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扒开双腿猛进入爽爽免费,男生下面伸进女人下面的视频,美女跪下吃男人的j8视频,一本色道在线久88在线观看片

體育統計學概念模板(10篇)

時間:2024-04-12 15:37:1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體育統計學概念,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體育統計學概念

篇1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2-0077-02

1 民族傳統體育概念的研究綜述

在我國對“民族”一詞最早使用的學者是梁啟超,他是第一個把我國各族群最早稱之為“民族”的思想家,而以“漢族”、“藏族”、“蒙古族”為其它民族稱呼的可能是黃遵憲。到了現代,社會學家寧騷對“民族”一詞做了新的探究,他在總結斯大林提出“民族”基于四個特定的要素下又增加兩個特征來強調民族,既強調了民族歷史過程與穩定性,并認為一個民族的“原生形態”是應該具有這六個必要的元素。因此,我們所指的“民族”具有時空性和民族性的特征,是貫穿古代社會與現代社會、東方地域與西方地域的實體性概念。

“傳統體育是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是與傳統社會同步形成和發展的,是一個內容十分寬泛、涵蓋很大的概念。”民族傳統體育有兩個最為根本和統攝性的特質是民族性和傳統性。但對于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迄今仍沒有一個統一的權威界定。在人民體育出版社出版的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體育史》中對“民族傳統體育”做了以下解讀,民族傳統體育是指近代以前的體育競技娛樂活動。“對我國而言,指近代體育傳入前我國存在的體育模式,即1840年前,我國各族人民已經采用并流傳至今的體育活動內容、社會表現方式與價值觀念的總和。”這是從歷史的角度,把民族傳統體育白西方近代體育傳入我國以后,其在社會生活特別是在大中城市和軍隊、學校中受到的影響進行研究所作的界定。另有研究避開時間的界定,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民族(包括漢族)體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時期的產物,是各民族體育活動方式的延續和保存,是各民族體育運動生命力的再現,“它是構成現代體育的‘體育文化密碼’,是歷史給予我們的重要體育文化遺產。”還有研究認為“民族傳統體育是指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還沒有被現代化,至今還有影響的體育競技娛樂活動。”

民族傳統體育的概念可以概括為:民族傳統體育指某一個或幾個特定的民族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的,具有濃厚民族文化色彩和特征的傳統體育活動,其中的“傳統”是指歷代因循沿傳下來的根本性的模型、模式、準則的總和。從整體結構上來看,我國的民族傳統體育的構成包括了以武術為主體的武藝、養生導引氣功、以游戲形式滿足人們娛樂需要的民間傳統體育游戲和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活動等形態。在“1997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原國家教委在一級學科體育學下設4個二級學科,民族傳統體育名列其中。從這時開始,“民族傳統體育”這一稱謂,作為國家認定學科被正式確定下來。”

2 解讀民族傳統體育的文化學基礎

2.1 民族傳統體育與

宗教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神秘的傳奇色彩,是各種文化理念、倫理觀念、社會習俗的綜合體現。宗教和傳統體育同屬于傳統文化的范疇,在歷史的不斷發展及轉變過程中,兩者相互吸引、相互促進、相互滲透從而形成了復雜的文化理論體系。民族傳統體育具有博大精深、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的本質特點,其發展歷程多數以為背景,如:富有原始氣息的彝族摔跤體現一種對畢摩教的崇拜,文化底蘊渾厚的傳統武術無不體現出道教、佛教的宗教核心思想。在中國民族體育史上,對民族傳統體育的影響是內外兼修、無處不在,既有對技術層面的影響,也有對其文化和精神上的升華。

2.2 民族傳統體育與中國哲學

古代哲學是中國文化的金字塔,無數古代哲人概括總結可知,中國的哲學主要分為儒、道、佛三大哲學思想,其內容主要包括“陰陽學說”、“五行學說”、“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中國哲學概括了宇宙的思想觀,在日常生活無論是政治、經濟、文化、軍事、體育等領域無處不體現著哲學思想的火花。如:傳統武術的太極拳,就體現了陰陽相生、此消彼長、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自然狀態。

2.3 民族傳統體育的傳承方式

民族傳統體育經過歷代民族的傳授與繼承,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文化歷史,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傳承的方式逐漸趨于傳統化和現代化,不管是哪種傳承方式,其目的都在于使民族傳統體育文化更好的發展與進步,從而為人類進步發揮應有的積極作用。民族傳統體育文化的傳承是在同一個地域中有不同的途徑延續的,其主要的傳承方式有傳統和現代兩種。

首先,是傳統傳承方式。傳統的傳承方式因其運動形式、封建保守性和技術特點的不同有以下幾種:(1)家族型傳承。如傳統武術是我國歷史文化精髓的結合體,其形成過程帶有嚴重的封建思想殘余,在傳授武術技術與文化的方式上表現為,傳男不傳女、傳內不傳外、傳同類家族而不傳外來血親等。這些封建的傳承思想極大地影響了武術文化的發展、傳承及文化之間的交流。(2)宗教信徒型傳承。宗教是傳統文化重要的組合體。宗教活動與體育活動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古時戰火四起,宗教信徒為了維護本教的利益,把一些武功與絕技作為護教的重要手段。在祭祀和娛樂活動之中也結合大量的身體活動來增加活動的氛圍。我國的幾大宗教都與武術結下了不解之緣,如:道教武當太極拳,佛教嵩山少林拳等。這些宗教文化表現出來的體育及武術文化,都是以一種系統規范的方式進行的,其內容具有規范性和系統性。(3)區域民俗文化型傳承。古時我國疆域遼闊,因交通條件的限制彼此之間無法進行常規的武術文化溝通、交流與傳承,只是地區內部相對獨立的發展與進步,這種趨勢的長期性導致武術文化的單一性和相對獨立性。從而形成了不同的運動項目及武術流派。民俗性傳承主要表現在民族傳統體育活動受時間及場地的限制,有些運動項目需要在農閑時進行,如:摔跤、秋千在閑暇時舉行,其目的就是放松人們的心情,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有些民俗活動需要在傳統節日中進行,如:舞龍舞獅在節日里表演與比賽都是為了烘托節日的熱鬧氣氛。

篇2

數據統計是初中數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生活各方面息息相關.學生掌握數據統計的方法,對于今后的學習和生活有重要作用.教師有效實用的教學方式,對學生掌握數據統計具有重要影響.

