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02 14:48:45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文學語言的特點,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關鍵詞:池莉;張愛玲;文學語言;生活化;智慧
中圖分類號:G0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6X(2013)10-0000-01
王安憶在《心靈世界》提到文學語言的具體化和抽象化,她認為具體化的語言分為兩類,一是風土化的語言,如文學尋根運動中所追求的更接近人性原初的語言;第二類是具有時代感的語言,王朔作品中的語言就是具有時代感的語言,他創造了一種依托于具體環境的語言的市井風潮。至于抽象化語言,王安憶仿佛更青睞于這種語言類型,“沒有一個冷字,也沒有一個色彩性的字,全是用語言的骨骼架構起來的”①她認為這樣的語言放之四海而皆準,這樣的語言才是小說世界真正的建筑材料。
基于她的觀點,我認為文學的語言第一應該生活化,傾向于王安憶所指的具體語言中的風土化,即便這種語言不來自鄉土,不來自方言,但是小說應該是用來講故事的,講故事的語言就該貼近生活貼近現實;其次文學語言應該精致,這里的精致傾向于王安憶所說的抽象化的語言,我理解的抽象化語言就是語言的“文學性”,即也許這種文字不似唐詩宋詞搬雕琢附麗,但必須傳神精準,寥寥數字便蘊藉深刻。如阿城的《棋王》,阿城通篇只用最“白”的文字,但卻達到了最立體化的效果:“他靜靜的像一塊鐵”,“眼睛虛望著”,用了這種實物的比喻以及副詞的巧妙使用,即便是最簡單的語匯也能讓讀者迅速體會到作家想描述的意思。
語言的生活化和精致化,例舉兩位作家,一個是池莉另一個是張愛玲。在當代作家作品中,新寫實主義的代表的作家池莉,她的小說語言無疑是平實不過的了,池莉在《寫作的意義》中言辭激烈的反對了兩種文學語言的樣式:一是翻譯式語言,將國外的東西和“五四”時代莎菲女士的自我情結結合起來,制造出一種作品;另外是啟用半個多世紀前的中國語言“摻雜老莊老道佛學禪宗的玄妙機制”。至于張愛玲,有評價說張愛玲是“語言的妖姬” ,張愛玲做到了將自己有限的情感經讀者傳達為回味的無窮。
一、池莉小說語言的選擇
(一)明快、辛辣、諧趣
池莉小說的語言“漢”味兒十足,有鮮明的生活化語言風格特點,而且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有著積極的意義。如:
1、女人們說:“貓子真是個好男將哦,又體貼人又勤快又不賭又不?!报D―《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是好》
2、貓子說:“個巴媽苕貨,你兒子是你是幺事。”――《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是好》
3、大家說:“徐師傅啊,我們哪有思想,比不得您家,思想武裝的?!报D―《熱也好冷也好活著就是好》
在選文中“男將”是武漢方言中對男人的稱呼;“個巴媽”、“苕貨”是典型武漢罵人的話,但是又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侮辱,而是有些親昵感在里面的;“您家”是對對方的敬稱,在您的后面加上個家,更有敬重的成分,但是在文中又有調侃的意思。很多人稱池莉為“漢味作家”,她對這個“味”也有自己的理解:“味是一種本質的東西,一種神韻,遠不只是表面的地方色彩、習慣用語和風俗人情。味在作品的骨子里頭,要靠讀者品出來?!雹?/p>
(二)使用短句
池莉在與讀者見面會上談到她的《所以》時說:“《所以》更特別的是,我對自己有個強行要求,一定要用短句。因為我覺得葉紫的性格屬于沖動型、神經質型的,內心會有被壓抑的強烈情緒。這種人說話或短或長,但我認可選其短。因為長句子看起來累,跟現在的閱讀習慣和生活節奏不匹配”。同時,排比短句“使文本的語盲極具智慧,凌歷而溫柔,銳利而蘊藉。從而內涵更加個人,更加遼闊.使讀者的閱讀也更有彈性和韻律?!痹偃纾?/p>
1、林珠因禍得福,暗結佳緣,越發神清氣爽,妙眸生輝,嬌艷無比,一路奪盡了世人的目光。――《來來往往》
2、他們面對著同樣的彤勢,林珠瀟灑自如,不以為然;康偉業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來來往往》
這種四字結構的反復使用可以暢快淋漓地書寫人物表達情感,也和讀者更加親近,讀起來效率也更高。
二、張愛玲精悍語言中的意味深長
(一)智慧的語言
張愛玲小說的語言始終做到了語言上的跳躍與新鮮,這種跳躍不是無厘頭的搞怪,新鮮也不是刻意追求艱深奇崛的詞匯,而是用最精準的語言表達最適合的情感和道理,每一幀字句都不是閑筆,都飽含了作者賦予作品、人物的殷殷期待。如:
1、這是一個臟的故事,可是人總是臟的;沾著人就臟。
――《沉香屑?第二爐香》
2、鄭先生是連演四十年的一出鬧劇,他夫人則是一出冗長的單調的悲劇。――《花凋》
3、自己揀的和父母揀的是不相上下的兩個人,但總是對自己揀的偏心一點。
――《琉璃瓦》
這兩句話中無一字雕琢附麗,但是在作品中卻顯得很有智慧。關于《第二爐香》張愛玲在故事的開始就說“這是一個臟的故事”,讀到最后也許才明白,作者說的“臟”并不是在說兩性之間的關系,恰恰相反,正因為故事中兩個女兒不諳人事,導致了兩個無辜生命的終結和兩段不幸的婚姻。《花凋》中,鄭先生五個女兒成了他下半生唯一的指望,而鄭太太恨他的男人“不知怎么一卷就把她那點積蓄卷的蕩然無存”,小妹妹川嫦蒼白多病又懦弱,四個姐姐整日嘰嘰喳喳各懷心思。而張愛玲在文中只用了“鬧劇”和“悲劇”兩個詞就把這個故事概括的滴水不漏。《琉璃瓦》中姚先生七個女兒的婚事是姚先生最大的心病,而在選夫婿這個問題上作者寫的詼諧調侃,女兒們都各懷主意,姚先生反對又奈何不得,直到自己一病不起。這種情景在小說的對話中比比皆是,生動可感。
