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智慧供應鏈概念模板(10篇)

時間:2024-02-05 14:49:0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智慧供應鏈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智慧供應鏈概念

篇1

一、煤電供應鏈基本架構

煤電供應鏈主要包括供應鏈上游的煤炭資源、煤炭開采設備商、煤礦生產企業,供應鏈供應鏈中游包括所有的運輸、中轉、儲存等物流企業環節,下游則是所有的煤炭用戶,包括電力企業、冶金、化工、建材等企業。其主要節點企業為煤炭生產企業和火電發電企業。電力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國家的經濟運行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煤炭生產企業是以地下煤炭資源為依托的資源開發型企業,80%左右通過火電企業轉化為電能。電和煤均為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在供應鏈上具有相當高的相關性和依存度。

煤電供應鏈組織結構如圖1所示。

二、煤供應鏈管理特點

煤電供應鏈管理以煤炭消費客戶為中心,通過煤炭生產與火電企業間的資源優化配置,基于社會網絡結成戰略聯盟,利益共享、風險共擔。在煤炭生產企業與電廠終端用戶需求之間,連接港口、鐵路等物流活動,集成商流、資金流、信息流,通過配煤加工、庫存管理,提供標準化產品和個性化解決方案,實現從坑口到爐口之間價值逐級增加,提升客戶滿意度。

煤電供應鏈有其獨有的行業特點:

(1)供應鏈物流管理復雜。煤電供應鏈物流物理距離長、物流方式復雜,涵蓋了皮帶、汽車、火車、輪船多種運輸方式。

(2)供應鏈節點企業復雜。煤電供應鏈節點多,并且各個節點企業的權屬歸不同的行業產業主體,包括個體戶、國有企業等各個行業的多種性質不同的合作伙伴,在客觀上加大了各節點間管理協作的難度和復雜性。

(3)煤電價格管理矛盾突出。煤炭價格由國家計劃調節和市場供求關系雙重決定,電能上網電價格由國家行政剛性控制,兩者缺乏市場化調節功能的聯動機制和制度安排,導致在煤價上漲與下降之時,電價調整嚴重滯后,煤電價格機制錯位運行,不利于煤電供應鏈的運行。

(4)煤電倉儲管理矛盾突出。煤炭生產與銷售可以短暫庫存,而電能生產與銷售同步運行,無法存儲,客觀上供應鏈存在煤炭與電力生產銷售節拍的矛盾。

(5)煤電供應鏈協同落后。由于煤電供應鏈點多、線長、面廣、網大、人雜,供應鏈管理的更需要高度協同,但恰恰這也給供應鏈協同帶來了空前的難度。

三、智慧供應鏈誕生發展

“智慧供應鏈”是結合物聯網技術和現代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在企業中和企業間構建的,實現供應鏈的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的技術與管理綜合集成系統。這一概念由復旦大學羅鋼博士在2009年上海市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會議上首先提出。

傳統供應鏈的發展,技術的滲透性日益增強,很多供應鏈已經具備了信息化、數字化、網絡化、集成化、智能化、柔性化、敏捷化、可視化、自動化等先進技術特征。在此基礎上,“智慧供應鏈”將技術和管理進行綜合集成,綜合集成供應鏈理論、方法和技術,指導現代供應鏈管理與運營的實踐。

“智慧供應鏈”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具備以下特點:

(1)智慧供應鏈技術復合創新。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在智慧供應鏈的語境下,供應鏈管理和運營者主動吸收包括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在內的各種現代技術,主動將管理過程引入新技術帶來的變化。

(2)智慧供應鏈可視移動化。與傳統供應鏈相比,智慧供應鏈更傾向于使用可視化的手段來表現數據,采用移動化的手段來處理供應鏈運營問題。

(3)智慧供應鏈智能人性化。與傳統供應鏈相比,在主動吸收物聯網、互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的同時,智慧供應鏈更加系統的考慮問題,考慮人機系統的協調性,實現人性化的技術和管理系統。

四、煤電智慧供應鏈的實踐探索

近年來,按照國家供給側改革的總體部署,“去產能”系列政策持續發力,煤電供應鏈的煤炭企業和火電企業的生存發展競爭壓力越來越大。煤電智慧供應鏈的管控模式成了煤電供應鏈核心企業增強供應鏈核心競爭力的必然選擇。

煤電智慧供應鏈管理就是充分結合煤電供應鏈的管理特點,加強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等各種現代技術在供應鏈中科學耦合,實現供應鏈業務運營和金融產品的管理創新,達到供應鏈運作管控協同、資源高度共享、交易成本最低的供應鏈戰略共贏的供應鏈管理效果,提升供應鏈的整體核心競爭力。

煤電供應鏈中的先知先覺企業,面對競爭環境的壓力,大膽創新,紛紛采用煤電智慧供應鏈管理,取得了卓有成效的管理效果,值得煤電供應鏈中的關鍵節點企業學習借鑒。

華電集團北京燃料物流有限公司是華電集團煤電供應鏈燃料物流管理的專業化公司,公司發揮集約化、規模化管理優勢,搶抓機遇,通過強力整合華電集團內外部煤炭資源、物流資源、客戶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加強戰略協同和精益管控,構建基于大數據的物流、商流、信息流、資金流“四流合一、管控精益”的智慧供應鏈服務與管控電子商務平臺,建立內外部一體化的互聯網+煤電智慧供應鏈戰略管控創新模式,燃料物流綜合成本同比大大降低,極大地提升了華電集團戰略協同核心競爭能力,開創了我國煤電智慧供應鏈實踐的先河。

篇2

關鍵詞:智慧社區;O2O服務;供應鏈增值

Key words: intelligent community;O2O services;supply chain value added

中圖分類號:F724.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6-0082-03

0 引言

總理在2015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打造智慧城市,改善人居環境”,國家注重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環境,社區生活是居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社區服務模式已經滿足不了當今社會的需求。《政府工作報告中》要求“把以互聯網為載體,線上線下互動的新興消費搞得紅紅火火”,為我們發展智慧社區O2O模式指明了方向,為解決傳統社區服務面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新的社區服務模式。在智慧社區中,將O2O與社區服務結合起來,建立以物業為中心,連接業主、物業、商戶和金融機構為一個服務供應鏈,通過延長供應鏈實現價值增值,在此供應鏈各個主體緊密聯系,解決了傳統社區服務中業主滿意度低,物業公司價值小等問題。

根據研究本文發現傳統社區服務主要面臨三方面問題。

①對傳統社區自身來講,自營服務質量差,內容單一,精細化程度低,但卻面臨服務成本高,物業費收取困難,物業公司整體價值低的問題。對于業主來講,需求多樣化難以實現,服務質量差,滿意度低。②社區周邊服務和社區居民的粘合度低,消費體驗不好,業主沒有享受到更高端服務(如餐飲業中外賣到家服務),物業門面房租金不高,對物業公司和商家而言都并沒有實現帕累托最優。③由于物業配套設施的不完善拉低了整個社區的定位,商業性質住房和住宅性質住房檔次難以提高,導致開發商后續樓盤銷售困難,難以獲得銷售溢價價值。

1 傳統社區服務模式存在問題分析

傳統社區服務存在很多問題,使得業主,周邊商戶和開發商都沒有達到滿意程度。本部分主要分析問題成因,并試圖找出解決方案,優化智慧社區的服務模式。

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節奏加快,業主對于物業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網購的興起,業主有了代收快遞的需求;第三方支付的發展人們對于線上支付更加熟悉,傳統的現金交易耗時費力,線上支付生活費用會更加方便;工作,娛樂時間的增加p少了人們閑置在家的時間,要求傳統社區服務(如上門維修)的時間更加精確,減少等待時間。總之,業主的需求是不斷多樣化,精細化的。然而傳統社區服務內容單一,主要提供基本服務,對一些增值服務如代收快遞,商務服務等由于自身資源、能力及人員素質的限制,服務層次低,項目少,精細化不夠,缺乏高端服務,出現了業主需求多樣化與物業服務內容單一之間的矛盾。并且傳統社區中,業主與物業公司之間缺乏溝通監督機制,業主問題難以反饋,物業公司缺乏證據去落實責任,問題的滯留使得業主滿意度低,導致物業公司物業費低且收取困難。

社區周邊服務和社區居民粘合度低主要原因在于社區周邊服務是各自松散的組織,缺乏資源整合。以社區周邊常見的餐飲業為例講述物業的問題。社區周邊餐飲對于社區居民來說最大的優勢在于距離最近,傳統社區周邊餐飲并沒有充分利用這一優勢,提供更高端服務。如商家可能加入不同的外賣平臺,居民點外賣面臨較高的配送費,或者社區出于安保考慮不允許外賣進入社區內部,導致業主消費體驗差。一個社區的定位除去地理位置外,社區環境,物業服務也占據了較大部分。傳統物業服務的種種問題,業主滿意度低,社區環境差使得社區整體定位較低,社區門面房租金低,難以吸引高質量商鋪。社區后續樓盤房價難以提升,銷售困難,開發商利潤低。物業公司物業費用低,缺乏增值服務利潤,價值低。據《2014-2018年中國物業服務企業商業模式和市場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指出,目前57.60%的物業服務企業仍處于微利保本的狀態,10%的小型物業服務企業處于虧損狀態,在物業服務企業同質化競爭日趨激烈,行業平均利潤率不斷下降的情形下,物業服務企業有必要重新審視現行商業模式,認真探索成功商業模式的內在規律,并在充分挖掘物業服務專業價值的基礎上,理性設計和創新未來的商業模式。

2 智慧社區O2O服務模式構建

以上分析了傳統社區服務面臨的問題及其原因,本部分主要設計智慧社區服務模式。隨著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本文認為O2O服務模式將成為智慧社區提供物業服務的必然趨勢,通過分析現有社區提供的O2O服務發現,現有O2O模式主要以第三方技術提供方位供應鏈核心,未能實現社區供應鏈服務價值最大化。智慧社區O2O服務應以物業為中心,構建業主,物業,商戶以及金融服務為一體的供應鏈,既能解決傳統物業面臨的問題,也可以改進現有O2O模式供應鏈價值的的問題。