一、通過講解,使學生形成統計的基本概念

教師講解是初中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基本教學方式.初中階段的學生往往缺乏自學能力,理解能力也有待于提高,對于統計的基本概念缺少基礎的理解,所以教師的講解是學生進入統計部分學習的第一步.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當今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信息化的世界,信息的表達主要是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如天氣預報、體育比賽等,都是通過對數據的統計和分析將信息傳遞給群眾.在數學統計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向學生解釋統計的基本概念,包括統計學中的中位數、眾數、平均數等,還要向學生舉例解釋統計學對生活的影響,如可以通過比分等對體育比賽中的勝負做出判定.在統計的基本概念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寫出大量10以內的數字,如3、2、4、6、8、6、6、4、3、3、9、9、2、0、8、7、7,事先向學生說明統計學中平均數是指在一組數據中所有數據之和再除以數據的個數、眾數是指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一組數據可以有多個眾數,也可以沒有眾數等基本概念,與學生互動,提出問題:上面一系列的數字中平均數是多少?眾數是多少?這樣,在學生了解統計學基本概念的同時,使他們的應用能力得到提高.

二、引導學生進行探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統計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知識.“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教師結合學生的實際生活來引導學生探索統計學知識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十分有意義的.教師可以通過任何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例如,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學生最感興趣的運動是什么引起話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之后舉出一個有關足球比賽的例子,如甲隊、乙隊、丙隊進行循環足球比賽,比賽情況為甲隊:勝2,負零,平零,進球數為6個,失球數為2個;乙隊:勝1,負1,平零,進球數為4個,失球數為4個;丙隊:勝零,負2,平零,進球數為2個,失球數為6個.提問學生從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分析其提供的數據的正確性,得出最后的具體正確的比分.統計是建立在數據的基礎之上,對于初中學生而言是比較枯燥無聊的.因此,由體育比賽吸引學生的目光,再通過學生對比分的好奇,促使學生積極探索,從而對統計知識的學習更加有興趣.

篇3

1.國外體育旅游研究評述

1.1 國外學者對體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1.2 有關期刊及書籍出版狀況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狀況

近年來,國外體育旅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論文研究范圍涉及全球并從不同角度探討體育旅游資源與市場的開發利用;體育旅游的歷史演變與未來發展戰略;體育旅游運作與管理方法、手段、制度;體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養等問題,其中研究的熱點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問題以及這一問題與人們旅游動機的巨大關系;體育和旅游在經理人之間、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問題;對國家和地區層面上體育和旅游部門中關鍵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和行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體育旅游政策變遷及運作等等。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對體育旅游的認識逐漸理性化,成為新學科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為體育旅游的實際開發做出貢獻。上世紀90年代,不少國際會議開始關注體育旅游并將其作為會議主題。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的以“體育創造旅游:融合與發展”為主題的會議等。這些會議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為體育旅游這一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

1.4 體育旅游經濟效應述評

2.國內體育旅游研究概況

2.1 國內學者對體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過對有關體育旅游的研究文獻調研得知,目前我國對體育旅游的界定多達幾十種,但尚未達成共識。這既說明了體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這些概念的確還存在缺陷,或過于寬泛或沒有把握住體育旅游的特殊屬性。基于此,石巖(2007)等學者在遵循體育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并突出體育旅游的本質屬性前提下,認為體育旅游是以參與或觀賞體育活動為目的,或以體育為內容而產生的一種短暫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暫時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與體育有關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2.2 我國體育旅游的研究現狀

中國體育旅游研究活動起步相對較晚,對體育旅游研究的焦點目前還局限在相關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體育旅游的內涵、特征、分類和影響等。具體而言,關于體育旅游內涵,目前,在眾多對體育旅游的闡述中,其共同之處都表明人們必須參與某種體育活動,而不同之處主要是對體育旅游參與者的內容、形式的概括與表述的差異;對于體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學者是根據旅游者的特征,進而給出旅游的特征。體育旅游分類研究是基于體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圍而確定的。大致可從旅游主體(參與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體(資源特征、活動場所等)出發進行研究。關于體育旅游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但基本都是積極方面進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極影響。

受我國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帶動,近年來對體育與區域發展課題的研究受到了重視。研究主要聚焦于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經濟的影響(付磊2002;劉淇2003;李偉偉、余際從2003;董杰2004;鄒統釬、彭海靜2005)。另外,對大型賽事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也進行了探討(唐東方2002;姚頌平等2004;肖鋒2004;孫海燕200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課題組《利用國際知名體育進行北京旅游營銷的研究》也從產業經濟學和旅游營銷學的視角對體育產業對城市旅游營銷進行了綜合的研究。

總之,中國體育旅游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與國外體育旅游研究相比,國內學術界對體育旅游的研究仍缺乏整體性、系統性,其基礎理論體系仍有待于發展和完善。特別是在資源整合方面研究的理論和實踐都不夠,尤其是把體育活動與我國區域旅游資源有機的結合起來,進行體育旅游資源整合以及區域體育旅游聯動等相關問題的研究成果還比較少。

篇4

中圖分類號:G80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612(2012)08—0102-05

隨著世界衛生組織對健康概念的進一步深化,新的健康觀念使醫學模式從單一的生物醫學模式逐漸演變為生物一心理一社會醫學模式。生命質量是對個人或群體所感受到軀體、心理、社會各方面良好適應狀態的一個多維度綜合測量,它作為評估個體及群體健康水平的綜合指標之一,已受到我國社會學界、醫學界人士的高度關注。目前我國大學生的健康觀念較差、體質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等情況突出。如何進一步提高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水平,已成為醫學、心理學、教育學和體育學等學科所關注的重要內容。

體育投入是指“以發展群眾性體育運動為目的,非體育專業范圍內的政府、單位(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學校、民營單位)和個人的體育行為及參與,有益于體育事業發展的過程”。思尼德(Snyder E.E.)、韋諾(Weaner J.S.)及其他學者采納了貝克有關“投入”這一概念的思維方式,并運用在體育社會學領域中,對于解釋個體在體育及其它類似活動中的穩定性有極大的幫助。金崎良三氏用“時間、金錢和精力”3個指標研究了學生參與體育和其它類事活動的情況。劉衛(2009)等人利用精力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和情感投入等指標,對山東省大學生體育投入與生命質量調查的結果顯示,體育精力投入、時間投入、金錢投入與生命質量顯著相關(P值均