(二)傳神寫意的語言
張愛玲的語言,經常體會到的是言有意而意無窮的境界,只是那么不經意的幾個語言符號,卻傳達出言不盡意與得意忘言的微妙感覺來,使人回味良久。如:
1、如果湘粵一帶深目削頰的美人是糖醋排骨,上海女人就是粉蒸肉。
――《沉香屑?第一爐香》
2、對于不會說話的人,衣服是一種言語,隨身帶著的一種袖珍戲劇。
――《童言無忌――穿》
例一中作者用兩個典型的地方菜來形容那里的女人,或骨感或豐腴,形容的精致且有韻味;例二這句話是張愛玲的經典語錄,將衣物看似言語,“袖珍戲劇”傳達的其實不單單是人對服飾的品味,更重要的是傳達一種真實的人生態度,頗值得玩味。
三、總結
池莉小說的語言倡導通俗易懂的語青風格,用俗人之語講俗人之事。她成就了一個流派的文學典型。她的作品具有生活流式的敘事結構和樸實平易的世俗化語言,但俗而不庸,在看似俗不可耐的言語里,綻放出縷縷的光芒,作品呈現出了極具個性的風貌。張愛玲的作品語言,都試圖在敘述的深度和語言的經典間架起一條溝通的橋梁,使讀者讀著精致的語言陷入深沉的思考。作者的敏感體現在了她睿智的語言上,使她平實樸素的敘事方式、精心雕琢的語言符號得以彰顯。閱讀張愛玲的作品,會感到只有用中文來表達才準確,她的語言是唯一合適的語言。文學的語言就是應該游走在生活里,歸結于智慧中。這兩點池莉和張愛玲在各自的文學領域都做了近乎完美的闡釋。
參考文獻:
[1]王安憶《心靈世界》2007年11月第二版。
[2]張艷玲、劉東瑩 池莉作品在選詞上的特點[A] 武漢理工大學學報[C] 2003年16卷6期。
[3]林鶯,張愛玲建構的漢語視界[A] 學海[C] 2008年第6期。
[4]穆迪,論池莉語言的俗與雅[A] 時代文學[C] 2010年第2期。
[5]王衛英,論張愛玲小說語言的陌生化效果[A] 文學理論研究[C] 2008年第1期。
一、通過學習,了解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
二、擴大學生關于兒童文學的知識面,提高兒童文學素養。
三、培養分析和鑒賞中外兒童文學作品語言特點的能力.
教學重點、難點:了解兒童文學的語言特點。
教學過程:
導語:(模擬經典兒童文學對話語言)同學們對這些兒童文學形象都非常的熟悉。美國《新聞周刊》一期報道說,兒童文學作品以天真的情懷、純凈的語言、分明的善惡和曲折離奇的故事,不僅受到兒童的歡迎,而且也受到成年人的喜愛。1997年在百老匯首度上演的《獅子王》贏得六項托尼大獎,現在仍然長演不衰。兒童小說更是紛紛搶走那些本來為成人書籍準備的獎項。吸引成年人的到底是什么?兒童文學被稱為淺語的藝術,我想請問同學對這個“淺”字的理解。
魯迅先生在翻譯《表》時曾打算“不用什么難字,給十歲上下的孩子仍也可以看”,結果“譯得不三不四”(《表譯者的話》),這種自謙的說法從另一角度說明淺易、簡潔的艱難。
高爾基認為:“文體的簡潔和清晰,并不是用降低文學質量的辦法來達到的,這是真正藝術技巧的結果。”正像郭沫若所說“兒童文學當具有秋空霽月一樣的澄明,然而決不像一張白紙。兒童文學當具有晶球寶玉一樣的瑩澈,然而決不像一片玻璃”。達到這樣的境界,必然要經歷這樣的一個階梯:(板書)
一、兒童文學語言由于它是語言,它的讀者又是正在學習語言、正在長知識的兒童,因此更應該講究語言的準確性和規范性。
二、兒童文學語言由于它是藝術語言,它必須與具體形象聯系在一起,或通過詞語的選擇,或通過語法關系的多樣組合,來喚起讀者的形象感。
三、兒童文學語言由于它是兒童文學語言,它必須從兒童的藝術欣賞水平與欣賞趣味出發,通過“巧妙運用”形成兒童讀者心目中的藝術形象。
下面就請同學們跟我一同擺脫文學以外的種種功利目的和戒備心理,進入到一種與兒童的純凈的藝術交流和對話之中。
俄國烏申斯基的作品《風和太陽》(教師閱讀,內容略)
以上描寫的風和太陽都能說話,還爭論誰的力量大,這是童話、寓言經常采用的擬人手法,將無生命的或非人類的人格化,構思人類發生的矛盾、事件,給人以某種啟示。人們看了以后,不覺得是胡編亂造,反而感覺情真理真。
臺灣詩人楊喚的詩作《家》,(與學生作品對比)引入兒童熟悉的各種事物,用鮮明生動、自然貼切的比喻把“家”這個生活中最平常的所在描繪出來,充滿溫馨、快樂、美好的情感。(老師配樂朗讀,內容略)
兒童是天生的探索者和思想家,他們形象思維的能力很突出,因而形象的語言能夠幫助他們把文本所要表達的意義與自己所具有的經驗世界相連接,獲得新的或更深層次的體驗和感悟。
例如嚴文井的童話《小溪流的歌》中的擬人化的語言:(學生朗讀,內容略)
通過這樣的描述,溪流、樹葉和蝌蚪的情態就活躍在小讀者的腦海中,清新、美麗的大自然都映現在孩子們的心頭了。
在海的遠處,水是那么藍,……海底的人就住在這下面。
這是安徒生《海的女兒》的開篇,它生動優美地描繪了海的湛藍與深廣,令讀者可以看見、可以觸摸、可以聆聽,更可以想像。這些語言沒有具體說明海水的清潔程度和深度,卻抓住了海水的特征,并給人以巨大的想像的空間。
兒童文學作家筆下的具體形象所體現出來的,或如北風和太陽也會說話,或如小溪流也會奔跑,這類與現實不符的“差錯”,卻符合兒童的感知、表象、隨意聯想、無意想象,這種現象世界成為兒童文學特有的通向藝術的橋梁。
在兒童文學語言中有敘述性的語言,有描寫性的語言,還有人物對話等。如法香的《格麗賽達》這樣寫: 她10歲,曾祖母110歲。……可是她和格麗賽達竟像同齡人一樣。 以上具體形象主要顯示格麗賽達和曾祖母年齡上的差異和性格上的九九歸一,內含天倫之樂,適合孩子的口味,也有成年作家的情趣,人物之間的關系既稀有,又合乎情理,有一種內在辯證關系或自然規律寓于其中。與這具體形象聯系一起的藝術語言,雖然在用詞上少有華麗詞句,但經過詞的巧妙組合,卻給人以生動、幽默與新奇感,很能調動孩子的想象,并刺激著他們對形象進行尋味、思索。
還有一種對話語言,如貝洛童話《小紅帽》中的一段對話:
“我的外婆,你的胳膊怎么這樣粗?” (分角色朗讀)
……
“這樣,才可以吃你!”
