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人工智能時代特點模板(10篇)

時間:2024-03-08 14:52: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人工智能時代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篇1

(一)企業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相對較為薄弱

一個人價值選擇和行為導向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自身思想意識的影響與制約,有時何種思維方式就會形成何種價值選擇與行為選擇,同樣地,在當前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背景下,企業管理會計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相關發展理念和指導思想的影響與制約,從近幾年我國企業管理會計發展實踐來看,有相當一部分企業還存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相對較為薄弱的問題,這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企業健康穩定發展。具體來說,現階段企業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相對較為薄弱這一問題主要表現為企業領導者對現階段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認識程度相對不足,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未能意識到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企業管理會計發展方面的重要推動作用。企業領導者是企業發展方向的掌握者和發展政策的制定者,因此,企業領導者的思維方式和發展理念會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管理會計發展產生直接影響。企業領導者由于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認識程度不足、理解能力相對有限,所以未能在發展過程中給予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以必要的重視,也不能在工作開展的過程中給予其相應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支持,導致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與管理會計的結合難以取得實際成效,企業管理會計在新時代的發展成效遲遲得不到有效提升。

(二)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相脫節

在當今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在發展過程中有了一定的理論創新,隨著社會發展進行了新的探索和改變,這是值得鼓勵和欣喜的一面。但不可否認的是,管理會計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發展存在一定的脫節問題,導致管理會計發展并未取得實際成效。舉例來說,盡管一些企業利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對市場進行了系統化分析,但這些分析僅僅停留在理論層面,并未涉及企業發展實際,因此未能投入到企業實際生產和運營中。管理會計的理論發展和創新在一定程度上還處于紙上談兵的階段,理論和實踐之間存在脫節問題。

(三)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相對不足

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和相關政策的實施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依賴于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因此,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專業素養的高低和實際工作能力的強弱會在很大程度上對企業管理會計工作的開展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但是,從近幾年我國企業管理會計工作發展情況來看,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我國部分企業還存在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專業素養不足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首先,管理會計工作人員的知識結構較為陳舊。隨著時展和社會進步,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只有緊跟時展步伐,不斷學習和補充新的知識,才能跟上時展節奏。但就目前來說,一些管理會計工作人員未能跟上時展步伐,及時補充自身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方面的知識,導致自身知識結構還停留在以往階段,知識構成相對來說較為陳舊,在日常工作過程中不能把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技術與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導致自身工作質量得不到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也相對較低。其次,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操作使用能力相對不足。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存在對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水平不足、能力偏低的問題,導致其在日常工作的開展過程中,不能將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積極地與工作內容相結合,依然沿用傳統的工作方式,使得管理會計工作效率和工作準確性都難以得到有效保障。

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發展路

(一)著力增強企業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

針對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相對較為薄弱的問題,應意識到從思想意識領域著手,增強人們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使他們認識到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在企業管理會計工作質量提升方面的重要意義,具體可從以下兩個角度考慮。首先,從國家層面來說。政府相關部門要對企業發展進行相關指導,針對當前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時代特點進行深入剖析,站在時展的高度上對管理會計發展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引領企業更好地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以促進企業管理會計工作效率與水平提高。其次,從企業自身來說。企業要以領導者為切入點,著力提高企業領導者對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認識水平,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確保企業領導者在管理會計工作開展過程中給予管理會計工作與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充分結合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資金支持,確保管理會計在新時代的發展能夠取得新進展和獲得性突破。

(二)確保理論和實踐統一

針對目前我國部分企業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發展背景下存在的管理會計理論與實踐相脫節的問題,企業自身必須充分意識到實現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統一的重要意義。企業要意識到在創新發展管理會計理論的同時,將相關理論創新投入到企業發展實踐中,對理論創新投入實踐工作給予必要的資金支持和人力支持。此外,我國在研究管理會計理論發展與創新的過程中要避免照搬照套發達國家的成功經驗,而要在最大程度上結合我國實際發展需求開展管理會計理論創新發展工作,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確保管理會計理論發展符合我國社會發展、管理會計理論創新能夠投入到實踐中。在實踐運用方面,企業要運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構建科學完善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管理會計信息系統的構建是新時代企業健康穩定發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礎。在這個充滿變化和挑戰的時代,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能夠有效實現對海量信息數據的收集、整理、分析和提取,運用其中的關鍵信息為企業財務政策制定、相關發展戰略決斷和發展方向選擇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三)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管理會計工作隊伍

對原有的管理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和系統化培訓。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會計工作提高發展質量不能通過大批量更換原有工作人員的方式來實現,因為管理會計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復雜性和長期性特點,這就決定了管理會計工作質量和水平的提高需要不斷提升管理會計工作者的專業水平,并在時展過程中不斷補充其理論知識,更新其知識結構。就目前來說,企業可通過聘請專業權威人士開展講座和培訓的方式,對原有的管理會計工作人員進行專業化培訓,從大數據、互聯網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方面不斷提高原有工作人員的管理會計工作能力,使其可以在日常工作開展過程中運用好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相關手段。例如,企業可以在對原有管理會計工作人員培訓的過程中著力培訓企業工作人員深度挖掘數據的能力,并利用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進行數據采集和分析,不斷加強新時代企業在管理會計工作中對數據庫平臺的建設,提高對數據的分析能力、判斷能力和運用能力,給企業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而從企業管理會計工作人員自身來說,在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背景下,其要樹立終身學習理念,在時展過程中對新產生的知識及時關注和積極學習,力求在最大程度上掌握新的管理會計相關知識,進一步適應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時代管理會計新的工作方式。此外,企業還可以通過引進優秀人才的方式提升管理會計工作人員隊伍質量。優秀人才的引進有利于給企業發展注入新鮮血液,帶來新的活力、新的工作思路和新的工作方法,推動管理會計工作不斷開拓新境界。但是,企業在人才引進的過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平衡好被引進人員理論知識方面與實踐操作能力方面的關系,力求在最大程度上確保所引進的優秀人才既具備高水平的管理會計理論知識,又能將相關理論與實踐充分結合,推動企業管理會計實際工作質量和水平提高。

三、結語

本文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背景下管理會計的發展為切入點,深入分析新時代背景下管理會計發展存在的問題,例如,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相對較為薄弱、管理會計理論和實踐相脫節等,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諸如著力增強對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的使用意識、確保理論和實踐統一以及建立高素質專業化的管理會計工作隊伍等管理會計發展路徑,希望對促進我國管理會計高質量發展有一定的積極影響。

篇2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陳副會長,您好!很高興您能接受我刊的專訪。根據《赫爾辛基新聞》的報道,據波士頓咨詢集團近期估算,在今后5年內,機器人將在芬蘭普及,這就意味著大概6~10萬份工作將由機器人代替,這對于人口只有500多萬的芬蘭已經是不小的比例。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這一趨勢在中國也有所顯現。您認為這種趨勢會對中國有怎樣的影響呢?

陳宇:當前的世界和中國已經明顯處于一個生產力水平和文明的重大轉型期。回顧歷史,農業文明主要靠對生物能量的征服和開發;工業文明主要靠對石化能量的征服和開發;正在到來的未來文明,已經表現出將主要靠對人工智能和人造生命的能量的征服和開發的趨勢。

比如,日本在對比了中日兩國制造業后得出一個結論:中國制造業生產一線有7000萬名工人,平均月薪3600元人民幣;日本制造業生產一線僅有700萬名工人,而平均月薪達1.4萬元人民幣,約是中國的4倍。所以,日本的制造業在薪資方面相對中國沒有任何優勢。為此,日本計劃研發、生產和投入使用3000萬臺可以24小時工作(3倍于人的工作時間)的工業機器人,相當于增加了9000萬名制造業工人,而機器人的“平均月薪”僅合900元人民幣,這無疑將一舉扭轉日本制造業的劣勢。事實上,未來5~15年,智能機器人、智慧制造和人工智能將席卷全球,改變傳統產業。據我所知,現在中國的大型企業,無論國營、民營還是外資,也都在全力研制機器人,如富士康科技集團已經準備用100萬名機器人取代100萬名工人。因此,從就業的角度看,首當其沖受到最大威脅的是中國生產和服務一線的1.2億從事體能勞動的操作執行型工人(即所謂的“藍領”隊伍),而歐美國家的這種類型的工人早在過去近40年中幾乎被中國工人全部取代了。在新一輪科技革命浪潮中,歐美國家主要受到威脅的不是一線產業工人,而是從事初級知識技能型勞動的所謂“白領”隊伍。美國的一項研究估計,最近5年全球將有500萬工人被機器人取代。我覺得,這個數字實在是太保守了,僅在中國就應當不止這個數量。顯然,近期如何為面臨重大產業轉型的中國勞動者大軍開發和尋找新的工作崗位(這些崗位是存在的),同時對他們進行適應性轉產轉業轉崗培訓(這種教育培訓特別困難),是我國職業教育、成人教育、繼續教育和在職在崗培訓領域迫在眉睫的重要任務。這項工作急需教育部門和勞動部門的緊密協調與合作。

二、越來越多的人將在未來從事智能勞動,教育要在其中發揮重要作用

《世界教育信息》:英國《每日郵報》2016年7月27日報道,澳大利亞工程師馬克?皮瓦茨(Mark Pivac)開發出世界首臺全自動砌磚機器人“哈德良”(Hadrian)。它可以一天24小時不間斷工作,每小時能砌1000塊磚,兩天內就能砌完一棟房子。由此可見,智能機器人已經能夠在某些方面代替人類。您剛才也提到了中國勞動者要“轉型”。那么,“轉型”的突破口在哪里?