投入產出分析,是研究經濟系統各個部分間表現為投入與產出的相互依存關系的經濟數量方法。目的是用最小的投入活動消耗獲取最佳的活動結果。本研究嘗試以經濟學的視野,汲取醫學、體育學的相關研究成果,對體育投入采用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來重新認識。并深入探討大學生體育投入與產出(生命質量提高)的關系,闡述體育投入對大學生生命質量的良好影響。目的在于研究成果能為深化高校體育教育改革,豐富大學生健康教育內容,提高生命質量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研究將以河北省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被試來自河北省5個地區10所普通高等院校不同專業類別。調查共發放問卷1 550份,回收有效問卷1 250份。其中理科504名;文科477名;體育269名。受“體育投入”概念的限制,體育類大學生不列入統計范圍,研究將對文科和理科大學生981人進行統計分析。

1.2 研究方法

1.2.1 量具 《生命質量測定量表(WHOQOL一100)》包括總生命質量與健康狀況;生理健康;心理狀態;獨立能力;社會關系;周圍環境6個維度。用平均數的計算公式,形成對應的6個變量。量表采用李克特5級評分法,分數越高,表明對在相應維度的健康程度或滿意程度越高。調查問卷的內部一致性檢驗結果顯示,6個生命質量維度克隆巴赫系數α在0.899~0.804之間。問卷的信度符合科學研究的標準。

《鍛煉態度量表》包括目標態度、行為態度、行為認知、行為意向、行為習慣、行為控制感、情感體驗和主觀標準8個分量表。量表按照“完全不符合——完全符合”的5級評分。得分越高,表明體育鍛煉的態度與行為越良好。本次調查8個分量表和總量表克隆巴赫系數α在0.942—0.711之間。結果表明量表具有較好的內部一致性信度。

1.2.2 研究過程 1)體育投入“支付能力是影響大學生體育消費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然而,大學生屬于無實際收入人群,“金錢投入”很大程度上受到家庭經濟狀況的限制,且存在較大的地區和城鄉差異。為此,本研究將分析的著重點放在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上。由于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在實際研究中很難以量化的形式進行表述和說明,因此本研究將參考學者王景賢的部分觀點,通過對《鍛煉態度量表》中某些維度的測量來評判被試對體育精力以及體育情感的投入程度。調查中把周鍛煉次數和次鍛煉時間作為衡量大學生體育時間投入的指標;把行為習慣和行為控制感作為衡量大學生體育精力投入的指標;行為意向和情感體驗作為評價大學生體育情感投入的指標。

2)分析模型的建立研究以生命質量(總分)為因變量,性別為控制變量,體育投入之鍛煉次數、鍛煉時間、行為習慣、行為控制感、行為意向和情感體驗因素分別為協變量建立相應的7個分析模型進行協方差分析。

為使我們能夠估計不同類型變量總體作用于個體時,對生命質量產生交互作用的影響程度,并觀察大學生體育投入各變量逐步引入回歸方程后與生命質量的關系發生變化的動態過程。本研究分析被試體育投入對其生命質量的影響時,采用逐步引入自變量的方法,建立相應的分析模型。以“模型I=“性別”、“模型Ⅱ=時間投入”、“模型Ⅲ=精力投入”和“模型Ⅳ=情感投入”為自變量集,生命質量為因變量,逐步引入4個自變量集來回歸因變量。

3)本研究采用SPSS for Windows 11.5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主要分析方法為t檢驗、方差與協方差分析、相關分析和線性回歸分析。

2 結果

2.1 生命質量與性別的關系 表1的統計結果顯示,被試生命質量各維度得分在2.95~3.65之間,說明被試大學生生命質量狀況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不同性別之間除環境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它各維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2 體育投入與性別的關系 表2的分析結果顯示,被試男生在體育投入3個維度的不同因子得分上,均高于女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2.3 體育投入與生命質量的關系 表3的數據結果顯示,被試大學生體育投入各因子與生命質量各維度之間具有較強的相關關系。各因素之間的相關說明,被試相關體育投入變量對其生命質量的影響可能具有重要意義。

3 分析與討論

單因素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性別大學生生命質量除環境維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外,其它各維度得分男生均高于女生,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表4的數據結果顯示,生命質量與性別之關系,當6個體育投入因素作為協變量分別加入后,各協變量都使F控制變量值發生了不同程度的變小,并且6個F協變量之P

社會心理學相關研究認為,行為意向在影響行為的同時,行為又受到行為態度、行為習慣以及行為控制感的直接影響。體育鍛煉行動意愿較高的大學生,由于他們對體育鍛煉行動有較高的評價,并且對其參與體育鍛煉行動有較強的自主控制能力,因而促使他們具備了良好的體育鍛煉行為。正是由于被試男、女大學生的行為習慣、行為意向以及行為控制感存在顯著性差異(Sig.=0.000),使得他們產生不同的體育鍛煉經歷,因而造成對生命質量有不同的貢獻。本研究結論在吳永慧的相關研究中也得到了驗證。

由表5的統計數據可知,當引入時間投入變量(模型Ⅱ)后發現,生命質量在性別上的顯著性差異消失(P>0.05),而時間投入中的2個因子與生命質量之間呈現顯著正相關關系(P

表6和表7的數據結果都顯示,情感體驗與生命質量呈負相關關系。表明大學生體育投入中情感投入維度的情感體驗因子,對生命質量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個體在參與體育鍛煉時,往往都要承受正性的或負性的“情感體驗”。如果個體在體育鍛煉中經常經受挫折的打擊,經受失敗的體驗,則有可能對其生命質量產生負面影響。因此,要發揮“情感投入”在提高生命質量中的貢獻,就必須在不斷激發大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熱情的基礎上,培養他們的運動特長,增強他們正性情感體驗。研究結果比較符合行為動機理論。

4 結論與建議

4.1 結論 1)被試大學生生命質量在性別上存在顯著性差異,差異的產生主要與其體育投入的程度不同有關。

2)對被試大學生生命質量影響作用較強或較廣的體育投入依次是時間投入、精力投入和情感投入。

3)被試大學生體育投入中的情感體驗因子,未能給其生命質量帶來良性影響。

4)體育投入各維度及因子既是影響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同時也是提高其生命質量的有效手段。

篇5

 