以上兩個形象一個是年幼善良、對外婆懷著深情與信任感的小紅帽,一個是狠毒、狡滑、詭計多端、急于吞掉對方的惡狼,兩方面一問一答,問者隨意、真切,答者欺詐、做作,二者交鋒,步步逼近。句式重復,既有民間口頭文學的特點,又符合情節需要。由此將故事情節推向,并完成了小紅帽和惡狼兩個不同形象的塑造。
語言學家指出,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過程中有一種“語言結構的敏感性”。例如對語詞排列的敏感性,對語言的聲音、節奏、重復和語詞節拍的敏感性。
如林煥彰的《小貓走路沒有聲音》, 可感、可思、可咀嚼,親情母愛情結互相輝映。
文學是以各種方式運用語言,是對語言的特殊處置,這種特殊處置集中表現在語言的陌生化上。同時從文學理論層面來講,文學語言的陌生化是在當下后現代主義語境下呈現出新的維度,即文學審美化、突出和整體化、虛構化、互文化。所以探討語言的陌生化對文學的發展和趨勢意義重大,可能對于文學的研究與出路都是一種新的路徑選擇。
俄國形式主義提出陌生化概念,其出發點認為只有通過藝術程序(陌生化)的分析才能找到文學的內在規律,才能發現文藝作品成為藝術創作和審美對象的特殊性。英國作家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描寫了三位主人公的每個細微的語言、行動和思想的細微變化,充分展示了他對人生和生活的認識及細膩的洞察力。
一 陌生化語言的發展與特點分析
什克洛夫斯基等人的“陌生化”研究等都是以黑格爾的理論為基礎的。自從陌生化理論被廣泛傳播以后,這種帶有詩性語言特征的小說一直被作家嘗試,如托馬斯·曼的《魔山》、喬伊斯的《尤利西斯》、帕維奇的《哈扎爾辭典》等都是帶有非常明顯陌生化語言特征的作品。
在小說中,極其普通的日常語言被以美學的方式加以使用,它們完全背離了常規用法,通過一些手段使非指稱行為突現出來,形成一種與指定現實總體疏離的力量,使此在不斷地向他在轉化,現實主體不斷地與虛構主體相遇而重新確定主體的現實地位。這種語言的陌生化并不只是為了新奇,而是通過新奇使人從生活的漠然或麻木狀態中驚醒起來,“恢復對生活的感覺”。所以,語言的“陌生化”是為使讀者產生新鮮的體驗。如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中有這樣的描述,“陌生化”是一個人在感受童年與茶品的時候形成的通感,類似于“那被子上有太陽的味道”。通過這個感覺,童年的記憶變得深刻而親近,這就給了讀者一種新奇感,增加了陌生化效果,使得小說具有了虛構性。而讀者在反復咀嚼這句話、這個段落時,產生了與作者一樣的感覺。
二 英美文學中的陌生化
文學語言陌生化雖然發源于俄羅斯的文學理論,但是運用的相對比較明顯得是在意識流小說中,通過對意識流小說中陌生化語言的特點,我們可以看出隨著英美文學的發展,語言陌生化也發展起來。
“意識流”一詞是心理學詞匯,是在1918年梅·辛克萊評論英國陶羅賽·瑞恰生的小說《旅程》時引入文學界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等為“意識流”作家洞察描寫人的心理起了規范作用。他們的理論相互依賴、相為支持,構成一整套完整的“意識流小說”理論。意識流小說盡管風格不同、表現不同,但他們都特別注意語言的表現形式,讓文中人物自己直接展現了心理活動過程,而這種展現大多是看似雜亂的、反復的,而且是一種狂歡似的跳躍。所以這種看似雜亂和反復的表現實際上孕育著語言陌生化的特點。再加上意識流小說家認為,只有把內心世界混亂無序、朦朧的潛意識活動直接展示出來,才能真正揭示其內在的真實。而這種創作觀點“不可避免地破壞敘述的邏輯性,使敘述語言支離破碎,甚至破壞了語言規則, 導致語言的扭曲,變形和陌生化,即語言的變異?!?/p>
英美意識流的小說很多,比較典型的有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維吉尼亞·伍爾夫的《達洛維夫人》、威廉·福克納的《喧嘩與騷動》等作品,他們都是運用了陌生化語言使得作品別具一格。他們認為,人的深層思想內模模糊糊、缺乏邏輯性、沒有嚴密組織和思考的潛意識。因而作家常用一些不常規的不合乎語法規范的語句來表示,使人物的心路歷程的構建潛意識活動原原本本、生動逼真地反映出來,以引起人們思想的共鳴。如《尤利西斯》的第十八章中不分段落、沒有標點,描寫穆利根在朦朧欲睡狀態下,思緒飛揚。正如本書譯者文潔若說:“作者猶如天馬行空,浮云流水,想到哪里寫到哪里,還信手引入他過去作品中的一些人物。”所以意識流的創作可以看成是對思想的還原,而意識流小說的閱讀則是從還原的思想中生發出讀者自己的思想。
三 典型作品中的典型陌生化語言分析
提起民間文學中的數字語言,人們立即會想到中國歷代各地相傳的《九九歌》,因為它當屬民間文學與數字語言聯系最直接、最密切也是最典型的一例。而它又有夏至《九九歌》③和冬至《九九歌》之分。④
1.夏至《九九歌》
夏至入頭九,羽扇握在手;二九一十八,脫冠著羅紗;三九二十七,出門汗欲滴;四九三十六,乘涼進廟祠;七九六十三,床頭摸被單;八九七十二,子夜尋棉被兒;九九八十一,開柜拿棉衣。
——湖北·禹王廟
一九至二九,樹頭清風舞;六九五十四,乘涼勿太遲;七九六十三,夜眠莫蓋單;八九七十二,當心受風寒;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狈酱蟛糠值貐^
2.冬至《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緣凌走;五九半,凌喳散;春打六九頭,脫襖換個牛;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寬;八九不犁地,只待三五日:九九楊花開,以后九不來。
——河北
冬至是頭九,兩手藏袖口;二九一十八,口中似吃辣椒;三九二十七,見火親如蜜;四九三十六,關住房門把爐守;五九四十五,開門尋暖處;六九五十四,楊柳樹上發青絳;七九六十三,行人脫衣衫;八九七十二,柳絮滿地飛:九九八十一,穿起蓑衣戴斗笠。
——湖南從以上的例子來看其語言形式可知,它首先是一種民間歌訣,是有關基本數字乘積運算規律的歌訣。這種算數歌訣同民間畫訣、藝訣之類歌訣一樣,都具有謠諺性質。漢字一字一音,易于編成口訣,數字也是這樣。
而《九九歌》俗稱“小九九”,從“一一如一”起直至“九九八十一”止,這是現在的說法。在此之前的《九九歌》是起于“九九八十一”止于“二二如四”的。《九九歌》的得名即出自古代以“九九八十一”開頭的“九九”。據漢韓嬰《朝詩外傳》可知公元前7世紀已有《九九歌》,而且在當時已是極為普及。此外,在《茍子》《管子》《淮南子》《戰國策》等諸子百家文獻中也有關于“三九二十七”“六八四十八”“四八三十二”等《九九歌》斷句的記載。
據陳直《六十年來我國發現竹木簡概述》可知,1908年在甘肅敦煌發現的木簡(公元二、三世紀,東漢或晉)和1930年在甘肅北部額濟納旗居延烽火臺遺址發掘出的木簡(公元前101年至公元40年)上即載有《九九歌》。這些實物證明,遠在公元前已有了《九九歌》,流傳至今已近2000年的歷史了?!毒啪鸥琛窂摹熬啪拧逼鸶臑椤耙灰弧逼?是民間口頭文學的變異特征。這個歌訣簡練易誦,朗朗上口,也正因為如此,中國的傳統算盤才得以流傳至今,其旺盛的生命力之源,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可以說來自《九九歌》等數算口訣。
二、特殊的民俗語義
數字在民間文學作品中往往具有修辭的特點,因此這些數字在具體語境中常常不表示數字本身固有的意義,而是泛指的、模糊的語義,甚至導出特殊的民俗語義。例如,形成于明清間的通州山歌《魏二郎》⑤的幾個片段:
叫你郎哥哥不得進房的個門哎,我家養了一八、二八、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的個狗呀,叫你不得進園的個門啊,踏板上頭擺青灰,帳子窩里掛了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個響銅鈴哎。郎叫一聲我的情姐姐啊,我有法子活他身哎,你家養的三八二十四只嚎汪狗,我買二十四個肉饅頭喂狗群啊,調的個狗走啊你來接我,手拉手兒進園門哎,我再抓住你手兒穿橋過哇,不碰踏板上頭的青灰印呀啊,我再帶七七四十九張絲綿紙來,塞住你帳子里頭啊七七四十九個響銅鈴哎,郎說我家情姐姐啊,九九八十一難你難不住個我哎,不要用個推辭話兒哄小生啊?!?/p>
從東莊廟里請九個和尚,從西莊廟里請九個師丈,從南莊廟里請九個道士,從北莊廟里請九個尼姑,一九、二九、三九、四九三十六個僧和道,一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七七四十九天,大鼓大鈸,大鈸大鼓,丁零當啷敲起聲。
