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09 07:16:56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自考會計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1)超前性。在論文選題前,要選擇具有前瞻性的題目,即對我國職能部門制定有關方針、政策時有一定參考價值的論題。
(2)實用性。我們在做論文寫作時切忌空談,切忌重復已過時的東西,要選擇工作中對企業有重大影響的現實問題展開討論,并提出新的見解。
(3)時間性。特別提醒撰寫會計方面論文的同學,由于20__年財政部頒布了現行會計制度,因此,我們在進行論文寫作時要注意參考20__年以后刊物發表的文章。如:寫會計信息失真方面的文章同學注意。自從現行制度頒布后,從制度層面已將會計信息造假問題杜絕了,建議這方面的論題就不要再選了。
(4)觀點正確。論文寫作時,其觀點不要和國家的方針、政策規定相違背。
(5)論題要嚴格限定在會計、財務、審計和會計電算化方面;或寫財務會計專業與其他學科交叉方面的論題。如:“稅收籌劃對企業理財活動的影響”等。其主旨必須體現出財務會計專業的內容。否則就離題了。
二、構思
1、選題
(1)不是所有刊物發表的題目都適合我們寫。因為會計專業本科論文完成字數要求在8000至10000字之間,而有些發表的論文題目寫作字數達不到我們規定字數要求,故并不適合我們選用。
(2)若寫與會計專業實踐相結合方面論文時,要突出所學財務會計專業理論與方法對實際工作的指導作用。離開這一指導作用,論文將變成調查報告或工作總結。
(3)要注意審題。有的同學為了追求題目新穎,確定題目時,出現了自相矛盾的情況。如:有的同學把題目定為“企業內部控制機制創新”。我們知道,對于企業內部控制問題有關部門沒有出整的規定,該題屬于探討性問題,更無從在此基礎上創新了。
(4)論題要有探討價值。論文的寫作要以建立和完善相關規定或解決企業財務會計工作中面臨的重大問題為對象,如:“淺談我國的財務分布報告”。該題針對我國現行會計制度的相關規定不夠完善的地方提出了切實可行的建設性意見,對職能部門進一步完善《企業財務分布報告》征求意見稿有一定參考價值。相反,有一些同學《關于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加強成本管理、提高企業經濟效益》這類題目寫起來很空,又沒有實際內容。因此,建議同學們不要選擇這些題目作為論文來寫。
2、寫作過程
一旦確定題目后,就要開始寫作了,寫作的時候要注意:
第一,確定題目;圍繞題目搜集有關資料;第三,對相關資料進行篩選;第四,根據篩選后的資料確定論文提綱,在提綱中把自己的觀點融入其中;第五,依據詳細提綱開始論文寫作。
同學們在收集資料時,可以到北京圖書館查找一下刊物:《會計研究》、《財務與會計》、《財務與會計導刊》、《財會通訊》、《財會月刊》、《中國農業會計》、《現代會計》、《天津財會》等,還可以參考各財經院校學報有關財務會計方面的文章。
三、應注意的問題
(1)題目和內容要一致。如:有的同學在寫“試論企業內部控制”一題時,夾雜了許多企業財務風險的控制與防范的內容,表現出題目與內容相脫節,從而消弱了主題。
(2)論文結構要嚴謹。論文提綱確定后,要看看其結構是否合理。舉例說明:“試論審計風險的控制與防范”的一般結構應為:
審計風險的定義。進行各國審計風險定義比較,通過比較得出結論;審計風險的特征。對特征進行詳細說明;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對審計風險產生的原因進行逐項分析;審計風險的控制。主要把控制審計風險的步驟寫出來;審計風險的防范。把防范的主要措施寫出來。舉例:例如,在防范審計風險方面,現行會計制度中那些不夠規范的方面還需改進,怎樣改進。國際上成功范例給我們的啟示。
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為我國會計體系的發展、開拓國際市場奠定了良好的財務核算基礎。但是資產減值會計的基礎——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致命弱點是可靠性差。在我國目前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比較嚴重,會計人員業務水平不高的情況下,實施資產減值準則還存在許多困難。現就對本準則的可靠性作一分析。
一、公允價值計量是資產減值會計的基石
