工作者更好地認識了身為老師與學生之間存在的問題,學習是一個認知的過程,是一種積極的學生的知識構建過程,因為重視實踐教學和教育心理學的問題變得旺盛的生命力。
(2)有關教育的社會心理
教育心理學除了研究的教師、學生、和家長外,其他一切關于教育的社會因素都在研究范圍內。學生在學習專業知識的時候,也會受到老師和社會等各個方面的因素影響,因此,學生的學習并不簡簡單單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對于小學生來說,社會的原因也是在教給孩子為人處世,學生學習的動機和學習的情境也是影響學生成績的重要因素。
音樂能夠凈化人類的心靈,陶冶人們的情操,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在我國,音樂教學工作也有著較長的發展歷史。心理學是教育教學工作者必備的一門專業技能,是指導日常教學工作的重要方法。但是目前在我國的音樂教學工作中存在著這樣一個突出的問題,音樂教學工作者普遍缺乏對心理學的深入研究,不論是心理學的教師還是音樂教師都未能將兩者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到音樂教學的效果。心理學與音樂教學的結合誕生了“音樂心理學”,因此,本文的主要目的在于對音樂心理學的應用進行深入的探討和研究,希望能夠為目前的音樂教學工作提供更好的參考意見,推動高中音樂教學工作的改革
一、音樂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及其意義
(一)音樂心理學的基本內容
音樂心理學,顧名思義,即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是心理學和音樂教學的結合。音樂心理學能夠在音樂教學中發揮心理學的指導性作用,有利于教師把握學生的心理狀態,并且及時的對教學的內容進行調整,最終達到優化音樂教學效果的目的。分析音樂心理學的內容,主要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個方面:
1.研究對象
應用到音樂教學中的心理學,主要是為更好的掌握音樂教學工作中有關心理的變化,并且對其有關規律進行總結和歸納。其中,這些心理上的變化可以劃分為教師的心理和學生的心理,以及二者相互影響的部分。音樂是一門高雅的藝術,它的目的是通過音樂來改變人們的心理,使得人們的心理發生變化,達到一種審美或者說是陶冶的狀態。因此,音樂心理學是二者的緊密結合的產物,音樂的教學內容是離不開心理學的。
2.研究動力
對于音樂心理學的研究,其研究動力是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的現狀。在我國,專注于心理學研究的中學教師數量極少,然而現實情況是中學階段正是學生叛逆的高峰期,這個階段的學生是最需要進行心理干預和心理指導的。因此,我國的心理學教育水平和現狀是十分不理想的。音樂教學作為一門較為傳統的教育活動,在我國的發展歷史較長,雖然目前也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相對而言是有著一定基礎的。因此,音樂教學與心理學的結合就能夠很好的緩解這一難題,尤其是在偏遠鄉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解決學生對于心理咨詢的需要。同時,音樂教學能夠有效的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況,對于處于青春期的學生的性格培養有著很大的作用,這也是我們進行音樂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動力。
(二)音樂心理學的意義
首先,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改善目前我國的音樂教學質量。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對于音樂教師更好的把握學生的心理變化有著很大的幫助,教師能夠根據學生心理的變化對教學的內容進行合理的調整,適應學生心理的變化,同時能夠提高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將音樂學習作為一種愛好來對待,真正的改變我國目前音樂教學中心理學發揮不足的現狀,加快我國的音樂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和創新;其次,心理學與音樂教學的結合能夠有效的發揮心理學的作用。對于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來說,心理指導的及時與否會直接影響他們的心理成長。將心理學融入到音樂教學中的模式更加有利于在中學心理學活動的開展,消除學生們對于單純枯燥的心理學教學工作的抵觸心理,將心理學教育融于音樂教學的方式有著更好的效果;最后,音樂心理學對于解決偏遠農村的師資力量短缺的現狀有著顯著的效果。音樂心理學能夠做到將音樂教學和心理學進行完美的結合,對于缺少專業心理學教師的學校,可以通過音樂教學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對于學生心理的教育和培養工作,彌補目前我國少數地區的教師資源不足的問題。
二、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
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模式,按照學生的心理情況主要可以分為以下三類:
1.情感主導模式
在音樂教學中,學生和教師情感的變化都是十分明顯的,因此,教師可以根據情感變化的特點對心理學進行應用。具體的模式是,在音樂教學中,教師根據對于學生課堂表現的判斷情況,例如通過學生的上課情緒、聽課認真程度、回答問題的積極程度等進行判斷,這些不同的心理變化都會提現在學生的聽課狀態上,通過對這些狀態的判讀,可以判斷出學生內心的深層次的變化,并且教師需要根據這些深層次的心理變化對自己的教學心理進行調整,修正自己的教學內容,例如在學生的情緒較為低落時可以通過一些激昂的音樂進行調節,進一步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得音樂教學達到最佳的效果。
2.學生主導模式
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不再是音樂心理學的主體,而是將學生作為音樂心理教學的主導因素。實現這種模式的關鍵是調動學生在音樂教學課堂中的積極性。一方面,教師可以通過提出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問題讓學生進行回答,并且根據這些回答的答案對學生的心理狀態進行判斷,這依賴于教師對于心理學的較高水平的專業素養,教師的判斷要能夠做到準確和恰當,并且問題的設置也需要有一定的技巧,要能夠在更廣的面發現學生的心理狀態,這樣才能夠使得對于學生心理的判斷更加的可靠和準確;其次,學生的主導模式的另外一種表現形式是充分調動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參與程度,讓學生在教學中充分的參與,在一般情況下,學生的心理狀態都會在這些表現活動中展現出來,此時,教師通過對于學生表現情況的觀察,及時的對學生的表現情況做好記錄,并且做好后續的處理和心理分析工作,結合不同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能夠改善學生心理狀態的合理化解決方案。這種模式的一個優勢是能夠讓學生作為主體參與到音樂教學活動中,與師生之間的交流相比,學生之間的交流更加無拘無束,也就更加能夠反映出學生真實的心理狀態,更加具有實用性和真實性。
3.行為主導模式
行為主導模式強調的是在音樂教學活動中的行為變化所表現出來的心理變化情況,其主導因素是行為,處于青春期的學生通常會將內心的狀態較為直觀的反映在自己的行為方式上。因此,在音樂教學活動中,對于音樂教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做好正常的教學工作,同時也要善于把握學生的行為變化,并且進一步分析學生的心理變化。通過對于學生在音樂教學活動中行為的引導,更進一步的加強對于學生心理健康的培養,積極的改善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
三、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表現形式
1.較強的心理學專業素養
音樂教學是一門藝術學習的過程,它有著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傳統的書本教學方式是不能夠滿足音樂教學要求的,因此,在音樂教學中要更多的采用靈活多變的、新穎的教學模式,以更好的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為目的。掌握整個音樂教學的過程,良好的心理學素養是一個很關鍵的方面。在音樂教學中,包括教師對于音樂教材的選擇、曲目的編排、學生的分組搭配等,這些都是需要進行心理學方面考慮的,要充分考慮到這些項目對于學生心理的影響程度以及學生的接受程度,這就需要教師具備很好的專業素養,對于心理學有著很好的掌握,能夠通過心理學對具體的問題進行有效的分析。音樂教學中的課堂教學也需要教師具備很好的心理學知識,在整個課堂教學中,教師都要能夠對學生的心理變化做到充分的掌握,只有這樣才能夠真正的賦予音樂教學以生命,才能夠在音樂教學中展示這門藝術對于學生心理的影響和改變的作用,這也是音樂教學設置的初衷。
2.營造良好的音樂學習氛圍
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充分的調動學生參與音樂教學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充分的表現自己,打破傳統死板的教學模式,這不僅僅是有利于改善學生的心理狀態,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學生對于其他課程教學中的課堂參與程度。音樂教學中教師應該能夠改變傳統師生關系的束縛,更多的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真正的了解學生內心的需要,這對于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是很有好處的,同時也能夠實現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更好的應用。
四、結語
心理學在音樂教學中的應用能夠滿足目前音樂教學的實際需要,它能夠有效的改善目前的音樂教學質量,同時又能夠對學生的心理成長起到很好的指導作用,是對于音樂教學工作的很好的完善和升華。在實際的音樂教學工作中,我們要更加注重心理學的應用,更多的關注學生的心理變化情況,為學生營造更好的音樂學習氛圍,更好的改善音樂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 中醫心理學;發展;展望
[Abstract] The psychology of TCM takes the classics Chinese medicine theory as the leadership,in the practice of medicine health care activity,grinds looks into a matter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 and disease or the health network relations,and uses in instructing the practice for a system scientific system.The psychology of TCM experienced the winding development course,this article summarized history of psychology of TCM,and elaborated the contemporary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with emphasis.Finally we proposed the forecast to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y of TCM.