智慧社區O2O服務模式如圖1所示。

①業主:業主在傳統社區中是作為單個個體存在的,是相對弱勢一方,鄰里之間互不認識,互不聯系已成為城市生活的常態。但在智慧社區中業主可以通過物業提供的社交平臺――鄰里圈,分享自己的生活經驗,加強業主之間的聯系,不僅可以結實更多的朋友,鄰里之間互幫互助,增強業主歸屬感,而且業主之間形成一個緊密聯系的群體,在與物業溝通過程中地位提高。

②物業:智慧社區的O2O服務模式一方面可以幫助物業公司提高內部員工業績考核管理,建立嚴明的賞罰機制,減少人員成本。如員工考勤打卡,業主對于服務人員工作打分都可以作為物業考核的基礎,而且業主監督上報事件都留有圖像時間證據,物業可以落實責任到個人。通過內部考核和業主監督提升物業服務人員的工作效率,工作質量。另一方面物業作為整個社區供應鏈的中心,通過后臺系統很容易獲得業主和商戶的大數據,通過對數據的進一步挖掘提煉信息,提供更加具有針對性的服務,提高業主滿意度。

③業主與物業:傳統社區中業主與物業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監督渠道,兩者割裂開來,業主的問題難以解決。在智慧社區中,業主通過手機APP可以將生活中的問題如樓道打掃不干凈等拍照上傳到上報事件中;對于基礎服務如管道維修等可以線上精準預約,事后打分;生活繳費如水電費燃氣費的繳納可以通過第三方支付線上繳納,節省時間,方便快捷。物業可以對工作人員進行簡單培訓,為業主提供高端定制服務,如快遞代收及其他個人服務。

④物業與商戶:物業公司通過整體規劃,選取質量較高的商戶進入社區,為業主提供全面服務,并且可以建立線上商城,給予業主一定優惠要求其減免配送費,線上下單,物流到家,方便業主,物業通過收取門面房租金及線上傭金增加利潤。而且物業公司更進一步主動搜集業主購買意愿,到合適的貧困地區指導生產,集體訂購,如水果蔬菜等既可以獲得優惠還可以響應國家精準扶貧。

⑤物業與金融機構:物業通過向金融機構提供業主和商戶的大數據,方便金融機構為業主及商戶授信,為業主商戶提供第三方支付通道及其他金融服務。如為業主發放信用卡,提供較為優惠的車貸房貸等貸款服務;為商戶提供貸款幫助其擴大經營,實現價值鏈增值。

通過以上模式我們可以發現,在以物業為中心的供應鏈中物業公司主要提供了三方面的服務,服務平臺,電商平臺,社交平臺。此價值鏈運行及增值的第一步首先是取信,提高智慧社區在社區居民中的可信性。特別是在一個相對封閉的環境中,負面消息傳播速度快,服務對象較為穩定,一旦失信,后續工作很難開展。所以在一些信用敏感的服務中如電商服務中物業要嚴格篩選,管好入口,守住社區大門。服務平臺中可對員工進行簡單培訓,提供一些免費增值服務,推廣軟件APP的應用。

以物業公司為中心的社區服務供應鏈解決了目前社區服務的主要問題。首先,在傳統社區服務中,業主滿意度低,物業公司價值低,在人員、場地的成本大。在智慧社區O2O模式中,員工受到物業公司和業主的雙重監督,工作效率和質量都得到保障,物業公司可以減少一大筆人員支出費用。在場地費用問題中,智慧社區O2O模式很多服務線上進行,減少場地占用,社區周邊服務提供了送貨上門服務,距離不再是業主考慮的主要問題,物業可以擴大招商范圍。O2O服務有效減少支付,擴大收入,增加了物業公司利潤,是未來物業公司發展的必然趨勢。其次,在現有O2O模式中,第三方技術提供為供應鏈核心,物業只是其中一個環節,并沒有主動權。數據在第三方技術提供者手中,物業很難分析業主的需要以及商艫男畔,供應鏈短,很難實現增值。在智慧社區O2O服務模式中,我們構建了以物業為中心的服務供應鏈,將業主,物業,商戶,金融機構連接起來,物業公司獲得業主和商戶的數據,通過對數據的深層次挖掘,可以得到更多有效信息,物業可以提供更多高端增值服務,能夠延長供應鏈,實現價值增值。最后,通過分析發現以物業為中心的服務供應鏈實現增值主要在對于業主商戶數據的挖掘,因此數據越多,挖掘信息越準確,但社區來說相對封閉,人員較少,沒有大數據的支持,社區的服務只能流于形式,業主并不接受。因此我們可以將多個物業聯合起來,以規模較大的物業公司為主體形成聯盟,各個物業之間是相對松散的組織,但在一些項目活動如研究社區增加某項服務中可信息共享,增加項目的可行性。

3 總結

傳統社區服務發展至今面臨許多問題,現如今科技的發展,“互聯網+”概念的提出為解決這些問題提出了新的思路。本文認為物業O2O服務模式是未來物業公司的發展趨勢,通過互聯網技術打造以物業為中心的社區服務供應鏈,以物業為中心連接業主,商戶,金融機構等上下游主體,首先取信于業主,未來延長供應鏈實現增值,既能夠提升業主居住和生活體驗,而且物業公司也能夠提升服務水平和收入,實現共贏。而且不同物業公司之間可構建松散聯盟,將各個社區連成片,邁出構建智慧城市的第一步。

參考文獻:

[1]鐘遠暉,王朝暉,馬濤,龍顯軍.“互聯網+”時代社區O2O服務探討[J].移動通信,2015(19).

[2]韓俊麗.基于O2O視角下的物業企業“智慧社區”服務模式構建[J].商業故事,2015(12).

[3]牟敏,程鵬.基于社區O2O的物業管理企業商業模式創新 [J].2016.

[4]錢志新.“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精髓[N].2015.

篇3

在物流運輸上,星巴克選擇和冷鏈要求極高、被譽為“冷鏈之星”的某物流公司合作,展開從原材料供應地向各門店運輸的工作。星巴克采取經濟訂貨批量模型的定期訂貨與定量訂貨結合的方法,為小食選擇每日定期,而其他產品則是定量訂貨,即庫存水平降低到安全庫存以下時訂購固定批量。最終產品制作銷售普通門店咖啡及相關衍生品(比如文化杯)是星巴克傳統供應鏈的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環。進入中國以來,星巴克一直保持著店內點單,即時制作即時喝的銷售模式,并盡量避免人工操作帶來的失誤,保證其價值的成倍增長。智慧供應鏈時代智慧供應鏈時代已然到來,各個行業因其各自的特點,重塑供應鏈,搭建更加便捷的銷售渠道成為趨勢。聚焦咖啡領域,星巴克要想保持一如既往的強勢勁頭,必須在供應鏈信息化、智能化上下功夫,如圖2所示。

在途產品信息化運輸

信息化運輸其實依靠的是數字化連接,商品出入庫依靠RFID射頻識別技術,通過EPC編碼系統,構成遠端的信息即時傳遞,能夠有效抑制牛鞭效應的產生,對整個供應鏈管理有著不可忽視的影響。這里的在途產品包括了采購的原材料(生咖啡豆、生鮮牛乳等)、半成品(烘焙后的咖啡豆等)、其他原料(糖漿、調味粉等)、中間產品(濃縮固體飲料等)、其他產品(周邊杯子等)。雖然在途產品種類繁多,但是并未涉及太多咖啡行業獨有的物流運輸要求,因此與其他餐飲業的物流運輸系統升級并無太大差別;每天根據各門店的報送需求,由計劃部門通過供應鏈管理系統對實時庫存進行數據分析,決定進貨量和生產量,在采購需求信息之間做到高效協同,再通過專業化的物流中心,把餐飲及時配送到各個門店,以便形成高效的供應鏈模式。最終產品多元化銷售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的支撐下,星巴克先后在最終零售環節增設了兩個服務,專星送和啡快。2018年,星巴克官方線上訂餐平臺——專星送正式推出。在專星送服務范圍內,門店派送單系統會智能分析周邊門店運能后派單,并根據實時數據為每個訂單優化配送路線,確保飲品盡快配送。2019年,星巴克又增設啡快服務,致力為顧客帶來便捷高效、又兼具高品質的星巴克體驗。這兩個服務均是基于強大的物聯網支撐和云計算的數據支持,進行第三方物流的全程監控,使得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可追溯;星巴克的員工操作也是通過第三方QA進行抽查監控,保證了飲品質量和服務水平。

智慧物流與大數據

智慧物流利用包括大數據、物聯網、智能硬件等技術以提高物流系統的分析決策和智能執行能力,對其正確應用可以造就連鎖咖啡業多元化的盈利模式和更靈活的擴張模式。事實上,隨著大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國內咖啡消費也日益發展起來。基于大數據支撐,ERP倉儲管理系統實現自動化和智能化,不但能分析出具體的飲品杯數、糖漿瓶數的訂購量,更能通過店鋪盈利情況的數據傳遞,系統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深度的數據挖掘,自我評估出市場的飽和情況,對企業決策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比如,星巴克“臻選”店的酒吧設置等,就是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客戶細分的拓展,開拓適應新客戶群體的產品和服務,以探尋出多元化的盈利模式。與此同時,星巴克打造的咖啡公園、烘焙工坊、概念店、旗艦店等,也是依靠信息系統的“智慧決策”分析出傳統店鋪已經足夠飽和了,使得其標榜的靈活的擴張模式真正實現“靈活化”。

參考文獻

[1]吳曉兵,李眩.智慧物流下高職物流管理專業的實踐教學改革探討[J].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32(02):44-46+54.

