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4 11:10:42
導言:作為寫作愛好者,不可錯過為您精心挑選的10篇電影后期論文,它們將為您的寫作提供全新的視角,我們衷心期待您的閱讀,并希望這些內容能為您提供靈感和參考。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的成立,正值全球電影制作逐步向數字化轉變,同時也是在中國電影數字化快速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在中國電影市場迅猛發展的年代,進口大片的引進,觀眾水平的提高,中國電影對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中國的電影制作技術無論是在科研還是在實踐領域,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北京電影學院在各部門技術力量的基礎上整合校內外和國內多方資源,組建了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
新系和新學科建設的核心是學術帶頭人和學術團隊的支撐,建系之始學院對于教研人員的引進給予了非常大力的支持,從外地引進專家的同時將一批學院現有的教授和畢業研究生集合起來開展建設工作,通過不斷努力和提高,院系目前已經形成了體系較為完備的學術梯隊,有了一支高端教育人才隊伍。
影視技術系探索研究的對象是電影數字技術。數字技術改變了整個電影產業的面貌,改變了電影藝術創作、生產和傳播的方式。傳統的膠片電影面臨消亡,而電影的故事卻在層出不窮的新興媒體終端上不停迸發出新的頑強生命力,虛擬數字電影的語言及美學風格都已經完全被改寫。全球化和數字化時代要求電影學科從本體到產業的全部內容進行更新,因此電影學院也在不斷探索未知的新興領域,不斷在學科的交融中找到學科的新興生長點,不斷深化和擴展學科的知識領域。
數字電影技術就是為電影服務的,無論是為了電影創作還是為了電影市場,或者產品技術開發應用,影視技術行業的核心任務就是要提高電影制作質量和生產效率,最終讓中國電影更好看,吸引更多的觀眾到電影院去看電影,為中國電影產業的繁榮和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事實上,目前中國電影產業已經連續多年高速發展,就電影產量和電影票房來說,中國已經成為世界電影“大國”。但是在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方面,我們還沒有成為真正的世界電影“強國”。所以北京電影學院當前正處在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有利時期,參與和推動中國電影的由“大”向“強”的轉變對于影視技術系的學生老師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文理雙全的影視技術人才
雖然從教育部的學科劃分上影視技術專業方向屬于藝術學門類,但從自身專業特點和教學體系設計以及人才培養的目標來看,影視技術系與純藝術類學科相比還是有較大不同,更多地融合了理工科專業的要求。因此在人才選拔過程中,藝術特長并不是學院考察的重點。相較而言,選擇生源的范圍是很寬泛的,但對考生的基本要求就是一定要有學習鉆研技術的素養,有合作精神,這樣未來才會有更好的發展潛力。熱愛電影、有對電影技術的愛好、有刻苦鉆研的勁頭、性格開朗并善于合作、具備文理全面發展的綜合素質,這些不僅僅是對北京電影學院學生的要求,同時也是所有電影人的學習和成才的關鍵。
影視技術系學生的專業培養首先是從基礎課程做起的,在這一點上,它和電影學院的其他專業不太一樣,基礎課程一方面利用現代信息科學技術掌握計算機、通信、圖像處理,包括多媒體等視頻技術,如《計算機基礎》《圖像處理》《多媒體技術基礎》等課程;另一方面是利用電影學院的優勢資源,讓學生們在整個學習過程中了解完整的電影整體概念,也就是電影怎么做出來的?怎么進行電影創作?通過諸如《電影技術基礎》、《電影藝術基礎》、《視聽語言》《中外電影史》等課程和實踐,讓學生們成為懂藝術的科學家,從而區別于普通理工類院校培養出來的只會使用技術、缺乏藝術修養、電影制作思維與經驗、難以與導演溝通的技術工程師。
