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草地貪夜蛾 p450 gst ugt 擴增
摘要:近年來草地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在世界各地猖獗為害,其寄主范圍廣,且已對多種化學藥劑和轉Bt玉米產生抗性。本文對包括草地貪夜蛾在內的14種昆蟲進行了解毒代謝相關基因家族的注釋,在草地貪夜蛾中發現了152個細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P450)、92個ABC轉運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ABC transporter)、44個谷胱甘肽轉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GST)以及39個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DP-glucuronosyl-transferase,UGT)。與其他鱗翅目物種相比,草地貪夜蛾的P450和GST基因數量最多,其中152個P450基因可被歸類至Mito、CYP2、CYP3和CYP4四個簇中;Mito和CYP2簇的P450基因總數與家蠶Bombyx mori相近,但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明顯多于家蠶,進化分析結果顯示CYP3和CYP4簇的P450基因發生了明顯的擴增;與家蠶P450基因的共線性分析發現草地貪夜蛾89個P450基因在其基因組上呈簇分布并發生了簇的擴增;與家蠶相比,GST和ABC轉運蛋白家族基因的數量明顯增多。UGT基因家族沒有明顯增加,但在基因進化分析中有成簇現象,表明可能存在近期的擴增事件。本研究首次從基因組水平鑒定了草地貪夜蛾解毒代謝相關基因家族,對理解草地貪夜蛾的生物學特性及抗性的形成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環境昆蟲學報雜志要求:
{1}參考文獻:依照其在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用阿拉伯數字標出。
{2}請勿一稿多投。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和三審定稿制度,審稿周期大約為1個月,作者可隨時致電咨詢。
{3}稿件收到后一般三個月內給予回復;三個月未見回復者,請自行處理。
{4}具體、確切概括文章要旨。中文標題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必要時可加副標題。論文標題需同時翻譯成相應的英文題名。
{5}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籍貫、性別、職稱、職務、學位、專業研究方向、聯系電話、郵箱及論文屬項目、資金來源(應注明項目的名稱和項目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