公允價值的確定方法有:成本法、市場法和收益法。成本法是指通過確定資產或企業凈資產的重置成本來對資產或企業進行估值。這種方法在《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并未采用。市場法是指利用同樣或類似項目的市場信息,通過直接比較或類比分析來確定企業資產或負債公允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定的公允價值在資產減值準則中被描述為:活躍市場條件下資產的市場價格以及不活躍市場條件下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最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收益法是指通過估算資產或負債未來預期收益的現值來判斷其公允價值的方法。這種方法確定的公允價值在資產減值準則中被描述為: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
《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在計量時所用的方法是上述市場法和收益法。由此可見,公允價值金額確定的合理與否直接影響資產減值會計的可靠性。
二、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因素及其可操作性
(一)市場法下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因素及其可操作性。市場法下公允價值計量可選用活躍市場條件下資產的市場價格或者不活躍市場條件下同行業類似資產的接近交易價格或者結果。其具體操作困難主要是市場上不同企業間的價格是否具有可比性。企業的經濟實力,流動資金狀況,產品規格、質量、促銷力度等都會對交易價格產生極大影響。而上述影響因素在不同的企業交易時,不可能同時出現或出現的強度相同。因此,不同企業間的交易價格不具有可比性。明顯的,不具備可比性的價格不適合作為公允價值。
(二)收益法下影響公允價值計量的因素及其可操作性。收益法下公允價值計量可選用未來現金流量的現值。在具體操作時的困難主要有:
1.未來各年現金流量難以準確計算。未來現金流量是指企業在項目建成投產后每年能為企業帶來的凈現金流入量,是企業實際收入現金和支出現金的差額。它是在收付實現制計量方式下才能形成的會計信息,具體金額可從每年的現金流量表中獲得。企業由于各年業務內容、業務量不同,所產生現金凈流量的時點、金額也很難確定。
2.確定折現率時的干擾和不確定因素過多。折現率在確定時要考慮通貨膨脹因素、企業經營風險等因素,所以將折現率確定為固定常數或遞增數值均不太理想。
(三)市場信息不對稱。公允價值的最大特點是熟悉情況的雙方在公平交易中形成的,而由于市場環境具有不確定性以及主觀上保密或客觀上信息流通不暢,使得公允價值確定時難度較大,可靠性差。
(四)管理當局選擇權過多。管理當局在確定公允價值時,可以選用合同價、同類或類似產品活躍市場的市價、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尤其是在確定未來現金流量時,主觀性、選擇權過多。管理當局在確定公允價值時,一方面活躍市場的產品價格確定時難度大、不準確;另一方面,由于出資人、管理人、債權人各自的目的不同,甚至有利用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折現率操縱利潤的可能,其可靠性更是無從談起。
(五)會計人員的業務能力、知識水平有限。財務人員長期使用歷史成本法,對公允價值計量的判斷能力差。深入學習新的企業會計準則需要時間和資金的支持。
三、提高公允價值下資產減值會計可靠性的相關措施
(一)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會計制度,確立公允價值計量和批露的程序和內容。首先,新準則中所列示的資產減值的跡象過于籠統,應精化資產減值確認的標準。其次,列示會計期末,需要使用公允價值計量的賬戶,確保所列內容涵蓋所有可能發生減值資產所涉及的賬戶。此外,在會計期末要由高層管理人員對減值資產做資產減值分析,指出何種原因致使資產減值、企業又將打算如何處置這些減值。
(二)完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數據收集方法及渠道。影響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因素有:1.對一系列發生在不同時點的未來現金流量的估計;2.對這些現金流量的金額與時點的各種可能變動的預期;3.用無風險利率表示的貨幣時間價值;4.內含于資產或負債價格中的不確定性;5.其他難以識別的因素,如資產變現的困難與市場的不完善。其中最為重要的是三個因素:未來現金流量的期望值、未來現金流量的期望風險和貨幣的時間價值。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計算基本公式如下:
PV=∑[CFn×(1-r)]/(1+i)n
變量說明:PV——未來現金流量現值
n:(1、2、3———).