影視技術系在人才培養的方法上,強調開放式、啟發式、互動式的教學理念,盡力為學生提供世界一流的軟硬件環境和交流實踐機會,充分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積極性。通過對高端軟硬件實際制作和參與研發項目強化課堂知識,使學生在理論基礎和動手能力兩方面都得到充分鍛煉提高,具備國際競爭力。
做出色的幕后工作者
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力圖培養具備電影藝術素養,系統掌握數字電影技術專業理論和技能的復合型電影科技人才,畢業后具備影像拍攝、后期制作、發行放映,技術支持等多方面的能力。從畢業的學生來看,他們廣泛就業于電影制作、發行放映、廣播電視、數字媒體等領域,有些已在數字電影制作領域嶄露頭角,有的畢業生已經成為國內一線制作公司、管理和研究機構的骨干力量,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和良好的口碑。
電影創作是集體創作,中間涉及很多專業和技術,任何一個環節都不可或缺。培養出每一門專業都能盡量把自己的能力、技術發揮到極限,共同做出最好的電影的人才,這才是北京電影學院的最終目的,也唯有自身能力素質達到了工作的要求,才能夠得到相應的尊重和地位。影視技術系院長劉戈三說:“學習影視技術的學生必須端正心態,踏實學好每一門課程、認真對待每一次實踐,真正甘心為電影做幕后的幕后。”
張亙 為影片填充色彩
張亙,2005年考入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畢業后在視點特藝公司擔任調色師,現在就職于PO朝霆公司擔任調色指導,六年間承擔了50多部電影的調色工作,包括《中國合伙人》《非誠勿擾》《風聲》《全球熱戀》《》《金陵十三釵》《將愛》等。
張亙告訴記者,電影調色是對電影畫面進行二次加工,用色彩賦予影片獨特的氣質,幫助導演在最協調的氛圍中講述故事。調色師就像是電影的化妝師一樣,通過了解導演和攝像師的意圖,將影片最美的一面展現給銀幕前的觀眾。而另一方面,調色師也能夠通過運用色彩來彌補前期拍攝的不足,因此越來越多的電影人開始意識到調色工作在電影后期制作中不可或缺。
張亙的祖輩和父輩都是電影工作者,在家庭環境的深刻影響下,張亙自己也決定從事電影行業。在進入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的第一天,張亙就明確地看清了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于是專攻電影后期制作,加上不斷的努力、積極實踐和細化學習內容,他在畢業時很容易就找到了對口工作。“讀書期間我基本都是在不斷的學習中度過,學校給我們非常多的實踐機會,這對我們未來的工作幫助很大。”
基于對電影行業前景的預見,張亙在電影學院選擇的課程與電影產業非常貼近。“比如《視覺原理》《影視技術概論》《視聽語言》這類基礎的課程會幫助我理解什么是電影,”張亙說,“而《計算機圖形學》《電影攝影基礎》《電影特效制作》等專業課程更重視理論與實踐并行。老師在每次課的前半部分講解理論,后半部分要求學生自己上手,將新鮮的理論付諸實踐。這樣學習起來不枯燥,而且每次實踐都會有新的發現,而且更重要的是這種模式培養了我們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新興的電影后期制作行業亟需大量新鮮血液,北京電影學院為業界提供了強有力的中堅力量,也給予剛畢業的學生們無數前進的機會。“我在剛畢業的時候就獲得了較多的機會向大師們學習,能夠與眾多行業前輩共同學習和工作實屬幸運。”張亙說道。
宋強 從夢想到現實
宋強,2005年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進入中國電影科研所工作。工作期間撰寫并發表多篇電影技術類論文,同時起草過電影行業國家標準,現主要從事影像創作。