陳宇:轉型的突破口無疑是教育,下面我想談談面向2030年的教育。我國教育包括兩個主要部分――城市教育和農村教育。但是,近40年來形成的中國新產業工人(即農民工群體) 及其子女,一直在大中城市及其邊緣聚集,他們不可能再回到過去的村莊,只能生活在城市郊區或者新形成的小城鎮。他們所需要的是職業教育,他們也是職業學校的主要生源。隨著我國城鎮化運動的發展,以及人口生育政策的調整(二胎化),在2030年前后會形成新的教育需求高峰。屆時,中國將有8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不同層次的人群都會強烈地追求更加體面的勞動和就業,也就必然追求更高質量的城市教育、職業教育和鄉村教育。這將對2030年的中國教育提出巨大而嚴峻的挑戰。毫無疑問,考慮2030年的教育也離不開上述“人工智能、智慧生產、智能機器人,以及生物技術和基因工程將成為未來生產力的主體”這個大背景。我們只能在這個大背景下想清楚,我們到底要讓全國的孩子“學什么、怎么學、 為什么而學”,下面我想舉一個例子來說明。

據悉,在阿爾法圍棋(AlphaGo)戰勝李世石的激勵下,世界各國機器人研發機構都提出了自己明確的發展目標。其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有3個國家的機構:一是華盛頓大學圖靈中心開發的美國考試機器人,其目標是在美國高中生物考試中取得滿分(100分),據說目前考試機器人已經能夠達到60分;二是日本國立情報學研究所開發的日本高考機器人,其目標是考入東京大學,據說目前也能夠達到錄取標準的一半以上水平;三是中國科委有關部門立項,科大訊飛、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科院等參與研制的類人答題機器,近期目標是通過高考進入一本學校,而遠期目標則是超越95%以上的考生,考上清華大學或北京大學。顯然,如果從阿爾法圍棋戰勝李世石的經驗看,考試機器人要實現這些目標一點都不難,因為各國高考試題和變化范圍根本不可能和圍棋同日而語。所以,我們應當充分認識到,今后,“應試教育”的意義會越來越被質疑。我們要徹底改變我國各級各類學校的教育方向和教學方法,擯棄只能適應前工業時代的那一套以文論為中心、以復述為主要方法的教育理念;對工商時代的先進教育理念,要積極、有選擇地吸收。比如,美國盛行的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Science-Technology-Egineering-Arts-Maths,STEAM)的理念就有許多以目標為導向、實際有效的內容。不過,美國的這套標準現在也暴露出難以完全適應時代迅速發展的弱點。因此,更重要的是,我們要面向未來,深刻觀察并高度概括時代特點和文明發展方向,抓住未來文明的基本特征,找到創建新型教育和推動其發展的突破口和關鍵點。

我最近與多位產業和職業專家討論,深感面對存在大量未知因素的未來時代和未來文明時需要教育觀念的根本改變――教育的核心任務是幫助人構建起符合時代精神的思維方式,而不是教授具體內容。縱觀中國歷史,農耕時代需要的是一種文論思維方式,所以最重要的是讀經史子集、做八股文章;工業時代需要的是一種產業思維方式,所以“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而未來時代是數字技術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一種數碼思維方式。因此,我們必須從小就讓孩子熟悉“ 0、1”概念、接觸計算機程序和計算機編碼,對數碼空間有充分的感性認識和想象能力。非如此,我們難以培養出最能適應新時代的人力資源。

無數事實證明,不論在哪個層面上,具有數碼思維方式(亦稱“數碼基因”)的人最能夠適應新的時代和新的趨勢。比如,世界上影響最大的、最具引領方向的頂級創新企業的創始人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 馬斯克、拉里佩奇和謝爾蓋布林等,都有深厚的計算機技術背景,也就是“數碼基因”。而且,他們的事業都起步于計算機編程。至今相對落后的大國印度,由于從小學就抓了普及計算機知識、計算機使用和計算機編程等,他們培養的新生勞動力有很強的“數碼基因”,大量人員從事全球計算機軟件外包工作,還有大批人才直接進入美國高科技公司,如谷歌、微軟等。硅谷科技公司高管和技術領軍人物中,印度人已經占到1/3。印度總理莫迪去年造訪硅谷時居然有5萬印度人報名參加歡迎會,由于場地等原因,最后來了1.8萬人。難怪他敢在硅谷夸下海口說:“21世紀屬于印度!”

由于人工智能和智慧制造的發展,大量新產生的職業、崗位和工作都和計算機使用、計算機控制和計算機編程密切相關。人類新一輪的生產力釋放,已經從材料、能源領域, 進入信息和生命領域。過去看似與計算機不相干的生物科學,最終都可以闡述為“生命基因作為一種軟件密碼的破譯和排序”的數碼問題。顯然,處于平行發展的數碼技術和生物技術的緊密融合,正在成為人類新科技力量發展不可阻擋的前鋒。據此,我的具體建議就是,一定要在城鄉教育中,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讓孩子們接觸計算機、使用計算機、習慣計算機技術,進而掌握計算機編程。當然,這種計算機教育一定不能再是封閉的、生硬的、死記硬背的;相反,應當是活潑的、開放的、自由創造的、高度激發孩子熱情和興趣的,一定要讓孩子通過計算機編程來表達自己的藝術想像力和無限創造性,培養他們對數碼世界的直覺和理性。

《世界教育信息》:那么,我國城鄉就業和職業更替變化的趨勢有哪些呢?

陳宇:人類的勞動活動可以簡單地從兩個維度來區分:第一,以體能為主,還是以智能為主?第二,是規則性的,還是非規則性的?如果以第一個條件為X軸,以第二個條件為Y軸,我們可以作出如下矩陣,以表示今天社會上實際存在的四個工作區域(見圖1)。

其中,第一區域為規則性體能勞動(圖中左下角)――從事這一區域工作的人員通常被稱為“藍領”,是目前我國產業工人中人數最多的群體。但是,這種勞動最容易被智能制造和各種各樣的產業機器人或服務機器人所完全取代。這一趨勢無可阻擋,我們必須認清這一歷史潮流并作出相應對策。

第二區域為規則性智能勞動(圖中右下角)――從事這一類工作的人員通常被稱為“中低層員工”或“普通白領”,他們是目前我國員工隊伍中人數僅次于第一區域的大群體。一方面,這一類工作現在也面臨被人工智能、專業軟件、智能機器人大量取代的趨勢,其中包括了相當一部分管理工作。因此,現在歐美已經流行這樣一種說法:“你能接受一位機器人老板嗎?”但另一方面,由于人工智能、智能機器和人造生命的發展,大量屬于人機接口、人機界面、人機協調,以及相應的人與人關系的新職業、新崗位、新工作被創造出來。同時,對越來越多的機器人的使用、管理、監控、維護、修理等工作也發展起來,成為這一區域中產生的新工作的主體。因此,這一區域將成為接收和容納從上一區域中排擠出來的大量勞動者的主要領域。當然,進入這一區域的勞動者都需要相應的教育和訓練。而一個人有無“數碼基因”,對他能否迅速接受這一領域的教育培訓或者再教育再培訓非常重要。

篇3

智能教學系統(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簡稱ITS)是人工智能和計算機應用的一個重要研究領域[2]。它為學習者提供了形象直觀和方便易用的學習界面,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記憶,同時又能大量增加學習內容,提高教學效率,因而長期得到廣大研究人員和教育工作者的密切關注和深入研究。1988年,國際上第一次舉辦ITS學術研討會;1992年以來,智能教學系統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2012年,美國匹茲堡將舉辦第10屆ITS國際會議,該屆會議的網址是cmu.edu/its2012。

早期的計算機輔助教學(CAI)及現有的智能教學系統,絕大多數以文本、圖形、靜態圖像、動畫、聲音和動態視頻等知識作為教學內容,存于知識庫,教學內容通常是固定不變的,因此,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和多學科知識教學。此外,一些教學系統具有明顯的不可修改性,只能適用于事先確定的、特定的教學目標與具體的教學情境;有的教學系統完全與教科書配套,以教學大綱和個別教材為依據,按照教科書的章節安排教學內容,不具備重用性。通過分析可知,智能教學系統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是系統沒有一個龐大的和可擴展的知識庫支撐,沒有可供操作的知識以及知識庫不能更新等。

筆者通過分析智能教學系統發展等特點,結合網絡信息,提出了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分析了各組成部分的功能。在系統模型中引入領域本體組織教學內容,并運用網絡爬蟲工具獲取網頁新知識等更新教學內容,提高了智能教學系統的適應性。

1智能教學系統

20世紀60年代以來,隨著信息科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發展,特別是人工智能(AI)的誕生與發展,以及計算機在教育方面的廣泛應用,出現了一種新的教育技術,即計算機輔助教學(Computer-aided Instruction, 簡稱CAI)。CAI系統的理論基礎是行為主義理論,主要目的是協助改進教學。其教學模式主要有3種:一是輔導模式,用于向學生講授知識和技能等內容;二是練習與操練模式,通過學生與計算機的頻繁交互作用來訓練學生的解題能力,以加深學生對所學過概念的理解;三是對話模式,通過計算機與學生的相互提問和答問來訓練學生的理解力。CAI系統一般由課件(courseware)實現教學過程,學生可反復使用這些不變的課件,接受課件的各種教學信息,完成學習任務。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由課件來控制,一般都是被動式學習,系統沒有給學生提供個性化需求的教學過程。

傳統的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并不了解學生的特點,對所有學習者采用相同的教學方法和統一的教學內容。因此,系統不能對不同學生采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不能培養不同學生的各種能力。

因此,人們希望計算機也應具有人類教學的“智慧”和藝術:系統應該能了解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知識水平,能根據不同學生的各自特點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學習,能理解和接受學生的自然語言交互。

到了上世紀70年代,AI技術得到深入研究和發展,同時,認知心理學在教學過程中也得到廣泛應用,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研究更趨向智能化。Carbonell和Collins等人研制了一個基于知識的教學系統SCHOLAR,用于進行南美洲地理教學。SCHOLAR開辟了把人工智能應用于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新研究領域。讓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CAI更加具有“智慧”,是教學系統的一個重要目標,因此,更具有智能的CAI系統被稱為“智能計算機輔助教學”(簡稱ICAI)或“智能教學系統”。

但是,ITS并不是對CAI的一個簡單改進,它需要結合AI技術、教育心理學理論和認知科學而得以發展。與CAI不同,ITS以認知心理學為理論基礎,強調學習個體內部的心理過程,認為人的認知是由外部刺激和認知主體內部過程相互作用的結果,因而學習過程是個人根據自身需要、興趣、能力、知識水平,對當前教學過程做出的主動的、有選擇的信息加工和建構過程。

ITS的目標是分析學生的智能水平和知識狀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因材施教。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中心(但并不完全地由學生自由學習),以啟發、誘導、暗示等方式展開,讓學生探索、思考與發現問題。例如,SCHOLAR系統采用了蘇格拉底對話方式的啟發式教學,以實現智能化教學。