CFn——第n年的現金流量
r——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
i——第n年的無風險利率
據此可見,各年現金流量數值與各年貼現率(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的數值是確定未來現金流量現值的基礎。我國在《企業會計準則第8號——資產減值》中對未來現金流量數值確定時提倡使用期望現金流量法。期望現金流量法的優點在于它把計量的重心直接放在了對現金流量的分析和計量時所采用的各種假設上,它考慮了所有可能的現金流量的期望值而不是只尋找一個最可能的現金流量。例如,一項現金流量有100元、200元和300元等三種可能,其概率分別是10%、60%和30%,那么期望值則為220元。同樣道理,這種方法還可用于現金流量的時點具有不確定性的場合。
問題的關鍵在于:如何確定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以及資產的一種甚至是幾種現金流量數值,還有各種現金流量數值出現的可能性。
1.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的確定
(1)資產定價模型:即資產按風險調整的貼現率,表示為:
r=RF+βj×(Km-RF)
變量說明:r——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
RF——無風險利率(一般以國家公債利率表示)
βj——j資產的不可分散風險的β系數
Km——所有資產的平均貼現率
(2)風險等級法:是對影響投資項目風險的各因素進行評分,根據評分來確定風險等級,并根據風險等級來調整貼現率的一種方法。此法過去一直沿用,目前有被淘汰的趨勢。
(3)風險報酬率模型:資產按風險調整的貼現率,表示為:
r=RF+biVi
r——現金流量的風險調整系數
RF——無風險利率(一般以國家公債利率表示)
bi——資產i的風險報酬系數
Vi——資產i的預期標準離差率
2.各年現金流量及其出現可能性的確定——確定當量法。它是把不確定的各年現金流量,按著一定的系數(即期望現金流量法下的概率)折算為大約相當于確定的現金流量的數量。采用不同的系數就可以得到資產的一種甚至是幾種現金流量數值,為使用期望現金流量法提供了數據來源。在確定當量系數(用d表示)時:若現金流量確定,則d=1.00。若現金流量存在風險很小,則1.00>d≥0.80。若現金流量風險一般,則0.80>d≥0.40。若現金流量存在風險很大,則0.40>d≥0。操作人員在計算當量系數時有敢于和不敢于冒險的可能,為了減少主觀上的選擇權可以將當量系數轉化為標準離差率。(見表1)
(三)設定適合我國國情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估值模型。確定單項資產或資產組的未來現金流量現值工作量大,可靠性差,企業會計人員操作不方便。估值模型設計時,其所涉及的主要因素有預付率、預計信用損失率、利率或折現率。
長期以來,書面票據以其手寫筆跡各異而易于辨認、多聯復寫而便于牽制等特性贏得會計人員的青睞,使企圖非法修改原始憑證者望而卻步。這也是在電子商務起步伊始,會計人員鐘情于書面票據而對電子票據敬而遠之的重要原因。
然而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必然帶來作為支付手段的相關憑單與票據的電子化。無紙化電子原始憑證的確認也就成為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
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UNCITRAL,下稱貿法會)第18屆會議上提出《計算機記錄的法律價值》報告。該報告建議各國政府要重新審查涉及使用計算機記錄作為訴訟舉證的法律規則;重新審查關于貿易方面的交易和與貿易有關的文件要用書面形式的法律規定;重新審查關于以親筆簽字或其他書面辦法認證與貿易有關的文件的規定,以便允許使用電子處理認證方法。雖然以上建議的初衷是解決法庭訴訟程序中使用計算機可讀數據作為證據問題,但它同時也為推動電子原始憑證作為會計依據提供有力的幫助。
進而,聯合國貿法會通過了《電子商務示范法》。其第8條規定,如果一項數據電文能可靠地保證自信息首次以其最終形式生成,作為一項數據電文或充當其他用途之時起,該信息保持了完整性;和當要求將信息展現時,能將該信息顯示給查閱者,則該數據電文即能滿足了原件的要求。這一全新的界定標準無疑為電子原始憑證的有效性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依據。它標志著物流憑證和流通票據可以通過數據電文的方式加以確定,而不必局限于書面憑證。