宋強是最早攻讀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的學生之一,作為既有才能又有經驗的“學長”,宋強現在已經走在學弟學妹之前,身擔導演、制片人、技術總監等數個身份。自從畢業之后,宋強的能力急速增長:工作不到3年就成為數字電影《一個農民的1978-2008》的剪輯師和技術顧問;2009年作為攝影師拍攝國慶六十周年天安門慶典活動,同年參與國產首部全三維立體動畫電影《齊天大圣前傳》的技術指導和調色工作;2010年至2013年期間作為導演、制片人以及攝影師制作了多部數字電影,同時涉足4K動畫領域。由于在中國電影科研所工作的關系,宋強同樣熱心于數字電影技術探究、數字攝影器材功能挖掘,并且在推動中國數字電影方面也有建樹。
說到當初選擇電影學院影視技術專業的原因,宋強毫不猶豫地說為了夢想。“進到電影學院,無論學習什么專業方向,都和電影密切相關。入學以后,慢慢學到了影視技術專業基礎,對電影創作的了解更為全面深入。”
宋強說,他已經多次以制片人或導演的身份制作電影,能夠充分運用他在特效設計、工藝安排、影像質量控制等方面的能力,但他的強項專業還是影視特效技術、攝影技術和剪輯技術。宋強說:“我認為攝影、剪輯這些藝術創作更需要有技術基礎作為固定支撐。我在工作中,因為有了影視技術專業基礎,我在剪輯的時候可以自己上手,不需要求助他人就可以獨立完成電影后期剪輯,攝影方面也是如此。”
在宋強投入工作的這幾年,中國電影逐漸從使用膠片走向數碼成像。電影數字化發展到今天,數字攝影機已經全面取代膠片攝影機,而膠片攝像機與數字攝像機截然不同,宋強說他正是因為有了影視技術專業基礎,在做攝影工作時,不害怕任何新型號的攝影機,可以依靠自身的專業知識去解決使用數字攝影機時遇到的困難。
宋強多次向記者表示工作中最重要的是基礎技能。“不管是做哪一類工作,都離不開影視技術專業本身的基礎。也正是因為有了影視技術專業的相關背景,我在電影制作中多了很多發揮創作的機會,”宋強強調。“我相信,學習任何一門技術或技藝都會有它的發揮空間。任何知識都應當學以致用,幫助你實現夢想。”
牛小明 將震撼作為起點
牛小明, 2011年7月畢業于北京電影學院影視技術系數字媒體研究所,現從事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電影數字節目管理中心技術部的項目方案設計、項目管理等工作。
中圖分類號:{D03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12-0075-03
與報紙、電視、網絡一樣,作為大眾傳播媒介的電影也在跨文化傳播中承擔著生產和輸出國家形象的重要任務。而作為向歐美市場輸出量領先的中國功夫片,也是在國際語境中表現中國文化,建構“中國形象”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樣態。
一、電影傳播在國家形象建構中的地位
1.國家形象。學術界對于國家形象的一般定義是指“在一個交流傳播愈益頻繁的時代,一個國家的外部公眾、國際輿論和內部公眾對國家各個方面(如歷史文化、現實政治、經濟實力、國家地位、倫理價值導向等)的主觀印象和總體評價”[1]。“內部公眾”涉及國家民對于自身現實的整體性認知,而“外部公眾”以及“國際輿論”則是國家的自身樣態在國際化的語境中的呈現。可以說,國家形象并不局限于認識主體對國家歷史與現實的客觀反映。對于一個國家在國際視域下的整體印象以及得到的總體評價更包含了“主觀”化選擇、設計、構建、傳播和塑造的過程。可以說,國家形象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媒介在傳播過程中完成的。