篇4

本課程從物流金融特點及需解決的核心問題入手,引入物聯網及智能技術在其中的關鍵作用介紹,同時詳細介紹不同物流金融模式下各方參與者、業務流程,物流金融方案的制定與組織實施,物流金融風險控制以及基于物聯網的解決方案,最后針對典型的物流金融案例,讓學生探討在該業務中引入物流金融對案例的流程及供應鏈績效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的業務管理能力。本課程目標: 2.能力培養目標:(1)掌握智慧物流下的作業流程,具備融資對象評價、監管合同和倉單質押監管服務制訂的能力。(2)能制訂并組織實施物流金融作業任務。(3)掌握利用智慧物流技術,實現物流、信息流和資金流綜合管理創新。

二、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內容

基于工作過程的物流管理專業學習物流金融課程體系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物流金融業務分析與需求分析,質押與監管方案設計,監管項目合同簽訂,倉單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動產質押監管服務與組織,抵押監管服務與組織,貿易監管服務與組織,物流金融業務綜合實訓,供應鏈一體化物流服務運作,物流金融風險控制,物流成本控制與績效考核。基于智慧物流的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物流金融課程,在教學內容的組織方面包括以下方面:

1.現代物流與金融服務概述。包括物流概念,物流金融的概念與產生過程、地位與作用,智慧物流在物流金融中的應用,物流金融智慧化趨向幾個部分。教學要求:深刻理解物流金融在社會經濟中的重要作用,掌握物流金融的基本概念、流程及各環節的重點工作,了解智慧物流及其發展對物流金融的促進和提高的重要作用,了解物流金融智慧化的新趨向。

2.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架構。包括:RFID與物聯網簡介、了解物流信息技術發展背景、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流程架構、基于智慧物流的物流金融業務管理系統架構。

3.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風險降低的技術措施。了解如何利用智慧物流,降低不同環節的風險。掌握通過構建智慧倉儲、智慧安全監督、智慧物流,實現“貨物流、信息流、資金流、運輸流”為一體的“物流金融”業務與服務,降低物流金融風險。

4.智慧物流下物流金融業務的增值模式。了解如何依托智慧物流,構建智慧倉,掌握通過提供倉儲、物流、金融、商貿創新服務,增強與供應鏈上合作伙伴的聯系,提供更多可行的增值服務。

篇5

中圖分類號:F713.361 文獻標識碼:A

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 智慧物流概念綜述

在2009年,奧巴馬提出將“智慧的地球”作為美國國家戰略,認為IT產業下一階段的任務是把新一代IT技術充分運用在各行各業之中。2009年12月中國物流技術協會信息中心、華夏物聯網、物流技術與應用編輯部聯合提出“智慧物流”的概念。智慧物流,又稱智能物流,是利用集成智能化技術,使物流系統能模仿人的智能,具有思維、感知、學習、推理判斷和自行解決物流中的某些問題的能力,它包含了智能運輸、智能倉儲、智能配送、智能包裝、智能裝卸及智能信息的獲取、加工和處理等多項基本活動。目前,智能物流已成為現代物流業的一個重要領域,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在物聯網背景下,李書芳(2010)認為,智慧物流是基于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基礎上,利用先進的信息采集、信息處理、信息流通和信息管理技術,完成包括運輸、倉儲、配送、包裝、裝卸等多項基本活動的貨物從供應者向需求者移動的整個過程,為供方提供最大化利潤,為需方提供最佳服務,同時消耗最少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大限度地保護好生態環境的整體智能社會物流管理體系。

汪鳴(2011)認為,智慧物流是指在物流業領域廣泛應用信息化技術、物聯網技術、智能技術和匹配的管理和服務技術基礎上,使物流業具有整體智能特征和服務對象之間具有緊密智能聯系的發展狀態。

章合杰(2011)從智慧物流的內涵、概念、功能、體系結構、價值及智慧物流的實施框架等方面提出了對智慧物流的理解。

智慧物流一般定義是指將物聯網、傳感網與互聯網整合起來,運用于物流領域,實現物流與物理系統的整合,在這個整合的網絡當中,存在能力超級強大的中心計算機群,能夠對整合網絡內的人員、機器、設備和基礎設施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礎上,人類可以以更加精細和動態的方式管理物流活動,使得物流系統智能化、網絡化和自動化,從而提高資源利用率和生產力水平甚至達到“智慧”狀態。

1.2 智慧物流內容體系

按照服務對象和服務范圍劃分,智慧物流體系可以分為企業智慧物流、區域智慧物流、國家智慧物流三個層次。

1.2.1 企業智慧物流層面。在企業層面,應用新的智能技術,實現物流過程中運輸、存儲、包裝、裝卸等環節的智慧化和一體化。

1.2.2 區域智慧物流層面。主要是指在一定的區域(省、市或經濟區域等)建設智慧區域物流中心。就是指通過搭建區域物流信息平臺,連接區域各個層次的物流系統,將原本分離的采購、運輸、倉儲、、配送等環節緊密聯系起來,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和世界物流資源優化配置,實現區域物流信息化及網絡化,滿足企業信息系統對相關信息的需求,滿足政府部門監督行業與規范市場的信息需要,使得運輸合理化、倉儲自動化、包裝標準化、裝卸機械化、加工配送一體化、信息管理網絡化。

1.2.3 國家智慧物流層面。主要是從國家層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標準和規范、政策和制度等,鼓勵及支持智慧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培養智慧物流人才,整合地方物流信息平臺成為全國性的智慧物流信息平臺。

1.3 研究目的

物聯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重點專項規劃,是全球信息通信行業的一個萬億元級新興產業。智能物流是國家物聯網重點投資的十大產業之一,也是寧波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發展智慧物流,有助于促進寧波傳統物流業轉型升級,提升物流產業的信息化水平和服務水平,打造更為完善的物流輻射網絡,實現物流業、制造業的聯動發展,為廣大企業參與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提供強大競爭力。而發展智慧物流,寧波又面臨著諸多的機遇和挑戰。因此,本人把寧波市智慧物流發展情況與國內外先進地區進行了對比分析,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希望能對寧波智慧物流盡微薄之力。

2 國外“智慧物流”實踐發展概況

近年來,智能物流在美、英、日等發達國家發展很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在標準上,美國、歐洲基本實現了物流工具和設施的統一標準,大大降低了系統運轉難度。在物流信息交換技術方面,歐洲各國不僅實現企業內部的標準化,而且也實現了企業之間及歐洲統一市場的標準化,這就使各國之間的系統交流更簡單、更具效率。其次,從企業層面來看,沃爾瑪在1969年開始使用電腦管理跟蹤庫存,并在1979年率先采用24小時物流網絡化監控,完成使采購、庫存、訂貨、配送和銷售一體化的工作。美國聯邦快遞利用InterNetShip物流即時跟蹤系統,讓包裹準時送達率達到99%。美國UPS公司則是通過條碼、掃描器、數控筆、全國無線通信網絡等技術,即時地跟蹤、監控貨物在全國各地的行進狀況,并提供給顧客進行即時查詢。美國Fisher公司在應用第三方物流公司Catepillar開發的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軟件后,銷售額、貨物量、庫存周轉率都有大幅度的提高。英國電信也與Omnitrol Networks合作,部署基于RFID的零售庫存解決方案,實現即時庫存管理與追溯,創造更加智慧化、協作更緊密的供應鏈。日本AIS研究所研發的RalC系列三維物流規劃設計仿真軟件,在多個行業的企業物流等都有應用,并且產生了相當好的效益。

3 國內“智慧物流”實踐發展概況

3.1 電信引領智慧物流平臺建設,構建“智慧物流”產業環境

中國電信在“智慧城市”大旗的引領下,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光網絡、移動互聯網等前沿信息技術手段,與當地政府、高校及企業合作建立信息平臺,構建“智慧物流”產業環境。電信成立了物流呼叫中心,組建全區域VPN網,提供天翼定位、全球眼及無線全球眼等服務,實現了對貨物運送、存儲全過程的調度和管控,讓物流企業實現降本、增效,提升客戶服務質量,享受到信息化帶來的便捷與高效,大大推動了物流業的發展。

3.2 “物流淘寶網”+“示范工程”的廣東模式

廣東林安物流園創建于2003年,是廣東省、市、區重點扶持大型物流超市發展項目,是以網上信息交易平臺()、網下物流信息交易市場(林安物流信息交易市場)、物流市場、第三方物流總部、物流招投標中心、物流結算中心為一體的現代物流科技創新園區。是國內目前唯一實行物流信息網上、網下實時交易的市場,會員單位或個人可以在交易所的網絡平臺上貨物托運信息和車源信息,互相聯絡達成交易意向,組織網上競價。為降低網上交易的風險,平臺還建立起了一個3重保險的全方位驗證體系:實名制,車險+林安物流首賠擔保,車位通GPS全程監控定位系統(隨時監控車、貨去向,保證不會出現騙車、騙貨及貨損得不到賠償的問題)。依托該信息服務交易平臺,廣州林安開張了全國首家的“物流超市”,形成了一個“物流淘寶網”。

南方物聯網示范工程——肇慶致美物流(城市快速配送中心)是工信部全國物流信息化試點示范項目,此工程為廣東物流企業向轉型升級實現“智慧物流”開創了新的發展模式。廣東省物流協會在加入工程申請的審查、工程的中期檢查和驗收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對于審查通過的企業,協會根據其所在行業的業態、行業特點,結合企業自身情況為其量身訂做實施計劃,這個計劃是包括了物流裝備改造、企業品牌培育、管理水平提升、行業自律強化、物聯網技術應用“五位一體”的服務方案。“五位一體”的每個方面都有詳細的條款和標準,只要有一方面不符合就視為不合格。所以,南方物聯網示范工程并不是單純的物聯網技術應用,也不僅僅是對車輛等裝備進行改造,而是對企業內部管理、外部競爭力和綜合實力的全面提升。

3.3 南京以標準引領的智能物流產業聯盟模式

在智能物流領域,南京市企業主導起草了20余項智能物流領域國家和行業標準,為以標準為引領的產業發展模式的誕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催生了南京(江寧)智能物流產業聯盟的成立。聯盟是一個依托產業集群優勢旨在促進合作與共同發展的開放性的政產學研多方面共同推動的工作平臺。聯盟的任務是統一產業鏈各環節的接口和標準,組織重大項目、關鍵共性技術集體攻關,出臺技術標準,促進研究成果和知識產權共享,實現技術研發、市場、技術標準、產業鏈等方面的全面聯盟,最大程度地實現資源的優化和整合,全面提升南京市乃至全國智能物流產業的整體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

4 寧波智慧物流發展現狀

寧波市一直在物流領域嘗試推進物聯網相關技術的開發和應用,目前已開發應用港口智能閘口系統、智能集卡系統、智能集裝箱系統等物聯網應用系統,推進了寧波電子口岸、第四方物流信息網等物流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設了數據中心。在寧波國家高新區和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共建了寧波國際智慧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產業園及“IBM智慧物流中心”。與中國聯通攜手建立了基于IBM物流行業解決方案的寧波智慧物流云平臺,融合IBM云計算、物聯網、智能分析及移動等一系列全球頂級的信息技術,將企業、物流及服務連成一體,為貨主企業及第三方物流提供供應鏈可視化、供應商門戶網絡、供應鏈網絡優化、運輸管理、供應鏈協同等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未來五年,平臺將吸引100家企業加入平臺并實現在線交易,實現年線上物流業務交易額500億元,建成覆蓋華東,輻射全國的智慧物流信息平臺。