……
類似的句子還有“十萬八千里根汗毛兒啊嚇得根根的翹啊”“限你三天三夜一要開條六六三丈六尺寬、六七四丈二尺深的大圓溝”等,其中的數字除少量的是實指外,其余的都是虛指。至于請和尚、道士作齋事要請“四九三十六個”的“九”,則是出自迷信習俗認為人亡魂歸九泉之下,因而須合“九”。這個“九”已是民俗意義的了。再如納西族民間史詩《創世紀》⑥中的片段:
三生九,九生萬物,萬物有“真”有“假”,萬物有“實”有“虛”,真和實相配合,產生了光亮亮的太陽;假與虛相配合,出現了冷清清的月亮,……
引言:通常來說,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是他們語言能力發展的啟蒙階段,這一學期的語言學習對學生今后的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一般來說,語言教育包括:語音、詞匯、語法和語言交際等等這些能力??梢哉f小學階段是學生語言學習的黃金時期,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小學生們基本的認知能力初步形成的階段。在小學階段,同學們的語言能力發展是迅速的,我們老師應該牢牢把握學生成長的這個特點,好好的把握這個時期,積極引導學生,加強學生對語言的興趣,在學生語言學習方面給予足夠的指導,更好的促進學生在語言學習方面巨大進步。
一、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學習的重要性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語言表達是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對語言的駕馭能力會嚴重的影響學生對語言學習的熱情。如果在具體的語文課堂上,語文老師的教師語言生動活潑、形象具體、幽默詼諧、自然得體、悅耳動聽,這樣的語言可以極大地提高同學們對語言學習的興趣,而且還會更好的幫助同學們接受信息,有利于學生更好地記住老師所講的內容。更有甚者,這樣還可以更好的幫助同學們對老師所講的內容進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啟迪學生的智慧,不斷地促進學生的能力的發展,更好的激發學生對美的感知,還可以有效的促進我國小學語文教學的發展??傊?,語言教學在我國教育領域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主要有以下幾點
首先,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特點。老師教學最為主要的是要不斷地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所以,語文老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師語言的特點來激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其中,老師說話時抑揚頓挫是很重要的。老師上課的語言要想做到抑揚頓挫,最為主要的是要通過句式的整散長短,語言的高低起伏以及語調的抑揚頓挫來達到目的。所以,我們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一定要不斷加強老師語言調控,老師要更加注重對教學語言的巧妙編排和組裝合理。教師語言的抑揚頓挫主要可以從一下幾個方面來體現:老師在講授到重難點的時候要加強語調,一字一頓,聲音響亮;過度語言還有一些講背景等知識的話語我們可以稍微的加快語速,音調也可以變得低緩一些;在表現一些較為強烈的心情和反應的時候,例如:興奮、壯烈、激昂等可以用快結構的語言,慷慨激昂。然而,當表達寧靜、優美、悲哀等情緒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慢節奏的語言,溫情脈脈。老師在上課的時候可以適當的安排有一些安靜的場景,這樣甚至可以達到此時無聲甚有聲的效果。當這節課的課程快要結束的時候,老師所講的故事或者是文章,可以盡量用設問的形式,這樣可以為本節課留下較深的疑問,從而可以更好的加深學生對課堂的印象,加深同學們對課堂的理解。
其次,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舒緩連貫,疏密相見的特點。懂得教育藝術和教師語言技巧是對老師最為基本的要求,也是一個合格的優秀的老師必須要具備的素質。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必須要做到句子連貫和拘役清晰、邏輯合理,然而,在說話的時候也不能夠緊鑼密鼓沒有停頓。老師在上課時他所說的語言必須要流暢,并且老師的語言不能夠沒有任何的起伏,語調平淡無奇,這樣容易讓同學們失去興趣,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注意語調的高低起伏變化,而不能夠一直使用一種語調。還有,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要有意識的調配信息,進行合理的安排講課的重難點,對于不同程度的知識應該要注意語調的有所差異。老師上課的過程中要讓同學們在緊張中擁有松弛,在激動之中也要有舒緩,只有在這種情況之下同學們才可以張弛相繼,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節奏變化中可以更好的更加愉悅的學習,從而可以幫助同學們掌握更加多的知識。老師在上課過程中都會需要有一些的導語,其實在導語的時候可以讓同學們稍作休息,然后讓同學們逐漸進入狀態。老師在進行講述的時候要不急不緩的講述這節課需要講授的問題,還要先讓同學們進行激烈的討論,在進行合理的組織語言,從可以不斷地加強同學們的語言組織能力。
最后,小學教學語言還具有言為心聲,飽含真情。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用心去上課,老師講課應該是帶有豐富的感情,老師應該理解、感悟、合理的運用語言,更好的挖掘同學們內心深處的潛能。不斷地激發同學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調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興奮點,從而可以產生有效的、積極地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將自身需要講授的知識熟記于心,只有在老師在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講的內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運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繪聲繪色的講授這些較為重要的知識點。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老師應該讓自己的語言盡量的做到高低起伏、抑揚頓挫、深情飽滿、聲情并茂、和諧動聽,在這樣的情況下才可以讓同學們聽得更有趣味,更有激情,更加津津有味,讓同學們在課堂上精神飽滿,提高課堂效率。
三、結語
教師語言的特點在上課的時要更好的運用,不斷地促進老師對教師語言的把握,更好的提高課堂的興趣,從而可以更好的促進同學們的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鄭彬彬.小學語文教學中的語言訓練探究[J].小學時代(教育研究)2014(06):6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9-0186-02
小學語文教學需要注重教學語言,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選擇科學性以及規范性的教學語言進行教學,還需要借用語言充分表達教材中人物的情感,在此基礎上調動小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興趣。小學語文教學不單單需要培養學生的答題技能還需要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語言能力,因此,語文教師需要根據語文教學的要求制定教學計劃,提高小學生的人文素質。