2.電影傳播與國家形象塑造。作為國家形象的重要組成部分,良好的國家文化形象是一個國家經濟和政治形象的有力支撐,對國家的形象具有巨大的提升作用和重要價值。而在影視文化產業高度發達的當代社會,最具群眾基礎的影視文化無疑也負擔起了塑造和確立國家文化形象,推動國民精神文化發展的歷史使命。相較于傳播過程更為大眾化、平民化和商業化的電視藝術,電影作為一個獨立的媒介在國際傳播交流中占據了更為重要的地位。電影訴諸視聽語言符號的特性擺脫了傳統媒介如報紙、書籍乃至廣播對于單一符碼(文字或者聲音)的依賴。各國的電影創作者利用電影多重的符號結構承載了本民族的文化內涵,將電影作為媒介向世界展示本民族獨有的文化特色,從而在國際范圍塑造出本民族和國家的形象。“電影的跨文化傳播,憑借跨越語言文字不同所引起的‘傳播阻隔’與交流困難的優勢,成為當今社會最受歡迎的大眾文化娛樂形式,在全世界擁有為數眾多的觀眾群體。[1]”在20世紀60、70年代,一批帶有強烈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功夫片、武俠片迅速在世界各地的華人中蔓延開來,隨之影響了歐美電影市場對于中國的形象認知。
可以說,功夫片對于中國形象在歐美文化時域中的建構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在歐美市場占據了最大市場份額的中國功夫片,則以由邵氏影業出品的一系列武俠電影和由李小龍主演的動作影片為代表。
二、邵氏武俠功夫片:“文化中國”的形象自塑
邵氏影業萌芽于20世紀20年代的上海,后因歷史原因遷移至香港。可以說,邵氏出品的一系列影片都潛移默化收到了海派文化的浸。邵氏影片發行所面對的主要觀眾群體是香港、臺灣以及東南亞等地區的華僑華人。歷史上與大陸的文化淵源和華人為主的受眾群體特質決定了邵氏影片的“大中華”屬性。邵氏出品的電影作品注重對民族性的深層挖掘以及對中國傳統的道德與精神理念的弘揚。“‘中國夢、民族情’是邵氏影片的核心內容。[2]”在藝術創作理念上,邵氏的功夫武俠片繼承并發展了中國早期武俠電影傳統, 同時借鑒了國際化的好萊塢式戲劇元素,形成了一套獨特的功夫片藝術體系。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邵氏的武俠功夫電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在海內外引起了強烈的反響,成為邵氏最為成功的電影類型。影片中所承載的“文化中國”的核心思想,在凸顯影片民族氣質,向世界展示東方傳統武俠文化的同時,也對于構建中國形象起到了決定性的地位。
1.文人氣度與暴力美學的締造。作為邵氏新武俠類型電影的開創者,胡金銓的電影作品在追求視覺美感的同時也著力展現了中國文化中儒雅、冷靜的一面。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胡金銓在電影中融入了舞蹈、音樂、戲劇的美學特質,并在營造符合民族傳統的美學意境的同時學習了日本武士電影和美國西部片中制造緊張氣氛的的創作精髓。從胡金銓的代表作《大醉俠》、《龍門客棧》和《俠女》中我們不難看出,胡金銓作品中的武打場面既包含了舞蹈的飄渺寫意,也融合了京劇的利落真實。正如臺灣影評家黃建業所言:“正是通過胡金銓的努力獨創,‘原本粗糙’的中國武俠電影在《大醉俠》和《龍門客棧》中,讓人目睹‘熱血剛強的俠客鷹揚飛舞的身影后有著血汗熔鑄的真情烈性’, 從此,武俠電影有了它‘在文化藝術視野中的深度和廣度’。[3]”胡金銓的武俠電影中不僅有江湖兒女的刀光劍影,也不缺乏書卷氣和文學底蘊。電影中俠士的身份,多半不是江湖草莽,而是文武兼修的人物。無論是外表扮相,還是言談舉止,都流露出儒雅的文人氣質,使得影片的風格樂而不搖,文采風流,韻味十足。
與胡金銓強調文人化的藝術品格所不同的是,在另一位武俠導演張徹的電影中,草莽英雄的豪邁義氣是影片所極力展現的重點。張徹的作品著力于強調男兒情誼,、男性豪氣。這種“血氣方剛”的氣質直接地體現在影片激情浪漫、酣暢淋漓的暴力美學之中。在外形塑造上,赤膊上陣是張徹電影中英雄在決斗時的最大特征,古銅色的肌膚,結實的肌肉極大地彰顯了主人公的男性魅力與個人力量。在動作設計上,為了塑造男主人公健康硬朗的形象,影片中的武打動作充滿硬橋硬馬的寫實感,注重營造血脈噴張的暴力效果和緊張氣氛的營造。在劇情設置上,張徹突破性地擺脫傳統華人電影中“大團圓”結局式的故事架構,正面突出地表現以往電影所禁忌的慘烈打斗,強調死亡的震撼。影片中的桀驁的主人公在暴力的殺戮之后往往是以悲劇收場,這種獨具特色的“暴力美學”開創了武俠影片故事架構的新紀元,并深刻影響了90年代以吳宇森為代表的香港導演的動作破案創作。除了張徹與胡金銓,而另一位武俠片導演楚原著力于將武俠文學大師古龍的文學作品搬上銀幕。利用絢麗的光影視覺效果復原古龍文字中所描寫的奇崛意境。楚原自覺地將唯美情趣與文藝氣氛融入電影中,以個人化浪漫唯美的特點自成一格。
