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4-04-18 16:13:20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高新財務審計,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理論基礎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定義
以國家相關法律為依據,專門負責高校內部審計的工作人員定期將校園經濟活動進行審查核檢,然后將核查的各項資料進行總結規整,在保障資料的完整性以及合規性之后制作一份審計報告。在高校內部,審計單位屬于獨立單位,可有效監督學校的各個經濟組織活動,保障其合法性。
(二)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
對于高校本身而言,它的經濟性質以及它的經營理念都是構成其內部審計內容的重要因素。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包含有:高校財務預結算、收入和支出以及經濟責任這4項審計內容。其中,財務預結算審計的目的就是專門審計高校內部的經費預算,重點核查高效實際的花銷是否和預算一致,有無超出的情況。一般情況下,各大高校的經費預算都需要遵循一個特定標準,若未被批示準許,不可以使經費的預算超出這個標準。收入和支出審計,顧名思義,與高校內部相關的收費支出項目有關。收入審計的具體內容主要包括是否設置了專門的資金賬戶以及抑制和整治亂收費現象等;支出審計的具體內容有是否出現亂開支的情況,專用資金有無私挪亂用等。經濟責任審計即對離任的責任主體的經濟情況作審計工作。
二、新財會體制中的新的高校制度探究
相較于舊財務會計制度,新的財會制度重新調控了主體、資本、監管以及風險等方面的內容,讓高校財會制度的整體有了一定轉變。首先,改變了會計計量。將新財會制度中的營業稅轉變為了增值稅,計稅的稅率和方法還有依據等等都有所改變。這樣,也就或多或少影響了高校的稅負情況,使得高校內部的經營活動也受到了改變。另外,新財會制度之下的會計計量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可靠性,可明確顯現高校資金的流轉情況。其次,改變了會計核算的內容。新財會制度更細化了會計的核算方法,譬如,調整了穩定資產的價值要求(每單位),并且以資本折舊的方法來核算,以此真實映射穩固資本的價值現狀,這相對于舊制度來說,實用性有所增強。另外,新制度還將高校會計核算的科目也進行了細致劃分,譬如,高校財會核算中還包含了政府收支分類以及部門預算等等。
三、新財會體制影響著高校內部審計工作其影響主要包含3方面:審計類別、審計內容以及審計職能。以下內容是具體探析
(一)審計類別審計類別以高校內部的審計內容為依據可分為4種:財務預算、收入和支出審計以及經濟責任審計[1]。然而,在新的財務會計制度中,新增政府收支等內容使得審計工作內容也有了不小的調整。譬如,新財會制度中更加重視財務預算審計工作,嚴格把控預算的收入、執行以及支出過程,這對高校相關部門也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將審計固定資產的工作也納入章程中,保障其過程的完整、嚴謹性。另外,也擴充了新財會制度中的審計報告范圍,既保留了原先的審計評價,又評估了各高校的效益和風險。
(二)審計內容新財會制度中更加細化了財務收支的各項內容,這也對高校的審計工作提出了高要求,嚴格審查高校收支方面
譬如,逐條審查補助收入情況以及科研教育、經營收入的情況,規整明晰每項條款。在審計高校的支出情況時,務必將經營和事業支出分清、分離,其中的事業支出在新財會制度中還包含有科研、教育、后勤保障和刑偵管理以及離退休這5部分的支出情況,審計時需要仔細核對驗證。對于年末的結余,需要將其合理規劃和分配,保障賬目條框合理符實。至于其他方面的支出,諸如報廢和捐贈或轉讓等情況的,也要嚴格遵守新財會的制度,不可出現亂支出的情況。
(三)審計職能以往,舊的財會制度重視的是嚴格監督高校內部的各個經濟活動的合法性,時刻防范風險發生,保障高校內部生活的正常運轉,它重在施行一種發現錯誤然后改正錯誤的過程
自從新的財務會計制度施行以來,高校的重心便開始向審計職能的防范性遷移,這也對相關的審計部門提出了要求,需學會轉換角色,將監督角色換為管理角色,既要能監管學校活動又要能正確引導學校策略的制定與施行。所以,高校內部的審計制度和程序都要保持其嚴格性、防范性,從而有效提升財務管理水平,降低風險發生率。
四、結語
本篇文章主要探討了新財會體制相對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影響,作為一種關鍵因素,在高?;顒又?,它切實地保障了整體活動的正常展開。對于每個單位而言,內部審計既有著監督的功能,又有著風險防范的作用。如今,新財會制度發展趨勢日增,各高校也已經開始吸納其宗旨和精神,將其與自身的審計相結合并適當調整,進而提升自己高校的審計工作效率,并不斷促進著新財務會計制度的發展。
中圖分類號:F239.45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6)027-000-01
一、高校內部審計的理論基礎
1.高校內部審計的概念
高校內部審計主要是指負責高校內部審計的專職人員,按照國家的相關法律法規,對該學校的經濟活動進行定期,定量的審核檢查,并對檢查的資料進行歸納和整理,以確保其資料的合規性,并針對審計活動出具相關審計報告。高校設立的內部審計單位一定要具有獨立性,這樣才能良好的起到監督學校經濟活動合法性的作用。
2.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
由于高校自身的經營性質,決定了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主要涉及到收入審計,支出審計,財務預決算的審計以及經濟責任審計四個方面的內容收入審計主要是對高校的各種收費項目進行審計,審核內容主要是看有沒有合規票據,是否存在亂收費現象,是否設立專用資金戶等等。
支出審計主要是對高校支出的經費進行審計,審核是否存在亂開支的現象,是否存在挪用專用資金的現象,是否存在購買的固定資產賬實不相符等等。
財務預算的審計,主要是對高校經費預算進行審計,主要審核高校是否存在經費超出預算的狀況。通常每個高校都會設定經費預算標準,不經批準不得超出該標準。
經濟責任的審計主要是針對離任責任主體的審計,主要審計離任前相關人員的經濟責任進行審計。
二、新財務會計制度下高校新制度內容分析
對比新舊會計制度,我們不難發現新的會計制度在會計主體,會計師職責,資產管理,負債風險控制,財務監管方面都做出了相應的明確和調整,這就使得高校財務制度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
第一,會計計量的變化,新會計制度下,營業稅改增值稅,高校的計稅依據,計稅方法,以及稅率都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會直接或間接影響高校的稅負,從而影響高校的經營活動。此外新會計制度的實施,使得高校的會計計量更加真實可靠,更能準確的反應高校的資金運轉情況。
第二,會計核算內容的變化,新會計制度下,高校的會計核算方法更加明確細化。如新會計制度下,適當調高了固定資產的單位價值標準,并采用權責發生制對固定資產折舊進行相應的核算,彌補了舊會計制度下不能真實反映固定資產真實價值的現狀(因為舊會計制度下不計提折舊)。此外還細化了會計核算科目,如累計折舊,高校會計核算還新增了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以及國庫集中支付等相關內容的核算,并新增行政管理支出等會計科目,使得高校會計核算更加細化。
三、新財務會計制度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影響分析
新財務會計制度對高校內部審計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審計類別,審計內容,審計職能三方面的影響,下邊我們將從這三方面進行分析。
1.審計類別
根據高校內部審計的內容,高校內部審計的類別可以分為收入審計,支出審計,財務預算審計以及經濟責任的審計。但是新的會計制度下,由于新增政府收支,國庫集中支付等內容,相應的審計內容也做出了相應的調整。如,新財務會計制度下,強調了財務預算審計的重要性,這就要求高校相關部門對于預算的收入,預算的執行,預算的支出進行嚴格的把關,并根據新制度將固定資產的審計也納入到相關的流程中,以確保審計的完整性和嚴謹性。此外,新財務會計制度下,審計報告的范圍應該相應的進行擴充,除了對原有審計內容進行評價以外,對于高校的效益,風險等也要作出相應的評估。
2.審計內容
新財務會計制度下,財務收支內容更加細化,這就要求高校在進行收支方面審核的時候,要嚴格按照新財務會計制度進行逐條審核,如審核財政補助收入,科研教育收入,經營收入等等,以確保賬目的規范性,合理性。對于高校的支出,要區分經營支出和事業支出,其中新會計制度下的事業支出又包括教育事業支出,科研事業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以及離退休支出五個部分,進行審計的時候要一一對應其相關內容。對于年末的結余要進行合理的分配,以防止賬實不符的情況。而對于一些其他的支出,如對外捐贈,轉讓,報廢等行為要嚴格按照新會計制度進行審計,以防止出現亂支出的現狀。此外,新財務會計制度下另一審計重點就是對于資產的審計,重點審計資產的折舊,即固定資產折舊歸于累計折舊。無形資產的折舊歸于累計攤銷。
3.審計職能
舊財務會計制度下,高校內部審計的職能主要是對高校的經濟活動的合法性進行相應的監督,從而提高高校的風險防范意識,從而促進高校經營活動的正常進行。舊會計制度下強調的是發現錯誤,改正錯誤。但是新的財務會計制度,對于審計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會計制度強調審計職能的防范性,它要求相關審計部門進行角色的轉換,即由原來的監督職能向管理職能進行轉變,不是僅僅督促高校部門的活動,而是引導高校進行正確的決策。這就要求高校審計要建內部控制制度,財務信息披露制度以及風險防范制度,在內部審計的程序上加以控制,進而做到為高校更好的服務,從而促進高校的整體財務管理水平,將高校的經營風險降到最低。
四、結束語
審計工作,是每個企事業單位經營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環節,因為它不但可以起到監督企事業單位日常經濟活動的作用,還能幫助企事業單位防范風險。不同的經濟環境,不同的會計制度,審計工作具有不同的內容和含義。新財務會計制度的時代已經到來,高校相關財務部門應該仔細領會新會計制度的宗旨,結合各高校自身的情況,適時調整自身的審計內容,審計方法,及審計流程等等,以適應新會計制度的發展,從而真正提高審計工作的效率和作用。
參考文獻:
XBRL是在XML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標記語言,是XML技術在商業報告領域的應用。根據XBRL國際組織的定義,XBRL是商業和財務數據電子化交流的一種語言,是用來改革全世界商業報告語言,有助于商業信息編制、分析和交流,為提供和使用財務數據的所有人提供低成本、高效率服務以及可靠而準確的商業信息。目前,XBRL國際聯合會的成員達450多個。截至2008年6月,有13個國家和地區的財務報告分類標準已經獲得XBRL國際組織的認證,成為這些國家正式運用的XBRL財務報告標準(張天西,2006;伯杰倫,2004)。
審計信息的披露對于社會公眾和投資者了解公司審計工作情況,評價公司審計質量具有重要的意義。我國深交所和上交所推動實施的基于XBRL定期報告實例文件和應用示范主要針對財務報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電子化規范》未定義專門的審計信息標準,上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分類標準僅對審計報告進行了分類,但這遠非審計信息的全部。本文簡要分析XBRL報告格式下應披露的審計信息。
一、審計信息的構成:基于審計質量框架
之所以要在財務報告中披露審計信息,是為了讓投資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信息質量,通過對審計信息的分析,判斷審計質量,以確定對財務報告信息的利用程度。因此,凡是能夠影響投資者對審計質量判斷的審計信息都應予以披露。根據DeAngelo(1981)的定義,審計質量是審計師發現并報告公司違規情況的聯合概率。審計師發現財務報告中重大錯報的能力取決于審計師的專業勝任能力,審計師報告重大錯報的可能性依賴于審計師的獨立性。因此,凡是能夠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和獨立性的審計信息都應披露。