目前的ITS在結合教育心理學、認知理論和計算機科學的基礎上取得了很大發展,同時ITS的研究和開發也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并存在如下缺陷。

1) 智能教學系統缺乏強的自適應性,不能真正靈活地實現因材施教的教育目的;不能準確及時地發現和處理學生出現的各種錯誤及問題。主要原因在于教學過程分析不明確,教學策略不夠豐富,特別是對于不同學科和不同個性的學生,缺乏靈活多樣的教學策略,用于指導不同學生學習不同知識,系統設計面向的對象也還比較單一。

2) 智能教學系統對學生缺乏了解(或理解);不能理解學生正在做什么和學生知道什么;不知道學生所處的學習環境和學習動機如何,學生常犯的錯誤是什么;沒有一個好的教學策略來安排最適合的教學方法,把最適當的知識傳授給相關學生,因而無法達到因材施教的預期教學效果。

3) 智能教學系統中的知識可操作性差,幾乎是不可操作的。教學內容比較單一,而且知識的可重用性差,導致了人們制作和設計了許多重復的教學系統,而真正“好用的”智能軟件卻非常缺乏。

智能教學系統存在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沒有一個豐富的多學科的知識庫支撐,而且知識的可操作性差;二是沒有一個比較完善理想的系統結構,支持對學生和教學的理想描述。針對這些不足,筆者提出一種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

2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

在分析已有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例如NKI- Tutor)[4]的基礎上,結合當前不斷發展的網絡信息和網上學習資源,筆者提出了一種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該模型的教學內容模塊中引入領域本體的抽象層來組織知識,同時模型中增加了一個網頁知識的新模塊。網頁知識主要使用網絡爬蟲,從不同網站上獲取各種教學資源,然后對該資源進行分類,構建其資源本體,并通過本體合并技術,把新知識添加到教學內容模塊中。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如圖1所示。

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主要包括交互界面、學生模型、教學模塊、教學內容、專家模型、評價模塊、知識模擬模塊和網頁知識模塊等。

交互界面用于實現學習者與教學系統之間的信息交互,為不同學習者提供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和學習界面。

學生模型是對學習者的知識水平、認知能力、學習風格、興趣愛好、學習策略等的建模,為系統提供學習者的學習歷史記錄、學習過程中與系統的交互情況以及在系統診斷性測驗中的表現等。

專家模型包含領域專家的問題求解。教學系統可以對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與專家的方法進行比較,以發現學生的能力缺陷或錯誤認識等,然后采取更確切的教學策略或調整教學策略。

教學模塊是智能教學系統用于組織、管理和實施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本模塊的教學模型由教學目標子模塊、教學任務子模塊、教學分析子模塊、教學策略子模塊和教學效果測量子模塊構成。教學目標是指教學的總目標(Goal),包含多個子目標(g1,g2…gn),并且Goal=g1 ∧g2 ∧… ∧gn,n ∈自然數N。教學任務是指設計或規劃知識,確定教學目標,選取和實施教學策略,并評價教學,由具體任務(Task)實施。評價模塊是對整個教學的全局評價。評價教學總目標是否已經達到,或是對一個學習單元、一個學習階段、一門課程學習后的全局評價,包括學生知識結構和知識水平、技能水平的綜合評價和教學策略是否適用于不同學生的評價等,評價結果是教學策略改進和教學反饋的依據,是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教學效果進行測量。

知識模擬是一個知識模擬系統,能夠對知識自動進行動畫模擬。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使教學更加生動形象,學生也能夠通過模擬工具親自操作實驗。模擬工具對于具有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生尤其重要。

教學內容模塊是知識庫存儲器,存放各科教學知識和從網頁上獲取的各類新知識。

網頁知識存儲從不同的網站上獲取的各種教學資源。在系統模型中嵌入網絡爬蟲工具,首先利用網絡爬蟲工具不定期地從不同網站上獲取各種教學資源,然后對資源進行分類,構建其資源本體,通過使用本體合并技術,把新知識添加到教學內容模塊中,實現教學內容更新,使系統更具適應性。

3 教學內容組織與知識更新

在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中,我們引入領域本體的抽象層來組織教學內容,并引入網頁知識模塊實現知識更新。

3.1領域本體的抽象層

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最重要的功能是獲取Web信息和資源,然后對資源進行管理和運用。為此,我們引入領域本體的抽象層來對教學資源進行組織,如圖2所示。

領域本體的抽象層是去除了學科中的具體概念而綜合了領域本體中的屬性和關系,是不依賴于領域概念而存在的。

3.2網頁知識模塊

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各種教學機構和學校都建立了各自的教學網站。例如,大學的精品課程、中學的網校以及專業知識網站,還有很多信息搜索引擎等。這些網站提供了很多專業和非專業的百科知識。為了順應信息時代的知識需求,智能教學系統中的教學內容不再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及時更新知識庫。

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采用網絡爬蟲工具實現自動提取網頁信息功能。它根據教學內容主題的關鍵字或知識點分析網頁,過濾與主題無關的鏈接,獲取有用的鏈接站點上的信息,并將其存儲在相應的文檔中。目前,我們主要采用文本方式存儲獲

取的信息。然后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分析,根據信息格式和內容進行分類,結合已有本體來組織新知識,進而建立索引,便于知識查詢和檢索。

4結語

智能教學系統研究是一項艱難和長期的工作。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模型具有教學內容覆蓋多個學科和網絡知識等特點,充分展現信息時代的學習特色,為學習者提供更新穎的知識和更寬廣的知識面,并使教學過程更加個性化,提高教學質量。同時,面向語義Web的智能教學系統將通過網絡爬蟲工具實現自動提取網頁信息,從而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使教學更具時代特點,實現真正意義的智能化教學。

參考文獻:

[1] Claude Frasson, Kurt Van Leh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s[C]//Gilles Gauthier, Claude Frasson, Kurt VanLehn.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1839). Montreal:Springer, 2000:1-24.

[2] 王小輝,童\. 智能計算機輔助教學系統的設計[J]. 軟件學報, 1996,7(4):217-222.

[3] 唐素勤,曹存根. 智能教學系統的體系結構:綜述與改進[C]//鐘義信.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第九屆全國學術會議(CAAI-9)論文集.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1:1129-1132.

An Intelligent Tutoring System Oriented on Semantic Web

TANG Suqin1, LIU Lihao2

篇4

1大數據網絡智能化背景下大學教育的時代特點

隨著計算機、通信、多媒體及網絡技術的發展,大學的教育內容、教學手段與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大數據(BigData)是海量數據及技術發展和創新的簡稱,通過智能終端、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手段來獲取、儲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視化地呈現等,實現‘量化世界’的數據化”。面臨互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這一變革促使財務體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須跟上節奏。時代在變,對財務人才的要求也在與時俱進。財務人員在大數據變革中要改變固定思維、盡快實現角色轉型的趨勢卻是不可否認的。本文主要結合會計學專業在面臨大數據信息技術變革的背景下,探索會計學專業的課程設計改革路徑。

2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的導向——以學生發展能力為主導

大學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保證人才培養的質量,而課程的設計則是在大學教育過程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環節。信息技術變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的課程改革勢在必行,在具體實施“如何改革”之前,更為關鍵的是改革的導向問題。最新調查顯示,在未來十年內,有50%以上的會計工作將實現自動化。這對會計職業固然是一個風險,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會計行業將被人工智能取代。因為,有些工作是無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專業判斷、決策,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而這些正是會計師所擅長的。那么在會計學專業的教育過程中,僅僅將會計專業的基礎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已經不足以使學生具備“職業”的能力,因為簡單重復的會計賬務處理工作將可以交付給計算機處理;而對學生的會計職業判斷能力的提升、對財務大數據的整理和分析、對職業決策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顯得格外重要。因而,通過引導學生“學會學習”的課程設計,是會計學專業教育發展的改革方向。

3網絡智能化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的路徑探索

3.1BLOOM認知理論模型的構建

根據美國著名教育心理學家布魯姆(B.S.Bloom)的“教育目標分類”理論,教育目標應當包括認知能力領域、動作技能領域和情感領域。其中認知能力的目標按智力活動的復雜程度可以分為六個等級:記憶、理解、應用、分析、評價和創造。這些等級的認知能力劃分是按智力活動從簡單到復雜,從具體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遞增的。識記和理解屬于較簡單的低級認知能力,應用、分析、綜合、評價屬于較復雜的認知能力。本文在Bloom認知理論的基礎上,將“記憶”和“理解”作為會計專業教育的課程設計的第一階段;“應用”和“分析”為第二階段;“評價”和“創造”為第三階段,如圖1所示。在第一階段,充分利用網絡學習的資源(如微課視頻的教學資源),按會計學專業理論知識實行“項目式”課前學習,使得學生完成“記憶”和“理解”會計基礎理論知識點。從Bloom認知理論的模型看,所謂“記憶”——記憶或重復以前呈現過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識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所獲得的信息的能力。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端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通過大數據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實時了解學習的行為數據(學習是否參與學習,學習的時間長短等);以及學生在前期學習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以便于教師清楚地“發現問題”,有利于第二個階段的教學活動的開展。第二個階段,主要是回歸到傳統的教學現場,教師在此階段發揮重要的知識講解和應用能力的提升;即實現Bloom認知模型中提升“應用”——將知識(概念、原理或定律)應用于新情況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復雜的知識分解為若干個彼此相關的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過前一階段線上學習會計專業知識“是什么”的基礎上,教師在第二階段將針對會計理論的邏輯進行深入地講解,會計職業的實務操作問題存在的共性問題進行“為什么”的探討,教會學生能夠利用會計職業判斷能力解決不同的會計職業問題。第三階段,是Bloom認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應用階段,即“評價”——根據已有知識或給定的標準對事物做出評價和鑒定的能力;“創造”——將有關的知識綜合起來形成新知識塊或新模式的能力。從課程的設計過程主要通過網絡智能學習平臺的實現,教師端將結合現實企業案例的會計處理問題交由學生來判斷,從而考查學生經過前兩個階段的學習,是否真正掌握了會計職業判斷的基本能力。在這一階段中,網絡智能化的信息技術將對于學生的學習行為情況進行數據的采集和分析,對學生學習的效果評估、督學等有積極的反饋效應.

