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1-20 10:55:2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藥理學研究進展,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隨著組學技術的發展完善,系統生物學[5]及多向藥理學[6]已廣泛應用于多種疾病及藥理、毒理等研究。2007年,hopkins[7-8]率先提出并系統地闡述了網絡藥理學(network pharmacology)的概念,網絡藥理學是基于系統生物學的理論,對生物系統的網絡分析,選取特定信號節點進行多靶點藥物本文由收集整理分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8107313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學科項目(國中醫藥〔2012〕62號);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項目(j50301);上海市科委項目(12401900401)通訊作者:蘇式兵,e-mail:shibingsu07@163.com子設計的新學科,是建立在高通量組學數據分析、計算機虛擬計算及網絡數據庫檢索基礎上的生物信息網絡構建及網絡拓撲結構分析策略和技術基礎上的科學思想和研究策略。與傳統藥理學的最大區別在于,網絡藥理學是從系統生物學和生物網絡平衡的角度闡釋疾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從改善或恢復生物網絡平衡的整體觀角度認識藥物與機體的相互作用并指導新藥發現,強調對信號通路的多途徑調節,提高藥物的治療效果,降低毒副作用[9]。
多數情況下,疾病發生的分子機制是細胞內調控網絡的異常所致,復雜性疾病是由多基因、多功能蛋白相互作用紊亂而形成的疾病網絡[10]。新藥研發的策略應是發現如何干預疾病的病理網絡,需要對多種基因及其調節蛋白的干擾才能影響疾病網絡[11]。研究發現,在腫瘤、精神疾病和抗感染等治療過程中,具有多靶點藥理作用的藥物比單靶點藥物具有更好的療效[12]。2 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思路
目前,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思路通常可分為兩類:一是根據公共數據庫和公開發表的已有數據,建立特定藥物作用機制網絡預測模型,預測藥物作用靶點,并從生物網絡平衡的角度解析藥物作用機制。如gu j等[13]運用虛擬篩選和網絡預測技術對大黃二蒽酮a、大黃二蒽酮c、番瀉苷c等幾種從未報道過具有抗2型糖尿病作用的成分進行預測并獲得成功,yan j等[14]也成功利用該技術對麻黃湯新藥理作用進行了預測。二是利用各種組學技術以及高內涵和高通量技術,采用生物信息學的手段分析和構建藥物-靶點-疾病網絡,建立預測模型,進而解析所研究藥物的網絡藥理學機制。如運用網絡靶標預測中藥方劑六味地黃丸適于治療的疾病和機制[15],以及對復方丹參方的網絡藥理學研究[16]。3 網絡藥理學的研究技術3.1 數據的獲取和驗證
網絡藥理學研究中與實驗相關的環節有兩個[17]:一是基于實驗結果構建網絡所需基本數據的獲取,二是對所建立的網絡預測模型進行實驗驗證,這兩個環節涉及的技術均應具有高通量、可定量、靈敏、快速、簡便、可靠地獲取大量數據的特點。目前,網絡藥理學研究所涉及的相關技術除了組學(基因組、蛋白質組、代謝組和元基因組等)技術外,主要包括高通量和高內涵技術、雙高通量基因表達檢測技術和分子相互作用技術。3.1.1 高通量/高內涵技術 該技術是指在保持細胞、組織或整體動物結構和功能完整性的前提下,一次性檢測成百上千個處理且同時檢測被篩樣品對活細胞、組織或整體動物多個表型的作用,具有均質、多維表型檢測、實時動態監測和可視化的特點。3.1.2 雙高通量基因表達檢測技術 該技術是指應用具有檢測樣品高通量、檢測目標基因高通量的雙高通量技術,具有對所需基礎數據和網絡模型進行驗證的作用。fakhari等[18]在2002年提出的聚合酶鏈式反應(pcr)芯片技術,具有操作流程簡單、定量結果無需后期驗證、特異性強、靈敏度高及重復性好等特點。3.1.3 分子相互作用技術 該技術是指從網絡藥理學角度揭示藥物作用原理,或對所構建的藥物作用網絡或預測模型進行驗證,用來揭示藥物分子與機體生物大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主要包括3種技術:基于表面等離子共振的檢測技術[19]、基于生物膜層干涉的檢測技術[20]、納米液相層析-質譜分析技術[21]。這3種技術均具有高通量、高精度、無標記且實時檢測的特點。3.2 網絡可視化技術
該技術是指應用可視化工具,將聯系表反映成一張相互聯系的可視網絡的過程[22]。一般分為2個階段:①豐富網絡屬性,通過增添網絡本身、節點及連接的屬性,使節點聯系表擴展為包含豐富信息的網絡;②網絡描述,通過豐富的特征描
述手段,使網絡表現更加直觀。目前,大部分網絡藥理學研究中的可視化可以通過cytoscape[23]、guess[24]、pajek[25]等專業工具來實現。3.3 網絡分析技術
中圖分類號:R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06-0273-04
八珍湯源自古方《正體類要》,由人參、熟地、白芍、川芎、茯苓、當歸、白術、甘草8味中藥組成,是四君子湯和四物湯的合方。四君子湯能健脾益氣,四物湯可補血養血,八珍湯匯兩方之功,奏兩方之效,為“氣血雙補”的代表方劑,常用于治療氣血皆虛諸證。方中人參與熟地相配,益氣養血,共為君藥。白術、茯苓健脾滲濕,協人參益氣補脾;當歸、白芍養血和營,助熟地補益陰血,均為臣藥。佐以川芎活血行氣,使之補而不滯。炙甘草益氣和中,調和諸藥,為使藥。為了探究八珍湯作用的現代基礎研究成果,本文對其組方中單味藥及其復方化學組分的藥理學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1 組方中單味藥化學成分及藥理學研究
1.1 人參
人參化學成分復雜,生物活性廣泛,藥理作用獨特,目前已從人參中提取出的成分有皂苷、糖類、蛋白質、氨基酸、有機酸和維生素等。其中人參皂苷是主要的有效成分。根據皂苷元的不同,人參皂苷被分為人參二醇類、人參三醇類及齊墩果酸類。其中Rb1為二醇類活性最強的成分;Rg1為三醇類活性最強的成分;齊墩果酸類活性最強成分主要是RO。
人參皂苷對中樞神經功能有一定影響[1]:小劑量興奮,大劑量抑制。目前證實人參皂苷Rb1及Rg1是其作用的主要成分,Rb1和Rg1可以營養神經,促進軸突外生和神經再生,起到保護神經的作用,抑制細胞凋亡。人參總皂苷可易化學習和記憶的獲得、鞏固和再現,可治療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Rg1能增強Na+-K+-ATP 酶及Ca2+-Mg2+-ATP 酶活性,降低缺氧心肌細胞內游離Ca2+濃度,保護缺氧后的心肌細胞。Rg1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在心功能衰竭時有顯著的強心作用[2];人參具有清除自由基,減少脂質過氧化物產生的功能,起抗衰老作用;研究表明,Rb1可顯著改善小鼠的,對于及性器官發育均有促進作用;人參皂苷和人參多糖對正常動物內皮系統的吞噬功能有刺激作用,提高機體免疫能力;Rg3有良好的抗癌作用,能抑制腫瘤血管生成及腫瘤浸潤和轉移[3]。
1.2 熟地黃
熟地黃是生地黃酒燉法炮制加工品。地黃的化學成分以苷類為主,其中又以環烯醚萜苷類為主,還有糖類,已分離鑒定了水蘇糖等8種糖;另外還含有20余種氨基酸,但熟地黃中氨基酸含量顯著減少,尤其是鹽基性氨基酸。熟地黃中還含有K、Mg、Ca、Fe、Cu、Zn、Cr、Co等多種微量元素[4]。
地黃寡糖和多糖對造血系統均具有刺激作用,特別是對造血微環境中的某些細胞,能促進其分泌多種造血生長因子而增強造血母細胞的增殖[5];熟地黃多糖能增強機體免疫功能,可顯著促進網狀內皮系統活性,吞噬指數明顯增加,促進IL-2的分泌;研究認為,熟地黃能使收縮壓和舒張壓均顯著下降,有明顯降壓作用;地黃多糖促進T細胞活化,殺傷腫瘤細胞,并產生一系列淋巴因子激活其它效應細
胞,共同發揮其抗腫瘤作用[6]。
1.3 白術
白術主要含揮發油、內酯類化合物及多糖。揮發油主要成分為蒼術酮、蒼術醇等,其中蒼術酮含量最高,可用水蒸汽蒸餾法和超臨界萃取技術提取。內酯類包含白術內酯I、Ⅱ、Ⅲ等。白術多糖類物質主要為甘露聚糖和果聚糖[7]。
白術揮發油有明顯抗消化道腫瘤作用,對艾氏腹水癌(EAC)患者有顯著的生命延長作用,對小鼠移植性腫瘤肝癌H22亦有顯著抑制作用;白術多糖能增加胸腺和脾臟重量,增強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功能,能促進淋巴細胞轉化和溶血素的生成,具有全面免疫增強作用;白術內酯類成分(白術內酯Ⅰ、Ⅲ)具有抗炎、抗腫瘤作用,白術內酯Ⅰ有調節胃腸道功能和促進營養物質吸收的功能[8]。
1.4 茯苓
多糖為茯苓的主要有效成分,它包括β-茯苓聚糖和茯苓次聚糖,β-茯苓聚糖轉化成β-茯苓多糖才具活性。另外,從茯苓干燥菌核中提取分離出的三萜成分[9]有三種類型:羊毛甾-8-烯型三萜;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3,4-開環-羊毛甾-7,9(11)二烯型三萜。茯苓還有如麥角甾醇、辛酸、棕櫚酸以及微量元素Pb、Cu、Mn、Se等其他成分。
茯苓多糖不僅能夠提高非特異性免疫系統功能,而且能夠提高特異性免疫系統功能。能特異地增強小鼠的體液免疫反應性,顯著提高巨噬細胞的識別功能、吞噬率和吞噬指數;另外,茯苓多糖和茯苓素有明顯的抗腫瘤作用[10]。
1.5 白芍
白芍含芍藥苷(3.3%~5.7%)、芍藥花苷、牡丹酚、少量氧化芍藥苷、芍藥內酯苷、芍藥新苷,還含有苯甲酸、β-谷甾醇以及沒食子酸、d-兒茶素等成分。此外,白芍還含有揮發油,脂肪油,糖,蛋白質和三萜類成分,金屬元素Mn、Fe、Cu、Cd及17 種氨基酸。其中芍藥苷是白芍的主要有效成分[11]。
白芍總苷可明顯促進大鼠腹腔內吞噬細胞的吞噬功能,它既可促進特異性T調節細胞的誘導,亦可增加非特異性T調節細胞的誘導,對免疫活性物質的產生具有雙向調節作用[12];另外,研究表明,白芍總苷對大鼠多發性關節炎有明顯的防治作用,對大鼠角叉菜性足腫脹及小鼠自身免疫性肝炎有明顯抑制作用[13];并可明顯對抗D-半乳糖胺等所致小鼠肝損傷后血清谷丙轉氨酶升高及肝糖原含量降低,并使形態學上的肝細胞變性和壞死得到明顯的改善和恢復[14]。
1.6 當歸
當歸含揮發油、糖類、有機酸等成分。揮發油成分相當復雜,以蒿本內酯為主;糖類主要有果糖、蔗糖和具有補體活性的酸性多糖;阿魏酸是有機酸部分的主要成分。當歸還含有多種氨基酸、維生素、香豆素類和黃酮類成分[15]。
當歸揮發油是其對血管平滑肌解痙作用的主要活性部分,其中蒿本內酯活性最強。據文獻報道,當歸揮發油有松弛氣管平滑肌作用,同時還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16];當歸多糖能增強淋巴細胞的免疫應答,提高機體免疫功能[17];阿魏酸能顯著抑制大鼠棉球肉芽組織增生、降低炎性組織中PGE2 的釋放量,起到抗炎作用;阿魏酸還有抗氧化、抗血栓、抗病毒和降血脂等重要作用[18]。
1.7 川芎
川芎含有揮發油、生物堿、酚性物質、有機酸及其他成分。揮發油有藁本內酯(主要成分)、蛇床內酯、新蛇床內酯等。從川芎中可分離到川芎嗪、尿嘧啶、腺嘌呤和腺苷等生物堿。從川芎酚性部位可分離到阿魏酸、大黃酚等有機酸成分[19]。
川芎揮發油為治療微循環障礙的重要有效部位,藁本內酯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可使微血管解痙,加快血流速度,使聚集的紅細胞解聚。川芎揮發油對動物大腦的活動有抑制作用,而對延腦的血管運動中樞、呼吸中樞及脊髓反射有興奮作用[20];川芎嗪可以通過血腦屏障,改善腦循環障礙,對神經元和線粒體有保護作用,并能增強小鼠單核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提高機體的免疫活性[21];阿魏酸可以抗動脈粥樣硬化,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清除氧自由基,抗菌消炎,抗腫瘤,抗突變,增加免疫功能。
1.8 甘草
甘草中的有效成分包括黃酮類、三萜類、多糖等。藥理研究主要集中在甘草酸、甘草次酸、總黃酮及多糖等化合物。甘草酸是一種五環三萜系列皂苷,在加熱、加壓及稀酸作用下,可水解為甘草次酸和兩分子葡萄糖醛酸。甘草酸及其鹽類統稱為甘草甜素[22]。
黃酮類化合物具有抑菌、抗病毒、抗腫瘤、抗氧化、保肝等藥理作用。甘草總黃酮能減少人血漿中膽固醇和甘油三酯的含量[23];甘草酸和甘草次酸對致癌物誘發的實驗動物癌變有明顯抑制作用,甘草次酸對大鼠棉球肉芽腫、皮下肉芽腫性炎癥均有抑制作用[24];甘草多糖能提高小鼠網狀內皮系統功能,不僅對特異性免疫功能有促進作用,而且對非特異性免疫功能亦有促進作用[25]。
2 八珍湯復方化學組分及藥理學研究
現代化學研究表明,八珍湯中起主要作用的化學成分主要集中在總苷、多糖以及一些有益于人體的微量元素、氨基酸、磷脂、維生素、葉酸等活性成分中。這些活性成分的藥理作用包括改善造血功能、改善血液流變性、提高機體免疫能力、抗氧化抗衰老、抗腫瘤等。通過現代藥理學研究發現,其中藥復方“補氣補血”的中醫學作用機制有以下幾個方面。
2.1 對免疫功能的影響
潘洪平等[26]觀察了小白鼠隨年齡增長其細胞免疫功能的變化及古方八珍湯對老齡小白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影響。結果表明,老齡小白鼠的紅細胞c3b受體花環率顯著低于低齡者,而老齡小白鼠的循環免疫復合物花環率則明顯高于低齡者。王碧英等[27]觀察了八珍湯對正常小鼠脾淋巴細胞3H-TdR摻入,正常小鼠、正常和血虛大鼠脾淋巴細胞產生白細胞介素-2(IL-2)的影響。結果顯示,八珍湯能顯著促進ConA 刺激的小鼠脾淋巴細胞3H-TdR摻入,顯著促進正常小鼠、正常大鼠的脾淋巴細胞和混合脾淋巴細胞產生IL-2,顯著促進血虛大鼠脾淋巴細胞和混合脾淋巴細胞分泌IL-2[28]。
2.2 對造血功能的影響
高依卿等[29]觀察了八珍湯對正常小鼠、正常和血虛大鼠脾條件培養液(SCM)和正常小鼠肺條件培養液(LCM)中集落刺激因子(CSFs)的生成水平。結果證明,八珍湯能顯著促進正常小鼠、正常大鼠的脾淋巴細胞和混合脾淋巴細胞產生集落刺激因子,顯著提高血虛大鼠脾淋巴細胞和混合脾淋巴細胞分泌CSFs 的水平,明顯促進正常小鼠肺條件培養液中CSFs的生成。祝紅焰等[30]利用60Co γ射線4Gy 一次性全身照射造成小鼠骨髓損傷和免疫力低下,觀察體內給予八珍湯小、中、大3個劑量后以上功能的恢復情況。結果提示:八珍湯通過保護免疫器官免受損傷,提高淋巴細胞功能及其細胞因子分泌功能,來增強機體的細胞免疫功能、體液免疫功能和非特異性免疫功能,并通過淋巴細胞、細胞分子對造血進行調控[31]。
2.3 對血液流變學的改善作用
潘毓寧等[32]以八珍湯10 g/kg(八珍湯Ⅰ組)、20 g/kg(八珍湯Ⅱ組)的劑量飼養18月齡大白鼠40 d,同時分別投喂等容量的百年樂原液與蒸餾水作為陽性對照組與空白對照組。實驗結果表明:八珍湯(Ⅱ組)和百年樂均可顯著降低大白鼠的全血黏度、血漿黏度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還能明顯抑制大白鼠的血小板聚集作用,八珍湯(Ⅱ組)還能促進其血小板的解聚作用。
2.4 抗氧化和抗衰老作用
吳國忠等[33]采用測定清除超氧陰離子能力,測定小鼠血漿過氧化脂質(LPO)及紅細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果蠅壽命實驗指標,觀察加味八珍湯各藥的協同作用及不同濃度加味八珍湯作用。結果顯示:加味八珍湯在體外試驗中有顯著抑制超氧陰離子生成作用,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血漿LPO生成,提高紅細胞SOD活性,延長果蠅半數死亡期和平均壽命,與對照組比較差異顯著。
3 展望
近年來對八珍湯的有效物質基礎和藥理學的研究,進一步闡明了其提高造血功能和增強免疫功能的機理,這對與貧血和氣虛相關的疾病的預防和治療有很大的意義。此外,八珍湯在其他方面的作用應結合目前藥理研究的結果,與臨床相結合,在中醫藥理論指導下,采用現代科學技術,進行多學科、多層次的研究,闡明其作用機理,并追蹤其主要活性成分,為臨床應用、藥物劑型改革、新藥開發提供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許見春. 人參在實際應用中的藥理作用[J]. 時珍國醫國藥,2006,17(4):578.
