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颮線 雨滴譜 微物理機制
摘要:利用Thies激光雨滴譜儀觀測資料和CINRAD/SA多普勒雷達觀測資料,分析了2017年7月18日一次典型中緯度拖曳型颮線過程不同發展階段雨滴譜和積分參數的演變特征,主要結果為:1)成熟颮線回波包括對流帶、過渡區和拖曳層狀云區三部分,對流帶前側不斷有對流帶生成并合并到主對流帶中,使得對流帶的前沿具有強的反射率因子,并且有多個雨強大值中心。2)垂直穿過颮線對流帶,雨強增加階段有較少的小粒子(直徑小于1mm)和特大粒子(直徑大于5mm),以及較低的雨滴濃度和反射率因子,而雨強減弱階段有較多的小粒子和特大粒子,以及較高的雨滴濃度和反射率因子;颮線加強階段,雨滴譜有較大的峰值直徑(0.44mm)、較多的大(直徑大于3mm)和特大粒子,而颮線減弱階段,雨滴譜有較小的峰值直徑(0.19mm)、較少的大粒子。3)對流帶、過渡區和層狀云降水雨滴譜的Gamma譜三參數N0、μ、λ隨雨強增大有明顯的分層特征,相同雨強時,對流云和過渡區降水的三參數比層狀云降水的數值大;而颮線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降水類型的λ-μ關系具有一致性,二次多項式可以很好地擬合λ-μ關系。4)歸一化雨滴譜參數NW和D0的分布可以用來區分對流云和層狀云降水,并給出了新的分離線方程;另外,颮線在發展和減弱階段的雨滴譜特征有明顯差異,表明颮線演變過程降水形成的微物理機制發生變化,前期冷云過程有重要影響,而后期暖云過程起主導作用。
海洋氣象學報雜志要求:
{1}文中小標題一般分為三級,第一級標題用“一、”、“二、”、“三、”標示;第二級標題用“1.”、“2.”、“3.”標示,第三級標題用“(1)”、“(2)”、“(3)”標示,每級標題序號前均空兩格。
{2}作者在向本刊投稿時請勿一稿多投,對一稿多投者本刊將其列入黑名單。
{3}本集刊發表的稿件均為作者的研究成果,不代表編輯部的意見。凡涉及國內外版權問題,均遵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版權法》和有關國際法規執行。
{4}注釋采用腳注,一律置于當頁腳下,采取1、2、3……的標號,通篇連續排號。不用尾注、文末參考文獻的形式。
{5}來稿請附相關的內容摘要和關鍵詞。內容摘要在稿件正文之前,以100—300字為宜,簡介主題范圍、目的方法、內容梗概、創新之處、主要結論。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