3.2會計學專業課程設計——虛實融合

篇5

二十一世紀, 隨著以計算機、多媒體、通訊、網絡、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信息收集、處理、加工、傳輸等技術的飛速發展,信息技術日益滲透和深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人類信息化時代已經來臨。作為培養社會人才的重要領域, 教育毫不例外地經歷著信息技術對其進行的一場重大變革, 教育信息化已經成為共識。大學英語, 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 和其它學科領域一樣正面對和經歷著信息化教育的機遇和挑戰。教育信息化的發展使信息時代的大學英語教學呈現出嶄新的時代特點, 傳統的大學英語教師角色正遭受沖擊, 大學英語教師必須迅速調整自已的角色轉變以適應大學英語教學的新變化。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角色

一、課程教學的設計者

信息技術給大學英語教學帶來巨大沖擊。利用網絡,學生可以得到浩繁的英語學習資源。那么,如何做到既完成教學目標,又確保學生在一定的時間獲得應有的學習內容呢? 其中教師作為課程教學的設計者的角色就非常重要。教師要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統籌規劃, 例如課時的安排及教學進度、學習的方式和內容, 以及要達到的預期效果等都應有明確的計劃。教師在執行上述教學設計中, 還要根據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反饋信息, 重新調整課程內容及學習方式。

二、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信息化教學環境雖然為學習活動提供了支持, 但學生的學習不會自發地完成, 不會自發地達成教學目標, 只有通過教師的參與和引導, 通過具體的學習活動來完成教學內容, 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在這種新型的學習環境中, 教師的作用體現在組織學習活動,并對學生的學習活動進行引導和協調。在信息技術環境下, 英語教師可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的優勢, 選擇大量學生感興趣的內容, 運用多種形式來充實和組織課堂活動, 傳遞教學內容。當今的大部分英語教材均提供磁帶以及配套的教學光盤, 這在某種程度上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然而, 實際情況是, 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 大部分學生只是膚淺地瀏覽一下自己感興趣的內容, 很少系統、深入地學習和探討。這就要求教師要有效地組織課堂教學, 提出學習的主題和任務, 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 了解學生的情況, 在教學活動中要創設豐富多彩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努力促使學生將當前的學習內容所反映的事物盡量與自己已知的事物相聯系, 幫助學生建構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 有效地提高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活動和學習英語的熱情。

三、教學結果的評估者

在教育信息化環境下, 學生可通過多種渠道獲取和運用英語教學信息, 然而, 他們到底是否能夠掌握和靈活運用所學的內容還需要英語教師要利用多種手段來評估。英語教師要充分利用評價的導向作用, 將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有機結合。形成性評價關注學習過程, 是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情感、態度、能力和學習策略、掌握基礎知識和學習內容的水平及表現出來的發展潛力等進行全面綜合性的評價,它既是評估手段,又是一種激勵方式。終結性評價則關注學習的結果,指在一個學習階段末,對學生的成績、表現與能力所做的總結性評價。英語教師作為評估者, 要定期檢查學生學習任務的完成情況。通過提問、檢查作業、組織單元測試和針對詞匯、語法結構、聽力、口語和閱讀等方面的專項考查幫助學生發現問題,建立學生學習檔案。根據學生的個人學習檔案了解其學習狀況,及時通過面談或網絡肯定學生的進步和不足之處。另外,教師也要幫助學生自評,包括學習初期的水平測評、監控進步過程、同學互評等。教學評估是大學英語教學不可分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要始終貫穿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之中。教、學、評三位一體,相互促進,相互補充,使評估的過程成為促進學生發展和提高能力的過程。教師要樹立為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服務的觀念,要通過評估不斷地改進教學,其最終目的指向學生英語應用能力的提高。

四、學習資源的建設者這和提供者

學習資源是與學習內容有關的各種信息資源。在傳統的英語教學中,國家統一編寫教材來規范教師對學生知識的傳授。在信息時代,多媒體及網絡在英語教學中的廣泛應用,為學習者提供了極為豐富的電子學習資源,包括數字化圖書館、網上報刊、數據庫、多媒體電子圖書等,不僅給教師教學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為學生主動探索并完成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提供了基礎。但Internet不能為學生提供正式學習所需的合適的學習內容和材料,學生的直接學習資源和各種學習信息需要教師去提供和設計。大學英語教師要用現代化的教育觀念,充分運用各種信息技術手段,根據學生學習主題所需的信息資源,并結合學生學習的特點及信息呈現的特點,成功地設計、開發出適合學生學習的高質量的學習資源,為學生創設最佳的英語學習環境,促進英語課程教學向校本化、個性化、綜合化、實用化方面發展,實現英語知識教學和英語實際應用的融會貫通。

參考文獻:

篇6

MOOC是大數據變革教育的第一波浪潮,誰對大數據的挖掘更為深刻,誰就將搶占未來先機。對于教育來說利用Mooc教育是傳統育研究走向科學實證的重大機遇。在我國不僅清華、北大這類一流學府引進了Mooc教育,三本院校、職業技術學院也不斷加入這個隊伍,紛紛組織教師學習、制作Mooc,利用Mooc學院、爾雅課堂、網易公開課等中國自己的網絡平臺,讓學生學習到了國外的課程及自己老師的課程。Mooc可以說是網絡課程的一種高級形態。

二、Mooc與三本院校的融合

我國對三本院校提出了培養應用技能型復合人才的要求。為了達到此目的,三本院校一直致力于教學改革,如較多的課程改革、教學模式改革。但對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收效甚微。MOOC模式的出現,使得我們看到一線希望,而這種模式也正是三本院校一直在探索中希望得到的。針對三本院校師生及教學情況的特點,面對MOOC平臺的出現,三本院校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同時也面臨挑戰。

1.三本院校學生群體特點分析

(1)基礎知識相對薄弱,易于激發學習動機

近年獨立學院的高考錄取分數線平均低于二本20-30分。因此,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程度、整體表現、知識的系統性較差,并且偏科的現象比較嚴重,對部分科目有比較明顯的抵觸情緒。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不好,課堂學習效率不高。

但是有相當比例的學生認為自己高考沒有考好,并不代表自己的學習就會停止。他們選擇三本院校里自己喜歡的專業,拿到學士學位。以后還可以直接考研、出國,繼續深造,以此來彌補自己的缺憾。因此,教師可利用其特點,讓學生選擇Mooc,尋找自己的學習興趣點,幫助尋找學習目標,完成學習任務。

(2)家庭條件比較優越,社交能力較強

由于三本大多為獨立院校,所以相對于一本、二本的公辦院校的學費較高。能夠進入三本院校就讀的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較好,學生不會憂愁其生活來源。進入學校后,家長一般都為其配置較好的筆記本電腦、手機等網絡資訊工具。

由于家庭條件等因素的影響,學生普遍在社會適應能力、表現力、交往能力上的優勢突出。思維活躍,多才多藝的學生較多,易于接受新鮮事物,尤其對于網絡的各種新鮮思維都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

(3)個性突出,自我學習能力不強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90后的獨生子女,有著顯著的時代性。在生活和學習方面個性強烈,自我意識很強,團隊合作意識較差,部分學生生活上自由散漫,出現問題后表現得手足無措。利用Mooc 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強自我教育與管理能力,增強其學習自信心,明確目標。可以自己更加靈活控制學習時間和地點。依據自己的情況,學習自己想要學習的內容。而對于學習困難的視頻,可以多看幾遍,或者是放慢視頻的播放速度,達成彈性和有效的學習。

2.三本院校教師群體特點分析

(1)教師師資比例不協調

有關調查表明,目前我國半數以上的三本院校教師師資結構比例不協調。主要表現為:一是兼職教師多,專職教師少。學校教學工作主要是依賴母體院校或其他院校的兼職或退休返聘教師。學校本身的專職教師很少。專職教師大多為本科或碩士畢業的應屆畢業生。二是年齡、職稱比例也傾于年輕化。85%以上為助教及講師。由此可見,三本院校的師資比例不如一本、二本院校成正態比例分布。教師隊伍結構不甚合理。

(2)教師來源廣

因三本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主要為培養應用技術型人才,因此以其靈活的辦學模式和管理機制,本著“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思想,大量招聘兼職教師。其來源主要包括母體院校、其他院校的在職教師、離退休教師、科研單位及一些企事業部門的科研人員和專業技術人才,甚至是生產一線的高技能人員和社會上有一技之長的人員。這就產生了教師要么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固,要么實踐能力較差的兩極分化的教學現狀。

(3)思維活躍

三本院校的教師絕大多數都是碩士研究生畢業于國內的優秀的211大學或海外大學。但是大多是由院校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教學。所教授的內容大多是重復著在學校內所學到的書本知識或老師口口相傳的內容。缺少社會或企業的實踐內容。但是思維活躍,有創新和學習新鮮事物的愿望。

篇7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3.043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3-0144-03

從2009年第二季度開始,我國GDP超過日本,成為僅次于美國之后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然而,我們這樣一個發展中的經濟大國,其軟實力――文化軟實力與物質硬實力并不相稱。文化軟實力,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而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直接關系“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提高文化軟實力,一方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另一方面要注重對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價值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主要指以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國古代先秦時期的孔孟之道,其基本內核為: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基,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源泉,儒家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思想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和民族的主流價值觀,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即: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誠信、友善。首先在第一個層面,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和”的思想,例如:《論語?學而》篇中有:“禮之用,和為貴。”《論語?為政第二》篇中有:“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同時,孔子也提倡建設美好的“大同”社會,如“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在第二個層面,例如孔子的“有教無類”,就是提倡人人平等,“重義輕利”“見利思義”體現了正確的利義觀,不唯利是圖,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在第三個層面,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個人修身、正己思想,例如“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躬自厚而薄責于人”等,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與社會核心價值觀中的誠信、友善思想也是相融相通的。