1、 前言

社區是指依靠某些共同利益維系起來的人群,他們通常生活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它的構成是共同生活的人群以及生存的地域,包括生活服務設施。社區體育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提出的新概念,最早的有關研究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資本主義發達國家,我國社區體育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發展起來,它逐漸被深化研究并且它成為家庭、學校和社會體育的橋梁,是實施全民健身的載體,發展社會體育是把兩個文明建設落實到基層的重要途徑,本文對東莞市社區群眾性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現狀調查分析為切入點,通過幾大典型性、代表性社區的群眾體育活動問卷調查和跟蹤調查,了解我市社區群眾體育鍛煉活動的開展現狀及存在問題,提出科學的對策和建議,旨在推動我市社區體育建設的進一步發展。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東莞市濱江體育公園、南城文化廣場、金豐體育花園、人民公園隨機選取765名參加體育鍛煉的市民。

2.2 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調查問卷法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法。

2.2.1 文獻資料法:查閱社區體育發展相關的資料,加以分析了解目前發展概況。

2.2.2 調查問卷法:通過問卷統計進行分析比較,從中發現問題。

2.2.3 數理統計和邏輯分析法:結合邏輯分析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比較研究,全面分析。

3、 結果與分析

3.1 社區體育活動現狀

3.1.1 基本狀況

調查結果顯示:社區體育活動參加者中,19歲及以下者占34.2%,20-39歲者占50.4%,40-50歲者占12.8%,60歲以上者占2.6%;其中未婚者占72.5%,已婚者占27.5%;有高中學歷以上者占79.6%。說明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人群青少年居多,中年人次之,老年人最少。未婚者、學歷高者參加體育活動較多。其中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較少的情況應引起有關方面注意。

職業分布方面:政府公務員占17.7%,文員占9.2%,商人占1.8%,工人占6.4%,售貨員占2.1%,退休人員占1.4%,家庭主婦占4.1%,學生占56.8%。可以看到除學生之外,則以政府公務員和文員者所占比例較高。說明職業特點,及收入等對參與社區體育活動有一定的影響。

3.1.2 參加社區體育活動的情況

從調查結果看:經常參加活動的人數占38.4%,不經常參加活動的占59.3%;表明改善社區各方面條件,提高服務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參加活動是當前社區體育工作的緊迫任務。

從社區居民選擇體育項目內容情況看:選擇籃球者占16.6%,跑步者14.6%,游泳者13.2%。表明居民選擇籃球、跑步、游泳 羽毛球等項目活動為多。(表1)

社區居民進行體育活動的場所,主要以體育場館和公園為主;分別占總數的38.1%和24.6%。而參加體育活動的組織形式,大多是屬于無組織活動,占總數的56.8%,有組織的活動形式占32.7%。這一結果反映了社區體育活動的組織管理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篇6

數據分析是反映由一組數據引發的思考,人們可以分析與推測出可能的結論。數據分析強調的是數據,是實證判斷,而不是憑感覺臆斷,既要回顧分析,又要做出預期,既要關注局部,又要關注整體。因此,數據分析觀念的培養需要學生親歷與體驗。

史寧中教授在他的《基本概念與運算方法》一書中指出:“統計學研究的基礎是數據,是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得到產生數據背景的信息。”統計學與數學有所不同,數學研究的基礎是抽象了的定義與假設,而統計學強調的是數據,是數據分析觀念。如平均數在數學里只是一個算式的運算結果,而在統計學里是一個重要概念,使用平均數反映一組數據的水平以及產生的影響。

當前,教師們關注與研究更多的是數學,對統計學的認識還比較模糊,在實際教學中難免出現偏差。那么,如何引導學生經歷統計過程,更好地促進和培養數據分析觀念呢?筆者認為,“統計與概率”教學要重視以下四個方面的轉變。

一、資源利用變虛擬為真實

教材提供的活動設計,或出現的一組數據,本質上都是虛擬情境,學生難以獲得真實的經歷與體驗,如果開發真實的活動資源,經歷真實的統計過程,效果更佳。

例如,教師組織課堂內的統計活動――摸球游戲:袋子里裝了10顆球,有紅球和黃球。不打開袋子看,你怎樣才能知道紅球多還是黃球多?要求先討論摸球規則,再分組進行“我摸你猜”的摸球游戲。學生根據小組內的摸球統計數據,初步猜想哪種顏色的球多,感受小數據信息的作用。接著,學生進行小組摸球情況對比,分析與大多數摸球情況不同的個案,探討能讓實驗判斷更為準確的方法。最后,匯總全班數據,感受數據信息量變大之后給“哪種球多”的判斷帶來的變化。學生經歷試驗、猜想與驗證的過程,感受隨機現象的不確定性,以及隨機現象背后隱藏的一般規律。有些統計活動還可以從課堂內延伸到課堂外,使學生親歷實實在在的統計過程。

二、統計活動變“一般”為內涵

小學階段的統計方式最為簡單,無非是收集數據、整理數據與簡單的數據分析,但從統計背景和統計學的視角看,在統計過程中還可以從以下方面挖掘內涵。

1. 樣本感知。

例如,教學中進行“全班學生最喜歡哪個體育項目”的調查活動,教師不應著急調查統計,讓學生先對樣本的選擇有初步的感受。引導學生選擇與討論:三種調查方法,哪種比較合適?(1)問自己最要好的幾位同學;(2)問自己小組的所有同學;(3)問全班同學。然后,再次討論:要知道全校同學最喜歡哪種體育項目,你認為哪種方法比較合適?(1)問全校學生;(2)調查每個年級的一個班級學生;(3)在校門隨機詢問部分學生。引導學生聚焦樣本的代表性與可操作性,建立樣本概念,感知總體與抽樣調查的樣本選擇。

2. 嘗試方法。

在收集數據與統計數據的過程中,不同情況下采用的統計方法也會不一樣,教師需要提供給學生嘗試不同方法的機會,感受調查方法的多樣性和不同方法的優點。

例如,每學年末的不同學科教師的滿意度調查,先采用逐一詢問同學后畫正字的統計方式,讓學生感受該方法效率的低下;然后采用全班舉手的方式,學生感受快捷與方便,但又發現這樣統計真實性受到影響,學生對這樣的調查統計沒有心理安全感,進而討論更科學的調查統計方法。最后采用不記名問卷統計完成調查任務,學生對無記名問卷的真實性有了初步的感受。如果用網絡無記名調查問卷的方式,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可以在不同地方完成問卷,時效更佳。

