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科學發現 麋鹿 回歸 紀念 保護動物
摘要:2019年是麋鹿科學發現一百五十四周年,而科學發現的地點即麋鹿模式種產地就是北京南海子。在北京南海子這塊神奇的土地上,麋鹿這個物種得到了真正的拯救,其失而復得的經歷,舉世矚目,不僅實現從國外到國內的回歸,更實現了從人工到自然的回歸,堪為中國、也堪為國際保護動物的成功范例,而且這種動物背后所蘊含的國際性、科學性以及博物學史的內涵也相當地豐富,不然,麋鹿為什么又叫“戴維神甫鹿”呢?說來話長啊。
生態文化雜志要求:
{1}獲國家及部、省、直轄市級科學基金資助的稿件請在首頁左下方注明基金來源及編號,并上傳基金項目相關證明附件,可優先發表。
{2}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并結合本刊實際情況,凡接到本刊收稿回執后3個月內未接到稿件處理通知者,則稿件仍在審閱中。作者如欲投它刊,應務必事先與編輯部聯系,否則將視為一稿多投,作退稿處理。
{3}參考文獻應選擇公開發表且以主要的列入,其序號按文中出現的先后為序編排。著錄格式按GB/T7714-2005“文后的參考文獻著錄規則”編排。
{4}摘要300字左右,應簡明、確切地表達論文的重要內容,內容應包括:目的、方法、結果、結論,要具體、詳細,不能空泛而談。
{5}文中如出現外國人名,第一次出現時需譯成漢語,用括號標注外文原名,以后出現時直接用漢譯人名。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