(一)顯示獨立性的審計信息
根據現有的文獻,有助于評價審計師獨立性的元素包括事務所規模、審計任期、非審計服務收費、審計師變更等(DeAngelo,1981;漆江娜等,2004;夏立軍等,2005)。具體來說有:
1.事務所規模
DeAngelo(1981)認為,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事務所規模(以擁有的客戶數目來衡量)越大,與某一特定客戶相聯系的“準租”在事務所“準租”總和中所占的比重越小,事務所為維持該特定客戶而以機會主義行事的動機就越小,從而獨立性就越強。因此,應披露事務所規模信息供投資者分析使用。衡量事務所規模的指標有:
(1)總收入與審計服務收入。事務所總收入包括審計服務收入和非審計服務收入,審計服務收入是事務所從事審計業務所取得的產出。在競爭市場中,總收入尤其是審計服務收入的高低反映了事務所投入到審計業務中的“資源”的多少,而審計“資源”是事務所在審計業務規模的最好詮釋。所以,審計服務收入是反映事務所規模的首選指標。易琮(2003)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曾用事務所的收入衡量事務所的規模。
(2)人力資源。審計活動是典型的腦力勞動,事務所在這一活動中投入的主要資源是人力資源,而反映事務所人力資源情況的指標有注冊會計師(CPA)人數、證券從業資格CPA人數和從業人員人數。此外,事務所的分所數量也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事務所的組織規模。
(3)客戶數量。事務所是審計活動的供應方,而客戶則是審計活動的需求方,所以,事務所擁有的客戶資源側面反映了事務所規模的大小。主要指標包括客戶數量和客戶規模,在具體衡量客戶規模時,可采用客戶的總資產、股東權益或營業收入。李樹華(2000)、章永奎(2002)和原紅旗(2003)利用客戶數目和規模來衡量事務所的規模;漆江娜(2004)則以事務所擁有客戶資產總額衡量事務所規模。
(4)事務所排名。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2009年的“會計師事務所綜合評價前百家信息”則從事務所多個方面的指標(主要包括總收入、審計收入、CPA人數、培訓完成率、領軍人才數量、事務所和注冊會計師的處罰、懲戒應減分值等)進行打分,并按綜合得分進行排名。所以,“百家”排名也反映了事務所的綜合規模。
2.審計任期
中國證監會要求從2002年年度報告起,上市公司披露會計師事務所的審計任期信息。關于審計任期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事務所審計任期對審計獨立性有削弱作用。Mautz和Sharaf(1961)注意到,事務所與同一客戶建立長期聯系會損害審計獨立性。DeAngelo(1981)認為,當審計師的任期越長,審計師就越可能與客戶建立私人友情,產生“經濟依賴性”,從而使審計師的獨立性及客觀性受損。Davis et al.(1993)對美國1981至1998年間公司進行研究后發現,隨著審計師任期的延長,公司管理層獲得了更大的報告彈性,審計獨立性有所降低。方軍雄(2004)在研究經濟依賴性對審計質量的影響時,發現審計任期會削弱審計獨立性。另一種觀點認為審計師任期對審計獨立性有促進作用。Marshall和K.Raghunandan(2002)選取117家1996至1998年間的美國破產企業進行了實證研究后發現:在審計任期的早期,審計人員更容易受到客戶的影響,審計獨立性較差,隨著審計任期的延長,獨立性逐步提高;當審計任期超過5年之后,審計任期的作用消失。夏立軍等(2005)發現審計任期能促進審計獨立性的提高。因此,審計任期也是投資者判斷審計獨立性的一個重要指標。
3.審計師變更
Dopuch和Schwartz(2001)將事務所審計輪換制度分為無強制留任或輪換、僅有強制留任、僅有強制輪換和既有強制留任又有強制輪換四種情況,他們發現后兩種情況下的審計獨立性要高于前兩組,說明事務所強制輪換可以提高審計獨立性。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1994)和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1978)也認為,事務所強制輪換是提高審計獨立性的一種辦法。安然事件后,美國的SOX法案對審計輪換進行規定。李兆華(2005)運用博弈理論,分析了事務所定期輪換制對解決“共謀”作假的有效性。劉駿(2005)認為,實行會計師事務所的定期強制輪換制能沖淡事務所與客戶公司長期合作形成的“融洽氛圍”,減輕事務所保住客戶公司的壓力,從而提高審計獨立性。美國審計總署(GAO)的研究報告表明:幾乎所有最大的會計師事務所和《財富》1 000公眾公司認為,會計師事務所強制輪換的成本可能超過收益。李東平(2001)的研究表明,如果事務所出具了“不清潔”的審計意見,該會計師事務所很可能在后一審計年度就被客戶炒魷魚,說明客戶可能通過審計輪換來購買“清潔”的審計意見,即審計輪換會降低審計獨立性。因此,審計師更換是否影響獨立性,是有爭議的,也是需要披露的一項重要審計信息。
4.審計服務收費和非審計服務收費
(1)審計服務收費。收費更高的事務所可在審計過程中投入更多的資源(包括人力、物力和時間等)。Simunic(1980)在分析了公司規模、業務復雜程度、審計風險等影響審計收費的因素后,發現“”獲得20%左右的收費溢價。Craswell、Francis(1995)、Defond和Francis(2000)分別對澳大利亞和香港審計市場的收費情況進行研究后也得出相似的結論。漆江娜等(2004)利用2002年上市公司數據進行研究后發現:“四大”的審計收費水平明顯高于本土事務所,同時“四大”客戶的可操控性應計利潤水平明顯低于本土事務所客戶。
此外,還應披露初始審計收費,審計師為了獲得審計業務有可能低價攬客,甚至惡性競爭,如果存在這一現象,很可能對其獨立性造成影響。因此,除了每年的審計收費外,也有必要披露初次審計收費情況。
(2)非審計服務收費。關于非審計服務對審計獨立性的影響,一種觀點認為非審計服務會削弱審計獨立性。因為審計師為審計對象提供非審計服務后增進了對審計對象的了解,從而會允許客戶管理當局更大幅度調整可操作性應計利潤,同時對客戶的經營風險也會變得不敏感。另一種觀點認為非審計服務可以提高審計獨立性。因為通過非審計服務可以增進審計師對審計對象的了解,更好地識別審計對象的風險,最終提高審計師的審計獨立性和審計能力。劉星(2006)的研究表明事務所提供的非審計服務并沒有損害其審計獨立性,但為了更好地讓投資者了解非審計服務可能對審計服務產生的影響,也有必要披露非審計服務收費。
5.審計師選聘模式
審計師選聘模式,是指采用哪種方式選聘審計師,以及由誰決定審計師的最終聘任。Clikeman(1998)認為,損害審計獨立性的根源在于審計師是由其財務報表接受審計師評價的公司(經理)聘用并支付審計費用。蕭英達(1991)認為,選聘與否和審計報酬的多寡完全取決于被審計人,在這種情況下審計師要保持獨立性是不可能的。這些觀點說明,審計師的選聘模式也是投資者判斷審計師獨立性的一個信息元素。因此,XBRL財務報告可披露審計師的選聘模式,是直接由某一層級的負責人聘任,還是通過招投標聘任,以便投資者判斷選聘模式是否構成對審計師獨立性的威脅。
(二)顯示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
根據相關文獻,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審計信息包括:
1.審計行業專長
Dunn et al.(2000)的研究表明,行業專長事務所的客戶比非行業專長事務所的客戶信息披露質量更高。Owhoso et al.(2002)等人發現具有行業專長的事務所在其專長的行業里相對在其非專長的行業里具有更強的發現報告差錯的能力。Grambling和Stone(2000)、Krishnan(2003)等人的研究也都表明事務所的審計行業專長能提升其審計勝任能力。余玉苗(2004)指出,提升事務所的行業專長對提高審計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關于衡量審計行業專長的指標,Lys和Watts(1994)采用了行業市場份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數量占該行業所有客戶數量的比重。筆者認為,除了行業市場份額,還可以采用以下指標:(1)行業資產份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資產占該行業所有客戶資產的比重;(2)事務所行業客戶比重,即某事務所擁有的某一行業的客戶數量占該事務所所有客戶數量的比重。
2.CPA學歷結構、年齡結構
《IFAC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體系》和《中國注冊會計師勝任能力指南》都指出,學歷教育在勝任能力培養過程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歷教育的最終結果會體現在會計師事務所的CPA學歷結構上。一般來說,CPA的學歷越高,勝任能力越強。但作為會計師事務所來說,并不強求所有CPA都獲得盡可能高的學歷,而是要追求合理的學歷結構。同時,CPA的年齡往往代表著其閱歷和工作經驗,一般來說,年齡越大,工作經驗和閱歷越豐富,勝任能力越強。而年青CPA的優勢是對新事物和新知識的接受能力更強,所以,對于事務所來說,也要使CPA的年齡結構合理化。
3.懲戒及處罰信息
審計師受到懲戒及處罰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罰款、吊銷執照、審計訴訟等。當審計師被有關行政執法部門懲戒或罰款,或者被列為被告時,說明有較多的理由認為事務所在審計過程中有過失或過錯行為,側面反映出事務所的勝任能力不強。
除上述信息外,另外一個最為重要的審計信息,就是審計意見,是投資者直接判斷公司財務報告是否存在瑕疵的依據。
二、XBRL年報中審計信息的披露現狀
表1列示了中、美審計信息的披露現狀。從表1可以看出,有不少審計信息已經在XBRL報告中披露,但仍然有不少審計信息是遺漏的。就事務所規模來說,披露了事務所名稱,通過事務所名稱,投資者可以了解該事務所是“四大”還是非“四大”,但對于非“四大”之間的差別就難以區分。目前我國對初次審計收費、非審計服務收費、事務所選聘模式也沒有要求披露。尤其是忽視了對顯示審計師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的披露。如審計師的行業專長、過去的懲戒情況都未曾披露,投資者無從獲得該類信息。
三、XBRL財務報告中審計信息披露的改進
(一)完善審計信息披露項目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還有不少審計信息尚未披露,應進一步完善審計信息的披露項目。包括有關顯示審計師選聘模式、審計收費的信息等。盡管目前我國上市公司要求披露審計收費,但只披露了審計收費的總金額,并未披露初次審計收費、非審計服務收費,以及審計服務收費變化的原因等。因此,應在XBRL報告中細化費用項目,更有利于投資者的分析判斷。審計師的選聘模式也需要增加披露,讓投資者判斷選聘模式是否造成審計師被大股東操控,是否影響到審計師的獨立性。
(二)利用超鏈接披露專業勝任能力信息
在我國,事務所的聲譽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投資者尚無法區分不同事務所的專業勝任能力,有必要披露顯示事務所勝任能力的相關審計信息,以供投資者使用??紤]到年報主要披露上市公司的相關信息,而不是事務所的信息,因此,難以要求公司披露事務所的詳細信息,應通過年度報告中事務所的簽章建立超鏈接,鏈接到中注協的網站,在中注協網站上披露事務所的專業勝任能力的信息和事務所規模的相關指標(總收入與審計收入、人力資源指標、客戶數量和事務所排名)。這樣既有利于投資者對審計師信息的全面了解,也不會引起上市公司的反對,而且也充分發揮了中注協在市場監管中的作用。通過上述措施,最終形成的XBRL財務報告的審計信息披露框架如表2所示。
【主要參考文獻】
[1] 李東平,黃德華,王振林.不清潔審計意見、盈余管理與會計師事務所變更[J].會計研究,2001(6).
[2] 漆江娜,陳慧霖,張陽.事務所規模、品牌、價格與審計質量――國際“四大”中國審計市場收費與質量研究[J].審計研究,2004(3).