2.道德理想與現實功利的交織。胡金銓電影中的俠客代表了他所推崇的儒家文化中“仁”的特質。影片中的主要人物使用武力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完成自身保家衛國的崇高理想或是忠孝節義的道德訴求。影片中滲透著胡金銓本人對于武俠精與“以暴制暴”行為的個人反思。與張徹在電影中極力渲染暴力的主張不同,胡金銓的武俠電影中重視的不是力量的大力宣泄,而是技巧的寫意化展示,打斗的場面多是點到為止,兼有舞蹈輕盈的美感。胡金銓塑造的俠客從容淡定的文人風范也是導演自身氣質和人格理想在影片中的投射。而《俠女》作為胡金銓武俠作品的巔峰,使胡金銓的創作主題從對如儒道精神的宣揚逐漸走入對禪意的解讀,使其作品在文學意味、歷史積淀之外又具有了佛家的哲理。而對于香港武俠電影來說,除了拍攝技巧和藝術上的成就,胡金栓也是第一位將女性從充滿陽剛的武俠世界中凸顯出來的導演。在胡金銓的影片中出現的多個具有現代獨立品格的女俠形象,是對以男性為主導的傳統武俠模式的全新挑戰。在同時期張徹的電影作品中,鐵骨錚錚的江湖硬漢一改過去黃飛鴻電影中的正直保守的封建家長形象。在弘揚傳統家國觀念的同時,張徹影片中的主人公更注重對個人價值和自身尊嚴的維護。他們孤傲憤世,重視兄弟情義,“士為知己者死”是貫穿張徹影片的強烈感情,“以暴制暴”則是他們反抗世界,對抗所有不公的手段。張徹一掃之前香港電影的陰柔之氣,呈現給世界觀眾一個純“男性化”的江湖,女性在張徹的電影中多是以被保護的形象出現。而不同于胡金銓影片中所塑造的充滿傳統古典韻味的文人俠客形象,張徹塑造更多的是年輕氣盛、快意恩仇,帶有現實的功利主義色彩的現代英雄。
3.復雜人性與黑暗社會的呈現。在胡金銓和張徹電影作品中,人物角色模式是典型的正邪二元對立。而另一位武俠片導演楚原則注重利用影片挖掘社會的陰暗面與人性的復雜性。因此,影片中的人物多是正邪難分、亦正亦邪的人物形象。而這種打破了傳統臉譜化范式的人物創作深刻地影響了香港后期以《無間道》為代表的黑幫片。楚原影片多翻拍自古龍的武俠小說,與原著中那些失望于人性卻又堅守人性孤獨俠客一樣,楚原影片中的俠客無論行事多么乖張,仍然保留一份赤子之心、俠義之情。楚原影片中的江湖充滿了爭權奪利、爾虞我詐,這其實就是現實社會的縮影。脫胎于古龍原著的楚留香、陸小鳳等帶有傳奇色彩的俠客更多的寄托了當代人的人格與理想,更蘊含著楚原本人對深陷時代困境的現代人一種深刻的人文關懷與思考。邵氏電影中的英雄俠客雖然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但他們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那就是他們只能夠憑借個人力量與邪惡勢力抗衡。政府要么是無能不作為, 要么是作為英雄俠客的敵對面出現。影片主人公多是“漂泊”于江湖的英雄的孤單俠客,而過客對家國的眷戀,也成為了以胡金銓為代表的邵氏“新功夫—武俠”影片的精神內核,以此來表現華人對于“文化尋根”的焦慮與渴望。
三、李小龍:“中華大丈夫”的形象顛覆
除了邵氏的武俠功夫片之外,20世紀60、70年代在全球范圍內引發轟動效應的就是由李小龍主演的一系列功夫動作電影。李小龍的電影作品跨越了種族、國家、地域的界限,不僅成為世界電影史上不能被忽視的一筆,更成為了值得被深層討論和研究的跨文化傳播現象。由李小龍塑造的“中華大丈夫”的形象,顛覆了以歐美國家為主的國際上對于中華民族的認知,塑造出勇武、堅韌的中國人形象。
