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黃土丘陵區 植被恢復 土壤碳庫組分
摘要:為認識黃土丘陵區不同恢復模式對土壤碳組分的影響規律,尋找可以反映植被恢復過程中的土壤碳庫質量因子,以紙坊溝流域蟠龍山上6種恢復30年的植被恢復樣地為研究對象,選取坡耕地和區域頂級群落側柏林(Platycladus orientailis L.)為對照,分析了植被恢復過程中土壤有機碳(SOC)、重鉻酸鉀易氧化態碳(ROC)、高錳酸鉀易氧化態碳(LOC)、非活性有機碳(NL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機碳(DOC)、鹽浸提有機碳(SEOC)、熱水浸提有機碳(HWEC)、熱水浸提碳水化合物(HWC)的變化特征。結果表明:坡耕地由于不合理的利用方式,土壤碳組分含量較低,不同植被恢復顯著增加了土壤活性碳組分,TOC,ROC,LOC,NLOC,MBC,SEOC,DOC,HWEC和HWC的含量分別較坡耕地增加了109%~228%,153%~338%,94%~212%,102%~271%,109%~142%,117%~288%,66%~149%,166%~279%和128%~217%,但是和天然側柏林相比分別低了55.4%~72.4%,57.2%~75.3%,50.1%~69.0%,59.9%~78.2%,60.2%~65.9%,6.7%~48.6%,2.2%~35.1%,40.1%~58.3%和55.6%~67.8%,混交林具有較高的碳組分含量,表明混交林恢復模式效果相對好于草地和純林。不同恢復模式各碳組分和同一恢復模式中不同碳組分敏感性差異較大,并非所有碳組分的敏感性均高于TOC,在采用土壤碳組分作為土壤質量指標時應根據不同恢復模式選擇相應指標。
水土保持研究雜志要求:
{1}參考文獻必須是公開出版物,應在正文中引用處以右上角標的形式順序標出。
{2}請勿一稿兩投,自投稿之日起,凡三個月未收到錄用通知書,作者可自行另作處理。來稿一律不退,請自留底稿。
{3}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明性,不分段,非公知公認的符號或縮寫第一次出現時應寫全稱。摘要全文不超過400字。
{4}文中請注明作者姓名、單位、職稱、郵寄地址、聯系方式等信息。
{5}來稿內容涉及國家、省級科研基金資助者,請附基金復印件,我刊將給予優先發表。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