2 Leung KW, Cheng YK, Mak NK, et al. Signaling pathway of ginsenoside-Rg1 leading to nitric oxide production in endothelial cells[J]. FEBS Lett,2006,580(13) :3211-3216.
3 唐斌,程緒菊,劉江,等. 人參皂苷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西南軍醫,2005,7(3):45-47.
4 李更生,于震,王慧森,等. 地黃化學成分與藥理研究進展[J]. 國外醫學中醫中藥分冊,2004,26(2):74-78.
5 盧端萍,王勇. 地黃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海峽藥學,2004,16(3):23-26.
6 于震,周紅艷,王軍. 地黃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醫研究,2001,14(1):43-45.
7 龍全江,徐雪琴,胡昀. 白術的化學、藥理與炮制研究進展[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4,11(11):1033-1034.
8 杜培鳳,聶進紅. 白術研究綜述[J]. 齊魯藥事,2004,23(9):41-43.
9 仲兆金,劉浚. 茯苓有效成分三萜的研究進展[J]. 中成藥,2001,23(1):58-62.
10 張秀明. 茯苓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中藥材,2001,24(6):446-449.
11 高小榮,田庚元. 白芍化學成分研究進展[J]. 中國新藥雜志,2006,15(6):416-418.
12 ,栗占國. 白芍總苷的藥理作用及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應用[J].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2003,22(11):687-691.
13 DAYER JM, BRESNIHAN B. Targeting Interleukin21 in the treatment of rheumatoid arthritis[J]. Arthritis Rheum, 2002, 46(3): 574-578.
14 姜建萍. 白芍的現代藥理研究及臨床應用概況[J]. 中醫藥信息,2000,1(3):6-8.
15 黃偉暉,宋純清. 當歸的化學和藥理學研究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1,26(3):147-151.
16 杜俊蓉,白波,余彥,等. 當歸揮發油研究新進展[J]. 中國中藥雜志,2005,30(18):1400-1405.
17 孟慧玲. 當歸多糖的藥理學研究新進展[J]. 甘肅中醫,2007,20(1):44-46.
18 N. Rajendra Prasad, Samivel Ramachandran,Kodukkur Viswa-nathan Pugalendi, et al. Ferulic acid inhibits UV-B-induced oxidative stress in human lymphocytes[J]. Nutrition Research,2007,27(4):559-564.
19 李秋怡,干國平,劉焱文. 川芎的化學成分及藥理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國藥,2006,17(7):1298-1299.
20 周江. 川芎有效成分及其藥理作用研究概況[J]. 浙江中醫雜志,2007,42(10):615-616.
21 王艷萍,李文蘭,范玉奇. 川芎嗪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 藥品評價,2006,3(2):144-150.
22 Tamirs S,Eizenberg M,Somjen D, et al. Estrogen like activity of glabrene and other constituents isolated from licorice root[J]. Journal of Steroid Biochemistry &Molecular Biology, 2001,7(8) :291-298.
23 韓軍. 甘草的藥理作用與臨床應用價值[J]. 實用醫藥雜志,2003,20(8):630-631.
24 Raphael T J and Kut tan G. Effect of naturally occurring triterpenoids glycyrrhizic acid, ursolic acid, oleanolic acid and nomilin on the immune system[J]. Phytomedicine, 2003, 10 (627): 483-489.
25 田慶來,官月平,張波. 甘草有效成分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6,18(1):343-347.
26 潘洪平,張興,黃冬華. 八珍湯對血虛小鼠紅細胞免疫功能的實驗研究[J]. 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17(6):10-15.
27 王碧英,陳玉春. 八珍湯對動物機體免疫功能的增強作用[J]. 中醫研究,2000,13(5):20-21.
28 潘洪平. 八珍湯的藥理研究和臨床應用[J]. 中成藥,2003,25(11):22-24.
29 高依卿,陳玉春,王碧英. 八珍湯對粒系、單核系細胞養血補血作用機理的研究[J]. 中醫研究,2000,13(2):22-23.
30 祝紅焰,吳軍,譚允育. 八珍湯對輻射損傷小鼠免疫及造血功能的影響[J]. 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1,24(6):40-42.
31 江南,羅霞,陳東輝. 八珍湯對小鼠造血細胞因子影響的研究[J]. 四川大學學報,2003,40(1):159-162.
Abstract Trollius chinensis Bung is a kind of commonly used drug in traditional Mongolian medicine and enjoys great application value in pharmacognosy,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pharmacology, pharmacy and clinics. There are extensive foreground to develop new drugs from it. The main active composition of Trollius chinensis Bung is ketoflavin, which is provided with antibacterial and antiviral effect. Besides, some preparation of Trollius chinensis Bung have been used in clinic. The article consult literatures at home in recent years and summarizes the extrac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in pharmacology research on Trollius chinensis Bung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basis for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Trollius chinensis Bung; Extraction technology; Pharmacology; Development in research
蒙藥金蓮花為毛茛科植物金蓮花(Trollius chinensis Bung)的干燥花[1]。蒙藥名為阿拉藤花-其其格,是一種應用歷史悠久的傳統蒙藥,主要分布于內蒙古東部、吉林西部、遼寧、河北和山西等地。金蓮花屬植物共25種,《中華本草》將4種植物—矮金蓮花、短瓣金蓮花、寬瓣金蓮花及金蓮花作為藥用金蓮花的植物來源。金蓮花始載于清代趙學敏所著《本草綱目拾遺》[2]。蒙醫藥理論研究表明“阿拉藤花-其其格”具有愈傷、燥膿、止腐、止血、清熱、解毒之功效,用于創傷、外傷感染、血“協日”性眼患、咽喉熱[3]。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金蓮花屬植物多具有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在醫藥領域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
自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已有不少關于金蓮花在生藥鑒別及其采集加工、化學成分及其有效部位、藥理作用、臨床應用、莖葉藥用可行性研究等方面的報道。本文對金蓮花的提取工藝和現代藥理學研究進展作一綜述。
1 金蓮花的提取工藝研究
金蓮花中主要含有黃酮類、有機酸類、生物堿類及其它物質,截至到目前研究為止,大多數研究者認為黃酮類物質為金蓮花發揮藥理作用的主要成分[4]。綜合查閱近幾年的文獻,發現關于金蓮花提取工藝的研究主要有醇提法、水-醇提取對比法和其他提取方法,現分別敘述如下。
1.1 醇提工藝研究 高英等[5]應用均勻設計與正交設計兩種方法對金蓮花提取工藝進行研究,考察不同提取條件下的提取率及樣品中總黃酮的含量,實驗考察了4個因素,即乙醇濃度(%)、溶劑用量(倍)、回流時間(小時)和浸泡時間(小時)。結果表明,金蓮花的最佳提取工藝為65%的乙醇浸泡3小時,由于其余兩個條件幾乎無影響,可按實際實驗時的需要取值。蘇志偉等[6]采用正交設計方法,以總黃酮為測量指標,通過研究得出金蓮花的最佳提取工藝為65%乙醇提取3次,每次2小時,每次10倍量的乙醇。除此之外,楊雅信等[7]也采用了70%的乙醇液提取金蓮花中的總黃酮。
1.2 水-醇提工藝對比研究 葉紹明等[8]選用水、95%乙醇和60%乙醇作為提取溶媒,采用正交設計法考察金蓮花的最佳提取工藝,即用10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1.5小時,測定提取物的總黃酮濃度為4.612%。林晨等[9]也選用水、60%乙醇、95%乙醇作為溶媒進行正交試驗,得出了類似的結果。除此之外,白云娥[10]比較了水提工藝和醇提工藝對金蓮花中總黃酮的提取率,結果表明,水提取工藝優選為10倍加水量,浸泡0.5小時,煎煮2小時,煎煮3次,出膏率平均為45.158%,總黃酮含量平均為7.632%;醇提取工藝優選為12倍加醇量,用65%乙醇提取3次,每次1.5小時,出膏率平均為44.286%,總黃酮含量平均為14.561%。實驗表明,醇提取工藝的出膏率與水提取工藝的出膏率相近,但從提取物的總黃酮含量來看,醇提取工藝的總黃酮含量明顯優于水提取工藝的總黃酮含量。
1.3 其它提取工藝研究 除以上兩種主要方法外,羅麗榮等[11]采用微波輔助水提法從金蓮花中提取有效藥用成分總黃酮;另外,劉麗娜等[12]也采用單純的水提取法對金蓮花的提取工藝進行研究。以上實驗的研究都得到了較為滿意的結果。
綜上所述,不同提取時間和不同濃度乙醇對總黃酮提取率有很大影響,不同的提取溶媒和方法對總黃酮含量也有影晌。采用醇提的方法較為普遍,而且提取效果較水提法和其它方法更好,可以作為金蓮花中黃酮類物質提取的推薦方法。
2 金蓮花的藥理作用
2.1 抗菌作用 體外抑菌試驗結果表明,金蓮花是一種抑菌譜較廣的中草藥,其提取物在體外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較好的抑菌作用,如對綠膿桿菌、甲型鏈球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卡他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福氏桿菌、大腸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變形桿菌等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13]。
林晨等[9]測定了金蓮花3種溶媒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結果表明水和60%乙醇提取物對革蘭氏陽性菌的抑菌作用明顯大于革蘭氏陰性菌,特別是對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更強,推測金蓮花主要有效抑菌成分的作用部位可能在于細菌的細胞壁上。此外,還發現提取物中總黃酮含量高低與抑菌效果未表現出明顯的相關關系。隨后張麗娟等[14]研究發現,金蓮花蛋白提取液對變形桿菌、傷寒桿菌、大腸桿菌和產氣桿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并且金蓮花蛋白提取液在蛋白濃度大于1.25g/L時有顯著抑制變形桿菌和傷寒桿菌的能力,具有中等強度的抑制產氣桿菌、大腸桿菌的能力,而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沒有抑制作用。由此也證明了黃酮類物質不是抗菌的唯一有效成分。
2.2 抗病毒作用 溫云海等[15]用金蓮花水浸提取液以Hep-2為受試細胞做抗病毒研究,實驗結果表明,金蓮花水浸液對Hep-2的毒性與其濃度成正比,濃度小于3.905mg/mL時,細胞生長正常,可維持一周。濃度為3.905mg/mL時,對(Ad)7、21、Echo18和Polio I型病毒無作用;而在一定條件下,對CoxB 3變異株有很強的作用,對CoxA 24有一定作用。林秋鳳等[16]從金蓮花的干燥花中分離出原金蓮酸、葒草甙和牡荊甙,并對這3個化合物及總黃酮提取物進行抗病毒試驗,結果表明,總黃酮對呼吸道合胞病毒、A型流感病毒和副流感病毒只有弱的抑制作用,而原金蓮酸對A型流感病毒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其IC50為184.2μg/mL,治療指數(TI)為4.0μg/mL;葒草甙和牡荊甙對副流感病毒有強抑制作用,其IC50分別為11.7和20.8μg/mL,TI分別為32.1和16.0。除此之外,蘇連杰等[17]研究了金蓮花醇提取物對流感病毒感染小鼠的保護作用,并觀察了金蓮花醇提物的體內的抗病毒作用。
2.3 抗氧化作用 唐津忠等[18]報道,長瓣金蓮花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對豬油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隨著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其對豬油的抗氧化作用增強,兩者在試驗劑量范圍內呈正相關,其抗氧化作用可以與人工合成抗氧化劑BHT相似,優于VE的效果,而且提取物中的黃酮類化合物與VC有較好的抗氧化增效作用。這顯示了長瓣金蓮花中的黃酮類化合物在食用油脂抗氧化方面的巨大潛力。
周欣等[19]以VC為陽性對照藥物,系統的研究了短瓣金蓮花總黃酮及其它4種指標性成分的抗氧化活性。結果表明,短瓣金蓮花總黃酮和4種黃酮苷類化合物在體外對DPPH·、OH·、O2·具有較強的清除作用,同時對大鼠紅細胞的氧化性溶血也有較強的抑制作用。除此之外,魏紅等[20]也考察了金蓮花、陳皮、甘草和杭菊這4種中藥材中的黃酮提取物對DPPH·、OH·、O2·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結果表明,金蓮花黃酮提取物對3種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較強,是一種優良的天然自由基清除劑。
3 展望
金蓮花的蒙醫藥方面應用歷史悠久,在現代藥學研究方面更是取得了令人樂觀的進展。多年來,學者們在生藥學性狀鑒定、化學成分的提取、分離、鑒定等方面獲得了肯定的成果,明確了其主要有效成分是黃酮類,在藥效學方面證明其具有抗病毒和抗菌等藥理作用。如果進一步應用現代化手段深入研究,將會提高金蓮花的生物利用度,并確定其療效、不良反應,以便使該屬植物得到更好的開發與利用。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華本草》編委會.中華本草(第七卷)[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277.