[Key words] psychology of TCM;development;forecast
在我國傳統的中醫學中有著豐富的心理學思想,醫學的發展是永無止境的,新學科的出現也是必然的,中醫心理學是近二十多年才興起的,它的出現極大地推動了中醫學的新興發展。我們從中醫心理學的歷史淵源、近展、未來展望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地討論。
1 中醫心理學的含義
中醫心理學(psychology of TCM)是以經典中醫理論為主導,在醫事保健活動中,研究情志心理因素與疾病或健康之間的網絡關系,并用于指導實踐的一門系統的科學體系[1]。
2 中醫心理學的發展
2.1 中醫心理學的歷史淵源 遠古時代是中醫心理學思想系統形成時期,尤其是《黃帝內經》的出現,使中醫心理學的內容更加豐富,它也是世界上較早闡述中醫心理學臨床思想和治療方法的一部著作,對后世中醫心理學的發展提供了很有價值的參考。《內經》對中醫心理學思想發展重要性主要表現在《內經》中人格體質的分型理論、心理與發病的問題、心理與診斷、心理治療理論等。中醫心理治療的方法在《內經》中表現得很豐富,主要有祝由、情志療法、導引吐納等。后世的華佗也曾運用心理療法治療疾病。《后漢書·方書列傳》中記載華佗曾治一太守久病,使之盛怒,“吐黑汁數升而愈”。這便是運用“怒勝思”的心理療法。同一時期的巢元方在《諸病源候論》中對心神疾病也作了詳細的研究,論及的心神癥狀多達四五十種。金元四大家對于情志疾病的理論和治療都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特別是“攻邪派”的張從正在《儒門事親》中記載了大量的情志疾病治療的醫案。明清時中醫心理學思想有了進一步發展,其中重要的就是對腦的認識較前人有了很大的進步。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提出了“腦為元神之府”的說法;清代王清任于《醫林改錯》中提出“靈機記性不在心在腦”的觀點,并指出腦與各臟器之間的聯系及腦髓生長與智能發展的關系,其對人腦作用的研究與論述,堪稱是中醫心理學思想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同時中醫心理治療方法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明代張景岳明確提出了七情致病說以及治療方法,清代陳士鐸在《石室秘錄》中提出了許多頗具匠心的心理治療方法,如“意治法”、“神治法”、“勞治法”、“逸治法”等[2]。眾多的醫家如:傅青主、葉天士、王綸、徐迪、秦昌遇等都對中醫心理學思想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2.2 現代中醫心理學的發展 自20世紀80年代中醫心理學概念被提出后,有關研究逐漸活躍起來。經過這些年的發掘、整理、研究,中醫心理學已逐漸建立起較為系統的學術體系,并出版了一批中醫心理學專著和發表了數百篇中醫心理學論文。至20世紀90年代中期,專家學者們關于中醫心理學思想研究的成果越來越豐富。從整理出的相關內容來看,可以說在以《內經》為代表并經歷代逐步完善的中醫理論框架中,心身統一的觀念是一以貫之,交融于中醫基本理論中,并有效地指導著臨床實踐的[3,4]。我們總結了二十多年的中醫心理學發展中的重大事件,見表1。表1 二十年中醫心理學發展的重大事件
1985年在成都召開了首屆中醫心理學學術會議,中醫心理學從中醫學中“分娩”出來,成為一門新興學科。二十多年來,中醫心理學事業在坎坷曲折中不斷發展[5]。中醫心理學經過董建華、王升龍、蘇復等老教授們地開拓,現在形成了初步的體系,也得到了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重視。中醫心理學的論文、專著大量增加,我們根據中國國家圖書館和中國學術期刊檢索、CSCD期刊源對中醫心理學二十年的出版物進行了初步地統計,見表2。以上表明,中醫心理學這門學科從理論研究、著作論文、教學教材、文獻整理等多個方面已經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體系。1986年,全國14家院校和單位共同編寫的《中醫心理學》教材正式出版,之后很快被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發行。東南亞、日本、香港等地的醫學界都很關注中醫心理學的發展。隨之出版了《實用中醫心理學》、《中國古代醫學心理學》、《中醫心理治療》、《中醫心理學原旨》等,完善了中醫心理學的理論體系。我們將對中醫心理學的理論體系建構具有重要意義的著作列于表3。表2 中醫心理學出版物統計(截至2008年)表3 中醫心理學代表著作(以年份序)
3 展望
中醫心理學的未來中醫心理學是祖國醫學寶貴遺產的一部分,其最顯著的特點是強調整體性,以中醫學整體觀為指導,整體地看待人的心理現象、心理與生理的關系,以及心理現象與環境的關系。正體現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基本內容[6]。我們不僅要繼續完善中醫心理學的理論體系、研究范圍;同時也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不斷地從多層次、多角度、多形式等方面去研究中醫心理學,并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積極吸收西方心理學、精神治療學中有利于中醫心理學發展的部分。構建適合于中國社會文化的心理學理論,在臨床實踐中探索適合華人的中醫心理療法,為心理學的研究與應用實現本土化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王米渠.中醫心理.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1985,18-19.
2 劉維超,彭江云.淺談中醫心理學的發展.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7,28(1):49-51.
3 周蓮菊.《黃帝內經》中的中醫心理學理論探源.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7):3.