5 寧波智慧物流SWOT分析

5.1 優勢

物流信息平臺、數據中心及智慧物流園區的建設,為區域智慧物流體系的構建奠定了一定基礎。智慧物流軟件與信息服務外包在國內處于領先水平,智慧物流云平臺提供整體物流解決方案,提升了寧波整個物流行業供應鏈管理水平,輻射范圍逐步擴大。

5.2 劣勢

缺少智能物流領域國家和行業標準,跨行業和跨系統之間的信息還不能共享,物流公共信息平臺還處于起步階段,智慧物流成本偏高,物流高技術設備研發比較落后。大部分物流企業規模偏小、服務功能單一、物流技術設備缺乏,物聯網技術、新裝備和信息化水平較低,技術、體制和商業模式有待創新,與智慧物流的發展要求還有相當大的差距。

5.3 機會

國務院在“關于促進物流業健康發展政策措施的意見”中明確提出要推進物流技術創新和應用,加強物流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重點支持智能物流關鍵技術攻關。浙江省提出了建設“智慧浙江”的倡議,寧波市政府把智慧物流作為智慧城市建設三大先行試點工程,出臺了《寧波市智慧物流試點工作實施方案》,加快了智慧物流建設步伐。智慧物流技術逐漸成熟。一些國際知名企業也紛紛投入寧波智慧物流建設洪流。這些都為智慧物流的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5.4 挑戰

寧波智慧物流關鍵核心技術不足,采購成本過高,制約了智慧物流的發展。智慧物流產業與廣東、江蘇、上海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產業發展面臨嚴峻挑戰。法規不完善,網絡信息安全面臨挑戰。

6 寧波智慧物流發展對策

一般來講,推動智慧物流發展的主體包括政府、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中介和行業組織、最終用戶等。當前,寧波智慧物流產業的發展要走政府主導下的政產學研相互配合、共同促進的發展之路,形成全方位、立體化、協同發展的模式。

6.1 政府

政府的主要職責在于營造環境、全方位引導、培育整個產業的發展。通過智慧技術標準建設和平臺整合,形成“四網融合”、互聯互通、安全高效的信息網絡環境。通過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創造國內外合作的環境,引導社會資源投入智慧物流建設中,引進跨國企業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智慧及相關解決方案,引進和實施國內與智慧物流相關的機構和項目,集中各方力量對智能物流關鍵技術進行合作攻關,形成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

6.2 行業

行業組織主要指物流產業產學研戰略聯盟。要以它為載體,成立聯盟專家委員會,盡快制定和提出智慧物流相關標準爭取成為全國甚至全球標準。由其組織提出智慧物流示范工程的立項、檢查及驗收標準,并為加入到工程的企業提供全方位的解決方案。促進智慧物流技術創新和成果共享,促進智慧物流園區管理模式創新。

6.3 企業

企業的職責是找準產業鏈的位置,全力突破核心技術,加強智慧物流關鍵技術的開發應用,發展物流商業智能,加快商業模式創新,并以此開拓市場。加大智慧物流的幾個方面在企業中的應用,建立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及智慧企業供應鏈。

6.4 高校及研究機構

寧波市高校和科研機構主要集中精力進行理論問題研究,突破核心技術,開設與智慧物流相關的專業或專業方向,創辦重點實驗室和研究基地,促進智慧物流人才培養的和智慧物流科技創新。

6.5 用戶

用戶主要是在應用中為產業發展提供市場需求。

7 結束語

物流業是第三產業的基礎產業,智能物流代表了物流業發展的趨勢和方面,它的發展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目前,寧波市已出臺相關政策和措施以推動智能物流產業的發展,但智能物流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它的發展既要跟隨世界智慧技術、智慧國及智慧城市的發展而發展,也要以點帶面,示范推進,逐步發展,不可一蹴而就,急于求成。

參考文獻:

[1] 張成海,張鐸. 現代自動識別技術與應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2] 朱文和. 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務[J]. 物流技術,2010(7):172-173.

篇6

中文圖書分類號:C93-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由于受到世界經濟環境的影響,使得BTO供應鏈越來越得到產業界的重視,成為21世紀企業競爭的優先戰略和學術界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1]。但是,目前有關的研究文獻大部分都是采用傳統的管理科學和運籌學的方法,在戰略層面上解決BTO供應鏈的構建與協調問題[2-6],較少涉及對BTO供應鏈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如何實施問題的研究。在當前動蕩的經濟環境下,如何實施BTO供應鏈是很多企業急需解決的關鍵問題,對該問題做進一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BTO供應鏈的核心是以信息技術為支撐,以最精益的方式實現對用戶個性化需求的快速響應,這就要求BTO供應鏈應該具有一種很強的能力[1]。只有BTO供應鏈有了足夠的能力,能夠對用戶訂單實時響應,才能夠做到實時構建,能夠實時感知內外環境的變化,管理供應鏈運營過程中出現的各種異常情況。企業要實施BTO供應鏈,需要具有設計、配置、協同和運營動態供應鏈的能力[7]。動態能力理論和運營能力理論都是為解決企業如何應對動態變化的環境,提高自身能力的問題而發展起來的企業管理理論。這兩種理論提出的背景與BTO供應鏈戰略提出的背景是一致的。因此,以動態能力理論和運營能力理論為指導,以動態供應鏈運營范式和其它新型供應鏈的理念為參照,探索BTO供應鏈的能力和運營實施問題是可行的。文章的目的是為解決BTO供應鏈在企業生產實踐中難以實施的問題,探索有效的途徑。主要貢獻有三個方面:(1)提出了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的概念和類型,為實施BTO供應鏈指明了方向;(2)為BTO供應鏈的實施提出了具體的運營管理功能和框架;(3)為今后采用實證的方法研究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問題奠定了基礎。

1 研究方法

文章擬采用如圖1 所示的框架作為研究方法論。首先通過鑒別BTO供應鏈的概念和特點、借鑒動態供應鏈的運營范式[8]和新型供應鏈的戰略思想[9-11],提出BTO供應鏈應該具有的新特征。其次將動態能力理論[12-16]和運營能力理論[17-18]擴展到BTO供應鏈的運營管理中,探討BTO供應鏈應該具備的能力,提出動態運營能力的概念。最后,根據運營能力與流程相關聯的思想[17],提出BTO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功能和實施框架。

2 BTO供應鏈的概念及其特征擴展

文獻[1] 定義BTO供應鏈為:“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為滿足單個客戶或一組客戶的需求,制造高品質產品或服務的價值鏈”。“BTO供應鏈的目標是在整個價值鏈上能夠以較短的時間、最低的庫存和生產成本,滿足個性化的用戶需求”或定義BTO供應鏈為“針對變化的市場或用戶需求,以最有效的方式最大程度地提升供應鏈中的柔性和響應速度的能力與規范化的構建”。通過總結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歸納出BTO供應鏈與傳統的供應鏈有明顯的不同[1]:

(1)傳統的供應鏈實施推式銷售;BTO供應鏈面向訂單的定制,實施拉式銷售;(2)傳統的供應鏈是穩定的生產計劃,固定的生產順序;BTO供應鏈是滿足用戶需求的柔性計劃,靈活的生產順序;(3)傳統供應鏈的物料供應是大批量的;BTO供應鏈要求是快速按需定制的、帶有準確時間窗的;(4)傳統的供應鏈是以經銷商為核心的;BTO供應鏈是跨企業共享用戶需求信息,建立與用戶更為緊密的關系。(5)面對需求的不確定性,傳統的供應鏈是依賴于增加產成品庫存;BTO供應鏈是增加一定的關鍵性零件庫存和加強需求信息管理;(6)傳統的供應鏈是保持較高的產成品安全庫存量;BTO供應鏈可以有效降低經銷商的庫存量;(7)傳統的供應鏈有較長的產品提前期;BTO供應鏈是通過協同/響應模式來縮減產品的提前期。

自文獻[1]提出的BTO供應鏈的概念和特點后,全球的經濟環境已經發生根本性變化。當前供應鏈管理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和新的變革機遇。挑戰就是全球的經濟環境進入到一個前所未有的激烈動蕩之中,對供應鏈的運營管理提出新的要求。機遇就是新興IT技術的快速發展為供應鏈的實時可視化提供了技術條件。為此,已經有數位學者提出了一些新型供應鏈概念。例如,“供應鏈2.0”的概念[10],實施靈活的供應鏈戰略[11]。未來的供應鏈應該是可視化的、極高柔性的、更加貼近客戶的、面向全球整合的智慧化的供應鏈[9]。文獻[7]提出用動態供應鏈的運營理念實施BTO供應鏈。動態供應鏈的核心就是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實現供應鏈的實時動態構建和協同,最大程度地提高供應鏈的柔性[8]。因此,未來的BTO供應鏈應該具有以下新的特性:

(1)BTO供應鏈是完全可視化的,成員之間實時共享履行用戶訂單的各種信息;(2)BTO供應鏈是一個智慧化的供應鏈,能夠實時自主地選擇最佳的運營策略;(3)能夠檢測感知由于內外環境因素所引起的供應鏈異常事件;(4)BTO供應鏈的網絡能夠實時動態構建(或重構),使其具有高度的柔性;(5)在履行訂單的過程中,能夠實施靈活的精益協同策略來降低供應鏈成本;(6)在履行訂單過程中,能夠有效地識別成員之間的目標沖突;(7)在物聯網技術的支持下對關鍵性零部件供應商能夠實施主動補貨策略;

3 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

3.1 動態能力及其在供應鏈管理中的擴展

在激烈變化的動蕩環境下,把組織獲得新的競爭優勢的能力稱為“動態能力”。文獻[12-13]定義動態能力為:“企業針對快速變化的環境,整合、建造和重構內外優勢的能力”。 文獻[14]定義動態能力概念為:“動態能力為企業的一種持續的整合、重構、更新和重建它的資源與能力的行為取向,最為重要的是針對變化的環境,為保持持續競爭優勢,需要更新和重構它的核心能力”。

