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排斥性導向分子a 腦缺血 再灌注損傷 小膠質細胞極化 免疫印跡法
摘要:目的探討大鼠大腦中動脈缺血再灌注損傷后極化的小膠質細胞排斥性導向分子A(RGMa)的表達變化。方法取雄性SD大鼠30只,隨機分成對照組,缺血再灌注損傷7 d、14 d模型組(I/R),采用線栓法制作大鼠大腦中動脈缺血再灌注損傷模型(t MCAO);Real-time PCR檢測M1、M2型小膠質細胞標記分子白細胞介素-1β(IL-1β)、誘導性一氧化氮合酶(i NOS)、精氨酸酶1(Arg-1)及CD206 mRNA的表達;免疫熒光檢測缺血區小膠質細胞RGMa的表達;體外培養小膠質細胞,分別用M1或M2型小膠質細胞的誘導物脂多糖(LPS)或IL-4誘導24 h后,利用Real-time PCR檢測M1、M2型小膠質細胞標記分子IL-1β、i NOS、Arg-1、CD206 mRNA的表達;Western blotting檢測M1、M2型小膠質細胞上RGMa的表達。結果缺血再灌注損傷后7 d、14 d,M1、M2型小膠質細胞的標記分子表達增加。缺血后7 d、14 d激活的小膠質細胞上RGMa大量表達。RGMa在體外培養的LPS誘導極化的M1型小膠質細胞和IL-4誘導極化的M2型小膠質細胞上表達均顯著增加。結論大鼠大腦中動脈缺血再灌注損傷后,RGMa在缺血區M1型和M2型極化的小膠質細胞上均大量表達,RGMa可能在小膠質細胞激活極化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RGMa可能是缺血性腦卒中治療的新靶點。
解剖學報雜志要求:
{1}作者簡介:編排格式:姓名(出生年-),性別(民族,漢族可省略),籍貫,學位,職稱或職位,主要研究方向(聯系電話,郵箱)。
{2}收稿后對稿件進行審核,1周內將出審稿結果,對未采用的稿件恕不退還,請作者自留底稿。
{3}各層次標題序數以數字連續編碼。格式為:“一、”“(一)”“1.”,其下為“(1)(2)”,再下為“①②”,之下不宜再分。
{4}參考文獻是作者撰寫論著時所引用的已公開發表的文獻書目,是對引文作者、作品、出處、版本等情況的說明,文中用序號標出,詳細引文情況按順序排列文尾。
{5}摘要:一律采用結構式摘要,中文摘要300字左右,以提供論文的內容梗概為目的,不加評論和補充解釋,簡明、確切地描述研究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具有相對獨立性。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