關鍵詞:
室內設計;視覺心理;體現方式;研究整合
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中,室內空間的設計需要全面提升其整體品質,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由于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將視覺效果的認知作為基礎,運用視覺心理的整合理念,結合室內設計方式,進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藝術元素的運用,為室內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為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1視覺心理學的基本特點
1.1自固體的優越性特點
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通常狀況下,人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于靜止的事物,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到正在運動事物以及場景因素的影響;②對于顏色艷麗的事物及場景,人們的關注度會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心理學本身的優勢性,充分展現出視覺心理的自固優越性[1]。
1.2空間設計的局限性
在視覺空間局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所呈現出的狀態并不是局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視覺范圍為120°時,會將眼睛中線作為基準。通過對垂直方向的分析,設計時,可以將視平線上50°,下70°的距離作為室內設計的重點表現區域,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
1.3視覺心理中的錯覺特點
在對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因此,在室內場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視覺錯位問題。人在觀看有序水平圖像時,往往注重視野的廣闊性。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利用鏡子,使人產生空間擴大的錯覺,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2]。
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體現原則
2.1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理念
在對視覺判斷以及閱歷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認識的審美取向,通過對所處環境和接受信息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從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視覺藝術分析中,需要明確視覺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整合分析,將室內空間的視覺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滿足格式塔心理學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則:①簡化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中,需要通過對區域的分析,進行簡單化、平衡化以及規則化的組織整合,全面提升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②整體原則。在格式塔分析中,通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充分保證室內設計的科學性[3]。
2.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完形法則理念
主要原則:①圖與底,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對視覺中視點不確定性和巧妙性的經營管理,提高對圖與底正負關系的轉換,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安全性;②對稱性原則。在上下左右圖形分析中,充分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對稱性。在空間實質性設計特點確定中,保證視覺設計的核心原則;③群化原則,在群化確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則分析中,使用室內設計中的多種理念,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特征的分析,心理學對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綜合性因素的確定,進行空間設計相似性原則的整合,提升室內設計的基本價值;其次,閉合性。在傾向性室內空間設計中,需要將其作為一個完整性的圖形,保證室內設計的視覺心理設計理念;④完形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則。通過對相屬問題的分析,可以保證空間設計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證室內心理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3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現方式
3.1室內設計中的錯覺性運用
室內設計需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視錯覺特點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學的認知理念,使人們在該種背景下產生一定的錯覺,增強空間的視覺性體驗。同時,對于室內設計人員而言,其作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錯覺性理念來表達設計需求。例如,將垂直線運用到墻面設計上,提升空間高度的視錯覺。在室內地面以及墻面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顏色、光線的利用,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提升空間的整體亮度,從而使人們產生房屋變寬敞的錯覺。
3.2室內設計中空間局限性運用
人們的視覺存在著一定的角度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利用人們的視覺會受到角度范圍的影響,通過對視覺空間局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內空間設計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間設計中,其向上的視覺角度需要向下調整。在對室內地面以及墻面設計整合中,需要關注墻面以及地面區域的效果設計。例如,在電視機尺寸設計中,需要將電視中心位置與人視水平線進行整合,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科學性,滿足房屋設計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4]。
3.3室內設計中的優越性運用
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原則的分析,需要將心理學特點作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內空間設計特點及核心原則,且在視覺心理學應用分析中,需將視覺優先感以及選擇性強的特點作為設計核心,認識到空間設計中的差異性因素,滿足室內設計的動態化原則。通過室內設計,選擇固有性的優越性,強化設計效果的整合特點,保證室內設計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廳設計中,為突出餐廳設計的生機性,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并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廳設計中,需增強室內光線,對不同設計手法進行整合,實現材料與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證不同區域光線強弱的合理性,從而保證空間設計的理念,避免空間光線混雜現象的發生,確保室內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提高人們對的環境的滿意度[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室內設計中,為了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需要將心理學的特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將視覺錯覺、圖形構建以及空間局限性等因素更好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上,從而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對室內視覺體驗的分析,更好的總結視覺心理學的價值及運用手法,從而達到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5):69-70.
[2]趙榕樹.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7,(9):114+207.
[3]常美娜.色彩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工程技術研究,2016,(6):242.
在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漸提升中,室內空間的設計需要全面提升其整體品質,室內設計需要滿足人們對心理學的需求。由于人們獲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方式是視覺,因此設計人員在室內設計中,需要將視覺效果的認知作為基礎,運用視覺心理的整合理念,結合室內設計方式,進行精神性、地域性以及民族性藝術元素的運用,為室內設計提供依據,從而為室內設計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持。
1視覺心理學的基本特點
1.1自固體的優越性特點。經濟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升,人們對美的需求也逐漸提升。通常狀況下,人們的視覺神經系統在捕捉外界事物中,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①對于靜止的事物,人們的視覺系統會受到正在運動事物以及場景因素的影響;②對于顏色艷麗的事物及場景,人們的關注度會提升,也更容易吸引人們的注意。因此,在室內設計中,需要注意心理學本身的優勢性,充分展現出視覺心理的自固優越性[1]。1.2空間設計的局限性。在視覺空間局限性因素分析中,空間設計所呈現出的狀態并不是局限性的,但是人的眼睛在水平方向的視覺范圍為120°時,會將眼睛中線作為基準。通過對垂直方向的分析,設計時,可以將視平線上50°,下70°的距離作為室內設計的重點表現區域,從而滿足人們的視覺需求。1.3視覺心理中的錯覺特點。在對外界事物分析中,容易受到光影、眼膜以及自身相關因素的綜合性影響。因此,在室內場景設計中,要充分考慮人的視覺錯位問題。人在觀看有序水平圖像時,往往注重視野的廣闊性。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可以利用鏡子,使人產生空間擴大的錯覺,滿足人視覺上的享受[2]。
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體現原則
2.1格式塔心理學的視覺理念。在對視覺判斷以及閱歷感受分析中,需要在不同方面認識的審美取向,通過對所處環境和接受信息等內容的綜合性分析,從而產生的心理變化。在視覺藝術分析中,需要明確視覺心理的積極作用,通過對服務對象的整合分析,將室內空間的視覺結構進行調整,充分滿足格式塔心理學的概括能力。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原則:①簡化原則。在格式塔心理學分析中,需要通過對區域的分析,進行簡單化、平衡化以及規則化的組織整合,全面提升室內空間的視覺效果;②整體原則。在格式塔分析中,通過各部分之間的相互聯系,可以充分保證室內設計的科學性[3]。2.2室內設計中視覺心理學的完形法則。理念主要原則:①圖與底,在室內空間設計中,通過對視覺中視點不確定性和巧妙性的經營管理,提高對圖與底正負關系的轉換,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安全性;②對稱性原則。在上下左右圖形分析中,充分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對稱性。在空間實質性設計特點確定中,保證視覺設計的核心原則;③群化原則,在群化確定中,需要做到以下內容:首先,相似性。在相似性原則分析中,使用室內設計中的多種理念,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特征的分析,心理學對大小、形狀以及顏色等綜合性因素的確定,進行空間設計相似性原則的整合,提升室內設計的基本價值;其次,閉合性。在傾向性室內空間設計中,需要將其作為一個完整性的圖形,保證室內設計的視覺心理設計理念;④完形傾向性或良好完形原則。通過對相屬問題的分析,可以保證空間設計整合的基本需求,保證室內心理學設計的基本原則。
3室內設計中的視覺心理學體現方式
3.1室內設計中的錯覺性運用。室內設計需要注意室內設計的基本原則,通過視錯覺特點的分析,可以提升心理學的認知理念,使人們在該種背景下產生一定的錯覺,增強空間的視覺性體驗。同時,對于室內設計人員而言,其作為空間設計的基本內容,可以充分利用視錯覺性理念來表達設計需求。例如,將垂直線運用到墻面設計上,提升空間高度的視錯覺。在室內地面以及墻面的設計中,可以通過顏色、光線的利用,營造良好的空間氛圍,提升空間的整體亮度,從而使人們產生房屋變寬敞的錯覺。3.2室內設計中空間局限性運用。人們的視覺存在著一定的角度特點,因此在室內設計中,利用人們的視覺會受到角度范圍的影響,通過對視覺空間局限性的分析,提高室內空間設計的合理性。在垂直空間設計中,其向上的視覺角度需要向下調整。在對室內地面以及墻面設計整合中,需要關注墻面以及地面區域的效果設計。例如,在電視機尺寸設計中,需要將電視中心位置與人視水平線進行整合,保證室內空間設計的科學性,滿足房屋設計的心理需求,提升室內空間設計的核心理念[4]。3.3室內設計中的優越性運用。通過對室內空間設計原則的分析,需要將心理學特點作為核心,提升固有性的室內空間設計特點及核心原則,且在視覺心理學應用分析中,需將視覺優先感以及選擇性強的特點作為設計核心,認識到空間設計中的差異性因素,滿足室內設計的動態化原則。通過室內設計,選擇固有性的優越性,強化設計效果的整合特點,保證室內設計的基本需求。又如,在餐廳設計中,為突出餐廳設計的生機性,提高人們的注意力,并給人以美的感受。在餐廳設計中,需增強室內光線,對不同設計手法進行整合,實現材料與色彩的合理搭配,保證不同區域光線強弱的合理性,從而保證空間設計的理念,避免空間光線混雜現象的發生,確保室內空間設計的整體效果的和諧,提高人們對的環境的滿意度[5]。
4結束語
總而言之,在室內設計中,為了實現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價值,需要將心理學的特征進行綜合性的分析,將視覺錯覺、圖形構建以及空間局限性等因素更好的運用到室內空間設計上,從而為人們帶來良好的視覺體驗。同時,在此基礎上,也需要通過對室內視覺體驗的分析,更好的總結視覺心理學的價值及運用手法,從而達到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核心價值。
作者:陳慧 單位:廣州紅川林設計有限公司
參考文獻:
[1]郝婷.視覺心理學在住宅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大舞臺,2015,(5):69-70.
