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老人日常護理模板(10篇)

時間:2024-03-26 17:22:04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老人日常護理,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老人日常護理

篇1

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飲食結構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為防止病情加重和并發癥的發生,除早期診斷、及時治療外,更重要的是搞好對糖尿病人,尤其是糖尿病老人的家庭護理。糖尿病一旦發生,幾乎伴隨終生,長期服藥又給病人帶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特別是由于擔心并發癥的發生,大多數患者精神萎靡不振、情緒低落、戰勝病魔的信心喪失。針對這種情況,病人一旦確診,我們應安慰同情,同時宣傳糖尿病發病、預防、治療的有關知識,增強其戰勝疾病的信心。

糖尿病病人的護理最重要的是飲食的控制。嚴格控制飲食標準,應熟練掌握糖尿病飲食計算方法。在控制每日總熱量標準的前提下,增加高纖維素、低脂肪飲食,每餐少食,每日多餐。糖尿病飲食療法的原則是“在規定的熱量范圍內,達到營養均衡的飲食。” 飲食中供給的熱量足以維持日常活動,并使糖尿病病情穩定。每日攝入總熱量約25-35Kcal/Kg為宜,碳水化合物占總熱量的50%-60%,蛋白質在飲食中比率下降,占總熱量的20%,并要根據腎功能酌情增減。由于糖尿病、腎病本身易產生高血脂癥,故應避免食用含高膽固醇和高飽和脂肪酸的食物,如動物內臟及皮、蛋黃、魚子、豬油、牛油等。有明顯浮腫或伴有高血壓時,應嚴格限制水分,每日攝入量≤1000ml。并限制鈉鹽(每日2-3g),選用含鈉低的食物。

老年糖尿病人口服降糖藥時最怕出現低血糖反應,因為老年糖尿病人出現低血糖反應易引起心肌梗塞及腦血管意外。家庭最好購買家用的血糖測量儀和測量尿糖的試紙,按時給糖尿病老人測血糖、尿糖,但這種自測不可替代定期的醫院測量。如果發現血糖有波動,應及時就醫。對注射胰島素的糖尿病老人需注意注射劑量和時間:一要準確,在飯前半小時注射;二要注意經常更換注射部位,以防出現組織硬結;三要嚴格進行局部消毒,以防感染;四要注意有無胰島素或口服藥物過量的不良反應;五要注意觀察糖尿病老人有沒有低血糖現象,一旦出現低血糖癥狀,應立即口服糖類食物,對較重者應立即送到醫院就醫。

對患有輕型糖尿病的老人應鼓勵其參加適當的體力勞動和體育煅煉,從而避免身體發胖,減輕病人的精神負擔。重癥者如酮癥酸中毒及其他并發癥,應絕對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后根據病人情況,逐步增加活動量。對伴有高血壓及缺血性心臟病者,劇烈運動可加重心血管的負荷,誘發心絞痛,甚至心肌梗塞。故在運動前,應做嚴格詳細的體格檢查,并在醫生的監護下進行。同時,對運動強度也應有所限制。

篇2

Agedpopulationandcitycommunitycarepatternanalyse

XuZu-rong

(HangzhouAcademyofSocialSciencesHangzhouZhejiang310006)

Abstract:Underagedpopulationoftheglobalagedbackground,communitycarebecomesakindofmainstreamgraduallyliveinretirementpattern.Theagedpopulationofourcountryandold,familycareweakfunctionmelttomakethedailylifeaccommodationproblemofoldpeopleprotrudingshow,developingcitycommunitycarehavebecomecommonrecongnition.Thispapersuggeststhroughcaretheanalysisofdemandforthedailylifeofoldpeopleonthebrieffoundationofelaboratingcommunitycaretheoryandoriginthatnow,ourcountryhashadthebasicconditionthatdevelopscitycommunitycare,preliminaryexplorethegoalpatternofcitycommunitycaredevelopment.

Keywords:theagedpopulationcommunitycareanalyse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老年人口規模的日益膨脹,尤其是高齡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全社會對老齡問題更為關注,其中老年人口的養老護理問題更是所有老齡問題的熱點與焦點之一。

一、問題的提出

1.人口老齡化與高齡化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凸顯

由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和平均預期壽命的不斷提高,我國人口老齡化的步伐極為迅猛。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顯示,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比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時的6299萬增加了2512萬,比重比1990年的5.57%上升了1.39個百分點,我國人口已從成年型步入了老年型。[2]杭州市“四普”時,60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總量為61.88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0.61%,“五普”時,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84.33萬人,占全市總人口的12.26%,預計到2010年將達總人口的16.90%,到2020年將增長到24.99%,即每四個人中就有一個老年人。根據預測,在2030年左右,杭州市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達到高峰。[3]

人口老齡化會增加老年人對日常生活照顧的需求程度:就個體老化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心理功能會逐漸衰退,甚至會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從而降低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就會提高。與人口老齡化如影隨形的人口高齡化會使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越發凸顯出來,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老年人超過75歲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會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會下降,從而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對日常照顧、生活護理等各種服務的需求。

2.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

在整個老年人的照顧系統中,雖然家庭是滿足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需求的主體,但受社會變遷的影響,家庭照顧能力已經受到嚴重削弱。

(1)從家庭的結構和規模來看,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減少,而由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主體模式。從全國“五普”數據來看,有80.23%的家庭戶為四人及四人以下戶。[4]杭州市家庭戶均人口由“四普”時的3.35人下降到“五普”時的2.98人,減少了0.37人,比全省平均數2.99人、全國平均數3.44人分別少0.01人和0.46人;一人戶和二人戶的比重分別由“四普”時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時的13.13%、22.33%。[5]

(2)由于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家庭養老護理功能日益削弱。龐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紀必須面對的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家庭結構的變化(“四二一”的家庭人口模式),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養老模式。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與他們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際分離傾向雖然并不一定妨礙成年子女照顧父母,但地理上的隔離在客觀上會給成年子女照顧老人帶來一定的困難。同時家庭規模小型化致使家庭內能夠照顧老人的人手減少,每個家庭成員照顧老人的負擔將會加重。

(3)從家庭照顧者的狀況來看,許多調查發現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顧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顧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狀況也十分令人憂慮。[6]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傳統上作為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女性已大規模地加入了勞動市場,這使女性為老人提供的照顧越來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動性和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業人士”的社會角色和“孝順子女”的家庭角色的沖突,許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無暇照顧老年的父母。

3.養老護理服務的社會化水平滯后

社會養老護理機構在現實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睞。究其原因主要是兩個:—是大多數老年人希望在家養老護理;二是社會養老護理機構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養老護理條件好的收費就高,而條件差的服務質量又不好。許多調查顯示,老人一般只會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邊又無人照顧的情況下才會選擇去養老護理機構,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選的還是家人照顧和社區上門照顧。[7]

二、社區照顧的概念與起源

1.社區照顧的概念

“社區照顧”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蘇珊·特斯特認為:最廣泛的社區照顧,包括室內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機構服務、家庭外醫療服務、日間照管服務,以及有助于保證老人生活質量的社交的、休閑的和教育的設施等等,換句話說,社區照顧包括了對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顧。[8]

在完整的意義上,社區照顧是“社區內的照顧”(careinthecommunity)和“由社區來照顧”(carebythecommunity)兩方面的結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區甚至市場化的企業等各種非營利和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也包括由社區內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務。我們可以將“社區內接受照顧”看作是動用外來的專業人士提供的正規照顧,而“由社區負責照顧”則是依賴家人、朋友、鄰居及社區內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規照顧。理想的“社區照顧”應該能夠同時融合“社區內接受照顧”及“由社區負責照顧”兩種概念及策略。[9]

本文將城市老年人的“社區照顧”界定為:在國家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區為依托,為滿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難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而提供的養老服務,包括建立和發展老年福利設施、開展居家照顧、日間托老服務等一系列的照顧項目。包含兩層涵義:①不使受助者脫離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區,在本社區內進行服務;②動員社區力量,運用社會人際資源(包括正規照顧資源與非正規照顧資源)即社區支持體系開展服務,終極目標是協力讓受助者盡量維持在社區內,過最大程度的獨立自主的生活。

2.社區照顧起源

社區照顧起始于20世紀50年代的英國。最初是針對無依無靠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實施住院式集中照顧,較好地解決了被照顧者的日常生活需要,但是政府的財政負擔越來越重,同時由于使他們脫離了長期生活的社區,精神生活難以得到滿足。在這種情況下,英國開始逐漸改變住院式照顧,推行社區照顧。社區照顧使被照顧者能夠像正常人那樣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里生活,而不再產生被拋棄感,從而受到了普遍歡迎,成為當代西方發達國家社區保障的一個范例。

英國社區照顧模式的變化與發展,與西方福利國家在20世紀70年代普遍反思福利國家的社會福利政策基本一致。隨著福利國家政府對福利給付系統與服務系統龐大開支的不堪重負,以及來自意識形態觀點對福利國家的批判,越來越多的私人的、以營利為目的的組織參與提供社會福利產品和服務的行列,政府提供社會福利的給付與服務方式開始采取與私人的、營利性組織合作。由此我們也可以看到:隨著老年人口比例的不斷提高,有服務需求的人群越來越多,服務體系運轉的資源就成為重要的問題;而節約資源的最好方式就是正規與非正規的服務的結合,市場與非市場的運做的結合,這就是“混合福利經濟”(mixedeconomyofwelfare)的核心內容。[10]“混合福利經濟”意義上的社區照顧是“由社區負責照顧”,提倡志愿、非正式與商業部門共同負起照顧的責任,主張志愿部門與地方政府應扮演主要角色,特別在許多地方政府沒有責任提供的方面,志愿服務部門是最主要的提供者。1980年以來,英國社區照顧政策日益完善,建立了一整套新的服務框架,其基本精神是經濟效益與管理,主張福利產品的供應可以來自四方面:國家、家庭、商營部門和志愿機構。

三、發展城市社區照顧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1.社區照顧模式的現實意義

強化社區照顧服務功能,建設和發展社區照顧,對于我們“未富先老”的國家來說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1)適應人口老齡化發展的客觀要求

社區是老年人的聚居地,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老年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對社區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依托社區構筑養老護理服務體系不僅具有方便易行、針對性強、參與面廣等特點,而且還能給老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宿感。因此,社區照顧適應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是解決老年人養老護理問題的最佳途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2)完善社會養老護理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

社會保障事業近年來雖有長足的發展,但相對于人口老齡化加速過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顧需求,其養老護理規模和能力又顯得嚴重不足。目前我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發展水平還不高,老年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滯后,老年福利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與現實需要有很大差距,現有社會養老護理機構照料老人的能力遠不能滿足要求。同時,隨著國有企業深化改革、轉換經營機制和政府機構改革、轉變職能,企業剝離的社會職能和政府轉移出來的服務職能,大部分也要由社區來承接。因此,社區照顧是我國社會養老護理保障體系的必要補充。

(3)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現實需要

完善的社區照顧服務應該包括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學習教育、健身娛樂、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生活援助、參與社會等職能,而不是單一的養老護理。要滿足和改善老年人對物質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斷滿足和豐富老年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在養老護理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和道義性,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這不僅有利于社會養老護理事業的發展和完善,還有利于形成積極的社會風尚,使社區老人在一種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中安度晚年。

(4)緩解政府財政負擔,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措施

我國是在經濟欠發達的情況下進入老鈴化社會的,如此低的經濟發展水平,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齡化,決定了我國不能象西方國家那樣由政府包辦養老護理福利事業。即使在屬于較發達地區的杭州市,近年來養老保險基金也出現了收支結構失衡與有效支付能力下降的現象。養老保險基金的儲備期越來越短,社會養老金的支付面臨“空洞”的危險。產生這種現象的深層原因就是在設計“統帳結合”的養老保險制度時,沒有考慮到巨額的轉制成本。目前是由“統帳”制度中社會統籌部分的保費收入來消化,用現階段的資金去完成原來現收現付的目標,去支付已經離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實際造成了“空帳運行”的現象,即轉制成本的填補實際上還是來自于代際之間的轉移。這無疑損害了就業者的利益,產生雙重負擔,顯然與“統帳結合”的養老模式設計的合理性相違背,也無法來應對杭州市人口老齡化發展對社會保險制度的需要。[11]強化社區為老服務功能,正是適應了這一要求,同時也為體制轉軌和結構轉型營造了一個更加寬松的環境,為維護社會穩定、緩解社會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2.社區照顧模式的優勢