(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民族發展與前進提供精神動力,儒家文化中包含有經久不衰的精神食糧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e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大家共同奮斗的堅強紐帶。儒家思想以仁愛為本,以民本為用,豐富的傳統道德觀念,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天下為公”體現了傳統忠德的責任擔當意識,是促進民族發展的強大動力。“仁者愛人”弘揚愛人之積極情感,喚醒道德良知,提升奉獻意識,使人與人之間相互為善,彼此友愛。孔子的“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告訴我們做事情要多依靠自己,少依靠別人,做人要有獨立擔當意識;從民本來說,主張民為國本、本固邦寧,希望統治者愛民、養民、富民、教民、博施于民,等等,這些都體現了古人重視精神的作用,從而不斷推進民族發展與強大。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著解決時代難題的重要啟示,儒家文化中包含有豐富的為人處世、治國理政的思想

首先,儒家文化中含有豐富的哲學思想并經久適用,同時強調實踐,強調實事求是,于社會生活中追尋真理。其次,對于如何為人處世也有很多經典語錄,例如孔子關于做君子的要求:君子有九思,視思明,聽思聰,色思聞、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問,忿思難,見得思義。告誡人們看到一種現象時要善于透過現象看到本質,要善于聽取不同的聲音,要平易近人,言行一致,對工作要有敬業精神,有問題要多向別人請教,心中有不平事,要克制自己的情緒,在有利可圖時,要想到是否合乎義,在利益面前堅守道義,不犯錯誤。要“敏于行而慎于言”。在治國理政方面,有“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此外,孔子的“中庸”“為政以德”思想及孔子的其他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包含的政治智慧、治國經驗等都有益于提高治國理政能力。

二、積極實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是指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創新性發展是指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發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

(一)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相結合,發揮借鑒意義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文化典籍浩如煙海。

以儒家文化為例,儒家創始人孔子的很多思想、理念直至現在還有很大借鑒意義。例如孔子的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及教學組織形式等可以為現今教育提供啟發,在教育理念方面,提倡“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個性化教育”;在教育方式上:采用研討式教學,孔子的教學,很大部分是和學生、官員、學者進行對話,經常和學生一起討論問題,包括老師問學生,學生問老師。采用啟發式而不是灌輸式教學,例如: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論語?述而》)。采用“共享式教學”,孔子在很多場合總是當眾引導學生把自己的問題和感悟講出來,對一些問題重點教授和引導討論或讓學生之間開展討論,讓大家實現知識共享。在教學組織形式方面,形式活潑,“杏壇”教學法就十分典型,師生在樹蔭下、山水間席地而坐就可以上課,此外,孔子在后半生經常帶學生周游列國,這種游學的方式可以讓學生開拓眼界,邊游邊學。孑L子教學注重問題、注重研討、激發潛能、發展個性的教學特點和今天信息化時代的學習型組織有很多相似之處,對于今天的教育工作仍然有重要意義。

從此例來看,要善于挖掘和闡發傳統文化精華,首先應善于總結和提煉,善于從零散的知識碎片或語錄、對話、或事件描述中去總結概括;其次,要把傳統文化精華與時代相結合,善于比較,找找共通之處,雖然所處時代不同,但基本要義是相通的,比如教育思想、教學理念等;再者,要多思考與動腦,多與他人討論交流,尤其要加強對那些不易顯現、隱藏于字面的傳統文化精華進行挖掘。

(二)完善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創新文化表達形式,借助大眾傳媒和現代傳播技術,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發展和創新

實現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必須處理好傳統與現代、繼承與創新、本土與外來的關系。在提升文化競爭力方面,一方面要保持自身特色,另一方面要根據時代的發展特點,創新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方式,暢通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渠道,講好中國故事,發出中國好聲音。

1.根據時代的新要求,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進行補充、拓展和延伸

比如儒家的“重義輕利”“為政以德”思想,是根源于以皇權至上為核心的宗法等級社會制的存在,其原義是主張德治,強調道德和道德規范對調節人際或等級間利益關系的作用,但這種思想在今天看來是缺乏權利或權利平等的觀念和法制保障的,理解其內涵必須加入現代的權利意識和權利平等的價值觀。再比如儒家“和”的思想,是指社會中各等級之和,今天我們要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中“和”的價值觀和思想,就應對傳統的“和”在理論和實踐上進行鑒別和揚棄,豐富“和”的內涵,包括分配公平、司法公正等,堅決反對特權和“官本”文化,將“和”建立在人與人權利平等、人格平等的基礎之上。

2.改造傳統文化落后、陳舊、不合時宜的表達形式,賦予其現代表達形式

比如儒家文化中的“禮治”思想,“人無禮,無以立”“人無禮則不立,事無禮則不成,國無禮則不寧”等,今天仍然在講“禮”,但是儒家“Y治”思想在表現形式上過于復雜繁縟,在新的時期,對于“禮”的形式一方面要適當規范和簡化,恢復一些影響深遠的傳統禮儀制度,比如“成人禮”、傳統婚禮、“祭禮”,等等;另一方面,要積極建立一些新的禮儀制度并積極推廣施行,比如升降國旗儀式、烈士公祭儀式、職場禮儀、商務禮儀等等。

3.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把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相結合

實現傳統文化的“兩創”,必須把傳統文化與科學技術結合起來,例如傳統文化與數字技術相結合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西醫結合、數字書法技術、圍棋人工智能等。為順應互聯網時代要求,要將“互聯網+”引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努力創建以親民、時尚,又富含文化魅力的方式更好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創新。

(三)讓傳統文化融入當代生活,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挖掘其當代價值,拓展其內涵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融入生活,讓人們能看到、聽到、感知到,根據時代的發展進步,進行文藝作品創新、文化載體創新、營造傳統文化育人環境,完善傳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等,才能更好地對其進行傳承和發展。

1.創造更好的傳統文化文藝作品,不斷提高創作質量,努力推出優秀作品

以儒家文化為例,可以通過動漫、影視、書畫等作品對孔子的教學進行情景再創造,以多樣的形式對孔子思想進行深入挖掘,闡釋新意,創造優秀作品。

2.積極開發文化創意產品

博物館、圖書館、文化館、旅游紀念館等文化文物單位不僅要發揮館藏功能,為社會提供固定的文化產品,還應積極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推出貼近社會生活、“實用”的文化創意產品。

3.豐富優秀傳統文化載體

篇8

陳定家也曾多次論述過自己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困擾及其采取“散”“焦”并用策略的原因與目的。他在《比特之境》一書的序言中指出:“1844年2月,馬克思在《德法年鑒》上預告說,他要以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的形式對法國和國家學進行批判。當其研究成果準備付印時,他發現僅僅把針對思辨的批判同針對各種材料本身的批判混合起來不甚妥當,因為這樣會使闡述受到妨礙并造成理解的困難,而且他認為自己面對的題目是如此豐富多彩,只有采取帕斯卡爾式的‘純警句體裁’才有可能將全部材料塞到一本著作里去,但這種體裁可能會造成一種任意建立體系的印象。于是他決定相繼用幾本著作分別批判法、道德、政治等等,而以一本單獨的著作作為結束,來對整體的聯系、各個部分的關系加以闡明,最后,再對這一切材料的思想加工進行批判。盡管馬克思最終未能完成這個宏大的計劃,但這樣一種思路對我們的學習和研究工作卻具有十分重要的啟示意義。早在著手撰寫‘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與消費研究’課題報告的時候,我就已經清晰地看到自己面臨的困難和馬克思在《手稿》里所說的情況十分相似:討論的命題是‘如此豐富多彩’,以致很難把多年來比較深入研究過和即將遇到的重要問題一股腦地‘塞進同一本著作里’。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明確了這樣一種認識,即要按照專題分門別類地逐一研究某一個方面的問題,然后像馬克思說的那樣‘對整體的聯系、各個部分的關系加以闡明’,只有如此,才能將自己對研究對象的心得和想法盡可能全面而準確地表達出來。”④

一、“比特之境”:網絡文學生產論

陳定家在《比特之境: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研究》前言中曾提到,從1998年《電腦藝術的興起和古典藝術的終結》發表算起,其近10年的主要學術興趣和精力都集中在網絡文化與藝術生產研究方面,并于2004年開始主持中國社科院重大課題“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與消費研究”。2011年9月,《比特之境》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其實,早在2007年,陳定家博士學位論文《隱形手與無弦琴:論市場語境下的藝術生產》已出版。該著作在掌握大量第一手材料的基礎上,細致而深入地探討了市場語境下藝術生產所面臨的諸多問題,針對如藝術生產與一般生產的共同規律和特殊規律、市場經濟沖擊下作家地位的變化、作家文化價值觀念的變化、藝術雅俗的分化與融合、藝術如何順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走向市場,又適應文藝自身的發展規律超越市場等方面做了精彩論述,是對新時期以來藝術生產問題的一次詩學式總結,為解決市場語境下藝術生產中的種種問題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而后,陳定家在《隱形手與無弦琴――市場語境下的藝術生產研究》一書的基礎上,更加清晰地意R到傳統文學在數字化語境下生存所遭遇的本質性的變化,并逐漸將研究重點自傳統文學生產過渡到網絡文學生產這一論題上。《比特之境: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研究》一書立足于網絡時代文學生產與消費的現狀與動態,介紹網絡時代文學生產與消費的技術文化背景,主要包括網絡時代的媒介變遷、“后信息時代”的文學生存狀況、互聯網與文學藝術的革新等問題;討論文學生產的網絡化問題,重點討論了“文本”與“超文本”、“超文本”的發展歷程、“寫讀者”與互動性、“超文本”的局限與陷阱等問題;以博客寫作與文學關系作為研究個案,分析包括博客寫作的基本特征、中國博客的發展與趨勢、“博客文學現象批判”等在內的現實問題,考察網絡時代“博客崛起”與網絡文學生產所發生的一些重要變化;關注文學消費方式的革命,主要涉及文學的影視化、文學的數字化閱讀等問題,并以“手機小說”為例,對文學消費的新動向和發展趨勢進行了深入研究;探討數字化語境中的文學經典,包括市場化背景下的文學經典、作為文化資源的文學經典、經典數字化與新媒介詩學等內容,還具體討論了網絡“惡搞”“百家講壇”“虛擬圖書館”等大眾廣泛關注的文化現象對文學的意義及其對文學生產與消費的影響。