[2]趙榕樹.視覺心理學在室內設計中的應用[J].住宅與房地產,2017,(9):114+207.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4C-0174-02
當前,高校就業教育大多注重就業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忽視大學生就業心理調適,從而制約了高校就業教育成效,限制學生就業能力發揮,影響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前途。積極心理學致力于研究個體的發展潛力和美德,將關注點放在人本身所具有的積極的、建設性方面,主張發揮個體人格優勢,利用積極個性優勢力量幫助個體發揮自身潛力,從而獲得美好生活。本文基于積極心理學的視閾,針對當前高校就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探索高校就業心理教育的改革。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及教育理念
(一)積極心理學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內容:
1.積極的情感體驗。我國積極心理學研究專家任俊將積極的情感體驗分為三類:第一類是滿意感、成就感等針對過去的積極體驗。第二類是諸如快樂感、流暢感等此時此刻的積極情感體驗。流暢感是指個體對于所感興趣的事,在其中體會到的全身心投入的體驗。它可以讓人充滿激情、富有創造力。第三類則是樂觀、希望等對未來生活的積極體驗。賽里格曼認為樂觀是個體可以經過學習而形成的一種解釋風格。樂觀的人往往把消極事件解釋為暫時的、內在的、特定的因素,而非普遍的、穩定的、內在的因素,使個體對未來充滿希望。B.L.Fredrick于20世紀末提出了拓延―構建理論,認為諸如興趣、快樂、自豪、滿足以及愛等積極的情感,在某種程度上能夠增強和構建人的智力、體力以及社會協調性等認知、社會交往能力。經常體驗積極情感的人,往往在判斷、認知以及策略上與經常體驗消極情感的人有區別。
2.積極的個性特征。積極的人格具有兩個特征:其一,正性的利己特征,主要指個體能夠接受自我,具有生活目標和意義感,能夠積極應對環境的挑戰,感受到個人獨立。其二,與他人的積極關系。即能夠獲得重要他人的支持,愿意為他人提供幫助,重視與他人的關系并對自己的人際關系感到滿意。研究發現,諸如樂觀等積極的個性特征有助于個體在生活中采取更為有效的應對生活困境的策略,從而更好地面對和處理生活中的壓力情景。
3.積極的社會組織。積極心理學家認為,個體積極情緒的體驗、積極品質的形成與發揮,與社會大背景密切聯系,個人的道德、素質和行為,必須納入整個社會生態系統中進行考慮。因此,構建積極的社會、社區和組織,能夠有效促進個人美德和個性的積極力量的發揮。積極的社會組織在某種程度上塑造著個人素質,諸如社會文化規范、社會成員關系以及家庭背景,在個體的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個性特征形成中影響巨大。在某種程度上,積極的社會組織起著保障作用。
(二)積極心理學的就業心理教育理念。具體如下:
1.重視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對就業能力的促進作用。在就業教育理念上,積極心理學重視學生的積極情感體驗對就業能力的促進作用。個體在生活中經常體驗到滿意感、成就感和快樂感,在從事自己感興趣的任務時體驗到流暢感,對未來生活充滿希望的主觀幸福感水平較高的個體,其智力水平、判斷能力以及應對挫折的策略往往與經常體驗消極情感的人不一樣。因此,高校就業教育必須關注學生積極情感體驗和心理健康水平,在就業教育課程中引入情感教育,重視情景教育和活動教育,加強學生就業教育中的積極情感體驗,從而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水平,提升應對壓力的能力,同時也能拓展簡歷制作、面試等就業技能的提高。
2.注重學生積極的個性特征對自身弱點的克服力量。積極心理學的就業教育理念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弱點,就業教育的主要目標是發揮個體原本的優勢個性特征,用人格的力量來彌補自身的不足,而非關注對自身缺陷的修改。在就業教育中,要重視培養學生學習樂觀的個性特征,提高對學生理解關注的能力,增強自我效能感。就業心理教育需要重視培養和發現學生積極的人格力量和心態,重視學生美德和職業道德的養成,關注學生的工作責任感和在團隊中合作。而這些在與辦事能力密切結合的優勢特征,也契合了用人單位對員工的素質要求。
3.關注構建積極的社會組織對教育效果的保障作用。關注積極情緒體驗和積極人格培養的就業心理教育理念,不能脫離社會和校園這種大環境,必須通過高校積極的組織和校園氛圍來實現。構建積極的社會組織,一方面,需要整個社會重視構建和諧的就業氛圍,進一步發揮人才市場的作用,不僅有針對性地提供崗位給當代大學生,還需要提供增強就業積極情感體驗和發揮就業優勢人格力量的機會。另一方面,高校必須建立專門的就業指導部門,給就業教育的教師進行統一培訓,指導老師在教學過程中融入情感教育、生命教育和就業心理健康教育。同時,還需要建立專門的學生組織,致力于幫助學生探索就業目標,切實提高專業技能,提升就業信心。
二、我國高校就業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專業技能教育,輕就業心理教育。隨著高校畢業生的增加,加之經濟下行的壓力,當代大學生就業形勢極其嚴峻。許多大學生在畢業時出現焦慮失眠等身心失調的現象,就業心理教育刻不容緩。但是,傳統的就業教育往往忽視就業心理教育這一環節,而側重于做簡歷、面試技能輔導以及專業技能教育等。
(二)重傳統授課方式,輕情感體驗環節。當前,我國就業教育在課程內容設置上仍然偏重于就業觀及職業道德等知識傳授,教學方法則依賴于傳統的講授法。很多高校會在大二的時候進行職業規劃教育,要求每個學生對自己的職業生涯進行思考,提交職業規劃書作為期末考核內容,大四的時候進行就業形勢教育,指а生做簡歷并進行模擬招聘。雖然這在某種程度上突破了傳統的教育方式,但仍然缺少社會調查、見習實習等實踐環節。對于就業心理教育,也以傳統講授為主,缺乏情景體驗等針對情感教育的教學方式,不足以促進學生就業情感體驗、內化知識和切實提高就業能力。
(三)重課堂教學效果,輕課外活動組織。高校就業教育普遍呈現重視課堂教學效果,而輕視課外活動組織的現象。一方面,高校專門成立就業指導中心,建立就業教育教研室,要求就業指導課老師進行統一備課,加大對就業教育教師的指導,在某種程度上保證了就業教育的課堂教學質量。另一方面,高校還未能構建完備的學生組織,促進就業活動在校園的大力開展,甚至有教師認為在高校大力倡導就業教育,會增強學生的功利性思想,削弱高校學術研究的純粹性。根據積極心理學理論,個人能力的形成、情感體驗不能脫離社會而存在。完備的校園組織、大學生就業社團的建立,能夠在全校形成關注就業能力提升的氛圍,給學生提供體驗就業成功或失敗的情景,充實學生的就業體驗,促進大學生就業實踐能力的提升,彌補課堂教學偏重知識傳授的不足。
三、基于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的高校就業心理教育改革方向
(一)增強積極體驗,樹立就業自信心。根據積極心理學教育理念,當今高校就業教育改革必須堅持重視大學生積極體驗,增加大學生就業愉悅感,提高就業自信心的方向。在就業形勢日益嚴峻的大環境下,高校學生普遍對畢業后的就業有恐懼心理,大多數畢業生所找到的工作往往是專業不對口的,使得高校專業技能教育不足以提高學生對自身就業能力的信心。在就業心理教育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積極的體驗,重視學生在就業教育中自我成長的經驗,同時加大實踐體驗教學法。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學生切實感受到積極的就業體驗;密切結合就業現實情境,讓學生做自己就業教育的老師;不要求學生記住就業理論和具體的就業技巧,而是提供機會讓學生切實體會到積極情緒,從而提高大學生就業自我效能感,促進大學生就業認知,擴展大學生就業能力,掌握就業挫折應對措施,提高大學生的就業心理健康水平。
(二)發掘積極個性,促進就業能力提升。積極的個性特征教育理論認為,高校就業心理應該關注如何將大學生的優勢人格發掘出來,讓學生成為智慧、勇氣、仁愛、正義、節制和卓越的人,這正是用人單位對大學生所應該具備的品格要求。積極心理學認為優勢個性特征和美德能夠在某種程度上彌補缺陷,幫助個體克服缺點,從而幫助個體在就業上走向成功,最終發揮個體潛能,收獲美滿幸福的生活。在就業中,發掘和培養大學生的優勢,能夠提升大學生應對挫折和壓力的措施。在就業心理教育中,塑造和發掘學生優勢個性特征的實踐途徑在于增強學生某方面的積極情感體驗。同時,可以借鑒積極心理學中運用積極的人格理論來塑造學生的優勢個性特征,對此,積極心理學家提出了許多可操作性的建議,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