最好的組織是擁有一項或多項與其他多個組織協作,創建和維護競爭優勢的能力[16]。動態能力作為柔性和敏捷性的一種無形資源,它能夠使得供應鏈成員共享和利用其它企業資源,快速地對動蕩的經濟環境變化做出響應和實時調整[16]。在利益共享和風險共擔的供應鏈環境下,供應鏈的動態能力不僅取決于供應鏈中的每個成員的動態能力,而且更取決于成員之間的協同合作能力,即動態協同能力[15]。文獻[19]為研究協同對服務業創新的影響,把企業家預警、協同的靈活性、顧客參與、協同創新能力和協同組織學習作為高級動態能力的組成部分,提出了提升服務產品品質的動態能力框架。綜合相關文獻的研究,可以把供應鏈的動態協同能力分為:

(1)協同感知能力: 供應鏈的成員之間通過協同,識別、解釋和追蹤環境變化的能力;(2)協同學習與創新能力: 供應鏈的成員之間通過協同,吸收新知識并將其用于提升已經存在的運營能力的能力;(3)協同整合能力 :供應鏈的成員之間通過協同,消除成員之間的信息和資源共享的障礙與沖突的能力;(4)協同重構能力:在供應鏈的成員之間的協同,重新配置供應鏈資源,并重構供應鏈網絡的能力。

有上述可見:動態能力的概念及其在供應鏈管理上擴展出的動態協同能力概念與我們提出的BTO供應鏈的特征是相近的。然而,僅有成員之間的動態協同還不能足以使得整個BTO供應鏈適應于動蕩的經濟環境變化而保持其競爭優勢,還需要供應鏈中的成員也必須具有足夠的動態能力和由動態能力產生的企業運營能力。

3.2 企業的運營能力

從運營戰略的視角,文獻[18]把運營能力看成是具有廣義結構的組織能力,定義運營能力為:“運營能力是在運營管理系統內發展起來的,企業特有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集合。通常是在通過配置其運營資源解決企業問題的過程中用到它們”。 企業在產品制造過程中的管理控制、各種與質量相關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更新等都是運營能力的范疇。從動態能力與運營能力的關系視角,文獻[20]認為:運營能力就是執行日常活動的能力,而動態能力是 “幫助一個單位擴展、修改和重構已經存在的運營能力,使之成為與變化的環境產生最佳匹配的新的運營能力”

綜合上述兩種觀點,理解企業運營能力的關鍵要點為:(1)企業已經存在的運營能力是通過企業動態能力對其進行擴展、修改和重構,并產生新的運營能力;(2)企業的運營能力是企業的特有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集合;(3)企業的運營能力是配置運營管理系統的資源工具。動態能力與運營能力最大的區別在于:動態能力是企業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時,應該具有的能力,是屬于戰略層次上能力,而運營能力更體現在企業在運營層次上所具備的能力。可以把運營能力分為:運營持續改進能力、運營創新能力、運營定制能力、運營協同能力和運營響應能力和運營重構能力[18]。

3.3 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

由上述可見, BTO供應鏈要在企業生產實踐中得到成功實施,就必須具有足夠的能力。我們稱為這種能力就是由供應鏈的動態協同能力和成員運營能力相集成的動態運營能力。下面定義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如下:

“利用新興IT技術,以滿足客戶的需求為約束條件,以取得最佳的績效為目標,通過各種動態協同技術、流程和慣例組成的差異化集合,整合BTO供應鏈伙伴的運營能力,使得BTO供應鏈具有:智慧化的自主決策、實時動態重構、動態精益協同、協同事件檢測、消除沖突和主動補貨能力”。據此,可以把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劃分為如下幾種類型:

(1)智能化的自主決策能:BTO供應鏈為實時適應用戶需求的變化,就必須實時調整其運營策略,而運營策略的選擇與評價是一項時效性要求非常高的復雜決策過程。只有賦予BTO供應鏈具有智慧化的自主決策能力,才會能夠做到實時調整運營實施策略,

(2)動態構建能力: 當BTO供應鏈不能夠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時或成本急劇增加時,則需要面向全球進行資源重新整合構建新的BTO供應鏈網絡。一個健壯的BTO供應鏈要具有這種動態重構其網絡的能力,否則就會導致供應鏈績效下降甚至崩潰。動態構建能力是BTO供應鏈動態構建與用戶需求相匹配的供應鏈網絡的運營技術、流程和慣例的差異化結合。

(3)動態精益協同能力: 在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的情況下,實現精益是BTO供應鏈的一種主要運營策略。實現精益的過程實際上是需要供應鏈成員之間動態協同合作,持續不斷改進的過程,并在改進的過程中逐漸獲得精益的效果。動態精益協同運營能力是BTO供應鏈在履行訂單的動態協同過程中,降低BTO供應鏈浪費、改進BTO供應鏈精益程度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差異化集合。

(4)動態協同事件的感知能力: BTO供應鏈自身只有在動態協同過程中,實時感知引起供應鏈動態波動的不穩定事件,才能夠捕捉BTO供應鏈適應環境變化的機會,改進、重構或整合供應鏈的運營系統。因此,動態協同事件的感知能力是指BTO供應鏈在履行訂單的動態協同過程中,識別、解釋和追蹤內外環境變化引起的供應鏈系統事件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差異化集合。

(5)動態協同沖突檢測能力: 在BTO供應鏈運營中,能否實時消除成員之間的目標沖突體現了供應鏈的協同整合能力的強弱。實時消除目標沖突的前提就是要實時檢測出目標可能出現的沖突。 因此,BTO供應鏈就必須具有對動態協同中的沖突進行檢測的能力。動態協同沖突檢測能力是BTO供應鏈在履行訂單的動態協同過程中,檢測其可能出現的目標沖突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差異化集合。

(6)動態協同中的主動補貨能力:通過采用物聯網等IT技術對物流實現實時自動跟蹤,可以使得上游供應商能夠實時掌握物料需求信息,采取隨機主動補貨策略,從而可以提高BTO供應鏈的響應速度和有效地降低成本。因此,主動補貨能力就是BTO供應鏈利用新興IT技術,通過監測物料消耗和需求信息,隨機主動補充庫存的技術、流程和慣例的差異化集合。

“差異化”是指不同的BTO供應鏈之間實現動態運營能力的過程是不同的,即使生產類似的產品,其管理運營戰略都是不同的,實施的是“差異化”戰略。

4 BTO供應鏈的運營實施框架

4.1 動態運營能力與運營流程的關系

由上述對動態運營能力的定義可見,動態運營能力是通過“運營的技術、流程和慣例”實現的。因此,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是與它的運營流程捆綁在一起的。正如文獻[17]把運營能力定義完成特定任務的一組相關聯的例程的力量或效用,而例程是利用組織資源取得所希望的輸出結果的組織過程[12]。能力并不是駐留在單個的一組流程中,而是出現在多組相關聯的例程協同交互作用中[17]。這意味著需要在識別、開發和整合多組例程的過程中,通過協調一致的決策選擇來建造能力。能力與例程的關系可以簡單地通過圖2說明。

文獻[17]特別指出:由于超越單個企業的競爭已經成為一種趨勢,未來的研究應該通過供應鏈的基礎例程來研究供應鏈的能力,特別是通過研究跨企業邊界的整合資源和優勢的過程中所采用的例程,研究供應鏈的能力。在此,可以把圖2 看成是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與其流程的關系。上述的每種動態運營能力都是通過BTO供應鏈成員之間的動態協同多組運營流程中體現出來的。

4.2 BTO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功能與實施框架

由前述BTO供應鏈的概念特點可見: BTO供應鏈在多個方面具有與傳統供應鏈截然不同的特征。這些特征決定了BTO供應鏈的運營實施過程就是一個隨著動態變化的經濟環境和用戶需求變化而變化的動態運營過程。其運營實施過程就是在BTO供應鏈成員之間進行動態協同多組運營流程的過程,從而表現出具有的動態運營能力。因此,BTO供應鏈應該具有不同于傳統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功能。這些管理功能包括:(1) 智能自主決策功能;(2)動態構建功能;(3)動態精益協同功能;(4)動態協同過程中的事件檢測功能;(5)動態協同過程中的目標沖突檢測功能;(6)動態協同過程中的主動補貨功能。

據此,提出BTO供應鏈的運營實施框架如圖3 所示。框架的核心是通過開發和實施BTO供應鏈專用的運營管理系統,實現BTO供應鏈的各項運營管理功能。

5 結論與展望

通過上述分析論述,可以歸納出如下結論:在動蕩的環境下,要求BTO供應鏈應該具有足夠高的動態協同能力,同時要求其成員也要具有足夠高的運營能力;只有通過動態協同能力將其成員的運營能力有機協同整合,產生強大的動態運營能力,才能使得整個BTO供應鏈應對動蕩的環境變化,滿足用戶的個性化需求,實現其目標。相應地,BTO供應鏈要具有體現其動態運營能力的運營管理功能,才能夠使得BTO供應鏈在企業實踐中得到有效實施。

這篇文章是為作者下一步采用實證的方法對BTO供應鏈動態運營能力的存在性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驗證奠定基礎。因此,繼續開展的研究工作應該包括:(1) 采用實證方法研究BTO供應鏈的動態運營能力及其相關因素;(2)BTO供應鏈的運營管理功能的仿真分析;(3)BTO供應鏈的運營管理系統的建模方法。

參考文獻

[1]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framework for development.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 2005, 23:423-451.

[2] Gunasekaran A ,Ngai E W.T. Modeling and analysis of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s. 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09, 195:319-334.

[3] Xiao T J ,Choi, T-M. Competitive Capacity and Price Decisions for Two Build-to-Order Manufacturers Facing Time-Dependent Demands. 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PART A: SYSTEMS AND HUMANS. 2010, 43,3: 583-595.

[4] Lin C-C ,Wang T-H.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under supply and demand uncertainties. 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B. 2011, 45:1162-1176.

[5] Engelhardt-Nowitzki C. Improving value chain flexibility and adaptability in build-to-order environment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 2012, 42,4: 318-337.

[6] Mansouri S A, Gallear D , H.Askariazad M. Decision support for build-to-order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through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Int. J.Production Economics. 2012, 135: 24-36.

[7] Molina A V M , Galeano N. Virtual enterprise brokerage: astructure-driven strategy to achieve build to order supply chai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7, 45,17: 3853-3880.

[8] Wadhwa S,Saxena A,Chan F.T.S. Framework for flexibility in dynami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Research. 2008, 46,6: 1373-1404.