1.陽剛肌肉男形象:對陰柔氣質的顛覆。在李小龍的一系列動作影片中,首先給觀眾帶來視覺沖擊的,是他充滿男性魅力的健美身體。在李小龍之前的好萊塢影片中,以陳查理和傅滿楚為代表的華人形象,尤其是華人男性通常都被塑造成為了懦弱、瘦小,手無縛雞之力的“病態者”形象,或是沒有被賦予明顯的男性特質。而李小龍在影片中對于肌肉線條的刻意展示,以及對于拳腳功夫的大力表現,其最終目的就是在塑造符合好萊塢審美觀念的男性角色的同時,向西方文化中對于華人男性的刻板印象宣戰。從中國傳統的文學、戲劇類作品中可以總結出,在傳統的中國文化審美里,“面如中秋之月”,玉樹臨風的公子形象更為符合大眾對于“俠客”、“君子”的定義。早期的武俠電影中也著力塑造風度翩翩的俠士形象。而直到20世紀60、70年代,邵氏銀幕肌肉男的出現才表明了邵氏影片從重視陰柔美到凸顯陽剛的藝術創作轉型。而“不同于張徹、劉家良等人展示男性身體的目的回復中國的陽剛傳統以修正自身審美傾向的需要”[4]。李小龍對身體的刻意展示在一方面迎合以美國好萊塢文化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袒胸露膊顯示肌肉的男性審美趨向的同時,更大程度上是為了反擊以往好萊塢對于華人男性“被”形象的偏見,以帶有傳統東方氣質的“肌肉男”形象提高華人男性的民族氣質,并使得“中國英雄”的形象得到西方文化的認同。曾筱霞和翁君怡在《消解與重構——李小龍自塑形象的傳播學意義》中提到,“李小龍將體魄問題提升到民族尊嚴的高度,將軀體與個人命運及民族榮譽聯系起來,通過畫面強有力地回擊了好萊塢對華人男性懦弱無能的偏見,同時也重建了中華民族陽剛自信心。”
2.國際化現代英雄:對封建傳統的顛覆。李小龍有長期赴美留學的經歷,因此他所塑造的中華大丈夫形象,不再單純是武俠電影中“家國天下”的俠客,而是在繼承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被注入了現代文明的氣息。李小龍的電影角色雖然身懷絕技,但從來不會主動出手。李小龍的每次出手不是個人技能的一種炫耀,而是使用暴力的方式維護正義與和平,以個人行為維護國家和名族的尊嚴——在這一方面,李小龍繼承了以邵氏為代表的武俠功夫片中對于“武德”的極力推崇。在另一方面,電影中孤軍奮戰,以一敵十的李小龍被明顯地賦予了好萊塢式“孤膽英雄”的特質。李小龍的影片背景多為現代社會,而李小龍個人所塑造的英雄形象也不再是“黃飛鴻”式的道德楷模,而具備的現代社會青年人追求個性解放的張揚色彩。好萊塢式個人英雄主義與傳統民族精神的雙重體現,使李小龍不僅被視為華人世界的精神象征,更成為國際化的世界英雄。
四、結 語
20世紀60、70年代,以邵氏、李小龍為代表的影片在向好萊塢展示了華麗多元的東方功夫奇觀的同時,更突破了好萊塢以往對于中國形象的刻板化塑造。這一時期歐美市場的中國功夫片為“功夫”作為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元素進入好萊塢影片奠定了基礎。并向世界傳達出中國以“忠、義、勇”為核心的武術思想。第一次大范圍全球化地樹立了真正具有中國特色的正面英雄形象。這一時期的華語功夫片在打破了好萊塢對于中國人偏見的同時,為隨后以徐克為代表的香港“新武俠”導演提供了借鑒的參考范本,更為21世紀好萊塢的整體中國元素呈現以及以成龍、李連杰、甄子丹為代表的中國動作片明星走向國際影壇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包燕.當代華語功夫電影“中國想象”之嬗變——從《精武門》、《黃飛鴻》到《葉問》[M].百年中國文學與“中國形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浙江省:浙江大學中國現當代文學與文化研究所,2010.
翁君怡.邵氏開啟的海外中國功夫熱[J].電影文學,2011(5).
陳飛寶.胡金銓的武俠電影美學及其對中國電影的貢獻[J].當代電影,2011(8).
曾筱霞,翁君怡.消解與重構——李小龍自塑形象的傳播學意義[J].東南傳播,2011(6).
高翔.淺論西方視野下中國形象的變遷[J].南昌高專學報,2011(3).
張燕.刀光劍影三英雄——張徹、胡金銓和楚原[J].電影新作,2003(5).
楊磊.共享意義的構建——中華功夫電影傳播與中國形象塑造[D].成都理工大學碩士生畢業論文,2011.