3. 體會價值。

一般情況下,課堂上教師都會讓學生說一說統計與統計結果的用處,比如調查統計學生最喜歡的運動項目,那么就可以建議學校多開展這項體育活動,但這就像是一場模擬活動,學生還是沒有獲得真切的價值體驗。我們所期待的效果是,通過統計活動,學生可以發現問題,讓他們看到事物的發展變化,才能更好地體驗統計的價值。

例如,筆者針對校園周邊環境臟亂差的現象,組織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學生通過調查,發現校園周邊臟亂差現象的成因是小攤小販占道經營,不僅阻礙學生通行,還留下了許多垃圾。隨著調查的深入,他們發現在小攤販購買早餐的主要群體是學生。進一步在五年級開展的問卷調查中,學生發現:經常在小攤販吃早餐的學生占全年級總數的34%,其中外來務工人員子女占92%,主要原因是父母沒時間準備早餐。取得第一手數據資料后,由學生策劃的“家里吃早餐,安全又健康”的活動隨即展開:給家長一封倡議書,開設保健與養生課,與街道、城管等多部門齊抓共管,使得校園周邊環境得到徹底改善。在調查、統計、分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真切感受到調查統計對具體事物所產生的變化,體現了它的實用價值。

三、統計圖的選擇變“絕對”為“相對”

在小學階段,主要有三種統計圖供教學選擇,它們都可以直接表述數據,但還是有各自的特點:條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的多少,扇形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所占的比例,折線統計圖能清楚地表述數量的變化情況。一般統計圖選擇的標準是:離散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連續的數據用折線統計圖。但統計學與數學不同,統計圖的選擇只有“好壞”之分而無“對錯”之分,也就是說,要表述離散數據的變化規律或發展趨勢,也可以采用折線統計圖,要表述連續數據的多少,也可以用條形統計圖。

例如,要表述兩個班在運動會4個項目上的成績對比。

如果用折線統計圖表示,也能清楚地反映1班各個項目成績總體高于2班,但在第三個項目成績對比中出現反差,2班的得分明顯高于1班,要引起1班的重視,查找原因;而2班在第三個項目上總結成功經驗,在其他項目上要總結經驗教訓、改變策略。

因此,統計圖選擇的關鍵在于你要表達什么,能達到目的即可,教學時切忌一刀切。

四、統計課程變單一學科教學為學科整合

“統計與概率”作為數學課程重要內容,分布在每一冊教材中,它作為數學教學的一個模塊,意味著課時量有限,讓學生充分體驗統計過程有一定難度。教師需要拓展統計教學的時間與空間,將統計活動滲透到各個相關學科的教學中,與學科教師合作,整合課程內容,更好地培養統計意識,達成提升學生數據分析觀念水平的目的。

篇7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2012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就診的2型糖尿病患者70例, 男33例, 女37例, 年齡40~75歲。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5例, 男17例, 女18例, 平均年齡(58.5±8.5)歲。對照組35例, 男16例, 女19例, 平均年齡(57.7±9.1)歲。兩組2型糖尿病患者性別比、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①對照組:采用常規專業護理。②觀察組:在常規專業護理的基礎上, 采用奧瑞姆自護模式干預。奧瑞姆護理模式由完全補償系統, 部分補償系統, 和輔助教育系統組成。完全補償系統:主要針對沒有自理能力的患者, 所有的自理需要完全依靠護士來滿足。部分補償系統:主要針對有能力滿足自己一部分自理需要的患者, 但另一部分需要護理人員來滿足。輔助教育系統:及時評估不同病程糖尿病患者的心理需要、自理能力等, 將糖尿病相關防治知識以文字資料形式發放給患者。

1. 3 觀察指標 參考文獻[2, 3]制定標準:采用護理能力測定量表進行評價, 量表的每個條目得分是0~4分, 其中, 11條為反向得分, 滿分為172分, 得分越高, 表明患者自我護理能力越強。記錄并比較干預前后兩組血糖值。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 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自護能力的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自我概念、自護責任感、自我護理技能、健康知識水平以及自護能力總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 2 兩組患者血糖值的比較 干預后, 觀察組血糖值優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目前我國現有糖尿病患者約為4000萬, 居世界第2位。專家推測每年還新增近200萬, 預計2010年, 患病率將達到14%。糖尿病己成為繼腫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位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非傳染性疾病[4]。2型糖尿病中一部分患者以胰島素抵抗為主, 患者多肥胖[5]。與1型糖尿病一樣, 2型糖尿病有較為明顯的家族史[6]。在糖尿病長期治療過程中, 遵醫行為是改善糖尿病控制情況的關鍵因素, 而患者自我照顧、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 可顯著改善患者的遵醫行為。

篇8

中圖分類號:G812.4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3612(2008)03-0321-03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居民的健身意識大大增強,體育消費已經啟動,體育產業向前發展,體育人口大幅增加,體育消費市場日趨繁榮。但是,女性,尤其是中年職業女性體育消費、體育行為仍處于底下狀態。面對中國女性體育消費不容樂觀的狀況,認真研究女性,尤其是研究湖南城市中年職業女性身體自我概念和家庭自我觀念與體育消費態度的關系,對了解城市中年職業女性體育消費心理特征,吸引湖南職業女性參與體育消費,促進湖南體育市場繁榮,推動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1研究對象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以湖南省14個省轄市35~55歲城市中年職業女性人群為主要研究對象。這些城市是:長沙市、湘潭市、株洲市、衡陽市、邵陽市、岳陽市、益陽市、常德市、吉首市、懷化市、婁底市、郴州市、永州市、張家界市。

1.2研究方法本文研究過程中運用的研究方法有: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理統計法和邏輯分析法。

1.2.1調查、訪問法

1.2.1.1一般問卷調查法身體自我概念是一個復雜的心理系統,由多種成份構成,澳大利亞Marsh教授的理論把人的身體自我概念分成11個維度,即身體健康、身體力量、身體耐力、身體靈活性、身體肥胖、身體活動、身體外表、身體協調性、身體運動能力、整體身體、自尊等,并依次編制了《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我國楊檢對PSDQ進行了信效度檢驗,認為該問卷是一個較為理想和可靠的身體自我評價問卷[9]。