(三)構建積極系統,加強就業保障力量。積極心理學認為,高校就業心理教育,必須重視積極組織系統的構建。社會、學校和家庭組成良好的支持系統,有助于大學生在就業教育中體會積極的情感,發掘個性優勢,充分發揮人格的力量。建立組織良好的社會、學校和家庭系統,需要三方給予重視,發揮合力,形成積極向上的氛圍。因此,要倡導社會關注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立專門的組織支持和幫助大學生就業,同時給予切實的就業指導教育。高校在建立專門的機構的同時,要大力支持與就業有關的學生社團建立,促進各行各業的職業協會在校園開展活動,讓學生有機會在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中進行探索。家庭要關心理解當代大學生的就業壓力,支持大學生自主探索自己感興趣的行業,不要對子女給予過高的期望,指導不要過于具體,切忌強烈要求子女一定要從事某行業,達到某工資標準。建立起以課堂教學為引領,校園社團為練兵場,社會、學校、家庭和個體融為一體的多元就業心理教育指導體系。
【參考文獻】
[1]任俊.積極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54-265
[2]Fredrick B.L.The Role of Positive Emotions in Positive Psychology:The broaden and build theory of Positive Emotions[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3]王林召.積極心理學視角下的大學生就業心理教育[J].牡丹江教育學院學報,2013(3)
[4]李群,岳曉東.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學生就業指導課程建設――以《大學生就業指導》為例[J].裸程?教材?教法,2011(8)
[5]張慈,劉曉峰.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學生積極人格塑造的探究[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2013(4)
[6]裴利華.基于積極心理學理念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J].教育與職業,2010(23)
1.1 重視不夠
生物醫學模式統治醫學院校時間太長了,根深蒂固,很難動搖。新的醫學模式于1976年由恩格爾提出至今已30余年但在醫學院校里醫學心理學的受重視程度仍舊不高。醫學心理學不僅課時少,而且大多數院校都把它作為考查課。醫學心理學課程遠遠達不到在“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中應有的地位。
在2003年出版的教育部“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臨床醫學專業本科教學基本要求》中,將醫學心理學分類為人文社科行為類課程,其中包括如醫學倫理學、醫學心理學、行為科學、醫學法學、醫學史、醫學哲學以及文學藝術類課程等,這一安排淡化了這門課的醫學和理科特征,也隔斷了它與臨床實踐的聯系。目前,大學基本都將醫學心理學課作為醫學基礎課,在本科的大二或專科的大一開設。大多數院校安排36學時,有的五年制本科只安排30學時,比課時最少的《人體寄生蟲學》的22學時只多出8學時,這么少的學時,很難使學生對該門課程豐富的內涵有比較全面的了解;一些專科則只將這門課作為選修課開設,而實用技術類專業如影像、眼視光、檢驗等專業則均不開設這門課,這意味著有些專科畢業的醫學生將完全沒有醫學心理學知識。
醫學心理學是心理學和醫學的結合,是心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20世紀中期其理論體系已漸趨成熟。它的理論部分和操作部分內容都是非常豐富的,尤其后者(包括綜合性醫院常見的心理學問題、藥物與心理行為、心理診斷技術、各種心理行為治療、醫學心理咨詢、心理保健等等)更應讓學生認真學習和掌握并應用于臨床。
30余課時醫學心理學課程,充其量只觸及了普通心理學、臨床心理學、兒童心理學、社會心理學、變態心理學、心理測量與診斷學的皮毛,甚至在某種分支學科方面連皮毛也未觸及;學校不重視,學生自然也不重視這些課程,相應學生到了醫院也就不大可能積極運用心理學理論與技術來開展工作,其惡果就是“醫患關系緊張”心因性疾病、醫源性疾病増加,同時也影響了許多生物性疾病的恢復。
1.2 開設時間不合適
許多院校將醫學心理學作為基礎課,在第一或第二學年講授,這本身是不科學的,而且給教學帶來難度。
醫學心理學的理論是在解剖、生理、生化以及臨床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例如:腦的活動極其復雜,每一項心理活動都是一個有許多神經組織參與的復雜的功能活動過程。人的知覺、記憶、認知、運用、言語、思維、書寫、閱讀、計算等都不是孤立的功能,不是有限細胞的直接功能,故而很難機械地定位于一處的腦區,要闡述清楚這些內容就涉及到了許多基礎課程。若第一學年開設醫學心理學課程,與解剖、生化、生理等基礎課同步進行,該課程要承載的內容就太多了。
除理論部分外,醫學心理學的操作技術部分也涉及大量的臨床技術問題。如各種疾病的心理問題,尤其腫瘤患者的心理問題、器官移植中的心理問題、危重癥者的心理問題、手術病人的心理問題等等,都應在有一定的臨床知識的基礎上去學習,才容易接受。因而,這門課程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較為合適。這樣,不僅可以促進醫學心理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増進學生對心身醫學的理解,而且能使學生將所學的心理診斷、心理咨詢、心理治療等理論和技術,在學習過程中結合臨床過程加以運用。
2.教學改革建議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該在精煉基本內容的基礎上,増加反映學科發展的最新內容,拓寬學生視野,加大醫學心理學教育與人文社科教育和臨床醫學教育的結合和融合力度,并著力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2.1 促進對醫學模式轉變的影響
病因或促發因素與心理社會因素有關的疾病很多,幾乎涉及到了臨床各個學科。有些疾病如傳染病等,其病因和促發因素可能與心理社會因素關系不大,但在疾病的整個發病與轉歸過程中,則可能與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2003年S\RS(非典)流行時,許多住院病人由于心理壓力過大而導致了疾病的加重或死亡。北京對進入第一線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心理干預及與患者心理溝通的培訓工作。專家在培訓中建議醫生,第一次見到病人要這樣說:“我會以我最大的努力,以現有的最好條件,和你一起努力,我們共度難關”還要求醫生,一定要注視患者一秒鐘以上,得到患者眼神和語言的回應后再轉移,注視的同時可以點頭或用簡短的問候與病人打招呼。抗SRSt,在心理干預、心理溝通方面,專家們總結出了最能對患者產生鼓舞作用的四種表達方式:①輕輕拍肩;②扶肩說話;③向患者伸大拇指;④向患者打V字手勢。前兩個動作可以拉近和患者的距離,表明醫護人員并不害怕他們,而是把它們當作親人、朋友。向患者伸大拇指,表示患者情況良好,這有利于穩定患者情緒,増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醫生要離開病房時,可以向患者打一個V字手勢,等患者有表示回應時再轉身。有關臨床醫生在引用以上方法進行心理干預、心理溝通后認為:有92%的患者當醫生輕輕地拍打他的背時,產生了非常強烈的正面感受,他們說醫生的觸摸像一股暖流,一道激光、一束射線,把SRS病毒驅走了。就是光用眼神和大拇指,也有71%的患者當天就増加了食欲。
許多疾病從發病到轉歸治療都離不開心理學內容,只強調生物醫學而忽視心理一社會因素是不符合目前醫學發展規律的。
2.2 重視教學與臨床實踐的結合
在人們的習慣認識上,醫學心理學是一門基礎課,主要是在課堂上完成的,輕視它與臨床實踐的結合。筆者一再強調這門課應與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就是強調它與臨床實踐結合的重要意義。到醫院實習的學生,應該是已經學習過了醫學心理學這門課程或正在學習,這樣學生在與病人接觸時,就會時時意識到醫學心理學在臨床中的重要意義,并時時注意使用有關知識與技術。
心理學技術,歸根結底都是要通過語言來進行的(除大部分心理測驗外)因此,實習時,應該要求學員重視語言技巧,與病人接觸時有意識地發揮語言的治療作用。如可根據病人的不同情況分別選用安慰、鼓勵、勸說等方式以提高治療水平。
安慰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感到親切愉快,改善心境。成功的安慰是不容易達到的,學員要通過反復的實踐提高自己的語言技巧,以期達到真正的安慰效果。鼓勵性語言,實際上是醫護人員對病人心理積極一面的支持,對調動病人與疾病作斗爭的信心非常重要。勸說性語言對醫護人員來說更顯重要,因為對病人勸說能不能達到目的,是對醫護人員心理治療能力的一個重要檢驗和評估手段。其次積極的暗示語言的運用,也能顯示醫護人員心理治療的技藝水平。好的暗示性語言,可以使病人有意無意地在心理活動中受到良好的刺激,有時還可以起到積極的治療作用。
還要讓學員避免對病人使用傷害性的語言。因為傷害性語言是一種劣性信息,會給病人以傷害刺激,從而通過皮層與內臟相關的機制擾亂內臟與軀體的生理平衡。如果這種刺激過強或持續時間過久,就會加重病情。
通過以上臨床實踐不僅提高了學員對醫學心理學課程的深刻了解,也提高了自己的實習質量,所以說把《醫學心理學》果程和臨床課程同時開設,并重視這門課程與臨床實踐的結合,對學好這門課是有重要意義的。