[3] 夏立軍,陳信元,方軼強.事務所任期與審計質量: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證據[J].中國會計與財務研究,2005(1).
[4] 劉駿.會計師事務所輪換制與審計獨立性[J].審計研究,2005(6).
[5] 劉星,等.非審計服務影響注冊會計師獨立性嗎?――來自中國證券市場的經驗數據[J].會計研究,2006(7).
[6] 李樹華.審計獨立性的提高與審計市場的背離[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0.
[7] 易琮.行業制度變遷的誘因與績效――對中國注冊會計師行業的實證考察[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8] 布賴恩?伯杰倫.XBRL語言精要――21世紀的財務報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
[9] 張天西.網絡財務報告――論XBRL的理論框架及技術[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0] DeAngelo L.,Auditor Size and Audit Quality.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J].1981,3(3):183-199
[11] Davis L.R.,David N.Ricchiute and G.Trompeter.Audit Effort,Audit Fees,and the Provision of Nonaudit Services to Audit Clients [J].The Accounting Review,1993,(Jan):135-150.
[12] Mautz R.K.,Sharaf H.A.,the Philosophy of Auditing(M).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Monograph No.6.Sarasota,FL: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1961.
[13] Marshall A.Geiger,K.Raghunandan.Auditor Tenure and Audit Reporting Failures[J].Auditing:A Journal of Practice&Theory,2002,(3):67~78.
[14] Dopuch N.,King R.,Schwartz R.,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retention and rotation requirements[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1,39(1):93-117.
[15] Simunic,D.A.,The pricing of auditing service:Theory and evide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Spring):329-343.
[16] Dunn,K.,B.Mayhew and S.Morsefield,Disclosure quality and auditor choice(EB).Working paper CUNY-Baruch,2000.
[17] Gramling,A.A.,D.N.Stone,Audit firm industry expertise: A review and synthesis of the archival literature [J].Journal of Accounting Literature,2001(20):1-29.
[18] Owhoso V.E.,W.F.Messier,J.Lynch,Error detection by industry-specialized teams during sequential audit review[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02(40):883-900.
中圖分類號:F230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11-0128-02
一、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提出
2002年,美國紐約大學的會計學教授喬斯華?羅恩(Joshua Ronen)率先提出了建立財務報表保險制度(financial statement insurance),以從源頭上增強注冊會計師的獨立性,消除可能導致審計失職的制度基礎,從而有效遏止公司的造假行為。這一新的制度設計一經問世,即引起強烈反響,一些議員更是要求美國國會通過法令來推行這一制度。
在該制度下,上市公司不再直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而是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風險,保險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的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根據風險評估結果來決定承保金額和保險費率;對因為財務報表的不實陳述或漏報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負責向投資者進行賠償(設定一定的免賠額)。這種新的制度將保險公司作為委托中介引入審計委托關系中,形成了四方審計關系,打破了傳統三角型的審計委托模式。財務報表保險制度下的委托審計關系如圖所示。
二、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運作流程
改革現行審計委托聘任模式,推行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在該制度下,上市公司不再直接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而是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風險,保險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的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根據風險評估結果來決定承保金額和保險費率;對因為財務報表的不實陳述或漏報給投資者造成的損失,由保險公司負責向投資者進行賠償(設定一定的免賠額)。具體運作流程分為以下七個步驟:
步驟一,保險公司對投保公司進行初步風險評估(risk review)。專業風險評估人(包括注冊會計師)對投保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評估的主要內容有:投保公司所在行業的特性、復雜程度、穩定性、競爭度以及總體上是否存在財務問題;投保公司管理層的信譽、品行、經營理念、財務基礎及以前的經營業績;投保公司的性質、經營時間的長短、公司收入、資產規模和經營結構,以及投保公司的控制環境、重大的管理和會計政策、實務和方法等。
步驟二,保險公司根據風險評估結果向擬投保的上市公司提交“投保建議書”。建議書中應包括保額與保險費率的對照表,投保公司可以在最高保險金額下選擇任何一檔的保額及其相應的費率。
步驟三,投保公司進行投保財務報表保險的決議。投保公司的管理層向股東大會呈報自己的保險計劃,由股東大會決定是否投保以及投保金額。股東大會的決定必須對外公布。
步驟四,如果股東大會同意向保險公司投保某一金額的財務報告險,則由保險公司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對投保公司進行審計。保險公司對會計師事務所的選聘應采用公開招投標的方式,根據參與投標的會計師事務所的投標額和其他條件,確定信譽好的會計師事務所為中標人。
步驟五,審計人員對被審計單位的財務報表進行審計并發表審計意見。如果投保公司的財務報表獲得的是標準無保留意見的審計報告,則保險公司同意承保并向上市公司簽發保單;如果注冊會計師出具的是非標準無保留意見,則由保險公司和投保公司重新商議保單條款。
步驟六,投保公司向社會公眾披露保險合同的主要內容。
步驟七,如果保險事故發生,保險公司根據合同約定對投資人進行賠償,并向審計師追究其應當承擔的賠償部分(即審計師的民事賠償責任)。
三、財務報表保險制度的優勢分析
1.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從根本上改變了現行的財務報表中的委托關系,改寫了目前審計師利益與投資者和社會公眾利益相矛盾的現狀,取消了審計師與公司管理層的利益關聯,切實提高注冊會計師獨立性。
財務欺詐的屢屢發生與審計獨立性的缺失息息相關,所以迫切需要提高注冊會計師審計獨立性。而審計市場的病因恰恰是注冊會計師缺乏獨立性,這種獨立性的缺失源于獨立審計的制度安排,那么根除病因的有效方法,就是尋找新的制度安排,建立真正的獨立審計制度。財務報表保險制度就是這樣一種新的制度安排,在這種制度安排下,股東與注冊會計師之間傳統的自線型審計委托關系被變為上市公司、保險公司、注冊會計師間的間接審計委托關系。
財務報表保險制度下,加入了保險公司,上市公司不再自接聘請注冊會計師對財務報表進行審計,而是向保險公司投保財務報表保險,保險公司聘請注冊會計師對投保的上市公司進行審計,根據風險評估結果決定保險金額和保險費金額。一旦上市公司的股東發現財務報表作假,便向保險公司索賠。保險公司為了降低經營風險,就要聘請注冊會計師來對擬投保公司的財務報表進行嚴格審計,并參考審計意見確定保險金額及保險費金額。保險公司的利益與上市公司股東的利益趨于一致,注冊會計師出具審計意見就不用考慮管理當局的意見,審計獨立性得到提高。
2.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是一種以市場機制為基礎的、針對審計失職和財務舞弊的綜合解決方案。
在財務報告保險制度下,公司投保與否、保險費率的決定、審計師的選擇和費用、損失的賠付均為市場行為,可以完全按照市場規律來運作,而市場機制意味著社會幾乎不需要為此制度付出額外的社會成本,明顯優于立法、司法和行政手法(加大對保險公司市場的監管,也不需要額外增加太大的監管成本)。
財務報告保險可以更好地促進證券市場資源的優化配置。在要求上市公司披露其財務報表保險金額和保險費率的情況下,這些信息完全可以成為上市公司財務報表風險的衡量指標,有利于報表使用者對此進行投資等決策。保險公司公開對不同公司收取不同保費,還可以產生很大的股價效應和資源配置效應。因為在投資人看來,低保費高保額公司的會計報表可信度較高,這一信息將反映在上市股價的“溢價”中;相反,高保費低保額公司的會計報表可信度較低,投資者對其股價基于一個“折價”。對上市公司來說,都希望支付更少的保險費而獲得更高的保額以免被認為是后者,從而有動力自愿改善其財務報表的質量。
3.財務報表保險制度有利于解決上市公司公眾流通股權分散所帶來的監督缺位問題。由于股東的極度分散,眾多小股東并不能夠積極地監督經營者,有搭便車的心理,在一股獨大的情況之下,容易使大股東控制小股東,損害小股東的利益。在保險公司介入的情況之下,保險公司統一對財務報表行使審計委托權,代表股東統一行使對財務報表的監督職責,避免了股權過度分散而帶來的監督權缺位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要想使財務報告保險制度發揮預期的作用, 必然要求建立相應配套的措施。一方面,應當建立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與監管部門間的溝通機制。當保險公司、會計師事務所與上市公司的意見發生嚴重分歧時, 應當同監管部門進行有效的溝通, 在適當的時候引入行政監管。另一方面,建立保險公司新的業務規范, 防范保險公司間的惡性競爭。如規定被一家保險公司因財務報告質量存在爭議而解除保險合約的上市公司, 其他的保險公司在一定期限內不得承保其財務報告責任險。同時, 也要防止上市公司在對財務報告投保時將有求于保險公司, 保險公司有可能依靠這一強勢地位來不恰當地影響上市公司, 獲取不當的利益。
財務報告保險制度為解決審計獨立性問題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可先在條件相對成熟的地區進行試點,并輔以適當的宣傳, 使各利益相關團體認可并接受這一新型的審計委托模式, 以達到普遍推廣的目的。
New idea of enhancing the audit independence : financial statements insurance system
ZHANG Jian 1,ZHANG Hua 2,FAN Wei-qing 2
(1.Economy management college,Shando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Tai'an 271018,Chian;
2.Shandong Liangzhuang mining co.,ltd.,Tai'an 271219,China)
(1)信息化對審計線索的影響。傳統財務審計,主要依據是原始憑證、記賬憑證、總賬、匯總表、明細賬等,審計人員主要通過這些財務憑據對高校內部財務進行審計。而在信息化模式之下,所有的會計信息全部通過電子數據處理系統保存,審計人員只需要通過查閱系統內的數據就可以進行審計工作。
(2)信息化對審計的準則和標準有影響。在傳統的財務審計中,審計人員對財務進行審計的依據主要是運用一系列的相關規定,但是人的能力畢竟有限,不可能任何時候都對規定記憶和運用得得心應手,難免造成設計工作的失誤。但是推行電算化和信息化審計之后,所有的審計工作都通過財務信息管理系統來運作,精準程度高。
(3)信息化對審計人員的影響。隨著信息技術的進步,財務審計信息化不斷得到推廣,這也就意味著財務審計人員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術,工作人員的職業素質需要得到進一步提升,所以高校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對財務審計人員進行培訓,并不斷進行技術升級。
(4)信息化對審計方法的影響。傳統的審計方法包括賬賬核對、賬實核對以及賬證核對等,但是推行信息化財務審計之后,財務審計主要通過計算機技術和財務審計數據庫來進行,實行的是一體化的操作流程,與傳統的財務審計決然不同。
二、高校內部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現狀
隨著計算機技術和信息化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審計建設已得到初步發展,但是由于起步較晚和技術限制,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程度并不高,具體體現在:
(1)審計人員配備不齊。由于進行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審計工作需要一定的技術,需要掌握計算機和數據庫的基本操作,原來傳統的審計人員在這個方面均有所欠缺,所以高校內部財務審計工作人員不是很充足,需要高校利用自身條件加以解決。
