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刺鱉 珍珠鱉 雜交 苗種形態 生長性能
摘要:為了解2種外來鱉雜交F1的形態與生長性能,采用2007—2009年從美國引進的刺鱉 Apalone spinifera (AS)和珍珠鱉 A.ferox (AF)親本,開展了隨機交配試驗以及子代的單養和混養試驗,以窩為單位計算受精率、孵化率,并分析AS、AF、雜交系(HY)、混合組(M)鱉苗的形態數據,稱量體質量增長數據,計算畸形率。結果顯示,由AS(♀)×AF(♂)隨機交配產生雜交后代HY的概率為15.44%,受精率相對較高;HY的形態介于AF和AS之間;AS的畸形率為23.61%~24.18%。單養試驗結果顯示,HY的生長速度快于AF和AS,但早期與AS較為一致;與AF和AS相比,HY攝食競爭力更強,養殖成活率較高。試驗結果表明,AS(♀)與AF(♂)自然雜交是可行的,但成功率較低,HY表現出較明顯的雜種優勢。
水產科技情報雜志要求:
{1}每篇文章圖、表總計不超過5個為宜。要求附文章電子文檔。
{2}來稿應是Word格式,正文用五號宋體,表題、表格正文、表注用小五號宋體,行距1.25倍或1.5倍。來稿不要分欄。
{3}參考文獻集中列于文末并標上序號,正文中也相應用方括號注明,在文獻題名后標注該文獻的類型。
{4}文末請附作者詳細聯系方式,以便及時聯絡。如愿附上作者個人簡況,甚是歡迎。
{5}文中一級標題、二級標題、三級標題、四級標題的序號用“一、……”“(一)……”“1.……”“(1)……”標示。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