[2] 趙學敏.本草綱目拾遺[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63:203.
[3] 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蒙藥分冊)[S].1998:30.
[4] 葉云峰,彭勇,付崗,等.藥用金蓮花研究新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7,9(3):29-33.
[5] 高英,李衛民,伍淑華,等.均勻設計與正交設計在金蓮花提取工藝篩選研究中的比較應用[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02,8(1):1-3.
[6] 蘇志偉,田鶴,馬英麗,等.金蓮花中總黃酮提取工藝的研究[J].中草藥,2007,38(6):850-851.
[7] 楊雅信,張貴君.金蓮花70%乙醇提取液中黃酮碳昔類成分的研究(Ⅰ)[J].黑龍江醫藥,2006,2(19):93-94.
[8] 葉紹明,李藥蘭,楊宜婷,等.金蓮花提取工藝[J].中國中藥雜志,2002,27(6):463-464.
[9] 林晨,沈偉哉,李藥蘭,等.不同溶媒中金蓮花提取物體外抑菌作用的比較[J].暨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1,22(6):54-55.
[10] 白云娥,漆小梅,高品一,等.金蓮花水-醇提取工藝比較[J].中成藥,2007,29(10):1521-1523.
[11] 羅麗榮,蔣柏泉,白蘭莉.金蓮花有效藥用成分提取研究[J].江西化工,2006,(3):96-98.
[12] 劉麗娜,蔣柏泉,白蘭莉.水提法從金蓮花中提取黃酮的研究[J].江西化工,2006,(2):46-47.
[13] 葉云峰,彭勇,付崗,等.藥用金蓮花研究新進展[J].中國現代中藥,2007,9(3):29-32.
[14] 張麗娟,張貴君,李仁偉.金蓮花蛋白超聲提取工藝優化及其抑菌活性的初步測定[J].天津中醫藥,2007,24(1):63-65.
[15] 溫云海,林岳生,黃海,等.金蓮花水浸提取液抗病毒的實驗研究[J].中華微生物學和免疫學雜志,1999,19(1):21.
[16] 林秋鳳,馮順卿,李藥蘭,等.金蓮花抑菌抗病毒活性成分的初步研究[J].浙江大學學報(理學版),2004,31(4):412-415.
[17] 蘇連杰,田鶴,馬英麗.金蓮花醇提物體內抗病毒作用的實驗研究[J].中草藥,2007,38(7):1062-1064.
血府逐瘀湯能抑制舌下靜脈注射垂體后葉素致大鼠心肌缺血時心電圖ST段的抬高,降低血清中CK、LDH的活性,降低MDA含量 。能升高心肌缺血動物NO含量,降低ET含量,調節心肌血管內存在的收縮平衡和自由基紊亂[2]。
對于結扎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引起兔心肌缺血模型,血府逐瘀湯能明顯增強肌酸激酶、SOD的活性,降低MDA含量,也能降低再灌注后血清中磷酸激酶活性,抑制ST段的抬高;影響血液流變性,降低全血高、中、低切值,血漿比濃度和纖維蛋白原含量,保護心肌組織 。通過DNA末端標記法和免疫組化技術觀察結扎大鼠左冠狀動脈引起心肌缺血時心肌細胞凋亡及其相關調控基因的變化,結果表明,血府逐瘀湯能有效地抑制心肌細胞壞死凋亡,增加細胞凋亡相關蛋白Bcl-2 表達,抑制相關蛋白Bax和ICAM-1蛋白的表達 ,進而減輕心肌細胞的損傷,保護缺血心肌[3]。
改善微循環
血府逐瘀湯能明顯增加正常與急性“血瘀證”小鼠耳廓微細動靜脈直徑,動靜脈血流速度加快,線粒流、流線明顯增多,進而增加毛細血管開放量。血府逐瘀湯能降低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眼球結膜微循環指標中囊性擴張、細靜脈管徑,紅細胞聚集積分,缺血區微血管瘤、血色、出血、微血流速度以及形態、流態,管周總積分,表明其具有改善高脂喂食飼料致家兔動脈粥樣硬化的球結膜微循環作用[4]。
對腦損傷的影響
血府逐瘀湯能緩解結扎左側頸總動脈致大鼠腦缺血時行為癥狀的發生,減少血液流變學各項指標,增強腦缺血大鼠紅細胞膜的流動性,降低過氧化脂質,增加SOD活性,改善神經細胞的病變,預防缺血性腦中風的發生[5]。血府逐瘀湯也能有效的阻止腦出血大鼠神經元線粒體內細胞色素C的釋放,同時促進血腫的吸收[6]。
對頸髓損傷的影響
以血府逐瘀湯治療頸髓急性損傷的實驗兔后,其神經元周圍水腫減輕,白質腫脹減輕,微血管血栓改變,膠質細胞減少,有明顯的微血管再通,細胞凋亡減少,且頸髓組織中MDA含量減少,促進脊髓水腫緩解,從而保護受傷的脊髓組織[7]。
抗缺氧作用
血府逐瘀湯對氰化鉀、亞硝酸鈉、異丙腎上腺素、結扎兩側頸總動脈和常壓下致動物缺氧有不同程度的對抗作用,可能與其對抗異丙腎上腺素而加快心率和降低腎上腺素的功能有關。表明其可使動物整體耗氧量減少,增強心肌的耐缺氧能力,提高對缺氧的耐受力和降低腦組織的耗氧作用,延長急性缺氧動物的存活時間[8]。血府逐瘀湯也可明顯抑制缺氧對肺動脈平滑肌細胞增殖的促進作用,并隨藥物濃度的增加,抑制率增加,且呈劑量依賴性作用[9]。
抑瘤作用
對于接種S180瘤細胞株的BALB/C小鼠,灌服血府逐瘀湯后,能明顯抑制瘤重,活化T淋巴細胞增殖能力,提高荷瘤小鼠脾臟L3T4+細胞數量,升高L3T4+/Lyt-2+細胞比值,促進NK細胞活性,增加IL-2的分泌,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10]。
血府逐瘀湯在臨床上被制成多種制劑,并被廣泛應用。主要用于冠心病、心絞痛、老年性室性早搏、滲出性胸膜炎、肺源性心臟病、高脂血癥等內科疾病;腦梗死、偏頭痛、失眠等神經系統疾病;腦損傷后顱內血腫、腦震蕩后遺癥等外科疾病;以及婦科、耳鼻喉科、眼科、皮膚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現代藥理學的研究,不僅證實了血府逐瘀湯的療效,并探討了其對多種疾病治療的作用機制,為臨床應用奠定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孫曉波,徐惠波,主編. 現代方劑藥理與臨床. 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2005,859~862
2 譚達全,鄧冰湘,周祖貽,等. 血府逐瘀湯對對大鼠急性心肌缺血的保護作用. 湖南中醫雜志. 2005,21(4):78-79
3 鄧冰湘,譚達全,張秋雁,等. 血府逐瘀湯對急性心肌缺血大鼠心肌細胞凋亡及其相關基因干預作用的實驗研究. 中華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 2005,2(8):3~5
4 羅堯岳,周小青,劉新華,等.血府逐瘀湯,二陳湯對動脈粥樣硬化家兔球結膜微循環的影響.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6,13(6):35~36
5 馬月香,方鴻,竇迎春.血府逐瘀湯對大白鼠腦缺血模型的影響. 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1,25(4):305~306
6 包太成,梁清華,彭梅,等. 血府逐瘀湯對腦出血大鼠神經元線粒體內細胞色素C釋放的影響. 中國臨床康復. 2005,9(9):118~119
7 劉汝專,潘漢升,唐曉菊,等.血府逐瘀湯對兔頸髓急性損傷減壓術后神經元及血管灌注的干預效果.中國臨床康復. 2006,10(19):53~55
【中圖分類號】R961【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2-3783(2014)01-0363-01蛇葡萄素(3,5,7,3',4',5'-六羥基2,3雙氫黃酮醇ampelopsin dihydromyricetin)又名雙氫楊梅樹皮素、二氫楊梅素、福建茶素、白蘞素等,是黃酮類化合物的重要一員[1]。存在于葡萄科、楊梅科、杜鵑科、藤黃科、大戟科及柳科等植物中,在葡萄科植物中大量存在。該化合物首次由Kotake和Kubota于1940從葡萄科蛇葡萄屬植物福建茶即楝葉玉葡萄A.Meliaefolia的葉中分離到,命名為蛇葡萄素[2]。近年來有關藥理和化學研究發現該成分有顯著的抗炎鎮痛,降糖,降脂,保肝,抗腫瘤,抗氧化等藥理作用,這些作用引起國內外學者的普遍關注,現其藥理作用作綜述如下:
1.抗炎鎮痛作用
文獻證實水提取液對小鼠巴豆油性耳廓水腫、大鼠角叉菜膠性、甲醛性足趾腫脹及腹腔毛細血管通透性均有抑制作用;對小鼠醋酸性扭體反應和熱水反應顯示有一定的鎮痛作用,能提高小鼠的痛閾水平[3]。外用蛇葡萄根霜劑能抑制二甲苯致小鼠腫脹度及其皮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大腸桿菌、綠膿桿菌的生長,增加大鼠瘡瘍模型血清膿液中溶菌酶含量,促進家兔背部皮膚創面愈合。劉紹芬等[4]用院內協定制劑烏蘞莓軟膏治療外科感染屬陽癥者,如瘡瘤、丹毒、疥腫、蛇蟲咬傷等,觀察到此藥可以治療各個時期瘡瘍的局部紅、腫、熱、痛;另外,其對某些陰癥引起的腫塊也有一定的療效。
2.抑菌作用
蛇葡萄素對枯草芽胞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大腸埃希菌、產氣桿菌、啤酒酵母、黏紅酵母、青霉、黑曲霉、黃曲霉、毛霉及根霉均有抑菌作用,尤其對革蘭陽性、革蘭陰性球菌或桿菌作用明顯。蛇葡萄素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沙門菌、大腸埃希菌、產氣桿菌的最低抑菌濃度(MIC)均為0.625 mg.mL-1,最低殺菌濃度(MBC)分別為0.625、0.625、1.25、1.25 mg.mL-1;對枯草芽胞桿菌無殺菌作用, MIC為0.625 mg.mL-1。蛇葡萄素 (含量90%)對牛奶酸敗混合菌群和真菌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并隨濃度增加而抑菌作用增強[5,6]。
3.抗病毒作用
陳科力等[7]將湖北的蛇葡萄根控制提取方法得到不同的提取物后,分別進行抗單純皰疹病毒實驗,篩選出去除鞣質后的水溶性部分具有抑制單皰病毒的活性作用。基于單皰病毒與乙肝病毒同為DNA病毒。因此,以該藥治療鴨乙肝型病毒(DHBV)感染呈陽性的雛鴨,根據鴨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滴度測定,結合肝組織觀察,發現試藥有肯定且持久的抗DHBV或促進清除DHBV的作用,結果與α-干擾素一致。
4.對血糖、血脂的調節作用
蛇葡萄素(含量為98.4%) 0.25 g.kg-1灌胃7 d能明顯抑制四氧嘧啶誘導的小鼠血糖升高[8]。蛇葡萄素0.125和0.25 g.kg-1灌胃給藥30 d對鏈脲霉素誘導的大鼠血糖升高有抑制作用,同時升高血清胰島素水平,胰腺組織中淋巴細胞浸潤明顯減少、炎癥反應明顯減輕,胰島數目明顯增加[9]。蛇葡萄素 0.5和1.0 g.kg-1灌胃10 d能使高脂乳劑引起的小鼠高脂血癥TC、TG含量降低,不影響HDL-C含量[10]。
5.保肝護肝作用
鐘正賢等[10]保肝作用實驗證實,蛇葡萄素能明顯抑制四氯化碳所致小鼠血清谷草轉氨酶(GOT),谷丙轉氨酶(GPT)活性升高以及降低血清總膽紅素(T-BIL),顯示其有明顯的降酶退黃的保肝作用。Yabe[11]用東北蛇葡萄中提取的蛇葡萄素進行了通過鐵酸刺激引起的老鼠肝損傷的實驗。實驗中,通過測定胞內外LDH(乳酸脫氫酶)值以及胞內LDH進入培養介質的百分率,以此評估肝損傷程度。結果表明,其可以減少LDH高水平的自發發生以及由鐵酸刺激而引起的LDH高水平釋放,其程度接近由抗氧化劑(SOD、丙酮酸鹽酯和二甲亞砜)所引起的水平。同時對四氯化碳、D-半乳糖胺以引起的肝損傷亦表現出抗性作用。蛇葡萄素保肝護肝機理基本上得到了明確,主要是其可抑制肝性M細胞膠原纖維的形成,從而達到治療肝病的目的。