電視制作是科學技術與藝術的完美契合,這種聯合方式也是如今電視制作領域探索的新形式――非線性編輯。對于非線性編輯的應用,能夠讓電視作品在畫面、解說、音效、字幕等方面內容的整合有著強烈的沖擊力并且呈現出豐厚的質感,給予電視作品旺盛的生命力。
通常所說的線性編輯是傳統電影后期制作的技術設備,在計算機技術應用于現代電視制作領域之前,可以說線性編輯系統是后期制作的首要位置。在實際電視節目制作過程中,線性編輯就是將前期攝像素材按照分鏡頭腳本的順序從第一個鏡頭開始,編輯到最后一個鏡頭,在組接過程中是不能隨意編排與調整的,即便編輯好的畫面也是不能隨意修改的。所以在調整剪輯素材過程中效率較低,還需要剪輯人員必須要有連貫的構思與成熟的思維,如果一旦剪輯之后是不能改變鏡頭的順序。假如對已經制作好的電視鏡頭亦或是效果來進行修改的時候,那么修改過后的畫面長度務必要與修改之前的畫面長度相等,不然就要對變動的畫面開始之后對所有的畫面與聲音來進行再次編輯。我們在制作電視特技效果過程中,假如要使用同一個素材,那么就需要進行多次調用,在多次使用過程中容易讓拍攝素材遭受嚴重的損失,這將一定會導致電視畫面質量的下降。電視節目從拍攝開始、制作過程中到最后播出的時候,所有的內容全部要依靠載體來進行存儲。在使用編輯過程中,需要眾多設備,有著較大工作量、效率較低,并且在制作特技過程也是較為繁瑣,即便辛苦工作,制作出來的電視片頭或者影視廣告也難以達到想要的目的。
現在出現的非線性編輯是以現代計算機系統為操作平臺的新型電視節目后期制作設備,隨著計算機技術與多媒體出現而相繼出現的,并且以硬盤為載體的系統,在國內電視臺與傳媒公司廣泛應用。這種編輯系統能夠以非線性的靈活特征獲得使用者的好評,最開始只是在電視制作過程中擔任單一的編輯工作,而如今已經發展為非線性編輯網絡、節目共享系統、硬盤播出系統等諸多內容應用,引起了電視制作領域的驚天變革。如今的非線性編輯系統能夠將音頻、視頻的信號借助模擬數字轉換技術與適當的壓縮技術,以數字化的形式來存儲于計算機的較大容量的高速運轉的硬盤中,之后借助相應的剪輯軟件,根據工作人員的實際需求來進行包裝剪輯。技術人員在實際制作過程中,對于剪輯的素材的邏輯關系要不斷進行調整、組合、選擇、替換;對于不同的鏡頭畫面來進行拼接、融合,并且能夠用一些制作軟件來模擬自然效果。借助非線性編輯制作出來的電視欄目或者影視廣告有著較強觀賞性,與傳統剪輯模式相比,這種新型的編輯系統能夠用簡單的設備來替代原有的復雜設備連接方式,一方面去減少了設備的成本投入,并且還能夠減少一些系統故障,并且在修改過程中也比較容易實現。
二、 非線性編輯系統在電視制作應用的流程
(一)視頻素材的采集工作。當前多部分的非線性編輯系統是及時將磁帶上的視頻、音頻信息轉移到子盤上,這就是比傳統編輯過程中增加了一些額外素材導出的時間。通常來說,磁帶導出到磁盤的過程中是即時的,也就是一般放映機正常速度播放的時間,部分非線性編輯系統能夠對一些標準格式的數字式磁帶來按照其QSDI的數字接口來實現了四倍以上速度的快速采集。
(二)電視欄目后期編輯制作。首先,要瀏覽素材。在非線性編輯系統中必須要查看已經存儲的素材,可以去正常進行播放,也可以慢放、快放、重新放,在對播放速度能夠根據實際需求作調整。其次,選擇適當編輯點,在對編輯點確定時,我們能夠對導出的素材進行實時定位,可以通過手動操作,也可以寫上時間碼來進行準確定位。第三,來對素材長度進行調整,對于素材片段進行截取過程中能夠用時間碼來準確定位到一幀,也能夠用過去的打入點與出點的方式進行截取片段。第四,對截取的素材進行組接,我們可以任意對每段素材來進行調整,可以去刪減鏡頭,或者隨意在一處位置進行添加素材,也可以多個軌道來去進行“疊畫”的效果。當對素材組接的時候,能夠選擇用覆蓋亦或是插入的方式來讓操作更為便捷。第五,進行特技合成。我們在如今的非線性編輯系統中對特技制作可以說是十分輕松的,并且有著很好的效果。如果結合視頻特效卡的基礎上,還能夠即時來對特效進行渲染。第六,對字幕進行合成。在如今的非線編過程中,對字幕制作有硬件與軟件兩者形式。軟件字幕插入是借助相關的作圖軟件將字幕來作為一種圖形鍵進行處理,生成了帶有Alpha鍵的位圖文件,然后將這個文件調如進了編輯的軌道中,之后對這個圖層來進行摳像與貼圖,去完成了字幕的制作工作。而硬件字幕的原理是其硬件構成由一個圖形加速器與一個圖文幀緊密組合而成,將漢字存入自己的字庫,然后如果想添加字幕就會連接線性地址到相應的位置,之后經過屬性描述的過程再輸入到了視頻混合器的下游位置,最后將圖像合成之后導出。第七,聲音編輯制作。多數非線編系統能夠直接從CD、MIDI的文件中錄制了一些波形聲音,而這些波形聲音文件能夠將自身的音量變化顯示于PC屏幕。
三、結語
我們相信隨著現代化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非線性編輯系統會更新升級地越來越好,之前存在的問題也會相應解決,為國內電視工作者帶來更大的輔音,也為廣大觀眾群體帶來更高質量、水平的優質電視節目。
參考文獻
專業內涵
產品設計專業隸屬于北京化工大學機電工程學院,本科畢業授予藝術學學士學位。本專業現有四個培養方向:產品造型設計方向,展示展覽設計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方向及公共藝術設計方向。目前,社會對藝術、設計的消費在不斷地增長,體現在家庭裝潢、家居裝飾、媒體廣告、公共藝術、景觀設計、印刷設計、交通工具等諸多方面,為本專業畢業生就業、創業提供大好機會。中國企業正在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方向轉變,產品設計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企業對產品設計高質量人才充滿期待。