(2)審計信息化的數據加工處理太過簡單,難以充分運用信息化技術的優勢。推行審計信息化之后,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為財務信息數據庫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審計人員只需要通過計算機操作就可以進行多項數據處理,以供財務審計工作使用,但是由于技術的限制,財務審計中數據處理并不充分,難以進行細致有效的財務審計工作。
(3)審計信息共享程度低。由于高校內部管理制度的局限,盡管計算機網絡技術和信息化技術都得到發展,但是高校內部的審計信息共享還是沒有得到發展,各個部門工作各自為政,難以充分發揮協作的力量。
三、信息化條件下高校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方式
(1)注重內部控制制度的評審。內部控制制度評審是高校內部財務審計的核心基礎,如果不在內部控制制度評審中確定明確的審計標準,那么在接下來的審計工作中就無章可循。特別是在信息化條件下,財務審核主要通過財務數據庫來進行,一定標準制定有誤,那么財務審計的漏洞將比傳統審計還要嚴重。
(2)確保相關財務數據的真實性。在進行財務審計之前,需要會計人員將財務數據輸入到數據庫中,這就要求財務數據的絕對真實性。如果財務數據都不真實,那么財務審計工作就沒有意義,也根本達不到財務審計工作的作用。
(3)對計算機系統進行監控和測試。在進行信息化財務審計之前,需要對計算機系統進行調試,并不斷對其進行檢測,確保計算機的性能,以保證財務審計工作的進行。如果在工作中計算機系統出現問題的話,不僅會造成結果失真,甚至還會造成數據的丟失等嚴重損失。
(4)保障財務和審計資料的安全性。在信息化條件之下,計算機數據庫系統中存儲的數據信息非常重要,財務數據信息的安全保護、備份和系統恢復顯得非常重要,既要防止他人惡意復制、篡改財務信息,又要防止數據丟失等。
(5)加強財務審計人員關于信息化技術的培訓。傳統的審計工作之下,審計人員不需要掌握計算機信息技術,但是在系信息化財務審計推行之后,對工作人員的能力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可以利用自身條件,利用專業教育資源和經驗豐富的老師,對財務審計人員進行培訓,使其掌握相關的信息化技術,更好地投入到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審計工作中去。
四、高校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新建設
(1)強化審計信息化的意識,積極探索新的方法的創新。審計人員應該認識到信息化財務審計準確、便捷、操作方便的特點,接受信息化財務審計這一趨勢,強化使用信息化技術推動高校內部財務審計工作的意識,并且在運用計算機信息化技術進行財務審計工作的時候注意總結經驗并發揮創新性思維對技術進行突破,使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審計工作更加方便準確。
(2)加強信息化人才的選拔和培養。信息化財務審計工作需要掌握一定信息化技術的工作人員,所以為了更好地進行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審計工作,高校財務管理機構應該從計算機、信息管理等領域調集專業人員來參與信息化財務審計工作,并將原來的審計人員進行一些簡單的培訓,使之掌握一些基礎的操作知識。
(3)建設統一的網絡平臺和數據資源共享平臺,在全程監督的條件下進行財務審計工作,具體內容如下:1建立一個財務審計平臺,將財務審計相關的信息、財務審計利用的數據資料、財務審計查詢系統、財務審計結果等進行整合,以方便財務審計的相關工作;2利用智能化審計工具,使高校信息化條件下的財務工作更加準確方便;3建設相關輔助系統,將財務審計、財務信息公示等一系列工作都利用信息化的方式呈現出來。
結語:利用信息化技術,做好高校內部財務審計。
參考文獻
[1]卞凡,淺談信息化環境下高校內部財務審計的關鍵控制點[J]
一、新概念框架的定位及其結構
理事會認為概念框架在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實務處理中扮演著關鍵性角色,尤其是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作為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需要一套能夠適應形勢發展需要、概念清晰、內容完整、邏輯一致的概念體系來為其提供理論支持和概念基礎。為此,理事會在新概念框架中,將概念框架定位為三個方面的作用:
一是幫助理事會在一致的概念基礎上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為此,理事會強調,新概念框架應當是一個全面的框架,應當涵蓋理事會在會計準則決策中所涉及的最為重要和主要的議題,應當能夠幫助理事會更好地制定出一套內在一致的會計準則,特別是對于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無論是在同一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規范還是在不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規范的,均應當采用相同或者相似的會計處理方法進行處理,概念框架應當在其中起到統馭作用。
二是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在通常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應當基于各具體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規定擬定其會計政策,進行相應會計處理。但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比如對于某項或某類特定交易,在尚沒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或者在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但該準則允許選擇不同會計政策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可能需要依據概念框架來擬定(或選擇)其適用的會計政策,即財務報表編制者需要按照概念框架的要求,依據能否向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能否達到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能否滿足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及其確認、計量和報告要求等,來決定其所應采用的會計政策。
三是幫助所有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利益相關者理解和詮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近年來,由于交易越來越復雜和有關方面對財務信息透明度要求越來越高,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變得相對復雜,如何正確理解和把握這些準則已經成為現實問題,而通過概念框架則可以為此提供一個較好的切入點。有關方面可以通過概念框架中的理論和概念基礎,更好地理解理事會為什么在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做出有關會計處理規定,其決策依據是什么,其成本效益是如何考慮的。毫無疑問,這對于正確理解和應用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將很有助益。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主要規范了通用財務報告的目標是什么、什么財務信息是有用的、如何界定財務報表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要求等財務會計基本問題。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從結構上共分八章,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一)第一章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主要涉及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有用性及其局限性,關于報告主體的經濟資源、對主體的索取權和這些資源和索取權變動的信息,以及關于主體經濟資源使用的相關信息等內容。
(二)第二章為“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主要涉及有用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以及對有用財務信息的成本制約因素等內容。
(三)第三章為“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主要涉及財務報表的范圍界定和報告主體的界定等內容。
(四)第四章為“財務報表要素”,主要涉及財務報表要素的組成及其定義等內容。
(五)第五章為“確認和終止確認”,主要涉及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過程、確認標準以及終止確認等內容。
(六)第六章為“計量”,主要涉及可選擇計量基礎的組成及其所提供的信息、選擇計量基礎時所應考慮的因素等內容。
(七)第七章為“列報和披露”,主要涉及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目標及其原則、財務報表要素分類的原則、財務報表信息歸總的原則等內容。
(八)資本和資本保持的概念,主要涉及資本的概念、資本保全的概念和利潤的決定、資本保全調整等內容。
以下將對上述主要修訂內容進行介紹,并評估其影響。
二、新概念框架修訂完善的主要內容
(一)關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
新概念框架將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定位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是提供有關報告主體的、對現有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做出有關向主體提供資源決策有用的財務信息”。原概念框架將財務報表的目標定位為“財務報表的目標是提供在經濟決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關于主體財務狀況、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變動的信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在財務報告目標方面發生了諸多變化:
1.引入“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概念。理事會認為,理事會有責任擬定財務報告的目標,而不僅限于財務報表目標,盡管財務報表是財務報告的主體部分,理事會討論的許多問題也主要是與財務報表相關的問題,但是如果概念框架的范圍僅限于財務報表范疇,明顯過于狹窄,比如有關公司戰略、風險、未來預期等相關信息,可能無法在財務報表中揭示,但可在財務報告中予以揭示,以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理事會同時認識到,不同的使用者可能有不同的信息需要,從而要求提供不同的財務信息或者相關報告,理事會認為,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應當聚焦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如果需要向不同的使用者提供不同的財務信息及其報告,其成本將非常高昂。因此,理事會認為,新概念框架和未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圍繞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仍然是滿足使用者需要最為有效的方式。
2.明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使用者為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這些基本使用者(PrimaryUsers)。理事會認為,許多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通常無法要求報告主體直接向他們提供信息,因此,他們只能依賴于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來獲取他們所需要的大多數財務信息?;诖?,理事會將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界定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基本使用者,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目標是為了滿足這些基本使用者的決策信息需要。而在原概念框架下,財務報表的使用者包括“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雇員、貸款人、供應商和其他商業債權人、顧客、政府及其機構和公眾”,理事會認為原概念框架的使用者群體過于寬泛,作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其基本目的應當是滿足那些無法直接從報告主體中獲取財務信息但又需要做出有關向主體提供資源決策的使用者的信息需要,這些使用者無疑應當是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至于其他諸如監管部門、公眾等,他們可能會發現通用目的財務報告對他們也是有用的,但他們不應是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基本服務對象。
3.明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滿足的基本使用者的決策主要是資源配置決策(ResourceAllocationDecisions)。原概念框架在描述財務報表目標時,只強調財務報表要滿足使用者的經濟決策(EconomicDecisions)需要,但沒有對經濟決策的涵義和范圍做出清晰界定。新概念框架認為,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主要滿足基本使用者的資源配置決策需要,將使用者的決策明晰化。理事會認為,使用者的這些資源配置決策主要包括三類:(1)購買、出售或持有權益或債務工具;(2)提供或者結清貸款或其他形式的信貸;(3)對會影響主體經濟資源使用的管理層行為行使表決權或施加影響。理事會認為上述資源配置決策依賴于現有的和潛在的投資者、債權人以及其他信貸者所預期的投入資源的回報,而對這些回報的預期又依賴于他們對報告主體兩個方面情況的評估:一是對主體未來凈現金流入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情況的評估;二是對管理層關于主體經濟資源經管責任(Stewardship)履行情況的評估。為了進行這些評估,這些使用者需要以下兩個方面的信息:一是關于主體經濟資源、對主體的索取權以及有關這些經濟資源和索取權變動情況的信息;二是關于主體管理層如何有效率和有效果地解脫其使用主體經濟資源的責任情況。而通用目的財務報告的使命便是盡可能地提供這兩方面的信息,以滿足使用者評估主體現金流量和管理層經管責任履行情況的需要,并進而為其資源配置決策服務。