2.3 醫學心理學課程應結合大學生健康成長需要,充實內容
大學生群體不是脫離社會發展環境而孤立存在的,社會中的各種風氣,都會在他們身上得到反映。為了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使其在成長過程中實現心理素質、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形成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成為高素質的創新人才,學校需要做許多方面的工作,豐富醫學心理學教學也是一個重要方面。
如近幾年全國大專院校呈上升趨勢的大學生自殺現象,就應該引起重視,并在這門課中給予涉及。大學生自殺給家庭、學校、社會造成了不良影響。相對來說,大學生群體是一個比較理性、素質也比較高的群體。但有研究資料表明,在高校自殺率統計中,大學生高于一般青年重點大學高于一般大學,研究生高于本科生;同時,自殺占到了20至30歲年輕人死亡原因的首位。
雖然大學生自殺的人數相對于大學生整個群體比例較小,但是帶給大學生的心理沖擊和不良的社會影響卻非常巨大。因而應在《醫學心理學》課程中増加自殺專章或專節,論述自殺的病因以及預防和干預措施等。
1、教育心理學
作為應用心理學的一個分支一教育心理學,其主要是指運用科學方法在教育教學情境過程中,對教與學的基木心理規律展開研究的一門科學。教育心理學是對情境教學中師生教與學相互作用的一個心理過程、一種心理現象的教育。換而言之,它是對兩教育大主體一學生、教師,三大方面的研究。三方面的研究分別為學生心理的研究、教師教育教學心理的研究、教育教學理論的研究和應用,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對教師教學的特征、學生自身的特點、課堂教學的方法進行了介紹。在教學的過程中,學、教及教學這三方面的活動組成了一個特殊的互動系統,教師課堂的“教”與學生課堂的“學”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時時刻刻受著教育活動的影響。
2、素質教育
隨著教育制度的不斷改革與創新。當今的素質教育也隨之發生了改變,其側重點在于關注學生自身素質的整體的全面發展。當前教育對教師提出了要求,它要求教師對全體學生開展全面教學,要做到一視同仁,依據不同學生的個性特征、知識構成、認知能力等方面,開展不同教育,基于每個學生間的個體差異,進行相應的教育方式、方法,尊重每個學生的個性發展。素質教育的順利進行與開展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推進教學方法的改進,以此來提高教學的效率,提高教學質量。
3、教育心理學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教育心理學與素質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教育心理學通過對不同層面、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對素質教育進行深度探討、深刻研究。素質教育主要是對人后天的生理天賦進行后人環境的熏陶、改造、教育以及主體的自我修養的一種教育過程。素質教育是對人的體質、心理、性格、思想、道德、知識、能力等方面品質因素的開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對象
結合其概念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通過特定的組織形式、方法對受教者進行教育的過程,心理學研究的是與人的心理活動相關的聯接,這就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特殊性一一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的心理現象及特殊規律為主。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活動是個完整而復雜的過程,有其自身的規律,從某種程度來說,思想政治教育關注的是受教育個體知、情、意、信、行的心理活動過程,要想將其做好做到位,必須遵循、尊重個體的認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為規律,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調動個體的需求、動機、興趣、信念,讓個體全身心的投入進去,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的內容非常豐富,其基本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心理學原理研究
探究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活動,揭示活動的一般規律,如需要理論、激勵理論、態度理論等,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理論和研究依據。
2、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環境研究
通過對良好環境的積極作用的研究,探討如何選擇和創造優美和諧的自然和社會心理環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心理研究
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者和教育對象的心理研究,探討個體心理品質完善的方法和健康心理培養的途徑,優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學性、實效性。
4、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論研究
科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方法,高效開展心理信息收集和分析,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科學的武器。
三、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發展建議
1、規范學科體系建設
結合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學科體系建設現狀可知,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的發展深受學科體系不成熟、理論基礎薄弱等問題的困擾。然后在學科體系建設完善的基礎上,對學科歸屬、基本范疇、內容體系、理論構建等問題進行權威論證,擺正、澄清政治教育心理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德育心理學的關系,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研究對象。此外,在吸收借鑒的基礎上,加強對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知識的整合,運用現代科學方法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研究方法的科學化。
2、深化學科實證研究
在思想政治教育發展需求基礎上產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是門以應用為主的學科,這就決定了其獨特的以理論指導實踐的學科屬性,因此,從某種程度來說,學科理論是否正確,離不開實踐指導和檢驗,實際操作、實證研究對于學科發展來說至關重要。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要面向社會、面向政治教育實踐,認真分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如多元思想碰撞、外來文化沖擊、多種經濟體制并存等問題,把握社會生活和思想意識的多樣與學科與主導之間的平衡,加決探索、超越的步伐,謀求學科自身的發展與社會的同步,推動科學理論建設和實踐的科學性。
3、加強專業研究和隊伍建設
深化對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規律的研究,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過程的基本心理規律,是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未來研究的重點。鑒于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界要加強對教育主客體心理矛盾、教育環境、社會要求的研究,以厘清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心理規律的復雜變化過程,解決教育主客體、教育需求與供給之間的矛盾。在學科專業研究方面,有必要建立一支專業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工作者隊伍,并大力推進隊伍的科學化、專業化,這對學科建設和發展來說必定是大有裨益。
4、推動多方聯動,形成規模效應
