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沉積過程 濁流活動 臺灣峽谷 南海
摘要:海底峽谷沉積物來源、輸運機制和沉積過程的研究一直是深水沉積體系研究的關鍵,也是近年來深海濁流沉積研究中的熱點問題。對"蛟龍號"第140潛次在南海北部臺灣峽谷中段3個站位獲取的沉積物短柱的粒度、有孔蟲和黏土礦物進行綜合分析,結果表明3個短柱上部均以粒度較細、變化較小并含半深海-深海環境的底棲有孔蟲為特征的半深海沉積,下部以粒度明顯變粗、含有較多淺水種底棲有孔蟲的濁流沉積為主。AMS14C測年結果顯示該濁流沉積形成于約150aBP,表明臺灣峽谷中段有典型的近現代濁流活動。此外,黏土礦物組成表明研究區正常半深海沉積與濁流沉積物源主要來自臺灣,其次為珠江和呂宋島的碎屑沉積物。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雜志要求:
{1}因匿名評審需要,正文部分不得出現與作者有關的任何信息。
{2}編輯部有權對來稿作文字性修改和規范化技術性處理,來稿若不愿入編或被收錄,請作者事先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3}中英文標題(含副標題)。文章標題應當準確體現文章內容,不宜過長或過簡,副標題和主標題之間的關系應當清晰明確。
{4}文章的格式: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地址(××省××市××縣),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參考文獻,作者簡介。
{5}中文摘要(200字以內)與英文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