本文采用的問卷調查法,420份《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由作者派出經過訓練的學生調查員在14個省轄市內隨機抽取一個中學初一年級至高二年級符合課題調查對象要求的學生家長30人、由學生帶回家讓其母親填寫,這其中涵蓋了35~45歲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人群。280份《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是由調查員在14個省轄市的高校內隨機抽取符合調查要求的當地城區學生家長20名,對學生發放問卷,委托學生帶回家由其母親填寫,這部分人群則是46~55歲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抽樣調查樣本總量700人,問卷回收676份,35~45歲403份,46~55歲273份,回收率為96.57%,剔除無效問卷34份,有效問卷642份,問卷有效率為97.76%。

1.2.1.2效度檢驗在問卷設計好后,作者選取了37位體育理論及消費心理專家,對問卷的效度進行評分,問卷具有較好的效度,結果見表1。

1.2.1.3信度檢驗問卷主體采用“再測法”,即在第一次調查問卷回收后,作者以邵陽市原來樣本中選30位調查對象進行重測,時間間隔一個月,然后利用皮爾遜(Pearson)積差相關方法進行信度檢驗,計算R=0.8276,符合統計學要求,表明問卷有較高的可信度。

1.2.1.4調查訪問法為了解全面情況,筆者就有關問題走訪湖南省一十四個省轄市和北京、上海、廣州等地的經濟學、體育社會學、市場營銷學等方面的學者,并考查了長沙、湘潭、益陽等地競賽表演、體育健身、體育用品等體育消費市場,掌握大量的一手資料,為撰寫該論文提供更有力的依據。

1.2.2文獻資料法本文作者查閱了相關論文60余篇,閱讀了《消費者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體育經濟學》、《體育市場營銷學》等與體育消費心理和營銷策略相關書籍。

1.2.3數理統計法本文對回收的問卷采用spss13.o分析統計,將結果進行討論。

1.2.4邏輯分析法運用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知識、問卷調查結果以及走訪專家所得信息,進行邏輯分析。

2結果與分析

2.1身體自我概念的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的關系

2.1.1湖南省城市中年職業女性身體自我概念與消費態度的相關性本研究運用《身體自我描述問卷》(PSDQ)對城市中年職業女性進行了調查,通過運用SPSS13.0進行相關分析,得出結果見表2。

1) 從表3可以看出,在城市中年職業女性身體自我概念的11個維度中,有6個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有相關性。第一,靈活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具有顯著相關,說明靈活性好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其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者比較積極。在現實生活中,靈活性好的中年職業女性,她們比較喜歡體育活動,無論是集體活動,還是個人的自由活動,她們都表現出積極或較積極的態度。在城市的健身場所可以看見,大多數女性都是比較靈活的;在運動場上的眾多女性也是比較靈活的。第二,協調、體育活動、運動能力、力量和耐力等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具有非常顯著相關性,說明協調性好、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運動能力強、力量素質好、耐力好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其體育消費態度積極或比較積極。協調性是體育運動的特點之一,協調性好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她們愿意參與節奏性較強的體育運動,比如健美操、健身操、有氧健身操、街舞等,在參與這些活動的同時,必然參與體育消費。因此,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比較積極的。體育活動是當今眾多人比較喜歡的,喜愛體育活動的中年職業女性,對體育的認識較深刻,體育價值觀正確,她們對單位的體育活動積極參與,自己還經常參與體育活動,也組織其他人開展體育活動,所以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比較積極的。在體育活動的過程中,要求參與運動者具備一定運動能力。運動能力較強的中年職業女性,她們不會因運動量的大小、強度的大小而中斷體育活動,有的還會認為這更有利于增強體質,因此,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比較積極。參與體育活動,還必須具備一定的力量素質。力量素質好的中年職業女性,在參與力量項目健身時,會表現出特有的風格,以增強自身的肌力而感到愉快和滿足,并將長期堅持健身、健美訓練,為此,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比較積極。體育活動需要一定的耐力,耐力好的中年職業女性,她們會象跑長跑一樣堅持體育鍛煉,不會因運動的勞苦而中斷體育健身,為此,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是積極或比較積極。以上六個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具有相關性,這給人們,尤其是給體育商家帶來新的思考。

2) 健康、外表、自尊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相關性不顯著,這可能是由于健康類型的職業女性,自認為身體健康,而較少參加體育鍛煉,所以她們的體育消費態度處于不太積極或消極;外表與喜愛體育鍛煉和體育消費心理本身也沒有多大相關性,所以二者不具有相關性,這合符常人的觀點;人的自尊與人的修養有關,與人的消費心理、消費行為關系不大。

3) 身體肥胖與體育消費態度呈負相關,這可能是由于肥胖者不愿參加體育活動或參加體育活動較少,其體育消費態度表現為不太積極或消極。

4) 消費金額與消費積極度呈顯著相關(相關系數=0.459,P<0.01)。

2.1.2身體自我概念各維度在不同消費態度下的比較

從表4可以看出,在協調維度中,消費態度較積極與消費態度積極相比差異顯著,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非常顯著;在體育活動維度中,體育消費態度消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顯著,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非常顯著;在運動能力維度中,體育消費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非常顯著;在整體身體維度中,體育消費態度較積極和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顯著;在力量維度中,體育消費態度較積極和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非常顯著;在靈活維度中,體育消費態度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顯著;在耐力維度中,體育消費不太積極與積極相比差異非常顯著。這進一步說明城市中年職業女性體育消費態度與其身體自我概念的協調、體育活動、運動能力、力量、靈活、耐力等6個維度具有相關性。

2.2家庭自我觀念與體育消費態度的關系

從表5可以知道,具有擴展家庭觀念、核心家庭觀念和子女中心觀念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其構成比較高,參與體育消費的積極和較積極態度構成比也高,反映她們在參與體育消費的過程中,不僅自己參與體育消費,而且為家人代為(幫助購買體育產品)體育消費,這是值得企業關注的問題。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在生活中擔任多重角色,在購買活動中起著特殊重要作用,是絕大多數兒童、老年、男性、家庭體育用品的購買者。在當今社會家庭中,大多數城市中年職業女性掌握了經濟支配權,她們在滿足自身體育消費的同時,又參與子女、丈夫及其家人的體育消費。

3結論

1) 湖南省城市中年職業女性身體自我概念的11個維度中,有6個維度與其體育消費態度有相關性,分別為協調、體育活動、運動能力、力量、靈活和耐力。健康、外表、自尊維度與體育消費態度相關性不顯著,身體肥胖與體育消費態度呈負相關,消費金額與消費積極度呈顯著相關。

2) 具有擴展家庭觀念、核心家庭觀念和子女中心觀念的城市中年職業女性,其構成比較高,參與體育消費的積極和較積極態度構成比也高。

參考文獻:

[1] 楊曉燕.如何吸引女性消費[J].消費經濟,2000(5).

