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海底地形 熱液活動區 多波束 海底構造 沖繩海槽
摘要:為了進一步理解構造地質過程對弧后盆地熱液活動及成礦作用的影響和控制,以實測和收集的多波束資料為基礎,對沖繩海槽南部多個海底熱液活動區的地形地貌特征進行了精細刻畫。結合前人研究成果,從構造地質學的角度分析了熱液區地形地貌的成因機制。結果表明,沖繩海槽南部熱液區均為海底火山成因地貌,不同熱液區的海底地貌分屬于不同類型巖漿作用的產物:D海丘受島弧和弧后盆地巖漿作用的雙重影響,A海丘群由島弧為主的多源巖漿作用產生,C海丘和B海丘群屬于琉球火山島弧,雨花海丘形成于造山期后地殼伸展導致的巖漿上涌。沖繩海槽中央地塹與琉球火山島弧的交匯處有利于形成大規模巖漿和地熱活動。琉球火山島弧的巖漿活動存在時空遷移,與海槽構造演化過程中由分散式裂陷向中心式裂陷的轉換有關。唐印熱液區的存在表明臺灣北火山帶在槽底北緣及陸坡區仍具有較強的巖漿和地熱活動性,是未來沖繩海槽南部海底熱液調查的重要靶區之一。
海洋地質與第四紀地質雜志要求:
{1}因匿名評審需要,正文部分不得出現與作者有關的任何信息。
{2}編輯部有權對來稿作文字性修改和規范化技術性處理,來稿若不愿入編或被收錄,請作者事先聲明。本刊將作適當處理。
{3}中英文標題(含副標題)。文章標題應當準確體現文章內容,不宜過長或過簡,副標題和主標題之間的關系應當清晰明確。
{4}文章的格式:題目,作者姓名,工作單位,地址(××省××市××縣),郵編,摘要,關鍵詞,正文,注釋,參考文獻,作者簡介。
{5}中文摘要(200字以內)與英文摘要應反映文章的主要內容,簡要闡明研究的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