[9] Butner K. The smarter supply chain of the future. Strategy & Leadership. 2010, 38, 1: 22-31.

[10] Christopher M, Holweg M. "Supply Chain 2.0":managing supply chains in the era of turbulence. Int.J. of Physical Distribution &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1, 41,1: 63-82.

[11] Kristal M M, Huang X ,Roth A V. The effect of an ambidextrous supply chain strategy on combinative competitive capabilities and business performanc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10, 28:415-429.

[12] Teece J D, Pisano G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ies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13] Teece J D. Explicating dynamic capabilities:The nature and microfoundations of (sustainable) enterprise performance.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7, 28: 1319-1350.

[14] Wang C L,Ahmed P K. Dynamic capabilities:A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 2007, 9,1: 31-51.

[15] Allred Chad R, et al. A Dynamic Collaboration Capability as a Source of Competitive Advantage. Decision Sciences. Feruary 2011,42,1: 129-161.

[16] Defee C C, Fugate S B. Changing perspective of capabilities in the dynamic supply chain er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2010, 2,2: 180-206.

[17] Peng D X, Schroeder R G, Shah R. Linking routines to operations capabilities:A new perspective. Journal of Operations Management. 2008, 26: 730-748.

篇7

大數據在我們中國的起步比較晚,在供應鏈領域的應用還處在剛剛起步的階段,當前,大數據應用在供應鏈管理方面比較多的是市場需求和營銷兩個領域比較多,隨著物流業的發展壯大,大數據分析在供應鏈的應用將越來越廣泛,大數據分析,大數據應用,大數據存儲在供應鏈領域蘊含巨大的發展潛力。

一、大數據分析的內涵

大數據分析是基于網絡自由流通,通過大數據對數據信息進行存儲、分析、決策等,從而實現大數據知識體系中的資源按需使用、能力智慧管理、過程職能控制。因此大數據知識服務體系是大數據系統中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內容,全世界有將近90%的數據信息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傳統的知識服務體系又無法將知識進行縱向擴展和多角度的眼神,無法實現知識的有效利用。而大數據知識服務模式的,能夠實現知識的縱向擴展和眼神,同時在提取大數據信息的時,還能為一些結構化或者半結構化的數據進行常規或者深度分析以及知識服務競爭力方面的分析,幫助企業進行有效預測。

與傳統的數據分析相比,大數據分析在服務模式更趨向于個性化、智能化、自主化、體驗化,技術上呈現規模化、網絡化、數字化等特征。大數據分析最典型的特征主要有:第一,大數據分析具有不確定性,因為數據信息只能是代表過去某一段時間發生的事情,未來社會發展變化,誰也無法預料;第二大數據強調用戶的參與,所有大數據信息來源、服務資源、知識體系都是來源于網絡大數據這個環境中,很多數據資料都是來源于大數據用戶,所以大數據分析的時候,更多的體現在用戶自身需求上面;第三大數據是一種自主需求的智慧服務;第四大數據需要付費按需使用;第五大數據是一種共性技術與個性技能相集合的知識服務模式;第六大數據是綠色環保的知識服務模式。

二、供應鏈管理

供應鏈管理誕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最先是在制造業中廣泛應用,后來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的新的管理模式。直到90年代中后期,供應鏈管理這個概念由國外一些跨國公司傳入我們國家,我國才開始了有關供應鏈管理方面的研究與實踐。供應鏈管理,是從企業的供應鏈為中心,通過供應鏈管理,讓客戶以最少的成本,讓客戶獲得最大的經濟價值,達到縮短企業資金周轉時間、實現企業盈利增長、減低企業風險等目的。

(一)供應鏈管理的內涵。每一個企業都處在一個相應的供應鏈條上,所有的產品必須通過相應的渠道才能最終到達客戶的手中,供應鏈管理以整個供應鏈作為管理對象,通過協調和優化供應鏈條上的各個環節,降低生產成本,為客戶創造更高的利潤,從而達到整個供應鏈的整體最大利益化,實現企業的共贏。

(二)供應鏈管理的目標和目的。企業采用供應鏈管理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降低企業生產成本、提高客戶滿意程度、提升企業產品流程和服務質量,讓供應商和制造商能夠達成戰略合作伙伴關系,實現雙贏。

三、供應鏈管理與大數據融合

(一)供應鏈管理引入大數據。在互聯網和云時代的發展下大數據可以滿足現代市場對數據資源的需求。大數據不僅僅有著龐大的數據量,同時能夠有著更深層次的數據利用價值,能夠廣泛地應用到各個行業,可以優化供應鏈。通過分析企業大量的數據信息能夠對其中隱藏的價值進行進一步的挖掘,能夠在經營管理、交易模式等方面充分發揮大數據的優勢,優化企業供應量的管理,指導企業的經營決策,提升企業數據資源的價值。應用大數據,能夠指導企業進行科學的管理,為企業的決策提供基礎。目前供應鏈和網絡一體化發展模式是未來供應鏈管理發展的趨勢,在供應鏈發展中,需要不斷加深中間業務環節和內容的復雜程度,企業對供應鏈管理在信息處理質量、市場業務開拓、合作伙伴選擇、商業運作模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將大數據引入供應鏈管理,從供應鏈上游到下游全程協同數據,運用云計算對數據進行獲取、跟蹤、預測、分析,形成低成本、高質量的可靠信息,發揮數據的最大價值。

(二)大數據升級供應鏈管理。企業的發展與大數據的運用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以大數據為核心驅動力的供應鏈管理模式,在供應鏈上從需求、采購、生產、銷售各環節到對供應商、生產商、分銷商、零售商以及最終消費者各成員通過大數據的運用進行監控、分析、反饋,對供應鏈全局進行掌控,以提升供應鏈運營的有效性,有效減少供應鏈成本,并實現從歷史數據決策向即時數據決策的推進。大數據在供應鏈的應用并不是簡單的將企業狀態、交易過程、資源運用等數據可視化,而是通過有效的數據配置和管理,對數據資源深入發掘,并充分運用至企業經營決策與實施中,通過獲取有價值的數據加快供應鏈上各環節的運營節奏,提高供應鏈整體的響應速度,以推動供應鏈成為企業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并提升供應鏈自身價值,形成智慧型供應鏈。大數據在數據加速運轉的現代社會具有很好的發展前景,能夠挖掘、管理、分析大數據信息,從而將企業流程優化,為企業打造新型的產品,優化供應鏈,提升供應鏈價值,進而增加企業的經濟效益,提升企業的競爭實力。本文分析了大數據和供應鏈管理的內涵和特點,進而提出了大數據和供應鏈融合的價值,希望本文的提出能夠為相關企業提供一定的參考。

篇8

[中圖分類號]F259.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283(2012)10-0062-02

作者簡介:任珺(1988-),女,江蘇南京人,上海海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海運經濟金融與物流。

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的概念,其后,奧巴馬政府將物聯網列為振興經濟的重點之一。在我國,總理也在2009年提出了“感知中國”,對物聯網的發展提出了一些看法和要求,隨后,物聯網被正式列為我國五大新興戰略性產業之一而寫入“政府工作報告”中,可見物聯網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受到了極大的關注。物流領域是物聯網相關技術最有現實意義的應用領域之一,本文針對物聯網對供應鏈發展的影響做以研究。

一、物聯網概述

物聯網的概念于1999年提出,其英文名為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物聯網就是指傳感器網。而廣義物聯網按照《ITU互聯網報告2005:物聯網》的定義則是在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的領域加入了新的維度;在過去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人之間的信息交換中,現在又加入了任何物體。創造出了一個全新的動態網絡——物聯網。其本質就是通過傳感和傳輸手段,將實物的信息進行自動、實時、大范圍、全天候地標記、采集、傳輸和分析;并以此為基礎搭建信息運營平臺,構建應用體系,從而增強社會生產生活中信息互通性和決策智能化的綜合性網絡系統。從技術層面上說物聯網=云計算+泛在網絡+智能傳感器。

物聯網在原有互聯網的基礎上利用射頻技術、產品電子代碼技術(EPC技術)傳感器技術、模式識別和RFID識別技術等實現物品的自動識別和信息共享,進而對物品實現“透明管理”。

二、物聯網對供應鏈各環節的影響

在供應鏈各環節中應用物聯網技術,最根本的特性就是信息互通和決策智能,也就是說會使供應鏈的管理更為透明,無論物品處于供應鏈的哪個環節都能被實時追蹤監管,消除了信息不對稱所造成的損失。下面就從供應鏈的各個過程來具體分析物聯網給供應鏈帶來的發展:

1.生產環節(制造商)

在生產環節,制造商應用RFID技術和EPC技術,即在產品上添加電子標簽,其后用射頻識別技術掃描標簽,這樣就不僅可以制定高效的生產計劃,提高對需求的響應速度,而且可以建立起完成自動化的生產線,實現在整個生產線上對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和產成品的識別與跟蹤,減少人工識別的成本和出錯率,提高效率和效益。

在產品售出后還可以跟蹤產品,及時召回問題產品,獲得消費者的反饋信息,以改進產品及服務,增加廠商信譽并且可以提升在消費者群體中的口碑,這樣就有利于發展和維護客戶群。

2.倉儲環節

在倉儲過程中應用的物聯網技術主要為智能貨架技術,所謂智能貨架就是包括吧臺傳感器、數據采集處理、安裝于貨架上的傳感器,具有自動化、智能化等特點。不僅可以有助于實現自動化的存取貨、盤點貨物等操作,保證發貨退貨的正確性和補貨的及時性,降低庫存,增加作業的準確性和快捷性,提高服務質量,降低儲存成本,節省勞動力和庫存控件,同時減少了整個物流中由于商品誤置、錯送、偷竊、損毀和庫存、出貨等造成的損耗,甚至還可以幫助企業達到零庫存(JIT)的狀態,使得企業在競爭中處于不敗之地。

具體來說,應用物聯網技術后的倉儲有兩個優點,一是優化了庫存結構,確定了庫存中貨物的合理比例。這樣既保證企業的生產與銷售,又不會占用倉儲,合理配置了存儲空間。二是減少了重復勞動。在傳統倉儲過程中,人工對貨物的盤點既費時又費力,在盤點過程中還會出現錯誤,然而在運用了物聯網技術后,這一環節便不再是企業的煩惱,只需要利用射頻識別技術將貨物信息掃描進電腦,利用計算機就可以輕易了解貨物的數量、所處位置等各項信息。一旦原材料等到達補貨點,電腦會自動發出通知來進行原材料采購。總的來說,在倉儲過程中運用物聯網可以降低運輸及倉儲成本,提高服務質量。