一、突出語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
小學語文是一門比較嚴肅的學科,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強調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和規范性,把最準確的教學內容傳遞給小學生,引導小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學習觀念,在學習中同樣規范自己的語言,促使自己使用科學性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
首先,語文教師需要強調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需要準確表達教材中的內容和句子或者詞語的具體含義,把真實性的內容傳遞給學生,提高小學生學習語文的效率。在課堂提問環節中,對學生提出的問題以及問答的問題教師需要選擇科學性的語言進行點評,向學生明確傳遞自己的思想,讓學生能夠在科學觀念的引領下獲得知識技能上的提升。調查發現,在科學教學語言學習下的學生思考問題的角度更為全面,他們在傳遞自己思想或者感彩時會用客觀的態度去表達,也會選擇恰當簡練的詞語表達對文章的整體理解。例如在欣賞《落花生》文章時教師需要明確表達題目的意識,引導學生不被題目字母意思所迷惑,教師在對學生提出意見肯定的同時還需要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避免給學生造成混亂。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還要求教用簡練的語言概括主要內容,擺脫傳統教學語言的繁瑣,集中小學生的注意力,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知識。
其次,教師需要強調語言的規范性。小學生的模仿能力強,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會在潛移默化中對小學生造成影響。為了培養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和運用語言的能力,語文教師需要強調教學語言的規范性,教師需要嚴格規范自己,用規范性的語言講解具體的發音、語法和詞匯。例如,年長的教師因為傳統教育的影響在講課過程中會摻雜著方言,這會對小學生的學習造成嚴重的影響。這些教師在發音時會把“去吃飯”說成“吃飯去”,把“教師”說成“教思”。學生如果長期處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那么他們之后的學習進度和答題正確率也會受到影響。所以,作為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提倡普通話教學,讓學生能夠在正確規范的語言環境下成長,避免出現學生因聽不懂老師講話耽誤學習的情況。
二、強調語言的藝術性和情感性
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單單局限在把知識傳遞給學生,還包括將對文學的領悟能力和欣賞能力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知識、理解具體內容時感受其中的情感所在。因此,語文教師需要發揮語言的藝術性和情感性,真正挖掘語文語言的魅力,調動小學生的學習興趣。
語文學科教學相對于其他學科教學科目是一個感情飽滿,并且洋溢著情感的教學科目。語文教材中的文章都傾注了作者的情感,需要讀者置身其中品味美、欣賞美。小學生由于自身的閱歷,理解力和接受力都比較差,他們在閱讀書籍或者學習課文時不會關注文章的情感。所以,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過程中發揮語言的藝術性和情感性,幫助小學生理解課文,欣賞課文,達到小學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
在預習環節,教師可以事先為學生范讀課文,用感情演繹文章的具體內容,讓學生從字里行間感受作者的感情,從而加深小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例如在《長江之歌》課文講解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播放與之相關的視頻,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喚醒自身的愛國之情,感受作者當時的愛國情操。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在課下閱讀時摘錄自己喜歡的優美句子,并在課上談談自己的感受,教師還需要運用多種表達技巧,讓學生在教師的表達過程中感受語言魅力所在,從而提高自己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提高自己的學習效率。
三、發揮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
在分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時除了強調語言的科學性,規范性,發揮語言的藝術性和情感性還需要注重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發揮語言的生動性與趣味性是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知識興趣以及豐富教學內容的一種有效手段,所以教師應改變傳統教條式的教學方式,增強教學的靈活性,用生動、幽默的語言教學。
好玩是孩子的天性,小學生也不例外。他們因為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對任何新奇的事物或者好玩的事物都會產生興趣。而語文教學課堂的總體氛圍會影響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小學生在學習語文課文時很容易因為書中繁瑣的知識和枯燥的內容降低自己的學習興趣,降低自己的主動性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傳授的知識。為此,教師需要注重教學語言的生動性和趣味性,在講解課文時挖掘課文中的深層含義,用最生動的語言和形象的語言表達文章內容,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用生動形象的語言講解具體知識可以較容易的把學生帶入文學作品中,讓學生觸及書中的情感世界,促使學生在跟隨教師思想時領悟一個豐富多彩的語文世界,從而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生效仿能力以及好奇心都非常強的時期,教師需要充分發揮語文教學語言的科學性、規范性、生動性、趣味性以及藝術性和情感性,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表達習慣,同時幫助教師提升個人教學水平,促使學生在愉悅的教學氛圍中提高學習的興趣。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1-380-01
一、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在啟蒙學生傳承文化、領會語言魅力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學生年齡過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要明確教學主體的特殊性,使用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解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小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分析