社區照顧模式的優勢體現為功能的全方位性、資源的多元性及體系的多層次性、開放性和優勢互補性。

(1)社區照顧功能的全方位性

社區照顧功能的全方位性,就是滿足老年人在養老護理過程中的各方面需要:一是物質經濟上的供養需要;二是生活照料和護理上的需要;三是精神支持的需要,包括情感上的慰藉、充實精神生活的娛樂和教育、老年生活調適的心理輔導、應激——應對社會支持等;四是保護生命的需要,包括醫療服務和治病藥物的使用。

(2)社區照顧資源的多元性

在傳統家庭照顧模式中,對老年人的經濟奉養、生活照料和精神關懷由家庭提供,家庭是完成養老護理功能的資源所在,而社會化照顧模式的特點是社會提供養老護理資源。此兩種模式的養老護理資源均是單元性的。與我國現今社會經濟發展形態相適應的社區照顧模式,其完成各方面養老護理功能的資源既來自個人、家庭,也來自社區、政府,因而是多元性的。社區照顧資源包括社會保障、社會保險、家庭供養、個人儲蓄、自我供養,涉及國家、社區、家庭和個人等多方面。

(3)社區照顧體系的多層次性、開放性和優勢互補性

社區照顧根據老年人的具體生活狀態、條件和需求,合理分配資源,規劃設施,擇取方式。

社區照顧的“家”概念,不再是僅由親緣關系成員所組成的狹義的家庭概念,而是在生活功能上,擴展到其所處社區的廣義的家庭概念,在這樣的“社區——家庭”環境中,社會人際關系層次更多,人際交往互動方式更為多樣,更能滿足人際互助與溝通的多元需要。居住條件好、子女照料較周到的老人在家中養老護理是居家養老護理;居住條件差、子女照顧不好或是失去親人的老人,由社區向他(她)提供具有家庭氛圍的養老護理也應歸屬于居家養老護理的方式;另有一些自主性較強的老人,不愿麻煩或“連累”子女、親人,而在經濟條件較好的前提下愿意住在設施良好的社區照顧場所中擺脫家務牽累、休閑養性、安度晚年,也不失為一種合適的居家養老護理方式。本著以老人為中心的原則,養老護理方式的擇取不必固守不變,應該是動態發展的。從根本意義上應該確定的是,社區照顧模式的“家”不是一個物理空間概念,而是具備人際關懷、情感交流,同時具備物質養老護理和精神養老護理條件的社會環境。

3.基本健全的城市社區服務體系

20世紀90年代以來,西方的社區照顧理念逐漸演繹為我國政府對老年人社區養老護理導向的一些前瞻性思考和計劃。1993年8月,民政部等14個政府部委聯合下發《關于加快發展社區服務業的意見》。該文件提出:到本世紀末,基本建成多種經濟成分并存、服務門類齊全、服務質量和管理水平較高的社區服務網絡;85%以上的街道興辦一所社區服務中心、一所老年公寓(托老所)、一所殘疾人收托所和一所以上托幼機構。目前,全國城市街道一級建立社區服務中心和托老機構的計劃基本實現。2001年6月,經國務院批準,民政部啟動制定并下發了“全國社區老年福利服務星光計劃”。該計劃提出的主要任務是:在3年時間內,從中央到地方,民政部門發行福利彩票籌集的福利金(約40—50億)和地方配套資金、社會力量投入的資金、以及街道——居委會自酬資金,總額將達到100億元。在全國10萬個社區居委會和農村鄉鎮新建或改擴建一批供老年人娛樂、健身、學習的福利服務設施、活動場所,以建立老年人福利服務體系。屆時全國將有1.32億老年人受益。以杭州市為例。近年來,堅持“以民為本、服務居民”的原則,杭州市基本形成了覆蓋社區居民衣食住行醫等切身利益的社區服務網絡。至2006年末,全市36.31萬企業退休人員中移交社區管理的人數為32.89萬人,社區管理率在90%以上;主城區社區衛生服務機構的業務用房和預防保健經費得到進一步保證;社區醫療機構全科醫師培訓率達到81.37%,護士崗位培訓率達到82.27%,落實了984名社區責任醫師,組建了367支社區責任醫師團隊;主城區共有為老服務設施11681個,其中養(托)老院55所;社區志愿服務站已建成423個,組建各類社區志愿者服務隊1800余支;各類社區的服務設施與服務實體的專職服務人員已達2251人,由社區干部、居民組長和各類服務組織組成的兼職服務人員已發展到15396人。[12]

四、城市社區照顧模式的主要內容

在我國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區照顧模式,既是解決城市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困難的主要出路,也是我國社會養老保障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體現,是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發展的必然產物。

1.發展社區照顧模式的基本原則

(1)以人為本

社區照顧要從老年人日常生活中的困難及他們的切身需要出發提供養老服務,所提供的服務要具有針對性和敏感度,以便回應有需求的老年人的不同需要;同時所提供的服務要具有彈性,讓老年人有從中選擇的余地;所提供的服務不應多過老人的所需,以免產生過分依賴社區照顧的負面后果。

(2)依托社區

社區照顧的基本思路是以社區作依托,立足社區,依靠社區。一方面要將各種養老服務設施建在社區中,盡量與社區居民的生活融合;另一方面社區要充分利用正規與非正規的照顧資源為老年人提供養老支持。

(3)互助而助

社區要積極動員年輕人和年輕型老年人自愿參與社區助老服務,進行自我養老的積累。

2.社區照顧模式的基本框架

從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出發,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社區照顧模式宜分成兩個子系統:一是社區居家照顧體系,二是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體系。

(1)社區居家照顧體系

社區居家照顧體系是由老年人生活的社區向老年人提供各種形式的入戶的或者說上門的照顧服務,使老年人盡可能延長留在家中養老的時間和在社區生活的機會,同時也是對家庭養老護理功能弱化的有力補充。社區居家照顧的對象主要是那些日常生活部分能夠自理的老年人。當然日常生活能夠自理的老年人也可以利用社區照顧來滿足他們的某些需求,比如文體保健、休閑娛樂等方面的需求。居家照顧的提供者主要是社區服務機構(包括政府主辦的、非政府主辦的、企業性質的)、志愿者隊伍以及其他形式的慈善、互助組織。

社區居家照顧體系的功能體現:①老人醫療保健中心。為老人提供送醫送藥、體檢、康復護理、心理疏導、健康跟蹤及保健教育等方面的服務。②老人家務助理服務中心。到老人家中提供各種服務,諸如給老人做(送)飯、個人清潔、料理家務、幫助購物、維修等。③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為白天缺乏家人照顧的體弱及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護理、生活照顧及社群活動,服務包括膳食、個人衛生、健康護理、護送看病等。④老人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這是集文體、教育、社交與日常生活輔助于一體的服務場所。中心除了為老人提供各種娛樂運動設施和開展一般性的文體活動外,還提供多樣化的輔助服務比如老人食堂、浴室、洗衣等。此外,還提供個人輔導及老年教育,如舉辦老人退休講座、養生保健講座、養老權益的法律維權咨詢,設立護老者組織及義工小組等。⑤應急支援中心。主要是開通24小時老人服務熱線,建立事故預警系統,以便及時發現并緊急處理老人遭遇的各種意外生活事故,有效地進行危機的干預。

(2)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體系

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體系,是指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高、健康狀況的惡化終會陷入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困境,無論是單獨生活還是與子女生活在一起,其晚年生活的照顧都不是子女可以完全承擔的。在這種情況下,應當通過設在社區內的養老院等專業化的機構養老設施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照顧。與社區居家照順體系相比,社區養老機構收住的對象主要是日常生活嚴重不能自理或完全不能自理而家庭又無力照顧的老年人。服務的提供者是專門的養老機構。

需要強調的一點是,社區養老機構照顧雖然也屬于“住院式照顧”,但與傳統的大型福利院舍照顧不同,它是分散在社區中的小型養老院,而且是開放型的,住院的老年人可以走出院舍進入他們生活的社區,這一點是顯著區別于將院舍與老年人生活的社區隔離開來的傳統院舍式照顧的。之所以要將養老院等養老機構設在社區內,是因為大量研究表明,老年人生活在自己所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在親人的照顧與關懷中,是最利于身心健康的一種生活方式;而且社區是老年人最主要的活動場所和交往空間,一般而言老年人的地緣人緣觀念很強,他們一般不愿意離開自己所熟悉的生活環境和人際關系網絡,設在社區內的養老機構既保持了老年人與社會接觸、進行正常社會牛活的條件,又可以使老年人經常與親人、朋友、熟人見面,同時也方便家人探望。

五、發展城市社區照顧模式的具體策略

社區照顧模式是老年人養老的服務“安全網”,是保證老年人晚年生活質量的重要保障,因此它在整個城市老年社會保障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應當重點發展的一個保障體系。為使其更好地為老年人服務,還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規范和發展:

1.明確服務重點

城市老年人社區照顧應以居家照顧為主,以社區養老機構照顧為輔;在為居家老人提供照顧服務的方式上,又應以上門照顧為主,日間照顧為輔;在服務的內容上應包括家務型服務和護理型服務兩大類。不論是居家照顧還是機構照顧,其主要作用都是為了彌補家庭照顧的不足,支持和減輕家人照顧的壓力。

2.重視并做好健康預防,維持和保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

社區照顧模式的職能,不能再像目前一樣基本上局限在補救方面,而應當同時開展預防保健方面的服務。這不僅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命質量,而且有利于節省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的開支,減輕家庭和社會的照顧壓力。因此社區照顧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要有針對性地對老年人進行相關保健知識的教育宣傳,指導其開展有助于機體功能改善和增強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復訓練。

3.制定一套衡量社區照顧服務水平的指標體系

要使社區照顧走上科學規范的發展道路,制定相應的評估指標是必要的工具和手段。只有有了可供測量服務水平的指標,社區照顧工作的開展才有對照的標準,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社區照顧的水平,了解社區照顧的現狀,從而制定進一步的完善措施、確定下一步的工作目標,不斷提高社區照顧的質量和老年人對社區照顧的滿意度。

4.確保社區照顧的專業化

在社區照顧和其他社會化養老護理服務同時進入市場經濟體制的情況下,對社區照顧作出一些規定,使其具有專業特征是社區照顧得以生存發展的保障性措施和自勵性措施。因為在自由競爭的商品經濟條件下,專業化就是服務業的“護身符”,只有專業化才能提高社區照顧的服務水平和競爭力。因此對社區照顧人員尤其是專職人員進行老人護理知識和照顧技能的專門培訓,將有利于提高社區照顧的專業化品質。

5.加強部門協調,整合照顧資源

社區照顧的開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區內部的服務資源,而應同時加強與民政部門、衛生部門的溝通協作,在社區層面搞好與民政福利服務資源和國有衛生保健服務資源的整合。比如,可以充分發揮市級、區級養老機構與綜合性醫院對社區居家照顧、日間托管照顧、社區機構照顧的指導和輻射作用,促進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養老院與托老所之間的密切合作,促進上門護理服務與設置家庭病床服務的緊密結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顧工作,使有限的照顧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參考文獻:

[1]陳樹強.老人日常生活照顧的另一種選擇——支持家庭照顧者[J].華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3):82.

[2][英]霍華德·格倫內斯特.英國社會政策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86—187.

[3]王思斌.混合福利制度與弱勢群體社會資本的發展[C].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研究(1).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3.

[4]王樹新.社區養老是輔助家庭養老的最佳載體[J].南方人口,1999(2):32.

[5]于學軍.中國老齡化問題研究[C].于學軍.中國人口發展評論:回顧與展望.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5.

[6]張愷悌.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家庭養老與社會化服務[J].人口研究,1996(4):46.

[7]中國老齡協會.中國的養老之路[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1998:176.

--------------------------------------------------------------------------------

[1]作者簡介:徐祖榮(1965—),男,浙江省杭州市人,杭州市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城市社會學、社會保障等方面研究.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1:41.