我國《合同法》也將書面合同形式擴大到數據電文形式。其第十一條指出:“書面形式是指合同書、信件以及數據電文(包括電報、電傳、傳真、電子數據交換和電子郵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也就是說,不管合同采用什么載體,只要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的內容,即視為符合法律對“書面”的要求。這些規定,也符合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建議采用的“功能等同法(functional-equivalentapproach)”。電子合同可如此確認,其他電子原始憑證也可依此認同。
作為填制記賬憑證依據的原始憑證,必須經過審核簽字。在電子商務的環境之下,原始憑證的審核簽字,與記賬憑證的填制,很有可能異地進行,這便要求后者必須對前者的審核簽字的有效性加以確定。日本法務省已著手草擬“數字簽名法”,美國已有十多個州通過“數字簽名法”。另外,活體指紋識別系統也正逐步推向市場。盡管簽字方式擴大到電子密碼,但人們更加認同的是在文件上手寫簽字,由于每一個人的筆跡都不一樣,因此這種由審核人親筆寫出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編寫的做法,實質上更能體現簽字人對數據電文內含信息的認同。可喜的是,目前已經采用動態簽名鑒別技術來完成這一工作。所謂動態簽名,是指使用電子手寫簽名所形成的數據,包括隨時間變化的筆的二維運動位置及筆尖的壓力的數據。記賬憑證生成模塊(或人)通過系統對簽字的圖形描述,進而確定被簽原始憑證內容的真實性。
會計確認,“它實際上要進行兩次。第一次決定在會計上正式加以記錄的數據;第二次則決定在會計報表上正式予以揭示的信息”。通過以上對電子化了的原始憑證的認可,以及通過動態簽字對其可靠性加以確認,保證了電子商務環境下第一次會計確認的第一步的順利進行。而作為第一次確認的第二步,也即記賬憑證的填制,如何適應電子商務環境的需要,與第一步進行有機銜接,則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
二、記賬憑證的自動生成
從原始憑證電子化到記賬憑證電子化,面臨的主要問題是會計軟件如何根據網絡上已經審核簽字的原始憑證,自動生成記賬憑證。而在這生成過程之中,又將如何最大限度地減少人腦的干預。
當前會計核算軟件具備了根據記賬憑證自動生成賬薄。根據賬薄文件自動編制會計報表的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證了從記賬憑證到會計報表這一處理過程的正確性。然而,制約著會計信息真實性的主要因素記賬憑證的手工填制,卻仍然是當前會計核等軟件開發者的一塊“心病”。這一問題如果未能加以解決,必將影響到電子商務中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機結合,成為未來企業電子商務環境下會計核算之羈絆。更為重要的是,這種手工填制的人為干預,更會使據以生成的會計報表的可靠性功虧一簣。
盡管當前許多會計核算軟件通過設置“定義非法對應科目”、“月末自動結賬”以及各核算模塊自動生成的轉賬憑證的功能模塊,來實現記漲憑證的自動生成,然而其所存在的局限性卻不可否認。一是只能針對部分的轉賬內容加以形成,而不能自動生成所有的轉賬憑證;二是只能針對轉賬內容自動形成,而不能針對收款、付款內容自動形成;三是只能對憑證的借貸方一級科目加以定義,而不能直接對憑證的借貸方明細科目加以定義。而事實上,第三個問題是與第一、第二兩個問題相聯系的,因為生成轉賬、收款、付款憑證的同時,大多要確定各該憑證的明細科目。
真正意義上自動形成的記賬憑證,應當是能夠由系統直接根據每一筆經濟業務的性質,自動確定其應記的借貸方科目(直至明細科目)及其金額。要完成這一過程,還有待于專家系統的支持,有待于模仿人腦右半球的快速模式識別和大量模擬數據處理等功能的新型電腦支持,不能一蹴而就。我國電子商務帷幕剛剛拉開,同上經營業務尚且有限,因而也給了我們重新研制會計核算軟件的時間與機會。起步伊始,可嘗試采用借貸方一級科目由系統自動定義,而借貸方明細科目由人工輔助定義的做法。
利用憑證摘要與科目相關性,可以在取得被審核簽字電子化原始憑證的同時,由軟件根據該經濟業務的性質產生一個規范的摘要,并根據該摘要生成借貸方一級科目。例如,根據銷售發票和收款單,得出“銷售并由銀行收到貨款”,進而生成“借:銀行存款(102),貸:產品銷售收入(501)”,根據付款通知書和材料賬單,得出“購料并由銀行支付料款”,進而生成“借:材料采購(121),貸:銀行存款(102)”等分錄。當然,由于企業的經濟業務復雜,原始憑證繁多,個別原始憑證完全由軟件自動判斷似有困難,對此,可以考慮由人腦輔助確定。至于數據文件的設置,可以建立一個原始憑證與相應摘要庫文件,再建立摘要與借貸方科目庫文件;也可兩個文件合二而一。而有關摘要與科目的對應關系,則可直接參考財政部的行業會計制度中的“主要會計事項分錄舉例”。至于日后出現新的經濟業務,可隨時添加至上述的數據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