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小秦嶺金礦田 熱穹窿 共軛剪切 伸展斷裂系統
摘要:小秦嶺金礦田近EW走向的傾向南與傾向北金礦脈群金儲量占全部儲量的90%以上。以往大量礦床勘探工作未揭露到兩組礦脈的交匯部位,有關斷裂切割關系及組合形式始終存在疑問。通過采礦坑道的調查發現兩組控礦斷裂為共軛剪切關系。在平面和剖面上南傾與北傾礦脈均呈舒緩波狀延伸,交叉部位充填無明顯互相錯開的膨大石英脈。兩者在空間分布上還具有等間距性,北傾脈分布間距為200~400 m,南傾脈間距為400~500 m。共軛剪切斷裂具有早期韌性、晚期脆性兩個發展階段:早期韌性階段最大主應力(σ1)為近直立狀態,σ1方向兩組韌性斷層共軛夾角約107°;晚期脆性階段的破裂面繼承早期韌性斷層作伸展活動,充填含金石英脈,保持了原韌性階段共軛剪切角。研究認為:早白堊世大規模花崗巖巖漿底辟侵位導致形成了熱穹窿構造,以共軛韌-脆性斷層為代表的伸展斷裂系統發育于整個金礦田;含金石英脈可能并非形成于多級熱液導礦渠道,而是以超臨界流體(氣態)充滿熱穹窿,降溫后方成為熱液。有關共軛剪切礦脈的認識不僅具有局部追索找礦意義,而且其分布的普遍性拓寬了找礦思路和范圍。
礦產與地質雜志要求:
{1}來稿應標明作者姓名、單位及郵編,并注明第一作者或通信作者簡介:姓名(出生年一),性別,職稱(博士或博導請注明),主要研究方向,E-mail。
{2}作者需嚴格遵守學術規范,文責自負。
{3}文題:一般不超過20字,必要時加副標題。
{4}規范使用參考文獻,核對準確,一律采用頁下注,每頁重新編號,序號格式為①、②……。
{5}關鍵詞:3-5個,表述論文中心內容且具有實質性意義的術語,具有檢索價值。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