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聊齋志異 聊齋汊子 文人創作 民間創作 血肉聯系
摘要:《聊齋汊子》與《聊齋志異》分別是民間敘事與文人敘事的代表,它們都誕生于山東地區,許多故事從主題到情節都頗為相近。故事內容上,《汊子》將《聊齋》中愛情故事、師徒故事和涉及到寶物的故事化繁為簡,使它們在下層民眾中廣泛流傳;思想內涵方面,《汊子》與《聊齋》有同有異:兩部作品反映出的不平則鳴以及對人間真情的展示一脈相承。二者相比,《聊齋》封建正統思想濃厚,多慨嘆底層人民的無可奈何,《汊子》則沖破了封建思想的桎梏,贊美勞動人民的無所不能。兩部作品各具文人創作與民間創作的特色,同時又有著密不可分的血脈聯系。
蒲松齡研究雜志要求:
{1}基金項目獲省、部級以上科學基金資助產出的文章和國家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究論文,請在篇首頁下方以“基金項目”標識,注明基金項目名稱,并在圓括號內注明其項目編號。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2}來稿須遵守學術規范,嚴守學術道德,保證論文不違背國家憲法,不涉及國家機密,無抄襲、剽竊、偽造數據等學術不端行為。
{3}圖表:圖表分別連續編號,圖題位于插圖下方,表題位于表格上方,圖題格式為“圖1圖題”,表題格式為“表1表題”。
{4}注釋是對論文中特定名詞或新名詞的注解。注釋可用頁末注或篇末注中的一種。選擇頁末注的應在注釋與正文之間加細線分隔,線的長度不應超過紙張的三分之一寬度。
{5}正文中的文獻號碼,請寫于引用處的右上角,用方括號。引用文獻一般不超過20篇。引文必須準確,與原始書刊資料核對無訛誤。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