[3]姚鳳珍、李建國.杭州市人口結構變化與老齡化趨勢淺析[C].史及偉.杭州藍皮書:2007年杭州發展報告(社會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4]龔靜怡.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服務:符合中國國情的城鎮養老模式[J].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4):72—74.

[5]姚鳳珍、李建國.杭州市人口結構變化與老齡化趨勢淺析[C].史及偉.杭州藍皮書:2007年杭州發展報告(社會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07:232—245.

[6]陳樹強.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初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3):134—138.

[7]丁美方.社區照顧:城市老年人的贍養方式新選擇[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67—70.

[8][英]蘇珊·特斯特.周向紅、張小明譯.老年人社區照顧的跨國比較[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9.

[9]方奕霖.社區照顧概念的反思及對香港的啟示[C].夏學鑾.社區照顧的理論、政策與實踐.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6:49.

篇3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4至5月九江市溫馨養老院和九江市福利院中94位高齡老人,年齡75~98〔平均(82.6±6.2)〕歲,神志清楚,認知良好,能夠配合調查。被調查者中喪偶61人,占64.89%;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的66人,占70.21%;入住原因中,因家庭照顧困難而入住養老機構的56人占59.57%,為安度晚年而選擇養老機構的38人占40.43%。有抑郁癥狀的老人42人,占44.68%,其中輕度抑郁癥狀的33人占35.11%,中重度的9人,占9.57%。

1.2 研究工具

健康調查問卷(SF36):包括36個條目,生理健康評分(PCS)代表總的生理健康評分,心理健康評分(MCS)代表總的心理健康評分。分數越高,表明該方面的功能狀況越好,生活質量越高。老年人抑郁量表(SDS):抑郁癥狀評定,計分0~10分為正常,11~20分為輕度抑郁,21~30分為中重度抑郁。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估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總分低于16分為完全正常,大于16分有不同程度的功能下降,凡有2項或2項以上≥ 3分或總分≥22分為功能有明顯障礙。一般情況調查表:采用自行設計的調查表,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婚姻狀況、職業、入住原因、健康狀況等。

1.3 方法

由九江學院護理學院2004級護理專科班學生經培訓后擔任調查員,采用與老年人面對面訪談的方式收集資料。對不能自行填寫的,由調查員協助完成。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12.0統計軟件進行F檢驗。

2 結果

2.1 影響抑郁狀況單因素分析

抑郁評分在老年人疾病數、日常生活能力、入住原因、住院次數上有顯著差異(P

2.2 生活質量評價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在生活質量的PCS和MCS,均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表1 94位老年院老人不同抑郁水平生活質量比

較(略)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九江市養老院內的老年人抑郁癥狀發生率較高,高于同年齡段的包頭城市社區居民32.7%的檢出率〔1〕和北京市老年人14.5%的檢出率〔2〕。

提示抑郁癥狀是老年院較易發生的一種負性情緒。隨著抑郁癥狀加重,生活質量明顯下降,尤其在心理健康維度上影響更明顯。這與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3〕相同。本研究未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抑郁加重的趨勢,這與養老院老人大多數患病,身體狀況普遍較差有關。因此,在護理方面應采取相應措施。

養老院的老年人絕大多數已喪偶,又身患多種疾病,易出現抑郁、焦慮、孤獨感、寂寞感等心理問題。目前養老院雖然給予了老年人生活和身體上的照顧,但對于老人心理變化的重視不夠。本研究發現,雖然養老院高齡老年人的抑郁癥狀檢出比例高,但無一例接受過相關的檢查和治療。因而加強護理人員培訓,使他們在照顧好老人生活起居的同時,理解和重視老人的精神需求,善于觀察老年人的情緒波動,分析他們的內心活動,給予心理疏導,消除不良情緒。

養老院老年人缺乏心理相關知識的教育,本研究發現,老年人對抑郁癥的產生、概念、防治等并不了解,工作中應根據老年人的實際采取通俗易懂的語言,加強對老年人有關疾病的產生、預防、不良行為的干預;加強心理疏導;加強用藥及康復等健康教育,有條件的還可以為他們開設心理衛生講座及進行個人咨詢,以期老年人能通過接受外來信息和幫助,自覺調整自己的情緒,正確評價自己,以積極、穩定的情緒適應養老院生活,提高生活質量和心理承受能力。

理能力與抑郁癥狀的關系密切相關,自理能力缺陷,會降低自我評價,產生抑郁癥狀〔4〕,老年人日常生活護理應遵循粗糙經驗風險最小化(RERM)的自護原則,無論有無功能障礙,都應盡量依靠自身能力完成日常生活活動以延緩衰老〔5〕。養老院老年人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和心理上的關懷以及來自感情上的支持〔6〕。除養老院工作人員外,還應動員家庭、社會的力量,關心、照顧和支持老年人,使他們在有心理困擾時有訴說的對象和場所,尤其讓高齡老年人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避免和降低負性情緒,激發其生活的信心,對促進老年人身心處于良好狀態現健康長壽具有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 韓冬梅,付 云,金曉燕,等.包頭市老年人抑郁癥狀調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2;22(6):4667.

2 劉宏軍,孟 琛,湯 哲.北京市老年人抑郁癥狀的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1):7945.

3 王 芳,謝 婧,施學忠.河南省居民精神抑郁狀況及其對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臨床康復,2005;9(16):13.

篇4

2運用Orem自理理論對老年護理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1我國老年護理的現狀

WHO規定,當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達到人口總數10%,或65歲的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7%時那么這個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我國于1997年已經進入老齡化社會,目前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最多的國家,人口老齡化規模巨大,截止2008年底,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經達到1.59億,約占全國總人口的12%,據預測我國老年人口總數2025年將上升到19.6%,2050年將達到頂峰31.1%,屆時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年人。人口老齡化已經成為我國一項重要公共衛生問題和社會問題。一方面我國老年護理人才缺乏。截止2008年,我國注冊護士1653297人,每千人口護士數為1.25人。此外我國老年護理起步較晚,很多醫學院校至今未開設老年護理學課程,老年護理人才奇缺,而另一方面需要照護的老年人越來越多,Orem自理理論正好可以減輕這兩者之間的矛盾。護士對個體自理能力和自理需求進行評估,然后幫助老年人自立,既可以節省費用,也可以使老年人早日康復。

2.2老年人的特點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組織器官結構和功能出現老化,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環境、心理等因素的影響,使得威脅老年人的慢性病不斷增加。衛生部資料顯示,我國慢性病的患病率為17%,其中60歲以上的人群患病率是一般人群患病率的2.5~3倍,達42.5%~52%。這些慢性疾病具有反復發作的特點,給老年人生理、心理、經濟上帶來沉重的負擔。在護理老年患者的時候應評估老年人的自理能力,從而進行護理,減少醫院資源浪費,而對于老年人自身來講,需要借助各種護理系統來進行自我護理,自我管理疾病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從而提高生活質量。實踐證明,防治慢性病最好的醫生是患者自己。

2.3家庭結構改變

在我國現階段,家庭結構逐漸趨向小型化,存在許多“4-2-1”型家庭,即一對年輕的夫妻要照顧4個老人和一個小孩,此外留守老人、空巢老人、失能老人有逐漸增多趨勢,居家養老的功能逐漸弱化。在這種形勢下,以Orem自理理論為指導、重視并強化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不僅能夠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還能減輕社會和家庭負擔。

3老年人自理能力的影響因素

影響老年人生活自理的因素包括年齡、性別、婚姻狀況、居住狀態、受教育程度、經濟狀況、有無住過醫院等。

3.1年齡因素

研究表明,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自理能力逐漸下降,調查顯示,60~64歲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3.2%,65歲~69歲的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占5.1%,70~74歲的老年人占9.2%,75歲~79歲的老年人占14.3%,80~84歲的老年人占25.6%,85歲~89歲的老年人占35.6%,90歲以上的老年人占50%。

3.2性別因素

文獻報道,男性老年人中生活不能自理比例占7.7%,女性老年人中占10.2%,女性不能自理比例比男性高出近1/3,女性老年人占全部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58%,女性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普遍弱于男性。

3.3婚姻狀況與居住狀態

有配偶者生活自理能力好于無配偶者;夫妻同住的空巢老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好于獨居者。

3.4文化程度與經濟收入

文化程度高及收入較高的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高于文化程度低及收入較低的老年人。

3.5心理因素

老年人因退休、社會地位、社會角色改變,社會交往減少,加上體弱多病、喪偶、親朋好友離世、家庭矛盾等生活事件影響,常出現焦慮,孤獨,抑郁,自卑等負性情緒。許多負性的心理變化直接影響老年人的生活態度,使自理意愿下降,自理能力得不到充分發揮。

3.6疾病因素

老年人的患病情況、患慢性病的種類數對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有重要影響。林紅等研究顯示,隨著患慢性病種類數的增加,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損害呈快速上升趨勢,其中以心腦血管病導致的功能障礙作用最強,其次是類風濕性關節炎。

3.7家庭和社會支持

家人及社會應尊重、關心老年人,應支持老年人參加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發揮余熱,充分發揮老年人對社會的作用,有利于老年人重拾信心,增強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促進身心健康。此外,社會經濟發展水平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間存在一定聯系,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通過經濟補助、教育、環境、醫療保健等多渠道影響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

4Orem自理理論

在我國老年護理中的應用效果Orem自理理論在老年疾病護理中應用廣泛,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戴莉等研究顯示,應用Orem自理理論能明顯提高慢性心衰患者自護能力、縮短住院日,并使患者滿意度、生活質量大幅提高。傅紅飛研究顯示,Orem自理模式能提高老年呼吸系統疾病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對呼吸系統疾病知識的掌握情況。李靜研究顯示,Orem自理理論能提高老年糖尿病患者對疾病的認知率,提高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李彩云等研究顯示,Orem自理理論能提高腦梗死患者自理能力,降低并發癥。汪生梅研究表明,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康復過程中,運用Orem自理理論能使患者由原來的被動接受治療護理,轉變為主動參與、積極配合,充分調動了患者的主觀能動性,減輕了患者的焦慮抑郁心理,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率。

篇5

    根據法律規定,喪偶兒媳對公婆、喪偶女婿對岳父、岳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作為第一順序繼承人。可見對公婆、岳父母盡主要贍養義務的,喪偶兒媳、喪偶女婿才可取得繼承權。那么,如何認定喪偶兒媳、喪偶女婿“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呢?根據相關司法解釋,對被繼承人生活提供了主要經濟來源,或在勞務等方面給予了主要扶助的,應當認定其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其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在經濟上為老人生活提供了幫助,老人主要依靠其提供的經濟生活。

    (2)為老人日常生活提供幫助,如為老人做飯,打掃衛生,生病時進行護理等。

    (3)對老人的幫助具有長期性。如屬偶爾的看望有限的勞務幫助等,不能視為盡了主要贍養義務,不能由此取得第一順序繼承人資格。

篇6

中圖分類號:R179 文獻標識碼:A

隨著中國老齡化進程的不斷加快,選擇入住社會福利院養老的老人日益增多。社會福利院作為服務性事業單位,其編制數有限,為更好的提高養老服務品質,福利院只能通過聘用部分護理員來滿足入住老人的需求。所以福利院聘用護理員隊伍也是職工隊伍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要服務好老人,必須以思想政治工作為先導,思想政治教育的好壞直接影響到福利院老人的切身利益,是福利院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社會福利院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分析

思想政治工作就是以人為對象,解決人的思想、觀點、政治立場問題,提高人們思想覺悟的工作。護理員工作就是對不同護理等級的老年人日常生活進行照料,但目前由于實際工作情況出現以下問題:

從思想政治工作本身存在的問題看:沒有處理好護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的關系,抓護理質量比較積極,抓思想政治工作相對較弱,導致護理工作與基礎工作、護理員素質提升不同步。其原因:思想認識上存在誤區。社會福利院認為思想政治工作是虛的,是軟任務,提高護理質量,提升服務水平是實的,是硬任務,忽視了思想政治教育,對相關思想政治培訓和時政新聞漠不關心或者敷衍了事,這嚴重阻礙了護理員整體思想政治工作的開展。