3.配送、分銷環節(分銷商)

從物流角度來說,配送和分銷幾乎包括了所有的物流功能要素,是物流的一個縮影,但是配送又是一個特殊的環節,在配送和分銷中運用物聯網技術將大大加快配送速度,提高揀選與分發過程的效率和準確率,并能減少人工數量,降低配送成本。

具體來說就是運用RFID技術等,首先規劃配送路徑,按照配送先后順序裝載上車,后配送的先裝載。在配送過程中準確識別出貨物應該配送的銷售點和客戶,減少人工識別的過程,加快了配送的效率,降低了配送成本,提高了服務質量。目前許多快遞公司在貨物的流轉上通過運單的掃描,在網頁上可以顯示貨物目前所處的位置,方便貨主查詢,這是目前物聯網在配送方面的一個應用。

4.運輸環節

運輸在物流環節中耗時較長,但當在運輸過程中貨物和車輛都被貼上了EPC標簽,運輸線路中安裝RFID接收轉發裝置,就可以了解貨物所處位置以及預計到達時間(ETA)。這樣不僅可以節省貨物流通費用,提高周轉速度,優化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提高國內物流企業的競爭力,并且還可以實現低碳運輸綠色物流,順應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具體來說就是通過射頻識別技術在貨物裝運上貨車后實現貨物自動識別,自動分類處理,自動通關等,使智慧物流成為現實。全程運輸路線中貨車可以被追蹤到,可視化管理既提高了運輸安全性又提高送貨可靠性和送貨效率,從而提高了服務水平。

5.零售環節(零售商)

當貨物到達零售商處,零售商就可以通過物聯網技術完成適時補貨,有效跟蹤運輸與庫存等工作,提高效率,減少出錯。

具體來說運用物聯網技術在零售環節可以降低庫存水平,減少存貨,降低安全庫存量,一旦有補貨的需求計算機會自動提示,類似于看板管理,但又更為智能。零售商還可以追蹤產品,保證產品質量,減少貨物損壞、錯送和丟失等,提高了各項工作的效率。

6.消費者

基于物聯網技術建立的產品智能可追溯系統可以保證消費者對消費品進行溯源,更便于了解自己所購買到的物品從而安心消費。在食品藥品安全日益受到關注的今天,智能可追溯系統將會打消人們的擔憂。此外,由于信息不對稱,消費者在消費時會花上許多時間搜尋和等待,而物聯網則可以減少不必要的等待和搜尋時間,使消費者迅捷獲取產品以及廠商的相關信息,選擇自己更為滿意的產品,達到消費者和商家的雙贏。

三、物聯網在供應鏈應用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人們對物聯網技術抱有期待與憧憬,目前為止物聯網技術還不是廣泛應用的技術,在運用中仍然存在著諸多問題,主要問題有兩點。

1.成本問題

射頻識別技術的關鍵在于電子信息標簽與終端也就是射頻識別器,目前國內廠商生產與銷售的標簽和終端仍然價格不菲,大量運用不僅不能降低成本,反而會成為拖累,因此物聯網應用的領域首先是高附加值產品的產業鏈中。惟有通過技術創新,研發有技術專利的我國物聯網技術,降低物聯網應用的成本,推廣物聯網的應用,才能促進我國產業鏈升級。

2.信息隱私問題

在信息標簽的識別過程中,信息可以被射頻識別器所讀取,然而讀取的數據信息的隱私安全成為困擾物聯網發展的瓶頸。因此要對信息加密,發展我國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并且形成統一的標準對物聯網進行管理,通過發展物聯網產業帶動供應鏈的發展。

四、結論

應用物聯網技術有助于形成物暢其流、快捷準時、經濟合理、用戶滿意的智慧物流服務體,并且可以將各環節有機地結合在一起,避免了傳統物流各個環節彼此孤立缺乏協作的狀態,充分發揮出了供應鏈的優勢,提高了供應鏈各環節中的服務質量和運作效率,降低了成本。目前隨著國家政策上的支持,我國物聯網已經出現了許多新的發展,如各地建立的云計算中心等,充分顯示了智聯中國的廣闊前景,物聯網技術運用于供應鏈中也是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王繼祥.物聯網發展推動中國智慧物流變革[J].物流技術與應用,2010(6):30-35.

[2]孫克武.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產業發展研究[J].運營指南,2011(11):44-45.

[3]周敏.淺談基于物聯網的物流管理[J].現代物流,2010(10):54-55.

篇9

一、智慧物流的內涵

 

隨著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技術的發展,現實物理世界的物流實體運作與網上虛擬的物流信息開始了全方位融合,現代物流進入了4.0時代。當下智慧物流被炒得很熱,那么,到底什么是智慧物流?

 

要了解智慧物流,首先需要搞清楚什么是物流、什么是物流管理。物流是一個控制原材料、制成品、產成品和信息的系統。物流的具體功能中,儲存、運輸和配送被稱為物流的主要功能,包裝、裝卸搬運和流通加工被稱為物流的輔助功能,信息是物流的支柱功能。物流管理是為了以最低的物流成本達到客戶所滿意的服務水平,對物流活動進行的計劃、組織管理、協調與控制。

 

智慧物流是基于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通信技術,如通過RFID、傳感器、移動通訊技術等對物流網絡內的物品、設施、設備、人員實施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實現運輸的可視化、倉儲的自動化、配送的智能化,使物流具備感知、記憶、邏輯、判斷、決策等智慧功能的創新物流形態,具有多元驅動、情景感知、智能交互、智慧融合四個顯著特征。

 

二、智慧物流的認識誤區

 

智慧物流的發展離不開移動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等,智慧物流將會給我們的工作及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目前,中國是物流需求大國,但還不是物流強國,物流業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的差距。中國物流業是滯后于工業化、信息化和全球化進程的,存在物流市場不規范、物流運作不集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交通運輸擁堵、物流服務及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我國傳統物流企業做的事情更多的是倉儲和運輸,總體管理水平普遍不高,真正要實現智慧物流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些都值得企業管理者認真思考。

 

提到物流管理,一般我們會想到制造業企業內部物流及供應鏈管理、商貿流通領域物流管理、第三方物流管理等。其實物流是一個系統,物流管理是一個系統的過程管理,各個系統環環相扣,形成了一個物流網絡生態圈。智慧物流強調智能技術與物流業的高度融合,發展智慧物流首先必須在多方協同的情況下夯實技術基礎,以加快物流網絡開放、銷售渠道下沉、信息互聯共享,促進物流資源的整合利用,形成集物流信息、在線交易、數據交換、跟蹤追溯、智能分析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物流信息平臺,進而建立健全現代物流網絡體系。

 

在經濟遇冷的2016年,傳統物流行業正經歷著從散兵游勇、單兵作戰向“快速創新、專業化分工、平臺化發展”的重要時期,轉變正在快速進行,優質貨源會進一步遠離小型企業,向規模化、專業化的平臺公司靠攏。其實通過平臺叫車的物流公司多年前早已存在,但在運營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也不少,大部分從事干線運輸的民營三方物流企業仍采用“夫妻老婆店”式的運作方式,嚴重制約了物流管理能力的提升。在當前的互聯網思維下,“互聯網+物流”的社會化物流服務模式也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各種物流平臺如雨后春筍般建立起來,好像都實現了智慧物流一樣。但事實并非如此。筆者在近年來走訪及管理過的多家物流企業看到,我國大多數中小型企業在物流管理方面基礎較差,很少有人真正懂得物流管理,對智慧物流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概念層面。

 

什么是真正的智慧物流管理,值得物流企業管理者仔細思考。智慧物流管理需要用互聯網和物聯網技術來改造傳統物流管理過程,智慧物流管理中的過程管理主要體現在人力資源、物流運營、物流時效、客戶服務、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財務、預防管理等方面。智慧物流管理能大大降低制造業、流通業、物流業等企業管理成本,著實提高企業的利潤,生產商、批發商、零售商三方通過智慧物流相互協作,信息共享,能更有效地節省物流成本。其關鍵技術諸如自動識別及追蹤、無線定位等信息技術的應用,有利于實現物流的可視化與智能調度管理,整合物流核心業務流程,加強物流管理的合理化,降低物流資源消耗,從而降低物流成本,減少流通費用,增加利潤。

 

三、企業物流管理的智慧化要求

 

智慧物流管理是一個復雜的、科學的管理體系,企業要想實現物流管理智慧化,需具有先進的管理理念,實行企業內部管理信息化,要有科學的發展戰略及實施方案,有健全的經營、財務、統計、安全、技術等機構和相應的管理制度,能應用ERP系統或物資資源管理(物流)、人力資源管理(人流)、財務資源管理(財流)、信息資源管理(信息流)等企業管理軟件,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四流合一”,企業內部業務流程、管理過程實現信息透明化等。總之,智慧物流管理涉及的面很廣。

 

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是人力資本之間的競爭,任何可以用金錢買到的都不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如設備、信息化軟件可以外購,但企業的核心人才、員工在物流管理過程中各項優秀的管理能力、優秀的企業文化等是金錢很難買到的,這些才是一個企業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所以要推動物流管理創新,更重要的是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有些外企在這方面就做得比較好。

 

例如筆者曾經全面負責管理過的三星全球分撥中心項目。三星電子作為全球半導體產品排名第一的生產商,在全球有兩個生產廠——蘇州和韓國,一個組裝廠,兩個OEM工廠。因為兩個OEM工廠不是三星的企業,不能直接銷售貨物到客戶,只能將貨物出口到韓國總部后,再次配送全球客戶。這樣,對成本控制和時間響應的要求都很高。為了降低總體物流成本、提高訂單響應速度,三星決定在蘇州工業園區綜合保稅區內設立全球分撥中心,統籌管理三星(蘇州)、兩個OEM工廠電子產品的全球配送。全球分撥中心建立后,其物流模式為:所有工廠(包括國外三星工廠和OEM工廠)的貨物首先運送到分撥中心,再由分撥中心根據訂單進行全球配送。具體模式如圖1。

 

