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多樣性 遺傳標記 真菌毒素 直源基因 種系學
摘要:黃曲霉(Aspergillus flavus)是一種廣泛分布的腐生真菌,是黃曲霉毒素B(aflatoxin B,AFB)和圓弧偶氮酸(cyclopiazonic acid,CPA)的主要產生菌,也是動植物的條件致病菌。全球的玉米、花生和棉籽均不同程度地遭到黃曲霉及其毒素的污染。黃曲霉菌株間在形態學、遺傳學和產毒特性上變異較大,且其居群遺傳結構也尚不明確。為了揭示黃曲霉居群遺傳結構及其產毒素特性的規律,本研究選取了從我國26省區(包括大小興安嶺)不同環境中分離的黃曲霉88株,結合模式菌株和國際權威菌株9株,基于鈣調蛋白基因(Ca M)和β-微管蛋白基因(ben A)進行多基因序列分型(multi-locus sequence typing,MLST),使用MEGA 6.0和Structure 2.3.4軟件進行系統發育學分析和居群結構推導,并結合菌株的產毒特性(AFB和CPA)進行比較分析。結果顯示本研究的97株黃曲霉可分為3個居群,即黃曲霉居群I、黃曲霉居群II和米曲霉居群,該97株黃曲霉共有17個序列型(sequence type,ST),其中我國的88株菌分布于15個序列型。米曲霉居群均不產AFB,黃曲霉居群Ⅰ和Ⅱ的菌株絕大多數都產AFB和CPA,其產毒特性只具有菌株特異性,與居群和序列型無關。黃曲霉菌株產毒特性與地理分布或農作物類型間存在一定關系。我國東北玉米產區、西北干旱棉花產區和南方花生產區的黃曲霉居群Ⅰ和Ⅱ菌株均產AFB和CPA,我國青海可可西里和四川阿壩地區的黃曲霉僅產CPA而不產AFB,不產AFB的米曲霉居群大部分來自我國氣候和地理環境多樣的華北地區,該地區也是我國農村傳統釀造黃豆醬的地區。
生物多樣性雜志要求:
{1}正文用五號宋體,1.5倍行距。文中標題序號依級別為:一、(一)、1、(1)。
{2}本刊審稿周期為三個月,三個月內未收到答復,作者可自行處理,請勿一稿多投。本刊所發表的文章版權歸本編輯部所有。
{3}稿件須有中文摘要及英文翻譯。摘要以300字以內為宜,簡介主題、創新之處、主要結論。
{4}作者需提供如下信息(多個作者應分別介紹):姓名、性別、籍貫、職稱、學位、主要研究方向、工作單位名稱、郵政編碼、聯系電話和E-mail地址。
{5}來稿為基金資助項目請注明何種基金資助項目或課題(并附編號)。
注:因版權方要求,不能公開全文,如需全文,請咨詢雜志社