從護理員思想動態中反映的共性問題分析看:當前影響護理員思想穩定的主要因素:一是收入水平低。近幾年,在福利事業的改革進程中,增加了專業技術崗位的設置,使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薪資體系和崗位晉升上得到了保障,而忽視了聘用工作待遇和相關機制的建立,工作積極性不高,工作消極應付,缺乏對社會福利院的歸屬感,影響了護理員思想的穩定。二是工作任務重。隨著養老事業的不斷推進,服務對象的家屬都希望老人在社會福利院里能得到好的照顧和護理,對護理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護理個案化、服務親情化、操作規范化,加之社會福利院運營成本有限,有的護理員一人兼多崗,部分業務崗位人員除要認真完成本職崗位工作以外,還要兼顧其他工作,從而造成工作忙于應付,質量有所下降,造成這部分護理員的工作壓力和精神壓力較大。三是護理員的心理壓力大,情緒化較嚴重。入住福利院的老人中臥床和老年癡呆老人所占比例較大,護理員要照顧好他們的日常生活,并要求護理員做到打不還手,罵不還口。被認為是“伺候人”的工作,其他行業人員投來異樣的眼光,加之由于癡呆老人的特殊性,有的護理員甚至不公平待遇,對員工造成很大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工作中容易出現情緒波動。這種思想雖不是主流,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聘用護理員思想政治問題的對策

(一)加強聘用護理員學習,提高自身技術水平。

聘用護理員整體年齡層次偏大,加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尤為重要,可以通過青年職工帶動護理員學習的形式,采用看報、看新聞、讀書等通熟易懂的方式了解時政,學習黨的思想方針、政策以及黨的十大會議精神,用知識武裝頭腦,與時俱進,才能確保政治上的堅定和思想道德上的純潔性,只有學好科學理論,不斷更新思維方法和工作思路,才能做好老年人的服務工作。其次,加強專業知識學習,鼓勵聘用護理員參加全國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考試,既能對護理員職業道德以及相關法律法規有所了解,還能規范實際操作流程,掌握護理技能,讓他們學以致用,更好的為老人服務,提升服務質量,同時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

(二)建立健全機制,穩定聘用護理員隊伍。

1、建立領導機制,結合思想政治工作的新形勢,為使想想政治工作常態化、制度化、規范化,成立專門思想政治工作領導小組,有專門的分管領導負責護理員的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力量不消弱,抓思想政治工作的勁頭不放松,抓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不空缺,把思想政治工作與業務工作放在同等的位置,齊抓齊管。

2、健全考評考核等相關機制,將護理員工作根據福利院相關規章制度,對護理員崗位工作進行量化、細化,對于日常護理工作勤抓勤考核,并可以建立一些激勵機制,例如,工齡增長機制,在護理員工資中增加工齡補貼,即對于工作時間超過1年的人員每年遞增工齡補貼;多帶多拿機制,即在保證護理質量的同時,鼓勵護理員服務于更多的老人,給予額外的工作補貼;專業技術崗位設置機制,即對于取得不同級別的護理員給予不同的崗位工資等等多方面鼓勵護理員,促使他們主觀上去改變自己不足的地方,充實自己,以此來穩定護理員隊伍。

(三)豐富護理員生活,做好正確引導。

1、成立心理咨詢室,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聘用護理員長期在福利院面對老弱病殘的人員,有的老人甚至是老年癡呆,除了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外,有的護理員可能會被老年癡呆老人無故打傷,他們會感到壓抑,受到情緒困擾,成立心理咨詢室,請專業人員幫助他們理順情緒,疏導他們的情緒,積極引導他們向積極的方面去看問題,不僅能增進護理員的心理健康水平,而且還能提高護理員的心理素質。

2、開展娛樂活動,豐富護理員的文化生活。比如護理員聯歡會、運動會等,讓他們再活動中放松自己,同時也在活動中充分表現他們的聰明才智,形成一批活動的積極分子,也是幫助他們解壓的一種方式。

篇7

【關鍵詞】 高齡;生活自理能力;慢性疾病

1982年的國際老年學會會議指出,生存質量與生存時間同樣重要和老年醫學應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進行轉變,對老年人進行綜合評估,提高其生活質量。其中,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ADL)下降是患病率及死亡率的預測因子〔1,2〕。日常生活功能受損嚴重影響老年人生存質量、增加醫療費用。因此評估老人健康情況時,除死亡和患病指標外,生活能否自理應成為主要的健康狀況指標。包括基本ADL和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ADL)。既往多針對慢性疾病或軀體器官功能

某一方面的下降對老年人日常生活能力的影響進行研究〔3~9〕。但是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老年人對生存質量要求的提高,如何為其制定個體化的有效的防治及康復方案,從多個角度綜合評估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及其影響因素,成為老年醫學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高齡老人較非高齡老人在生理、慢性疾病譜、心理及社會方面具有其特殊性。因此本文考察了住院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現狀并從多個方面分析了其可能的影響因素。

1對象與方法

1.1對象華西醫院老年病科2008~2009年收治的老年住院患者310人,年齡60~98〔平均(79.46±6.35)〕歲。其中高齡老人152人,占總數49.0%,平均年齡(84.24±4.07)歲;非高齡158人,平均年齡(75.86±4.49)歲。

1.2調查方法采用非隨機的方法對符合納入標準的住院老人進行抽樣調查,由研究者通過與老人及其家屬或照顧者進行面對面訪談法和觀察法完成調查。當老人無法完成調查的某些方面時,在其照顧者的幫助下完成。

1.3調查內容采用Saint Louis大學的老年人生存質量評估調查表,其中包括:①調查對象的出生日期、性別、民族、職業、文化程度、婚姻、既往病史等一般資料;②常見慢性疾病,包括高血壓、心血管病、腦血管病、糖尿病、呼吸、消化系統疾病、泌尿系統疾病,以上慢性疾患的確定以老人自述或其家人回答為準,而且必須是區、縣級以上醫院診斷;③生活自理能力的評估,ADL包括穿衣、洗澡、如廁、移動、控制大小便、進食;IADL包括做家務、洗衣服、做飯菜、服藥、購物、使用公共車輛、打電話和管理錢財。能獨立完成ADL 6項者為ADL正常,完成任何一項有困難、需要幫助或根本無法完成的為ADL受損。同上,能獨立完成IADL 8項者為IADL正常,其余為受損,并將它們視為二分類變量(受損=0,正常1);④軀體功能狀態評估,包括中文版的SLUMS量表、GDS量表、SNELLEN視力量表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分別評估老人認知功能、抑郁、視力及疼痛狀況;通過詢問老人日常生活中10個場景評估其聽力能力;詢問老人在8種環境下是否嗜睡評估其睡眠障礙發生的可能性;要求病人按要求完成某些動作并記錄完成時間,評估其跌倒的可能的性。

1.4納入標準能獨立或在其家屬、照料者的幫助下完整的完成所有調查內容的住院老年人。排除標準:①有精神病史者或先天性精神發育遲緩者;②有嚴重的心肺腎肝功能障礙、重度內分泌系統疾病、腫瘤者、重度感染性疾病患者;③無法完成評估調查的嚴重的腦功能障礙的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1.5質量控制為保證調查資料的準確性和可靠性采用一系列質量控制措施。調查開始時對5名患者進行0、3 d時重復測量(Kappa值為0.80~0.87)。調查中采用統一培訓調查人員,對已填好的調查表進行抽查核對,最后所有數據均由2名人員獨立地錄入并進行核對。

1.6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1.5軟件,采用了描述性分析、成組設計資料的t檢驗或χ2檢驗、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等檢驗方法。

2結果

2.1不同年齡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比較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明顯低于非高齡老人,見表1。

2.2不同年齡組老人前6位常見慢性疾病患病狀況高齡老人中慢性疾病患病率為91%,前6位依次是:高血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冠心病、糖尿病、前列腺增生癥、腦血管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較非高齡老人顯著升高,見表2。對前6位慢性疾患賦值,每患一種疾病得1分,數值越大,患有常見慢性疾的種數越多。ADL、IADL受損時慢性疾病患病個數增加,且高齡老人中有34.2%同時患有3種及以上常見慢性疾患,隨慢性疾病個數增加,認知功能、行走能力、聽力、視力、睡眠評分有下降趨勢,抑郁可能性升高,但無顯著差異(P>0.05)。表1兩組老人日常生活功能狀況表2兩組老人慢性疾病患病情況

2.3不同年齡組老人軀體功能狀態高齡老人的認知功能、聽力、視力較非高齡老人明顯下降(P

2.4高齡老人中ADL、IADL相關因素的Logistic分析高齡老人中,以ADL、IADL為應變量,視為二分類變量,取聽力、視力、認知功能、抑郁情緒、睡眠狀況、跌倒、疼痛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多因素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認知功能、抑郁情緒、疼痛、聽力進入Logistic方程;抑郁情緒、跌倒進入IADL回歸方程,見表5、表6。表4兩組老人視力評分結果表5高齡老人軀體功能狀態對ADL受損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表6高齡老人軀體功能狀態對IADL受損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討論

本次橫斷面調查顯示,住院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比例高于顧大南等報道的2002年中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喪失比例〔10〕。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人群為老年住院病人,平均年齡在79歲,慢性疾病患病率、疾病的嚴重程度、病程中存在差異,且有研究顯示研究人群的地區、經濟狀況、文化水平等對ADL、IADL都有一定的影響〔11〕。Boyd等〔12〕的研究中,住院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同住院期、照料資源需求程度和死亡率呈負相關。同時,研究結果示,在考慮到人口學特征及慢性疾病患病情況的差異下,老年綜合征如認知、聽力、排尿障礙等仍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具有明顯相關性〔13〕。因此,生活自理是老年綜合評估的基石,也是生存質量的最佳預測因子之一。最大程度地發現并改善高齡老人生活自理能力的下降高危因素,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是老年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課題。本調查結果還顯示,高齡老人慢性疾病患病率高達91%,高血壓患病率仍居首位,而高血壓的并發癥如腦血管病、冠心病在兩組中患病率均在前5位。高齡老人中有34.2%同時患有3種及以上常見慢性疾患,ADL、IADL受損時常有慢性疾病患病個數的增加,也就是隨所患慢性疾病個數增加老年人更有可能出現生存質量、自理能力的下降,且同時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患病的高齡老人,更易出現認知功能、聽力、視力受損,跌倒及患抑郁的可能性升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率在高齡老人中明顯升高,躍居常見慢性疾病患病率的第二位。楊晶等研究報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的各方面〔14〕,尤其是ADL。但本研究分析結果表明,某一種疾病的患病率高低與疾病引起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密切性并無對應關系。可能是在老年人中慢性疾病病程、嚴重程度等與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更具有相關性〔15〕。另外,隨慢性疾病患病個數的增加軀體功能可能下降,同時年齡的增長也導致器官功能的退化,軀體功能同樣出現下降。Katia在校正老人慢性疾病及性別等情況后,軀體功能狀態與健康相關的生存質量仍具有明顯的相關性〔9〕。因而,慢性疾病可能通過影響軀體功能共同導致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老年人特殊的癥狀如跌倒、認知處于傳統臨床醫學模式之外,因而這些在住院老人的診治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在老年人護理中極有可能被忽略。本文進一步從多個方面評估了老人軀體功能狀態,結果顯示,高齡老人在認知功能、聽力、視力、睡眠情況、抑郁狀況、行走方面較非高齡老人明顯下降。既往研究證實,老年人的認知功能、聽力、視力下降,導致老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睡眠紊亂在老年住院患者中發生率高且與老人功能恢復呈負相關性。研究表明,老人的抑郁情緒降低其生存質量、生活能力,與慢性疾病協同減低老人生存質量的多個方面〔5~9〕。同時,德國的一項大規模的調查發現,疼痛是老年人初級保健工作的核心問題,它增加衛生資源的消耗及降低生存質量。考慮到上述因素,本文經過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表明,認知功能、聽力、抑郁、疼痛、行走是導致高齡老人ADL或IADL受損的獨立危險因素。但一些研究提示老年人中視力、睡眠同樣與日常生活能力受損密切相關,本研究未證實該點,可能與本研究人群為老年科病人,其生活經濟水平較高、接收其他人照顧及機會增加,且睡眠、視力常受到醫療的干預的影響可能減弱了其在本研究中的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Teymoori F,Dadkhah A,Shirazikhah M,et al.Social welfare and health(mental,social,physical) status of aged people in Iran〔J〕.Middle East J Age Ageing,2006;3:39-45.

