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儒家 孔子 孟子 主體性 人文精神
摘要:'思則得之'是孟子對'心之官則思'所作的延伸性說明,但其作用卻并不局限于'心之官'的層面,而是對儒家以性善論為核心的人文精神作出的總體說明,因而所謂'思則得之'就不僅關涉性善論之成立,而且也是儒家人文精神所以確立的基礎。在孟子關于'思則得之'的討論中,其中既涉及'思'與'省'的關系,即通過道德反省以確立儒家的主體性精神,也涉及'思'與'知',以明確德性與問學之體與用、本與末的關系;所謂'思'與'求',則是通過分析兩種不同的人生追求,既確立儒家做人精神之不可動搖的底線與基礎,同時也明確規定了儒家的實踐追求及其精神指向。至于所謂'思'與'盡',僅就其'思'之內向性凝聚與外向性擴充而言,就包含著《中庸》'尊德性而道問學'與《大學》以修齊治平為指向的內圣外王之道;而由'思'與'盡'之交養互發以及其主體性精神之內向擴充與外向拓展,也就關涉整個儒家人倫文明的確立與發展。
社會科學戰線雜志要求:
{1}基金項目或資助項目請注明具體名稱及編號。
{2}投稿后3個月仍未收到編輯部的處理意見者,作者可對稿件作另行處理。
{3}題名應簡明、具體,能概括文章的要旨,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
{4}參考文獻按照在文章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排列。在文中引用處的右上角加方括號標明文獻序號,并注明文獻類型標識。
{5}作者姓名、職稱、學歷、工作單位、通信地址、郵政編碼、聯系電話、電子信箱應附于文末,以便聯系。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