6.抗腫瘤作用
蛇葡萄素對體外培養的小鼠B16黑色素瘤細胞的抑制達27.8%至78.9%[12]。蛇葡萄素可能通過抑制B16瘤細胞DNA的合成而產生抑癌作用[13]。對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可能是DMY抑制黑色素瘤細胞增殖的機制。蛇葡萄素對HK-1人鼻咽癌細胞株和MCF-7乳腺癌細胞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隨DMY濃度增加而抑癌作用增強。蛇葡萄素對HL-60、K562白血病細胞株和Bel-7402肝癌細胞株有明顯的抑制作用,隨蛇葡萄素濃度增加而抑癌作用增強[14]。
7.抗氧化作用
純度為95%的蛇葡萄素,濃度為5、10、20μmol?L-1時能明顯抑制大鼠心肌、肝和腦組織勻漿中丙二醛(MDA)的生成,并隨蛇葡萄素濃度增加而抑制MDA生成的作用增強;60 min內時間依賴性抑制維生素C+Fe2+誘導的肝線粒體膨脹,存在劑量依賴關系;抑制細胞色素+Fe2+、H2O2+Fe2+和維生素C+Fe2+誘導心肌、肝、腦組織線粒體MDA的生成[15]。蛇葡萄素能明顯抑制油脂中MDA的生成,隨蛇葡萄素純度(60%~90%)增加抗氧化作用增強;對動物油和植物油均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16]。
[基金項目]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自然科學青年項目(2011YZ009)
參考文獻
[1]孫文基,繩金房,主編.天然活性成分簡明手冊[M].中國醫藥科學出版社,1993:564.
[2]周天達,周雪仙.藤茶中雙氫黃酮醇的的分離,結構鑒定及其藥理活性[J].中國藥學雜學,1996,31(8):458-461.
[3]林建峰,李雙宮,等.藤茶的抗炎鎮痛作用的研究[J].福建醫藥雜志,1995,17(4):39-402.
[4]劉紹芬,毛永康.中藥烏蘞莓膏在外科臨床中的運用[J].當代護士,1996,(6):48.
[5]熊皓平,何國慶,楊偉麗,等.顯齒蛇葡萄提取物抗菌作用的研究[J].中國食品學報, 2004, 4 (1): 55
[6]楊書珍,張友勝,寧正樣,等.二氫楊梅素對幾種食品常見菌的抑制效果[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03, 15 (1): 40
[7]陳科力,李翰明,陳艷明,等.蛇葡萄根提取物體內抗鴨乙型肝炎病毒的作用[J].中藥材,2000,23(1):41-4.
[8]覃潔萍,鐘正賢,周桂芬,等.二氫楊梅素降血糖的實驗研究[J].中國現代應用藥學雜志, 2001, 18 (5): 351
[9]鐘正賢,覃潔萍,陳學芬,等.雙氫楊梅素對鏈脲霉素所致糖尿病大鼠的降血糖作用[J].廣西科學, 2000, 7 (3): 203
[10]鐘正賢,覃潔萍,周桂芬,等.廣西瑤族藤茶中雙氫楊梅樹皮素的藥理研究[J].中國民族醫藥雜志, 1998, 4 (3): 42
[11]Yabe N, Tanaka k, Matsui H. An ethanol-extract of Ampelop-sis brevipedunculata (vitacease) berries decreases ferrous iron-stimulated bepatocyte injury in Culture. Journal of Ethnopharm-cology, 1998, 59 (3): 147-159.
[12]劉德育,丘明棋,梁婷韻.無刺根中蛇葡萄素的提取及其對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 1999, 20(2): 127
[13]劉德育,羅曼.血清藥理學方法研究蛇葡萄素抗黑色素瘤的作用[J].中藥材, 2001, 24 (5): 348
[14]周寧寧,朱孝峰,謝冰芬,等.無刺根中蛇葡萄素體外抗腫瘤作用研究[J].廣東藥學, 2000, 10 (4): 7
左旋布比卡因是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理化性質和麻醉效能與布比卡因相似,但心血管系統和中樞神經系統毒性比布比卡因低。本文就左旋布比卡因的臨床藥理學特點和臨床應用作簡要綜述。
1臨床藥理學特點
1.1藥效學 左旋布比卡因為酰胺類局部,通過穩定神經細胞膜上鈉離子通道,提高神經電刺激閾值,減慢神經沖動的傳播,減少動作電位的升高率,阻滯神經沖動的產生和傳導。Kopacz等[1]在56例擇期下腹部手術中,隨機雙盲比較左旋布比卡因(0.75%,20mL,150mg)和等量布比卡因的麻醉效果,左旋布比卡因組感覺阻滯達T10和T5的時間分別為(13.6±5.6)和(24.3±9.4)min,而布比卡因組感覺阻滯分別為(14.0±9.9)和(26.5±13.2)min,二者較為相似,但左旋布比卡因組持續時間(550.6±87.6)min長于布比卡因組(505.9±71.1)min,二者肌肉松弛效果無明顯差異。左旋布比卡因在離體的幾內亞豬心肌標本上的實驗發現,左旋布比卡因對心肌鈉通道的親和力和心肌最大去極化率的影響都弱于右旋布比卡因。
1.2毒理學 左旋布比卡因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78%,主要發生在心血管系統 、中樞神經系統 、內分泌系統、呼吸系統、肌肉骨骼系統、肝臟 、胃腸道、血液、皮膚等部位。Van等對兩組實驗對象分別靜脈滴定法給予左旋布比卡因(平均劑量67.7 mg)和布比卡因(平均劑量65.5 mg),結果左旋布比卡因組出現中樞或外周神經紊亂的比例為36%,明顯低于布比卡因組64%的比例,耳鳴的發生率也明顯低于布比卡因組(9%比36%)[2]。由此可見,左旋布比卡因在安全性和毒性上相對于布比卡因具有優越性。
1.3藥動學 左旋布比卡因藥代動力學曲線符合二室開放式模型。硬膜外給左旋布比卡因 30 min后可達血藥峰值,在肝臟經CYP3A4、IA2酶廣泛代謝,代謝產物經尿和糞便排出。左旋比右旋血漿蛋白結合率和血漿清除率高,半衰期短,左旋比右旋毒性低的原因是左旋對腦和心肌組織的親和力較低。
2臨床應用
2.1神經阻滯 劉淑娟等[3]通過觀察肱中法臂叢麻醉患者感覺、運動阻滯、生命體征變化及并發癥,評價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叢神經阻滯的可行性。研究證明,0.375%左旋布比卡因具有鎮痛完善、維持時間長及毒性反應低等優點,用于肱中法臂叢神經阻滯是安全有效的。另有研究將擇期行甲狀腺手術患者60例隨機分為L組和B組兩組,L組局麻藥為0.25%左旋布比卡因,B組為0.25%布比卡因,全程觀察兩組患者BP、HR、SpO2及ECG,記錄兩組阻滯起效時間,持續時間和術后滿意程度。結果表明L組起效時間短于B組,且持續時間長于B組,可明確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頸叢神經阻滯效果確切安全,且具有阻滯起效快、麻醉作用持續時間長的優點[4]。
2.2硬膜外麻醉 敖興等[5]選擇擬行整形手術女性患者78例,隨機分為A、B、C 3組,A組給予0.5%鹽酸左旋布比卡因注射液,B組給予0.5%鹽酸羅哌卡因注射液,C組給予0.5%鹽酸布比卡因注射液,首劑量均為8~10mL,分次硬膜外腔注入。術中常規監測血壓、中心靜脈壓、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結果顯示,0.5%羅哌卡因和左旋布比卡因的鎮痛起效快,鎮痛持續時間比0.5%布比卡因長,3組患者的心動過緩、低血壓、頭暈等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反應都較少,心電圖也未監測到異常。由此可見,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臨床效能與羅哌卡因、布比卡因類似,安全性更優于布比卡因。
2.3蛛網膜下麻醉 隨機選擇擇期行下腹部或下肢手術的10例患者,均分為左旋布比卡因組(觀察組)和布比卡因組(對照組)。觀察兩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感覺阻滯范圍、運動阻滯起效時間和Bromage評分。評定麻醉效果,觀察圍手術期的不良反應。結果顯示,左旋布比卡因與布比卡因麻醉效果相似,但對心血管和神經系統的毒性小,可以比較安全有效地應用于蛛網膜下腔阻滯。
2.4產科麻醉和鎮痛 李冰等[6]通過對60例腰麻下行剖宮產的患者分別采用布比卡因(0.5%,2mL)和鹽酸左旋布比卡因(0.75%,1.33mL)進行麻醉的試驗對比,得出兩組麻醉效果及麻醉維持時間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說明左旋布比卡因可以為剖官產患者提供安全可靠的麻醉,且毒性更低。吳曉等[7]選擇擬在腰麻下行剖宮產手術患者90 例,隨機分為3 組,即布比卡因組(B組)、羅哌卡因組(R組)和左旋布比卡因組(LB組)。所有患者腰麻均接受0. 5%重比重相應局麻藥2. 4 mL(12 mg ) 。觀察各組感覺和運動神經阻滯的起效時間和維持時間、藥物不良反應。3 組患者的感覺阻滯起效時間、維持時間、最高阻滯平面差異無顯著性(P > 0.05) ;LB組的運動阻滯起效時間比R組快、比B組慢,而運動阻滯維持時間比R組長、比B組短(P< 0.05) ;最大Bromage 評分B組> LB組> R組(P< 0.05) ;主要的藥物不良反應為低血壓、惡心、嘔吐等。結果提示,左旋布比卡因腰麻用于剖宮產手術是安全的,并能達到較為完善的麻醉效果。
2.5術后鎮痛 高蓮紅等[8]將80例行擇期下肢手術患者隨機分為左旋布比卡因術后鎮痛組與布比卡因術后鎮痛組(對照組),每組40例。手術結束均采用持續硬膜外靜注鎮痛,觀察術后48 h內的VAS疼痛評分、患者鎮痛治療總體印象評分、術后活動能力、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結果兩組患者術后5個時段VAS疼痛評分、鎮痛結束時對疼痛的總體評估、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左旋布比卡因用于矯形外科術后硬膜外鎮痛,可獲得滿意的鎮痛效果。
3 展望
綜上所述,左旋布比卡因是一種新型、長效酰胺類局麻藥,具有麻醉效能強、作用時間長、心臟和中樞神經系統毒性小的特點,低濃度時對感覺、運動神經阻滯分離明顯,可安全用于臨床麻醉及疼痛治療,并在硬膜外麻醉、脊髓麻醉、浸潤麻醉等臨床實踐中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Kopacz DJ, Allen HW, Thompson GE. A comparison of epidural levobupivacaine 0 .75% with racemic bupivacaine for lower abdominal surgery[J]. Anesth Analg, 2000, 90(3): 642-648.
[2]Van F, Rolan PE, Brennan N, et al. Diferential effects of levoand racemic bupivacaine on the EEG in volunteers[J]. Region Anesth Pain Med, 1998,23:48-49.
[3] 劉淑娟,李恩有,崔英華等.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肱中法臂叢神經阻滯[J].臨床麻醉學雜志,2007,23:425-426.
[4] 李海中.低濃度左旋布比卡因用于頸叢阻滯的臨床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14):2785.
