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桉樹人工林 水體泛黑 溶解性有機碳 黑水模擬模型 適應性調控
摘要:圍繞桉樹人工林區水體突發性泛黑的形成機理,參考國內外關于缺氧性黑水事件的主要研究成果,重點從桉樹人工林區泛黑現象的表征,致黑物質特性及來源,水體突發性泛黑的驅動因素,模擬預測及適應性調控等5個方面,討論了桉樹林區水體泛黑機理的研究進展。研究認為,桉樹人工林區的黑水是一種出現在林區洼地、溪流、水庫等不同規模水體的顏色如墨的水,其致黑物質主要為桉樹莖葉殘體浸出液富含黑色溶解性有機碳(DOC)、單寧酸等,單寧酸與金屬離子結合形成的黑色絡合物,以及當水體缺氧時形成的黑色金屬硫化物。氣象條件驟變,水文情勢突變,沉積物的累積與運移等因素驅動了水體泛黑:對受水溫分層結構影響的大中型水庫等深水水體而言,致黑物質累積在水體底層,當氣溫驟降,水溫分層結構失穩,水體內部多種化學反應及物質的運移過程發生變化,此時水體變黑。水文情勢突變時,以潛流形式進入水庫的徑流將林區大量DOC、植物殘渣、泥沙攜帶進入水體,導致水體泛黑。沉積物中微生物分解及氮、磷等的釋放加重了水體底部缺氧,為致黑物質形成創造了環境。為了更好地預測和調控黑水,建立黑水運移模擬模型及對黑水進行適應性調控也尤為重要。目前現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小規模水體(如溪流、河道等),而對會發生分層現象的大規模水體(如深水湖庫等)的黑水發生機理仍不完全明晰,流域層面上的黑水模擬與預測還需進一步研究,桉樹人工林區水庫泛黑機理研究是未來重要方向。
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雜志要求:
{1}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頁碼等情況的說明。
{2}文責自負。作者應保證對其作品享有著作權,譯者應保證其譯本未侵犯原作者或出版者任何可能的權利,編輯部或其任何成員不承擔由此產生的任何法律責任。
{3}在稿件的修改過程中,若超過稿件修改時限1月,編輯部將以作者返回修改稿日期作為投稿日期;超過1月,編輯部有權對稿件做出退稿處理。
{4}正文標題:文內各級標題題號一律頂格書寫,標題題號分級采用1;1.1;1.1.1等標注形式。結構層次不宜過多,一般為二級或三級。
{5}作者的真實姓名、工作單位、職務職稱、通訊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和電子郵箱等。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