新概念框架較好地構筑起了通用目的財務報告使用者、使用者決策、使用者決策相關的信息需要及其與財務報告2之間關系的邏輯體系,澄清了經管責任在財務報告目標中所扮演的角色,使財務報告目標更加清晰一致,更加具有指導意義。
(二)關于有用的財務信息的質量特征
財務報告的目標是向使用者提供決策有用的信息,那么什么樣的財務信息是有用的,就顯得十分重要。新概念框架對有用的財務信息應當具備哪些質量特征做了進一步明確和規范,并建立了有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層次結構。新概念框架認為,有用的財務信息應當具備相關性(Relevant)和如實反映(FaithfulRepresentation)兩個基本的質量特征,在此基礎上,新概念框架提出了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新概念框架還認為有用的財務信息還需要考慮成本制約(CostConstraint)因素。
1.關于基本質量特征
新概念框架規范了兩個基本質量特征:一是相關性;二是如實反映。
新概念框架規定,相關的財務信息應當能夠使使用者做出的決策有所不同,換句話說,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不同決策的信息是相關的。如果財務信息具備預測價值(PredictiveValue)和(或)確證價值(ConfirmatoryValue),則表明該信息有能力使使用者做出的決策有所不同,從而表明該信息是相關的。新概念框架還強調,重要性(Materiality)是基于有關項目性質和(或)程度的、在主體特定層面的相關性。
新概念框架規定,財務報告應當如實反映其意在反映的經濟現象的實質,因此將“如實反映”作為一項基本的質量特征?!叭鐚嵎从场币笤谧畲蟪潭瓤赡艿那闆r下,有關信息應當完整(Complete)、中立(Neutral)和無差錯(FreefromError),但并不意味著在所有方面都要求完全正確。新概念框架強調,中立性需要審慎判斷的支持。審慎性是指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判斷時應當保持謹慎,即資產和收益不得高估,負債和費用不得低估;同樣地,資產和收益也不得低估,負債和費用也不得高估,否則它們會導致未來收益或費用的高估和低估。
2.關于提升性質量特性
除相關性和如實反映兩個基本質量特征外,新概念框架提出了有用的財務信息的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即可比性、可驗證性、及時性和可理解性。新概念框架強調,這四個質量特征可以使信息的有用性進一步增強,但它們不能使無用的信息(比如不相關的或者不如實反映的信息)變得有用。換句話說,這四個提升性質量特征扮演的是“錦上添花”的角色。比如,可比性可以使使用者辨認和理解有關項目的異同;可驗證性可以使使用者確信相關信息是否如實反映了其意在反映的經濟現象;及時性可以使使用者在其決策時及時獲得能夠影響其決策的信息;可理解性要求財務報告所反映的信息清晰、簡潔從而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等。
3.關于成本制約因素
新概念框架認為,成本一直是財務報告所能提供信息的一個制約因素。在考慮成本制約因素時,新概念框架強調,理事會應當評估要求主體提供特定信息的收益是否能夠超過編報和使用這些信息的成本。新概念框架還強調,理事會在制定準則考慮成本制約因素時,應當從財務信息的提供者、使用者、審計師、學術界以及其他方等廣泛的范圍獲取有關新準則的成本和收益信息,而且這種成本-收益的考慮不應當局限于單個報告主體,應當從廣泛的財務報告整體范疇來考量。
4.關于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主要變化
在原概念框架下,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分為可理解性、相關性、可靠性、可比性等四個主要的質量特征,其中,重要性納入相關性范疇,如實反映、實質重于形式、中立性、謹慎性和完整性納入可靠性范疇,及時性納入相關和可靠信息的制約因素范疇。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在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方面主要有以下變化:
一是建立了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層次結構。新概念框架區分了基本質量特征和提升性質量特征,把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作為有用的財務信息必備的基本質量特征,突出了這兩個質量特征的重要性,其他質量特征(如原概念框架中的可理解性和可比性)則作為提升性質量特征,這對于具體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實務的處理更有指導意義。而原概念框架沒有做這方面的層次區分,容易導致在涉及具體會計處理時出現相關信息質量特征取舍上的困難,甚至顧此失彼或者輕重難分。
二是將“如實反映”取代“可靠性”作為基本質量特征。新概念框架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中的“可靠性”質量特征,取而代之以“如實反映”質量特征。理事會在2010年修訂概念框架時已經做出了該項決議,但之后收到了不同的反饋意見。為此理事會又對此進行了重新審議,理事會最后決定保持原來的決議,即將“如實反映”而不是“可靠性”作為基本質量特征。其原因是原概念框架并沒有清晰界定和傳遞“可靠性”的涵義,在實踐和征詢意見過程中,不同的人對于可靠性有不同的理解,比如有人將其理解為可驗證性,有人將其理解為準確性,有人將其等同于在計量不確定性下的可容忍度等。顯然,作為一個財務信息質量特征,應當有一個清晰的概念和界定,而可靠性在概念和涵義方面不夠清晰,為此,理事會決定使用“如實反映”的術語,并細化“如實反映”所包含的內涵,從而更好地反映出財務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
三是進一步澄清了審慎性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的涵義和地位。近年來關于審慎性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頗有爭議,尤其是在2010年理事會修訂有關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部分內容時,基于審慎性有可能與中立性不相一致的考慮,曾經不再將審慎性包括在財務信息質量特征體系的相關內容中,為此引起了不少爭議。新概念框架重新引入了審慎性的表述,強調審慎性是指在不確定條件下做出判斷時應當保持謹慎,它不允許高估或者低估資產、負債、收益和費用,即審慎性判斷的行使應當不影響中立性或者應當與中立性相一致。
四是明確了計量不確定性與“如實反映”質量特征之間的關系。新概念框架認為,強調“如實反映”的質量特征要求并不表明不能有計量不確定性,或者計量不確定性太高并不表明無法滿足“如實反映”的要求或者提供有用的信息。新概念框架認為,使用合理的估計是編制財務信息的根本特征之一,它不會降低財務信息的有用性,只要這些估計得到了清楚并準確的描述和說明即可。
(三)關于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
新概念框架新增了有關“財務報表和報告主體”的內容,原概念框架沒有相關內容。新概念框架將“財務報表”界定為“提供關于報告主體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情況的特定形式的財務報告”;將“報告主體”界定為“要求編制財務報表的主體或者可選擇編制財務報表的主體”,明確報告主體不一定是法定主體,它可以是一個主體的一部分,也可以包括多個主體。報告主體界定的是財務報表的邊界范圍,因此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新概念框架強調,在某些情況下,尤其是報告主體不是法律主體的情況下,有時要決定報告主體的恰當邊界可能是困難的,因此,新概念框架要求從考慮主體財務報表使用者的信息需要角度來決定其邊界,即使用者要求的信息應當是相關的、如實反映的。
新概念框架根據新報告主體概念的界定,區分了合并財務報表、未合并財務報表和匯總財務報表的概念區別。其中,合并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母子公司作為單一報告主體的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信息;未合并財務報表提供的是母公司作為單獨報告主體的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信息;匯總財務報表提供的是由兩個或者兩個以上并非由母子公司關系聯結在一起的報告主體的財務信息。
(四)關于財務報表要素
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在財務報表要素構成上沒有變化,都包括資產、負債、權益、收益和費用等五個要素,但是在要素定義方面,則發生了一些變化。新老概念框架下各財務報表要素的定義如表1所示。
新概念框架與原概念框架相比,主要針對資產和負債的定義作了改進:
1.關于資產定義的改進
關于資產定義的改進,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資產定義明確資產是經濟資源,并進一步通過單獨定義經濟資源的方式將資產的實質界定為有潛力產生經濟利益的權利,即將資產聚焦于權利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終流入,這是資產定義的突出變化,實現了資產的實質由傳統的實物資產(PhysicalObject)到權利的嬗變,適應了經濟金融創新和業務模式創新對會計理論和會計基本概念創新的需要。
二是新的資產定義刪去了原資產定義有關“未來經濟利益預期流入”的要求,即在資產定義中淡化了經濟利益流入的可能性標準,而原資產定義則要求未來經濟利益的流入是確定的或者很可能的,這也是新概念框架對資產定義的又一個突出變化。
三是明確資產定義中盡管取消了經濟利益流入可能性標準,但并不表明經濟利益流入可能性很低的經濟資源一定會確認為資產,新概念框架強調,資產的確認除了需符合其定義之外,還需要滿足有關確認標準和計量要求等。
表1新老概念框架下財務報表要素定義
pagenumber_ebook=14,pagenumber_book=13
2.關于負債定義的改進
關于負債定義的改進,主要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的負債定義明確負債的實質是轉移經濟資源的義務,而不是經濟利益的最終流出。
二是新的負債定義通過對義務的界定引入了“沒有實際能力可予避免”的新的負債標準,按照該標準,無論該義務是法定義務還是推定義務,無論該義務有確定的對手方還是沒有確定的對手方,只要主體沒有實際能力予以避免,即符合負債的定義,這是對負債進行進一步清晰界定的一大變化。
三是新的負債定義刪去了原負債定義中有關“預期會導致含有經濟利益的資源流出”的要求,和資產定義的變化相同,新負債定義淡化了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標準,使得在負債定義中,經濟利益流出的可能性要求降低了。當然,和資產定義的有關規定一樣,新概念框架強調,負債的確認除了需符合其定義之外,還需要滿足有關確認標準和計量要求等。
關于收益和費用的定義,盡管從字面上看變化不大,但是由于收益和費用的定義是依據資產和負債的變化而界定的,因此,資產和負債定義的變化其實在本質上也對收益和費用的內涵和外延產生了影響。另外,新概念框架還強調,盡管收益和費用是從資產和負債變化角度進行定義的,但并不表明收益和費用信息的重要性低于資產和負債的信息,兩者同等重要。
(五)關于確認和終止確認
新概念框架對原概念框架中的“確認”部分做了較大幅度的修訂完善,同時增加了“終止確認”的內容。
1.關于確認標準的變化
確認是指將符合財務報表要素——資產、負債、權益、收益或費用定義的項目納入財務狀況表或者財務業績表的過程。
原概念框架規定了兩條財務報表要素確認標準:一是與某項目有關的未來經濟利益將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主體;二是對該項目的成本或價值能夠可靠地加以計量。符合這兩條確認標準,相關項目才予以在財務報表內加以確認。
新概念框架對該確認標準做了較大幅度的修改,不再保留原概念框架的兩條確認標準,而是按照原則導向,建立了新的確認原則和標準。新建立的確認原則是將確認標準明確指向財務報告目標和有用的財務信息質量特征要求上,即如果因確認所產生的有關資產或負債和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的變動信息對于財務報表使用者是有用的,則表明該確認是恰當的。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在要求有關項目符合財務報表要素定義的前提下,提出了兩條確認標準:一是有關資產或負債以及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變動的信息是相關的;二是如實反映了有關資產或負債以及相應的收益、費用或權益變動的情況。有關項目只有在滿足這兩條確認標準的前提下,才能予以確認。
關于上述確認標準中的“相關性”標準,新概念框架強調,該標準可能會受到以下兩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資產或者負債的存在是否有不確定性;
二是即使資產或者負債存在,但是相關經濟利益流入或者流出的可能性較低。
關于上述確認標準中的“如實反映”標準,新概念框架強調,該標準可能會受到以下三個因素的影響:
一是計量不確定性的影響。新概念框架強調,在許多情況下,都會存在計量不確定性,有時即使存在較高程度的計量不確定性,也不能阻止有關會計估計提供有用的信息。當然在有限的情況下,如果有關資產或負債可獲得的所有相關計量都存在非常高的計量不確定性,而且沒有一項計量能夠提供有關資產或負債(包括相應的收益或費用)的有用信息,在這種情況下,相關資產或負債就不符合確認標準,就不應予以確認;
二是確認的內在不一致性(即會計錯配)。新概念框架強調,在有些情況下,確認一項資產或者負債,要考慮相關的資產或負債是否也應予確認,如果相關資產或負債不確認,可能會導致資產負債確認上的內在不一致(會計錯配),從而無法如實反映一項交易或事項的全貌;