[5] 敖興,黃鳳蓮,程建保.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胸段硬膜外麻醉的鎮痛與安全性研究[J]. 中國藥業, 2011,20(14):28-29.
金銀花即忍冬花,為中醫常用藥,具有清熱解毒、涼風散熱的功能。其名始見于《本草綱目》忍冬條下。忍冬始載于《名醫別錄》,列為上品,主治寒熱身腫。陶弘景曰:“處處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李時珍謂:“忍冬在處有之,附樹延蔓,黃微紫色,對節生葉。葉似薛荔而青,有毛。三四月開花,長寸許,一蒂兩花二瓣,一大一小,如半邊狀,長蕊。花初開者,蕊瓣俱色白,經二三日,則色變黃,新舊項參,黃白相映,故呼金銀花。”又謂:“莖葉及花,功用皆同。”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金銀花的藥用部位發生了很大變化。宋代以前獨用莖葉,明代則莖、葉、花同等入藥,此后強調以花為主,其莖葉成為同一植物的另外一種藥物,即忍冬藤。忍冬藤具清熱解毒、通經活絡的作用。金銀花植物來源復雜,在中國分布廣泛。藥典規定金銀花為忍冬科植物忍冬L.japonica Thumb.、紅腺忍冬L.hypoglauca Miq.、山銀花L.confusa DC.或毛花柱忍冬L.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初開的花。經近代藥理實驗和臨床應用證明,金銀花對于多種病菌有較強的抗菌作用和較好的治療效果。對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有利于對其藥理作用的深入認識和新的藥效功能的開發。
1 質量控制研究
金銀花的抗菌有效成分以綠原酸和異綠原酸為主,藥典規定綠原酸的含量不得少于1.5 %。但金銀花藥材中綠原酸含量極不穩定,易受多種內外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變化。據鄭欣榮[1]報道主要有以下3個方面。
(1)生物、生態因素的影響:A植物體內各器官在其不同發育階段,體內化學成分含量也會發生變化。忍冬花中部從幼蕾到盛開5個不同發育階段綠原酸含量有逐漸下降的趨勢。在不同時期采收到的花蕾中總綠原酸含量可相差50 %。第一茬花干蕾綠原酸含量最高,第四茬花次之,第二、三茬花較低。可以看出,藥材合理采收,對提高藥材產量和保證質量穩定具有重要意義。B生存環境對忍冬體內綠原酸動態積累同樣有著重要影響。生長在陽坡的忍冬葉、花蕾、莖和葉花混品中的綠原酸含量均高于陰坡的同類樣品。而不同產地的金銀花由于生長環境的生態條件不同,其綠原酸的含量也不同。不同物種來源的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的差異則更加顯著,含量最高和最低的物種間差異達十幾倍。
(2)提取方法的影響:用傳統工藝法如水煮法、乙醇回流法、滲漉法等對金銀花中綠原酸進行提取,綠原酸得率都較低。而經纖維素酶提取工藝處理后,能顯著提高金銀花提取物得率和綠原酸得率。
(3)加工炮制方法的影響:不同加工炮制方法可直接影響金銀花中綠原酸等成分的含量。如蒸曬品綠原酸和異綠原酸含量比生曬品高,而黃酮和揮發油含量低于生曬品,陰干法含綠原酸最高,硫磺熏曬法次之,曬干法含量最低。烘制品與生品相比,鈣、鐵、鎂離子煎出量增高,鋅、鈉離子煎出量降低;綠原酸、總糖、可溶性糖含量均隨溫度的增高和時間的延長而降低;炭品中綠原酸含量僅為生品的1/10,鞣質含量為生品的1/2。
2 化學成分
金銀花化學成分研究表明,其富含揮發油、黃酮類、有機酸、三萜皂苷類等。
2.1 揮發油
揮發油是金銀花的有效成分,通過氣質聯用分離出芳樟醇、雙花醇、辛醇、棕櫚酸、二氫香葦醇、十八碳二烯酸乙酯[2]、二十四碳酸甲酯[3]、棕櫚酸乙酯、香蘆醇、肉豆蔻酸 [4]、棕櫚酸乙酯、1,1’―聯二環己烷[5]等成分。金銀花的干花與鮮花成分差異較大。鮮花揮發油成分以芳香醇為主,含量高達14 %以上,其他成分多為低沸點不飽和萜烯類成分,而干花揮發油成分以棕櫚酸為主,一般占揮發油的26 %以上,芳香醇含量僅在0.30 %以下。可能由于芳樟醇是低沸點化合物,在干燥加工過程中損失造成。
2.2 黃酮類化合物
1949年中沖太七郎首先從金銀花中分離出木犀草素[6],1961年他又分離出忍冬苷[7]。1995年高玉敏[8]首次從金銀花中分離出4個黃酮類化合物,經鑒定為木犀草素-7-O-α-D-葡萄糖苷、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皮素-3-O-β-D-葡萄糖苷、金絲桃苷。1996年黃麗瑛等[9]首次分離出Corybosin和5-基-3,4,7-三甲基黃酮。
2.3 有機酸類
綠原酸類化合物是金銀花的主要有效成分,包括綠原酸和異綠原酸[10-11],其中異綠原酸為一種混合物,它的異構造有7種,分別為4,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4二咖啡酸酰奎尼酸、 3,5-二咖啡酸酰奎尼酸、1,3-二咖啡酸酰奎尼酸、3-阿魏酰奎尼酸、4-阿魏酰奎尼酸。其他有機酸還有咖啡酸及棕櫚酸[12]。
2.4 三萜皂苷類
1990年陳敏等[13]從金銀花中分離出一個新的含有6個糖基的三萜皂苷。1993年茅青等[14]也分離得到3個三萜皂苷,1994年陳敏等[13]又分離出2個新的雙咖啡酸酰奎尼酸酯化合物。婁紅祥等[15]分離出3個三萜皂苷類,分別為3-O-α-L-rhamno py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nosyl hederagenin 28-O-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3-O-α-L-arabinopy ranosyl hedragenin 28-O-α-L-rh amnopy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and 3-O-α-L-rhamnopy ranosyl(12)-α-L-arabinopy ranosyl hederagenin 28-O-α-L-rhamnopy ranosyl(12)[β-D-xylpyranosyl(16)-β-D-glucopy ranosyl ester。
2.5 無機元素
金銀花含微量元素共15種,分別為Fe、Mn、Cu、Zn、Ti、Sr、Mo、Ba、Ni、Gr、Pb、V、Co、Li、Ca[16]。
2.6 其他
忍冬花蕾中還含有肌醇(inositol)[6]、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7]。另外邢俊波等[17]首次從該植物中發現5-羥基-7,4二甲氧基黃酮,并首次從該植物花蕾中發現皮素、忍冬苷、齊墩果酸和胡蘿卜苷。
3 藥理研究
3.1 抑菌、抗病毒作用
口腔病原微生物體外抑菌實驗表明,金銀花水提液對引起齲病的變形鏈球菌、放射黏桿菌及引起牙周病的產黑色素類桿菌、牙齦炎桿菌及伴放線嗜血菌均顯示較強的抑菌活性,其中在6.25 mg/mL情況下其抑菌為87.5 %[18]。水浸液比干劑作用強,高壓消毒實效。金銀花具有細胞外抑制Coxsackieβ3病毒及ECHO19型病毒的作用,為治療病毒性心肌病及其他病毒性疾病提供了用藥依據[19]。金銀花與連翹或青霉素合用有協同或相加作用,可能抑制了細菌體內蛋白質合成,綠原酸、異綠原酸及木犀草素可能是其抗菌的有效成分。金銀花空腹口服或靜脈注射可明顯降低綠膿桿菌內毒素所致小鼠及兔的中毒和死亡,表明有清熱解毒功效。
3.2 解熱、抗炎作用
金銀花水煎液、口服液及注射液對鹿角菜膠、三連菌苗致熱有不同程度的退熱作用,對蛋青、鹿角菜膠、二甲苯所致水腫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且能明顯提高大鼠腹腔巨噬細胞吞噬巨紅細胞的吞噬百分率和吞噬指數,為臨床將金銀花作為清熱解毒治療感染性疾病主要是通過調節機體免疫力功能的推測提供了有力依據。金銀花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尚不明確,但黃褐毛忍冬總皂苷Ful具有顯著的抗炎活性[20]。
3.3 利膽、保肝作用
金銀花所含多種綠原酸類化合物具有顯著的利膽作用,可增進大鼠膽汁分泌[11]。黃褐毛忍冬總皂苷中α常春藤皂苷和無患子皂苷B有顯著保肝作用[21]。
3.4 止血作用
金銀花蕊水煎液、混懸液具有顯著的止血作用,且懸液的作用強于水煎液,綠原酸、咖啡酸為其主要止血成分。金銀花能顯著降低多種模型小鼠血清膽固醇(TC)及動脈粥樣硬化指數(Ai),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保護胰腺β細胞及弱降糖作用[22]。
3.5 抗生育作用
袁毅君等[23]報道了金銀花抗生育作用,結果表明:金銀花經乙醇提取后之水煎浸膏對小鼠、狗、猴等多種動物有明顯的終止妊娠作用,尤其對小鼠、狗有顯著的抗早孕作用,并觀察了金銀花提取物對妊娠小、大鼠不同孕期的影響,探討了其抗早孕作用的機理。
3.6 對免疫系統的作用
金銀花具有促進白細胞的吞噬功能,促進炎性細胞吞噬功能,降低豚鼠T細胞α-醋酸萘酯酶(ANAE)百分率,降低中性粒細胞(PMN)體外分泌功能,恢復巨噬細胞功能,調理淋巴細胞功能,顯著增加IL2的產生等作用[24]。
3.7 毒副作用
綠原酸具有致敏原作用,可引起變態反應,但口服無此反應,因綠原酸可被小腸分泌物轉化成無致敏活性的物質。另有實驗證明金銀花有溶血作用。
4 討論
金銀花作為一種傳統中藥,包括有忍冬、華南忍冬、菰腺忍冬、水忍冬(毛花柱忍冬)的花蕾。金銀花含綠原酸、異綠原酸、白果醇,還含揮發油其成分有芳樟醇、苯甲醇。金銀花煎劑及醇浸液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桿菌、腦膜炎雙球菌、傷寒桿菌、霍亂弧菌、大腸桿菌、變形桿菌、百日咳桿菌、結核桿菌等多種陽性和陰性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為了提高金銀花的質量及其藥理作用,應從金銀花藥材原種物的生物、生態學入手,特別要注重花芽分化規律、綠原酸在花生長發育過程中的動態積累規律、綠原酸在花各部分的分布規律等方面作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金銀花藥材中綠原酸含量受物種、生態環境、栽培措施、物候期、采收、加工、貯藏及炮制等多種因素影響。只有在金銀花藥材生產全過程開展質量監控,制定相應的質量標準,才能達到質量控制的目的。
金銀花藥理作用多樣,化學成分復雜,深入研究金銀花化學成分的藥理活性、構造關系,對進一步的臨床應用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目前金銀花主要以綠原酸為對照品,采用高效液相技術等對其質量進行控制,但綠原酸并不代表金銀花,且不是金銀花所專屬,還需許多技術進行質量控制,有待進一步研究探討。
參考文獻
[1]鄭欣榮.淺談金銀花的鑒別與質量控制[J].山西中醫,2004,20(4):50.
[2]張玲,彭廣芳,鐘方曉,等. 山東金銀花揮發油的化學成分分析[J].時珍國藥研究,1996,7(2):89-91.
[3]張玲,彭廣芳,林慧彬,等.山東金銀花揮發油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1995,30(11):651.
[4]張玲,彭廣芳,于宗淵.山東金銀花主流品種揮發油成分比較研究[J].中國藥科大學學報,1994,25(3):184.
[5]吉力,潘炳興,徐植靈.忍冬揮發油的GCMS分析[J].中國中藥雜志,1990,15(11):680.
[6]中沖太七郎.金銀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藥學雜志,1949,69:320.
[7]中沖太七郎.霍金銀花の成分に就いて[J].藥學雜志,1961,81:558.
[8]高玉敏.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5,26(11):568.
[9]黃麗瑛,呂植楨,李繼彪,等.中藥金銀花化學成分的研究[J].中草藥,1996,27(11):645.
[10]劉祥蘭,劉芳,張英,等.金銀花中綠原酸提取工藝的比較和優化研究[J].中成藥,2000,22(6):402.
[11]王天志,李永梅.金銀花的研究進展[J].華西藥學雜志,2000,15(4):292-298.
[12]肖培根.新編中藥志(第2卷)[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2002:736.