1、語言具有規范性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愛模仿的階段,教師的行為能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后的是非價值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規范,通過自身的行為、品德去感染學生,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所以,教學的語言要規范,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語言表達示范,使學生信之服之。語文教師用規范性語言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很好地給學生以模仿示范,讓學生明白語言交流過程中注重的是語言發音的準確和語言交流的流暢等,從而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規范基礎。
2、語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學生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針對小學生能力不足的特點,運用一些簡單、通俗易懂、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語言。首先,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語言進行詳細地解釋,可以運用生活化實例加以分析。另外,針對小學低段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對語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進行教學語言之間的變換,恰當地運用適合該學習階段學生的語言詞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語言具有生動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如果教師純以客觀視角去分析教材內容,就會導致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之間毫無情感交流,難以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下學習。小學語文多以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為教材主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童話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境中體驗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從而理解課文,提高自身思維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教師在講授寓言故事時,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然后再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和鞏固自身的語言能力。例如學習寓言《掩耳盜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搖動教師帶來的鈴鐺,讓他觀察同學們能否聽到鈴鐺聲。通過讓學生親自實踐,學生就能在具有生動的語言環境下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4、語言具有趣味性
小學生年齡小,學習過程受心理和思維的共同影響,相互促進。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過分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課時引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引起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他們積極學習。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帶領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語言環境下進行愉快學習,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感受,讓他們在感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
5、語言具有藝術性
教學語言藝術首先是教師的語言技術。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語言的藝術特點,利用藝術特性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才能構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橋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使用一些生動的表達語言,帶給學生藝術上的感受,讓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語言表達中。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藝術,探究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習教師的語言表達方法,從而激活思維,提高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
6.語言具有情感性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特點
語文教學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的理解以及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而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專業的引導。教學成果的好與壞,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對于教學藝術語言的掌握與運用程度。對于小學生而言,教師的語言具有非常強的暗示性以及示范、指導作用,因此,教師的教學語言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小學生的語言發展。因此,教師應深入把握教學語言的特點,不斷提升語文教學語言質量。
一、規范性
教師的語言對于學生而言有著極強的示范作用,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參考的榜樣,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其語言的規范性,以期產生良好的示范作用。應強調的是,對教師教學語言的要求不僅包括語音、語法、詞匯等的規范,還包括口語表達的規范,即聲音洪亮、發音清晰、語調適度自然。如有些教師授課時不注意平翹舌音的區分,把“示范”讀成“寺范”,這是非常不規范的?;诖耍瑢處熞簿吞岢隽艘稽c硬性要求,即教師必須運用國家規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進行教學,這樣既可避免教師語言的不規范,又可使學生得到正確的語言示范。
二、科學性
