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精潔 精氣 神明 精神
摘要:春秋時期,“精”作為心意修養的一種工夫,在《國語》《左傳》等經典中有集中體現,內心做到精潔、精爽、精明,可以感應宗教意義上的神明。戰國時期,“精氣”之“精”出現,這種存在之“精”與“道”“德”“神”有一致性,精氣有靈,“精”被“神”化,是萬物生命力的根本能量,是人心靈明的能量之源;同時,這里的“神”是《易傳》所說的本體化的陰陽不測、妙萬物之神,不再是人格神。戰國晚期,作為一個合成詞,“精神”在《荀子》《莊子》《韓非子》《呂氏春秋》《楚辭》《文子》以及漢初的《淮南子》等經典中開始大量出現,“精神”在這些經典中大致有客觀本體義和主體心神義兩種義涵。作為主體心神的精神,往往也關聯著某種心理、心智活動。現代學術語境下的精神往往偏重某種思想性、意志性存在,與早期古典話語下偏重生命活力能量之體或人心靈性能量之體有所不同。當然,在生活語境特別是養生語境下使用的“精神”一詞,在很大程度上與戰國末、秦漢時期經典中的“精神”還是一脈相承的。
上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雜志要求:
{1}稿件中計量單位一律采用我國最新頒布的法定計量單位。
{2}請尊重學術規范,勿一稿二投。本刊實行匿名評審和三審定稿制度,審稿周期大約1個月,作者可隨時致電咨詢。
{3}參考文獻:各篇文獻要按正文部分標注的序號依次列出,連續編碼,并將序號置于方括號中。
{4}關鍵詞以3~6個為宜(需附相應的英文)。
{5}請務必在稿件中附上作者姓名、單位、通訊地址、聯系電話及電子信箱,請勿一稿多投。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