崗梅為冬青屬植物梅葉冬青Ilex asprella (Hook et Arn) Champ ex Benth的干燥根及莖,性苦、微甘、涼。歸肺、脾、胃經[1],具有清熱解毒、生津止渴、利咽消腫、散瘀止痛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風熱感冒、急慢性咽喉炎、肺熱咳嗽、咽喉腫痛、跌打瘀癰等病癥。崗梅既是感冒靈顆粒、外感顆粒、青梅感冒沖劑等多種清熱解毒類中成藥的重要原料之一,又是復方崗梅沖劑、復方崗梅合劑、復方土牛膝糖漿等醫院制劑的組成藥物,也是嶺南地區王老吉涼茶、沙溪涼茶等的重要原料,市場需求大[2]。
梅葉冬青為落葉灌木,高約1~4 m,具長枝和宿短枝,長枝纖細,栗褐色,無毛,具淡色皮孔,短枝多皺,具宿存的鱗片和葉痕,形如秤星,又稱為“秤星樹”。梅葉冬青喜溫暖濕潤氣候,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湖南、江西、福建、臺灣等地,常生長于海拔400~1 000 m的山地疏林或路旁灌叢中[3]。崗梅作為我國嶺南特色藥材之一,受到不少學者關注[2,4],辛曉芳等[1,5]總結了崗梅提取物及相關復方制劑的藥理作用,但針對崗梅化學成分、單體化合物活性、質量評價等整理還不夠系統。基于此,本文對崗梅化學成分和藥理活性進行全面歸納,為其藥效物質研究、質量標準提升及資源進一步開發利用做些準備。
1化學成分
迄今為止,崗梅中已報道了分離鑒定的104個化學成分,在數目和含量上皆以三萜皂苷為主,尤其是熊果烷(烏蘇烷)型,亦含有綠原酸、黃酮、苯丙素及木脂素,少量甾體等其他類。崗梅化學成分結構式1~104,見圖1,2。由表可知,大多數成分來自崗梅根,部分來自崗梅葉中,暫時無崗梅莖的化學研究報道。
11三萜及皂苷類目前已發現30種以上類型,主要分四環三萜和五環三萜2類[6],具有抗癌、抗炎、抗過敏、抗病毒、降血糖、防治心腦血管疾病等作用[7]。
崗梅三萜或皂苷主要為熊果烷型,另有部分齊墩果烷型 (51~63)和其他類型 (64~67),其中23個為三萜苷元,包括1,4,9,21,29,31~32,39,41,43,46,48,50,52~57,64~67;44個為皂苷,糖鏈部分包括Xyl,Ara,Glc,GlcA 4種單糖類型。值得注意的是,崗梅含有磺酸化皂苷,其中化合物4,13的磺酸化在苷元上,17,19,24~25,33~34,38的磺酸化在糖上,61在糖和苷元上同時有磺酸基取代。崗梅皂苷中有28個以新化合物被發現,分別為(3β)19hydroxy28oxours12en3yl βDglucopyranosiduronic acid nbutyl ester(15) [8],ilexasosides A~H (16~19,26,35~37) [12],asprellanosides C~E (24~25,38) [14],ilexasprellanosides A~F (5~6,20,58~59,63) [15],asprellanosides A~B(33,34) [10],ilexasprellanoside H(40) [19],asprellic acids A~C(54~56) [9],asprellcoside A (61)[11]和asprellols A~C(64~66) [13],提示崗梅化學成分研究的潛力較大,特別是從崗梅根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中分離得到的64~66,有一定的結構新穎度,類似于木栓烷型,不同之處在于木栓烷型的C5連甲基,但64~66的甲基連于C10上,64~66也可以歸屬于降熊果烷型[13]。
崗梅三萜1,5,41,51,63對人腫瘤細胞株A549有明顯細胞毒活性[15],12和33可抗HSV1,其活性可能因C3連接木糖且C23和C24為甲基所致,如果C3位不連木糖,如7和8,或者三萜C23,C24甲基被氧化,如45和47,抗HSV1活性消失[10]。齊墩果烷型化合物54和56對RPMI7951細胞系和KB細胞有強細胞毒性[9], 61可抑制流感病毒,并能抑制ADP誘導的體外血小板聚集,且抗聚集作用或由硫基貢獻[11]。
12酚酸類除三萜外,從崗梅中報道了3個綠原酸、9個黃酮、11個苯丙素和木脂素、6個其他類共29個酚酸。
鄧桂球等[17]報道了崗梅根中的綠原酸(68)、隱綠原酸(69)和3,5O二咖啡酰奎寧酸甲酯(70)。因為綠原酸類具有較廣泛的抗菌作用,被視為崗梅抑菌活性的藥效物質。黃酮類在崗梅葉中報道相對較多,包括山柰酚及其葡萄糖苷(71~76)、槲皮素及其糖苷(77~79)
2藥理活性
崗梅有清熱解毒、利咽消腫之功效,臨床用于治療風熱感冒、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藥理學中上述功效與抗炎和鎮痛作用相關,因此藥理學研究多圍繞根、莖、葉等不同部位提取物的抗炎作用及相應分子機制,這是當前研究崗梅的主要內容。此外,也有抗病毒、抗腫瘤、調節脂質代謝等報道。
21抗炎組織腫脹是炎癥早期的重要反應,在炎癥晚期和慢性炎癥期,則會形成肉芽組織[28]。研究表明,灌胃給藥崗梅水提物生藥8,16 g?kg-1對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腫脹有顯著效果(P< 001),以水提物生藥28,56,112 g?kg-1劑量可顯著抑制角叉菜膠致大鼠足跖腫脹(P
動物體內驗表明崗梅水提物和醇提物對急性炎癥或慢性炎癥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根和莖的效果近似,為崗梅根莖相互替代提供了一定的參考[33]。ELISA雙抗體夾心法檢測感染甲型流感病毒FM1株的小鼠血清中炎癥因子水平,結果顯示,崗梅根水提物10,20 g?kg-1能明顯升高感
dime1OglucopyranosideC16H28O7葉[22]染病毒小鼠的IFNγ水平(P
22抗病毒動物實驗以肺指數或肺指數抑制率以及死亡保護率為檢測指標。結果顯示,甲型流感病毒FM1株感染的小鼠經崗梅根水提物灌胃給藥,其5,10,20 g?kg-1劑量組小鼠肺指數變化顯著(P
體外實驗方面,崗梅根水提物125 g?L-1濃度能完全抑制MDCK細胞中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的血凝素,莖的水提物125 g?L-1對病毒有抑制作用。崗梅根水提物(40,20) g?L-1能抑制A549細胞中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致細胞的病變,且40 g?L-1時可完全抑制,20 g?L-1能抑制90%的病毒。崗梅莖水提物40 g?L-1對感染RSV病毒的A549細胞有顯著抑制作用抑制率90%,而20 g?L-1對RSV病毒無抑制作用。崗梅根水提物466,233 g?L-1能完全抑制HEL細胞中腺病毒3型病毒,莖水提物在質量濃度550,275 g?L-1能完全抑制腺病毒3型所致的細胞病變作用。根水提物50 g?L-1無毒濃度能完全抑制LLCMK2細胞中副流感病毒3型所致的細胞病變作用,而莖水提物25 g?L-1無毒濃度無明顯抑制副流感病3型作用[37]。
上述表明,崗梅根、莖提取物具有較好的抗病毒潛力,值得進一步探索。化合物61,83對H1N1感染的A549細胞中神經氨酸酶具有抑制作用,EC50分別為41,17 μmol?L-1,陽性藥奧司他韋EC50為09 μmol?L-1[11]。化合物12和33具有抗HSV1病毒活性,TIC分別為014,018 mmol?L-1 [10]。
23抗腫瘤MTT法測化合物1,5,41,51,63對人腫瘤細胞系A549細胞毒性IC50分別為563,187,324,141,251 μmol?L-1,陽性藥5FU的IC50為2896 μmol?L-1[15]。化合物54對黑色素瘤細胞RPMI7951有較強的細胞毒性,ED50為 062 mg?L-1,56的細胞毒性微弱,ED50為55 mg?L-1。化合物54和56均顯示對人口腔表皮樣癌細胞KB有細胞毒性,ED50分別為375,286 mg?L-1[9]。
24調節脂質代謝崗梅根水煎液915 g?kg-1對束縛負荷下高脂飲食性脂肪肝大鼠脂蛋白代謝相關酶和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代謝有一定的干預作用[3839]。崗梅根總皂苷混懸液440,220,110 mg?kg-1給藥大鼠高血脂模型,血清中總膽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血清瘦素(LEP)、白細胞介素6(IL6)、C反應蛋白(CPR)水平顯著降低(P
25其他作用包括抗菌、鎮咳、鎮痛、改善免疫、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氧化作用,其中抗菌、鎮咳和鎮痛與崗梅利咽消腫,散瘀止痛傳統功效相關,但目前報道較少。
在污染菌量(13~14)×106 CFU?mL-1時,崗梅根、莖水提物對金黃色葡萄球菌和大腸埃希菌有抑制作用,且莖的殺菌能力略優于根[41]。崗梅的水、70%乙醇、60%丙酮提取物對4種試驗菌均顯示一定的抑制活性,其中對金黃色葡萄球菌作用最強,其次為真菌(白色念珠菌),對革蘭陰性菌(銅綠假單胞菌和大腸埃希菌)抑菌作用較弱[42]。
崗梅根、莖、葉、及根莖混合醇提取物灌胃給藥氨水致咳喘小鼠模型,8 g?kg-1同一劑量下比較5 min內小鼠咳嗽次數發現,崗梅根、莖、根莖混合醇提物均有顯著作用(P
崗梅根水煎液16 g?kg-1可顯著抑制醋酸扭體實驗中小鼠扭體次數及熱板實驗中給藥15 h后的耐受時間(P
此外,崗梅根水提物能提高病毒感染小鼠外周血CD3+,CD4+,CD8+百分比,升高CD4/CD8比值,即改善病毒感染所導致的細胞免疫損傷,提高T淋巴細胞免疫功能[34]。化合物61對ADP誘導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濃度60,80 μmol?L-1時抑制率分別為38%和47%,陽性藥奧扎格雷鈉50 μmol?L-1的抑制率為51%[11]。不同崗梅提取物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水提物、70%乙醇提物、60%丙酮提取物對羥基和DPPH自由基均有一定的清除、還原能力和抑制脂質過氧化能力[42]。根莖比較的實驗表明,崗梅根、莖均有較強的還原能力及清除羥基自由基能力,且莖的還原能力顯著優于根[33]。
3討論與展望
冬青科冬青僦參鐫諶世界約有400多種,我國有205種[44],約有30種入藥用,以梅葉冬青I asprella、大葉冬青I latifolia Thunb、毛冬青Ipubescens Hooket Arn以及鐵冬青Irotunda Thunb最為常見,在當地用于清熱解毒、消炎、鎮咳、止痛等[45]。冬青屬化學成分皆以三萜為主,也有黃酮、木脂素等酚類、植物甾醇、蒽醌等,顯示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腫瘤、保護心腦血管及降糖、降脂等功效[46]。
崗梅是我國嶺南常用中藥之一,無論自制涼茶祛暑解渴,還是入藥治療肺熱上火、風熱感冒,應用較多,尤其作為感冒靈顆粒、外感顆粒等常用中成藥的主要原料,大大增加了藥材消耗量。崗梅傳統以根入藥,但由于根生長緩慢,近些年因需求量增加導致過度采挖,野生資源已不能滿足市場所需,因而廣東和湖南兩省將崗梅莖一并入藥,收載于《廣東省中藥材標準》(2004)和《湖南省中藥材標準》(2009)。崗梅研究多圍繞根、莖、葉等不同部位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及質量標準方面,以期在符合傳統用藥的前提下,進一步展拓資源,解決原料供應這一瓶頸問題,三九藥業進行的崗梅大規模人工栽培即為有效舉措之一。
三萜皂苷尤其熊果烷型和齊墩果烷型是崗梅主成分,也是發揮抗炎、抗病毒和抗腫瘤的活性成分。目前化學研究對象以根為主,針對葉的研究較少,而無崗梅莖化學研究報道。藥理研究以水和醇提物進行體內抗炎實驗較多,有關鎮痛和鎮咳方面較少。當前的進展大致揭示了崗梅抑制動物炎癥和流感病毒導致的炎癥作用,及相應作用機制初步探索。崗梅單體化合物的藥理學研究少,除少數體外篩選外,沒有對特定單一成分的藥效評價及機制研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崗梅研究還不夠深入,另一方面更可能是崗梅中沒有壓倒性優勢成分,而且,三萜苷元結構相似度較高,而三萜皂苷極性大等性質特點,增加了單體成分的分離難度,致使難以獲得足夠量進行體內實驗。
盡管崗梅的臨床應用廣,市場用量大,至今卻不是《中國藥典》收載品種,也缺少相應的質量評價研究。有報道稱,通過紅外和指紋圖譜方法比較崗梅根和莖[33,47],顯示兩者化學類別相似,且總皂苷含量也接近,彭敏樺等[48]以randialic acid B (21)為對照品建立了總皂苷含量測定方法。除此之外,幾乎無其他相關的質量評價報道。
綜上,結合崗梅的傳統用藥,加強化學成分特別是莖的成分研究,同時開展體內藥效評價,以闡明崗梅的藥效物質,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建立包括根、莖、葉等多個部位的質量評價方法,將是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的主要工作。
[參考文獻]
[1]辛曉芳, 林愛華, 梅全喜, 等 廣東地產藥材崗梅的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研究進展[J] 時珍國醫國藥, 2015(1):196
[2]祁銀德,任玉鳳 嶺南地區習用中藥崗梅研究進展[J] 亞太傳統醫藥, 2009, 5(3):29
[3]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委會中國植物志第45(2)卷 [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258
[4]曾坤, 陳良華,丘琴, 等 崗梅根的研究進展[J] 中國民族民間醫藥, 2012, 21(18):28
[5]辛曉芳, 林愛華, 梅全喜, 等 廣東地產藥材崗梅復方制劑研究進展[J] 今日藥學, 2014(10):762
[6]唐瑤, 陳洋, 曹婉鑫 三萜皂苷結構及應用的研究進展[J] 安徽化工, 2015, 41(2):13
[7]程曉華, 熊玉卿 五環三萜皂苷的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中草藥, 2007, 38(5):792
[8]Zhao Z X, Lin C Z, Zhu C CA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hin J Nat Med, 2013, 11(4):415
