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土丘陵溝壑區 流域 產沙 降雨 閾值
摘要:2000年以來,隨著黃土高原林草植被大幅改善和大規模梯田建成,加之壩庫攔截,黃土高原入黃沙量銳減,從而使黃土高原現狀產沙情勢的認知成為近年關注的熱點。目前,增大林草和梯田覆蓋狀況可減少或遏制侵蝕產沙的觀點已被廣泛認可,但其在流域層面上的減沙機制仍有待深入認識。本文以黃土丘陵溝壑區30條面積較小的流域作為樣本,以場次降雨為分析對象,以場次降雨的面雨量、最大1 h降雨量和降雨侵蝕力為降雨指標,以場次降雨的產沙強度≥500 t/km^2為流域產沙的判斷標準,探討了林草梯田覆蓋程度變化與可致流域產沙的降雨閾值之間的響應關系。研究表明,無論地貌類型如何,隨著流域林草梯田覆蓋程度的增大,流域產沙的降雨閾值均明顯增加,其中黃土丘陵第1-3副區的降雨閾值與林草梯田有效覆蓋率之間呈正向的指數函數關系。在相同下墊面下,黃土丘陵第1-3副區的降雨閾值差別很小;或因植被主要分布在梁茆,或因河道產沙占比較大,因此,砒砂巖區、黃土殘塬區和黃土丘陵第5副區更易產沙,其降雨閾值明顯小于第1-3副區。本成果不僅為詮釋林草梯田減沙的機制提供了科學支撐,而且也可為黃河水沙情勢的評價和入黃沙量預報提供重要參考。
水利學報雜志要求:
{1}基金項目名稱應按照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正式名稱填寫,多項基金項目應依次列出,其間以分號隔開。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結合本刊實際情況,凡網上投稿成功后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通知者,系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他刊,請先與本刊聯系,切勿一稿兩投。一旦發現一稿兩投,將立即退稿。
{3}各層次標題一律采用阿拉伯數字分層次連續編碼,一級標題使用1,2,3……;二級標題使用1.1,1.2,1.3……;三級標題使用1.1.1,1.1.2,1.1.3,……。
{4}摘要應具有獨立性,應該是可以被引用的完整短文;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應有邏輯順序;句子之間要上下連貫,互相呼應;句型應力求簡單,少用或不用長句。
{5}文稿首頁頁腳處注明投稿日期和通信作者簡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別、職稱、學位、研究方向、E-mail)。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