2Millán-Calenti JC,Tubío J,Pita-Fernández S,et al.Prevalence of functional disability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instrumental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ADL) and associated factors,as predictors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J〕.Arch Gerontol Geriatr,2010;50(3):306-10.

3寧豪丁,張青獻.老年人群慢性病現狀及對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J〕.現代預防醫學,2002;29(2):178-9.

4黃文湧,宋沈超,楊敬源,等.老年人慢性病對日常生活功能的影響〔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0;8(2):81-3.

5Kenneth ML,David JL,Iain AL,et al.Cognitive health among older adults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n England〔J〕.BMC Geriatrics,2009;9(23):1-11.

6Kenneth C,Pugh H.Health status attributes of older African-American adults with hearing loss〔J〕.J Nation Med Assoc,2004;96(6):772-9.

7Cathy A,Jennifer L,Adam P,et al.More daytime sleeping predicts less functional recovery among older people undergoing inpatient post-acute rehabilitation〔J〕.SLEEP,2008;31(9):1291-300.

8Ishizaki T,Yoshida H,Suzuki T,et al.Effects of cognitive function on functional declin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non-disabled older Japanese〔J〕.Archives Gerontol Geriatrics,2006;42(1):47-58.

9Gallegos-Carrilloa K,García-Pea A,Mudgal J,et al.Role of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comorbid chronic disease on 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 among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J〕.J Psycho Res,2001;66(2):127-35.

10顧大男,曾毅.1992~2002年中國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變化研究〔J〕.人口與經濟,2006;4(1):9-13.

11尹德挺.國內外老年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研究進展〔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8;28(10):1032-5.

12Boyd CM,Xue QL,Guralnik JM,et al.Hosp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ependence in 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in a cohort of disabled older women:the Women′s Health and Aging Study I〔J〕.J Gerontol A Biol Sci Med Sci,2005;60(7):888-93.

篇8

中圖分類號:R74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22-0055-03

Health problem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LIU Yua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進入21世紀,我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的父母都將進入老年期,空巢家庭將成為中國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預計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將達到90.0%[1]。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邊無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是生活在空巢家庭內60歲及以上的老人,包括相對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絕對空巢老人(子女在國外或國內另一城市的)和無子女老人(沒有生養子女或子女已故的)[2]。了解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狀況,開展相應的護理,對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非常有益。現將有關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問題及社區護理綜述如下。

1 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問題

1.1 心理健康問題

1.1.1 心理壓力因子

包括健康壓力、經濟壓力、情感交流方面的壓力、擔心子女壓力、生活服務壓力、社會地位和價值體現造成的壓力。張騎等[3]認為:對空巢老人身體健康構成顯著影響的心理壓力是身體健康壓力、生活服務壓力、擔心子女壓力。

1.1.2 空巢綜合征

子女紛紛離開后,面對空蕩蕩的房子,會產生各種心理反應。空巢綜合征是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危機,多發生于子女離開家庭后獨自生活的老年人[3]。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空巢帶來的寂寞孤獨和無助吞噬他們的心靈。老年人缺乏愛,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導致生命質量的低下。

1.1.3 焦慮抑郁

空巢老人的心理問題主要是焦慮和抑郁,而抑郁發生率明顯高于焦慮[4]。老年人的焦慮往往發展為抑郁或兩者混合狀態,從而進一步損害老人的身心健康[5]。

1.1.4 孤獨

長期空巢老人缺乏心理依賴及對子女的依戀,感到孤獨寂寞,產生被遺忘的感覺,獨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體會的孤獨感更深。近87%的老人覺得寂寞,這一負面情緒極大影響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1.1.5 以自我為中心

在空巢老人長期生活閱歷中,形成一定的生活作風和行為習性,很難改變。在處理事情時,堅持自己的意見,表現出刻板固執,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見。

1.2 身體健康問題

1.2.1 慢性病患病率增高

空巢老人面臨的嚴峻的問題是急慢性疾病的發生。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發病率高,患病率前五位依次為:高血壓、冠心病、關節炎、糖尿病、腦血管疾病[6],同時患有2種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占61.5%[7]。老年人往往有多種不適癥狀同時存在,給生活帶來極大的痛苦。

1.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隨著年齡增長,軀體功能下降,勢必導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生理、心理、社會和經濟等因素的綜合影響,老年人與子女聯系方式也影響家庭功能。

1.2.3 社會適應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崗位,與社會接觸減少,生活的重心由社會轉向家庭。老年人適應性個體間存在很大的差異,在同一社會情境中,有的適應較好,有的適應較差。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們的適應社會的能力會更差。

2 空巢老人的社區護理需求

從低齡老人到高齡老人,從夫妻空巢到獨居,從身體健康到體弱多病,空巢老人對照顧的需求越來越多,對需求的專業化也越來越高。趙麗蓉等[8]對成都市5個社區的572例老年人調查結果顯示,與子女分開住的老年人和80歲以上的老年人對社區護理的需求十分強烈,分別為59.3%和61.1%。祝雪花等[9]對溫州市585名60歲以上空巢老人調查顯示,81.7%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壓病居首位。空巢老人社區護理需求高,其中以基礎護理需求(測量體溫、血壓、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最為迫切。代愛英等[10]對北京某社區418名空巢老人進行問卷調查,發現他們對社區護理項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識咨詢、健康講座等健康教育類的護理服務上。目前我國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種各樣現實的養老服務需求,然而總的滿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護理服務的占18.0%,而護理服務滿足率僅有8.3%。可見,我國急需大力發展空巢老人社區服務,來滿足老年人日益增長的護理需求。

3 國內外空巢老人的社區支持

發達國家的空巢老人同樣面臨親屬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區提供的各類社會服務項目完整周到,有多種關愛政策支持,生活照料、醫療保障、精神慰藉、休閑娛樂等遍布各個社區[11]。而國內近幾年,才將空巢老人的關愛提上日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文化服務中心和社會保障服務中心提供生活、心理、衛生保健和社會保障各類服務。各街道設立衛生服務中心,每2~3個居委或1.5~2萬人設立一個衛生服務站點,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達,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區老年人就醫。但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社區護理工作還處在起步階段,社區護理人員嚴重缺乏,工作繁重,為空巢老人的服務還很有限。

4 社區護理對策

4.1 建立個人和家庭健康檔案,開展家庭訪視

社區醫務工作者根據社區老人衛生保健需求,定期上門訪視,幫助老人測量體溫、血壓、血糖等,滿足老人基礎醫療護理需求。并結合家庭或個人的心理,教育、家庭社會文化背景,給予重點的關心。持續的家庭訪視能有效控制空巢老人慢性病的客觀指標,降低并發癥的發生率,提高生存質量[12]。上海市開展的家庭醫生制服務工作,與有健康需求的家庭簽訂醫療服務契約,有健康需求時打電話,醫務人員能提供可及的健康咨詢服務或醫療保健服務。

4.2 加強與社區支持系統的聯系,滿足老人需求

社區護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區內的現有資源,積極利用資源,為社區老人提供服務,滿足空巢老人的身心需求。目前,上海市為多數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家庭免費安裝了“安康通”呼叫系統。街道提供社區愛心食堂和送餐服務,解決老人吃飯問題。政府在老人醫療保健服務上也有許多優惠政策,社區服務中心設在家門口,老人醫療保險制度的推廣,如銀發行動,完善跌倒意外傷害的衛生保障補償機制。政府出資、街道舉辦和管理的老人日托所、為老服務社,解決老人的日常生活問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社區養老護理院建立長期醫療保障合作協議,對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質量,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

4.3 注重心理護理

子女經常探望,電話問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人員利用上門保健,了解老人心理狀況,加強心理疏導,讓老人提前做好子女離家的心理準備,安排好生活,逐漸接受空巢的事實。加強對人生意義的認識和自信,使身心朝有益健康的方向發展。

4.4 鼓勵體育鍛煉

養成規律的生活習慣,鼓勵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李玉華[13]認為,體育鍛煉可以調節情緒,保持和提高認知功能,確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勞,協調人際關系,治療心理疾病。

4.5 提高空巢老人傷害防護能力

為老人創造安全舒適明亮整潔的環境,清除生活中的危險因素。席淑華等[14]認為,家庭環境及周圍居住環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但有78.4%的老人安全意識不強。研究發現,入戶進行環境干預可降低了老人跌倒的發生率[15]。運用圖文并茂的傷害健康教育手段可明顯提高高齡獨居老人的傷害認知水平,改善了老人傷害的態度及錯誤行為,降低傷害的發生率[16]。

4.6 家庭支持和寵物伴侶

心理學和社會學研究表明,婚姻狀態和家庭支持是影響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喪偶的空巢老人應鼓勵發展夕陽情。老齡問題專家認為,老年人再婚,是社會的進步,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減輕子女的壓力,只要處理得當,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滿[17]。

寵物進入老人生活,給老人帶來無窮樂趣,動物伴侶和年邁的老人相互依賴,相互影響,非常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撫摸寵物可以降低血壓,有助于慢性病的治療和殘疾的康復,大大節省醫療支出[18]。

4.7 加強慢性病管理

定期開展慢性病的保健知識講座和健康知識咨詢,增強空巢老人自我保健意識,對影響疾病的不良行為進行干預[19]。上海推出了社區家庭醫生制,五年后每家都有“家庭醫生”,將大大提高空巢老人的醫療服務。

參考文獻

[1] 何葉, 崔爽, 王寧辰, 等. 社會支持與空巢老人生活質量的相關性[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 2012, 18(24): 2871-2875.

[2] 田君葉, 劉均娥, 岳鵬. 北京市社區空巢老人生活狀況及其需求[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 30(12): 1718-1721.

[3] 楊芳, 付偉, 劉曉紅. 城市空巢老人負性心理及其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 護理學雜志·綜合版, 2012, 27(1): 93-95.

[4] 楊秀婷, 王春昕, 王桂茹, 等. 我國空巢老人焦慮抑郁現狀及相關因素研究進展[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0, 30(18): 2712-2713.

[5] 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6] 呂艷玲, 廉薇. 淺議空巢老人的護理[J]. 中國老年保健醫學, 2012, 10(6): 111-112.

[7] 劉艷娜, 路麗娜. 空巢老人身體健康狀況及護理需求分析[J]. 護理實踐與研究, 2013, 10(7): 3-5.

[8] 趙麗蓉, 李建. 老年人對社區護理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 現代預防醫學, 2003, 30(6): 804-805.

[9] 祝雪花, 余昌妹, 姜文莉, 等. 空巢老人健康狀況及社區護理需求的調查研究[J]. 護理學雜志(綜合版), 2006, 21(8): 69-70.

[10] 代愛英, 顧湲, 曹杰. 空巢老人健康狀況和社區衛生服務需求調查分析[J]. 中華全科醫師雜志, 2004, 3(5): 311.

[11] 黃耀明. 對空巢老人的心理關愛:國內外文化比較[J]. 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2, 32(2): 616-618.

[12] 劉淼, 王愛紅. 老年空巢綜合征的社區護理[J]. 護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10): 2811-2812.

[13] 李玉華. 體育鍛煉對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響[J]. 浙江體育科學, 2009, 31(3): 120-122.

[14] 席淑華, 馬靜, 盧根娣. 知信行理論干預社區高齡獨居老人意外傷害的效果[J]. 上海護理, 2010, 10(3): 47-49.

[15] 夏慶華, 姜玉. 老年人跌倒居家危險因素干預效果及需求研究[J]. 中國健康教育, 2010, 26(8): 607-608, 611.

[16] 李春燕, 吳玲玲. 社區空巢老人家庭傷害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3, 29(9): 26-29.

[17] 江南. 空巢老人的黃昏戀[J]. 現代養生, 2012, 13(5): 42-45.