在網絡文學生產論的研究過程中,陳定家腳踏實地全身心地投入調查研究工作中去,從自己研習多年的藝術生產原理出發,對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特別是網絡文學生產狀況進行全面而系統的學理化描述與清算。《比特之境》一書中,陳定家在廣泛吸收當代文論與美學研究前沿成果的基礎上,從現代思維方式與科學研究方法的關系入手,對數字文化與網絡文學的前沿命題――“虛擬現實”的文學意義進行“比特詩學”的深度探訪,對文學虛構與網絡虛擬之間的必然聯系和本質區別等一系列問題,進行深入細致的研究與探索,將傳統文論中的形象思維、靈感、共鳴等經典文論觀念,與網絡時代的人工智能、計算主義、軟件寫作等所謂“靈境詩學”進行跨學科比較研究。從文學發展論的視角,對網絡文學的來龍去脈,如起源與現狀、特征與癥候、生存困境與發展態勢等問題作出歷時性梳理,以邏輯與歷史相結合的方法,對網絡文學十幾年的風風雨雨冷靜地回顧與總結,特別是對文學的圖像化、網絡化、影視化、游戲化等具有時代特點的文學數字化生存現象進行研究與總結。從審美價值論的視角,對網絡文學的生存與發展態勢以及其在整個審美文化領域中的作用與地位進行全方位的、整體性的價值評估,從哲學與美學的高度,對文學的數字化和網絡化轉型及其相關后果總結規律。

二、“文本之舞”:網絡文學文本論

陳定家網絡文學研究中“選點持論”的學術智慧遠非筆者的一己之見。王澤慶在《從看網絡文學理論研究》一文中也提到,“難能可貴的是,陳定家能夠對其中的個別問題進行深入探討。他的《比特之境:網絡時代的文學生產研究》研究的是網絡文學生產問題,他的新作《文之舞》則集中探討了網絡文學的文本問題。作者沒有面面俱到地論述網絡文學,而是從網絡文學的生產研究轉向文本研究,涉及的都是網絡文學研究中一些較中觀或微觀的問題。⑤

2014年,《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如王澤慶所說,這是一部集中探討了網絡文學文本問題的專著。“文之舞”三個字生動形象,充滿詩意。面對電腦熒幕上下翻飛的文本,這個超言絕象的“舞”字,堪稱畫龍點睛之筆,足以抓住超文本和互文性的基本特征來描述讀屏時代的文學特性,形神兼備。從讀書到讀屏的轉化,是網絡時代文學閱讀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文學作品從白紙黑字的信息化石,變成了繪聲繪色的表意精靈,文本的這種格拉忒亞式的覺醒,找不出比“文之舞”更準確、更生動的意象來描述當代文學網絡化轉向所給予的最直觀感悟。作者選取《文之舞》為書名,隱含著對給自己互文性研究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啟示和借鑒的互文性理論大師們,如羅蘭?巴特(《文之悅》作者)的致敬之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自己對網絡戲仿風習的認同。“舞”不僅是既原始又現代的信息交流方式,同時也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形式最直觀、內涵最豐富的表意方式,尤其是以網絡為背景的“文之舞”,既能不斷開拓現代技術隱含的審美場域,又能充分激發人類與生俱來的視聽潛能。從這個意義上講,“文之舞”是一個跨越超文本技術與互文性理論的綜合性概念,既不缺乏互文性所負載的厚重人文底蘊,又擁有超文本所隱含的高新技術理性;同時,它還是一個富有象征意義的麥克盧漢式的新媒介概念。

傳統文學研究中的中西、古今、詩思、技藝等矛盾問題,在網絡文學研究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甚至表現得更為尖銳。但如何處理好中與西的融合、古與今的轉化、詩與思的互補、技與藝的博弈等問題,顯然需要從學理上理清思路,需要求真務實地開辟出適應網絡文學發展要求的治學路徑。此外,網絡文學與傳統文學最大的不同是基于載體變化造成的“文本轉向”,在傳統文學的線性文本向網絡文學超文本的轉化過程中,有許多值得密切關注的學理問題被我們忽略了。對“超文本”這個從數字技術領域引入的新概念,除了一本孤峰峭拔的《超文本詩學》以外,文論界的相關研究還明顯缺乏應有的人文燭照和審美關懷,更少見到中西貫通、文理兼容的詩學化深度闡釋。《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重點討論超文本和互文性問題,彌補了文論界對這個問題的關注遠遠不夠的缺憾。

從文論視角而言,如果f“超文本”研究是理解網絡文學的關鍵詞,那么互文性作為體現超文本本質特征的核心要素,可以說是研究網絡文學的關鍵詞中的關鍵詞。《文之舞――網絡文學與互文性研究》中提出,超文本作為網絡世界最為流行的表意媒介,它以“比特”之名喚醒了沉睡于傳統文本的“互文性”――即喚醒了書面文學的開放性、自主性、互動性等潛在活力與靈性。它以去中心和不確定的非線性“在線寫讀”方式解構傳統、顛覆本質,在與后現代主義的相互唱和中,改變了文學的生存環境和存在方式。在“如我們所想”的賽伯空間里,網絡文學所演繹的“文之舞”――即“話語狂歡之境”交織著欣喜與隱憂:它精彩紛呈、前景無限卻又充滿陷阱與危機。超文本的崛起和互文性的覺醒不僅是當代文學世紀大轉折的根本性標志,而且也是理解網絡文學的媒介化、圖像化、游戲化、快餐化、肉身化、博客化等時代大趨勢的核心內容與邏輯前提。更重要的是,超文本與互文性理論正在悄然改寫我們關于文學與審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

篇9

“游戲”一詞在中國戰國時期的歷史文獻中就已出現,《韓非子•難三》中載有: “管仲所謂 ‘言室滿室,言堂滿堂’者,非特謂游戲飲食之言也,必謂大物也。”漢語中,對 “游戲”的解釋有: 游戲嬉戲、玩耍。曼弗雷德•艾根和魯特海德•溫克勒在 《玩游戲》 ( 1975 年) 一書中對“游戲”的定義是: “游戲是一種自然現象,是一部分源于人們的需要、一部分源于自然巧合的以娛樂為目的的藝術表現形式。”無論是以 “娛樂為目的的活動”還是 “藝術表達方式”,這些都反映了游戲的本質。動畫片可分為電影動畫片、電視動畫片、游戲動畫片( 新媒體動畫片) 。所謂的 “游戲動畫片”,指用于家用機游戲、手持游戲、街機游戲、電視游戲、電腦游戲、手機游戲、GPS 游戲等數字產品的互動類動畫作品。從本體角度看,以游戲中起主要作用的藝術類型為標準,可分為音樂游戲、美術游戲、文學游戲。從對象角度看,以游戲角色特性為標準,可以區分冒險游戲與角色扮演游戲。前者的游戲主角所具備的屬性與能力通常固定不變,并且不影響游戲進程,后者則反之。游戲動畫是依托數字化技術、網絡化技術和信息化技術對媒體從形式到內容進行改造和創新的技術,覆蓋圖形圖像、動畫、音效、多媒體等技術和藝術設計學科,是技術和藝術的融合和升華。是民族文化傳統、人類文明成果和時尚之間的紐帶,是一種傳統與創新交融的藝術。

二、游戲動畫片的藝術表現特征

馬歇爾•麥克盧漢認為: “游戲是我們心靈生活的戲劇模式,給各種具體的緊張情緒提供發泄的機會。他們是集體通俗的藝術形式,具有嚴格的程式。”作為交互性很強的游戲動畫,游戲動畫的概念必將會大幅度的拓展,游戲動畫也不僅停留在我們原有的對一般游戲化的活動的理解上,而是上升到人類的當今社會的一種重要的活動,是一種社會化的活動,大眾性的活動,兼有休閑性、科學性、教育性、娛樂性等諸多功能。如休閑游戲的特點是其輕松的游戲方式、多樣的游戲特征,清新的風格。游戲動畫與影視動畫、電影動畫的藝術形式相比較,游戲動畫片大致從以下幾個特征加以界定: 一是電影意味著僅被觀看,視頻游戲動畫的目的卻是互動,在編程時必須考慮到用戶輸入這一變量及其引起的反響,而不只是既定的情節。二是渲染必須與玩家的活動在步調上盡可能保持一致,這對控制臺的性能提出很高的要求,有時候只好犧牲細節來提高速度,或減低音質以減輕負擔。三是在許多游戲環境中應用人工智能去控制角色的行為。在不少情況下,環境必須在一定程度上相互聯系。基于各個時代不同的科技發展水平,可以發展不同層次的游戲動畫片。在技術許可的條件下,媒體之間經常進行信息交換和產品移植,游戲動畫片創作因而具備越來越大的發展空間,涵蓋了計算機、網絡、電視、手機和移動通信設備等。可以看出,游戲動畫片表現創意主要特色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交互性,游戲動畫設計要想讓玩家參與,在開發時就必須準備必要的控制權交給他們,使之能夠選擇 ( 乃至于創造) 路徑、角色、情節等要素。二是即時性,華美的畫面、高質量的配音往往和響應速度構成矛盾。為了避免相應時間超出玩家的心情期待,應當將主要用于玩家即時操作的互動動畫和無聊時性要求的游戲片頭、過場動畫、結局動畫區別開來。三是挑戰性,常言道: “棋逢對手,將遇良才。”在這樣的情況下,游戲最迷人,打仗最精彩。游戲中的對手,既可能是機器人,也可能是其他人。“挑戰”不一定是 PK,也可能是大家一同承擔必須竭盡全力才能完成的任務。四是沉浸性,沉浸感最主要的來源是對玩家自身行為的反饋。為了提高反饋效果,必須恰當界定任務的性質與難度,并精心設計、策劃各種強化物 ( 即獎賞) 等。

三、國內外游戲動畫片的審美趣味分析

動畫片的設計者通過藝術加工與創作,將自身的審美觀融入到動畫短片之中,從而形成了獨特的審美趣味。在審美這一獨特的價值尺度之下,形形的動畫形象走進我們的生活,凈化與提升我們心靈的同時,也用超越功利的動畫向我們傳達出美的寓意、美的意境、美的嬉戲以及美的靈動的審美趣味。游戲動畫片作品的審美情趣要求多樣,我們可以從內容原創、互動形式、界面設計、技術發明、計算機對互動的作用等多個角度進行評介。