三是列報和披露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強調,確認只是向使用者提供有用信息的一環,考慮相關信息的列報和披露要求,有助于更好地使所確認的金額如實反映有關資產、負債、權益、收益或費用等情況,因此在考慮確認條件時應當將其與有關列報和披露要求有機結合起來。
2.關于新增的終止確認的內容
終止確認是財務會計處理的重要環節,幾乎所有的已確認的資產或負債最終都會涉及到終止確認問題,為此需要統一規范相應的處理原則,但是原概念框架并沒有涉及這一內容。為此,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終止確認的內容,規定終止確認是指將已確認資產或負債的全部或部分從主體財務報表中移除,終止確認通常發生在有關項目不再符合資產或負債定義時,其中,對于資產而言,當主體對所確認資產的全部或部分失去控制時,通常應當對該資產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終止確認;對于負債而言,當主體對所確認負債的全部或部分不再有現時義務時,通常應當對該負債的全部或部分予以終止確認。
新概念框架規定了終止確認會計處理的具體目標,即終止確認會計處理應當旨在如實反映兩方面的信息:一是終止確認交易事項發生后主體留存的資產或負債情況;二是終止確認交易事項導致的主體資產或負債變動情況。
根據上述具體目標,新概念框架根據不同的交易情形規定了終止確認的具體處理原則。比如資產報廢了、負債到期了,相關的資產或負債(包括全部或部分)應當予以終止確認,以如實反映企業的資產負債變化情況;如果資產還沒有報廢或者負債還沒有到期,但資產或者負債轉移給了其他方,在這種情況下,新概念框架亦規定了相應的終止確認原則,即主體通常可以通過終止確認相關資產或者負債加上恰當的列報和披露來如實反映資產或負債轉移情況;但在一些有限情況下,主體可能需要繼續確認所轉移的資產或負債部分,并將所收到的收入或者支付的支出確認為一項負債或者資產處理,同時加上恰當的列報和披露要求。顯然,新概念框架對不同情形下的終止確認會計處理原則的規定,對于有關會計實務尤其是資產或負債的轉移的會計處理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六)關于計量
原概念框架盡管規范了財務報表要素計量的相關內容,但內容非常簡單,只是列示了四種不同的計量基礎(包括歷史成本、現行成本、可變現凈值和現值),同時指出“主體編制財務報表最為常用的計量基礎是歷史成本,應用歷史成本時常常結合其他計量基礎”。原概念框架沒有對如何選擇不同的計量基礎、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時應當考慮哪些因素做出任何規范和明確,原概念框架也沒有涉及近年來已經被越來越多使用的公允價值等現行價值計量基礎等相關內容。因此,原概念框架在為財務報表要素計量提供原則指引方面顯得十分欠缺,也是原概念框架飽受詬病的一個重要方面。
新概念框架在財務報表要素計量方面進行了較為系統的梳理,用了較大篇幅構建了新的計量基礎體系、明確了不同計量基礎意在提供的信息以及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時應當考慮的要素,是對原概念框架的重大改進。具體而言,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構建了新的計量基礎體系
新概念框架將計量基礎分為兩大類:一是歷史成本計量基礎;二是現行價值計量基礎。
關于歷史成本計量基礎,新概念框架明確了以下幾點:
一是歷史成本應當至少提供有關所計量項目的交易(或其他事項)價格信息,但原則上不反映價值變動信息;
二是采用歷史成本計量并不表示有關資產負債的歷史成本一成不變,有時也需要隨著時間推移和情況變化予以更新,比如資產發生損耗需要計提折舊或攤銷,資產發生減值需要調減資產歷史成本;履行負債義務所需轉移的經濟資源價值增加導致履行負債出現虧空,從而需要調增負債歷史成本等;
三是對有關金融資產或金融負債采用攤余成本計量,是歷史成本計量基礎在金融資產和金融負債會計領域的具體應用,攤余成本屬于歷史成本計量基礎范疇。
關于現行價值計量基礎,新概念框架明確了以下幾點:
一是現行價值應當提供有關計量日狀況更新方面的信息,即有關資產或負債的現行價值應當反映自前期計量日后包括在該現行價值中的現金流量估計以及其他因素的變化情況;
二是現行價值計量基礎包括公允價值、在用價值(針對資產)和履約價值(針對負債)以及現行成本,其中,公允價值反映市場參與者對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當前預期;在用價值和履約價值反映主體特定的對資產或負債未來現金流量的金額、時間和不確定性的當前預期;現行成本反映當前購買相同資產需要支付或者承擔相同負債應當收到的金額。新概念框架從而對公允價值、在用價值和履約價值、現行成本的概念及其所反映的現行價值信息進行了清晰的界定和區分。
2.明確了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
新概念框架明確,選擇不同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主要是相關性和如實反映,以使所提供的信息對使用者有用。由此可見,新概念框架在明確選擇計量基礎應當考慮的因素時,和前述確定財務報表要素確認原則和標準應考慮因素一樣,均指向了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和財務報告目標上,從而使得整個概念框架的邏輯體系更加嚴謹、更加內在一致,也更有說服力。
具體而言,關于一項計量基礎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滿足相關性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認為,主要受到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資產或負債的特征,比如有些資產或負債對市場因素或其他風險非常敏感,其歷史成本與現行價值存在顯著差異,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使用者認為有關資產或負債的價值變動信息對他們是有用的、重要的,那么,這些資產或負債的歷史成本可能就無法提供相關的信息,而現行價值則可能能夠滿足提供相關信息的需要。
二是資產或負債貢獻于未來現金流量的方式,比如,一個主體的業務活動需要把若干不同的經濟資源組合在一起才能間接地產生現金流量(如固定資產,一般需要和其他經濟資源組合在一起,才能產生現金流量),在這種情況下,歷史成本或現行成本可能能夠提供相關的信息。反之,如果資產或負債能夠直接產生現金流量,那么現行價值計量基礎有可能能夠提供相關的信息。新概念框架強調,資產或負債能否直接產生現金流量和主體的業務活動是判斷一項計量基礎是否滿足相關性要求的兩個重要的考量因素。
關于一項計量基礎所提供的信息能否滿足如實反映的要求,新概念框架認為,主要受到計量不一致性和計量不確定性兩方面的影響:
一是計量不一致。新概念框架認為,當財務報表包括計量不一致(會計錯配)時,這些財務報表在某些方面有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在某些情況下,比如,一項資產或負債與另一項資產或負債的現金流量直接相關聯,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對這項資產或負債及其相關的資產或負債采用不同的計量基礎進行計量,有可能無法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因此,對該類資產或負債及其相關的資產或負債,可能需要采用相同的計量基礎;
二是計量不確定性。新概念框架強調了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資產或負債采用某計量基礎進行計量但存在計量不確定性,甚至較高的計量不確定性,并不表明該計量基礎無法提供相關的信息;另一方面,對資產或負債采用某計量基礎進行計量,但計量不確定性如此之高,以致于無法充分地如實反映資產或負債的實際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考慮選擇采用其他計量基礎計量這些資產或負債是恰當的。
新概念框架還討論了財務信息質量特征中,提升性質量特征以及成本制約因素對計量基礎選擇的影響,并提供了有關以現金流量為基礎的計量技術方面的指引,這些內容都是新概念框架相比于原概念框架的重要突破,對于未來會計計量的發展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七)關于列報和披露
原概念框架沒有涉及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內容,新概念框架增加了相關內容,對財務報表列報和披露的目標、原則以及財務報表項目的分類、抵銷、匯總等原則進行了明確,尤其是對損益及損益表、其他綜合收益及其轉回等列報和披露原則作了明確,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其核心內容主要包括:
一是定位損益表(TheStatementofProfitorLoss)為反映報告期間主體財務業績的基本報表;
二是明確損益(ProfitorLoss)可以是一張財務業績表的單獨部分(如損益是綜合收益表的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張單獨報表的內容(如單獨的損益表);
三是明確所有的收益或費用項目原則上應當包括在損益表中;
四是明確在例外情況下,理事會可以決定將某些收益或費用項目(主要源自資產或負債的現行價值的變化)排除在損益表外,計入其他綜合收益,從而更加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向使用者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
五是明確所有包括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費用項目原則上均可在以后期間轉回至損益,只要該轉回能夠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或者更加如實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如果該轉回無法提供更加相關的信息或者無法更加如實地反映主體的財務業績,那么理事會可以決定對該包括在其他綜合收益中的收益和費用項目在以后期間不予轉回。
(八)關于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
原概念框架對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進行了專門闡述,新概念框架也專辟一章介紹了資本和資本保全的概念及其對利潤決定的影響,除個別文字修改外,新概念框架對原概念框架在這方面的相關內容沒有作任何原則性的修改。本文為此對該部分內容不再贅述。
三、新概念框架修訂完善對會計準則制定和會計審計實務發展的影響
新概念框架是理事會應對近二三十年來金融創新、技術創新、業務模式創新以及使用者信息需求變化等的需要而做出的一次財務會計基本概念領域的變革,盡管新概念框架本身不屬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范疇,但它對未來會計準則的制定和會計審計實務的發展則有著較為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一)新概念框架對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發展的影響
新概念框架雖然本身不屬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但它的實質是準則之準則,即它扮演著統馭和指導各項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的角色,是理事會研究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做出各項技術決策的理論源泉和概念基礎,新概念框架在本次修訂完善中進一步強調和明確了概念框架的這一作用。
pagenumber_ebook=17,pagenumber_book=16
基于此,新概念框架對財務報告目標、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報告主體、財務報表要素及其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原則的明確、修訂和完善,必將對理事會的決策和未來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制定與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比如,新財務報告目標聚焦于投資者、債權人等基本使用者的決策需要,要求理事會在未來研究制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時,需要更好地研究基本使用者的決策模型及其信息需要;新概念框架突出相關性和如實反映這兩個基本財務信息質量特征,并將其貫穿于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計量、列報和披露的全過程,要求理事會在做出相關決策時需要更充分地考慮這兩個信息質量特征的要求;新概念框架對資產和負債進行了重新定義,將資產和負債的本質定位為“權利”和“義務”,并在定義中取消了經濟利益流入或流出的“可能性”標準,強調通過判斷“是否有潛力導致經濟利益流入主體”或者“主體是否有實際能力避免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主體”來看有關權利和義務是否符合資產或負債的定義,這使得現行實務中某些目前不符合資產負債定義的項目,未來有可能符合資產或負債的定義,從而對資產和負債的界定和范圍產生了直接的影響;新概念框架對財務報表要素的確認和計量做出了大量具體規定,為理事會做出有關項目的確認和計量決策設置了具體約束條件、標準和原則,將會進一步增進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內在一致性,增強準則的可理解性和說服力??傊赂拍羁蚣転槔硎聲贫ê桶l展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設置了更加清晰一致的約束和指引框架,有助于理事會更好地制定一套全球公認的、統一的高質量會計準則。
(二)新概念框架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的影響
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實現了趨同,并將保持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持續趨同,因此,新概念框架的修訂完善毫無疑問對中國會計準則的制定和發展是有影響的。
中國于2006年2月15日了修訂后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以下簡稱基本準則)3,該基本準則扮演著中國財務報告概念框架的角色,但是該基本準則是基于原國際概念框架的有關內容制定的,隨著新概念框架的和生效,新概念框架對中國會計準則制定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我國基本準則未來將何去何從。