篇9

人口老齡化是目前我國面臨的一個重大社會經濟問題,據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提供的《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預測研究報告》顯示,截止2010年,天津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176.4萬,占總人口17.91%。比2000年上升了0.07個百分點[1],老齡化水平在超過全國平均值的11個省份中位列第2[2],其中獨居老人約占1/3[3]。相關專家預測,到2050年天津市老年人口將達到333萬,占全市總人口比例35.2%[4],其中90%利用居家養老,由此可見發展居家養老已迫在眉捷。經過近幾年的發展,天津市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是本文調查和探討的重點所在。

1 文獻回顧

20世紀40年代,日間照料中心起源于精神病醫院,主要是為了幫助出院的精神病患者在社區繼續接受醫療護理照顧,減少入院率[5]。20世紀50年代在英國得到迅速的發展,隨著二戰后的"反院舍化"運動得到了政府的支持,并以法律的形式正式確認了社區日間照料的政策目標[6],20世紀60年代,日間照料服務開始從單純的精神科轉向其他健康保健服務。在此期間,美國各州開始設立成人日間照料中心[7]。隨后,日間照料中心開始在一些發達國家和地區逐漸盛行起來[8]。

我國的社區日間照料最早始于香港,1973年香港政府率先將"社區照顧"概念引進到社會服務工作,1977年香港政府又將安老服務定為社區日間照料的主要方向,希望盡量讓老人能在社區內接受服務,從而減少對院舍服務的依賴[9]。大陸對社區照顧關注的較晚,較早的社區日間照料研究來自社會工作領域[10]。2008年之后,隨著一些城市人口老齡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照料問題也變得異常突出,作為解決這一問題的一個手段,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建設又得以發展,上海、深圳、天津、沈陽等地都開始大力加強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建設[11]。

為滿足不同自理能力及健康狀況的老年人的服務需求,日間照料中心一般分為社會模式、醫療模式、特殊模式這三種模式[12]。其服務對象主要為健康欠佳或身體功能受損,日間需要照顧的老年人、癡呆患者、殘疾人及其照顧者,是一種"白天入托接受照顧和參與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新模式。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務主要包括:生活照顧、膳食服務、社交活動、休閑娛樂、接載服務、護理服務、康復及治療活動、健康教育與咨詢、照顧者支持等。根據服務對象和內容的不同,日間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員組成和配置也不完全相同,但基本是1個工作人員照料4~7名服務對象[13]。日間照料中心的營業時間一般是每周5個工作日的日間,有的也在夜間和周末營業。由于日間照料中心提供的服務內容存在差異,隸屬機構及盈利性質不同,加之不同地區的福利和保險制度也不一樣,所以服務對象需要負擔的費用也各異[5]。

2 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基本情況及調查研究的方法

2.1天津市政府對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整體規劃 從2009年起,天津市準備利用3年的時間,在全市107個街道和137個鄉鎮建設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在社區和自然村建設300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站。同年3月,天津市民政局、財政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聯合下發了《關于建設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的實施意見》,文件明確提出要"建立和完善以生活照料、老人就餐送餐、醫療康復、精神慰藉為主要功能,以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空巢老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體系"。同時,文件還對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的建設規模做了規定,規定其建設規模不低于300m2,并對休息室、配(就)餐室、文體活動室、健身康復室、醫療保健室、老年人學校的具體面積都做了相應規定[11]。2011年,天津市政府《關于進一步發展我市居家養老服務的意見》,出臺了針對居家養老的一系列扶持政策:市財政對每個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給予30~50萬元的一次性資助,福利彩票公益金對每個托老所按每張床位1萬元給予一次性資助[14]。截止到目前,天津市已建成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和服務站577個。

2.2調查研究的方法及情況 本研究從2013年9月開始,調查采用問卷和訪談形式,走訪了天津市民政局基層單位和社區建設處有關人員,了解了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情況。隨后選取和平區、南開區、紅橋區、河東區、河西區及河北區6個市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作為調研對象,通過進入照料中心、入戶訪問的方式,共發放問卷186份,收回有效問卷161份,回收率86.56%。同時,運用座談和個別訪談方式,先后對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領導、工作人員進行了訪談。

在被調查的161位享受社區日間照料的老人中,男性所占比例為53.13%,女性所占比例為46.88%;年齡在60~69歲、70~79歲、80歲及以上的比例分別為34.45%、45.17%和20.38%;文化程度方面,中專以下占60.94%,大專占28.13%、本科占9.38%,本科以上占1.56%;婚姻狀況方面,獨居的占58.24%,兩人的占41.76%;子女數量方面,只有1個子女的占16.21%,2個子女的占45.46%,3個及以上子女的占38.33%。健康狀況方面:身體狀況良好占65.62%,身體狀況中等占29.69%,身體狀況差占4.69%;來日間照料中心的頻率:1次/d的占26.56%,2次/d的占7.81%,1次/w的占20.31%,3次/w的占7.81%,不確定次數的占37.51%。

3 存在的問題

3.1社區居民和服務對象對其認識較模糊 根據調查,天津市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有日托和居家2種服務形式。日托服務指的是生活能自理或部分自理的老年人,白天接受照顧,并參與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活動,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在所調查的6個區中,采用這種服務方式的照料中心占98%。居家服務指的是失能和半失能老人,家中無人照顧,將老年人送到社區照料中心居住,由照料中心來長期照顧。然而,在天津市2009年下發的《關于建設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站)的實施意見》中我們可以得知:主管部門把日間照料服務對象界定為生活困難、行動不便、空巢老人,并把其功能定義為集生活、用餐、醫療康復為一體的服務機構。但是,在天津市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設施的配套、工作人員的配備等方面,中心并沒有購置護理設備,如輪椅、康復設施等,有些設施的設計也沒有考慮到老年人的生理特征,忽略了老年服務設施本應具備的防滑、防碰撞、防摔跤等功能,服務設施在布局上不合理。雖說所調查的市內六區的老年日間照料服務中心每天都有一定數量的老人來這里活動和接受照顧,但在談到"照料中心的服務性質"時,普遍認為是以滿足居住、吃飯、娛樂等起居性生活照料和日常娛樂為主的場所。與享受居家照顧的老年人談起"醫療康復能否滿足需求時",大部分老年人的回答是"沒有配套的康復設施";在問及工作人員"日間照料和居家照料有何區別時"大多回答"不知道或是沒有區別"等。

3.2日間照料中心開設很多,實際享受人數很少

3.2.1宣傳不到位 在與照料中心工作人員的交談中,當問及"是否宣傳了日間照料中心時",他們的回答是肯定的,問及宣傳方式時,大多回答是"通過文字方式宣傳,例如黑板報和發傳單,并未進行過入戶宣傳"。但與照料中心所在社區未享受過日間照料的老人交談時,問他們"是否知道所居住的社區有老年日間照料中心時",有53%的老人表示不知道,在這其中70歲以上的老人占到59%,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8%,聽力及視力下降的占62%。這表明宣傳不到位,社區居民知曉度低。

3.2.2傳統觀念較重 在中國傳統的養老文化中,家庭養老觀念根深蒂固,隨著老年人在社會中角色的轉變,使他們家庭中處于弱勢地位。60%的老人擔心鄰里之間的看法和社會輿論的壓力,不愿意讓人知道自己的真實情況;20%的老人有著根深蒂固的養兒防老的觀念,認為子女能夠照顧他們,不需要到日間照料中心。進入日間照料中心對老年人自尊心的傷害,以及讓鄰里誤以為子女的不孝順成為入住的心理障礙。

3.2.3經濟困難 雖然在過去的3年中,市級財政為困難老年人居家養老購買服務,投入資金近1500萬元,1.4萬生活困難老人受益。市財政和福利彩票公益金投入資金近6000萬元,為居住在家、白天無人看護的老年人開展日間照料服務。加上區縣財政投入的資金,雖然絕對數量不少,但被200萬的老人群體平均下來,投入到每個老人的數量就少得可憐了。所以大多數入住日間照料中心的費用,很大一部分需要老人自己支付,對于中高收入且需要照料服務的家庭,這樣的費用可欣然接受,而大部分低收人且需要老人日間照料的家庭則認為負擔過重。

3.3護理人員少且工資待遇低 調研中發現,有48%的老年人看重照料中心的服務質量,因為日間照料中心沒有家庭熟悉的環境,一個人在這若無人陪伴更憋屈。但現實中由于社區干部沒精力,居委會沒財力,加之沒有編制,社區根本騰不出人手專門負責看護老人。而有看護人員的照料中心,文化水平又普遍偏低,且未接受過與照料相關的培訓,每日的工作也只是為老人提供一日三餐,且薪酬非常低。這與星光計劃中提到的"三室一場一校"即日間照料室、文化活動室、醫療保健室、室外老年健身活動場和老年學校這些服務項目是相違背的,這就造成了社區老人能走能動的不愿來,不能自理的不敢來,資源閑置的現象。

4 對策

4.1明確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對象和功能 為使社區日間照料這種服務形式在天津市有理有節的發展,首先要明確日間照料的服務對象,它是針對身體健康狀況處于自理、半自理狀態,能支持自己的日常生活,但由于行動不便或者機能/智能有輕微障礙,需要別人適當照顧的老年人的一種服務機構。其次,要明確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內容和功能,除了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休閑活動服務外,還要為他們提供保健康復、體檢服務、精神和心理慰藉服務等,尤其是有長期慢性病和失能的老人。同時,按照以上的服務對象和功能,建設居住場所和居住環境,配置運行資金和交通工具,配備服務和康復訓練器材,尤其要建設和配備不同層次的服務人員隊伍。

4.2加大宣傳力度,整合社區資源,引入專業機構 從調查數據看,有53%的老年人不知道自己所在社區有照料中心這個機構。訪談中,有部分老人表示愿意到日間照料中心享受服務,這說明照料中心有一定的市場。為此,建議從以下方面加以改進:①采用新的信息傳播和宣傳方式。隨著生活節奏的進一步加快,社區日間照料中心采取的工作方式應該積極地切合群眾的口味,利用網絡傳遞相關信息。例如,以發送微博及紙質宣傳材料相結合的方法來傳遞信息;②社區居委會可組織老年人以及家屬,定期參觀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服務、文娛活動等,消除老人子女的顧慮,傾聽老人對日間照料中心的意見和建議,改進和完善服務。

積極挖掘社區資源,盡可能降低社區老年日間照料的費用和開支。①對于半失能且行動不便的老人實行接送制。可以整合政府、社會組織或個人的資源,為老人的出行提供便利條件;②充分挖掘社區義工志愿服務;③充分引入社會資金。例如專業保險公司、地產公司、物業管理公司[14]。

4.3適度提高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工作人員待遇,強化其專業技能 老人日間照料中心僅有硬件設施和一時的財源保障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服務內容和持久性。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文化知識和專業化服務技能,直接影響著社區老年日間照料中心的健康發展。可以從以下兩點進行改善:①要適度提高工作人員的待遇。提高工資待遇就是對她們心理減壓的一種體現,也是對她們地位身份的一種認同;②要加強專業護理人員的培養工作,建立護工的考核與認證機制,根據技術等級來區分護工的職業級別,級別越高得到的工資越高;建議在天津大中專院校內開設護工班或設置陪護、護理專業,專門培養陪護服務方面高素質人才。

5 小結

天津市對日間照料中心這種養老服務模式的探索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時還要清醒的認識到問題與不足,就目前來講,在發展機制,人員配備,服務標準這些方面還有待進一步完善,而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政府、社會、社區、家庭、市場等多個部門的共同參與和配合,希望通過這些部門的有效協作,建立一個多主體參與的養老服務長效機制,使更多的老年人得到更好的照顧。

參考文獻:

[1]鄭杭生.減縮代價與增促進步:社會學及其深層理念[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331.

[2]肖童.天津居家養老社區服務的現狀與需求研究[D].廣西:廣西大學,2012.

[3]張鵬.天津老年人居家養老需求分析與設立方式研究[D].天津:天津財經大學,2012.

[4]鄭杭生,李路路.中國社會發展報告2005-走向更加和諧的社會[M].北京:中國人民人學出版社,2005:19.

[5]陳鵬,劉宇,王敏.國外及我國港澳臺地區社區日間照料中心的開展狀況及啟示[J].中國護理管理,2013,13(11):67.

[6]榮增舉.社區日間照料中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以青海西寧市為例[N].北京工業大學學報,2013,13(2):19.

[7]National Adult Day Services Association.Historical Highlights.Fuquay-Varina:National Adult Day Services Association[C].

