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三岔河上游 土地利用變化 徑流變化 水源保護
摘要:[目的]分析1995—2016年間黔中水利樞紐工程的水源區——三岔河上游流域降雨、徑流以及土地利用變化情況,通過探討土地利用變化對徑流的影響,為預測未來流域水資源變化規律和黔中水利樞紐工程水資源的調配提供一定的參考依據。[方法]采用常規線性回歸和結果模擬來分析降雨和徑流的關系,利用土地利用動態變化指標和轉移矩陣研究土地利用變化對徑流的影響。[結果]20a來三岔河上游降雨和徑流總體呈波動下降的趨勢,其演變過程劃分為兩個階段:1995—2010年(第一階段)降雨和徑流呈持續下降趨勢,2010—2016年(第二階段)降雨和徑流總體呈波動下降趨勢,但徑流下降幅度較大。1995年以來,流域土地利用結構變化比較明顯。草地和林地面積增加5.33%和3.63%,耕地減少了6.92%,耕地向草地、林地和建設用地的轉換構成土地利用變化的主導過程。除降雨影響外,土地利用變化是造成徑流持續減少的主要原因。2010—2016年,草地和林地分別增加了19.93%和5.25%,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別減少13.93%和87.97%,表明土地利用變化是造成徑流大幅減少的主要原因。此外,黔中水利樞紐工程平寨水庫的修建,在一定程度上對徑流減少具有重要作用。[結論]三岔河上游土地利用變化與徑流的變化聯系緊密,土地利用變化的結果使徑流量減少。
水土保持通報雜志要求:
{1}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各部委基金資助課題及省市重大科研項目論文,請注明號碼。
{2}對錄用的稿件本刊有權酌情刪改。不同意刪改者,請在來稿中注明。
{3}文中量和單位的使用請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標準。外文字符必須分清大、小寫,正、斜體,黑、白體,上下角標應區別明顯。
{4}帶圈數字與腳注內容之間空一個字符。對文章中所引用的資料第一次進行注釋時,必須將該文獻的作者姓名、文獻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時間、資料所屬頁碼一并注出。
{5}正文的標題層次用阿拉伯數字編號,不同層次的數字之間用下圓點“.”相隔,如“l”,“2.1”,“3.1.2”,并一律左頂格。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