( 一) 三維互動新水準———PC 射擊游戲動畫

1993 年 12 月 10 日,美國一家小公司以 《毀滅戰士》( Doom. 1993) 震驚了游戲界,《毀滅戰士》讓玩家扮演空間戰士的角色。玩家扮演的人物必須孤身一人從火衛一打到火衛二,再打到地獄,每個地方都有分為九級的戰斗。當他獲勝之后,回到地球之通道開啟,英雄可以凱旋。游戲所構想的沖突雖然簡單,但卻是驚心動魄的。其主要具備如下特點: 一是有巧妙地吸引人的氛圍,該游戲能將背景定于發生慘劇之后的基地,玩家可以深切地體會到那兒的沉浸性、恐怖性的氣氛。玩家被投入一個極端殘酷的環境,為求生存必須戰勝成群結隊的敵人,不論是先前的游戲,還是后來的作品,都很少見到這樣的設計形式。二是能引人入勝的圖像,在 《德軍司令部》游戲中,雖然有平滑的運動,但在關鍵性的 Z 軸定位方面還不完善。《毀滅戰士》則克服上述局限,展現了樓梯、柱子、升降機、高原、深沉等多種游戲動畫場景。它還支持非直交的墻,使空間布局多樣化。其光照效果相當逼真,達到了準現實主義的水平。三是能合理地設計優美的音效,在游戲中,每個怪物都有與其基本特征和即時狀態相適應的咆哮的發音。每種武器都有與基本類型和具體運用相適應的各種配音,每個環境都有與情節發展和交互過程相適應的聲音線索,玩家可以對它們進行準確定位。四是設計出色的界面控制,游戲能對玩家的輸入即刻作出反應。它是第一個提供標準的鼠標 + 鍵盤控制設置的第一人稱射擊游戲,有悟性的玩家可以利用上述設置玩出許多花樣。

( 二) 世間萬象旨再造———仿真游戲動畫

《模擬人生》( 直譯為 “西姆門”) 是最受歡迎的電腦游戲動畫之一,它由 Maxis 公司開發,電子藝界 ( Electron-ic) 公司出版,2000 年 2 月 4 日在北美,同月 28 日在歐洲。它榮獲 GameSpots 的年度游戲獎、首屆游戲開發者選擇獎。從選題到創意角度來看,該作品的靈感來自設計師賴特 1991 年在奧克蘭風暴中的體驗,對于玩具特性、功能的觀察和思考。作為單一玩家的生活仿真游戲,成功地吸引了女性,改變了電腦游戲都以男性青年為主的狀況,游戲角色引進了現實生活的邏輯聯系。從動畫的角度看,這一游戲是 3D、2D 圖像的結合。人物本身是即時渲染的,房屋和器物則是預先渲染的。它原先主要適用于 PC 機,其后擴展到蘋果機、控制臺,可運行于 Microsoft Windows、Linux、Mac OS 等多種操作系統以及 PlaySsation2、Xbox、GameCube 等多種平臺。從情趣的方面看,游戲包含了不少有趣的設計: 將家庭用品添置、虛擬人物成長、鄰居關系演變等有機結合起來,盡可能準確、全面地對社會生活加以仿真; 利用抓屏工具記錄西姆的生活,并將相應的照片置于網絡供鄰居共享; 通過 “遺傳臉部創造器”預見子女的容顏等,以達到裝飾多樣化、人物細膩化的特點。

( 三) 一招一式總關情———角色扮演游戲動畫

在中文角色扮演游戲中, 《仙劍奇俠傳》堪稱首屈一指。《仙劍奇俠傳》系列是由中國臺灣大宇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制作發行的電腦游戲動畫片,故事以中國古代的仙妖神鬼傳說為背景、以傳統的人物武俠和仙俠為題材,首款作品發行于 1995 年 7 月,榮獲兩岸當時無數的游戲獎項,還被眾多玩家譽為 “曠世奇作”。該游戲動畫片我們從玩法角度看,游戲不設全景地圖,只是隨屏提供下一場所的入口處。其迷宮頗為復雜,對玩家構成了挑戰。以線性故事為主體。如果玩家結束了某一場所的革命,一般就不會再返回。雖然設計了某種隱藏的項目和探求作為分支,但并不影響故事的發展。從文化角度看,RPG 游戲深受開發者所從屬的文化影響。與歐美、日本的相關產品相比,武俠題材在我國 RPG 游戲中占用相當大的分量。這類游戲往往以若隱若現的歷史人物或事件為背景,以傳統倫理觀念為基調,糅入神鬼妖魔、江湖風云、朝廷朋黨、武學門派等多種民族文化元素。

四、游戲動畫片的民族文化內涵

動畫是跨越文化界限的世界語言。民族文化不僅為游戲動畫制作者準備了各種創作題材和文學元素。如民間廣為流傳的神話、歌謠、傳說、故事、英雄史詩等作品,生動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側面,是人民群眾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情趣和藝術才能的集中表現。同時,民族文化中體現的樸素的人文觀、善惡觀影響了游戲動畫制作者的世界觀的形成。民間文化中凝聚的善良、自強不息、樂觀進取精神,往往成為游戲動畫設計人格形成的重要組成部分。

( 一) 以武道文化為腳本的游戲動畫片多利用民族文化背景表達其主題

這類游戲動畫片主要以宣揚東方世界俠、道、義精神為主旨。以描寫東方的武文化、道文化為特征的作品。如具有濃厚日本風格的 《大神》游戲動畫,由于在設計上的獨具匠心,首次嘗試運用水墨結合游戲,在畫面內容和游戲體驗上改變了玩家以往對動作冒險游戲的刻板印象。水墨游戲推動了游戲風格多元化的發展,也推動了游戲操作上的變革。水墨結合游戲充分調動了水墨具有的流動性和層次性的特點,使游戲人物具備造型上的獨特性、場景具備感官上的美妙意境,從而推動和改變了游戲原有的操作模式,對游戲動畫今后的發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以西方文明為背景的游戲動畫片 《王者世界》,它圍繞歷史上曾一度輝煌但又突然神秘失落的大陸 “亞特蘭蒂斯”展開,以古代四大文明為基礎,再現了真實的世界地圖和各國古跡。

( 二) 民間文學的創作與傳承為設計者的成長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文化內涵

游戲動畫設計者通過游戲的制作過程,將他所了解的民族文化元素融入游戲之中,構建屬于他們想象的游戲世界,并通過游戲這個平臺將世界呈現到游戲玩家的面前。再現市場上由三國題材和金庸小說改編的電影游戲動畫占據主流地位。如 《真三國無雙》 《仙劍奇俠傳》 《軒轅劍》系列。通過互動和交流,使民族元素得到傳播、傳承和發展,為推動民族文化的前進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動畫片《功夫熊貓》在題材人物上借用了中國文化元素的外衣,在表達手段上用的仍是好萊塢最擅長的形式: 如逼真擬人化的造型,眼花繚亂的高科技三維數碼技術,炫酷動感的現代鏡頭語言。

( 三) 以軍事內容為主題表達,形成地域性的競爭與融合

當今世界,逼真的計算機軍事游戲,已經悄然進入了以軍事訓練為代表的國防領域。縱觀世界范圍動漫游戲產業悖經濟危機大潮逆勢上揚的奇景。軍事游戲能突出機械的金屬感,在審美心理上,它更傾向于對現實世界的再現,滿足游戲者對力量的想象和追求。如典型的代表作有 《命令與征服》 《戰爭機器》等。2010 年的動畫片 《打,打個大西瓜》最終贏得了國際競賽單元評委會特別獎。一部民間創作的反戰題材動畫片引發了網上熱議,飛機、坦克、艦艇,甚至于可以進行戰略攻擊的衛星,都以 “撲克牌”的局勢為內容出現的。《打,打個大西瓜》讓動畫迷們對中國游戲動畫片又重新燃起了希望。俄羅斯 《阿爾法特戰》是一款經典游戲,曾為俄軍反恐特種部隊 “阿爾法”小組成功營救莫斯科軸承廠文化宮人質做出貢獻。

( 四) 中國傳統文化與游戲動畫片玩法的完美結合

《大話西游 3》主題中凝聚了中國古代優秀的傳統文化,并且融合到了游戲的玩法之中。在這款游戲中一共有四大類不同類型的作坊,分別裝備作坊、商業作坊、采集作坊以及官辦作坊。玩家在不同的作坊內可以進行不同的活動,比如說玩家在裝備作坊中,可以進行裝備的打造、煉化、追加等各種操作。這些作坊的設計不但豐富了游戲的玩法,而且將中國民族文化很好地運用在游戲之中,增加了玩家的游戲沉浸感。當前,以民族文化融入游戲動畫片的成功作品為數不多。如果我們能夠不斷開發出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軍事游戲,讓、繼續活在綠色軍營的電腦網絡之中,讓朝鮮戰場上把不可一世的美軍死死釘在三八線上的一代鐵軍常駐電腦硬盤,讓清末 70 年以來形成的奴氣繼續受到清掃,讓東方大國威武不屈的品格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們的國防文化就會快速提升。

五、我國游戲動畫片發展的重要契機

篇10

一、當前高中英語聽力教學的現狀

聽、說、讀、寫四項技能在語言學習中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然而,聽力教學長期以來一直是中學英語教學中的一個薄弱環節,在教學中還存在許多誤區,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以集中聽力訓練代替日常聽力教學

現行的教科書中聽力材料所附帶的題型多是回答問題、完成表格、聽短文填詞、歸納段意等,這些題型對于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確實大有幫助,但是和高考考查聽力的主要題型――多項選擇題大相徑庭,加之,這些聽力語料的語速較快,且有的語料篇章長,信息量大,許多教師就認為在課堂上聽這些材料是浪費時間,而且收效也不明顯,不如把這些時間花在精講課文、語法知識和單元測試上。于是,在實際的教學中,很多學校就采用統一時間來播放高考聽力模擬試題,最后讓學生自己核對答案和看模擬試題后的聽力原文,教科書中的聽力材料完全被擯棄了。長此以往,教師的“不教”也就導致了學生的不重視,他們認為,提高聽力只能“無師自通”,到了高三年級多聽一聽模擬題就行了。