[8]陳偉.社區居家養老模式中日間照顧中心服務體系的構建[N].河海大學學報,2010(1):45-51,91.

[9]甘炳光,梁祖彬.社區工作理論與實踐[M].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1998:251-252.

[10]王思斌.社區照顧對中國社會的借鑒意義[J].社會工作研究,1994,2(3):1-6.

[11]王莉莉,陳剛,伍小蘭.社區照顧理念下的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N].河南工業大學學報,2011,(2):46.

篇10

關鍵詞:城鎮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現狀;策略

Key words:urban empty-nesters;community care;current situation;strategy

中圖分類號:C91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04-0091-03

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速度的加快以及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工作變動日益頻繁,人口流動和遷移加速,產生了許多空巢家庭。老年空巢家庭的成員是社會人口中相對脆弱的群體,特別是城鎮空巢家庭,在保障方面沒有發達地區的經濟實力做保證,也沒有農村保障的傳統性,全社會都應對其關注。其中空巢老人的養老護理問題更是所有空巢問題的熱點與焦點之一。

1 對城鎮空巢老人進行社區照顧的可行性研究

1.1 社區照顧的概念

“社區照顧”在西方國家是一個被廣泛運用的概念。蘇珊?特斯特認為:最廣泛的社區照顧,包括室內保健、居住地保健和福利機構服務、家庭外醫療服務、日間照管服務,以及有助于保證老人生活質量的社交的、休閑的和教育的設施等等,換句話說,社區照顧包括了對居家老人的所有照顧。[1]

在完整的意義上,社區照顧是“社區內的照顧”和“由社區來照顧”兩方面的結合。它既包括由政府、社區甚至市場化的企業等各種非營利和營利的社會服務機構提供的專業服務,也包括由社區內的居民提供的非正式服務。我們可以將“社區內接受照顧”看作是動用外來的專業人士提供的正規照顧,而“由社區負責照顧”則是依賴家人、朋友、鄰居及社區內支援者提供的非正規照顧。理想的“社區照顧”應該能夠同時融合“社區內接受照顧”及“由社區負責照顧”兩種概念及策略。[8]

在我國,一些學者對老人的社區照顧這樣界定:在國家宏觀指導和政策扶持下,以社區為依托,為滿足日常生活自理有困難的城市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而提供的養老服務,包括建立和發展老年福利設施、開展居家照顧、日間托老服務等一系列的照顧項目。包含兩層涵義:(1)不使受助者脫離他所生活所熟悉的社區,在本社區內進行服務;(2)動員社區力量,運用社會人際資源開展服務,終極目標是協力讓受助者盡量維持在社區內,過最大程度的獨立自主的生活。[8]

1.2 城鎮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的優勢

在我國建立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的社區照顧模式,是解決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顧困難的主要出路。強化社區照顧服務功能,建設和發展社區照顧,對于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

1.2.1 符合空巢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社區是空巢老人的聚居地,是老人的主要活動場所和生活空間。隨著年齡的增長和身體的衰老,空巢老人對社區服務的需求逐漸增加,對社區的依附性越來越強。依托社區構筑養老護理服務體系不僅具有方便易行、針對性強、參與面廣等特點,而且還能給空巢老人帶來認同感和歸宿感。因此,社區照顧符合空巢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觀要求,是解決空巢老人養老護理問題的最佳途徑,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1.2.2 完善了社會養老護理保障體系。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有了比較大的進步,但養老護理規模和能力還是嚴重不足。目前我國老年服務業總體發展水平滯后,老年福利設施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與現實需要有很大差距,現有社會養老護理機構照料老人的能力遠不能滿足要求。只有大力發展好社區照顧,才能更好地保障空巢老人的生活。

1.2.3 提高了空巢老人生活品質。完善的社區照顧服務應該包括衣食住行、醫療保健、學習教育、健身娛樂、心理疏導、法律咨詢、生活援助、參與社會等職能,而不是單一的養老護理。要滿足和改善空巢老人對物質生活的特殊要求,更要不斷滿足和豐富空巢老人對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為空巢老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好的社區照顧可以使老人們在一種積極、活躍的精神狀態中安度晚年。

1.3 城鎮空巢老人對社區照顧有需求

1.3.1 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顧需求凸顯。“空巢家庭”是指無子女共處,只剩下老年人獨自生活的家庭。據了解,在發達國家“空巢家庭”出現較早,現在十分普遍,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只占10%至30%,除了日本,大多數老年人均與子女分居。在我國,據有關部門提供的資料,最近10年來我國空巢家庭一直呈上升之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單身獨居老人在老年人口中的比例,由1999年的3.8%上升到2003年的11%,即增加了兩倍。另據有關部門對60歲以上老人抽樣調查表明:10.9%的老人生活在單身家庭里,29.1%的老人生活在夫婦二人家庭里,即生活在空巢家庭中的老人已占老人總數40%以上。[6]

就個體老化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身體、心理功能會逐漸衰退,甚至會患有各種慢性疾病,從而降低獨立生活的能力,對他人的依賴程度就會提高。一般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特別是在老年人超過 75 歲以后),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會有所惡化,患病率、傷殘率會上升,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往往就會下降,從而自然而然地生發出對日常照顧、生活護理等各種服務的需求。

1.3.2 家庭照顧功能的弱化。在整個空巢老人的照顧系統中,雖然家庭是滿足空巢老人日常生活照顧需求的主體,但受社會變遷的影響,家庭照顧能力已經受到嚴重削弱。

(1)從家庭的結構和規模來看,傳統的幾代同堂的大家庭正在日益減少,而由兩代人組成的核心家庭正在逐漸成為現代社會家庭結構的主體模式。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最新數據顯示,有80.23%的家庭戶為四人及四人以下戶。一人戶和二人戶的比重分別由“四普”時的8.29%、14.59%提高到“五普”時的13.13%、22.33%。[2]

(2)由于家庭結構日趨小型化,家庭養老護理功能日益削弱。龐大的老年人口加上在21世紀必須面對的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帶來的家庭結構的變化,以及仍在完善之中的社會保障制度,打破了固有的家庭養老模式。這意味著越來越多的老年父母可能不再與他們的成年子女住在一起。居住上的代際分離傾向雖然并不一定妨礙成年子女照顧父母,但地理上的隔離在客觀上會給成年子女照顧老人帶來一定的困難。

(3)從家庭照顧者的狀況來看,許多調查發現老年人日常生活的照顧者主要是配偶和子女,但提供主要照顧的老年配偶本人的健康狀況也十分令人憂慮。隨著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傳統上作為照顧老人日常生活主力的子女大規模地加入了勞動市場,這使子女為老人提供的照顧越來越少。此外,工作的流動性和激烈的社會競爭使不少子女陷入了“事業人士”的社會角色和“孝順子女”的家庭角色的沖突,許多子女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根本無暇照顧老年的父母。[7]

1.3.3 許多老人并不青睞社會養老機構。社會養老護理機構在現實中并不受老年人的青睞。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大多數老年人希望在家養老護理;二是社會養老護理機構的服務水平參差不齊――養老護理條件好的收費就高,而條件差的服務質量又不好。許多調查顯示,老人一般只會在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身邊又無人照顧的情況下才選擇去養老護理機構,只要不是迫不得已,首選的還是家人照顧和社區上門照顧。[4]

2 目前我國城鎮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的發展現狀

2.1 我國城鎮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

現在我國許多地方都開展了針對空巢老人的各種形式的社區照顧,如家庭護理、護理專家門診、社區衛生服務等。有的地區還為60歲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檔案,定期上門服務。各種有關空巢老人社區照顧的研究相繼展開。社區照顧可以明顯改善空巢老人生活質量,促進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的恢復。

2.1.1 社區照顧領域不斷拓寬。提供了例如文化體育等服務,利用文化廣場、公園等公共休閑娛樂場所,安裝健身器材,為老人們提供活動場所。還提供安全服務,利用社區聯防協同、社區單位共同參與等的社區治安方式保障安全,廣泛動員社區居民開展“鄰里守望”,營造了良好的社區治安環境。同時提供救助服務,對社區內空巢老人進行全面調查了解,對傷殘或貧困老人實施重點救助。

2.1.2 社區照顧方式呈現多樣。為提高社區照顧效率,不斷創新服務形式,初步建立了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務體系。一些社區還構建了信息化網絡,在社區服務中心普遍配置了現代化的計算機信息設備,并通過互聯網絡與各社區和轄區有關單位網站聯網,實現服務信息的集約化管理,推進信息化服務。

2.1.3 社區照顧環境日趨優化。隨著社區建設工作的不斷拓展和深入,各種矛盾日益顯現,單靠社區居委會的力量和設施不可能解決群眾生活的各種難題,必須有效地整合社區內的所有資源,實現社區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互惠互利,積極動員社區單位參與社區建設,創建社區照顧的新型物質載體,初步形成了面向社會、輻射社區、服務群眾的綜合服務設施網絡。通過社區共建,培養了社區單位、社區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為空巢老人的社區照顧工作的開展營造了良好的氛圍。

2.2 存在的問題

社區照顧有一定的優勢,但是其中也存在著一些不足。

2.2.1 各種服務資源之間利用缺乏協調。雖然社區照顧整合了許多資源,但同時也帶來了各服務主體間的協調問題。有些服務主體隸屬于不同的體系、不同的領域,加大了彼此之間協調服務的成本。由于缺乏協調,容易造成服務內容和項目出現重復或不全面,致使服務效率的降低。目前,社區居委會與屬地單位、物業管理公司、環衛等部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著管理體制不理順的問題。如物業管理公司應是服務性法人實體,居委會對其應有管理、協調的職能。但是,目前物業管理公司分別歸屬建設開發公司和區房管部門,各有各的上級,居委會對其沒有約束力,形成了管理與服務“兩張皮”現象。再如醫療衛生保健和社會福利服務之間的協調問題,兩者各自有不同的主管部門,且資金來源也互不相同,故在開展服務時容易“各自為政”,造成服務內容和項目出現重復或不全面,致使服務效率的降低。

2.2.2 服務隊伍不夠專業。社區照顧,特別是對空巢家庭的照顧,需要特殊對待。但目前社區工作的在崗人員文化程度偏低、年齡偏大、而且專業知識普遍不足,真正社工出身的人更是少之又少,對社區照顧的認識水平和專業化管理水平處在很初級階段,導致有的服務不是很令人滿意。另外,受社會工作從業者職業地位不確定,社會地位不高等原因影響,很多社工系學生畢業后又都不愿從事社會工作;而許多一線的社會工作從業人員又缺乏專業教育和訓練。

2.2.3 資金問題。資金不足是制約社區老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因素。街道一級社區資金的來源基本上是以街道自籌為主、政府撥款為輔,加上部分社會贊助,相對來說要好一點。居委會所需資金基本上靠自己創收、便民利民服務網點收入和社會集資,基本上沒有專項經費,每月的辦公經費也很少,為了增加經費,居委會人員忙于創收而不能專一于社區管理工作。但他們創收所得的資金還必須交給上級政府部門管理,不能“費隨事轉”,加上財政投入太少,使居委會連基本的日常開支都難以維繼,對包括老人服務業在內的社區建設受到極大的限制。

2.2.4 服務不規范。個別社區居委會對社區照顧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投入的精力和工作的力度還不夠大,工作中比較重視管好自己的人,辦好自己的事,對屬地單位了解不多,對社區居民服務不夠。個別社區工作者素質不高,認為抓社區服務是多余,特別是對開發小區的居民主動服務的自覺性不強,認為開發商賺錢,我們搞服務搭錢不值得,影響了社區工作的深入開展。另外,社區志愿者隊伍作用發揮不夠理想,個別街道和社區雖然成立了黨員、老年、青年、大學生等志愿者隊伍,但活動不經常,內容單一,不能貼近群眾生活,使得許多志愿者隊伍徒有虛名。