顯然,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完善勢必需要提上議事日程,否則會出現具體準則的制定與基本準則不相一致的情況,即未來具體準則可能是根據與新概念框架下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趨同而制定的,因此具體準則可能已經體現了新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則,但是基本準則仍然遵循的是原概念框架的理念和原則,這種情況不僅會對企業會計準則體系的完整性和一致性產生不利影響,還有可能會對有關會計準則的理解和解釋以及會計實務的處理產生困擾。與此同時,由于我國現行基本準則屬于準則體系的組成部分,是會計法律體系的一部分(屬于部門規章),對其語言、范式、約束力等均有一定的特殊要求,而新概念框架則明確不屬于準則組成部分,不存在上述特殊性,這也使得我國基本準則的修訂完善可能具有獨特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因此,未來在修訂我國基本準則時,如何對基本準則進行定位或者重新定位,如何擺布好基本準則與概念框架之間、法律與概念指引之間的關系,將是一大挑戰,需要有關理論和觀念上的創新與突破。
(三)新概念框架對會計實務處理的影響
前已述及,新概念框架除了規范和約束理事會的決策行為、指導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制定外,還發揮著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采用一致的會計政策以及幫助財務報表編制者理解和詮釋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作用。尤其是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對于某項或某類特定交易尚沒有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規范的情況下,財務報表編制者可以依據概念框架來擬定其適用的會計政策,對相關交易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因此,新概念框架對會計實務處理其實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正確學習、理解新概念框架的內涵、變化及其影響,顯得十分重要。與此同時,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是原則導向的會計準則,即各項會計處理原則的理論基礎和理由往往來自概念框架,掌握新概念框架的精神和內涵,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執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有助于更好地運用會計職業判斷,有助于更恰當地選擇有關會計政策(在有關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提供會計政策選擇的情況下),從而更好地實現財務報告的目標。
(四)新概念框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的影響
會計準則是注冊會計師審計的執業依據和準繩之一,新概念框架的修訂完善無疑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也會產生較大影響,為此,我們需要未雨綢繆,充分評估新概念框架對審計實務的影響,及時做好應對工作。具體而言,新概念框架對注冊會計師審計實務的影響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內容,從而為客戶提供更高質量的、更有針對性的、更準確的專業意見和專業服務。
二是新概念框架有助于注冊會計師更好地開展與客戶的溝通和交流工作,通過新概念框架提供的有關概念基礎、理念和原則要求,敦促和推動客戶遵循準則,選擇恰當的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減少不必要的審計風險。
一、財務審計信息化的必要性
在信息化高速發展的今天,社會的各項服務都在進行信息化的建設。針對政府對新時期財務審計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各部門紛紛制定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相關制度。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必要性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現行的審計體制存在不足之處,使得財務審計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地發揮,嚴重影響了財務審計工作的正常進行;第二,與財務審計工作相關的法律法規不完善,使得審計人員產生了不同的判斷標準,容易引起不合理的審計結果;第三,財務審計人員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審計工作人員除了具備必要的專業知識以外,還必須具備良好的工作態度,同時對于計算機的操作也應該很熟悉。第四,財務審計在信息化的背景下,需要不斷地進行創新和完善,才能緊緊跟隨時展的步伐,重新適應高速發展的社會環境。
二、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我國已經開始了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隨著一系列相關措施的出臺,使得管理者從思想上認識到了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深化了財務審計人員對信息化的認識,不僅為財務審計信息化提供了所需的軟件和硬件,同時還培養了一批能夠勝任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進一步推廣了計算機在審計方面的廣泛應用。但是,由于我國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時間較短,目前尚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的建設工作中不可避免地出現了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投入和產出反差過大
由于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各部門都在為自身的審計工作引入信息化建設,不斷加大資金或者人力物力的投入,但是收效甚微。主要表現為:雖然硬件設備的配置齊全,但是利用率不高;雖然搭建了比較先進的網絡平臺,但是部分審計人員還是不能利用網絡完成基本的日常審計工作;由于高新技術的飛速發展,軟硬件設備的更新速度較快,無法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就面臨被淘汰的境況。
(二)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不平衡
受傳統觀念和資金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各個地區的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發展不平衡的趨勢日益嚴重:在一些東南沿海地區,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已經初具規模,不僅軟硬件設備齊全,網絡平臺也逐漸被完善,計算機和網絡等高新技術被進一步地推廣和使用;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信息化建設的成效還不是很明顯,財務審計工作仍舊沿用傳統的人工操作方式,遠遠落后與信息化時代的發展要求。
(三)信息化與審計工作結合不緊密
近年來,隨著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逐步進行,財務審計工作取得了進一步的發展。但是信息化與財務工作的結合還不夠緊密,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第一,財務審計人員不能完全運用計算機,工作人員不僅要學會使用計算機提供的辦公軟件,還需要學會運用計算機接入網絡的操作;第二,專業的計算機人員不能完全掌握財務審計所具備的知識。這就造成了既能熟練運用計算機,又具有財務審計經驗的綜合型人才的缺乏,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需要進一步加強。
三、完善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策略
通過以上的分析可知,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十分必要,而且在目前的建設實施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問題,為了適應新時期審計工作的要求,必須完善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工作,真正實現審計業務與信息化社會的接軌。完善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一)制定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詳細計劃
在真正實施財務審計信息化之前,一定要制定好建設的目標和方向。第一,根據自身需要進行個性化建設,在當今社會,各個部門或者企業都需要進行財務審計工作,但是對于財務工作的要求、內容等不盡相同,因此,必須根據自身的需求進行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第二,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強大功能,不僅要發揮計算機對于數據分析和計算速度快的特點,還需要重視其網絡的接入功能,使得財務審計工作信息化建設更加全面;第三,使得信息化建設的最終結果與預期的目標相一致,建設過程中一定要進行監督工作,對于每個階段完成的目標與建設要求相對比,確保信息化建設工作的完整實施。
(二)促進信息化的全面建設
眾所周知,財務審計工作涉及范圍較廣,工作內容多而復雜,在推進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中,一定要將其看做一體化的工作,同時推進各個方面的信息化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提高對于信息化建設工作的重視程度,通過進一步的宣傳教育,使相關人員充分認識到加強財務審計工作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第二,呼吁各部門配合信息化的建設,通過完善相關機制,明確各部門在建設實施過程中的責任,促進各部門之間的溝通和協調,相互配合完成建設任務;第三,促進計算機技術的進一步應用,通過將計算機和審計工作的聯合培訓,培養同時具備兩種技能的高素質人才。第四,鼓勵創新,通過設置一定的獎勵機制,鼓勵業務人員對于現行的信息化建設提出改進性意見,促進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的進一步落實和完善。
(三)分步實施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
不同地區的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不可能同時完成,主要原因是:首先,通過以上的分析得知,在發達地區和偏遠地區,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工作差異很大,很難同步進行;其次,財務審計的信息化建設是一項復雜工程,各地區根據自身情況進行建設,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不同地區的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工作需要分步實施信。因此,需要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根據不同地區在信息化建設中的不同水平,立足于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完成在自身基礎上的進一步建設。第二,分層次進行財務審計信息化的建設工作,在完成當前建設的基礎上,合理地對未來的建設工作作進一步規劃,完成信息化建設的長遠計劃。
(四)培養高素質的信息化人員
培養集計算機應用和財務審計于一身的高素質人才,是財務審計信息化建設工作中的重要一環,積極培養人才,關系著信息化建設的成敗。因此,可以做到以下幾點:第一,普及財務審計的基礎知識,對于計算機的相關人員來說,財務知識的培訓至關重要,學習一些財務審計的基礎知識,可以減少未來培養綜合素質人才的時間;第二,根據不同職能培養財務審計人員的計算機應用水平,對于普通的財務人員來說,只需要學習與自己工作相關的計算機技術就可以,而對于管理層的人員來說,必須熟練掌握網絡知識和計算機知識,才能更好地管理整個審計工作;第三,在培養過程中要遵守循序漸進的原則,財務審計的基礎知識和計算機的基本知識,涉及的內容較多,覆蓋的知識面較廣,如果全部掌握需要很長時間,因此,需要進行循序漸進地培養。
參考文獻
[1]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財務報表審計工作底稿編制指南(第2版)(套裝上下冊)[M].經濟科學出版社,2012.
[2]崔春生.薦系統中顯式評分輸入的用戶聚類方法研究[J].計算機應用研究,2011,28(8):
由于現代化企業所面臨的外部環境十分艱巨,因此內部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就顯得非常重要。但是實際工作中難免有部分工作人員在財務審計方面的意識比較淡薄,企業內部管理意識的缺乏,對財務資金使用狀況進行監管不及時,非常不流于財務管理工作的開展。從企業領導到相關的財務會計人員,在財務監管方面的意識都十分有限,對企業內部各項財務活動管理的隨意性很強。對財務資金的使用也是想用就用、想給誰管理、就給誰管理。雖然我國絕大部分企業已經建立起了項目專項資金管理體系,但是部分工作人員對于項目資金的管理和使用仍然不夠規范,甚至常常會出現企業的項目資金缺失、項目資金被挪用、侵吞等現象。
2.范圍定義局限性
目前我國財務審計體制中依舊存在一些局限性,很多企業中雖然制訂了相關的財務體制,但是在實際落實的時候依舊無法拜托范圍性的制約?,F階段財務審計主要被圈定為會計工作,很多企業管理活動、內部控制制度等各個方面都不在審計范圍內,這樣一來,財務審計工作的職能也無法得到有效發揮。
3.財務審計的整體意識不夠