語文作為一種人文科學,教師在教學時應注重對語文知識以及表達上的準確、科學。教師要充分把握詞語的準確含義,既包括其感彩,也包括其語體色彩,切不可在其本身都為準確掌握詞語特點時就貿然教與學生。例如,在文章《落花生》一文中,對于題目落花生的理解,就有教師望文生義將其解釋為種花生,從而誤導學生。同時,教師在授課時一定要確保其語言的準確,避免出現表達時語言模糊,產生歧義的現象。另外,教師授課時應注意其口語的簡練,這也是科學性對于教學語言中口語的要求。
三、可接受性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接受能力都是有限的,因此教師在授課時使用的語言必須是易于學生理解與掌握的生活化語言。從具體的表達方式來看,應盡量使用生動活潑的表達方式,以一種小學生熟悉的方式表達。如低年級的小學生還不習慣抽象思維,因此,教師在表達時應盡量使用一些具象的詞匯,當然,教師也要適當地使用一些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的抽象詞匯,從而不斷培養學生地抽象思維。也就是說,教師應根據不同年級學生對語言的把握程度,恰當地選擇表達方式與運用的詞匯。
四、生動性
活潑生動的語言是使教學課堂氣氛活躍的重要方法之一。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的文章多以寓言、童謠、童話等為主,教師采用生動的語言,既與語文教學內容相契合,又與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導的特點相符合,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起一個形象的意境,從而切實地理解課文,把握文章內涵,發展形象思維。如對于文章《月光曲》中“幽靜”一詞的解釋,如果教師將其直接解釋為“優雅安靜”,盡管準確無誤,但是學生難以理解該詞所表達的意境,但若是教師能夠通過一段具體的環境描寫,便可形象地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幽靜”所表達的意境。
五、趣味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毙W生的學習是不單是一個思維的認識過程,同時也是其多種個性的心理協調過程,因此,教師要善于從學生的心理出發,運用風趣幽默的語言吸引學生,引導學生學習,進而使整個學習的過程變得充滿樂趣。幽默詼諧的語言不僅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而且有助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啟迪學生的智慧,進而讓學生在愉悅的環境中學習知識。
六、情感性
教學語言的靈魂與生命在于其情感。語文教學中所面對的課文大都是感懷抒情的作品,或悲傷、或氣憤、或歡樂、或豪壯,要想充分展現文學作品的情感,幫助學生理解與把握作者創作作品時的心情,就需要教師在授課時將情感注入語言表達中。教師要在深刻理解課文內涵的基礎上,將文章中的思想感情化作自己的真情實感,從而通過恰當的教學語言將文章所彰顯的情懷傳遞給學生,觸動學生,引發學生內心的思考,更深刻地理解文章。
七、藝術性
語文是一門藝術,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學語言其實也是一門藝術,而對教學語言藝術性的要求,實際上是對教師教學口語運用的最高要求。教學語言的藝術性要求教師靈活運用語言表達技巧,創造性地使用美好的語言,在授課的同時帶給學生美的感受,從而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以及創造美的能力。教師的教學語言相較于一般人的語言應具有更強的美學價值,主要體現在語
音、語言形式、語言內容、語言表達意境以及語言邏輯幾個方面,只有這樣才能在教授學生文化知識的同時給學生美的享受,提高教學質量。
詩歌語言簡練、小說語言生動、散文語言典雅、相聲語言幽默、演講語言雄辯,不同的文學藝術表達形式對于語言的要求各不相同,教學語言應結合不同課文的不同內容,全面展現其內涵與情感,將理性與感性有機結合,為學生帶來完美的語文視聽享受。
參考文獻:
一、引言
小學語文教學在啟蒙學生傳承文化、領會語文魅力的過程中有著重要的奠基作用。小學生年齡過小,他們的注意力不能長時間集中,因此,教師在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時,要明確教學主體的特殊性,使用風趣、幽默的教學語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解析小學語文教學的語言特點,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小學生的語言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分析
1.語言具有規范性
由于小學生正處于愛模仿的階段,教師的行為能直接影響到他們日后的是非價值觀。因此,教師在進行教學時一定要規范,通過自身的行為、品德去感染學生,給學生樹立良好的學習榜樣。所以,教學的語言要規范,以給學生創造一個健康的語言環境。教師要給予學生正確的語言表達示范,使學生信之服之。語文教師用規范性語言對學生進行教學,能夠很好地給學生以模仿示范,讓學生明白語言交流過程中注重的是語言發音的準確和語言交流的流暢等,從而更好地進行語文教學,為學生打下良好的語言規范基礎。
2.語言具有可接受性
小學生受年齡和知識水平的限制,對語言的理解能力有限,這就要求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要針對小學生能力不足的特點,運用一些簡單、通俗易懂、易于學生接受和理解的語言。首先,對于一些難以理解的語言進行詳細地解釋,可以運用生活化實例加以分析。另外,針對小學低段學生和高年級學生對語言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效進行教學語言之間的變換,恰當地運用適合該學習階段學生的語言詞匯,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3.語言具有生動性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小,如果教師純以客觀視角去分析教材內容,就會導致整個課堂氣氛沉悶,教師與學生之間毫無情感交流,難以取得應有的教學效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采用生動活潑的教學語言,活躍課堂氣氛,讓學生在輕松的課堂環境下學習。小學語文多以童話故事和寓言故事為教材主體,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童話故事情境,讓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故事情境中體驗故事主人公的思想情感,從而理解課文,提高自身思維能力。葉圣陶先生曾說過“教材無非是例子”,那么,教師在講授寓言故事時,可以利用教材例子教會學生學習方法,然后再進行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提高和鞏固自身的語言能力。例如學習寓言《掩耳盜鈴》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捂住自己的耳朵,然后搖動教師帶來的鈴鐺,讓他觀察同學們能否聽到鈴鐺聲。通過讓學生親自實踐,學生就能在具有生動的語言環境下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
4.語言具有趣味性
小學生年齡小,學習過程受心理和思維的共同影響,相互促進。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時不能過分強調思維能力的培養,要充分考慮到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在上課時引用生動有趣的教學語言引起他們的注意力,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從而促進他們積極學習。這樣,教師就可以通過具有趣味性的教學語言,帶領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語言環境下進行愉快學習,進一步加深他們對所學知識的感受,讓他們在感受知識的過程中學會運用語言。