項目管理過程中,涉及三星項目整個上下游的供應鏈管理,因此該項目將把涉及到的所有單位聯合起來成立聯合辦公組,如:三星工廠管理團隊,上下游供應商,國際、國內貨代,國際、國內物流公司,以及報關公司、海關、商檢、第三方理貨公司等,讓這些單位的信息系統進行對接。整個物流操作從三星接到來自全球各地的訂單開始,通過一系列信息系統處理,如通過RFID、傳感器、貨物掃描、標簽、稱重后完成訂單處理作業,并由系統出具箱單、發票等。整個項目管理過程真正實現了智慧物流管理,對物流網絡內的物品、設施、設備、人員進行實時的管理和控制,實現運輸可視化、倉儲自動化、配送智能化以及裝卸、搬運、包裝和流通加工環節的自動化。

 

三星項目的特點是:時限要求很緊、安全要求很高,根據訂單作業,客戶遍布全球各地,實行無紙化報關、快速通關,以JIT的方式交貨。通過供應鏈上下游協同管理、信息系統對接等軟性管理技術,這個項目管理獲得了不錯的效果。例如:通過管理運送時間,改善了距離、頻率、運輸模式、空間利用率等;通過利用自動識別技術、減化審批流程等,壓縮了訂單處理時間;通過供應商管理庫存(VMI),實現了信息系統直接對接,快速獲取客戶需求計劃,從而實現供應鏈交付柔性管理等。

 

再以電商巨頭亞馬遜的智慧物流管理為例,其從客戶下訂單開始,運用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分析處理等相關技術,通過信息系統對物流數據進行分析,實現客戶訂單的快速響應,保證物流配送的時效性。

 

四、智慧物流管理的實現路徑

 

不管時代如何進步,物流的基本功能如運輸、倉儲等不會改變。物流組織過程的基本邏輯就是分與合、集與散,技術的引入、組織方式的進步,是為了更好地配合制造和銷售,更好地提高效率,壓縮整個物流過程的時間。所以,物流管理一定程度上還是要從科學管理開始,引入制造業長期積累起來的一些基本管理方法,如全面質量控制、精益物流管理、預防管理等。

 

篇10

    1 物聯網的應用研究現狀

    1. 1 物聯網的應用研究

    物聯網用途廣泛,遍及智能交通、環境保護、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業監測、老人護理、個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監測、體育競賽與體育訓練、教育培訓、食品溯源、敵情偵查和情報搜集等多個領域[3]。

    1) 物聯網在社會經濟與生活中的應用

    楊子江 ( 2010) 提出物聯網對環境保護的推動作用,認為借助物聯網技術可對生產的節能減排進行全程監控。王粉花等 ( 2010) 研究以物聯網中無線通信技術為基礎的人體運動狀態監測系統的設計方案,以滿足老齡人護理需求。朱小妹( 2010)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農業生產智能管理系統,通過在各農作物領域應用傳感器,實現各種數據的自動采集。李盧一 ( 2010) 基于對物聯網研究現狀的把握,探討物聯網在構建智能化教學環境、豐富實驗教學、輔助教學管理、拓展課外教學活動方面的作用。李勝廣 ( 2010) 提出將物聯網技術應用于城市應急預警系統中,實現感知城市的功能。王建冬 ( 2010) 提出物聯網的出現催生了第四代生產業,提出生產業發展的 4 階段模型,其技術維度依次為數字計算機、微機、互聯網與物聯網。物聯網在企業方面的應用研究: 賈凱 ( 2005)搭建了物聯網在醫藥流通中的應用框架。劉建生( 2007) 分析了基于物聯網的藥品流通流程再造措施。溫平 ( 2010)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技術的新型干法水泥生產設備運行狀態監測系統,監測設備的溫度、振幅,實現信息的及時上報與報警。梁正平 ( 2010) 提出基于三維編碼的全流程食品追溯系統,結合物聯網技術,實現信息的采集與查詢和追溯。朱帥 ( 2010) 在 “物聯網對未來零售業的影響”一文中提出 “技術催生革命”、 “信息分析是增值點”、“機遇和挑戰并存”。此外,不少學者也從不同角度就物聯網自身發展進行了研究。焦泉 ( 2010) 闡明物聯網與知識產權的關系,提出加快我國物聯網知識產權保護創新的思路。寧煥生 ( 2010) 提出中國物聯網網絡管理協議結構 ( RFID - MP) ,為中國物聯網的架構、信息服務系統和網絡管理協議的發展和研究提供了參考。顧晶晶 ( 2010) 設計了基于無線傳感器網絡拓撲結構的物聯網定位模型。楊斌( 2010) 提出基于面向服務架構 ( SOA) 的物聯網企業應用基礎框架,該框架利用射頻標識構建的物聯網對企業產品全流程進行監控,通過 SOA 實現海量數據資源共享和高效利用,為企業資源整合提供一種可行的解決方案。張云霞 ( 2010) 對物聯網領域現有商業模式進行分析,指出適合電信運營商的物聯網商業模式。這些研究都為我國當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探索的思路。

    2)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

    物聯網在物流方面的應用主要集中在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以及物聯網在物流操作、物流信息及供應鏈物流管理等方面的應用。關于物聯網對物流的影響,趙昱 ( 2010) 展望了物聯網對物流活動的影響。王繼祥 ( 2010) 提出物聯網在物流業中的應用,包括: 產品的智能可追溯網絡系統、物流過程的可視化智能管理網絡系統、智能化的企業物流配送中心、企業的智慧供應鏈。沈旭明( 2010) 提出物流屬于物聯網帶動產業,提出智能物流的概念。左斌 ( 2010) 提出物聯網時代物流企業的轉型升級為供應鏈網絡管理組織的主導企業,物聯網催生新的物流運作模式———專業化“物聯網服務商”。戴定一 ( 2010) 認為物聯網時代的 “智能”是基于網絡的,或者說是依托 “基于網絡的集中式數據處理和服務中心的”; 物聯網促進物流智能化; “數據中心”是網絡經濟社會的一個創新的經濟主體,存在 “商務模式”運作等困惑。關于物聯網技術在物流操作中的應用,潘金生 ( 2007) 提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增值服務。朱文和 ( 2010) 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智能化物流配送服務。李霞 ( 2010) 分析了物流信息技術與物聯網的關系。薛飛 ( 2010)提出把物聯網融入物流園區的建設中,利用物聯網在不同物流園區間搭建一個互通互利的網絡結構。王曉亮 ( 2010) 提出物聯網可用于我國鐵路運輸的客票防偽與識別、站車信息共享、集裝箱追蹤管理與監控及倉庫管理。物聯網在物流信息系統中的應用,一方面表現為 RFID 技術在物流中的應用,另一方面為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的設計。羅秋科 ( 2007)提出 EPC ( Electronic Product Code,產品電子代碼) 系統及其在現代物流中的應用。余雷 ( 2006)提出基于 RFID 電子標簽的物聯網物流管理系統。王德玉 ( 2007) 提出 RFID 技術在軍事物流領域的應用研究。Christian Decker ( 2008) 設計了 SmartItems ( 智能物料項目) 應用于供應鏈管理。Vin-cent ( 2009) 研究了 RFID 與物聯網的關系,提出二者有助于救市。金鑫 ( 2010) 提出 RFID 發揮優勢物聯網助力春運,實現車票實名制管理。王燁( 2010) 提出基于 RFID 技術的物聯網在物流安全領域的應用。荊心 ( 2010) 研究基于物聯網的物流信息系統體系結構。俞靈 ( 2010) 提出港口口岸物聯網體系結構規劃設想。Antonio J 設計了基于物聯網的醫院智能信息系統,用于檢測過敏及副作用。Reiner Jedermann 提出基于智能嵌入式標簽物流中泛在計算的應用。在供應鏈物流管理方面,樊世清 ( 2010) 討論物聯網對供應鏈管理的影響。李旸 ( 2010) 提出物聯網對商業銀行供應鏈金融產品的影響。畢明光 ( 2010) 提出基于物聯網技術的物流供應鏈研究。張佶 ( 2010) 提出物聯網提升紡織供應鏈管理水平。周受欽 ( 2010) 提出 “物流裝備物聯網”的概念,即物流裝備智能化加上傳輸網絡及管理系統與運營系統。

    1. 2 我國物聯網應用研究現狀評述

    我國對物聯網的發展與應用的研究非常多,這些研究豐富了物聯網的理論研究領域,對我國物聯網的理論體系完善起到添磚加瓦的作用,滿足了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特定需求。

    1) 上述文獻中提出的主要觀點

    本文僅對物聯網應用方面的文獻作梳理,未涉及大量關于物聯網技術的文章。上述文獻從物聯網應用的各個角度展開,形成一些明確的、共識性的觀點: ①物聯網的廣泛應用將是繼計算機、互聯網與移動通信網之后的又一次信息革命,或稱為信息產業革命的第三次浪潮; ②互聯網與物聯網的整合,改變了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實現全球 “智慧”狀態; ③物聯網帶來了新的產業革命,可利用物聯網信息通信技術改變未來產業發展模式和結構; ④作為信息技術與網絡技術,物聯網可廣泛應用于各行各業,實現信息的共享、反饋;⑤物聯網將是一個新興產業,物聯網產業是具有萬億元級規模的產業; ⑥當前我國物聯網發展的障礙集中于安全、成本、效率、標準化、整體規劃等方面。總體而言,文獻較客觀地描述了我國當前物聯網的發展現狀,闡述了發展物聯網的益處,對我國未來物聯網產業的發展前景進行預測,同時探討了物聯網在各行業、各領域的應用方向。此外,關于物聯網的應用研究角度非常豐富,研究人員眾多,不僅限于高校、企業,還包括政府人員; 同時研究視角奇特,既包括新興低碳經濟與物聯網的關聯,也包括傳統的科學發展觀、與物聯網的關系分析。

    2) 研究可能存在的不足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上高县| 杭州市| 寿光市| 巩义市| 称多县| 晋宁县| 湛江市| 蓝山县| 上林县| 平阳县| 恭城| 屏南县| 通海县| 甘孜| 乐都县| 镇坪县| 甘南县| 稻城县| 石嘴山市| 集安市| 上饶县| 富蕴县| 昌都县| 水城县| 肇庆市| 墨玉县| 舞钢市| 临颍县| 龙山县| 和平区| 广饶县| 麦盖提县| 长丰县| 香格里拉县| 航空| 林州市| 榆林市| 海宁市| 鹤峰县| 盐池县| 鞍山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