[9]Kashiwada Y, Zhang D C, Chen Y P, et al Antitumor agents, 145 Cytotoxic asprellic acids A and C and asprellic acid B, new pcoumaroyl triterpenes, from Ilex asprella[J] J Nat Prod, 1993, 56:2077
[10]Zhou M, Xu M, Ma X X, et al Antiviral triterpenoid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Planta Med, 2012, 78(15):1702
[11]Peng M H, Dai W P, Liu S J, et al Bioactive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Pharm Biol, 2016, doi:103109/1388020920161146779
[12]Wang L, Cai Y, Zhang X Q, et al New triterpenoid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arbohyd Res, 2011, 349(2):39
[13]Jiang K, Bai J Q, Chang J, et al Three new 24nortriterpenoid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Hel Chim Acta, 2014, 97(1):64
[14]Zhang Z X, Fu Q, Zheng K Y Three new triterpene glycosides from Ilex asprella[J] J Asian Nat Prod Res, 2013, 15(5):453
[15]Lei Y, Shi S P, Song Y L, et al Triterpene saponins from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J] Chem Biodiver, 2014, 11(5):767
[16]何文江, 趙鐘祥, 林朝展, 等 梅葉冬青根的化學成分研究[J] 華西藥學雜志, 2012, 27(1):51
[17]鄧桂球, 彭敏樺, 沈雅婕, 等 崗梅根中酚類化學成分研究[J] 廣東藥學院學報, 2015, 31(3):321
[18]黃錦茶 崗梅化學成分與藥材質量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1
[19]黃錦茶,陳豐連, 陳海明, 等 崗梅根的化學成分研究[J] 中草藥, 2012, 43(8):639
[20]白長財, 韓璐, 柴興云, 等 梅葉冬青葉的化學成分[J] 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 2011, 17(23):89
[21]Wang C, Li J, Tu P Chemical constituents from the leaves of Ilex asprella (Hooket Arn) Champex Benth[J] J Chin Pharm Sci, 2014, 23(11):778
[22]王海龍 崗梅葉的化學成分的研究[D] 沈陽:沈陽藥科大學, 2008
[23]蔡艷, 張慶文, 李旨君, 等 崗梅根化學成分的研究[J] 中草藥, 2010, 41(9):1426
[24]李敏華, 俞世杰 崗梅根化學成分的研究[J] 中草藥, 1997(8):454
[25]溫金蓮, 陳曉麗, 莫瑞意, 等 崗梅根化學成分研究[J] 廣東藥學院學報, 2011, 27(5):468
[26]雷雨 崗梅和野獨活的化學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D] 沈陽:沈陽藥科大學, 2008
[27]白俊其 崗梅、廣東絡石藤和毛葉藤仲化學成分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3
[28]吳虹, 魏偉, 宋禮華 梔子總苷的抗炎鎮痛作用研究[J] 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 2006, 13(7):31
[29]朱偉群, 晏桂華, 李沛波 崗梅水提取物抗炎作用的實驗研究[J] 廣東藥學院學報, 2007, 23(3):304
[30]羅雅勁, 孫永學, 代珍青, 等 崗梅根醇提物抗炎活性的實驗研究[J] 貴州畜牧獸醫, 2010, 34(3):1
[31]黃曉丹, 張玲玲, 林吉, 等 崗梅不同藥用部位抗炎、止咳藥效比較研究[J] 環球中醫藥, 2012, 5(9):660
[32]劉郴淑, 陳華萍, 李衛群, 等 崗梅根乙醇提取物的抗炎作用[J] 中藥材, 2004, 27(7):519
[33]陳海明 基于譜效分析的崗梅根、莖比較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4
[34]馬霄行 崗梅根抗甲1型流感病毒FM1株的作用及機制研究[D] 廣州:廣州中醫藥大學, 2007
[35]Dai W P, Li G, Li X, et al The roots of Ilex asprella extract lessens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in mice induced by influenza virus[J] J Ethnopharmacol, 2014, 155:1575
[36]李耿, 汪天呈, 姚海燕, 等 崗梅根水提物在小鼠體內抗H9N2亞型禽流感病毒實驗研究[J] 環球中醫藥, 2012, 5(2):84
[37]煒璇, 韓正洲, 仰鐵錘, 等 崗梅根、莖體外抗呼吸道病毒的作用比較研究[J] 中國現代中藥, 2016, 18(2):156
[38]胡向陽,林春淑, 李安, 等 崗梅根水煎液對束縛負荷下脂肪肝大鼠脂蛋白代謝相關酶的影響研究[J] 亞太傳統醫藥, 2012, 8(9):37
[39]胡向陽, 林春淑, 李安, 等 崗梅根水煎液對束縛應激條件下非酒精性脂肪肝大鼠脂肪酸代謝的作用[J] 中藥與臨床, 2015, 6(2):68
[40]喻良文, 張敏敏, 張玲玲, 等 崗梅根總皂苷對高脂血癥大鼠降血脂作用的實驗研究[J] 新中醫, 2014(7):191
[41]何少璋, 張一萍, 喻麗元 崗梅對微生物的作用研究[J] 現代醫院, 2008, 8(5):12
[42]肖彩虹 崗梅功效成分及抗氧化、抑菌活性研究[D] 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4
[43]范文昌, 梅全喜, 高玉橋 12種廣東地產清熱解毒藥的鎮痛作用實驗研究[J] 今日藥學, 2010, 20(2):12
[44]羅秀秀, 鄭夏生, 詹若挺, 等 近5年冬青屬藥用植物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13, 30(6):931
[45]劉瑾, 丁平 冬青屬藥用植物資源、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研究進展[J] 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8, 25(3):277
基金項目:吉林化工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批準號:2016007)
中圖分類號: S184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3.085
山荊子(Malus baccata (Linn) Borkh),又名山丁子、林荊子、山定子等,為薔薇科(Rosaceae)蘋果屬多年生木本植物,分布于我國東北、華北和西南地區。山荊子作為珍貴的野生果樹資源,其果實、葉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果實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萜類、酯類、烯烴類、多酚類物質及黃酮等成分,營養價值高于蘋果,可以用于治療腸疾患和各種感染,在食品工業中是釀酒和調制純綠色飲品的原料,用于加工果脯、蜜餞和清涼飲料等[1-3],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山荊子果實具有抗氧化、抗腫瘤等作用。葉的主要成分為多酚類和黃酮類化合物,在很多地區煮茶用于減肥,其減肥作用可能與抑制脂肪酸合酶相關[4],研究表明,山荊子葉醇提物具有抗氧化、降糖降脂以及肝保護作用[4-5]。隨著我國對野生果樹資源開發和利用的不斷深入,山荊子的應用價值和營養價值也受到了廣泛關注,本文將對山荊子的化學成分及藥理作用進行綜述。
1成分
目前學者主要開展了對山荊子果實及葉的化學成分研究,李偉[6]等采用頂空固相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分別鑒定了山荊子花和葉的三十多種揮發性成分,主要包括2,6-二叔丁基對甲酚、正十九烷、正二十一烷、法呢烯和羅勒烯等成分等。王璐[7- 8]等運用響應面法優化了山荊子中總酚酸的提取工藝,并采用UPLC-Q-TOF-MS結合紫外光譜和紅外光譜等研究了山荊子果實中的多酚及黃酮類成分,總酚酸中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綠原酸、燕草素3,5-二葡萄糖苷、矢車菊-3-葡萄糖苷、綠原酸、原花青素C1、槲皮素-3-半乳糖苷、槲皮素-3-葡萄糖苷、槲皮素-3-木糖苷/阿拉伯糖苷、根皮素-2-木糖葡萄糖苷、槲皮素-3-鼠李糖苷和根皮苷等。有研究對山荊子鮮葉、莖皮、果實中的根皮苷及陰干的果實和葉中的總黃酮含量進行了比較,莖皮中根皮苷的含量高于鮮葉和果實,而陰干葉中的總黃酮含量遠遠高于果實[9]。
2 藥理作用
2.1 抗氧化
山荊子果實和葉的不同提取物都顯示了較強的抗氧化活性,對DPPH、ABTS等自由基具有明顯的清除作用,并具有良好的還原能力和抑制脂質過氧化的能力。山荊子葉的乙醇提取物較果實提取物具有更強的體外抗氧化活性[2, 9]。山荊子多酚對60Coγ輻射誘導脾細胞和外周白細胞氧化損傷具有保護作用,能夠提高細胞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過氧化氫酶(CAT)的活性,降低丙二醛(MDA)含量,抑制細胞內活性氧簇(ROS)的生成,抑制細胞內DNA損傷。體內抗輻射研究還表明山荊子多酚能夠促進機體酶促和非酶抗氧化防御系統功能,對輻射誘導的氧化損傷具有保護作用,其作用機理為調控線粒體凋亡途徑的相關蛋白Bax、BCl-2以及細胞色素C和Caspase-3的表達[8]。
2.2 抗癌活性
王璐[2]等研究結果表明,山荊子果實不同溶劑提取物對宮頸癌HeLa細胞和肝癌HepG2細胞均具有明顯的增殖抑制作用。
2.3 降糖降脂作用
丁傳波[4]等以鏈脲佐菌素誘導的糖尿病小鼠為模型,觀察了山荊子總黃酮對糖尿病小鼠的血糖和血脂的影響,結果表明,山荊子總黃酮能夠降低血糖,顯著降低小鼠血清中的甘油三脂、總膽固醇水平且能夠改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水平。
2.4 肝保護作用
山荊子葉醇提取物對肝保護作用研究結果顯示,山荊子葉醇提取物的低、中、高劑量(100、300和500 mg/kg-1)均能夠明顯降低由四氯化碳引起的谷氨酸氨基轉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水平的升高,且中、高劑量的提取物能夠升高肝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GSH)的活性。其肝保護功能可能與黃酮或多酚類抗氧化活性相關[5]。
3 結論
蘋果屬植物山荊子含有豐富的微量元素、多酚及黃酮類等營養成分,藥理作用研究表明,山荊子果實和葉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糖、降血脂和肝保護功能等作用,提示其具有很高的保健和營養價值。目前,我國學者對山荊子的研究還處于初步研究階段,其活性物質基礎、構效關系、作用機制以及體內外的代謝分布等研究尚需進一步開展。因此,對山荊子進行廣泛深入的研究,為其開發為藥食同源的相關產品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呂娜,劉陽,崔艷艷,夏海洋,趙麗丹,陳俊霞.響應面法優化超聲波提取山荊子總黃酮工藝 [J].中國釀造, 2014,33(02):71-74.
[2] 王 璐,王振宇,李小雨,左麗麗.山荊子不同溶劑提取物的體外抗氧化及抗癌活性 [J].食品科技,2013,38(9):201-204.
[3] 潘小軍,王玉霞.山定子營養成分的測定[J].中國林副特產,2005,76(03):1-3.
[4] 丁傳波,劉璐璐,趙婷,董嶺,王洲婷,韓佳彤,鄭毅男,劉文叢. 山荊子葉總黃酮對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的作用[J].食品科學,2014,35(17):226-230.
[5] 丁傳波,趙婷,李永娟,董嶺,陳大勇,張傳奇,劉文叢,鄭毅男.山荊子葉醇提物對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肝損傷的保護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 2013, 29(11): 1627-1628.
[6] 李偉.頂空固相微萃取――氣相色譜質譜法分析山荊子花和葉中的揮發性成分[J].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 2012,24: 490-493.
[7] Wang L, Wang Z, Li X. Optimization of ultrasonic assisted extraction of phenolic antioxidants from Malus baccata (Linn.) Borkh.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J]. Journal of Separation Science, 2013, 36(9-10):1652-1658.