企業財務審計的根本職能是為規范社會服務而產生的。它屬于社會監管和調控體系中一部分。而目前我國的會計審計體系除了事后審計之外,事前審計與事中審計也在不斷發展和完善之中。但是,部分財務審計人員在體現財務審計工作的連貫性和準確性等方面還存在比較大的問題,不能有效地把對企業的事前、事中、事后三個方面的審計工作有效結合起來,在把握財務審計的全局性方面的宏觀意識不夠,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財務審計監管能力的低下。
二、整體視角下財務審計工作模式的構建
1.從企業經濟活動的整體出發,加強信息流動和溝通
企業內部的各種信息交流能夠加強各個部門之間以及員工之間的聯系,同時也能夠幫助企業活動與外部市場需求進行實時統一。不管是人與人之間,還是部門與部門之間,加強信息的流通和交通是提高其工作效率,強化內部控制制度的一種有效途徑,通過信息流動,員工能夠明確自身職責,也能夠及時為他人提供一定的服務和幫助,全面、科學、可靠的數據是企業內部控制系統得以順利運行的前提,這些數據包括財務數據以及經營方面的各種數據等,進而為企業的各種財務決策提供依據;完善信息系統建設,這是是財務管理控制得以順利進行的重要因素。
2.將企業的財務審計與財政改革內容相結合
企業內部加強對于財務審計的重視,將其歸入財務管理體系中,同時要更具審計的對象以及實際情況不斷的對審計重點進行調整,這樣能夠有效推進企業內部財務管理與審計工作的有機結合,突破傳統分散式的財務審計模式,實現人員的優化配置,建立人員激勵機制,同時,對預算外資金的有效審計,能夠及時發現企業在后勤支出、人員補貼等方面是否存在問題。將企業總預算與部門預算資金聯系起來,審計預算資金執行情況的合理性,能夠發現部門在預算資金的使用情況方面存在的問題和缺陷。
3.整體視角下的財務報表完善
完善財務報表的使用,首先就是要從財務報表本身出發,在進行報表編制的時候,對于財務報表的披露應該強化,尤其是在深度和廣度方面,財務人員要注重進行。要將貨幣計量因素與非貨幣劑量因素科學引入報表數據,最大限度提高其實用性,不斷完善公允價值計量原則的運用,根據會計準則的規定,按照公允價值對其資產等科目進行計量,將價值變動反映到報表中,提高財務報表數據的時效性。
關鍵詞:
財務審計;審計業務;創新
一、前言
現在隨著企業的逐步發展,無論是企業的經營方式還是其經營環境均出現了變動,這造成內部審計工作也出現了一定的變化,不僅審計內容變多同時審計對象也越來越復雜,傳統的審計方法以及理念已經不能滿足現代化企業的需求,所以需要對審計方法進行優化創新,并對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兩者之間的關系進行科學協調。
二、淺述財務審計
1、財務審計
一般可以把財務審計劃分為兩種類型,也就是由政府主導的具有行政性質的審計工作,以及由企業主導的針對企業內部的內審工作。其中政府財務審計工作具有較強的行政指令性,上級主管部門在向各個企業行政命令之后,企業需要向其提供有效的審計資料,包括企業收入、報稅證明以及發票開具情況等審計資料。在收到這些資料之后上級主管部門需要求其財務審計人員基于行政部門內部登記資料以及企業的審計資料開展雙向核對工作,同時制定審計報告。在完成審核工作之后,審計人員應當以審計結果為基礎,來為企業出具相關的審計意見以及決定;針對企業內部開展的財務審計工作,一般需基于企業的相關規定要求來對本企業或者是其下屬企業開展財務審計工作。通常可以把企業所開展的內部財務審計工作劃分為季度性審計以及跨年審計兩種類型,這兩種財務審計辦法中基本審計業務均需要審核企業的發票、資金報表以及收支證明,但跨年財務審計工作需要分析以及評定企業在去年全年的整體財務。
2、財務以及審計的區別和聯系
財務以及審計工作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其區別在于:第一,工作側重點各異。財務管理工作的重點在于怎樣更好的理財,注重量化考核這種財務約束方法的應用推行,從而使管理者獲得可靠的決策管理依據,審計工作則更重視鑒定以及評價企業的有效性,監督企業的經濟活動是否具有合法性,并對企業的資源、人事以及內部控制等方面進行監督;第二,監督內容存在差異。財務監督一般針對的是日常業務,控制監督相對較低的業務層次,同時需要于財務機構的各個相關業務相互連接,獨立性較差,但審計監督除了需要對企業的財務資金的運營進行檢查之外,同時還需要基于審計證據來綜合分析判斷企業的當前運行情況,并得出審計結論同時制定審計報告,以后企業后續的經濟活動得到可靠的評價依據,所針對的經濟活動層次相對較高;第三,內涵不同。審計工作要求審計人員考察評價受檢企業的各個經濟活動與其財務收支情況,確保受檢內容具有效益性、真實性以及合法性,而財務工作主要針對資金運動,也就是資金的籌措以及運用、分配,要求其核算以及監督行為存在較強的連續性以及系統性。財務以及審計工作的聯系在于:目的相同。開展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均是為了能夠及時的發現企業在管理階段所出現的問題、缺點,同時使管理者獲取權威性較強、可靠的審計報告,以使企業的發展獲得有效、可靠的審計建議,保證其企業的管理質量,從而使企業獲得更多的經濟效益;工作內容相同。在制定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時都需要考慮到企業的規定要求和相關的法律條約,并將會計資料作為基礎,嚴格的檢查企業的各項會計資料是否具有合理性,并確保這些會計資料可以反映出企業真實的經濟現狀;最后財務工作以及審計工作的范圍有一定重疊。這兩中工作均屬于經濟管理,同時其工作范圍均會關系到企業的內部管理工作。
三、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的創新途徑
1、注重思維方式的優化
思維方式直接關系到人的行為,盡管財務審計屬于是企業的常規審計工作,若是可以將創新審計業務這一理念融入到審計環節,必然會影響到創新環節,以使審計業務得到創新。在開展財務審計工作時,可以在確保審計重點和目標不變的情況下,對審計人員的思維、看法進行拓寬,從而突破傳統的思維模式,有意識的把財務審計提升至管理審計方面。另外審計人員也應當學會應用橫向和逆向思維,通過多種思維方法看待問題、處理問題。為此審計人員需要積極學習新型審計理念、方式,不斷的優化自身素質水平。
2、突破傳統的財務審計模式
傳統的財務審計主要針對的是報表以及賬簿,要求基于此來檢查收入以及支出是否具有合理性,是否存在異常等,但是隨著企業的發展時代的進步,審計方法技術也有了人員以及技術方的保障,也就是:在進行審前調查時,逐漸側相遇評估審計對象的風險問題,把重要程度相對較高的會計科目與這些科目所關系的相關業務相互聯系起來,同時在基于審前調查的情況下科學編制審計方案。在進行審前調查時,需要把高風險的領域視作審計重點內容。為了保證審查工作的正常進行,一般需科學的劃分審計時間,而各內容的審計時間需以審前調查中所制定風險評估結果為基礎加以確定。在結束項目審計之后,應當專門針對于風險來編制有效的審計報告,以使風險得到科學的分析以及披露,這是與原有審計報告相區別的地方。只有提升風險意識,企業管理經營者才可以主動地關注風險,審計服務的職能也就可以充分的發揮出來。
3、注重審計方式的創新
首先應當逐步通過日常跟蹤審計方法取代集中審計手段。這是由于集中審計不能夠全面覆蓋到審計單位以及審計資金,同時審計的時間也有所限制,所以需要逐步由事后監督方式轉向為事前和事中管控方式。使用日常跟蹤審計方法主要是由于其融合了信息技術,可以在事項出現的同時或者是稍后開展審計,及時把控事項動態。通過日常跟蹤審計方法的運用能夠縮短審計時間,及時發現問題,并可以使審計效率得到保證。其次是通過將計算機開展審計工作,以提升審計效率。通過網絡審計以及審計軟件的應用,可以使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實施操作,保證了財務審計的便利性以及工作效率。通過審計軟件來進行財務審計工作,有利于財務信息系統審計的簡單化、快速性以及便捷性的優勢充分突顯出來。這是由于財務軟件程序與審計所需的數據信息屬于相互分離的關系,這使得審計人員具有一定的空間以及時間上的操作自由,審計時間也可更為靈活。通過計算機軟件的還可以使繁雜的審計程序簡單化,保證了審計結果的有效性以及準確性,促進了審計管理工作的科學和規范化。但在使用網絡審計方法時還需要注意以下問題:為了避免電子化會計數據出現被篡改或者是被濫用情況,需要通過路由加密設備和數據加密技術手段來管理數據,并增加備份硬盤從而防止數據信息被非法截取。為了防止出現黑客惡意攻擊或者是計算機病毒侵害等安全問題發生,需要建立專門的防火墻,通過防火墻集中的管理審計系統的各個安全決策,并將該防火墻設置為唯一的檢查點,要求所有進出網絡的數據信息均通過該防火墻的檢測。還需要針對會計系統建立專用局域網,保證該局域網具有較高的安全級別以及相對開放性,并設置使用多層加密關口,從而提升局域網防范黑客入侵的作用;在財務軟件的管理上,要求使用先進、安全同時適用的審計軟件,同時基于業務管理系統和計算機網絡來制定審計服務信息庫,從而在開展審計工作時可以隨時的使用和調閱審計服務信息,審計人員還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建立一個專門的信息庫,把被審計單位的各方面信息輸入到該信息庫之中,便于后續的運用以及查閱,進而降低工作量。通過大數據來進行財務審計工作。大數據是現在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同時大數據已經被應用到多個行業之中。單從企業內審方面來看,只被審計企業所提供的數據量中就涉及到基層范圍的微觀數據以及整體層次的宏觀數據,進而形成復雜同時繁多的含量數據,由此審計工作需要順勢而為,積極進行大數據分析。為了更好地應用大數據,首先需要制定大數據審計平臺,要求企業內部可以基于審計活動的聯合進行、優勢資源的集中調配以及審計經驗的內部共享等方式來制定審計分析平臺,并積極的推廣以及應用大數據、云計算,同時結合企業的ERP以及IT信息技術等高新技術方法來制定大數據平臺,以使企業今后可以通過大數據平臺來開展內部審計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優化傳統的審計抽樣手段。使用傳統審計手段很難對所有的數據進行收集、分析,所以大多會應用隨機抽樣技術,但這會造成數據信息獲取量大大減少。而通過數據處理技術,可以使“樣本=總體”,使所有的數據信息均得到收集、分析,有效規避了抽樣審計所帶來的風險。并且通過大數據審計可以由多個不同的方面開展審計工作,可以對數據進行更為深入的觀察、研究,數據分析也更為細致,除了可以從全局以及整體的角度來審核審計信息,同時還可以看到在細節數據中隱藏的各個審計信息。
四、結語
隨著企業的發展,財務審計以及審計業務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前進,從而使審計效率得到保證,并使審計部門以及相關部門之間的關系得到緩解。但需要意識到審計業務以及財務審計工作需要工作人員保持嚴謹、專業的態度,使其在創新的融合的過程中,保證審計工作的準確性以及專業化,以提升審計結果的有效性以及準確性,從而使受審企業獲得專業、可靠的參考材料。
參考文獻:
[1]謝冰.表內表外業務審計:金融創新對傳統會計和審計的影響及其發展[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0,04:101-103.
[2]趙保卿,李娜.基于層次分析法的內部審計外包內容決策研究[J].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01:37-45+69.
[3]嚴素芬.淺談科研單位內部審計的發展與業務創新[J].中國總會計師,2013,10:94-95.
[4]中國工商銀行內部審計局上海分局課題組,周志方,顧紅英,許大慶,施玲紅,黃慧君,苗崢嶸,鮑婕,彭黎明,吳麗雯.以增值型審計為目標的審計信息化建設研究[J].中國內部審計,2014,02:74-81.
[5]中國內部審計信息化發展報告[J].中國內部審計,2014,03:4-10.
(一)績效審計的基礎比較薄弱??冃徲嫷幕A是要求被審計單位提供資料數據(包括財務資料數據和非財務資料數據),以此來對被審計單位的經濟效益進行評價。任何經濟效益評價都離不開基礎數據和資料的支持,否則一切評價都將失去意義?;A數據和資料只有真實、合法,才能真正的發揮其作用,否則會使績效審計評價失去意義。當前,由于我國各行各業經濟違法違規、弄虛作假現象還不同程度地存在,這必然會影響到績效審計的順利開展。
(二)缺乏具有針對性的指標評價標準。我國的《審計法》及其它相關的審計制度僅僅指出審計要達到效益性的目的,而對如何具體開展績效審計并沒有定論,即沒有績效審計方面的指標評價標準。雖然2007年中國內部審計協會了關于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審計的第25、26、27號內部審計具體準則,在此三項具體準則中對經濟性、效果性、效率性審計的內容、方法和評價標準作出了一般規定,但具體準則同時說明內部審計機構和人員應當選擇適當的效率性審計評價標準,由于績效審計的對象千差萬別,衡量審計對象經濟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標準難以統一,甚至是同一項目,會有多種不同的衡量標準,采用不同的衡量標準,得出的結論會有天壤之別,因此審計機構和人員如何選擇適當的指標評價標準存在很大的困難。
(三)績效審計沒有統一的方法和技術。由于評價的對象不同,審計職業界不能為績效審計提供一個統一的方法和技術。審計人員在績效審計中可以靈活地選擇與被審計事項相適應的技術和方法進行審計,績效審計方法和技術的不統一,給審計人員提供了自由選擇的余地,也使審計的風險加大,給審計證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績效審計收集證據比較困難。當分析同類企業效益差距時,企業本身的資產質量、技術水平和銷售量容易取得,但如果需要取得其他同類企業的對比數據,則比較困難。審計證據的不充分或缺乏證明力,會導致結論的有失公正,同時造成嚴重后果。
(五)傳統審計人員的知識面較窄。績效審計需要多樣化和創新的方法,需要多學科的知識,傳統的財務審計人員視野相對狹窄,缺乏評價企業效益的意識、知識及技術技能。審計人員在開展績效審計時須具備相應的獨立性和勝任能力。這里的勝任能力除了傳統財務審計所要求的勝任能力的含義外,還要求審計人員具有不同于一般的工作人員的才能和掌握更多門類專業知識,能夠深刻理解績效審計工作,在評議企業業績時形成中肯而深刻的判斷。開展績效審計的審計部門因此需要儲備許多專業的人才,包括經濟學、法律、財會與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六)現階段開展績效審計應采取的對策1.避免兩種傾向,正確樹立績效審計觀念。當前在推行績效審計過程中,要注意避免兩種傾向:一是盲目跟風,過分偏向績效審計,而忽視真實合法性審計。對各類審計部門來說,在今后很長一段時期內真實合法審計仍是主要任務。
效益升級也必須建立在真實合法的基礎上。二是脫離實際,提出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必須堅持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不能操之過急。要通過實踐,逐步探索績效審計工作規范。
2.要選擇恰當的審計評價標準,慎重地評價被審計事項。
對一個審計項目進行審計時,先要確定審計目標,然后收集證據,對照審計標準,作出審計結論,最后證實審計目標。
只有建立了明確的審計評價標準,才能據以提出審計意見。
績效審計的評價標準主要包括各種計劃、定額標準、業務規范和各種技術經濟指標等,但尚未形成一種規范,僅散見于各種相關的資料當中,具有不確定性。因此,審計人員根據具體情況選擇恰當的評價標準、慎重地評價被審計事項顯得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