2.2.5 對社區照顧的認識存有差距。個別屬地單位參與社區的意識不強,由于社區居委會管理職權不明確,對屬地單位沒有約束力,造成屬地單位對社區服務工作配合不夠、支持不力、工作不到位,街道、社區召開會議、開展活動、安排工作很難進行,存在門難進、事難辦的現象。部分居民社區共建的意識不強,調查問卷顯示,對于制約社區服務發展的主要原因,認為“居民認同感、歸屬感不強”的占51.2%,認為“缺乏資金”的占88%。[11]部分單位居民,特別是購房戶沒有真正認識到自己應擔負的責任和義務,把參與社區活動看作是份外的事情,“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的思想觀念還沒有真正樹立起來。

2.2.6 服務范圍還很狹窄。自改革開放以后,我國的社區服務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在內容、手段、機制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但是,就范圍而言,我們目前的范圍還很狹窄,特別在對空巢老人照顧方面還處在探索階段。[9]由于受人員、經費等問題的制約,雖然開展了一些服務,但是老人們最迫切的服務還沒有開展起來或開展的不到位。如社區保健服務工作,由于市場、條件、人員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在提供保健設施和保健講座等方面還不能滿足社區居民的需要。這主要體現在項目創新活力有限。部分社區工作人員片面依附政府計劃項目,社區工作項目創新興趣不大;單純追求項目創新效益,社區環境維護注重不夠;工作創新過分獨立化,團體之間、內部工作融合、適應性差。

3 社區照顧發展策略探討

3.1 借鑒國外的成熟經驗,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社區照顧模式

西方福利國家的社區服務已經走過一百多年的發展歷程,回溯西方社區服務,給我們展示了一個非常好的社會照顧服務的榜樣。

3.1.1 非營利組織為提供服務的主體。由于社區服務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發展、生活方式的變化而豐富多樣,因此,光靠政府管理機構來專職行使社區的服務,必然會帶來成本增大、效率不高和服務機制難以適應的弊端。因此,政府也力求尋找能夠勝任這一角色的機構。這是非政府組織產生的另一個重要因素。同時,政府提供的社區服務具有統一性和單一性的局限,很難為不同社區生活的人們所接受。因此,不少社區為了某些共同的社會問題或者同一的利益,自發組織一些非政府機構,替代政府的服務機構,并愈來愈被人們所普遍接受。這是非政府組織產生的一個重要社會基礎。非政府組織通過其功能的發揮,推進了社區建設對社區服務體系的完善和健全,對溝通政府與居民之間的關系等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3.1.2 多渠道的經費來源與責任分擔機制。國外社區照顧經費的來源大致可以分為幾種情況:一是由政府撥款。也就是社區內部的公共設施的日常經費由政府提供,在少數國家很多社區服務都是政府資助經費,居民無償獲得服務。二是來源于個人和組織捐款。現代社會中,國外政府對社區公共事務,主要通過契約方式向社區組織購買服務;通過低息貸款和稅收減免政策鼓勵民間組織參與社區服務;通過撥款數額的增減,體現政府關注的重點,達到控制社團行為的目的。政府除對社區進行必要的資金資助外,還主要進行廣泛的動員,吸收更多的社會資本為社區治理服務。因此,社區公共事務治理資金籌集的基本原則是政府引導、社區動員,社會資本支持。在國外社區照顧的各種經驗和模式中,社區照顧的責任由原來政府單獨直接負責提供,轉為政府、社區、社會其他組織共同負責。這樣,不僅擴大了社會責任的覆蓋面而且大大激發了民間的創造性潛力和建設能力,開發利用了高品質的社區資源。不過,責任分擔并不表明政府減輕了對供給社區公共服務的責任,更不意味著政府可以放棄責任。這要求政府必須以監察者和指導者身份,通過制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務的目標、標準、原則去監督各個市場主體的承諾與運行狀況,審視社區服務的質量和效益,促進社區公眾權益和福利的擴大,并致力于發動一切力量,為社區提供有效的、經濟的、高質量的公共事務和公共服務,給飛速發展變化的社區增添新的生機和活力。

認真研究國外社區照顧的經驗,將會開闊我們推動中國社區照顧發展的思路。同時也要結合我國國情,建立符合我國社會的社會照顧模式。

3.2 對完善我國城鎮社區照顧發展的一些建議

3.2.1 加強部門協調,整合照顧資源。社區照顧的開展不能只局限于社區內部的服務資源,而應同時加強與民政部門、衛生部門的溝通協作,在社區層面搞好與民政福利服務資源和國有衛生保健服務資源的整合。可以充分發揮各級級養老機構與綜合性醫院對社區居家照顧、日間托管照顧、社區機構照顧的指導和輻射作用,促進社區生活服務中心、社區醫療服務中心、養老院與托老所之間的密切合作,促進上門護理服務與設置家庭病床服務的緊密結合,全方位地搞好在家老人和入院老人的照顧工作,使有限的照顧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益。[8]

3.2.2 建立公共服務的多元化供給模式。首先,要合理劃分社區服務。根據實際,科學界定社區服務項目的范圍,社區服務中的有償服務,通過市場機制來提品和服務,主要是私人物品,諸如家政服務、美容理發、快餐配送、日用百貨等;低償服務和無償服務面向特定社會成員,通過市場機制、行政機制、志愿機制來提品和服務,主要是混合物品和公共物品,諸如社會保障、醫療衛生、公共安全等。其次,要大力發展社會中介組織。社會中介組織是社區照顧不可或缺的生產者和安排者,大力發展社會中介組織是建立多元化供給模式的組織基礎。沒有社會中介組織的充分發育,“政府包辦”的局面仍將繼續,難以實現資金的多元化和公共服務供給的多元化。政府應在公共管理中起催化作用,掌舵而不是劃槳,即決策而不是執行。政府應退出私人物品和服務的商業性生產,主要從事公共產品的生產和公共服務制度環境的建設。通過制度建設推進社會中介組織的發育,由目前政府包辦過多,逐步轉向由政府與企業、社會中介組織等聯合供給。[11]第三,要建立社區服務準入制度。制定相關優惠制度和社區服務監督辦法,規范社區服務類行業標準,創造更加寬松的社區服務業發展環境,鼓勵企業和個人提品和服務,推進社區服務組織的實體化和服務的產業化,逐步建立起多種經濟形式、多種經營方式并存、服務門類齊全的社區服務體系。

3.2.3 建立專業化技術化的工作人員隊伍,提高社區服務管理的專業化水平。社區服務需要大量的社會工作者,目前在民政系統內社會福利領域內從事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的有大量工作者,面臨著技術的培訓和提高專業化水平的問題。社區工作作為專業性、科學性很強的管理工作,需要大量的專業人才。只有專業化才能使社會照顧得以生存發展,才能有利于提高社區照顧的水平。因此,要對社區照顧人員尤其是專職人員進行老人護理知識和照顧技能的專門培訓。在培訓對象與內容上要分門別類,對新招募的社區工作人員,進行有關社區工作基本概念、活動發展情況、志愿服務宗旨、發展目標、信念、志愿服務的有關規定、管理制度、相關道德法規等知識的培訓。對于一般成員要培訓基礎知識的基礎上,加強對社區工作文化理念、人際交往能力、專業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專業培訓和系統培訓。志培訓導師以資深人士擔任為主,同時邀請相關專業人士和專家、學者、領導擔任培訓導師。在培訓方式要不拘一格,注重對工作人員開展服務前和服務中的跟蹤培訓。培訓方式可以靈活多樣,包括舉辦培訓班、介紹經驗、分析案例、觀摩考察等。有條件的地方應建立社區服務的專門培訓陣地,同時依托各種培訓基地進行培訓,提高社區工作人員綜合素質。堅持培訓的經常化和規范化,對培訓次數、培訓時間進行合理的硬性規定,把社區工作人員初次培訓、階段性培訓和臨時性技能培訓結合起來,不斷改進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促進社區志愿服務隊伍向正規化、專業化方向發展。[3]

3.2.4 加大對社區財政投資。一般來說,社區照顧資金主要來自四個渠道,即政府財政撥款、社區單位捐助、社區居民捐助、社區經濟收益。目前,政府投入是解決資金不足的主要途徑。隨著經濟的持續發展和財政收入的增長,政府要把社區建設費用納入財政預算,提高投入比例。在政府財力不足的情況下,要積極探索建立社區照顧資金的籌集辦法,拓寬資金籌集渠道。可以建立社區照顧發展基金,接受企事業單位、居民捐贈,制定捐助辦法,對于企事業單位、個人捐助的資金給予稅收減負等優惠政策,積極鼓勵社會資金參與到社區照顧中來。還要積極探索落實費隨事轉的有效途徑。要明確各職能部門在社區的工作任務,而不是把自己承擔的工作推給社區,確需社區協助完成的工作,各職能部門要在下放任務和責任的同時,應給足社區權利和利益,確保“權隨責走、費隨事轉”。對空巢老人的管理工作,職能部門應將工作下放到社區后,要按照“費隨事轉”的原則,凡已列入財政預算的,有關部門要將足夠的經費補助給社區,用于落實社區專兼職工作人員的工資和辦公經費。要按照有關政策規定,將相應的事業經費,足額及時撥付到社區。

3.2.5 提高和加強地方政府對社區照顧的重視管理。國家已經提出了推進社會工作的一系列的方針,這些提法給社區服務事業以極大地推動,無疑是最好的動力機制。在西方國家,包括北歐和英國,社會服務都是地方政府管理。國家提出方案、政策,地方政府出資興建。所以,地方政府是否重視是關鍵。例如,南京市鼓樓區人民政府自2003年以來,通過加大政策支持和財政投入力度、整合協調各種社會資源、培育發展民間組織力量等社會化手段和方式,從政府購買特困居家老人的養老服務、扶持社會辦養老福利機構和大力發展社區養老服務三個方面同時入手,構建社會化養老服務網絡體系,發展老年社會福利事業。目前,一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社會化養老服務網絡體系正在鼓樓形成。

3.2.6 擴大宣傳,提高人們對社區照顧的認識程度。利用一切機會,向社會進行廣泛的宣傳教育,讓公眾認識到一些專業機構照顧的局限性和社區照顧的意義,了解空巢老人的處境與需求;讓主流社會更多地傾聽弱勢群體的聲音,關注空巢老人及其家庭的困難;說服權力部門及決策人士運用國家立法的手段制定相關政策,引導社會支持和參與社區照顧。還要積極動員年輕人和年輕型老年人自愿參與社區助老服務,進行自我養老的積累。

4結語

如前所述,中國社區照顧工作的任務是重大的,對我國空巢老人的保障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國有著傳統的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的精神,這是我們進行社區照顧的主要精神和道德基礎;另外,我國的社會主義的社會歷年導致和資本主義完全不同的福利價值觀。所以我們在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的同時,要注意我們國家自己的社區特點,在我們自己文化遺產與社會傳統的基礎上,創建一個有現代管理方法、擁有大量專業技術人員、具有中國傳統的文化精髓和現代社會主義組織網絡的,覆蓋全體居民的,由社會多方投入,包括大量志愿者隊伍的有中國特色的空巢老人社區照顧體系。

參考文獻:

[1][英]蘇珊?特斯特.老年人社區照顧的跨國比較[M].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02:6.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Z].

[3]侶傳振.城市社區工作志愿者隊伍建設的問題與對策[J].上海青年志愿者,2007.

[4]丁美方.社區照顧:城市老年人的贍養方式新選擇[J].安徽農業大學學報,2006(6).

[5]周偉文,嚴曉萍,趙巍,等.城市老年群體生活需求和社區滿足能力的現狀與問題的調查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1.

[6]丁海霞.空巢危機悄然逼近[N].工人日報,2004-10-20.

[7]陳樹強.老年人日常生活照顧問題初論[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4(3).

[8]徐祖榮.城市社區照顧模式探析[EB/OL].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2007-12-25].mca.省略.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山区| 囊谦县| 辽阳县| 巴林左旗| 泰兴市| 建宁县| 黄浦区| 晋中市| 黔西县| 松江区| 焦作市| 玉屏| 长沙市| 龙井市| 太保市| 湖北省| 澳门| 安图县| 瑞金市| 水城县| 黑龙江省| 武夷山市| 海安县| 望江县| 璧山县| 嘉义市| 和顺县| 馆陶县| 滨州市| 天柱县| 克拉玛依市| 洪江市| 丘北县| 宁蒗| 亚东县| 巴南区| 民乐县| 洪洞县| 垦利县| 永兴县| 安庆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