[2] 徐江. 體育消費心理文化論[J].開封大學學報,2001(4).

[3] 劉志強.我國體育消費者的動機需要和行為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0(4):10.

[4] 張輝. 大學生體育消費心理行為的調查分析[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2.

[5] Morgan,AmyJ The Evolving Selfin Consumer Be havior: Exploring Possible Selves[J].Advancesin Consumer Research,1993(20):429.

[6] Graeff,Timothy RU sing Promotional Messages to Manage the Effects of Brandand Self-I mageon Brand Evaluations[J] Journal of Consumer Marketing,1996(13):4.

篇9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06.169

[中圖分類號]G420;C8-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06-0-01

0 引 言

統計學這一門學科的應用性與實用性非常強,也是一門方法論科學,是高校中經濟類學科必學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但是隨著時代與高等教育的不斷發展,經濟統計專業的教學呈現出了諸多問題,所以要對原有的教育模式進行改革,來適應時展的需要。

1 統計學概述

應用統計與理論統計是統計學中的兩大基本模塊,應用統計學更加側重各個領域中對于統計學的應用,而理論統計更加側重于統計學理論以及相應的數學方法。統計學不僅在經濟與管理學上大顯身手,并且在醫學、生物學、工程學、心理學、工程學、法律及體育等諸多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

2 統計學課程的問題

2.1 核心課程不完善

現階段,高校經濟統計學專業主要是由以下三大部分組成:①通識課程,包括大學英語、高等數學等。②經濟管理的理論課程,包括經濟學、管理學、會計學等。③統計學專業課程,包括概率論與數理統計、國民經濟核算、市場調查與金融統計等。

從實用的角度看,統計學專業課程并不完善,還應該包括企業統計、行業統計等實踐性較強的統計課程,這些課程的學習不僅有助于學生深化對于統計學知識的認識,更有助于統計學知識在今后工作中的實際應用。

2.2 課程內容相對落后

目前,我國經濟統計學的相關課程(例如國民經濟核算)在課程設置上大多較為固定,教材內容較為基礎,沒有很好地反映出國內外研究的最新進展,不利于高、精、尖人才的培養。

2.3 學生在學習統計學時存在一定的問題

統計學作為一門比較復雜的學科,其概念也非常多,各個概念之間存在著復雜的聯系,并且對于公式計算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如果不讓學生們進行一些有助于學習的閱讀或實踐的話,對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就達不到要求。在經濟類專業中,大部分學生眼中的統計學課程就是一門數學學科,擁有著很強的理論性,對于理解能力的要求是十分高的,加上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得當,使整個學科變得枯燥乏味,學生們缺乏主觀能動性的發揮,這就會嚴重影響到他們的學習熱情,在他們的內心中對這門學科產生恐懼感,嚴重降低他們的學習效率與成績。

2.4 考核方式落后

現在許多統計學課程都是通過考試來考核的,通常采用閉卷考試的形式,學生們的總成績是由考試成績及平時成績來決定的,而閉卷考試的內容太注重對基本知識點的考核,忽略了統計方法與應用能力等體現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知識。這就會使學生就算是考前臨陣磨槍也能得到一個較為理想的分數,考核分數無法顯示其應用能力的真實性。

3 統計學課程的改革創新措施

3.1 積極引用案例教學法

實踐證明,案例教學法非常有利于學生們發揮主觀能動性以及更好地學習課堂知識,是一種將課堂還給學生的新型授課方式,它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對于統計學數學模型理解困難的問題,還可以通過一些比較直觀的統計信息,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提升思維能力。不過這種教學方式對于案例的選取要求還沒有一個定論,教師在選擇案例時要結合教學的實際情況及學生感受進行綜合考慮。

3.2 完善大綱

教師要積極進行工作總結,及時發現自身的不足,第一時間發現、解決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對于人才培養大綱中不完善的地方要進行及時修訂,制定出一套適合經濟類專業學生發展的統計學課程教學大綱、考試大綱等。

3.3 積極引入世界前沿的先進理論

隨著經濟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近年來,國際上經濟統計學的發展十分迅速,無論是國際官方統計機構(如聯合國、OECD、世界銀行的統計部門)還是學術界的理論研究,都能看出經濟統計學的理論研究有著很大的發展,但再好的理論不主動學習推廣,只是一味地自說自話是沒用的,所以要將國外的先進理論課程引進到國內的課堂中來,主要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進行:①直接引入國外現有的較為成熟的成果,如聯合國最新的核算體系(SNA2008)、投入產出核算領域的國際權威讀本Input-output Analysis Foundations and Extensions等。②把當前經濟統計學領域的國際研究進展引入國內教材,如國際比較(ICP)的理論與方法進展、非市場服務核算等。

3.4 探索新型的評價方法

探索新型的評價學生成績的方法可以從兩方面入手:①不論那次考試都要做到基本知識、基礎能力與應用能力并重,要重視學生們對于知識的理解。②要對現有的綜合成績評價體系進行創新,除了要參考續期最終的閉卷考試成績之外,還應在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討論、答辯及小組互評等方式來進行多元化、多層次、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

4 結 語

ν臣蒲У慕萄體系進行改革是一個比較復雜的工程,因此教師不僅需要不斷地總結工作經驗,發現自身的問題,還需要堅持與時俱進的原則,積極探索新的改革之路與方法,只有這樣才夠更適應社會的需要,為我國培養出一批高素質的經濟人才。

篇10

 

1.國外體育旅游研究評述 

1.1 國外學者對體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多年來,國外學者提出了多種體育旅游的定義。hall指出體育旅游具有2種行為特征:通過旅游參加體育或通過旅游參觀體育。1995年,原田先生根據體育旅游的目的,將體育旅游分為“以參觀體育活動為目的”和“以參加體育活動為目的”兩大類。1998年,gibson指出體育旅游以3種行為方式為特征:主動體育旅游(為參加體育活動或賽事而進行的旅游);賽事體育旅游(為觀看體育比賽而進行的旅游);懷舊體育旅游(旅游者被著名賽場、體育明星等因素所吸引而進行旅游)。2001年,hinch和higham以mcpherson、curtis和loy的著述為指導,從體育旅游的角度闡述了體育的構成,然后又在leiper的旅游吸引力框架理論的基礎上說明了旅游的概念,最后又將體育與旅游結合起來指出了體育旅游的概念:體育旅游是以體育為基礎,在有限的時間內外出旅游的活動,作為旅游基礎的體育必須以規則、競爭、趣味為特征。大多數學者傾向于體育旅游具有主動與被動形式這一提法。 