【中圖分類號】R291.4;R96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8517(2008)08-0030-04
棘豆屬植物屬三大被子植物科之一的豆科,多年生草本,半灌木或灌木。全世界約有350多種,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溫帶、寒帶及其干旱和高山地區。我國棘豆屬植物約有150余種,主要分布于西北、華北、東北、西南等地1。棘豆屬植物中有許多種有毒性,牲畜采食后往往引起中毒乃至死亡,給畜牧業造成極大損失,但本屬植物具有明顯的藥理活性,在民間用來治療多種疾病,尤其在藏藥中被廣泛使用。藏藥棘豆(稱“莪達夏”)是我國青藏高原常用的藥用植物之一。其法定基源為豆科植物鐮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e Bunge)、輪葉棘豆(O.chiliophylla Royle)的全草,此外小葉棘豆(Oxytropis microphylla Pall.DC)也在局部作為藥材使用。鐮形棘豆生于海拔2700~4300m的河灘、沙地、溝谷、山坡、灌木林、草甸,產于、青海、甘肅南部、四川西部、新疆亦有分布;輪葉棘豆生于海拔4500~5200m的山坡碎石地、河灘,主要產于西部及新疆,印度西北部、阿富汗、克什米爾地區和前蘇聯(中亞)亦有;小葉棘豆生于海拔4000~5000m的高山草甸、河灘、礫石地,產于、新疆、印度西北部、克什米爾地區、蒙古、前蘇聯(東西伯利亞)亦有2~5。藏藥棘豆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的功效,主治疫癘、中毒病、黃水病、便秘、炭疽、咽喉腫痛、外敷治瘡癤腫痛。藏醫記載其有毒,因而受到關注。本文就國內外有關鐮形棘豆、輪葉棘豆、小葉棘豆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應用等方面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為該植物的進一步研究提供參考。
1 化學成分研究
棘豆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自1929年由Couch從O.lambertii(蘭伯氏棘豆)中分離得到生物堿類成分起,經過化學工作者長期艱苦的工作,已從二十余中棘豆屬植物中分離得到110多種化學成分,其主要化學成分為黃酮類、三萜皂甙類和生物堿類化合物,還有少量的木脂素,有機脂肪酸、醇、醛、烷類等化合物以及氨基酸等6。鄭尚珍等用GC-MS聯用法測定鐮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學成分,從檢出化合物類別看,絕大部分為醇、酯、酮、酸類化合物,其中醇、酯、酮的含量最高。57種成分中,含量1%以上的組分有16種,占精油總含量的70.84%7。
1.1 黃酮類化合物 黃酮類化合物為鐮形棘豆的主要化學成分。確生等從鐮形棘豆中分離得到了山奈酚-3-O-6″-丙二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6″-acety1-β-D-glucoside、山柰酚-3-O-6″-乙酰-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0-6″-malonyi-β-D-glucoside2個黃酮醇苷元與糖基形成的黃酮苷,以及鼠李素等單體黃酮化合物。研究表明,鐮形棘豆中黃酮類化合物C3′.4′-OH及C3-OH與其消炎、解熱的活性相關。此外鐮形棘豆的平喘作用也與黃酮類化合物的α,β-不飽和酮結構有關8。
1.2 生物堿類 鐮形棘豆中含有豐富的生物堿,確生等從鐮形棘豆的氯仿提取物中分離到野決明堿thermopsine、臭豆堿anagyrine、鷹爪豆堿sparteine、白羽扇豆堿1upanine、棘豆堿Aoxytropine A和棘豆堿Boxytropine B等8。
1.3 其他 鐮形棘豆中含有一些甾族類化合物,主要有β-谷甾醇、胡蘿卜苷;而羽扇豆醇是從鐮形棘豆中分離的一種五環三萜類化合物。除了上述提到的化合物,確生等應用GC-MS技術對鐮形棘豆中油脂成分進行分析,共鑒定出57個成分,占該部位的86.70%,其中Z,Z,Z-9,12,15-十八碳三烯-1-醇14.73%、E-1-2,6-二羥基-4-甲氧基-3-苯基-2-烯-1-酮7.68%、十六碳酸乙酯6.49%、亞麻油酸乙酯4.35%、23,24-雙氫豆甾醇4.30%、2-苯基-5,7-二羥基雙氫黃酮1.93%8。
2 藥理毒理研究
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鐮形棘豆具有祛痰、抗炎、平喘等藥理作用,輪葉棘豆、小葉棘豆的現代藥理學研究尚未見報道。
2.1 抗炎作用 從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中分離出鼠李檸檬素和一未經鑒定地棕色粉末,這兩種成分為治療慢性氣管炎的有效成分3,可抑制燙傷性早期滲出反應,抑制蛋清性“關節炎”的腫脹5,9;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能增加腎上腺皮質功能,但本身無皮質激素樣作用。其作用部位在下丘腦正中隆起,藥理效應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實現3。魏群等對鐮形棘豆抗炎作用機制進行了研究。將鐮形棘豆中總黃酮苷元提取物對大鼠的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進行試驗,將大鼠ip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0.3g/kg,結果表明實驗組大鼠血漿皮質酮水平及腎上腺靜脈血內游離類固醇總量與對照組比較均顯著增加P<0.001,而腎上腺內抗壞血酸量則明顯下降P<0.001,說明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既能促進大鼠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增強,又能將其大量地釋放到血液中去。腎上腺皮質激素具有抗炎作用,它可間接的達到鐮形棘豆抗炎的目的。該研究還通過該植物總黃酮苷元提取物對去腎上腺和去垂體大鼠循環血漿中皮酮水平的影響實驗發現,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不具有糖皮質激素樣作用,它不能使去腎上腺大鼠血液皮質酮的濃度升高,對去腎上腺小鼠肝糖原的積累亦無明顯影響。研究表明藥物作用部位在下丘腦正中隆起,藥理效應通過神經內分泌調節,激活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改善體內應激狀態來實現抗炎作用8,10。
2.2 祛痰作用 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有祛痰作用。其祛痰效果與給藥劑量有關。口服后祛痰作用可維持2~3小時,腹腔給藥的作用優于口服給藥8,10。
2.3 平喘作用 鐮形棘豆有較弱的平喘作用8,10。總黃酮苷元在離體豚鼠氣管上有抗組胺的作用。在離體豚鼠空腸上有抗乙酰膽堿的作用5,9。
2.4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能增加離體心臟冠脈的灌流量,對心縮力產生抑制作用。對在體心臟可產生心縮短暫加強或抑制減弱的作用。血壓呈一過性降低,爾后恢復到原水平或高于原水平5,9。
2.5 體內過程 口服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1小時后約有一半藥物自胃腸道消失。離體試驗表明胃、腸、肝、腎對藥物有降解作用。藥物吸收后以腎內的含量最高,其次是腦和肝臟。藥物對機體的毒性主要表現在腸道和肝臟,對腦也有一定的影響5,9。
2.6 毒性 棘豆引起家畜中毒的原因主要是棘豆中的生物堿具有較強生理活性,其毒力一般可達劇毒或接近劇毒級標準。對本屬植物研究表明,目前,除藍花棘豆O.coerulea、鱗萼棘豆
(O.squammlosa)、刺葉柄棘豆(O.aciphlla)、線棘豆(O.filiormis)、東北棘豆(O.manshurica)可飼用外;不少種類為著名的有毒植物,如小花棘豆(O.glabra)、黃花棘豆(O.ochrocephala)、甘肅棘豆(O.kansuensis)、密花棘豆(O.imbricate)、發狀棘豆(O.pilsoa)、急彎棘豆(O.deflexa)、硬毛棘豆(O.hirta)、鐮形棘豆(O.falcate)、黑萼棘豆(O.elanocalvx)、毛瓣棘豆(O.sericopetata)、絹毛棘豆(O.sericea)、冰川棘豆(O.glacialis)等。國內外學者對棘豆屬植物毒性成分進行了深入研究,發現棘豆的種和變種不同,其毒性成分不一樣,但基本的有毒成分為瘋草毒素,多數學者認為瘋草毒素屬生物堿。按其結構特征可以分為兩類:吲哚里西啶類生物堿(Ind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堿為苦馬豆素和氧化氮苦馬豆素,使哺乳動物組織細胞產生空泡變性;喹喏里西啶類生物堿(Quinolizidine alkaloids),代表性生物堿為臭豆堿、黃華堿、N-甲基野靛堿和鷹爪豆堿等,對實驗動物中樞神經產生抑制、呼吸抑制或興奮、致幻、流產和致畸等作用11~17。中華本草藏藥卷等書在藏藥棘豆的性味中明確指出其苦、寒、有毒。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其毒性主要表現為腸粘膜水腫,充血,上皮細胞脫落,炎細胞浸潤,肝細胞灶性壞死,枯否氏細胞肥大,肝功能谷丙轉氨酶可能有升高。心電圖可能出現T波扁平或倒置,心律不齊。服藥初期,動物不食,腹瀉,以后癥狀自行消失5,9。輪葉棘豆、小葉棘豆就其有毒成分及其作用機理尚未見報道。
3 臨床應用
藏藥棘豆具有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等功能。用于治療疫癘、中毒病、黃水病、咽喉腫痛、大小便秘結癥、炭疽,外敷治療瘡癤腫痛。目前單味藥用于臨床甚少,均以復方入藥,療效較好。目前就鐮形棘豆臨床應用的報道較為多見,輪葉棘豆、小葉棘豆未見報道。
3.1 流行性感冒 四味藏木香湯散2~3g,用涼水(約300ml)煎煮3~5分鐘,濾除藥渣,涼溫藥汁后用其湯沖服十二味翼首散(鐮形棘豆50g)0.5g,每日早晚各1次飯后服用,服完后發汗15分鐘。治療流行性感冒108例,總有效率為98.1%18。在流感丸中作為臣藥的鐮形棘豆,用于流行性感冒引起的鼻塞流涕、頭痛咳嗽、周身酸痛等癥,效果良好。
3.2 上呼吸道疾病 六味鐮形棘豆散(鐮形棘豆、川木香、土木香、草莓、絹毛苣、巴魯)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于咽喉腫痛、聲音嘶啞等上呼吸道疾病。口服,每日1~2次,每次2.5g,飯后服。洪連、翼首草、矮紫堇、秦艽、垂頭菊、鐮形棘豆、半荷包紫堇以上七味制成散劑,每日2次,每次5分,飯后服,用于治療咽喉熱5。以莪達夏、訶子(去核)、藏木香、大株紅景天、無莖薺、草烏、安息香、短管兔耳草、翼首草配方共研細粉,治療癘病、咽喉腫痛、肺熱咳喘。趙永吉用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片治療慢性氣管炎且痰量多者共314例男性104例,女性210例,病程在10年左右。治療組口服總黃酮苷元片,每次150~300mg,每日3次;對照組口服必消痰,每次16mg,每日3次,療程30d。觀察結果表明,祛痰效果治療組為91.77%,對照組為64.86%,兩組差異顯著P<0.01;祛痰起效時間治療組為4.43d,對照組為6.22d,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故鐮形棘豆總黃酮苷元片無論是從祛痰效果上還是祛痰起效時間上都有速效祛痰的功效,特別是對病程長、病情重的患者臨床控制癥狀效果好8。
3.3 急性胃痛寒證 王挺用產自川藏高原的藏藥獨一味、水柏枝、莪達夏、水牛角等動植物組方的濕敷膏奇正消痛貼,敷貼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痛寒證,取得較好療效19。
3.4 關節腫痛 辛措吉用秀巴夏瓊俄保(鐮形棘豆、亞大黃、鐵棒錘、訶子、麝香等組方)散方30g加入凡士林或適量藥粉,加溫水調成糊狀,涂于患處。治療風濕性及類風濕性關節炎,總有效率為94%20。
3.5 其他 青鵬膏劑是以鐮形棘豆為君藥制成的復方外用膏劑。具有止痛消腫的功效,臨床上用于治療痛風、濕痹、“岡巴”、“黃水”病等引起的腫痛發燒、溫癘發燒、皰疹等8。以莪達夏、鐵棒錘、安息香、藏菖蒲、渣訓膏等量配方,再加入少許麝香粉,內服清熱解毒,愈瘡生肌;調酥油或青油,涂抹患處,治疫疽病、瘡癤癰腫、瘡瘍久潰不愈及外傷出血。鐮形棘豆具有明顯的清熱解毒作用,在九味青鵬散、達斯瑪保丸、二十九味羌活散、十八味歐曲丸中都用作配伍,治療痢疾、白喉、流感、肺炎,皰疹等病癥。
3.6 不良反應 就所查閱藏藥棘豆的相關文獻中,對其不良反應僅有零星報道。張武等報道奇正消痛貼膏(由獨一味、水柏枝、莪達夏、水牛角等中藥組成)引起皮膚過敏反應21。
4 結語
棘豆屬藥用植物在我國分布廣泛,資源豐富。雖然棘豆屬植物有許多種有毒性,對畜牧業造成極大危害,但現代研究也證實這些植物含有多種化學成分,具有多方面的藥理活性。藏醫認為棘豆能清熱解毒、生肌愈瘡、澀脈止血、通便;用于治療疫癘,中毒病,黃水病,便秘,炭疽;外敷治瘡癤腫痛。現代藥理學研究也表明其具有清熱解毒、治療流行性感冒、關節腫痛、慢性氣管炎等功效。目前對棘豆屬藥用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數幾種植物上,而對民間多用的一些種(如小葉棘豆、輪葉棘豆等)未見或僅有零星報道。這對我國藏藥資源的開發十分不利,因此進一步深入研究棘豆屬植物的化學成分、藥理毒理,加強對棘豆屬藥用植物的開發利用很有必要。
參考文獻
1馬顏梅,周文明,楊新娟.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和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西北林學院學報,2005,20(2):167~170.
2蔡建英.藏藥“達夏”防治感冒的介紹.中國民族民間醫藥雜志,1998,34:27.
3劉斌.中國棘豆屬藥用植物及其現代研究.中國野生植物資源,1997,16(2):15~18.
4青海省藥品檢驗所,青海省藏醫藥研究所主編.中國藏藥(第一卷).第1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115~120.
5自治區藏醫院藥物研究所.中華本草藏藥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
6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4(5):75~79.
7鄭尚珍,確生,許先放,沈序維.GC-MS聯用法測定鐮形棘豆石油醚浸提物的化學成分.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39(2):51.
8姜華,胡君茹,劉霞.鐮形棘豆的研究進展.中草藥,2006,37(2):314~315.
9陶詩清,吳先琪,胡伯林.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的含量測定.中草藥,1980,11(11):493.
10魏群,賀幼平,李經才.鐮形棘豆總黃酮甙元對下丘腦-垂體-腎上腺皮質系統的藥理作用.中華醫學雜志,1979,59(11):677~679.
11席琳喬,馬麗萍.草地毒草棘豆的研究現狀及進展.草原與草坪,季刊,2003,(3):19.
12李玉林,廖志新,杜玉枝等.棘豆屬植物化學成分研究概況,天然產物研究與開發,2002,14(5):75~79.
13Kinghorn A D.AlkaloidsChemical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nesVo12,A.Wiley Interscience Publication,NewYork,1981105.
14Molyneux R J et al.Loco intoxicationindolizidine alkaloids of spotted Lowcoweed.Science,1982,216,190.
15Abutalybov M G et al. Seleniumcontent in some bean plants of Azerbaidzhan.Selen Biol.,Mater.Nauchn.Konf.,2nd 1975pub1976.2140,159.
16Blinova K F ec al. Species of Oxytropis DC.used in Tibetan medicine and their flavonoid composition. Rastit. Resin.,1986, 22 2266.
17紀亞君,王柳英.青海草地棘豆屬有毒植物的研究概況,四川草原,2004,(8):10~12.
18才讓吉.藏藥十二味翼首散合四味藏木香湯治療流行性感冒108例.中國民族醫藥雜志,1997,5(3)13.
19王挺.奇正消痛貼敷貼中脘穴治療急性胃痛寒證的臨床觀察.中醫外治雜志,1998,7(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