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羞感 罪感 恥感 羞惡之心 養氣
摘要:以羞感文化與罪感文化的區別來推定重視'面子'的中國道德觀缺乏自律,其實是不恰當的。因為中國道德觀賴以為基礎的'羞惡之心'其實是恥感,而恥感是羞感和罪感的雙重迭加。以儒學為旨,可知恥感即是羞惡之心,它出于惻隱之心,并可明確其萌發歷程為:由不忍→將他者投射到自我心象→意識到對他者負有倫理責任。由于恥感非羞感,故以西方思想論羞感來理解羞惡之心,也就難以說明羞惡之心是道德本體,以及為仁與義的結合。最后,透過王船山的釋義可以發現,恥感的擴充歷程,即是孟子所言的'養氣'。
孔子研究雜志要求:
{1}稿件的注釋是作者對標題和正文中某一特定內容的解釋或補充說明,須放置在當頁地腳注釋序號與文中標注序號相一致(文中標注序號用上標),一律用阿拉伯數字加圓圈標注:②……
{2}文稿要一稿一投,嚴禁各類侵權行為。
{3}作者在投稿時請注明作者姓名、工作單位、作者簡介、聯系方式(郵箱和手機號碼、收件地址等)。
{4}投稿須基金項目論文,請給出項目的編號或批準文號,本刊將優先采用。
{5}前言應交代本研究歷史背景、研究意義和研究目的,提出研究需要解決的問題,重點闡述本研究創新點。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