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發展中過程中,學校、政府、社會是不可或缺的三方。其中,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陣地,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隊伍培養和實踐中有著重要作用,政府與社會是學科發展強有力的后備支撐。因此,推動學校、政府、社會三防聯動,給予學科建設更多的關注,為學科研究提供更多的財力、人力、物力支持,不但可以扭轉思想政治教育和研究長期低迷的現狀,還可以擴大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學科的社會影響,加速學科體系由領域學型學科向范疇學型學科的轉型。
四、如何將教育心理學較好地應用到教育教學中
1、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當人們對某個問題產生興趣后,就會被這個問題牢牢地吸引,不知不覺便給予高度的關注,想方設法尋求答案。心理學家指出,在學習中沒有愉快的心情,學習對于學生來講就是沉重的負擔。因此,要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愉悅的心情。
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能隨處得到成就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得到成就感就會建立起學習的信心,覺得學習是一種樂趣,也會對教師所教的科目產生興趣。如語文教學中,教師單一講解課文中的內容可能會使學生感到枯燥,時日一長,學生會對該門課程產生厭倦感,認為中國人都會漢語,懂不懂文章內涵沒有多大影響。這樣一來,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以及藝術美,學生便無法體會,另一方面也會影響到學生的語文成績。教師可以在課文講授過程中,穿插一些與此相關的文學故事或者作者事跡等作為吸引學生的手段,豐富學生的文學儲備,提高學生的文學修養。然后以提問的方式對相關文學語句的含義進行提問,使學生充分表達自己的理解,盡可能讓學生自由發揮,不限制學生在其中舉出其他典型例子作為補充,對于表現較出色的同學要表揚,提高學生的成就感。
2、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激發學生學習的最大動機。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就會一門心思想把它學好,激發較強的求知欲,會表現出一種必須要把所學內容理解透徹且必須要將其掌握的心理傾向,因而在學習過程中就會表現出積極主動的態度,就會取得較好的課堂成效。在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上,課堂的引入是基礎,教學是關鍵環節。較好的引入能夠馬上將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課堂教學中去。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將較為抽象的概念進行直觀的講解,使學生在課堂上將課本里的知識不知不覺地記住,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變消極為積極,方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文化心理學思想從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發展,近幾十年來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種重要視角。文化心理學的基本立場在于,文化做為一種價值和意義系統,應該成為心理學研究的一個基本視角,文化與心理的相互生成關系是心理學研究的基本內容。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不僅僅是對主流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擴大,更預示著心理學理論思維的變革而這其中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化心理學在方法論上的創新。因此,文化心理學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心理學的方法論主張,是心理學研究方式的一種改變。可以說,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演變關系到整個心理學的方法論變革,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問題是心理學的基本問題。
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學研究中關于文化內涵的理解在不斷發生變化,這也使得“文化心理學”這一術語具有不同的含義。廣義的文化心理學經歷了從跨文化心理學,狹義的文化心理學到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三個發展階段,不同階段的方法論有很大區別。“文化心理學”在這里主要指文化心理學發展的第三階段,強調文化與心理相互的建構性與共生性,這是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的最基本內涵,學者們也大多是在這個意義上使用“文化心理學”這一術語的。
2 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特征
2.1主流心理學中的文化地位及其演變
文化進入心理學的研究視野,并逐漸成為理論構建的重要成分,經過了漫長的發展過程。文化在這個歷史發展中,也被加以不同的說明和處理,在研究中有過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科學心理學誕生之初,實證主義成為心理學研究的支配思想,普遍性、客觀性成為心理學研究的首要追求。主流心理學研究基本是一種無文化或超文化的研究,或者說,在研究中文化是以隱身的方式存在的。盡管文化對研究發揮著實際上的影響,但文化因素并未進入研究者的視野,實際成為“存在著的無”。西方主流心理學的研究憑借其強勢力量主宰世界心理學的研究模式,主流心理學的方法論也就成為了標準的方法論。
跨文化心理學表現出主流心理學在文化問題上的退讓。跨文化心理學出現以后,研究主要是以文化比較的觀點,把兩種或多種文化下的心理現象加以比較,從而確定文化對心理行為的影響。雖然發現了很多不同文化條件下心理行為差異的存在,但在對這些差異的解釋上,跨文化心理學的結論有很多不足甚至悖論。文化或者作為標簽,用來標定何種心理差異出現在何種文化之中;或者作為一種自變量或文化背景,誘發或是抑制某種心理現象的出現。總的來說,仍然是延續早期人類學中文化與人格學派的研究思路,用文化作為變量來解釋不同文化條件下的心理行為差異,持有的是文化決定論的主張。跨文化心理學實質是主流心理學的變式,在方法論上并沒有發生本質的改變。
2.2 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主張
對于文化與心理關系的探討,構成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核心問題。文化心理學的基本主張在于,文化與心理是相互建構,相互生成的。文化是一種價值和意義系統,既是人類心理和行為的結果,也是人類心理行為的資源,文化與心理是一體之兩面,無法分割地聯系在一起。文化心理學的這些主張,對實證主義心理學的研究產生了根本的挑戰。從關于對象的立場看,文化心理學反對本質主義的思維方式,認為不能假設固有的先天統一的心理現象的存在,人類的心理行為是在人與文化的互動中創造生成的。而從研究方法和技術看,文化心理學強調現場研究、話語分析等,從對象的日常生活世界開始,對其心理行為的意義建構過程進行解讀。
總之,文化心理學研究以主流心理學方法論作為批判對象,強調文化與心理的創生關系和互動關系,力圖改變傳統文化與心理學領域研究中的文化決定論模式。具體來看,文化心理學從文化與心理二者的互動關系入手,考察二者以象征符號形式和主體實踐過程相聯結的互動過程;突出作為對象的人的主體性,賦予研究對象以主體實踐能力,強調研究對象的主動性和創造性;重視研究者與對象的互動關系,不是對對象進行單純的描述和解釋(expla?nation),而是強調關于對象的同情和理解(understanding)力圖恢復研究者和研究對象的雙重主體性,從而達到突出學術實踐主體性的目的。
3 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困境
從文化心理學的整個發展歷程來看,它始終無法逃避的矛盾是究竟如何處理其與至今仍具影響力的實證方法論的關系。這種矛盾體現在文化心理學與主流心理學的方法論分歧之中,同時也體現于文化心理學自身的演化歷史之中。首先,文化心理學在關于文化與心理關系上與傳統主流心理學存在著對立觀點,這些對立至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進化論與文化相對論。文化進化論假定,人類文化的發展也是一個類似基因進化的過程,不同的文化模式產生不同的心理行為特點,而這些文化模式和心理行為特征是一個發展序列,處于人類發展進程的不同階段。文化相對論認為,各種文化心理和文化行為都有其存在價值,相互不具有可比性,應當平等對待各種文化中的心理行為。