國際交流
通過多種國際合作式培養專業人才,學院每年選派若干成績優秀的本科生到國外留學。本專業已與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簽訂“2+2”本科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學士學位;與英國北安普頓大學簽訂“2+2”、 “3+1”本科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北安普頓大學學士學位;本專業還與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簽訂“2+2+1”本科、碩士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與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簽訂“1+1+1”碩士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碩士學位及英國布拉德福德大學碩士學位;與英國北安普頓大學簽訂“2+2+1”、“3+1+1”、“4+1”本科、碩士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學士學位及英國北安普頓大學學士學位和碩士學位;與韓國東西大學簽訂“2.5+1+0.5+2”本科、碩士聯合培養項目,成績合格者,將取得北京化工大學學士學位及韓國東西大學碩士學位。
核心課程
本專業特色課程包括:設計美學、設計思維與創意、基礎攝影、設計研究、模型制作、創意性工程設計、品牌籌劃與傳播、數字模型與渲染、圖形設計、廣告創意設計、CIS 設計、公共雕塑、金屬工藝基礎等。
2數字媒體藝術專業
專業內涵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隸屬于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熟悉圖形圖像處理的基本算法,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制作軟件,具有較好的美術素養和扎實的編程能力,能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平面設計、網絡媒體制作、游戲、動畫制作、數碼視頻編輯以及動畫、游戲、虛擬現實等領域的應用研發。
發展前景
數字媒體產業是我國重點發展的產業,社會對人才的需求量很大、發展前景廣闊,據統計我國對數字媒體藝術人才需求的缺口大約在每年 20 萬左右。
該專業針對應用前景極為廣泛的游戲、動畫設計、多媒體系統設計、移動應用多媒體設計、數字出版物、電視及電影后期特效制作、劇本設計、數字內容企業營運與管理以及相關的聲音工程、影像工程、多媒體壓縮等領域,培養各級各類現代數字媒體藝術和技術人才。
核心課程
基礎課程和專業方向課程:離散數學、程序設計基礎、數據結構、計算機圖形學、Java 程序設計、數字媒體技術、多媒體與網頁設計、設計素描、基礎攝影、設計色彩、平面構成、立體構成、圖形設計、電腦三維效果圖、媒體廣告、包裝設計、公共景觀藝術設計、動畫基礎、動畫造型應用設計、3D 虛擬設計、數字音視頻處理技術、多媒體編創、數字界面設計、交互設計基礎、計算機色彩原理及應用、動畫造型應用設計。
專業實踐:認識實習、三維美術基礎、美術基礎(速寫)、面向對象程序設計(C++)課設、Flash游戲開發、虛擬現實開發課設、游戲開發基礎、游戲開發實踐、畢業設計(論文)。
考試內容:
我校的考試內容為素描、色彩、速寫,分值分別為素描占24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色彩占24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速寫占120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
報名考試時間、地點:
北京考點(北京市朝陽區北三環東路15號)將分別組織兩次專業考試,考生可選擇參加其中一次或兩次考試。北京考點考試報名時間為2017年元月上旬。考生登陸我校本科招生網(goto.buct.edu.cn)進行網上報名。
無論是參加第一次、第二次考試的考生,現場確認時間均為2017年1月14日。第一次考試時間為1月15日,第二次考試時間為1月16日。
北京化工大學2017年藝術類專業招生錄取原則:
1、 考生必須參加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統一組織的藝術類專業考試并合格。
2、專業考試合格證發放比例不超過我校2017年藝術類專業招生計劃總數的4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