1.2 有關期刊及書籍出版狀況 

安東尼先生于1966年發表在英國的《自然休閑研究中心》的《體育與旅游》被認為是最早的研究體育與旅游的論文,它是體育旅游研究的一個里程碑。1982年,格里普蒂斯(glpysti)關于五個歐洲國家的體育旅游研究被認為是體育旅游研究發展的開始。1985年,羅伯特•l•西蒙所著的《體育和社會價值》研究了體育競技的哲學、美學意義,是研究體育旅游者出行動機的重要文獻。1999年,斯坦德文(stnadvene)和德•克洛普(deknpo)發表了研究史上第一部關于體育和旅游的介紹和概括的學術專著。進入本世紀,隨著體育旅游研究的不斷發展,一部分專家撰寫的有關體育旅游的書籍陸續出版發行。2002年,turco,riley和swart共同編寫了《體育旅游》。2003年hudson撰寫了《體育與探險旅游》。接下來陸續出版了一系列的書,其中有ritchie和adair的《體育旅游:關系、影響及問題》以及hinch和higham的《體育旅游發展》。 

1.3 研究成果及交流狀況 

近年來,國外體育旅游研究取得了豐碩成果。論文研究范圍涉及全球并從不同角度探討體育旅游資源與市場的開發利用;體育旅游的歷史演變與未來發展戰略;體育旅游運作與管理方法、手段、制度;體育旅游管理人材的培養等問題,其中研究的熱點有:旅游目的地形象定位問題以及這一問題與人們旅游動機的巨大關系;體育和旅游在經理人之間、各部門之間的協作問題;對國家和地區層面上體育和旅游部門中關鍵利益相關者的態度和行為的分析和研究;政府體育旅游政策變遷及運作等等。這些豐碩的研究成果使人們對體育旅游的認識逐漸理性化,成為新學科形成與發展的理論基礎,為體育旅游的實際開發做出貢獻。上世紀90年代,不少國際會議開始關注體育旅游并將其作為會議主題。比如2000年在澳大利亞堪培拉舉行的以“體育創造旅游:融合與發展”為主題的會議等。這些會議以體育旅游為主題,為體育旅游這一交叉學科的發展,提供了交流平臺。 

1.4 體育旅游經濟效應述評 

體育旅游作為國民經濟中的一個重要行業,有著帶動其他部門經濟發展,改善國民經濟結構的作用,并且能夠促進交通餐飲業、運輸業、商貿業、建筑業、金融業及保險業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整個社會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乘數效應(briassoulis,1991)。美國經濟學家曾經依據著名經濟學家瓦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leontief,1973)的部門關聯數學模型(里昂惕夫矩陣)定量計算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產業關聯度,推算出了體育行業與其它部門的產業關聯度,指出體育與旅游業的關聯度為0.21,服裝業0.13,交通通訊0.12,建材業0.11,食品業0.014,機械業0.008。國外學者先后將乘數理論、投入產出理論、旅游衛星賬戶理論應用到小型體育旅游經濟效應計算中來,通過構建數學模型來計算具體的產出,各類計量研究方法的應用對體育旅游研究的深化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2.國內體育旅游研究概況 

2.1 國內學者對體育旅游概念的界定 

通過對有關體育旅游的研究文獻調研得知,目前我國對體育旅游的界定多達幾十種,但尚未達成共識。這既說明了體育旅游研究正在深入,又表明這些概念的確還存在缺陷,或過于寬泛或沒有把握住體育旅游的特殊屬性。基于此,石巖(2007)等學者在遵循體育旅游是一種旅游活動并突出體育旅游的本質屬性前提下,認為體育旅游是以參與或觀賞體育活動為目的,或以體育為內容而產生的一種短暫性的生活方式,是旅游者在旅游和暫時性停留中所引起的一切與體育有關的現象和關系的總和。 

2.2 我國體育旅游的研究現狀 

中國體育旅游研究活動起步相對較晚,對體育旅游研究的焦點目前還局限在相關基本概念的理解上,包括體育旅游的內涵、特征、分類和影響等。具體而言,關于體育旅游內涵,目前,在眾多對體育旅游的闡述中,其共同之處都表明人們必須參與某種體育活動,而不同之處主要是對體育旅游參與者的內容、形式的概括與表述的差異;對于體育旅游特征研究,不少學者是根據旅游者的特征,進而給出旅游的特征。體育旅游分類研究是基于體育旅游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圍而確定的。大致可從旅游主體(參與程度和出游目的等)、旅游客體(資源特征、活動場所等)出發進行研究。關于體育旅游對社會經濟文化的影響,雖然不同的學者有不同的見解,但基本都是積極方面進行研究,很少涉及其消極影響。 

受我國北京成功申辦2008年第29屆奧運會的帶動,近年來對體育與區域發展課題的研究受到了重視。研究主要聚焦于奧運會對舉辦城市經濟的影響(付磊2002;劉淇2003;李偉偉、余際從2003;董杰2004;鄒統釬、彭海靜2005)。另外,對大型賽事對區域發展的影響也進行了探討(唐東方2002;姚頌平等2004;肖鋒2004;孫海燕2004)。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課題組《利用國際知名體育進行北京旅游營銷的研究》也從產業經濟學和旅游營銷學的視角對體育產業對城市旅游營銷進行了綜合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巫溪县| 秦安县| 西贡区| 古浪县| 广丰县| 松滋市| 河源市| 大丰市| 彩票| 汪清县| 祁连县| 汉川市| 顺义区| 得荣县| 辽中县| 怀集县| 龙胜| 芦溪县| 洛隆县| 昆山市| 梓潼县| 任丘市| 大田县| 甘洛县| 改则县| 卢湾区| 开化县| 项城市| 噶尔县| 阜康市| 扶余县| 青田县| 宜丰县| 綦江县| 江川县| 晋州市| 晋中市| 枞阳县| 溧水县| 巴彦淖尔市| 张家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