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顆粒 生物柴油 理化特性 形態(tài)和結構 柴油機
摘要:為深入研究生物柴油對柴油機顆粒排放的影響,在總結國內外相關研究進展的基礎上,通過研究生物柴油的化學組成和物理特性,討論了生物柴油產生顆粒的特殊性及其對環(huán)境的影響.在此基礎上,從PAHs(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多環(huán)芳烴)的形成途徑角度簡要分析了生物柴油顆粒形成的機理,并從生物柴油的3個關鍵性質入手,分析了其對顆粒排放的規(guī)律和影響.最后,以實際柴油機運行時的5項參數為基礎,討論柴油機實際使用生物柴油對顆粒排放的影響.結果表明:①不同材料和產地生物柴油的理化特性和對顆粒排放的影響有很大不同,但總體有利于減少對人體和環(huán)境的有害排放.②生物柴油將改變顆粒形成過程中半揮發(fā)性物質在微晶核表面的吸附,富氧作用也使燃燒熱解后生成的顆粒尺寸更小,減少40%~50%;同時,納米結構上的變化增加了生物柴油顆粒的反應活性,形成了更多30 nm以內的核態(tài)模式顆粒,更容易被人體吸收.③脂肪酸鏈的長度、不飽和度和含氧量對生物柴油顆粒排放量的減少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而柴油機參數的不同也對生物柴油的顆粒排放十分重要.④生物柴油對顆粒生成機理的關鍵在于復雜的含碳前驅物的生成路徑.使用生物柴油總體上可減少前驅物的排放量,其主要成分為四元環(huán)和五元環(huán),占總排放量的58.70%以上,但苯并蒽和艸屈分別上升了44%和340%.研究顯示,柴油機燃用生物柴油對顆粒排放有積極的一面,但在超細顆粒和某些特定前驅物控制上仍需引起高度重視.
環(huán)境科學研究雜志要求:
{1}引用國際組織機構報告時,應標明機構名,報告名,編號,第幾頁或第幾段,但聯(lián)大決議和安理會決議等可略去機構名和報告名,直接在UN Doc.后標出文件編號。
{2}在本刊所發(fā)表文章的觀點均屬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刊觀點或立場。
{3}來稿選題應具有問題意識,有的放矢;論點要正確,結構要合理,論證要充分,數據和資料要詳實可靠,文字表達要精煉準確。
{4}研究論文(包括研究簡報)書寫順序包括:題目,作者姓名,作者單位,中文摘要,關鍵詞,英文題名(與中文一致),英文作者及單位,英文摘要和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
{5}參考文獻5~30條,其著錄格式采用順序編碼制,即按在正文中被引用的先后順序排列。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