第二,文化比較與文化解釋。文化比較強調不同文化間橫向的比較研究,注重不同文化和心理的差異,并力圖以不同的文化模式的差異做為解釋這些心理行為差異的根據。當前的跨文化研究基本遵循這一模式。文化解釋側重在社會歷史的縱向發展中理解文化與心理的關系,尋找其歷史的演化脈絡,注重文化意義的獲得、運用及演變的過程。如關于傳統心理學思想史的研究即屬于此類。
第三,客位研究與主位研究。所謂客位與主位實際是關于心理學研究中研究者與研究對象的關系問題。主流心理學的研究采用客位研究方式,強調研究者與對象的分離,從而把對象作為客體進行價值中立的說明和控制。主位研究強調研究者與對象在互動中進行理解,研究者應該深入對象的文化生活空間,感受文化的意義和日常實踐活動。
第四,量化方法與質化方法。量化方法側重數量化的描述和說明,通過統計推論確定心理行為的差異,這種差異是數量上的而非本質上的差異。質化方法側重歷史社會脈絡的考察,重視研究者與對象間的共同體驗和相互理解。量化方法是主流心理學研究的基本方式,而質化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新興趨向。
其次,文化心理學自身的演化歷史也顯露出,它在面對主流心理學方法論的時候進退維谷,難以擺脫或者依附或者背離主流心理學的二元對立窘境。
文化心理學經歷了不同發展階段。早期的文化心理學強調研究應該具有文化敏感性,在研究設計和理論建構上力圖加入文化因素,關注文化背景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影響。這種研究方式雖然較主流心理學的實證主義研究方式有所進步,但仍然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缺陷。具體表現為:一是文化實體論,把文化當成個體現實生活之外不變的實體個體的心理行為是在靜態封閉的文化模式中得以發展;二是文化決定論,把文化與心理的雙向建構關系簡化為單向決定關系,成為文化決定心理行為的研究模式;三是文化差異論,只關注描述和說明不同文化下的心理行為差異,而不注重對文化與心理關系這一根本問題的建構和理解。總之,文化成為沒有時間向度的不變實在,獨立于個體的理解和實踐之外,人與文化成為分立的兩個實體。“當前的文化心理學研究在實踐探索中主要表現為研究領域的擴大和研究興趣的轉移,而并沒有形成研究體系的轉變,沒有形成方法論的革新。
新近的文化心理學主要體現為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的發展,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關于文化與心理對立的爭論。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認為沒有固定先在的心理事實,所謂的心理乃是通過社會互動過程獲得意義并得以體現的。同樣,也沒有外在控制心理行為的客觀文化事實,社會文化的意義有賴于人的認識和解釋。這樣,心理學的研究就成為對于文化與心理的建構生成過程的考察。然而,這樣的研究預設又容易陷入相對主義的境地。因為由個體的主觀性決定,每個人、每種文化都會對社會文化做出不同的解釋和說0月,也就建構了不同的心理行為特征。建構主義心理學主張理解的多元化,支持各種意見的合法性和平等地位。但是,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在主張多元文化共存的同時,卻無力對多元文化之間的相互關系做出說明。不同的文化中存在不同的心理行為,而這些文化、心理、行為卻是不可通約的。實際上,文化建構主義心理學在批判主流心理學的同時,不自覺地以其對立面塑造了自己的研究對象和方法論,在否認一切本質主義、基礎主義、普遍主義的同時,自身卻陷入了相對主義的境地。
總的來說,文化心理學在處理文化與心理關系的問題上并不成功,具體體現為批判改造實證主義心理學方法論時,仍然受制于二元對立思維的影響,執行著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這使得文化心理學無意中把實證論作為批判的對象,而不自覺地以實證論的反面建立了自身的方法論。這樣做的結果是文化心理學失去了存在的現實根基,成為了比照主流心理學而存在的“他者”,從而使得研究缺乏歷史性和現實性。換句話說,文化心理學的研究仍然是以批判主流心理學及其方法論為依據,而不是從人們的現實生活和實際活動出發建立自己的方法論,因而未能真正實現方法論的創新,依舊局限于非此即彼的二元對立思維。這就是文化心理學方法論內在困境的根源。
4文化心理學方法論困境的出路
文化心理學的核心任務,是如何把當前對人們心理行為的探討,與其文化資源聯結起來,使得心理學的研究處于廣大的社會歷史文化脈絡中,成為變化的、活動的、發展的過程,而不是把文化視為固定的、僵化的、靜止的客體即把對文化的認識從實體論轉為系統論[7。這里應該解決的兩個核心問題是:第一,文化與心理的關系是文化心理學研究的最根本的問題,當前研究存在的缺失是如何把文化間心理行為的比較研究轉化為文化與心理的關系的研究;第二,如何解決文化與心理行為的二元對立,把二者視為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的動力系統。而實際上,這也就是文化心理學如何處理與主流心理學的方法論關系的問題。
應當指出,不同文化間心理行為的對立以及文化與心理的對立,本質上都源于西方的二元對立的思維方式,是在其漫長的學術實踐中形成的理性主義思維傳統。顯然,若要在西方心理學的研究基礎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就必須有其他可供選擇、參考、借鑒、利用的文化資源和學術傳統。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從此可以漠視甚至舍棄西方的研究方式和研究成果。否則,就必然依舊陷入二元對立的窠臼之中,成為研究者想象之中的學術改造。
從歷史發展的視角看,文化心理學的發展及其方法論的困境,實質在于這是一種文化補償(culturalredemption)。文化補償或稱文化救濟是指,在我們的歷史實踐中,由實踐的結果產生問題,使我們不得不回頭尋找失去了什么,再加以補償和救濟。[8]從研究本質和特征來看,文化心理學,也包括本土心理學、跨文化心理學的研究都是一種具有文化補償性質的研究,即在心理學的歷史實踐之后,試圖重新加入文化和重新解釋文化,補充這個本來應該卻沒有進入心理學研究視野的因素。這是文化心理學發展所應正視的前提。
同時,文化心理學研究也面臨著文化并置(cul?turaljuxtaposition)9,也就是當今多元文化并存的現實,這當然也包括以主流心理學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傳統。心理學的發展一方面要面對不同文化樣態中的問題,另一方面也有多種文化傳統作為可以利用的資源。如今的心理學越來越趨向全球心理學,文化心理學的發展更是要正視這種多元文化的現實。這種文化并置決定著研究者不可能也決不必要拋棄任何可利用的文化傳統。
從文化補償和文化并置的視角看,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困境就容易理解。關于人類心理的文化特征的認識是一個逐漸展開的過程,可以分為不同的發展階段[10。文化心理學研究也是認識人類心理的文化性質的一個階段。文化心理學是對于心理學歷史實踐中文化缺失的補充與重建,這需要反思主流心理學方法論的歷史實踐;同時,關于人類心理的文化特征的認識也是一個文化傳統整合的過程,以多元文化傳統并存作為背景。文化心理學要面對多元文化傳統沖突的局面,也需要整合多元文化傳統資源,西方的文化傳統也當然是可以利用的資源。從文化補償和文化并置的視角看,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困境也就有了解決的途徑,即反思歷史實踐,面向現實問題,把各種立場與方法視為可供選擇的資源加以采用。這不是拋棄現有研究,也不是恢復和回歸傳統,而是在過去實踐的基礎上,運用批判思維加以整合。文化心理學的方法論突破,不是在過去意義上的修補,也不是另立門戶的發明,而是在反思原有方法論歷史實踐基礎上的創新和轉化。
4.1 反思歷史實踐
現代心理學主要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思維方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那么對這種心理學的歷史實踐過程的系統反思和脈絡解讀,就是掌握這種心理學形態局限與價值的重要手段。西方心理學的研究,是以西方哲學自笛卡兒以來的二元對立思維方式為基礎的,把身與心、我與他劃分出明顯的界限。在文化心理學的探索中,關于本文化與他文化、文化與心理的關系等問題的考察,也明顯受這種對立思維方式的影響。那么,要打破這種二元對立、非此即彼的思維方式,就要從根本上反思研究的前提預設,把主流心理學看作西方文化和理智發展的歷史產物加以利用。而研究者具備豐富多元的文化素養,當是對單一文化傳統進行有效反思的一個首要前提。研究者只有具備了豐富而多元的文化傳統的滋養,才有可能在多元視角中做出比較和選擇進行各種文化傳統資源的溝通融合;才能夠在對比中深入檢視當下的社會文化歷史線索,并自覺運用這些線索去理解植根于歷史文化中人的心理生活狀態。因此,文化心理學的首要前提是研究者的自省,擺脫單一西方理論思維和文化模式的羈絆,建立自身的學術實踐主體性。
4.2 面向現實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