5.語言具有藝術性
教學語言藝術首先是教師的語言技術。教師只有真正掌握了語言的藝術特點,利用藝術特性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傳授,才能構建教師與學生的溝通橋梁,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利用各種語言表達技巧,使用一些生動的表達語言,帶給學生藝術上的感受,讓學生在感受的過程中感受美、發現美、創造美并用于日常的語言表達中。這樣一來,學生就可以通過教師在語文教學中表現出來的語言藝術,探究教師的思維過程,學習教師的語言表達方法,從而激活思維,提高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水平。
6.語言具有情感性
語文教學語言有別于一般學科的教學語言,那就是因為語文教學語言要具有與其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感性。小學生的情感教育是審美教育,是情的滲透,更是愛的流露。對于小學生而言,他們每天面對的教科書上的教學內容是“不動”的,要想把這些沒生命的內容變成學生適應的有生命活力的內容,就必須注意語文教學語言情感性的應用,牢牢抓住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積極運用教學藝術與情感教育相結合的手段,提高課堂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把課文作者的情感表現出來,把教材中的無生命語言轉化成情感性語言,通過語言所具有的情感把課文中的喜怒哀樂傳遞給學生,引起學的共鳴,高效完成教學目標。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作為向學生傳遞語文知識和表達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段,對學生有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掌握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在課堂上運用適合學生心理特征的語言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二、新課改形式下對教師語言的新要求
教育的不斷發展和進步,不斷推進教育課程改革,小學教學的發展越來越受重視,由于小學的年齡特點還有我國教育本身具有的特點在小學教學的過程中,這就需要不斷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技能和素養。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必須要好好利用教師語言的特點,發揮教師語言的示范、引導和影響作用,幫助同學們更好的掌握語文。當前,教育教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對老師的要求也是越來越高,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對教師語言的把握、應用技巧和能力是老師素質的極為重要的表現,反映出教師的教學水平、能力、魅力、教學素養、教學風格等等,因此,一定要不斷地提高教師的教師語言能力技巧。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嚴格抓住語文教學的特點,充分利用教師的教學語言技巧,這樣才可以更好的提升小學語文教學的質量,更好的培養學生們的語文能力。由于,語文教學和其他學科相比更加具有獨特性,更加需要對教師語言的把握,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該要很好的把握教師語言的特點,從而,可以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
三、小學語文在小學教學中的重要性
小學階段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這是學生成長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學習能力最為強的一個階段。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很強,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也很強,并且,他們還能夠很快的適應這些新的知識。小學是增長知識,培養和鍛煉同學們認知能力的重要時期,在這個時期,老師應該要充分發揮他們的領導作用,積極引導同學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并且,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還要充分結合學生自身的特點,心智不成熟,認知能力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所以,這就需要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合理的應用教師語言,要以同學們所喜聞樂見,可以接受的方式進行合理的講授。語文是一門較為重要的學科,在學生成長和學習的過程中具有基礎性的作用,語文學習是其他學科的基礎性學科,語文學習是極為重要的,它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對文字的認知能力,不斷地鍛煉同學們的理解能力,從而,這就為學生學習其他學科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因此,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牢牢地記住語文教學的重要性,但是,語文教學在很大程度上還是依賴于老師在課堂中對教師語言的應用和把握,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要注重教師教師語言素養的提高,以及教師靈活應用教師語言能力的培養。只有這樣,同學們才可以更好的掌握語文知識,不斷地提高自身對語言文字的把握能力,從而,可以更好的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進而,不斷提高自己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能夠為以后的學習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
四、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
第一,小學教學語言具有言為心聲,飽含真情,教師的教師語言應該要充分體現老師的自身情感。老師在上課的時候要用心去上課,教師應該理解、感悟、合理的運用語言,更好的挖掘同學們內心深處的潛能,教師要不斷地運用教師語言去引導同學們更好的進步,更好的提升同學們的能力,不斷地激發同學們內心深處的情感源泉,不停地調動學生對知識的興趣和興奮點,從而可以產生有效的、積極地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老師在上課的過程中應該將自身需要講授的知識熟記于心,只有在教師清楚和熟悉的掌握自身所講的內容的前提下,才可以更好的運用具有情感的、完整地、繪聲繪色的講授這些較為重要的知識點。
第二,小學語文教學語言具有抑揚頓挫,錯落有致的特點,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不能夠使自身語言沒有任何的波瀾起伏,這樣容易造成學生上課走神。教師教學最為主要的是要不斷地提高學生對課堂的興趣,所以,語文教師在教授課程的時候要很好的把握教師語言的特點來激起學生對課堂的興趣,其中,教師說話時抑揚頓挫是很重要的。教師在上課的過程中適當的變換語調能夠更好的達到教學的效果,吸引學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