(二)以“盲”聽代替“巧”聽

學生聽力水平難以提高的原因之一是教師在學生聽的過程中未能輔以必要的聽力策略指導,許多學生總是盲目地逐詞逐句聽,或者是邊聽邊譯,結果是邊聽邊忘,最后不知所云。當問及在聽力過程中采取什么聽力技巧和策略時,92%的學生反映他們缺乏聽力技巧,不善于通過聽來獲取信息,9%的學生對于聽力策略聞所未聞,更談不上應用了。因此,教師任由學生在茫茫的“聽海”中漫無目的地“盲”聽,每次的聽力訓練教師只是充當“播音”和“警察”的角色,學生越發對聽力缺乏興趣,越是難以提高聽力水平。

二、提高高中生英語聽力的舉措

(一)創造性地使用聽力材料

現行教科書的聽力材料篇目由以往的兩篇增至三篇,且語速較快,有的篇幅較長。但是這些聽力文章是編者精心設計的,融單元主題與寓意于其中,和整個單元水乳相融,如果因為考試題型與高考不一致就將其舍棄是教師懶于鉆研教材的表現。《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指出:教師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靈活地和有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的取舍或調整。所以,教師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二次開發”,通過替換、補充、調整和舍取部分教學內容,使教材更加符合各校及學生的實際,因材施教,為我所用。例如:教授人教版模塊七Unit 2 Robot 中P15 Using Language Ex.1的正誤題可改編為選擇題:

What’s the company’s greatest mistake? ( B )

A. They made their robots look handsome.

B. They made the robot look so much like a real man.

C. Their robots have no emotion.

D. Their robots may hurt human.

再如:選修八的Unit 3 Inventors and Inventions Workbook中 P62的聽力題,筆者就將練習3中的回答問題改為短文填詞,降低難度,具體如下:

Ruth:Well,I’ve _______ mobiles that are computers and can videotape _______. Do you think _______ a good idea?

Zhang: Mum. Yes,they’re useful. I can use the Internet even when I’m _______.

Ruth: So you suggest one like that then?

Zhang: Not _______. It seems there’ll be some new mobile phones _______ on the market next year. They’re going to be _______ more powerful.

Ruth: What are they going to be?

Zhang: Oh,_______ what they’re planning! These new phones will be able to _______ your life. They’re called 3G phones because they’re _______ generation of mobile phones. They “think” for you.

高中三年,教師不能一開始就陷入高考聽力模擬的怪圈,而要循序漸進,充分利用教材的聽力材料,把新課程的教學理念滲透到平時的教學中。筆者是這樣實施聽力教學的:

(二)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聽力興趣

1.與教材同步的電影欣賞

人教版編制的教科書穿插有不少名著改編的電影腳本,教師在授課的同時,結合教材的內容在課上利用多媒體播放給學生觀看,和教材相關的電影有:《百萬英鎊》《憨豆先生的假期》《人工智能》《窈窕淑女》《傲慢與偏見》,這些電影都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生在課上看過后往往意猶未盡,課后還拷貝回去再看幾遍。利用學生的這種興趣,筆者就通過班級QQ群郵箱把電影發給學生,并要求學生模仿電影里和教材相關片段臺詞的語音語調,在班級作配音或是表演,選拔表演突出的同學到全校的英語晚會上亮相。學生在觀看及模仿的同時,既訓練了學生的語音,同時也提高了聽力。

2.利用選修課的影視歌欣賞

英美電影鑒賞課或者英語歌曲鑒賞課是學生出席率最高的兩門選修課,我校教研組建立了英美電影庫和英語歌曲庫,兩個資料庫的電影歌曲都有中英文字幕,定期下載更新,并按照學生的喜愛程度列出了排行榜,供教師作備課資料。名列排行榜前茅的影片有:《暮光之城》《里約大冒險》《歌舞青春》《機器人總動員?WALLE》《變相怪杰》《冰河世紀》,這些影片都曾被學生搬上舞臺。英語歌曲庫里的歌曲則多達幾千首。在電影鑒賞課上,學生并不是單純地觀賞影片的情節就了事了,教師布置學生在觀看的過程中要做筆記,記錄下精彩的臺詞,課后寫影評或者是配音。在歌曲鑒賞課上,教師要介紹歌曲和歌手的背景知識,選取語速適中、旋律優美的歌曲設計填詞題,如:

Never Say Never 永不言敗

Se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walk through fire

I never thought that I could take the burn

I never had the strength to take it higher

Until I reached the point of no return

And there’s just no turning back

When your hearts under attack

Gonna give everything I have

It’s my destiny

I will never say never!(I will fight)

I will fight till forever!(make it right)

Whenever you knock me down

I will not stay on the ground

Pick it up

Pick it up up up

And never say never

I never thought I could feel this power

……

3.提供聽力網站

為了把學生的興趣從課內延伸到課外,就要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聽力材料,我們向學生推薦了幾個比較適合中學生的聽力網站:

省略

省略

鼓勵學生到“普特聽力快車”在線收聽“總統每日演講”、VOA慢速英語,精選萬花筒的視頻如Mobile Etiquette(手機禮儀)、Disney Shanghai Breaks Ground(上海迪斯尼破土動工)、Grocery Checklist(蔬菜清單)、Keep the radiation out (如何把輻射擋在屋外)等時代特點鮮明、語流自然的視頻,并與其他聽寫愛好者比較自己的聽寫成果,學生在聽寫的過程中,大幅度地提高了英語聽力水平。

(三)輔以必要的聽力策略指導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教育部,2003)提出“聽力技能教學的目的包括培養聽的策略”。因此,對高中生進行系統的聽力策略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的聽力水平、培養學生終身學習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教師在平時的聽力教學中要注重培養學生運用有效的信息處理方法,掌握聽力的各項微技能,包括預測內容、把握主旨、捕捉細節、推斷結論、速記等。

聽力理解信息處理方法分為自上而下認識法(Top-down)和自下而上認識法(Bottom-up),前者是指利用已有知識來分析和處理所接收的信息,后者是指利用資料中已有的信息(單詞、句子等)來逐步構建新的信息(Goh,2007)。在聽力過程中往往要求學生交替使用這兩種信息處理方法。

例如,NSEFC Book 1 Unit5 Nelson Mandela ― a modern hero 要求學生完成的listening tasks 有:

(1)Listen to the tape and write down the main idea.

(2)Listen again and compare the life and work of white and black people at that time. Fill in the chart below.

在Task 1 中,學生要根據首遍所聽內容歸納出全文的主旨大意,因此,此處需要運用自下而上的信息處理方法,要訓練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捕捉關鍵詞,一般以實詞為主,并通過關鍵詞和推斷來構建文章的大意。這項任務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把握主旨和推斷結論。在材料的開頭學生能夠捕捉到這些關鍵詞:

joined… ANC…because…fought…rights…South Africa… three reasons

由此可以初步推斷:The main idea is three reasons why Elias joined the ANC Youth League.

段末又再次總結:reasons… why … joined…league證實以上推斷。

聽主旨是學生需要掌握的一個重要技能,鼓勵學生盡量聽一次就獲得必要的信息,訓練學生根據所聽的材料,借助背景、語法知識勾勒出所聽文章的情景,進而推斷出文章的大意,而不是細究每一個單詞的意義。

在Task 2中要求學生利用材料中的有效信息來填補語篇的空白,學生在處理信息時,既要依賴文本信息,又要借助自身已有的語言圖式和內容圖式,因而,在聽的過程中要綜合運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兩種方法。這項任務需要用到的微技能是捕捉細節和速記(note-taking)。教師要訓練學生養成邊聽錄音邊做記錄的習慣,并教給學生一些具體的記錄技巧,要求學生盡量把當前任務所需的相關重要信息,如表示時間、日期、年齡、價格和距離等的數字,或地名、人名和所屬關系等關鍵信息詞快速記錄下來,以提高信息存儲的質量與速度。學生在聽的過程中應使用快捷的符號做筆記,如:人名Tom用T表示,地名London用Ldn表示;數字用阿拉伯數字寫出; less than或 more than twelve years old可用<或> 12y表示;用縮寫或漢字代替長單詞,比如用cpt或“計”代替computer,intn代替international。這些速記的技能要在平時進行反復訓練,才能熟練地用自己慣用的符號來代替文中的信息。

(四)精泛聽并舉

學生在課堂上的聽力時間畢竟有限,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運用課堂所學的聽力策略及技巧,我們把教科書的MP3格式的聽力錄音、同步聽力及高考模擬題的錄音都上傳至QQ群郵箱或者是群共享供學生下載,課下回放課堂上未聽清的語段,對于難度較大的聽力部分要求學生進行逐字逐句地聽寫,既訓練他們拼寫單詞及遣詞造句的能力,又訓練他們聽的精確度及寫的速度。

為了讓學生適應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聲音材料,我們除鼓勵學生看原聲電影、聽英語歌曲外,還在班級建立圖書角,提供各種有聲雜志或書籍給學生,如《瘋狂英語》《忘憂草》《總統演說集》等。

三、結束語

總之,聽力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中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環節,應該引起教師的足夠重視。學生英語聽力水平提高的根本途徑在于“樂”聽和“巧”聽。“樂”聽,需要教師為學生提供豐富適合的聽力材料,激發學生的“聽”趣,使學生在聽海中盡情遨游而不知疲憊;“巧”聽,就是教師在聽力教學中要教會學生掌握適當的聽力策略和技巧,培養學生良好的聽力習慣,課內外結合,訓練與娛樂結合,精泛聽并舉,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夠提高聽力水平。

[參 考 文 獻]

[1]Goh,C.C.M.Teaching Listening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M]. Beijing:People’s Education Press,2007.

[2]O’Malley,J.M.&Chamot,A.V.Learner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商丘市| 松溪县| 黄石市| 南投县| 松原市| 大余县| 温州市| 察隅县| 昌邑市| 酉阳| 上思县| 东乌珠穆沁旗| 宁强县| 邵武市| 桃园县| 滕州市| 米脂县| 奇台县| 开鲁县| 项城市| 修武县| 西畴县| 丰台区| 青岛市| 道孚县| 甘谷县| 平泉县| 珲春市| 浦城县| 卢湾区| 方城县| 富民县| 洮南市| 顺平县| 榆林市| 垫江县| 崇州市| 栾川县| 新野县| 泰顺县| 涞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